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操作系统学习指导与题解——选择题

操作系统学习指导与题解——选择题

操作系统学习指导与题解——选择题
操作系统学习指导与题解——选择题

第一章引论

1.在计算机系统中配置操作系统的主要目的是(A)。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 (B),其中包括(C)、(D),以及文件和设备。这里的(C)管理主要是对进程进行管理。

A:(1)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功能;(2)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3)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4)合理组织系统的工作流程,以提高系统吞吐量。

B:(1)程序和数据;(2)进程;(3)资源;(4)作业;(5)软件:(6)硬件。

C,D:(1)存储器:(2)虚拟存储器:(3)运算器;(4)处理机;(5)控制器。

2.操作系统有多种类型:允许多个用户以交互方式使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称为(A):允许多个用户将若干个作业提交给计算机系统集中处理的操作系统称为(B):在(C)的控制下,计算机系统能及时处理由过程控制反馈的数据,并做出响应:在IBM—PC机上的操作系统称为(D)

A,B,C,D:(1)批处理操作系统;(2)分时操作系统;(3)实时操作系统;(4)微机操作系统;

(5)多处理机操作系统。

3.操作系统是一种(A),它负责为用户和用户程序完成所有(B)的工作,(C)不是操作系统关心的主

要问题。

A:(1)应用软件;(2)系统软件;(3)通用软件;(4)软件包。

B:(1)与硬件无关并与应用无关:(2)与硬件相关而与应用无关:(3)与硬件无关而与应用相关;(4)与硬件相关并与应用相关。

C:(1)管理计算机裸机:(2)设计、提供用户程序与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接口;(3)管理

计算机中的信息资源:(4)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

4.在OS中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能有效地提高CPU、内存和I/O设备的(A)。为实现多道程序设计需要有(B)。·

A:(1)灵活性;(2)可靠性;(3)兼容性;(4)利用率。

B:(1)更大的内存;(2)更快的CPU;(3)更快的外部设备;(4)更先进的终端。

5.推动批处理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A),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是田),推动微机OS发展的主要动力是(C)。

A,B:(1)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功能;(2)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3)方便用户;(4)提高系统的运行

速度。

C:(1)方便用户;(2)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更新换代;(3)便于微机联网:(4)提高资源的利用率。6.在设计分时操作系统时,首先要考虑的是(A);在设计批处理操作系统时,首先要考虑的是(B);在设计实时操作系统时,首先要考虑的是(C)。

A,B,C:(1)灵活性和可适应性:(2)交互性和响应时间;(3)周转时间和系统吞吐量:

(4)实时性和可靠性。

7.在多道批处理系统中,为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系统总是优先选择(A)多个作业投入运行;为了提高吞吐量,系统总是想方设法缩短用户作业的(B)。

A:(1)适应于内存容量的;(2)计算量大的;(3)UO量大的:(4)计算型和UO型均衡的。

B:(1)周转时间;(2)运行时间;(3)提交时间;(4)阻塞时间。

8.从下面关于操作系统的论述中,选出一条正确的论述。

(1)对批处理作业,必须提供相应的作业控制信息。

(2)对于分时系统,不一定全部提供人机交互功能;

(3)从响应角度看,分时系统与实时系统的要求相似。

(4)采用分时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中,用户可以独占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系统。

(5)从交互角度看,分时系统与实时系统相似。

9.分时系统的响应时间(及时性)主要是根据(A)确定的,而实时系统的响应时间则是由(B)确定的。 A,B:(1)时间片大小;(2)用户数目:(3)计算机运行速度;(4)用户所能接受的等待时间:(5)控制对象所能接受的时延:(6)实时调度。

10.在分时系统中,为使多个用户能够同时与系统交互,最关键的问题是(A);当用户数目为100时,为保证响应时间不超过2s,此时的时间片最大应为(B)。

A:(1)计算机具有足够高的运行速度:(2)内存容量应足够大;(3)系统能及时地接收多个用户的输入;(4)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所有用户程序都得到运行;(5)能快速进行内外存对换。

B:(1)10ms;(2)20ms;(3)50ms:(4)100ms;(5)200ms。

11.分时系统和实时系统都具有交互性,实时系统的交互性允许用户访问(A):分时系统的交互性允许用户请求系统提供(B)。

A:(1)文字编辑程序;(2)专用服务程序;(3)专用硬件;(4)数据处理程序。

B:(1)数据处理服务:(2)资源共享服务;(3)数据通信服务:(4)多方面的服务;(5)数据处理和资源共享服务。

12.在下列系统中,(A)是实时信息系统,(B)是实时控制系统。

A,B:(1)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2)民航售票系统:(3)办公自动化系统;(4)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5)火箭飞行控制系统。

13.从下面关于并发性的论述中选出一条正确的论述。

(1)并发性是指若干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

(2)并发性是指若于事件在不同时刻发生。

(3)并发性是指若干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4)并发性是指若干事件在不同时间间隔内发生。

14.从下述关于模块化程序的叙述中,选出五条正确的叙述。

(1)使程序设计更为方便,但比较难维护。

(2)便于由多人分工编制大型程序。

(3)便于软件功能扩充。

(4)在内存能够容纳的前提下,应使模块尽可能大,以减少模块的个数。

(5)模块之间的接口叫数据文件。

(6)只要模块接口不变,各模块内部实现细节的修改,不会影响别的模块。

(7)使程序易于理解,也利于排错。

(8)模块间的单向调用关系,形成了模块的层次式结构。

(9)模块愈小,模块化的优点愈明显。一般来说,一个模块的大小在10行以下。’

(10)一个模块实际上是一个进程。

15.采用(A)结构时,将OS分成用于实现OS最基本功能的内核和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两个部分。通常,下列模块中必须包含在操作系统内核中的是田)模块。

A:(1)整体式;(2)模块化:(3)层次式;(4)微内核。

B:(1)内存分配;(2)中断处理:(3)文件处理:(4)命令处理。

16.在3.X版本以前的MS—DOS是(A)操作系统,Windows95是(B)操作系统,Windows

XP是(C)操作系统,它们都是由(D)开发的。

A,B,C:(1)单用户单任务:(2)单用户多任务;(3)多用户单任务;(4)多用户多任务。

D:(1)IBM公司:(2)Microsoft公司:(3)Microsoft和IBM联合:(4)Bell实验室。17.OS/2操作系统最初是由(A)开发的,它属于(B)类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最初是由(C)推出的,它属于(D)类操作系统。

A,C:(1)IBM公司;(2)Microsoft公司;(3)Microsoft和IBM联合;(4)Bell实验室。

B,D:(1)单用户单任务;(2)单用户多任务;(3)多处理机;(4)多用户多任务。

第二章进程管理

1.从静态的角度看,进程是由(A)、(B)、(C)三部分组成的,其中(C)是进程存在的惟一标志。

当几个进程共享(A)时,(A)应当是可重入代码。

A,B,C:(1)JCB:(2)PCB;(3)DCB:(4)FCB;(5)程序段:(6)数据段;(7)I/O缓冲区。 2.进程的三个基本状态是(A)、(B)、(C)。由(A)到(B)是由进程调度所引起的;由(B)到(C)是正在执行的进程发生了某事件,使之无法继续执行而引起的。

A,B,C:(1)挂起;(2)阻塞;(3)就绪:(4)执行;(5)完成。

3.下列进程状态转换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状态转换是(A);一般不会发生的状态转换是(B)。 A,B:(1)就绪一执行;(2)执行一’就绪;(3)就绪一阻塞;(4)阻塞一就绪;(5)阻塞一执行:(6)执行一阻塞。

4.在一个单处理机系统中,存在5个进程,则最多有(A)个进程处于就绪队列,(B)个进程处于阻塞状态。

A,B: (1)5: (2)4; (3)3; (4)2: (5)1; (6)0。

5.正在执行的进程由于其时间片用完被暂停执行,此时进程应从执行状态变为(A)状态;处于静止阻塞状态的进程,在进程等待的事件出现后,应变为(B)状态;若进程正处于执行状态时,因终端的请求而暂停下来以便研究其运行情况,这时进程应转变为(C)状态;

若进程已处于阻塞状态,则此时应转变为(D)状态。

A,B,C,D:(1)静止阻塞;(2)活动阻塞;(3)静止就绪;(4)活动就绪;(5)执行。

6.为使进程由活动就绪转变为静止就绪,应利用(A)原语:为使进程由执行状态转变为阻塞状态,应利用(B)原语;为使进程由静止就绪变为活动就绪,应利用(C)原语:为使进程

从阻塞状态变为就绪状态,应利用(D)原语。

A,B,C,D:(1)create;(2)suspend:(3)active;(4)block;(5)wakeup。

7.在将CPU的执行状态分为用户态和核心态的系统中,应该在核心态下执行的指令依次为

(A)、(B)和(C)。而从用户状态转换到系统状态是通过(D)实现的。

A,B,C:(1)屏蔽所有中断;(2)读时钟;(3)设置时钟的值;(4)存取内存中某地址单元:的值;(5)停机。

D:(1)执行进程直接修改程序状态字;(2)中断屏蔽:(3)中断;(4)进程调度。

8.在分时系统中,导致进程创建的典型事件是(A);在批处理系统中,导致进程创建的典型事件是(B);由系统专门为运行中的应用进程创建新进程的事件是(C)。在创建进程时,(D)不是创建所必需的步骤。

A:(1)用户注册;(2)用户登录;(3)用户记账;(4)用户通信。

B:(1)作业录入;(2)作业调度;(3)进程调度;(4)中级调度。

C:(1)分配资源;(2)进行通信;(3)共享资源:(4)提供服务。

D:(1)为进程建立PCB;(2)为进程分配内存等资源:(3)为进程分配CPU:(4)将进程插入就绪队列。

9.从下面对临界区的论述中,选出两条正确的论述。

(1)临界区是指进程中用于实现进程互斥的那段代码。

(2)临界区是指进程中用于实现进程同步的那段代码。

(3)临界区是指进程中用于实现进程通信的那段代码。

(4)临界区是指进程中用于访问共享资源的那段代码。

(5)临界区是指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那段代码。

(6)若进程A与进程B必须互斥地进入自己的临界区,则进程A处于对应的临界区内时,

仍有可能被进程B中断。

(7)若进程A与进程B必须互斥地进入自己的临界区,则进程A处于对应的临界区内时,

便不能被进程B中断。

10.(A)是一种只能由wait和signal操作所改变的整型变量,(A)可用于实现进程的(B)和(C),

(B)是排它性访问临界资源。

A:(1)控制变量;(2)锁;(3)整型信号量;(4)记录型信号量。

B,C:(1)同步;(2)通信:(3)调度;(4)互斥。

11.对于记录型信号量,在执行一次wait操作时,信号量的值应当(A),当其值为(B)时,进程应阻塞。在执行signal操作时,信号量的值应当(C),当其值为(D)时,应唤醒阻

塞队列中的进程。

A,C:(1)不变:(2)加1:(3)减1:(4)加指定数值;(5)减指定数值。

B,D:(1)大于0:(2)小于0;(3)大于等于0;(4)小于等于0。

12.用信号量S实现对系统中4台打印机的互斥使用,S.value的初值应设置为(厶),若S.value的当前值为—1,则表示S.L队列中有(B)个等待进程。

A: (1)1; (2)0; (3)—1; (4)4; (5)—4。

B:(1)0; (2)1:(3)2;(4)3;(5)4:(6)5;(7)6。

13.在生产者一消费者问题中,应设置互斥信号量mutex、资源信号量full和empty。

它们的初值应分别是(A)、(B)和(C)。

A,B,C:(1)0;(2)1;(3)—1:(4)-n;(5)+no ,

14.对生产者一消费者问题的算法描述如下,请选择正确的答案编号填入方框中;

producer:begin consumer:begin

repeat repeat

(A); (E);

(B); (B):

buffer(in):=m; m:=buffer(out):

in:=(in+1)modn; out:=(out+1)modn;

(C): (C);

(D); (P);

until false; until false;

end end

A,B,C,D,E,F:(1)wait(mutex);(2)signal(mutex);(3)wait(empry);

(4)signal(full):

(5)wait(full):(6)signal(empty)‘

15.在直接通信方式中,系统通常提供的两条通信原语如下,请选择适当的参数填入。

send((A),(B));

receive((C),(B)):

A,B,C:(1)sender;(2)receiver;(3)text;(4)message;(5)mailbox‘

16.使用mail命令的信箱通信属于(A),因为信息是被发送到接收方的(B)中;使用write 命令,实现的是(C)通信,因为信息是被送到收方的(D):使用共享文件进行通信的方式

属于(E)通信。

A,C,E:(1)共享存储器;(2)实时通信;(3)消息缓冲通信;(4)非实时通信;(5)管道通信。

B,D:(1)消息缓冲队列;(2)内存;(3)信箱;(4)消息缓冲区;(5)屏幕;(6)共享存储区。

17.试选择正确答案,以便能正确地描述图2.10所示的前趋关系。

Var a,b,c:semaphore:=0,0,0;

begin

parbegin

beginSl;(A); end

beginS2;(B); end

begin wait(a): wait(b):S3;(C); end

begin(D);S4; end

parend

end

A,B,C,D:(1)signal(a); (2)signal(b); (3)wait(c); (4)signal(c)o

18.有两个程序:A程序按顺序使用CPUlos、设备甲5s、CPU5s、设备乙10s、CPU10s; B程序按顺序使用设备甲10s、CPUlos、设备乙5s、CPU5s、设备乙10s。在顺序环境卞,执行上述程序,CPU的利用率约为(A),若允许它们采用非抢占方式并发执行,并不考虑切换等开销,则CPU的利用率约为(B)。

A,B:(1)30%;(2)40%;(3)50%;(4)60%;(5)70%;(6)80%:(7)90%。

19.从下面的叙述中选出一条正确的叙述。

(1)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进程,不同进程所执行的代码也不同。

(2)操作系统通过PCB来控制和管理进程,用户进程可从PCB中读出与本身运行状态

相关的信息。

(3)当进程由执行状态变为就绪状态时,CPU现场信息必须被保存在PCB中。

(4)当进程申请CPU得不到满足时,它将处于阻塞状态。

(5)进程是可与其他程序并发执行的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过程,所以程序段是程

存在的惟一标志。

20.从下面的叙述中选出4条正确的叙述。

(1)一个进程的状态发生变化总会引起其他一些进程的状态发生变化。

(2)进程被挂起(suspend)后,状态变为阻塞状态。

(3)信号量的初值不能为负数。.

(4)线程是CPU调度的基本单位,但不是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

(5)在进程对应的代码中使用wait、signal操作后,可以防止系统发生死锁。

(6)管程每次只允许一个进程进入。

(7)wait、signal操作可以解决一切互斥问题。

(8)程序的顺序执行具有不可再现性。

第三章处理机调度与死锁

1.在三种基本类型的操作系统中,都设置了(A),在批处理系统中还应设置田):在分时系统中除了(A)以外,通常还设置了(C),在多处理机系统中则还需设置(D)。

A,B,C,D:(1)剥夺调度;(2)作业调度;(3)进程调度;(4)中级调度;(5)多处理机调度。

2.在面向用户的调度准则中,(A)是选择实时调度算法的重要准则,(B)是选择分时系统中进程调度算法的重要准则,(C)是批处理系统中选择作业调度算法的重要准则,而(D)准则是为了照顾紧急作业用户的要求而设置的。

A,B,C,D:(1)响应时间快;(2)平均周转时间短;(3)截止时间的保证;(4)优先权高的作业能获得优先服务;(5)服务费低。

3.作业调度是从处于(A)状态的队列中选取作业投入运行,(B)是指作业进入系统到作业完成所经过的时间间隔,(C)算法不适合作业调度。

A:(1)运行;(2)提交;(3)后备;(4)完成;(5)阻塞;(6)就绪。

B:(1)响应时间;(2)周转时间;(3)运行时间;(4)等待时间;(5)触发时间。

C:(1)先来先服务;(2)短作业优先;(3)最高优先权优先;(4)时间片轮转。

4.下列算法中,(A)只能采用非抢占调度方式,(B)只能采用抢占调度方式,而其余的算法既可采用抢占方式,也可采用非抢占方式。

A,B:(1)高优先权优先法;(2)时间片轮转法:(3)FCFS调度算法;(4)短作业优先算法。

5.我们如果为每一个作业只建立一个进程,则为了照顾短作业用户,应采用(A);为照顾紧急作业的用户,应采用(B);为能实现人机交互作用应采用(C):为了兼顾短作业和长时间等待的作业,应采用(D);为了使短作业、长作业及交互作业用户都比较满意,应采用

(E):为了使作业的平均周转时间最短,应采用(F)算法。

A,B,C,D,E,F:(1)FCFS调度算法;(2)短作业优先;(3)时间片轮转法;(4)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5)基于优先权的剥夺调度算法;(6)高响应比优先。

6.从下面关于优先权大小的论述中,选择一条正确的论述。

(1)计算型作业的优先权,应高于I/O型作业的优先权。

(2)用户进程的优先权,应高于系统进程的优先权。

(3)长作业的优先权,应高于短作业的优先权。

(4)资源要求多的作业,其优先权应高于资源要求少的作业。

(5)在动态优先权中,随着作业等待时间的增加,其优先权将随之下降。

(6)在动态优先权时,随着进程执行时间的增加,其优先权降低。

7.假设就绪队列中有10个进程,以时间片轮转方式进行进程调度,时间片大小为300 ms,CPU进行进程切换要花费10 ms,则系统开销所占的比率约为(A);若就绪队列中进程个数增加到20个,其余条件不变,则系统开销所占的比率将(B)。

A:(1)1%;(2)3%;(3)5%:(4)10%:(5)30%。

B:(1)增加;(2)减少;(3)不变。

8.系统产生死锁是指(A)。产生死锁的基本原因是(B)和(C),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是互斥条件、(D)、不剥夺条件和(E)。

A:(1)系统发生重大故障;(2)若干进程同时处于阻塞状态;(3)若干进程正在等待永远不可能得到的资源;(4)请求的资源数大于系统提供的资源数;(5)若干进程等待被

其他进程所占用而又不可能被释放的资源。

B:(1)资源分配不当:(2)系统资源不足;(3)作业调度不当;(4)资源的独占性。

C:(1)进程推进顺序不当;(2)进程调度不当:(3)系统中进程太多;(4)CPU运行太快。

D:(1)请求和阻塞条件:(2)请求和释放条件;(3)请求和保持条件;(4)释放和阻塞条件;

(5)释放和请求条件。

E:(1)线性增长条件;(2)环路条件;(3)无序释放条件;(4)有序释放条件;(5)无序请求条件。

9.下述解决死锁的方法中,属于死锁预防策略的是(A),属于死锁避免策略的是(B)。

A,B:(1)银行家算法;(2)资源有序分配法:(3)资源分配图化简法:(4)撤消进程法。

10.死锁的预防是通过破坏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来实现的。下列方法中,(A)破坏了“请求与保持”条件,(B)破坏了“循环等待”条件。

A,B:(1)银行家算法:(2)一次性分配策略;(3)资源有序分配策略;(4)SPOOLing技术。

11.从下面关于安全状态和非安全状态的论述中,选出一条正确的论述

(1)安全状态是没有死锁的状态,非安全状态是有死锁的状态。

(2)安全状态是可能有死锁的状态,非安全状态也是可能有死锁的状态。

(3)安全状态是可能没有死锁的状态,非安全状态是有死锁的状态。

(4)安全状态是没有死锁的状态,非安全状态是可能有死锁的状态。

第四章存储器管理

1.从下列关于存储器管理功能的论述中,选出两条正确的论述。

(1)即使在多道程序设计的环境下,用户也能设计用物理地址直接访问内存的程序。

(2)内存分配最基本的任务是为每道程序分配内存空间,其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存储

空间的利用率。

(3)为了提高内存保护的灵活性,内存保护通常由软件实现。

(4)交换技术已不是现代操作系统中常用的技术。

(5)地址映射是指将程序空间中的逻辑地址变为内存空间的物理地址。

(6)虚拟存储器是物理上扩充内存容量。

2.提高内存利用率主要是通过(A)功能实现的,(A)的基本任务是为每道程序做(B)。使每道程序能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下运行,主要是通过(C)功能实现的。

A,C:(1)内存分配:(2)内存保护;(3)地址映射;(4)对换:(5)内存扩充。

B:(1)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变换;(2)内存到外存间交换:(3)允许用户程序的地址空间大于内存空间:(4)分配内存。

3.静态重定位是在作业的(A)中进行的,动态重定位是在作业(B)中进行的。

A,B:(1)编译过程;(2)装入过程:(3)修改过程;(4)执行过程。

4.静态链接是在(A)进行的;而动态链接是在(B)或(C)进行的,其中在(C)进行链接,可使得内存利用率最高。

A,B,C:(1)编译某段程序时;(2)装入某段程序时;(3)调用某段程序时;(4)紧凑时:

(5)装入程序之前。

5.由连续分配方式发展为分页存储管理方式的主要推动力是(A);由分页系统发展为分段系统,进而又发展为段页式系统的主要动力是(B)和(C)。

A,B,C:(1)提高内存利用率:(2)提高系统吞吐量;(3)满足用户需要:(4)更好地满足多道程序运行的需要;(5)既满足用户要求,又提高内存利用率。

6.在动态分区式内存管理中,倾向于优先使用低址部分空闲区的算法是(A);能使内存空间中空闲区分布得较均匀的算法是(B);每次分配时,把既能满足要求,又是最小的空闲区分配给进程的算法是(C)。

A,B,C:(1)最佳适应算法;(2)最坏适应算法:(3)首次适应算法;(4)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7.在首次适应算法中,要求空闲分区按(A)的顺序形成空闲分区链;在最佳适应算法中是按

(B)的顺序形成空闲分区链;最坏适应算法是按(C)的顺序形成空闲链。

A,B,C:(1)空闲区起始地址递增;(2)空闲区起始地址递减:(3)空闲区大小递增;(4)空闲区大小递减。

8.在动态分区式内存管理中,若某一时刻系统内存的分配情况如图4.15所示。当一进程要申请一块20K的内存空间时,首次适应算法选中的是起始地址为(A)的空闲分区,最佳适应算法选中的是起始地址为(B)的空闲分区,最坏适应算法选中的是起始地址为(C)的空闲分区。

A,B,C,D:(1)60K:(2)200K;(3)270K;(4)390K。

9。在回收内存时可能出现下述几种情况:(1)释放区与插入点前一分区F1相邻接,此时应(A);

(2)释放区与插入点后一分区、F2相邻接,此时应(B);(3)释放区不与 n和F2相邻接,此

时应(C)。

A,B,C:(1)为回收区建立一分区表项,填上分区的大小和起始地址;(2)以P1分区的表项作为新表项且,不做任何改变:(3)以P1分区的表项为新表项,但修改新表项的大小:

(4)以四分区的表项作为新表项,同时修改新表项的大小和起始地址。

10.对重定位存储管理方式,应(A),当程序执行时,是由(B)与(A)中的(C)相加得到(D),用

(D)来访问内存。

A:(1)在整个系统中设置一个重定位寄存器;(2)为每道程序设置一个重定位寄存器;(3)为每道程序设置两个重定位寄存器;(4)为每个程序段和数据段都设置一个重定位寄存

器。

B,C,D:(1)物理地址;(2)有效地址;(3)间接地址;(4)起始地址。

11.对外存对换区的管理应以(A)为主要目标,对外存文件区的管理应以(B)为主要目标。

A,B:(1)提高系统吞吐量;(2)提高存储空间的利用率;(3)降低存储费用:(4)提高换入换出速度。

12.在页式存储管理中,其虚拟地址空间是(A)的;在段式存储管理中,其虚拟地址空间是

(B)的;在段页式存储管理中,其虚拟地址空间是(C)的。

A,B,C:(1)一维;(2)二维;(3)三维;(4)层次。

13.在没有快表的情况下,分页系统每访问一次数据,要访问(A)次内存;分段系统每访问一次数据,要访问(B)次内存:段页式系统每访问一次数据,要访问(C)次内存。

A,B,C: (1)1: (2)2; (3)3: (4)4。

14.通常情况下,在下列存储管理方式中,(A)支持多道程序设计、管理最简单,但存储碎片多;(B)使内存碎片尽可能少,而且使内存利用率最高。

A,B:(1)段式;(2)页式:(3)段页式;(4)固定分区;(5)可变分区。

15.下述存储管理方式中,会产生内部碎片的是(A),会产生外部碎片的是(B)。

A,B:(1)页式和段式;(2)页式和段页式;(3)动态分区方式和段式;(4)动态分区方式和段页式。

16.从下列关于非虚拟存储器的论述中,选出一条正确的论述。

(1)要求作业在运行前,必须全部装入内存,且在运行过程中也必须一直驻留内存。

(2)要求作业在运行前,不必全部装入内存,且在运行过程中不必一直驻留内存。

(3)要求作业在运行前,不必全部装入内存,但在运行过程中必须一直驻留内存。

(4)要求作业在运行前,必须全部装入内存,但在运行过程中不必一直驻留内存。

17.虚拟存储器最基本的特征是(A);该特征主要是基于(B);实现虚拟存储器最关键的技术是

(C)。

A:(1)一次性;(2)多次性;(3)交换性;(4)离散性:(5)驻留性。

B:(1)计算机的高速性:(2)大容量的内存;(3)大容量的硬盘;(4)循环性原理:(5)局部性原理。

C:(1)内存分配;(2)置换算法;(3)请求调页(段);(4)对换空间管理。

18.虚拟存储器管理系统的基础是程序的局部性理论。此理论的基本含义是(A)。局部性有两种表现形式,时间局部性和(B),它们的意义分别是(C)和(D)。根据局部性理论,

Denning提出了(E)。

A,B:(1)代码的顺序执行:(2)程序执行时对主存的访问是不均匀的:(3)数据的局部性;(4)变量的连续访问;(5)指令的局部性;(6)空间的局部性。

C,D:(1)最近被访问的单元,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还要被访问;(2)最近被访问的单元,很可能它附近的单元也即将被访问;(3)结构化程序设计,很少出现转移语句:

(4)程序中循环语句的执行时间一般很长:(5)程序中使用的数据局部于各子程

序。

E:(1)Cache结构的思想;(2)先进先出(FIFO)页面置换算法;(3)工作集理论;(4)最近最久未用(1RU)页面置换算法。

19.从下列关于虚拟存储器的论述中,选出两条正确的论述。

(1)在请求段页式系统中,以页为单位管理用户的虚空间,以段为单位管理内存空间。

(2)在请求段页式系统中,以段为单位管理用户的虚空间,以页为单位管理内存空间。

(3)为提高请求分页系统中内存的利用率,允许用户使用不同大小的页面。’

(4)在虚拟存储器中,为了能让更多的作业同时运行,通常只应装入10%一30%的作业

后便启动运行。

(5)实现虚拟存储器的最常用的算法是最佳适应算法OPT。

(6)由于有了虚拟存储器,于是允许用户使用比内存更大的地址空间。

20.一个计算机系统的虚拟存储器的最大容量是由(A)确定的,其实际容量是由(B)确定的。 A,B:(1)计算机字长;(2)内存容量;(3)硬盘容量;(4)内存和硬盘容量之和;(5)计算机的地址结构。

21.在请求分页系统的页表中增加了若干项,其中状态位供(A)参考;修改位供(B)时参考:访问位供(C)参考;外存始址供(D)参考。

A,B,C,D:(1)分配页面;(2)置换算法;(3)程序访问;(4)换出页面:(5)调入页面。

22. 在请求调页系统中,若逻辑地址中的页号超过页表控制寄存器中的页表长度,则会引起

(A):否则,若所需的页不在内存中,则会引起(B)。

A,B:(1)输iX./输出中断;(2)时钟中断;(3)越界中断:(4)缺页中断。

23.在请求调页系统中,内存分配有(A)和(B)两种策略,(A)的缺点是可能导致频繁地出现缺页中断而造成CPU利用率下降。

A,B:(1)首次适应;(2)最佳适应;(3)固定分配;(4)可变分配。

24. 在请求调页系统中有着多种置换算法:(1)选择最先进入内存的页面予以淘汰的算法称为

(A);(2)选择在以后不再使用的页面予以淘汰的算法称为(B):(3)选择自上次访问以来

所经历时间最长的页面予以淘汰的算法称为(C):(4)选择自某时刻开始以来,访问次数

最少的页面予以淘汰的算法称为(D)。

A,B,C,D:(1)FIFO算法:(2)OPT算法;(3)LRU算法;(4)NRU算法;(5)LFU算法。

25. 在请求调页系统中,凡未装入过内存的页都应从(厶)调入:已运行过的页主要是从(B)

调入,有时也从(C)调入。、

A,B,C:(1)系统区;<2)文件区;(3)对换区;(4)页面缓冲池。

26. 某虚拟存储器的用户编程空间共32个页面,每页1K,主存为16K。假定某时刻用户页表

中已调入主存的页面的虚页号和物理页号对照表如表4.11所示。则与下面十六进制虚地址相对应的物理地址为(如果主存中找不到,即为页失效):

虚地址物理地址

0A5C (A)

1A5C (B)

虚拟存储器的功能由(C)完成。在虚拟存储器系统中,采用(D)提高(E)的速度。

A,B:(1)页失效:(2)1E5C:(3)2A5C,(4)165C;(5)125C。

C:(1)硬件;(2)软件;(3)软硬件结合。

D:(1)高速辅助存储器;(2)高速光盘存储器:(3)快速通道;(4)高速缓冲存储器。

E:(1)连接编辑;<2)虚空间分配:(3)动态地址翻译:(4)动态链接。

27. 从下面关于请求分段存储管理的叙述中,选出一条正确的叙述。

(1)分段的尺寸受内存空间的限制,且作业总的尺寸也受内存空间的限制。

(2)分段的尺寸受内存空间的限制,但作业总的尺寸不受内存空间的限制。

(3)分段的尺寸不受内存空间的限制,且作业总的尺寸不受内存空间的限制。

(4)分段的尺寸不受内存空间的限制,但作业总的尺寸受内存空间的限制。

28.在环保护机构中,操作系统应处于(A)内,一般应用程序应处于(B)内,并应遵循下述则:

(1)一个程序可以访问驻留在(C)中的数据:(2)一个程序可以调用驻留在(D)中的服务。

A,B:(1)最高特权环;(2)次高特权环;(3)中间特权环;(4)最低特权环。

C,D:(1)相同特权环;(2)较高特权环:(3)较低特权环;(4)相同和较低特权环;(5)相同和较高特权环。

29.测得某个请求调页的计算机系统部分状态数据为:CPU利用率20%,用于对换空间的硬盘的利用率97.7%,其他设备的利用率5%。由此断定系统出现异常。此种情况下, (A)或(B)能提高CPU的利用率。

A:(1)安装一个更快的硬盘;(2)通过扩大硬盘容量,增加对换空间;(3)增加运行进程数:(4)减少运行的进程数。

B:(1)加内存条,增加物理空间容量;(2)增加一个更快速的CPU;(3)增加其他更快的UO设备:(4)使用访问速度更快的内存条。

30.在UNIX系统中的存储管理,采用的是(A)方式:对换空间采用的是(B)管理方式。

A:(1)请求分页;(2)请求分段;(3)段页式且支持请求调页;(4)段页式且支持请求调段。

B:(1)固定分区;(2)动态分区;(3)分页;(4)分段。

31.在UNIX系统中,请求调页是采用(A)算法,对物理块的分配采用(B)策略。如果被换出的页的内容并未被修改,但对换区中尚无拷贝,此时应将它(C);若被换出的页的内容已被修改,应将它(D)。

A:(1)LFU:(2)FIFO;(3)NRU:(4)LRU:(5)OPT。

B:(1)固定分配局部置换:(2)可变分配全局置换;(3)固定分配全局置换;(4)可变分配局部置换。

C,D:(1)换出到对换区;(2)换出到文件区;(3)送回用户区:(4)送空闲页表链中(即不必换出)。

第五章设备管理

1.在一般大型计算机系统中,主机对外围设备的控制可通过通道、控制器和设备三个层次来实现。从下述叙述中选出一条正确的叙述。

(1)控制器可控制通道,设备在通道控制下工作。

(2)通道控制控制器,设备在控制器控制下工作。

(3)通道和控制器分别控制设备。

(4)控制器控制通道和设备的工作。

2.从下面关于设备属性的论述中,选择一条正确的论述。

(1)字符设备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可寻址的,即能指定输入时的源地址和输出时的目标地址。

(2)共享设备必须是可寻址的和随机访问的设备。

(3)共享设备是指在同一时刻允许多个进程同时访问的设备。

(4)在分配共享设备和独占设备时,都可能引起进程死锁。

3.通道是一种特殊的(A),具有(B)能力。主机的CPU与通道可以并行工作,并通过(C)实现彼此之间的通信和同步。

A:(1)I/O设备;(2)设备控制器;(3)处理机;(4)I/O控制器。

B:(1)执行I/O指令集:(2)执行CPU指令集:(3)传输I/O命令:(4)运行I/O进程。 C:(1)I/O指令;(2)I/O中断;(3)I/O指令和I/O中断;(4)操作员。

4.在I/O设备控制的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推动因素是(A)。提高I/O速度和设备利用率,在OS中主要依靠(B)功能。使用户所编制的程序与实际使用的物理设备无关是由(C)功能实现的。

A:(1)提高资源利用率;(2)提高系统吞吐量;(3)减少主机对I/O控制的干预;(4)提高CPU与I/O设备的并行操作程度。

B,C:(1)设备分配:(2)缓冲管理;(3)设备管理:(4)设备独立性;(5)虚拟设备。

5.磁盘属于(A),其信息的存取是以(B)为单位的;磁盘的I/O控制主要采取(C)方式:打印机的I/O控制主要采取(D)方式。

A:(1)字符设备;(2)独占设备;(3)块设备:(4)虚拟设备。

B:(1)位(bit);(2)字节;(3)帧;(4)固定长数据块。

C,D:(1)程序I/O方式;(2)程序中断;(3)DMA;(4)SPOOLing。

6.在程序I/O方式中,对于输出设备,准备就绪是指(A)。

A:(1)输出缓冲区已空;(2)输出缓冲区已有数据:(3)输出设备已开始工作;(4)输出设备已收到I/O指令。

7.在利用RS-232接口进行通信时,其通信速率为 kb/s(b为bit)。如果在通信接口中仅设置了一个8位寄存器作为缓冲寄存器,这意味着大约每隔(A)的时间便要中断一次CPU,且要求CPU必须在(B)时间内予以响应。

A,B:(1)80Lls:(2)0.1ms:(3)0.8ms;(4)1ms:(5)8mso

8.假定把磁盘上一个数据块中的信息输入到一单缓冲区的时间T为100us,将缓冲区中的数据传送到用户区的时间M为50us,而CPU对这一块数据进行计算的时间C为50us。这样,系统对每一块数据的处理时间为(A);如桌将单缓冲改为双缓冲,则系统对每一块数据的处理时间为(B)。

A,B:(1)50us;(2)100us;(3)150us:(4)200us:(5)250us。

9.操作系统中采用缓冲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系统(A)的能力;为了使多个进程能有效地同时处理输入和输出,最好使用(B)。

A:(1)串行操作;(2)并行操作:(3)控制操作;(4)中断操作。

B:(1)缓冲池:(2)单缓冲:(3)双缓冲:(4)循环缓冲。

10.为了对缓冲池中的队列进行操作而设置了互斥信号量MSItype]和资源信号量RSItype],相应地,两个操作过程Getbuf及Putbuf的描述如下:

procedureGetbuf(type)

begin

(A);

(B);

B(n):=Takebu~ype);

(C);

end

procedurePutbuf(type,n)

begin

(B);

Addbuf(type,n);

(C);

(D);

end

A,B,C,D;(1)wait(MS[type]); (2)signal(MSItype]);

(3)wait(RSItype]);(4)signal(RS[type])。

11.从下面关于设备独立性的论述中选择一条正确的论述。

(1)设备独立性是指I/O设备具有独立执行I/O功能的一种特性。

(2)设备独立性是指用户程序独立于具体使用的物理设备的一种特性。

(3)设备独立性是指能独立实现设备共享的一种特性。

(4)设备独立性是指设备驱动程序独立于具体使用的物理设备的一种特性。

12.设备独立性是指(A)独立于(B)。

A:(1)设备控制器;(2)设备驱动程序;(3)用户程序;(4)设备独立性软件。

B:(1)主机;(2)操作系统;(3)设备驱动程序:(4)物理设备。

13.在单用户系统中可为(A)设置一张逻辑设备表,在多用户系统中应为(B)设置一张逻辑设备表。

A,B:(1)整个系统;(2)每个用户(进程);(3)每种逻辑设备:(4)每种物理设备。

14.为实现设备分配,应为每个设备设置一张(A),在系统中配置一张(B);为实现设备独立性,系统中应设置一张(C)。

A,B:(1)设备控制表;(2)控制器控制表;(3)系统设备表;(4)设备分配表。

C:(1)设备开关表;(2)UO请求表;(3)逻辑设备表;(4)设备分配表。

15. 从下面关于虚拟设备的论述中选择一条正确的论述。

(1)虚拟设备是指允许用户使用比系统中具有的物理设备更多的设备。

(2)虚拟设备是指允许用户以标准方式来使用物理设备。

(3)虚拟设备是指把一个物理设备变换成多个对应的逻辑设备。

(4)虚拟设备是指允许用户程序不必全部装入内存就可使用系统中的设备。

16.SPOOLing是对脱机I/O工作方式的模拟,SPOOLing系统中的输入井是对脱机输入中的

(A)进行模拟,输出井是对脱机输出中的(B)进行模拟,输入进程是对脱机输入中的(C)

进行模拟,输出进程是对脱机输出中的(D)进行模拟。

A,C:(1)内存输入缓冲区;(2)磁盘:(3)外围控制机;(4)输入设备。

B,D:(1)内存输出缓冲区:(2)磁盘:(3)外围控制机;(4)输出设备。

17.从下列有关SPOOLing系统的论述中,选择两条正确的论述。

(1)构成SPOOLing系统的基本条件是具有外围输入机和外围输出机。

(2)构成SPOOLlng系统的基本条件是只要具有大容量、高速硬盘作为输入井与输出井。

(3)构成SPOOLing系统的基本条件是只要操作系统中采用多道程序技术。

(4)SPOOLlng系统建立在分时系统中。

(5)SPOOLlnS系统是虚拟存储技术的体现。

(6)SPOOllng系统是在用户程序要读取数据时启动输入进程输入数据。

(7)当输出设备忙时,SPOOLing系统中的用户程序暂停执行,待I/O空闲时再被唤醒,

去执行操作。

(8)SPOOLing系统实现了对I/O设备的虚拟,只要输入设备空闲,SPOOLing可预先将输

入数据从设备传送到输入井中供用户程序随时读取。

(9)在SPOOLing系统中,用户程序可随时将输出数据送到输出井中,待输出设备空闲时

再执行数据输出操作。

18.从下列论述中选出一条正确的论述。

(1)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只有I/O设备才是有效的中断源。

(2)在中断处理过程中,必须屏蔽中断(即禁止发生新的中断)。

(3)同一用户所使用的I/O设备也可以并行工作。

(4)SPOOLing是脱机I/O系统。

19.从下列关于驱动程序的论述中,选出一条正确的论述。

(1)驱动程序与I/O设备的特性紧密相关,因此应为每一个I/O设备配备一个专门的驱

动程序。

(2)驱动程序与I/O控制方式紧密相关,因此对DMA方式应该以字节为单位去启动设

备进行中断处理。

(3)由于驱动程序与I/O设备(硬件)紧密相关,故必须全部用汇编语言书写。

(4)对于一台多用户机,配置了相同的八个终端,此时可只配置一个由多个终端共享的

驱动程序。

20.下列磁盘调度算法中,平均寻道时间较短,但容易产生饥饿现象的是(A);电梯调度算法是指(B);能避免磁臂粘着现象的算法是(C)。

A,B,C:(1)SSTF;(2)FCFS:(3)SCAN;(4)CSCAN;(5)FSCAN。

21.磁盘高速缓冲设在(A)中,其主要目的是(B)。

A:(1)磁盘控制器:(2)磁盘;(3)内存;(4)Cache。

B:(1)缩短寻道时间;(2)提高磁盘I/O的速度;(3)提高磁盘空间的利用率;(4)保证数据的一致性;(5)提高CPU执行指令的速度。

22.从下面的论述中选出一条错误的论述。

(1)虚拟盘是一种易失性存储器,因此它通常只用于存放临时文件。

(2)优化文件物理块的分布可显著地减少寻道时间,因此能有效地提高磁盘I/O的速度。

(3)对随机访问的文件,可通过提前读提高对数据的访问速度。

(4)延迟写可减少启动磁盘的次数,因此能等效地提高了磁盘UO的速度。

23.在UNIX系统中,作为核心与驱动程序的接口是(A),其中每个表目含有相应类型设备驱动程序的(B)。

A:(1)系统设备表;(2)设备控制表:(3)逻辑设备表;(4)设备开关表。

B:(1)字符串类型的函数名;(2)各函数的入口地址:(3)指向系统设备表的指针;

(4)指向设备控制表的指针;(5)指向逻辑设备表的指针。

24.在UNIX系统中提供了三种写的方式,相应地提供了三种写过程:启动磁盘后,在把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入磁盘时,进程不需等待写操作完成就可返回的过程,称为(A);而需

要等待写操作完成的过程称为(B);而另一种写方式则并不真正启动磁盘,只是在缓冲区的首部打上某种标志后即可返回,称为(C)。

A,B,C:(1)write (2)bwrite;(3)bawrite:(4)bdwrite。

第六章文件管理

1.文件系统最基本的目标是(A),它主要是通过(B)功能实现的,文件系统所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是(C)。

A,C:(1)按名存取:(2)文件共享;(3)文件保护;(4)提高对文件的存取速度;

(5)提高I/O速度:(6)提高存储空间利用率。

B:(1)存储空间管理;(2)目录管理;(3)文件读写管理;(4)文件安全性管理。

2. 在文件系统中可命名的最小数据单位是(A),用户以(B)为单位对文件进行存取、检索等,

对文件存储空间的分配则以(C)为单位。

A,B,C:(1)字符串;(2)数据项;(3)记录;(4)文件;(5)文件系统。

3.按逻辑结构可把文件分为(A)和(B)两类,UNIX系统中的文件系统采用(B)。

A,B:(1)读、写文件;(2)只读文件;(3)索引文件; (4)链式文件;(5)记录式文件;(6)流式文件。

4.假定盘块的大小为1KB,对于1.2MB的软盘,FAT需占用(A)的存储空间;对于100

MB的硬盘,FAT需占用(B)的存储空间。

A:(1)1KB;(2)1.5KB;(3)1.8KB;(4);(5)3KB。

B:(1)100KB:(2)150KB;(3)200KB;(4)250KB;(5)300KB。

5.从下面的描述中选出一条错误的描述。

(1)一个文件在同一系统中、不同的存储介质上的拷贝,应采用同一种物理结构。

(2)文件的物理结构不仅与外存的分配方式相关,还与存储介质的特性相关,通常在磁

带上只适合使用顺序结构。

(3)采用顺序结构的文件既适合进行顺序访问,也适合进行随机访问。

(4)虽然磁盘是随机访问的设备,但其中的文件也可使用顺序结构。

6.从下面关于顺序文件和链接文件的论述中,选出一条正确的论述。

(1)顺序文件适合于建立在顺序存储设备上,而不适合于建立在磁盘上。

(2)显式链接文件将分配给文件的下一个物理盘块的地址登记在该文件的前一个物盘块中。

(3)顺序文件必须采用连续分配方式,而链接文件和索引文件则可采用离散分配方式。

(4)在MS-DOS中采用的是隐式链接文件结构。

7.从下面关于索引文件的论述中,选出两条正确的论述。

(1)在索引文件中,索引表的每个表项中含有相应记录的关键字和该记录的物理地址。

(2)对顺序文件进行检索时,首先从FCB中读出文件的第一个盘块号;而对索引文件进行

检索时:应先从FCB中读出文件索引表的起始地址。

(3)对一个具有三级索引表的文件,存取一个记录通常需要三次访问磁盘。

(4)在文件较大时,无论进行顺序存取还是随机存取,通常都以索引文件方式为最快。

8.在文件系统中可设置一张(A),其中的每一个二进制位可用来表示磁盘中的一个块的使用情况;另外可设置一张(B),其中的每个表项存放着文件中下一个盘块的物理地址。

A,B:(1)文件描述符表;(2)文件分配表;(3)文件表:(4)空闲区表;(5)位示图。

9.在下列物理文件中,(A)将使文件顺序访问的速度最快;(B)最不适合对文件进行随机访问;

(C)能直接将记录键值转换成物理地址。

A,B,C:(1)顺序文件;(2)隐式链接文件;(3)显式链接文件;(4)索引文件;(5)直接文件。

10.文件系统中,必须为每个文件建立一个(A),其中包括有文件名和文件的物理地址等信息。

在有些系统中,还为每个文件建立一张(B),其中每个表项包含了逻辑记录号(或记录键)和记录的物理地址。

A,B:(1)用户文件描述符表;(2)索引结点;(3)文件控制块;(4)索引表:(5)文件目录。

11.对文件空闲存储空间的管理,在MS-DOS中采用的是(A);UNIX中采用的是(B)。

A,B:(¨空闲表;(2)文件分配表;(3)位示图;(4)成组链接法。

12.在文件系统中是利用(A)来管理文件的,为了允许不同用户的文件使用相同的文件名,通常文件系统中采用(B);在目录文件中的每个目录项通常就是(C);在UNIX系统中的目录

项则是(D)。

A:(1)文件控制块;(2)索引结点;(3)符号名表;(4)目录。

B:(1)重名翻译;(2)多级目录;(3)文件名到文件物理地址的映射表;(4)索引表。

C,D:(1)FCB;(2)文件表指针;(3)索引结点;(4)文件名和文件物理地址;(5)文件名和索引结点指针。

13.在树型目录结构中,用户对某文件的首次访问通常都采用(A);文件被打开后,对文件的访问通常采用(B)。

A,B:(1)文件符号名;(2)文件路径名;(3)内存索引结点的指针;(4)用户文件描述符。 14.如果利用20行、30列的位示图来标志空闲盘块的状态,假定行号、列号和盘块号均从1开始编号,则在进行盘块分配时,当第一次找到的空闲盘块(即该位的值为“0”)处于第5行、第12列,则相应的盘块号为(A):第二次找到值为“0”的位处于第11行、第18列,则相应的盘块号为(B)。在回收某个盘块时,若其盘块号为484,则它在位示图中的位置应为第(C)行、第(D)列。’

A:(1)108:(2)112:(3)132:(4)164。

B:(1)288;(2)318:(3)348:(4)366。

C,D: (1)2: (2)4; (3)9; (4)13: (5)17;(6)21。

15.利用Hash法查找文件时,如果目录中相应的目录项是空,则表示(A):如果目录项中的文件名与指定的文件名相匹配,则表示(B);如果目录项中的文件名与指定的文件名不匹

配,则表示(C)。

A:(1)文件名已修改;(2)系统中无指定文件名;(3)新创建的文件;(4)修改已存文件名。 B,C;(1)发生了冲突;(2)文件名已修改:(3)存取权限正确;(4)存取权限非法:(5)找到了指定文件。

16.从下面关于目录检索的论述中,选出一条正确的论述。

(1)由于Hash法具有较快的检索速度,故现代操作系统中已开始用它取代传统的顺序

检索法。

(2)在利用顺序检索法时,对树型目录应采用文件的路径名,且应从根目录开始逐级检索。

(3)在顺序检索法的查找过程中,只要有一个文件分量名未能找到,便应停止查找。

(4)在顺序检索法的查找完成时,即可得到文件的物理地址。

17.有一共享文件,它具有下列文件名:/usr/Wang/test/report、/usr/Zhang/report 及/usr/Lee/report,试填写图6.13中的A,B,C,D,E。

A,B,C,D,E:(1)usr; (2)test: (3)report:(4)root:(5)Lee。

18.在图6A4所示的树形目录结构中,Wang用户需要经常性地访问Zhang用户的/Zhang/Course/Coursel/fl文件,他可以通过(A)来提高检索速度并简化操作过程。

A:(1)将这个文件拷贝到Wang目录下,并仍使用原来的文件名。

(2)将这个文件拷贝到Wang目录下,但不能使用原来的文件名。

(3)将这个文件链接到Wang目录下,并仍使用原来的文件名。

(4)将这个文件链接到Wang目录下,但不能使用原来的文件名;

19.在执行close过程时,若=O不成立,此时应(A);若~count=O但=O不成立,此时应(B);

若i.count=O,则应(C)。

A,B,C:(1)关闭文件;(2)置用户文件描述符表项为空;(3)使用户文件描述符表项和

文件表项皆为空;(4)不做任何处理。

20.在create处理过程中,若未检索到指定文件的索引结点,此时属于(A);检索到指定文件的索引结点,此时若允许写,则此时属于(B),否则是(C)。

A,B,C:(1)出错;(2)修改文件;(3)文件重新命名;(4)创建新文件;(5)重写文件。 21.为实现磁盘镜像功能,需要在系统中配置(A);而为实现磁盘双工功能,则需要在系统中配置(B)。

A,B:(1)双份文件分配表;(2)双份文件目录;(3)两台磁盘控制器:(4)两台磁驱动器。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题答题技巧和练习讲课教案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一、单选题解题方法和指导 1、直接选定法。 即直接利用相关语法知识,通过题干中的已供信息,捕捉到解题线索,从而得出答案的解题方法。如: 1)-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Jane? -Oh, my mother asks me ____ some food for supper. A buy B to buy C buys D buying 2) We have worked for three hours. Now let’s stop ____a r est. A had B have C to have D having 3) This is a big class and ____ of the students are girls. A two third B second three C two thirds D two three 4) –I’ve had enough bread ,would you like ______. A a few more B one more C another more D some more 此法主要用于较简单的试题,但必须要求对基本知识点,语法点熟练掌握。 2、关键词暗示法。 题目中的关键词对于快速而准确的判定答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找到句中的关键词,也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如: 1)He has never been to Beijing before,______? A has he B hasn’t he C did he D does he 2) -What did you see, Mary? -I saw a lot of trees on _____ of the lake. A either side B all sides C .both sides D other sides 3) We have got two TV sets, but _____ works well. A any B both C neither D either 4) It___ ten years since we last ____ in Beijing. A was, met B has been, met C was, meet D is , meet 3、类推比较法 如果对题目的备选答案没有十分把握或把握很小,不妨利用“如果A对,那么B也对”的类推法,从而将AB予以否定,如: 1)Who’s the woman over there? – She is a ____ A teacher B a friend of mine C a famous actress D fourteen years old 2) Could you tell me when Tom_______ here? A got to B arrived in C reached D reached to 4、前后照应法 解题时,为了透彻理解,要联系上下文,捕捉隐含信息,方能准确找出答案,此方法多用于两个以上句子或对话形式命题的题目。如: 1)-Which would you like, coffee or milk? -____ , I just want to have some hot water. A Either B Both C Neither D All 2)- Tom didn’t go to school this morning, didn’t he? -______, though he didn’t feel well. A Yes, he did B No, he did C Yes, he didn’t D No, he didn’t 5、逐个排除法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将干扰答案和错误答案逐个排除,缩小选题范围,然后将剩余的填入空白处进行检查,确定是否正确,如: 1)Could you tell me_____ ? A who is that man B how much it costs to fly to Beijing C why is he crying so sadly D whether has he arrived 2) Remember ,boys and girls ___ you work, __ result you will get. A The better, the harder B The harder, the better C The hard, the better D The harder, the good 3) I usually have milk and bread for supper.-______. A So have I B So do I C I have to D I do so 4) I asked you ______ next. A what shall we do B we should do what C what should we do D what we should do 5) Could you tell me ___? I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tell him. A where is Tom B where Tom is C where Tom is D where Tom was 6、交际应答 根据交际用语的习惯搭配,联系上下文直接解题,如: 1)-Your dress looks really nice. -_____ A Not at all B Thanks C Not nicer than yours D Don’t say so 2) –Could you help me carry the heavy box. -_______. A My pleasure B You are right C Don’t worry D with pleasure 3) - I lost my bike yesterday. -______ A Who did it B I’m sorry to hear that C Never mind D Don’t worry, you can buy another one.

操作系统复习题及答案

1操作系统概述自测题 1 选择题 1.以下_____操作系统中的技术是用“时间”来换取“空间”的。 A.虚拟存储器 B.缓冲技术 C.SPOOLing技术 D.快表 2.设计实时操作系统必须首先考虑系统的______。 A.效率 B.可移植性 C.可靠性 D.使用的方便性 3.一个作业第一次执行时用了5min,而第二次执行时用了6min,这说明了操作系统的______特点。 A.并发性 B.共享性 C.虚拟性 D.不确定性 4.下述操作系统类型中,哪个操作系统一定是由多台计算机组成的系统? A.实时 B.批处理 C.分时 D.分布式 5.操作系统中,以下______采用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技术。 A.终端技术 B.缓冲技术 C.通道技术 D.虚拟存储技术 6.按照所起的作用和需要的运行环境,操作系统属于_______。 A.支撑软件 B.用户软件 C.应用软件 D.系统软件 7.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用户接口和______。 A.进程管理 B.用户管理 C.信息管理 D.操作系统管理 8.操作系统的最基本的两个特征是资源共享和_______。 A.多道程序设计 B.程序的并发执行 C.中断 D.程序顺序执行

9.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可以提高CPU和外部设备的______。 A.稳定性 B.可靠性 C.利用率 D.兼容性 10.在计算机系统中,操作系统是_______。 A.处于裸机之上的第一层软件 B.处于硬件之下的底层软件 C.处于应用软件之上的系统软件 D.处于系统软件之上的用户软件 11.操作系统是对_____进行管理的软件。 A.软件 B.硬件 C.计算机资源 D.程序 12.从用户的观点,操作系统是______。 A.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B.控制和管理计算机资源的软件 C.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的软件 D.是扩充裸机功能的软件,是比裸机功能更强、使用方便的虚拟机 13.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是_____。 A.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和多任务系统 B.实时系统、分时系统和批处理系统 C.单用户系统、多用户系统和批处理系统 D.实时系统、分时系统和多用户系统 14.为了使系统中的所有用户都得到及时的响应,操作系统应该是___. A.实时系统 B.批处理系统 C.分时系统 D.网络系统 15.如果分时系统的时间片一定,那么____会使响应时间越长。 A.用户数越少 B.用户数越多 C.内存越少 D.内存越多

中考数学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

中考数学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 中考数学的选择题该如何又快又准确地找到解题的答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了以下选择题的结构及解答方法和技巧。 1.规范化试题的破绽 除了用了知识点之外,用选择题自身固有破绽做题。大家记住一点,一切选择题,标题或许答案肯定存在做题暗示点。由于首先我们必需得供认,这题能做,只需题能做,必需要有暗示。 1〕有选项。应用选项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判别答案是选或不选。如两个选项意思完全相反,那么必有正确答案。2〕答案只要一个。大家都有这个阅历,事先不明白什么道理,但是看到答案就能明白。由此选项将发生暗示3〕标题暗示。选择题的标题必需得说清楚。大家在审题进程中,是必需要用到有效的讯息的,标题自身就给出了暗示。 4〕应用搅扰选项做题。选择题除了正确答案外,其他的都是搅扰选项,除非是乱出的选项,否那么都是可以应用选项的搅扰性做题。普通出题者不会随意出个选项,总是和正确答案有点关系,或许是能够出错的结果,我们就可以借助这个命题进程得出正确的结论。 5〕选择题尽管结果,不论中间进程,因此在解题进程中可以大胆的简化中间进程。

6〕选择题必需调查课本知识,做题进程中,可以判别和课本哪个知识相关?那个选项与这个知识点有关的可立刻扫除。因此联络课本知识点做题。 8〕选择题必需保证考生在有限时间内可以做出来的,因此当大家花很多时间想不对的时分,说明思绪错了。选择题必需是由一个复杂的思绪构成的。 2.选择题解答方法和技巧 一、直接法:依据选择题的题设条件,经过计算、推理或判别,最后到达标题要求。这种直接依据条件停止计算、判别或推理而失掉的答案的解选择题的方法称之为直接法。 二、直接法:直接法又称实验法、扫除法或挑选法,又可将直接法分为结论扫除法、特殊值扫除法、逐渐扫除法和逻辑扫除法等方法。 1〕结论扫除法:把标题所给的四个结论逐一代回原题中停止验证,把错误的扫除掉,直至找到正确的答案,这一逐一验证所给结论正确性的解答选择题的方法称之为结论扫除法。 2〕特殊值扫除法:有些选择题所触及的数学命题与字母的取值范围有关,在处置这类解答题,可以思索从取值范围内选取某几个特殊的值,代入原命题停止验证,然后扫除错误的,保管正确的,这种处置答题的方法称之为特殊值扫除法。3〕逐渐扫除法:假设我们在计算或推导的进程中不是一步

中考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中考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中考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1.标准化试题的漏洞 除了用了知识点之外,用选择题本身固有漏洞做题。大家记住一点,所有选择题,题目或者答案必然存在做题暗示点。因为首先我 们必须得承认,这题能做,只要题能做,必须要有暗示。 1)有选项。利用选项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判断答案是选或不选。如两个选项意思完全相反,则必有正确答案。 5)选择题只管结果,不管中间过程,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大胆的简化中间过程。 6)选择题必须考察课本知识,做题过程中,可以判断和课本哪个知识相关?那个选项与这个知识点无关的可立即排除。因此联系课本 知识点做题。 8)选择题必须保证考生在有限时间内可以做出来的,因此当大家花很多时间想不对的时候,说明思路错了。选择题必须是由一个简 单的思路构成的。 2.选择题解答方法和技巧 一、直接法:根据选择题的题设条件,通过计算、推理或判断,最后达到题目要求。这种直接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计算、判断或推理 而得到的答案的解选择题的方法称之为直接法。 二、间接法:间接法又称试验法、排除法或筛选法,又可将间接法分为结论排除法、特殊值排除法、逐步排除法和逻辑排除法等方法。

1)结论排除法:把题目所给的四个结论逐一代回原题中进行验证,把错误的排除掉,直至找到正确的答案,这一逐一验证所给结论正 确性的解答选择题的方法称之为结论排除法。 2)特殊值排除法:有些选择题所涉及的数学命题与字母的取值范围有关,在解决这类解答题,可以考虑从取值范围内选取某几个特 殊的值,代入原命题进行验证,然后排除错误的,保留正确的,这 种解决答题的方法称之为特殊值排除法。 3)逐步排除法:如果我们在计算或推导的过程中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步进行,即采用“走一走、瞧一瞧”的办法,每走一步都与 四个结论比较一次,排除掉不可能的,这样也许走不到最后一步, 三个错误的结论就被全排除掉了。 4)逻辑排除法:在选择题的编制过程中,应该注意四个选择答案之间的逻辑关系,尽量避免等价、包含、对抗等关系的出现,但实 际上有些选择题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原则,致使又产生了一种新的解 答选择题的方法。它是抛开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四个选择答案之 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取舍的一种方法,当然最后还有可能使用其他排 除的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逻辑排除法使用的逻辑关系有以下几条: 如果在四个结论中,有A=>B,则A可以被排除,若A、B是等价 命题时,即A<=>B,那么根据选择题的命题结构,则A、B可同时被 排除。 若A、B是对立的,即A<=>B,A、B中必有一真一假,则另两个 选择答案C、D可以被排除。 对逻辑排除法要慎用,主要是因为初中阶段所学的命题及逻辑知识有限,又由于是命题本身造成的,并且能用这种方法解决的题目 很少。 总之,这几种方法中,采用直接法、结论排除法的题型较多。 5)通过猜想、测量的方法,直接观察或得出结果。这类方法在近年来的中考题中常被运用于探索规律性的问题,此类题的主要解法

操作系统选择题及答案

操作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 1、计算机操作系统是一个()。 应用软件 B. 硬件的扩充 C. 用户软件 D.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程序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一个程序模块 B. 分层结构 C. 层次模块化结构 D. 子程序结构 3.在以下的存储管理方案中,能扩充主存容量的是() A.固定式分区分配 B.可变式分区分配 C.页式存储管理 D.分页虚拟存储管理 4.()不是分时系统的基本特征: A、同时性 B、独立性 C、多路性 D、交互性 、可重定位内存分区分配目的为()。 解决碎片问题 B. 便于多作业共享内存 回收空白区方便 D. 摆脱用户干预 、逻辑地址就是()。 用户地址 B. 相对地址 C. 物理地址 D.绝对地址 、原语是()。 一条机器指令 B. 若干条机器指令组成, 但中途不能打断 一条特定指令 D. 中途能打断的指令 8、某进程在运行过程中需要等待从磁盘上读入数据,此时该进程的状态是()。 从就绪变为运行 B.从运行变为就绪 从运行变为阻塞 D.从阻塞变为就绪 9、把逻辑地址转变为内存的物理地址的过程称作()。

编译 B.连接 C.运行 D.重定位 0、进程和程序的一个本质区别是()。 前者分时使用CPU, 后者独占CPU 前者存储在内存,后者存储在外存 前者在一个文件中,后者在多个文件中 前者为动态的,后者为静态的 11、引入进程概念的关键在于() A.独享资源. B.共享资源. C.顺序执行. D.便于调试 12、操作系统核心部分的主要特点是() A.一个程序模块 B.常驻内存 C.有头有尾的程序 D.串行执行。 13、系统调用是() A.一条机器指令. B.提供编程人员的接口. C.中断子程序. D.用户子程序。 14.任何两个并发进程之间( ) A.一定存在互斥关系 B.一定存在同步关系 C.一定彼此独立无关 D.可能存在同步或互斥关系 15.多道程序设计是指( ) A.在实时系统中并发运行多个程序 B.在分布系统中同一时刻运行多个程序 C.在一台处理机上同一时刻运行多个程序 D.在一台处理机上并发运行多个程序 1、D 2、C 3、D 4、A 5、A 6、、B 8、C 9、D 10、D 11.B 12.B 13.B 14.D 15.D

选择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一)、选择题的命题规律 1.选择题的命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多为单项选择题(如全国卷、天津卷等)3、多为连题型选择题(一个材料包括多个选择题)4、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二)应试策略1、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2、认真审题3、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4、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三)应试技巧1、做到:“三审”,即一审材料(加以引申)、二审题干(画出关键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2、读完题组内每一个小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前后提示语,然后再从容做题。3、仔细分析题干,明确解题条件例如:北极地区寒风凛冽,考虑到当地所处风带的盛行风向,中国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营地建筑的门窗应该避开的朝向是:A、东南方向B、西南方向C、西北方向D、东北方向答案:D 点拨:题干条件是北极附近盛行风向、门窗避开的朝向。北极附近风带为极地东风带,具体风向为东北风,故门窗应避开东北方向。4、选项错误的几种情况:(1)因果颠倒(2)前后矛盾(3)表述绝对化(4)概念混淆(5)表述错误或不完整(6)以偏概全,以点带面(7)与题干无

关 (四)解题方法介绍1、直选法: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察记忆性知识,注意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择。2、排除法: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重点分析剩余选项。例如:(2005年江苏卷)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答案:D 点拨:既然全流域要综合治理,部分河段就不应该利用绝大部分河水,故排除了A、C;用人工加速冰川消融来补给河水,不现实,又可以排除B,正确答案为D。3、优选法:如果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有“最”、“主导”、“第一”等字样时,要选择最合理选项。例如:美国“硅谷”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环境优美B、交通便利C、知识技术D、市场广阔答案:C 点拨:形成高技术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包括知识技术、快捷交通、优美的环境,但主导因素是科技发达。4、转换法:即将条件换成另外一种相同的说法,该说法与选项更直接,利于选择。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的地区,不会有:A、热带沙漠气

操作系统复习题带答案

操作系统复习题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分时系统中,时间片一定,(B ),响应时间越长。 A.内存越多 B.用户数越多 C.后备 队列越短 D.用户数越少 2.(A)内存管理存在缺页中断。 A.请求段页式 B.基本分页 C.基 本分段 D.动态分区 3.临界区是指并发进程中访问共享变量的(C )段。 A.管理 B.信息 C.程序 D.数据。 4.进程控制块是描述进程状态和特性的数据结构,一个进 程( D )。 A.可以有多个进程控制块 B.可和其他 进程用一个进程控制块

C.可以没有进程控制块 D.只能有惟 一的进程控制块 5.在(C )的情况下,系统出现死锁。 A.计算机系统发生了重大故障 B.有多个 封锁的进程同时存在· C.若干进程因竞争资源而无休止地相互等 待它方释放已占有的资源 D.资源数大大小于进程数或进程同时申请 的资源数大大超过资源总数 6.(B)是特殊文件。 A. 文本文件 B.硬件设备 C. 图像文件 D. 目录文件 7.分时操作系统采用时间片轮转进程调度算法,则该系统

的进程PCB中不包括(B)。 A.处理机状态信息 B.进程优先 数 C.占用的资源清单 D.程序和 数据的地址 8.在请求分页系统中,LRU算法是指( A )。 A. 近期最长时间以来没被访问的页先淘汰 B. 最早进入内存的页先淘汰 C.近期被访问次数最少的页先淘汰 D.以后 再也不用的页先淘汰 9.(D)内存管理方法不需一次将作业全部装入内存。// 请求段页式分类也不需要 A. 固定分区 B. 可变分区

C. 简单分页 D. 请求分页 10.下列选项中,满足短任务优先且不会发生饥饿 现象的调度算法是(A)。 A.高响应比优先 B.先来先 服务法 C.时间片轮转法 D.非抢占式 短任务优先法 11.磁盘上用于存放进程换入/换出的那部分空间 总是采用(B )分配方法进行分配的。//B在磁盘中存放一般不用 A.随机 B.连续 C.索引 D.链接 12.(D)内存管理可用空闲分区(说明)表表示 内存的空闲区域。

语文选择题答题技巧

语文选择题答题技巧 文考试由于累积了大量知识,并且某些题还要假设他们观点,使得很多人在选择题上丢分,但是从技巧的角度上说无非就是根据语义做题。抓住其中字、词、句的矛盾点,会不会引发歧义?应用对象是否明确?陈述观点有没有符合原文大意?抓住这几个要点,选择题几乎没有什么难度了,希望大家在平时做题的时候注意从这些角度做些训练,以提高做题速度。 语文选择题答题技巧 1、运用心理效应 运用心理效应包括做深呼吸;告诫自己,仔细审题等等。 2、要有扎实的功底 语文考试实际上就是调动自己平时的积累来回答问题的过程,不仅要善于回忆,更需要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织答案。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注意保留命题者的原意、注意满足题旨、注意少用绝对化的句子。 3、自己做题的方法和题型 如果基础好成绩却没有别人好,可考虑自己做题的方法,这是其一。其二,应研究几份试卷看看有没有哪种题型特别薄弱。找准问题,对症下药。 4、做题的方法 做语文选择题首先要审清题意,其次要方法,比如采用直接法、比较法、排除法、代入法等等答题。要注意相信自己的第一语感,不要轻易改动,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 5、做选择题的办法 做对题的根本因素还是对知识的掌握,但在考试中掌握一

些方法,一些应试技巧,也有助于得分。选择题都有题干,题干当中包含内容和要求。选择题总是有正确选项和迷惑选项这么两种选项。正确选项当然是正确答案,而迷惑选项则是用来迷惑考生的,看考生能不能区别正确选项和迷惑选项。题干的后面,一般有四个选项。如果是单选题,则只选择一个选项作为答案,其余的都是迷惑项;如果是多选题,则要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作为答案。 语文选择题答题技巧 1.【字音辨析题】答题技巧: 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2.【字形辨析题】答题技巧: “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生僻字一般不会错。平时多积累。 3.【词语运用题】凭语感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 答题技巧:对词义的理解,先拿你最会的词语去排除,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4.【熟语(含成语)辨析题】答题技巧: 第一,逐字解释熟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熟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选择题解题法指导解答

选择题解题方法指导 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题量多的特点,要求考生要塌实、牢固的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具备这些前提条件之后,再辅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 (一)审题方法 能否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迷惑性越来越大。因其答案的唯一性,又不象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那样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错。认真审题,对选择题尤其重要。 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题意和要求。其具体要求是: 第一,明确题目结构。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如97年第20题,“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 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各殖民地间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解析:其中出现原因是答题项,主干语是指“转变“(即由分散的抗英斗争到联合一致的独立战争),限定语有时间(17世纪到18世纪末)、地点(北美)、特点(分散到联合一致)。 第二,搞清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大力士空间和阶段特镇,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第三,搞清基本题型。选择题也有自身特点,根据其特点明确题目的基本类型,在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对号入住”的思考和把握。 第四,推敲备选项。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第五,明确理论要点。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推荐)高考语文选择题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选择题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做题总原则:一分钟拿一分,150分。选择题稍快点,提前5分钟左右。 语文考试,实际上就是调动已有的积累来回答命题者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回忆,更需要懂得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织答案。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注意保留命题者的原意、注意满足题旨、注意少用绝对化的句子。 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思考的痕迹写下;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切记"整洁、美观、有效"的原则;然后拿起笔,进入到第一卷客观题的选择阶段: 选择题共42分 1. 字音辨析题: 答题技巧: 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一般考辨析,不考拼写,不考查汉语拼音方案。 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 总之,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2. 字形辨析题 答题技巧: 由于计算机处理的局限,高考只考别字的辨析。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 如果题干是有错别字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无错别字的;如果是全对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有错别字的;如果题干是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就先排除有三个错别字的一项。 总之:多使用结构分析法:字形结构及词语结构分析法。看词语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对的都象错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3.词语运用题 主要是近义实、虚词的分辨。通常是用几组近义词进行辨别,要做好它,平时就要有语言准备,但是在考场上如果确实拿不准,就要凭语言感觉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 实词辨析题 答题技巧: 对词义的理解,有相同语素又有不相同语素的词语,重点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操作系统复习题含答案

操作系统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题 1、操作系统中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提高CPU和外部设备的(A)。 A、利用率 B、可靠性 C、稳定性 D、兼容性 2、如果分时操作系统的时间片一定,那么( C ),则响应时间越短。 A、内存越少 B、内存越多 C、用户数越少 D、用户数越多 3、若把操作系统看作资源管理者,下列的(C)不属于操作系统所管理的资源。 A、CPUB B、内存 C、中断 D、程序 4、操作系统是通过( D)感知进程存在的。 A、程序名 B、进程的状态 C、中断 D、进程控制块 5、当(B)时,进程从执行状态变为就绪状态。 A、进程被进程调度程序选中 B、时间片用完 C、等待某一事件 D、等待的事件发生 6、以下的进程状态变化中,不可能发生的变化是(B)。 A、执行状态到就绪状态 B、等待状态到就绪状态 C、执行状态到等待状态 D、等待状态到执行状态 7、若P、V操作的信号量S初值为2,当前值为-3,则表示有(D)个等待进程。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8、P、V操作是( A ) A、两条低级进程通信原语 B、两条高级进程通信原语 C、两条系统调用命令 D、两组不同的机器指令 9、用V操作唤醒一个等待进程时,被唤醒的进程状态变为( B )。 A、等待 B、就绪 C、执行 D、完成 10、资源的有序分配策略破坏(D)条件,是一种死锁预防策略。 A、互斥条件 B、保持和请求条件 C、不剥夺条件 D、环路等待条件 11、银行家算法是一种(B)算法。 A、死锁预防 B、死锁避免 C、死锁检测 D、死锁解除

12、某系统中有同类资源10个,每个进程的资源需求量为3个,则不会发生死锁的最大并发进程数为( C ) A、2 B、3 C、4 D、5 13、分区管理中采用首次适应分配算法时,应把空闲区按( C )次序进行管理。 A、大小递增 B、大小递减 C、地址递增 D、地址递减 14、很好地解决了内存碎片问题的存储管理方案是(C)。 A、固定分区管理 B、可变分区管理 C、页式存储管理 D、段式存储管理 15、虚拟存储管理系统的基础是程序的( C )理论。 A、虚拟性 B、动态性 C、局部性 D、全局性 16、在请求分页存储管理系统中,若采用FIFO页面淘汰算法,则当分配的页面数增加时,缺页中断的次数(D)。 A、减少 B、增加 C、无影响 D、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17、设备管理程序对设备的管理是借助一些数据结构来进行的,下面的(B)不属于设备管 理数据结构。 A、DCT B、JCB C、COCT D、CHCT 18、( B )是操作系统中采用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技术。 A、通道技术 B、SPOOLING技术 C、虚拟存储技术 D、覆盖与交换技术 19、引入缓冲的主要目的是( A)。 A、改善CPU和I/O设备速度不匹配的情况 B、节省内存 C、提高CPU的利用率 D、提高I/O设备的利用率 20、以下LINUX系统的键盘命令中,显示当前工作目录的命令是(C)。 A、ls命令 B、cd命令 C、pwd命令 D、cat命令 21、批处理操作系统提高了计算机的工作效率,但(B)。 A、系统资源利用率不高 B、在作业执行时用户不能直接干预 C、系统吞吐量小 D、不具备并行性 22、引入多道程序的目的是(D)。 A、为了充分利用主存储器 B、增强系统的交互能力 C、提高实时响应速度 D、充分利用CPU,减少CPU的等待时间 23、各进程向前推进的速度是不可预知的,体现出“走走停停”的特征,称为进程的(D)。

(完整版)高考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解数学选择题的常用方法,主要分直接法和间接法两大类.直接法是解答选择题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但高考的题量较大,如果所有选择题都用直接法解答,不但时间不允许,甚至有些题目根本无法解答,因此,我们还要研究解答选择题的一些技巧.总的来说,选择题属小题,解题的原则是:小题巧解,小题不能大做. 方法一 直接法 直接法就是从题干给出的条件出发,进行演绎推理,直接得出结论.这种策略多用于一些定性的问题,是解选择题最常用的策略.这类选择题是由计算题、应用题、证明题、判断题改编而成的,可直接从题设的条件出发,利用已知条件、相关公式、公理、定理、法则等通过准确的运算、严谨的推理、合理的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与选择支对照,从而作出相应的选择. 例1 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a 1 =1 3,且对任意正整数m 、n ,都有a m +n =a m ·a n ,若S n

必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平时练习中应不断提高用直接法解选择题的能力,准确把握题目的特点.用简便的方法巧解选择题,是建立在扎实掌握“三基”的基础上的,否则一味求快则会快中出错. 将函数y =sin 2x (x ∈R )的图象分别向左平移 m (m >0)个单位、向右平移n (n >0)个单位所得到的图象都与函数y =sin(2x +π 3)(x ∈R )的图象重 合,则|m -n |的最小值为( ) A.π6 B.5π6 C.π 3 D.2π 3 解析 函数y =sin 2x (x ∈R )的图象向左平移m (m >0)个单位可得y =sin 2(x +m )=sin(2x +2m )的图象,向右平移n (n >0)个单位可得y =sin 2(x -n )=sin(2x -2n )的图象.若两图象都与函数 y =sin(2x +π 3)(x ∈R )的图象重合,则??? 2m =π 3+2k 1π, 2n =-π 3 +2k 2 π,(k 1 ,k 2 ∈Z )即??? m =π 6+k 1 π, n =-π 6+k 2 π. (k 1, k 2∈Z )所以|m -n |=|π3+(k 1-k 2)π|(k 1,k 2∈Z ),当k 1=k 2时,|m -n |min =π 3 .故选C . 方法二 特例法 特例检验(也称特例法或特殊值法)是用特殊值(或特殊图形、特殊位置)代替题设普遍条件,得出特殊结论,再对各个选项进行检验,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常用的特例有特殊数值、特殊数列、特殊函数、特殊图形、特殊角、特殊位置等. 特例检验是解答选择题的最佳方法之一,适用于解答“对某一集合的所有元素、某种关系恒成立”,这样以全称判断形式出现的题目,其原理是“结论若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不真,则它在一般情况下也不真”,利用“小题小做”或“小题巧做”的解题策略.

初中政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及技巧(通用)

选择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单项选择题和复合选择题是政治考试试卷中通常使用的客观性题型之一。它由题干和选项组成。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分析能力。对选项和题干之间的联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部分同学的解题方法 1 直接选择法 2 排除法 3 把问题中的各个选项带入实际应用中比较 4 先选出绝对正确的,再排除绝对不正确的,把剩下的和原题读一读是否通顺, 然后做出选择。 5 还有拿不准的,可以看看在试题的题面上有没有提示。 6 想想与题目类似的课本知识,再深入思考,把离题意明确的选项选出来 7 先看清题意,认真审题 8 根据背题思路去选择 一命题特点

1.直接引用教材中的知识点,设置题目 例题1 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主要途径是() A.学习 B.交友 C.交往 D.玩耍 2. 引用与知识点相关的现实生活材料,尤其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例题2 丽丽是七年级学生。她最近很不开心,因为她把自己与班内其他同学作了一番比较,发现自己学习成绩不如学习委员阿好,组织管理能力不 如班长强,跑步不如体育委员快,长相不如文娱委员漂亮,越比越觉 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她这样做的结果是() A.正确的看待自己 B.产生了自卑心理,缺乏自信 C.产生了自傲心理 D.心理非常平衡 3. 对名人名言加以理解,用教材中的知识点说明,设置题目 例题3 “今日之我优于昨日之我,明日之我优于今日之我”是说 () A.用全面的观点认识自己 B.只看到自己的长处 C.任何人的今天都比昨天优秀 D.用发展的眼光认识 二.失误原因 1 审题能力差,造成错选、少选和多选

2.知识点混淆,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3.不善于借助实例提炼观点 三.审题与解题方法 1.抓关键词法:要仔细审题,读懂题意,明确题干的要求,答题指向是什么,特别要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 例题4 人生命的独特性表现在:() ①与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相比,人类的生命具有智慧和创造力 ②人的外貌、性格、意志、人生道路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具有多样性 ③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无能为力 ④人的生命是不可重复的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③④ 这道选择题的题干关键词是“独特性”答案应为A 2.直接选择法:就是应用教材中相关知识来判断各个备选项命题是否正确 例题5 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其才能的手段。”这说明良好的班集体() ①是我们成长的乐园 ②有利于我们良好的品德的形成 ③有利于我们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特长、陶冶情操 ④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初中物理选择题解题方法指导

初中物理选择题解题方法指导 发表时间:2014-03-11T09:43:20.84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3期供稿作者:韦根广 [导读]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韦根广 摘要:物理选择题以试题的灵活性、知识的广泛性、答题的简便性和评分的客观性等特点,已是标准化试题的主要形式。中考选择题以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辨析能力为主。通常以贴近生活的知识为背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事实为基础,把基本概念和规律溶于其中。试题的编制和设计都从生活实际现象或实际问题入手,都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熟悉或熟知的生活现象,使学生不感到陌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物理,物理时时在身边,试题鲜活、基础、趣味性强。本文主要探究了该题型的一些解题方法,希望能给学生带来帮助。 关键词:初中物理;选择题;解题方法 一、概念辨析 所谓的概念辨析法是指用物理概念作为标准去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辨别正误,从而判断获取正确结果的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主要对物理概念要准确记忆和正确理解,对相关的不同概念的区分及对某些重要概念的内涵要分析到位。 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做功越快 B. 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做功越多 C. 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越快 D. 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越多 正确辨别功率与机械效率这两个易混概念。 二、规律理解 主要考查对物理过程中物理规律的辨别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对题干中描述的物理过程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分析,然后找准其对应的物理规律,再利用物理规律对选项的内容逐一进行分析,最后做出选择。 例:关于运动和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只有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 B.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不变 C.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方向一定改变 D.物体不受力作用时,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正确辨别力与运动的关系。三、联系实际 这类题主要考查物理规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解答的关键是对生产、生活或事例的分析,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剖析事例或现象的过程中,找到与物理原理的联系,进而做出解答。 例:如图所示,下面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理解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物体的原因,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矫正 四、求比值类(比例法、数据代入法) 1.比例法:利用数学的比例式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之为比例法。用比例法解题可以省略反复套用公式而带来计算的烦琐,对物理量的单位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只要相比的同一物理量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运用这种方法既能通过计算定量得出结果,也能经过分析定性比较大小。 2.特殊值代入法:根据题目给定的数据,给未知的某个物理量假定一个恰当的值代入题中,然后进行计算。 例: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2:1,比热容之比是3:4,若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则升高的温度之比是( ) A.2:3 B. 3:2 C. 3:8 D. 8:3 理解求比值类问题的一般方法:(1)了解题意,选择相应的物理公式。(2)依据题目描述的物理现象找出保持不变或者相等的物理量。(3)用“不变的(或相等)的量”为纽带,将公式联立成比例式。 五、图像分析 在物理学中,常采用数学中的函数图像,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因此,图像实际上反映了物理过程(如熔化图线等)和物理量的关系(如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等)。运用图像知识来解物理试题的方法,叫“图像法”。 例:某同学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画出了如图所示的一个图像,下列结论与图像相符的是() A.电阻一定时,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B.电阻一定时,电压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 C.电压一定时,电流随着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D.电压一定时,电阻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减小

地理常用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地理常用选择题的解题方 法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地理常用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学案) 学法导读 选择题答题技巧做选择题要做到“心细,眼准”,题后反思。具体要做到“三审”:1.一审材料 选择题的材料包括文字、图像和表格(三剑客) 首先,理解题中图表信息所表达的地理现象或原理。其次,通过筛选,选对解题有效的信息。再次,通过巧思,大胆取舍。 2.二审题干 一找关键词。如“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 二找限定词。挖掘题干中附有明确的解题条件。如“自然原因”、如“据图中信息”则对那些表述准确但无法从图中获得的选项应予以排除 3.三审选项 一要对选项叙述的正确性判断。选项叙述错误常有以下几种情况:误为因果,如“在副高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多雨”。表述绝对化,如“迎风坡降水一定多于背风坡”。概念混淆.如“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将地壳分为六大板块”。表述错误或不完整,如“太阳系是由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行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举例不当,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二要分析选项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有的选项叙述是正确的,但与题干无关。 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如何把地理中常规的、复杂的问题用一些简单明了的方法轻松解决,是高中地理学习中应注意的!这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 合作探究:

选择题常用方法 方法1、排除法(无法之法) 此法常适用于地理原理、特征、分布、规律等叙述性识记类题目。该类题目一般具有叙述不全、刚开始找不到 北。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并有一定的难度。排除时先将题干与选项结合推敲,利用已有的或隐含的条件去逐步排除表述有误和不完整的选项。从选项入手,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一边审题一边排除,直至得到正确选项 下图为同一日期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据此回答 1.若乙地为北京,则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可能是 A.23°26′ B.56°C.72°D.88° 方法2、图形(包括文图转换和图图转换)和辅助线法 一些图文材料选择题:无图考图或图形不能准确表达题目含义,可以画出示意图,或者在图上做出一些辅助线实现解题,或者须图形转换(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味)。常用于等值线类和无图考图类题目。 下图为中国某一着名地理事物的局部等高线图,读下图回答2—3题。 2.该地理事物有可能位于 A.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 C.青藏高原D.内蒙古高原 3.该地理事物可能是 A.河流B.梯田 C.沙丘D.山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