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任志洪1,叶一舵2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涉及个体的主、客观因素,在遗传、文化、家庭环境、经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人格、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但这些研究普遍存在着测量工具不一致、因果关系模糊及测量中存在着的社会赞许性、认知偏差、反应定势等,难以形成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将来的相关研究中,在研究对象上应更多关注特殊群体;在研究技术上应充分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在研究方法上则应尽可能多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多层线性模型、元分析和数据追踪技术。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6)04-0152-07

 收稿日期:2005-11-28

 作者简介:任志洪(1982— 

),男,福建惠安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叶一舵(1963— 

),男,福建永泰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 ,简称

SWB )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1]。早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消极心态和病理心态的研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幸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的研究逐渐开始盛行。研究幸福感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基于快乐论哲学观点研究快乐的SWB 与基于现实论哲学观点研究人类潜能的心理幸福感(PWB ),前者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感官的痛苦;后者强调人的精神快乐和理性能力,认为人的幸福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实现。西方对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研究的描述阶段和理论建构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理论深化阶段。而国内关于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尚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对实证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国内外关于SWB 的影响因素研究大部分只针对个别的因素,而没有进行系统的考量,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大部分的研究资料,重点考察个体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各方面对SWB 的影响作用,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一、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一)遗传因素

目前国内关于遗传因素对SWB 的研究几乎没有,而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是通过对双生子的研究来证实遗传因素影响的存在。如美国心理学家里肯博士认为,80%的人在出世时就有了基本定型的“幸福水平”。Braungan 等[2]运用收养和双生子研究发现,1岁左右婴儿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 等[3]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SWB 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也有学者认为遗传因素虽然影响着SWB 的各个方面,但气质的差异导致个人体验SWB 的水平不同。另一方面,个人所体验到的SWB 是随着时间和情境而变化的。从上面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幸福感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在个人发展过程中,遗传与环境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同时对SWB 水平产生影响,而外界环境中的各因素又通过个性影响SWB 。

(二)文化因素

对文化与SWB 关系的考察是诸多跨文化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目前,对文化最重要也是最

2006年第4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4,2006 (总第139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G eneral ,No 1139

广泛的一种观点是把它分为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许多实证研究已经证实,文化是影响SWB的重要因素[4]。研究者认为,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在诸如生活满意感、情感体验、社会取向、价值观、判断准则等方面存在差异[5]。Inglehart和Veenhoven等[6]对生活满意感的跨国研究显示,国家之间的平均主观幸福感存在着稳定的差异。Diener等人研究发现,北美人比东亚人报告出更高的SWB水平。国内许淑莲等[7]运用Ruff心理幸福感量表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的生活目的、自我接受水平低。但是严标宾等[8]的研究却发现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三地区大学生的总体SWB差异不显著。此外也有学者否定了文化影响的首要性,认为在特定的文化情景下,个体如何对待这种文化才是影响SWB 的重要因素。Markus和K itayamal[9][10]的文化常模理论假设认为当个体遵从文化常模而行为时,就会产生幸福感。Oishi[11]等人把目标与文化背景结合起来考虑,认为当个体朝自己的目标努力时,就会感到幸福。

对于SWB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Diener和Lucas[12]认为可以从国家财富和个人收入、自我服务-自我批评、自我一致性-多变性等方面来解释SWB的文化差异,Veenhoven[13]的研究证明了在贫困国家,收入的增加更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在富裕国家,收入的增加只能刺激人们的奢侈消费与挥霍。Zuckerman和Dunning等人[6]的研究证实,北美人在许多社会评价方面都有自我服务的偏见,而Heine等人[14]发现东亚人有较强的自我批评倾向。Suh[15]的研究证实,西方文化强调不同方面的自我是一致性的,东方文化则认为多样化的自我是存在的。

从上面有关学者对影响SWB文化因素的研究,可以看出研究者主要侧重于比较不同文化之间影响SWB的因素差异,有的学者也试图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作出解释。但是,他们大多数只考虑单纯的文化因素,未能把文化因素与该国家、地区的经济基础结合起来研究。

(三)家庭环境因素

在家庭教育提倡教育的情感化、民主化的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信任、尊重,相互理解能促进子女在亲密和谐的家庭氛围中体验幸福感,学会热爱生活。对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家庭的稳定、成员间的相互关怀、没有明显的家庭矛盾是青少年总体满意度的预测因素,反之则成为他们产生不幸福感觉的预测因素[16]。家庭气氛对幸福感的影响是从属于婚姻质量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婚姻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影响SWB的一项因素。但总的来说,在家庭环境因素对SWB的影响中,学者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群体的状况。胡洁、姬夭舒和冯凤莲[17]对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他们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高度正相关,与父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母亲的拒绝等因子均显著负相关,与王欣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吻合。余小芳等[18]研究结果还显示如果家庭气氛民主、愉快,并且成员间相互关心,关系密切,那么学生的SWB就强。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家庭亲密度、自律性、恃强性和紧张性具有普遍的预测能力,说明家庭成员间情感联系的亲密程度、个性的独立积极性、言行一致性和紧张程度这4个因子能预测学生的SWB的高低。郑立新[19]在对小学生SWB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也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幸福感的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均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SWB有较大的影响。王极盛、丁新华[20]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父母亲多理解、关心孩子,孩子体验到的正性情感就较多,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感就强,总体幸福感就高。相反,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放任不管或管教过于严厉苛刻,孩子体验到的幸福感则较少。

由以上研究不难看出,父母的教养方式如母亲的理解型,父亲理解、父亲放任和严惩型教养方式与子女SWB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并且对其SWB的形成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即父母的理解关怀对子女的幸福感有正面的影响作用,而拒绝、放任、严惩型等不良教养方式则起着负面的影响作用。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现今有关学者在家庭环境因素对SWB的影响更多关注学生群体,对于诸如妇女、老人等特殊群体的研究较少。

(四)生活事件因素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在动力平衡理论[21]看来,每个人都有一套平衡的生活事件水平和SWB水

351

 第4期任志洪,叶一舵: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平。当生活事件处于平衡水平时,SWB不变,一旦生活事件偏离正常水平,SWB也会随之升高或降低。目前,人们对“生活事件是否会影响SWB”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有学者研究认为[22],各种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都没有对大学生SWB产生明显的影响。也有学者[20]对初中生的生活事件与SWB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喜欢上学和与老师关系紧张对初中生SWB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从高中生经历的生活事件来看,学习压力对高中生的SWB影响较大[23]。对于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的生活事件与SWB的关系研究得到不同的结论,国内学者并没有对产生差异的原因作进一步的解释,国外学者Heady B&Wearing A[24]认为生活事件对SWB的影响应该因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背景的不同而异,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SWB 产生影响。

虽然上面的很多学者大多证明了生活事件对SWB有影响,但近30年来的研究进展均表明:生活事件对SWB的影响是较小的。因为现代SWB理论的中心概论是适应,即人们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反应减弱,并逐渐重新建构新的平衡系统,使人的情绪系统对新的生活事件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16]。

(五)经济因素

经济情况对SWB的影响目前没有定论性的答案。一些学者认为收入与SWB呈正相关,因为较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力与地位等。Ryff[25]等人的研究支持了这种观点,他们运用PWB测验表明社会经济状况与生活满意度、目标、控制性、成长相联系。而Di2 ener E,Biswas2Diener R.对财富和SWB的早期研究[26]也发现,富裕国家的人民比贫穷国家的人民更感到幸福,在同一国家,富裕的人比贫穷的人更感到幸福。我国学者对农村高龄老人的研究也发现,经济状况对他们的SWB影响力最大[27]。

另有研究表明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样,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就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经济方面的影响就很小了。在最近二十几年里,发达国家的SWB并没有随着国家财富的增多而提高,国家间的贫富差距与快乐之间只显示了很小的正相关;个人财富的增长也不能明显导致快乐的增加,强烈渴望金钱和财富的人比不那么渴望的人更感到不幸。董灿华等人[28]的研究也证明了,家庭收入低于平均水平的大学生其SWB水平与家庭水平相当和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的差异有显著性,而家庭经济水平相当于平均水平与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也有学者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家庭的经济收入只能表明父母的各种能力,而不能提升自己的各种自我需要实现,甚至这种优越的经济条件会对他们日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引发他们的一些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可见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学生并不会比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学生有更多的SWB体验[29]。

可见,经济因素与其它因素是紧密相关的,在研究经济因素对主观幸福的影响时,必须把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纳入综合考虑范畴,这样才能得到更合理、更科学的解释。

(六)社会支持因素

许多学者认为,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SWB,比较高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因为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物质或信息的帮助,增加人们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自尊感、自信心,当人们面临应激生活事件时,还可以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安定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健康的行为模式,从而增加正性情感并抑制负性情感,防止降低SWB。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社会支持会对SWB产生影响[30][31][32],但在预测SWB时,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异性的朋友支持对SWB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老师支持和母亲支持[30];对老年人来说,社会支持各维度中除了主观支持外,均对SWB各指标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33],而粱渊等人[27]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客观支持通过主观支持对SWB产生了比较大的间接影响;而对于军队护士来说, SWB可以通过社会支持的、主观支持这两个维度来大致预测[34]。这些结论都间接地支持了跨范围缓冲器理论。根据跨范围缓冲器理论,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能缓解个体不同交往过程中的压力和不满对SWB造成的伤害,从而间接地提高其SWB水平。

当然,我们也可以发现,学者们在研究社会支持对SWB的影响时,所运用社会支持的分类也不尽相同。有的学者把社会支持划分为主观支

45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 

持和客观支持,也有的学者把社会支持圈定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这三个维度。对社会支持的不同划分标准,也决定了他们在研究中所使用的量表不同,对社会支持影响SWB的维度也就不同。因此,在结论上,就很难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

二、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

(一)人格因素

从上到下的人格理论[18]认为,人们具有以积极的方式体验生活的性格倾向,有快乐的素质。纵观国内外对SWB相关因素的研究,人格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动力平衡模型的倡导者Headey和Wearing提出人们情感上愉悦与否主要是由人格决定的。Diener等人认为人格因素是SWB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Costa和McCrae[35]也认为SWB主要依赖人格特质,不同的人格特质会导致不同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及生活满意度。在人格的内外倾纬度上, McCrae和Costa认为外倾性与神经质对SWB具有显著的相关。Costa、Headey和Wearing、Cos2 ta和Mccrae等证实了外向与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有关,与负性情感无关,神经质则与消极情感有稳定的相关。Deneve和Cooper[36]发现宜人性与SWB呈正相关。Ryff和他的同事的相关研究发现[25],外倾、责任感和低神经过敏症与幸福的自我接受、控制性和生活目标相联系,开放性与个人成长相联系,宜人性、外倾与积极的人际关系相关联,低神经过敏症与自主也有相关。国内有关学者对在校生的研究与国外结论基本一致:对初中生SWB与人格的关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倾性与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对SWB具有增值作用;神经质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可降低SWB[37];有关大学生SWB的研究也表明,SWB与外倾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38];对军校研究生SWB和人格特质的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正性情感与外向性、神经质相关显著,愈是外向、情绪稳定的个体体验到的正性情感较多,负性情感与神经质和精神质显著相关,即情绪稳定的低精神质的个体体验到的负性情感较少,生活满意度则与神经质、内外向和精神质均有一定程度的显著相关[39]。

可见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致认为外向学生与内向学生的SWB得分差异显著,且外倾人格与SWB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外向者对正性情感敏感,非神经质及稳定的个体对负性情感不敏感[40],因而这两类人的SWB较高。但是,人格的维度有多种标准,学者在研究人格对SWB的影响时可以使用多种量表进行研究,如卡特尔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大五”人格问卷(five-factor model,big-five model)。之前有关学者一般使用卡特尔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作为研究工具,但有研究者发现在不同的种族和文化中,都可以用五种不同的特征来描述一个人(Norman,1963)。近年来许多这方面的研究表明,不论是用英语词汇还是用中文词汇,不论是让被试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描述,不论采用什么因素抽取和旋转法,结果都是得到了五个主要因素。因此,使用“大五”人格问卷来调查人格与SWB的关系显得更具有说服力。

(二)自我效能感因素

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对某一成就行为进行主观判断。目标理论认为目标的确立与维持、靠近目标以及目标实现使人感到生活有意义,并产生自我效能感、增强正性情感;缺少目标、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指向目标的活动受到干扰则会产生负性情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本质上都属于目标理论,他认为个体在特定水平上的需要满足之后,这方面的SWB就会提高,进而追求高层次的幸福等。相关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SWB 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是影响SWB的重要变量[41]。Elliot和Sheldon (1997)的研究表明,回避目标的追求、较少的目标发展与低幸福观都有关系。Ryan和Deci (2000)通过对目标效能的控制发现,自主的个人目标与幸福结果的预测有关联。国内余鹏等[42]的相关研究则表明具有不同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SWB有显著差异,高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SWB要高于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学生。

(三)应对方式因素

应对方式(coping style)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作出的恒定的认知性和行动性努力。应对方式与SWB各维度呈中等程度的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SWB呈正相关[43]。积极应对方式与SWB呈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SWB 呈负相关[44]。应对方式作为一个中介变量与生

551

 第4期任志洪,叶一舵: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活满意度各纬度具有显著的相关,并对SWB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的学生幸福感较高,因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建立一个关系网络,有利于社会支持的获得,从而可以获得较多的帮助和体验更多的生活满意度[44]。应对方式和SWB存在密切的关联,较多地使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类应对方式的个体幸福感水平高,反之较多使用退避、不良情绪和发泄应对方式的个体幸福感水平低,应对方式对SWB 有较好的预测作用[20]。这与国外成人被试的研究结果相一致[45]。

可见成熟型应对方式与SWB之间呈正性相关关系,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与SWB之间呈负性相关关系,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可有助于幸福感的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纵观国内外关于SWB的影响因素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许多研究中,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并不相同,测量方法、测量工作也不同,甚至是在研究其它因素对SWB的影响时,这些变量的概念、测量方法、测量工作也不一致,以至出现了许多相互矛盾或不确定的结果。很多研究者所揭示的这些关系基本上是一种相关关系,因此在很多时候,既可以认为这些因素影响着SWB,也可以认为SWB影响了这些因素。很多因素,如生活事件、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等与SWB 的关系可能存在着双向的相互影响,何为因何为果,仍没有定论。而且到底有多少个因素对SWB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测量中还存在着社会赞许性,认知偏差、反应定势等影响因素,例如,被试往往会按社会赞许的方向来填写问卷;在评价幸福感时,以前的研究往往给出“非常幸福”、“相当幸福”或“不太幸福”诸如此类的选项让被试选择,这些都是模糊的,被试很难较准确地给予反馈。这些都为SWB的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鉴于这些不足,笔者认为,在以后对SWB的研究中,可以更好地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研究对象上,应更多地关注特殊群体的SWB。在众多对SWB的研究中,其研究对象,从年龄层的划分看,大多集中在青少年;从所从事职业类别来看,针对大中小学生的研究颇多,例如学者们在研究家庭因素对SWB的影响的研究中[18][19][20],很少有涉及对老人、妇女方面的研究。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对象上,研究者们应更多关注像军人、企事员人员、海员等此类以前研究较为薄弱的群体,加强对青少年之外的年龄层的研究对象SWB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构建每一个群体的SWB影响模型,以期能够探索出SWB影响因素在每一个群体中共同因素及异同点。

其次,在研究的技术上,应充分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技术。近来的一些研究已经开始整合出更为精确的时间测量方法(如EPRs)和更为确切的脑定位方法(如PET、fMR I)来研究人类认知发生的时间和地点[46]。这种无创性脑功能(认知)成像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大脑如何调用各个层次上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区和全脑去实现自己的认知活动,更有效地避免被试按社会赞许的方向去填写问卷,同时,也把SWB对人的影响从抽象的、概化的表层描述提升到形象、具体生理层面的剖析。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基因能够被识别和鉴定,更多的人类个体的信息被揭示出来,以往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一直使用“双生子”来研究遗传作用的定局将可能被改变。生物工程的基因技术有可能在破解DNA密码的基础上揭示遗传的本质。因此,充分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这两项研究技术,可以更有效地揭示SWB的内在本质,得到更科学、准确的研究结果。

最后,在研究的方法上,应采用更科学、准确的取样与统计分析技术。笔者认为,在今后关于SWB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在横向层面上应采用更多的新方法和技术如结构方程模型、层级线性模型来确定影响SWB的因素及它们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最终确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模型,更准确地解释SWB的影响因素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当然影响SWB的因素众多,重复研究不少,而研究的结果又不完全一致,有必要适当采用元分析技术,对近年来在SWB方面的研究做个梳理,揭示出这些研究中的问题及最终结论;而在纵向层面上应采用追踪研究技术来考察变量的时间效应和因果关系。

65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 

[参 考 文 献]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 —being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4,95(3):542-575.

[2]Diener E.Subjective Well 2Being and Personality.In :Hersen M ,Van Hetal ed.Advanced Personality [M ].The

Plenum Series in S ocial/Clinical Psychology.New Y ork :Plenum Press ,1998:311-334.

[3]Tellegen A ,Lykken D T ,Bouchand T J et al.Personality similarity in twin reared apart and together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 ,1988,54(6):1031-1039.[4]Butler A C ,Hokanson J E ,Flynn H A.A comparison of self 2esteem liability and low trait self 2esteem as vulnerability fac 2

tors for depression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 ,1994,66:166-77.

[5]K ennon M Sheldon ,Tim kasser.G oals ,congruence ,and positive well 2being :New empirical support or humanistic theo 2

ries [J ].Th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Beverly Hills ,2001:1-16.

[6]Diener E ,Oishi S ,Richard E ,Lucas R.Personality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 2being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evalua 2

tions of life [R ].Annual Reviews Psychology ,2003,54:403-425.

[7]许淑莲,等.成年人心理幸福感的年龄差异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3):167-171.

[8]严标宾,郑雪,邱林.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J ].心理学探新,2003,23(2):59-62.

[9]Marks ,H.R.K itayama ,S.Heiman.Emotion and culture :Empirical Studies of Mutual Infuence [R ].Washington ,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8:89-130.

[10]Marks ,H.R.K itaayama ,S.Heiman.Culture and basic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M ].Handbook of Basic principles.

New Y ork :Guiford ,1996:857-913.

[11]Oishi S ,Diener E ,Lucas RE ,SU HE.Cross 2cultural variations in predictors of life satisfaction :perspectives from needs

and values [R ].Pers.S ocial Psychol ,1999:98-90.

[12]Diener E ,Lucas R.Explaining differences in societal levels of happiness :relative standards need fulfillment ,culture ,and

evaluation theory [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00,1:41-78.

[13]Veenhoven.Is happiness relative [J ].S ocial indictor Research ,1991,24:1-34.

[14]Heine S ,K itayama S ,Lehman D ,et al.Divergent consequence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in Japan and North America :an

investigation of self 2improving motivations and malleable selve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 ,2001,81:599-615.

[15]Suh E.Culture ,identity consistency ,and subjective well 2being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 ,2002,

83(6):1378-1390.[16]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 ].心理学动态,2000,8(4):23-28.

[17]胡洁,姬天舒,冯凤莲.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 ].健康心理学,2002,10(1):16

-17.

[18]余小芳,雷良忻.民办高校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家庭功能关系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

269-270.

[19]郑立新,陶广放.儿童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2):105-107.[20]王极盛.丁新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96-98.

[21]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2):73-78.[22]严标宾,郑雪,邱林.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J ].心理学探新,2001,21(4):46-50.

[23]肖建伟,石国兴.高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2005,7(2):75-78.[24]Headey B ,wearing A.Personality ,life events ,and subjective well 2being ;toward a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 [R ].

Pers.S ocial Psychol ,1989:739.

[25]Ryff CD ,Singer B.Interpersonal flourishing :A positive health agenda for the new millennium [J ].Journal of Personali 2

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2000,(4):719-767.[26]Diener E ,Biswas 2Diener R.Will money increase subjective well 2being ?[J ]S 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2,57:119

-169.

[27]粱渊,等.农村高龄老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2):97-98.[28]董灿华,沈雪芬.浙江师范大学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7):581.[29]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61-62.

7

51 第4期任志洪,叶一舵: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85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 

[30]吴丹伟,刘红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3):94-96.

[31]Weiss R.The provision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A].In:Rubin Z,ed.Doing unto others.Englewood Cliffs,NJ;Pren2

tice Hall,1974:17-26.

[32]K ahn R L,Antonucci T C.Convoys over the life course:Attachment,roles,and social support[J].Life span develop2

ment and behavior.1980,(3):253-286.

[33]郑宏志,陈功香.314名城市老年居民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

(9):820-821.

[34]谢倩,刘建芬.军队护士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2):5-6.

[35]McCrae RR,Costa PT.Adding Liebe and Arbeit:The full five factor model and well being[J].Pers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1,17(2):227-232

[36]Deneve,K.M.,&Cooper.The happy personality:A meta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8,124:197-229.

[37]孙翠香.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青少年研究,2004(2):16-20.

[38]于静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5):97-99.

[39]石满,丁新华.军校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189

-191.

[40]唐洁,孟宪璋.大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4):316,320.

[41]佟月华.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396

-397.

[42]余鹏,宿淑华,李丽.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13(1):42-44.

[43]谭春芳,邱显,清李焰.初中生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0):723-725,

731.

[44]杨海荣,石国兴.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

416-419.

[45]Rim Y.Happiness and coping style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1993,14:617-618.

[46]Martinez,A.,Anllo2Vento,L.,Sereno,M.I.et al.Involvement of striate and extrastriate visual cortical areas in

spatial attention[J].Nature Neuroscience,1999(2):364-369.

(责任编辑:张 倩)

R evie w on Domestic and Overseas R esearches of Affecting

F actors of Subjective Well2being

REN Zhi2hong1,YE Yi2duo2

(School of Education,Fujian Norm al U niversity,Fuz hou350007,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researchers in and out of China have studied the factors of subjective well2 being often focusing on the subjective factors and objective ones of the individual,and theyπve got conclu2 sions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well2being and inheritance,culture,family environment,e2 conomy,social support,life events,personality,self2efficiency,and ways of coping.However,these re2 searches generally have problems such as applying inconsistent measuring tools,having unclear causality, existing social desirability,cognitive bias,response set during measuring process.Thus they cannot get convincing conclusions.Therefore,in future,the relevant stud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special groups,research methods and fully integrate research techniques of cognitive science and biology,and should us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Multilevel Liner Modeling,Element Analysis and Longitudinal Data Analysis in research methods as much as possible.

K ey w ords:Subjective well2being,objective factors,subjective factors,cross2culture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_辜红

A General Overview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Gu H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Tourism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ersity Email:guhong009@https://www.doczj.com/doc/033804097.html, Abstact: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field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cluding its benefits, demographic correlates, and relationship to culture. we review the theories of origin and interven-tions to increase well-being. Our purpose is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perspective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Subjective Well-being ; Interventions; Theory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辜红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中国430074 华中师范大学旅游管理武汉中国 430070 Email: guhong009@https://www.doczj.com/doc/033804097.html, 摘要:本篇论文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其功能以及与人口统计变量、文化的关系,并对相关机制和幸福感干预研究进行了回顾,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干预;理论 1 引言 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形成两大流派:一派是以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为代表的“快乐论”,一派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实现论”。这两种不同的哲学流派直接影响到后人对幸福感的研究。最终形成两种范式:一是以“主观(Subjective)幸福”(快乐论”)代表人物Diener。一是以“客观(objective)幸福”(“实现论”),以Ryff、Deci和Ryan为代表。 2.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Diener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的,是个体用其自身的标准对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估,具有主观性、稳定性、整体性的特点并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构成。Diener(1985)认为若是在一个较长跨度的时间里会发现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独立的,也就意味着体验更多积极情感的人未必就体验更少的消极情感。 3 主观幸福感的功能 依据Fredrickson(1998)的拓展—扩建理论(broaden and build theory),尤其是幸福感和积极情绪因其扩建功能对个体产生很多好的生活结果。高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在四个方面显著地改善生活:健康和长寿、工作和收入、社会关系和社会的利益。有大量的研究显示出幸福感能增强健康和寿命。一般而言,报告出高幸福感的人也报告出更好的健康和更少的不愉快的身体症状(Roysamb et al., 2003),最近的研究中研究者用一般感冒去感染受试者,那些报告更高幸福感的人对病毒更具抵抗力(Cohen et al., 2003)。Danner, Snowdon, 和 Friesen(2001)也发现幸福基准线能预测生活在相同环境和条件下的修女的寿命。Pressman & Cohen(2007)在研究心理学家的自传中也得出了相似结论。而且更高幸福感的个体倾向于有更强的免疫系统和更好的心血管健康,易于有更健康的行为如系安全带和更少的生活方式上的疾病如嗜酒、吸毒(Diener & Biswas-Diener, 2008)。 高幸福感的另一个益处在于,更高幸福感的人有可能比其他人获得更高收入和更有可能喜欢他们的工作。重要地是,幸福感能导致经济和事业的成功。那些喜欢自己工作的个体有更高的上级评估而且在工作时被评估为有更多生产力、更可信、更有创造力以及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任志洪1,叶一舵2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涉及个体的主、客观因素,在遗传、文化、家庭环境、经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人格、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但这些研究普遍存在着测量工具不一致、因果关系模糊及测量中存在着的社会赞许性、认知偏差、反应定势等,难以形成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将来的相关研究中,在研究对象上应更多关注特殊群体;在研究技术上应充分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在研究方法上则应尽可能多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多层线性模型、元分析和数据追踪技术。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6)04-0152-07  收稿日期:2005-11-28  作者简介:任志洪(1982—  ),男,福建惠安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叶一舵(1963—  ),男,福建永泰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 ,简称 SWB )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1]。早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消极心态和病理心态的研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幸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的研究逐渐开始盛行。研究幸福感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基于快乐论哲学观点研究快乐的SWB 与基于现实论哲学观点研究人类潜能的心理幸福感(PWB ),前者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感官的痛苦;后者强调人的精神快乐和理性能力,认为人的幸福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实现。西方对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研究的描述阶段和理论建构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理论深化阶段。而国内关于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尚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对实证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国内外关于SWB 的影响因素研究大部分只针对个别的因素,而没有进行系统的考量,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大部分的研究资料,重点考察个体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各方面对SWB 的影响作用,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一、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一)遗传因素 目前国内关于遗传因素对SWB 的研究几乎没有,而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是通过对双生子的研究来证实遗传因素影响的存在。如美国心理学家里肯博士认为,80%的人在出世时就有了基本定型的“幸福水平”。Braungan 等[2]运用收养和双生子研究发现,1岁左右婴儿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 等[3]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SWB 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也有学者认为遗传因素虽然影响着SWB 的各个方面,但气质的差异导致个人体验SWB 的水平不同。另一方面,个人所体验到的SWB 是随着时间和情境而变化的。从上面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幸福感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在个人发展过程中,遗传与环境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同时对SWB 水平产生影响,而外界环境中的各因素又通过个性影响SWB 。 (二)文化因素 对文化与SWB 关系的考察是诸多跨文化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目前,对文化最重要也是最 2006年第4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4,2006 (总第139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G eneral ,No 1139

大学生幸福指数调查报告

构幸福大学筑美满未来 ----关于“湖师大学生幸福指数”的调查研究 □徐清(地理科学系1104班) 【摘要】幸福指数是人们幸福感的度量值,它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程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目前西方很多国家纷纷研究并计划设立衡量人们幸福感的指标,使它与GDP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主观幸福感,是个人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可以说,幸福指数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大学作为大社会中的一个小社会,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同时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工作、家庭、婚恋、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对幸福的追求历程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因而,对大学生幸福话题的观照应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的建构,是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内函。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本班对我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我校大学生在友好关系、自我价值、健康关注等方面的情况。基于调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湖师大学生幸福指数现状 一、调查背景 幸福指数是人们幸福感的度量值,它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程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目前西方很多国家纷纷研究并计划设立衡量人们幸福感的指标,使它与GDP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主观幸福感,是个人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可以说,幸福指数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大学作为大社会中的一个小社会,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同时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工作、家庭、婚恋、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对幸福的追求历程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幸福状况,提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对主观幸福感念、结构、特点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综合述评。通过述评,一方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和深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综述 目录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2)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2) 三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3) 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3) 六、 (4)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这是Diener(1984)提出来的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的概念.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陈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2.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90年代到本世纪初,研究逐渐由老年群体开始逐渐向其他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量。 三、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国内对大学生人群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90年代中后期逐渐展开,主要是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测查样本都在400人以下,目的是引入量表。段建华(1996)在我国部分大学生中试用了Fazio修订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通过《CNKI全文期刊、专利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从1997-2011年检索到最早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的是1997年景淑华、张积家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对烟台师范学院224名本科生进行的测查。调查工具采用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1977)和kamlnan和FIett(1983)制定的情感量表,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法。何瑛(2000)应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单项人面量表对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调查。2000年后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逐渐出现,集中于郑雪、严标宾等近几年的系列研究,其研究基本一致使用Diener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量表.本世纪初至今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的阶段,研究者们不仅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对大量实证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实证研究的变化趋势,即由最初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外部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到人格、归因方式等内部因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

---------------------------------------------------------------最新资料推荐------------------------------------------------------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首先定义幸福感(Happiness) , 本文中所讨论的幸福感是研究主体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满意程度,是主观心理对于客观外在条件的反应。 1.公式首先提出本文将论证的幸福感公式即: H=F(W,D,P,K,G) 其简单近似形式为 H=WD/PK 即简单幸福感指数=(财富总量能力) /(人口认知水平)其中 H: Happiness 幸福感指数; W: Wealth 财富总量; P: Population 人口; D: Distance 能力; K: Knowledge 认知水平。 并且设定 H 大于忍耐临界值 S 时,主体行为趋向于保持并发展现有状况,反之则趋向于改变现有状况,剧烈程度均与H和S的差成正比。 2.变量解释2 .1 W: Wealth 财富总量; P: Population 人口这里所说的财富总量并不仅仅指物质财富,而是包括了精神财富在内的财富总和,公式中的 W 指研究的系统中一切物质与精神的价值总和,,其中物质财富占主要地位。 P 即所研究系统内占有财富的个体数。 将 W/P 为对象进行考虑时,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即人均财富占有量,幸福感与人均财富占有量为正相关。 例一: 《马关条约》中的相关条约对中国与日本的影响《马关条约》 1 / 14

中有如下内容: 1.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 2.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埠。 3.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对于清政府,其当时的年财政收入,不足九千万两。 为了偿付相当于年收入 3 倍的赔款,一是加紧搜刮人民外,二则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在人口不变的情况下,社会财富大幅度降低,这使当时中国社会的幸福感剧降,直接导致社会动荡以及人民对帝国主义的敌视从而爆发反帝反封建斗争。 (HSH<<S,幸福感降低至远低于忍耐临界值,趋向于激烈的改变)对于日本,这笔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的巨额赔款,使得社会财富总量剧增,日本最大的受益者即资产阶级幸福感迅速增加,进一步促使其发展并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HSHS 幸福感上升,趋向于进一步巩固发展现有状态)例二: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3 年,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 该条例给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免缴高额的进口关税,只征收轻微的茶税。 同年 12 月 16 日,发生波士顿倾茶事件。 联系幸福感公式我们发现,由于北美殖民地向英国财富的转移量越来越大,殖民地地区人民幸福感降低,而《茶叶法》的通过最终令幸福感指数降低于忍耐临界值之下(HSHS)群众行为趋向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自古以来,在人类思想史上,就有许多对幸福的追问和探讨,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仅止于哲学上的思辨,形成了不同派别、不同主义的幸福观。 直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因为经济快速增长始终赶不上人们对富裕生活的要求而兴起了生活质量研究运动和积极心理学运动,这才推动了幸福心理的科学研究的形成。[1]主观幸福感研究从此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经历了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我国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整比西方晚了近30年。 1.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点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作为心理学专用术语,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的是美国学者Diener(1984)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2]它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观幸福感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属于认知因素,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和特殊领域生活满意度两方面,前者包括想要改变生活、对目前生活满意、对过去生活满意等;后者包括对工作家庭、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满意等。[3]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属于情感因素。主观幸福感从形式上被定义为“具有较多的积极情感,较少的消极情感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重视自己的主观评价”。[4]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的阐述,国内大多数文献引用的都是美国学者Diener提出的观点,即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内容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多集中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上。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Diener对此做了区分。早期研究的主要是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如年龄、性别、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由于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解释力极为有限,研究者们转而研究内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1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1.1年龄、性别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性别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如郑雪、张雯、郑日昌等人的研究都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徐维东等的研究表明男性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女性,[5]李焰、赵君(2005)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指出,在性别差异上,女生的幸福感明显高于男生。[6] 在年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Diener和Suhde(1998)的研究报告显示,生活满意度在18-19岁之间的平均水平非常的稳定,而积极情感在20-80岁之间缓慢下降,消极情感在20-60岁之间缓慢下降、在70-80岁之间出现回弹。[7]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平稳—— —布兰克夫劳和奥斯瓦德首次报告了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U型的最低点在40岁左右。[8]2.1.2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大多数研究认为,它们之间有着积极的相关。也有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如严标宾等的研究发现,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平均或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9]另外有研究表明,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无关。 2.1.3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生活事件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10]HeadyB&WearingA的研究表明,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11]笔者2007年在对广州某地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主观幸福感调查时发现,主要生活事件如就业、学业对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而严标宾等研究认为,各种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都没有对大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12]目前,对生活事件是否会影响主观幸福感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结论。 2.1.4社会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13]许多学者认为,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有研究认为,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14]2.1.5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关于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者常常把集体—— —个体社会取向作为文化的指标。[15]许多实证研究已经证实,文化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认为,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在诸如生活满意感、情感体验、社会取向、价值观、判断准则等方面存在差异。[16]郑雪、王磊以在澳大利亚的144名中国留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均可直接影响其幸福感;文化融入进程可直接影响中国留学生的幸福感,并可通过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对其幸福感产生间接的影响。[17] 2.1.6工作、教育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工作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上。国内外学者们对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关注较多,研究了工作压力、工作特征、工作中的社会关系、个体比较、个体差异和组织因素等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而对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的探讨仍然没有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对于教育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18]。 2.2内部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2.1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人格是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Diener等人认为人格因素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当代心理学界比较关注的是大三人格、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19]在艾森克内—— —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众多研究中,一致表明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能够增进幸福感;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存在负相关,会降低幸福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探讨了外倾性、神经质、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这五个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外倾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重复验证了大三人格与幸福感的研究结论,即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正相关,能够提高幸福感,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负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正相关,会降低幸福感。但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很少,而且结论也不尽一致。[20][21]此外,大七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以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为基础探讨人格结构中的七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较少。 国内外有研究者进一步研究了自尊、乐观、自信、控制点、自我监控、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有研究指出在众多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中,自尊是预测生活满意度的最佳指标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Diener等人在跨文化研究中发现,这种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显著的相关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并不具有普遍性或更弱。[22]此外,自尊分为个人自尊和集体自尊,国内对集体自尊的研究仍需要拓展。 有关心理控制源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有两种结果:一般的研究认为内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但王登峰(1991)的研究却得出了外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的结论。[23] 也有研究者指出人格的另外一些非特质的特征也有可能与主观幸福感有关。 此外,许多研究发现人格会通过影响对遗传、生活事件、经济和社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广州大学唐蕾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综合法,从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内容、研究方法、理论观点等各方面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阐述,指出了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关系理论 作者简介:唐蕾(1979-),女,湖南永州人,广州大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职硕士。 55 ——

影响个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1)

影响个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摘要: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和理解不同,但所感受到的幸福感是一样的,而影响个人主观幸 福感的因素也很多。本文通过对个人幸福感的理解,列举了影响个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并 进行适当分析。 关键词:幸福感,家庭,社会,个人。 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有对它的理解,作为人生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常新的意义,人们的一切行为,无不是在追求幸福的一切行为,又无不受人们心目中所想象的幸福模式的影响。人们也乐此不彼的为了幸福而奋斗,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 什么是幸福感?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一个积极的情绪体验,虽然这种积极 的情绪体验从人类诞生就随之出现,人类也无数次的体验过;但我们却一直没有给它一个明 确的定义,直到最近几十年幸福感一词才被提出并广泛传播。一般而言,所谓幸福感,就是 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 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心理状态。 那么影响个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首先是经济因素。幸福的产生首先要具备基本的物质条件,吃饱穿暖是我们基本生活 需求,没有温饱,何谈幸福。只有当老百姓的基本需求被满足后,在饭后茶余之际,幸福才会被提起,幸福感才会成为人们谈论的新话题。最近科学家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国内总产 值与幸福感的水平之间具有高相关,即幸福感的水平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科学家们猜 想一方面由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进步,个人生活质量提高,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物质经济的提高可能会带动其他领域的满足感的提升,从而促使幸福感的提升。但我认为幸福感 和经济不应是这样单纯的直线正相关关系,举个例子,目前中国很多人经济上很富裕,但幸福感反而下降了。个人的财富增长到一定水平后,幸福感并不会随着财富的积累而增长,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我们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经济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对幸福感的影响 几乎为零,与此同时,金钱的积累使我们更加怀念其他的非物质,比如亲情,爱情等。也就是说,这时经济因素对幸福感影响已经转化为非经济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了。 其次还有健康因素,古希腊认为:“健康与才智,为人生两大幸福。”因为只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衍生出健康、健全的思想,才能让自己去做喜欢的事,才能提升幸福感,疾病通常与不愉快或痛苦相联系,所以,疾病可以直接增加消极情绪。 其次还有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人际关系,譬如家庭关系、同事关系等。这些社会关系其 实反映的是个人的社会地位,当各种社会关系很和谐时,我们会感到自己是家庭或者同事中 不可或缺的部分,能够明确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这样我们对于生活,对于自己 的满意度就会大幅度提升,幸福感自然而然就上去了,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会增加个人幸福感。 最后个人的目标、理想等因素对幸福感也是存在很大影响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人 的幸福感,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当人们趋近并达到目标则产生快乐,反之,目标偏离或失败则导致痛苦。幸福感反映出目标理想的实现程度,涉及个人价值的实现, 生活中目标和理想给予人们奋斗的动力,使人感到充实快乐;同时,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能 帮助人们应对各种日常生活问题,使人在社会生活和困境中保持良好状态。。成功的体验会 使人们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幸福感。而要实现人生的目标,达到至善,就必须克 服一切艰难险阻,在各种困难的环境下充分发挥自己最大的功能,再苦再难再险,也应该是 幸福的。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呢?其实很简单,学会知足,幸福是一种个人的感觉,只要 你感觉生活得有滋有味、有种快乐的心情,无疑便处在幸福之中。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条件, 有人感受到幸福,有人却体会不到幸福,也许是“心”有问题。学会知足,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幸福自然会

幸福感研究综述

幸福感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简单梳理,对幸福感研究的新取向——幸福感概念整合模型作了介绍,并对今后幸福感研究思路进行了思考。论文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幸福感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活着,然后希望获得更好一点。活着就是要满足生理需要,活得更好一点就是要满足社会和精神需要。怎样才算满足呢?幸福和自由是满足的极限。追求幸福,作为人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又常新的意义,同样,对幸福问题的研究也具有恒久而又长新的意义。从古至今,学者们从未终止过对幸福问题的探索。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先哲们就在探求人类幸福的途径,当时的术语一直沿用至今。幸福是一个多学科的命题。它涉及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哲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尝试着对“何谓幸福生活”的问题进行定义。心理学侧重于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讨。自1967年Wanner Wilsion撰写《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来,源自社会学的认知幸福感模型与源自心理学的情感幸福感模型便综合成了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理论模型,占据了幸福感研究的主流地位,成了幸福感的代名词。在研究的进程中,不同学科的学者根据自己探究的出发点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

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幸福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从总体上看,不断地提高,人们梦寐以求的“丰裕社会”似乎成为现实。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的心理体验问题逐渐显现称呼来,幸福感的研究也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幸福感再次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幸福感是一种个人感觉,他取决于个人对生活、工作和社会的综合满意程度。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Seligman 2002)。积极情绪是幸福的一个方面,积极情绪体验不仅能够反映个人的幸福,而且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如欢乐可以强化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引导艺术和科学工作的进行,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满足可以使我们产生审视自己生活状况的愿望。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可以用新的更积极的方式来看待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世界,所有这些都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积极情绪。幸福感的作用不言而喻,幸福可以增进创造性、提高生产力并且有助于长寿。有人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因此,幸福和幸福感是人类和人生的最重要课题,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幸福感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将是学者们终身的责任,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理论支持和引导。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 2.1幸福和幸福感 幸福与幸福感在文献中没有做过区分,二者是被通用的。因为长期被

2020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5篇

2020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5篇 2020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一) 一.调查背景: 国民幸福指数(GNH)最早20xx70年代是由不丹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如果说“生产总值”体现的是物质为本、生产为本的话,“幸福总值”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完全受经济增长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欲的陷阱,难以自拔。 20xx年,“十二五”规划开局幸福成为地方热词。很多地方逐步呈现了“GDP 减速,幸福提速”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指数”被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也将会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二.调查准备: 为反映居民主观幸福程度,在调查问卷设计中,分别设计了基本情况和问卷部分的调查项目,包括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社会保障、社会环境)、经济收入、自我价值实现、家庭幸福和人际关系等多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幸福指数。为了使本次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网上问卷调查,抽样对象为年龄在0-70周岁之间的常住居民,涵盖社会各年龄、各阶层、各行业。并且在中山市实地进行了社会实践,通过与社区群众的沟通,来了解当前社会中民众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网上查阅了一些有关调查问卷及报告的信息,通过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参考范例初步设计出了调查表,通过自己反复查看并参考别人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做出用于调查的问卷.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调查人群及较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具体的调查实施作出计划。自此,调查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

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张文燕 摘要文章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涵义、内容和特点,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及测量工具的研究,分析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多种因素,并探讨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新的课题,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影响因素 1.引言 幸福是个古老的话题,伊壁鸠鲁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长期以来,传统的心理学以“消极”为主导的模式,专注“治疗”和修复损伤,而对幸福感的研究是从消极心理学模式走向及极心理学模式的一个标志,“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心理学理念的发展,研究人类的积极质量,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宗教都曾将幸福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eman博士称其为心理学研究范式由“不幸模式或疾病模式向幸福模式或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变[1]。Dier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中,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幸福感早期研究假设人口统计变量和社会结构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认为幸福感是人口统计变量的“副产品”(by-products)。在第二阶段以Dierner(1984)撰写的《主观幸福感》为标志,研究重点是发展幸福感的理论与解释模型,研究幸福感的心理形成机制。第三阶段的研究重心侧重幸福感测量技术完善与发展,在早期幸福感测量发展的基础上,现代幸福感测评显示出多方法、综合化的态势。 幸福感基于快乐论和现实论又分为主观幸福感(SWB,subjiective well-being)和心理幸福感(PWB,psychology well-being)。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人本主义理念在当代心理学中的延伸,也积极心理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心理幸福感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而且是人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显现。近几十年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姓名:马丹学号:200561214 【摘要】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一个积极的情绪体验,作为人生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常新的意义。人们的一切行为,无不是在追求幸福的一切行为,又无不受人们心目中所想象的幸福模式的影响。因此,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态度也就不一样。主观幸福感(S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而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也很多。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人格影响因素 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伊壁鸠鲁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1930年Dodge提出幸福理论,1967年Wanner Wilson回顾了关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的研究,并对描述性研究做了总结,提出“具有幸福感的人应该是年轻、健康、受过良好教育、乐观、有智慧的。” 从幸福感的发展背景来看,一是源于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二是积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的崛起对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日益关注。自幸福感的提出,研究者将这一课题的研究从哲学层面上升到科学层面,实证性研究不断增多,幸福感的解释理论也就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研究方向。 一、主观幸福感概述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几千年来,哲学家们都在争论美好生活的质量这一问题,从这些争论中得出了一个结论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尽管哲学家们对快乐的定义有所不同)。因为不管在其它方面是如何的优越,不满意的和压抑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社会。Diener和Suh在这些哲学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主观幸福感是评估社会生活质量的三种指标之一(另外两种是经济的和社会的指标)[1]。积极的SWB是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必要条件。有几个社会心理概念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了生活质量地有关方面,这些概念包括自尊、抑郁、控制源及疏离感。但按照重要性来说,只有生活满意感和快乐感对个人具有最基本地影响作用。在不同地领域里,人们所使用地术语不同:幸福、高兴、快乐、充实、自我实现感、成就感等等。这些术语有一定重叠,但并不完全相同。对幸福感的研究也已涉及人们对幸福感的看法、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方式、影响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因素等领域。 主观幸福感是对生活的整体评价,它依赖于文化及其个体生活结构,但由于人类的共性,它也应存在共同的结构。从本世纪60年代,Bradburn提出的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并不是同一纬度的两个方面,而是彼此独立的纬度,并且二者都与主观幸福感相关,

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

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 (一)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本人是否有创新 1.选题意义 幸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自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幸福。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为什么幸福感却越来越少?幸福本来就是主观的,影响个体主观的因素很多,现代社会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个体主观幸福对人们身心状况,生活质量都有影响,甚至对当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研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90年代到本世纪初,研究方向从老年群体扩展到向全体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验。 (2)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Diener(1997)在其《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第三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测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3)本人创新 主观幸福感本身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本人觉得应该重视对主观幸福感的全面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应该扩大研究人群的范围,大到,小到农民工人都应有所研究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这样对主观幸福感的评定才会更加全面。从研究方法上,我们应当用一套适合于当前国内形式下测量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应注意无论是测验量表以及测量工具,还是测验方法等都应该与时俱进,适时改观。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更加全面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论文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 1.论文主要内容

关于“影响幸福感的因素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影响幸福感的因素问题”调研报告 实践报告正文 一、实践目的及范围: 本次实践的目的在于发现影响我们幸福感的因素,并对其造成我们幸福感变化的原因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且提出能提高人们幸福感的可行合理的建议,改善我们的精神生活状态。其意义是提高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实践对象为网民,但是数量上以本科生为主。 二、实践内容: 1.时间安排情况: (1)2011年4月28日至2011年4月29日,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商议并且确定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 (2)2011年4月30日,制作网络调查问卷,由一小组成员在“问卷星”网站上发送,另外的成员负责扩散传播该网络问卷,扩大样本数量。 (3)2011年5月1日至2011年5月4日,对于网络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和分析并且得出结果。参照相关历史数据以及书籍,写成调研报告。 (4)2011年5月5日至2011年5月6日,检查报告各项细节内容,并对于其中不妥之处予以修改、补充,打印出调研报告。 2.具体实践流程和实践工作内容: 经过小组成员的讨论,我们将此次调研的方向设定为我们精神生活方面内容,再根据当下时政、民生等方面的新闻热点内容,我们认为将幸福感的因素定为主题十分符合此次调研的目的和要求。故而将此次调研定名为“影响幸福感的因素问题”。在讨论中,小组成员对于最有可能影响幸福感和幸福指数的因素进行罗列,并且在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将这些因素最终确定为:年龄、学历、居住地、民族等方面,以确保最后统计结果的真实有效,以及分析数据的便利和准确。在讨论完成之后,我们将问题和选项制作成为网络调查问卷,并且通过网络等不同方式扩大调查样本,但是仍然以周围的本科生为对象为主。最终我们获得了148份有效问卷,得到了大多数人认为关于影响幸福感因素的想法和观点。在撰写实践报告时,我们充分详尽地考虑了调查问卷的内容,并且对于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予以更改和修正。同时查询其他历史数据以及文献资料,使得报告完整准确。并且在调研报告最后附上该次实践活动网络调查问卷和调查结果。 3.重点研究问题: 人的幸福感指数是否和他所受的教育程度有关,是否和他的年龄有关。人的幸福指数是与他的物质生活充实程度关系更密切,还是与他的精神生活充实程度关系更紧密。 三、实践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 2011-7-25 16:43 提问者:ttkkddtt|浏览次数:647次 推荐答案 2011-7-25 17:32 2011-7-25 17:32 热心网友 1、遗传因素 气质和人格对SWB都有很强的相关性。气质常定义为:人早期生活中出现的行为或情绪感应的生物倾向性,是生理尤其是神经结构和机能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属性。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基因成分,如:出生婴儿表现出典型情绪反应并在程度上长期保持,与之相对,人格常定义为成人独特的性格发应倾向,既有生物也有习得的成分[4]。 气质差异使不同人倾向于体验不同水平的SWB,最有力的证据是遗传率的行为-基因研究。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等人(1988)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SWB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还发现:40%积极情感变化、55%消极情感变化及48%生活满意感变化是由基因引起得;而共同的家庭生活环境只能解释22%积极情感变化、2%消极情感变化及13%生活满意感变化[5]。Braungan等人运用收养和双生子研究方法,发现1岁左右婴儿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4]。 客观情景对SWB的影响有限,而基因对SWB的影响显著,使得一些研究者相信幸福是一种特质:人具有快乐的素质。此观点遭到Veenhoven(1994)的批评,他认为,尽管证据表明SWB 水平的确随某种情景变化而波动,但幸福本身并非某种特质,SWB随时而改变,幸运和噩运都对SWB有影响,影响SWB平衡水平的是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因而SWB既有类似特质的又有类似情景的特性[6]。 基因对SWB的影响不是间接的,即:基因因素影响人的行为,增加经历某种生活事件的可能性,在某种情景下,使某类独特行为更可能发生,从而影响SWB。 2、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如果说不是SWB最好的预测指标,至少也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7]。近年来各国许多理论和实验的工作都集中于研究SWB与外倾和神经质之间的相关关系。Lucas和Fujita (2000)研究发现外倾与愉快的相关为0.38。而且,当运用复合的、种类不同的测量方法来研究外倾和愉快之间的关系时,相关经常达到0.80。Fujita (1991)在用结构方程建模评估神经质和消极情感之间相关的强度时,也得到了类似的高相关[8]。由于这些研究结果的一致性,许多研究者认为外倾和神经质提供了人格和SWB之间的主要的联系。 然而,正如De Nve和Cooper(1998)所指出的,单独地集中于外倾和神经质可能会过于简单地陈述人格和SWB之间复杂的联系模式。一些宽泛的维度和范围相对较窄的特质均显示了与SWB有一致的相关。例如, De Nve和Cooper指出大五的宜人性和尽责性与SWB的相关大约为0.20,一些范围相对较窄的特质,如抑制性防御、信任、控制源、控制欲和能吃苦等都显示出与SWB有中等的相关。很显然,这些特质和其它特质(自尊和倾向性的乐观)与SWB有关系(Lucasetal.,1996)。但不清楚的是,如果控制了与特质(如外倾和神经质)共有的变异,从这些范围相对较窄的特质能否较准确地预测SWB[9]。 人格的另外的非特质的特征也有可能与SWB有关系。Emmons(1986)指出个体目标的各种特征(如重要目标的存在、向此目标的接近和不同目标之间的冲突),对情感的和认知的幸福感都有重要的含义。其他研究者,如Cantor,Higgins,Sheldon等认为个体向目标接近的方式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