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省环境卫生规划编制导则

海南省环境卫生规划编制导则

海南省环境卫生规划编制导则
海南省环境卫生规划编制导则

海南省环境卫生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〇〇九年八月十二日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垃圾收运与处理系统规划导则

第三章公共厕所布局规划导则

第四章停车场布局规划导则

第五章集贸市场与临时摊位布局规划

第六章规划保障与管理措施

第七章环卫基本人员及设备配备标准

第八章年度计划

第九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推进全省环境整治工作,提高我省城乡环境卫生水平,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与旅游环境,加快生态文明示范省、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指导各市、县、自治县以及乡镇、旅游区、开发区的环境卫生规划的编制,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环境卫生规划的编制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确定的各项规划原则,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积极采取先进的规划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

第三条环境卫生规划应当符合《海南城乡总体规划》及城镇、旅游区和开发区总体规划。

第四条规划范围

1.市域或镇(乡)域环境卫生规划的范围应与城镇体系或村镇体系规划范围相一致。

2.城市主城区或城镇、旅游区、开发区环境卫生规划范围应与其总体规划范围相一致。

第五条规划期限:2009—2015年。

第六条规划目标

1.2009年底以前,所有市县级生活垃圾处理厂(场)投入使用,垃圾处理设施基本满足城市(乡镇)需求。

2.2010年,全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

3.2011—2012年,配套与完善各类环卫设施,停车场、公厕、集贸市场等公共设施按国家规定标准进行建设或改造,垃圾收集、转运设备基本配备,城市主要街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25%~45%。所有乡镇(农、林场)达到文明生态镇标准。

4.至2013年,30%的县城创建为国家级卫生城市(或县城),60%的市县创建为省级卫生城市(或县城)。

2013—2015年,城镇基础设施严格按规划布局,公共设施配套完善。健全法规、规划、标准和监管体系,推进市场化进程,形成环境卫生作业的市场化机制,环卫设施达到国内同类型城市(乡镇)先进水平。设市城市及50%以上的县城建立起城市数字

化管理系统,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30%,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基本建立,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第七条规划内容

1.市县域环境卫生规划包括垃圾收运与处理系统规划。

2.市县主城区、旅游区、开发区环境卫生规划包括垃圾收运设施规划、公共厕所布局规划、停车场布局规划、集贸市场与临时摊位布局规划。

3.镇(乡)域环境卫生规划包括垃圾收运设施规划。

4.镇区环境卫生规划包括垃圾收运设施规划、公共厕所布局规划、停车场布局规划、集贸市场与临时摊位布局规划。

5.年度建设计划。

第八条规划文件及主要图纸

1.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规划说明书。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规划说明书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

2.主要规划图纸

(1)市县域垃圾收运与处理系统规划图;

(2)市县主城区环境卫生规划图;

(3)旅游区环境卫生规划图;

(4)开发区环境卫生规划图;

(5)各镇(乡)域垃圾收运设施规划图;

(6)各镇区环境卫生规划图。

第二章垃圾收运与处理系统规划导则

第九条垃圾收运与处理系统规划必须从总体上满足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等功能,贯彻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原则,逐步实现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和分类处置。

第十条垃圾收运与处理系统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

1.市县环卫机构设置、环卫人员从业状况、环卫经费、环卫人员收入状况;

2.各类垃圾产生量、打扫、收集、清运情况;

3.环卫车辆、垃圾收集点、沿街垃圾箱、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厂(场)等环卫设施现状分布、使用、运行情况;

4.生活垃圾组成与物化特性;

5.现状垃圾处理情况。

第十一条垃圾收运与处理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1.市县域垃圾收运与处理系统规划

(1)垃圾产生量分区预测;

(2)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布局;

(3)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布局;

(4)建筑垃圾处置设施布局;

(5)提出工业、医疗与特种垃圾处置原则;

(6)规划保障措施。

2.市县主城区、旅游区、开发区、镇区垃圾收运系统规划

(1)垃圾产生量预测与分布;

(2)生活垃圾收集设施规划;

(3)生活垃圾收运系统规划;

(4)人畜粪便管理与处置规划;

(5)年度建设计划。

3.镇(乡)域垃圾收运系统规划包括镇(乡)域垃圾转运设施及各村庄垃圾处置方式及垃圾收运点。

第十二条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应在分析城市(镇)最近3~5年垃圾产生量、增长率、人均垃圾产生量,各城镇、旅游区、开发区规划性质、人口规模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采用增长率法、人均垃圾产生量法、趋势外推法、生活垃圾产出与人均消费支出关联法等两种以上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对各种计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在考虑垃圾减量化的发展趋势后权衡得出各城镇、旅游区、开发区阶段垃圾产生量结果,并分析垃圾在各区域的分布情况。

第十三条生活垃圾收集

1.推行垃圾收集袋装化,并分类定点投放、定时收集。生活垃圾收集点位置应固定,既要方便居民使用、不影响城市卫生和景观环境,又要便于分类投放和分类清运。

2.城镇、村庄生活垃圾收集点应结合居住组团、公建设施、居民点布局情况进行设置,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m,每处4~10㎡(村庄的垃圾收集焚烧池不受此限制)。居住小区垃圾收集点每处服务人口不宜超过120户。生活垃圾收集点可放置垃圾容器或建造垃圾容器间;市场、交通客运枢纽及其他产生生活垃圾量较大的设施附近应单独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

3.旅游区的垃圾收集点根据旅游区的建设用地布局设置,规模较大的宾馆、酒店、度假村、度假居住组团、配套设施集中区域应单独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在主次出入口、游客集中的休息场所均应设置垃圾收集箱。

4.垃圾分类收集箱(果皮箱)的设置间距按道路功能划分,商业、金融业街道:40~80m;主干路、次干路、有辅道的快速路:80~150m;支路、有人行道的快速路:100~200m。车站、码头、影剧院或人流量大的地点加设果皮箱,广场按每1000 ㎡设置1个垃圾分类收集箱。

5.每个公共汽车候车亭均要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箱。

6.商铺必须自备废物箱,其中人流量较大的商铺应在出入口附近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箱。

7.旅游区主要游览线路垃圾分类收集箱间距不应大于100m,人流量大的主要旅游景点应加大果皮箱的设置密度。

8.村庄主要道路、公共活动区域一般间隔60~100m设置一个垃圾分类收集箱。

9.生活垃圾收集点的垃圾容器或垃圾容器间的容量按生活垃圾分类的种类、生活垃圾日排出量及清运周期计算。

第十四条生活垃圾收运

1.生活垃圾收运系统规划应合理确定收运方式,在收运过程中应减少垃圾收集环节和在城内停留的时间,提高垃圾收集的工作效率。

2.垃圾运输距离超过20公里,人口密集、垃圾产量高的区域,宜采用二级转运模式,区域内应建设一座大、中型转运站。

3.垃圾运输距离超过20公里,但人口规模小、垃圾产量低的乡镇与旅游区,宜采用“手推车收集至垃圾收集点——小型机动车运送至一级转运站——大型运输车转运至处理厂(场)”的一级转运方式。

4.在乡镇面积比较小、村庄数量少的地区,宜采用“定点设置垃圾桶——后装式垃圾压缩车清运至垃圾处理厂(场)”的零转运方式。

5.不属于上述三类区域的,均采用“手推车收集至垃圾收集点——小型机动车运送至一级转运站——大型运输车转运至处理厂(场)”的一级转运方式。

6.生活垃圾转运站宜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生活垃圾产量多且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不宜设在公共设施集中区域和靠近人流、车流集中的地区。

7.采用非机动车收运方式时,生活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宜为0.4~1km;采用小型机动车收运方式时,其服务半径宜为2~4km;采用大、中型机动车收运的,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服务范围。

8.生活垃圾转运站设置标准应符合表2-1的规定。

表2-1 生活垃圾转运站设置标准

9.在临近江河、湖泊、海洋和大型水面的城市、旅游区、开发区,可根据需要设置以清除水生植物、飘浮垃圾和收集船泊垃圾为主要作业的垃圾码头以及为保证码头正常运转所需的岸线。

第十五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设置

1.垃圾处理设施选址应满足城市环境保护和城市景观要求,并应减少其运行时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对城市的影响;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及二次转运站宜位于城市规划建成区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及城市水系的下游,并符合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2.各市县垃圾处理设施选址应符合《海南省城镇垃圾处理控制性规划》(2005—2020)的布局要求。偏远地区的乡镇与农场确需单独设置垃圾处理设施的,选址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 50337—2003)所规定的有关标准要求。

第十六条乡镇与农村地区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应分阶段进行规划建设。按照“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的运行模式规划实施。

1.2009—2011年,在乡镇垃圾转运站还没建成之前,各乡镇、村庄的生活垃圾按照集中分拣、焚烧处理。每个乡镇、村庄合理选址,建设一处垃圾焚烧池,配专职卫生员,每日进行焚烧与清理。

2.2012—2015年,在每个乡镇至少设一处垃圾转运站,封闭式垃圾运输车按垃圾转运量、运距等实际情况配置。每个村建有足够数量的垃圾收集点,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超过70m。

第十七条建筑垃圾处理管理

1.惰性建筑垃圾可作为填海工程、码头建设工程、道路建设工程等土石方填方的替代填料。

2.城市建成区周边应设置足够数量与容量的余泥渣土受纳场,用以承受非惰性建筑垃圾以及因运输距离限制而不能利用的其他建筑垃圾,有条件的城市可考虑利用废弃石场作为余泥渣土场。

3.鼓励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应用,应用新技术将建筑垃圾加工制造成为新的符合相应标准的建筑制品,重新利用。

第三章公共厕所布局规划导则

第十八条公共厕所规划

1.城市公共厕所布局规划应对城市公共厕所现状的布局情况以及商业区、客运站、码头、体育馆、展览馆、广场、公园等人流集中的公共设施布局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掌握当地卫生部门的发展建设计划。

2.根据城市性质和人口密度,城市公共厕所平均设置密度应按每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3~5座选取;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偏低、居住用地及公共设施用地指标偏高的城市、旅游城市及小城市宜偏上限选取。

3.城镇一般按城镇常住人口每2500~3000人配套1座公共厕所。此外,集贸市场、长途客运站等人流集中的公共设施应配建公共厕所。

4.公共厕所建筑面积应根据人口流动量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可根据周围具体情况尽可能结合公建和生活区统一布置,建筑面积规划指标规定如下:

(1)车站、码头、体育场(馆):15~25㎡/千人;

(2)广场、街道:2~4㎡/千人;

(3)商业大街、购物中心:10~20㎡/千人;

(4)居住小区内6~10㎡/千人。

5.每座公厕建筑面积30~120㎡,独立式公厕用地面积60~170㎡。各类城市用地公共厕所的设置标准按表3-1的指标考虑。

6.城镇、旅游区、开发区的商业区、市场、客运交通枢纽、体育文化场馆、游乐场所、广场、大型社会停车场、公园等人流集散场所附近应设置公共厕所。其他地段也应按需求设置相应等级和数量的公共厕所。

7.公共厕所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设置在人流较多的道路沿线、大型公共建筑及公共活动场所附近。

(2)独立式公共厕所与相邻建筑物间宜设置不小于3m宽的绿化隔离带。

(3)附属式公共厕所应不影响主体建筑的功能,并设置直接通至室外的单独出入口。

(4)公共厕所宜与其他环境卫生设施合建。

(5)在满足环境及景观要求条件下,城市绿地内可以设置公共厕所。

表3-1 公共厕所设置标准

8.公共厕所的粪便污水应排入城市污水管道;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其公共厕所应配建粪便污水前端处理设施。

9.公共厕所建筑标准的确定:旅游区、城市旅游景点、商业区、重要公共设施、重要交通客运设施、高速公路沿线服务站、公园及其他环境要求高的区域的公共厕所不低于一类标准;主、次干路及行人交通量较大的城市道路、国道、省道、县道沿线加油站的公共厕所不低于二类标准;其他街道及区域的公共厕所不低于三类标准。

第四章停车场布局规划导则

第十九条进行城镇停车场布局规划应对城镇汽车总量、私家车拥有量与增长率、车辆类型比例、现状的各类停车场、临时停车场以及它们的面积规模、停车数量、服务对象等方面进行充分调查,另外,还要对城镇占道停车现象比较严重的路段进行调查与分析。

第二十条城镇停车场系统规划应在城镇总体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考虑汽车时代到来对城镇静态交通的影响,使停车场系统规划与城镇交通系统规划相协调。

第二十一条城镇停车场用地总面积可按规划城镇人口每人0.8~1.0㎡计算,其中:机动车停车场的用地宜为80%~90%。各市县应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条件、百户家庭拥有车辆等具体情况确定。

第二十二条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在城镇中心地区不应大于200m;一般地区不应大于300m;自行车(包括电动自行车,下同)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宜为50~100m,并不得大于200m。

第二十三条城镇商业区、幼儿园、小学、公园、广场、集贸市场、娱乐场所等人流集中区域须在主要入口附近200m范围内配套公共停车场。

第二十四条公共停车场面积

1.当计算城镇中心区公共停车场的停车位数时,机动车与自行车都应乘以高峰日系数1.1~1.3。

2.机动车每个停车位的存车数以一天周转3~7次计算;自行车每个停车位的存车量以一天周转5~8次计算。

3.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用地面积,宜按当量小汽车停车位数计算。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25~30㎡。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的建筑面积,每停车位宜为30~50㎡。摩托车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2.5~2.7㎡。非机动车以自行车为计算当量。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1.5~2.0㎡(包括电动自行车)。各类车辆的换算当量系数应符合国家现行规范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出入口应符合行车视距的要求,并应右转出入车道,并且应距离交叉口、桥隧坡道起止线50m以远。

第二十六条大型体育设施和大型文娱设施的机动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应分

开布置。其停车场出口的机动车和自行车的流线不应交叉,并应与城市道路顺向衔接。

第二十七条在不影响正常交通通行的前提下可以在城镇道路路侧设置停车泊位,合理划定停车时段。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的主路不应设置路侧停车场。路侧停车场应根据交通组织形式、道路宽度、按表4-1设置:

第二十八条城市停车应向立体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地下与空中的空间停车。

1.城市中心商务区、商业区、繁华地段、老城改造区域新建的高层建筑须设有地下停车场。

2.大型商场、影剧院、娱乐场所地面与地下停车位不能满足需要时应配建停车楼。

3.城市中心区应考虑利用学校操场、体育场等地下的空间作为停车场。

表4-1 路侧停车场设置表

第二十九条为集贸市场配套的停车场,机动车与自行车应分离布置,蔬菜、食品运输车停车位另行考虑。

第三十条大中城市应根据公共交通系统规划设置公交始末站,并在公交始末站配套足够的公共汽车停车场所。

第三十一条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

1.大、中城市应设置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其他城镇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设置。

2.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的用地指标可按环境卫生作业车辆150㎡/辆选取,环境卫生车辆数量指标可采用2.5辆/万人。

3.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应设置在环境卫生车辆的服务范围内并避开人口稠密和交通繁忙区域。

第三十二条海南省公共建筑与住宅机动车停车位参照本《导则》规定的参考指标结合本地实际进行配建,见表4-2 。

表4-2 海南省公共建筑与住宅机动车停车位参考指标

第三十三条统一规划建设的建筑群,各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的设置标准必须与其规模、性质相对应。多功能的综合性建筑,应按各部分使用面积比例且考虑各部分峰值时特征综合确定配建停车位。

第五章集贸市场与临时摊位布局规划

第三十四条集贸市场与临时摊位规划内容应包括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夜市、各类临时市场与临时摊位布局等规划内容。

第三十五条进行集贸市场与临时摊位规划应对城镇现状的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夜市、各类临时市场与临时摊位的布局、用地与建设规模、摊位数量、服务范围等方面进行充分调查,另外,还要对城镇占道经营现象比较严重的路段进行调查。

第三十六条集贸市场布局规划应结合城市规划的居住区配套建设,方便居民生活。市场选址应靠近居住区中心区域,且具有比较便利的交通条件、停车条件。旅游度假区集贸市场应结合超市建设。

第三十七条集贸市场不宜设在交通性干道两侧,宜布置在城镇次干道或居住区主要道路两侧。

第三十八条建制镇集贸市场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km(对于镇区而言),城市居住区集贸市场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

第三十九条居住区集贸市场建筑面积宜在1500~2500㎡之间,周边配套日常用品等商业设施。

第四十条垃圾收集点与集贸市场距离宜在50~150m范围内。

第四十一条集贸市场出入口不得少于2个,且与主次干道交叉口距离宜大于

150m,最小不得小于50m。

第四十二条集贸市场应配有足够的机动车与自行车停车位,且机动车与自行车分离布置。每百平方米营业面积机动车位不少于1.0个、自行车位不少于7.5个,蔬菜、禽肉等食品运输车停车位另行考虑。

第四十三条瓜菜批发市场、水果批发市场、禽肉批发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应设在城市(镇)郊区附近,配有足够的机动车停车场地,且批发市场主要出入口位置不得位于交通主干道上。

第四十四条商品夜市、饮食大排档、临时市场不得设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两侧,宜设在综合性道路与生活性道路两侧,并有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停车条件。

第四十五条商品夜市可利用夜间不营业的商业广场、停车场、体育场所或闲置空地设置,不得占用交通性道路与公共绿地。

第四十六条商品夜市、饮食大排档、临时市场的设置要合理限定营业时段,规范管理,全时段保持清洁,不得影响居民正常的工作与休息生活。

第四十七条在对城市交通不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可以划定部分传统商业街作为商品夜市、夜间饮食大排档街区,限制机动车通行,并利用老城区传统商业街改造,建立小商品街、特色小吃街、特色饮食街等步行街区。

第六章规划保障与管理措施

第四十八条环境卫生规划应提出环境卫生管理、环卫设施建设、环卫资金筹措、环卫收费机制、环卫工人人身安全、工资保障等保障性措施。形成依法管理的机制、依靠科技进步的机制、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和全社会参与的机制。

第四十九条垃圾清扫保洁管理措施

1.市县主城区、旅游区、开发区、镇区垃圾清扫保洁规划应确定城市(乡镇)各道路、区域的清扫保洁标准。

2.主城区、旅游区、开发区、镇区与村庄保洁标准:

(1)城市、主要城镇、旅游区道路清扫保洁分为三个等级:主干道、商业街为一级,次要道路为二级,小街小巷及居民生活区道路为三级。其中一级道路实行全天候保洁,时间从早上5时至晚上10时。二级道路实行一扫一保,时间为上午5时至下午7时,三级道路实行一天打扫二次,早上一次,下午一次,不保洁。

(2)一般小城镇道路清扫保洁分为两个等级:主次干道、商业街为一级,小街小巷及居民生活区道路为二级。其中一级道路实行一扫一保,时间为上午5时至下午7时。二级道路一天大扫二次,早上一次,下午一次,不保洁。

(3)特色旅游村庄实行每天两扫一保,一天打扫二次,早上一次,下午一次,保洁时间为上午6时至下午7时。

(4)普通村庄实行每天一扫,时间为上午6时至7时,不保洁。

第五十条垃圾收运与处理管理措施

1.工业、医疗与特种垃圾必须单独收集、单独运输、单独处理。

2.商铺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不得投入沿街的公共果皮箱中。各商铺必须自备废物箱,其中人流量较大的商铺应在出入口附近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箱。

3.垃圾储存与运输过程应避免垃圾的二次污染,垃圾转运站与垃圾转运车辆应封闭化。

4.高速公路,交通干线公路,通往旅游区道路,位于城镇区域附近的海、江、河、湖、渠水岸,以及港口、车站、码头等地带,按照职责分工由交通、海洋、水利和旅游部门建立专门的保洁机制。

第五十一条停车场规划管理

1.鼓励新建建筑物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超标准增建停车场所,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建公共停车场,鼓励单位专用停车场在节假日或夜间向社会公众开放。

2.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将公共停车场挪作他用。

第五十二条集贸市场、商品夜市与临时市场管理措施

1.应加强对商品夜市、饮食大排档、自发性集贸市场、集贸市场外部临时摊位的管理,管理措施应以疏导为主。

2.合理设置临时市场,提供规范、低门槛的经营条件,引摊进场。除划定的夜市街区和临时市场外,临时市场和临时摊位不得占用城镇道路。

3.城管、环卫、工商等管理机构应加强集贸市场、商品夜市、饮食大排档及其他临时市场的管理,明确专人负责市场秩序与环境卫生管理。

4.加强风景区、学校周边、商业区、车站、码头等临时摊位集中区域的管理,划定临时摊位经营区域集中管理或配建商业铺面。

5.对于距离菜市场较远、流动商贩活跃的居住小区应完善菜市场、食品店、杂货店等设施的配套,规范经营行为。

第七章环卫基本人员及设备配备标准

第五十三条全省各市县、城镇均应建立专业的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各级环卫机构应配有专业的环境卫生队伍。

第五十四条环卫人员配置标准

1.环卫人员配置标准根据建设部《城市建设各行业编制定员试行标准》进行计算。

2.大中城市环卫专业队伍宜占城市人口的3‰~4‰。

3.小城市、旅游城市、城镇环卫专业队伍宜占城镇人口的4‰~6‰。

4.村庄按每150户配一名卫生保洁员,少于150户的村庄配卫生保洁员1名。

第五十五条环卫车辆配置标准

1.各市县主城区环卫专用车辆(机动车)不少于2.0辆/万人,旅游城市不少于2.5辆/万人。

2.各乡镇环卫车辆(机动车)不少于2辆。

3.机械化清扫道路,配置清扫车1台/10公里,高压冲洗车1台/15公里,高压冲洗车自带洒水功能,不另配洒水车。

4.人力收集车、小型机动收集车、垃圾运输车根据负责区域垃圾产生量以及以下指标计算:每辆人力收集车每天运4车,每车垃圾0.5吨,其服务半径宜为0.4~1km;每辆小型机动收集车每天运4车,每车垃圾2吨,其服务半径宜为2~4km;每辆垃圾运输车每车垃圾12吨,运输次数根据垃圾转运站至垃圾处理厂(场)的往返距离估算。

第五十六条洒水车供水器

1.环境卫生洒水冲洗车可利用市政给水管网及地表水、地下水、中水作为水源。利用中水作为水源的其水质应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要求。

2.供水器宜设置标准:快速干道600~700m,主干道700~1000m,一般支路1200~1500m,商业街与文化街700~1000m (以上供水器间距适用于5吨以上的车辆,当车辆吨位小于5吨时,间距应适当缩短) 。

3.洒水车供水器可利用现有的消火栓取水。

第五十七条环卫工作场所规划

1.基层环境卫生机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按管辖的范围和居住人口确定,用地指标如表7-1 所示。

表7-1 城市环境卫生机构用地指标

注:表中“万人指标”中的“万人”,系指工作区域范围内的人口数量。用地面积计算指标中,人口密度大的取下限,人口密度小的取上限。

2.基层环境卫生机构应设置相应的生活设施基地,用地指标如表7-2所示。基层环卫机构的办公和生活设施,也可结合民用建筑及其他公共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表7-2 城市环卫机构配套生活垃圾基地设置标准

第五十八条环卫工人休息场所

1.在露天、流动作业的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工人工作区域内,必须设置工人作息场所,以供工人休息、更衣、淋浴和停放小型车辆、工具等。

2.作息场所的面积和设置数量。一般以作业区域的大小和环境卫生工人的数量计算。环卫工人休息场所设置指标应符合表7-3规定。

表7-3 城市环卫工人休息场所设置标准

注:表中万人系指工作区域范围内的人口数量。

第八章年度计划

第五十九条环境卫生规划应明确年度建设计划,具体内容包括:

1.垃圾收运系统年度计划,包括果皮箱、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场建设的详细计划;

2.环卫人员配备与环卫车辆等设备配置年度计划;

3.公共厕所建设与改造年度计划;

4.停车场与各类配套停车位建设年度计划;

5.集贸市场、临时市场、商业步行街建设与改造年度计划。以上年度计划内容可列表统一表达。

第九章附则

第六十条本导则由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第六十一条本导则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矿区总体规划编制标准

学习辅导 目录 1.概述(之一) 2.概述(之二) 3.标准正文 4.附录B、附录C(之一) 5.附录C(之二) 6.附录C(之三) 7.附录C(之四) 8.附录C(之五)、附录D、A、E 1.概述(之一) 1.1本标准的编制原则 1.2本标准的主要编制依据 1.3本标准的主要参考资料 1.4《矿区总体规划》和《矿区总体设计》的不同 1.5国家发展改革委第14号令对本标准的影响 1.1本标准的编制原则 贯彻科学发展观, 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煤炭产业政策的要求, 力求简明实用,便于操作。 1.2本标准的主要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共和国煤炭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国发[2005]18号文件), 《关于规范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改能源﹝2004﹞891号文件), 《煤炭产业政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年第80号公告发布), 近十多年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查的实践。 1.3编制本标准的主要参考资料 原能源部1990年颁发的煤炭工业五项设计编制内容中的: 《设计文件编写规定》和 《矿区总体设计编制内容》 1.4《矿区总体规划》和《矿区总体设计》的不同 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 《矿区总体设计》——计划经济 《矿区总体规划》——市场经济 功能有区别 两者都是矿区资源勘查、开发和生产活动的依据,但有以下不同

《矿区总体设计》的功能:单项工程初步设计的依据;基本建设计划安排的依据;编制矿区建设施工组织设计的依据。 因此,《矿区总体设计》要确定矿区开发的各项重大原则。 《矿区总体规划》的功能:作为矿区探矿权与采矿权设置的依据;作为矿区各单项工程可行性研究和项目核准的依据;作为编制矿区建设组织方案的依据;作为编制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县域社会经济规划、相关城镇规划和相关行业规划的依据。 因此,《矿区总体规划》只要确定矿区开发建设的“框架”或“大盘子”即可。 要求的基础资料(地质资料)不同 《矿区总体设计》: 全区详查,并有一、二个井田的精查。 《矿区总体规划》: 在普查和必要的详查地质报告基础上进行,详查及以上区域面积占矿区含煤面积的60% 左右。不要求有精查。 内容深度有区别 (因为满足要求有区别,地质资料不同,时代不同) 与《矿区总体设计》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内容:地质部分、矿区建设外部条件、井田划分与开拓方式; 比《矿区总体设计》浅的内容:矿区配套设施、经济部分; 比《矿区总体设计》加深的内容:矿区范围论证、煤炭加工、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比《矿区总体设计》增加的内容:市场预测、矿区勘查区块划分及补充勘查意见、煤炭转化、节能减排、土地复垦。 其中,加深和增加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要求提出的。 1.5国家发展改革委第14号令对本标准的影响 发改能源(2004)891号文《关于规范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是本标准编制的主要依据之一。但在本标准发布实施后的201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第14号令发布了《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管理暂行规定》,891号文随之作废。 14号令和891号文与总体规划编制相关的主要区别 勘查程度 891号文:“找煤、普查和必要的详查等地质资料” 14号令:“在普查和必要的详查地质报告基础上进行,详查及以上区域面积占矿区含煤面积的60% 左右”。并强调“矿区内有多个地质勘查报告时,省级发展改革委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地质勘查单位编制地质资料汇编报告”。 委托主体和编制单位资质 891号文:由省(区、市)发展改革委(计委)或计划单列企业集团负责组织,委托具备资质的咨询机构, 14号令:由省级发展改革委委托具有甲级煤炭工程咨询资质的单位编制。 矿区范围论证 891号文:未要求 14号令:“多个相邻煤田、大型煤田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合理划分矿区。” 矿区安全 891号文:未要求

规划选址报告编制导则

规划选址报告编制导则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编制导则 一、总? 则 1.1? 为规范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的编制,根据《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实施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实施办法》第八条规定的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的编制,其他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申请可参照执行。 1.3? 建设项目选址,应统筹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要求、资源环境及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并遵循如下原则。 ⑴ 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原则。 ⑵符合产业政策、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⑶有利于产业发展、城乡功能完善和城乡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的原则。 ⑷保障公共利益、改善人居环境的原则。 ⑸保证城乡公共安全和项目建设安全的原则。 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互协调的原则。 1.4 建设项目选址研究的重点: ⑴项目建设的依据和必要性; ⑵与城乡规划关系研究; ⑶选址方案场地条件与外部条件研究; ⑷选址方案的比较及结论。 二、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

2.1? 项目概况 ⑴项目建设的依据与必要性; ⑵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建设规模、投资规模、用地规模、运输量及运输方式、用水量、用电量、用气量、用热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噪声情况;技术装备先进性情况;职工人数、配套生活设施情况; ⑶选址要求,包括区位、用地条件、外部条件及项目的特殊情况。 2.2? 项目建设区域概况 项目拟建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及同类项目的有关情况。 2.3? 城乡规划要求 项目拟建地区城乡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情况。 2.4? 项目选址研究的依据与原则 项目选址研究的法律、技术、政策依据及遵循的原则。 2.5? 项目选址方案 项目选址过程、选址方案及各方案的基本情况。 2.6? 选址方案分析论证比选 ⑴对城乡功能、城乡空间资源配置的宏观影响分析; ⑵是否符合相关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及用地布局安排; ⑶场址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震、洪水、地质灾害等情况分析; ⑷交通、供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外部条件及生活服务设施配套情况分析; ⑸是否符合生态和环境、自然和文化资源保护及景观要求; ⑹对城乡公共安全、公共利益及直接关系人利益影响分析; ⑺对机场净空、微波通道、军事设施保护及国家安全等特殊要求的分析; ⑻定量和定性经济分析;

上海市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上海市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2010年6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4) 1、目的 (4) 2、适用范围 (4) 3、基本要求 (4) 4、规划原则 (4) 5、规划期限 (5) 第二章村庄布点规划 (6) 1、村庄布点规划的制定 (6) 2、规划范围 (6) 3、规划内容 (6) 4、成果要求 (7) 第三章村庄规划内容 (7) 1、村域规划 (7) 2、居住点及集中居住点规划 (8) 3、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流转规划 (9) 第四章村庄规划技术规定 (10) 1、村庄建设用地 (10) 2、村域用地布局 (11) 3、集中居住点的选址 (11) 4、住宅建筑 (12) 5、公共服务设施 (12) 6、产业用地布局 (13) 7、绿化景观及村容村貌规划 (13) 8、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14) 9、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4) 10、河道水系规划 (15) 11、村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5) 12、防灾减灾规划 (16)

第五章村庄规划的成果要求 (17) 1、说明的内容 (17) 2、图纸的内容 (20) 3、附件的内容 (21) 第六章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流转规划 (22) 1、规划要求 (22) 2、主要成果 (22) 第七章村庄规划的制定 (24) 1、编制单位 (24) 2、报批(依据《城乡规划法》第二十二条) (24) 3、公示(依据《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 (24) 附件一:村庄类型与面积统计表(示例) (25) 附件二:村庄现状及规划用地汇总表 (26) 附件三:集中居住点规划用地平衡表 (27) 附件四: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规划项目和估算一览表(示例) (28) 附件五:村庄规划村民调查问卷(示例) (30)

安徽省开发区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安徽省开发区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试行)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4年11月

前言 本导则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开发区规划编制和审批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由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而成。 本导则在制定过程中,总结省内开发区发展特点和建设经验,参考上海、重庆、广州、合肥等城市的相关技术规定,广泛征求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后确定。 本导则的主要技术内容有:开发区选址要求、开发区规划的构成、编制的内容及不同类型开发区内容侧重、编制深度与技术要求。本导则共有7章,包括总则、开发区选址、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业规划和附则。

目录 1 总则 (4) 2 开发区选址 (5) 3 总体规划 (6) 4 控制性详细规划 (14) 5 修建性详细规划 (26) 6 专业规划 (29) 7 附则 (29) 附录A本导则主要名词解释 (30) 附录B本导则用词说明 (32)

1 总则 1.1制定目的 为规范安徽省各类开发区规划编制,引导开发区和城市融合发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确保城乡规划有效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1.2适用范围 1.2.1本导则适用于由省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含筹建)的各类开发园区的规划编制,集中示范园区、现代产业园区等参照本导则执行。 1.2.2本导则所称开发区规划是指开发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 1.3开发区分类 开发区按照其位置和功能关系,分为产业主导型开发区、综合功能型开发区和独立新区型开发区三种类型。 1.3.1产业主导型开发区主要是与城市或镇其他建设用地紧密联系、以产业用地为主的开发区,是城市二产发展主要区域。 1.3.2综合功能型开发区是城市或镇布局结构中相对独立的组团,其界线较为清晰,功能以产业为主并兼具其他功能。 1.3.3独立新区型开发区是与城市或镇距离较远,独立于中心城区或镇区以外的新区,可分为因产业发展、环保要求等设立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广泛收集已有的现状和规划资料等,具体包括: 1)组织准备 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综合协调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所以土地总体规划应由当地政府来领导,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工作。规划办公室是具体编制规划的工作班子,应包括主要学科的科技人员,但更重要的是有适合做综合工作的专家。 2)思想准备 思想动员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因为目前规划无用论的思想还相当普遍。思想动员首先要说明规划的意义、目的和作用。 3)业务准备 包括编制和批准规划任务书(或工作方案)、业务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落实经费等。 ①规划任务书:要求明确规划的范围、时间期限、指导思想、目的、参与规划的部门、成果要求以及方法步骤、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等。 ②工作计划:要求在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制定,

内容包括:详细列出需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及来源,明确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和方法,进行人员分工和业务培训,明确物资设备供应,作出费用预算,确定时间进度表,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料、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已有资料的不足部分或不准确部分,应进行必要的补查和核实。设置专题开展研究。通过上述工作,要对全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以及今后各项事业的土地需求量作出准确的预测,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方针与对策,编写《问题报告书》,为编制规划提供可靠依据。资料的质量对分析研究的结论是否准确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对比,选择其中可靠程度高者加以应用。 1)确定土地利用问题 重点开展如下几方面研究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解土地利用的演变及其规律,目前土地利用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②土地利用潜力研究。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适宜性,待开发土地的潜力,以及不同投入水乎下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裁潜力。 ③各部门用地需要量预测。根据规划期间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各部门用地的需求量。 根据以上三方面调查研究,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对照,可以提出当前存在的和规划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土地利用问题。从而确定土

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编制导则

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编制导则 一、总则 1.1为规范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的编制,根据某某省建设厅《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实施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实施办法》第八条规定的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的编制,其他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申请可参照执行。 1.3建设项目选址,应统筹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要求、资源环境及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并遵循如下原则。 ⑴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原则。 ⑵符合产业政策、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⑶有利于产业发展、城乡功能完善和城乡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的原则。 ⑷保障公共利益、改善人居环境的原则。 ⑸保证城乡公共安全和项目建设安全的原则。 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互协调的原则。 1.4建设项目选址研究的重点: ⑴项目建设的依据和必要性; ⑵与城乡规划关系研究; ⑶选址方案场地条件与外部条件研究; ⑷选址方案的比较及结论。 二、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 2.1项目概况 ⑴项目建设的依据与必要性; ⑵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建设规模、投资规模、用地规模、运输量及运输方式、用水量、用电量、用气量、用热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噪声情况;技术装备先进性情况;职工人数、配套生活设施情况; ⑶选址要求,包括区位、用地条件、外部条件及项目的特殊情况。 2.2项目建设区域概况 项目拟建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及同类项目的有关情况。 2.3城乡规划要求 项目拟建地区城乡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情况。 2.4项目选址研究的依据与原则 项目选址研究的法律、技术、政策依据及遵循的原则。 2.5项目选址方案

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XX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XX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1.1 编制目的 (2) 1.2 适用范围 (2) 1.3 指导思想 (2) 第二章规划编制要求 (2) 2.1 村庄规划类型 (2) 2.2 村庄规划编制单元 (3) 2.3 规划原则 (3) 2.4 规划依据 (3) 2.5 规划期限 (4) 2.6 公众参与 (4) 第三章村庄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4) 3.1 分类指导 (4) 3.2 主要规划内容 (5) 第四章技术要点 (7) 4.1 村庄用地分类 (7) 4.2 空间管制规划 (8) 4.3 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8) 4.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8) 4.5 基础设施规划 (9) 4.6 综合整治规划 (10) 4.7 村民建房规划 (11) 4.8 近期建设规划 (11) 第五章成果要求 (11) 5.1 成果要求 (11) 5.2 保护类村庄规划成果要求 (11) 5.3 改善类村庄规划成果要求 (12) 5.4 简易类村庄规划成果要求 (12) 5.5 建房说明书成果要求 (12) 5.6 图纸要求 (12) 第六章附则 (13)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科学指导我省村庄规划编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XX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不含城市、县城、镇、乡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村庄规划编制。 1.3指导思想 本导则遵循“分类指导、便于操作”的指导思想,达到提升村庄规划实效性的目的。 第二章规划编制要求 2.1村庄规划类型 根据村庄对规划的需求,将村庄规划分为保护类村庄规划、改善类村庄规划、简易类村庄规划、建房说明书。 2.1.1 保护类村庄规划。主要指中国和省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根据国家和省相关规范要求,编制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2.1.2 改善类村庄规划:主要指中心村和国家、省相关试点示范村编制的村庄规划。规划包括村庄产业发展、综合整治、建设用地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安排、村民建房等内容。其中,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美丽宜居村庄、美丽乡村等对规划有空间要求的试点示范村,还应按要求增加相关规划内容。 2.1.3 建房说明书:主要指村庄建设活动量较少的村,只需编制引导和规范村民建房的简要说明。 2.1.4 简易类村庄规划: 主要指上述3种情况以外的村,根据规划需要编

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所涉及的标准规范等

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涉及的标准规范等 1、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住建部,2010.2; 2、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住建部,2010.5; 3、CJJ152-2010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住建部,2011.3; 4、GB50647-2011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住建部,2012.1; 5、GB50925-2013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规范,住建部,2014.6; 6、即将发布的国标城市停车规划规范,住建部,2014; 7、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住建部, 2013.12; 8、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交通运输部, 2014.7; 9、城市综合交通调查导则(征求意见稿),住建部,2014.4; 10、CJJ/T141-2010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住建部, 2010.9; 11、建标128-2010 城市公共停车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住建 部,2010.7; 12、CJJ/T15-2011 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 住建部,2012.6; 13、CJJ37-2012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住建部,2012.5; 14、GB50688-2011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住建部, 2012.5; 15、即将发布的国标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住建

部,2014; 16、GB5768-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总则、道路交通标志、 道路交通标线、作业区、限制速度、铁路平交口、非机动 车和行人控制、学校区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2009.7; 17、CJJ193-2012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住建部,2013.3; 18、CJJ129-2009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住建部,2009.10; 19、GB50763-2012 无障碍设计规范,住建部,2012.9; 20、CJJ136-2010 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设计规范,住建部, 2010.9; 21、GB/T50546-2009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标准,住建 部,2010.4; 22、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规范(送审稿),住建部,2014.4; 23、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785-2011 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 指标体系,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1.8;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T900-2010 城市道 路施工作业交通组织规范,公安部,2011.1;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T486-2004 城市道 路单向交通组织原则,公安部,2011.1; 26、GB50220-19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建设部, 1995.9。

重庆市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导则(2009版)

重庆市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重庆市规划局 二○○九年八月

前言 2007年6月,重庆市被批准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9月,国务院又批准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2009年1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进一步为重庆发展指明了方向,重庆的城乡规划也随之研究确立了新的编制体系。主城区分区规划是总体规划目标原则得以空间落实的一种形式,是上承总体规划,下启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重要规划层次,在《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中,也明确了其应有的法律效力。 为进一步加强对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的指导,重庆市规划局组织相关单位制定了《重庆市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明确了深度要求,规范了成果形式,在此重点强调重庆市分区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一是分区规划是覆盖全部行政辖区、统筹城乡的全域规划。需要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在城区部分规划需符合国家《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关于分区规划的深度要求;二是分区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镇、村规划的重要依据。需要进一步对总体规划及密度分区规划等提出的片区-街区职能定位、规模分解、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城市形态分区等内容进行调校;三是分区规划在空间上按照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范围、备选控制用地范围统筹布局,在时间上按近期(2012年)、远期(2020年)、远景(x年)分期规划,既加强规划的刚性,也加强规划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四是按照《重庆市统筹城乡规划综合改革试验方案(纲要)》及其相关部委回函的要求,结合重庆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解决因地形条件等因素制约造成影响重点地区发展的问题;五是分区规划要在城乡空间统筹、一体化布局上,以及实施动态调控机制上进行探索。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在城镇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中流转等政策创新方面做好空间准备。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有:1. 总则;2. 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3. 区域城乡空间规划;4. 城区规划;5. 规划组织编制与审批;6.名词解释;7.附则。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0]87号文《关于印发〈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的要求,规划需用黑体字注明涉及相关国家标准强制性条款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标准

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有两个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与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得主要任务就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得重大原则,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得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成果包括文字说明与 必要得示意性图纸。 第三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1、简述城市自然、历史、现状特点; 2、分析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得地位与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得目标、 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初步划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3、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得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初步预测人口规模、 用地规模; 4、提出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布局得初步方案; 5、对城市能源、水源、交通、基础设施、防灾、环境保护、历史文化、 遗产保护、重点建设等主要问题提出原则规划意见; 6、提出制订与实施城市规划重要措施得意见; 7、专题研究报告:对城市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视情况选定)。 第四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图纸 1、区域城镇关系示意图,标明相邻城镇位置、行政区划、重要交通设施、 重要工矿与风景名胜区等。图纸比例为1/10万—1/50万; 2、城市现状示意图,标明城市主要建设用地范围、主要干道、各类保护 区以及主要得基础设施。图纸比例为1/25000—1/50000; 3、城市规划示意图,标明城市规划区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大致范围,标 注各类主要建设用、规划主要干道、河湖水面、生态与历史文化保 护区、重要得对外交通设施等。图纸比例为 1/25000—1/50000; 4、规划方案得结构示意图。 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得主要任务就是综合研究与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与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 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得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第六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件与规划图纸。文件包括规划文本与附件,规划文本就是对规划得各项目标与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得文件。 第七条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1、前言:说明本规划编制得依据; 2、城市规划基本对策概述; 3、市(县)域得城镇发展。包括城镇发展战略及总目标,预测城市化水平, 城镇职能分工,发展规模等级,空间布局,区域性交通设施,基础设施, 环境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得总体布局,有关城镇发展得技术政 策; 4、城市性质,城市规模与规划期限,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发展方针与战 略,城市人口现状及发展规模; 5、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 (1)确定人均用地与其她技术经济指标,注明现状建成区面积,确 定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与面积,列出用地平衡表; (2)城市各类用地布局,不同区位土地使用原则及地价等级得划

安徽省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编制导则

安徽省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编制导则 (试行)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规范和指导安徽省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以下简称“选址论证报告”)的编制工作,增强规划选址论证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1.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以下建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的编制工作。 1、因安全、环境保护、卫生、资源分布等原因需要独立选址的国家或者省重点建设项目。 2、未纳入依法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或相关专业规划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3编制要求 1、选址论证报告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进行编制。 2、选址论证报告编制单位应在现场踏勘、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听取项目所在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建设单位、公众等方面意见,收集现状基础资料及相关规划资料。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等部门应配合报告编制单位开展建设项目选址论证工作,并提供相关基础资料。

现状基础资料包括:项目概况、用地现状、自然条件、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周边环境等资料。 相关规划资料包括: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等资料。 2.项目选址原则 2.1合法性原则。 项目选址应符合《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 2.2合理性原则。 项目选址要综合考虑拟建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建设条件及同类项目的建设情况,从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角度对建设项目选址进行综合论证,做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相适应。 2.3安全性原则。 应充分考虑项目自身基本情况及选址要求,综合考量其建设过程及建成后可能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功能布局、景观环境、城市交通、公共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确保不超出当地环境的容量,不存在安全隐患,满足环境保护、安全等要求。 3.选址论证的主要内容 3.1选址论证的缘由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法规名称】河北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的通知【颁布部门】河北省建设厅【发文字号】冀建村[2006]425号【颁布时间】2006-09-11【实施时间】2006-09-11【效力属性】有效【法规编号】282055 什么是编号?【正文】河北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的通知 各市规划局、建设局,扩权县(市)规划局、建设局: 为指导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依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我厅制定了《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附件: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二○○六年九月十一日 附件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总体部署,指导村庄规划的编制,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河北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村庄,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应遵循本导则。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条村庄规划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本目标,立足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环境“脏、乱、差”;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防止自然灾害、注重村庄安全;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分步实施,防止大拆大建。 第四条编制村庄规划,应符合国家及省有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以建制镇(乡)总体规划为依据,采用符合规划要求的勘察资料和地形图。 村庄规划远期到2020年,近期一般为3-5年,并与建制镇(乡)总体规划期限相协调。 第二章村庄规划组织与审批 第五条村庄规划应以行政村为单位,由乡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村委会应指定人员参与村庄规划编制过程,并协助做好规划相关工作。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

控 制 性 详 细 规 划 编 制 导 则 规划所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加强对全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的指导,规范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第146号令发布)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导则。 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及其管理工作。 3.基本原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 (2)统筹兼顾,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关系; (3)合理、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统一规划; (4)处理好规划刚性与弹性的关系,体现规划的经济性和可实施性; (5)体现公众意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4.内容要求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划定规划编制单元,在用地策划的基础上,对编制单元进行地块划分。明确各地块的土地使用、配套设施、建筑建

造、道路交通、基础没施与地下空间利用等控制要求,提出空间环境景观控制引导原则,明确各地块的强制性和引导性内容。 5.其他规定 (1)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遵守国家和我省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规划所依据的基础资料须符合同家有关规定。 (2)地块变更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变更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按照规定程序变更。 二、编制单元划分 1.编制单元划分目的 为了便于全面系统地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化、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意图,形成系统有序的城市规划控制引导体系,应将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区划分为若干编制单元,作为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单位。 2.编制单元划分原则 (1)地域完整 编制单元应覆盖规划期内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的全部地域范围。相邻编制单元范围不重叠,实现无缝衔接,同时应综合考虑相邻编制单元之间各相关要素的协调。 (2)界线稳定 编制单元应综合考虑城市行政区划、自然地貌、城市特征、功能区划分、主要道路、重要基础设施、城市空间景观组织、社会组织等要素确

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特定地区总体 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特定地区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 内建规…2013?565号 各盟市规划局,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为进一步规范自治区特定地区总体规划的编制,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有关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我厅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特定地区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在《内蒙古自治区特定地区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实施过程中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厅城市规划处联系。 2013年10月15日

抄送:有关城乡规划编制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特定地区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自治区特定地区总体规划的编制,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有关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本导则适用于在自治区境内的特定地区总体规划的编制。特定地区是指国家或者自治区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包括开发区、边境口岸、独立工矿区、农林牧场区等。开发区是指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 第三条特定地区总体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要求、资源环境及基础设施支撑条件等因素,并遵循如下原则:(一)符合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 (二)符合经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并与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相衔接。 (三)满足节约、集约用地要求。 第四条特定地区总体规划编制要求: (一)边境口岸、独立工矿区、农林牧场区的总体规划按照国家《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编制。 (二)开发区总体规划按照本导则编制,编制的重点应包括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及开发区的支撑条件(土地、资源、交通、水、电、环境容量、生活配套服务等)。 第五条开发区总体规划成果包括:文本、图纸、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 第二章开发区总体规划文本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规划编制总则 第六条规划目的是为了促进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依据国务院或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设立开发区的批复,编制开发区总体规划。 第七条规划编制应当以下列内容为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二)城市(镇)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 (三)国务院或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设立开发区的批复。 (四)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关于申请设立开发区的请示。 第八条提出规划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第九条规划范围应当包括开发区的具体位置,用地规模(国务院或者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开发区的用地规模)。

选址技术导则2012-02-14(试行)

陕西省建设项目选址报告编制技术导则 (试行) 1 总则 1.1为保障我省建设项目选址科学合理,加强城乡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在遵守国家及我省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特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陕西省内建设项目选址报告的编制。 1.3编制建设项目选址报告,必须遵循已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必须委托具有相应城乡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进行编制。 2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2.1建设项目的名称、性质、内容及建设单位 明确建设项目的名称、性质(新建、改建或扩建)、建设内容和建设单位。 2.2建设项目的用地及建设规模 2.2.1建设项目的用地 说明建设项目的位置、用地要求、现状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包括永久占地面积、临时占地面积等)。 2.2.2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 说明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项目定员、项目投资等。 2.3建设项目的用水与能源需求量 2.3.1建设项目的用水需求量 说明建设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用水量及用水要求。

2.3.2建设项目的能源需求量 说明建设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用电量、供热需求量、燃气需求量、通信需求量等。 2.4采取的运输方式与运输量 说明建设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的运输量及采取的运输方式。 2.5废弃物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量 说明建设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所产生的废弃物及相应的排放量与处理方式。 2.6需要说明的其它内容 根据建设项目的不同类型,需要进一步说明的相关内容,着重对建设项目的工艺流程、总体布局等进行说明。 2.7项目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结合项目建设的背景,分析说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项目建设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所产生的意义。 3 编制依据与原则 3.1编制依据 3.1.1法律、法规、文件 明确说明建设项目选址报告编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文件及与建设项目内容相关的技术规范。 3.1.2相关城乡规划文件 明确与建设项目关系密切的城镇体系规划或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市、县(区)、镇(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

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VILLAGE PLANNING OF ZHEJIANG PROVINCE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5.05

目次 1 总则 (1) 1.1 关于本导则 (1) 1.2 关于村庄规划 (1) 2 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 (3) 2.1 主要任务 (3) 2.2 现状调查要求 (3) 2.3 规划内容 (4) 2.4 成果要求 (5) 3 村庄规划 (7) 3.1 主要任务 (7) 3.2 现状调查要求 (7) 3.3 用地分类 (8) 3.4 规划内容 (10) 3.5 成果要求 (16) 附表1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览表 (18) 附录1 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说明的主要内容 (19) 附录2 村庄规划说明的主要内容 (21) 本导则用词说明 (23)

1 总则 1.1 关于本导则 1.1.1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美”浙江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立适应我省的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科学指导村庄规划编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的要求,结合浙江实际制定本导则。 1.1.2 本导则适用于浙江省行政管辖范围内的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包括建制镇、乡的村庄布点规划和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的村庄规划的编制。村庄规划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浙江省现行的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1.3 本导则遵循“完善体系、突出重点,增强实用、分类指导,简洁易行、便于操作”的指导思想,完善村庄规划编制体系,重点把握村庄规划的基础性内容;增强村庄规划的实用性,针对不同特点的村庄编制相应内容和深度的规划;充分考虑对村庄规划编制的指导意义,保证村庄规划编制的操作性。 1.1.4依据本导则编制的村庄规划为法定规划。 1.1.5 本导则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1.1.6 本导则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1.2 关于村庄规划 1.2.1 村庄规划编制体系包括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村居设计四个部分,本导则重点阐述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规划。 1、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市域总体规划,以镇(乡)域行政范围为单元进行编制,可作为镇总体规划和乡规划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单独编制。小城市试点镇、中心镇、重点镇等宜单独编制乡镇域村庄布点规划。镇(乡)域村庄布点规划重点对镇(乡)域内的村庄进行综合布局与规划协调,并统筹安排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县域总体规划编制要求

一、区(市)县域总体规划成果内容 (一)文本 (二)图纸 (三)说明书 二、区(市)县域总体规划文本要求 (一)文本基本要求 规划文本应准确表达规划的意图、目标和对规划的内容提出规定性的要求,文字表达应规范、准确、肯定、含义清楚。 (二)强制性内容 1、分区管制 包括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明确以上各分区的范围与界线,以及开发控制要求。 2、五线控制 包括红线、蓝线、绿线、黄线与紫线,明确以上各线的位置、宽度,以及控制要求。 3、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 包括道路交通、市政设施与管线、引水、水利、防洪、滞洪等工程、取水口、污水排放口、垃圾处理场等设施,明确位置、容量与标准。 (三)文本格式 文本书写章节参照格式: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性质与规模 第三章体系与布局规划 第四章空间管制规划 第五章交通体系规划 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第七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八章发展与资源协调保护规划 第九章附则 三、区(市)县域总体规划图纸要求 (一)图纸构成 1、区(市)县域综合现状图 2、区(市)县域相关规划综合分析图 3、区(市)县域体系用地布局规划图 4、区(市)县域空间管制及区域性基础设施规划图 5、区(市)县域交通体系规划图 (二)图纸基本要求 1、图纸主要用图像表达相关现状、规划与分析内容,应与文本一致。 2、图纸应绘制在近期测绘的1:10000地形图上。 3、图纸上应标明图名、比例、比例尺、图例、风玫瑰、规划期、绘制时间、 单位名称等。 4、图纸除图像部分外,还应以表格的形式反映相关内容,必要的说明以文字 的形式反映。 (三)区(市)县域综合现状图内容要求

安徽省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编制导则

安徽省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编制导则 (试行) 1.总? 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规范和指导安徽省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以下简称“选址论证报告”)的编制工作,增强规划选址论证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1.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以下建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的编制工作。 1、因安全、环境保护、卫生、资源分布等原因需要独立选址的国家或者省重点建设项目。 2、未纳入依法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或相关专业规划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3编制要求 1、选址论证报告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进行编制。 2、选址论证报告编制单位应在现场踏勘、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听取项目所在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建设单位、公众等方面意见,收集现状基础资料及相关规划资料。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等部门应配合报告编制单位开展建设项目选址论证工作,并提供相关基础资料。

现状基础资料包括:项目概况、用地现状、自然条件、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周边环境等资料。 相关规划资料包括: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等资料。 2.项目选址原则 2.1合法性原则。 项目选址应符合《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 2.2合理性原则。 项目选址要综合考虑拟建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建设条件及同类项目的建设情况,从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角度对建设项目选址进行综合论证,做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相适应。 2.3安全性原则。 应充分考虑项目自身基本情况及选址要求,综合考量其建设过程及建成后可能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功能布局、景观环境、城市交通、公共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确保不超出当地环境的容量,不存在安全隐患,满足环境保护、安全等要求。 3.选址论证的主要内容 3.1选址论证的缘由

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试行) 山东省建设厅 二○○六年六月

前言 本导则主要为指导山东省内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而制定。 根据建设部要求,贯彻落实国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由山东省建设厅村镇处和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完成本导则。 本导则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在经过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贯彻国家有关村庄建设规划的政策,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相关国家标准和地方规定,对山东省内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等方面作了规定,并广泛征求了全省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审查确定。 本导则由山东省建设厅负责管理和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反馈给山东省建设厅村镇处。

目录 1、总则 (1) 1.1 规划目的 (1) 1.2 适用范围 (1) 1.3 规划依据 (1) 1.4 规划原则 (1) 1.5 规划任务 (2) 1.6 规划编制与审批 (2) 1.7 规划期限 (2) 2、村庄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3) 2.1 村庄用地分类 (3) 2.2 宅基地标准 (3) 2.3 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3) 2.4、建设用地构成比例 (3) 3、村庄分类 (3) 3.1 村庄规划分类 (4) 3.2 改建、扩建型村庄规划 (4) 3.3 新建型村庄规划 (5) 3.4 村庄撤并 (5) 4、村庄建设用地布局 (5) 4.1 村庄建设用地选择 (5) 4.2 规划布局原则 (6) 4.3 规划布局类型 (6) 5、住宅 (6) 5.1 住宅建设标准 (6) 5.2 住宅设计原则 (7) 5.3 住宅平面设计 (7) 5.4 住宅立面设计 (7) 6、公共设施 (7) 6.1 公共设施分类 (7) 6.2 公共设施的配置原则 (8) 6.3 公共设施的布局 (8) 6.4 公共设施的配置标准 (8) 7、生产建筑 (9) 7.1 农业生产设施用地 (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