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SK980T编程教案(课题六)

GSK980T编程教案(课题六)

GSK980T编程教案(课题六)
GSK980T编程教案(课题六)

GSK980T编程教案

课题六:

如图所示:毛坯¢25X90,要求完成零件的加工。试编写粗精车加工程序,并工艺说明。

要求:1、按图纸要求加工工件。

2、粗车时用粗车循环G71。

3、粗车时用粗车循环G773

分析:加工此工件需要四把刀具,1﹟刀具粗车外圆刀2﹟刀精车外圆刀,3﹟刀具切槽刀,4﹟刀具60°螺纹刀。

加工工艺:1、夹住工件,伸出长度约60mm。

2、粗车各外圆。

3、精车各外圆。

4、切槽

5、车M18的螺纹。

6、切断工件

注意事项:1、换刀点必须放在安全位置。

4.1数控节点计算

IC=13/2=6.5

CE=7.5-6.5=1

AC2=AI2-IC2=3.74172

AC=3.7417

IB=IJ*IC/IA=15*6.5/7.5=13

JB=JI2-IB2=7.4833

DA=JB-AC=7.4833-3.7417=3.7416

A点坐标值为(13,-11.2417)

4.2相关指令讲解

分析:加工此零件需要的数控指令有G1,G2/G3,G90,G71,G73,G75,G92,指令在前面已讲解4.3程序编制

O0005;

N10 G0X100Z100;

N20 S2M3T0101;

N30 G0X22Z1;

N40 G90X21.5Z-53F100;

N42 X18.5Z-41;

N44 X15.5Z-31;

N50 G71U2R1;

N60 G71P70Q90U0.5W0F100;

N70 G0X0;

N80 G1Z1;

N90 G03X15Z-7.5R7.5;

N10 0G0X100Z100;

N110 T0202;

N120 G0X21.5Z-7.5;

N140 G73U2R0.002;

N150 G73P160Q200U0.3W0F80;

N160 G1X15;

N170 G03X13Z-11.242R7.5;

N180 G02X13Z-18.725R7.5;

N190 G01X15Z-28;

N200 G0X21.5;

N210 G0X100Z100;

N220 S1M3T0202;

N230 G0X0Z1;

N240 G1Z0F30;

N250 G03X15Z-7.5R7.5;

N260 G03X13Z-11.242R7.5;

N270 G02X13Z-18.725R7.5;

N280 G1X15Z-28;

N290 X17.8;

N300 Z-45;

N310 G1X21;

N320 Z-53;

N330 G0X100Z100;

N335M5;

N340 M00;

N350 S1M3T0303;

N360 G0X20X44M8;

N370 G75R0.5

N380 G75X15.5Z-45P2000Q2800F40; N390 G0X20Z-44;

N400 S2M3T0303;

N410 G1X15

N420 Z-45

N430G0X24

N440 G0X100Z100;

N445M5;

N450 M00;

N460 S2 M3T0404;

N470 M8;

N490G0X18Z-31

N500 G92X17.5Z-43F2.5;

N510 X17

N520 X16.7;

N530 X16.4;

N540 X16.1;

N550 X15.9;

N560 X15.7;

N570 X15.5;

N580 X15.4;

N590 X15.3;

N600 X15.2;

N610 X15.15

N620 X15.10;

N630 X15.05;

N640 X15.0;

N650 G0X100Z100M9; N660 S2M3T0303;

N670 G0X22Z-53M8; N680 G1X19;

N690 G1X21;

N700 G1X20Z-52.5;

N710 G1X19Z-53

N720 G1X0;

N730 G0X100Z100M9; N740 M5;

N750 T0100;

N760 M30;

初中化学第6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第6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教学设计 一、.任务分析 1、课程标准: 1、认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的辩证关系。认识海水淡化的可行性,进一步树立资源意识。 2、了解“晒盐”的过程,认识饱和溶液、结晶概念。认识饱和溶液的含义,绘制溶解度曲线。 3、学会粗盐提纯的实验方法。 4、学习氨碱法的原理和主要流程。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 本模块很好的体现了重视化学观念的形成,充分重视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对于资源进行科学开发的观念是本单元的教学主线之一。 主要内容: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纯碱的性质 3、学习本单元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基本的坐标系知识、复分解反应的原理 4、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知识时,多数概念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比较难接触到,需要教师比较多的联系实际生活的例子。化解知识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教学目标: 1、知道海洋是人类的天然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 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含的主要物质 3、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淡化海水最常用的方法 4、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 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节海水“晒盐” 教学目标: 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了解食盐的用途和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知道结晶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两种途径。 3.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第三节海水制碱 教学目标: 1、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原料和步骤 2、知道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 3、了解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通过了解侯德榜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 三、重点难点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1、知道海洋中蕴藏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的种类。 2、利用海水制取镁,海洋环境保护。 第二节海水“晒盐” 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了解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 3.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第三节海水制碱 1.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 2.树立元素守恒观 四、策略方法(具体)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教材首先从海水中的物质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初步渗透“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观点,然后以海洋中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范例,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穿插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教材通过海洋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为学生开拓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化学背景,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终生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现出“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学生对这一部分比较关注的是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认识可能不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负数 课时(一):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负数的意义,负数的读写法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负数产生的过程、意义,对负数有初步认识。 2、能正确地读写负数。 3、能对生活中有关负数的事物产生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含义。 2、结合具体情境,说明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设备、温度计等。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方法:引导法、探究法、讨论法、交流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二氧化碳教案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在介绍二氧化碳时,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中讨论确定的装置来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不支持燃烧和能与水发生反应。同时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介绍了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是本课题教学难点。关于一氧化碳,教材主要介绍了它的可燃性、毒性和还原性。本课题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例如,教材介绍了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奥秘,以讨论的形式提出“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等一些实际问题。另外,本课题还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态度,教材中的“调查与研究”要求学生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加强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充分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价值。 第1课时二氧化碳 课题二氧化碳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初步学会制取二氧化碳。 2.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4.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并提倡“低碳”生活。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 会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能灵活地应用CO2性质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情感、 态度与 价值观 1.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通过相互交流、 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愿

备课笔记

教学 重点 通过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学会应用。 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具 准备 仪器: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一套,铁架台,烧杯,试管,药匙,试管夹,集气瓶,玻璃管,酒精灯,玻璃片。 药品:稀盐酸,石蕊试液,稀醋酸,石灰水,水,大理石。 其他:塑料矿泉水瓶,蜡烛,纸袋,火柴,投影或多媒体电脑平台。 课前 预习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

初中化学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三节(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达二氧化碳重要的化学性质。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讨论分析出二氧化碳的用途,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4.通过探究活动增强实验操作能力,会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与解决一些与二氧化碳性质相关的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屠狗洞”的故事。 你知道屠狗妖是什么吗? 分析:经过科学家研究屠狗妖竟然是二氧化碳,你对二氧化碳知道哪些呢?它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体现了什么性质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引入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猜想 思考、讨论、代表展示 学生讲述的答案有多种。 带着好奇心观 看、思考激发学 习兴趣。 根据学生已有的 生活经验来引入 新课,符合学生 的心理认知过 程。 实验探究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讲述: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二氧化碳,完成表格. 1.二氧化碳的密度 提问: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相比是怎样的?小时候有没有吹过气球? 实验中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现象? 2.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提问:溶解性是怎样的呢? 设计并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实验中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现象? 3.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 展示干冰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闻气味 完成表格: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思考方法,回忆吹大的气 球放空气中易下沉。 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充分讨论, 确定合理的实验方案。:向 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 入约一半体积的水,立即旋 紧瓶盖,振荡。 观察现象并分析: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答冰或者干冰 并猜它的成分 让学生学会观 察、表达 联系生活,激发 兴趣,加深印象 让学生分组充分 讨论,确定合理 的实验方案。能 充分调动学生的 思维,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将化学 与生活实际联系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教案 时间年月日总课时 课题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 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 质 重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难点 教法讨论探究教具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互动 活动与探究讨论。 练习一、碳的单质 活动与探究 1、①玻璃刀刻划玻璃。 分析:比较不同物质硬度的方法。 ②不同型号铅笔芯的导电性能强弱。 结论:石墨具有导电性。 ②介绍防毒面具、回忆自制净水器中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2.讨论。 ①金刚石为什么比石墨坚硬?C60呢? ②课本讨论题。 ③比较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差异,说明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 途之间的关系。 3. 练习。 完成课本习题外,并归纳碳的不同单质的特性。 二、碳的化学性质 古代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是为什么? 回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得出木炭的燃烧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实验6-2]得出木炭的还原性质 分组实验 小组讨论 学生思考 总结木炭的三条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互动 小结归纳总结金刚石、石墨和C 60 的性质及区别、碳的化学性质碳元素在自然界里的含量不是最多 的,但它形成物质的种类却是最多 的。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和用途 金刚石石墨 外观无色透明正八面体状晶体深灰色鳞片状固体 光泽加工琢磨后有夺目光泽略有金属光泽 硬度最硬较软 导电 性 无良好 导热 性 良好良好 用途 钻探机钻头、刻刀、装饰品 等 电极、铅笔芯、润滑剂等 教 学 反 思年月日

九年级化学导学案-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 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学习目标: 1.知道金刚石和石墨的主要物理性质及相关的用途(重难点)。 2.记住单质碳的化学性质(重难点)及对应的用途。 3.知道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且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 单质 【课前预习】 1.单质是指。请列举几种常见的单质:。 2.你认为一种元素能形成多种单质吗? 3.木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实验室现需要66g的CO2,则至少需要燃烧多少克的木炭才能得到? 【情境导入】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碳的单质 【阅读】课本P104-106,补充下方表格: 金刚石石墨 物理性质 外观 光泽 硬度 导电性用途 【实验】P105实验6-1,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思考】 1.木炭和活性炭为什么可以做吸附剂? 2.碳元素除了组成金刚石和石墨外,你知道还能组成哪些单质吗? 3.防毒面具的滤毒罐内填充的是什么物质? 【交流讨论】 1.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物质吗?由石墨制造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吗?这些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为什么不同? 3.结合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结论: 【归纳小结】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石墨(见上表格) 2.无定形碳(属于物) ⑴结构: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⑵性质&用途:①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_________,用于;②焦炭用于; ③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注意: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吸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碳”和“炭”的区别: “碳”是元素名称,指元素;“炭”是指具体的物质,由碳元素组成的部分单质。如:。 二氧化碳由和两种元素组成。 3.新型碳单质 ⑴C60分子是由60个构成的分子,形似。 ⑵状的碳单质。 知识点二:碳的化学性质 【思考】北宋张择端用墨汁绘制的《清明上河图》能完好保存至今,说明碳在常温下有什么性质? 你是否能从碳的原子结构中获得启示?(请画出碳原子结构示意图) 【阅读】自学课本P107、108,请概括出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观察教师演示P107实验6-2,并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 分析: 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 【归纳小结】 二、碳的化学性质 1.碳的性 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第一层有_____个电子,第二层(最外层)有_____个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2.碳的性 ①氧气充足时:;(请写化学方程式) ②氧气不充足时:。这两个反应都属于(填反应类型)。 3.碳的性 ⑴实验现象 ⑵酒精灯加铁丝网罩的目的是。 ⑶在此反应中,被还原的物质是,被氧化的物质是。 说明木炭具有性,可用来。 ⑷化学方程式, 所以,这类反应可表示为: C + 金属氧化物=== + 。 【练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⑴木炭还原氧化铁 ⑵木炭还原四氧化三铁 【讨论】根据碳的化学性质说出碳有哪些用途?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 三、自我测评 【课堂练习】课本P109.1~6 1.写标语和春联用的墨汁是用烟炱做的,烟炱的主要成份是,用墨汁书写或绘制的字画, 虽年深日久却不变色,这是因为。 2.测得某物质中只含有碳元素,这种物质 ( )

2020年初三化学第六单元教案

2020年初三化学第六单元教案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过程与方法 1.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 2.能认真观察,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情感与价值观 (1)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2)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实验准备: 器材: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 药品:炭粉氧化铜粉末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我们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种元素 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 展示:金刚石、石墨、C60的分子模型。 介绍: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C)

阅读课本第104页 小结: 1)、性质: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溶点较高,不导电。 2)、用途: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做钻头和钻石等。 2、石墨(C) 阅读教材第104页 小结: 1)、性质:石墨是一种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磷片状固体,较软,在纸上划过可留下痕迹,耐高温、导电。 2)、用途:可做润滑剂、铅笔芯、电极等。 介绍:木炭 [实验6-1] 木炭的吸附性 现象:红色褪去 原因: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能力。 用途:阅读教材,总结焦炭、炭黑的用途:除臭剂、制油墨等做吸附剂。 讨论: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物理性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 讲解:这是因为在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金刚石 ——碳元素组成 石墨 (两种单质)(一种元素) (1)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多种不同的单质,由此可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叫单质。(2)多种单质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例如: 3、C60 阅读课本第105页 小结: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本册教案的说明: 1、单元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教案由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和教学后记等7部分组成。其中教学过程由旧知铺垫(或情境创设)、新知探究、当堂测评和课堂总结4部分组成。 2、整个教学去掉了以往的“作业布置”环节,使学生课堂紧张,课外轻松。提高学习效率。 3、课件内容融于教案之中。 4、注重情境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5、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自学。 教学内容及课时: 第一单元:位置共 2 课时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共12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共13课时 第四单元: 圆共10课时 第五单元: 百分数共13课时 第六单元: 统计共 2 课时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共 1 课时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投影仪、本班学生座位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吗?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让学生先说说 2、我们全班有48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3、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1(出示本班学生座位图)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位置吗?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学习目标】 1、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教学策略】 1、金刚石、石墨、活性炭、木炭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在“水的净化”课题中学生对活性炭和木炭的吸附性已有了解,因此学生已具备用探究的方法认识不同碳单质的一些特性以及用途的能力,建议尝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2.组织好“活动与探究”。 ①玻璃刀刻划玻璃。 分析:比较不同物质硬度的方法。 ②不同型号铅笔芯的导电性能强弱。 结论:石墨具有导电性。 ②介绍防毒面具、回忆自制净水器中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3.讨论。 ①金刚石为什么比石墨坚硬?C60呢? ②课本讨论题。 ③比较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差异,说明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4. 练习。 除了完成课本习题外,可尝试让学生归纳碳的不同单质的特性。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废旧电池中的碳棒、不同型号(2H、HB、2B等)的铅笔以及铅笔芯、玻璃刀、冰箱用去味剂、碳素墨水、墨块等物质,观察家长的钻石首饰等。 教师:尽可能提供一些碳单质的实物样品;供学生实验用的一些仪器:导电装置、玻璃边角料等;有关如天然金刚石的存在、石墨炸弹、活性炭吸附性的发现和应用等资料。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学习目标】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制取气体时实验仪器和收集方法的选择。鉴于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学过氧气的制法,具备一些制取气体的简单知识,可以选择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实验装置的选取,使学生尽快地从简单模仿到有目的地选择。 1.实验装置的设计。 建议教学中先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分析制取二氧化碳与制取氧气所用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性质,从课本“活动与探究”提供的仪器中选取适当的仪器进行搭配,学生可以先用简图示意,有条件的最好提供实物,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要求能说出理由),并从中选出正确的和最佳的设计装置。 2.实际操作。 ①用选出的装置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六年级音乐第一单元教案

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奥林匹克风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 2、了解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含义。 3、通过歌曲的学习,启发学生立志从小锻炼,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奥林匹克五环标志。 师:有谁知道奥林匹克五环旗的含义? 生答,师作补充。 2、学唱歌曲。 (1)听录音范唱。 提出问题:歌曲内容唱的是什么?分为几段? (2)分段学习歌谱。 (3)解决难点。 (4)学唱歌词。 (5)设计演唱形式。 3、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奥林匹克号角》。 教学目标: 1、欣赏《奥林匹克号角》。 2、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奥林匹克知识。 学生汇报完后,师总结。 导入欣赏内容《奥林匹克号角》。 2、欣赏《奥林匹克号角》。 (1)初听乐曲。 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速度?情绪? (2)师简介作品。 (3)分段欣赏。 听赏第一主题。 这段旋律的速度?力度?情绪? 听赏第二主题。 这段旋律的速度、节奏有何变化?与第一主题有何不同?听赏第三主题。 这段旋律与第一、二主题又有何不同? (4)总结曲式结构。 (5)完整欣赏。

(6)欣赏了这首乐曲后,请说一说你的感受。 3、观看录像片段:体现中外奥运健儿奋力拼搏、永不放弃的奥运精神的资料。边看边再次听赏。 4、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活动“奔向2008”。 教学目标: 1、为画面选配适当的音乐。 2、了解有关奥运会的相关文化。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教师播放音乐《运动员进行曲》,学生由教室外步入教室。 2、分组准备。师:2008年,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行。你们准备好了吗?好!今天我们就来举办一个班组音乐活动——“奔向2008”。咱们几个小组的同学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准备得更充分。好不好? 生:好! 师:咱们推选两个主持人吧。 学生推选两个小主持人。 3、分组展示、汇报(每个小组各有一个同学戴福娃头饰)。 (1)各组展示自己小组创编的入场式音乐。 (2)各组汇报、展示自己小组创编的入场式音乐。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碳和碳的氧化物 《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第六单元知识较为零散,学生多数反映易学难记,针对此特点,本次单元复习着重在于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在回忆碳及碳的氧化物各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同时,将各物质之间的转化来一次整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复习过程中得到较好的提升;另外针对本单元要求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及用途之间的联系,设置了对应的练习让学生加深认识;最后要求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解答一些其它题型。 二、教学目标 1、在认识碳及碳的氧化物的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掌握碳及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2、能够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 3、从实际例题出发,进一步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相关内容。 三、重点难点 1、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2、碳及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3、物质结构与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联系; 4、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四、教学过程 晰起来

深认识,请各位同学在学 学生思考并完成对应练习。 )长颈漏斗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下点,给大家练练手。 管压出,无法收集气体。 六、教学反思

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的物质,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本单元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在《课程标准》中,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分散提出的,而本单元根据全书体系结构的设计,采取了集中编排、集中处理的方式,因此很多学生一下子之间感觉较难适应,觉得知识点零散而凌乱,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有序的知识系统,因此本次复习课将重点放在第一部分,即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上面,通过回忆碳及碳的氧化物的化学知识,从而将这些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明确起来,让学生会加深理解从而加深记忆,这应该说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后半部分的练习设计也是经过精心的挑选,较好的将未提到的知识点概括到一起,给学生一个综合练习的机会,再次将重难点消化掉。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部分,通过提问的方式将重点内容再次清晰理解,最后用几道中考真题加强巩固一下,使学生真实认识到该单元知道的重要性,达到提炼复习的效果。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本单元还是有部分知识未能一一提到,这是略显不足的地方,而且在本节课结束的时候因为时间关系也未能较好的小结本节课内容,略显仓促,这是以后在类似复习课型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人教版 初中化学 第六单元 课题2 水的净练习

课题2水的净化 第1课时水的净化 01知识管理 1.水的净化方法 沉淀:除去水中的__不溶性__杂质。利用__明矾__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属于__吸附__沉淀。 过滤:除去水中的__不溶性__杂质。 吸附:利用__活性炭__的吸附作用,吸附水中的__色素__、__臭味__。 2.过滤装置及注意事项 一贴:滤纸紧贴__漏斗内壁__。 二低:a.滤纸边缘低于__漏斗边缘__, b.液面低于__滤纸边缘__。 三靠:a.烧杯口紧靠__玻璃棒__, b.玻璃棒末端轻靠__三层__滤纸处, c.漏斗末端紧靠__烧杯内壁__。 注意: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过滤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所得的水不能看作纯水。 02基础题 考点1水的净化方法及应用 1.(常德中考)自来水厂生产流程可用下图表示,其中分离水中固态杂质的设备是(B) A.反应沉淀池B.过滤池 C.活性炭吸附池D.清水池 2.可以通过①明矾吸附沉降;②用漂白粉杀菌消毒;③自然沉降;④过滤;⑤活性炭吸附等几个步骤对河水进行净化。合理的操作顺序是(B) A.①③②④⑤B.③①④⑤② C.③④①⑤②D.①③④⑤② 3.(淄博中考)水的天然循环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淡水,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一烧杯天然水样,欲对水样进行净化,观察发现水样略带颜色并呈现浑浊,首先,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明矾,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过滤__,加入明矾的目的是__吸附较大颗粒,加快悬浮杂质的沉降速率__,水样净化的过程中,同学们还向滤液中加入一个活性炭包,其目的是__吸附色素和异味__。 考点2过滤 4.(重庆中考A卷)在进行过滤操作时,下列仪器不会使用到的是(A) 5.(南宁中考)下列是某同学进行过滤操作时的一些做法,其中错误的是(B) A.让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 B.直接向漏斗中倾倒待过滤的液体 C.让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D.让漏斗中液面始终低于滤纸边缘 6.如图为过滤装置,请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下列仪器、用品的名称:A.__玻璃棒__;B.__滤纸__;C.__漏斗__;D.__烧杯__。 (2)玻璃棒的作用是__引流__。 (3)过滤后液体仍浑浊的原因是__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__。 (4)如果过滤时速率很慢,可能的原因是__滤纸未紧贴漏斗的内壁__。 03中档题 7.活性炭有吸附作用,经过活性炭净水器过滤的天然水,不能达到的是(D) A.除去原有的不溶性物质 B.除去原有的臭味 C.除去一些溶于水的杂质 D.除去所有的杂质得到纯净水 8.(葫芦岛中考)乌金塘水库是葫芦岛市的重要水源之一,将水库的水净化为自来水的过程中,下列描述缺乏科

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省一等奖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的物质,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本单元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 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课题1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等。课题2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课题3探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在《课程标准》中,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分散提出的。例如,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有损人体健康;认识物质的多样性等等。本单元根据全书体系结构的设计,采取了集中编排、集中处理的方式。这样安排主要基于以下设计思想: 第一,碳单质非常重要,有必要介绍。 无论是从教材内容现代化、反映化学学科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物质组成多样性的角度都应该介绍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等。 第二,碳的化合物种类繁多,尤其是有机化合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碳的氧化物(CO和CO2)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初中化学的许多反应都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因此,本单元课题3介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可为学生后续阶段化学的学习打基础。 第三,课程改革倡导科学探究。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制取气体的实验技能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本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在学生已学过的氧气的制取的基础上,探究气体的制备问题。 本单元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注意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例如,课题2在给出了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以后,引导学生在制取氧气的基础上,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2.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铅笔芯和无轨电车等。 3.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管碳和温室效应等内容。 4.图文并茂;教材中许多内容是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教材内容概说 一、单元教材分析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写的。 本单元选编的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2、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 1文言文两则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三、教学过程:【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 一、引读“单元导语”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六年级第一单元集备教案

Unit 1 How do you go there ? 第二课时集备教案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听、说、读、写四会掌握句子:“How do you go to school ? Usually I go to school on foot. Sometimes I go by bike.”并能在情景中正确运用。 2.能够表述自己以何种方式上学并简单陈述原因,如:Ususlly I go to school by bus, because it’s fast. 3.能够听懂Let’s try 的录音内容并选出正确选项。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本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听、说、读、写句型:How do you go to school ? Usually/sometimes I go by…. 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学生书写四会句子并能简单陈述选择某种交通方式上学的原 因。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录音机和录音带。 2.教师准备Let’s learn的单词卡。 3.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Warm up 1.Chant T: Boys and girl? Class will begin. Are you ready? Ok . Today , let’s go on to learn Unit 1 How do you go there? Lesson 2 . Before the new lesson. Let’s chant together. Ok? Show me your hands , please. 2.Revision T: Look. I have many word cards about last lesson! If you can read. Please read as quickly as you can. Are you ready? Go! 二、Presentation 1.Free talk T: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Si:… S2:… Now, look here. 板书中重点句How do you go to school ? Usually I go to school on foot. Sometimes I go by bike. Then pratice in pairs. 2.Let’s try The first time.Listen and circle.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前预习案 请仔细阅读教材,完成以下内容: 1 (2). 、、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由于它们的不同,因此它们的存在着很大差异。 (3).木炭具有结构,它具有能力,的吸附能力比木炭强,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来吸附毒气。 (4).C60分子是由构成的,它形似足球,常用于材料科学超导体等方面。 2.碳单质的化学性质:(1)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2)在高温下,碳能够与很多物质起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氧气充足时、 氧气不足时。 ②还原性:在高温条件下,碳表现出还原性,可以作,与某些氧化物反应夺取氧,生成气体,如: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为, 用于炼铁,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颜色色,气味,状态,密度比空气,溶解性。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会变成固态,固态二氧化碳叫,可用于。 (2)化学性质:①“三不”:不、不、不。 ②与水化合,反应方程式为, 其生成物易分解,反应方程式为 ③与石灰水等碱溶液反应:与石灰水反应方程式为,与 烧碱 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 4.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用途:主要表现在、、、化工原料等。 (2)温室效应: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像温室的或那样,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 ②温室效应的危害:导致两极的,使,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使 土地 、农业减产等。

③缓解措施: , 。 5.二氧化碳制取: (1)工业制法:①方法:高温煅烧石灰石,产物是二氧化碳 ②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室制法: ①反应原理:利用 或 和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注意)不能用纯碱与稀盐酸反应制取,是因为 ;不能用稀硫酸,因 为会生成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也不能用浓盐酸,因为其 会挥发出 气体,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 ②制取装置:固液不加热型,装置如图所示 A B C D E F 乙装置中,长颈漏斗应伸入液面以下,理由是 。 ③收集方法: ,理由是 。 ④检验方法: , 验满方法: 。 6.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比空气 , 溶解性 。 (2)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还原性: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与赤铁矿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③剧毒性:使人中毒的原因 。 (3)用途:① ② (4)对环境的影响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内探究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常见碳单质的物理性质,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② 带小 孔的隔板 ①

人教版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 案教学设计 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万宁市龙滚镇中心学校林琼凤课题UNIT ONEHow do you go there?第(1)课时教学内容A Let’s learnLet’s playLet’s try教学目标1、学会Let’s learn部分的几个新单词。2、会熟练运用How do you ….?进行问话。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新单词的学习。教学准备单词卡片录音机和磁带 教 学 过 程1、新课准备音标拼读练习。2、导入新课(1) 在黑板上画一辆自行车。引出by bike---I go to school by bike.I go to school on foot.I go to school by bus.I go to Shanghai by plane.I go to Taiwan by ship.I go to Shanghai by train.Do you know Subway”? 引出Subway,in Shanghai, many people go to work by subway, because it’s cheap and convenient.(2) 利用上面的句子编一首chant.(3) 各种形式读chant(4) 老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How do

you go to school?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句子回答。3、练习(1) 听录音。(2) 出示单词卡片,让学生根据单词卡片组织对话。4、作业(1) 英语作业本。设计意图 教学感受 课题UNIT ONE How do you go there?第(2)课时教学内容Let’s talk C部分Let’s sing Task time教学目标1、能听、说、读、写四会掌握句子:How do you go to school? Usually I go to school on foot. Sometimes I go by bike. 并能在情景中正确运用。2、能够表述自己以何种方式上学并简单陈述原因。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听、说、读、写句型: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Usually/Sometimes I go by…难点:学生书写四会句子并能简单陈述选择某种交通方式上学的原因教学准备录音机和磁带单词卡片 教 学 过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五单元教案 课题1━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学生:讨论、归纳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