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文化的语意十分丰富,各界学者对其界定不同,“笼统地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1。”H.H,Stern(1992:208)提出的文化的广义概念(Culture with a big C)指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层次。笔者此处采用第一种划分方式,对当代中国文化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部分典型进行粗略的分析。

一、器物文化

所谓器物文化,是指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体存在,是人的创造,也为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2

1阎苹《中西文化面面观》,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第5页

2同上,第6页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西方的很多生活方式都被我们所吸收。中国随地可见的西餐厅,欧式的装修风格等等,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展开,西方高新技术产业成果快速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1.1对西方饮食文化吸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洋快餐就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西式快餐文化很快在青少年之间展开。牛排、意面等西式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就餐方式也受到了欢迎,“刀叉文化”丰富了人民的生活。而以葡萄酒、威士忌为代表的洋酒也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伴随着西方的酒文化为人民的休闲带来了新的体验。

1.2对西方服饰文化的吸收

8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思想意识的开放,女性内衣的出现,标志着女性从封建传统文化中解放出来,对从思想到身体的自由发展的渴望促进了整个西方服装业的迅猛发展。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服装被引进了中国,带动了中国服装的改革,服装样式不再是解放初期的“伊凡诺夫”式

鸭舌帽,立领“哥萨克”式小偏襟衬衫,“娜塔莎”式大花“布拉吉”,灰布卡其列宁装或70年代深灰深蓝的色彩。牛仔裤、喇叭裤、夹克衫、皮大衣、西装等都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将中国服装从千篇一律中解放出来。到现在,不仅服装样式流进了中国,西方的奢侈品牌也进军了中国的市场。据世界奢侈品协会2012年1月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已达126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占据全球份额的28%。3西装作为正式场合的服饰现在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规则。我国服装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很多西方文化,并且融合了我们自身的文化,使我国服装得到了丰富。

1.3对高新科技文化的吸收

第三次技术革命时,由于一切国内外因素的干扰导致我国再度与世界科技革命潮流失之交臂,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我国科学家们运用西方在这方面的理论基础也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与世界同步的重

3严先溥《对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基本判断与思考》2012

大科技成就。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便积极投身高新科技开发的领域,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的先进科技,如今互联网的已经基本普及、多媒体教学在各大高校甚至中小学校的推广、网络课程的丰富多彩、IT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都得力于这次文化吸收,大大加快了我国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人们的创新能力,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升高,生活变得十分便利。

二、制度文化

所谓制度文化,是指在哲学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制度,或以各种典章制度文本形式出现,或以一种“潜规则”的形式默存于人们的心灵深处,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4

2.1西方法治文化的借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就开始广泛借鉴甚至移植西方各国的法制成就。不论是宪法还是一般的法律制定,很多都参考了世界有代表性的、先进国家的法律。我国法律中对西方民主、

4阎苹《中西文化面面观》,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第6页

平等、人权的理念都有所涉及。

2.1.1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作为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贝卡利亚在《犯罪和刑罚》中提出,法国《人权宣言》和后来《世界人权宣言》中都有提到。但直到1979年我国《刑法》和《形式诉讼法》中对此都没有规定,只有明文规定类推试用5。1996年修订《刑法诉讼发》时就明确规定了“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的确定有罪。6”类推适用在新刑法中就被删除了。

2.1.2地方法规的权利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权利的过分集中现象现在必须要解决,后1982年制定的宪法就借鉴了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在处理中央和地方之间关系的经验,1954年的宪法中,立法权一般仅由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所有,而1982年宪法中,除基本法律仍然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外,其他法律可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省级人大以及常委会拥有了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利。这次宪法的修改借鉴西方的法律文化7中权利不可高度集中

51979年《刑法》第79条

6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12条

7法律文化这里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包括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是法的制度、法的实施、法

的思想,是一种民主政治的思想。

2.1.3国家赔偿制

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和建立宪政体后,逐渐规定不同形式的国家赔偿制,以国家作为赔偿,而由于中国一直以来高度集权的政治模式,以及几千年来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国家永远居于主宰地位,个人永远处在附属地位的文化,导致我国在国家赔偿方面是十分薄弱的,人民对政府权势的惧怕即便是到了现在也并没有完全消除。我国在1994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国家赔偿法》,确认了国家赔偿制度。《国家赔偿法》的制定借鉴了西方文化中人权的思想,但我国的赔偿制度虽然是借鉴了西方的相关规定,与其他国家的制度还是有很多区别,由于我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国家赔偿法并不完善,而且实施起来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将来还有进一步的优化。

中国司法起步较晚,缺乏西方国家长期探索出的系统化和理性传统基础的概念,所以西方的法律体系对我国尽快建立其完备的法制体系有

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知识,是人民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传统、习惯。(百度百科)

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需要法治,但是将我国建设成为法律之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摒弃历史的糟粕的同时,还应当结合我国国情和民情,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今的法治的思想将之改造成适合我国需要的制度。

2.2西方民主思想的借鉴

中国的传统民主观是“为民作主”,这其中的“民”是“子民”的意思,而西方的民主主义是“人民为自己作主”。

中国的民主是从马克思主义继承而来的。而马克思是继承了卢梭民主和自由的思想,后来被列宁所继承便有了“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中国共产党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后在人权立法、多党竞争、政权开放等方面都借鉴了西方民主的制度设计,在抗日战争的中后期毛主席颁布的各种人权保障条例和提出的“联合政府”就可见一斑。

我国的民主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但借鉴了一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中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的,所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利机构,我国的民主是“协商民主”,这与西方的“选举民主”是不同的,协商民主带来的高效性

在我国过去几年日新月异的发展上就可以看到。我国的民主体制并不完整,但是各代领导人都在努力,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可以看出。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做民之主”的情节在很多为官之人中并没有消除,所以我国在民主这条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是大的理论方面,小到实际操作方面都需要不断努力。

2.3西方教育体制的吸收

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在教育体制方面体现的很明显。传统的中国教育是四书五经,是哲学,是思辨能力,是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等抽象意义的东西,是发散的,开放的。后来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始,因为科学上的落后而吃了很大亏的中国开始废弃这些抽象的教学,转而开始西方的精确的科学教学,从四书五经彻底转换到政史地数理化这些基础学科,到了大学,我们又重新开始学习哲学。数理化的教育也是西方精确性思想的吸收,从小培养小孩子精确意识,从时间概念到思考方式,都摒弃了传统中国模糊的全局感受的思维方式。

后来有人又开始就此提出中国学生“填鸭式”教学,开始反思中国现有教育体制的问题。这是中国最先吸收西方教育文化的一次改革。

而现在,中国教育制度又面临着新的改革,这也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学生创新力低,综合能力弱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素质教育”就是很突出的表现了对西方文化的借鉴。课堂的形式也有所变化,老师们开始注意同学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度,这与西方的教育文化。其次中国很多高校也在不同程度的吸收和借鉴西方优秀的教育思想,强调个性发展,有意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综合能力。但由于中国人口的众多,竞争压力等因素,想要真正变革也很困难。

三、观念文化

所谓观念文化,主要是指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它即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意识形态,是介于两者之间而未上升为哲学理论的东西,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8

8阎苹《中西文化面面观》,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第6页

3.1个人主义的渗透

西方崇尚个人主义,家庭的意识很单薄。但中国人一向是集体主义,无论是小集体还是大集体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尤为重要的,中国人对集体的近乎是依赖的心理。而且由于传统《三纲五常》的影响,每个人都必须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所以中国人一向以尊老爱幼为尊则。对中国人一直有“和谐”一说,说的便是小个体是服从大集体,让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必要的时候应当牺牲个人的利益。但是由于近些年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个人主义的思想也或多或少进入了人们的思想,对自己父母不尊重,集体意识的单薄都呈现出来,甚至出现了更为恶劣的演化,社会中很多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团体,危害他人的例子层出不穷。

3.2的西方直线思维方式吸收

从古到今中国人一直是非线性思维,崇尚含蓄委婉,这和西方人两点一线,直截了当的思维模式很不一样。但随着中西在各方面的不断交流,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西方人这种高效的思维方式

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解决问题时思路。西方人崇尚将解决问题的方案结构化,解决问题规范化、标准化和流程化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渗透到中国人的工作中,从个人工作问题的解决到工厂生产,公司、企业的运营模式都可以看到这种思维方式所起到的积极的作用。当然这种思维方式并没有完全替代中国人委婉含蓄的特点,在与人交往方面这种传统仍居主导地位。

3.3西方排中性思维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中庸,中国人不愿意走极端,凡事喜欢走折中的路线,这个西方排中性的思维模式是根本对立的。

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一部分中国人现在也出现了很多极端的观点,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虽然大多数人仍然收传统中庸文化的影响,但是这种趋势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再中庸。这也为中国人思维模式提供了新的方式,能够促进中国文化的不断丰富和中国的不断进步。

对吸收西方文化的思考

西方文化不断冲击中国的文化,很多中国文化在冲击下面临消失,但是笔者认为并不需要恐慌,或者坚定的抵制西方文化,但是应当警惕我们传统文化的流失,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积极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保持头脑清醒。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抓住机遇,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并且与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建设中国,让中国迅速在世界之林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阎苹,《中西文化面面观》2010

[2]张峰,《中国法律生成的文化因素

分析》,2012

[3]沈宗灵,《当代中国借鉴外国法律实

例(上)》2010

[4]张铭,《西方的法治思想对中国法治

的影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西方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学院:班级:数学学号姓名: 关键字:西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基督教、渗透、文化需求 摘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分化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继续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间派则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能强国御侮。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不仅汉语里多了很多的音译词,例如“摩登”,“可乐”等等。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种搞促销活动接踵而至,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那么西洋文化是什么时候开始向中国开始渗透的呢?它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热衷于过西洋节呢?下文我们来分析一下。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基督教的传入,当时基督教在中国称作“景教”,教徒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渗透。但到了唐朝晚期,军阀混战,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没落。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成为西方垂涎的伊甸园从此开始。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时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继续沉眠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的征服了这个民族。 那么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我认为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为什么说我们自身的原因是第一位呢。我们还是要从历史方面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分化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继续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间派则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能强国御侮。一开始中间派掌权,开始推行所谓的“洋务运动”,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中间派不足以改变中国现状。于是激进派开始上台,发动了所谓的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唾弃。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 首先,我们需要对近代做一个粗略的概括。什么是近代? 以中国历史来划分,近代大体指的是:资本主义出现开始(世界史中的近代指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中国的是鸦片战争开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间上是指1840年-1949年。 我认为,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国与西方的主要交流,主要以思想制度的交流为主。而中国对于西方思想文化的接纳态度,在前段时间是以全盘接受为主,而在后期,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逐渐由接受转变为观望甚至排斥。 下面我将对以上观点做浅显说明。重点将会放于抗日战争以前,也就是中西交流的前半段时间。 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下引发的。和西欧、北美自然演进的“内发型”现代化相异,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起的“外发型”现代化,或称之为“被现代化”。一个腐朽庞大的帝国,以天朝自居,不顾时势,逆天而行,必然要在工业化的决斗中悲惨地死去。中西文化大范围交流的伊始,大致于鸦片战争起,迄今大约已有了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相碰撞,冲突几乎成为了必然。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梁启超于《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皆于器物、制度等方面全面的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首先,我们一致肯定的一件事是,在近代,也就是清朝中晚期,中国文化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是在不断地侵略战争中所被影响的。晚晴在西方军队的坚船利炮攻打下,节节败退。西洋的铁蹄甚至踏进了北京的城门。这激发了清朝有志之士的奋发图强,有远见的有如林则徐、魏源等人相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习西方技术和物质文化结合中国国情的洋务运动兴起。 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直接论证了西方制度体制的优越性。从此时开始,中国人认识到的是,中国所落后的,不仅是物质文化,更是有思想制度上的全面落后。 我们重点所探讨的,也是这段时间里,中西思想交流的冲突碰撞。考虑到封建制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之久,历史之久,在思想制度上所产生的中西冲突更是显得尖锐复杂。 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西方思想的入侵,是通过战争和侵略的方式进行的。换句话说,此次的思想冲突是激烈的,是冰与火一样的碰撞。 旧秩序的崩溃,使得中国人急切地寻求一个“救国救民”的出路。而在这种亡国情绪下,中国人一改传统的中庸之道,反而更为偏激地全盘否定或者全盘西化。这种否定和西化,都是两方面的。全盘否定西方文化,故步自封;或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接受西化。譬如全盘否定西方文化下所产生的“中国文化本位论”以及惟洋是从者推行的全盘西化论,都是这段时期中国人的摇摆心理所产生的消极且错误的思想。自近代开始,大批思想家在对比中西文化时缺乏理性思维和理性认知,导致更多的只能看到中国文化的糟粕和劣根性,从而进入了一个越发自卑的时代。 我们可以从两次近代中国主要的运动作对比,即“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相比,前者以改良为主,后者以改革为主。但从根本上说,两次运动所要解决的,都是制度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人对于“救国救民”的思维已经发生了转变。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一个伪西式的共和国体制。但袁世凯的一意孤行,使得共和国名存实亡“吾人于共和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外迫于强敌,内逼于独夫”,这正是当时中国人心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也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接触,进而发动了具有启蒙意义的“五四运动”。

西方文化渗透对涉外院校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西方文化渗透对涉外院校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一、认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我们要想剖析西方文化渗透对涉外院校大学生思想的影响,那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西方文化.了解大学生眼中的中西方文化。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这三大文明之间是有极大反差的,到了近现代这三大源流才百川归海.都汇入西方近现代文化之中。西方文化确有不尽的生命力,更适应这个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从内地到沿海,我国青年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逐渐开放,受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大学生尤其是外语类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状态。对此,我们既要看到我们青年学生热情开朗,易于接受新事物的一面,也要看到我们缺乏人生经验,对西方文化中消极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缺乏识别和抵制的一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和行为的规范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觉得传统文化已过时.一些传统的节日对他们来说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须知文化不仅是民族自立、存续的灵魂,也引领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向,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文化都遗弃了.就等于自取灭亡。 二、西方文化对涉外院校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 节日时一个民族特有的宗教、社会习俗,也是人类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大学生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庆祝时必然的。那么那些外来的西方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情人节、感恩节等,它们来自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在中国本无渊源。但是时下,没到这些西方节日的日子里,总能看见许多外语类院校的大学生们庆祝的身影,这些几乎已成大家必过的节日。为什么我们的涉外院校大学生们如此热衷于庆祝西方节日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商业媒体的因素,有对外来文化的好奇与新鲜感,更多的是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一种认同。 西方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当代大学生所喜好观看的电影上。电影可以说是当代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也是影响最大的文化产业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文化传播的作用。世界电影业的“首都”美国好莱坞目前处于事业电影产业的支配地位。而美国文化睡着经济的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涉外院校大学生对西方影片尤其是对美国影片的喜爱反映出西方的文化产品对中国涉外院校大学生的影响之大。美国文化正随着其电影逐渐被涉外院校大学生所认同,成为不折不扣的强势文化。 还有就是在音乐方面,音乐是全人类“无国界”的共同语言,对于不同音乐的选择往往体现出一个人的情操、趣味,也能够说明一种音乐的母体文化的渗透能力,在大多数涉外院校里,由其像我们天津外国语这样的外语类院校里,喜欢欧美流行音乐的相对于喜欢中国音乐的人数来说占多数,可见欧美文化队中国涉外院校大学生的影响之大。 在对教育体制的认识上,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外结合是最佳的教育方式。中国自古以来五千多年的文明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和教育方式。中国的教育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当下,应该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重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倡导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尊重师长,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礼仪和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适应中国的国情。同时,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也不妨适当采取“拿来主义”,借鉴和接受其他国家的教育方式和一些带有人类普适性的价值观念,如提倡民主自由,增强竞争意识,遵守社会公德,提升礼仪水准,提高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适应将来纷繁复杂的世界,也更加有利于融入世界的大环境中,在未来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中游刃有余,胜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的征服了这个民族。 [ 转自那么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我认为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并迅速扩展开来。 从西方文化自身的原因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非常讲究的文化,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给中世纪昏暗的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优雅的元素,于是诞生了莎士比亚一大批天才文艺作者。并且西方文化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又给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层神圣神秘的外衣。这些

第二章 文化资源的形态

第二章文化资源的价值及其形态 第一节文化的分类 第二节文化资源价值的特征 第三节文化资源的分类 第一节文化的分类 1、文化 1.1 文化的层次 关于文化的内涵,说法很多。通常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意识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意识文化包括心理、心态、信念、观念等纯意识领域,也包括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意识领域。 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处理人间关系的产物。制度文化包括反映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制度,如原始共产主义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包括各种具体制度,如政治制度、婚姻家族制度等。制度文化还包形形色色的规章制度,如生产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定势、民俗民风也可列入制度文化中。 第三层次,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物质产品中融入意识文化的要素,物质成了意识文化的载体。建筑、园林、服饰、器物、饮食、交通工具等物质形态都有精神要素,都有文化的内涵。 1.2 西学东渐 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基本上也可以划归为这几类。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人船坚炮利之下,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一步步走向深渊,在这国家民族存亡之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先进的中国人,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逐渐向西方学习, 1.2.1 意识层面 大量介绍翻译,或撰写西方的史地,哲学,科技,政治,法律等书籍,最先的是林则徐,魏源,然后是梁启超,严复,维新运动,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李大钊,陈望道等五四运动,等等如此,都是为了把西方先进的文化,比如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诗歌等介绍到中国来,希望从思想上改变中国人,这是意识文化方面。 1.2.1 制度层面 洋务运动,学习并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管理与技术,希望能强化中国的军事,戊戌变法,直接把中国专制政体改为西方的立宪政体,辛亥革命,希望把中国专制政体改为民主共和。 1.2.3 器物层面 西餐,西装,沙龙,夜总会,上海百乐门,舞厅,西式婚礼,黄包车,一说从日本引进的,一说是从法国引进的,小汽车等等。 建筑方面特地要说的,就是:大多数人较为熟悉的武汉大学樱花大道上面的学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中英文演讲稿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大家好,十分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使我们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各种文化的交融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和中国加入WTO以后,这种文化的交融的趋势也愈加明显。 下面就以下影响作出说明: 1:节日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越来越习惯于过“洋节”了,相对于中国的七夕节,西方的情人节更显得浪漫,当我们感叹于春节越来越索然无味时,圣诞节也悄悄开始受到国人的追捧。还有我们能准确的说出愚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的日期,但我们有些人却忘记了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阳节是哪一天。 2:食品 相对于中国的传统美食,中国的年轻人们往往更喜欢在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西餐厅里消费,以至于在中国每一个大大小小大的城市里都会闪现这些店的身影,而且生意也异常火爆。 3:电影 面对日益火爆的中国电影产业,相对而言,国人还是比较喜欢看好莱坞大片,惊险的的动作,富有悬念的情节,利用高科技的手段,都能满足国人的胃口,而国产电影的发展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原因: 1: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势在必行 2: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他们所带来的文化也逐渐被国人接受和模仿 3:改革开放以来,国人思想大开放大的结果 我们应该怎样做? 文化交融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不过在我们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请不要忘记发扬和弘大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The western cultural impact on China Hello, Everybody !today I am very pleased to be here with you together and discuss something about western cultural impact on China, we know that our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f world into a global village, all kinds of culture mak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 series of changes, 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trend has been increasingly obvious. The following influence explanation: 1 festival: We all know that Chinese increasingly accustomed to the section ", "the relative Chinese qixi, western valentine's day, when we are more romantic sportsperso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and vapid quietly started compatriots. And we can say the dates of Thanksgiving, April fool's day, but our Halloween, some people forgot our traditional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chung yeung festival which day is. 2: Chinese traditional food, relative to the Chinese young people tend to prefer KFC, McDonald's, hut in

当前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新特点

当前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新特点

当前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新特点 苏联解体和柏林墙的倒塌, 宣告了1945 年雅尔塔会议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阵营冷战对立政治局面的结束,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成为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 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不甘落后,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拓展国际空间, 积极推动多极化的发展, 国际政治舞台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要问题, 对话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方式。同时, 由于失去了共同的敌人, 短时没有战争威胁, 西方阵营内部也在积极进行力量重组, 出现种种分化。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 虽然冷战结束、西方阵营内部矛盾重重, 但是冷战思维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并没有消亡, 相反, 冷战思维在西方对华策略上表现仍十分明显。 一、冷战后西方对华战略的转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以经济、政治、军事为核心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对华策略也相应作了一些调整, 但是无论怎样调整, 其对华策略中的冷战遏制思维丝毫没有减弱, 他们所谓的调整不过是形式上的调整, 由单纯遏制策略调整为接触中遏制、进而实现和平演变的策略。这种形式上的调整, 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因素: 首先, 从历史经验看, 单纯的封锁对抗是行不通的。在

西方在进行文化渗透活动中, 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和宗教是最重要的渠道和工具。经济文化交流是西方对华渗透的主渠道。近年来, 在游说国会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时, 美国政府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是要在对华接触过程中, 传播西方文明和西方价值观, 进行文化渗透。改革开放以来, 一方面, 我们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和经济健康顺利发展; 另一方面, 在同我国的交流过程中, 他们把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腐朽的东西也带了进来, 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造成冲击。 宗教是西方对华进行文化渗透活动的重要工具。二战期间, 梵蒂冈教廷就曾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教皇和其手下的大主教成为法西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政治帮凶。当前, 宗教更是成为西方国家反华的心战工具。2000 年10 月1 日, 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 梵蒂冈教廷一味迎合台湾当局的政治需要, 无视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把他们封为圣人, 再一次成为西方国家反华的政治工具。宗教也是宣扬西方价值观、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华文化渗透的工具。近年来, 西方利用我国对外交流增多和我国对宗教活动管理上的某些疏漏, 积极加强对华的宗教宣传, 进行文化殖民。西方国家为加强对我国进行宗教渗透, 制定了详细的渗透步骤和计划。我国的非法传教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保持其纯粹性和融合西方文化

谢谢主席!大家好! 下面由我做这次的总结陈词。 纵观整场辩论不可谓不精彩,但是细细看来对方辩友存在不少漏洞。 1、我们今天谈及中国传统文化,泛指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文化,即是新文化运动以前的文化。 2、我方所讲融合西方文化并非对方辩友所说的中国文化趋于西化,当然我方也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保持其纯粹性,只是保持到一个什么程度还是有异议。 下面就我方观点做以下总结: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是两个相斥的实体。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发生了剧烈的变动,西方文化的冲击是其中一个中重要的因素。伊斯兰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等都经历了不同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变迁,然而依旧保持他们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同样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并未收到改变。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小农经济封建体制为基础,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确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经济、文化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视乎缺了一段)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是时代在发展,文化发展必须与政治、经济相协调。 再者,“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愈来愈明显,各民族、各文化的接触与沟通之频繁与密切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中国传统文化的确需要经过不断的“扬弃”“审视”来保持其纯粹性,但是融合西方文化,获得其现代意义并发挥创造的力量才能与时俱进。 最后,不管今天我们辩论双方站在何种立场,但是我们共同关心的应该是如何辩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两者关系这一问题。 我方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西方文化,取舍有度,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美国文化对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对文化的渗透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价值观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影响中国青少年的。 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他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的英勇故事。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是什么。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和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 2.利用网络文化上的垄断地位进行文化渗透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十分方便地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来推行文化霸权,渗透价值观念,扩张文化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成为实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有力的“武器”。美国凭借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互联网上到处推销“网络影视”、“网络图片”等思想文化,这些思想文化反映了美国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文化的语意十分丰富,各界学者对其界定不同,“笼统地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1。”H.H,Stern(1992:208)提出的文化的广义概念(Culture with a big C)指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层次。笔者此处采用第一种划分方式,对当代中国文化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部分典型进行粗略的分析。 一、器物文化 所谓器物文化,是指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体存在,是人的创造,也为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2 1阎苹《中西文化面面观》,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第5页 2同上,第6页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西方的很多生活方式都被我们所吸收。中国随地可见的西餐厅,欧式的装修风格等等,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展开,西方高新技术产业成果快速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1.1对西方饮食文化吸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洋快餐就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西式快餐文化很快在青少年之间展开。牛排、意面等西式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就餐方式也受到了欢迎,“刀叉文化”丰富了人民的生活。而以葡萄酒、威士忌为代表的洋酒也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伴随着西方的酒文化为人民的休闲带来了新的体验。 1.2对西方服饰文化的吸收 8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思想意识的开放,女性内衣的出现,标志着女性从封建传统文化中解放出来,对从思想到身体的自由发展的渴望促进了整个西方服装业的迅猛发展。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服装被引进了中国,带动了中国服装的改革,服装样式不再是解放初期的“伊凡诺夫”式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霍桂桓 【专题名称】文化研究 【专题号】G0 【复印期号】2004年02期 【原文出处】《民族艺术研究》(昆明)2003年05期第30~33页 【作者简介】霍桂桓,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732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进程,文化要素逐步进入经济活动领域,全球文化市场正在形成。西方发达国家已充分认 识到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意义,制定了灵活多样的文化 政策。在加入WTO、文化市场开放的情况下,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全面推进 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在继续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同时,研究二次现代化的 新情况,奠定文化政策基础,实现文化观念的转型与文化管理体制的转轨。【关键词】第二次现代化/全球文化市场/文化政策/文化转型/体制转轨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03)05-0030-04 当前,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国内的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以及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已经在有关学术研究部门开展起来,也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的参与及合作。在这种形势下,翻译和引介西方主要国家的文化政策,并结合其具体国情现状对这些文化政策进行比较全面和准确的理解、探讨及研究,对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文化产业研究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显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因而也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大力实施的重要科研项目之一。 一、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 根据我们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渠道掌握的资料(注: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某些材料和数据已经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编印的《文化政策调研》上,但读者可能由于保密方面的原因无法看到这份刊物;需要这些材料的读者,请直接与该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联系索取。)来看,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虽然都在关注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但由于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当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水平各异,其社会文化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文化政策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综合看来,我们可以把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类型:美国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已经全面市场化、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基于这样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国家对文化发展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以“无为而无不为”为特征,具体管理方式以各州政府为核心协调单位并且灵活多样;而其文化政策重点则是,一方面,就发展信息化高科技手段而言,通过颁布各种政策法规促成软件硬件的剥离、使硬件生产归于传统产业,进一步促进、保护和开发国内外文化资源(特别是开发国外文化资源),在使“文化资源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西方风俗影响 ?中国节日的现状 ?近年来,在中国有些地方越来越受西方风俗影响尤其是受西方节日文化影响,中国的年轻人,对于圣诞节越来越热衷,甚至超过了中国自己的节日,造成端午节这种中国重大传统节日被列为别国遗产。 ? ?母亲节,父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几乎没有兴趣。 ? ? ?在现代年轻人所认识的节日中,情人节和圣诞节比咱们的端午节和中秋节都重要的多。都认为这些外国节非常时尚,非常浪漫。就连春节的意义与节日气氛都大不如前,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经落伍,过的没意思,? ?传统节日原来有一整套的仪式和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很多节日仪式的片段在不断的遗失,比如春节贴对联是为了避邪;吃饺子是为了送走旧的时辰,迎来新的时辰;互相拜年,表达了对对方的美好祝愿……但现在这些程序虽然还在,但缺少了仪式的凝重感和虔诚感。 ? 传统节日何去何从 ?七夕VS情人节? ? ?面对西方情人节的冲击,土生土长的传统七夕节遭遇着尴尬却总是不

声不响。七夕节虽然历史悠久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它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却似乎并不大。人们已经把七夕节还给了古老的历史。? ?每当西方情人节来临之时,年轻情侣都会不失时机地互赠爱意,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而每年的七夕节却显得异常冷清,鲜见年轻人有什么热情举动,有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节日。也许是故意,也许是不经意,总之人们在追捧“洋节”的同时,冷落了本土传统的节日。纯美的七夕就是这样渐渐地被遗忘。 ? 我们的传统节日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 ? ?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 ? ?一方面,当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动议要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改到2月4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另一方面,国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摩登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在赶西洋人的时髦,纷纷过起了洋节! ? ?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崇拜中国节日? ?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利用寒假半个月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资料,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到社会上走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现将主要观点整理报告如下:

西方文化渗透

西方的文化渗透对涉外院校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中外文化的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天朝向番邦各国的文化传播,借鉴各国的文化艺术到近代中国学习先进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再到当代中国与各国的经济文化思想的交流。文化与文化的激烈碰撞带来的不仅仅是思想的解放,更多的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的深思。 在当代这个相对和平的年代,国与国之间的比拼不单单是硬实力的较量,更多的软实力,特别是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以及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之间的较量。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内地到沿海,我国青年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逐渐开放,受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大学生尤其是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状态。与此同时,我们既要看到青年学生热情开朗,易于接受新事物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缺乏人生经验,对西方文化中消极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缺乏识别和抵制的一面,应着力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 作为涉外类院校的大学生,尤其是外语类和文科类院校生,他们不仅仅学习的是西方的语言和文学,更多的是西方的文化与思想。 据光明网在7月十四日的光明观察中写到笔者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贸学院的松江校区开展的专项调研。 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表现在对其语言、节日、娱乐及生活仿佛是等各方面的认同,其中对美国文化的认同率最

高。 外语学习在上外学生的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它对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起到了最直接的影响。在被问及“对你而言,世界上最有用的语言是哪种”时,有64.8%的学生选择英语,选择汉语的占29.4%,选择其他的占5.8%。课件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是最有用的语言。这与英语国家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强势息息相关。在语言使用的习惯上,大学生也深受西方语言的影响,15.6%的学生在说汉语时,经常夹杂着使用外语单词,偶尔会的占70.1%,不会的仅占14.3%。说明外语(特别是英语)已经渗透到中国文科类、外语类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西方的文化对大学生对待节日庆祝的态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当被问及“一年里你必然要庆祝的节日”时,多数学生表示以庆祝中国的节日居多,但仍有40.6%的学生表示以西方的节日居多。节日时一个民族特有的宗教、社会习俗,也是人类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大学生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庆祝时必然的。那么那些外来的西方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情人节、感恩节等,它们来自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在中国本无渊源。为什么大学生们还热衷于庆祝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商业媒体的因素,有对外来文化的好奇与新鲜感,更多的是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一种认同。 文科类、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还体现在娱乐方面。调研显示,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最细化看的影片

浅析西方文化对的影响优选稿

浅析西方文化对的影响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学号:姓名:课程:西方文化与礼仪 浅析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 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使文化超越了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间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所以,西方文化对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已是无法忽视的问题。西方文化对于我们中国文化,确实是一种侵蚀,但是我认为全盘否定西方的一切也是不正确的。因此,对于外来文化应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有选择地接受西方文化,并保留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字: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影响、文化渗透、平衡 最近的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西方的产品和文化也随之涌入了中国,中国刮起了一股股的“西洋风”。现在,许多城里孩子都是吃着肯德基,喝着可乐、咖啡,看着《哈利波特》长大的,而对于自己本国的文化几乎不了解。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本国的文化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历史冲击,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开始变得习以为常地贬低自己国家的文化了。不过,有些好的西方文化我们还是应该学习的,但是无条件接受西方的一切,忘记我们自己的文化,这就是十分可悲的事了。 大家都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的,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西方文化的确是有不尽的生命力,更能适应这个社会,尤

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不断进入我们的生活,使国人尤其是学生盲目地崇拜和接受,导致西方文化对其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超过积极影响,如过洋节,吃洋快餐,西方的时尚元素等。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和行为的规范等。但许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觉得传统文化已过时,一些传统的节日对他们来说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须知文化不仅是民族自立、传承的灵魂,也引领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向。 其实西方文化对中国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着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当时正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着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还沉睡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影响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影响 学院:机电学院 班级:机械B0903班 姓名: 学号: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影响 摘要:中国人信奉儒教、讲顺从孝顺;西方人讲民族自由、个人权力。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要与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字:文化差异影响 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在饮食、礼仪、教育等方面,都与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有一个电影叫做《刮痧》,这部电影充分显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刮痧”是中国的非常有效一个治病的方法,通过刮皮肤,什么病都好了,只不过会在皮肤上留下一些斑斑点点的血印子,在美国人则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是虐待孩子。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 中国人信奉儒教, 讲顺从孝顺。而西方人就有所不同了!他们讲民族自由.个人权力。中国人民与外国人的吃饭习惯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常常围着一大桌,同吃一盘菜,虽然热闹,但一点儿也不卫生。西方人自己吃自己的,这就是自助餐,既卫生又方便;中西方教育也大不相同,中国人教育学生,大多是一种封闭教育,得遵守校规,西

方教育完全是一种开拓自由思维的空间,他们是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东方重视整体,而西方重视个体。我们可以从语言上来考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产品,也是文化的载体,它最能反映文化差异。从英文和中文文字的比较可以看出,英文文字简单易写,而中文则讲究字的整体结构映衬,富有美感,但也复杂难写。在汉语中,姓放在名的前面,这个人先属于某个姓氏,即整体,然后再是他自己;而在英语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后再补充说明属于哪个整体。西方很早就出现民主和人权的概念,这和西方重视个体的文化有关;东方的传统的专制制度则是和重视整体的文化相适应。日本的文化源于中国,然而又把这种重视整体的文化发挥到极端。日本人最崇尚的武士道精神就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也就是整体的利益,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东方文化里对事物的考量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而西方则是定格在现在。对于西方人来说,自己就是自己,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可是对于东方人来说,自己是整条链中的一环,承上启下。东方人因此很重视传宗接代,如果没有儿子来接替自己,那么整条链则是断在自己的手里,是没有脸去见先人的。西方人努力奋斗是为了个人价值的体现,和及时享受。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还另有一层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光宗耀祖,泽披后人。这种东方式的时间思维方式使我们考虑问题全面和连贯,但也有不好的一面。中国人的处女情结也是起源于此。而西方在这个问题上反而显得更开明,也更容易带来幸福。东方的文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 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文化的语意十分丰富,各界学者对其界定不同,"笼统地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H.H’Stern(1992:208) 提出的文化的广义概念(Culture with a big C ) 指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层次。笔者此处采用第一种划分方式,对当代中国文化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部分典

型进行粗略的分析。 一、器物文化 所谓器物文化,是指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体存在,是人的创造,也为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1 2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西方的很多生活方式都被我们所吸收。中国随地可见的西餐厅,欧式的装修风格等等,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展开,西方高新技术产业成果快速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1.1对西方饮食文化吸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洋快餐就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西式快餐文化很快在青少年之间展开。牛排、意面等西式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就餐方式也受到了欢迎,“刀叉文化”丰富了人民的生活。而以葡萄酒、威士忌为代表的洋酒也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伴随着西方的酒文化为人民的休闲带来了新的体 1阎苹《中西文化面面观》,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第5页 2同上,第6页

验。 1.2对西方服饰文化的吸收 8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思想意识的开放,女性内衣的出现,标志着女性从封建传统文化中解放出来,对从思想到身体的自由发展的渴望促进了整个西方服装业的迅猛发展。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服装被引进了中国,带动了中国服装的改革,服装样式不再是解放初期的“伊凡诺夫”式 鸭舌帽,立领“哥萨克”式小偏襟衬衫,“娜塔莎"式大花“布拉吉",灰布卡其列宁装或70年代深灰深蓝的色彩。牛仔裤、喇叭裤、夹克衫、皮大衣、西装等都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将中国服装从千篇一律中解放出来。到现在,不仅服装样式流进了中国,西方的奢侈品牌也进军了中国的市场。据世界奢侈品协会2012年1月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已达126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占据全球份额的28%。3西装作为正式场合的服饰现在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规则。我国服装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很多西方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