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分析化学课程代码120012课程类型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分析化学课程代码120012课程类型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分析化学课程代码120012课程类型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分析化学课程代码120012课程类型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课程代码:120012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40学时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适用专业:药学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地位

分析化学是药学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是药学、检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分析方法的科学。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不仅是分析科学的基础,也是从事生物、环境、医药、化学其它分支学科以及化学教育等相关工作的基础。分析化学与药学专业其他基础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分析化学的学习,可提高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并能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课程基本理念

通过《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药学各专业有关的的分析化学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熟悉重点相关知识、理论和技能在药学中的应用,为后续药物分析、药理学和药物制剂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分析化学这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培养新时期为军、民服务的药学人才的目标和要求为依据。

2、创新教学思路,精选实验教学内容。在实验内容取材上既体现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又要与医学、药学紧密结合。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启发式教学方式始终贯穿在实验课堂中,又避免受到纯化学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学到尽量多而实用的东西。实验内容的选材,每个实验的承上启下作用,应不只从本门课程出发,而是从整个药学专业学科系统全局

出发。在实验教材中适当补充本学科仪器分析的一些最新进展和先进的科学实验方法。

教学内容取材上即强调科学性又注意新颖性,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且加强现代分析仪器的使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毛细管电泳仪,红外分光光谱仪的使用以及全自动分析天平、Mettler 320-S pH计,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滴定仪等仪器。

3、结合传统教学,走信息化教学的道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三维动画、电视录像和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开扩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与课程的内容紧密相关,使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微观的和不易口头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通过课件的演示变成生动具体的、有趣的、简单明了的、宏观的、一目了然的知识,可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媒体课件的选用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步,学生才能对课程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走信息化教学的道路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但也要注意不能丢弃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

4、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培养创新性人才及其创新能力摆到突出位置。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以适合分析化学课程目标要求为原则的教学新体系。这一体系在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应特别注意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使其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这一体系核心要点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相互协作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实现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学中,教师运用点拨、启发、提问、引导、导演、总结等方法,通过学生自读、小组讨论、总结发言等活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部分教学内容采取分组讨论式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全班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准备某个章节的内容,写出讲稿,经讨论后,推举1-2人上台讲解,然后,其他同学进行提问,由讲解同学给予回答。这种由被动变为主动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也可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分析化学课程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基础好坏、特长和兴趣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课程标准在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案和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评价等环节,为教学和学习都有选择的余地和发展的空间。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以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本门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研究总结,在进一步调查、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分析化学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践32学时,理论实践比例5:4,课程框架及学时如下:

二、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获得支撑后续课程如药物分析、药物代谢动力学等的重要分析化学知识;灵活运用所学基本理论解释一些药学科学问题并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认知能力。

具体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分析化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过程,理解分析化学在药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理解各类方法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掌握各类分析方法的分析对象,熟练掌握各类分析方法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药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胜任与本专业有关的新药研究、药物质量控制、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其他相关工作。

(二)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课操作训练,打牢学生专业基础;通过课内外研讨、实验操作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教师的科研项目等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科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成实验报告、撰写科研论文等活动,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课程教学活动和教员、学生的双边互动,使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养成观察、发现、引申问题,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分析概括和创新能力。

(三)素质目标

1.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引导学员领悟药学工作者的社会职责和在医院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和献身军队药学事业,增强全心全意为军、民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2. 通过分析化学中各种分析方法及其最新进展的学习,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培养积极思考、不断进取和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

3. 养成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身边有关物质鉴定与分析的关注和思索的良好习惯,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具体相关药学工作实践中去。培养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具备团队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并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与行动。

三、内容标准

分析化学:理论40学时实验32学时

(一)理论课

(二)实验课

实验课的实施是造就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综合性人才的必要环节。分析化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①通过实验课验证已知的基本理论,使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②通过实验课使学生了解获得分析化学知识的科学方法,掌握化学分析的各种方法和仪器分析的具体操作;③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的严肃态度、严密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精神,并能通过客观地对一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而解决实际问题;

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今后从事药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培训基本技能。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实施建议

1、教学组织

课程教学由教研(科)室主任负总责,教学组长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基本流程包括:①成立教学组,②教学准备,③课程教学,④辅导答疑,⑤课程考核,⑥总结反馈。建议每周安排2次课,即4学时。每两周进行一次辅导答疑。

2、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使用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归纳教学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和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开

扩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与课标的设计紧密相关,使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微观的、不易口头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变成生动具体的、有趣的、简单明了的、宏观的、一目了然的知识,可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必不可少,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二)考核评价建议

1、本门课程是一门考试课,评价依据是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

2、考试时间:理论考核100分钟

3、考试方式、分制与解释

综合评价百分制评分(包含平时成绩、笔试成绩、实验成绩等)

(三)教材建设建议

1、实用原则,目前我校高职生使用的的分析化学教材是谢庆娟主编的《分析化学》,该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每4年修订一次。

2、系统性,指把关系较密切的章节归在一个单元中进行教学。比如将滴定分析法、光谱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中的共性问题分别集中在各自“概论”中进行合并施教。

3、先进性,体现在把先进的、最新的分析技术适当地编入教材。

4、衔接性,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药学及临床药学课程的衔接。

5、根据学生的基础确定教学与教材内容的原则。

6、教材的编写应方便学生学习、阅读和理解。

除了注意语言通俗和行文流畅外,用适当方式表示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编制提示性强的图解和具有归纳性的表格等。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计划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分析化学相关资源建设。不断进行多媒体幻灯、电子教案、课堂设计等资源优化。补充和完善精品授课录像,加深学员对重点知识的领会。

2、根据实验教学需要,逐步制作实验操作演示视频,更新陈旧的电化教学资源。

(五)教学必需的保障条件及建议

1、所有授课内容的规范电子版教案与多媒体幻灯;

2、学生反馈的及本人的教学意见或建议;

3、集体备课情况记录;

4、试卷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5、学生成绩单;

6、评教评学统计分析结果;

7、教研室主任听课记录;

8、辅导答疑记录;

9、批改作业记录;

10、预实验记录;

11、实验报告。

(六)其他教学相关资料

1、青年教师培养情况;

2、其他有价值教学相关资料,如视频资料等。

制定:公共基础部药理学教研室

执笔人:顾晓燕

审定人:王文玉

基础化学课程标准样本

《基础化学1》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基础化学1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学分: 6 计划学时: 96 适用专业: 药物制剂技术( 药物制剂技术方向) 专业 1.前言 1.1 课程定位 基础化学1是高等职业院校药物制剂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是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本专业必须的基础化学知识。本课程学习化学化工生产中的基本操作技术, 经过课程教学, 可使学生获得化学、化工生产中的基本理论及重要的操作技能。本课程的设计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即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1.2 设计思路 基于理论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极其突出的课程性质, 本课程选取了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分析基本原理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无机、分析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知识; 具有规范的、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 2.课程目标 2.1 总体目标 本课程基于三个方向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 分别是知识目

标, 技能目标, 素质目标。 2.2 具体目标 2.2.1.知识目标 (1)熟悉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相平衡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2)熟悉胶体及表面现象, 了解其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 (3)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4)掌握定量分析基本概念、四大平衡( 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电化学和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 的原理及其滴定法; 2.2.2.技能目标 (1)能按5S要求规范化学实验室; (2)能规范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 (3)能规范洗涤、干燥化学实验常见玻璃器皿; (4)能规范进行加热、干燥和冷却操作; (5)进行常压过滤、减压过滤等固液分离操作; (6)能规范使用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 (7)能规范进行结晶和重结晶操作。 2.2.3.素质目标 (1)具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具有科学严谨、实事求是、一丝不苟 的学习与工作态度; 养成良好的自觉遵守仪器操作规程的工作

初中化学课标解读

初中化学课标解读、教材分析———酸碱盐 沁阳六中胡小霞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化学课标解读、教材分析———酸碱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特点是从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为背景,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建构学习情景,引入化学知识,重视化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设置许多的活动与探究内容,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倡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体现初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启蒙性。 下面我准备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容标准,教材的编写原则,知识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教材分析,建议内容等六个方面进行研说。 一.总体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酸碱盐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与技能方面: 要求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了解酸碱盐的组成.结构和命名, 掌握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 学会粗盐的提纯.碳酸钠的检验等. 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动手实验锻炼实验技能,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从而进行信息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激发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强化环保意识. 二..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这5个一级主题分别是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 内容标准对酸碱盐的要求:通过学习知道常见酸碱盐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会用酸碱指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例如:会用酚酞咝试剂鉴别酸碱盐) 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化学新课标理念解读

化学新课标理念解读 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理念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培养学习兴趣——化学学习的前提化学课程应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去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感受生动有趣的化学变化,引导和激励学生去探究物质的内部奥秘,深入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所在。不同的物质其内部结构不一样,结构不同带来性质的不同,改变结构就产生了新物质,也就是发生了化学变化。通过这些“神奇”的探寻,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教学时应采用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学生建立自信。另外,教学中还要挖掘学生生活经验中的、历史的、前沿利学的一些素材用于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志向。(2)面向全体、突出差异——素质教育的要求化学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应面向每一个学生,为其创造平等学习的机会。如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应考虑到全班同学都可看到,探究活动的设计应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等。这样,让所有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都能得到发展,使他们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社会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面向全体并不是“一刀切”,应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关注个体差异,使不同水平层次学生获得应有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课堂问题的设计、作业的布置、课外的辅导等,要做到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机会均等的教育。(3)体验科学探究——新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应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探究学习机会,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探究过程,形成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把C02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知识设计成“C02溶于水后的溶液中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按照科学探究的历程来完成学习任务。又如把“原子内部结构”的学习设计成对都教材中“原子模型示意图”的问题探究——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讨论你能得有关原子结构的哪些信息? (4)提高科学素养——新课程的宗旨新课程强调的科学素养主要从课程的三维目标得以体现,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成三维目标的实现,以达到应有的科学素养要求。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改变只注重知识技能学习的教学思想,也要强调过程与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学会方法、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5)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应联系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创设学习情景,拓展学习广度,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体会化学与社会、科学、生活间的联系,及其发挥的重大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促进社会的发展,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https://www.doczj.com/doc/094610120.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代码: 31020202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英文名称:Analitical chemistry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 0 学分:3 适用对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分析化学》是化学类各专业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主要内容分为六大部分:定量分析基本知识、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分光光度法、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法。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的要求,将整个课程分为 5 大模块。《分析化学》课程作为理论课,是紧紧围绕《分析化学实验》实践课的模块开展,以实验技能训练为主,学习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可作为化学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勤加思考,对将来在岗位上职业能力的提高及方法上的创新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为学习后续课程、参加实际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以学生为本,注重素质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专业技术知识,还要使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素质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践为基础,通过教师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参与性与创造性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新的合作精神,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2、依据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因此,仪器分析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

初中化学新课标解读

§1-4 初中化学新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理解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讨课标内容,了解课标的思想体系、结构层次。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新课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化学新课程标准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初步认识 2.化学新课程标准基本概念 3.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关键点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一卷)对课程标准的定义是: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一、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初步认识 1.对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它是国家(有些国家是地方)制定的是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是尽可能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 , 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2.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思路

此次课改的基本思路特别强调抓住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这一宗旨,根据这一基本宗旨,设计目标。确定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作为此次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全体理科的共同目标。根据三个维度设计了课程标准和实施建议,以科学素养为一条红线,使所有方面都要服务于它。 现代科学的观点认为:科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科学知识;二是认识科学知识的活动,即认识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是知识、过程和方法的统一体,其中,科学知识是科学过程和方法的产物。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有关公众科学素养的测量标准是测量公民对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的社会影响的了解程度。 3.怎样理解课程内容目标的表述方式 课程内容目标在《标准》中主要以二级主题下的目标或标准等字体呈现,一般来说,在具体阐述课程目标内容时,至少具备行为动词、表现程度两个要素。如了解(行为动词)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表现程度);“知道(行为动词)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有损人体健康(表现程度)”。理解课程内容目标的首要前提就是分析、比较其中各个行为动词所蕴涵的含义。有关《标准》中课程内容目标表述使用到的行为动词的具体区分见表1-4。 4.化学课程标准的特点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精神制定的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与现行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比较,有以下的特点: ⑴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全面而详尽。课程标准阐述了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和课程性质,提出了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标准设计的思路;对课程目标、学习主题、内容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课程标准还就与实施新课程相关的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教学和教学评价诸方面如何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做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这对教师、教材编写者正确理解和把握初中化学课程是十分有益的(见表1-5)。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农林技术系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等相近专业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是培养上述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继化学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课堂讲授,并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密切结合,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理论去解决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查阅和自学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书刊、选择正确的分析测试方法,以及正确判断、表达分析测试结果的能力,为解决工农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物质结构 初步了解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原子核电子运动的近代概念,熟悉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熟悉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和伸展方向,掌握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的一般规律及主族元素、过渡元素价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会从原子半径、电子层构型和有效核电荷来了解元素的性质,熟悉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从价键理论理解化学键的形成、特性(方向性、饱和性)和类型(σ键、π键)。熟悉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dsp2、d2sp3、sp3d2)与分子或离子构型的关系,了解分子轨

道的概念,并用以说明一些物质的稳定性及磁性。 从自由电子概念理解金属键的形成和特性(无方向性、无饱和性)。用金属键说明金属的共性(光泽、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 理解不同类型晶体的特性。熟悉三种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理解晶格能对离子化合物熔点、硬度的影响。 了解分子间力、氢键、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熟悉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2.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能用Δf H m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效应,学会用Δf G mΘ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2)化学反应速率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能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概念说明浓度、分压、温度、催化剂对均相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影响多相反应速率的因素。(3)化学平衡 掌握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规律,能用平衡常数(KΘ)计算平衡的组成。理解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的必要性。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及其共轭关系、酸碱强弱及其衡量、K aΘ与K bΘ的关系、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离解平衡(含分级的离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解离度、稀释定律、同离子效应及盐效应)。了解活度与离子强度,理解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分布及平衡组成计算(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并能分析多重平衡系统中的成分及其相互影响。熟悉质子条件,能计算一元弱酸(碱)、多元酸(碱)、两性物质、弱酸及其共轭碱混合体系的pH值。掌握缓冲溶液的基本原理,理解缓冲能力及缓冲溶液选择。

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分析化学包括成分分析和结构分析,本课程以成分分析为基本内容。成分分析主要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部分。在临床医学检验的常规分析中,分析试样来源和主要成分已经明确,因此在该课程中主要讨论定量分析的各种方法。 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掌握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医学检验工作奠定必需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在教给学生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的同时,通过讲授、讨论、实验、演示、练习及自学辅导,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炼细致的实验技能。在本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讲清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化学处理方法和思维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 (三)课程设计思路 1、对岗位能力进行分解,根据分析检验岗位工作任务,循序渐进地安排若干教学训练内容,在能力训练中归纳和总结知识; 2、课程的学习以典型案例(实际分析检验项目)为载体,进行单元项目活动的设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3、以形成性考核为主体,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对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总结、动手操作、检测报告等情况的考核,完成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估。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掌握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医学检验工作奠定必需的基础。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适用专业:精细化工应用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食品工程 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计划学时:66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物理化学》是化工、食品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它运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包括相变化和pVT 变化中的平衡规律和速率规律,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提供更直接的理论基础。它也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修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数学》等 后续课:《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反应工程》、《化工生产技术》、《化工工艺设计》等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原则。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紧密围绕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基本职业能力进行设计。

2.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意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物理化学》课程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教育理念,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教学中要力求以经典理论为主线,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中心,体现理论与实践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容的项目化、模块化。 一、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物理化学的重要概念及基本原理,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计算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使学生进一步具备根据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 3.通过行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效、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二、职业能力目标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代码: 31020202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英文名称:Analitical chemistry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 0 学分:3 适用对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分析化学》是化学类各专业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主要内容分为六大部分:定量分析基本知识、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分光光度法、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法。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的要求,将整个课程分为5 大模块。《分析化学》课程作为理论课,是紧紧围绕《分析化学实验》实践课的模块开展,以实验技能训练为主,学习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可作为化学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勤加思考,对将来在岗位上职业能力的提高及方法上的创新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为学习后续课程、参加实际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以学生为本,注重素质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专业技术知识,还要使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素质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践为基础,通过教师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参与性与创造性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新的合作精神,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2、依据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因此,仪器分析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在教学中,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认知心理顺序,建立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教学活动过程,不断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工作能力,使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3、行动导向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版)解读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 作者:陈晓晔 来源:《文理导航》2018年第20期 【摘要】本文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2017年版”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做出了一些新的修正和调整,既体现了对十几年课程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反思,也适应了新时期化学教育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探究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就必需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全面提高国民的学科核心素养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化学课程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之中,教育部对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加以修订和完善,形成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修订的重点在于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新课标》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它是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和评价的航标灯。《新课标》要求教师继续推进化学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以“用课标教”来取代“用教材教”和“为考而教”的教学习惯。所以,教师的化学教学和评价都要遵从《新课标》,确保学生提高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新课标》的内容概述 《新课标》由前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基本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附录8个部分组成。 《新课标》增加并强调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它包括:宏观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课程目标就是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方面对高中学生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新增加的学业质量也是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方面为主要维度,进一步划分出4级水平,便于在教学和评价中具体实施。 }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表1 课程信息表 二、课程性质和定位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加工与检测方向)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在学习了高中化学课程,具备了基本的化学元素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食品检测、食品营养分析与评价、食品品质管理工作岗位,培养食品检测等专业素质,具备基本的化学操作技能,为后续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仪器分析、食品营养、食品微生物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定位 表2 课程定位分析

三、课程目标与容 (一)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针对食品检测专业学生要掌握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知道进行讲解,如化学平衡、元素结构知识、四大滴定的原理及应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进行介绍,重点强化操作技能的训练。通过基本原理的学习,让学生获得与实际工作密切联系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具备合理利用专业知识技能独立解决复杂工作情境中综合问题的专业能力。 (二)课程具体目标 表3 课程教学目标 (三)课程容及要求 表4 课程教学安排

(四)课程学时分配 表5 课程学时分配表 (五)实践课程安排 表6 实训教学安排表

四、课程考核 考核方式:考试 考核类型:闭卷 该课程为考试课,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成绩综合核算按结果性考核占40%和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考试时间100分种。 期未考试(结果性考核)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综合计算题等。 过程性考核: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单元测试等。 五、教学条件要求 (一)校实训室 表7 校实训室表 表8 校实训室表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薛杰宗 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院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标准》为广大的初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和研究的领域。 1.在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上,由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 从化学学科的角度说,就是从传统的化学“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向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化学学习必须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视“双基”是我们化学教学的传统和优势,其中合理的部分应当保持,科学素养离不开基础。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过去“双基”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着“死、偏、狭”问题,即死记硬背抠字眼、偏重于考试内容、局限于孤立的化学知识,忽视对“双基”的理解与应用,忽视实验的探究价值,忽视科学方法的指导以及化学对生活与社会作用的认识。因此,在实施《标准》时,必须重新审视基础,科学地认识基础,从理解化学、应用化学、继续学习3个方面来确认《标准》中规定的基础。 “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是传统化学教学的一大弊端。《标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独立列出,并在其他内容中将“活动与探究建议”、“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与“内容标准”匹配列出,意在规定并强化教材及教学的过程性、探索性、方法性。方法体现在过程中,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创造性实践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灵魂,过去的教学往往重视不够。《标准》在“体验性学习目标水平”及“内容标准”中分别进行了描述。《标准》指出:化学基础知识“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载体”。要特别注意防止两个倾向:离开化学基础的空洞说教;因袭旧法只讲知识不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是培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土壤,情感态度是在“过程”中体验并生长的,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科学素养的3个方面应体现在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中,但应有所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应融合于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中。要善于发掘,善于融入,不搞“穿靴戴帽”,不搞“硬性搭配”。 2.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时空上,由封闭走向开放 传统的化学教学往往封闭于教室,局限于书本。《标准》为初中化学教学的开放提供了广阔的内容和时空。 在化学课程内容上: ◆源于生活(生活环境、健康、家庭……); ◆走向社会(生存环境、能源、材料……); ◆展望化学高新科技; ◆回溯化学发展历程; ◆链接相关学科知识; ◆渗透人文精神。 在化学教学时空上: ◆现场参观(扩展课堂);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修订的依据和原则。 通过对广大一线教师和有关专家的调查和问卷所得到的信息,从中反映的一些问题,这些调研结果为本次修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次修订把握“不扩充内容、不提高要求”的原则,适当降低某些条目的要求(如“了解”降为“知道”),对开放性较大的某些内容加以一定的限制,并修改了有关的“活动与探究”条目,化学用语和定量计算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的要求上,并在教材编写建议中阐明内容组织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以保证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之间保持较好的“一致性”。 二、修订的具体内容。 1.弘扬化学课程的基本价值 (1)在“前言”部分,明确阐述了化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化学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阐述了化学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作用和深远意义。 (2)在“课程性质”部分,突出化学课程三方面的功能,即课程的启蒙性,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化学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作用。 (3)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增加“培养终身学习意

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加“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 (4)在课程总目标中增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更好的地适应现代生活。 (5)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增加“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增加“安全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敢于质疑”等重要观点。 2.调整“科学探究”的内容要求。 (1)“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目标要求更为具体。 为保证科学探究学习的顺利进行,本次修改将具体内容进一步细化,由原来的3方面扩展到4方面。在12页新增加了“(四)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明确提出“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下列实验活动”的要求:见12页1—8(在这里就不重复了) (2)强化“实验安全”和实验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与课程目标相呼应,在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之三“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中增加了“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环境污染”。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理念及课标结构

专题讲座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理念及课标结构 宋心琦(清华大学,教授) 胡玉娇(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 一、义务教育化学课标十年所取得的显著进展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义务教育化学课标十年所取得的显著进展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 实验稿 ) 》于 2001 年颁布以来,对于全国的初中化学课程建设、教材研发、课堂教学、考试评价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等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教育部在 2007 年至 2008 年期间,针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进行了大型问卷调查和系列座谈调研。在座谈、访谈和问卷调查中,广大教师高度评价化学课程标准实施后带来的新变化:化学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科学探究已经走进初中课堂,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有所增强,化学学习评价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初中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整体提升。 显著进展: (一)确立以科学素养培养和三维目标落实为特征的化学新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理念,具体包括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等。课程标准将这些课程理念进一步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 ( 二 ) 构建主题导向的三级三维课程内容结构,整合知识、过程和情境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提

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二、基本理念 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2.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 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5.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课改已成为教育界一个热门话题,我们河南省也实行了几年新课改,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一下新课程: 一、培养目标的变化 普通高中的化学教学,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要以社会、学科、学生自身发展所广泛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学生,使他们具有一定的 化学科学思想和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和个性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围绕上述宗旨确立了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他们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优良品德。 二、教材设置的变化:与旧版本教材相比出现了学与问、科学探究、资料卡片、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科学视野,等新颖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栏目。对于教材中的实验不分学生实验和演示

实验了,对概念的处理,书后习题主要设置与社会生活、工业生产密切联系的问题而且难度都不大,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增设了让学生亲自动手查阅资料,讨论整理些小论文的题目,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化学学科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很有好处。 三、关注倾向发生变化:新课程从旧教材的关注课程的“学术性”到现在的重视课程的“社会性”,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知识系统”向“多元能力”转化,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这是国际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理念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力求使新的高中课程能更全面地展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化学科学素养,以更具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基础。 从各方面的变化来看高中化学新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从以往旧教材的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系统性的培养过渡到新课程的注重对学生的多元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课堂中都是单一的教师在讲台上对学生讲每章节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考点。对不同的学生都是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即便是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大多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使得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新课程的设置则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而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习不同的学习内容、培养相同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2.确立了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中课程结构 必修加选修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明显标志,它为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化学课程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3.从以往的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义务教育化学新课标修订的主要内容及解读

义务教育化学(新)课标修订的主要内容及解读 1.修订的总体原则与工作思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总体原则: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能力为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坚持与时俱进,及时反映社会发展新动向,恰当吸收科技发展的成果。总体控制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学科和学段间的衔接。 修订的工作思路:从未来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趋势出发,进一步审视学生发展所需的化学核心知识、过程方法和实践能力,立足课程目标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2.修订的主要内容及解读 (1)弘扬化学课程的基本价值 a.在“导言”部分,本次修订明确阐述了化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化学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阐述了化学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作用和深远意义。 b.在“课程性质”部分,突出化学课程三方面的功能,即课程的启蒙性和基础性,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化学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作用。 c.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增加“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加“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 d.在课程总目标中增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e.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增加“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增加“安全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敢于质疑”等重要观点。 (2)调整“科学探究”的内容要求 a.“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目标要求更为具体。 b.强化“实验安全”和实验中的“环境保勿意识。 c.增强科学探究学习实例内容的准确性和指导性。 d.删去“活动与探究建议”的具体内容,降低其要求。 (3)降低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 《标准(2011年版)》严格控制内容的深广度:微观知识主要限于对分子、原子的认识,对离子、电子的具体作用不作要求;元素化学以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物质为主,不要求建立复杂的知识系统;化学定量要求只涉及有关公式含义的理解和最简单的计算。还降低了一些核心知识对应标准条目的要求。 (4)进一步明确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 《标准(2011年版)》对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作了更为准确、具体的描述: (5)更新主题(单元)的“学习情景素材” 本次修订从四个视角考虑学习情景素材的更新,即化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6)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具体指导。 a.教学建议。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课时安排:136教时 课程性质和任务: 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门研究物质化学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重要课程,担负着鉴定物质组成成分、测定其相对含量的两个任务。一.设计思路及目标:以掌握分析基本类型及操作为目标,以分析操作过程的学习为主线。 1.掌握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 2.准确树立“量”的概念。 3.学会对各种物质的测定方法。 4.正确掌握化学分析实验的基本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5.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观察判断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以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序号工作任 务模块 课程内容教学要求 理论参考 课时 实验参考 课时 1 绪论 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 作用 2.分析化学的分类 3.分析化学的进展概 况 4.分析化学课程要求 和学习方法简介 1.了解分析化学的对象、 任务及它所包括的重要 分支,明确其重要性。 2.了解分析化学的分类、 联系和区别 3.对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有概括性的了解 理论:2教 时 2 定量分 析概述 1.误差及其表示方法 2.误差产生的原因及 其分类 3.减少误差提高分析 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4.分析数据的处理 1.了解误差的概念、误差 来源及消除方法 2.运用误差理论对分析结 果进行处理 3.明确有效数字的定义及 运算规则 理论:6教 时 实验:4教 时 1.天平的 使用2教时 2.移液 管、

5.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4.掌握天平的使用滴定管校 正。2学时 3 滴定分 析概述 1.滴定分析的过程 2.滴定分析方法的分 类 3.标准溶液的配制及 标定 4.标准溶液浓度的表 示方法 5.滴定分析计算 1.了解滴定分析法的过 程、分类 2.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 浓度标定的各种方法及 有关计算 3.掌握滴定分析结果的计 算方法 理论:8教 时 实验:6学 时 标淮溶液 的配制 1.直接法 2 2.间接法 2 3.标定2 4 水溶液 中的酸 碱平衡 1.温度和湿度系数的 概念 2.酸碱质子理论 3.酸碱平衡有关浓度 的计算 4.缓冲溶液 1.理解酸碱质子理论的概 念 2.掌握酸碱平衡体系中 PH值的计算方法 3.通过实验掌握缓冲溶液 的作用原理、配制方法 及其应用 理论:8教 时 实验:6学 时 1.缓冲液 配制。 2.常见指 示剂、辅助 溶液的配 制及计算。 5 酸碱滴 定法 1.酸碱指示剂 2.酸碱滴定法的基本 原理 3.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分析结果的计算 1.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原理、变色范围及其应 用 2.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的酸 碱滴定过程中的PH值 变化规律,滴定曲线的 绘制及有关问题 3.掌握酸碱标准溶液的配 制和标定方法 4.熟悉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和测定结果的有关计算 理论:10 教时 实验:14 学 时。 1.盐酸标 液的制备。 2.氢氧化 钠标液制 备。 3.工业硫 酸化验。(4 学时) 4.混合碱 化验(4学 时) 5.食醋中 总酸含量 的测定。2 学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