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就有25个,云南独有民族15个,跨境民族16个,少数民族人口达15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数的1/3。少数民族教育对云南民族平等、团结、边疆及社会稳定都至关重要。是关乎到云南是否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问题,是关乎到云南各族人民梦想是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务须克服困境,寻求突破。

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困境

由于云南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生产落后,加上长期对民族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水平相对滞后,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巩固率低,文盲率高的问题较为突出,民族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居住地区的差异带来对少数民族受教育的差异。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以聚居、杂居、散居三种类型并存。主要聚居于内地坝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族、满族、白族、纳西族、蒙古族、壮族、傣族、阿昌族、布依族、水族等10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族、瑶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等8个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的有苗族、傈僳族、藏族、普米族、怒族、独龙族等6个民族;彝族在半山区和高山区都有分布。一般认为,居住在坝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交通等条件较为优越,居住在半山区的次之,居住在高山区的较为不利。居住在坝区的少数民族教育水平整体不仅普遍高于居住在其它地区少数民族受教育水平,而且居住在坝区的少数民族受研究生教育水平还高出汉族总体水平两倍多。居住在半山区和高山区的彝族受教育水平夹在居住于高山区的6个民族和居住在半山区的8个民族之间。

(二)经济收入的差异对少数民族受教育也带来差异。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落后制约其教育的发展水平。目前,云南省仍有7个人口不足10万的特有民族仍较为贫困,如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和独龙族。其中,整体仍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是德昂族、怒族和独龙族。这3个少数民族整体上仍然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其受教育的状况更为严峻。

(三)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多、地区政策的差异是

云南教育基础薄弱和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全省财政不能自给的地区基本上都是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地区和民族贫困地区;全省的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县也是民族自治地方和边境一线;全省扶贫攻坚重点乡也是民族乡或少数民族聚居的乡。

(四)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地区,有效政策对教育的扶持还远远不够。云南省虽然少数民族众多,但并不是民族自治区,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特殊扶持政策,在全省很多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地方均享受不到。全社会对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的特点和困难在许多方面了解远远不够,对教育的支持也难以完全契合当地的实际。

(五)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点分散、办学规模小、效益低。由于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山高谷深,村落分散,全省有5个州市的人口密度不足55人/平方公里。加之改革开放后,政府本着方便群众子女就近入学的原则,发动群众办学,村村有学校,从客观上造成了学校布点缺乏合理性。中小学校点分散、办学规模小、效益低。

(六)师资缺乏,素质偏低,流失严重。在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贫困地方,大量的教学点和初高小分离的教学现状,使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与国家和我省规定的生师比相比,差距甚大。

(七)民族学生贫困面较大,中小学生入学巩固难、控辍保学任务较重。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学生的扶持力度,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了“三免费”和“两免一补”政策,极大的缓解了农村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但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农村家庭仍在温饱线上徘徊。

(八)双语教育发展缓慢、滞后。云南自 1998年以来,民文教材纳入省统一审定后,民文教材工作逐步有所改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3 年对10个民族13个文种29本4127页399.3 万字新课改教材进行了审查审定,并于当年向各地出版发行使用,解决了双语教学师生们期盼多年的问题。但是,新课改民文教材的出版,却面临着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是宣传力度不够大;二是贫困学生购书难的问题;三是云南省的双语教学教师尤为缺乏。

(九)跨境民族教育存在诸多困难。云南省与越南、老挝、缅甸三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4060公里,有16个跨境民族跨境而居,占全国跨境民族的47%;

云南省25个边境县(市)全部为少数民族地区。云南沿边跨境民族地区既是贫困人口较为集中、贫困程度较深、扶贫难度较大的地区,又是政治、民族、宗教、生态等方面非常敏感的地区。由于云南沿边境跨境民族聚集区多数为贫困山区,山高坡陡,交通闭塞,许多跨境民族不通汉语,大多数民族群众没有走出过世代生活的大山,他们对云南内地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对全国各地的认识是陌生的。因此,跨境民族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或影响是缺乏国家观念的。他们只能从沿边境地区或到周边国家的所见所闻来影响自己的孩子,因此,跨境民族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或中国文化的认同是脆弱的,外部环境往往会改变他们的看法和判断。虽然改革开放打开了内地与边境地区交往的宽度,内地移民向边境地区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边境地区与内地的距离。但是,周边国家对跨境民族的影响也随着向外开放的深度有所加强,边境地区的情况变得异常复杂。

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的突破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以立法来确保少数民族教育的平稳、快速发展,以加大投资力度来助推民族教育发展。取得一些新的突破。

(一)云南将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学生的专项助学力度,尤其是对八个人口较少民族、四个深度贫困民族和藏区,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加大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增加建设一批寄宿制民族中小学校和高中民族班、民族预科班、特有民族中专班,提高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扩大寄宿制民族中学办学规模。

(二)出台《云南少数民族教育条例》,使云南民族教育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颁布了《云南少数民族教育条例》,《条例》鼓励民族教育采取多种办学形式,建立具有少数民族教育特色并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育体系。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经费,举办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民办学校。《条例》还要求少数民族中、小学突出少数民族学校的办学特色,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相应课程。普及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加快建立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学前教育体系,实施学前一年的免费教育。高等学校要重视并加强具有民族特色的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快少数民族高层次及应用型人才培养;采

取特殊措施为人口较少民族和发展滞后的民族支系举办本、专科班。对于民族教育的投入与保障,《条例》也作出明确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省统筹,省、州(市)、县合理分担的少数民族教育投入管理体制,保证各级各类少数民族教育经费的稳步增长。各级人民政府还设立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境地区、内地高寒山区和散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给予专项补助。国际组织教育贷款、海外和港澳台教育捐款的分配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

(三)不断探索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近年来,云南还依托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建立云南少数民族本专科预科教育基地,鼓励省内各类高校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定向培养特殊行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专门人才,尤其是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教师队伍。为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加快我省民族教育发展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步伐,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云南民族中学、云南师大附属中学和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将继续面向全省16个州市招收少数民族应届优秀初中毕业生和小学毕业生。如2012年,云南民族中学高中班招生400名,初中班招生36名;云南师大附属中学民族高中班100名;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中班招生35名。

(四)加大跨境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在制定民族地区教育的战略中,把边境地区的民族教育作为重点来加强。自 1996年以来,云南省投入6405万元加强口岸学校和25个边境县一中建设,建起了127所边境口岸学校,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从2000年起,云南省拨专款1800万元,每生每年补助150元,对25个边境县(市)的近14万名小学生实行免除教科书费、杂费、文具费的三免费教育。还建立了贫困生助学基金。1996年,云南省投入530万元,在12个边境县的31个贫困乡建立了贫困生助学基金,拨出2000万元专款,加上社会筹集的1500万元,建立了高校贫困生助学基金,之后,云南省高校学生再无一人因贫困而失学。截至2000年,云南省中小学贫困生助学基金已达1亿元。根据《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云南将加快推进“国门学校”建设,着力改善边境地区民族教育办学条件。优先支持25个边境县的117个边境沿线乡镇中小学和藏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以及边境民族地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提升边境州市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增强对周边国家

的吸引力。

(五)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民族教育的特色来抓好。近年来,各地教育、民族工作部门密切配合,按照教育部、国家民委的部署和省里的要求,利用教材并结合当地实际和国际、国内形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知识讲座、民族知识竞赛、故事会、征文评选、演讲比赛、参观考察等活动,使学生真正从小接受马列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常识的教育,为构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和谐云南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办好寄宿制教育和“双语”教育。云南省教育部门在民族贫困地区举办寄宿制、半寄宿制学校,投入民族教育资金用于完善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包括探索实施民族地区学前双语免费教育、特困民族地区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提高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覆盖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同时还大力推广“双语双文”教学。云南省民族种类众多,世居的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水族通用汉语外,其余22种民族的600多万人使用着26种语言。按照《宪法》、《教育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云南省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广“双语双文”教学,现在已对21种民族文字进行民、汉双语教学或扫盲。“九五”以来,云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正式审定了8个民族的59本民文教材,正式出版了4个民族6种文字的10本教材。为进一步加强“双语”教育,把“双语”教育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还开办一批“双语”幼儿园。此外,根据国家标准,参照2010年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和“两免”标准测算,云南省五年预计投入资金86.1亿元用于义务教育经费补助;10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民族地区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

(七)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考虑到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合理核定这些地区教职员工的编制,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安排一定数量农村教师脱产进修。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语言使用的特殊情况,通过当地大学附设或由政府特殊批准成立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语言教育学院,专门培养当地急需的双语和三语(民语、汉语、英语)教师,从更本上保证当地的教师资源数量和素质。

目前,云南25个少数民族均有了自己的大学生、中专生,不少民族有了硕

士生和博士生,基本形成了从民族幼儿园到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民族中专、民族大学的具有云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汉语言文学2A班潘爱妮学号:20091202566 序号:56号 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 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蘑菇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我们对于这个变化,一般将其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经过多年的演变,重檐式瓦房成了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与中原地区自先秦以来就形成比较明确、清晰的文化传统相比,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构成有明显的特点。在同一时期,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共同存在,如傣文化从来都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百淮系文化也自成一家。 从地理经济上看,氏羌文化起源青藏高原的氏羌族群,是一种高原游牧游耕文化,“编百越文化源于我国南方地区的百越族群,稻作、干栏建筑、;发左社,随畜迁徙”是其特点. 纹身为其本质;百淮文化被视为云南的本土文化,或许可称作“以采猎为务”的狩猎文化,剿牛、猎头、喜山居?显然,这种划分是极为粗略的。实际上,每一种都并非纯粹的文化类型,而是杂交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于其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现象比比皆是。 从族源出发,云南文化可分为氏羌文化、百淮文化和百越文化几种类型。从精神意识看,又有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巫鬼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分。 这些多元的文化因素在民族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建筑中被划分得很明确。云南少数民族在建筑中众多的忌讳也充分说明了多元性,例如白族、彝族的门楼和壁照是相当重

当前中国教育困境原因分析

当前中国教育困境原因分析 摘要:当前中国教育备受人们诟病,政府愈是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愈是招来人们的不满。中国教育,到底怎么了?教育改革的症结、出路在哪里?人们倍感 迷茫。个种缘由,到底是什么?本文依据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试图对该问题的 根由予以剖析。 关键词:教育中国教育教育危机教育问题 当前的中国教育可谓乱象迭生,教育界的任何异响都会招来人们的口诛笔伐。决策者的 官僚主义,既得利益者无尽的利益欲,是酿成教育乱象、造成教育改革踯躅不前的祸根。 中国教育越来越偏离自己的本真,在应试、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上狂奔!究其因,主 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方针、目的的迷乱 教育具有国家意志性,教育方针、目的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教育目的有缺陷,必然导致培养的人才有缺陷。”自1957年毛泽东提出“五七指示”,历届党 和国家领导人都在不同时期对教育方针作过阐述。但是,受上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主义”及西方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在教育产业化的声浪中,我们的教育方针、目的变幻不定:劳 动者接班人者,“四有新人”者,合格公民者,创新人才者。教育方针、改革目标如此“走马灯”式的变换,使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无所适从。上层教育方针、目的的迷乱,不仅导致教育改 革中教育体制设计的畸形,也影响到教育内容的选定、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编写等,最终影响到培养的“人”的质量。 二、教育改革的利益固化 目前的教育改革,在一定层面可以说是不同利益者间的博弈。不同利益阶层,都在教育 改革的声浪中竭力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冲突。就目前看,教育改 革的最大获益者是那些手握教育资源、掌握学校管理的权力拥有者。这些人,在没获得权力前,不惜阿谀行贿、学术造假等竭力捞取功名;一旦大权在握,便借助手中的权力,利用职 称评审、绩效分配、评优考核、基建大肆捞金,又利用虚假政绩、学术造假巩固并谋取更大 的权力、利益,并竭力抵制教育改革。在他们的心目中,个人利益至上,国家人民只是自己 扩张利益的工具。而这正是多年应试教育经久不衰、素质教育踯躅难行、教育产业化一呼百 应的根源所在。而作为底层的百姓,期盼改革以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孩子 的考试成绩节节攀升;教师期望改革能不断提高收入待遇,减轻过重负担。一旦家长、教师 的期望达不到时,家长行贿、送红包,教师卖资料、有偿补课自成必然。由此衍生的高额借 读费、择校费、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等教育乱象迭生,屡禁不止。学生的学业负担沉重了,家 长的经济负担加重了,家校对立,师生互不信任。即使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师之间也为了 职称、绩效明争暗斗、大打出手。教育改革的利益固化,是造成目前教育乱象的真正根源。 三、教育管理的行政官僚化 教育作为公益性事业,自然要由政府主导办学。即使民办学校,也必须执行国家意志, 服务于社会公益,决不可将教育当成投资赚钱盈利的产业。学校管理,是政府的职责。但是 政府管什么、怎么管,校长管什么、怎么管,则是一个难以拿捏的问题。政府作为办学的主体,投资归政府,收益归社会,这是政府社会治理的基本职责所在。学校履行政府办学职能,只是国家教育意志的组织者;教师是国家教育意志的真正实施者。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职责明确,权义明晰。任何一方权力义务的扩张,都意味着其他各方权利和义务的压缩。就目前看:政府对学校统得过死、管得过多。别的不说,“211”“985”大学、“标准化”“示范”中小学及个别地区的“316”评估和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几乎将各校的办学特色扼杀殆尽。

语言领域集体教学活动的困境与突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216485226.html, 语言领域集体教学活动的困境与突围 作者:王一萍 来源:《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年第09期 【摘要】文章从语言领域集体教学活动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就问题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方式,科学地解决相应的问题,对于组织语言集体教学活动提出了合理建议,力求幼儿园语言领域集体教学互动更加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提高幼儿语言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言领域;集体教学活动;困境;突围 幼儿阶段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只要能够重视语言教育,幼儿的语言能力就能得到快速的发展。在幼儿园中,幼儿能从多个渠道获得语言的信息,通过听、说、读等多种方式与人交流,提升自己的认知发展。幼儿园语言领域集体教学活动是能够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与人沟通能力,满足幼儿欣赏语言美的需要,提高幼儿思维水平的重要形式。但是目前的语言集体教学还是存在许多的欠缺,无法满足幼儿内在的兴趣需要,对于讲述和倾听能力培养得不到落实。因此本文立足于探讨语言领域集体教学活动的现状,分析语言活动的困境,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下面,笔者以大班语言活动《叽叽喳喳的石头剪刀布》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语言活动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1.语言活动中教师高度控制 纵观语言教学活动,以教师高控为主的接受式学习还是存在的。活动的始终,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教学者和控制者。师幼之间缺少有效互动,教师在活动中不在意幼儿自身的想法和观点,也不在意幼儿的探索与发现。以教师自身为本,活动中幼儿缺乏探究,听老师讲、看老师做的教学现象依旧存在,幼儿间接地获取相应的知识,缺少自己独立的思考。 2.语言活动中少数幼儿话语霸权 语言活动中,有的孩子比较活泼,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站起来回答问题总是滔滔不绝。有的孩子比较内向,不怎么愿意表现自我,每当老师提问,总是把头低下或躲开与老师的目光交流。因此讨论交流环节出现了少数幼儿的话语霸权,就只看见个别的孩子经常高举的小手,积极发言的也总是那几个。善于表述的孩子机会也会越来越多,而内向拘谨的孩子机会相比较也会少些。到了语言活动结束时,收获较多的往往就是那些积极表达、主动交流的孩子,相比较起他们,其他的孩子活动效果就差了。 3.语言活动中多媒体喧宾夺主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报告 (1)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条例

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条例 (2011年4月8 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和加快全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少数民族教育,是指政府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施的教育。 第三条少数民族教育实行优先发展、重点扶持的方针,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发展的原则;坚持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原则,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在学校开展宗教活动。 第四条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 推行以寄宿制、奖学金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民族部、班、民族中专、民族大学及大学预科教育的办学模式。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按照规定配齐学科教师、配全各类教学设备,加强学校现代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适应国家及云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少数民族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的领导,把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教育、民族事务等部门,负责民族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少数民族教育。教育、民族事务等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指定专人负责少数民族教育的管理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工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并根据考核结果对相关单位和个人定期进行奖惩。 第二章办学形式与管理 第八条采取多种办学形式,推进少数民族义务教育标准化办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建立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并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育体系。 鼓励和支持国家机构以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经费,举办面向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民办学校和其他民办教育机构。 第九条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实行省、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分级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以县(市、区)为主的管理体制。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学前教育,扶持农村幼儿园建设,核定幼儿园教师编制,对农村少数民族适龄幼儿实施1年的免费学前教育。 第十一条根据管理权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省、州(市)、县(市、区)少数民族学校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审核、批准、注册或者备案手续。少数民族学校的名称一般按照地方名称、民族名称、办学层次的顺序组成。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和调整少数民族学校布局,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为散杂居区的少数民 族设立少数民族中、小学或者在普通中小学开设少数民族班。 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招生时要有对少数民族的倾斜政策。 第十四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少数民族高等学校的建设,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生均拨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本省有关高等学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正文 一、云南的少数民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但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也没有个民族只住一个县(市),总的说来,在边疆地区分布居多;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回、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苗、栗、怒、独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民族文化是指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根据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语言之间语言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异同,可以把语言划分为语族、语支等各种类别。若把历史同出一个“基础语”(即母语)的许多语言归为一大类,则称为“语系”;同一语系的

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农村教育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而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因此,正视当前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问题,大力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新世纪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调查显示,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7%,中度为9.0%,重度为0.3%。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还发现,这些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2. 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3. 学校债务。教育部提供的数据,中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高达500多亿元,债务形式主要是施工队垫款、银行贷款以及向教师和社会借款等。 4.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城市教师的超编和农村教师的缺编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在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的教育更是关键。作为农村教育核心的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可以作为晴雨表直接反映出来农村的教育质量。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

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促进条例

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促进条例 【法规类别】少数民族教育科技 【发布部门】云南省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3.07.24 【实施日期】2013.10.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促进条例 (2013年7月24日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全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少数民族教育,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对少数民族学生和民族地区学生实施的教育。 第三条少数民族教育应当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扶持。 鼓励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支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教育年度工作目标考核。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少数民族教育工作。 民族事务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少数民族教育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协助配合做好少数民族教育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办学形式与教育教学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通过举办双语幼儿园、民族学校、民族部(班)、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发展具有少数民族教育特色并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优先规划、建设标准化寄宿制民族中小学。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逐步普及学前教育。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不通或者基本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举办双语幼儿园;省、州(市)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补助。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术语是各民族文化的精粹,其来源和内涵各具特色。为避免理解和交流过程中出现差异,本文梳理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让外界误读的部分文化术语,并从语音来源、历史传承等方面加以解释。 标签:误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语言、节庆、婚俗、饮食、手工艺、建筑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内容。“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用来表示特定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具有凝合性和整体性,无论是单成分术语或多成分术语,表达的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其特点是准确、严谨、简洁,文化误读,是指读者主观上由于缺乏对词源、文化背景的了解而造成对原意的误解。本文选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被误解的一些术语加以解析,以期加强中外人民和少数民族同胞沟通交流和理解。 一、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中容易误读的术语解析 “苦扎扎节” ——亦称“苦扎扎”或“库扎扎”,在哈尼语里是“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康泰”的意思,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音译过来,与汉字本身蕴含的意义大不一样,这是哈尼族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隆重的传统节日,不是字面上理解的“苦”节,玉溪元江的哈尼族从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起,节日历时3~5天,红河哈尼族每年农历六月欢庆该传统节日。 “赶摆”——又称“做摆”,傣语“赶摆”的原意是盛大节日或集会活动的意思,是傣族丰富多彩的节日统称,少数民族的“赶摆”和其他地方的赶集、赶场、赶街不同,傣族人“赶摆”涵义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很多,不仅是祭祀、集市、商贸的庙会,一些地区还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场合。傣族其他重大节日也叫做“摆”,如摆爽南(泼水节)、摆斋等,参加这些活动,都叫作“赶摆”。规模比较大的“摆”一般在五谷丰收的深秋时节进行。 早期的“赶摆”还是一种宗教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云南德昂族、阿昌族“做摆”之意是祈求村寨和家中人平安生活、消祛灾难,由村寨头人、家族长共同推选出“做摆””的承头人,拜佛祭祀,由佛爷念经,以求富裕安乐。 云南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汉语通过音译或意译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汉字书写的文化术语,在交流和使用中望字生义,致使理解上出现偏误。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婚俗文化容易被误读的术语解析 少数民族婚俗文化来源于本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特定时期约定俗成的风俗习

教育的困境与突围

教育的困境与突围
——王培元教育的历史观照 ——王培元教育的历史观照 与当代思考
教材: 教材: 话语与自由意志的博弈
权威
在那几个少数派的牛人之外, 在那几个少数派的牛人之外, 不那么牛的多数人该如何有尊严、 不那么牛的多数人该如何有尊严、 有智慧地通过教材和教参的那些迷 墙? 上世纪一个平常的早晨, 织金 二中的教室里坐了一批不同于平常 的考生。他们是需要参加教育局组 织的“教材过关”考试的老师们, 因为成绩与年终考核、职称评定挂 钩,他们脸上的表情便有些丰富 ——有掩不住焦虑的,有忍不住自 得的,有满脸既不屑又无奈的。但

试卷发下来之后,那些神情各异的 脸骤然间统一为同一种专注,好像 word 文档里的不同字体被格式刷拖 过了一样。 开考的铃声响过之后, 语文老 师王培元才从容地走进教室。很多 年以后,同事们都还能清晰地回忆 起接下来出现的一幕——他淡然地 瞟了一眼试卷,肃然地写下自己的 名字,昂然地站起身来,决然地把 空白卷摆上讲台,然后在满屋子惊 讶的凝视中施施然而去。 2011 年 10 月 25 日,王培元 老师在贵阳市白云区辞世。一直到 退休,王老师都没再过过教材关, 也不见于官方公布的教育名师榜。 但王培元辞世的消息一经发布,织 金大大小小的网络论坛上立即就掀 起了一股悼念的热潮,网民们几乎 是众口一词,将他称作没有头衔的 真正的优秀教师甚至是教育家。稍 微留心的话可以发现,王培元的很

多学生或准学生(有些人并不是王 老师班上的,却依然愿意以王老师 的学生自居),正在各个领域扮演 着中坚的角色,但不管活跃于哪个 圈子,他们都高度一致地表现出了 良好的写作素养和鲜明的个人风 格。 “过教材关”的华彩桥段显 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被 怀念王老师的人们一再的提及,并 在传说的过程中被夸大扭曲(王培 元的儿子王世锴证实说:其实不是 交白卷,还是做了一道题的),还 有人说王培元其实是做不来那些 题,为了面子才交白卷的。便有人 特意注册了“王培元的学生”的网 名在织金人民论坛上愤怒地反驳: “老师是不是老师得由学生说了 算,他们的专业素养凭那一纸试卷 怎能见出来?还给那些作奸弄科者 以空间,甚至给不开窍者以疑惑: 我教材关都过了,为何学生还不欢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全部资料汇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云南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 云南,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彝族 云南的彝族约有470.57万人,其中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 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现约有150.56万人。白族崇尚白色。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 白族习惯喝烤茶。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三道茶”是白族

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就有25个,云南独有民族15个,跨境民族16个,少数民族人口达15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数的1/3。少数民族教育对云南民族平等、团结、边疆及社会稳定都至关重要。是关乎到云南是否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问题,是关乎到云南各族人民梦想是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务须克服困境,寻求突破。 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困境 由于云南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生产落后,加上长期对民族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水平相对滞后,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巩固率低,文盲率高的问题较为突出,民族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居住地区的差异带来对少数民族受教育的差异。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以聚居、杂居、散居三种类型并存。主要聚居于内地坝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族、满族、白族、纳西族、蒙古族、壮族、傣族、阿昌族、布依族、水族等10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族、瑶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等8个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的有苗族、傈僳族、藏族、普米族、怒族、独龙族等6个民族;彝族在半山区和高山区都有分布。一般认为,居住在坝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交通等条件较为优越,居住在半山区的次之,居住在高山区的较为不利。居住在坝区的少数民族教育水平整体不仅普遍高于居住在其它地区少数民族受教育水平,而且居住在坝区的少数民族受研究生教育水平还高出汉族总体水平两倍多。居住在半山区和高山区的彝族受教育水平夹在居住于高山区的6个民族和居住在半山区的8个民族之间。 (二)经济收入的差异对少数民族受教育也带来差异。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落后制约其教育的发展水平。目前,云南省仍有7个人口不足10万的特有民族仍较为贫困,如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和独龙族。其中,整体仍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是德昂族、怒族和独龙族。这3个少数民族整体上仍然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其受教育的状况更为严峻。 (三)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多、地区政策的差异是

浅谈现今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现今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中国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如何构建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 是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我国教育领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现今的教育改革并未真正解决,反而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暴露出来。中国教育何去何从,如何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这不仅是每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普通民众所应关注的。我们相信, 只要理性地思考, 扎实地实践,中国教育就一定会走出困惑,步入新的天地! 关键词:中国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从古至今, 教育在人类生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与个人的人格发育、品质形成、知识增长有关, 也与文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有关。中国社会现在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社会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青少年犯罪率偏高;腐败问题严重;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没有稳定的社会价值观;很多中国人科学素质缺乏,迷信,盲从,没有明确的精神支柱,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对精神层面追求的淡漠,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心理焦躁等。社会问题是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而教育问题体现了社会问题,同时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必要途径。 一当前中国教育的问题有哪些 教育领域中的问题相当复杂,剪不断,理还乱,但只有厘清问题理出头绪,才能进一步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 那么.当前教育领域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呢? 从宏观角度看: 首先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 : 其次有限的教育投入还存在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第三教育腐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第四宏观的教育决策有随意化的倾向导致教育改革成效甚微。 就幼儿教育而言,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幼儿从事的活动本应是“游戏” 而非“学习” ,对幼儿而言,培养良好的体质,发展健全的心智与塑造完善的人格,才是幼儿教育的使命。认知潜能的过度开发造成儿童智力过早成熟与定型: 情感与意志品质的被忽视. 导致其心智发展的片面与失衡。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不仅造成儿童发展的片面化,也对儿童今后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就基础教育而言,首先,教育不均衡与不公平问题突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仍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不和谐音; 其次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仍任重道远: 第三.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无论从学校数量还是办学质量来看,高中阶段教育的问题都越来越突出。 就职业教育而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条腿走路”教育的步伐才能坚实稳健.中等职业教育目前的发展相对葵缩,这造成了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低素质和不稳定也是制约我国产业优化的重要因素. 高等职业教育也不容乐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应是高等职业教育,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就高等教育而言,近年来“大众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忽如一夜春风来,大学学院如花开” ,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并未如预想的那样带来效益

中国教育的困境

中国教育的困境是什么? 从事高中教育六年多时间了,感觉现在的学生一年不如一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不满意,大多数教师不满意,大多数家长也不满意。广大人民对于幼儿教育不不满意、对于基础教育不满意、对于高等教育也不满意。难道这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我觉得这不是。所有这些都只是改革开放的大进程中,由于没有改革到位而出现的问题的一部分。 有人说“中国教育的现状再不改变,中国的前途就会葬送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初闻感觉危言耸听,细思就感到中国教育的问题确实严重,并且不只是腠理之疾,而是心腹之患了。中国的教育究竟怎么了?现在将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写下来,以希望肉食之人能够寻求到让中国教育浴火重生之道。 困境一、家庭教育缺失的困境 完整的教育实施有四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然而长久以来我们仅仅把学校教育当成了教育的全部。而一个人所接触到的最早的教育来自家庭。 一个人,从胎儿到进入小学所得到的知识、技能绝大多数来至父母,来自家庭。一些最重要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也要来自家庭环境。我们基本的生存、生活能力,例如:呼吸、睡眠、吃饭、行走、饮水、锻炼;我们所崇尚的品质习惯,例如:细心、坚强、持之以恒,乐观积极,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等。这些都是需要母亲父亲在日常生活之中点滴渗透入孩子心灵之中的。身教远胜于言教。错过了学龄前的阶段,很多优秀品质,高尚道德的培养放到学校之中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 现实情况怎样呢?大多数孩子家庭教育缺失(或严重不足)。且不言那些几百万一年都见不到父母几面的农村留守儿童。就算在城市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明显不足。一方面,多数父亲母亲忙于生计,忙于工作无暇过问孩子的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大全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大全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有56个民族,云南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还聚居着25个民族,这些民族分别是: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族。这些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的宗教和民族传统,也有自己民族独有的节日。你要是想完全试着过一遍这些节日,那可能一年到头都过不完。我今天专门给大家收集整理了非常详细的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以便于网友查询。大家来云南旅游的时候别忘了事先查询一下,可以有意参加一些节日。 民族节日名称主要活动内容时间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彝族火把节耍火把、摔交、斗牛、歌舞表 演 插花节插花、对歌农历二月初八 赛衣节歌舞、鲜艳服饰农历三月二十八日 虎节跳虎笙、虎舞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密枝节祭神仪式农历腊月第一个鼠日至马日 牟定“三月会”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农历三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 白族大理三月街物资交流、赛马、歌舞表演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青姑娘节歌舞农历正月十五日 绕三灵祭祀、栽秧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栽秧会祭祀、栽秧、对歌芒种节令 火把节树火把、赛龙舟、唱大本曲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石宝山歌会庙会、对歌农历七月二十六至八月初一 梨花会梨园里野餐每年梨花盛开时节 本主会祭祀、歌舞、洞经音乐各村寨不同 傣族泼水节赛龙舟、泼水、歌舞阳历四月中旬 送龙节祭祀、歌舞阳历一月 关门节琰佛塔、歌舞农历六月中旬 开门节串寨、放高升、歌舞农历九月中旬 哈尼族阿玛突祭祀、歌舞、摆街宴农历二月属龙日 “苦扎扎”(六月年节)打秋千、摔交、歌舞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里玛主”节歌舞、摔交阳春三月 捉蚂蚱节捉蚂蚱来食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姑娘节秋千、歌舞农历二月初四 祭龙日/新米节鋩锣、牛皮鼓,巴乌、四弦琴农历二月二日 米索扎节秋千、歌舞 苗爱拿节篝火、歌舞农历五月上旬 苗族踩花山节爬花杆、芦笙、歌舞分地域农历正月初二或六月初 六 傈僳族澡堂会温泉沐浴、赛歌农历正月初二 “盍什”节吃团圆饭、射弩比赛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 刀杆节爬刀杆、下火海、丢包、歌舞农历二月初八 纳西族米拉会/棒棒会野炊、赛马、歌舞、农具交易农历二月初八 三多节祭祀、对歌、斗牛农历二月初八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在社会转型时期,少数民族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调适的重大问题。在这种历史性的文化变迁大潮中,如何传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被誉为少数民族之乡。有26个世居民族,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创造了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具体条件不同,所以,文化的发生或早或迟,发展或快或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缺。但都独立创造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特色文化,并归属于中华大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文化发展多元化日趋明显的当代社会,民族文化受到空前重视。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空前的冲击,正面临消逝的危机。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飞速消逝的情况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心理,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显得异常的复杂和艰难。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尊重差异,解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形成文化多样性已成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一、现代化进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界定 (一)对少数民族现代化的界定 1.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前进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对现代化这个概念的界定还存在一定分歧。大多数人对现代化的理解与描绘较模糊,尚未呈现一个清晰的认识。每位学者对现代化的含义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不同的解说。 我国现代化理论家罗荣渠教授认为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严英龙研究员认为现代化就是以市场原则为取向,以工业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代替,并引起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适应性变革的过程。厉以宁教授认为,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经济、社会、文化、习惯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重要变化的过程。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不断的改善,社会运行效率得以不断提高。马崇明认为所谓的现代化就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机构的根本变化。①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界定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是指: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与社会发生同质、同向的变迁。“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现代化。简单的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不是用别的文化去代替传统文化,不是让少数民族舍弃传统而另就,而是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力量推动现代化,通过现代化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现代化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能够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与发展,创造出新的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文化发生交流和碰撞。 (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界定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在各民族中不同程度的传承了下来。传统文化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②这部分少

浅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教育起源的理论 在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的起源主要有如下三种不同的主张。 1.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C harls Letourneau,1831-1902)在其所著《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 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按照他的看法,动物是基于生存与繁衍天性本能而产生了把“经验”、“技巧”传给小动物的行为的,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SirThomasPereyNunn,1987~1994)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PaulMonroe,1869~1947)。 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在其著作《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但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他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3.劳动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不是武断地判定上述两种观点的错误,而是在肯定他们这种有益的尝试和提出问题的贡献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人类祖先的产生及开始制造工具前后的历史,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之,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首先,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传递社会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教育对当时的人类所以必要,是因为: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4页文档资料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 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经历了自1949年以来5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许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已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文盲率不断下降,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历的人数不断增加。当然,与全国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以下困难和差距。 一是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200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全国7.56年,云南6.32年,排在全国27位;2000年,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全国为6.72%,云南为11.39%,在全国排第六位;2005年全省129个县(市、区)已有112个县实现了“普九”,“普九”人口覆盖率达8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九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全省尚有17个县需要实现“普九”,这17个县均是民族、边疆、贫困县、难度很大。 二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全省129个县(市、区)中有73个国家贫困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1050万人(其中特困人口286万),农民人均收入偏低,贫困中小学生约250万人。 三是少数民族发展始终是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云南少数民族人口中约600万人不通汉语。14个少数民族用20种文字或拼音扫盲,有11个少数民族小学生使用14种文字,教师授课必须采用双语教学。25个边境县中尚有8个县未“普九”,其中绝大多数是民族自治县,7个云南特有、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严重滞后。 四是特殊的办学形式和较高的教育成本制约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 的提高。云南多数地区奇偶哀痛、通信等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居住高度分散,5个地州人口密度不足55人/平方公里,致使布局分散,2006年,单

独的教学点多达16141个,一师一校点多达12364个,不得不采取复式教学,导致办学成本偏高,加之师资水平偏低,有代课教师24319人,质量难以保证,教育投资效益低。 五是基础教育落后,导致云南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高中阶段规模小,2006年云南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39.3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9个百分点,每万人高中阶段在校生176.22人,在全国排第30位。200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4%,比全国低6个百分点。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以立法来确保少数民族教育的平稳、快速发展,以加大投资力度来助推民族教育发展。取得一些新的突破。 一是云南将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学生的专项助学力度,尤其是对八个人口较少民族、四个深度贫困民族和藏区,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加大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增加建设一批寄宿制民族中小学校和高中民族班、民族预科班、特有民族中专班,提高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扩大寄宿制民族中学办学规模。 二是出台《云南少数民族教育条例》,使云南民族教育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颁布了《云南少数民族教育条例》,《条例》鼓励民族教育采取多种办学形式,建立具有少数民族教育特色并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育体系。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经费,举办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民办学校。《条例》还要求少数民族中、小学突出少数民族学校的办学特色,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相应课程。普及民族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