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DIKW视野下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教学 期

DIKW视野下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教学 期

DIKW视野下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教学    期
DIKW视野下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教学    期

朱彩兰

“数据统计与分析”属于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加工与表达”部分的教学内容,在初中、高中均有涉及。经过多年的教学积淀,信息技术教师已然拥有一些有效的教学经验,但在普遍范围内还存在一些理解不到位的现象,从课堂扫描中可管窥一斑。

问题:课堂中的各种理解不到位的现象

场景1:有教师在课堂上出示用左耳或右耳接听电话的人数统计,要求学生计算相应的比例。这种数据于学生而言缺乏实际意义,统计的结果也不涉及相关处理问题,反映出教师对数据的理解不到位。

场景2:教学中,教师给出一些商品的单价,要求学生统计单价超过5元的商品。统计的缘由没有给出,不过是单纯的筛选技能训练,没有体现统计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反映出教师对统计概念的理解不到位。

场景3:教师提供多种饮料,如绿茶、红茶、奶茶、可乐等,要求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喝的三种,再根据全班的选择情况整理数据,列出最受班级欢迎的三种饮料。最后,教师给出专家建议“健康的饮品包括水、纯果汁、奶”,要求学生结合课堂统计的数据结果,在调查报告中表达自己对中学生选择饮料问题的看法和观点。由于此三种饮品没有完全出现在此前供学生选择的范围内,自然没有一个学生的选择与专家建议的健康饮品吻合,于是,学生回答,“不管喝什么,只要健康就好”。数据统计的目的就是为分析、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而该场景中数据分析部分与前面的统计结果相互脱节、没有关联,或者联系不够紧密,反映出教师对分析的理解不到位。

上述场景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教师对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内涵或者核心指向理解不足。“数据统计与分析”属于“信息加工与表达”中表格信息加工与表达部分的教学内容,与数据管理部分的内容具有相似的核心指向,即关注“关系”的挖掘与表达,而关系是隐藏在数据之中的,需要通过相关的操作,如借助公式与函数的计算、排序、筛选等,将数据间的关系挖掘出来,可以借助图表的形式进行直观表达,即通过可视化方式清晰展示。

关于数据统计与分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纲要或者课程标准中都有针对性的要求,譬如,2012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研制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中,初中学段在“模块二:信息加工与表达”中对表格部分的要求如下。

1.能列举1~2种常见表格编辑软件,尝试简单编辑操作,理解二维表格的共同特征。

2.根据需求能在文档中绘制或套用表格,并对其属性能按要求进行调整和设置。

3.能应用电子表格进行简单数据的统计、处理,科学地借助折线图、直方图、饼图等直观表达数据。

4.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通过对相同数据做不同的加工,表达不同的观点,或对相同数据做不同的解读,感悟信息加工和利用的选择性、多元性和复杂性特征。

上述4条描述涉及表格中数据的统计、表达、分析,关注到数据间的关系挖掘。

“数据统计与分析”涉及对数据的加工、处理,从中获取信息并加以解读。因此,可以从DIKW金字塔模型获得直接的借鉴。

解决之策:DIKW金字塔的启示

DIKW金字塔是关于数据、信息、知识及智慧的体系,如图1所示。

数据(Data):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声音、符号等,属于事实的记录,表达的是没有指定背景和意义的描述。

信息(Information):是经过相关处理的数据,强调的是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

智慧(Wisdom):是富有洞察力的知识,是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简单归纳为正确判断和决定的能力。

显然,DIKW体系同样关注关系的挖掘,即数据之间的关系、信息之间的关系,因而可以用来指导“数据统计与分析”部分的教学。

从问题解答的角度观察,信息层回答的是“是何”的问题,知识层解决的是“如何”的问题,智慧层则涉及“为何”的问题。早期研究中有学者曾指出,信息技术中的技术包含三层内涵:(1)动手做的技术,即基本技能;(2)如何做的技术,即设计和规划的技术;(3)为何做的技术,即技术的思想和价值。[1]三层内涵的观点涉及技术是何、如何、为何的问题,与DIKW模型具有共通之处,这为DIKW模型在数据统计与分析中的应用提供了佐证。

从DIKW的视角来看,数据统计与分析的过程也是追求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持续变化的过程。即从数据开始,以形成智慧为最终目的。具体过程是:借助相关操作对数据进行处理、加工,明确数据之间的关系,提取出有意义的信息,进而将信息组织成知识,促进学生明确“如何去使用”,再进一步,当学生明确应该何时使用及为什么要使用时,便形成了智慧。

据此,数据统计与分析中的几个关键词,即数据、统计、分析,都需要有专门的指向,符合内在的规定性,且数据、统计、分析应当做到前面环节为后续环节奠定基础,后续环节又必须在前面环节的基础上展开。具体来说,数据需要为统计服务,统计是建立在数据提供的基础上;统计的结果是为了进行分析,分析必须依赖于统计结果;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决策的依据。这些关系必须在教学中予以体现,方能体现数据统计与分析的要义。

实践之道:基于DIKW的教学思路

从DIKW的视角,数据统计与分析教学需要经过三个过程:“数据→信息”、“信息→知识”、“知识→智慧”。从关系发掘的角度,即隐性关系显性化、显性关系知识化、知识运用自动化,下文展开具体阐述。

1. 隐性关系显性化

隐性关系显性化,即从数据到信息的过程。数据可以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原始资料,或者是收集来自学生的资料。因为需要借此学习相关技能操作,如公式与函数的使用、排序、筛选、图表表示等,因此数据主要是数字形式,如考试成绩、购物费用等,根据需要也可以适当包含文字,如学生的血型、爱好等。

为了从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进而展开分析,数据需要符合一定的要求:其一,数据最好能够贴近学生,具有真实性。小至与学生个体相关的数据,大至与学校、社区、城市、国家相关的数据。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或学习经验的真实数据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通过操作发掘数据之间的关系,形成有意义的信息。从教学实践来看,课堂或者课前收集来自学生的鲜活数据相对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二,数据需要具有潜在的意义,即有统计价值,场景1中接听电话用左耳还是右耳的例子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数据不具有统计价值,从数据中无法提取出有意义的信息。其三,数据要具有统计的必要,即数据要达到足够的量,少量数据往往无法体现出用计算机统计的优势。在数据量足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人工计算与计算机统计的对比凸显计算机统计的优势和价值。

在数据有效的基础上,统计承担着从数据中提取信息的功能。为了保证将来从信息到知识的转变,统计所得信息当存在分析的可能、必要及价值,否则统计本身就没有意义。譬如,场景2中让学生统计购买的商品中单价超过5元的商品,数据本身没有问题,但这种统计的结果似乎没有分析的意义及价值,因而统计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从数据到信息的转变需要学生借助一定的技术操作来实现,这个阶段涉及的技术属于动手做的技术,即技术的底层。例如,统计过程可能涉及计算、筛选、排序,统计结果的呈现涉及各种图表的使用。

2. 显性关系知识化

显性关系知识化,是指由信息到知识的转变。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豪恩斯坦认为,信

息是别人内化的知识,知识是自己内化的信息。[2]所以,如果信息是输入,知识在某种意义上便是输出。这意味着从信息到知识的转变需要学生在认知层面形成理解。这一阶段涉及的技术属于无形的技术。

此阶段是对数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譬如,统计全班学生血型,根据四种血型的统计结果,引导学生明确血型的相关知识。又如,统计不同品牌货物销售情况,从不同角度(商场、品牌负责人、顾客)去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若收集的数据与学生个人或家庭相关,则分析的结果最好能够凸显因人而异,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到分析意义的基础上,树立利用数据统计与分析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的意识。

譬如,《Excel中数据的处理》[3]中,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家庭衣、食、住、行、用等数据输入到碳排放计算工作表中,完成相关计算,并根据数据回答问题:

1.我们家()方面碳排放最高,()方面碳排放最低。

2.我们家年人均碳排放()kg,和全球人均目标碳足迹2000kg比较,我们家是(高碳/低碳)生活。

3.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家应该从以下方面减少碳的排放。

每个学生获取的数据不同,结论自然就不同。这种差异性体现了一种真实,也帮助学生理解统计与分析的实际意义。

分析在统计与决策之间发挥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承先”是指,分析必须依据统计所得结果来进行,体现两者的紧密联系,以保证分析的价值及统计的意义;“启后”是指,分析需要为后面的选择、决策提供依据与基础,因此需要恰当设计分析的内容,以保证决策得以进行。

譬如,《Excel中数据的处理》中1、2两个问题的分析必须建立在前面数据计算的基础之上,3题的回答又依赖于1、2分析的结果,充分体现出统计分析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的功能,促进学生对数据统计分析加深认识与理解。

3. 知识运用自动化

知识运用自动化,即从知识向智慧的转变过程,是指在学生掌握知识之后,借助一定量的知识应用练习,熟悉了知识的应用环境及方法之后,在不需要专门选择知识的情况下无意识地运用知识,达到自动化效果的过程。这一过程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几个状态:在知识应用练习之前,处于“无意识的不用”状态;经过知识应用训练,基本掌握了知识应用场合及方法,但还不够熟练,遇到问题时,需要有意识地思考选择相应的知识,该阶段可以称为“有意识的应用”状态;经过足够的知识应用练习之后,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形成更深的感悟,可以在无意识中,即自动选择某种知识应用于问题解决中,此时就进入了“无意识的应用”状态,达到此状态,即完成了由掌握知识到生成智慧的转变。

具体到数据统计与分析的教学中,就是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选择或决策的过程。智慧指向正确判断和决定的能力,因而在数据统计与分析后期,需要引导学生依据分析的结果进行选择、决策。智慧倾向关心未来,含有暗示及滞后影响的意味,与此类似,课堂上的选择抑或决策只能更多发生于认知层面,形成的是决策时的心理倾向,但追求的是持续影响学生并实现将来在现实情境中的外显行为的变化。因而,知识运用自动化在一次课内未必能够实现。

同数据分析类似,决策可以因人而异。譬如,《Excel中数据的处理》中的问题3。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做出符合需求的决策。譬如,《Excel综合运用》[4]案例中,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对自己居住小区的人居环境从自然、人文、社会、建筑和支持网络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课堂上则围绕用Excel软件对若干个小区的人居环境状况作系统的分析,涉及Excel 数据加工技术的综合应用,如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然后得出结论,哪个区的人居环境综合比较好。最后环节是引导学生的实际应用:

是不是××区的人居环境比较好,我们都要住在那个区?在选购住所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自己的需求,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自己的选择。

(1)假如你是一名在南京一中读高一的学生。

需考虑因素:你的父母希望你上学路途中花费的时间比较少,小区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比较高。

(2)假如你的爷爷奶奶退休了,考虑给他们选择一处房屋。

需考虑因素:空气新鲜,小区休闲设施齐全,邻里关系和睦,靠近你家现在的住处,方便照顾老人。

该案例是在对真实数据进行统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明确如何选择、为什么要如此选择,关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生成智慧。学会选择,这就是智慧,影响着将来的选择行为,即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其实不仅是小区的选择,也包括人生中的其他选择。

知识运用自动化阶段的教学要求:其一,必须为学生提供需要决策的情境,以促进学生在类似情境下的顺利迁移。这一点需要在数据呈现的同时即提供给学生,以促进学生明确数据处理的根本目的。其二,决策需要根据分析的结果来进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分析的目的及价值,即为决策提供依据。

按照上述隐性关系显性化—显性关系知识化—知识运用自动化的思路,教学中引领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加工—分析、表达—选择、决策这一完整过程,促进学生对数据处理形成整体感知与理解。

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完整过程是从数据收集与录入开始,经过表格规划与修饰、数据处理与统计、图表与分析等,因此,未必在一节课内完成,但整个部分的教学经历完整过程即可。也可以在综合应用或者复习课上,带领学生经历此完整过程,为了在一节课内实现,可以简化部分细节,如使用半成品策略,以凸显整个流程。

结束语

从DIKW金字塔模型的视角观察“数据统计与分析”的教学,意义在于:明确数据统计与分析的教学不能止步于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加工,其意义主要体现于在此基础上的分析及进一步的决策。即教学中在由数据到信息的转化基础上,关注显性关系的知识化并追求知识运用的自动化。

显然,DIKW模型也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其他内容,譬如DIKW体系经常应用于信息科学,因此可以应用于搜索技巧及数据挖掘。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课程思想及其应用研究”( B -b/2013/01/039)的研究成果。

数据分析程序

Q/JGZBR-01-21-2002 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第 1 版 编写人: 审核人: 管理部门:技术质量部 2002-09-09 发布2002-09-15实施 受控状态:发放编号:

数据分析程序 版本:第1版Q/JGZBR-01-21-2002 共5页第1页1.0 目的 通过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提供信息。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来自监视和测量的结果以及其他有关来源的数据。 3.0 职责 3.1 技术质量部 3.1.1 与企业策划部一起负责本程序制定、更改并监督实施; 3.1.2 负责收集、分析质量目标的实现方面的数据; 3.1.3 负责收集、分析检验和试验方面的数据; 3.1.4 负责收集、分析不合格品方面的数据。 3.2 物资管理部 3.2.1 负责收集、分析物资供方产品质量和供应能力方面的数据; 3.3施工管理部 3.3.1负责收集、分析施工计划完成方面的数据; 3.3.2 负责收集、分析工程机械和设备方面的数据; 3.3.3 负责收集、分析工程分承包方面的数据; 3.3.4 负责收集工程回访方面的数据。 3.4 市场经营部负责收集与顾客满意方面的信息,分析顾客的满意度。 3.5 经济监审部负责收集、分析与经济成本有关的数据。 3.6 人力资源部负责收集、分析人力资源、劳务承包、培训教育方面的数据。

3.7企业策划部负责收集内审、外审和管理评审改进措施实施情况的数据。 3.8 项目经理部负责收集、分析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物资、施工进度、成本、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数据。 4.0 工作程序 4.1 与顾客满意有关的数据 4.1.1 施工管理部负责收集工程回访和工程保修期间顾客满意情况的信息,并传递到市场经营部。 4.1.2数据分析 市场经营部定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可采用量化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如顾客满意度等。市场经营部应将分析结果输入管理评审。 4.2与产品要求符合性有关的数据 4.2.1施工管理部负责收集整个企业的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机械和设备的配备方面的有关数据。 4.2.2 人力资源部负责收集整个企业的劳动力资源配备方面的有关数据。 4.2.3 技术质量发展部负责收集整个企业的质量目标的实现、检验和试验、不合格品处置等方面的有关数据。 4.2.3数据分析 a. 施工管理部定期对整个企业的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机械和设备的配备方面的有关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输入管理评审。 b. 技术质量发展部定期对整个企业的质量目标的实现、检验和试验、不合格品处置等方面的有关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输入管理评审。

DIKW视野下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教学 期

朱彩兰 “数据统计与分析”属于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加工与表达”部分的教学内容,在初中、高中均有涉及。经过多年的教学积淀,信息技术教师已然拥有一些有效的教学经验,但在普遍范围内还存在一些理解不到位的现象,从课堂扫描中可管窥一斑。 问题:课堂中的各种理解不到位的现象 场景1:有教师在课堂上出示用左耳或右耳接听电话的人数统计,要求学生计算相应的比例。这种数据于学生而言缺乏实际意义,统计的结果也不涉及相关处理问题,反映出教师对数据的理解不到位。 场景2:教学中,教师给出一些商品的单价,要求学生统计单价超过5元的商品。统计的缘由没有给出,不过是单纯的筛选技能训练,没有体现统计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反映出教师对统计概念的理解不到位。 场景3:教师提供多种饮料,如绿茶、红茶、奶茶、可乐等,要求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喝的三种,再根据全班的选择情况整理数据,列出最受班级欢迎的三种饮料。最后,教师给出专家建议“健康的饮品包括水、纯果汁、奶”,要求学生结合课堂统计的数据结果,在调查报告中表达自己对中学生选择饮料问题的看法和观点。由于此三种饮品没有完全出现在此前供学生选择的范围内,自然没有一个学生的选择与专家建议的健康饮品吻合,于是,学生回答,“不管喝什么,只要健康就好”。数据统计的目的就是为分析、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而该场景中数据分析部分与前面的统计结果相互脱节、没有关联,或者联系不够紧密,反映出教师对分析的理解不到位。 上述场景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教师对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内涵或者核心指向理解不足。“数据统计与分析”属于“信息加工与表达”中表格信息加工与表达部分的教学内容,与数据管理部分的内容具有相似的核心指向,即关注“关系”的挖掘与表达,而关系是隐藏在数据之中的,需要通过相关的操作,如借助公式与函数的计算、排序、筛选等,将数据间的关系挖掘出来,可以借助图表的形式进行直观表达,即通过可视化方式清晰展示。 关于数据统计与分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纲要或者课程标准中都有针对性的要求,譬如,2012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研制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中,初中学段在“模块二:信息加工与表达”中对表格部分的要求如下。 1.能列举1~2种常见表格编辑软件,尝试简单编辑操作,理解二维表格的共同特征。 2.根据需求能在文档中绘制或套用表格,并对其属性能按要求进行调整和设置。 3.能应用电子表格进行简单数据的统计、处理,科学地借助折线图、直方图、饼图等直观表达数据。 4.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通过对相同数据做不同的加工,表达不同的观点,或对相同数据做不同的解读,感悟信息加工和利用的选择性、多元性和复杂性特征。 上述4条描述涉及表格中数据的统计、表达、分析,关注到数据间的关系挖掘。 “数据统计与分析”涉及对数据的加工、处理,从中获取信息并加以解读。因此,可以从DIKW金字塔模型获得直接的借鉴。 解决之策:DIKW金字塔的启示 DIKW金字塔是关于数据、信息、知识及智慧的体系,如图1所示。 数据(Data):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声音、符号等,属于事实的记录,表达的是没有指定背景和意义的描述。 信息(Information):是经过相关处理的数据,强调的是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 智慧(Wisdom):是富有洞察力的知识,是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简单归纳为正确判断和决定的能力。

薪酬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薪酬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 法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薪酬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纠正整理的基础上,得出被调查的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分布的情况。通常薪酬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数据排列法、频率分析法、居中趋势分析法、离散分析法、图表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下面对这几种方法分别作详细的介绍,我们很可能在看一些咨询公司或者政府部门的薪酬调查的报告中都要用这些方法,或者其中的部分方法。 1、数据排列法 统计分析的方法常采用数据排列法。先将调查的同一类数据由高至低排列,再计算出数据排列中的中间数据,即25%点处、中点即50%点处和75%点处。工资水平高低企业应注意75%点处,甚至是90%点处的工资水平,工资水平低的企业应注意25%点处的工资水平,一般的企业应注意中点工资水平,下表是调查的部门文员岗位的工资数据。 2、频率分析法 如果被调查单位没有给出某类岗位完整的工资数据,只能采集到某类岗位的平均工资数据。在进行工资调整数据分析时,可以采取频率分析法,记录在各工资额度内各类企业岗位平均工资水平出现的频率,从而了解某类岗位人员工资的一般水平。为了更直观地进行观察,还可以根据调查数据绘制出直方图(下图二)。从下表一和下图二中很容易看出,该类岗位人员的工资主要浮动范围介于1800元和2400元之间,这也就是大部分企业为该类岗位人员支付的工资范围。 表一分析的是部门文员岗位的工资频数分布情况。 3、趋中趋势分析法 趋中趋势分析是统计数据处理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又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简单平均法 简单评价法是根据薪酬调查的数据,采用以下计算公式求出某岗位基本工资额,作为确定本企业同类岗位人员工资的基本依据。这种方法用起来比较简单,但异常值(主要是最大值与最小值)有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采用简单平均法时,应当首先剔除最大值与最小值,然后再作出计算。 (2)加权平均法 采用本方法时,不同企业的工资数据将赋予不同的权重,而权重的大小则取决于每一家企业在同类岗位上工作的工作人数。也就是说,当某企业中从事某类岗位工作的人数越多,则该企业提供的工资数据,对于最终平均值的影响也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规模不同的企业实际支付的工资会对最终调查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采用加权平均法处理分析数据比简单评价法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在调查结果基本上能够代表行业总体状况的情况下,起经过加权的平均数更能接近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状况。 (3)中位数法 采用本方法时,首先,将收集到的全部统计数据按照大小排列次序进行排列之后,再找出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即中位数作为确定某类岗位人员工资水平的依据.该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剔除异常值即最大值和最小值对于平均工资值的影响。但准确性明显低于上述方法,它只能显示出当前劳动力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的概况。 4、离散分析

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排列图 因果图 散布图 直方图 控制图 控制图的重要性 控制图原理 控制图种类及选用 统计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执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CAQ系统的基础,这里简要介绍制造企业应用最广的统计质量控制方法。 常用统计分析方法与控制图 获得有效的质量数据之后,就可以利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和控制图对质量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成分。 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此处介绍的方法是生产现场经常使用,易于掌握的统计方法,包括排列图、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等。 排列图 排列图是找出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图表工具.它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巴洛特(Pareto)提出的.巴洛特发现人类经济领域中"少数人占有社会上的大部分财富,而绝大多数人处于贫困状况"的现象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即所谓"关键的少数与次要的多数"原理.朱兰(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把这个原理应用到质量管理中来,成为在质量管理中发现主要质量问题和确定质量改进方向的有力工具. 1.排列图的画法

排列图制作可分为5步: (1)确定分析的对象 排列图一般用来分析产品或零件的废品件数、吨数、损失金额、消耗工时及不合格项数等. (2)确定问题分类的项目 可按废品项目、缺陷项目、零件项目、不同操作者等进行分类。 (3)收集与整理数据 列表汇总每个项目发生的数量,即频数fi、项目按发生的数量大小,由大到小排列。最后一项是无法进一步细分或明确划分的项目统一称为“其它”。 (4)计算频数fi、频率Pi和累计频率Fi 首先统计频数fi,然后按(1)、(2)式分别计算频率Pi和累计频率Fi (1) 式中,f为各项目发生频数之和。 (2)

数据处理与分析教案课程.doc

授课教案 班级: 17 计 1 班课程:office2010授课教师:黄媚课题名称 第七章电子表格中的数据处理 第二节数据处理与分析 知 识 1、掌握数据的查找、替换、排序、筛选 目 2、学会使用合并计算、分类汇总和条件格式 标 教能 1、通过课件讲解,让学生了解数据处理的步骤,理解其中的力 学操作含义 目 目2、准确判断使用正确的方法,正确处理数据 标 标 素 1、在实际操作中提起每个操作的兴趣,有 欲望了解之后的操质 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 2、能自觉完成课堂练习 标 课的类型理论加实践课程 1、数据自定义排序 教学重点2、合并计算和分类汇总 3、条件格式 1、正确排序 教学难点2、正确区分合并计算和分类汇总 3、使用正确的条件格式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教具及材料多媒体机房、课件、习题 课时8 课时理论课, 8 课时实践课,共720 分钟课前准备了解学情,备好教学素材,操作习题 教学反思1、授课期间应在授课过程中多注意学生的情况,对于学生露出困惑较多的地方再次加深讲解。 2、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应多鼓励会的同学多多指道不会的同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被教的学生也会比较容易接受。 3、习题要跟进,这样学生才会及时打好基础。 4、复习要及时,这样才会印象深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导入新课(3 分钟)讲授新课(20 分钟)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通过一个与该节相同的例子观看,教师示范操作当堂的师生互动能导入本次新课。学生认真听课并回让学生更能加深对第七章电子表格中的数据处理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操作步骤的印象, 7、2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其中运用到的按 7.2.1 数据的查找与替换钮印象更深刻 1、数据查找 单击任意单元格 - 开始 - 【编辑】组 - 查 找和替换-查找-在 “查找和替换”的 对话框输入查找内 容 - 选择“查找全 部” 2、数据替换 单击任意单元格 - 开始 - 【编辑】组- 查找和替换-替换- 在“查找和替换”的“替换”对话框输 入查找内容和替换内容- 选择“全部替 换” 序 选 7.2.2数据排序 1、使用排序按钮快速排序 开始 - 【编辑】组 - 排序和筛选 表示数据按递增顺序排 列,使最小值位于列的顶端 表示数据按递减顺序排 列,使最大值位于列的顶端 2、使用“排序”对话框进行排序 选择需要排序的单元格- 数据 -【排序和 筛选】组 - 排序 - 确定 列——选择要排序的列 排序依据——选择排序类型 次序——选择排序方式

世界三大统计分析软件比较

世界三大统计分析软件的比较: 2007-04-10 SAS(多变量数据分析技术与统计软件) SAS 是美国 SAS(赛仕)软件研究所研制的一套大型集成应用软件系统,具有比较完备的数据存取、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现的系列功能。尤其是它的创业产品—统计分析系统部分,由于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一直是业界中比较著名的应用软件,在数据处理方法和统计分析领域,被誉为国际上的标准软件和最具权威的优秀统计软件包,SAS 系统中提供的主要分析功能包括统计分析、经济计量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决策分析、财务分析和全面质量管理工具等。 SAS 系统是一个组合的软件系统,它由多个功能模块配合而成,其基本部分是BASE SAS 模块。BASE SAS模块是SAS系统的核心,承担着主要的数据管理任务,并管理着用户使用环境,进行用户语言的处理,调用其他SAS模块和产品。也就是说,SAS 系统的运行,首先必须启动 BASE SAS 模块,它除了本身所具有数据管理、程序设计及描述统计计算功能以外,还是SAS 系统的中央调度室。它除了可单独存在外,也可与其他产品或模块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各模块的安装及更新都可通过其安装程序比较方便地进行。 SAS 系统具有比较灵活的功能扩展接口和强大的功能模块,在 BASE SAS 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如下不同的模块而增加不同的功能:SAS/STAT(统计分析模块)、SAS/GRAPH(绘图模块)、SAS/QC(质量控制模块)、SAS/ETS(经济计量学和时间序列分析模块)、SAS/OR(运筹学模块)、SAS/IML(交互式矩阵程序设计语言模块)、 SAS/FSP(快速数据处理的交互式菜单系统模块)、SAS/AF(交互式全屏幕软件应用系统模块)等等。 SAS 提供的绘图系统,不仅能绘各种统计图,还能绘出地图。SAS 提供多个统计过程,每个过程均含有极丰富的任选项。用户还可以通过对数据集的一连串加工,实现更为复杂的统计分析。此外,SAS 还提供了各类概率分析函数、分位数函数、样本统计函数和随机数生成函数,使用户能方便地实现特殊统计要求。 目前 SAS 软件对 Windows 和 Unix 两种平台都提供支持,最新版本分别为 8.X 和 6.X 。与以往的版本比较,6.X版的 SAS系统除了在功能和性能方面得到增加和提高外,GUI界面也进一步加强。在 6.12 版中,SAS 系统增加了一个PC 平台和三个新的UNIX 平台,使 SAS系统这一支持多硬件厂商,跨平台的大家族又增加了新成员。 SAS 6.12 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通过对 ODBC 、OLE 和 MailAPIs 等业界标准的支持,大大加强了 SAS 系统和其它软件厂商的应用系统之间相互操作的能力,为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在我国SAS 的逐步应用还是近几年的事,但是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信息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单位采用了SAS软件。尤其在教育、科研领域等大型机构,SAS 软件

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简介

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简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程度不断向纵深发展, 统计学与经济管理的融合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通过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经济发展规律,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 而且其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运用也越来越广。基于此, 文章首先对强化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意义以及必要性进行分析;其次, 详细阐述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方面及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运用;最后, 对如何进一步推进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运用提出政策建议。 统计学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主要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 通过计量方法找出数据中隐藏的有价值的规律, 并将其运用于其他领域的一门学科。随着数据挖掘(Data Mining) 技术以及统计分析方法逐渐成熟, 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当前, 面对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以及经济市场竞争不断激烈的双重压力, 将统计学深度的融合运用于经济管理领域成为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决策的有效举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程度不断向纵深发展, 统计学与经济管理的融合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通过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经济发展规律,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 而且其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运用也越来越广。由此可见, 加强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运用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分析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发展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运用, 本文首先对强化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意义以及必要性进行分析;其次, 详细阐述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方面及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运用;最后, 对如何进一步推进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运用提出政策建议。 一、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运用的意义 由于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管理内容的变化, 推进统计学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运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 宏观经济方面 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 加强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中的运用对发展经济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通过构架大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将宏观经济发展中的行业数据进行收集, 然后利用SPSS、Stata等数据分析软件对关的行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对发现行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发现行业中潜在的发

数据统计与分析(SPSS).

数据统计与分析(SPSS) 一、课程属性说明 适用对象:教育技术学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广告学专业 课程代码:11200913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所属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授课学期:第8学期 学时:讲授54学时,实验34时 学分:3 教材: 《SPSS for Windows 统计与分析》,卢纹岱主编,电子工业版社,2000年版参考书: 考核方式:考查 评分方法:试验报告20%,上机考试 80% 前导课程:计算机基础,线性代数,概率统计

二、大纲制定依据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获得的方法,很多领域均需要做这方面的工作。传统的统计分析是由人工计算求解;现在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统计分析工作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现在最为流行也最容易被广大用户接受的统计分析软件是SPSS,本课程就以介绍该软件为核心,并渗透介绍一些统计分析的数学方法,从而满足各专业学生对数据统计分析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三、课程概要与目的任务 1.课程概要 本课程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1)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其中包括SPSS概述、系统运行管理方式、数据统计处理、数据文件的建立与编辑、文件操作与文本文件编辑;(2)统计分析过程,其中包括统计分析概述、基本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均值比较与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据类分析与辨别分析、因子分析、非参数检验、生存分析;(3)统计图形生成与编辑,其中包括生成统计图形、编辑统计图形,创建交互式图形、修饰交互图形 2.课程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理解SPSS软件的功能和应用方法,并能开展简单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工作。

薪酬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薪酬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对调查数据进行纠正整理的基础上,得出被调查的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分布的情况。通常薪酬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数据排列法、频率分析法、居中趋势分析法、离散分析法、图表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下面对这几种方法分别作详细的介绍,我们很可能在看一些咨询公司或者政府部门的薪酬调查的报告中都要用这些方法,或者其中的部分方法。 1、数据排列法 统计分析的方法常采用数据排列法。先将调查的同一类数据由高至低排列,再计算出数据排列中的中间数据,即25%点处、中点即50%点处和75%点处。工资水平高低企业应注意75%点处,甚至是90%点处的工资水平,工资水平低的企业应注意25%点处的工资水平,一般的企业应注意中点工资水平,下表是调查的部门文员岗位的工资数据。 2、频率分析法 如果被调查单位没有给出某类岗位完整的工资数据,只能采集到某类岗位的平均工资数据。在进行工资调整数据分析时,可以采取频率分析法,记录在各工资额度各类企业岗位平均工资水平出现的频率,从而了解某类岗位人员工资的一般水平。为了更直观地进行观察,还可以根据调查数据绘制出直方图(下图二)。从下表一和下图二中很容易看出,该类岗位人员的工资主要浮动围介于1800元和2400元之间,这也就是大部分企业为该类岗位人员支付的工资围。 表一分析的是部门文员岗位的工资频数分布情况。

3、趋中趋势分析法 趋中趋势分析是统计数据处理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又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简单平均法 简单评价法是根据薪酬调查的数据,采用以下计算公式求出某岗位基本工资额,作为确定本企业同类岗位人员工资的基本依据。这种方法用起来比较简单,但异常值(主要是最大值与最小值)有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采用简单平均法时,应当首先剔除最大值与最小值,然后再作出计算。 (2)加权平均法 采用本方法时,不同企业的工资数据将赋予不同的权重,而权重的大小则取决于每一家企业在同类岗位上工作的工作人数。也就是说,当某企业中从事某类岗位工作的人数越多,则该企业提供的工资数据,对于最终平均值的影响也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规模不同的企业实际支付的工资会对最终调查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采用加权平均法处理分析数据比简单评价法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在调查结果基本上能够代表行业总体状况的情况下,起经过加权的平均数更能接近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状况。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教案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教案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安排是七上第四章的一点补充,即在学习了数据的分析的基础上带学生到网络教室利用网络和EXCEL平台对生活和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信息 教材分析: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社会生活中较为普遍的一个知识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北师大版新教材每学期都要涉及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不仅仅要让学生回顾和掌握所学的相关知识,还要通过动手实做了解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中的作用。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重庆外国语学校是全国首批创办的八所外国语学校之一,重庆市教委直属重点中学,全国享受20%保送名额的13所外国语学校之一,学校设备先进一流,实现了校园网络化,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素质普遍较高,由于我校是国家级课题“Z+Z智能教育平台运用与国家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实验学校,学生有在网络教室上数学课的实际体验。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经历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数据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比较、估计、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让学生实际操作,了解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景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重点: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一些信息 难点:比较、估计、推理等方法的应用 教具:采用多媒体教学(Powerpoint和Excel展示)并让学生在网络教室动手实做。 教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既有老师的讲解,又有学生探索、师生共做,学生小组合作及动手实做。 教学过程: 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信息、瞬息变化的世界,而表达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数据。如果大家看看报纸、电视,就会发现无论是新闻、经济论坛、天气预报、广告或者是体育比赛,很多地方都十分频繁地使用着数据。请大家从自己的身边选取一两个有意义的数据,并想一想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会从自己的身边举出许多的数据,老师关键是引导学生准确合理地获得信息)为了要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人们往往需要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整理数据。它的一般过程是: 感受生活中的数据→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从数据中获取信息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去年发生的伊拉克战争的实况。 (展示图片) 一、战争 2003年3月20日,美英联军绕开联合国,直接向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斩首行动”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美英飞机全天侯对伊拉克各目标进行轰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和建筑物被毁,

统计技术与数据分析程序

PAGE页码 1 of 2 一.目的 在正常的生产状态下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分析产品质量状况及制程能力,予以产品质量的 矫正、改善、预防与提高. 二. 范围 自进料检验、制程检验、成品检验等,凡与质量活动相关之统计均适用之. 三. 权责 3.1 品保单位:统计分析、呈报. 3.2 品管单位:统计分析、呈报. 3.2 相关单位: 质量不良改善之执行. 四. 内容 4.1 规定各项统计之方式 4.1.1 进料管制:依《?协力厂周/月/季质量管理表》、《协力厂退货批率/评鉴月报表》 统计绘制厂商评比推移图分析之;依《?IQC进料异常问题追踪记录》统计进料异 常问题之追踪与确认. 4.1.2 制程管制:依《?IPQC周/月/季质量管理表》、《?制程质量周/ 月报表》统计不良 项目之不良率;依《?IPQC制程异常问题追踪记录》统计制程异常问题之追踪与确认. 4.1.3 成品管制:依《?FQC周/月/季质量管理表》、《?FQC验货重工明细月报表》;品保 课依《QA周/月/季质量管理表》、《QA验货重工明细周~月报表》、《?事业处 __部重工来源柏拉图》作统计,绘制相关柏拉图和百分比图. 4.2 统计方法和内容 4.2.1 进料检验部分 4.2.1.1《?协力厂周/月/季质量管理表》应注明厂商、类别、交货批数、总不合格 批率、退货批率、特采批率等. 4.2.1.2 推移图:应注明厂商、退货批率、特采批率等进行曲线对比排序. 4.2.2 制程检验部分 4.2.2.1 制程检验用推移图:包括总送验数、抽验数、不良率、重工率、特采率等. 4.2.3 最终检验部分

PAGE页码 2 of 2 4.2.3.1 《?FQC验货重工明细月报表》应包括:送检数、检验数、不良数、不良现 象、不良原因等. 4.2.3.2 《?课质量缺点柏拉图周/月/季分析表》、《QA周/月/季质量管理表》统计总 抽验不良率、重工率、特采率。 4.2.3.3 《?事业处__部重工来源柏拉图》统计不良现象、不良率、重工批数. 4.3 判断基准 推移图中不良率比曲线上升超出质量目标值为质量改善之重点,由相关责任单位提出改善 措施,依【质量异常处理程序】办理. 五. 参考文件. 5.1 【进料管制程序】 5.2 【制程检测程序】 5.3 【成品检验程序】 5.4 【质量异常处理程序】 六. 使用表单 6.1 品保处IQC第三方质量管理周/月/季报表 6.2 协力厂退货批率/评鉴/辅导月报表 6.3 品保处IQC进料异常问题追踪记录周/月报表 6.4 品保处课IPQC质量管理周/月报表 6.5 品保处课IPQC制程异常问题追踪记录周/月报表 6.6 品保处质量缺点柏拉图周/月/季分析表 6.7 品保处课FQC验货重工明细周/月报表 6.8 品保处QA质量管理周/月/季报表 6.9 品保处QA验货重工明细周/月报表

16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汇总

一、描述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剔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检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 1、参数检验 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A 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μ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μ0 (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 B 配对样本t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

C 两独立样本t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 A 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 B 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以下; 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 三、信度分析 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 1、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 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性如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四、列联表分析 用于分析离散变量或定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数据统计与分析教学大纲

数据统计与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2120602206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时:36 学分:2 开课学期:4 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适用专业:物流工程 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于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系统阐述现代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内容有描述性统计、概率论基础、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知识,能够初步根据具体任务和条件从事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 一、课程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统计在社会经济应用及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 (二)使学生在掌握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容易理解其他课程中的一些数量分析方法,并能独立完成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 (三)为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和学习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数量经济课程打好基础。 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并能够结合经济管理理论加以应用。 二、课程重点、难点 课程重点: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和推断性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计算方法、特点及应用场合等 课程难点:假设检验、参数估计、线性回归分析等推断性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计算方法、特点及应用场合等 三、整体课时分配 章节序号章节名称 理论 学时实验学时 1 导论 2 2 2 数据的搜集 2 0 3 数据的图表展示 2 2

4 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4 4 5 概率与概率分布 4 0 6 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 4 0 7 参数估计 6 0 8 假设检验 6 4 9 一元线性回归 6 6 四、课程内容安排 (一)导论 主要内容: 1、统计及其应用领域 2、统计数据的类型 3、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要求: 1、理解统计学的含义 2、理解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3、了解统计学的应用领域 4、了解数据的类型 5、理解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重点、难点与解决办法 重点:1、理解统计学的含义,2、了解数据的类型,3、理解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难点:理解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二)数据的搜集 主要内容: 1、数据的来源 2、调查数据 3、实验数据 4、数据的误差 教学要求: 1、数据的来源 2、搜集数据的调查方法 3、问卷设计 4、搜集数据的实验方法 5、数据的误差 6、数据的质量要求 重点、难点与解决办法: 重点:掌握几种调查组织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难点:掌握抽样调查的特点及其基本的组织方式和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三)数据的图表展示 主要内容:

16种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有多少种

16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汇总 2015-11-10分类:数据分析评论(0) 经常会有朋友问到一个朋友,数据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哪些,我需要学习哪个等等之类的问题,今天数据分析精选给大家整理了十六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描述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易9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 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 检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 1、参数检验 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A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卩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卩0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 B配对样本t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 C两独立样本t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

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 A 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 B 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 以下; 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 三、信度分析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 1、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 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性如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四、列联表分析 用于分析离散变量或定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对于二维表,可进行卡方检验,对于三维表,可作Mentel-Hanszel 分层分析。 列联表分析还包括配对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行列均为顺序变量的相关检验。 五、相关分析 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相关方向及相关程度。 1、单相关: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叫单相关,即研究时只涉及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 2、复相关:三个或三个以上因素的相关关系叫复相关,即研究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相关; 3、偏相关:在某一现象与多种现象相关的场合,当假定其他变量不变时,其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称为偏相关。 六、方差分析 使用条件:各样本须是相互独立的随机样本;各样本来自正态分布总体;各总体方差相等。 分类1、单因素方差分析:一项试验只有一个影响因素,或者存在多个影响因素时, 只分析一个因素与响应变量的关系2、多因素有交互方差分析:一顼实验有多个影响

用SPSS对计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检验

第七节计数数据统计分析的SPSS操作 对于计数数据的统计分析,SPSS提供了不同的分析和检验方法,从总体上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用于比率差异的非参数二项检验,用于离散型变量配合度检验的卡方检验、用于连续型变量配合度检验的单样本K-S检验和正态图检验法和用于独立性检验的列联表分析等,这一节我们简单介绍如何通过SPSS操作解决这些常见的计数数据分析的统计问题。 一、二项分布的非参数检验方法 我们常常需要检验一个事件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概率是否与已知结论相同,如某地区出生婴儿的性别比例是否与通常男女各半的结论相符,或在一次抽样中,男女两性所占的比例是否与原先设计好的比例相符。此时即可用二项分布(Binomial)方法进行检验。下面结合具体数据说明Binomial方法在检验比率差异时的应用。 1.数据 所用数据文件为SPSS目录下之GSS93 subset.sav。这里我们将该数据文件另寸为“8-6-1.sav”。该文件中有一变量SEX,是回答者的性别,我们想检验这些回答者的性别是否各占一半。 2.理论分析 从上面数据来看,我们的目的是检验数据中男生和女生所占的比例是否相等,这等价于检验男生所占的比例是否等于0.5,可以用比例检验的方法进行检验。在SPSS中对应于二项分布的检验(Binomial Test)过程。 3.二项分布检验过程 (1)打开该数据文件后点击菜单Analyze,在下拉菜单中选择Nonparametrics Tests子菜单中的Binomial…,单击可进入二项检验(Binomial Test)的主菜单。把SEX变量选入到检验变量表列

中,其他选项请保持默认(图8-1)。 图8-1:二项分布检验主对话框 (2)请单击Options…按钮,打开对话框如图8-2所示。在此我们想同时在结果中输出一些描述 统计量及百分位数,可设置如图所示。设置完成单击Continue按钮回到主对话框。 图8-2:二项分布Options窗口 (3)在主对话框中点击OK得到程序运行结果。 4.结果及解释 (1)输出数据描述统计量信息 NPar Test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N Mean Std. Deviation Minimum Maximum Percentiles 25th 50th (Median) 75th Respondent 's Sex 1500 1.57 .49 1 2 1.00 2.00 2.00 在描述统计表中,程序提供了样本容量、平均数、标准差、极值及三个百分位数。 (2)输出二项分布检验结果 Binomial Test Category N Observed Prop. Test Prop. Asymp. Sig. (2-tailed) Respondent's Sex Group 1 Male 641 .43 .50 .000

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有哪几种?下面天互数据将详细阐述,并介绍一些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 一、指标对比分析法指标对比分析法 统计分析的八种方法一、指标对比分析法指标对比分析法,又称比较分析法,是统计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有关的指标对比来反映事物数量上差异和变化的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 指标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可分为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分析。静态比较是同一时间条件下不同总体指标比较,如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比较,也叫横向比较;动态比较是同一总体条件不同时期指标数值的比较,也叫纵向比较。 二、分组分析法指标对比分析法 分组分析法指标对比分析法对比,但组成统计总体的各单位具有多种特征,这就使得在同一总体范围内的各单位之间产生了许多差别,统计分析不仅要对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还要深入总体的内部进行分组分析。分组分析法就是根据统计分析的目的要求,把所研究的总体按照一个或者几个标志划分为若干个部分,加以整理,进行观察、分析,以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 统计分组法的关键问题在于正确选择分组标值和划分各组界限。 三、时间数列及动态分析法 时间数列。是将同一指标在时间上变化和发展的一系列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就形成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列。它能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动情况,通过时间数列的编制和分析,可以找出动态变化规律,为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时间数列可分为绝对数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平均数时间数列。 时间数列速度指标。根据绝对数时间数列可以计算的速度指标:有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动态分析法。在统计分析中,如果只有孤立的一个时期指标值,是很难作出判断的。如果编制了时间数列,就可以进行动态分析,反映其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变化规律。 四、指数分析法 指数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变动情况的相对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根据指数所研究的范围不同可以有个体指数、类指数与总指数之分。 指数的作用:一是可以综合反映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变动的方向和程度;二是可以分析某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总变动受各因素变动影响的程度,这是一种因素分析法。操作方法是:通过指数体系中的数量关系,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来观察某一因素的变动对总变动的影响。 用指数进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因素,把研究对象的总体看成是各因素变动共同的结果,通过对各个因素的分析,对研究对象总变动中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测定。因素分析按其所研究的对象的统计指标不同可分为对总量指标的变动的因素分析,对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五、平衡分析法 平衡分析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化对等关系的一种方法。它把对立统一的双方按其构成要素一一排列起来,给人以整体的概念,以便于全局来观察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平衡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生活中,大至全国宏观经济运行,小至个人经济收支。平衡分析的作用:一是从数量对等关系上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平衡状况,分析各种比例关系相适应状况;二是揭示不平衡的因素和发展潜力;三是利用平衡关系可以从各项已知指标中推算未知的个别指标。 六、综合评价分析 社会经济分析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运行状况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各个因素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是不同的。如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评价,涉及生活、分配、流通、消费各个方面;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涉及人、财、物合理利用和市场销售状况。如果只用单一指标,就难以作出恰当的评价。 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四个步骤:

数据分析与统计软件设计课程

数据分析与统计软件设计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广西生产总值分析 专业班级:统计082 姓名:王世健 学号:200800903082 关键字:三大产业广西GDP 方差分析回归分析 SAS论文时间序列分析

广西生产总值分析 摘要:GDP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规模,而且能够反映这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如三大产业在整个地区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本论文将运用SAS技术,采用均值比较、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及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第一、二、三产业进行分析,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广西地区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以及其对GDP的重大贡献。 一、前言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地区的发展与财富。GD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之一,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是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检验经济政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因此,从生产者角度来说,分析了解三大产业之间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二、第一、二、三产业分析 2.1 均值比较 为了了解三大产业之间的差异和结构,对广西近二十年(1991-2009)的三大产业进行均值比较,以对三大产业有初步的了解。 用“分析家”计算统计量 1. 将表2-1中数据通过Excel导入到SAS数据集gdp中,4个变量名分别为:Y、X1、X2和X3,相应的标签名为广西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 启动“分析家” 选择主菜单“Solutions(解决方案)”→“Analysis(分析)”→“Analyst(分析家)”,打开“分析家”窗口。 选择主菜单“File(文件)”→“Open By SAS Name”,打开“Select A Member”对话框,选择数据集gdp。 3. 通过Summary Statistics菜单计算描述性统计量 选择主菜单“统计(S)”→“描述性统计(D)”→“汇总统计量(S)”,打开“Summary Statistics”对话框,选择变量列表中的Income,单击“Analysis”按钮,选定分析变量X1,X2,X3。单击确定。得表 如图所示,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的均值为1106.78,远远高于第一产业的均值686.7484211,第三产业的均值1080.27与第二产业相差不大。如此,可以得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即: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位居第二。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第二产业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达到了3240.52,故我们可以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