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复习重点

大学语文复习重点

大学语文复习重点
大学语文复习重点

语文复习范围

问答题

1.在中国文学史上将“风骚”并称的意义是什么?

答:“风”是指以15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

深刻代表先秦时期中国文学的朝霞时代,被难诗歌的原创魅力与中国抒情诗的最高成就

两者先后开创了写实主义和人本主义,浪漫主义和个性主义道路的创作

两者并称是中国诗歌从集体创作走向个人创作完成的标志

两部诗集所代表的风格与传统展开的宽广的内容和影响,具有千古垂范的意义和同等的价值

2.《诗》是怎么被称为“经”的?何谓“四家诗”?

答:最初,孔子只是把《诗三百》作为讲课的教材之一,后来《诗三百>>与其它先秦典籍一样遭秦火焚烧,失传。直到汉惠帝撤销了“挟书律”,天下相对太平了,加之汉献王广求博士,追搜古书,《诗三百》才复流传。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一统政策的规范之下,《诗三百》终于自为之尊并摇身成经。解读任务就更显重要起来。当时见解读并传授诗经的共四家,即历史上所谓的四家——气质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和毛苌

3.《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怎样划分的?何谓六义,四始,四诗?

答:15国风共160片,直接放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情感,愿望。105篇雅,表达士大夫的心态,有大量的针砭时弊,怨世忧时作品。40片颂,反映了周朝的宗庙祭祀和先王的功德,正是地描绘了周民族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

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四始:风,大雅,小雅,颂四门中的第一篇,分别是〈关雎〉〈文王〉〈鹿鸣〉〈清庙〉

四诗:南,风,雅,颂

4.怎样认识《诗经》的文学解读与经学解读?试以其中的诗歌为例进行文学解读

答:所谓经学解读即以儒家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原则为解说《诗经》的基本依据,将诗经作为儒家干预政治的手段和伦理教化的工具,对诗经的意义系进行偏于政治意义与伦理意义的历史解释和伦理附会。

文学家解读则放弃市经济与伦理政治层面的解释,也不把诗经作为对历史事件曲解美刺的声音,而是基于文学形象与情感的把握去触摸初民那丰富久远的心灵情怀。

《关雎》首章以雎鸠和鸣而后兴,引出一位贤淑的好姑娘,这位姑娘正使君子心仪而合适的配偶。次章以采荇为喻,“参差”是荇菜长短不齐的样子,“左右”又到处寻找的意思。菜刀如意的荇菜不容易,所以要下功夫,得到淑女也不容易,无论何时都要追求她。三章则更加深了对他的思念,思念深挚绵长,以致

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四五章复以采荇为喻,想象一旦求得她,已和美的音乐迎接她,最终要使心上人高兴,表达了作者如若梦想实现建那个怎样欣喜的情景。

5.试分析《湘夫人》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性

答:《湘夫人》反映了原始民族的生殖崇拜和以美色媚神的心愿。楚文学则对这一生命礼俗进行艺术的升华,将之提升为浪漫深情的男女关系。全诗歌唱了水神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寄托了诗人对民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和善美生活的拳拳憧憬。同时也反映楚地人们与自然界的和谐。因屈原以灵魂的参与为诗歌,故精神不遇的愁苦之情,深深寄予再请人深信阻隔,心意不通的情绪表达之中。

《湘夫人》从神话取材,在神话的宗教故事与气氛中借景抒情,不仅借现实之景抒情,还借假象之景和幻想之景抒情,张显着宗教故事的热情与活力。那缥缈的水波,洞庭湖的落叶,美好的想象,热情的憧憬。在秋风与愁思的丰富意象中,蕴涵文化深意,语言曼妙,表现了楚文化的风情。

6、从《孔孟语录》中找出一段你所喜爱的语录,谈谈你的感想

7.《蒹葭》的中心意象和象征意义

答:《蒹葭》一诗通过男主人公反反复复,艰难曲折的追求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塑造了一位在水的那一方,扑朔迷离,飘渺难求得伊人形象。

在深秋早萧瑟凄凉的环境中,男主人公的追求是艰难而执著的,但是他无论如何努力,伊人却总是飘渺恍惚,远在水的那一方,不能被把握道。伊人的形象总体的特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就这首诗本身来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首直接描写青年男女爱恋追求的诗歌,然而,这首诗歌通过男主人公悉尼曲折的心理感受的把握,所表达的人生感受有远远的超过了它所具体创造的具体形象本身。那种对事物扑朔迷离,求之不得,感受到他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性质的心理状态,有时在人类生活中经常可以体会到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感受,所以,伊人这一形象又可以说是超出了爱情追求的对象,而具有丰富深刻的象征意义的。如:对理想的追求,对贤人的求索等,对一切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物的追求,都可以包含在此范围之内。

8.如何理解屈原怀沙自沉?

答:在屈原有着一个强大的观念:对天的绝对信任。他认为在天的决裁下,一切都会正大合理。可现实却恰恰相反,这是充满理想主义信念的屈原在观念方面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在精神上感到无家可归。而且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屈原的一生怀着忠君爱国爱民地理想。而出国的沦陷,使他在现实实践层面保持的理想全部化为乌有,作为政治家的使命和能够体现其人生价值的每一条路都被堵死。严峻的现实使他的人生变得没有了目标和方向,没有了追求和动力。最终他选择了死来坚持理想,完善人格,与黑暗现实对抗到底。

9.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特点

答: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是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春秋》时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修订。《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为古文,《公》.《谷》为今文。《左传》的文学特色: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生动的场面描写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三十三篇,定为现名。《战国策》的为学特色:铺张辨丽.夸张恣肆的风格。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摹绘人物,形貌毕肖。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10.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主要著作及重要特点

答: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老子》简篇短幅,《论语》也为简短的语录,但都辞约丰富。《墨子》均有论说文的基本规则,但质朴无华。2.战国中期,有《孟子》《庄子》。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很多篇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有较厚的文学色彩。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才、说理透彻,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总起来看,先秦散文的发展趋势,是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法和逻辑不断增强。

11.孔子的核心思想?怎样理解?

答: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是德的总称,《论语》上所提到的德,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仁”的部分内容。只有部分之和才能显示“仁”的全貌,只有所有德之和才是最高层次的“仁”。“仁”是一切道德之和的总称。“仁”的意义,“仁”的境界,绝不是这个字本身的意义所能说明的了的。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是围绕着一种信仰的核心而展开的。只要抓住这个核心,就能解开它所包含的一切谜底。孔子的学说中,他反复强调这个“仁”字,为了进入“仁”的境界,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同时,“仁远乎能!我欲兴,斯仁至矣”。孔子的教导重点是从实际的行动中去体现真实的后意;用他的话说就是体现上天之遣,。所以“仁”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它是贯穿于公、孔子学说的一条主线,也是孔子教导人们如何思想.如何行动的一条主线。

12.谈谈你对孔子提倡的“仁”的理解。

答:1.仁者,爱人。使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仁爱来规范社会秩序。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并由此建立了个人修身,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政治治理的一套理论体系。在儒家思想体系之中以仁爱作为普通人以至君主的修身原则,主张建立和谐的有利于人性发展的社会伦理道德的秩序体系,是一种进步的人文思想。2.孟子:主张性善,人性本善,凡是人,不管怎么样,总有四心,即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意识,性善论是仁政说的基础3.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经》今本《老子》全书共五千繁言,故又称《老子五千文》,西汉河上公曾作《老子章句》将《老子》分为81章,称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名之《道德经》

13.试述《史记》和《汉书》的史学成就

答:《史记》是一部通史,上起黄帝下至武帝,记述了三千年的历史发展情况。它开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体裁,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八书.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起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专记西汉一代的历史。他的体例基本承袭“史记”,仅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共计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一百篇。

14.魏晋士人的人格特征,精神风貌

答:表现:率真脱俗.潇洒自然.蔑视礼法.纵情任性.我行我素….

表现的意义:1.自我意识觉醒:是个体生命价值的发现。在社会动荡,王权衰落,儒学衰微,形成的社会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魏晋人士摆脱了儒教的伦理道德约束,在人的历史价值之外,发现了个体生命价值的意义,并以之看自我,肯定了本性与情感的价值,以之看世界看自然,发现了审美的愉悦。2.反传统,反礼教,以叛逆和反抗,表现自己的思想与黑暗政治.高压统治的对立。虽然在某些士人那里“魏晋风度”流域反社会,偏狭与狂傲的形式,但魏晋风度的主流对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人的个体生命的价值的发现,,使社会历史的进步有可能关注多数个体的需要,而不仅是以少数统治阶级的愿望作为历史的标准和参照。使社会有可能更合理的发展)

建安时代是魏晋时代人的自觉的起始点,西晋时未经风度充分表现的中心期,而东晋的陶渊明则表明了魏晋风度的最高形态,是人的自我价值发现的一种深化,也代表了魏晋文学的最高成就。

15.司马迁在《垓下之围》中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一个怎样的项羽形象?

答:艺术手段:

(一)通过三个场面描写,塑造一个悲剧英雄形象

(二)借气氛渲染表现悲剧色彩。如四面楚歌一段“写英雄使卤之悲,至此极矣”(清,吴见思)

(三)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方面的细节描写生动传达人物心理,性格。如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他的勇猛无比

(四)文末太史公语。既肯定了项羽的功绩,又指出其失败的自身原因“自矜功伐”,崇尚武力,即最终不能觉悟的可悲

形象的塑造: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虞兮虞兮”的北京各,“天之亡我”的反复呼号,嗔目吓退吕马童数里的气势,宁死愧见江东父老的诉说,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的举动,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加工,明显收到使人物性格突出,情致丰赡动人的艺术效果

16.为什么说杜甫的《羌村三首》更具有诗史一位?

答:将杜诗称为使史始于唐末,主要是由于杜甫生逢乱世,首开了一时事入诗的先河,认为“读之可以知其世”,杜诗第一次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广泛,全面地将“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祭坛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详实,连续地描绘出来,不仅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证据性,同时,又有历史的认识性,总结性:杜诗的诗史性质更重要的内涵还在于杜甫以形象的手段,描绘了比历史更为广阔的更为具体的社会人生画卷,并寄予了强烈的悲欢感受,尤其是忧国忧民的情怀。《羌村三首》就是他记叙自身经历而折射出历史面目的代表诗篇,是他饱经忧患的生命与历史相随的深沉歌唱。此诗选取了诗人自己在“安史之乱”中一次偶然生还的经历,在与妻子,与家人,与交流所的典型生活琐事中,以小见大地表现了离乱的心理,战火的残酷,民间的疾苦及国破的悲情。深沉寄予了诗人感时伤世,

忧国忧民的儒者情怀以及战争中普通人性的美好,是深刻而形象反映“安史之乱”系列作品中的代表

17.《前赤壁赋》中的情景理是怎样结合到一起的?

答:这是一篇情景理都很丰富的文章,通篇一景物来贯穿。在景物描摹的基础上进行抒情和谈理。作者开篇就进入到对风月山水的描写之中,江月辉映,清风徐来的意境表达了左和酣醉其中快乐的心情,又有酣醉其中的萧声引出了客人的思古之情,并借曹操的诗句和曹操这样的历史人物的悲叹,表达了历史虚无和人生无寄的感慨,就此,文章开始了由景入论的转折。最后,作者仍从眼前的明月,清风为议论的前提和内容,表达出了变与不变的对历史人生观的辩证思考,在风月山水的启发中,真正表达了深层的快乐,做到了因景生情,借物寓理,实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18.楚辞的文体有哪些特点?

答:1 楚辞是具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的诗歌类型。是楚文化的代表。

2 较之于诗,楚辞“其思甚幻,其言甚长,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平心而言,不尊矩度。“具有个性化特征和浪漫主义手法

3 在体制上章法宏篇,手法上铺陈描述和象征。以五七言为主,兮字的运用重多,是楚辞的特色字

19.简述楚辞的产生与楚地文化及乐曲和民歌的关系

答:楚辞的产生是北方中原文化的积累,南方巫术文化的发展。它是诗人在南北文化河流的人文土壤滋润下的自身命运与时代召唤双向激发的结晶。楚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政治经济生活,同时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并在楚文化发展中,不断与中原文化交流,在这样的文化积淀下,楚辞应运而生。楚辞的具体样式脱胎于楚地的歌谣,但也摆脱了篇幅短小,语言简朴的歌谣形式,得以使用华丽的文辞,容纳丰富的内涵,表现富赡的情怀

20.先秦散文,谈感想

答:1 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破题,先解释涵义:人性欲望与道德利益,扩展到儒思想体系中的意义:修身与治国的关系

2 如“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解释原文涵义,修身达到最高标准,建立了不可移易的道德观与坚贞的心智。孔子:“仁人志士有杀身以成仁,无求而害仁也”:扩展:信仰,道德,与人生:结合现实

21.谈谈对逍遥游寓理于形象中的理解

答:善于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情节性很强的寓言故事使深邃抽象的哲理变得形象具体,充满情感。《逍遥游》由幻想出的寓言故事构成,言在此而意在彼,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文学形象性,作品充满了瑰奇幻丽的浪漫主义色彩。通过这种充满暗示性的表现方式创造了一个超越时空,不辩古今,有无限阐释的可能性的艺术境界。

22.《史记》的文学价值

答:《史记》是一部成一家之言,洋溢激情与个性的文学著作,在继承先秦文学的基础上,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堪称典范,代表了顾问的最高境界。不仅是历代正史的开山之作,而且也成为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叙事文学的楷模。它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形式上是历史,但它也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抒情篇章

23.谈谈项羽的功过评论

答:秦朝的暴政引得天下大乱,项羽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多少封地,也没有依靠权势。仅仅是白手起家揭竿而起,几年内便带领各诸侯灭秦,自称“霸王”,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这充分显示了项羽的政治和军事才能。然而,在这种大好的局面下,却由于他的目光短浅,刚愎自用,一心只想回家乡显示战绩而放弃扼守观众建都彭城,杀义帝而自立为王。一意孤行,想以武力武力治国,很快就亡国了,自己也自刎乌江。

14.司马迁在《垓下之围》中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一个怎样的项羽形象?

答:艺术手段:

(一)通过三个场面描写,塑造一个悲剧英雄形象

(二)借气氛渲染表现悲剧色彩。如四面楚歌一段“写英雄使卤之悲,至此极矣”(清,吴见思)

(三)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方面的细节描写生动传达人物心理,性格。如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他的勇猛无比

(四)文末太史公语。既肯定了项羽的功绩,又指出其失败的自身原因“自矜功伐”,崇尚武力,即最终不能觉悟的可悲

形象的塑造: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虞兮虞兮”的北京各,“天之亡我”的反复呼号,嗔目吓退吕马童数里的气势,宁死愧见江东父老的诉说,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的举动,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加工,明显收到使人物性格突出,情致丰赡动人的艺术效果

24、司马迁在《垓下之围》中是如何评价项羽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历史观?

司马迁评价项羽:

司马迁既写出了项羽在历史中的功绩,又如实反映了他的种种弱点和错误,揭示他必然失败的命运,表现出“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项羽是有过失的英雄,他有很强的意志和非凡的力量。虽然他在性格上有致命的弱点,但从人的自然品格,文化品性而言,他不失为一个热情坦荡和率真的人。所以司马迁在《垓下之围》中着力塑造了这位末路英雄的情、勇、义的方面,都是他作为文化人格的美的方面。所以司马迁尽情地使用文笔去塑造失败英雄。

①运用传说和想象,帮助丰富史实;

②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

③通过对比,强化人物形象的特征个性;

司马迁的历史观:

[司马迁的历史观是从天官和史官的职能出发建立起来的。从天官的职能而言,他将修史记录为纠天人之际(空间);从史官职能而言,他提出通古今之变

的目的(时间)。这是在巨伟的天人时空下拉开的通史框架(以道德治),他是想在整合各家思想的基础上,抒发歌颂明君忠臣、死义之士的感情。这段话是参考资料上的...感觉很奇怪...

书P50:司马迁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层次人物并存组成的人群总体,历史更是一个由各阶层人群共同演绎的历史,因此各种人物对历史进程都或多或少起着一定的作用,都会以各自的活动推动历史的车轮,为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充分表明了司马迁的社会历史进步观。

25.骈文与“古文”行文的不同特点。

答:“骈文”又名骈俪、俪文、俪偶、四六、今体、时文等,是以对偶句为主、介于散文和韵文之间、讲究用典和藻饰的美文。骈文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

骈文的美学特征

1、对称美(对仗)。“骈俪”二字形象地概括了骈文的主要特点,即通篇基本由对仗工整的俪词组成。

2、含蓄美(用典)。骈文几乎非用典不可,且以多取胜,以巧擅长。

3、色彩美(藻饰)。骈文是最重文采的文体,其华美浓丽的文辞,呈现出图画般的色彩,令人赏心悦目。

4、音乐美(调声)。诗歌有严密的格律,散文不讲究格律。骈文介乎两者之间,讲究大致的格律,平仄协调,声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古文”作为文体的概念始于中唐,由韩愈首创。纵观中国文学史,“古文”所指中国古代散文,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先秦两汉的传统散文,一是有唐宋古文家开创、后世沿用的新体古文。单行奇句

句式上参差不齐,行文自由、无拘无束,表情达意自然顺畅。散文在句式、行文方面千变万化,错综离合,挥洒自如,但有时过于琐碎,缺乏精练之功;气势顿挫开合,雄峻朗畅,但有时过于喧嚣,缺乏从容娴雅之态;辞色过于朴淡,会显得枯燥无味;语言不加雕琢,易使人感觉过于直白,寡淡无味;不注意适当调整音节,有时显得杂乱无章,缺乏韵味。

26.盛唐诗的风格多种多样,人们用“盛唐之音”评价盛唐诗,其意义何在?

答:“盛唐气象”和“盛唐之音”都源于人们对盛唐诗歌的评价,但后来有人用“盛唐气象”来形容包括诗歌、音乐、绘画、书法、雕塑等在内的一切盛唐艺术,而“盛唐之音”则专指诗歌。

意义:①“盛唐之音”概念的出现,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盛唐诗高度成就的推崇和对盛唐诗特质的认识。②“盛唐之音”是盛唐时代精神在诗歌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思想内容上,也表现在艺术形象、表现手法上,因为盛唐诗的思想与艺术是融为一体的。

内容:①风骨遒劲(雄壮刚健的风骨美);②兴象玲珑(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意境美);③自然平易(率真平易的自然美)。

1、关于魏晋风度。

答:(1)生命意识的觉醒;

汉代是经学时代,汉末魏晋以来,随着经学束缚的解除,正统观念的淡化,僵化的内心世界让位于感情丰富细腻的世界,强烈的生命意识成了士人内心生活的中心。

在混乱痛苦的时代,这种生命意识,一方面表现在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逝去的哀伤,以及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另一方面表现在,①个性价值的发现和肯定。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殷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②对于人的神韵、品格之美的欣赏,并常以自然之美来形容。魏晋品藻人物的空气极盛,《世说新语》中《雅量》《识鉴》《赏誉》《品藻》《容止》都是鉴赏和形容“人格个性之美”的。如“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gui)俄若玉山之将崩。”(《容止》)③、高雅的生命趣味和情调(人生艺术化)。如以高洁、玄远的心境赏爱自然。王子猷爱竹,“何可一日无此君?”嵇康临刑时,“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后悔自己不曾将《广陵散》教人,“广陵散于今绝矣!”死得从容而美丽。

魏晋名士追求一种自然适意、无拘无碍的生活意趣,一切唯求其真,任其性,适其情,尽其兴而已。行为中不掺杂虚伪、功利、礼教等成分,不受任何外在的约束。任诞之风盛行。情有雅俗,性有善恶,任性而行,也就美丑杂陈。嵇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拒绝举荐,指出“君子百行”“循性而动”,个人的追求在于自己的心性气质,而自己生性疏懒,纵逸傲散,像鹿“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不愿受羁束一样,不堪礼法的约束,对做官不感兴趣。又提出七不堪、二不可来表示自己不愿做官的坚决意志。“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人心性不同,价值观亦不同),自己爱好的是“游山泽,观鱼鸟”的生活,劝山涛不要把自己的志趣强加到别人身上。王子猷雪夜访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种不带任何功利目的、但凭兴之所至的惊俗行为,传达出人物任诞放达、不拘形迹、通脱超逸的精神气韵。

“在东晋名士中渊明的境界最高”(冯友兰《论风流》),陶渊明将污浊官场视为“樊笼”,束缚人的本性,向乡里小儿折腰,更是对人的本性的异化,他选择弃官归隐,返归自然(田园、人的本然状态),在自然中求得完美的生命形态,保持人的真性。被认为是魏晋风流的最高境界。

(2)超然与忧愤交织的特征。魏晋风度产生于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士人置身于充满矛盾、危险的社会中,终朝如履薄冰,内心充满忧惧和惊恐。阮籍的酒醉佯狂,放达的外表下,内心充满寂寞、痛苦和忧愤,“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咏怀诗》其一),写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在魏晋士人中,最为超然的要数陶渊明。然而,隐居后的陶渊明并非浑身都是静穆,也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如其《咏荆轲》《咏贫士》《读山海经》等诗。超然中又有着忧愤一面。

有关材料:

1《九歌湘夫人》

此诗写湘夫人对湘君的等待和思念。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写湘夫人等待过程中期待/焦虑/彷徨/惆怅甚至怨望的情感,执着缠绵的爱恋之情与忧伤抑郁的悲剧气氛糅合,是这篇作品情感的突出特点。

作品主要通过景物描写/想象/幻觉表现主人公心理活动。

描绘景色:秋风吹拂,洞庭湖水波粼粼,湖边,片片黄叶飞舞飘落凄清迷朦的秋景中,美丽的湘夫人降临北渚,极目远望,愁思萦怀。景色既点明环境,渲染气氛,与诗缠绵执着之情融会,组合惆怅凄迷弥漫悲剧气氛的意境。

想象幻觉:因痴生幻,鸟儿集萍中,鱼网在树梢。不合常理的幻景隐喻有约

不来、事与愿违;遥想会面情景:在水中筑起爱巢,用芳香的兰草覆盖屋顶,用紫贝装饰墙壁,把芳椒撒满整个中堂。

即景生情,见眼前芬芳的兰草而想到所思,情感隐藏在心却无法倾诉。

2《垓下之围》中的项羽形象?运用的手法?

司马迁《垓下之围》塑造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一方面,突出他的英雄气质:“力拔山气盖世”,战无不胜神勇无敌。突出表现在“东城快战”的描写,二十八骑,排兵布阵,用兵如神、指挥若定,战斗到最后一刻,项羽生平最后一战,写得酣畅淋漓,这里的项羽,简直是一位战争神人。

另一方面,也如实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必然失败的命运。如第二段写项羽于四面楚歌的被动局面下冒死突破重围,向田父问路,却遭骗陷入大泽,以至被敌人追及。通过这一细节,照应前面所写项羽滥杀无辜、失去民心的内容,表现项羽因滥杀无辜、失去民心所招致的失败命运。

结尾“太史公曰”评价项羽,肯定其反秦、灭秦斗争中的巨大贡献,也客观指出其滥杀无辜、缺乏政治远见、不善于用人、单纯凭借个人武力打天下的缺点、错误,以及由此带来的必然失败的命运。

司马迁写出了项羽性格的丰富性。如“霸王别姬”的场面,写项羽在四面楚歌的绝境中,面对美人慷慨悲歌,浓郁的悲剧气氛,生动展现了铁血英雄柔情的一面;乌江自刎,写他念亭长相救之义,感慨无颜见江东父老,见出这位英雄性格中憨厚、刚直、知耻、重义的一面。

艺术手法:

司马迁精心选取典型材料,通过场面描写,突出项羽悲剧英雄的形象。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对有关细节进行合理想象,虚构。

举例,“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的场面,

通过合理想象,为人物设计个性化语言。四面楚歌,自作歌诗,东城快战,三次写项羽言“天亡我,非战之罪”,写出这位在战场上神勇无敌的英雄面对失败不服气、不甘心的郁愤不平。

诗歌赏析两首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答:诗在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所谓“空山”,乃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此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晚,却有皓月当空; 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连,在月光之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诗人是心智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也正是使人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小雨,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边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没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此二句尤显技巧,却不着痕迹。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有真实情感。

诗的中间两联通是写景,所绘之景宁静,优美,有生意盎然。作者善于从自然景物中选取有特征的片断,用简洁的笔墨,白描的手法加以勾画,不事词藻而自然入妙;又善于把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结合起来写,造成强烈的可感性。而且这两联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明构成衣服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了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的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纯净淳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定归隐了诗前三联都写景,在表现自然美中,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诗人通过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答: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天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诗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的、中的诗句,“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莫如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接着放牧归

来的小孩子。这种朴素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来的乐趣。顿时间没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动情地叫着,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有点乐而忘归。诗人目睹一切,联想到了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

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田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彷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安然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邺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应,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和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读完最后一句,前面写了这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一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一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点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肤浅了。全市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全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2.《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音乐的性质)来划分的。 3.《诗经》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4.《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国风 5.“在水一方”象征着: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际遇。 6.屈原的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7.《湘夫人》选自《九歌》,《九歌》是楚地民间祭神的乐歌,共有11篇。 8.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四家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 10.《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11.“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说:不把诗学好,就无法与人沟通、交流。 12.先秦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儒家、墨家 13.提出“兼爱”“非攻”思想的是:墨家。 14.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出自:《孟子》 16.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语出:《道德经》 17.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是:老子 18.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孟子 19.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庄子》

20.先秦诸子中,文章写得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形式来说理的是: 《庄子》 21.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22.先秦诸子散文主要以(议论)为主。 2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用了( 顶真)的修辞手法。 24.“欲摘故纵,请君入瓮”是( 孟子 )惯用的论辩手法。 25.被称为“上古之书”的中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尚书》 2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7.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书是:《史记》。 28.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李将军列传》 29.“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提出来的。 30.《上邪》是汉乐府中一首情歌,开头采用了(呼告)手法,“上邪”的意思是“天啊”。 31.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的是: 古诗十九首 32.《古诗十九首》最早收录于南朝梁(萧统)编集的《文选》。 33.《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是:游子羁旅之情;思妇感伤之怀。 34.钟嵘《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35.“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使用了(比兴)手法,以鸟兽眷恋乡土的本性比拟怀恋故乡的感情。 36.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 37.“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语出: (南朝)江淹的《别赋》 38.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是:陶渊明。 39.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朴素、自然、真淳。 40.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

大学语文考试重点答案

1、简答(每题10分,任选3题,共30分) 2、论述题(每题15分,任选2题,共30分) 3、作文(40分) *复习关键字: 鲁迅《伤逝》白居易《长恨歌》曹禺《雷雨》(蘩漪)王朔《动物凶猛》余华《活着》莫言《红高粱》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海明威《老人与海》《等待戈多》《安娜卡列尼娜》《诗经》荷马史诗徐志摩诗集张爱玲 ,朦胧诗派新月派,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中国式的“生死观”西方式的“生死观”

1、小说《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题材小说,了解其故事情节。 答:《伤逝》写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但《伤逝》这篇作品着重的并不在于写出社会是在怎样地迫害涓生与子君,而是在于写出涓生与子君怎样去面对社会施加给他们的迫害。它是以涓生与子君作为分析和解剖的直接对象的。归根结底他们爱情的破裂,原因只能从他们自身上寻找,因为社会的迫害顶多只能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却无法剥夺他们的爱情。明眼人都看出涓生对子君的爱情只是缘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进步和与众不同,并不甚实质,恐怕难以维系;而子君对涓生的爱虽然是那样的专注深至,但其内容也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只是“盲目的爱”。那么,最后必然是要归于幻灭的。 2、《伤逝》的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答:关键词:爱情失败的原因社会的沉滞涓生和子君的性格弱点经济困顿 3、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的诗歌主张。 4、徐志摩诗集包括哪几部? 答:1.《志摩的诗》2.《翡冷翠的一夜》3.《猛虎》4.《云游》共这四集

5、曹禺的“生命三部曲”指的是那三部作品? 答:《原野》《雷雨》《日出》 6、结合情节谈谈话剧《雷雨》真正的主角是谁。 答:雷雨。她是线索。她的愤激之语往往便是剧本的破题之处。 “雷雨”是最核心的主人公,剧中所有人物无不以它为生命形式的中心,剧中任何一个角色都不敢和它“抢戏”,也没有办法和它“抢戏”。“雷雨”是跳动的,不安的,焦灼的,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出场几乎都在说“闷”,这便是主人公的“暗箱操作”。而这主人公最偏爱繁漪,使这“雷雨”性格在她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种种人生企盼,最终都在“雷雨”(雷雨式性格,和自然界的雷雨)中作了归结。一切源于“雷雨”,一切又都结束于“雷雨”。 7、《雷雨》蘩漪形象分析。 答: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周家作为一个束缚人、压迫人的笼子,是蘩漪反抗的对象,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但长期的大家庭生活在她身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烙印,使她的反抗带有被扭曲的痕迹。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8、张爱玲的代表作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哪三部小说? 答:《十八春》《倾城之恋》《金锁记》 9、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独创性。 答: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极富传奇性的作家,才华横溢,特立独行的她用

华师在线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提纲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提纲 一、基础题 1、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的是欧阳修。 2、善写羁旅行役之词的词人是柳永。 3、被后人奉为婉约派正宗的著名词人是秦观。 4、《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话出自《召公谏厉王弭谤》。 6、杜甫兼长各体,尤其擅长七言律诗。 7、李白诗歌特征的有充满浪漫色彩、想象奇特丰富、词彩瑰伟绚丽、感情奔放豪迈。 8、刘大魁、姚鼐、方苞属于桐城派散文家。 9、《苦恼》、《变色龙》属于契诃夫小说代表作。 10、老舍、吴组缃、沈从文属于中国现代小说家。 1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12、《冯谖客孟尝君》中孟尝君的形象特征为宽容大度、礼贤下士。 13、《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 14、《赞美》一诗的作者是穆旦。 15、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词人。

16、陆游是南宋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 17、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18、《归田园居》一诗在达意时使用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比喻。 1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是驳论点。 20、《庄子》最富有浪漫色彩。 21、穆旦是九叶诗人的代表诗人。 22、《苦恼》、《舞会以后》、《绳子的故事》、《麦琪的礼物》属于外国短篇小说。 23、戴望舒、艾青、徐志摩属于现代诗人。 24、陶渊明诗歌特征的有质朴自然、冲和平淡的特征。 25、白居易《长恨歌》、高适《燕歌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属于歌行体。 26、《世说新语》三则中讲述了周侯、王恺、石崇、王徽之、戴安道的故事。 27、《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是方苞。 28、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兼怀子由”,“子由”是指苏辙。 2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语出自《五代史伶官传序》。 30、《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是张养浩。 31、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

大学语文复习整理

复习提示:复习中提到的课文,要熟悉文本,尤其需要熟悉后面的阅读提示。考试共分四项,选择题、填空题、分析题(含课内、外分析)、作文 第一单元 一、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 1.陶行知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2.教育者的机会 (1)有可教之人; (2)可教者而未能完全教; (3)可教者而未能平均教; (4)已受教而未能教好。 3.教育者的责任 简单一句话,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 4.陶行知的教育主张 本文条理清晰、概括性强,很好的阐述先生的教育主张“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第二单元 一、单元寄语 1.当代为什么会出现阅读危机 (1)电话、手机代替了写信,电视、网络代替了阅读,人们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和人生姿态受到以影视为主导的图像文化的深刻影响。 (2)数字化阅读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一书在手,浑然忘忧”的读书行为逐渐被各种图像文化取代。 (3)目前中国的读书现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读书量少,二是,功利性的“浅阅读”较为突出。 2.读书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1)读书的主要功能在于拓展我们的生活空间。 ①读书的拓展作用首先在于能够培养人的价值判断力; ②读书的拓展作用还在于扩展我们的精神空间,提升精神境界,为生活增添情趣。 (2)读书能使我们产生走出去的渴望和能力,使我们脱离机械、刻板的生活方式,脱离狭隘的生活范围; 读书可以让我们在喧嚣和浮躁中保留心灵的宁静和充实。 第三单元 一、双语言时代(节选) 1.实行双语言的重要意义 一个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双语的社会,双语言不是独立于社会的附加物,而是现代化社会有机体的一个部分。双语言是一种现代化的指标。从双语言的水平,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测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张中丞传后叙的艺术风格: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例如:“远虽材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的高贵品质进行议论。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的事迹。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再如“诚畏死,何苦守尺雨寸之地……以与赋抗而不降乎?”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的事迹的叙述。 2、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和衬托 文中,张、许、南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个性,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授权于巡,自然其下,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这里既突出了许远的谦和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 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张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将欲以 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一答,既写出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南霁云想保 存实力,何机复仇的心理。而且从他的答语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两个相互映衬,更见 英雄气概。 文中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一段,是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衬托南霁云的忠肝义胆 和刚烈性格,刻画人物极其传神。 二/长恨歌的艺术特色-->>白居易的创作风格 长恨歌艺术特色p149; 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谕,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

大学语文考试重点

11-12学年第1学期《大学语文》期末考试 考试时间:可能是停课的第一天 考试题型: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四、诗词赏析题(20分) 五、作文(40分) 注意提醒同学一定填写:考场登记表序号 复习要点: 1、汉字起源的几种说法及其科学性 2、六书说的主要内容、特点 3、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及其地位。 4、“春秋笔法”“春秋三传” 5、把握《刺客列传》中的特殊字词句 6、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定义 7、现代汉语与方言的关系 8、《诗经》的艺术特色与文学史地位 9、熟读《硕人》,把握字词句。 10、理解楚辞的特点与《山鬼》的思想内容。 11、把握《长干行》、《花非花》、《嫦娥》、《桂源铺》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2、把握词与曲的区别与联系 13、建安风骨的涵义及其代表作家 14、陶渊明诗歌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15、初唐四杰。 16、韩孟诗派与元白诗派 17、熟读《登楼赋》,把握艺术特点及其文化史的地位 18、汉赋四大家 19、赋的四大类

20、赋的特征 21、熟读欧阳修《秋声赋》,把握主客问答的赋体传统及其思想内容。 22、优孟衣冠 23、参军戏 24、元曲四大家 25、临川四梦 26、熟读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把握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7、熟读《莺莺传》与《红楼梦》第五回,把握其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8、中国古代小说形式特点与审美特征 29、唐宋八大家 30、熟读《酒德颂》,把握其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31、朦胧诗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家 32、熟读《采莲曲》与《回答》,把握其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33、桐城派的定义与主要作家 34、新文化运动 35、《尝试集》的作者与地位 36、《女神》的作者与特点 37、新月诗派的成员及其“三美”艺术理论 38、《今天》与朦胧诗 39、文化散文的内涵 40、余秋雨的散文代表作品 41、四书五经 42、百家争鸣 43、孔子的主要观点 44、庄子的主要观点

广东专插本考试 “大学语文”60篇重点默写内容(个人整理)

广东专插本考试“大学语文”60篇重点默写内容(个人整理) (这些内容是我通过各年专插本试卷、样卷、冲刺题、培训资料整理出来的,除非突然改变指定教材,不然可以适应于每一年专插本考试。红色部分为往年考过内容,所以考到的机率比较小,但不代表不会考,还是要认真复习,背诵,只要真正记住这些内容,考卷这部分很容易拿满分的。祝各位考试成功!)《民贵君轻》【《孟子》】(重要篇目)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4.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大王您如果不怪罪年岁不好,这样天下的百姓都会到您这里来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 【译】百姓为尊贵,国家次之,君主为轻。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与尓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翻译:交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遗愿。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翻译: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吗?3.《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出处、默写、翻译) 翻译:《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楚天千里青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秋水》【《庄子》】重点篇目 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翻译】以为天下的所有美景全都集中在自己这里。 东面 ..而视,不见水端。 东面:方位词作动词,向东面。 以为莫己若者。 【翻译】认为没有比上自己的。 语句出处: 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兴叹)-《秋水》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贻笑大方)-《秋水》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多于水乎?【翻译】 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只以为博。 《孔子论修身》【《论语》】考默写或翻译 出默写并翻译的有①②③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迷惑。殆:危险。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大全(填空、问答)

大学语文 一、填空题 1.《诗经》古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才成为儒家经典。 2.《诗经》形成于上古前11世纪至前6世纪期间。 3.两汉时代解读和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家,即“四家诗”。P2 4.两汉时代传授《诗经》的齐鲁燕为今文经学,毛诗为古文经学。 5.被后世称作“千古伤心之祖”的是《诗经》中的《蒹葭》一诗。 6.从孔子始,就有诗“不读诗,无以言”的总体功能评价。 7.为明了《诗经》意旨,毛诗不仅对诗歌艺术的基本原则、特点等问题进行阐释,还在每篇之下具体而有针对性地解说诗歌内容与形式上的意义,被称为“诗小序”。 8.汉代是对《诗经》进行经学解读的时代,直到宋代,朱熹等学者另辟蹊径,开辟了诗经解读的新类型。 9.《诗小序》认为,《诗经》中的“关雎”是一首以“颂美周文王妃太姒之德”为内容的诗歌。10.《诗经》共300余篇,包括风,雅,颂各体。 11.《楚辞》是一部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收集编辑成集。P7 12.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其题目的意思是遭遇忧患。P10 13.《九歌》中主祭湘水之神的诗篇有《湘夫人》和《湘君》。P12 14.《九歌》中的祭祀对象可以分为天神、地神、人鬼三类。P11 15.《山鬼》是《九歌》中最美丽的诗篇,有学者认为描写的是巫山神女的传说。P13 16.在屈原的作品《天问》中,他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什么”和“为什么”。P8 17.宋人总结楚辞有“书楚语、作楚声和纪楚地,名楚物”的特征。P7 18.《楚辞》作为中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局面。P16 19.朱熹对诗人屈原的评价是“天性民彝之善,”“忠君爱国之诚心,不辨自显”。P16 20.屈原其人其辞的光芒哺育了后代无数中国文学上的伟大人物,如李白、李贺、苏轼。P16 21.子贡问孔子,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26 22.曾参用忠、恕二字概括孔子之道。P26 23.“为仁由己”是孔子的思想。 24.孟子认为人都有“四心”,即仁、义、礼、智。P28 25.“制民之产”是孟子提出的。P29 26.“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P30。 27.《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P30 28.《庄子》内篇中的《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P31 29.庄子认为要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必须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庄子又把这种精神状态称为“心斋”、“坐忘”。P31 30.儒、道两家文化构成中国思想当中的两条路向,这两条路向又互济互补。 31.早期法家分为重法、重术、重势三派,分别以商鞅、申不害、慎道为代表。P33 32.战国末年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综合了早期法家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道的“势”,建立了自己的法家理论体系。P34 33.法家的主要代表作有《韩非子》、《商君书》。P34 34.战国中后期,墨家与儒学并为当时的两大“显学”。P35 35.墨子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人与人之间不能相爱。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哲学。P35 36.在历史上齐名并称《史》《汉》,列我国二十四史的是司马迁创作的《史记》和班固创作的《汉书》。 37.司马迁首先创立了“以人为经,以事为纬”的纪传体史书体例。P48 38.《史记》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9.《史记》是一部“成一家之言”、洋溢着激情和个性的文学著作。 40.司马迁为游侠作传,主要是歌颂了游侠那种“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P50 41.司马迁为刺客作传,主要是极力歌颂刺客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品质。P51 42.司马迁充分肯定工商业者经营活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专门写了《货殖列传》。P51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重点四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重点四 202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重点四 字形 (一)命题思路: 命题人主要以人们写错别字的种种情况为依据,选择同音易混淆字、形近易混淆字、义近易混淆字、多音多义字,来考查考生掌握现代汉字字形的能力。 (二)考查方式: (1)找出有错别字的一组; (2)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3)找出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 (4)找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 (三)解题思路 (1)注意同音字:如:安装--按装,抱负--报负,首屈一指--手屈一指,一筹莫展--一愁莫展(后者错误) (2)辨认形近字:如:迁徙--迁徒,殴打--欧打,修葺--修茸。 辨析字形的方法: 1、依义辨形:即通过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的书写是否正确。如“陨石”与“殒身”,“指责”与“指摘”,“杂糅”与“搓揉”,“蒙蔽”与“时弊”,都是正确的写法。而将“入不敷出”写成“入不付出”,将”胸无城府”写成“胸无成府”,则是因为不懂字的本义写了别字。 2、依形析字:如“不胫而走”的“胫”,其形旁就与走路有关。“插

科打诨”的“诨”跟言语有关。“寒暄”的“暄”跟太阳有关。“眼花缭乱”的“缭”与丝织品的缠绕有关。将“通牒”写成“通谍”,就写错了。“牒”,从“片”为文书;“谍”从“言”为谍报。 3、依据词语结构析字:“谈笑风生”“风声鹤唳”。“人情事故”的“事”不正确,应改为“世”,因为“情”“故”对应,“人”“世”对应,意思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惹事生非”的“事”不正确,应改为“是”因为“惹”“生”对应“是”“非”对应,而“事”与“非”,是不能对应的。 成人高考频道提醒考生关注成人高考报名、成人高考招生、成人高考考试等信息: 2020年成人高考 2020年成人高考招生信息 2020年成人高考报名时间 2020年成人高考准考证打印时间 2020年成人高考考试时间 2020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 2020年成人高考试题及答案

自考04729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资料

自考04729大学语文 复习资料.

[分享]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言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应充分体现语言文学基础课的性质,注意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语言、写作等课程的区别,注意与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应用性文体写作课程相区别。在整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性文化基础教育职能。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中语文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学应考者的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为学好各类高等教育专业和实施通才教育打下良好文化基础。 (一)学习、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现代人文精神。 (二)阅读、分析精选的古今中外作品名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 (三)借助精选名篇的潜移默化和示范效应,提高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写作能力。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三

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如下: 一、语言文学知识部分来源: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需要出发,只对本教材中所出现的字词、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不作语法方面的分析。(文言文) 1.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词组或短语。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3.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二)文学知识 《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考核,以每篇作品前的作者或专书简介为依据;文体基础知识考核,以教材中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为依据。 1.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内容,包括作者所属朝代或国别,重要作家的政治主张、文学主张、文学史地位和主要代表作。 2.阅读《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类别: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重点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重点 一、《山鬼》——屈原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共11篇) 楚辞与《诗经》并称“诗骚”,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1、默写: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2、分析山鬼形象。 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山鬼是一位美丽的女山鬼,是一个多情、痴情但却失恋的美女,她深感孤寂,饱含凄婉,内心忧愁,是一个失意与哀怨交织的形象。 联系作者的经历,山鬼其实是屈原的写照。前者无法得到美好的爱情,后者无法实现远大的理想。(一定要联系作者经历) 二、《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人们般将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期来观照。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1、默写: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①诗歌情调哀而不伤。虽带有不少凄凉伤感的成分,但总的看来显得清新健康。 ②其中虽有对青春苦短的伤感但笔调轻盈,交织着对生命的留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的宇宙人生哲理思索; ③虽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悠悠相思中饱含着脉脉的温情,充满着对重逢的企盼和对幸福的憧憬。 三、《圆圆曲》——吴伟业 吴伟业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有“一代诗史”之誉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 吴伟业的七言歌行自成一体,时称“娄东派” 世称“梅村体”。 1、默写: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2、吴三桂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赞赏他对爱情的忠贞,有人谴责他断送了大明江山,还有人认为他的人生历程根本就是一个悲剧。对这些你有何看法? 作者对引狼入室导致明清易代的吴三桂,肯定有憎恶之情;吴三桂作为清朝新贵,诗人不得不投鼠忌器,婉转隐约闪烁其辞;而作为一代文学家,对于吴三桂的悲剧性人生处境又不免同情,吴不能忍受所爱之人被人强占的耻辱,冲冠一怒,而由此付出的代价,是包括父亲在内的全家的毁灭。 所以吴伟业对于吴三桂的态度是很令人寻味的,不是明确的,而是含混的,不是单一的,而是错综复杂的,似乎有嫌恶之情,又有婉曲的嘲讽,却又不时流露出同情。(此题注意加上自己的看法) 四、《苏秦始将连横》——刘向 《战国策》,有《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事语》《修书》等称呼。西汉末年(《战国策》)刘向整理宫中图书编辑成33篇。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1、本文的说辞有何特点(即艺术特点)? 一、语言纵横捍闺“文采斐然”

云南师范大学大学语文考试重点及答案最新

一、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因此又称“诗三百”。“四始”是指《诗经》中《风》、《大雅》、《小雅》、《颂》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2.《左传》名为《左氏春秋》,汉代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记述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主要特点:简洁生动,工巧严谨。 3.论语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哲学、时事、教育、文学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2.老子,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以“道”为核心,主张“无为而治”,倡导道法自然,绝圣弃智,小国寡民,被后世奉为道教教主。《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巨著。 3.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政治上主张仁政、王道、保民而王,道德修养方面提出“养气”论。《孟子》共七章,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在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方面的观点。 4.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行文多采用寓言故事,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庄子》是庄子学派的著作总集,易称之为《南华经》。 5.司马迁,西汉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分为本纪(12)、表(10)、书(8)、世家(30)、列传(70)五个部分,共135篇。 6.《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全书分为三十六门。作者为刘义庆,南朝宋笔记体小说家。 7.张若虚,唐中宗神农年间,“以文辞俊秀,名扬于上京”,作品多散佚,仅存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堪称千古绝唱,实启盛唐之音。 8.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蛟台老人,清朝昆明人,著有《金沙诗草》、《永言堂文集》等,其写的大观楼长联有“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之称。《大观楼长联》特点:对仗工整;较多的使用排比句;用典以增加信息量。上联开头两句总写景,“看”字总领,继写所“喜”之景,下联咏史抒怀,开头回顾云南历史,感慨深沉,“叹”字为眼,总写感怀。 9.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补察时政”的诗教功能。《长恨歌》是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的名篇,以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为题材,以“长恨”为题旨,批判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和杨贵妃的恃宠致乱,同时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给予了同情,形成了批判与同情并存、惋惜与讽喻兼有的两重性主题。全诗的主要艺术特色及成就:形象鲜明,倾向隐蔽;人物心理刻画细腻,描写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语言优美,描写细腻,故事曲折,情节生动,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10. 二、默写、背诵

最全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整理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整理 1.诗经的基本知识概述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总共三百零五篇。所以《诗经》又称“诗三百”。《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大家。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2.史传知识概述 我国古代史著卷帙浩繁,按编撰形式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三大史体。编年体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其中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善的编年体通史,《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一部自称体系的详尽而周密的编年体史书。 二十四史都属于纪传体史书。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属于纪事本末体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3.唐诗知识概述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4.散文知识概述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古代散文的发展: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清代散文。 古代的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代表两汉最高成就的史传散文:司马迁的《史记》 百家争鸣不仅产生了诸子散文,也产生了历史散文,诸子散文:《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 5.新诗知识概述 新诗发展的历史分为:初创期,探索期,成熟期和深化期。新月派代表:闻一多,徐志摩象征派代表:李金发抒情诗代表:冯至。散文诗代表;鲁迅。 6.小说知识概述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理论上通常认为,借助于艺术虚构,以散体文的形式表现叙事性内容,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关系,命运,性格,行为,思想,感情,心理状态,活动环境进行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体裁。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小说的分类有不同的原则,按用语来分,有文言小说,白话小说;按文体来分,有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等等;不过现在通行的分类是分成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三种。《大学》 课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

广东专插本考试 “大学语文”60篇重点默写内容(个人整理)复习过程

广东专插本考试“大学语文”60篇重点默写内容(个人整理)

广东专插本考试“大学语文”60篇重点默写内容(个人整理) (这些内容是我通过各年专插本试卷、样卷、冲刺题、培训资料整理出来的,除非突然改变指定教材,不然可以适应于每一年专插本考试。红色部分为往年考过内容,所以考到的机率比较小,但不代表不会考,还是要认真复习,背诵,只要真正记住这些内容,考卷这部分很容易拿满分的。祝各位考试成功!) 《民贵君轻》【《孟子》】(重要篇目)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4.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大王您如果不怪罪年岁不好,这样天下的百姓都会到您这里来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 【译】百姓为尊贵,国家次之,君主为轻。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与尓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翻译:交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遗愿。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翻译: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吗?3.《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出处、默写、翻译)

翻译:《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楚天千里青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秋水》【《庄子》】重点篇目 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翻译】以为天下的所有美景全都集中在自己这里。 东面 ..而视,不见水端。 东面:方位词作动词,向东面。 以为莫己若者。 【翻译】认为没有比上自己的。 语句出处: 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兴叹)-《秋水》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贻笑大方)-《秋水》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多于水乎?【翻译】 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只以为博。 《孔子论修身》【《论语》】考默写或翻译 出默写并翻译的有①②③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迷惑。殆:危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自考专升本:自考大学语文复习重点:宝黛吵架

自考专升本:自考大学语文复习重点:宝黛吵架 学习要点 (选择)(1)本文是清代伟大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所著长篇小说《红梦梦》的节选。 (选择、简析)(2)本文的精到,在于揭示了恋爱中少男少女内心与言行不符乃至悖反的普遍现象。爱到极处,反生争吵;爱之愈深,争吵愈多愈烈。这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内心的奥妙。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情人弄假成真,弄巧成拙是超越时代和国界的。今天在我们周围还时时发生。 作者总结得好:“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有口角之事。”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人居两地,情发一心”,点拔的正是这个道理。 (选择、简析)(3)宝黛二人本来内心是相互爱恋的,但在封建大家庭中,自己的命运要由父母而不是自己做主,不能挑明,所认二人之间只能“将真心真意瞒起来”。张道士给宝玉提亲之事引起了黛玉的疑虑,不宜明宝玉,只好用假情试探。宝玉则急着要表白,又因黛玉的讽刺而懊恼,于是误会产生了,二人吵了起来。这正是少男少女的扭曲心理。(选择、简答、简析)(4)《红楼梦》通常是以行为和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极少运用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心理描写手法写人。本文是一处例外。作者描述了恋爱中的宝黛二人吵架的起因和愈演愈烈并最终后悔的过程,主要采用直接心理描写方法,深入展现了

人物内心世界细腻而微妙的心理变化。作者总括得好:“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有口角之事。” 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人居两地,情发一心”,点拔的正是这个道理。这种热恋中少男少女的普遍而微妙的心理情态,如果作者不直接把它提示出来,读者就很能可能于无意中将它忽略了,而这或许正是曹雪芹一反常态,在这里采取直接心理描写方法的用心所在。 (选择、简析)(5)“两假相逢,终有一真”是作者在二人吵架刚开始时以叙述人的身份直接议论的,点明了二人吵架的原因和实质。“不是冤家不聚头”是贾母知道二人吵架后生气时讲的话,贾母是因为二人是表兄妹、二人之间关系很好而发的感慨,无意中隐含了夫妻吵架很正常的意味,让二人听后明白了吵架是多么不应该,内心无比悔恨,这正是歪打正着,说中了。“人居两地,情发一心”是文章结尾,作者对二人当时心绪的概括,再一次点明二人相恋的实质。这三句话所处的位置不同,但对二人的关系和心态都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议论还预示了二人爱情的悲剧性,二人不能直接进行心理交流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统治的时代,必然是悲剧的结局。

大学语文考试重点答案教学文稿

大学语文考试重点答 案

一、考试题型 1、简答(每题10分,任选3题,共30分) 2、论述题(每题15分,任选2题,共30分) 3、作文(40分) *复习关键字: 鲁迅《伤逝》白居易《长恨歌》 曹禺《雷雨》(蘩漪)王朔《动物凶猛》 余华《活着》莫言《红高粱》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海明威《老人与海》 《等待戈多》《安娜卡列尼娜》《诗经》 荷马史诗徐志摩诗集张爱玲 ,朦胧诗派新月派,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中国式的“生死观”西方式的“生死观” 二、考试重点 1、小说《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题材小说,了解其故事情节。 答:《伤逝》写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但《伤逝》这篇作品着重的并不在于写出社会是在怎样地迫害涓生与子君,而是在于写出涓生与子君怎样去面对社会施加给他们的迫害。它是以涓生与子君作为分析和解剖的直接对象的。归根结底他们爱情的破裂,原因只能从他们自身上寻找,因为社会的迫害顶多只能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却无法剥夺他们的爱情。明眼人都看出涓生对子君的爱情只是缘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进步和与众不同,并不甚实质,恐怕难以维系;而子君对涓生的爱虽然是那样的专注深至,但其内容也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只是“盲目的爱”。那么,最后必然是要归于幻灭的。 2、《伤逝》的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答:关键词:爱情失败的原因社会的沉滞涓生和子君的性格弱点经济困顿 3、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的诗歌主张。

4、徐志摩诗集包括哪几部? 答:1.《志摩的诗》 2.《翡冷翠的一夜》 3.《猛虎》 4.《云游》共这四集 5、曹禺的“生命三部曲”指的是那三部作品? 答:《原野》《雷雨》《日出》 6、结合情节谈谈话剧《雷雨》真正的主角是谁。 答:雷雨。她是线索。她的愤激之语往往便是剧本的破题之处。 “雷雨”是最核心的主人公,剧中所有人物无不以它为生命形式的中心,剧中任何一个角色都不敢和它“抢戏”,也没有办法和它“抢戏”。“雷雨”是跳动的,不安的,焦灼的,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出场几乎都在说“闷”,这便是主人公的“暗箱操作”。而这主人公最偏爱繁漪,使这“雷雨”性格在她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种种人生企盼,最终都在“雷雨”(雷雨式性格,和自然界的雷雨)中作了归结。一切源于“雷雨”,一切又都结束于“雷雨”。 7、《雷雨》蘩漪形象分析。 答: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周家作为一个束缚人、压迫人的笼子,是蘩漪反抗的对象,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但长期的大家庭生活在她身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烙印,使她的反抗带有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