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禅宗与中国画

禅宗与中国画

禅宗与中国画
禅宗与中国画

禅宗与中国画:妙悟不在多言

佛教传入中国始于汉代,禅宗,则始于南北朝。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突出人性自觉,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绘画也以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逐步成为中国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后以南宗为盛,南禅对中国画的影响尤深。受禅宗影响,在美术史上,中国画也有南北宗之谓。自盛唐始,禅风画韵相互交融,禅机画理交互渗透,产生了以唐朝王维、宋朝苏轼、清朝石涛等为代表的大批以禅入画的水墨文人画大师,逐步改写了盛行历朝历代的金碧青绿山水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国画自此便唱响了以黑白、水墨为语调的主旋律,由此也产生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虚静空灵”、“我师我心”、“师心自用”等禅画理念。

法道守一

中国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人对现实生活的平常体验和对环境的心灵感悟,主张师心自用。南朝宗炳就提出了“应目会心”理论。“应目”是指观察物象,“会心”则是画家感应于物象后所产生的思想感情,亦即物我两化,情景交融,最后达到“万趣融其神思”。

中国画讲究意境。在意境的形成中,物象是基础。脱离了物象,情与意就无从抒发,心也无所寄托,也就产生不了达意之境。因为在意境中其心其情均消融在物象之中,并由此得到生发。在意境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情、是意,也即心神。所以画家笔下的精品力作往往能以一种洗炼含蓄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情感上的影响,其关键还是心境的真诚传达与回应。笔墨是中国画的根本。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是画家创造性表现客观物象的手段,它具有反映不同画家情感轨迹的特性。中国画以黑白为主色调,以笔墨为表现语言,其本身的根本性决定了其意象性的表现特点。这是因为融于画家笔下之境,绝非客观物象,而是心中之境。

中国画讲究传承。一是向古人学习,与古人交心;二是师徒间手传心授。但从真正意义上讲,是用“心”来传承艺术文化血脉。这要求画者习古而不能泥古,以“我心为法”,变通妙理。正如石涛所言“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其中“一画”并非指一幅画,而是禅宗所指明心见性。由于一切法不离心法,心能生万法,“一法藏万法,万法藏于一法,万法即一法,一法通万法,万法在一法中”(《法华经》语)。经中所指的“一”即为心。故石涛“一画之法”中的“一”指的是心。人若达到见性,即可达到一,其万法则在其中。要想达到心法之根本,则在于缘起,缘起性空,方可见性。人能见性,方得“一画之法”。此时之“一”,是随心所欲;此时之“法”,是大智慧。

石涛论画,画理禅机尽在其中。石涛语:“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夫画从于心者也。”要想达到无法生有法之境,首先应立“心”。因为无心则无境,无境亦无心,心境相依,方可见地。只有认知“心即是一”这个道理,方可成为“从于心者”,才能做到“盖以无法生有法,乃至随心所欲”。禅宗,讲究提持心印,见性成佛。“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故,禅宗也即心宗。禅宗认为,人是感受大千世界的主体,在修行中靠内在精神去驾驭纷杂的环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着重强调主体精神的作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的修行可以顿悟,即心见性。禅宗提倡“随缘人生”。用真心感悟则“即心即佛”。由此可见,禅宗之所以对中国画有着至深的亲和力,其根本原因是法道相一,即还本归真,见心见性,自证自悟,畅扬心道。

风气守一

禅宗以“二入”、“四行”学说及《楞伽经》作为习禅的根本理论。“二入”,一是理入,指禅法的理论,二是行入,指禅法的实践。“四行”,即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禅宗以壁观法门为中心,教人安心。自达摩于南北朝时期东渡来中国传法立禅宗始,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代代相传,并得到丰富和发展。至六祖惠能,提出了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之宗旨,强调安闲恬静,虚融淡泊。参禅者能超尘脱俗,以禅修德,以定求悟,达到空性而得到解脱;甚至在坐禅入定之中,忽然得悟而明其妙,心境升华,一变常人之理,独辟一片新境。

禅僧大德的机锋转语及禅理的奥妙玄机,尤为中国画家所欣赏和推崇,禅悦之风盛行。谈禅为逸事,无禅不雅,画风自然趋向含蓄、寂静,并进而得到安宁、空灵的韵味。画家以画为禅,将绘画作为怡养性情的道场,其画境恬淡静气,格调高雅,则自在情理中。对于中国画,禅宗则改变了画家的创作思维,使人们对“色”、“空”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东方美学的一种流派,使中国画的发展不但重视形的表现,同时更注重虚静、恬淡等意境的表达。

格调守一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彻底清”。从“诗画一律”观读韦应物的诗句,可以看出,中国画家,尤其文人画家,非常崇尚淡泊。因为淡泊是脱去匠气、人间烟火气后的气息,是自然的或重新融入自然的生命形态。真正空灵高格的中国画境界,使画家超凡脱俗,并能借此表现自己的宇宙情思和生命情调。中国画状写物象成为自然生机与灵气的洋溢,成为画家自然而然的情意表达。

感应天地之间的苍茫状和人世间的诸多无奈,中国画家尤其文人画家的内心世界往往有着无尽的孤独。但这种孤独不是现实的孤独,而是

一种“超然孤独”。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高洁心性就包蕴在这种孤独之中。由于孤独,所以内心世界一片静寒。因为静寒则驱除了尘世的一切喧嚣,将其带入幽远清澄的空灵世界。荡涤心间污垢,使心如冰壶一般清澈空明。表现在中国画作品上则会产生因寒而幽、因幽而静、因静而空、因空而灵之境,这恰恰就是一种回归自然、宁静淡泊的心灵关照。正如苏东坡所言:“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禅宗强调“妙有性空”、“随缘素位”、“缘起性空”,因为禅理无所不在,要求参禅者舍相求真。真即大千自在。禅具有神妙空灵的内涵,并能直接彻见人的本性。禅宗追求禅定,对宇宙万物色相视之为空,以虚静之气为参禅者的立体之境,要求参禅者以平常心处世,扬弃一切分别相,归于本真。受禅定思想影响,中国画追求以墨代色,以简化繁,大朴自然而气韵灵动。“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即体现了禅宗思想对中国画追求自然、空灵、平淡和趣味的影响。

纵观历史迹象,禅宗思想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中国画也为禅宗的发扬提供了难得的“道场”。或禅,或画,或机,或理,或禅画,或画禅,“妙悟不在多言”(王维语)。也正如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是故至人无为,大至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摘要] 从艺术最终的目的来说,艺术本来就是人类自由心灵、人类创造力最完整、最伟大的表现。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受书法的影响较大,其绘画技法延用了书法的书写形式。众多画家都在探索以书法入画的各种可能。为此从“书画同源”的角度可以很好地理解中国画与书法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及书画的当代性何以创新、发展。 [关键词] 书画同源字的造型线条性笔墨 在艺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传统中国绘画和书法应认真加以呵护和继承,并使其成熟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力得以创新发展,以民族性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史上一个重要问题,千百年来,说者甚多,但大都语焉未祥。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论题是一个因时而异的概念,在书画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不同的外延和内涵。若执着已见,作出结论,就难免以偏概全,从而也就无法理清其间的关系和头绪了。 中国艺术审美形式,延续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习惯。中国山水画是我们的先民们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发展了自然美,并给予艺术表现的结果,是文明的进步发展。中国绘画其特殊材料和欣赏习惯,在用笔和表意上,同中国的书法和字的造型有很多相通之处,有“书画同源”之说。 一、早期的汉字与绘画的关系 我们知道,绘画的前提是“应物象形”,也就是对具体物象的模拟;书法的前提则是可供书写的汉字,而汉字的结构原则乃是“六书”。“六书”以象形为首,次为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转注、假借其实是用字的方法并不是构字的原则,而指事、形声、会意,实在也带来某种象形的成分。因此,论书法的起源,实际上就是文字的起源与绘画的关系密切,自无可怀疑。迄今为止,我们所见的古代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之中,每有象形的符号,既是文字,又是图画,我们可以看一些象形文字是怎样组成的: 例如: 日,像已升起的太阳。 月,像上弦月形。 雨,像雨滴自天空而降之形。 山,像山峦起伏之形。 目,像眼睛之形。 口,像人口之形。 羊,像羊头、弯角、两目或耳形。 人,人的侧视形,像头臂身腿之形。 这些象形文字,足以说明画的结构跟书法是很有渊源的。而上古图画,如彩陶、岩画、青铜纹饰等等中,每有近乎符号的形象,即是图画,又是字。 二、中国画与书法用线性 前面说到字的组成是由大自然的一切物象形成的,那么推到魏晋以后,“书画同源”的命题将进入到画法等同于书法。 因为,这一段时期对于书法创作来说,不仅仅需要通过书写的诗文内容来说明问题而更需要通过点画的使转如轻重、疾徐、顿挫、提按等所谓“用笔”的节奏

中国画欣赏与认识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绘画形式,是中华民族的独创。它以我国所特有的绢、宣纸、毛笔和墨,绘景抒情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在村料与表现内容上也具有新的发展。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独特贡献。下面,我谈谈我对中国画的认识和理解。 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文人画在宋代已有发展,而至元代大兴,画风趋向写意;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日益侧重达意畅神。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绘画作品的意境之美和笔墨之美。追求意境,这和中国诗词的发展息息相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从这句诗中让人看到一幅壮丽的画。同样一幅画也是一首诗,是作者内心的渲泄。祝允明说过“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得意,得真意而点出之则万物之理,挽于尺素间矣,不其难哉。”创意难,意在何处?意在反映万事万物里所包含的某种道理,所以中国绘画特别强调画家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能动精神,倘若画家在其作品中真的把握住客观对象的本质,则绘画的境界即显出很高的审美特征。 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不同在于我们用线条来表现,它的每一点每一笔都有表现力。一代宗师潘天涛所绘的画中,可看到许多线条组合的画面,几乎每一点每一线都可成为一张精彩的画,使人百看不厌。虚实问题对于中国也比西洋画重要。中国画的“虚”为留白,西洋画则仍为色彩。从一定程度上讲,留白比填色更难。这一切的种种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我们应为此感到骄傲。 中国画按内容分,主要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类。 战国时,中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人物画,唐朝时达到了顶峰。著名的人物画家有顾恺之、吴道子等。 山水画是表现山川美景的画种。它产生于秦代,隋唐时成为独立的画种,宋代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著名的山水画家有李思训、王维、唐寅等。 花鸟画画的是自然界中的花卉、鸟兽、鱼虫。南北朝时出现了花鸟画,宋代走向成熟。著名的花鸟画家有擅长画花鸟的朱耷、擅长画竹子的郑燮、擅长画鱼虾的齐白石等。 中国画按画法分,主要有工笔画和写意画。工笔画的特点是按照事物原来的样子,一笔一笔画得非常细致,尤其注重细节的描绘;写意画是一种概括、夸张的画法,要求用简单的笔墨画出事物的神韵,虽然笔墨简单,但意趣生动,表现力特别强。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两者比较起来,有下列的五个异点: (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人物中的线条特名为“衣褶”。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著的。 (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竞同真物一样。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

数丈的距离来。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铁路中央眺望的) 铁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中国画就不然,不欢喜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相很显著的东西,而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讲究透视法,而任意表现。例如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好似飞到半空中时所望见的;且又不是一时间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故中国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那里,画到那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所以中国画中有时透视法会弄错。但这弄错并无大碍。我们不可用西洋画的法则来批评中国画。 (三)中国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解剖学,就是人体骨骼筋肉的表现形状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画,必先研究解剖学。这解剖学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艺术解剖学。其所以异于生理解剖学者,生理解剖学讲人体各部的构造与作用,艺术解剖学则专讲表现形状。但也须记诵骨骼筋肉的名称,及其形状的种种变态,是一种艰苦的学问。但西洋画家必须学习。因为西洋画注重写实,必须描得同真的人体一样。但中国人物画家从来不需要这种学问。中国人画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态的特点,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故中国画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称。女子则蛾眉樱唇,削肩细腰。倘把这些人物的衣服脱掉,其形可怕。但这非但无妨,却是中国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诗境”】诗中画境.doc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诗境”】诗中画境 【内容摘要】在我国的文学艺术领域中,中国画中的诗画结合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其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不仅满足感官的审美价值,更满足心理需要的精神价值。中国画的诗画结合有多种形式,一般广义地认识是画上的题诗与画面中诗意的描述与传达,而诗画结合的核心在于意境、情趣上的一律。因此,艺术家在超越景象的束缚和理发认识的局限后,才能寻求个体精神的自由无限,真正达到诗画结合、天然超俗的境界。在中国画创作中“画中有诗”有两个层次含意:一是在画面的形式上诗文与画结合。画家用书法将题画、诗文书写在画面上恰当部位,成为画中构图的一个构成部分。“画中有诗”另外一层含意是画境的诗意,是指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中饱含着诗的意趣,这正是画家努力求得的境界,谓之“画中有诗”。纵观画史上的历代大家所作之图,皆充满诗意。中国传统绘画从王维开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作了许多关于诗与画融合的积极探索,它从最早的画上题诗到北宋的先诗后画、以诗作画,到文人画的由画生诗,及后来的在传统画论中大量出现的以诗的品评鉴赏标准引入画,最终以作诗的思维方式来作画,达到了诗与画的终极合一,从而形成了中国诗画结合的特殊审美特征。【关键词】画中有诗?诗境【引言】北宋时期,以苏轼为代表的文坛宿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作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在苏轼对王维于《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对他诗画艺术成就有了一句经典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他画山水追求的是神似,在山水里渗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的情韵和意趣。诗与画虽为两种不同的

艺术形式,但在审美意蕴上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国画的深邃的审美意蕴往往被称为“诗境”。“诗境”在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上又蕴涵于笔墨与审美心态同构的复杂关系中。在王维的绘画艺术之中,有一种异常明显的“诗化”倾向。画论讲究“画中有诗”这已几乎成为定论。“画中有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绘画精神的最好表现,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因此,考察分析画中有诗中的“诗境”,对于全面地理解苏轼的这一命题有一定的必要性。一、“画中有诗”的含义“画中有诗”不是狭义地认为画中题诗,而应理解为“画中有诗意,画中有诗情”,具体地讲是指富有诗的意境或意境富有诗意的绘画,这类绘画虽然没有诗歌文字作为绘画的参照依据,但画的立意、笔法、形象、色彩所汇成的画面,具有浓郁的诗意和诗情,即“画中有诗”。北宋著名画家郭熙,从来也没有人称他为诗人,可在苏轼看来,他所画的《秋山平远图》是“此间有句无人识,送于襄阳孟浩然”,可见他能在郭熙的画中悟出“此中有孟浩然”,既孟浩然式的清淡超远的诗句。苏轼认为这种就是画中意境和情趣的结合。他认识到了“画中有诗”的妙处,并明确地以此作为自己的绘画准则,他追求的是一种意境,借诗思以兴画意,借诗境以为画境。境与思偕,性与画会,心手相应,乃实现了“无形画”向“有形画”的转变。故画境如诗境。二、“画中有诗”的文化渊源中国的艺术观就是建立在这“天人合一”基础 上的“心物感应”论。张璪论画心得时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主体以心灵映射万象,用心灵节奏去契合宇宙间的生命韵律,应物斯感,人与自然共同显现着宇宙的大道与真美。因此,“诗者,天地之心”,“言之文也,天地之心”,绘画是“天地圣人之意也”,“以一管之笔,拟太

中国画与西洋画教案

教材简析 《中国画与西洋画》是朝鲜族中学高中汉语第四册(高二下学期,第一版新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说明文。本文篇幅较短,结构清晰,准确、平实;采用比较说明,展现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特征,揭示了二者的本质区别。 根据本课特点结合学生需要,加入了拓展欣赏,挖掘绘画艺术中文化内涵,丰富内容。 学生分析 高中理科班学生比较聪明,虽然阅读水平不高,对阅读的基本技能掌握的也是一知半解,只要能调动他们得积极性,他们很快就会学会并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是汉语课要完成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学生知识面广而杂,汉语课应跳出束缚,有针对性的拓展,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认识到艺术重要性,有意识地提高艺术修养,提高生活的质量。 设计理念 中遵循服务学生的原则。 阅读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开发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学会交流互助的学习方法。 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德情目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如何阅读一篇说明文;运用比较法欣赏绘画作品。 教学难点

个性阅读——品评环节。 教学准备(视频、动画、、音乐)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 直接引入法,运用两幅画:水墨画和油画 :水墨画(或动画)油画(静物) 开门见山法:让学生们判断哪一幅是中国画?哪一幅是西洋画? 从颜色和背景观察其不同点。 提示:中国画有留白,西洋画重视背景。 色彩方面:中国画较单调,直接是黑白两色;西洋画色彩丰富,接近实物的颜色。 总结:个性差异:中国人含蓄而西方人个性张扬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结构完整,内容之间容易衔接,易于引入情景,节省时间】 〖导语〗中国画与西洋画还有哪些不同之处?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名的漫画家、家、翻译家、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走近“中国画”与“西洋画”,绘画艺术博大精深,一节课时间我们只能浮光掠影稍作了解。 请大家打开书91页我们来共同学习16课(自读课文)。 〖第二环节——阅读〗 一、阅读的基本技能。 探究问题1:从《中国画与西洋画》这个题目中,我们能获取哪些信息?(确定文体)提示:从文体的角度来考虑。

中国画与西洋画

教学目标中国画与西洋画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学会交流互助的学习方法。 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德情目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如何阅读一篇说明文;运用比较法欣赏绘画作品。 教学难点个性阅读——品评环节。 教学准备课件素材(视频、动画、图片、音乐)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直接引入法,运用两幅画:水墨画和油画 素材:水墨画(或动画)油画(静物) 开门见山法:让学生们判断哪一幅是中国画?哪一幅是西洋画? 从颜色和背景观察其不同点。 提示:中国画有留白,西洋画重视背景。 色彩方面:中国画较单调,直接是黑白两色;西洋画色彩丰富,接近实物的颜色。 总结:个性差异:中国人含蓄而西方人个性张扬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结构完整,内容之间容易衔接,易于引入情景,节省时间】 〖导语〗中国画与西洋画还有哪些不同之处?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的漫画家、散文家、翻译家、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走近“中国画”与“西洋画”,绘画艺术博大精深,一节课时间我们只能浮光掠影稍作了解。 请大家打开书91页我们来共同学习16课(自读课文)。 〖第二环节——阅读〗 一、阅读的基本技能。 探究问题1:从《中国画与西洋画》这个题目中,我们能获取哪些信息?(确定文体)提示:从文体的角度来考虑。 ①文体——说明文——这篇文章属于什么体裁? ②说明对象——中国画、西洋画 一般的说明文说明对象只有一个,而这篇文章却是2个,如果你是作者,你会采用哪种说明方法为文章最主要的说明方法? ③作比较——最主要的说明方法 (作比较作用:比较是揭示事物本质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可以就其共同点来比,可以就其不同点来比。) 探讨问题2:确定了文体,阅读说明文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中国诗与中国画

中国诗与中国画 【中国诗与中国画】 我们在欣赏中国画的的时候,经常看到有画家本人或他人在上面题的诗,而诗的内容多是感叹诗的意境,有的诗写的位置在画面上,所以也就成了画的一部分,而与画完整统一起来。中国诗书画自古是相辅相成的,诗有“题画诗”,画 也有“诗画谱”,笔者藏有一部明代“集雅斋”雕版《唐诗画谱》,都是依照诗境而作的画,其中不乏名家手笔,但几乎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太过于写实,纤毫丝缕都要表现到,其结果是破坏了诗的意境之美,少了深幽,辽远,剥夺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对于诗画问题的研究,是中西方艺术家所共同感兴趣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是诗画相生的论断。中国诗与画皆 重写意,而不求一笔一画的写实。中国画追求的是“传神”与“意似”而在中国画众多的表现“意”的手法,有一种最为常见的方法,我们称它为“诗境入画”通过表现画中的某一特定的 景象,创造一种富有诗情的境界,这种以诗境入画的表意,在人物、山水、花鸟画中,都可以看到。另外,还有一种表“意”,画家是运用了象征、借喻、拟人等等方法,所以这类 表意其寄寓性和曲折性是很强的。六朝时王微在他的《叙画》

中所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就是强调绘画应该以诗情为境,而在北宋晚期的苏轼更提出“诗画本一律。”他认为诗和画在艺术表现上都具有这种共性,也就是都具有表“意”的共性。但要认识本质则必须从区别入手,我们写诗,必须要知道诗的本质,这可以通过诗与近邻的艺术形式作比较方能表现出来。那么诗和画在意境上有何共性呢?首先是“意境”上的相同。画要注重“虚与实”的结合,诗也不例外。我们这里举个例子:这原是一则笑话段子,说某地社区举办了一个由家庭妇女参与的业余诗歌创作班,老师出了一道题,要求每个学员写段文字,表现一种十分浪漫的情境。许多学员都写了灯光摇曳的晚会,华丽绝伦的服装,优美的音乐,美酒佳肴……而只有一位学员写道:星期天的清晨,丈夫出差了,孩子们去了姥姥家……。乍一看,这段文字没什么特别之处,但仔细一回味,我们发现,里面有令人惊奇的想象的空间- 意境。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是周一的早晨,做母亲的还不为孩子上学,丈夫上班忙得不亦乐乎?而此时不同,清晨,独自一人,少了家务的烦恼和凌乱,心可以静静地想自己的心事,那或许是很久以前的一次邂逅?抑或是一次让人措手不及的一见钟情?清晨的阳光温暖而清新,空气中似有似无地飘着淡淡的薄荷的味道?总之,这段文字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十分值得回味的。要说这段文字的成功之处,那就是想象的空间十分广阔。相比之下,那些描写灯红酒绿,

中国画与西画的比较和区别

中国画与西画的比较和区别 玉林师范学院学院 摘要:绘画鉴赏实际上是一个审美接受的问题。其间表达了我们这一代人对古今中外经典作品的理解。在现代科学、哲学、心理学、思维学发展的当代,必然把绘画鉴赏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必然把经典作品的理解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关键词:中西绘画鉴赏比较区别 中西绘画不仅有一个形式上的区别(包括绘画形态、形式及其工具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审美视角与思维方式的区别,因此,切忌把西方人的观念移植过来理解中国画,反之,当然也切忌用中国画的观念来否定西方绘画。 绘画是一种文化形态和艺术门类,它必然显现出文化特征和旁类艺术的思维方法,它必然渗透当时人的审美观念和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因此,要达到对绘画作品的较完全的理解和鉴赏,不把握文化特征及其文化门类是不可能的。 中国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兼以道释为补的文化思想体系,中国古代画家必然渗透这一文化思想与思维特征,因此他们必然把这一思想文化有意无意地渗进绘画绘画形式之中。绘画思想与观念形式的发展都是文化发展的影响。当然,绘画也可能对文化有影响与促进,并丰富之。 比如,中国画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即魏晋与宋元时期,正是通过这两个时期的发展才逐步形成中国画形态与特征的。魏晋玄学兴起与佛学东进,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绘画的发展。魏晋时著名画家都是佛学家,可见佛教对中国画的影响与发展之巨大。中国画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则是宋元文人画的形式。文人画的形成实得力于禅宗思维方式的出现与理学价值之道德人品即“士气”的倡导。在宋代,绘画不再仅是宫廷与庙宇的装饰,不再是职业画工画家的独享,它也应该是文人舒泄倾闷与表现心志的一种艺术形式。文坛领袖欧阳修提出应该把诗的特征带进画中,从而使绘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西方文化显然与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区别。西方文化的构成是科学哲学与人文哲学,不像中国哲学那样始终关心社会伦理价值与精神的逆向的审美追求。赫拉克星将的哲学显然是解剖物质,表达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人不可能站在同一河流之中。”由此导致了帕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艺术”理论。 古希腊的雕刻艺术后来成为文艺复兴意大利绘画的理想模式,他们藉此进一步使绘画科学化与世俗化。所谓科学化,即使绘画雕刻化写实化,使之在平面纸上的图像想圆雕一样拥有立体感,拥有三度空间。于是他们建立一套科学的绘画理论

23《中国画和西洋画》导学案

《中国画和西洋画》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课文和绘画名作的鉴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特点。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自读、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掌握运用比较、举例等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并能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中国画与西洋画五个异点的主要含义。 学习难点 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学习方法 欣赏讨论法: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利用网络了解丰子恺先生的生平,搜集他的漫画、散文作品,了解其作品风格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图片激趣,学生展示网上收集到的丰子恺漫画,并结合画作原来的题字做简单介绍。 二、作者介绍 由漫画引出对作者的介绍,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由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美的创作的故事。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曾用名丰仁,号子恺,字仁。浙江桐乡石门镇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为《缘缘堂随笔》。 三、快速厘清课文结构 本文条厘清晰,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①自然段),由东西洋文化不同谈起,概括介绍“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第二部分(第②-⑥自然段),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五个不同之处。 第三部分(第⑦自然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 明确:本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 四、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因为本文题目是“中国画和西洋画”,主要内容是介绍二者的不同,所以用的最多的是做比较的说明方法。

戴敦邦唐诗宋词诗意国画42幅

戴敦邦唐诗宋词(诗意国画42幅) 戴敦邦是蜚声海内外的中国画大家,也是深受读书人喜爱的插图艺术名家。他早年曾任文艺出版社装帧设计师,插图艺术自然当行。后调任大学教授绘画,出版界仍对他紧追不舍。上海古籍出版社近日出版的《戴敦邦古典文学名著画集》,荟萃其1970至1997年间如题代表作一百六十余帧。内中逾半曾发表者,即为古典名著珍藏本、大型辞书、诗词集等所绘画页。就这一点而言,此画册不啻是戴氏国画艺术的专题展览,实也是对发展高品位插图艺术的一种示范和促进。 画集中的作品,皆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上自神话盘古开天辟地,中及唐诗宋词,下逮元明清戏曲小说。形式有组画、独幅画、长联、屏条等。按戴先生的说法,集内之作,是他“以绘画形式演绎的(文学名著)读后感”;“常言‘诗贵含蓄’。诗句若一览无余,不如无诗,然若无诗,也便失却含蓄的载体。诗画一理,画虽较诗直观形象,同样亦尚蕴藉耐看。古典文学名著拥有广泛读者,而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联想,千差万别。吾之‘读后感’,既欲发表自己体会,又不欲妨碍观者的各自理解和想象”(见画集《序》)。此言堪为书籍插图艺术的金石之论。 1, 木兰花令——黄庭坚 青壶乃似壶中谪。万象光辉森宴席。红尘闹处便休休,不是个中无皂白。

歌烦舞倦朱成碧。春草池塘凌谢客。共君商略老生涯,归种玉田秧白石。 2,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3, 拟恨赋——李白 晨登太山,一望蒿里。松楸骨寒,草宿坟毁。浮生可嗟,大运同此。 于是仆本壮夫,慷慨不歇,仰思前贤,饮恨而殁。 昔如汉祖龙跃,群雄竞奔,提剑叱咤,指麾中原,哀驰渤解,西漂昆仓。断蛇奋怒,扫清国步,握瑶图而倏升,登紫坛而雄顾。一朝长辞,天下

中国诗与中国画

齐白石国画诗境论 博宝艺术网https://www.doczj.com/doc/011843852.html, 来源:博宝艺术家网2011-02-23 09:32:01作者:博宝艺术家 齐白石齐白石国画诗境论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的特殊地位。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却有《诗经》,这种以诗为“经”,是华夏独有的文化现象。从春秋的诗经到战国的楚辞,到汉魏的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却始终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精通多国语言的辜鸿铭指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这便是为什么即使是古代的中国人的一封散文体短信,读起来也像一首诗的缘故”。汉语词汇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特点,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特点,在语音上还具音乐性特点。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艺术形式,其赋、比、兴的“兴”字,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究其原因,这种诗性的智慧,既不是简单的感官享受,也不是纯粹的理性思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这一特点恰恰有利于形象性表达和艺术性思维,说明汉民族的语言与艺术有着天然亲和的关系。这一独特的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存在,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一种诗性的感受和态度对待世界,以诗性的语言表达情感。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 国画具有诗的特点,诗的意境,诗的追求,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一、诗画合璧优秀传统概述中 (一)、诗画合璧的形成、发展与成熟 国画与中国诗历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苏东坡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之说。还有很多类似的说法,录出与同道共享。张彦远说:“诗画异名而同体。”孔武仲说:“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钱熃说:“终朝诵公有声画,却来看此无声诗。”黄庭坚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周孚说:“东坡戏作有声画。”石涛说:“可知画即诗中意,诗非画里禅乎?”汤来贺说:“善诗者句中有图绘焉,善绘者图中有风韵也。”张可中说:“诗为有韵之画,画乃无韵之诗。”还有人说:“诗是诗人心中的画,画是画家心中的诗。”“画是凝固的诗,诗是流动的画。”“诗是诗人用文字写出来的画,画是画家用笔墨画出来的诗。”“画是诗的脸面,诗是画的神韵。”连古希腊亦有人说:“诗为能言画,画是静默诗。”被称为“希腊的伏尔泰”的西摩尼德斯就有名言:“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达?芬奇对于诗歌与绘画下了这样一个结论:“画是哑巴诗,诗是盲人画” 徐复观在分析诗画合璧的历程时指出:首先,题画诗的出现,开创了诗画在构成形式上的结合。其次,以诗意作画开创了诗和画在意和景层次上的结合。第三,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启发,实现了在意境层次上的融合。有人研究认为江淹的《雪山赞四首》,是我国最

中国画以形写神

教学目标: 1、通过“马”的线索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主要特点有所了解、产生兴趣。通过对“美”的追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中国美术作品中的以形写神,及象征意义的表达。教学难点: 中国画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长河漫步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二、欣赏视屏资料,引出话题 1、马与人类的关系,马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武力的象征——秦始皇兵马俑(特点,价值) 2、马在战争中的作用——名将与名马(项羽、关羽、秦琼等人的坐骑,学生回答) 霍去病(可以让学生结合历史叙述故事)---引出作品《马踏匈奴》(地位、艺术特点、风格、)第一次提到形与神3、由《马踏匈奴》引出《马踏飞燕》重点讲述优美的

造型、独特的想象力——中国旅游标志。与外国作品的比较——想象力 4、(设置问题)中国古代专门考察画家想象力的题目1踏花归来马蹄香,马蹄的“香”如何体现?2野渡无人舟自横,舟的“ 横”如何体现?3深山无人藏古寺,古寺的“藏”如何体现?——含蓄的美。——想象力 5、小结汉代以前的艺术特点,存在形式。 社会的进步使中国绘画进入了新阶段。(纸的发明,理论的完善等) 6、唐朝绘画的“马”体现了中国绘画的以线造型,同时传达了时代的风貌——盛世的肥美、宽大 (设置问题)唐朝的盛世景象如何通过美术作品来体现? 7、宋代绘画的“马”对比例,神态线描、墨染这说明在技法上除继承传统之外,又精研马的比例,神态,而使画马艺术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以线造型与外国绘画的光影块面的对比) 8、(设置问题重点讨论)文人画家介入画马使画的内容寄托了人文情怀,人文情思。结合课本提示独立欣赏元代任仁发的《二马图》 9、明代画马有成就的不多。大多是摹拟宋,元笔法,缺少新意,缺乏独创性。画马有意大利人郎士宁他的特

国画与书法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11843852.html, 国画与书法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作者:胡定义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中国国画与中国书法承载着华夏数千年文明的原始基因与古老的辉煌,当它从古老的中华文化源头走向现代的时候,与中华民族重新构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叙述不期而遇。文章对国画与书法对现代生活的意义和影响方面做相关讨论,供文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关键词:国画书法;现代生活;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4.1;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14-01 一、前言 中国的绘画与书法做为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中国早已渊远流长,两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因它们具有强烈的本土性和民族性,所以使之矗立于世界之林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处处彰显着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的用笔同出一源,书法于以绘画特别的基础,当中蕴含的绘意修养对于书法也十分重要。书法水平的高低通常也可以在笔墨的文化含量方面反应出来。而反过来说,好的书法又得益于绘画当中美的意念的助力。 二、中国早期绘画与书法的关系 中国的绘画和书法同为中国的民族文化,根植于华夏文明古老的文化土壤之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并不是单纯的拘于形似,而是更注重和强调神似。通常以毛笔、宣纸和水墨为材料,自由而大胆地构建了独特的思维想象力,不拘于时空的限制,创造出具有丰富想象力和高度概括力的作品。这种巧妙的手段与高深的技巧,使得中国传统的绘画与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时而传神,时而行云流水,两者的精髓来自于一种意境的体现,几千年来被人们视为向往和追求的境界。意境是一直客观存在的,但对它的描述一直也不能很具体,笼统的说意境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而且这种方式一直沿用至今。中国的绘画与书法当中的文化元素对现代的设计方面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大多数的中国设计师都追随以意境为核心的设计理念,这是传统文与现代的文化碰撞,为处于现代的我们带来了许多新颖的成果和欣喜的结果,这些现代艺术品无不具有深厚的东方底蕴和特色。 三、国画与书法对现代生活的意义和影响 1.绘画与书法是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今,社会生活可谓物欲横流。在利欲熏心的情形面前,人们极为迫切地在探索一种宁静的、淡雅的生活及休闲方式,使自己沉静下来。因此,绘画和书法这种蕴含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艺术元素的表现形式成为众人的首选,使人们感受到其中乐趣的同时也起到修身养性的重要作用。

优质课教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教材分析: 初中美术课本第十三册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中国画的学习,通过鸟语花香这一单元对花鸟画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中国画注重笔墨以及以物言志的特点,为本单元诗情画意的山水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这一课中,我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体会。以学生熟悉的本土画家的笔下风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怀。体会中国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山水画在涵义、历史发展和构成上的基本知识。 2、通过对课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设计: 1、重点:本课以欣赏分析为主,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氛围,所以,我把山水画的意境感知作为本课的重点。 2、难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在思维灵动上的取向与难以把握,是本课在意境感知与深入教学上的难点所在。 三、教具准备: 学生:国画工具,收集并预读有关课文以古诗。

教师:多媒体课件,国画作品等。 四、课时安排:本单元总课时为四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一、引入 谈话导入:大家平时喜欢出去旅游吗? 老师第一次到瑞安,你们能否向老师推荐几处瑞安值得一游的去处?学生答。好的,大家推荐的地方老师有机会一定会去看看! 今天老师也向大家推荐一个老师最喜欢的一个地方--乐清雁荡山风景区,希望大家有空能去老师那里看看! 导游法:引导学生随着课件中的图片,游览雁荡风光,师讲解。师:雁荡山是全国十大名山之一,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寰中绝胜”、“海上名山”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 灵峰、灵岩、大龙湫精华荟萃,被称为“雁荡三绝”。 灵峰灵岩奇峰林立、古木参天,最有趣的是,一景多变,移步换形。比如现在看到的这个合掌峰,就是灵峰最著名的景观,随着日出日暮这座合掌峰会逐渐变换成夫妻峰、雄鹰峰等,雁荡体现出了山水多变的特点。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被誉为“天下第一瀑”的大龙湫,上下落差190米,随着季节雨水的变换,呈现不同的风貌。杜牧诗中说道: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水云烟雾难分。图中的为雨过之后大龙湫,如银河倒挂。 来到雁荡大家可以随着当年徐侠客的足迹,在雁荡观景品茶、赏画吟诗,体会诗情画意的山水之美。

高教版高三语文(拓展模块)第23课《中国画与西洋画》

中国画与西洋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课文和绘画名作的鉴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特点。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自读、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掌握运用比较、举例等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并能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中国画与西洋画五个异点的主要含义。 教学难点: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欣赏讨论法: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 教材分析 1.本文是一篇介绍中西图画知识的文章。篇幅不长,且条厘清晰、文字精练。在本文教学中,要紧扣单元学习重点,指导学生掌握运用比较、举例等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并能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中国画与西洋画五个异点的主要含义。 2. 本课建议安排一课时,在对文本研读的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中西名画,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迥异。并可适当进行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等走进多彩的绘画艺术世界,

了解中西绘画艺术的历史,感知绘画艺术的无穷魅力,提高绘画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利用网络了解丰子恺先生的生平,搜集他的漫画、散文作品,了解其作品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激趣,学生展示网上收集到的丰子恺漫画,并结合画作原来的题字做简单介绍。 二、作者介绍 由漫画引出对作者的介绍,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由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美的创作的故事。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曾用名丰仁,号子恺,字仁。浙江桐乡石门镇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

浅析中国诗与画的关系(一)

浅析中国诗与画的关系(一) 摘要:中国诗歌与中国画虽然是艺术的两个分支,但两种艺术之间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很多共通的地方。同时二者又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差异性,不能完全看做是一种艺术形式。从诗歌的角度,分析了诗和画之间的联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诗画一体。也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区别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差别、间接艺术和直观造型艺术的差别以及"说得出,画不就"的情况。 关键词:诗;画;同一性;区别。 在中国艺术史上,诗歌和绘画均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们彼此之间密切相关,携手并肩地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国艺术的辉煌。诗歌与绘画之间虽然存在着联系,但毕竟是两种艺术手段,它们之间必然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本文主要是从诗歌的角度,简要的分析诗歌和绘画之间的关系。 1、诗歌和绘画的同一性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创作的特点,也开创了诗歌与绘画讨论的新领域,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诗歌和绘画是彼此联系的,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也是互补的。不论是"诗"也好,"画"也好,都是要在一定的感情的指引下,才能够彼此相融,彼此渗透。本文将"诗"、"画"与"情"相联系,分析两者间的相通之处。 1.1诗中有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所有的意象也都是语言的表达。我们对诗歌中的意象的理解,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头脑加工加以完成的,我们通过联想、想象等手段,根据诗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来加深我们对诗的理解。所谓"诗中有画"就是诗歌突破了语言的界限,而充分发挥出了它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图画。这样的创作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也更有利于诗歌的传播。唐代的很多山水诗都很好的体现了这点,而且有些叙事诗同样也能看到"诗中有画"的影子。 1.1.1山水诗中的"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就是苏轼评论王维的诗歌的,所以王维的诗可以说是其最明显的代表。"王维善于从纷繁变幻的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抓住它们的主要特征,摄取最鲜明的一段和最引人入胜的一刹那,加以突出的表现,他描写景物时,既不堆砌词藻,也不作琐细的形容,总是给读者留下充分的馀地,供他们自己去联想、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王维的诗最有写意画的效果,略加渲染,就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1〕如他的《过香积寺》一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按禅制毒龙。"寺庙、云峰、古木、小径、泉水、青松等景物,按照各自的空间方位排列在"画"中,我们仿佛可以听到树木的被风吹出的唰唰声、深山寺庙中的低沉的钟声、巨石下泉水的幽微,一幅深山古寺风景图跃然眼前。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香菱评王维的一段话更真切的说明了王诗中的画情: 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诗句仅用十个字就勾勒出祖国边疆的雄浑、壮丽、开阔而又微带荒凉的画面。同时,这十个字用的恰到好处,就如香菱所说的"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这正是诗与画的结合,同时也是诗与情的结合,从而呈现出了这样一幅绘景绘情的边疆风景图。 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人从秋日傍晚山村的景物中,选取了明月,青松,清泉,竹,莲等景物,又选取了一些富有灵动

论中国画西画差异

论中国画与西画的差异 【摘要】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画与西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色彩运用、观察方法、构图处理、表现语言等各个方面。但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二者又出现融合趋势。 【关键词】民族性表现意境透视 中国画与西画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民族性的不同,进而衍生出艺术自身表现方式和技术特点的各异。所谓艺术的民族性,就是指由民族历史的思想文化所决定并体现的区别于其他民族同类要素的特质,它是艺术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因。同时,艺术的发展是建立在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民族思想文化、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基础之上的。中国画,特别是由于中国文人的参与,逐步把这门艺术同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结合起来,把艺术表现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艺术体系,也构筑了中国画艺术与世界其他民族艺术的本质区别。 中国人的宇宙观其实是受道家、玄学思想影响而形

成的。道家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贯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始终。而西画则更加崇尚自然、科学和理性。由于气韵是以人的个性情调为主要容,所以在绘画中个性风格同样是指一种个性化的精神特征,中国绘画的这种侧重于在精神气质方面的特征,与西方侧重于外在形式语汇差异的个性表现特征明显不同。具体表现在: 一、言的差异 1.“空”的意境与“有”的实相 中国哲学中长期存在着“有”与“无”、“虚”与“实”的论争,中国艺术精神的出发点便是“无”,所谓道的境界就是“无”的境界,“无”生“有”,“有”生万物。“无”之所以生“有”,在于“无”中充盈着创造动能的“气”。宇宙大气流行,衍生万物,所以中国艺术以气为本,中国绘画是一个“气”的世界。在这个气韵流贯的世界中,有音乐式起伏流动的旋律和舞蹈式回旋变化的节奏,以气为根本的中国画的构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是把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用一种流动的眼光、移动的立场摄取世界。流动的眼光、变换的视觉,也就是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