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概论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重要事件

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的表现形式:1)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1、与课程相关的概念

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

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2、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

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3、现代课程形成于17世纪的原因:1)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科学知识大发展3)现代学制的确立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

4、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1、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2、课程目标的取向

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是反映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如人本主义课程观就把情感与认

知和学生行动的整合看成课程的核心。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2.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认为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

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和指导的目标。含义比较模糊,有一定的随意性。

行为性目标,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性目标的基本特点是具体和可操作,也好评估。它的缺点是忽视情感意志的领域,枝解人类行为的整体性(高级神经的参与),有控制本位的倾向。

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目标不是预定的,更关注过程。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追求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表现性目标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结果是开放而非预定的。

需要注意的,在实际课程目标撰写中,这几种形式可能出现在同一个课程目标中。即有的目标是普遍性的,有的是行为的,有的是生成的,而有的是表现性的。

3、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3.学科发展的需要

4、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3.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4.运用“需求评估模式”

5、课程内容: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6、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

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7、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注重基础性:这源于基础教育的地位和特征;基础性主要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贴近生活:这是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社会有紧密联系

3.尊重学生经验:课程要为儿童理解和接受,课程就必须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大人控制下解放出来。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8、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

1)施瓦布把学习者、教师、教材和环境看作课程组织的四大要素2)古德莱特把课程的要素划分为范围、连续、序列、整合四个方面。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组织要素是: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等四个方面。

校本课程这一术语有多种理解。4)我们这里界定为: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9、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学科取向、学生经验取向、社会问题取向以及混合取向,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应该是不一样的。

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

泰勒提出要注意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要点

3)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

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关系

第四章: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

1、课程开发的具体机制:中央集权机制、地方分权机制、学校自主机制

2、课程开发的模式:泰勒目标模式

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四个经典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1)确定教育目标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3)组织学习经验4)课程评价———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也称为泰勒目标模式。

3、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4、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方是学校和教师,是一种较为民主的课程决策机智;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它作为一种课程开发的模式,在开发主体、开发范围、教师脚色、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均有自身特色;也有人把校本课程这一根本特征理解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1)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参与的、开放性的课程决策过程(2)校本课程开发注重具有情境性和适应性的课程结果(3)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必要补充

5、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1.是体制上的变革,走向课程管理的民主化,激发地方和学校办出特色2.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是促使学校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开发出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各色课程,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长在体制内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机会4.也有利于民间社区的资源走进学校的课堂。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1.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2.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它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3.它也丰富了教师的教育理论4.给教师提供一种实验机会。

6、校本课程实施的局限性:(1)与国家课程的共同、平衡相悖(2)容易走向兴趣主义,学术性得不到保障(3)对教师的专业精神、技术要求过高(4) 评价基础薄弱(5)对课程资源要求较高

第五章:教学的基本理论

1、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内容、学生、教师)

三要素说: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四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方法

五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和媒体

六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媒体和目标

七要素说:教师、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和反馈

3、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1)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是人类的种族经验,作为个体在遗传上不能自然获得。个体通过教育掌握种族的经验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实现人类文明的传递和再生产。从教学内部看,教学内容是学生的认识对象,而学生又是认识的主体。这样,教学内容制约了学生的认识方式,同时又建构了主体。

2)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有多种描述,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动说、师生合作说等。

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双方任务侧重点有别,互动实现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授业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对整个教学活动负责;学生一般是受业者、参与者、学习者和管理对象,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师生关系还可以从伦理、情感角度来描述。

4、现代教学的形成

现代教学的产生以17世纪为起始,19世纪基本形成。有如下特征:

1)普及义务教育,扩大教学对象。

2)课程体系变革。

3)发展师范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4)教育科学发展。出现一大批现代教育理论著作。

5)教学方法体系日益丰富,班级授课制日渐成熟。

5、现代教学的分化和多样化

到20世纪,现代教学出现分化和多样化新局面。

首先,美国出现新教育;

现代教学就分化出两种不同的具体形态:

一是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为主的班级教学模式,

一是以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取知识技能为主的活动教学模式。

二战以后,多种流派共存共生的教学新格局(如前苏联、美、德)。

6、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

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

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第六章: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2、教学目标表现形式:1)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2)明显目标和隐蔽目标3)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激励、标准

4、具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分类):

1、美国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

(1)认知领域——知识、理解、运用、综合、分析和评价六个层次

(2)情感领域——态度、兴趣、理想、欣赏、适应方式

——接受、反映、价值判断、价值的组织、价值的个性化

(3)动作技能领域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加涅的教学论思想融合了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及控制论等观点,是西方教学理论集大成者之一。(《学习的条件》、《教学设计原理》、《学习的条件和教学理论》)

3、奥苏泊尔的教学目标分类——抽象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

4、罗恩特里的教学目标分类——求生技巧目标、方法目标、内容目标

5、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思想——教养目标、教育目标、发展目标(班级授课制)

6、中国学者顾泠沅的教学目标分类模式——技艺水平的教学、说明性理解水平的教学、探究性理解水平

的教学

5、教学目标设计基本原则:整体性、科学性、灵活性

第七章: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理论的演绎或对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即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

2、近代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

1、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

2、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

3、杜威的教学模式

3、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由单一到多样

2、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

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

4、由刻板到灵活

5、由被动性到主动性

6、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

4、当前值得关注的几种教学模式

1、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2、研究性教学模式

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第七章:教学模式

1、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2、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评价优缺点)

1)讲授法①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只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②具体方式主要有四种: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③讲授法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讲授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容易束缚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而且对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依赖很大④注意事项:第一,注意讲授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第二,注意讲授时的启发性和直观形象性。第三,注意讲授的时间。第四,注意讲授时的语言艺术。

2)谈话法①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②根据教育任务不同谈话法的具体方式有4种:复习性谈话、启发性谈话、总结性谈话、研究性谈话③谈话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对于学生智力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它的不足之处在于,与讲授法相比,完成同样的教育任务,它需要较多的时间。此外,当学生人数较多时,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谈话法经常与讲授法等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④注意事项:第一,设计好问题。第二,善于提问、第三,做好谈话后的总结工作。

3)讨论法①是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些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辨明是非真伪,以此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②根据参与讨论的形式可以分为:班级讨论跟小组讨论。根据讨论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综合性课堂讨论、专题性课堂讨论、研究型课堂讨论③讨论法的优点在于,年龄和发展水平相近的学生共同讨论,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有助于学生听取、比较、思考不同意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种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讨论法能够普遍而充分地给予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机会,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有效地促进学生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讨论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受到学生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发展的限制,容易出现讨论流于形式或者脱离主题的情况。④注意事项:第一要注意讨论法使用的对象和范围,第二要注意讨论法使用的时间跟频率,第三注意组织好讨论的过程:(1)讨论前,要选择好讨论的题目或内容。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其次,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拟订发言提纲等。(2)讨论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不轻易地对学生的各种意见加以评价(3)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克服讨论法的不足(4)讨论结束时,要及时地予以总结,并帮助学生整理结论和答案等。

4)实验法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②根据实验目的和任务不同,可以把实验法分为三种类型:感知性实验、验证性试验、复习性实验③采用实验法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规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意识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④注意事项:第一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第二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第三做好实验后的总结。

5)演示法①是指教师配合讲授和谈话,通过给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示范性实验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方式,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②演示法优点在于,直观、具体、生动使学生在直接的感知中认识事物,

主动获取知识。适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征,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它的不足之处在于,演示如果选择对象不合适或出示时机不成熟,会造成课堂教育零乱,不紧凑等。

6)参观法①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并紧密配合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一定场所进行直接的观察、调查和研究,以此获得知识、锻炼能力的方法②参观法是一种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它对学习起着补充和验证作用,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采用参观法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得直观、感性的知识经验和体验,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和验证所学的知识,另外还有助于密切学校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7)研究法①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方法②采用研究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体验③注意事项:第一选好研究课题,第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自主研究活动,第三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

第九章:教学手段

1、教学手段:师生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2、教学手段的一般功能:1)影响课程内容及其表现形式2)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学生的关系3)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4)影响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1)综合性原则2)经济性原则3)教学最优化原则4)健康和安全原则

4、选择与使用教学手段的制约因素1)教学任务和目标2)学习者因素3)教师因素4)经济因素5)时间、资源和环境因素

5、教学手段现代化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必然结果

6、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学的影响1)丰富教学内容2)扩大教育规模3)提高教学质量4)提高教学效率第十章:教学组织形式

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1)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班级人数确定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3)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4)分科教学

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

个别辅导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辅导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对教材的复习和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的辅导,目的是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是对学科内容相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的辅导。

在进行个别辅导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个别辅导,一般是个别进行的,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有效地进行指导。个别辅导就是个别指导,而不是通常的课堂教学,而不要搞成课堂教学中的分组教学。2)个别辅导,是以学生的自己的独立学习为基础的,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自己独立完成有困难的情况下,才求助于教师。3)在个别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问题给予帮助,而且要指导他们学会正确的学习和思考方法。4)平等地对待学生。

现场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①分类:1)根据学习某学科知识的需要,组织学生到有关现场进行教学。2)学生为了从事某种实践活动,需要到现场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②现场教学的作用(1)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深刻理解理论知识(2)现场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更为生活,丰富。(3)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掌握知识、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4)

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一对班级授课的完善与发展:巴塔维亚制、曼海姆制和冈不里治制、圣巴巴拉制和生活学校,二对班级制的否定和抛弃1文纳特卡制2设计教学3开放教学

4、组织现场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教学目的要明确(2)准备要充分(3)重视现场指导(4)及时总结。

5、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因素:㈠客观因素:1)社会的变迁2)学校的教学设施3)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性质4)师生的特点(师生的数量、学生的差异)㈡主观因素:1)人们对于教学过程的理论认识2)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3)教育者的已有经验和教育视野

第十一章: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2、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调节功能

3、教学评价的类型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4、教学评价的改革(发展趋势)1)重视发展功能,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3)强调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科学化4)自评与他平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5/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式

1、学生学业成就的量化评价:学绩测验

2、学生学业成就的质性评价(又称为自然主义评价,通过自然调查,全面充分的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的评价方法)1)观察,通过对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外部行为表现的观测,能够反映学生的能力、技能、习惯、情感、态度创造能力、方法水平等方面的特征2)表现性测验评价他的形式有1口头测验2论辩3短文题考试4写作测验5实验技能考核3)成长记录袋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成果型记录袋、过程型记录袋和评估型记录袋

第十二章:课堂教学管理

1、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1)目标导向性2)规范性3)整体性4)灵活性5)发展性原则

2、制定课堂规则的依据1)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2)社会及家长的期望3)学生对课堂规则的认识规律和态度4)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熟水平5)学科特点

3、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该遵守的保证课堂秩序和效益的基本行为要求或准则

4、制定课堂规则的要求1)课堂规则的要求要科学合理(合理性、科学性、可执行性)2)课堂规则的内容要规范明确3)课堂规则的数量要少而精4)课堂规则制定的过程要有学生参与5)课堂规则的表述应以积极的语言为主6)课堂规则的执行要公平公正

5、课堂时间优化管理策略一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的减少时间损耗要做好以下:1做好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和组织工作2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3建立一定的课堂惯例二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三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争取更多时间用于学习五提高学生专注率,提高学术学习时间的效率

6、课堂问题行为:这在课堂中发生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

7、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美国威克曼把课堂问题行为分成扰乱性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奎伊等人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把课堂问题行为分成人格型、行为型、情绪型。我国学者把课堂问题行为分成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适。还有的分为外向性问题行为(攻击型)和内向性问题行为(退缩型)

8、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1)实施预防性管理,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积极开展行为矫正,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第十三章: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

1、教学设计:是指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2、教学设计的特征:指导性、统整性、操作性、可控性、创造性

3、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1)确定教学目标2)分析学生情况3)制定教学策略4)设计教学评价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㈠备课(1)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单元)教学进度计划(3)课时计划㈡上课(中心环节):讲授课、演示课、讨论课、阅读指导课。要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得好、教学效果好㈢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延续)㈣课外辅导(必要补充和必要环节)㈤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重要环节)

5、教学设计的模式:㈠系统分析模式㈡过程模式㈢目标模式基本程序:1)确定教学目标2)进行教学分析3)分析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4)列出操作目标5)确定测验项目的参照标准6)确定教学策略7)选择教学材料8)进行形成性评价9)修正教学

课程与教学论好(新)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1.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克里文于1967年提出的两种评价类型是( B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 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C博比特)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2.下列不属于 ...“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 B 实践性) 2.作为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 A《什么是课程》) 2.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 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D 学术中心课程 ) 3.是哪位教育家较先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A拉特克) 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 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A.夸美纽斯A ) 4.量的评价的认识论基础是( A 科学实证主义 )。 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所以,罗杰斯不愿意用“教师”一词,代之以( A 促进者) 4.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 D加涅) 5.在西方英语世界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是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其 作者是著名教育家( D 斯宾塞) 5 .根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的归纳,课程实施有三个基本取向,即( A忠实取向相 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 。 6.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因此他们非常强调的一种学 习方式是( A 个别学习) 6.“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C《班级生活》) 7.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 课程,并提供实施的( B 目标原则) 8.“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C表现性目标取向) 合) 8.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 C 有意义学习) 8.导致布鲁纳倡导的课程改革运动最终失败的内在原因有很多,在下面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确切:( D 过分注重把对知识的“质”的追求转移到对“量”的概括上 )。 8.在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认知教育目标中,哪一个目标最注重记忆的心理过程:( A “知识”) 9.下列哪种教学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B 按年龄分班教学 )。 9.“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奥苏贝尔所说的( B 认知驱力) 9.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A 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 10.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 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 A. 普遍性目标取向) 10.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最典型的三个是( D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 ) 。 10.普遍性目标取向体现的价值取向是( D 普遍主义) 11.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A ) 11.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D 先行组织者 ) 12.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 复习资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3、版面设计的能力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2、偏旁带字3、形音义结合

课程与教学论的复习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的复习重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薛国军 1.教学过程设计 2.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泰勒模式 3.现代教学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基于经验的教学论 4.多尔的建构性后现代课程论 5.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6.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7.当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8.理解课程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过程实施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广义的教学设计指的是把课程设置计划(总体规划及各门具体课程计划)、教学过程、媒体教学材料看作教学系统的不同层次而进行的系统设计;狭义的教学设计是指对某一门课程或某一项教学单元、课时或某一项培训等此类微观教学系统的设计。 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其基本环节和内在逻辑结构都是动态的。 教学顺序指教学内容的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决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言语信息的教学顺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项言语信息与另一项之间几乎不存在学习迁移的联系;另一类是有意义的言语信息的学习,需按一定的逻辑联系安排教学顺序。智慧技能的教学顺序设计,主要有三种理论指导:①布鲁纳(J. Brunner)的螺旋式课程及发现教学法。②奥苏贝尔的渐进分化理论及先行组织者教学结构模式。③加涅的分层方法及序列化教学。态度的教学顺序可按加涅提出的榜样人物法。其教学步骤可以是:让学习者了解与相信榜样人物,例如学习著名物理学家或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事迹等;看到榜样人物从自己的行动中或从取得的成功中得到快乐;通过这类活动,使学习者在产生共鸣中得到强化,这就增加了他们采取类似行动的可能性。动作技能的教学顺序可按加涅和布里格斯(L. Briggs)提出的先教局部技能,通过适量练习,掌握关键要领后,再进行全套程序的学习的原则进行,其教学顺序可以是:①认知阶段;②分解阶段;③定位阶段。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具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其中按教学单位的规模可分为: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当前,国内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研究突出了以下几点:适当缩小班级规模;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探索个别化教学;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远距离教学、网络教学的探索。新课改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 学习方式通常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或认知方向,它是关于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为促进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等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内在品质,与他主学习、机械学习相对;探究学习关注学习的手段,途径,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合作学习则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和竞争学习。 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材料,复习绝对有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填空题: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一书,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2、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的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3、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问世,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4、美国学者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 5、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 6、课程的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7、制定课程目标的三种基本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学科的需要和学习者的需要。 8、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三大现代教学理论流派 苏联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结构教学论,德国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9、教学评价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考试阶段、测量阶段、评价阶段。 10、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1、根据所依据的标准与解释方法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12、有效的学绩测验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这是学绩测验编制的主要技术要求。 13、质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表现性测验评价和成长记录袋评价。 14、、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应用: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名词解释: 1、课程: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学科课程:是指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成为学科课程。 3、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类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学生的生活本身为课程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直接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发展个性。 4、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5、儿童本位课程:是指课程教育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从儿童心理发展逻辑出发,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价值的课程论) 6、知识本位课程: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出发,强调知识自身的价值的课程论。

语文课程和教学论考研专用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定义:P138-139);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1)

第一章历史发展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 3、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 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 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6、拉尔夫·泰勒的贡献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 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其中心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 8、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9、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 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 10、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 11、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12、学术中心课程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3、学科结构两个基本含义:1是一们学科特定的半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2是一门学科特定的套就方法与探究态度。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骇异的统一。 14、“概念重建注意课程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利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反思课程研究的整个进程,我们可以获得的基本结论是: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对“技术兴趣”的追求逐渐转向“实践兴趣”,最终指向于“解放兴趣;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探讨课程开发的规律、规则与程序,逐渐转向“课程开解”—把课程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其涵的意义 15、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 16、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的国教育家拉特克。 17、夸美纽斯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大教学路》。 18、夸美纽斯确立了其教学原理: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其次,教学要遵守循环渐进的原则。2兴趣与自发的原理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的自发学习。3活动原理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实际从事认识、探索和改造事物的活动。4直观原理。 19、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 20、卢梭《爱弥儿》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的《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 21、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的教学论:1适应自然的教育学。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教育必须符合这些规律,必须建立在儿童的字人发展的基础上并与儿童的自然发展相一致,方能达到预期目的,折旧是“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2教育教学原理,第一自我发展原理第二直观原理3 教学的心理学化。 22、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是裴斯泰洛齐。 23、赫尔巴特心房进台教育史上最严整的教育学体系、教学论体系,代表作《普通教育学》。 24、赫尔巴特的教学的“形式阶段”:第一阶段:“明了”即清楚、明确的干支新教材。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把新教材分解成各个构成部分,并和意识中相关的观念——已经长我的知识——进行比较。第二阶段“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在“明了”的基础上冲锋调动学生的心理活动(主要是记忆和想象),以在旧的观念团中找到能够同化新观念的因素,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第三阶段:“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使初步联合起来的各种观念进一不与科学成的整个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与儿童的所有观念同一起来,以概括出一般概念、公式和规律,形成系统。第四阶段:“方法”即把业已形成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课程教学论读书笔记 拉尔夫·泰勒是美国着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被誉为“当代课程理论之父”。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原理》一书,被誉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他认为,我们如果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泰勒在书中未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作很细致的区分。在他那里,这些术语基本上是同义词。根据泰勒的论述,他讲的教育目标大部分是指的本文所论及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包括课程总体方案(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以及分科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分科目标两个层次的内容。 1教育认识 泰勒在它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木原理》一书中,系统发展了行为目标的理念,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目标既要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指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泰勒认为行为目标的作用是“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大多数课程理论认为,“行为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在课程领域科学化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当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的时候,教师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过程,而且,“行为目标”还有利于教育者就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更重要的是它便于作出准确的评价。 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当中,课程目标取向应该反映职业教育的基木特征和内在要求,蕴涵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观。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这种人才直接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工作岗位,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首先要掌握的是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定性使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应体现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专业知识要求和操作技术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具体、明确的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所组成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为宗旨。 在泰勒看来,对学习者本身信息的研究是获得行为目标的重要来源和有利途径,其方法主要是依靠对学习者的“需要”做调查研究。在此他提到“需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的‘差别’或‘差距’,即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另一种则是心理学的概念,即把“需要”视作“有机体内部的张力,为了保持有机体处于正常、健康的状况,必须使这些张力恢复平衡,泰勒把课程的行为目标建立在第一种意义上的“需要”,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资料 1根据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取向,为培养、教育下一代所制定的一整套有目的、有计划、可执行的培养方案,具有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科学性、方法的恰当性、策略的可操作性以及评价的合理性等特点。 2 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3 育价值。 4 阶段的教育的价值。换言之,培养目标就是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5 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得预期结果。 6“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 7 标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 8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五种类型,即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设计最佳的学习条件。 9 程目标。 10、 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11、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 当。(4)教学组织严密。(5)教学效果优异。 12、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包括预习、听课、 课后复习、练习和系统小结等基本环节;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 13、 形式分为条目式教案和表格式教案,按篇幅分为详细教案和简要教案。 14、;二是“引入新课”或“激发 学习动机”;三是“教学新课”;四是“小结”;五是“布置作业”。 15、 16、 四是保留和擦除部分分明;五是形象地揭示内容的各种联系。 17、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因材施教原则;四直观性原则;五启 发性则。 18、 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 19、 一、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述规律等知识的方法,在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其他各 讲解、讲演和讲读。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在独立思考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课程与教学论English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of English 课程编码:M1010079 总学时/总学分:32/2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 24/1.5 实践学时/实践学分:8/0.5 适用专业:英语教育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英语教育研究生专业学科选修课。 2.课程目的:本课程主要介绍语言与语言教师、语言学习理论与学习者、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英语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备课与课程管理、课堂教学评价与反思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资源等七个方面,重点向学生介绍其主要理论依据、主要内容以及评述,旨在帮助、引导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环境、特定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需求以及语言教学的规律,对教学方法和技巧进行选择和再创造,为他们以后在教学和科研上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基本掌握英语教学的最新理论和主要方法。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分为七个单元,每单元整合两个专题,采取导文、导文提示、文献阅读、观察与思考(课堂实录)以及任务活动等新颖的形式,把学术性、实用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其目的是确定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共核,帮助英语教师从其中一点出发,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 第一章语言与语言教师(4学时) 1. How do we learn languages? 2. What are the common views on language? 3. What are the common views on language learning? 4. What are the qualities of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5. How can one become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第二章语言学习理论与学习者(6学时) 1. What are the theor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2. What are the teaching approaches in language teaching? 3.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fluency or accuracy? 4. What’s the enlightenment of learning and acquisition? 第三章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4学时)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材料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材料 一、填空题(要求结合教材做出解答,题干部分及空格部分全部通晓) 1.施良方将课程定义概括为六种:课程即;课程即;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2.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 3.捷克教育家1632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标志。 4.布卢姆于1956年出版了《》,第一个把分类学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包括六个层次:知识、理解、运用、分析、、创造。接受是目标中最低层次的学习结果。 5.加涅以学习结果分类,认为学习可分为五类: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 6.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的问世,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7.揭示规律、确立价值、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8.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主体对课程与教学的结果,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行为性目标是以、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10.关于课程实施目前有两种观点影响较大,一种观点是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的执行情况;另一种观点是课程实施是作为一个 而存在的。 11.“”是现代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 12.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是指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 的因素的总体。教学环境的学习化是指通过设计和优化,使教学环境的各种因素具备与的亲和性。教学心理环境包括和人际关系。 13.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时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 14.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或作出判断的过程。 15.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通过特定的时空安排及对各种的特殊组合,主要借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16.1918年,的《课程》问世标志着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开端。 17.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 18.课程结构是指课程要素和各组成部分的和的组织形式。 二、概念题(要求在全部通晓前提下,能够重点领会※所在知识点) 课程※ 教学※ 普遍性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7(科) 填空题(20分,每空一分) 1、语文教学论的学科性质表现为、、。 2、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分别为、、。 3、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 4、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核心是。 5、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 6、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 7、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对“语文”一词的解释是:语文是以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 8、新中国第一部语文教学法著作是。 9、“红领巾”教学法的核心是、。

二、单项选择题(10分)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钦定学堂章程》 D、《中国亟宜遍设小学堂议》 2、下列不是“三百千”的是() 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 D、《千家诗》 3、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基本经验是() A、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 B、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C、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 D、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充分应用汉语汉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 4、以下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的“三个维度”的是() A、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B、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知识与能力、阅读、综合性学习 D、过程与方法、口语交际、知识与能力

5、把传统的听说能力改为口语交际的两个突出特点是() A、综合性、实践性 B、实践性、情感性 C、综合性、情感性 D、情感性、应用性 6、下列属于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是()、 A、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发现与创新 B、阅读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于拓展 C、表达与交流、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 D、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发现与创新 7、下面不是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的是() A、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B、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C、重视规律法则的把握 D、适应社会需要 8、第一次把“语文”和“语文学科”两个概念区分开来的是() A、《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B、《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C、《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为“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的教育家是【】 A.查特斯 B.坦纳 C.泰罗 D.博比特 2.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加涅和【】 A.布里格斯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麦克尼尔 3.在第一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A.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B.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C.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D.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4.将课程各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进行组织的基本标准是【】 A.阶段性和顺序性 B.阶段性和连续性 C.阶段性和整合性 D.连续性和顺序性 5.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6.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7.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论专家是【】 A.泰勒 B.博比特 C.查特斯 D.坦纳 8.以下主要“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哲学中,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的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培养目标 D.课程与教学目标 9.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而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10.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11.一些评价专家认为,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有效的评价模式是【】 A.目标达成模式 B.行为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12.德国教育家拉伊和梅伊曼主张把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 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这种“科学的教育学”被称为【】 A.理性教育学 B.思辨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活动教育学 13.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序号 名称 1 叶澜《中国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徐继存《课程论问题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9 钱理群《语文教学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 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2 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14 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6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7 曹明海《当代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丛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8 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 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2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版 21

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22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 钟启泉《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 王炳照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5 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6 伊塞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7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8 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0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课程改革基础 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01年版。 0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3.《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日)佐滕学,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04.《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班主任工作基础 0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02.《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3.《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04.《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0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张国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6.《班主任兵法》,万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0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0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0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05.《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6.《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07.《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 小学英语教育的内涵:指向学生的发展。 小学英语教育的具体内容: 1、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基础性) 2、为学生的知识获取、技能学习、素质培养等打基础,具有未来性。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性) 4、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性) 5、是一门必修课,具有强制性。(强制性) 小学英语教育的性质: 既有英语教育学的性质,又有小学教育学的性质;既是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学,又是英语学科的教育学。 1、是小学教育学及学科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2、是语言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3、是培养小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及能力的学科; 4、是以小学英语教育学理论及实践经验为指导的学科; 5、是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教及学理论的重要来源; 6、是为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方法的学科。小学英语课程的内容: 两级内容 一级内容 1、总体目标:听、说、玩、读、演 2、具体内容:对英语的兴趣和好奇心、口头表达能力

3、内容分析:理解简单的活动指令、参及简单的角色扮演、唱简单的歌曲歌谣、听/读懂简单故事、正确书写单词字母、视听接触语音。 二级内容 1、总体目标:语言技能、语音知识 2、具体内容: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玩演视听);语音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情感态度、基础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3、内容分析: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 英语课程设置的原则:整体性、多元性、灵活性 实践要求: 师范生应该能够较全面的理解具体内容及要求,并能够比较熟练地示范,如听录音后声情并茂地模仿,唱歌,说歌谣。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要先做到。 中国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费时多,收效微。 问题二:教师工作量太大,顾此失彼。 问题三:学生怕苦,兴趣不持久。 问题四:交际练习没有信息差,交际活动在不真实的语境中进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运用。 问题五:家长水平有限,课后无法辅导。 问题六:教材难度大,学生消化不良。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_考研复习 一、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 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3、版面设计的能力 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 ㈠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㈡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 2、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 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4)、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 2、偏旁带字 3、形音义结合 (15)、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1、翻译法 2、古文字介入法 3、画图法 4、体态语教学法 5、偏旁部首带子法6、语音摹拟法 7、部件分合法 8、笔顺展示法 9、韵语教学法 10、信息化教学法 (16)、设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1、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7)、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全面的发展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18)、现代语文教学情境主要有: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多媒体教学、自主性教学、课外活动教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