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家国情怀

我的家国情怀

我的家国情怀
我的家国情怀

我的家国情怀

时间:2017-03-16 21:52:37 | 作者:潘琪琪

其实从小我就对国家这个概念挺模糊的,可能是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下的缘故吧,觉得祖国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

我们没有资格去选择祖国,更没有必要去选择,因为不管出生在哪里都是光荣的,更何况是出生在这个正在崛起的巨龙之上呢!我爱我的国家,这种爱就像强力胶,把你和你的祖国紧紧的黏在一起。即使你向往彼岸富饶的国度,但依旧敌不过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当你成功时,你会欣然与之分享喜悦;当你失败时,也会希望她的富强;当你重归热土时,她会紧紧将你拥抱。无论你身在何方,这浓浓的家国情怀都会依附于你且不离不弃。

或许生命可以脱离祖国而升华独立到一个个人空间,但人生却总离不开祖国。她给了我们所有:朋友、家庭、社会还有一点点思念和情怀。俗话说: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国。家是国的必要元素,国是家的重要保障。我们不仅要爱家,更要爱国。我庆幸自己出生在这片土地,她蕴藏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传承了自古有之的中国文化,弘扬着“和”与“仁”,我不知道这些是否可以代表一个民族的内涵,因为它的积淀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它需要从文化中汲取,从人生中提炼。但这却也无法改变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

这情怀带你走向理想,走向崇高的一方。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愿意无偿的付出,我只知道故土会让你产生浓浓的家国情怀。不管你走向何方,它都会尾随你走向远方。这情怀似根线,将你与祖国紧密相连,即使之间横梗着千山万水,也阻不断自生而有的脉脉深情,因为你骨子里淌着她的血,你的灵魂被她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或许过于激励,但是家国情怀确实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依赖感,更多的是荣誉感和责任感。家和国是一个人绝不能背弃的,爱家爱国才会让人有向往,才会让人有安全感有幸福感。

我爱我的小家,我爱我的祖国,这就是我的家国情怀!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216137439.html,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 作者:张瑞丽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18期 “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家国情怀是中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家国情怀”是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体现。 一、家国情怀培养的必要性 第一,家国情怀的培养和形成,顺应了当前我们国家的教育方向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党的十八大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方面,明确提出立德树人的目标,而立德树人观念的实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教育部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第二,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实现历史学科教育立德育人功能的重要方式。中国史学家吕思勉曾言:“史也者,所以求明乎社会之所以然者也。”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也曾指出:“人能做什么的唯一线索就是人已经做过什么,因而历史学的价值在于,它告诉我们人已经做过什么,并且说明应该怎样为社会服务。”因此,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借助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解读社会问题的视角和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对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有着先天性的价值优势。 第三,家国情怀的培养,符合历史学科《纲要》中要求“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和教育我国广大青年学生从过往的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社会的国情国风,才便于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特征,培养学生尊重世界各国文明以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以更好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家国情怀培养的方式 1.宣扬爱国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而教育活动不仅是简单传授知识性的活动,还应具有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功能和思想意义。唯有如此,历史教育方可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民族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努力实现中国梦。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2017-07-12 19:39:51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7年6期 郭惠聪 摘要: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究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都可以寻到伟大的情怀体现。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将此教育深植于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以及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作用,最后提出实际有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此教育的方法。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如今的历史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教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125-01 1 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进行交融,中国自古以来深深的家国情怀也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古代有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再到至今耳熟能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激昂陈词。家国情怀教育就是培养人对于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的理想追求,理解家与国的互动联系,重点认识国荣家荣,国败家衰,培养爱国情感,树立人对家庭和国家高度的责任感与自豪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了解中国抗御外敌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内化为奋斗的动力。 2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作用 2.1 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该教育主要以国家为依托,培养学生对国家的敬仰,对家庭的爱戴,是一种良好的情感依托,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才伟略,如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24字的层层推进,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不仅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统一,并且在实现的路径上是统一的,从强调从小事做起,比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落实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历史教育的启示人的作用。 2.2 有利于加强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德育教育工作始终是教育中的一大模块,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也包含了学生的灵魂教育,良好的德育教育会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人的德行发展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家国情怀教育具有独特的德育教育优势。从国家的角度看,学生们只有爱戴自己的国家,只有了解中国的历史,才会从根本上更加爱国,以自己是中国人而无比骄傲自豪,从而产生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家庭而言,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培养家庭道德,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以稳固的家庭道德让学生保护自己挚爱的家庭,从而维护家庭稳定。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3 高中歷史教学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方法 高中生处于人生中的特殊成长期,不仅需要掌握知识参加各种选拔考试,而且也是人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从本身课程设计的思路而言,家国情怀教育集中体现了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以及课

历史家国情怀素材

写在前面的话:2016年9月,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标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历史价值观”换成了“家国情怀”,至此,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实现了句式的统一。对家国情怀内涵的解读早已有之,但大多数倾向于对家庭与国家的责任和担当,类似于中国古代的修齐治平。历史课标组的解读将家国情怀的内涵拓宽了,还涉及到了人文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理解和尊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家国情怀”一词能否承担这么丰富的内涵,可能还需商讨。这里,我仅展示对家国情怀内涵的不同说法,供读者阅读思考。 家国情怀的概念界定: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家国情怀的内涵阐释: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历史课程对“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 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徐蓝:《关于修订高中历史课标的几个问题》2016年9月1日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徐文秀:《多一些“家国情怀”》,《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20日 04 版)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 ——《人民日报》( 2016年01月20日 04 版)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 ——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兵团党校学报》2016年第3期。

浅析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浅析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2017-03-29 15:22:48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年2期 付心中 【摘要】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本文则从家国情怀教育角度着手,对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进行探索思考,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体现历史教育功能。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教学;运用 从先秦时期宗法制起源,家国情怀就一直延续至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是家国情怀在传统文化中的真实写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认为,历史课程应该“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历史意识和文化素质”。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社会问题,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大有裨益。 一、家国情怀教育 “家,居也”,“国,邦也”,“情怀”则指情感、认同感、归属感等。从字面意思来看,家国情怀则主要是指个人对家、对国的基本情感和思想心境。作为思想领域的“家国情怀”,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而最终形成的。首先,家国情怀萌芽于士大夫阶层的自我优越感的沉淀。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但“士”却为人推崇。“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赢、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最早家国情怀的直接反映。其次,魏晋时期,士大夫的共同意识逐渐上升,孤芳自赏现象较为突出,传统立德、立功、立言无法施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下营造出远离自现实,属于自我的“精神家园”。最后,政治变迁和王朝更迭使得诸多遗民旧臣不忘古国,“家国情怀”逐渐成为某个阶层乃至民族的共同意识。例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诸多文人墨客的思国、忧国心绪逐渐被沉淀起来。进入近代社会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则使得国内割地赔款、国破家亡,文人志士在救亡图存过程中不断自省,最终形成“家国情怀”。可以说,“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至今的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在近代特殊社会形成的思想产物。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家国情怀已经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家国情怀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培养个人追求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理解国与家的相互关系,培养个人的爱国情感;树立个人高度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高中历史新课标要求,通过历史学习,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落实于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豪感和责任感。自豪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国荣一体意识层面,责任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居安思危意识层面。 二、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对策 1.教学设计层面

家国情怀内涵

乡土历史人物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根植乡土历史人物资源,开展家国情怀历史教学的实践研究 利用乡土历史人物教学,培育家国情怀的实践研究。 关于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融入乡土历史人物,渗透家国情怀的实践研究。 扎根乡土人物资源,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研究 基于地方人物培养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 融入乡土人物资源,增强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 家国情怀的内涵及人物分类。 家国情怀,是学习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的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家国情怀将个人、家庭和国家链接起来,个体成了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故,我们要有全局观念、去思考和审视家国情怀的实质。家国情怀内涵较为丰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具体内涵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其基本内涵一旦形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现今家国情怀内涵主要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仁爱之情这三个维度。其中家国同构是其形成基础、共同体意识是其精神动力、仁爱之情是其情感归宿。 1、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家与国在组织结构方面所具有的共同性。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将“家”

浅谈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润物细无声”——浅谈“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当前“核心素养” 已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希冀借其重构未来教育的美好图景。在中学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如何融入课堂教学? 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生根”,是当前许多历史教师面I临的困惑问题。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二、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两千多年前,这段论述在《大学》里的文字,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串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种被称“家国情怀”的情感,奠定了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近代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科学技术水平低下,就会落后挨打,这是让人心痛的;但更为可悲的是,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那么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亡。”文化,以及体现在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生命线和魂。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五千年文明史的风雨而没有消亡,历史从未中

我的家国情怀

“我的家国情怀”题目: “学习,每个人一生的课题” 摘要: “学习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因为学习是一个长久积累的过程,而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坚持,养成每天学习的好习惯,从而使自己得到质的飞跃。” “二十一世纪是速度、多变的,现在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其特点是多才多艺,能够在很多方面大显身手,这就要求了人才必须具有学习力,学习力就是竞争力。如果我们还思想固执,不去学习的话,肯定是要被社会所淘汰的,也就是说学习是我们成长、成材、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 关键词:终身学习勤劳迎难而上改变 正文: 引言: 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应该在不断的学习中,实现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成为一个有内涵,有文化的人.我写这篇论文呢,是想再次强调一下学习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想告诫自己要时刻都记得学习,要像我奶奶那样把学习贯穿整个生命,从不同的事中学习,让自己不停的提高。 正文: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而我们开发的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多的学习,给我们的大脑补充营养,让其得到更好的利用,从而充实自己,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活得更加快乐!

学习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因为学习是一个长久积累的过程,而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坚持,养成每天学习的好习惯,从而使自己得到质的飞跃。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我们都是知道的,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没有真正悟道其中的道理,也就没有学到,就更不会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了。就像不同的人看同一本书的感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看了就会改变其一生的命运,而有的人看了就看了,无动于衷。我们应该多思考,从生活琐事中也可以学习,而且要根据现实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思想、改变学习内容。 我奶奶的一生就真正诠释了”学习”这个永恒的主题.1942年。奶奶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时候吃不饱、穿不暖,每天家里都有很多的农活做,更没有钱和时间去供她读书,所以奶奶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现在还时常提起,她是很想读书的,就是家里没钱,没办法。奶奶十七岁的时候就嫁给了爷爷,那时候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爷爷家当时在村里还算有一点地位,爷爷的哥哥十八岁就入党,然后一直当村书记直到退休;爷爷是学医的,也是十八岁就入党了,还是乡里的”赤脚医生”,后来又去学了电工,晚年的时候还开了一家自己的小商店兼医馆,爷爷的经历不仅直接影响了他的两个儿子的择业(一个学了医、一个当起了电工),而且还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奶奶的人生。 奶奶嫁给爷爷后,生活似乎过得比以前好点儿了,但是那时候的女人都是没地位的,常常都要被长辈找缺点。有一次家里有客人,只有奶奶一个女眷在家,那时她还不怎么会弄饭菜,就被叔嫂讽刺了几句。从那以后奶奶就勤学苦练,练就了一手好吃的家常菜菜,还会做各种当地的小吃,我爸爸他们年轻的时候还担着奶奶做的凉虾、冰粉到中学门口去卖过的,据说生意很好,抢了学校小卖部的生意,学校就不允许他们在那儿摆摊了。当然,小炒、炖汤、蒸啊什么的也不在话下,过年过节好几桌人的饭菜她也可以做得很好吃,还有辣椒酱也很棒,赢得了我们现在寝室同学的热爱。 在农闲时节,奶奶还时常向爷爷学习医理,自己在家还尝试着看那些生涩难懂的医书,有很多字都不认识,看得特别的慢,也根本看不懂。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还努力的向爷爷学认字、写字,慢慢地在读书写字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也可以看懂一些浅显易懂的医书,爷爷看她这么坚持,就会时常和奶奶说一些医理。经过多年的积累,奶奶也可以给人看一些小病了。我记得最清楚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发表时间:2019-11-11T15:40:11.547Z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1月总第331期作者:潘丽梅[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提出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且还需要展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七中学737200 摘要:我国有着悠久深远的历史,在这历史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战争与挫折。目前我国仍然处于世界发展的前列,我国依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让学生从历史中体会到祖国的强大,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产生较为浓厚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自新课改以来,我国的教育越来越注重对于学生个人素养的培养,而历史学科是能够将国家情怀贯彻到教学中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将此重视起来。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渗透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提出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且还需要展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尤其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在中国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通过创新自身的教学模式,深入发掘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情怀素材,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一、深挖课本的教育素材,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新教材中蕴藏着很多教育素材,有待于教师们的开发。教师应深入挖掘历史人物、照片、实物中闪现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重构教材内容,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从新的角度感悟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在讲到新教材《北宋的政治》时,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设问,引导学生理解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在《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课中有一幅插图《盛世滋生图》,画面描绘了乾隆时期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教师可以提供今日苏州地图,让学生在《盛世滋生图》中找到“阊门”、“胥门”、“万年桥”等,从而讨论“何以在这些地方商业如此繁荣”。学生只有从心理上“体验”了传统文化,才能参与学习活动,对传统文化产生正面“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自己的故乡形成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 二、通过典型故事,培养家国情怀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老师应当巧妙利用典型故事,向学生讲解历史事件、发展经过,在这些伟大历史产物的讲解中,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古人的智慧产生钦佩之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通过“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一课,向学生讲解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我们的先辈们敢于创新、不断探索、不畏艰难的宝贵精神,对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此类似的“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一文中,祖冲之的圆周率,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这些都是先辈们智慧的著作,在数学领域、农业方面、地理研究等,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具有很高的价值。老师可以通过典型故事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学生了解和感叹先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奋发向上。 三、丰富教学方式,调动家国情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不断更新,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改革要求,单一的讲课方式也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课堂的多元化需求。所以,老师应当拓宽思路,丰富教学方式,借助现代化的手段,让课程更加有趣、有效、有吸引力。在历史教学中涉及很多历史图片等资料,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记忆相关知识。例如,在讲到红军长征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关于长征的一些影视资料,尤其是一些感人的片段,如红军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等,将当时的情景通过视频展现出来,让学生切身体会红军长征的伟大,感受红军不畏艰难困苦、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体会红军为了取得战争胜利保卫祖国的决心和毅力,让学生更加明白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促使学生更加感激革命先辈、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积极调动学生的家国情怀,从学生时代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刻苦锻炼,为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而不懈奋斗。 四、联系现实生活,渗透家国情怀 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如果一味地讲解课本知识,可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让学生觉得都是以前的事,与现在的生活发展没什么关系,甚至产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考试、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错误思想。对此,老师要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联系现实生活,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向学生渗透家国情怀。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规范方面的首要要求是“爱国”,这与家国情怀的内在是一致的。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然而在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家国情怀教育,没有充分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教师应自觉承担家国情怀教育的重任,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以史为鉴,承担建设家国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何勇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刍议[J].科学咨询,2016,(1)。 [2]谢菡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13)。 [3]刘丽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刍议[M].明天,2016,(01)。

家国情怀

【溯源】什么是“家国情怀” ?未有我之先,家国已在焉;没有我之后,家国仍永存。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记》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片土地》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国家》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两千多年前,这段论述在《大学》里的文字,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串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种被称“家国情怀”的情感,奠定了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 数千年来,无数英雄志士就是在这种情怀的熏陶和指引下,怀抱着保家卫国、济世安民的理想上下求索,慷慨以赴,从容适变。“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是霍去病的豪迈气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杜甫忧国思家的情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的胸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至死不渝的牵挂;“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是杨涟将身许国的赤诚。 正己正人,成人成己。今天的我们,就是要以这种“家国天下”的情怀,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理想,以肩担道义、笔写春秋的担当,以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毅力,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困难所惧,始终坚守住大是大非的底线,敢于直面和追寻,敢于控诉和质问,敢于批判和鞭挞,敢于倡导和建议,敢于剖析和反思;坦然面对困难和失败,淡然迎接成功和胜利。以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追求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最终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周文郁) 在中国,说不完道不尽的,正是家国情怀。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段论述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串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奠定了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数千年间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中国人皆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规则,都遵循“敬天法祖重社稷”的古训。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往今来,这种高尚情怀极大地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既利国利民又利人利己。 这样的情怀首先体现在充满爱民之情。当年,邓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赤子情怀溢于言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下乡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虽素昧平生,却满含热泪地呼之为“娘”。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常怀感恩之心,常怀惦念之情。这样的热爱,就是联系国家好、民族好与人民好之间的血脉纽带。 这样的情怀还体现在恪尽兴国之责。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事业与理想和我们的民族相融,和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精忠报国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今天,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以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以主人翁姿态为共和国大厦添砖加瓦。要把对理想执著的追求,落实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业绩上。要讲道德,知荣辱,讲诚信,重责任,有作为。 这样的情怀还体现在饱含奉献精神。为了国家好民族好,奉献和牺牲有时在所难免。“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航母舰载机,中国的航空事业一定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一定要强大”,这是罗阳为之奋斗和献身的崇高理想。正是有了罗阳这样无数优秀儿女前仆后继、无怨无悔地付出、拼搏和牺牲,才有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才有了历经磨难却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 中国人民素以爱国为荣。以许多“大事件”为契机,中国人的爱国情感常常喷薄释放。共和国周年大庆、奥运会、地震灾害等等,当这些“大事件”到来之时,爱国情感的释放无可比拟。而更多时候,爱国情静静地蛰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带给我们绵长的温暖与感动。只要都有一颗相同的报国心,只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就是我们对祖国母亲的一片赤子情怀。我们的民族就是在每个中华儿女的付出和奉献中,不断进步,坚定地走向繁荣富强的未来。 广大知识分子只有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古代知识分子曾以忧心江山社稷、关心民生疾苦、追求人生理想为基本内涵,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到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岳飞的“踏破贺兰山阙”。“忧国民”、“安社稷”、“济苍生”,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孜孜追求和历史使命。

论家国情怀

论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素养本就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是从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等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中逐渐凝练成家国情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现代中国人对传统的家国情怀已经批判继承、推陈出新,赋予了家国情怀新的时代内涵。家国情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衍生出来的新内涵是家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是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是对我们国家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是对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等传统家国情怀内涵的继承与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开始形成一个民族国家之后,就十分重视国家治理,在地方,最小的单位是“家”,在中华民族的认知里,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不论是《礼记》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这股精神始终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家国情怀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演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可用张载《横渠语录》名言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家国情怀历史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有利于传承中华的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 家国情怀素养的形成和培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途径之一,通过家国情怀的素养形成教育来带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促进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有利于通过历史教育来进行人才培养。在千百万人竞争的高考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是历史学科考试命题的重要方向之一。“家国情怀”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考考试改革中也强调:高考试题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指引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近年来,家国情怀及其素养的培养、教育一直是我国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不同学者都从自己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针对这方面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定义是相对的定义,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现阶段各大教育专家、教育研究者或是一线教育教师出现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内涵没有达成统一的观点,这些观点有很大的差异,但共同之处是关注到人,也都是从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角度展开相关的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在教育领域对家国情怀的培养教育的重视。 历史学科的家国情怀教育功能有多个研究的方向,其中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研究就是一个方面,庄黎丽在《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家国情怀的渗透》将家国情怀的内涵概括为理想追求、责任使命、情怀信仰三大方面。将家国情怀表述为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国土、人民的肯定与热爱,对成为自己国家子民的一种自豪与骄傲;心怀家国情怀的人,始终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壮大捆绑在一起,为了美好生活而奋斗,为了强大祖国而奋斗;同时对所奋斗的事业是否有绝对的信仰。吴若云在《历史时空观念下的家国情怀培养研究》提出家国情怀培养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对爱国主义的升华、对民族团结的重要、对国家疆域的维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四个方面。对家国情怀内涵与外延的研究,可以提高理论认知,更好的指导历史教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家国情怀培养途径和方法方面,相关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如查泽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提出的措施:教学设计精细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学生活动自主化。郭惠聪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提出的方法:深刻掌握整个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队伍质量,创新历史教学的模式。从国内研究的成果中可以看出,家国情怀渗透教育的方式方法非常多,主要分为关注教师与学生为主体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两个大的方面。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素养培养教育被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许多专家学者,一线名师都对该问题有足够的重视,撰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加深了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研究,促进了历史学科的发展。

高中高考作文素材家国情怀时事热点

高中作文素材:家国情怀(时事热点) 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越来越注重对家国情怀特别是对时事热点的考查。下面给大家分享2019必须关注的时政热点! 改革开放 1「命题关键词」 改革、开放、科技、自信、实干、创新、继往开来、创新思路、生机活力、实践积累、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实事求是、特色道路、学习借鉴、先进科技、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合作共赢 2预测题目 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 (2)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文天祥《念奴娇》) (3)四十年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从跟随世界走向引领世界。 (4)某居委会主任由“致富带头人”蜕变为贪污腐败分子;某演员由知名明星变成了偷税漏税“名人”。 (5)“退休干部楷模”杨善洲,用二十年时间改变荒山,但不变的是他一生为民的执着和信念。 (6)十九大报告中主题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少于800字。 3高分思路 试题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所选材料都是与“变”和“不变”相关的。 材料从“变”的角度选材。材料(1)从正面选材,表明了“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材料(3)则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具体体现,这是“变”(改革开放)的结果,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然而,这“变”的背后则蕴含着不变,那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材料(4)从反面选材,用“致富带头人”和某演员的蜕变,警戒我们:社会可以变革、时代可以变化,但理想、信念不可丧失。 材料从“不变”的角度选材。其中材料(2)(5)用文天祥“朱颜改尽”“丹心难灭”和杨善洲一生为民两个事例,一古一今,蕴含着“赤诚之心”“远大抱负、美好信念”等应当坚守也必须坚守;材料(6)十九大报告主题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启迪我们,无论时势如何变化,初心须不忘,使命须牢记。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特定时间节点,弄清“变”与“不变”的含意及两者关系,对于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复兴都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家国情怀

郭沫若《炉中煤》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闻一多《死水》 闻一多《一句话》 刘半农《呜呼三月一十八》 艾青《我爱这土地》 田间《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穆旦《旗》 穆旦《赞美》 李叔同《送别》 江河《纪念碑》 舒婷《祖国啊,我的祖国》 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梁小斌《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食指《相信未来》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生活在自己的祖国,我很骄傲 》余光中《乡愁》 余光中《卢舍那》 席慕蓉《乡愁》 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 羊令野《屋顶之树》

海子《祖国》 高準《神木》 高準《念故乡》高準《谒孔子墓》

《炉中煤》 ——眷恋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2020年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1 家国情怀与认同意识(含答案)

热点1 家国情怀与认同意识

热点专项练习 1.(2019·湖北武汉一模)在《左传》《国语》等文献记载中,楚人引用《诗经》的例子并不少见。其中,楚庄王引用《诗经》数量之多,尤为引人注目。由此可见() A.礼乐制在楚地广泛传播 B.楚文化体系完全形成 C.楚人华夏认同意识增强 D.楚文化神秘色彩浓厚 【答案】C 【解析】楚地本为南方楚文化,楚人引用《诗经》说明《诗经》为代表的北方中原文化得到楚人认同,也说明文化的同一性增强,故选C项;礼乐制体现在《礼记》中,而不是反映民风的《诗经》中,因而材料中楚人引用《诗经》不能说明礼乐制在楚地的传播,排除A 项;楚人引用《诗经》只能体现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不能说明楚文化体系的完全形成,排除B项;楚文化多鬼神,而材料中楚人引用《诗经》只能体现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无法体现楚文化中鬼神的神秘色彩,排除D项。 2.(2019·安徽合肥一模)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主要反映了() A.统一逐渐成为共识 B.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 C.兼并战争过于频繁 D.人们渴望重建西周秩序 【答案】A 【解析】题干中“定于一”和“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可知孟子和《吕氏春秋》都认同统一思想,故选A项;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是在春秋时期,而题干提及的是战国时期,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看出兼并战争过于频繁,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统一逐步成为共识,并非要恢复西周秩序,排除D项。 3.公元前7世纪,齐晋两国均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兴兵起事。齐桓公北击戎狄,援救燕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