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目前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几点建议》

《目前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几点建议》

《目前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几点建议》
《目前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几点建议》

目前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几点建议

摘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建设,对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关键词:农业;农业信息化;问题;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来装备现代农业,依靠数字化和信息网络来进行农业的管理经营,以实现农业的管理、生产、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化,提高农业的管理和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的经营决策水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信息化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应用空间。

一、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一)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阶段,如何实现农业的市场化、知识化、产业化发展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难点之一。农业的信息化,能够按照市场机制来进行资源的配置,又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科技的进步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是解决农业现代化中遇到的困难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实现农业的信息化,才能使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得到应有的保障。

(二)是农村的现实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的配置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农民的劳动成果最终要由市场来进行检验。而发展农业的信息化,能够给农民决定生产经营、实现增产增收提供了良好的科学依据。通过农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让农民对产销的信息进行充分的了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以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引导农民对农业的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是农业产业化得以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稳定的目标。

(三)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的客观选择

农业能否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关键在于农产品是否有质量和特色方面的优势。而农产品在质量和特色方面的优势,取决于农业技术的优势。通过农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推动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和进步,促使其职能和技术的

更新;能够迅速抢占农业科技的制高点,把最新的技术和科技成果传授给广大农民,促进生产技术的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把农业发展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的道路上来,能够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职能。

二、当前农业信息化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素质普遍不高

农业信息化最终的受体是农民,然而当前我国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都比较低,据统计显示,我国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中,40岁以下打工或者务农的农民,具有初中学历的大约只有60%,其中有高中学历的约有20%,而具有专科或者以上学历的人几乎没有,而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农民的学历层次就要更低。农民群体文化水平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农民在信息意识方面的薄弱,对于网络、电脑等知识的接受有一定的困难,同时也缺乏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的积极性。

(二)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尚没有在整个农村的层面范围之内开展,由于政府部门对城镇信息化的建设较为偏重,致使农业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着严重的不足,网络、电话、电视等信息设施的使用还没有覆盖整个农村地区。目前,中国的农村有90%左右的信息资源还没有得到电子化,农村计算机的使用和联网率只有15%-20%,尽管近年来农村网络用户的规模有所扩大,然而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速率仍然较为缓慢,还出现了省份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等现象。农村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缓慢,导致了农业信息化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的低下,为城乡统筹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三)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方面,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的作用,制定详细的政策和规划,增加对农业信息化的投资。然而当前国家在农业信息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依然不够,近几年国家财政基金在农业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的下降,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例也有很大幅度的下降。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必然会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有一定的影响。经费不能够满足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导致了某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依然停留在刚刚起步的阶段,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发展的需要。

(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信息产品方面的普及和应用程度依然不够,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专门人才的缺乏。目前,我国在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人才培养系统的投入也比较少,缺乏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人才队伍。某些农村地区受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了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和更新的速度缓慢,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还有很多信息工作人员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的环境之中,不能够主动进行专业水平的自我提高,其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升缓慢,难以适应目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三、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措施

(一)政府发挥扶持作用

农业信息化作为一门高投入、高技术的社会公益性的项目,必须要依靠政府资金的支持才能发展。因此,政府一方面应该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应该加强相关创新实践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信息发展的示范和引导,并且对其中成效比较好的方法进行宣传和推广。

(二)加快基础网络建设

国家应该注重农村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任务,加强电视、电信、计算甲网络等农村信息通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村网络和电信服务价格予以规范,保证农民能够承受通讯信息网络的使用价格。还应该进一步放宽农村信息、电信、广播电视网络的运营准入资格,实现农村三网合一的突破。把农村的农业信息化列入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范围之内,在农村地区应该建立多用途的社区公共接入点,以向农民提供互联网等通信资源的接入服务。

(三)强化对农民的培训

农民群众是农业信息建设的主要受益者,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农民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利用能力得到增强的关键。农民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利用电视远程教育、农村广播等途径来进行某些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以及基层信息人员的培训,发挥其示范和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实现广大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中小学、职业中学、技术学校等进行短期培训或者远程教育,对农民群众传授农业信息的搜索服务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通过这些教育培训方式

使农民的信息意识得到提高,让农民能够有信息的收集、应用和反馈的能力。(四)出台相应的法规

农业信息的采集质量对农业信息化整体的建设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有着直接的影响。要加强农业信息采集的质量,就应该出台相应的信息采集标准。政府农业信息化的监管部门应该重视统一的农业信息采集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信息的收集、存储、编码规则、数据的格式、名词术语、技术规范、质量等进行统一的规定,以确保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提高农业信息采集和使用的效率,促进信息的整合。此外还应该建立全套的数据分析机制,对历史数据进行充分的利用,挖掘有用的知识,达到知识的再传播和再利用的目的。

结语: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加强,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手段和主要的动力。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农业信息化的加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非常迫切的任务,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卢秀茹,杨伟坤,高磊,王健. 新经济体制下农业信息化的对策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6(01) .

[2] 张艳芹, 李为超. 徐州市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科技信息, 2009(28) .

[3] 何艳群, 朱慧玲, 徐险锋. 武陵山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 农业网络信息, 2010(09)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