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中考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中考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中考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中考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

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分)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C.互联网查询D.考古发掘

2.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3.如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作者对辛亥革命并不认同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军阀()

①张作霖②袁世凯③孙传芳④吴佩孚.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5.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这条道路的标志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红军长征的胜利

6.八年级(8)班开展探究学习,计划在暑期组织部分同学参加“重走长征路”活动。

请你帮助设计一条线路,与当年红军长征的线路大致相同()

A.瑞金﹣﹣遵义﹣﹣赤水河﹣﹣泸定桥﹣﹣吴起镇﹣﹣会宁

B.瑞金﹣﹣遵义﹣﹣泸定桥﹣﹣赤水河﹣﹣吴起镇﹣﹣会宁

C.瑞金﹣﹣遵义﹣﹣赤水河﹣﹣泸定桥﹣﹣会宁﹣﹣吴起镇

D.瑞金﹣﹣遵义﹣﹣泸定桥﹣﹣赤水河﹣﹣会宁﹣﹣吴起镇

7.从农民拥护新生政权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成果,最有意义的是()A.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消灭了地主阶级D.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8.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改革开放新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9.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有关中美关系的史实与结论对应相符的是()

A.抗美援朝战争﹣揭开了中国人民反抗美帝国主义侵略的序幕

B.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中美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之间冰释前嫌,不再有冲突

D.奥巴马出席北京APEC会议﹣表明中美交往中中国占有主导地位

10.李明同学以“我国高科技领域的成就”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下列研究内容与主题不符的是()

A.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

B.“两弹”的成功研制

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D.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11.英国学者伯里在《思想自由史》中指出:消散中世纪的黑暗而为最后理性的解放者作预备的理智和社会运动于十二世纪发端于意大利。这场“社会运动”()A.根本原因是科技的发展

B.使世界开始连成了一个整体

C.人文主义是其核心思想

D.实质是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12.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美国独立战争最显著的特征是()A.摆脱殖民统治

B.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C.推翻封建统治

D.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

13.“蓝白红旗(法国国旗)不是法国第一个用,实际是荷兰先用的,但是真正将这个旗帜打遍天下,而且扛上这面旗帜传播了整个自由、平等、博爱理念的是拿破仑。”

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拿破仑战争摧毁了欧洲封建制度

B.拿破仑战争给欧洲国家带来灾难

C.蓝白红旗成为了对外侵略的象征

D.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

14.《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是()

A.马克思、恩格斯B.但丁、达芬奇

C.圣马丁、苏克雷D.马克思、列宁

15.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说:“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决定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这句话体现的最为核心的治国思想是()

A.学习西方B.民富国强C.对外掠夺D.工业立国

16.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初期的英国,你无法享受到的生活方式是()A.穿印度的棉衣B.打电话聊天

C.吃美洲产的玉米D.喝中国产的茶叶

17.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C.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D.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18.2015年5月9日,俄罗斯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以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下列战役或军事行动中该国参加的是()

A.凡尔登战役B.袭击珍珠港C.诺曼底登陆D.攻克柏林

19.中国人喝着美国的可口可乐,美国人用着韩国人的三星手机,非洲人开着中国的奇瑞汽车……这种现象说明()

A.人们生活方式现代化B.社会物质产品多样化

C.世界经济全球化D.世界格局多极化

20.某作品中人与人关系疏远而冷漠,人物言谈东拉西扯、牛头不对马嘴,举止行为缺乏理智、漫无目的,机械重复着无聊动作,作者用这种方式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控制,人们精神的空虚及对生活的无望和麻木,此作品是()

A.《战争与和平》B.《美国的悲剧》

C.《约翰?克利斯朵夫》D.《等待戈多》

二.详解题(共5小题,满分30分)

21.(5分)历史地图记载着前人的足迹,历史书籍讲述着过去的故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这条商路形成于何时?对当时中国有何积极作用?

(2)图二与图一有何联系?这部书对欧洲哪一事件产生了影响?

(3)通过上述材料与问题,你有何认识?

22.(7分)下面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情况。

材料一:新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统计表:

材料二:

1911年﹣1919年中国面粉业发展情况比较表

材料三:一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帐,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也皆消沉。”

(1)根据材料一,我国民族工业产生于近代史上哪一次探索?

(2)根据材料二,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了怎样的时代?请你分析其形成的内外两个原因?

(3)根据材料三,一战后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状况?

(4)请总结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总体特点?

2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邓小平多次强调:国家要发展,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引进技术资金是不

可能的。

材料二:我国农民创造的责任制形式,使生产者获得独立性和主动性,使责任,权利和利益结合起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

材料三:1979年,深圳是一个小镇,到2006年,GDP,5800多亿元,深圳是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建设特区的过程中创出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

请回答:

(1)填空,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在中共十五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农村实行什么政策?产生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深圳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并列出1980建立的其它三个经济特区。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改革开放对我们青少年的启示。

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41年12月8曰,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演讲中说道:“昨天,1941年12月7日﹣﹣它将永远成为国耻日……不论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战胜这次预谋的侵略,美国人民将以自己正义的力量去赢得彻底的胜利。”

﹣﹣摘自中学历史教科书材料二:“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里各种不同的厉害关系往往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1945年2月雅尔塔(1)材料一中罗斯福为什么说12月7日“将永远成为国耻日”?“赢得彻底胜利”

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共同敌人”、“同盟”分别指什么?

(3)战后的历史验证了斯大林的话,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同盟”建立和分裂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4)举出两例二战期间同盟国家联合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

(5)毛泽东说:“象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军事生命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结束,它的生命也就完了。”二战中的哪次战役直接证明了毛泽东的论断?

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战役

D、攻克柏林战

25.(5分)20世纪的世界局势激烈动荡,跌宕起伏,犹如一部精彩的史诗巨片,请你结合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化,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分)

1.【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古发掘.没有经过考古验证的是传说,经过考古验证的属于史实.

【详解】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考古发掘。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考古发掘的作用与地位.

2.【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详解】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重点区别是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详解】A项,作者在日记中说“一切新党竟袭洋人之皮毛,不但…外洋各国之鲸吞蚕食,日甚一日”,表达了对“洋物”的不满和鄙夷,并非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故A 项错误。

B项,从材料可知当时已是1913年,但作者日记中仍沿用“大清宣统五年”的旧清历法,并称“变乱以来…外洋各国之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此处“变乱”应指发生不久的辛亥革命,将辛亥革命称为“变乱”,可见其对辛亥革命的不认同。故B正确。

C项,由服饰变化可以看出,乡村社会习俗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故C项错误。

D项,材料中日记作者沿用清历,不认同辛亥革命,无法得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掌握辛亥革命相关知识。

4.【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

【详解】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可知:北伐的当时主要对象是三支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并不包括袁世凯。

故选:C。

【点评】本题是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重点识记北伐战争的对象及影响.

5.【分析】本题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知道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详解】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境的井冈山地区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这条道路的标志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6.【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红军长征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另外向学生说明,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瑞金﹣遵义﹣赤水河﹣吴起镇﹣会宁。

【详解】由于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时失利,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进行长征。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以后,红军不畏艰难,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挥师北上。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故选:A。

【点评】详解本题需要准确识记红军长征的过程与途经地区的先后顺序。

7.【分析】本题考查了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取得土地。

【详解】从农民拥护新生政权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成果,最有意义的是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8.【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掌握其内容及意义。

【详解】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选:B。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三大改造的内容及意义。

9.【分析】本题考查了尼克松访华。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详解】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中美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搭配是正确的。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的意义。

10.【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科技领域的成就。识记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史实。

【详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国高科技领域的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张铁路在詹天佑的带领下于1909年建成,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建成于近代,属于交通领域内的成就,不是高科技领域的成就。BCD均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科技领域的成就。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重点掌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科技领域的成就。

1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相关知识的掌握。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人文主义精神。

【详解】据题干“英国学者伯里在《思想自由史》中指出:消散中世纪的黑暗而为最后理性的解放者作预备的理智和社会运动于十二世纪发端于意大利。”结合所学可知,这场“社会运动”是指文艺复兴运动。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持续了近三百

年。它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必须打破中世纪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的思想束缚,强调和发挥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作用,倡导人文主义精神。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文艺复兴的内容与影响。12.【分析】本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最显著的特征.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推翻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的是英国的封建统治。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的相关史实。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一方面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把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带到欧洲各国,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

【详解】据“蓝白红旗(法国国旗)不是法国第一个用,实际是荷兰先用的,但是真正将这个旗帜打遍天下,而且扛上这面旗帜传播了整个自由、平等、博爱理念的是拿破仑。”可知,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把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和成果带到被征服的地区,沉重打击了那里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对拿破仑的评价的相关史实。

14.【分析】本题以“《共产党宣言》的作者”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共产党宣言》相关知识的掌握。

【详解】据题干“《共产党宣言》的作者”1848年2月24日,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出版。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共产党宣言》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共产党宣言》的内容与意义。

15.【分析】本题以大久保利通的话为切入点,考查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详解】由材料“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决定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可知,这句话体现的最为核心的治国思想是工业立国,为此日本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实行“殖产兴业”,大力发展经济。

故选:D。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

16.【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详解】据所学知,19世纪初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而电话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的英国人不可能打电话聊天。从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强,ACD三项都是可以的实现的。

故选:B。

【点评】识记两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及其各自主要的成果.

17.【分析】本题以“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为切入点,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

【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主要力量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所以其性质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中柏林战役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45年4月,苏联军队迅速完成对柏林的包围。希特勒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苏联红军终于把胜利的旗帜插到了德国国会大厦楼顶。5月8日,德国正式向同盟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凡尔登战役和苏联无关,袭击珍珠港的是日本,诺曼底登陆是美英盟军。

故选:D。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柏林战役的有关内容.

19.【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

【详解】题干材料中“中国人喝着美国的可口可乐,美国人用着韩国人的三星手机,非洲人开着中国的奇瑞汽车…”涉及很多国家和地区,这种现象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20.【分析】本题考查了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它以不明确的主题,令人回味。

【详解】某作品中人与人关系疏远而冷漠,人物言谈东拉西扯、牛头不对马嘴,举止行为缺乏理智、漫无目的,机械重复着无聊动作,作者用这种方式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控制,人们精神的空虚及对生活的无望和麻木,此作品是《等待戈多》。法国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以不明确的主题,令人回味。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等待戈多》,以不明确的主题,令人回味。

二.详解题(共5小题,满分30分)

21.【分析】(1)本题以丝绸之路示意图为依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的知识。

(2)本题以丝绸之路示意图和《马可?波罗行纪》图为依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和《马可?波罗行纪》影响的知识。

(3)本题是开放型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详解】(1)图一是丝绸之路示意图。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丝绸之路得以开辟。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

(2)图一是丝绸之路示意图,图二是《马可?波罗行纪》图。元朝时期,马克?波罗曾沿丝绸之路到达中国。《马可?波罗行纪》一书记述了马克?波罗在东方的经历和见

闻。《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

(3)本题是开放型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交流有利于自身和世界的发展等。

故答案为:

故答案为:

(1)西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马克?波罗曾沿丝绸之路到达中国,将其经历和见闻写成此书。新航路的开辟。

(3)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交流有利于自身和世界的发展。

【点评】本题以丝绸之路示意图和《马可?波罗行纪》图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和《马可?波罗行纪》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2.【分析】(1)本题考查民族工业的产生。

(2)本题考查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3)本题考查一战后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4)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总体特点。

【详解】(1)据材料一《新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统计表》可知,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这说明我国民族工业产生于洋务运动的探索。

(2)据材料二《一战期间面粉出口增长表》可知,1914﹣1918年一战期间我国面粉

出口迅速增长,说明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发送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3)据材料三“一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帐,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也皆消沉’”可知,一战后我国民族工业再度受挫。(4)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总体特点是,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发展艰难。发展不平衡: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且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而在广大内地却非常薄弱。发展时间短暂,过程曲折。

故答案为:

(1)民族工业产生于洋务运动的探索。

(2)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①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发送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

(3)一战后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4)①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发展艰难。②发展不平衡: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且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而在广大内地却非常薄弱。③发展时间短暂,过程曲折。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知识点汇总

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都城长安,杨坚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隋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正式确立。 5、科举制度确定的意义(积极影响) 答: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6、隋朝的灭亡时间618年,灭亡的原因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农民起义爆发②营建东都洛阳,修建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③隋炀帝三次东征辽东,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④隋炀帝好大喜功,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的宰相。 ③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 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 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④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⑤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补充:③④是贞观时期推行的一系列革新措施 3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4、大臣魏征被称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他回答唐太宗的话 5、武则天时期看到骆宾王的文章很爱惜 6、武则天时期的措施: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重视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 定基础 7、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 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8、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 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补充题:科举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1课,古代埃及 1、古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赠礼”。★★ 2、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3、古埃及人使用的文字是象形文字。★★★ 4、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 5、古埃及文明没能延续。★★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1、“两河流域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2、“两河流域文明”大体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周围。★ 3、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是“楔形文字”。★★★ 4、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并使古巴比伦王国达到鼎盛。★★★ 5、《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5、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6、《汉谟拉比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3课,古代印度 1、古印度文明最早出现在印度河流域。★★★ 2、古印度文明遗址:哈拉巴遗址和摩亨佐·达罗遗址。★★★ 3、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印度文明鼎盛时期。★★★ 4、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5、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的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6、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后世称他为释迦牟尼。★ 7、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 7、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一、古代希腊城邦 1、古代希腊的地理特点:多山、耕地有限、港湾众多。★ 2、希腊最早的文明是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希腊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 4、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有参与统治的权利(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政治权利)。★★★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 3、雅典的民主不是充分的民主。★ 三、亚历山大帝国 1、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统一希腊,并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推荐电影:《亚历山大大帝》) 2、如何评价亚历山大东征:亚历山大东征给东方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东征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一、罗马共和国 1、位置:意大利半岛。★ 2、罗马共和国的权力长期掌握在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 3、平民和贵族斗争争取到的政治权利: (1)设立保民官。★★★ (2)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 4、罗马通过布匿战争战胜了迦太基,控制了西部地中海地区。★★★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中考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

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分)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C.互联网查询D.考古发掘 2.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3.如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作者对辛亥革命并不认同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军阀() ①张作霖②袁世凯③孙传芳④吴佩孚.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5.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这条道路的标志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红军长征的胜利 6.八年级(8)班开展探究学习,计划在暑期组织部分同学参加“重走长征路”活动。 请你帮助设计一条线路,与当年红军长征的线路大致相同() A.瑞金﹣﹣遵义﹣﹣赤水河﹣﹣泸定桥﹣﹣吴起镇﹣﹣会宁 B.瑞金﹣﹣遵义﹣﹣泸定桥﹣﹣赤水河﹣﹣吴起镇﹣﹣会宁 C.瑞金﹣﹣遵义﹣﹣赤水河﹣﹣泸定桥﹣﹣会宁﹣﹣吴起镇 D.瑞金﹣﹣遵义﹣﹣泸定桥﹣﹣赤水河﹣﹣会宁﹣﹣吴起镇 7.从农民拥护新生政权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成果,最有意义的是()A.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消灭了地主阶级D.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8.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改革开放新时期

部编人教版教材七年级历史(上)解读

部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上)解读 吴城一中袁国良 一、教材基本框架: 部编七年级历史教材,按历史发展的线索由远及近依次展开,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是指历发展的基本线索。虽然整套教材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但是并不完全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教材更加关注的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即具有典型意义的“点”。也就是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具体的呈现方式,是按照时序分设单元,在单元的框架下设课,在每课中设子目。 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要内容。新教材的课文,一般是根据课题分为相关的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本的史事。每课的课文大约在1000字内,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以使课文更为通畅.课文辅助部分是指配合课文学习所设计的有关栏目,有激发兴趣、拓展知识、提供材料、促进思考、展开活动、巩固提高等多方面的功能。新教材围绕课文的教学,设计了多样的栏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课文前设:导言:结合本课内容要点,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课文旁设:相关史事:提供相关的史事,作为知识的补充。如名词解释、事件说明、现象叙述、历史小故事、人物赏析等。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人物扫描: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加以具体的介绍。课文后设:课后活动:以形式灵活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介绍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这些课文辅助部分的栏目设计,是新教材作为“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拓展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契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栏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发挥出各类栏目在教学实际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新教材设有大量的插图,平均每页都有两三幅图,达到了图文并茂。这些插图的主要功能,一是配合课文的内容叙述,相互印证,活化内容;二是可使学生拓展视野,获取更多的信息;三是使学生观察、感受历史情境,以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教材内容的总量减少,但为使历史发展线索更为清晰,更客观地反映历史进程,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如:?一些朝代的历史,例如东汉、两晋、五代时期的内容,使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得以贯通,前后相连。 ?一些反映历史上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的史事,如东汉、隋

部编版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参考答案】

部编版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闭卷考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 请把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到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 在本试题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 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住干栏式房屋、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2.“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材料描述的朝代是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 3.商鞅变法内容中,使秦国“富起来”的是 A.鼓励耕织B.严明法度C.确立县制D.奖励军功4.图1内容体现了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的主张。他是A.老子B.孔子 C.孟子D.庄子 5.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这一年处于 图1 A.公元前2世纪末期B.公元前3 世纪末期 C.公元前2世纪初期D.公元前3世纪初期 6.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书体是 A.隶书B.行书C.草书D.碑刻7.隋朝是一个短暂而繁荣的朝代。它在中国制度史上的重要贡献是 A.确立中央集权制B .建立刺史

制度 C.创立科举制D.实行行省制度 8.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共同作用是A.开凿了丝绸之路B.加强了边疆管理 C.促进了文化交流D.扩大了唐朝疆域 9.“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做人莫做军”。这表明了北宋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A.百家争鸣B.独尊儒术C.重文轻武D.藩镇割据10.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是在 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11.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A.《缀术》B.《本草纲目》C.《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 12.属于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的是A.昆曲B.京剧C.汉调D.秦腔13.1839年,在广东虎门海滩组织销烟,彰显禁毒决心的是A.林则徐B.关天培C.陈化成D.邓世昌14.某同学通过制作示意图以理清历史发展脉络。示意图空白方框内应填入的内容是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5.被誉为“民主革命先行者”的是 A.康有为B.孙中山C.毛泽东D.邓小平16.1915年,《讨袁檄文》直斥:“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这是声讨袁世凯 A.刺杀宋教仁B.解散国会 C.签订“二十一条”D.复辟帝制 17.与图2宣传画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B.北伐战争

2017部编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教案说明:本教案适用于人教版(改版)的最新教材,下载需谨慎。 目录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质量检测试题试卷A卷

第一单元过关质量检测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使南北重新统一 B.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C.隋炀帝时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D.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2.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开凿“此河”的皇帝是()A.秦始皇B.隋炀帝 C.唐太宗D.明太祖 3.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实行了()A.郡县制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D.行省制 4.2013年4月,在江苏扬州邗江区发现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一块墓志,墓志铭文记载墓主去世时间为“大业十四年”(618年),并有“帝崩于扬州”等文字。它可以印证 () A.隋的统一B.开皇之治 C.隋的灭亡D.唐的建立 5.唐太宗时期,轻徭薄赋,戒奢从简,虚心纳谏,为政宽容,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史称()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D.开皇之治 6.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唐太宗“觉其妩媚”,是因为魏征()A.多谋善断,助皇帝处理朝政 B.设三省六部,提高行政效率 C.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 D.创立科举制,进行制度创新 7.“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A.经济发展B.吏治清明

C.人才济济D.生活奢侈 8.7世纪时,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密切了汉藏关系,藏族人民亲切地称呼她为“阿姐甲莎”(意为汉族阿姐)。这件事发生在()A.隋朝B.唐朝C.宋朝D.清朝 9.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主要讲述了文成公主克服艰难险阻入藏联姻,促进汉藏经济文化相互交流的故事。和文成公主联姻的是()A.松赞干布B.尺带珠丹 C.呼韩邪单于D.铁木真 10.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见,他特别重视()A.对外交往B.民族关系 C.任用贤才D.虚心纳谏 11.2016年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节目如问创作“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诗句的作者是谁,你的回答是 ()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苏轼 12.右图所示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是() 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C.将唐典章引入日本 D.实现民族间大融合 13.下图佛座侧面刻有“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三藏法师玄奘”的历史功绩() A.出使西域B.西行取经 C.七下西洋D.抗击沙俄 14.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新教材】

初一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实现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三次统一。 隋实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的灭亡:隋炀帝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措施:隋文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意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表现:促进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激增,垦田扩大。 3.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4.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 1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三单元知识点 - 填空

1.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⑴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组织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⑵1895年,孙中山联络陆皓东发动(),结果失败,孙中山断发改装,流亡海外。 2、中国同盟会: (1,创立() (2)机关刊物:《》 (3)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4)意义: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发展 3、三民主义 ⑴创立者:孙中山 ⑵三民主义内容:()(前提)、()(核心)、()(发展)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澧起义:刘道一、蔡绍南;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安庆起义:徐锡麟,秋瑾 3、广西起义:孙中山、黄兴; 4、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赵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意义:起义虽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的意义:()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制度的终结,()完全意 三、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①终结封建帝制②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制③引发社会生活巨变 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 措施:改用公历;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过程:①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年的统治结束。②2月13日,孙中山辞职。③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④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⑤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1)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选举等自由和权力;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司法独立。 (2 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2020最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炀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答: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2、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答: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第3课盛唐气象 1、说一说: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 答: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2、诗歌赏析 (1)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 答:“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 (2)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 答: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名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日本文字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它们的创制,与汉字有直接关系。请查找相关资料,加以说明。 答: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假名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本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2、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议一议:这些文物反映出了什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三个单元,叙述从隋朝到清朝(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共21课。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5课);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13课);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第14-第21课)。另外,增加了一节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共需34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0个课时,活动课占1课时,单元复习占3个课时,期中复习占2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个课时,其余为考试检测试卷分析)。 【教学目标】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科书,必须在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科书的体例、结构、脉络和内容,并以教科书为依托,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 因此,教师要钻研教科书,搞清楚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及各个组成部分的功用,全面掌握教科书中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等;要把握每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关注课与课之间的联接,力图做到融会贯通;要梳理清楚每课课文的逻辑层次,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并设计好相应的课堂提问和教学活动。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

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有很大的提高。 【重难点及措施】 重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措施: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教学进度】

2018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1-11课复习提纲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2、隋朝统一的意义: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 2、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达,南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大运河的四段组成(自北向南):。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 8、开通的作用: 。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隋炀帝时,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 。 3.影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1.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3.公元618年,隋炀帝在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国)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李渊就是唐高祖。 2.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

3.统治 (1)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2)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 (3)政治:①;② ③;④。 (4)经济上,。 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 5、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的共同点: (1)共同原因:A、。B、。 C、。 D、 (2)共同表现: 二、女皇武则天 1.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 三、开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 2.措施(1)重用贤能,出现贤相和。 (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第3课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垦田面积逐渐扩大②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③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2、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类玉”“类

最新版部编九下历史知识提纲

部编九下历史知识提纲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2、杰出代表:“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4、主力:印度土兵 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6、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内容: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车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作用: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3、农奴制改革:原因: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主要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意义: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 3、开始: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 4、转折:两个法令的颁布(1862年9月) 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认真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场不利的局面 5、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 6、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部编人教版八下历史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下历史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共6个单元, 20课。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包括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2课抗美援朝,第3课土地改革;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包括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5课三大改造,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包括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第9课对外开放,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包括第12课民族大团结,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包括第15课钢铁长城,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包括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其中正文紧扣课程标准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不扎实。部分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不强。而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积极,厌学情绪浓。这些成为了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基于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学中要采取不同措施,因材施教,争取不同程度的进步。 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方面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或书面表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完整)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 1、时间:1840.6—1842.8 2、侵略者:英国 3、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4、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5、结果:签订《南京条约》 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⑴时间:1842年 ⑵签订国:英国和中国 ⑶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②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0—1860.10 2、侵略者:英法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3、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4、主要罪行: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②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二、签订的条约: 1856年《天津条约》:①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国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1860年《北京条约》: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④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①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②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③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一带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 外因:鸦片战争的失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诱因: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直接原因) 内因:剥削加重,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主要事件 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 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 1853年将南京改天京建立政权---颁布(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 1856年军事上进入全盛 1856年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1860年击毙华尔 1864年天京陷落失败 3、性质: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4、意义:①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②谱写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第4课洋务运动 1、背景: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政府的统治是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90 年代 3、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根本目的)。 4、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口号: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6、洋务运动主要活动:(内容) ①前期“自强”为口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 主要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后期“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主要企业:创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建立新式海陆军。 ④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7、洋务运动的破产: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8、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也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9、洋务运动的评价(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②在客观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0、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①西方列强不真心支持②顽固派的阻挠 ③洋务派缺乏健全的领导核心④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完整版)最新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最新整理)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 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远古的传说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百家争鸣局面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洋务运动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第6课戊戌变法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第9课辛亥革命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5课北伐战争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 第23课内战爆发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年-618年) 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 统治。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 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 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 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 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 确立: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300多年。三、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时间:618年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 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君民关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世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 、邢窑的白瓷、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3、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部編版(2017)八年級下冊 歷史 备课本

年级:八年级 教师:张华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八年级历史,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④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 1、教学任务 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比上学期有所上升。 2、长远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引领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