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你对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认识

谈谈你对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认识

谈谈你对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认识
谈谈你对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认识

谈谈你对“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认识对“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不是智者,也不是仁者,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在此谈一谈我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希望能与有不同见解的同仁商榷。“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是指这样一种教材观: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传统教材绝大多数是以知识作为逻辑主线的,至多是结论加验证式实验,这样“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识的代名词”。“教教材”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和书上的某种方法上。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是:教师要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应“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在教学实际中教材是教师用来教学的材料,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材料,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使用教材需要教育的智慧。

作为一名教师,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基本原则。应该说,教教材是在教书,用教材是在教人。“教”是“用”的基础,“用”是“教”的超越,一种新的教学追求,不会“教教材”,谈不上“用教材教”。教材浓缩了许多编写专家的精华思想,内容大都是经典案例,而一线的教师根本不可能自己编写出能经得起推敲的同样经典的教学内容,因而教师应该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要认认真地教教材。在“用教材教”大行其

道之时,再次提出“教教材”的不同观点,无疑是一种有益的争鸣。冷静思考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教材”的观点,实际上也承认教材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内容,也并不反对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优化处理。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提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传统做法是“教教材”,课改理念主张“用教材教”。

作为一名教师,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基本原则。应该说,教教材是在教书,用教材是在教人。“教”是“用”的基础,“用”是“教”的超越,一种新的教学追求,不会“教教材”,谈不上“用教材教”。以上就是本人的一点浅见,如有不妥,请各位领导、同仁多多指教。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已对时钟有了初步的了解,“时分的认识”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重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整时和几时半,内容比较简单,在教学时运用了知识的迁移,创设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庆元旦”活动场景导入新课,庆元旦的活动场景学生熟悉,并且联欢会开始的时间又是学生以学习过的几时半,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在得知联欢会开始的时间之后,又出示了另外几个演出时间不是整时或几时半的节目,学生很想知道具体的演出时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很自然的就带到了新授知识当中。 二、创设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写一写”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突破了“认识时分的关系”及“准确读写时间”的难点。学生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在活动中,教师做到了活动的引导和组织,能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如:同桌合作

“一人拨钟,一人读写时间”,同桌互说。这些有趣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德育渗透,加强思想教育 这节课有着丰富的德育渗透素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着德育素材,揭示其内在的思想性,有的放矢地向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这节课无时无处不设计到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中,我向学生发出邀请,想让他们来体会“1分钟有多长”和1分钟内你能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等等。一分钟过去了,他们争先恐后的向我汇报,有的学生说一分钟,我写了8个汉字,一分钟我做20道数学口算题,一分钟我背了5首古诗等。我一一表扬了他们,学生都深切的体会到了一分钟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却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时间。 四、设置有趣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必要途径,二年级的学生争强好胜,乐于接受挑战,在安排课堂练习时,除了要注意练习的实效性、层次性,同时更注意要安排一些趣味性的练习,激发学生进行练习的兴趣,从而达到爱练、乐练、练会的目的。 一堂课下来,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每一环节中去,进行了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讨论交流,游戏比赛等,积极参与了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能够敢于自主探究,敢于大胆提问。并且学有所成,

一年级数学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几和第几是基数和序数的浅薄说法,认识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这个知识点小朋友很简易混淆.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年龄偏小,方位感还较差,对几和第几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在上这部分内容前,每天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和学生做些有关方位的游戏,让学生认识前、后、左、右的方位.特别是左、右,我先让学生自己介绍怎样记住左和右的方向,作好了准备工作后,开始了几和第几的教学: 一、情景引入,感知第几 我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找到了一个与第几有关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肉包子,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吃到第五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了口气说:唉,要知道吃第五个能饱,先吃第五个该多好啊!学生意犹未尽时,我问大家:你们说,这个人说的对吗?不对,不对.学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这时聪惠的刘煜站起来说:这个人要吃五个才吃饱,如果只吃第五个的话,那他就只吃了一个.我适时引出了今天的课题. 二、利用主题图,教学第几 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这个场景是静态的,缺乏动态性,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把教材上的主题图从头作了调整,变为让学生参与排队这一主题情境,学生通过排队,将主题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的体验,真切地体会到几和第几的例外. 三、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为了帮学生理解几和第几的含义,我根据学生身边的事情,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第几的含义.如我想考试得第一,我坐在第一排等等,学生有了老师的引导,很快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第几.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新知,也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几和第几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感觉孩子们掌握的还可以,但是在课堂练习中发现问题有很多,后来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几点原因:

三年级《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反思

《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反思 何毅波 《认识几分之一》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内容,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 本课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1、精心设计是有效课堂的基石。 在本课中我就力求在选材上体现生活性、简单性、实用性、挑战性。在课的一开始,创设郊游中简单的分食品的情景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很快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状态中。知识层面上,从整数的平均分开始,从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到2瓶水平均分成两份,再到把1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结果是半个。在其中渗透“平均分”的概念,并让学生发现问题(半块蛋糕用数怎样表示),用以前的知识不能解决,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让学生在平均分中初步感受从自然数到分数产生的价值和意义。课中让学生动手创作几分之一,在亲身经历中建构几分之一的概念,课末找生活中的分数。这样设计就为学生从认识生活中的数到认识数学中的数架起了一座桥梁,即突出了数学建模的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我将“分蛋糕”这一常见的生活现象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素材,也隐含了数学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几分之一的丰富表象。在认识1/2后让学生折1/2,体会1/2不一样大小,原来是与所分的原来图形的大小有关,再在辨析中自然认识1/4,是平均分成4份吗?用眼睛看行吗?学生说折一折,老师折了,行吗?学生说再折一次,每份是1/4。再动手创作几分之一,理解了几分之一的意义。到课末找生活中分数,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与课前相比应该是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一些表面、肤浅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这既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大检阅,又是新知识生成点,让学生经历再一次的深刻体验。 2、自主活动是有效课堂的保障。 新课标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也就是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看数学”、“听数学”,更要“做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将活动引入课堂,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认识过程。在本堂课中,无论是分蛋糕、折纸、创作几分之一,阅读课本等活动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如在创作几分之

认识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认识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方位感比较差,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刚入学,部分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针对以上情况,我以故事的情节导入来展开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一定的效果。我是先通过妈妈带小明小刚去看电影,在电影院门口排队买票的场景引入,让学生直接观察,数数,看到一共5人在买票,小明小刚各排在第几个,反过来说一说排在第几的又是谁,让学生在观察、数数和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几和第几。使学生初步感受“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接下来,通过故事情景引入“想想做做”的四道题目的练习。以便让学生巩固这节课所要学的知识。 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存在很多问题。或者说还需要有更多的改善的地方。 第一,在本次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游戏。通过游戏可以让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比如在上本节课内容前,教师可以先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和学生做些有关方位的游戏,让学生认识前、后、左、右的方位。特别是左,右。学生较容易混淆。又比如,在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自己这一排有几人,自己处在什么位置。 第二、教学中很有必要通过联系实际的操作和交流,来巩固学生对几和第几含义的理解。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我只注重讲解,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很多,讲课速度也偏快些,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练习来理解所学的知识。还有在同学们说自己是第几个的时候,教师可以偶尔指错,引出矛盾,让他们认识到在序数前面加上方位词的必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用数表示事物多少和相应次序的能力,以及用数学眼光观察、交流生活现象的意识。 以上就是我对《认识几和第几》教学的一些理解和反思,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一堂课下来,还是有部分学生没有完全或是很好的掌握几和第几的知识。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习后,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

认识吨 教学反思

认识吨教学反思 “吨”这个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它又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响应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产生真实的、深刻的感受呢?怎样才能有效地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针对这些问题,课前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的预第一部分,我帮助学生复习了三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的两个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通过两个小练习,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当出示:“一辆大卡车苹果重3()”时,学生发现原来学习过的两个重量单位都不合适,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更大的重量单位“吨”来表示。接下来通过课本上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第二部分,是让学生充分体会“1吨”到底有多重?我先让学生感受我们自己学校一袋25千克的大米有多重,能不能搬的起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25千克已经是很重,搬不动。当学生知道40袋这样的大米才是“1吨”的时候,初步能体会到“1吨”是很重的。紧接着又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物体进一步感受哪些物体重“1吨”——1000棵大白菜、全班同学的体重……通过图说说不同物体的重量与1吨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1吨有多重的印象,可以说一说多少头奶牛、多少桶石油、多少袋水泥、多少头猪的重量是1吨。

巩固练习部分,主要利用课本上的联系复习巩固,最后通过一则数学日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用错单位,会引起笑话。 整节课,学生兴趣比较浓厚。但是,在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比如:学生的计算能力有限,不会推算多少个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吨。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10岁的孩子,“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认识几和第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这个知识点孩子很容易混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手头又缺乏这幅教学情境图,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变为让小动物聚餐的教学情境(在比大小中制作的小猴等学具)。当我将小猴子、桃子、苹果等图片凌乱的贴在黑板上时,孩子们立刻瞪大眼睛,露出好奇的神情,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 2、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隐藏在主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在动态的参与中学会“几”和“第几”,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些有层次,正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观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几只小兔和小猴,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

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①一共有几只小动物?②排在左边第2的是谁?③排在右边第2个的又是谁?④为什么同样是排在第2,小动物却不一样呢?⑤左数4个动物都有哪些?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

二年级上册《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二年级上册《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二年级上册《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教学读、写钟面上表示的时刻,知道钟面上刻度的含义,知道1时=60分,学生能够体验时间的知识就存在我们生活当中,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能根据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正确说出该钟表示的几时几分。学生平时在家里大都有挂钟,对钟学生并不陌生,可是对于时间的知识却了解并不多。关于钟面显示的时间通常都是家长会告诉学生现在是几时几分了,而在学校,形成学生时间观念的并不是挂在墙上的钟,而是响在耳边的铃声。 这节课共教学两个例题,要教学的知识点较多,掌握认读时间的具体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要懂得认读时间,首先要了解钟面的相关知识,钟面上有什么如果要求学生独自完成可能很多学生会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认识到钟面的全部 知识,所以这部分的教学我组织了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于认读几时几分我将几时几分分开来教学,先认识几分,再认识几时。分针走5小格是5分,当分针走到刻度2的时候是2个5分就是10分,分针走过的每一个刻度数分别是表示几分学生在这部分掌握得算是比较快,但是时针对准刻度1是

表示1时,学生却还沉浸在记忆分针指着每一个刻度数表示几分把时针怎么计时、怎么认读的旧知识暂时遗忘了,这个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想到的。 这节课的难点是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理解时与分的关系。要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主要是通过观察钟面时间经过一小时时针和分针两针位置发生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能够理解30分就是半小时,1小时=60分,但是要是运用这两针的位置关系来认读时间,学生的运用还是不够的,所以写像4时30分这样的时间还是有学生会写做5时30分,在写4时45分是写成了5时55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1、对于教材的编排理解还不够透彻。 2、在备学生这方面备得还不够充分。 3、课的每一个环节安排得还不够完美。

度认识几时几分的教学反思

2019-2019学年度认识几时几分的教学反思认识时间是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这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能正确读、写时针和分针指在各数字上所表示的时刻,知道1时=60分,培养学生爱护时间的意识和习惯。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通过猜一猜,拨一拨,议一议,说一说,验一验,比一比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时间概念。 一、课堂教学中的点滴收获。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上课开始,用一首歌曲引入本节课,让学生在歌声中进入课堂,会唱的孩子唱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作为一堂较大型的公开课,还达到了调节气氛的作用。紧接着通过我跟学生谈话,引出今天学习的主题。并把一年级所学的整时复习了一下,有用地做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 2、环环紧扣,探索新知。 结束旧知的复习,紧随其后的是直接引出8时5分。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钟表,部分学生已经在家长的帮助下,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直接出示8时5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出一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小格。从而教授时间的读法和写法。通过比一比,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在看到8时55分时,我直接让学生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人说8时55分,有人说9时55分,对于学生的错误我并不急于纠正,而是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孩子小组合作,讨论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做到“目中有学情”,顺着学生的学来导,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知识点 含义: 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吨用符号t表示。 举例:1袋大米约重10千克,100袋大米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2吨=2000千克 方法分析: 1吨=1000千克,2吨是2个1吨,就是2个1000千克,是2000千克,即2吨=2000千克。 方法归纳: 把较大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小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 添上3个0,把较小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大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 末尾去掉3个0。 生活中吨的应用: 吨的确是个比千克重的多的单位,那么,在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 通常用吨作单位?例如“一列货车每节车厢的载重量是50吨,一般一辆货车大约 有30—50节车厢,也就是说可以运送200吨左右的货物。实际上,生活中很多物品 的质量是用吨来作单位的。比如:嫦娥一号起飞重量为2。35吨;空集装箱本身 的重量在2吨—5吨;亚洲象平均重3—4吨,非洲象平均五到六吨左右等等。 【篇二】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 学情与教材分析: “吨的认识”是一节常见量的概念教学课,同时又是一个大计量单位的教学。一般来说,学生对于大计量单位接触较少,观念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是计量单位 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 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主题图、多媒体课件,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 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 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较大物品有多重,通常 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从猜老师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导入,让学 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第11页的主题图。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篇1 《认识几和第几》这节课是区分“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几”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几”指的是事物的顺序,是其中的某一个。孩子们判断一共有几个并不难,而指出第几个必须考虑应从哪个方位数起,要难得多,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方位感尤其是分左右还较差,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 教材的主题图是排队买票的情境呈现,出示主题图后问孩子们猜他们在干什么? 从中穿插进行礼貌教育,之后问有几人在排队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几小女孩排在第几这些问题都难不倒学生,他们都能一下子说出答案。但当我问:这里的第2指的是几个人第5指的是几个人学生们似乎不太清楚这个问题到底如何回答,我又问:这里的第二是2个人吗第五是5个人吗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回答了,由此引出:第2和第5指的是一个人!之后让学生看图再说说。“想想做做”第1题涂灯笼,从左边起,涂4个和涂第4个,先让学生明白每道题是涂几个,再让他们涂色。 但课上没及时反馈学生的作业,应该多展示几个学生的作业,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

做完后还要问:如果从右边涂起呢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想想做做”第2题,左边一幅图是问小男孩的家在第几层很多学生回答第5层,他们都是数阳台的层数,一数发现小男孩住在第5个阳台上,所以就说是第5层。我就联系生活实际问他们:我们现在的教室是第几层啊(一年级在2楼)他们会说:第2层。 接着再让他们看书上的图问:我们要怎么数楼的层数呢? 这时就有学生明白了数层数应该看门从下往上数!随后再请孩子们想想自己家住的房子一共有几层,你家住在第几层?右边这幅猴子捞月图,答案是有两种,根据从不同的方向数,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回答有的说第2有的说第4,都对,只是要引导学生完整地说话花了一点时间。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讲解,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些,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知识。 况且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比如从右边起涂第4个灯笼,学生可能还是从左边数的圈了第四个这样的错误。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习之后,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篇2 《认识几和第几》这一节课,我主要以一个排队买票进动物园观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学习完整数后,第一次学习分数,是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本课教学,我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新的变化。本堂课在教学过程中有收获与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尴尬。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分水果。在分水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水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二、注重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 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对二分之一含义的理解上,我让学生自己说这

个苹果的一半是怎么来的,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适时地加以引导。然后充分放手让学生充分的去说二分之一的含义。并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什么还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通过让学生地反复的说,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每个部分所代表的含义。在讲二分之一书写的时候,我注重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画分数线的时候用直尺。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值得反思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 首先是时间观念不够强, 导致后边的环节没有更好的实施。在备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每个环节的具体时间,导致这节课完成的不是很好, 小组活动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 主要是在讲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时,和让学生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反复的说,用时较多。 教育机智有待加强。在认识二分之一的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有个同学说到皮球,把皮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皮球的二分之一,当我把问题抛给学生以后,其实学生还不够理解 并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平均分。我没有及时的指出这个学生的错误,应该抓住这个问题,试问学生,如果把这个皮球平均分了,这个球还能玩吗?适时地给学生指导具体什么样的东西我们可以分,什么样的分不得。在之后就不会再出现

最新整理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 设计者:单位: 学情和教材分析: “吨的认识”是一节常见量的概念教学课,同时又是一个大计量单位的教学。一般来说,学生 对于大计量单位接触较少,观念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1.亲历体验较缺乏。因为计量单位太大,教师常采用观看图片、 看书等其他一些形式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结果学生往往很难建立起“吨”的观念。2.教学难点不突出。课中有建立“吨”的观念和进率的化聚两个教学内容。由于建立“吨”的观念比较困难,很难操作,因此许多教师把剩余的大部分教学时间放在进率的化聚上,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觉得很枯燥。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2.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3.在实践活动中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课前活动: 1.交流学生体重。 2.猜老师体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给小白鼠和兔子加质量单位。 师:上周六,小明和妈妈一起去逛动物园时,把部分动物的体重给记录了下来,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一只小白鼠大约重200

一只兔子大约重 2 师:他记录得怎么样啊?哎呀,真是个小马虎!咱们帮他补上吧。 师追问:为什么用克作单位?是啊,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板书:克)克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板书:g)那一只小白兔大约重多少呢?这次你们为什 么用千克做单位呢?对,记录像小白兔这样的一般物体有多重,我们通常用千克作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板书:kg)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通过为小白鼠和小兔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引出了克、千克,并进 行适当的归整:计量比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计量一般物体用千克作单位。】 2、回忆大象的质量单位,引出“吨”。 (出示大象图片)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课外阅读中看到有关大象的资料时是用什么来做 它的质量单位的?为什么不用千克或者克呢?像大象这样比较重的物品,我们通常用“吨”来作它的质量单位。(板书:吨) 师:除了大象,你们还知道有哪些东西很大很重,比较适合用吨作单位呢? 生活中通常用“吨”作质量单位的物品可多了!(点击课件出示鲨鱼、恐龙、孔子雕像、儿童 号飞机的雕塑、大飞机、码头的货物、货物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箱) 小结:通常我们计量这些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时,就用“吨”作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 就一起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课题) 同学们,关于吨你想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大象质量单位的回忆,引出今天要认识质量家族中的一位新成员——吨,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图片展示等途径,向学生提供丰 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新知,亲身体验。 (一)、体验不同重量,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 1、体验10千克大米的重量。 师:老师这里有一袋大米,重10千克,谁愿意到前面来搬一搬?请2~3名同学搬一搬并 谈谈感受。 2、体验100千克大米的重量。 师:同学们,这一袋大米重10千克,10袋这样的大米合起来是多少千克?老师这里就准备 了一袋100千克的大米,谁愿意来试试?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金清小学吴佩君 几和第几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 “几”表示事物有多少, “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年龄偏小,方位感还较差,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在上这部分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认识前、后、左、右的方位。特别是左、右,我先让学生自己介绍怎样记住左和右的方向,然后通过游戏“我是优秀小警察”来加深巩固左和右的方位。作好了准备工作后,开始了“几和第几”的教学: 1.教材的主题图是排队买票的情境呈现,而场景是静态的,缺乏动态性。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我创设卖文具,哪个小朋友愿意当我的顾客”这一情境,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想参与活动,我叫了5个学生上来,先让他们自己按从矮到高排好队伍(纵队,目的想让学生学会从前往后数或从后往前数),学生通过排队,将情境动态化,学生一下子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增加了实际的体验。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了几和第几的不同,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这对于一年级小朋友非常管用。 2.接着我又创设第二个情境,又请了5个小朋友上来(4男1女)。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1.一共有几个小朋友?2.从左数,谁排第2个?某某某从右数是第几个,从左数呢?等等问题。由于前

面学生对左右都有了深刻的感知,对于这些问题解答自如。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再一次高涨。 3.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我又特意安排了帮同学排排队这一环节:现在女孩子排在从右数第2个,你能帮忙一下把女孩子排到从左数第2个吗等活动。这样学生在不断的演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认识几和第几”。

人教版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也是本单元教材的“核心”,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基于学生的认识能力,这个内容放在二年级上学生接受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在设计各个环节的时候尽量降低认知难度。上完课后我就一下几点做了思考: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创设一个简单的分月饼的情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很快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状态中。知识层面上,从整数的平均分开始,4个平均分成两份、2个平均分成两份再到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结果是半个。在其中渗透“平均分的概念”,并让学生发现问题(半块月饼用数怎样表示),用以前的知识不能解决,从而导入新课。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4比1/2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值得反思: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 1.分数的意义理解不够透测 在出示1/2时,让学生体验分数的产生以及分数的意义太过仓促。应该留给学生更过的时间去考,去感悟,引导学生去理解、体验分数的意义。比如结合图形让学生说说“1”、“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就可以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受意义。在练习设计中虽然有层次性,但还缺少趣味性和创造性,应该再多动点脑筋。 2.小组活动不充分,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这节课我本设计两个动手的环节,一个是折纸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先让学生自己折纸、涂色,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纸涂色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说一说四分之一的含义。另一个是用圆形纸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通过学生创造的不同的分数,进而引到分数大小的比较。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一: 学生的有效数学学习应具有强烈的生活性,让数学真正贴近学生生活,让理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碰撞、交融。 “吨”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通过猜一猜,搬一搬,背一背等活动,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 猜一猜 一上课,我让孩子们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不合理,勇于大胆猜测的,老师予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1吨重,引起孩子们对“吨”的悬念。 二、搬一搬 在搬桌子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经探究得知,一张桌子20千克,搬50次,正好是1吨。50个20千克的桌子是1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三、背一背 在“背一背你的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老师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40个这样的好朋友合在一起才会有1吨。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与数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践,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同时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从而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二: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部分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抓住学生“童心”激

《几个和第几个》的教学反思.doc

《几个和第几个》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孩子刚入学,对学习目的尚未树立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创设游戏情景,重在激趣。于是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一些活动,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上课一开始,我没有像以前一样直接出示主题图,而是引导学生在参与动物赛跑的活动中学习。我对学生说:“今天,动物王国要举行一次森林运动会,可爱的小动物要请小朋友们当裁判,你们想不想参加?……”“下面请小兔和小马入场。”只见两个带头饰的小朋友快乐地走上来,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比赛开始后,许多学生都兴趣盎然地猜谁跑第一,不一会,他们就情不自禁地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宣布比赛结果:小马第一……。学生通过观察看比赛过程,并结合自己平时的认知,从而体会到了“第几”和顺序的概念,学习难点迎刃而解,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便在一个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觉掌握了知识,同时增进了对数学的情感。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形式开放,学生活跃,课堂秩序显然有点乱,有时难以控制。如有的学生在活动中处于旁观者的态度,有待我去研究怎样组织教学。 一年级孩子刚入学,对学习目的尚未树立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创设游戏情景,重在激趣。于是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一些活动,以激发他们

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上课一开始,我没有像以前一样直接出示主题图,而是引导学生在参与动物赛跑的活动中学习。我对学生说:“今天,动物王国要举行一次森林运动会,可爱的小动物要请小朋友们当裁判,你们想不想参加?……”“下面请小兔和小马入场。”只见两个带头饰的小朋友快乐地走上来,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比赛开始后,许多学生都兴趣盎然地猜谁跑第一,不一会,他们就情不自禁地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宣布比赛结果:小马第一……。学生通过观察看比赛过程,并结合自己平时的认知,从而体会到了“第几”和顺序的概念,学习难点迎刃而解,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便在一个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觉掌握了知识,同时增进了对数学的情感。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形式开放,学生活跃,课堂秩序显然有点乱,有时难以控制。如有的学生在活动中处于旁观者的态度,有待我去研究怎样组织教学。 一年级孩子刚入学,对学习目的尚未树立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创设游戏情景,重在激趣。于是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一些活动,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上课一开始,我没有像以前一样直接出示主题图,而是引导学生在参与动物赛跑的活动中学习。我对学生说:“今天,动物王国要举行一次森林运动会,可爱的小动物要请小朋友们当裁判,你们想不想参加?……”“下面请小兔和小马入场。”只见两个带头饰的小朋友快乐地走上来,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比赛开始后,许多学生都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学反思认识时间这一教材内容的编排,是用5分5分的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操作知道1小时=60分。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编排的。这样的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人们认识时间的经验和习惯。 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60个小格;能够认识整时和半时,知道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5分5分的认识时间探讨1小时=60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例如:利用第二节上课的时间9:30引入,拓展应用中利用小朋友作息时间的安排使学生能够根据情境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估计时间的范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学生认识时间的兴趣。 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生成一些自己的见解,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对学生的生成进行讨论、分析、探究。例如在教学8:15分的认识。 在教学时运用实物钟、钟面模型、多媒体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清晰准确的认识时间。例如在教学5分5分的认识时间时,通过看钟面上的阴影部分,在教学1小时=60分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操作,

对时分关系一目了然。在认识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5分5分的认读时间时运用了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在拓展应用中既对新知进行了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德育熏陶。 本堂课的缺点: 1、教学时板书还不够规范,每个钟面模型下时间的两种写法板书不全。 2、在教学1小时=60分时提问的语言不够准确,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效果。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2016-10-25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团结小学王芬 “吨”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第三单元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后需要学习的另一个表示质量的单位。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拉近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这节课的重难点。 新课标下的数学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除法,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围绕能否同时过桥顺利引出课题―吨的认识。在学生掌握了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去解决如何过桥的问题,鼓励同学们尽量把方法都想出来,渗透一题多解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同学们背一背25千克重的同学,这一实际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为下面建立1吨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铺垫,让同学们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后,再引导学生去思考多少个25千克重的同学的重量才是1吨?在这学生对于40个25千克是1吨的推导困难比较大,因此在讲解中要放慢速度,也不能一带而过,尽量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就没有预想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障碍,在讲解过程中跳步了,导致有部分同学似懂非懂,这是教学中的一个不足,以后要加强,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用学生的思维去想问题,也就是要备学生。 为了加强学生对1吨的概念的认识,接下来设计了两个练习题。紧接着就是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先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用到吨作质量单位的,然后在出示一些生活上用到吨的事物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让学生形象观察了图片之后,让学生总结一下以吨为单位的物体的特点,提高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我在运用新知的环节中加入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小明的数学改错,让学生在快乐中运用新知,也渗透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后布置同学们回去调查一下自己家里的家庭用水,并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