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词类

古代汉语词类

古代汉语词类
古代汉语词类

左传:左丘明,《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清阮元

《郑伯克段于鄢》

古今字:食舍肉=捨焉辟害=避

异体字:佗邑唯命=他

通假字:无使滋蔓=毋永锡尔类=赐

读音

共叔段gong1 祭仲zhai4 不义不暱ni4

具卒乘sheng4 请以遗之wei4 繄yi1我独无施及庄公yi4公语之故yu4 早为之所wei2

《齐桓公伐楚》

读音:寇不可翫wan2 晋不更geng4举矣

通假字:不唯偪乎=逼

古今字:神所冯依=馮=慿=凭

《烛之武退秦师》

?读音:夜缒而出zhui4 微夫fu2人之力不及此。

?古今字

?共其乏困:供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捨

秦伯说:悦失其所与,不知:智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焉用亡郑以陪邻: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非若不阙秦:缺

《蹇叔哭师》

读音:

将殡bin4于曲沃柩jiu4有声如牛将有西师过轶yi4我必有悖bei4心蹇叔之子与yu4师晋人御师必于殽xiao2 夏后皋gao1之墓也

《晋灵公不君》

读音

从台上弹tan2人宰夫胹er2熊蹯fan2不孰

鲜xian3克有终使鉏麑chu2ni2贼之

晋侯饮yin4赵盾酒公嗾sou3夫fu2獒ao2焉

请以遗wei4之既而与yu4为公介

古今字

而观其辟丸也:避反不讨贼:返

宰夫胹熊蹯不孰:熟亡不越竟:境

宣子田于首山:畋

通假字:三进及溜:霤自诒伊戚:贻

《齐晋鞌之战》

?读音:

齐晋鞌an1之战左轮朱殷yan1

擐huan4甲执兵右援枹fu2而鼓

綦qi2毋张丧车骖can2絓于木而止

丑父寝于轏zhan4中以肱gong1击之

属当戎行hang2 宛茷fei4为右

?古今字:

师陈于鞌:阵旦辟左右:避

韩厥俛定其右:俯奉觞加璧以进:捧

?通假字:

不介马而驰之:甲右援枹而鼓:桴

骖絓于木而止:挂无令舆师陷入君地:毋

《楚归晋知罃》

?一、讀音

?1以為俘馘2臣不才,不勝其任3執事不以釁鼓4而求紓其民5各懲其忿以相宥也6兩釋纍囚以成其好7臣不與及8重為之禮而歸之

?二、文字

?1帥偏師以脩封疆

?

?一、讀音

?1guó2shēng

? 3 xìn 4 shū

?5chéng yòu

? 6 léi hào

?7yù8zhòng wéi

?二、文字

?帥:率;脩通修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战国时期,11策,33卷,12个国家东汉高诱最早注,南宋鲍彪《战国策注》

《冯谖客孟尝君》

一)读音:冯谖xuan1客孟尝君长铗jia2归来乎食si4以草具谁习计会kuai4

愦kui4于忧性懧nuo4愚后期ji1年无纤xian1介之祸者

二)通假字:1 无纤介之祸者:芥

三)古今字:1责毕收:债2说:悦3使人属孟尝君:嘱

四)异体字:1券徧合:遍2朞:期3性懧愚:懦

《赵威后问齐使》

?读音

齐有处chu3士钟离子有粮者亦食si4

有衣者亦衣yi4 叶阳子she4

哀鳏guan1寡彻其环瑱tian4

王wang4齐国於wu1陵子仲

《触詟说赵太后》

读音

大臣强qiang3谏玉体之有所郄xi4也

未填沟壑he4 媪ao3之送燕yan1后也

持其zhong3踵为wei4之泣

通假字

少益耆食:稍嗜

古今字

奉厚而无劳:俸

通假字

1折清风而抎矣:陨2与淮北之地也:举

异体字

1将以为楚国祅祥乎:妖 2 俛啄蚊虻而食之:俯

3夕调乎酸醎:咸4被?磻:碆

古今字

臣请辟于赵:避

《论语》:古论,齐论,鲁论。《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刑昺疏,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三种本子:

(1)《鲁论语》二十篇;

(2)《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但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

(3)《古文论语》二十一篇。也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

关于《论语》注释的书,可以再看下列几种:

(1)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

(2)宋朱熹《论语集注》。

(3)刘宝楠(1791—1855年)《论语正义》。

(4)杨伯峻《论语译注》。

《礼记》:戴德《大戴礼记》戴圣《小戴礼记》《礼记注疏》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元陈浩《礼记集说》清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喪:亾也。從哭從亾,會意,亾亦聲,息郎切。謂仕失位。

愈:比較好(說文無此字)

殤:不成人也。人年十九至十六死為長殤;十五至十二死為中殤;十一至八歲死為下殤。從歺,傷省聲。——歺,五割切,入。俗作歹,列骨之殘也。歺部多與死亡、凶災有關。

措:放下

表语气

蓋先之以子夏……

……不可,我則既言矣!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通假字

謙——慊重——童

閒——閑

?古今字

反——返保——堡

閒——間

?詞類活用

1)名詞活用為動詞:貨外形

2)使動用法:任著誠潤

3)意動用法:殇

《孟子》:共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宋以前为诸子之说,宋以后被列为经典,

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南宋朱熹《四书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

《齐桓晋文之事》

?读音:

臣闻之胡龁曰he2 吾不忍见其觳觫hu2su4

然则废釁钟与xin4 齐国虽褊小bian3

语人曰yu4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pian2bi4

?通假字:

无以:已刑于寡妻:型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矣罔民:网

皆欲赴愬于王:诉

?古今字:欲辟土地:闢放辟邪侈:僻

?异体字:轻煖不足于体与:暖吾惛:昏

詞類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权,然后知轻重//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2.使动用法: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兴甲兵,危士臣//朝秦楚//抚四夷//以一服八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古今異義詞

1.吾何爱一牛

2.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3.至于兄弟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6.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7.然后从而刑之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 义符在一个角落里:

條倏修脩:分别从“木、犬、彡、肉”,“攸”声。

勝滕腾謄:分别从“力、水、马、言”,“朕”声。

栽裁载哉:分别从“木、衣、车、口”,“ ”声。

颖颍:分别从“禾、水”,“顷”声。

佞:从“女”,“仁”声。

赖、责:从“贝”,“剌”、“朿”声。

疆:从“土”,“彊”声。

贼:从“戈”,“则”声。

赢:从“贝”,“嬴”省声。

紧坚贤:从糸、土、贝,臤声。

(2) 声符偏在一个角落里:

旗施旌旂:都从“?”,“其、也、生、斤”声。

從徒徙:都从“辵”,“从、土、止”声。

(3) 义符、声符互相穿插:

游:从“?”,“汓”(‘泅’的异体字)声。

随:从“辶”,“隋”声。

(1) 省形:形符被省略了一部分:

考:《说文.老部》:“老也。”从‘老’省,‘丂’声。

耇:《说文.老部》:“老人面冻黎若垢,从‘老’省,‘句’声。

耆,老也。从老省,旨声。

(2) 省声:声符被省略了一部分:

券:《说文.力部》:“劳也。从力,卷省声。

歎:《说文.欠部》:“吟也。从欠,難省声。

融:《说文.鬲部》:“炊气上出也。从鬲,蟲省声。

珊:从玉,删省声。

夜,从夕,亦省声。

(1)形旁跟字义有某种联系

树、枫、桂、松

江、河、湖、海

呼、叫、喊、喝

(2)义近的形旁可以互相代换

逾—踰、跡—迹、嘆—歎

詠—咏、缾—瓶

形声和会意辨别:

(1)根据古音,字的一个偏旁与这个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

(2)看偏旁的意义连缀起来与整个字的意义有无关系。

追、逐、香、书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2009-04-29 21:52:36) 标签:古代汉语教育分类:文言文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 汉语的词类,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一些小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属于实词。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带宾语,经常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作定语,这些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例如《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中的“风”本是名词,在这句话中,它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有吹风、乘凉的意思。《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由名词而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并带上了宾语“相如”。又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句中的“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作宾语。这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的现象叫做词类的活用,上古汉语中很常见,后代仿古作品中也不鲜见。现代汉语虽也有这样的现象,如“铁了心”的“铁”,名词活用作动词,“今天你‘布袋’了吗?”(《扬子晚报》2003年9月15日B12版)中的“布袋”,但总起来说比较少。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现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此外,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和用作状语的现象也很常见。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系结构来表示。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见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了宾语。例如: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来”“活”“生”本来都是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在这三个例句中全都带上了宾语,宾语分别有“之”和“死”(死者),它们的意思是“使宾语来、使宾语活、使宾语生”,而不是主语本身“来、活、生”。 有时侯,不及物动词的后面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看,这个不及物动词仍然用作使动用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20180717)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20180701) 一、词类定义 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对于个体的词来说,它所属的词类也称词性。 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包含词的构词、构形的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语法有两个含义,一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语法事实。一指语法学,是探索并描写语法结构的科学,是语法学者对客观存在的语法体系的认识和说明。语法事实本身没有分歧,但由于语法学者占有的材料,观察角度,分析方法不一致,语法学体系是有分歧的。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词法主要是指词的构成,变化和分类规律。句法主要是指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 语法和语法体系 语法这个术语有两层含义,一个指结构规律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另一个指语法学。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语法学的任务是描写、解释组成词、短语句子的规则和格式。备注:一是结构规律本身的特点;二是结构规律总结整体的科学。 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形变化(形态)。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语法体系也有两种含义:一个指语法系统,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也就是说语法是各种规则交织成的整体,是自成系统的。另一个指语法学体系,即语法学说的系统性。一个民族的语法系统只有一个,一个民族的语法学体系可以不止一个。 体系与系统的区别: 汉语词典释义: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如工业体系、思想体系。系统: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例:组织系统,灌溉系统。 二、词类划分依据 古代词类划分的标准有两个:语法功能和意义。 语法功能:主要是指能否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以及充当什么样的①句子成分; 意义:是指词是否具有词汇意义以及具有什么样的词汇意义。 依据这两条标准,古代汉语中的词可以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例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或一般词汇、基本词汇、文言词汇、方言词汇等;还可以指某一个人或某一作品所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如“老舍的词汇”、“《鲁迅全集》的词汇”等等。词汇是词的集合体,词汇和词的关系是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好比树林和树的关系。 ①句子成分

古代汉语练习题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练习(词类活用) 班级:姓名:学号: 一、简答: 1、什么是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有哪几种? 2、怎样区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试举例说明。并说明如何翻译。 3、试说明名词做状语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4、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情况主要有哪些?应该如何辨认?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A.斩一首者爵一级B.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C.曹人凶俱,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 D.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 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 A.裂裳衣疮,手往善药 B.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C.范增数目项王D.诸侯宾至 3.下列各句含宾语前置现象的是() A.姜氏何厌之有B.楚君之惠,末之敢忘 C.除君之恶,唯力是视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4.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组分析错误的是() A.子重使太宰伯州犁待于王后(动宾)B.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连动)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D.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偏正) 5.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是() 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B.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受手谒,人见平

C.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D.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2.赵王不听,遂将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3.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4.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5.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韩信拜将) 6.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拜将) 7.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 8.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9.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韩信拜将) 10.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柳子厚墓志铭) 11.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柳子厚墓志铭) 12.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段太尉逸事状) 13.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柳子厚墓志铭) 14.晞一营大噪,尽甲。(段太尉逸事状) 15.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太尉逸事状) 16.黄罔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黄冈竹楼记)17.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晋灵公不君) 18.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1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20.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 五、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全文译为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

标签:古代汉语教育分类:文言文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 汉语地词类,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一些小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属于实词.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地分工.比如,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带宾语,经常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作定语,这些情况古今是相同地.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地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地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例如《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中地“风”本是名词,在这句话中,它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有吹风、乘凉地意思.《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由名词而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并带上了宾语“相如”.又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句中地“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作宾语.这种按照一定地语言习惯而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地现象叫做词类地活用,上古汉语中很常见,后代仿古作品中也不鲜见.现代汉语虽也有这样地现象,如“铁了心”地“铁”,名词活用作动词,“今天你‘布袋’了吗?”(《扬子晚报》年月日版)中地“布袋”,但总起来说比较少. 古汉语词类活用地现象中,最值得注意地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此外,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和用作状语地现象也很常见.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地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地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地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地意思.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地“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地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地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地意思.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系结构来表示. 使动用法中地谓语动词有地本来就是动词,有地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由于原来地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地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动词地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动词地使动用法多见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了宾语.例如: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来”“活”“生”本来都是不能带宾语地不及物动词,在这三个例句中全都带上了宾语,宾语分别有“之”和“死”(死者),它们地意思是“使宾语来、使宾语活、使宾语生”,而不是主语本身“来、活、生”. 有时侯,不及物动词地后面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看,这个不及物动词仍然用作使动用法.如: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这个“来”是“使远人来”地意思.再如: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 “病”为使动用法,但省略了宾语“之”,下文几乎相同地句式中用了“使之全”,为递系结构,有兼语“之”,由此可知,“病”是“使之病”地意思.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言中的词随文而异现象较为常见,古代汉语中尤为突出。《马氏文通》在初创词类之时就已经发现汉语所分的词类同语法成分无法对应的问题,所以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词类活用的问题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经注意到了,而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理论加以系统论述,是在近人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一书中。此后,这个问题一直被语法学界看作是古代汉语语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80年代,语法学界对“词类活用”说给予了新的关注,学者们用更审慎的态度对古汉语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重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指出应该对众多的活用说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分析本用、活用、兼用等各种现象。 应当承认,现今通行的“词类活用”说本身确实存在着某些缺陷,如活用类别不清、活用范围不明、词类活用的滥用以及对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的模糊认识。词类活用现象是古籍中的常见现象,本文在辨正了部分词类活用滥用现象的基础上,分析了词类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及判别词类活用的方法。 一、词类活用的滥用与词的兼类现象 (一)词类活用的滥用现象 1.由于不理解词的本义而误作活用 词的本义是指词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举证的最古

的意义。如果没有通过古文字文献资料而深入地探求词的本义,刻意造成解读上的偏差甚至错误。例如: 《史记·商君列传》:“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两句中的“前”,有的教材将其释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前”,金文作,字从止舟,象人足在船上,表示前进。《广雅·释诂》对“前”的意义解释得非常明确,曰:“前,进也。”又如《左传·昭公元年》:“二执戈者前矣”。《庄子·盗跖》:“孔子下车而前。”《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有马于此,然驱之不往,引之不前。”“前”的古文字形体和众多的文献书证均可证明“前进”乃“前”的本义,是古代的常用义,“前”原本就是个动词。既然如此,就不应视其为名词用如动词。 “军”为“屯扎、屯兵”之义,而许多教材则释为“名词用如动词”。军,金文中从车从勹(音同包,包围),本义为用战车环绕为营垒。上古车战,军队驻扎时以车自围。《说文·车部》:“军,圜围也。”《广雅·释言》:“军,围也。”古注多训“军”为“屯”。如《国语·晋语》:“军于庐柳。”(韦昭注:“军犹屯也。”);《战国策·齐策》:“军于邯郸之郊。”(姚宏注:“军,屯也。”);《吕氏春秋·权勋》:“以军于秦周。”(高诱注:“军,屯也。”)。可见“军”的本义为“屯扎”,本身也是个动词,不应视为名词活用如动词。 又如“饭”为“吃饭”之义,有的论著将其释为名词用如动词。饭,旧读上声,动词,表示“吃饭”。《说文·食部》:“饭,食也。”段玉裁注:“云食也者,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引申之所食为饭。”典籍中多用其本义,如《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例句简录

代汉语词类活用例句简录 (2010-06-03 12:22:40) 转载▼ 标签: 分类:语文基础 杂谈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例句简录 一、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名词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可以直接修饰谓语动词,构成“名+动词(谓语)”现象。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表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天下云集响应(《聊斋志异·狼》);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史记·项羽本纪》)。翻译为“像……一样”的形式。 2,表态度。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翻译为“像对待……一样”的形式。 3,表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翻译为“用(以)……(相应动词)”的形式,“用(以)”有时也可以省略。 4,表处所。如:廷见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面刺寡人之过者(《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为“在(当)+名词”的形式。 5,表频率。如: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庄子·庖丁解牛》);日饮食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聊斋志异·促织》)。翻译为“每+时间名词”的形式。 6,表层递。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李密《陈情表》);日削月割(苏洵《六国论》);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翻译为“一天(月、年)比一天(月、年)地……”或“一天天(月月、年年)地……”的形式。 7,表趋向。如:孔雀东南飞;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翻译为“向+方位名词”的形式。

二、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名(代)。如:冠切云之崔嵬(屈原《离骚》);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为相应的动词,有时也可以附带上相关的状语,“冠”译为“戴着”,“刃”译为“用刀杀死”。 2,能愿动词+名词。如:云青青兮欲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荀子《劝学》);能官能民。翻译为相应恰当、得体的动词,“雨”译为“下雨”,“水”译为“游泳”,“官、民”译为“做官、为民”。 3,所+名。因为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翻译为相应恰当、准确的动词,“罾”本意为“网”,这里是“用网捕(的)”的意思。 4,副+名。如:失时不雨,民且狼顾;不翼而飞;不毛之地。翻译为恰当、准确的动词,“雨”译为“下雨”,“翼”译为“长翅膀”,“毛”译为“生长(草木)”。 5名+补。如:沛公军(于)霸上(《史记·项羽本纪》)。翻译为相应的、能够恰当搭配的动词,“军”译为“军队驻扎”。 三、名词用作使动 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物,简言之,就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龚自珍《病梅馆记》);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史记·项羽本纪》)。特点如下: 翻译为“……使(让)……(怎么样)”。“病”译为“使……病态”,“王”译为“让……为王”。 四、名词用作意动 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物。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特点如下: 翻译为“……认为……(怎么样)”或“……把……当成(什么)”。“宾客”译为“把他父亲当成宾客(款待)”,“粪土”译为“把当年的万户侯看成粪土”。 五、动词用作名词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一个动词的用法,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这一用法就叫动词用作名词。如:惧有伏焉;赵王之子孙侯者,其譬有在者乎(《战

汉语词性分类汉语词性分类大全及介绍

汉语词性分类 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 (-)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例如: 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 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 (二)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 表示判断:是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 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看——看看想——想想 试——试试讲——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 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 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 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 “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例如: 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错)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对) 李光有在吗?(错)李光在吗?/李光在不在?(对) 李老师有教过你吗?(错)李老师教过你吗?/李老师曾经教过你吗?(对) 有受伤吗?(错)受伤没有?(对) 3.助动词 助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词。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 4.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拿<出> 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三)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例如: 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甜、冷、

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名词用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

古代汉语_语法:词类活用

一、词类活用的内涵及类型 (一)定义:古汉语中,各类实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比较固定的,每一个词属于哪一个词类也是比较固定的。但是古汉语中的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有的时候可以临时改变它们的基本功能,由甲类词用作乙类词,也就是说,甲类词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功能。这种情况,叫做“实词的活用”。 (二)活用与兼类的不同 词的兼类指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可充当句子中的不同成分,是固定性的。词的活用指某种词性的词在句子中因特定的上下文环境临时的改变它的基本功能,是临时性的。 (三)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常见类型:1、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2、使动用法3、意动用法 二、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比较多见。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主语发出或产生的,是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相关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例如: 《左传·成公二年》:“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肘,用肘关节捣。 《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君,符合国君之道,以国君之道行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手,用手提着。 方位名词也可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东,向东进发。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西,向西前进。

三、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既包括常规的动词,也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例如: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句中的“将”本是名词,意为“将军”,在这句话中,“将”活用为动词谓语,并且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使……当将军”。 “欲将孙膑”这个动宾结构,表达的是“欲使孙膑将”这个兼语结构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想使孙膑当将军。这就是“使动用法”的实质。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活用为使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成为什么”的意思。 1、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王我”是“使我为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肉骨”是“使骨生肉”。(即“使枯骨上长出肉来”) 《史记·晋世家》:“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国异姓”是“使异姓立国”。 2 、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 专有名词也可用作使动,一般来说,专有名词用作使动,都有特殊所指,表示一种“比方”、“喻称”之义。例如: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刘豫”是人名,此人是南宋时期的济南知府。金兵攻打济南,刘豫屈膝降金,被金立为傀儡皇帝。“刘豫我”是“使我(指南宋朝廷)成为刘豫那样的傀儡皇帝”的意思。 3、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之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成因分析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例如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或者基本词类不变而用法比较特殊,例如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现象。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词类活用中活用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具有直接性,也就是说发生活用的词并不需要借助其他词汇的帮助可直接进行活用。那么这些词为什么自身能够进行活用并且普遍存在,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个人认为,语言的简洁节约性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语言的修辞性和句子结构的模式化也是其中原因。一.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马丁内指出:语言的经济性是人的交际表达和人的自然惰性直接相互冲突的结果。语言经济原则能对语言结构演变的特点和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众所周知,古汉语要比现代汉语更为简洁凝练,其语言经济性也更为突出。这种经济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古代汉语相较于现代汉语而言,词汇贫乏。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对言语的表意功能要求更高。为了表达更加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们往往需要扩充词汇,一般可以选择从语音方面分化出新词,形成同形异义词;或者选择创造区别性更强的新造次来代替。但这两种选择都比较难,都为容易的方法就是进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实际上就是利用现有的词汇去表达更复杂的内容,增加词汇的表意功能,这样做在经济性层面就减少人们需要记忆

的词汇容量。但词类活用易使一个词语蕴含的义项过多,反而不便于人们记忆和使用。一个弊端就推动了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过程中旧词义项与新造词的相互照应。例如古代汉语中“歌、衣、舞”既具有名词的功能,又时常活用为动词,现代汉语中“唱、穿、跳舞”的词汇出现就取代了“歌、衣、舞”的动词义,减少了单词义项过多过杂的现象。 (二)古代汉语常常出现成分省略的现象 如果我们将出现词类活用情况句子进行观察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句子中常常会出现成分省略的现象。以更简短的句子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也是语言经济性的表现之一。例如“瓜时而至”按句意来说应该指的是“瓜熟了的时候到那里”,但句子中“瓜”后面省略了述语“熟”,这就导致“瓜”需要表达“瓜熟了”的意思,也就必须活用为动词了。类似的句子还有“今君欲一天下”“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王必欲长王”等,这些句子都是省略了充当谓语的动词而将其余部分直接充当谓语,这也造成了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成动词的现象。除此之外,名词、动词作状语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句子中省略了表示比喻关系的动词“像、似、若、如”等或者省略了引入方式、处所、工具等的介词,如“豕人立而啼”省略了“像(人)一样”,“又郊败之”省略了“在(郊外)”。 二.语言的修辞性 古代文人乐于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词类活用可以说是他们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形象,富有文采,使语句更加抑扬顿挫而使用的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活用概念:指一个词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词类活用几种主要类型: 一.名词用作状语 二.意动用法 三.使动用法 四.名词用作动词 一.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除专有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 (一).时间名词作状语 1.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例: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 2)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 2.“岁”、“月”、“日”的用法,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意义复杂: 1).岁,月,日+行动性动词。例: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 2)日月作状语,表示情况逐渐发展。例: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日:一天天。 3)“日”用在句首,表示对往事的回顾。例: 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左传》)“日”表回溯 4)表及时,按时,当时。例: 秋水时至,百川灌海。(《庄子.秋水》)时:及时 5)时间名词作状语,用“而”或“以”与谓语中心连接。例: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二).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工具或依据。例: 1) 伍子胥橐载而出韶关。(《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2)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起义》) 例一中“橐”本义是“口袋”,在这里用在动词“载”的前面,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或凭借。意思为“用橐载”。例二中“法”是名词,在句中作“皆斩”的状语,表示依据。译为“按照法律” 2.表示对人的态度。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例子中“兄”是名词用作“事之”的状语。表示“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3.表示方位或处所。例: 1)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

古汉语语法、词性

语法词性 词分虚词、实词两类。 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名词 一、名词的意义: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二、名词的分类 (一)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 (二)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 (三)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 (四)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 (五)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六)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 动词 一、动词的定义: 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二、动词的分类: 1.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判断:是、就是、正是 7.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形容词 一、形容词的定义: 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二、形容词的分类: 1.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2.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 3.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 数词 一、数词的意义;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二、数词的分类 1.基数(确数)一、二、千、万、亿 2.序数:第一、三掇、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 3.分数:三分之一、九成 4.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 5.概数:十几个、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 量词 一、量词的意义:表示人、事物或行为的单位的词。 二、量词的分类 l_名量(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 (l)个体:个、位、尺、只、台、条 (2)集体:批、帮、群、套、双、副、对、类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docx

古代汉语通论(一)一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 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 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 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 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 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 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 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能穷:不能走到头)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的现象(要说明是哪一种词类,如何活用的,参看例子)。 例1: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异之: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 例2: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犬:名词做状语。犬坐:像狗一样地坐。 1.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史记〃扁鹊列传》) 2.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3.女为悦己者容。(司马迁《报任安书》) 4.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禇少孙《西门豹治邺》) 5.遍体鳞伤、风驰电掣。 6.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攘鸡》) 7.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9.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齐 桓晋文之事》) 10.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 语〃颜渊》) 1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 1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二、请在下列四组成语中,用字下加点的方法,标出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中“尊”的活用情况相同的词语。 1.含糊其辞正襟危坐聊表寸心赏心悦目 2.自圆其说轻车简从光宗耀祖骇人听闻 3.同心同德前倨后恭食不果腹明火执仗 4.严阵以待荷枪实弹回肠荡气怡情悦性 三、请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将文中包含词类活用的句子全部摘录出来,并略作说明。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於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第九》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从左右皆肘之用手肘撞 2、夫子轼而听之靠在车轼上 3、曹子手剑而从之(手作状语,用手)拿着剑 4、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5、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 6、城朔方城修筑 方位名词作动词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秦师遂东向东走 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 1、齐使田忌将而往/ 齐威王欲将孙斌:使……为将军 2、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使……痛 3、由也兼人,故进之:使之进 4、臣活之:使……活 5、晋侯饮赵盾酒:使…饮 6、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使……朝见 7、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使……病 8、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对方走 形容词使动: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秦弱 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使之贫 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固 名词使动 1、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白骨长出肉,使死者复活 2、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使异姓成为国君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我我王 4、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使之为臣,使之为友 5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使其身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美 匠人斫而小之使。。。变小/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意动用法 形容词意动 1、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看重;轻视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少;以……为轻,轻视,看不起 3、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以之为怪,认为。。怪 名词意动 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把。。。当作夫人 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把。。。当作药 3、友风而子雨: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子 4、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把它当作鱼肉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例句列举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例句列举 《郑伯克段于鄢》 1、例:壮公生,惊姜氏。P97惊:用作使动,使。。。惊。 2、例:无生民心。P99生:用作使动,使。。。产生。 3、例: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P101隧:名词动用。 《公孙无知之乱》 4、豕立而啼,P109立:名词作状语,像人一样丫立。 〈安之战〉 5、皆主?献子。P117主:名词动用,以。。。为主。 6、君无所辱命。P119辱:动词使动,使。。。受辱。 7、从左右,皆肘之。P123肘:名词使动,表示用胳膊推撞。 8、臣辱戎士。123辱:动词使动。 9、人不难以死免其君。P123免:用作使动,使。。。免于。 10、故中御而从齐候。P123中:方位名词做状语。 〈子产说范宣子轻敝〉 11、三周华不注。P122周:名词动用。 12、郑人病之。P129病:名词用作意动。 13、象有齿而焚其身。P130焚:动词用作使动。 14、宣子说,乃轻弊。P130轻:形容词用作使动,使。。。轻。〈苏秦连横约纵〉 15、今先生俨然不运千里而庭教之。P182远:形容词用作意动。 16、明言章理,兵甲愈起。P183明、章:用作使动。

17、辨言伟服。攻战不息。P183辩、伟:都用作使动,使。。。雄辩,使。。。华美。 18、繁称文辞,天下不冶。P183文:名词用作使动。 19、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P183广: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广。 20、言语相结,天下为一。P183言语:名词作状语。 21、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候。非兵不可。P183诎:用作使动,使。。。屈服;子:名词用作使动,使。。。成为子女;臣:名词用作使动,使。。。成为臣子。 22、约纵散横,以抑强秦。P188散:有作使动,使。。。离散。 23、廷说诸候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P189廷:名词作状玉器,指在朝廷上。 24、张乐设饮,郊迎三里。P190郊:郊外,名词作状语。 25、嫂蛇行匍伏,四自跪百不谢。P190蛇:名词作状语。 26、贫穷就父母不子。P190子:名词用作意动。 〈冯谖客孟尝君〉 27、左右君贱之口。食以草具。P195贱:形容词用作意动;食:名词用作意动。 28、孟尝客我。P195客:名词用作意动。 29、孟尝君怪之。196怪:形容词意动,以火为怪。 30、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P196羞:名词意动,以/。。。为怪。 3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P197怪:形容词意动;衣冠:名词用作意动。 32、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P198子:名词用作意动;贾:名词作状语,用商贾的方法;利:名词用作动词,取利。 33、西游于梁。P199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郭隗说燕昭王求士〉 34、卑身厚弊,以招贤者。P204卑:形容词用作使动。 35、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P205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