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五年级科学上全书教案

苏教五年级科学上全书教案

苏教五年级科学上全书教案
苏教五年级科学上全书教案

苏教五年级科学上全书教案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关系。

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大胆想象。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 、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连续观察记录物体的影子变化。

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2、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

2、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影子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课间带领班级几个学生给影子的位置、长短做记号

分组——记录纸,粉笔,橡皮泥。铅笔,温度计,白纸,尺子,指南针,手电筒,细铁丝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科学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到操场看太阳,观察阳光下的影子。

(板书:太阳和影子)

二、学习新课

1、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 1 )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阳光下哪里有影子?是什么的影子?并可以选择一些影子用粉笔把它画在地面上

( 2 )分组活动;

( 3 )教师巡视并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影子和实物有什么不同?

( 4 )游戏:踩影子

①介绍规则:两人一组,一个人踩另外一个人的影子,一分钟后交换,尽量不让别人踩到自己的影子。

②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游戏活动。

( 5 )回教室讨论心得并汇报;

( 6 )师生共同小结:影子的产生有2 个条件,一要有光源,二要有不透明的物体。

(7 )讨论:从早上太阳升起到傍晚太阳落山,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

2、了解影子变化规律

( 1 )出去观察刚才做记号的影子

( 2 )观察老师事先做记号的影子

( 3 )汇报发现:一天中影子的长短、位置是变化的。

3 、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

( 1 )谈话:一天中影子是怎样变化了?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不能马上在课堂上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

( 2 )看书,了解实验方法

( 3 )学生讲述实验过程,教师补充;

( 4 )分组实验;

( 5 )汇报: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 6 )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会有关系吗?

三、巩固总结:

1 、提问: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 、课后研究活动:实际观测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

( 1 )教师讲解器材、方法,及记录纸的使用

( 2 )小组商量实验时间及分工、太阳钟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科学知识:

1、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及其他计时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教学准备:

1、日晷资料及碟片。

2、制作日晷材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汇报课后研究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

1 、每个小组汇报测量数据及研究成果;

2 、小结;

二、自主学习:

1、了解有关日晷的知识:

( 1 )谈话:现在几点?你是怎么知道的?古代有时钟吗?他们怎么知道时间?

( 2 )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知识;

( 3 )讲述: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呀。确实,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

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根据这个规律推算时间,并制作了计时工具——日晷。

( 4 )看书,认识各种日晷;

( 5 )讨论:日晷为什么能反映时间?(教师适当讲解)

( 6 )碟片介绍:日晷;

2 、制作简易太阳钟:

( 1 )谈话: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长期观察制作了各种形状的日晷,你们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日晷吗?

( 2 )看书、讨论本小组的制作方案。

( 3 )动手制作;

( 4 )展示、评比。

3 、玩手掌日晷:

( 1 )讲述:在古代除了借助物品制作日晷外,埃及人还发现可以借助手掌做日晷。

( 2 )看书,了解具体情况;

( 3 )教师讲解、演示;

( 4 )室外活动:玩手掌日晷;

三、总结本课教学内容。

四、布置作业:

回家制作一个其他式样的日晷。

3 、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

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

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2 、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3 、学生讨论交流。

二、学习新课:

[ 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

1、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自转、围着你转)

3、学生讨论并交流。

4、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以上两种情况,会是哪一种?)(教师记录下学生发表的各种可能性)

5、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6、学生讨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几个注意点:

( 1 )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 2 )把投影仪(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

( 3 )投影仪(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7、学生分组模拟实验,讨论昼夜的成因。

8、分组汇报。

[ 活动二:确认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 ]

1 、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黑夜?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清晨?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黄昏?

(这里以中国为例)

提示:(1)先找到“昼夜交界线”,然后再判断;

(2)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

(3)地球自转时,哪边先进入白天,哪边先进入夜晚。

2 、小组实验,填表。

3 、汇报。

[ 活动三:根据已知地点的已知时间,推测其他地点的所处时间 ]

1、如果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 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提示:( 1 )确定这些国家所处的位置;

( 2 )考虑地球自转方向。

2、学生分组讨论

3、分组汇报。

[ 活动四: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 ]

1、分组自学书P8 页内容。

讨论:( 1 )这几种传说和理论中,哪一种更加可信?

( 2 )找出这几种理论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2、分组讨论;

3、分组汇报;

4、阅读了这些资料之后,你有什么想法?4 、看月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记忆,画出多个月相图,并能够按顺序排列;

2 、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科学知识: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

2、能够实事求是的观察;

3、意识到如实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给月亮的形状排序,了解其成因及规律。

教学难点:

能够坚持给月亮记日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记录纸、月相盒、多媒体课件。

分组——记录纸、制作月相盒的材料(鞋盒、细线、乒乓球、小电筒)、月相日记表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打一天体)

2、学生思考后汇报;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月亮;

二、学习新课:

[ 活动一:知道月亮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

1、不同的日子里月亮会显出不同的形状。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提示:( 1 )多准备一些同样大小的小纸片,在纸上画出一个虚线的圆。

( 2 )学生分组活动,尽可能画出自己见到过的各种各样的月相,越多越好。

2、小组汇报;

3、让学生给画出的月相排序。

(提示按时间先后排,会是怎样的排法呢?)

4、学生讨论后,演示汇报。

(可能会出现右蛾眉月在前还是左蛾眉月在前的争论,这个留在后面通过实际观察,给月亮做日记来解决。)

5、指导学生制作月相盒。

6、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月相盒。

[ 活动二:连续观察月相,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

1、坚持每天晚上给月亮记日记。

提示:( 1 )讨论:要记哪些内容?怎样记录?(画图)

( 2 )内容除了画出月相外,还应该包括观察日期(尤其是农历日期)、时间、天气状况。

( 3 )记录在记录纸上。

( 4 )强调:要有足够的耐心,这是一项长期作业。

2、记录完以后再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此处要等后面记录结果出来后再继续完成!)

5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1、学会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2、能根据调查作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

2、知道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3、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

2、培养尊重证据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昼夜对动植物、人的影响。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

大量关于夜行动物的图片或影片片段,有关植物一天活动的图片资料;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一种植物早晨7 点、中午12 点和下午6 点的变化情况并记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2、学生回答,可适当板书。

3、过渡: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学习新课

1、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 观察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

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 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交流每个人的植物日记,给予表扬与鼓励。

(3) 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 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4) 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

(5) 我们能不能根据一些常见开花植物也编制一个花钟呢?

(6)学生分组根据课前调查的植物开花时间设计花钟。

(只要能表示大概时间就可以了。)

2 、昼夜对人的影响:

(1)植物有生物钟,人类有吗?那么你们的生物钟是怎样的呢?

(2)学生说说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要排除特殊日子或事件。)

(3)小结:我们发现大家的作息时间有着类似的规律,都是按24 小时变化的,这就是我们的生物钟。

3、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 1 )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 2 )观看收集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学生讨论各自解释。

( 3 )看书上13页的图:你认识它们吗?这些动物哪些在白昼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

夜间活动:蛾、猫、猫头鹰、蝙蝠。

白天活动:狗、公鸡、刺猬、蜜蜂。

(4)为什么它们会这样?——昼夜影响和环境的变化。

(5)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它们在夜间都干些什么?----- 调查。

(6)该怎样调查,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生共同讨论确定方法。(可以举例启发学生思考,明确调查须知,课后进行。)

4、生物都有生物钟,你能不能改变它们的生物钟?

(1)出示图片:夏天能看到菊花吗?冬天能吃到西瓜吗?为什么?

(2)学生发表意见,预测。

(3)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交流,找结论。

(4)小结:原来,当我们改变光照条件时,就能改变动植物原来的生活节律和生长状况。它们和人类一样都能自己调节生物钟。

三、拓展作业

从收集的资料中选择常见的进行改变光照状况的实验,并做好记录。6、单元总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记录现象。

2、能对收集观察的的资料进行总结,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影子的变化规律。

2、知道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和动植物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大胆想象。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影子及月相的变化规律。

2、昼夜对动植物、人的影响。

3、太阳钟的记时原理。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观察记录的影子及月相变化情况。

2、前面收集的有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3、自制的太阳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一年有365 天,每一天都由白天和黑夜构成,白天让你想到天空中的什么事物?——太阳。黑夜又让你想到什么?——星星,月亮……太阳和月亮虽然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却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你知道有哪些联系吗?

学生回顾单元内容。

二、总结:

1、太阳和影子:

( 1 )大多数物体在太阳下会有影子,还记得影子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吗?

( 2 )拿出前面课堂上讨论记录的影子变化规律记录,不同小组间进行交流对比,再次明确影子方向和太阳位置的关系;影子长短变化规律。是否有不同观点(鼓励大胆想象)。

( 3 )对小组观察记录和讨论情况进行评价。

( 4 )师:老师看见同学们的桌上放着形形色色的太阳钟,谁来介绍下你的太阳钟是如何测时间的?它是根据什么原理测时间的?

( 5 )小结:太阳能够使不透明的物体产生影子,而影子在一天中是由长变短,再变长,由西向东变化的,利用这个原理古人制造了太阳钟。

2、月相变化:

( 1 )过渡:当太阳从西方落下,月亮就粉墨登场了。这样的交替周而复始,其中的奥秘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的人。小科学家们,你了解昼夜交替的奥秘吗?

学生总结所学知识,要求发言精练,不必象学习新课那样详尽。

( 2 )师:月亮是个害羞的姑娘,总是遮掩着脸庞,难得看到全貌。因而人们给她取了好几个名字,还记得吗?

( 3 )学生回忆月相名称。

( 4 )师:这些名字我们称之为——月相。同学们都观察了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月相日记最精美准确。

( 5 )交流月相日记。

( 6 )小结:原来月相是以一个农历月为周期变化的,在同学们的耐心观察下,发现了月亮是围绕着地球转的,从新月到十五的满月,再变成蛾眉月,它在空中的位置也发生变化,真是个爱躲迷藏的害羞姑娘。

3、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 1 )师:昼夜不仅有影子与月相的变化,还对动植物产生影响,使动植物形成一定的生活节律,也就是通常说的生物钟。

( 2 )经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 3 )学生谈论。

三、拓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体会?

小组交流,适当板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1 、光的行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找到光源,并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 、能够对光是怎样行进的提出假设。

3 、能够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

科学知识:

1 、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

2 、知道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 、初步了解“小孔成像”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 、感受到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奥妙。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

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手电筒,

学生——手电筒,三张带孔卡纸(两人一组)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朗读单元小诗,问:单元小诗中写的究竟是谁?

2、谈话:光与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对它也并不陌生,请谈谈对于光与色彩你都知道些什么。

二、认识光源及其分类

1、提问:光从哪里来的?你知道哪些发光物体?

2、学生交流。(师把学生的汇报板书,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体是否都是自己发光)

3、小结:我们把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4、学生活动:把这些光源进行分类。

5、介绍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冷光源和热光源、生物光源。

三、初步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谈话:光源发出光后,是怎样行进的?(板书课题)

2、生看书上17页的图进行推测、举例,交流。(可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四、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谈话:刚才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你们的想法对吗?怎样验证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怎样做这个实验?需要些什么材料?(拿什么做光源?)要注意些什么?(也可建议学生参考文中插图)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五、初步认识小孔成像现象

1、谈话: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什么呢?请同学阅读课文18页的相关内容。

2、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图解释)

3 、指导学生动手尝试小孔成像实验。

( 1 )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制作过程。

( 2 )师指出注意事项。

( 3 )学生分组活动,交流,评比。

六、巩固总结

1 、提问:今天科学课上,你们研究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 、教师总结。

七、课后拓展

师:实验中我们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水中怎样呢?请同学们回家设计实验进一步展开研究。2 、照镜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玩镜子的过程中,发现镜子有成像和反光的作用。

2 、学会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

3 、通过研究不锈钢汤匙的双面,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

科学知识:

1 、知道镜子具有成像作用。

2 、知道镜子具有反光作用。

3 、知道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不同。

4 、知道能照出影像的物体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重点

研究镜子的成像和反光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研究不锈钢汤匙的双面,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

教学准备

教师——镜子,万花筒,潜望镜

学生——镜子,各种物体,制作潜望镜材料,不锈钢汤匙

教学时间: 2 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每天早晨起来,同学们都会照一照镜子,整一整自己的仪容,你们知道吗,其实在照镜子的活动中也蕴藏着许多科学知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进行深入研究。(板书课题)

二、玩平面镜,知道镜子能成像

1、提问:在平时照镜子时,你们有哪些发现?

2、学生交流。(镜子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师可在黑板上画简图。

3、对学生提到的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为什么在镜子中能看到自己?

4、汇报,小结镜子能成像的结论。

5、提问:你们还有什么玩法?(看书P20的提示)

6、玩镜子:改变两面镜子夹角,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7、汇报发现,并做记录。

三、玩镜子,知道镜子能反光

1、谈话:室外的阳光要比室内的阳光灿烂得多,你们有办法把它们引导进教室里吗?

2、分组讨论方法。

3、汇报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方法。

4 、提问:为什么能借助镜子把阳光引到教室里?

5 、小结:光照到镜子上就会发生反射现象,也就是说镜子还具有反光作用。

6、介绍万花筒的制作方法。

7 、指导学生制作潜望镜。

( 1 )出示教师制作的潜望镜,分组分析潜望镜看到物体的原理。

( 2 )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画图。

( 3 )分组制作潜望镜。

四、认识凸面镜、凹面镜

1 、谈话:刚才我们一直在研究平面镜,如果把镜面弯曲,看到的像会有变化吗?

2 、实验:观察不锈钢汤匙的两面,有什么发现?

3 、讲述:汤匙的两面就是弯曲的镜子,一面是凸面镜,一面是凹面镜,而所成的像一个是放大的像,一个是缩小的像。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哈哈镜)

4 、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面镜和凹面镜?

5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五、巩固总结

教师小结本课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反光;认识凸、凹面镜)

六、课后拓展

制作万花筒3 、研究透镜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2、尝试制作望远镜。

科学知识: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打火机

学生——凸透镜,水杯,白纸,尺子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喜欢玩吗?会玩吗?其实会玩的同学在玩中也会有许多收获。今天,就请你们玩一滴水,有兴趣吗?

二、利用水,形成放大镜

1 、活动一:

用滴管(或吸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把载玻片放在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并观察水滴的形状。

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2 、活动二:

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书上的字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3 、活动三:

往培养皿(或烧杯中)放一些水,再把培养皿放在有字的书上,从上向下看,观察字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4、提问:这三个实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学生讨论交流。

6、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把物体放大?对,是放大镜,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放大镜。(板书课题)

三、研究放大镜的作用

1 、了解放大镜的镜片特点。

( 1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作用,那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 2 )学生感知,交流。(可请学生画出放大镜镜片的侧面图)

( 3 )、小结:像放大镜镜片这种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2 、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聚光的作用。

( 1 )提问:凸透镜除了具有放大的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 2 )学生交流,师了解学生原有知识。

( 3 )学生活动:拿放大镜在太阳下观察放大镜的聚光现象。(安全教育:不能用放大镜看阳光)( 4 )师介绍焦点。对这一活动进行小结。

3 、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成像的作用。

( 1 )凸透镜还有什么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将放大镜对着白墙,观察有什么现象?

( 2 )学生汇报交流。(有倒立、缩小的像)

( 3 )讨论:为什么墙上有物体的像?这是怎么回事?

( 4 )阅读课文插图,讨论: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怎么操作?要注意些什么?

( 5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 6 )交流汇报: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有像?

(7 )师生小结。

四、了解凸透镜的用途

( 1 )提问: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凸透镜的运用吗?

( 2 )看书,了解,交流。

五、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

1 、(出示凹透镜)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块镜片,它和凸透镜有什么不同?

2 、实验:用凹透镜看书上的字。

3 、汇报:有什么发现?

4 、摸一摸:这种镜片有什么特点?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应该叫什么名字?

5 、小结:这种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科学上叫凹透镜。

6 、实验:将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起来看远处景物,有什么发现?

7 、介绍:望远镜

六、巩固总结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4 、七色光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学会做日光的色散与合成实验。

2 、尝试做在单色光下观察物体颜色的实验。

3 、能够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1 、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阳光的色散现象。

2 、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秘,欣赏大自然的缤纷色彩。

教学重点

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用的:三棱镜,镜子,水,盆,不同颜色的玻璃纸、手电筒。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见过彩虹吗?它有几种颜色?分别是什么颜色?在什么情况下能见到彩虹?

二、制造彩虹,了解太阳光(白光)由 7 种颜色的色光组成

1、谈话:你们想制造彩虹吗?怎样操作?

2、学生阅读课文P26 插图,交流:用什么材料,怎样做?

3、学生领材料,分组活动:

( 1 )用三棱镜。

( 2 )把镜子放在水中。

(两个活动任由学生选,可做一个,也可做两个)

4、交流实验现象,讨论: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

5、小结:太阳光由7 种颜色的色光组成。

6、提问:还有哪些类似彩虹现象?(观察光碟、肥皂泡等)

7 、谈话:你们知道是谁最先发现太阳光是由7 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么?

8 、学生阅读课文提供资料。

9 、交流:牛顿伟大的发现为什么遭到激烈的反对?怎样说服别人?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明白了什么?

10 、玩七色陀螺。

( 1 )看图,学生交流怎样制作。(学生也可以课前制作好)

( 2 )玩陀螺,观察有什么现象。(先预测会有什么现象)

( 3 )讨论:从玩陀螺中你有什么收获?

三、认识到色光可以被过滤掉。

1 、滤光实验。

( 1 )学生参考课本P28 做滤光实验。

( 2 )学生活动,记录结果。

( 3 )交流汇报,讨论:从实验中,你明白了什么?

( 4 )小黑板出示填空题:

太阳光照到红色玻璃纸上,滤去()光,允许()光通过,反射()光。

太阳光照到红色物体上,反射()光。

太阳光照到黑色物体上,反射()光。

2 、活动: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观察图案。

( 1 )学生按要求活动,多观察几种图案。

( 2 )汇报交流:有什么发现?

( 3 )能举例说说在生活中的应用么?

四、巩固总结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1、简单电路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2、能够根据电路图连接简单电路。

3、能够制作简单的红绿灯模型。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要素。

2、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一起去探讨有关电路的问题。

2、体会制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电路的基本特征,能够根据自己的组装图画出较规范的电路图,在画图中逐渐认识电路的组成条件。

三、教学准备:

导线、电池、开关、小灯泡、透明胶带、各种电工工具。

四、教学时间:

1-2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电池,谈话: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师:电池能够提供什么?

指出:它是一种电源。

二、新授:

1 、认识简单电路元件:

( 1 )除了同学们自备的电池,老师还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盒子,里面有:

电池盒——上面有+ 、- 符号,表示“正极、负极”

导线——用来传输电能

小灯泡——也称为小电珠,出示简图

灯座——用于插放小灯泡

2 、连接电路:

( 1 )利用盒子里的工具及电池,使灯泡亮起来,你会怎样做?

( 2 )在白纸上,画出你的连接实物图。

( 3 )指名展示学生的想法。

3 、分析连接后的情况:

( 1 )根据学生的摆放,说明连接后的结果。

( 2 )说一说,电池是怎样使灯泡会亮起来的?

( 3 )电流是按照怎样的方向传输的?

( 4 )说明电流从正极出发最后回到负极。

( 5 )用手指沿着电流的方向“走几趟”体会一下,这是一条怎样的路?(板书:回路)( 6 )改变电池的位置、样子(盒式、条形等),请学生标出电流方向。

4、开关的认识:

( 1 )灯泡亮了,能让它一直亮着吗?我们怎样控制家里的灯。

( 2 )给这个灯加一个开关,使它能够控制你的灯泡。

( 3 )领取开关,进行试验。

( 4 )为什么开关能够控制灯泡的?

( 5 )电流被断开了,是一条断路。要使灯泡亮起来,必须是一条通路。(板书:通路。)( 6 )我们把这样一条流通的回路,称为闭合电路。只有形成了一条闭合电路,电流才能通过。

5 、指导画电路图:

( 1 )当我们要把电路情况表示出来的时候,通常采用画“电路图”的方法。

( 2 )认识电路元件符号,重点指导:电池的正、负极。

( 3 )把刚才设计时的实物图变成用元件符号表示的电路图。

6 、设计“可控制的红绿灯”的活动:

( 1 )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些电路元件,你能当一个小小设计师来设计电路吗?

( 2 )红绿灯的研究:

材料:回形针,红、绿灯,导线,图钉,小木板,电池。

( 3 )设计电路并画出来。

( 4 )用材料试着组装。

( 5 )汇报总结活动。

三、拓展:

今天我们了解了简单的电路元件,并且学习了简单的电路,可别小看这条简单的电路,我们的一个个用电器就是利用它的原理做成的。

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1、如果将灯泡换成其他用电器会怎样?

( 1 )学生说说个人的想法。

( 2 )放入发光器,试一试。

( 3 )汇报试验的结果

2、我们能够让小电珠变得更亮吗?用你们手中的材料试一试,汇报一下。

四、总结:

通过对简单电路的了解,我们就能明白许多构造复杂的电路的基本原理和构造。

2 、导体和绝缘体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预测,并说出依据;

2、能设计验证性的实验方案并学会研究记录;

3、能够在电路中对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验;

4、能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科学性的总结。

科学知识: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2、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交流与合作在研究中的价值;

2、体会到学习可以为生活服务,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3、愿意投入到问题的研究之中;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并能联系实际辨认电器、电料、工具等。三、教学准备:

铁片、木片,铅笔芯、橡皮、钥匙、塑料尺、回形针、纸张、胶带、组装电路的材料及相关工具。

四、教学时间: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接通一个简单的电路(一节电池、一颗灯泡),提问:灯泡为什么会亮?

师:你认为要使灯泡亮起来必须有什么样的条件?

师拉开导线,提问:如果要在他们之间加一段东西,使灯泡仍然能亮起来,你会加入什么?

2、初步了解一些能够导电的物体

师:加入一些别的小物品连接导线两端,灯泡会亮吗?

师:让我们列出的身边的小物品,(自由罗列)预测一下,把哪些小物品放入电路中,能够让电路通畅?

分组试验验证,要求学生:

①记录预测结果;②两人一组合作验证;③填写完成纪录;④汇报试验的结果。

3 、体验“导电”

师小结:我们把像铁钉、钢皮尺之类的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橡皮、木头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作绝缘体。

师:要测量物体是否导电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

展示“验电球”,并说明其用处和使用方法。

用手连接验电球的两端,灯亮了,这说明了什么?

你们能导电吗?我们来做一个游戏验证一下。(全班活动,手拉手)

看课本34 页的例子:感应开关和电笔。

4 、各种各样的水的导电性能

师:各种各样的水能够导电吗?你想到了哪些水?

怎样设计水是否能导电的实验?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总结研究水的导电性的实验步骤。

四人为一组,分组验证两种水的导电性能。

5 .了解安全用电:

师:电力给我们带来了能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如果我们不能够合理的使用,就会被电击伤。看书本,说一说,这些行为错在哪里?

电线杆上不晾衣衫;高压电线下不放风筝; 不用湿手触摸电灯泡;不将大量的用电器插在一个接线板上;注意触电的标志。

6 .了解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师:通过刚才一系列的活动,我们知道了各种物体的导电性能,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做了一个分类,让我们看书了解一下:33 页。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物体材料,其导电性能在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叫做“半导体”。半导体技

术已经深入千家万户,比如我们听的收音机里面的核心元件就是半导体。

师:你能说出哪些和电打交道的工具?

展示:电笔、黑胶布、插头、插座、开关、闸刀等,辨认名称。

师:它们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分析一下这些材料的导电性能?想一想,一种工具,为什么要用两种材料去制造呢?

分析电线杆上的导体和绝缘体。

6 、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对导体和绝缘体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知道了它们在生活中的用处,这些知识可以保护我们不受电的危害。切记:一定要安全用电!

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箱中的电路;

2、能够根据在检测器中观察到的现象对暗箱作假设性的解释;

3、能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

4、能利用简单图形整理检测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的电路连接可以产生不同的现象;

2、知道解密暗箱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尊重证据、实事求是;

2、愿意去探究暗箱中的秘密;

3、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通过“解暗箱”的方法来研究盒子里面安装了一个什么样的电路。“解暗箱”的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法,通过一个检测工具,监测盒盖上的触电,根据外面的小灯泡亮、灭、大火、小火,来判断盒子里面是否有导线,是否有电池或者小灯泡。这里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准备:

暗箱、电池、小灯泡、导线(每组一套)

四、教学时间: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 、观察了解检测器:

展示断开的电路,怎样可以使灯泡亮起来?你有几种方法?

我们今天用这个断开的电路作为一个检测器。

2 、初步观察,认识暗箱

展示暗箱,你看到了什么?

里面是一些电路元件,你能说出哪些电路元件的名称?

讲解:由于看不见里面的构造,我们把它称为“暗箱”。

3 、初步分析检测器与暗箱的使用

师: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弄清楚暗箱里面到底有怎样的秘密。但在研究暗箱的过程中你们必须遵从下面两个条件:

( 1 )不允许打开暗箱。

( 2 )里面都是电路元件,就用断开的电路作为检测器。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使用这个检测器?(演示)

对演示的结果作初步的分析:这样检测的结果说明了什么,暗箱的两点之间会有什么电路元件?

3 、分组探究暗箱的秘密

要求:四人一组,合作研究并分析、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决出现的各类困难。

4 、总结分析活动

在用检测器进行检测的时候出现了哪些情况?

板书列出各类情况(不亮、更亮、亮了)

展示各组的电路图,说明试验的情况。

师:打开暗箱,与自己的电路图作对比,你能给自己评多少分?

5 、总结:

师:今天的活动非常有趣,同学们分析得很出色,灵活运用了以前学过的知识,下一节课我们将了解更多电的知识。

4 .研究磁铁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出磁铁的性质;

2、能利用各种方法测量出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

3、能够对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做相关的解释;

4、能够做磁铁及磁铁玩具。

科学知识:

1、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2、知道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3、知道指南针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磁现象有浓厚的兴趣;

2、意识到磁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3、乐于探究、善于发现。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放在让学生独立探究,发现磁铁的性质,如:磁铁能吸铁,磁铁有两极N 极和S 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隔着东西也能吸铁;隔一段距离也能吸铁;磁力可以传递等等。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回形针、大头针、司南、磁铁性质实验盒。

四、教学时间:

1 —

2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

展示各种形状的磁铁,认识这些磁铁的形状。

用比较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它们分别是:条形、马蹄形、环形、菱形。

二、初探磁铁的吸引力:

1、吸引:

师:它们可不是一般的铁块,它们都有一种本领,猜猜看它们有怎样的本领呢?

探究活动:

分发:磁铁一块、回形针六枚、小试管一只

要求:用磁铁去吸引回形针,看看你能在几种情况下把回形针吸起来?

总结:磁铁能在哪些情况下发挥它的本领?

2、磁极:

师:磁铁各部分的吸力相同吗?

(磁力最大的部分称为磁极)

师:磁极有方向吗?玩一玩,说说现象。

(学习用悬浮法和悬挂法研究、观察。)

三、初步体会磁铁的磁极:

师:了解了磁铁吸引铁的本领,现在我们加入另一块磁铁,看看你是否有新的发现,或者有别的玩法?

学生体验活动。

师:加入了一块磁铁后,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总结过渡:大家都发现磁铁除了有吸引铁和磁铁的本领,它还有排斥的现象,它到底在排斥谁呢?为什么会排斥呢?

四、了解磁极:

视频资料展示“司南”,说明这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分析:勺柄指向哪里呢?

为什么要了解司南?它跟磁铁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打开书自己读一读第39 页的阅读。

到这儿,同学们对于磁铁还有一些怎样的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呢?

五、磁铁的应用:

师:对磁铁了解了这么多,你能回忆出磁铁常常出现在生活的哪些地方呢?(先自由说,再看书41 页)

师:想做一个磁铁么?看一看怎样做一个自己的磁铁,请阅读书本4 0页最上面。

师:自己做的磁铁和刚才使用的磁铁谁的吸铁本领比较强?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比较一下么?分组讨论实验方法,然后汇报,并依据情况安排实验。

师:我们还可以用磁铁做一些玩具,看看你能想到那些?

六、总结:

今天我们在玩磁铁的过程中又增长的了知识,了解了磁铁的各种特点,希望同学们利用磁铁的特性去进行更多的发明和创造!

5 .电磁铁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

2、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比较永久磁铁和电磁铁的异同;

3、能够对电磁铁的两极变化进行探究;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2、知道电磁铁的两极变化;

3、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主动对电磁铁现象进行研究,体会探究的乐趣;

2、意识到电磁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3、乐于合作交流,善于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认识电磁铁的性质,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知道电磁铁也有两极,并且是可变的。在学生假设猜想的基础上,加以指导,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和水平,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加以研究,汇报交流,总结出规律来。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导线、钉子、电池盒、大头针、回形针、指南针、资料图片

学生准备:电池

四、教学时间: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电磁铁:

展示长铁钉:它能变成一个像磁铁一样能吸引铁的工具么?你有什么样的办法?

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师:老师能让它变成一根磁铁,你们相信么?

演示制作电磁铁,并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

师:你还想用哪些磁铁具有的特征来验证它?

师:你觉得它是一个普通的磁铁么?该起个什么样科学的名字呢?板书:电磁铁

二、制作电磁铁

师:想制作一个像老师一样的电磁铁么?你认为需要哪些材料?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领取材料,进行制作活动。

三、初步分析电磁铁的磁力

1 、比一比,你们的电磁铁,谁吸引铁的本领比较强呢?

2 、估计一下,你们的电磁铁要增强磁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3 、总结并且板书学生意见:导线圈数、电池多少、铁钉规格等

四、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

师:你能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一个实验来试试看吗?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总结整理: 1 、只能改变一个单一因素。

2 、如何改变这个因素。

3 、怎样记录。

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总结汇报;

师:你通过实验,发现你猜测的因素和电磁铁磁力大小有关么?

你们是怎样操作的?比较了哪些数据?

教师将学生的研究成果板书在黑板上。

五、了解电磁铁两极的变化:

师:我们通过刚才的比较,知道了电磁铁的一些特点。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磁铁和电磁铁有哪些相同?

学生比较。

师:用磁针测一测你的电磁铁的两极。再和其他小组的电磁铁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能解释一下你发现的现象的原因么?怎样才能使你们的两个电磁铁磁极相同么?请比较一下两组组装的电磁铁有什么不同?

小组活动,要求:改进组装的电磁铁,使同组两个电磁铁磁极一样。(相同的小组则改变成不同)总结活动过程,板书学生改装的经验方法。

师:电磁铁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

六、全文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种新的磁铁,我们来看看它有什么用处!

指导学生看书第44 页,简单介绍电磁铁的各种应用。

师: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1 、测量呼吸和心跳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2、能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科学知识:

1、知道心跳、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运动可以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恢复到正常状态。

2、了解自己正常情况下1 分钟心跳、呼吸的次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意识到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教学重难点: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教学准备:手表、记录表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师:每当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兴奋、紧张……

师:你的这种心情从身体状况的哪方面表现出来的?

生:心跳加快,脸红……

师:相对于体育课来说,我们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下?

生:安静状态。

2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一位男生一位女生),他们现在都处于安静状态下,如果让他们运动起来,你猜测他们会有什么变化?

生: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气粗……

3 、师:你们体育课上做过原地高抬腿运动吗?怎么做的?

生:大腿和身体呈90 °夹角。

师示范动作。

4 、师:请男生准备好,随着老师拍手的节奏做原地高抬腿运动,动作要做标准了,女生站立不动。(计时 1 分钟)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他们的表情有没有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男生脸上有汗、脸变红了、气喘粗了……

师:你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问男生)

师:你有这样的感觉吗?(问女生)

5 、师:为什么他们的感觉会不同?(请他们下去)

生:男生做了高抬腿运动,而女生没有做运动。

6 、师:为什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就会变粗呢?

生:我们的心跳加快了,同时使呼吸加速。

7 、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次数比安静时的呼吸和心跳次数快多少呢?怎样知道呢?

生:进行测量。

8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呼吸和心跳”,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

1 、测量在安静状态下 1 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 1 )师:要想准确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谁知道怎样计算呼吸的次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 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教案(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 地球内部有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2、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3、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体会科学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的球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模型和学具,知道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并且知道模型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教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说起地球,我们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感情。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人类可爱的故乡,唯一的家园。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请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配课件) 2、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巨大的圆球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1、我们都知道,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好吗 2、学生交流(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石油。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煤炭。生:我想还有许多矿物,如:铁、铝等。生:我猜想还有许多水。生:我想还有许多岩石。生:我觉得地球应该有一个很硬的壳。……)教师适当评价 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1、师: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到底地球内部有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一看,对吗但直到目前,钻得最深的井,也只有12千米,这个数目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那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去了解地球内部的呢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资料。 2、学生分组交流收集的地球构造资料(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 3、过渡:查找、搜集大量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但很花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兴趣、信心、恒心是不可能取得探究成果的。今天**小组的成员就做得非常好!我们要向你们组学习。 4、讨论:通过同学们的资料,我了解了科学家已经想到了钻孔、地震波等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5、师生交流 活动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1、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同学们想得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 2、原来地球的内部分了三部分,分别是地壳、地幔、地壳。(板书) 3、介绍各部分厚度及相关知识。 4、师:通过科学家的研究我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就像这个鸡蛋(出示鸡蛋)鸡蛋的内部结构与地球的内部会不会有什么关系 5、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7、师:假如你能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假如你在发现的基础上能做个细心人,假如你能多问个为什么,那么,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也许就存在于你的不经意之中! 自由活动:做地球结构模型 1、师:在科学研究中,对于无法直接观测的内部的事物,科学家会按照对事物已有的认识建立一个模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我们对他的了解,可以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好不好? 2、师: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来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成一个地球模型。 下面小组在讨论和交流时要围绕、解决以下问题:(课件展示) (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 (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天堂学校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教案

第一课 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 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 子发芽 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 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 需 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 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 (拿起一颗绿豆种子) :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 如果 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 豆种子发芽的 18 12.23 — 12.27 设计单制元作测小 赛车 试 2 19 12.30 —1. 3 复习 3 20 1.6 —1.10 期末检测 2 天堂学校教学设计

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制订周 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适当引出对比试验的方法,举例。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在这个环节中科让学生自己讲述并补充自己的好办法。 三、阅读书4 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 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 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按要求制订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试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一首儿童歌曲《小种子》。 2.提问,植物的一生是从什么开始的呢?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二、设疑探究

1.我们已经知道了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种子发芽的条件是什么呢? 例如:空气、水、温度这些都是种子发芽的外部环境。还有什么呢?看一段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种子发芽还需要具备: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这些是种子发芽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 2.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让学生做出思考和猜测。我们可以设计几个种子发芽实验,探究一下改变其中一个条件,会怎么样呢?让我们以绿豆种子为例,做几个探究实验。 第一个探究实验: 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两个组的相同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 两个组的不同条件:水的有无 实验的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不到水,叫对照组。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1)将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编号,便于以后的比较、观察和记录。(2)每个盒内至少要三粒种子,因为一颗种子带有偶然性,科学实验要严谨。 结论:种子发芽要有一定的水分 第二个探究实验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 1、了解哥白尼“日心说”的贡献。 2、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4、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5、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6、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7、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8、知道月球基本情况,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9、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本单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从引导孩子们观测太阳和影子开始通过探究影子产生的原因,影子变化的长短人手,进而组织孩子用一天的时间去观测太阳及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 第二部分:在发现了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运用这个规律制作太阳钟,这既是对原理的运用,也可以让孩子投身到实际的天文观测中。 第三部分:昼夜交替现象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从古代的埃及人到中国的神话传说,从托勒密到哥白尼都为此做出许多的探索。 第四部分:在夜晚,如果孩子们能够坚持看月亮,并给月亮记下日记,就能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而在白天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太阳的影子;在夜晚组织学生看月亮、研究月相变化的规律,这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这需要经过一整天、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连续观察记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五部分:第五课是综合地去研究因为昼夜现象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物变化和反应。 第1课、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标杆、粉笔 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影子)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过程与方法: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辩证地看待摩擦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学生:装有笔等的文具袋、测力计、毛巾。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表。 教师:自制玩具小人;大米、玻璃杯、一支筷子; 自制演示实验材料两组: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组合装置一套;上下用木块,两侧各用海绵连接围成的矩形框子、条形木板、大理石块等组合装置一套。 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学生有的教师也有一份)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感知摩擦力 1 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这个小人在这根绳子上可以随便移动,而且特别听老师的话,老师叫它停它就会停在哪里,想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老师再给大家做一个小实验:筷子提米。为什么筷子能把大米提起来呢? 这与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摩擦力的秘密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的秘密》。(板书课题) 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纹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如果穿着花纹磨平的旧鞋子走在结冰的地面上容易怎样?怎样做才能不滑倒呢?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课始以俩实验创设愉快有趣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新奇感,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苏格拉底说:“教育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完美版)

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3. 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 教学重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 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1.让学生说一说:绿豆怎样才能发芽 2.师进行小结学生说的绿豆发芽的条件;师: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3.学生讨论 三、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选择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引导学生明确设计实验需要考虑的五个方面 选择需要改变的另一个条件,请学生按五个方面加一说明 四、确定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计划 学生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调整学生选择的课题, 学生阅读资料,着手写实验计划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二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对象,记录实验全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交流实验设计,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教学准备:种子发芽实验盒,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计划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师简要记录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依次报告其他两项实验的计划;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二、配备实验装置 对照教材,了解方法,然后动手做。 让生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 三、猜测实验结果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小苗的诞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学内容循序渐进,从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开始,通过对种子的观察,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出如何去验证假设,制订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内容包括提出假设、选材、实验方法、实验结果预测、实验步骤、如何记录、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和结论等,因此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在教材给出的范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的制定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最”合理的方法。 .会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研究。

.能坚持把实验做完。 三、科学知识目标 根据实验结果,说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找出在生活和生产中通过控制外界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若干个实例。 .能举若干个实例说明人们对种子萌发的研究和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各样的植物种子。 课时建议: 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导 .谈话提问: 教师:同学们,我们大家都来自农村,相信大家一定都见过种子。那么,种子有什么用呢?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追问:种子怎样长成一棵新的植物?关于种子萌发 你有什么问题? .讲述:种子发芽又叫种子萌发。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新课教学 ◆活动: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 .指导学生推想种子萌发的条 讲述:大家想一想,我们家里、粮仓里储存的种子一般不会发芽,只有把它们种在地里或进行培育才能发芽,可见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条件。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说一说,种子萌发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教师小结:根据同学们的意见,种子萌发可能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等条件。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种子萌发与什么条件有关系——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1:研究种子萌发与水是否有关系 ①讲述:下面,我们先来研究种子萌发与水有没有关系。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实验呢? ②分组讨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2.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时光源。 3.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的物体的侧面形状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的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推理、倾听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长方形木块、A4纸、铅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教室里所有的窗帘全部拉下,灯都熄灭)教师以手影游戏引入,利用投影机的灯光,教师现场做手影,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影子判断是什么小动物。让也有些会手影的学生上台来表演。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影子的形成条件,引导学生说出影子形成的条件。 二、知识构建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条件,最首要的是要有光,那有光就要有光源。哪位同学尝试地说一说你所理解的光源。 同学1:要能自己发光的物体。 同学2: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比如:现在我们教室的日光灯,现在熄灭了,没有发光,所以说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这两个同学说的都很不错,都能说出自己的理解的光源。实际上就是光源就是这两个同学说的。哪个学生再来总结一下光源的概念。 同学3:能自己发光并且在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我们知道了光源的概念,你能判断下面的物体哪些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呢? 全班同学一起判断。 三、实验探究 师:将一本书放在投影机和白板(屏)之间,学生能看到影子,书本向投影机方向移动时,会发现什么? 生:影子变大。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新版教案

授课教案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 上册 兴农村裕琅希望小学

刘孝群 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三、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也经过了两年的科学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孩子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1.整体学习状况: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并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2.已有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语数教学。 3.儿童心理分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已整理

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3、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 教学重难点: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准备: 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 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让学生说一说:绿豆怎样才能发芽 师进行小结学生说的绿豆发芽的条件 师: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三、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选择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引导学生明确设计实验需要考虑的五个方面选择需要改变的另一个条件,请学生按五个方面加一说明 四、确定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计划 学生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调整学生选择的课题, 学生阅读资料,着手写实验计划 教后记: 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对象,记录实验全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种子发芽实验盒,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计划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 师简要记录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依次报告其他两项实验的计划 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二、配备实验装置 对照教材,了解方法,然后动手做。 让生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 三、猜测实验结果 让学生猜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发生变化可能要多长时间,几天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 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即时发现变化 四、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后记: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部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电子备课 第一课根里的“抽水机” 教学目的 1. 了解根的形态。 2. 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 3. 了解根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你们见过叔叔阿姨种小树苗吗?为什么那些小树苗的根部都包着一些泥巴呢?根有这么重要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根里的“抽水机”》(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观察植物的根 根是植物体的一个重要器官。一般来说,大多数植物都具有这一器官。不同植物的根,其长短、粗细、形态各不相同,请仔细观察根和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根的特征。 植物的根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板书:根系分为:1)直根系2)须根系 直根系的特点是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而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都是不定根,根的粗细、长短相近,看上去就像一把胡子。 还有哪些常见植物的根属于直根系或须根系? 下列植物的根分别属于哪种根系?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课文四种植物的根系分别是:稻——须根系;蒲公英——直根系;洋水仙——须根系;芝麻——直根系。 (二)观察根系的分布 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主要是依靠根系从土壤里吸收的。根系分布得越深、越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就越强。 大多数植物的根系分布得很深、很广。 (三)扎根土壤的秘密 出示大风吹,树枝摇的图片。 植物能牢牢地“站稳”在地面上,确实是根的功劳吗? (板书)根的作用:1)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四)毛茸茸的根尖 出示根尖的放大图,介绍哪个部分是根尖,根毛长在什么地方。 这些毛绒绒的根尖有什么作用呢? 根毛可以增加植物与土壤接触的面积,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矿物质,向茎和叶子输送,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板书根的作用):2)根有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作用。 (五)不同环境里植物的根 出示课本图中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示意图。 这是一幅典型的草原植物的根系分布图。图中植物通过根状茎连成一片,根系的分布浅而密,构成了密密的网状。 这是沙漠植物的两种典型的分布图。图中左侧的是骆驼刺,根系深深扎入地下;右侧的是仙人柱,根系虽然很浅,但扩展得很宽。 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 植物的根系生长特点与其生长环境有关。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 1、1、我们在呼吸[教学目标] 1、(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 2、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教学难点]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教学准备] “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学生活动,谈感受。(出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学生活动,相互质疑,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在教材P2图上指出气体在人体中进出的路线(不要在书上标画!)。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 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 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体味呼吸 1、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呼气的时候呢?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二单元) (2008-09-02 15:47:24) 转载▼ 分类:教学心得交流 标签: 杂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情况分析 《科学》五年级上册由“生物与环境”、“在阳光下”、“材料”和“健康生活”四个单元组成。通过三、四年级两年的学习,学生对科学和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册教学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以及科学素养的其他方面都获得进一步发展。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与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的主要目标 1、“生物与环境”单元,让学生对研究生物特征及其行为产生深厚兴趣,学习用简单的控制实验获取事实的方法,用图画和文字记录动植物特征的方法,体验在实验过程中详细记录收集数据的必要性,经历进行简单实验设计的过程并运用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交流和探讨。 2、“在阳光下”单元,围绕着太阳与地球、太阳与人的关系展开研究,引领学生“将太阳作为地球上最主要的能源(光和热的提供者)”来认识,来开展活动。 3、“材料”单元,从方法上指导学生如何研究材料的特征,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具体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利用材料、创造材料。 4、“健康生活”单元,让学生关注健康,学习有关身心健康的科学知识,并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教材的重点、难点 在观察和实验中除了让学生经历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和科学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五、教学措施: 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生物与环境/ 光/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运动和力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2、种子发芽实验(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光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7、运动与设计 8、设计制作小赛车

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2、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 【教学过程】

五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教案设计

五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教案设计 1种子发芽实验 首案编写者:王xx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单元第1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孩子养成动手实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法学法】谈话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等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进一步引导: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 大家的意见不一样,该怎么办? 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 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