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内容优化研究

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内容优化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

1.2.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1)

1.2.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2)

1.2.3 西安市交评现状 (5)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7)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8)

1.3.2 主要研究内容 (8)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9)

第二章建设项目常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配建分析 (11)

2.1 建设项目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配建现状 (11)

2.1.1建设项目公交场站、出租车停靠站相关配建规范 (11)

2.1.2建设项目公共自行车配建需求分析 (12)

2.2 建设项目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配建分析 (13)

2.2.1 公共交通场站设置形式 (13)

2.2.2 基于场站运能及服务水平的规模、数量配建分析 (16)

2.2.3 建设项目公共自行车配建分析 (20)

2.3 建设项目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布设要求分析 (21)

2.3.1 公交首末站 (22)

2.3.2 公交停靠站 (23)

2.3.3 出租车停靠站 (24)

2.3.4 公共自行车 (25)

2.4 本章小结 (25)

第三章建设项目机械停车场、库配建分析 (26)

3.1机械停车场、库发展需求分析 (26)

3.1.1 城市用地开发现状 (26)

3.1.2机械停车场、库发展现状问题 (27)

3.1.3机械停车场、库与常规停车场、库比较分析 (28)

3.2机械式停车设备比较分析 (29)

3.2.1机械式停车设备类型 (29)

3.2.2不同类别机械停车设备运行原理及特点分析 (30)

3.2.3机械停车设备容量、成本、效率分析 (35)

3.3机械停车场、库的配建布设分析 (37)

3.3.1机械停车设备配建基本原则 (37)

3.3.2机械停车设备设置要求 (38)

3.4 本章小结 (39)

第四章建设项目非机动车停车位配建分析 (41)

4.1 建设项目非机动车停车配建问题的提出 (41)

4.1.1 现行非机动车配建标准规范分析 (41)

4.1.2 西安市建设项目非机动车停车配建统计分析 (42)

4.2 建设项目非机动车停车配建模型研究 (46)

4.2.1 基于项目用地性质的生成率配建模型 (47)

4.2.2 优化配建模型与规范配建指标的对比分析 (48)

4.3 配建模型的拟合度检验对比分析 (51)

4.3.1已建项目非机动车停车调研 (51)

4.3.2调研数据的统计处理及相关性分析 (52)

4.3.3 优化配建模型的拟合检验 (53)

4.4 本章小结 (54)

第五章建设项目交评改善措施评价方法分析 (55)

5.1 交评改善措施评价体系分析 (55)

5.1.1 措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析原则 (55)

5.1.2评价指标选取与量化分析 (56)

5.1.3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61)

5.1.4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62)

5.2交评改善措施的综合评价 (63)

5.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63)

5.2.2 模糊综合评价 (66)

5.3 本章小结 (67)

第六章实例分析 (68)

6.1 建设项目简介 (68)

6.2 建设项目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配建分析 (69)

6.2.1 公交首末站配建分析 (69)

6.2.2 公交停靠站配建分析 (71)

6.2.3 出租车停靠站配建分析 (74)

6.2.4 公共自行车配建分析 (75)

6.3 建设项目机械停车场、库配建分析 (77)

6.4 建设项目非机动车停车位配建分析 (78)

6.5 项目交评改善措施评价分析 (79)

6.5.1 交评改善措施的提出 (79)

6.5.2 交评改善措施评价指标取值 (82)

6.5.3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85)

6.5.4交评改善措施综合评价 (85)

6.6 本章小结 (86)

结论与展望 (87)

参考文献 (89)

附录A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相关标准规范 (92)

附录B 建设项目指标统计 (94)

附录C 指标权重计算 (98)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0)

致谢 (101)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城市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土地利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城市区域综合规划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协调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关系的方法是对城市建设项目进行交通影响评价分析(Traffic Impact Analysis 简称TIA)。交通影响评价在对建设项目进行交通需求预测的基础上,通过细致深入地研究分析项目用地周边的外围路网结构、交通条件和内部项目总平面设计,强调规划与评价的微观性,分别对建设项目未来年外部路网交通运行和项目内部交通运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给予客观的分析评价,对项目建设方案进行修改优化,并对项目外围及内部提出相应的交通影响评价改善措施,减少项目未来年对周边区域道路交通以及项目内部交通运行的负面影响,促进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土地开发协调发展[1]。

我国交通影响评价在借鉴发达国家研究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发展,在基础交通数据采集、项目影响范围确定、评价年限确定、项目交通量四阶段预测及影响程度评价等方面理论技术均有较大程度的完善。但依旧存在不足,通过对目前我国交通影响评价分析总结,其未能较好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一是我国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指南等标准规范不够完善,不同城市区域运用的技术方法及整体评价思路研究内容深度不一;二是针对建设项目对周边及项目内部交通影响程度的评价,提出的改善措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主观性,改善措施对区域路网交通及项目内部交通运行的影响有待考究;同时没有合理的交通设施建设费分担方法,实际技术操作过程中存在过大的自由度。我国交通影响评价理论、实践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2][3]。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交通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起源于美国,经过多年的理论与技术创新发展,其技术体系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区域国家发展已较为成熟。由美国交通工程师协会(ITE)制定的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指南,对交评工作中各项技术内容与方法进行了缜密的阐述,包括对评价目标年的选定、基础资料收集、出行生成率预测及预测方法的选取以及确定混合性建设项目的出行率等技术问题作了详细说明。通过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