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诗两首.教案及练习

现代诗两首.教案及练习

现代诗两首.教案及练习
现代诗两首.教案及练习

《现代诗两首》、《致空气》、《樵夫,别砍那棵树》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3、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4、体会“老橡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感情强烈的诗句。

《现代诗两首》

一、《长城谣》

(一)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生。蒙古族女诗人。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慕蓉”是“慕伦”的音译。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

ài yáo jùdiān fén chì

隘口歌谣蹲踞山巅焚起敕勒川

(三)默读课文,赏析诗歌:

1、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2、第一节写了什么?

明确:悲欢、恩怨、无情、冷眼。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3、第二节写了什么?诗人是如何抒情的?

明确:总、一……就……,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4、第三节写了什么?

明确:(不眠)梦回长城

5、为什么要通过“敕勒”、“阴山”、“黄河”这几个地名来抒情?

明确:“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四)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二、《一片槐树叶》

(一)作者简介:

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编《易士诗集》。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1948年赴台,在台北市成功中学任教二十五年后退休。1976年移居美国。1953年创办并主编《现代诗》季刊,1956年组建现代派。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年近九十,健康良好,写作不辍,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著有诗集、诗论与散文二十余部。

(二)写作背景:

《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感情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思乡之情。

(三)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

huái chán yì mǎng

槐树蝉翼荒莽

(四)朗读诗歌,赏析诗歌:

1、第一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2、第二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3、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第三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5、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五)诗歌主题:

作者借一片槐树叶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六)小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致空气》

一、作者介绍:

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年出生于北京。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二、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yèshuò hān sījiá zhìxū

摇曳闪烁鼾息厮守面颊窒息嘘

三、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整体感知,理解全诗内容:

第一节,总括空气的特点。以第二人称开头,像是面对知心老友真诚的诉说。

第二至五节,从几个方面对空气进行歌颂,表达了对空气的赞美之情。

1)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2节)

2)空气陪伴我呼吸,给我生命。(3节)

3)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4节)

4)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5节)

第六节,是全诗的总结。前两句概括了空气的特点和它与人的关系。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和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

2、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诗人是不是仅仅歌颂空气?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

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

3、“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

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明确: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4、“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明确: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5、“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

6、诗歌总是表达一定的情感的,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出来什么情感?

明确:对空气的赞美。

7、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与一般的诗歌比较,具有明显的不同,说说这个不同之处。

明确:全诗以第二人称“你”作为叙述的角度,就像是诗人面对

一个知心朋友在真诚地倾诉。

8、那么采用第二人称来表述情感,又有怎样的好处呢?

明确: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也觉得十分的亲切。

四、诗歌主旨:

作者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友谊,对真情的赞颂。

《樵夫,别砍那棵树》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樵夫,别砍那棵树》这首诗自1830年第一次发表以来一直很流行。乔治·珀金斯·莫里斯(1802—1864)是个记者、诗人和戏剧家。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他当过《纽约镜报》的编辑,但是他最著名的还是他多愁善感的诗,其中最主要的

一首就是《樵夫,别砍那棵树》。由于工业和城市的扩展取代了乡村的景象,人们便十分珍爱这首诗,它既唤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进步”的一种有礼貌的抗议。甚至那些从未读过这首诗的人也知道它的题目,并在环境保护主义成为政治运动之前,把它作为表示环境保护主义态度的简便方法。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zhē bì cān xián zhěng

遮蔽参天心弦拯救

2、解释下列词语:

遮蔽:掩藏

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

心弦:指受感动而起共鸣之心。

拯救:救。

无所事事:闲着什么事也不干。

三、赏析诗歌: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想一想,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呼喊?

明确:因为诗人与老橡树有深厚的感情。

2、请找出第一节中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与这棵老橡树之间的深厚感情?

明确:“我年轻时它遮蔽过我,/现在我得保护它,这树是我先祖亲手/种在他的小屋边”。

3、第一节诗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出了“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原因。可看出“我”和“那棵树”的关系密切。

4、第一节在全首诗中起了什么作用?——开篇入题。

5、第二节写了“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哪些原因呢?

明确:“它的光荣和名声/已传遍各处”——贡献大;“它的根已在土里扎牢”——扎根牢;“它现在已是参天的大树”——已成材。

6、此时,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是怎样的?——动情地责问。

7、第三节诗中,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又起了什么变化?为何?

明确:恳切的哀求。因为诗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回忆起一家人在树阴下度过的美好时光。

8、第四节诗写的是什么?

明确:这节,诗人先是对老橡树诉说衷情,表明自己对老橡树的深厚感情,然后转向樵夫,这时诗人的态度有所变化。随着感情的加强,语气也由最初的平和劝说,到后来的真诚恳求,再转为最后的严厉警告:“樵夫,离开那地方”,“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四、诗歌主题:

这首诗本身是写自己对一棵老树的感情,实际上他所唤起的是人们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在这棵老树身上,寄托了诗人美好的回忆,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隘口ài 歌谣yáo

B. 蹲踞jù山巅diān

C. 焚起fén 敕勒川shè

D. 槐树huái 蝉翼chán yì荒莽mǎng

二、下面多音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 尽管jǐn 尽头jìn 用尽jìn 尽量jǐn

B. 勒索lè勒紧lēi 悬崖勒马lè敕勒川lè

C. 夹道jiā夹被jiá夹袄jiá

D. 薄片báo 薄荷bò单薄bó菲薄báo

三、根据本文诗歌中作者的情感,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1.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____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

A. 蹲踞

B. 停踞

2. 蝉翼般轻轻______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A. 飘落

B. 滑落

3. 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_________的槐花香的季节?……()

A. 淡淡

B. 浓浓

四、体会下面的句子的特点,续写一句话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长城谣》一诗,回答问题。

长城谣

席慕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1. 第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2. 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关键词是哪些?

3. 第三节写了什么内容?哪个词语最有表现力?

4.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在诗人的心中,长城仅仅是民族的象征吗?

5. 第一节诗中高度概括长城历史的句子是哪些?

6. 第一节里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7. 第三节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8. 《长城谣》是一首、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但诗中也有对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但诗中也有。

六、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一片槐树叶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 全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另一条是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

2. 第一节写什么内容?如果用一个最简单的陈述句来说,应该怎么说?

3. 第一节明明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表达,为什么诗人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各个修饰语各有什么含义?

4. 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

5. 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6. 三节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怎么写的?

7. 全诗以什么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 “一片槐树叶”为何是“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9. 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飘着淡淡的槐花香”时的美丽景象。(50字以内)

10. 请写出第一节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并简单分析(80字以内)。

11. 你认为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刻含义?请写出你的理解。

12. 最后一节中的“槐花香”能否换为“桃花香”等花香呢?为什么?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一)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甲/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乙 / 我在这头,/她在那头。

1. 诗中甲、乙两处是诗句的位置,下面选填甲、乙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甲: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乙:乡愁是一条深深的海峡

B. 甲: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C. 甲:乡愁是一条漫长的小路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D. 甲:乡愁是一条漫长的小路乙:乡愁是一条深深的海峡

2. 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 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感。

C. 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 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二)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 这首短诗有三节,哪一节给你的感受最深?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 人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假如要你“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话,请你模仿席慕蓉或余光中,写上几句诗,请试试:答:乡愁是_______ ____

3. 余光中和席慕蓉都是____________诗人,两首乡愁诗都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余光中的《乡愁》以________ __为线索,将乡愁分别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席慕蓉的《乡愁》将乡愁比喻为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1~6题

纸船

——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着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纸船

我每天把纸船放到急流的溪中。

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

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知道我是谁。

我把园中长的秀丽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我投我的纸船到水里,仰望天空,

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

我不知道天上有我的什么游伴把这些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

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

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1. 后一首《纸船》的作者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前一首《纸船》的作者是我国女作家___________,她的《寄小读者》深受读者喜爱。

2. 前一首诗里,作者叠纸船是希望“_________”;后一首诗里,诗人做纸船是希望“__________”。(引诗答)

3. 前一首诗“我要它到的地方”是指什么地方?

4. 后一首诗里“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自己的名字和住的村名,目的是什么?

5. 前一首诗里揭示中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后—首诗里末句的“梦”是怎样的梦?请结合诗意谈谈你的理解。

【试题答案】

一、C

二、D(菲薄bó)

三、1. A 2. B 3. A

四、略

五、1. 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抒写了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2. 抒写诗人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之情。“总”,“一……便……”,“唱”,“写”。

3. 写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不眠”。

4. 不仅仅是民族的象征,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博大的精神,还是诗人寄托乡思乡愁的意象。

5.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6. 把长城看作是历史的见证人,更易于抒发作者的情感。

7. “敕勒”、“阴山”是诗人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借梦境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眠!

8. 咏物抒怀、反观历史长城黄河对故乡的思念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六、1. 现在过去将来;感情;伤感过去,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2. 写一片“槐树叶”,“这是一片槐树叶”

3. 意在说明诗人当时睹物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矛盾的感情。“全世界”指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使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4. 写了槐树叶的来历。

5. 是诗人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文中“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古老的文化,虽然忘却了它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乡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拉开了诗人浓浓的乡愁乡思之门。

6. 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之情。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7. 一片槐树叶思乡盼归。

8. 它捡自故土,寄托了作者强烈的乡思和沉重的乡愁。

9. 略力求具体生动。

10. 诗人初见槐树叶,如回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又很快回到了现实,心情变成了伤感;飘零在外,有家难归,伤心而又无奈。

11. 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指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

12. 不能,是为了呼应标题,写其他就不合文意了。

七、(一)

1. B(甲处应填“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这是因为诗人成人后在大陆娶了新娘,是船票情系夫妻二人,而不是一条小路。乙处应填“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而不应填“深深的”。因为“浅浅”比“深深”一句更具感情色彩。那么浅浅的一湾海峡竟分裂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共同的爱。)

2. 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同时,要准确体会作者诗中的情感: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只不过这种感情是通过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表现出来的。)

(二)1. 可以从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来以及感情真挚等方面去分析。言之成理即可。2. 仿写属于语言运用的考查,答题要点:运用比喻等艺术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来。语句要富有诗意。

3. 台湾,海外游子对祖国深切的怀念,时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清远的笛、模糊的怅惘、没有年轮的树(三)比较阅读

1. 冰心

2. “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知道我是谁”

3. 故乡母亲的身边。

4. 孤独的“我”希望能得到友谊或希望“我”的祝福能传给远方的人们。

5.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6. 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渴望得到友情和承认;要给远方的人们带上祝福;祈盼自己的人生之船能在大风大浪里平安渡过(意对即可)。②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练习:散文部分第5单元自然的年轮素

第五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 一、(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些人对野生动物制品近乎狂热的痴迷,催生了一个庞大的象牙盗猎和售卖网络。尤其近年来随着盘手串的风气兴起,对象牙珠子的需求更加旺盛,这些网络幕后的操盘手们________,创造了一个自认为________的销售模式,市场日益壮大。而这背后是整个非洲象种群的灾难,每根象牙背后,都是残忍的杀戮,手串上精美的象牙珠子,其实都是杀生的记号。大量的象牙需求,会刺激整个犯罪链条,即使是普通游客最零碎的购买需求,也是盗猎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如果盗猎的势头再不遏制,非洲象将在10年到20年内灭绝。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________。为了提高保护野生大象的意识,将打击违法犯罪的决心付诸行动,从2018年1月1日开始,中国宣布将全面禁止国内象牙商业性加工和销售。这一“象牙全面禁贸令”也被称为“全球保护野生大象最重要的单一举措”。而那些还在这个犯罪链条上铤而走险的人,无疑是在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C) A.见机行事无懈可击义不容辞自食其果 B.随机应变天衣无缝责无旁贷玩火自焚 C.见机行事无懈可击责无旁贷玩火自焚 D.随机应变天衣无缝义不容辞自食其果 【解析】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见机行事:看清适当时机而立即行动。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丁点破绽。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侧重“理应承担”。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侧重“不能推卸”。自食其果:指做了坏事,结果害了自己,自作自受。玩火自焚: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作恶多端的人终无好下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C) A.盗猎分子手中更专业的汽车和枪支,来自源源不断的销售资金 B.更专业的汽车和枪支,由盗猎分子从源源不断的销售资金里提供 C.源源不断的销售资金,都会变成盗猎分子手中更专业的汽车和枪支 D.销售资金的源源不断,使更专业的汽车和枪支流到了盗猎分子手中 【解析】A、B项承前主语不一致,D项不合逻辑,搭配不当。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 A.为了提高保护野生大象的意识,将打击违法犯罪的决心付诸于行动,中国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宣布将全面禁止国内象牙商业性加工和销售。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散文诗两首》优秀教案新人教版

7散文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②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2、能力目标:①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②培养学生通过咀嚼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得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2、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方法手段】 1、诵读教学法: 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二、作家介绍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他生长于一个文学艺术气氛极浓的家庭,从小受到较好熏陶。1878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攻读法律,但致力于研究英国文学和西洋音乐。1924年曾来中国,并著书、撰文,表达对中国人人民的情谊。一生写有诗集五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十二部,短篇小说百余篇,戏剧二十余种。主要作品有诗歌《暮歌》、《晨歌》、《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但在辉煌的背后却是他不幸的一生。他在很小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在他三十五岁前后,亲爱的妻子死了,一双可爱的儿女也都相继夭亡。这些不幸笼罩在他身上,却使他做出世界上最柔和甜美的爱的颂歌。他想通过歌声,把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首散文诗表现的其实是一种理想中的母子之爱,甜蜜、默契,欢乐而神奇,甚至带有一种宗教色彩。 泰戈尔的想像多么的新奇而美妙,但没有人看了这首诗会想到20世纪初,也就是泰戈尔写这首诗歌的时候,是他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02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能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可见,他心中有多少的爱,对生命的爱,对孩子的爱,对自然的爱,对所有一切的爱,他是一个何其博爱的人啊!是爱支撑他写出伟大的关于爱的作品,爱的力量真的伟大,超越一切。 三、扫除字词障碍: 匿笑( nì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 沐浴( mùyù )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祷告( dǎo ) 向神祈求保佑。 嗅( xiù ) 闻(气味)。 .四、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例句:(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3 现代诗二首 教案

3*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花牛歌》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对儿童进行诗歌的吟诵,进行诗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诗的种子,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时老师要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对大自然风景的喜爱。同时,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重点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2课时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一、谈话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这样美得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4.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归巢驮着斜阳头白芦苇妆成一瞬红颜 5.帮一帮:四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6.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每一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节。 2.教师示范,配图配乐朗诵。 3.思考问题: (1)鸟儿要干什么?是怎样的状态?(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荡漾(yànɡ)青荇(xìnɡ)笙箫(ēnɡ)长篙(hāo) B.沉淀(àn) 漫溯(sù) 罗绮(qǐ)饥馑(jǐn) C.憔悴(áo) 絮聒(xù) 监禁(ān) 棱角(lénɡ) D.桅船(wéi) 朝夕(āo) 灼热(ó) 弯曲(qū ) 解析A项,“篙”读ɡāo。 答案 A 2.依次填入下列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5分) ①揉碎在浮藻间,着彩虹似的梦。[来源:学_科_网] 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着中国呀…… ③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 A.沉淀封锁摇摆 B.沉积封锁招摇[来源] C.沉淀封锁招摇 D.沉积笼罩招摇 解析沉淀:凝聚、积累,用来形容“梦”更加逼真,化无形为有形。沉积:重在聚积。封锁:用强力阻断和外界的联系。笼罩:遮盖。摇摆:摆动。招摇: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拟人化手法赋予青荇人格化。 答案 C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5分) 如今,不少老师感慨孩子“不好教”,但这不足以成为体罚学生的理由。转化后进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我们心浮气躁,工作一曝十寒,教育必然没有效果。教育是门艺术,它讲求技巧,需要循循善诱。教育的过程,不是学生对教师的臣服,管理学生的办法就是扇耳光,这样的教育方式也难免太过拙劣。正如有网友指出的,“孩童如璞玉之未琢,治玉之道,在于顺其天然文理而精雕细刻,体罚犹如以刀斧攻玉,粗鲁野蛮,鲜有不碎者!”

A.一蹴而就B.一曝十寒 C.难免D.精雕细刻 解析C项,难免:不容易避免,免不了。此处应用“未免”,意思是对人对事的委婉批评。A项,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B项,一曝十寒:比喻学习或工作没有恒心。D项,精雕细刻:形容创作艺术品时的苦心刻画。也比喻认真细致地加工。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5分) A.1928年,他故地重游,于归国途中的11月6日,在轮船上写下了《再别康桥》。 B.几经周折,电台的同志才帮助出租车司机查找到了这只手提包的失主是第一热电厂的一名会计丢的。[来源] C.艾青五岁时被领回自己家,但是在家里依然受歧视。[来源:学|科|网] D.由于读者的生活阅历有深有浅,文艺修养和鉴赏能力有高有低,所以有的读者可能会把《老马》一诗看成“写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 解析B项句式杂糅。[来源] 答案 B 5.默写(5分) (1)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2)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答案(1)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2)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来源:学&科&网] (一)阅读闻一多的《死水》,完成6~8题。 6.诗中的“破铜烂铁”变成了翡翠和桃花,“剩菜残羹”泛出了罗绮和云霞;死水变成了一沟绿酒在冒泡沫……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

2021-2022年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歌五首练习题-高一语文试题

2021-2022年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歌五首练习题-高一语文试题 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河畔(pàn) 荡漾(yàng) 罗绮(yí) 窠穴(xué) B.残羹(gēng) 斑斓(1án) 笙箫(xiāo) 暴戾(lì) c.絮聒(guō) 漫溯(sù) 啮啃(niè) 菌(jūn) D.蜷伏(quán) 青荇(xìng) 后裔(yì) 崎岖(qū) 2.下列各组词,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揉碎沉淀翡翠饥谨 B.漪沦长蒿衣襟污垢 c,桅杆开垦浮藻泥泞 D.憔悴星殖寂寞砝码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句是:() A.由于负责的工程极其浩大,他在奔波中总有一种目不暇给的感觉。 B.班里的各种不良现象已蔚然成风,再不治理就会带来严重后果。 C.由于经济封锁,物价大幅度上涨,引起了市民们的怨声载道。 D.在汹涌的革命人潮下,鲁迅先生的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第四届广州市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测评活动由各校白行组成有校级、

教导处领导和科、级组长参加的领导小组。 B.近年来,不少地方的政府部门在选拔干部时,往往喊着干部年青化的旗号,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这无形中等于推行了年龄歧视。 C.近日,在海拔1613米的一座山上,发现了一只棕白色的另类大熊猫,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生物科研室已把它保护起来。 D.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创立最早、规模最大、学科设置最齐全,早在1960年已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5.填入下面划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句是() 中外古今的诗人,常喜欢将珍珠与眼泪相比。阿拉伯的诗人说,牡蛎在海滩上赏月,天使的一滴眼泪,刚巧滴落在它心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就像一颗晶莹的珍珠 B.变成了一颗晶莹的珍珠 C.就是一颗晶莹的珍珠 D.俨然一颗晶莹的珍珠 6.对《死水》的赏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主张“新格律诗”,这首诗便是其主张的典型代表,音节响亮,句式整齐,韵律和谐,节奏优美。 B.作者受欧美“唯美主义”影响,吸取我国古典诗词精华,努力追求诗歌的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散文诗两首 这是初一(上)第一单元中的两首散文诗,以亲情为主题,歌颂人间浓浓的亲情。它们是爱的美文。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抒写亲情的文字往往也最能动人心弦,容易引起共鸣,它们不仅能唤醒学习者的切身体验,还能以情感为依托)使学习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从而促进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散文诗是具有散文形式又有诗歌韵味的文体,在教学中完全采用诗歌的意象分析、诵读等方式可能不很合适;从内容上看,本文依然是写母爱、亲情的,学生比较熟悉,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感悟,收获会大些。 1、把握诗文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2、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两课时 1.创设情境 2.引导点拨法 3.对话教学法。 4.自主探究 第一课时《金色花》

一、导入:播放《鲁冰花》音乐。同学们你们在歌中听出了什么感情?(学生回答),不错是对妈妈的依恋之情,是对母爱的赞美,是儿女对母亲的深情的倾诉。母爱,人类永恒的主题,今天一起走进《金色花》体会大诗人泰戈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学生班内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2、听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意。听读中想一下改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示例:轻松活泼,表现儿童的调皮。 3、自读课文,带着感情读给同桌听,准备朗读展示。 4、再读课文,思考:①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示例:“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突发奇想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 ②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孩子?(活泼可爱、热爱母亲) 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妈妈?(慈爱善良、疼爱孩子) ③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做祷告时散发香气;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拿灯去牛棚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三、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思辨): 寻美之旅:你发现诗歌美在哪里?(小组讨论学习。老师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美去感受亲情美和母子的形象美。) 预设示例: 想象力之美:泰戈尔的想象新奇而美妙,通过想象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象征孩子回报母亲的心愿,反映了母爱的光辉。 语言之美:“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话语中含着嗔怪。就是这种嗔怪——一个“坏”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妈妈”对我的浓浓的母爱。而此时“我”却说“我不告诉你,妈妈。”也只一句,就将孩子的调皮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一幅多么真实的母子画面,也是生活的写照。 亲情之美:孩子领受着母爱,他想回报母爱,于是就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浓浓的爱。 拓展延伸:

现代诗两首.教案及练习

《现代诗两首》、《致空气》、《樵夫,别砍那棵树》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3、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4、体会“老橡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感情强烈的诗句。 《现代诗两首》 一、《长城谣》 (一)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生。蒙古族女诗人。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慕蓉”是“慕伦”的音译。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 ài yáo jùdiān fén chì 隘口歌谣蹲踞山巅焚起敕勒川 (三)默读课文,赏析诗歌: 1、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2、第一节写了什么? 明确:悲欢、恩怨、无情、冷眼。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3、第二节写了什么?诗人是如何抒情的? 明确:总、一……就……,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4、第三节写了什么? 明确:(不眠)梦回长城 5、为什么要通过“敕勒”、“阴山”、“黄河”这几个地名来抒情? 明确:“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四)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二、《一片槐树叶》

2016语文版语文必修一第5课《中国现代诗二首》练习题

语文必修Ⅰ语文版第6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二)》全方位精练(书稿卷)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彷徨()寂寥() 羡艳() 惆怅() 颓圮() 彳亍() 答案:páng liáo xiàn chàng pǐchì chù 2、辨析下列字形并组词。 答案:惆怅/稠密/绸缪怅惘/为虎作伥/帐篷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2)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3)小时候她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答案:(1)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2)(声音)悲哀而婉转。(3)十分羡慕。 4、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她就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2)小时候她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她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答案:(1)她//就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2)小时候//她//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她//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5、语言表达中有一种称为“通感”(也称“移觉”)的修辞手法,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感觉往往可以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把本属于甲感觉范围的印象描写成乙感觉范围的印象。请您找出《雨巷》中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的句子。 答案: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6、熟读诗歌,试回答下面问题。 (1)《雨巷》中抒情主人公“我”有着怎样的境遇? (2)《寂寞》中“小孩子”就是一个什么形象? 答案:(1)独自、冷漠、凄清、惆怅、迷茫。(2)“小孩子”就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的形象,就是一个“寂寞”的载体。 课堂巩固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9题。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就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散文诗两首教案

散文诗两首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散文诗两首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本文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而本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努力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 3.中招考点 近年来的河南中招对于诗歌的考查主要侧重于:(1)诗歌的主旨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赏析诗歌的语言。 4.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不具备欣赏诗歌的经验,还不能揣摩和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并加以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也有困难,对于诗歌主旨和情感内涵的丰富性还不能准确全面地说出。 ?二、学习目标 ? 1.通过听读诗歌能从整体上说出诗歌内容。 ? 2.通过诵读诗歌,说出诗歌的思想感情、人物形象。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诗歌,能从整体上说出诗歌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品读诗歌的关键语句,能总结出诗歌主旨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通过抓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山民》《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雨巷》《欢乐》同步练习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欢乐》《雨巷》《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山民》) 基础与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簌sù簌潺chán 潺颤chàn抖树荫yīn B.寂寥liáo 彳chì亍chù颓圮pǐ篱lí墙 C.惆怅chàng 召zhào唤鹧zhè鸪蹲zūn 伏 D.蜻蜓tíng 鹳guàn 鸟悄qiāo 然悠yōu 长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你可以说王海打假是为了嫌钱,动机不那么高尚,但他的作为毕竟能让制假贩假者如芒刺在背,骨鲠在喉。 B.张大千画艺高超,着手成春,堪称一代大师,令人敬仰。 C.工作组来到村里不分青红皂白,把农民地里的蔬菜全部毁掉,给农民造成很大的损失。 D.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但活得坦荡,没有水落石出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005年浙江卷) A.哺乳期妇女如果仅仅依靠服用补品中的含碘量,就有可能缺碘,若不及时添加含碘食品,则有可能导致婴儿脑神经损伤或智力低下. B.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C.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D.如何体会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认识用优秀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是摆在每一位中国企业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4.下面对本单元诗歌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何其芳的《欢乐》洋溢着一种青春的热情,感受敏锐独特,格调明朗活泼,用词精致朴素,富于色彩感和音乐感. B.戴望舒的《雨巷》有法国象征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的痕迹,善于用象征手法抒情,追求诗的意象的清晰和含蓄。 C.《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的写作手法实虚相间,整体上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歌的语言特点自然清新、亲切生动。 D.《山民》中的“他”和父辈实质上并无两样,都缺乏冲破传统的开拓意识和披荆斩棘的精神,“他”也是被针砭的对象。 5.关于“意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艾青),是主客观融合的产物,是诗人通过感觉的想象而创造的一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能为读者所感知的具象。 B.创造意象时,要尽量少用陈述语、推导语,而尽量多用意象语,即具有具象感、新颖感的语言。 C.写作诗歌要尽量避免通用意象,多用独创意象或非独创意象. D.大景与宏伟的意象搭配,小景与渺小的意象搭配;乐景与甜美的意象映衬,哀景与忧伤的意象映衬. 6.在下面两幅漫画中任选一幅,根据画面的内容意境,为它拟一个标题,要求准

7.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7.散文诗两首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 2.学习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3.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美好的母子深情。 【学习重点、难点】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金色花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这是人类共同歌颂的永恒主题。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美的洗礼! 一、自由朗读,期待永恒美 1.在学习课文以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代文豪——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 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2.接下来,让我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为进一步感知美扫清障碍。朗读课文时,我们要读准字音。 3.说说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请同学回答一个小问题: A 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如果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那是一朵怎样的花。(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B“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二、倾情诵读,感受语言美 1.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看看我们会不会“心有灵犀”。(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主要突出表现孩子天真调皮、热爱母亲,母亲慈爱善良、喜爱孩子。母子情深) 2.怎样读出这种感情呢?先聆听老师读一遍诗歌,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听一听感情基调,注意其舒缓、温馨、深情。 3.学生自己朗读。注意以下句子。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里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该用什么语气去读,为什么?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调皮,快乐。)(教师提示,学生读。)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母亲焦急,我调皮。)(学生分析,学生读。)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爱怜,责怪。)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调皮,撒娇。) (2)我们知道了一些关键诗句的读法,现在请同学们揣摩其他语句,把诗歌完整地朗读一遍。然后老师请同学来演读、评点。最后一起来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重音、读出感情。) 三、深情描述,品味画面美 1.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式读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为我们创设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现在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些画面。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四)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四)教材分析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花牛歌》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学情分析 对儿童进行诗歌的吟诵,进行诗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诗的种子,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时老师要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教学建议 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对大自然风景的喜爱。同时,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十首中国现代诗歌

十首中国现代诗歌 这里所列影响最广的十首中国现代诗,包括诗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一些影响虽大的概念诗、口号诗等不在其列,而一些诗好影响力不够的,也只能割爱。这十首诗,应该代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十、汪国真: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一句话点评:曾经风靡一时的诗人,诗虽一般,但对安抚一些人的心灵起过很大的作用。影响力指数:★★★ 九、舒婷: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驱,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一句话点评:语言铿锵,直抒心臆,是极好的朗诵诗。 影响力指数:★★★★ 八、郑愁予: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蛰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一句话点评:意境优美深婉,中国现代抒情诗之绝唱。 影响力指数:★★★ 七、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一句话点评:含蓄隽永,优美如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影响力指数:★★★★ 六、北岛: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中国现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2)

中国现代诗歌鉴赏练习题(2) 《川江号子》 一、积累运用 1.读写下列词语 呼号万丈断崖百舸争流震荡沉默无声凶猛沥血 2.文学常识填空: 蔡其矫,生于福建晋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50 年代曾深入江汉、四川一带体验生活,写出了《》、《雾中汉水》、《汉水谣》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2.川江号子 二、阅读鉴赏 ㈠阅读蔡其矫的《川江号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碎裂人心的呼号,一支桨四个人; 来自万丈断崖下,我看见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 来自飞箭般的船上。我看见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 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我看见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 从悬岩到悬岩,宁做沥血歌唱的鸟, 从漩涡到漩涡。不做沉默无声的鱼; 你一阵吆喝,一声长啸,但是几千年来 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 向我流来,流来。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 我看见巨大的木船上有四支桨,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 注:本诗写于1958 年,那是中国最艰难的年份,饿殍遍野。举国诗人要么沉默,要么昧 着良心高唱“形势一片大好”的赞歌。当时诗人正挂职武汉长江规划办公室政治部宣传 部长,作为一名从延安走出来的革命诗人,却唱出了那个时代所谓“和谐社会”的不和 谐的音符。 3.这首诗是从哪两个角度来表现“川江号子”的特点的? 3.①从听觉的角度直接描写“川江号子”的悲壮、旷远、激越。②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悬岩、漩涡、浪 潮、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等意象,侧面烘托“川江号子”带给人的心灵上的震撼。 4.诗的结尾写道:“但是几千年来∕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简要谈谈你对这几句诗歌含义的 理解。 4.①这几句诗写出了千年来船夫悲壮的号子无人倾听的孤寂,即使有“云”“树”“野庙”这些同情者和怜悯者,但它们都是没有话语权的。②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文坛充斥着粉饰、虚夸、歌舞升平的 调子,敢说真话的人不多,所以这几句诗也暗含着诗人在当时的环境下被压抑的内心痛苦。 ㈡阅读蔡其矫的另一首诗《雾中汉水》,回答后面的问题。 两岸的丛林成空中的草地;只从浓雾中传来沉重的橹声, 堤上的牛车在天半运行;看得见的 向上游去的货船是千年来征服汉江的纤夫

、《散文诗两首》教案

7、《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借助一种具体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学习借助一种具体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泰戈尔、冰心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金色花》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

二、检查字词预习 注音:嗅xiù匿nì沐浴mù摩mó 衍yǎn祷告dǎo 惊讶yà瓣bàn 词语:匿笑——偷偷地笑。沐浴——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祷告——向神祈求保佑。至爱——最喜爱的人或物。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三、初读课文,感悟韵律:本文该用什么样感情基调来朗读? 应是喜悦、舒缓、温馨、深情 要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天真、稚气。 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磁带),学生仿读。 例1:“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2:“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四、再读文章,感知内容 1、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展现了“我”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画面。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为了能给妈妈做点事: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他也要无私地来回报母爱。 3、课文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事?) 早上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中午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黄昏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求妈妈讲故事。 五、三读文章,感悟主旨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金色花是印度最美的圣树上的花朵,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

3 现代诗两首(教案)

3*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巢、苇、罗”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重点】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交流导入。 1.同学们,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秋天让你想到了什么?(落叶丰收) 2.从古至今,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他们笔下的秋天会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天的诗。(出示课件1)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书:3*现代诗二首) 设计意图: 激趣谈话,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的兴趣。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2:“巢、苇、罗、眠、霸、占”,并分别组词。 2.分小节读诗歌。 设计意图: 自学生字,通读全诗,为学诗做准备。 三、范读诗歌,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3,学生自读诗歌。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配图。 四、自由读诗,理解诗意。 1.出示课件4,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导朗读,师生评价。 2.出示课件5,赏析《秋晚的江上》。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秋晚的江上景色的。出示课件6:《秋晚的江上》 (1)读诗歌,品诗意。 诗中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所看到的景色。这景色好比一幅画,但这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儿、斜阳、头白的芦苇) (板书:归巢的鸟儿斜阳芦苇美景) 设计意图: 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让学生充分感受诗句描绘的意境。 3.出示课件7,欣赏古诗《花牛歌》。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自由读几遍诗歌,把字音读准确,把诗歌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的情景。) (板书: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 设计意图: 在音乐中感受诗的意境。

中国现代文学 习题集含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习题集西南科技大学成人、网络教育学院版权所有 习题 【说明】:本课程《中国现代文学》(编号为11016)共有单选题,名词解释题,论述题,写作题, 填空题等多种试题类型,其中,本习题集中有[ 填空题]等试题类型未进入。 一、单选题 1.虎妞是()小说中的人物。 A. 老舍 B. 丁玲 D.柔石.沙汀C2.下列现代作家的作品中,()的体裁不是戏剧。 A.丁西林的《一只马蜂》 B.曹禺的《日出》 D. 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 C.陈白尘的《升官图》3.《缘缘堂随笔》的作者是()。 B.周作人A.梁遇春 D.梁实秋C .丰子恺4.在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是()。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D.俞平伯的《冬夜》C .康白情的《草儿》 5.《少年漂泊者》的作者是()。 A.柔石 B.蒋光慈 D.彭家煌 C.萧军 6. 20年代象征主义诗歌最突出的诗人是()。 A.戴望舒 B.卞之琳 D.何其芳.李金发C 7.下列作品中,()是长篇小说。 页10 共页1 第 A.许地山的《春桃》 B.冰心的《超人》 C.叶绍钧的《倪焕之》 D.彭家煌的《怂恿》 8.下列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中,()作者是周作人。 A.《画梦录》 B.《泽泻集》 C. 《泪与笑》 D.《写在人生的边上》 9.下列作品中,()不是巴金创作的小说。 A. 《围城》 B.《家》 C.《憩园》 D.《寒夜》

10.《原野》是()创作的话剧。 A.夏衍 B.宋之的 C.曹禺 D.郭沫若 11.代表了中国新诗早期创作高峰的是()。 A.《尝试集》 B. 《女神》 C.《湖畔》 D.《死水》 12.小说《家》中,抱着“不抵抗主义”的作揖哲学的是()。觉民A. 鸣凤 B.觉新C. 觉慧 D.13.(下列作家中,)是创造社的作家。叶绍钧 B.郁达夫A. 梁实秋 D.徐志摩C.14.)。茅盾《子夜》的主要人物除吴荪甫外,还有(B.罗歪嘴A.曾文清D.方罗兰C.赵伯韬15.)。提出“带着脚镣跳舞”的诗歌格律化主张的是( B.郭沫若A.胡适 .闻一多C.穆旦 D16.)小说中的人物。“二诸葛”和“三仙姑”是( 孙犁A. 赵树理 B. .丁玲 D.阮章竞C17.《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是()的报告文学作品。 B.瞿秋白 A.夏衍 D.范长江 C.宋之的 18.)是梁实秋的散文集。( 《自己的园地》 B.《雅舍小品》A..《画梦录》《朝花夕拾》C. D19.《为奴隶的母亲》是()的作品。页10 共页2 第 A. 殷夫 B. 胡也频 D. 柔石C.丁玲 20.艾芜的第一部也是最有影响和成就最大的小说集是()。 A.《南国之夜》 B.《南行记》 D.《在其香居茶馆里》《芭蕉谷》 C. 二、名词解释题 21.现代派 22.小诗 23.“语丝”文体 24.爱美剧 25.乡土小说 26.《现代评论》 27.新秧歌 28.战国策派 29.京派 30.左联 31.《女神》 32.《论语》杂志 33.问题小说 34.冰心体 35.新感觉派 三、论述题 36.比较分析闻一多和徐志摩诗歌的异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