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管理基础知识概况

企业管理基础知识概况

企业管理基础知识概况
企业管理基础知识概况

企业管理基础知识概况

1、企业

从事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得盈利,进行自主经营,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的基本经济单位。

2、商业企业

从使商业性产品(劳务)地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也包括饮食业和加工商业企业。

3、跨国商业企业

跨国商业企业是指跨国经营的形式,从事商业性产品(劳务)为内容的企业。

一、跨国企业的特征

1.跨国企业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采用各种机械和机械体系进行生产,为保证各种机械之间的联系进行生产。劳动者按照机械体系的客观要求,合理的进行分工和组织协作。使企业各生产过程的各个生产阶段,各个加工过程,各道工序,以及每个人的活动,在集中统一的指挥下,彼此协调工作,保证生产顺利进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愈加提高。企业间协作更加密切,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从事脑力劳动的比重越来越大,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化生产是现代企业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共同特征。

2.跨国企业必须遵循所在国对企业制定的政策法规,在企业计划指导下,以满足社会需要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进行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创造的净产值,出一部分支付工资和奖金的形式分配给职工以外,另一部分按所在国的规定,交支纳税金和税后利润留给企业,企业和全体成员的关系是劳动和报酬的关系,同时也有参加管理的义务。跨国公司的特点是资本主义经营企业,和社会主义经营企业没有根本的区别。

3.跨国商业企业是从事商业生产经营为主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生产和经营者。跨国企业的经济是市场商品经济,因此企业是主要按照市场需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具备资金,从事商业生产为主,也可兼营其他经济活动单位,企业运用应有的企业管理经营权进行自主经营管理,并对经营效果负责,企业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以物美价廉的商品,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以得到发展。

4.跨国企业是经济法人,所谓经济法人是指依法成立并能独立行使法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经济组织。具有独立经济法人资格的企业,可以是工厂,也可以是总厂、公司。一个工厂或公司要具有法人资格,它必须在政府有关部门注册备案,有合法的经营条件和完备的经营手续,得到法人的承认。它具有自主经营,以收抵支,承担盈亏的责任。它有权和其他经营组织签订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协议、契约,受到国家法律的制约的保护。(企业在自己的经营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各项经济法令和法规,以合法的手段取得正当的经济利益。)

二、跨国企业的任务

跨国企业在国际法规允许的前提下,根据企业的指导思想为社会营销商业产品。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企业积累资金,为自我发展做出努力。三、跨国企业的经营方式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企业的经营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的社会性质。经营方式则是有什么方式对其进行经营管理。正确处理所有制和经营者之间的经营关系,不同的所有制有不同的经营方式。

第三节跨国企业的经营

跨国企业是利用其影响和雄厚的资金,在他国注册,独资经营和合作经营开展业务。这样做有利于依据当地民众的需要,生产经营商品: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为国家,为企业扩大贸易额,创造外汇: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培养国际市场的经济经营人才。

四、跨国企业和国家的关系

1.跨国企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它必须服从跨国企业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及时向国家缴纳税金。企业有权委派任免、聘请经营管理人员,并且可以决定企业的创造和关,停、并、转、迁。

政府部门必须为企业经营服务,为基层企业发展服务。包括提供市场信息,开展经济技术咨询,帮助发展横向联系,搞好各种生活服务。

2.跨国企业是社会生产和经营者,应有与此相应的责任,权利和利益。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有权选择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

.有权安排自己的产供销活动。

.有权拥有和支配自留资金。

.有权按照企业规定自行任免,聘用本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

.有权决定用工办法和工资奖励方式。

.有权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确定本企业的产品价格。

正确解决国家与企业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利益或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发展。

第三节合资经营或合作经营

合资经营或合作经营的前提,主要是利用外资,吸引外商来我国举办合资经营和合作经营,以至独资经营。这样做有利于吸引新商品和现金技术;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为国家扩大贸易额,创造外汇;有利于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有利益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培养国际市场的经济管理人才。

(1)合资企业。是指我国企业和国外企业或个人共同投资案,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一种形。1979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为了合资企业提供了法律依据。

(2)合作经营。是契约式合营。合作双方共同举办各种企业或者资源开放。双方的权力、义务和责任有双方通过合同予以规定。

(3)其他经营方式,常见的有:

①补偿贸易。这是一种不通过用现款,而是在信贷的基础上,由购买技术方以商品或加工劳务偿还供应技术方的一种贸易形式。

②来料加工。是指由国外厂商提供原材料,必要时也提供设备、仪器等,按照制定的规格标准和质量要求加工产品,成品运交杜一方销售的一种贸易方式。加工企业主要收取加工费。

③来样加工。是指以由外商提供产品款式、式样、花色、规格等,由企业根据外商要求,用自己的原材料加工,产品供外商使用或销售。企业按合同的单价,按价收价。

④来件装配。指由外商提供给零部件、原器件、设备、工具及有关技术进行装配,成品全部或部分交付外商销售的一种形式。企业按合同收取加工费或抵价进口设备、工具等。

利用外资要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不允许附带任何不平等的政治经济条件。

总之,企业经营多样化,有利于“发扬优势,保证竞争,促进联合”的原则,有利于发挥企业的积极性,把企业搞活。

(四)合资企业同国家的联系

1.合资企业的性质和他地位决定,它必须服从国家对合资企业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及时向国家交纳税金。及时向国家交纳税金。企业有权委派、任免、聘请经营管理人员,并且可以决定企业的创造和关、停、并、转、迁。政府部门还必须认真为企业经营服务,为基层与企业发展服务。包括供市场信息,开展经济技术咨询,帮助发展横向经济联系,搞好各种生活服务。

2.合资企业是社会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应有于此相应的责任、权力和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权选择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

(2)有对安排自己的产供销活动。

(3)有权拥有和支配自留资金。

(4)有权按照企业规定自生任免、聘用本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

(5)有权决定用工办法和工资奖励方式。

(6)有权解决国家与与企业间的关系的核必问题是国家利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发展。

第四节企业管理

(一)企业管理及其任务

企业管理是企业为了保证整个生产经济活动的统一协调而进行的预测、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一系列工作。其任务是按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合理的严密组织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管理的必然性和两重性

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直接产物。凡是许多人在一起相互配合共同劳动和就必须有管理。管理虽然不是生产力的具体物资要素,但却是生产力要素得以结合而使生产力得以发挥的前提,没有管理就无法保证生产经营正常有效的进行,管理的好坏,生产经营结果和经济效益就大不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也是生产力或者说加强管理可以生产新的生产力。

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即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而作为整个生产经营的企业管理,也必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具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它具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正确的认识企业管理的两重性十分重要。明确了企业管理的自然属性,可以消除管理上“左”的思潮,吸取和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企业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先进经验。明确了管理的社会属性,从而总结我们的自己管理经验。

(三)企业管理的职能

企业管的职能,就是企业管理的主体管理活动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设计企业管理机构的职能和各企业管理机构中执行职能的依据,企业管理的不同职能,是管理流动不同专业化分工决定的。

企业管理职能包括:预测职能、决策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指挥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和激励职能。

1.预测职能。预测是对客观事物的未来发展的预计和推测,预测可分为五个领域,即:社会、经济、技术和军事等预测。其中经济预测应用阳广泛。

预测是生产经营社会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生产经营的社会化,

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各部门的联系更加广泛。密切和复杂化,经济流量大幅度增加,从而使社会各种经济活动都必须面向广阔的市场,多变未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加快了固定资产的无形损失,是各种生产技术生命期大大缩短民,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不断涌现,对经济发展生产了多方面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第个部门和企业要起得到生存发展,就必须提高竞争能力,从而必须对企业发展前景、科技发展与应用以及未来的国内外环境的趋势起先预见测。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制定干预企业经济政策,也迫切地需要对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再者是现代化企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如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等,这些问题对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产了连锁的反应,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具备战略眼光,科学分析与研究未来。

企业经济分析怀未来有关,与不确定性有关,整个预测过程就是科过分析的过程。

1.预测与分类

(1)从时间上分,企业经济预测可为为长期、中期和短期;从计划管理来说,长期预测指五年以上的远景预测,中期预测是指一至五年的发展变化预测,短期是指制度预见测,长期预测为粗浅预测,中期和短期预测即是长期预测的具体化。(2)方法上割分,可分为探索性预测和目标性预测。

所谓探索性预测就是通过和现的发展趋势,预测的研究,以推断未来。

所谓目标预测,是首先提出明确的目标,然后预测实现目标的途径,时间约束及最佳方案等。

(3)从范围上割分,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预测。

2.预测的程序和目的。

(1)确定预测的目的和任务,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是预测的前提,预测的目的任务不同,需要的资料,采取的预测的方法也会因此不同。

(2)收集分析有关资料。要广泛收集预测对象,未来发展的各方面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选择,剔除某些偶然出现的非正常数据及资料,保证预测的可靠性。

(3)选择预测的方法,进行预测计算。要根据预测的目的和占有资料情况,选择可行的预测方法,提高预测的精确度,然后手选定的预测方法对预测资料进行计算,得出预测结合果。

(4)预测结果许定和鉴别。通过对预测结果进行认真的比较和鉴定,检验误差程度,分析误差原因,进行比要调整和修订。

(5)预测的方法,一类是质的预测方法或叫经验推测法。如专家意见书,民意调查法,指算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等。

3.决策职能。

决策是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对未来的行动做出选择和决定。企业管理决策就是人们在管理活动中对未来的管理和社会发展目标、发展规则、行动方案、政策和重大措施所做出的选择和决定。

企业决策是一种管理活动,它对实际企业活动有直接批导性。要进行管理活动,必须先规定干什么?干哪些?如何干等问题,这就需要行动前有电策,有了决策才能围绕决策范围和内容实施各种管理活动。

(1)企业管理决策的分类。

①按决策层次,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决策。

②按决策的作用程度,可分为战略策和一般性决策。

③决策的形式,可分为规范性决策和非规范性决策。

④按决策后果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性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

(2)决策的程序。

①调查研究,提出问题。

②确定目标,拟定方案。

③方案评估,择优决断。

④实施决策,跟踪反馈。

(3)决策的方法。

①决策对分析法。

②经验判断法。

③实验法。

④目标规划法。

⑤市场调查法。

4.计划职能。

是指通过研究、预测,对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方针做出决策,制订长期和短期计划,确定实现计划的措施方法,并将计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

5.组织职能。

是指什业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保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从劳动的他工到协作上,从纵横关系上,合理的进行组织,形成有机的整体,从面有效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6.指挥职能。

是指对企业各级各类人员的指导。以保证什业经营活动正常的进行和计划目标的实现。

7.协调职能。

是指协调企业内部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协调各项经营活动。建立良好的配合关系,消除工作中的脱节和存在的矛盾,以有效的实现企业的目标。

8.控制职能。

也再监督职能,是按预定计划和目标,标准进行检查,考察实际完成的情况,同原计划标准的差异。分析原因,采取对策,及时纠正偏差,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

9.激励职能。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激励职能就是管理者运用各种刺激手段,唤起人们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调查动人们内在的积极性,使其将存在的潜能发挥出来的管理活动。

(1)美国著名的管理专家西蒙说:“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领导,领导的艺术核心在于激励下属主动而积极的工作。”在现代企业竞争的年代,其活动和势力、对比与较量,归根到底还是企业的潜力和人才竞争。因为无论是经营改善、技术进步还是工效提高,管理加强,都取决于企业拥有的人才数量的多寡、素质高低及其聪明才智的发挥程度。所以,如何充分利用企业内容的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①激励的作用。通过激励可以充分发挥、挖掘企业内部职员的内在潜力。

②通过激励,可以吸收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并保持企业内人员的稳定性。

③通过激励可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并使企业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2)激励的类型:

①目标激励。

②奖罚激励。

③支持激励。

④关怀激励。

⑤榜样激励。

第五节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般说,企业管理包括:组织领导、计划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科技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劳动工资管理、市场与销售管理、财政管理、生产经营福利管理、思想政治作管理。

第六节企业管理现代化

企业管理现代化是根据经济发展规律为适应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的客观要求,运输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之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创造最佳经济效益。

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1.管理思想现代化。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灵魂,大致包括:人才第一的思想;民主管理的思想;现象经营的思想;管理体系化的思想;时代和信息是现代经营重要资源的思想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的思想。

2.管理组织现代化,就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从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出发,按照职责分工明确,指挥灵活统一,信息灵敏准确和精兵简政的要求,合理设置机构,配置人员,关键是建立健全的以责任为中心科学的、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生产经营有条不紊的进行。

3.管理方法现代化,是在总结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方面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先进的管理方法,并注意在管理实践中创造和总结新的管理方法。

4.管理手段现代化,就是要在企业管理在采用包括电计计算机在内的先进管理手段。

第十章管理现代化基本知识

第一节管理现代化概论

(一)管理现代化

管理现代化就把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最优化,也就是以发展现代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为宗旨,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着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手段来研究和处理管理工作中的规律性问题,使管理工作趋于完美。其内容包括:管理细想,管理组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二)管理现代化的目的

1、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高速度发展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争取一切能争取到的时间和社会财富,把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最有效的管理。

(三)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

1、现代化社会的特点要求管理现代化。

2、合资企业的优越性要求管理现代化。

3、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要求管理现代化。

(四)管理的含义

管理一词是“管辖”、“处理”的意思,凡是许多人在一起劳动都必须有管理。如计划生产、组织劳动、指挥和协调各个生产流通环节的活动等一系列联想,都是管理的表现。

管理设计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两大领域。特别在经济管理方面,更要主要这个特点,共同劳动的规模越大,劳动和分工越精细,越复杂,管理工作也就越精细,越负责,越重要。

(五)现代化管理的范围

1.生产和基础建设(包括产业、原材料去工业、制造业、建筑业、能源)的管理。

运用和宇航事业的管理。

2.运输和宇航事业的管理。

3.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系统管理。

4.计量管理

5.国民经济的经济分析和综合平衡。

6.科研、设计和标准化、系列化的管理。

7.资源、气象的管理。

8.情报、档案、出版印刷的管理。

9.物资和固定资产的管理。

10商品流通和库存的管理。

11.劳动管理。

12.现代化教育的管理。

13.公共事业的管理。

14.计划管理。

......

(六)现代化管理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

管理现代化尚款形成一套独立的理论,它所涉及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大致有:、管理科学、系统工程、生产力经济学、社会控制论、信息论、科学、数学方法的应用、最优化技术、软件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研究与发展、行为科学、现代经济计量学等等。

第二节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般面言,现代化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人、财、物、信息、时间、机构和章法等,前五项是管理内容,后两项是管理手段。其中人即是被告管理者,又是掌握管理手段的管理者,具有巨大的能动性,是现代化管中最重要的因素。

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研究如何正确的处理上述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达到管理的基本目标。一般认为现代化管理有以下几个: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整分合原理、反馈原理、封闭原理、能级原理、弹性原理。

(1)系统原理

系统原理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

1.什么叫做“系统”。系统是一组有联系的元素的组合,我们要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与这个问题有关的部分联系起来考,而这个联系考虑的范围就叫“系统”。例如:论消化系统,有嘴、食道、胃、肠等。每个系统,下头的叫“子系统”,象胃,就是消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再如,我们南阳分公司就是一个系统,它由决策系统、指挥系统、监督系统、执行系统等子系统组成,并和当地政府、银行供货厂家等各个外部环境发生关系。

2.系统的基本思想是整体性,综合性。整体性是系统论的重要的观点,因而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只重视各个部分的作用是不够的,必须把重点放在整体效益上。

3.如何对所管理的对象进行系统分析。

(1)系统要素方面,分析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它的要素是什么?可以分为怎样的一些子系统?

(2)系统结构方面。分析系统的内部组织结构如何?组成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什么?

(3)系统功能方面。弄清系统及其要素具有什么功能?

(4)系统集合方面。弄清维持、完善与发展系统的源泉和因素是什么?

(5)系统联系方面。研究以系统与其它系统在纵横各方面联系怎样?

(6)系统历史方面。弄清系统是如何产生的?它经历了哪些阶段?它发找历史前景如何?

4.抓住系统的三个特点

(1)目的性。一个系统通用只有一个目的,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目的。

(2)整体性。管理必须有全面的观点,必须有一个考虑了多方面因素的,系统的规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拆东墙,补西墙的作法,是现代化管理的大忌。(3)层次性。任何复杂的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机构。譬如我们分公司,就可以分公司科室、专业组和个人等多个层系。

系统之间的运动能否有效,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分清层次,同一层次的各子系统之间横的联系,应由各子系统全权进行。只有他们协调或发生矛盾时,才需要上层次出面解决。总之必须明确各层次做各层次的事,下一层次只封上层次负责。

(二)人本原理

所谓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活动均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人的工作为根本。

管理是一种社会活动,管理的对象很多,如人力、财力、物力、科技、信息、时间等等,对于一个现代管理者来说,在杂多的管理对象中,首先应该抓哪个?

现代管理人本原理认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对象过程的诸多环节都要人去掌握和推动。财力、物力、科技、信息、时间等要素如果没有有去正确运筹,它们就不能发挥其潜能,管理的决策、计划、控制、监督等职能,离开了人也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说要做好整个管理工作,要想管好人、财、物、科技、信息、时间等,都必须抓好做好人的工作这个根本。要使全体人员明确整个目标,自己的职责,工作的意义,相互的关系等,从侧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其次,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体现宽松,要人们思想上没有压抑、禁固的感觉。如在经济管理中,从预测、信息、咨询、反馈等管理人员,能客观地、自由的发表意和主张,而不是冯领导的好恶到责难之类的后顾之。二是体现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们在工作中你追我赶,互相学习,争做贡献。三是体现领导者的人才观,善于发现人才,敢于使用人才,使他们勤于钻研、锐意进取,富于开拓精神,做出显著成绩。

(三)整分合原理

这个原理中的整体观点是大前提,不充分了解整体及其动动规律,分工必须是盲目的;分工是关键,必须是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作完成负责。没有分工的整体吸是混沌的大锅饭,不能构成现代化有秩序的系统。

现代社会大致有四类分工:

1.按社会功能进行专业化功能分工。

2.按自然资源特点进行专业化区域分工。

3.按产品〈科学〉及其构成进行专业化生产〈研究〉分工。

4.按照作业程序进行专业化作业分工。

(四)反馈原理

“反”是相反,“馈”是输送。因此,反馈原理就是输出信息后,又把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对被控制对象产生新的影响,使系统能按原定的目标正常运行。决策、执行、反馈、再决策、再执行、再反馈....不断循环,使管理完善提高。一个企业,如果管理系统没有信息反馈,只布置,不松检查,不下达,不上传,则必然要产生官僚主义、瞎指挥的毛病,使生产经营活动不能效的进行,甚至陷于混乱状态。

(五)封闭原理

封闭原理是指任何一个系统内的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绩封闭的回路,应有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反馈机构,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才能自由的吸收、加工和作功。

(六)能级原理

说明任何稳定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层次和能级,对不同能级应授予不同的权力,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从而使管理有规律地运动,以获得最的管理效率和效益。

稳定的管理结构应是正边三角形,上面尖,下边宽,一般可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是经营层,它确定系统的大致方针;第二层是管理层,它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实现经营方针;第二层是执行层,它贯彻执行管理指令,直接调动和组织人、财、物等管理内容;第二层是操作层,从事操作和完成各项具体任务。四个层次能级不同,使命不同,上一能级对下能级有一定的权力,下一能对上一能级负有一定的责任。总之,要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取其酬,惩其误。

现代管理必须善于区别不同才能的人,放在合理的能级上使用。比如:指军人才应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有出众的组织才能,善于认人用人,善于判断决断,知识与兴广泛,吸收新鲜事物快,综合分析能力强,敢于直言不讳,只有求实精神,没有权力欲望;监督人才必须公道正派,铁面无私,熟悉业务,联系群众;执行人员必须忠实坚决,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总之,每一个管理者必须清楚的认识,只有混乱的管理,没有无的人才。

(七)弹性原理

就是让管理必须留有充分的余地,以及时适应管客观的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才能有效地实现动感管理。因为管理是行力的科学,管理因素大、变化大,不仅要抓住主要因素,也不能忽视细节,只有重视保持弹性,才能及进对策,应付自如。

生产是今天,科研是明天,教育是后天。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干好今天,更应深谋远虑,周密计划明天和后天。

(八)动力原理

是说管理必须有强大的动力,而且要正确的运用动力,才能使管理运动持续而有效的进行下去。在现代管理中有三类基本动力: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对于三个动力要综合运用,协调运用,充分发挥其能源及制约的因素。(九)时空原理

所谓时空原理,是指管理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只有充分的把握时空变化情况,科学地、合理地、高效地利用时间和空间,才能取得管理上的高效

益。

第三节现代化管理方法

近年来,我国不少专家、学者、有实际经验的经济工作者,大胆地研究并逐步引进几十种国外管理技术方法,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加以应用,效果显著。这里选择几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予以介绍。

(一)经营决策

1.决策的定义及类型。决策是人们确定未来行动目标,并从两个以上实用目标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决策的类型:

第一,根据决策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可为两类。

战略决策,即关于什发展方向,远景的决策,重点是解决企业与外部环境关系问题。

战术决策,即关于实现战略决策的短期具体的决策。重点是解决如何组织企业内部力量的问题。

第二,根据相同决策出现的重复程度,可分为两类:

程序性决策,即重复出现多次,已有决策经验、原则、程序的决策。

非程序性决策,即第一次出现或不经常出现的决策,没有或缺乏经验,完全靠决策者的判断来进行的决策。

第三,根据决策有谁负责可分为三类:

基层决策,即有基层负责的作业性决策。

中层决策,即有中层负责的管理性决策。

高层决策,即有企业最高领导层负责的决策。主要是战略性的、非程序性的决策。

第四,根据决策的可靠程度,可分为三类:

确定型决策,即各种可行方案所需要的条件都是已知的,并能预先准确了解决策的必然后果。

风险性决策,即第一方案的执行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情况或状态,各种情况或状态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概率,这时,决策存在着风险。

不确定型决策,即各种可行方案出现的后果是未知的或只能靠主观概率判断。

2.经营决策的实质,是在经营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靠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对企业总发展和重要经营活动的经营目标、方针和策略作出正确的决择。其实质是为了取得了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企业目标三者的动态平衡所做的努力。

正确的进行经营决策,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正确处理决策中的各咱关系,不仅要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还要通过正确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

3.经营决策的程序,经营决策过程一般分五个步骤:

(1)调查研究经营形与环境,从而把握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和面临的问题。认真分析本企业的长处和短处,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情报和资料。

(2)确定经营问题和经营目标,这是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国家、用户、企业和职员各方硕利益和要求的综合反应,确定决策目标,要明确四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选定这一目标?分清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明确二者之间的直接关系。

第二,那是主要目标?确定目标优先顺序,是次要目标服从主要目标,保证主要目标实现。

第三,要求达到什么程度?目标要尽可能数量化,便于用来衡量决策执行结果。

第四,这一目标与谁的关系最大?分清战略目标与具体目标,明确二者的主从衔接。

(3)探索和制定各种可行方案。经营决策的可行方案是指能够解决某一经营问题,保证实现经营目标,并且借实施条件的方案。要注意保证方案的数量、质量以及创造性,要要一个使大家畅说欲言,积极出主意的良好环境。

(4)方案的评价和选择。要对每个方案的效果进行充分论证,在论证的基础上作评价。论证要突出技术上的先进性,实出的可能性,以及经济上合理性。

(5)经营决策的实施与反馈。把决策的内容具体化,编制经营计划,组织实施,把实施结果通过一定的反馈渠道返回,并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分析原因,采取纠正偏差的措施,以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

4.经营决策的内容及方法。企业的经营决策,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以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服务方向、经营方针和生产规模、产品品种、产品价格、产品销售、投资等决策为基本决策。经策的方法很多,总起来可以分为两类:(1)计量决策法,是建立在教学基础上的决策方法。它的核心把决策的变量以及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形式表示出来,然后根据决策条件,通过计算求得决策答案。主要方法有:决策表法〈大中取小、小中取大法〉、决策树法、标准选择法等。

(2)主观决策法,是充分发挥人们智慧进行决策的一种方法。它的核心是直接作用人们的智慧,在管理决策的各个价段,根据已知情况和现有资料,提出决策目标、方案、参数,并做出相应的评价、选择。

(二)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的概念,就是根据目标来进行管理,它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根据企业面临的形式和市需求,定出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进行目标分解,经过上下协商,定出下级以及个人的分目标。总目标指导分目标,分目标保证总目标,并把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对部门及个人考核的依据。这种方法强调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员都要参加目标的制定和分解工作。

2.目标管理和程序:

(1)目标和目标的种类。目标就是活动要达到的成果,使企业及其内部在一定时期内努力奋斗的方向和要达到的具体指标。从时间上分,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从管理层次来分,有企业整体目标、中层目标、基层目标和个人目标;从内容上分有市场目标、利润目标、创新目标、技术开发目标等。

实现目标管理的难点,不在于抽象目标的有无,而在于这些目标是通何种形式、采用哪些资料制定的,以及用什么方法衡量将业执完成的情况。

(2)如何确定目标,第一收集信息资料为确定目标提供依据,主要内容有上级下达的任务,市场的动态,同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能源、原材料供应情况,以及内部有关资料。

第二,制定目标应当遵循的原则是:确定企业计划的完成,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积极满足市场需要,有利于推进技术进步,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指标要先进合理,尊重现实。

第三,制目标应注意:各单位的分目标,必须统一于企业的总目标之下,若干个目标应有主次之分相互间要协调,避免脱节,目标要有激励性,挑战性,目标完成的期限要适中,一般以月或季为单位,各项目标尽可能具体化,定量化,便于检查和考核。

第四,确定目标的程序,决策层提出若干目标方案的设想,使部门、科室进行

讨论,让企业的所有人员都发表意见,作为具体拟定目标方案的参考,把修改或重新拟定的目标方案反馈给决定者,并说明提出各方案的理由,存在问题以及出现问题时的对策。决策层选定目标方案,发动职员讨论,进一步修订后,在企业内部就具有“法”的严肃性,不得随意变动,如果确需变更,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

3.实施与控制。

(1)分解目标,根据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分解大目标中的相应部分。化“大”为“中”,化“中”为“小”,一直分解到专业组、个人。各层次之间的目标关系是:下一层支撑着上一层,层层相保,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目标体系。

在总目标下,让下属部门的自行决定,完成目标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在目标规定的范围内,有用人、用钱、开展业务等权力。上级的管理主要表现在指导、协助、提出问题、提出情报以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上。在分解目标时,不以过分强调局部目标,要反协作、配合纳入分解之中。

(2)按计划办事,是实现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标分解告诉每一个部门,做什么;计划则指出在什么时候干什么;保证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以实现企业的远大目标。

(3)及时控制,对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及时进行调节,控制,经常的纠正哪些偏离目标的行为,保证企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向目标运行。

(4)检查和评价,是企业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没有认真的检查评价,再好的目标也会落空。所以抓好检查和评价极为重要,切不可忽视。

①检查、评价一般按两条线进行。一条是自上而下,一条是企业内部负责进的。此外还有自检、互检等形式。

②检查、评价可按阶进行,如:月、季、年、等;考核的内容,如消耗指标、销售指标、协作情况、文明经营等。评价要根据目标的完成程度,目标的复杂程度、工作的努力程度进行。

(3)通过评价、总结提高,使好的作法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为进入下一个目标管理准备条件。

第四节信息管理

1.信息的概念和作用。

(1)信息的概念:信息是指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但是信息含义要比通常的消息广泛的多,它包括消息、情报、指令、代码等。技术经济信息是指经过加工处理,对经济活动有影响的数据,而数据则是记录下来的事实。企业管理中运用的技术经济信息是非常广泛的,它包括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如生产情况,销售情况、原材料供应情况、销售技术资料、各种规章制度、市场需求、上级指令,国家经济政策等等,都是经济技术信息的内容。在企业中应用的信息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流通信息,它是随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经常变化,只具有一次性的实用价值。如职员出勤情况、商品销售数量、产品数量、商品的收入发出数量等。及时收集,分析这类信息是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失时机的揭示和克服薄弱环节的重要手段。

第二类是固定信息,它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重大变化,在管理过程中,重复使用,如定额标准、价格、合同、表册、统计资料等。固定信息约占企业管理系统中周转信息时的70%以上,它反映企业经营组织和劳动组织水平,决定劳动力、动力、工具、设备的利用程度,是企业一切计划和组织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评

价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成果的标准。

(2)信息的作用。

信息是富足的资源。当前决定社会组织水平和它的潜能,在能力已不仅仅是能源和装备,而且还取决于信息的占有程度,所以信息与原料、机器、能源、劳动力一样,成为主要的生产资源之一。

信息是无形的财富,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搞好信息管理工作,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工作和生效益大大提高。所以必须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是提高企业竟争能力的有力手段。正确的决策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决策体制、决策方法、领导者的能力、技巧等。但决定的因素是对客观实际,即对未来行动及其后果的正确判断。而正确的判断,又取决于掌握全在的、及时的、准确的信息,所以,信息不充分,决策就失去了根本的依据。信息不灵,就可能导致决策的失败。日本企业家认为:“信息是企业的生命,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竟争的环境中,争分夺秒,获得可靠的信息,是决定公司、企业以至整个国家上下沉浮的关键所在。”

2.管理信息系统。

(1)商业企业的物流和信息,商业企业是一个有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的大系统。其中各环节的活动构成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贯穿着两种运动过程,一种是物流,一种是信息流,物流是机器的零部件或原材料等资源的输入到变成商品输出的过程中,在系统内进行,形态的〈物理的〉性质的〈生物、化学〉变化时的运动过程,而企业管理又团结和伴随着物流,执行着决策、计划和调节等职能,以保证物流有秩序、有效能的进行。各项管理职能,都是借助于一定的信息文件来实现的。这些文件是企业的设计,工艺、文件、计划合同文件、统计报表、定额以及有关的规章制度等等。这些文件在企业各环节的传递过程就形成企业的信息流。

物流是企业最基本的运动过程,必须有目的流动,要根据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技术、经济规律,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信息流一方面伴随着物流而产生,又要规划和调节物流的数量、方向、速度、目标,使之按一定的目的和规则运动。所以信息流在经营管理系统中起主导作用。

(2)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产生为适用者提供有用信息的系统。其功能是数据的收集和录入,数据的加工、信息的存储、信息的传输、信息的输出。要求信息的处理做及时、准确、适用、经济。

管理信息是企业各项决策

管理信息是企业各项决策、组织、计划和控制活动的依据,它把企业各个机构和生产环节的活动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企业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合理组织和运用。因此,可以形象地把商业企的生产经营过程比做企业的实体,管理机构比做企业的大脑,而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神经中枢,每一条信息流是企业的神圣脉络。

(四)其它管理方法

除已介绍的几种现代管理方法外,常用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技术方法还有:

1.市场调查和预测。

2.量本利分析。

3.目标规划。

4.投入产出法。

5.经济责任制。

6.全面计划管理。

7.全面经济核算。

8.计算机在企业中的应用。

9.企业管理咨询。

10.全面质理管理。

第十一章计划管理

第一节计划和计划管理

(一)计划的性质和特点

1.计划的性质。计划是属于主管意识的东西,是人们根据客观事物的认识制定出来的,用以指导其行动的文件。

企业计划,就是用以指导企业未来(计划期内)进行经营活动的文件。因此,计划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能否有效地利用各种经营机会,能否充分的调动广大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否顺利地进行经营果冻,决定了企业经营活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经济效果,其重要性是十分明确的。

2.计划的特点。

(1)预见性。即能够比较准确地预见计划内主客观调价及其发展变化,确定恰当的目标、方针和相应的措施,以保证计划的实现。

(2)严肃性。即要求制定计划十分慎重,审时度势,大胆决策,切忌武断、盲目决策。计划已经确定,就应该相应的责、权、利相结合,对企业和全体职员都有约束力。全体职员要把计划作为从事经营活动的依据,严肃对待。只有这样,计划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3)平衡性。假话必须正确的反映企业经营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和比例联系,保证动态平衡,即相对平衡。由于各种原因,计划的平衡关系时常被打破,这就需要及时采取各种手段,以维护原有的平衡关系,或者建立新的平衡关系。

(4)连续性。企业的经营活动是持续不断进行的,这就要求计划必须恰当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的连续性,瞻前顾后,即着眼于本期目标,又必须对上期的影响有足够的估计。同事又要为下期计划进行必要的准备,从而使分阶段制订的计划能够满足企业静静活动连续性的要求。

(二)计划管理的基本任务

计划管理是编制计划和组织计划实施,即以计划作为工具,对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进行管理。因此,它是企业活动中各项管理的中心环节,它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其基本任务包括一下四个方面:

1.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最佳方案。

3.严密控制和有效调节企业经营活动,以达到企业发展的预期目的。

4.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不断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和改进计划工作。

(三)计划管理的原则

合资企业经济是市场经济和计划商品经济的结合体,计划管理是合资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部分和基本形式。企业计划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是全面体现公司计划的要求,同事在够公司计划指导下,积极运用市场调节作用。除此之外,还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1.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2.做好综合平衡,留有余地。

3.重视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各种自然资源,合理安排商品结构。

4.正确处理国家、公司、职员三者经济利益关系。

5.坚持改革、搞活、积极开展科学技术合作交流,走内廷扩大再经营的路子。

6.在发展经营,题号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改善职员物质文化生活。

(四)计划管理的形式

为了给企业及企业所属单位较大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以力促进经营的发展,在计划管理上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两者相结合的形式。就本公司来说,进、出口物资应以指令性计划为基础的计划管理形式,辅之可为指导性计划。但是,无论是指令性计划或指导性计划,都要力求符合实际,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并给各级层单位以不同程度的机动权,使企业计划在执行中,得到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第二节计划的种类和内容

(一)计划的种类

计划管理的对象是其偶也经营的全过程。企业经营活动是错综复杂的,这就决定了企业计划种类的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企业计划可按一下标准割分:

1.按计划期割分。有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和季、月、旬作业计划,中长期计划一般指三到五年以上的计划。

2.按计划内容分。有综合性计划和专业计划,综合性计划是设计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侧面,为其规定同意目标,资源分配,配合的计划;专业计划是指仅仅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其中侧面的计划。

3.按计划的性质分。有企业一级的决策计划和基础单位的执行计划。

企业的各种各样计划,应构成一个统一目标,互相衔接、前呼后应、上下连贯、环环相扣、互相补充、完整的企业计划体系。

(二)计划的内容

1.中长期计划。是指企业兴衰存亡有着极大的影响的战略计划,是企业发展的远景目标和纲领。

就公司来说,中长期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规则,包括商品品种、数量、质量、消耗、成本、利润、资本利税率、发展速度、比例关系等各项经济指标应达到的水平。

(2)商品的开发调整计划。包括对已开发商品的现状分析、计划期内库存商品和新商品的开发安排,开发调整工作量,计划期内及期末商品安排,开发经济效益分析。

(3)经营进度和经营改造规则,包括对企业经营装备现状的分析,计划

发的新商品,采用的新方法,重大经营方式改造和经营方式公关项目,分期实施安排及经济效益预测。

(4)地面建筑项目规划。包括对企业建设现状的分析,计划内规划建设规模,投资工作量,分期实施及社会经济效益预测。

(5)资金筹措规划。是根据计划内开发、建设、经营改造所需资金的要求,确定资金筹措渠道、数量、时间的初步安排。

(6)能源和环保规划。包括计划内能源需求量、预测及三废治理安排。

(7)职员队伍建设规划。包括对职员人数、构成、质理的现状分析,计划期内的求及人才培养,职员培训的安排。

还有企业改革规划、职员福利规划、文教卫生发展的规划等。

2.年度计划。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经营活动的行动网领,是全体职员在计划内的奋斗目标。

就公司来说,年度计划一般包括:经济指导、销售网点部署、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进出口经销和辅助经销计划、设备购置计划、物资供应计划、劳动工资计划、财务、资金、成本计划等及实施计划的措施安排。

3.季.月度计划。就公司发展状况看,季、月度计划作为年度计划的执行计划,下放给科、室管理。季、月度计划是年度计划的具体化。季、月度计划必须保证本单位和企业年度计划的完成。其内容因科、室的管理内容不同而异。季、月度计划由科、室编制,下达以所属专业组并组织实施。

第三节计划的指标体系

企业各种植计划所规定的计划任务,通过一定的计划指标来表示。计划用明确的数理界限规定了企业在计划期内所在达到的经济经营目标和发展水平。因此,计划指标是计划的核心内容。

(一)计划指标及指标体系

计划指标是以一定数值表示企业在计划内生产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水平。一个完整的计划指标通常由指标名称、指标计量、计算、单位和数值三部分组成。各种计划指标是相影响制约的,从而构成一个完成整的计划指标体系。

企业的计划指标体系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1.经营成果指标。由商品的品种、数理、质量以新商品试销和投放市场、销售收入等指标。

2.劳动工资指标。有职员人数、工资统额、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

3.设德利用指标。有设备拥有理、利用率、完好率、计划检修时间、时产量等指标。

4.物资利用与消耗指标。有各种物资采购总量、单耗及耗用总量指标。

5.资金利用率指标。有定期流动资金占用水平、占用天数、周转次数、销售资金率,固定资产利用率等指标。

6.商品成本指标。有商品单位成本、总成本、可比商品成本隆低和隆低率等。

7.利润指标。有商品销售利润和利润总额、上交利润、销售利润率、资金利润率等指标。

由于各单位的装备、原材料和商品不同,计划指标体系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二)计划指标的分类

1.按计划指标的表现形式分,有实物量指标和价值指标。实物量指标,是用实物单位对物品进行计量的指标,如棉布计量单位为公尺、电视机为表示数量。价值指标是以货币为单位计算和表示其商品数理的指标,又称货币指标。它是价值不同的商品食物量用即定的价值进行计算,然后相加成为一个总价值,如商业总价值、净加值等指标。

2.按计划指标反映的内容分。有数理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数量方面要达到的目标,通用绝对数字表示。质量指标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质量方面要达到的目标,通常用相对数来表示,如:比例、比值、百分比等。

3.按计划指标的作分。有考核指标和计划指标。考核指标一般是指令性计划指标,是衡量企业或单位完成计划的主要依据。如上级单位对公司考核指标,新增商品品种,新增销售网点的销售量等指标。计算指标又称分析指标,主要为管

理部门服务的,如净销售值等指标。各时期、各行业的考核指标和计划指标也不完全一样。

4.按计划指标的性质分。有指令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指令性指标是国家或企业下达的具有强制性的计划指标,执行单位必须保证完成。指令性指标又可分为必成指标和限额指标。必成指标如进、出货数量,限额指标如销售量。指导性指标是上级按隶属关系下达〈或不下达〉用以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标。指导性指标一般不具有强制性,担执行单位必须以此为依据,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在允许范围内调整。

5.按计划指标反映的问题复杂程度分。人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单项指标是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某一个侧面,如电视机销售指标只反映公司电视的销售情况。综合指标是指能全面发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的指标,如资金税利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

(三)计划指标的设置

计划指标设置与管理体系有关。因为所涉及到国家与企业以及企业内部各级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也有技术经销问题,如何设置更加有效、切合实际的指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指标要全面,重点突出。从全面指导企业经营活动的角度看,计划指标应尽可能全一些、多一些,做到滴水不漏。但是,从管理有效性的角度看,标之间是相关的。指标越多,则头绪越多,管理越复杂,容易顾此失彼。解决矛盾的原则是保证重点,兼顾一般。

2.指标必须明确具体。一是有具体的界限;二是必须明确约束条件。

3.把一切对企业有重要意义的指标列入计划,如节能、环保、文明经商要求等。

4.把一切确保计划实现的工作要求作为计划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编制计划的方法

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是指导企业进生生产经营活动统领。因此,编制计划必须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广泛听取专家和各个方面的意见,力求使编制的计划符合客观规律。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

(一)经济分析法

在编制计划过程中,首先通过全面统计调查,掌握其主要计划指标完成情况,摸清商品来源及销售能力水平,经销水平和经济效益情况,认真进行经济分析,找出主要问题,薄弱环节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和上级下达的任务,提出计划期内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及需要采取的措施,并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范、发展速度等主要经济指标作出预测,为编制计划提供依据。

(二)综合平衡法

综合平衡,就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在整理个企业内和再经营的各个方面实行统乔迁兼顾,全面排水,瞻前顾后,合理部署,以求使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保持平衡。

综合平衡包括:财力平衡、物力平衡、人力平衡和人、财、物三者的统一平衡。

综合平衡应遵守以下原则:

1.计划指标即要积极可靠,又要留有余地。

2.即要保证重点,又要照顾一般。

3.中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相结合。

(三)专项规划法

就是对计划期内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大问题,如购物部署、销售开发、调整公司建设等,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专门研究,提出规划方案,纳入企业计划,进行统乔迁安排。

(四)滚动计划法

滚动计划法是把长短计划结合起来的一种编制方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近细远粗,近价段计划因为掌握了较充分的资料,可编得详细些,又因此是执行计划,必须编得具体一些;远期计划带有设想性质,可以编得粗一点,二是滚动、推移,逐期修正。当滚动计划执行了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快要开始时,就要根据第一阶段的计划执行情况和发生的问题,修正各个阶段的计划,并往后续编新的一个阶段的计划,做前后衔接,持续不断。滚动计划法即适应于编写长中期计划,也适应于短期的作业计划。

(五)定额法

定额法就是以平衡先进的定额作为编制计划的依据。平均先进定额,是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切实可行的定额。它具有动员性,又具有群众性。在正常情况下,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根据平均先进定额制定出来的计划方案,可以提商计划的科学性,使计划落实在积极可靠的基础上。

(六)经济数学法和经济数理模型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经济预测,计划逄和编制投入售出表,并采用计算机进行运算,把这种方法同传统的计划方法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以提高计划的科学性。

第五节计划管理的过程

计划管理是一个循环过程。其每一个循环过程又可分成计划编制,计划执行,计划检查和计划改进四个阶段。

(一)计划的编制

计划编制阶段主要任务是拟定方案和选择方案。这介阶段可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调查预测,准备资料。

第二步是拟定方案,计划平衡。

第三步是比较优劣,确立方案。

1.能较好的满足即定目标的要求。

2.计划各部分关系明确,互相衔接。

3.有利于充分利的人、财、物和、资源。

4.有利于计划的执行和控制。

5.有多种可供选择的应变方案。

计划的编制程序,中长期计划一般采用“一上一下”,年度计划一般采用“二上二下”。

(二)计划的执行

执行计划就是把已经确定的计划付诸实施,把企业计划变成全体职员的实际行动。这一阶段要认真做好两件事:

一是企业一级的计层层分解,形成多层次的计指标网络,这样可以做一与职员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和实现企业计划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以下何上,以短保长,前呼后应,左右衔接,从任务的分配上,保证计划的落实。

二是通过建立健全的以完成计划为了中心的经济责任制,把落实计划与单位和个人的责、权、利联系起来,以保证计划的实现。

(三)计划的检查

计划的检查就是对计执行的全过程进行检查和控制。检查的内容是:

1.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看计划执行单位是否真正把计划规定的任务作为本单位经营目标,是否制订了执行计划的相应措施。

2.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薄弱环节,挖掘新的潜力。

3.在检查中发现和总结经验,及时推广。

检查计划的方法:一是通过统计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完成进度;二是通过建设银行对固定资产规模进行监督;三是通过计划部门深入基层,检查计划的落实进度及存在问题。

(四)计划的改进

计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通过对计划执行的检查、总结,提出有效的措施,消除由于执行不力,措施不当而产生的偏差,

2.通过对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总结,提出高速意见,以免由于计划失误、器材短缺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3.通过对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总结,提出改进计划管理意见。

第六节计划的管理体系和机构体系

(一)计划管理体系

计划管理体系是经济管理的主体。计划管理体制,是指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即计划管理的组织系统和管理制度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计划的决策体系和计划的综合平衡体系。企业及企业内部通过各级的计划管理权限,责任与他们之间的关系,计划管理的形式等,实现计划调节。企业通过一定的计划管理体制,编制和组织执行统一的计划,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是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

(二)计划管理的机构体系

计划管理组织机构是计划管理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计划管理的组织保证,企业要按照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原则和实际工作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计划管理组织机构网络。我们公司将实行计划管理组织机构网络,包括公司计划科和各科建立的专职或兼职计划员两个基层。

1.公司计划科。是公司在计管理方面的职能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在公司领导下,根据上级部署安排,经过综合平衡,编制公司中长期和短期(年度)计划,指导下设单位的计划工作,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负责组织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论证;参加研究公司经济体制必革,总结交流计划工作经验,组织指导公司统计人员培训。

2.科室专职或兼职计划成本员。主要职责是根据上级计划部门下达的年度、季、月度计划,编制本单位的月度、旬度生产经营计划,并检查执行情况。

(三)计划管理制度

计划管理制度是企业计划管理体制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划管理的基础工作。

为了适应公司计划管理工作的需要,公司将建立制定各项计划管理制度。主要有:计划工作人员经济责任制、计划分级管理制度、公司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的编制程序和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制度。各单位也应适应相应的管理制度。

有了制度,关键是认真执行,并在执行中不断地修订和完善。

第十二章统计

第一节统计和统计管理

(一)统计

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是公司决定经销策略和公司以销实行计划管理的重点工具。统计是通过对事物量的研究来认识质的一种方法。

1.统计工作的任务。

是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统计工作的实践活动。即以准确的统计资料为基础,以科学的统计方法为手段。研究客观事物的状况和发展过程,进行科学的推论,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前景。

2.统计资料。

即统计工作的成果,是反映客观规律的数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数字资料,公司的统计资料是公司编制各种计划的重要依据,是监督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的工具。

(二)统计管理

即建立企业统计工作的组织系统和管理体制,组织协调企业的统计工作,完成统计工作的任务。

本公司建立的统一统计系统,由上级公司在业务上统一指导,按专业分工、分级、分口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制定统一的方法、制度、指标体系,按照统一的规定来管理统计调查和统计数字,以保证统计工作的完成。公司统计工作的系统是建立统计科,各计划科设统计组,基层单位配专职和兼职统计员,各级统计科、组是综合统计部门,负有指导下级统计部门(或统计人员)和专业统计工作用以及各种统计资料职责。

第二节统计调查的种类和方法

(一)统计调查的种类

按调查范围分为全面调查研究和非全面调查。

(1)全面调查是对总本中的每一个单位都进行视察和登记的统计调查。一般可以通过颁发定期统计报表,经常地搜集资料,也可以进行普查取得资料。

(2)非全面调查是对被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单位进行周查,有以下机种:

①重点调查。只对总体中为数不多但影响较大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②随机抽样调查。是对被告研究总体中抽选部分单位进行研究,并借以推断总体状况的一种调查。

(3)按组织形式分为定期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①统计报表。是根据原始记录或统计账,按照国家(或企业)统一规定的指标项目、表格形式、报送程序和时间,自下而上向上级管理部门报送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

②专门调查。指为研究和解决某种问题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统计调查。

(二)统计调查的方法

根据调查对象、调查单位的特点和调查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1.直接观察法。是由调查机关组织调查人员对调查所涉及的事物进行现场观察、计量、直接取得有关资料。

2.报告法。是企业人(或单位)以各种原始记录或核算资料作基础,逐级提供资料的方法,即有调查机关向有关单位颁发调查提网和调查表格,各有关单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