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当代语言学的八大发展趋势教学提纲

最新当代语言学的八大发展趋势教学提纲

最新当代语言学的八大发展趋势教学提纲
最新当代语言学的八大发展趋势教学提纲

当代语言学的八大发展趋势

21世纪在即,?“回顾与前瞻”?构成各学科领域的世纪“门坎”?问题。综观语言的发展现状、考察相关科学的影响,语言学研究将在八个方面发生相应的转向,即由微观转向宏观、由单一转向多元、由系统转向运用、由描写转向解释、由结构转向认知、由静态转向动态、由分析转向综合、由模糊转向精确。认准趋势、把定方向,就能跟上语言学的发展潮流,促进语言学的研究。

关键词:21世纪;语言学;发展趋势;八大转向

面临世纪之交,人们都会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21世纪是怎么样的??对此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会给人们带来思考与启发,指明方向与目标,所以,对各个学科和领域来说,这是一个无法避开的世纪“门坎”问题。

语言学被许多学者看作是先行科学,?回顾现代语言学的发展,透视21世纪的前景是语言学领域亟待研究的课题,?也是每个语言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近几年,此类相关文章时有发表,先声已奏。这里,我们从八个方面来谈一下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以就教于同行方仁。

1. 由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

1.1 语言学研究对象的宏观化

语言学研究对象的宏观化,?指的是语言学不再把语言体系作为自己的唯一研究对象,其视野正向言语活动和言语机制延伸。

20世纪是语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飞速发展的时代,?学说纷繁,学派林立。?但纵观百年历程,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学说为支柱的结构主义始终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结构主义建立了三种理论框架,其语言对象观把语言学研究紧紧束缚在了微观领域。??(1)?索绪尔(F.?de Saussure)?认为:“语言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东西,同时对任何人又都是共同的,?而且是在储存人的意志之外的。语言的这种存在方式可表以如下的公式:1+1+1+......= 1(集体模型)”。(索绪尔,中译本:41)也就是说,语言是一种纯系统的框架。(2)结构主义“关于语言的定义是要把一切跟语言的组织、语言的系统无关的东西,简言之,一切我们用‘外部语言学’?这个术语所指的东西排除出去的”。(同上:?43)显然,这种观点把语言视作一种自足、封闭系统的框架,把语言与民族、社会、文化、政治、时空等因素割裂开来。(3)在语言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语言和言语概念并加以严格区分的是索绪尔,但他对言语采取了“搁置”?的态度,认为“言语活动的整体是没法认识的,?因为它并不是同质的”,语言学“是以语言为唯一对象的”。(同上:?42)实际上,他所承认的语言学仅是“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语言学是单一语言的框架。客观地讲,三个理论框架的思想对语言系统的研究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这些“框架”?

亟待打破。首先,语言在本质上是非纯一的,而是一个多维的层级符号装置,?除了共同的东西之外,在每个人的意志之中还储存着语言的种种变体形式。?比如各种地方方言和社会方言的存在,各种语体的作用等;再则,语言学领域只留下属于系统内部成分的做法不仅影响语言研究的质量,?甚至导致研究者根本无法真正触及语言的本质,?因为“外部要素”是不可须臾离开的“关系要素”。“人是使用语言的主体,人们正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一定的社会环境、一定的文化中使用语言的”?。(戚雨村,1997:3)最后,语言和言语之间是一种互为依存关系。?尤其不能忽视,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体系是在言语活动中变化发展,?所谓语言交际正是在特定言语环境中通过选择语言材料、建构活动来完成的。所以,离开言语活动而研究抽象的语言体系会使语言体系本身陷于枯竭境地。

由此可以做出判断,?在语言学由微观研究向宏观研究转向时,首先是语言学研究对象的扩大,?不仅要立足于语言体系,更要放眼于异质系统、外部系统以及言语系统。实际上,近些年语言学家对方言学、文体学、?语言文化学、语言国情学、语用学、话语语言学、信息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语言分支学科的关注就充分证实了这一转向的存在。

1.2 内部学科交叉向纵深发展

索绪尔为语言学提出了三项基本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要“确定自己的界限和定义”,(索绪尔,中译本:26)目的在于使语言学尽可能摆脱对其他科学的依赖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科学的发展正在冲破各种条块分割的樊笼,?学科渗透、交叉已成为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宏观发展趋势。?可以说,到21世纪,任何一个学科“独往独来”的局面必将不复存在。

学科渗透首先表现在语言学内部分支学科彼此间的交叉上。?传统语言学条分缕析,?各自都固守自己的阵地,在为其独立地位而奋争。但是语言现象十分复杂,?单从某一分支学科很难看到语言的本质与全貌。?所以,各学科不仅要吸收并采用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且要做跨学科的深入研究来完善自己。?我们以语义学和话语学这两门热门学科为例。

语义学一般被认为是研究语言单位(词素、?词、词组、句子、熟语等)?意义的科学。现在,这门科学实际上已成为研究语言所有层次和单位意义方面的科学,?它和语言学的许多分支学科都挂起钩来,形成了词汇语义学、构词语义学、词法语义学、句法语义学等。

话语语言学同样如此。?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的任务在于对连贯性言语进行超句分析,?以探索言语构成规律。但自该学科形成以后,它便成为各门学科竟相“联姻”的对象。以下简单介绍五种交叉学科:(1)话语语用学--其任务在于调查不同的话语中不同的言语行为有哪些组合与排列的可能性,寻找语用共存性;(2)话语语义学--其任务在于探索话语语义接应的基础,?描写并解释各种相互接应的话语的语义关系;(3)?话语语法学--研究话语的形式接应问题;(4)话语修辞学--研究话语的表达方法和技法,?研究各种语言手段在篇章中的修辞功能和各种功能语体中语言使用的特点;(5)应用话语语言学--主要研究话语语言学与文学理论和语言教学的关系问题。

1.3 边缘学科研究成为主流方向

从语言学发展的轨迹来看,18世纪是哲学的世纪,19世纪是历史比较的世纪,20世纪是描写和转换生成的世纪,21世纪将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世纪。

步入21世纪之后,学科渗透将超越学科本身,语言学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外部横向交叉将成为语言学的主流方向,?边缘学科的研究会大大促进语言学本身的发展。

首先,语言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会产生或完善下列一些边缘学科:哲学语言学(philosophical linguistics),它包括三个分支:哲学语法、哲学语义学和逻辑语言学;民族语言学(ethnolinguistics),也叫人种语言学,在美国习惯叫人类文化语言学;人类语言学(anthropolinguistics);生态语言学(ecololinguistics);文化语言学(cultural linguistics);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它包括理论社会语言学(一般社会语言学、?结构社会语言学、描写社会语言学、?比较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史等),具体社会语言学(社会方言学、?交际语言学、族际语言学、性别语言学、广告语言学等)以及应用社会语言学(语言规划学或语言工程,?语言政策学或语言政治学)?;地理语言学;语言人口统计学;军事语言学;民俗语言学;情报语言学;艺术语言学;经济语言学(商业语言学);政治语言学;教学语言学和未来语言学等。

作为“反映当代社会发展的特殊晴雨表”的语言,不仅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而且也早已成了自然科学(包括技术科学)的研究对象。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的进程,使得语言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共同研究领域日益增多,边缘学科层出不穷。

比如,?数理语言学(mathematical linguistics),它一般包括组合语言学(亦叫非数值语言学)、定量语言学(亦叫数值语言学)、统计语言学、?计量语言学、语言年代学、代数语言学、算法语言学和模糊语言学;计算语言学(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以及与此相关的边缘学科--机器翻译、?语言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等;声学语言学(acoustic linguistics)?;生理语言学(physiological linguistics),包括神经语言学和神经心理语言学;病理语言学或临床语言学(clinical linguistics);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包括理论心理语言学、?应用心理语言学、哲学心理语言学、社会心理语言学、?人类心理语言学、生物心理语言学、神经心理语言学、发展心理语言学、?犯罪心理语言学和实验心理语言学;生物语言学(bio-logical linguistics);宇宙语言学(cosmical linguistics);化学语言学(chemical linguistics),等等。

2. 由单一转向多元

2.1 由单一层面的研究转向多层面的研究

这里,?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语言研究的超级化倾向。所谓“超极化倾向”?就是指语言研究突破两极的扩量发展,一方面追求超大,一方面追求超小,?从而打破了把语言看作是从音位到句子的层级系统的框架,开辟了语言研究的新领域。

在传统语法和结构主义语法中,?历来是句本位思想占主导地位,研究对象一般不超出句子的范围。?但客观事物、现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句子与句子之间同样如此。语言学的发展充分证明,句子的价值体现于连贯言语的组成之中、体现于与其周围的上下文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必须要把句子看作是整体的一部分。通常不是句子而是由一组句子构成的复杂整体,?才是连贯性、独白性言语的实际单位。?只有这种复杂的整体,才能表达一个复杂完整的思想,?并在上下文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一独立性是单个句子所没有的。(王福祥,1994:20)这样一来,当代语言学就要求开展对大于句子的结构--超句、句群、段落、篇章的研究,研究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它们的衔接手段。?语言学这一发展的结果是直接促成了话语语言学、?篇章语言学、语篇分析、言语交际学等新兴学科的建立和兴盛。

在结构语言层级系统的理论框架思想影响下,?语言层次一般公认有四层,?即句子-词-词素-音位,它们都是可视可听的层面。那么音位这个下限层面是否可以突破呢??这是当代语言学家一直关注的另一个问题。

在19世纪下半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物质结构的多层次性,人们相继发现了质子、中子、电子等这些“基本粒子”。到了本世纪50-60年代,?人们又深入到基本粒子内部的更深层次,再次证明基本粒子也是可分的。?事物无限可分性的思想对语言学的研究形成了冲击,带来了方法论的启迪作用,?于是语言学家不再满足于对可视、可听的单位的研究,?还要探究更为深入的层次。先是受基本粒子思想的影响,于本世纪20-30年代由布拉格学派的特鲁别茨科依(N.Trubetzkoy)突破音位概念,?提出了“区别性特征”理论;紧接着,语义学家打破了义项下限的束缚,把词义分成了义素;继而,语言学家利奇(G.Leech)把意义也分成了7种类型,即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语法研究同样不甘落后,比如菲尔默(Ch.Fillmore)的格语法就把名词性语义成分的功能细分为施事、?受事、受益、对象、工具、时间、地点、方式等。这样,将一种语言现象再细分为更小的组成部分,从中捕捉更为微妙的性质、变化、特征、差异,使语言研究向更深入的方面发展。

语言学突破下限的超级化研究给当代语言学带来了两个影响深远的变化,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参见徐盛桓,1992:13)

(1)出现了“梯度”概念。所谓“梯度”是指一种语言现象不一定非此即彼,而可能是一个模糊的变量,“此”和“彼”可以互相过渡、渗透、转化。以下列两个图表为例:

①名词可数性程度的梯度表

不可数

←--------------------------→

book...stone...cattle...Himalayas...pleasure...equipment

100% ...80% ... 60% ... 40% ... 20% ... 0%

②名词的各种功能作主宾语的梯度表

主语:施事〉对象〉受事〉受益〉工具〉时空〉方式

宾语:对象〉受事〉受益〉工具〉时空〉方式〉施事

(2)出现了“连续性”概念。“梯度”概念的出现对语言的固有性质--离散性带来了新的认识。?过去大家认为,离散性是语言的一个普遍的共性,?它不允许与连续性有半点妥协。但从梯度分析来看,语言又有非离散性即连续性的一面,?只有连续性才能构成一个呈现梯度的连续统。以反义词的“语义连续统”为例:(见伍谦光,1988)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

always ......often......seldom......never

连续性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它为运用系统和层次、连续和间断、可分和不可分、?渐变和突变、精确和模糊等对立统一范畴来深入研究语言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由单级分析转向多级分析

当代语言学讲究多维化,?其中一个突出例子就是突破传统语言学的单级语言学研究方法,采取多级分析法探究语言现象。

后期乔姆斯基(N.Chomsky)理论在研究句法时采用的就是表层结构和底层结构相结合的多级分析法:?表层负责信息的合理而经济的负载与传输,?担负语法和语用功能;底层负责意义的逻辑生成。例如,N1 -Ving N2(如 peace-loving people, street-sitting people)就可以对应5种不同的底层结构;?N1 -Ven N2?(如 tailor-made ?coat, air-conditioned office, tongue-tied boy)?就可能对应3种不同的深层结构。

俄语同样如此,多级分析法日渐扩展。比如,当代语言学家什维多娃(Н.Ю.Шведова)就是用一种“非线性的、多级的、从最抽象的特征和特性到较为具体的特征和特性”?的方法来分析俄语简单句。她首先把简单句一层一层地分解成各种不同抽象程度的形式和意义要素,然后从最抽象的句子形态组织出发,逐级进行分析和描写,?最后深入到较为具体的语义结构和语调、词序的变化,构成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完整的简单句体系。?

什维多娃采用多级分析法的结果是把简单句区分为形态组织(即不取决于语境的静态结构,?主要指体现述谓性的、可切分出主语和谓语的结构模式)、语义组织(即句子的意思组织,?它是从语义方面对句子信息内容类型的概括,可以切分出主体和述体)?和交际组织(即取决于语境的动态结构,句子依赖它实现交际,?可切分出主位和述位),从而对句子这个语法核心单位进行了较为透彻的研究,并给予其它语言研究以启迪作用。

2.3 从单语言研究到语言比较研究

乌申斯基曾说过:?“比较是认识和思维的基础。我们认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通过比较,?而不是采用别的什么方法。”(К.Ушинский,1939)哈特曼结合语言说得更具体:“比较是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如果说语言学的根本任务是对语言的某种现象加以阐述的话,那么可以说语言学的所有分支都是某一种类型的比较,?因为对某一语言现象的阐述总是要涉及和包含对这一现象中的各种表现的比较分析”。(Hartmann,1980:22)

比较方法运用于语言学研究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而对语言学的第一次系统比较是发端于18世纪末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它是对一些属于同一亲缘关系的不同语言进行历时的比较,其目的在于探求这些语言的历史渊源,?发现它们的变化规律,??推断重构它们的共同原始语。“历史总是呈螺旋式上升的”,语言在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发展之后,今天再次转向了比较研究。但这次转向不是简单的重复,其比较面之广、?涉及程度之深是历史比较语言学所无法比拟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对比语言学方兴未艾。?对比语言学也是一种比较,不过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比较。?因为它所进行的是不同语言之间共时的比较,?而且,所对比的语言之间不一定具有亲缘关系,比较的目的则是描述语言的相似和差异。当前,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呈现出三个趋势:(1)对比领域从传统的语音、语法对比向篇章、语用、语义对比扩展;(2)?理论对比语言学研究受到格外的重视;(3)应用对比研究兴盛,而且更注重与其它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相结合。

二.语言的普遍性对比研究向纵深发展。?语言的普遍性对比研究主要涉及语言类型学和语言特征学两门学科。?前者的目的是通过比较找出世界上各种语言在形式结构上的典型不同之处,?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类型分类。?后者的目的是揭示语言中有限的区分性特征。与以往不同,?当代语言学家在进行此项研究时非常重视客观性、科学性、精确性的统一。

三.语言与文化的对比研究迅猛发展。?语言学的发展大大扩大了对比研究的领域,?使得语言与文化的对比也席卷而来。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谈交际离不开文化,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交际的工具。语言与文化的对比主要与三个新兴交叉学科密切相关:?

1.跨文化交际学。?该学科源于美国,始于60年代,目前几乎是世界各国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一般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的产生与三大因素相关:?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产生

的世界性时空的紧缩所带来的全球化意识;?形形色色的文化交融、各种各样文化群体间的交往所形成的集体意识;?在当今文化交织而且多变的世界上想成为善于跨文化交往的现代人的个人意识。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多学科渗透的边缘学科,其中对其影响较大的有人类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学、?哲学、民族交际学等等。但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其理论核心是普通交际学的交际论,?即: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和同一主流文化同人际交往过程所涉及的变量基本一致;?任何人际间的交际在本质上都是跨文化交际,?差异是程度上的,而不是本质上的。从总体上来说,跨文化交际学主要研究交际和文化的关系,具体地讲,其研究内容包括5个方面:(贾玉新,1992,见[4]:57)(1)学科的理论概念(诸如交际、文化、社会、跨文化交际、交际过程概念);(2)学科的哲学思想(主要涉及研究方向,?动态多变的交际过程及其制约因素,文化、知觉、赋义及交际行为之间的关系);(3)影响跨文化交际过程、交际行为及编译码过程的诸因素;(4)?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异同;(5)探究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实现有效交际。如果结合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内容尚可更具体一些,包括9个方面:(胡文仲,1994,见[4]:59)?词汇的文化内涵;词汇缺项;有文化内涵的人名和地名;常用的文学典故;语篇结构;文体特点;语用规则;讲话顺序;非语言交际。

2.国情语言学。?国情语言学源于前苏联,兴起于70年代。它最早是作为对外语言教学的一个方面提出来的,?并把它列为与语音、词汇、?词法、修辞并列的第五个方面,强调通过俄语和在学习俄语的过程中介绍国情知识,?从而达到向教学对象进行文化移入之目的。国情语言学目前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教学与学术领域呈现发展的态势。?之所以如此,我们认为是由该学科的两个重要性质所决定的。(1)文化语言性--国情语言学注重联系社会文化对语言进行研究。换言之,?它以语言为中心,综合社会、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以称名单位(主要是词汇,包括成语性词组、成语、谚语、格言、典故等)为剖析、?对比的对象,一方面研究社会生活的变化所引起的语言诸因素的变化,?一方面联系语言对社会、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揭示蕴含在语言体系之中的、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国情知识。(2)语言文化性--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有三种功能构成了国情语言学的理论基础。?第一,交际功能(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аяфункция),即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第二,载蓄功能?(кумулятивнаяиликультуроносная , накопительнаяфункция),即语言是民族文化和知识的载体和集体经验的贮藏器;?第三,指导功能(директивнаяфункция),即引导、影响和培养人的个性的功能。?交际功能体现了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手段,其首要任务是要把正确的国情知识正确无误地教授于人;?载蓄功能体现了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存贮器,要尽可能通过语言把全部知识、民族文化和文明移入学习者;?指导功能体现了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镜子,要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对学习者施加正面影响,?使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教育。?总之,作为语言与文化的对比学科之

中国现代语音学的发展

中国现代语音学的形成与发展 林焘 北京大学 中国现代语音学是在二十世纪中西文化剧烈撞击的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曾经有过两次大规模的交流和撞击。第一次撞击是东汉以后佛教的传入,第二次撞击是二十世纪的西学东渐。这两次交流和撞击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然也影响到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在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两次撞击首当其冲的都是语音学。第一次产生了中国传统语音学--音韵学。第二次产生了中国现代语音学。 十九世纪末,西方文化开始像潮水一般涌进中国,这个势头贯穿整个二十世纪。在这期间,中国人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西方传来的先进思想和方法,并且逐渐吸收甚至融合到自己固有的文化中去。二十世纪初注音字母的制定和国语的推行就是在西方拼音文字和日本假名的影响下,经过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二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才完成的。1918 年,钱玄同在北京大学授课的讲义《文字学音篇》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概论性的音韵学著作,其中用相当多的篇幅讲解注音字母,并且用音标作为标音工具。这说明中国传统音韵学已经开始向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在语音学的带动下,中国语言学摆脱了传统的羁绊,面向世界,面向社会实际需要,开始走上了革新的道路。 1919 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彻底摧毁了旧文化堡垒,建立起了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文化。中国语音学也开始系统地接受西方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呈现出生气勃勃的崭新面貌。从五四运动到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这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是中国语音学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为中国语音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二十年代初,在欧美留学的赵元任、刘复、林语堂等人相继回国,直接把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介绍到中国。当时西方语言学的主流正在从十九世纪盛行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向结构主义语言学过渡,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实验语音学也已经走出萌芽阶段。这些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传到中国后,大大开阔了中国语言学家的视野,中国语言学从此彻底脱离了闭关自守的状态,开始运用西方先进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最先取得成绩的就是中国语音学。刘复二十年代在法国留学时,用当时先进的语音仪器设备写成博士论文《汉语字声实验录》,1924 年改名《四声实验录》在国内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用实验方法研究汉语语音的专著。稍后,王力 1927 年在法国也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完成了博士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刘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创立了“语音乐律实验室”,开展实验语音学的研究工作。中国语音学研究开始走上了科学的、现代化的道路。 1928 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赵元任任语言组组长,确定以调查汉语方言和建立语音实验室为工作重点,把语音学的发展放在了首要的地位。同年,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出版,这是第一部用现代的语言调查方法调查汉

(完整版)传感器的目前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

传感器的目前现状与发展趋势 吴伟 1106032008 材控2班 摘要:传感器是高度自动化系统乃至现代尖端技术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传感器技术是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高新技术,也是进入21 世纪以来优先发展的十大顶尖技术之一。传感器技术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其研究和发展也越来越多地和其他学科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本文首先介绍了传感器的基本知识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历史。之后,综述了近几年高端前沿的光电传感器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技术的主要研究状况。最后,展望了现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传感器技术;传感器;研究现状;趋势 引言 当今社会的发展,是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在信息时代,人们的社会活动将主要依靠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及获取、传输与处理。而传感器是获取自然领域中信息的主要途径与手段,是现代科学的中枢神经系统。它是指那些对被测对象的某一确定的信息具有感受(或响应)与检出功能,并使之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与之对应的可输出信号的元器件或装置的总称。传感器处于研究对象与测控系统的接口位置,一切科学研究和生产过程所要获取的信息都要通过它转换为容易传输和处理的电信号。如果把计算机比喻为处理和识别信息的“大脑”,把通信系统比喻为传递信息的“神经系统”,那么传感器就是感知和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 传感器技术是现代科技的前沿技术,发展迅猛,同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一起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许多国家已将传感器技术列为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同等重要的位置。现代传感器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拥有广泛的开发空间,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 传感器的基本知识

1.1 传感器的定义和组成 广义地说,传感器是指将被测量转化为可感知或定量认识的信号的传感器。从狭义方面讲,感受被测量,并按一定规律将其转化为同种或别种性质的输出信号的装置。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测量电路和辅助电源四部分组成,其中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可能合二为一,而有的传感器不需要辅助电源。 1.2 传感器技术的基本特性 在测试过程中,要求传感器能感受到被测量的变化并将其不失真地转换成容易测量的量。被测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稳定的,称为静态信号;一种是随着时间变化的,称为动态信号。由于输入量的状态不同,传感器的输入特性也不同,因此,传感器的基本特性一般用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来描述。衡量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指标有线性度、灵敏度、迟滞、重复性、分辨率和漂移等。影响传感器的动态特性主要是传感器的固有因素,如温度传感器的热惯性等,动态特性还与传感器输入量的变化形式有关。 2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历史与回顾 传感器技术是在20世纪的中期才刚刚问世的。在那时,与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控制技术相比,传感技术的发展都落后于它们,不少先进的成果仍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并没有投入到实际生产与广泛应用中,转化率比较低。在国外,传感器技术主要是在各国不断发展与提高的工业化浪潮下诞生的,并在早期多用于国家级项目的科研研发以及各国军事技术、航空航天领域的试验研究。然而,随着各国机械工业、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相关信息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以日本和欧美等西方国家为代表的传感器研发及其相关技术产业的发展已在国际市场中逐步占有了重要的份额。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传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经过从“六五”到“九五”的国家攻关,在传感器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可靠性改进等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传感器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的体系,并在数控机床攻关中取得了一批可喜的、为世界瞩目的发明专利与工况监控系统或仪器的成果。但从总体上讲,它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不少传感器、信号

传感器的发展前景

传感器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传感器正处于传统型向新型传感器转型的发展阶段。传感器正向着微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低功耗、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这不仅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而且可导致建立新型工业,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 向微型化发展:各种控制仪器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大,要求各个部件体积能占位置越小越好,因而传感器本身体积也是越小越好,这就要求发展新的材料及加工技术,目前利用硅材料制作的传感器体积已经很小。如传统的加速度传感器是由重力块和弹簧等制成的,体积较大、稳定性差、寿命也短,而利用激光等各种微细加工技术制成的硅加速度传感器体积非常小、互换性可靠性都较好 向高精度发展:随着自动化生产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传感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必须研制出具有灵敏度高、精确度高、响应速度快、互换性好的新型传感器以确保生产自动化的可靠性。目前能生产万分之一以上的传感器的厂家为数很少,其产量也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向高可靠性、宽温度范围发展:传感器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到电子设备的抗干扰等性能,研制高可靠性、宽温度范围的传感器将是永久性的方向。提高温度范围历来是大课题,大部分传感器其工作范围都在-20℃~70℃,在军用系统中要求工作温度在-40℃~85℃范围,而汽车锅炉等场合要求传感器的温度要求更高,因此发展新兴材料(如陶瓷)的传感器将很有前途。 向微功耗及无源化发展:传感器一般都是非电量向电量的转化,工作时离不开电源,在野外现场或远离电网的地方,往往是用电池供电或用太阳能等供电,开发微功耗的传感器及无源传感器是必然的发展方向,这样既可以节省能源又可以提高系统寿命。目前,低功耗损的芯片发展很快,如T12702运算放大器,静态功耗只有1.5μA,而工作电压只需2~5V。 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感器的功能已突破传统的功能,其输出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模拟信号(如0~10mV),而是经过微电脑处理好后的数字信号,有的甚至带有控制功能,这就是所说的数字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带有微处理机,具有采集、处理、交换信息的能力,是传感器集成化与微处理机相

二十一世纪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

二十一世纪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https://www.doczj.com/doc/0116967290.html, 2007-01-11 作者: 字体选择【大】【中】【小】 文章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0116967290.html,/li_lun_yj_1652/20070111/t20070111_214091_1.shtml CANS’2007 中美高级网络技... 07-18APAN学术会议通知07-18 CERNET第十四届学术会议征文...07-04数字图书馆改变每个人的生活06-28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文字与印刷术的出现,曾是信息技术发展史中的两个里程碑,并引发过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的两次飞跃,前者将书面语言加入到了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与动作语言的教育活动中,扩展了教育内容与形式,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与自学能力;后者使纸张印刷的书籍——课本成为知识的主要载体,大大推动了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教育的普及.而到了九十年代,以多媒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毫无疑问这将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而且它必将引起教育领域中更深刻的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产生前所未有的重大飞跃,在传统教育体制与现代教育体制的冲撞、对抗之后-----“网络教育”在这种夹缝中应运而生、并日趋成为这个时代创新教育的代言人。那么“网络教育”这个时代的新生儿在不断的发展、成熟的同时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给古老的教育体制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在将来它又会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我们又将如何正确的去面对网络教育引发的 这一场教育体制的变革呢?这也是我们将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探讨的几个问题:一、网络教育的重大意义 网络教育是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网络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将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内容、手段和方法,最终将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计算机网络教育技术之所以对教育领域有如此大的影响,是由于计算机网络本身具有的对教育、教学过程来讲特别宝贵的特征与功能。具体来讲: 1、网络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有老师决定的。从教学内容、决策、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习题都是教师安排的,学生一直处于被灌输的状态,只能被动参与整个过程。而在网络教育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这样学生就拥有了主动参与的机会。这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地位的改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动力,发挥自己最大潜能获取更多、更前沿的知识。 2、计算机网络教育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利用网络教学可丰富知识的获取途径,它集“图、文、声”于一身,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这样就可以提高获取信息的机会,以便更及时、更广泛地获取知识,以满足21世纪

最新当代语言学的八大发展趋势教学提纲

当代语言学的八大发展趋势 21世纪在即,?“回顾与前瞻”?构成各学科领域的世纪“门坎”?问题。综观语言的发展现状、考察相关科学的影响,语言学研究将在八个方面发生相应的转向,即由微观转向宏观、由单一转向多元、由系统转向运用、由描写转向解释、由结构转向认知、由静态转向动态、由分析转向综合、由模糊转向精确。认准趋势、把定方向,就能跟上语言学的发展潮流,促进语言学的研究。 关键词:21世纪;语言学;发展趋势;八大转向 面临世纪之交,人们都会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21世纪是怎么样的??对此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会给人们带来思考与启发,指明方向与目标,所以,对各个学科和领域来说,这是一个无法避开的世纪“门坎”问题。 语言学被许多学者看作是先行科学,?回顾现代语言学的发展,透视21世纪的前景是语言学领域亟待研究的课题,?也是每个语言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近几年,此类相关文章时有发表,先声已奏。这里,我们从八个方面来谈一下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以就教于同行方仁。 1. 由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 1.1 语言学研究对象的宏观化 语言学研究对象的宏观化,?指的是语言学不再把语言体系作为自己的唯一研究对象,其视野正向言语活动和言语机制延伸。 20世纪是语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飞速发展的时代,?学说纷繁,学派林立。?但纵观百年历程,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学说为支柱的结构主义始终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结构主义建立了三种理论框架,其语言对象观把语言学研究紧紧束缚在了微观领域。??(1)?索绪尔(F.?de Saussure)?认为:“语言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东西,同时对任何人又都是共同的,?而且是在储存人的意志之外的。语言的这种存在方式可表以如下的公式:1+1+1+......= 1(集体模型)”。(索绪尔,中译本:41)也就是说,语言是一种纯系统的框架。(2)结构主义“关于语言的定义是要把一切跟语言的组织、语言的系统无关的东西,简言之,一切我们用‘外部语言学’?这个术语所指的东西排除出去的”。(同上:?43)显然,这种观点把语言视作一种自足、封闭系统的框架,把语言与民族、社会、文化、政治、时空等因素割裂开来。(3)在语言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语言和言语概念并加以严格区分的是索绪尔,但他对言语采取了“搁置”?的态度,认为“言语活动的整体是没法认识的,?因为它并不是同质的”,语言学“是以语言为唯一对象的”。(同上:?42)实际上,他所承认的语言学仅是“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语言学是单一语言的框架。客观地讲,三个理论框架的思想对语言系统的研究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这些“框架”?

传感器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传感器课程报告 ——————之传感器的未来发展发现及其四大重要领域的论述马竞怡 在当今社会,传感器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21世纪将是传感器的时代。总体说来,传感器的未来发展趋势可概括为五化:智能化、集成化、微型化、多样化、可移动化。随着材料科学、纳米技术、微电子等领域前沿技术的突破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将有四大领域可能成为传感器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 第一种领域是可穿戴式应用。以谷歌眼镜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是最受关注的硬件创新。谷歌眼镜内置多达10余种的传感器,包括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磁力传感器、线性加速传感器等,实现了一些传统终端无法实现的功能,如使用者仅需眨一眨眼睛就可完成拍照。它的主要结构包括,眼镜前方悬置的一台摄像头和一个位于镜框右侧的宽条状的电脑处理器装置,还有一条可横置于鼻梁上方的平行鼻托和鼻垫感应器,鼻托可调整,以适应不同脸型。在鼻托里植入了电容,它能够辨识眼镜是否被佩戴的。根据环境声音在屏幕上显示距离和方向,在两块目镜上分别显示地图和导航信息技术的产品。音响系统采用骨导传感器。眼镜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一个微型投影仪实现,简单来讲,这是一个微型投影仪,我们的视网膜是幕布。 当前,可穿戴设备的应用领域正从外置的手表,眼镜,鞋子,戒指等向更广阔的领域扩展,如apple watch,小米手环,智能运动鞋,甚至智能戒指,电子肌肤等。日本东京大学已开发出一种可以贴在肌肤上的柔性可穿戴式传感器。设想用于保健、医疗、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还计划嵌入体内使用。 第二个领域是无人驾驶领域。以谷歌公司的无人驾驶车辆项目开发为例,通过车内安装的照相机、雷达传感器和激光测距仪,以每秒20次的间隔,生成汽车周边区域的实时路况信息,并利用人工智能软件进行分析,预测相关路况未来动向,同时结合谷歌地图来进行道路导航。另外无人飞行器,无人探测器,无人航天等也有上升空间。 第三个领域是医护和健康监测。 红外传感器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传感器,我们可用它来进行监测,预防森林火灾,可用来设备故障监测,甚至名画防伪。 现在一种全新的医疗监测技术正在到来,由传统的电荷耦合设备(CCD)图像传感器技术到基于标准CMOS 技术的新型图像传感器技术的过渡。基于CMOS的新型图像传感器技术以其高度灵活性、出色的静态和动态特性以及在各种系统环境下表现出的易集成性在医用电子产品行业中开创出了一个全新领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CMOS传感器相比于CCD而言,它的系统集成度更高,动力要求较低,图像抓取功能更为灵活界面智能化程度更高,动态范围更大,感光度更高,拥有更高的系统集成度。此外CCD需要数种工作电压、外部时钟发生器以及高级驱动力和分析电子元件,这对空间和电能消耗有很高的要求。因此,CCD图像传感器在性能特性以及使用的灵活性等方面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今市场的系统需求,从CCD图像传感器到CMOS区域传感器的改朝换代已在所难免。 CMOS已经开始席卷了医疗领域,内窥镜将会chip to tip ,它将很小的传感器芯片移到内窥镜顶端以减小内窥镜尺寸,为传递电信号用细线代替光纤,为简化插入操作而提高柔软度。低成本CMOS传感器还有望实现一次性内窥镜。这是因为,存在购买新的内窥镜比消毒成本更低以及消毒不到位等情况。通过更好的设计,像素的灵敏度和信噪比将得到改善。对于内窥镜无法到达的小肠,胶囊内镜是对这一部位进行检查的唯一一种无创方法,对于胶囊内镜等以此种传感器为基础开发的生物的生物测量应用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极大型传感器面积代表着另外一种发展趋势。这类传感器可用作操作过程复杂的传统X射线胶片的替代品。

MEMS传感器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M E M S传感器的现状及 发展前景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毕 业 设 计 指 导 课 论 文 MEMS传感器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MEMS传感器是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新型传感器,具有很多新的特性,相对传统传感器其具有更大的优势。在追求微型化的当代,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必将受到各个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文章首先介绍了MEMS传感器的分类和典型应用,然后着重对几个传感器进行了介绍,最后对MEMS传感器的发展趋势与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MEMS传感器;加度计;陀螺仪;纳米技术;微机构;微传感器StatusandDevelopmentProspectofMEMSSensors Abstract:MEMSsensorisanewtypeofsensorwiththedevelopmentofnanotechnology.Ithasma nynewfeatures,whichhasagreatadvantageovertraditionalsensors.Inthepursuitofminia turizationofthecontemporary,itsgoodprospectsfordevelopment,willbesubjecttomorea

ndmoreattentioninvariouscountries.Firstly,theclassificationandtypicalapplicatio nofMEMSsensorareintroduced.Then,severalsensorsareintroduced.Finally,thedevelopm enttrendanddevelopmentprospectofMEMSsensorareanalyzed. Keywords:MEMSsensor;accelerometer;gyroscope;nanotechnology;micro- mechanism;micro-sensor 目录 一、引言 MEMS传感器是采用微机械加工技术制造的新型传感器,是MEMS器件的一个重要分支。1962年,第一个硅微型压力传感器的问世开创了MEMS技术的先河,MEMS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促 进了传感器性能的提升。作为MEMS最重要的组成部分,MEMS传感器发展最快,一直受到各发达国家的广泛重视。美、日、英、俄等世界大国将MEMS传感器技术作为战略性的研究领域之一,纷纷制定发展计划并投入巨资进行专项研究。 随着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和加工工艺的发展,MEMS传感器凭借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可靠性高、灵敏度高、易于集成以及耐恶劣工作环境等优势,极大地促进了传感器的微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和网络化发展。MEMS传感器正逐步占据传感器市场,并逐渐取代传统机械传感器的主导地位,已得到消费电子产品、汽车工业、航空航天、机械、化工及医药等各领域的青睐。

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比较

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比较 教学设计理论是在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如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扩展到实践应用的领域,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许多教学设计专家把教学设计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形成一系列过程设计模式。这些模式一方面综合了理论与技术等各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简化了复杂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设计过程模式也成为教学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教学设计观念把教学设计过程看作纯粹是个人经验的产物,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现代教学设计模式则已经跳出这种传统框架,反映了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状况,重点不再限于描述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而成为连接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之间的桥梁,其主要功能是便于教学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设计在实践上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第一阶段把教学设计看成是应用科学。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任何学习的结果都是由一系列预先设置的学习目标所导致,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学习分解成各种类型的行为目标,根据这些行为目标选择适当的媒体和方法,为教学提供一种可行的教学序列。其倡导者大多是心理学家,如斯金纳、梅格、加涅等。第二阶段倾向于用美学的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重视美学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强调用美学效果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其倡导者是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媒体制造者。这一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教学中学习者情感尤其是兴趣的发展。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主张教学设计不应该根据预先确定的目标制定机械的教学步骤,因为学习并不都是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描述的那样可以通过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进行。学习应通过学习者自行探究和解决问题而进行,因而强调设计的探究、协作和创造性。这种教学设计过程确立了更为复杂的学习目标,以使学习者成为可以解决问题的探究者。第四阶段,教学设计强调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教学设计者和教师们逐渐意识到学习往往是个人的事情,学习是否成功与学习者先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而且学生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展,更新和变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教学设计目的不再是建立一系列学习步骤,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世界。教学设计者和教师分别变成了学习背景的设计者和说明者。 以上可以看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原来的单一的应用科学形式转向了多样性的综合化形式。但不论怎样变化,教学设计过程都必须清楚地解决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学习者的特点是什么?二是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三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是什么?四是怎样评价和修改?对这四个基本问题的处理和展开发生不同,就形成了众多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1.迪克—凯瑞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 迪克—凯瑞(W. Dick & L. Carey)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最为突出,是典型的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开发模式,该模式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到终结性评价

当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当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纵观语言学百年历程,索绪尔的理论对现代语言学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可以说现代语言学是一个索绪尔时代。伴随着新时期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频频出现,思维认知的不断进步,近几十年内正在进行的语言研究与先前现代语言学的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基础上延伸、发展不同,当代语言学开始走上一个极端而与之相矛盾,并在这种矛盾中酝酿出自己独特的理论,不同理论的碰撞使当代语言学呈现一番新特征并向更深广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当代语言学大致有如下特征: 一、在研究对象上,当代语言学不再局限于对语法的单调研究和语言的结构分析,而是注重意义,语篇,实例。索绪尔认为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注重形式有三种方法,其一是完全用语法分析。20世纪50、60年代,语法被认为才是语言学研究的科学所在。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在语言的互相学习中,研究发现不同语言仅仅在形式上的对应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语义问题不得不考虑。到了跨世纪的前后十年,语义学开始进入语法学,并对语法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开始不考虑语义,后来逐渐加进语义。配价语法、功能语法等语言学理论逐渐升温。这些语言学理论和方法都是重视语义的。其二是完全用逻辑;其三是用语料库。这三种都没有成功。在此情况下,语义学的兴起,在语言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在这点上,当代语言学既是对现代语言学的反动,又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二、在研究方向上,重视应用性的研究,注重对其功能的探讨,功能语法的兴起形成一股学术思潮。当代语言学研究从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更加注重对语言价值的分析和语言功能的研究,并形成了众多的功能语法流派;新技术的出现扩大了语言学的应用范围,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同有关学科的某些实用研究结合起来,着重解决有关学科及语言学本身所涉及的应用方面的问题,不局限于语言系统,而是扩展到语言实用性上。有的着重在语言交际上的运用,有的着重其在话语中的运用。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人们愈来愈感到语言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除语言本身的结构以外,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语言的使用者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只有结合这些因素对语言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才能真正揭示出语言的本质和规律。对语言研究的这一新的认识使得语言学从语言自身结构的研究扩大到了语言使用诸问题的研究,语用学、篇章语言学等一类的新兴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便是这种研究重心转移的直接结果。 三、在学科门类上,当代语言学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产生了一些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开始兴起。一方面,从其本身来说,当代语言学更加注重对语言进行动态的、整体的研究,超越了以往结构主义静态的、系统的研究,并由此生成了众多的语言学流派,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当代语言学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对语言学

未来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未来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未来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二零一二年五月六日

目录 中文摘要 (3) 英文摘要 (3) 一、引言 (4) 二、传感器的历史 (5) 三、未来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7) (一)未来传感器的特点 (7) (二)未来传感器的几大方向 (8) (三)几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8) 四、结束语 (9)

摘要: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以信息获取与信息转换为中心的,传感器作为信息获取与信息转换的重要手段,是信息科学最前端的一个阵地,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技术之一。在工程科学与技术领域里,可以认为:传感器是人体“五官”的工程模拟物。 当前,我国传感器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型向新型传感器发展的关键阶段,它体现了新型传感器向微型化、多功能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和网络化发展的总趋势。我国在传感器生产产业化过程中,应该兼顾引进国外和自主创新两方面。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可以提高自己的技术,同时也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形成了传感器生产产业规模。发现新效应,开发新材料、新功能;研研究生物感官、开发仿生传感器等为主要寻求传感器技术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信息获取信息转换信息化关键趋势 Abstract:In the information age in human today, people of all social activities are based on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information conversion as the center, sensor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information conversion as the important mean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s the same a position, is the foundation to realize the information technical one. In the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eld, can think: sensor is human body \"facial features,\" engineering simulation objects. At present, our country sensors from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is in the key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ensors stage, it reflects the new sensor to miniaturization, muti_function change, digital, intelligent, systematic and network the general trend of development. Our country in the sensor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should give considera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wo aspects. In introducing foreign advanced technology, can improve their technology, but als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domestic market, formed the senso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cale. Find new e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aterials, new function; Research on biological research, develop bionic sensors senses as the main seek senso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new way. Keywords: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information conversion informatization key trend

网络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网络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一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网络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理念,同时还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网络教育作为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被越来越多的组织所采用,本文简单阐述了新兴的网络教育,详细论述了我国网络教育的现状,网络教育的优势.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网络教育的发展详细阐述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最后是对网络教育提出总结。 关键字:网络教育现状发展趋势 一、网络教育的概述 什么是网络教育?简言之,网络教育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或INTENET进行教育。但这仅仅是片面解释。网络教育绝非仅仅是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讲台,课本,习题等电子化后搬上网络,也不仅仅是简单地拍摄讲课录象,然后把录象搬上网络并通过网络像远房传送。可以说,网络教育是一种远程教育。 网络教育主要指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媒体,在网上进行的跨时空,跨地域,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式教与学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种主要实现方式。它在教学模式和教学体制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 二、我国网络教育的现状 1.基本情况 (1)人群结构:网络大学生构成为21到35岁之间占多数,主要有专升本、在职读本读研的学生,还有参加工作的需要充电的年轻人,他们有选择地参与相关的培训课程。这表明处于社会竞争的前沿年青人,是面临网络教育的主体人群。 (2)学校机构:国内知名大学已纷纷建立网络教育学院,如清华大学,中国人

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复旦大学等总共有几十所。另国内专业网络集团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拥有大量用户的大型网络公司有几十家,如首信中财等取得相当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3)地区分布:以发达地区为主,主要是受到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影响。尤其以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区的竞争较激烈。主要的高等网络学校也是集中在这些地区。贫穷落后的西部地区也有开展了一些网络教育,但其规模与技术是无法与发达地区相比较的。 (4)人数:据了解,如今接受网络教育的人数已达到80万。按照这个发展的势头,接受网络教育的人数在今后还会大大地提高。 2.网络教育的优势 网络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对教育市场的整合和工业化模式的规模经济性,网络教育的生命力蕴含于它所具有的“四大分离”教育特色之中。 第一,网络教育具有整合教育市场、实现资源共享的优势。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现实的和潜在的教育需求远大于教育供给。然而我国传统的教育资源又都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这种教育需求与供给在地域上的不对称严重阻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网络教育则通过遍布全国、全世界的物理网络,将教育资源的甘露从城市学校源源输往长期干涸的乡村,使广大边远地区的学生享受到城市学生一样的教育。有了计算机和网络,便不再有被教育遗忘的角落。 第二,网络教育的工业化生产特征使其具备了规模经济的特点。从理论上讲,网校的招生人数可不受任何限制。其原因主要是网校的办学成本基本上都是固定成本和软件升级更新成本,与学员人数无关,新增学员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加之没有固定校舍投资,也不受学员生活后勤保障问题的制约,网校可以实现超低成本扩张,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教育需求。另外,与教学需要配套的光盘制作发放也是个工业化制造过程,批量越多成本越低。 第三,网络教育“时间分离”和“空间分离”的特性使网校具有开放、灵活

当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高艺

当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8级3班高艺104440806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语言学的研究进入了当代语言学时期。 众所周知,“20世纪的语言学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研究范式的转变—— 第一次是从传统的语文学向现代的语言学、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向结构描写语言学的转向。这发生在本世纪最初的三十年,代表人物是索绪尔、鲍厄士、布龙菲尔德、萨丕尔。从此,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人文科学。后来,经过霍凯特、海里斯等人的努力,以分布分析为核心的描写语言结构的技术趋于成熟。 第二次是从描写语言符号系统内部的成分和构造的结构主义向解释语言的运作机制、进而揭示人类心智特征的认知主义的转向。这发生在五十年代末,以乔姆斯基创建转换生成语法为发端,形成了震惊学术界的乔姆斯基革命。从此,语言学从单纯受惠于哲学、心理学,转变为对哲学、心理学、医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学科产生巨大影响,并成为当代人文科学中的领先科学。”[1] (一)语言的发展变化有不平衡性、渐变性、相关性、规律性等特点,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语言学的研究出现了以下几个主要流派和特点。 1.转换生成语言学,代表人物乔姆斯基。“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转换生成语法既是结构主义的继承,又是结构主义的反动。”[2]19转换生成语法强调对人的语言能力做出解释,而不应满足于对语言行为表面现象的观察和描写,“它要研究的是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2]20。认为语言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套形式化的演绎系统,一套有限的语法规则。这套规则既能生成出无限合乎语法的句子,又能解释各种句子内部的语法关系他语义上的歧义性。 2.生成语义学和格语法:生成语义学的代表人物雷可夫、罗斯等,取消了深结构这一层次,并认为“语义是句法的基础,逻辑是语义的基础。提出了由语义、语汇、转换和语音四部分组成的语义学理论模式。”[2]20语义部分生成语义表达,语义表达通过语汇部分和转换部分而得到表层的短语标记,然后通过语音部分得到语音表达。格语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菲尔墨。他认为,“标准理论无法说明类似下列句子职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有何区别:The child opens the door. / The key opens the door.这种名词短语与动词短语之间的功能关系只有用更深一层的语义区别才能解释清楚。”[2]21 3.认知语言学:“1989年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学术会议和1900年《认知语言学》杂志创刊,标志着认知语言学派的形成……认为语言不是直接表现或对应于现实世界,而是有一个中间的认知构建层次将语言表达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关是功能主义。”[2]21 4.层次语法和法位学:层次语法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语言学家兰姆。“层次语法赞成索绪尔和叶姆斯列夫的观点,认为语言是一套关系体系,语法的任务就是把语音符号同意义联系起来。”[2]22法位学的代表人物是派克,他把语言分为音位等级、语法等级和所指等级三个等级系统,把语言的使用分为静止的、运动的、关联的三个角度,认为“语言中任何单位都具有轨位、类别、作用、接应四个特征的语法单位”[2]22,“法位学语法超越了句子的限制,着重分析段落和句群。”[2]22 5.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在英国语言学家弗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韩

传感器发展趋势

传感器应用的发展现状与研究趋势 1 引言 随着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传感器在机械加工,温度监测,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慧交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感器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科技现代化的水平,传感器在实现自动化控制及测试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感器技术在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一起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近年来,我国传感器市场发展比较迅猛,但是我国传感器技术并不成熟,在国际竞争中并不占优势,传感器市场被德国、美国、日本等工业国家所主导。根据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它将由简单的传感器系统向智能化、集成化、微型化、网络化、多样化的复杂传感器系统方向发展。近年来我国传感器产业快速增长,应用模式也日渐成熟。传感器的重要性可说是不言而喻的,它在机械加工,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传感器在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智能交通的最新应用,以及目前传感器的市场前景、现代科技中,自动化与智能化己经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传感器作为自动测量与控制中的关键环节,在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且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1-3]。 1 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1 光电传感器技术 光电式传感器是以光为测量媒介、以光电器件为转换元件的传感器,它具有非接触、响应快、性能可靠等卓越特性。随着光电科技的飞速发展,光电传感器己成为光电传感器己成为各种光电检测系统中实现光电转换的关键元件,并在传感器应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在非接触式测量领域更是扮演者无法替代的角色。光电传感器工作时,光电器件负责将光能(红外辐射、可见光及紫外辐射)信号转换为电学信号。光电器件不仅结构简单,且具有响应快、可靠性强等优势,在自动控制、智能化控制等方面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此外,光电传感器除了对光学信号进行测量,还能够对引起光源变化的构件或其它被测量进行信息捕捉,再通过电路对转换的电学信号进行放大和输出[4]。 1.2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生物功能物质的分子识别部分和转换部分前者的作用是识别被测物质,当生物传感器的敏感膜与被测物接触时,敏感膜上的某种生化活性物质就会从众多化合物中挑选适合于自己的分子并与之产生作用,使其具有选择识别的能九转换部分,是由于细胞膜受体与外界发生了共价结合,通过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诱发了一系列的电化学过程,而这种变换得以把生物功能物质的分子识别转换为电信号,形成了生物传感器[5]。 1.3气敏传感器技术 气体传感器是指将被测气体浓度转换为与其成一定关系的电量输出的装置或器件。被测气体的种类

教学设计研究发展趋势的探讨

教学设计研究发展趋势的探讨 曾祥翊 国外的教学设计研究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步,至 90 年代,涌现出加涅的“学习条件理 论”、罗米索斯基的 “知能结构论” 、梅里尔的 “成分显示论” 、赖格卢特的 “精细加工论” 、巴纳斯的“宏观教学设计论”、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学系统设计论”等一批富有特色的教学 设计理论。 这些研究趋向于从不同角度,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尤其是用系统方法来探索教学设计问题,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从整体上综合考虑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 虽然这些理论都是各自独立地发展, 但却得出相类似的结论。 因此,梅里尔等人将这些理论称为 “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简称 ID1。 我国的教学设计研究起步较迟。大约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翻译介绍了一些国 外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 出版了一些研究专著, 其中较有影响的是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 (李克东、 谢幼如编著, 1992)和《教学设计》(乌美娜主编, 1994) 两书。可以说,这两本书已成为指导我国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的主要理论依据。 90 年代中后期,我国 的教学设计研究者更多地转向教学设计的应用和实践研究。在 1994 年,教育部启 动了九五国家级课题“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在何克抗、李克东教授的主持下,该项 目的试验范围已覆盖 22 个省市的近 600 所学校。素质教育思想、信息技术和建构主义理论 是推动项目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其研究成果 “主导──主体” 教学设计方法的提出是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理论性突破。 如何更好地把握国内外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脉络?本文拟从教学设计观、学习心理学的影响、科学技术的作用等方面作抛砖引玉性的分析与推断。 一、系统观和设计观 教学设计的思维方式主要来自于系统观念的贡献。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解决教学 实际问题而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 从教学设计角度看, 理解和解决教学问题的主要方法,长期以来采用的是系统方法。 这一观点充分反映在对教学设计的定义和设计教学的系统方法 模型的认识方面。 美国学者肯普给教学设计下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 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 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 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 教学设计的代表人物加涅对教学设计的定义较为简洁, “计划教学系统的系统过程,称之为教学设计”。我国教学设计专家乌美娜认为,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 试行解决方案、 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这个定义在我国有较大的影响面,但不难看出, 它与 肯普、加涅的定义是一脉相承的。 如果加以分析和概括, 可以得到教学设计的两个重要特征: 系统方法和系统计划过程(通常用模型描述)。 系统方法作为一种综合方法,强调整体性和反馈性,对教学设计的启示是:如何对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 结构和功能进行整体研究, 从而揭示出教学要素之间必然的、联系, 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在教学系统中,使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与反馈正常进行, 规律性的 达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