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大众传媒与社会)【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大众传媒与社会)【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大众传媒与社会)【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大众传媒与社会)【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

第九章大众传媒与社会

一、概念题

1.媒介生态环境

答: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与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就是媒介的生态环境。

2.主流价值观

答:主流价值观,又称基本价值观,是指一个国家处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反映出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的基本取向,反映出一个国家主流社会的基本意愿。主流价值观的倡导和彰显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政策的导向、领导的身体力行、干部的选拔任命、奖罚的分明都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主流媒体成为主流价值观的支柱在于媒体的影响过程和人们的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十分默契。大众传媒通过每日每时、无处不在的传播网络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在中国,主流媒体除具有共有的持续长久、覆盖面广的性能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

3.软实力

答:“软实力”一词是相对于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而言的,“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1990年首先提出,他认为,冷战以后,作为劝说,吸引力和同化力的文化力量在国际政治中越来越重要,“软实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软实力”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

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释放出来的对世界的无形影响力。构成“软实力”有很多因素,而传媒业无疑是处于“软实力”的核心地位。从长期来看,传媒业对于塑造国家形象作用巨大,而面对重大突发性事件,传媒业争取国际舆论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4.新闻传媒的公共性[复旦大学2004年研]

答:新闻传媒的公共性是指新闻媒介面向社会公众进行信息传播,是社会的舆论公器,具有塑造公众舆论的作用。作为传播社会信息的公共机构,新闻媒介必须尽力反映公众的态度与立场,必须维护公众利益。

二、简答题

1.简述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的意义。

答: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与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就是媒介的生态环境。

(1)决定媒介制度

当今世界,健全的媒介体系已成为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但各个国家的媒介制度却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这主要与一个国家的社会条件相关。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媒介中有许多是国家所有,政府对媒介有较强的调控能力,这与他们的经济水平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媒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媒介所处的社会环境。

(2)决定媒介发展水平

综观世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媒介整体水平都是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明程度高、

民主制度健全、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强的国家和地区,媒介的整体发展水平必然较高。

(3)决定媒介的改革方向和改革力度

新闻媒介总处于不停的变革之中,因为社会在不停地变动,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社会变动加速,受众的兴趣要求在不断更新,媒介必须跟着变革。媒介变革的成败是由社会生态环境所决定的。新闻媒介的一切变革必须从国家的实际国情出发,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一切脱离实际的变革,不管有多好的主观愿望都将归于失败。

(4)决定新闻媒介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方式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社会结构、不同的文化传统,即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新闻媒介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方法,包括受众定位、内容设计、版面安排、广告来源直到行文风格,都必须从当时当地特定环境出发。

(5)决定媒介的行业规范、职业理念和运作方式

媒介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它的理念与规范具有相当程度的共通。但处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媒介,在基本的规范、理念及运作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当然,媒介并非总是被动地受制于环境,它同时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

2.简述新闻媒介在现代民主政治中的作用。

答: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新闻媒介已成为重要的中介机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一种政治制度建立起来以后,政治权力必须取得它的社会合法性才能够稳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除依靠暴力镇压一切反抗,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制裁一切有害于他们的统治的行为外,还必须使自己的思想为其他阶级的人所接受。

大众媒介维护政治权力合法性的主要手段是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统一人们的观念、凝聚社会精神。

(2)参与政治决策

政治参与就是公民或公民团体影响政府活动的行为。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或公民团体即非专业的政治从业者。大众媒介通过舆论来影响政治决策。大众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使得某些信息凸显出来,改变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从而影响了人们对时事的判断,进而改变了政治决策。

大众媒介还能够通过舆论来影响政治决策。利益团体借助媒介持续不断地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唤起公众的关注和认同,为他们的主张进入政治程序作舆论准备,进而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

(3)塑造政治文化

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力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塑造政治文化实行的。它不断阐述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合理性,澄清一个国家的政治目标,鼓励大众参政议政,唤起大众意识和政治热情。

(4)进行舆论监督

在大众媒介产生的初期,媒介常常是以公开舆论代表的身份出现的。媒介的监督之所以对政府有强大的压力,并不是媒介本身的力量,而是凭借公众的影响。即大众媒介在实施舆论监督时扮演了一个中介的角色,媒介将公众的监督传达给政府,同时也将政府的所作所为呈现给公众,以使政府接受公众的监督。大众媒介不只能反映舆论,还能影响、引导甚至制造舆论。

3.简述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

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是决定大众传媒的体制、规模和运作方式的三大因素。经济是其中最活跃、也最具活力的因素。

从我国30年的新闻改革历程看,现代经济对于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体现在四方面:(1)经济体制制约着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

计划经济的年代,中国的大众传媒基本只发挥单一的宣传功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播信息是大众传媒的第一功能”。快速传递信息、扩大信息量成为各新闻媒介孜孜以求的目标,并以此从机构设置、栏目更动到新闻业务实行一系列改革。同时,信息及时、信息量大也成为各个新闻媒介争夺受众、扩大市场份额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2)经济体制决定着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大众传播走向市场,为争取受众、争取广告,新闻媒介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为争取受众,新闻媒介就必须满足受众的需要。新闻媒介已经从以传者为中心逐步向以受者为中心过渡。

(3)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众传媒快速扩张

大众传媒的快速扩张是依靠经济增长来支撑的,表现在:

①为大众传媒提供大量的广告,使得大众传媒得以维持日常运转和不断发展。

②为大众传媒提供大量消费者。经济发展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为媒介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报纸的自费订阅率大幅提高。

(4)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力量

通讯的发达为媒介提供快速传送信息的便利;交通的四通八达极大地方便了记者采访新闻和报刊的发送;科技发明以及制造业发达为大众传媒提供了最先进的采访、编辑、传送设备;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创造了媒体依托的城镇的读者群。

4.如何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整合社会功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答: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整合机制的关键,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来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现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使得社会需要一种在全社会范围之内交流与沟通的整合工具。大众媒介传播的大众化特征,使得它成为社会整合的最佳工具之一。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整合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提供全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

大众传媒的优势在于传播的广泛性和无所不在的渗透力。大众媒介不仅可以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使之达到全社会的共享,还可以利用媒介运作,构建出某些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并将其纳入主流价值观念的范畴。

(2)协调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以求平衡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大众媒介是“社会公器”,各个利益集团都有权使用媒介为自身的利益服务,包括知晓权、表达权等。

总的来看,一方面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整个社会系统;另一方面,媒介作为社会总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与社会各系统的互动中,又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而当代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已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的开发和使用。媒介作为社会主要信息系统,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渗透也更加深入了。

5.简要说明“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湘潭大学2009年研]

相关试题:

(1)辨析: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西安交大2004年研]

(2)在现代社会,为什么说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江西师大2007年研]

四川师范大学传媒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1.传媒:是传播媒介的简称。是人类传递、获取、 交流、存储信息的工具或渠道。 2.传媒社会学:是将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传 媒研究中,分析传媒过程及其相关要素,考察 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从而发现传媒和社会 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规律并探讨通过传媒 积极的影响社会的途径和机制的交叉学科。3.传媒学的研究对象: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 析传媒过程及其相关要素,同时考察传媒与社 会的互动关系。 4.传播社会学的特点:整体性、系统性;联系性; 科学性。 5.电视的社会功能: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强大 的经济功能;社会民主过程的基本元素;娱乐 功能;服务功能;文化传承。 6.电视积极的社会影响:学习;娱乐;获取信息; 引领、制造时尚;帮助儿童了解社会;社会整 合。 7.电视消极的社会影响:浪费时间;不利于健康 的人际、社会关系发展;冲击传统的人生准则; 电视病症;电视暴力;电视偏见;儿童成人化。 8.网络空间是由网民和他们的行为组成。网民是 网络社会的基本构成元素。 9.网络社会引发人类社会结构的变化:虚拟社会 的出现、人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公民记者 的出现。 10.公民新闻: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与 散步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 (公民是指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 作的普通人) 11.网络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影响:拓展了公民表达 和利益诉求渠道;进一步保障了公民知情权; 拓宽了公共话语平台;增强了公共事务的参与 监督。 12.舆论:一定时间范围内,多数人的情绪化意见 表达。 13.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 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 共利益的事务,并促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 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14.网络空间的社会风险:负面信息无法控制;难 以抑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所造成的对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的冲击;会强化人际交往的信任危 机;强化了知识鸿沟。 15.博客的产生与发展,实现了信息低成本快速传 递和信息资源广泛共享。自由、开放、共享是 博客本质特征。 16.博客动机:自我表达;自我呈现;自我发展; 社会交往;分享性;参与评论;学习性。 17.博客的积极社会作用:突破了话语垄断权(修 正了“把关人”理论;是“沉默螺旋”停止旋 转);积累了社会资本的总量(关系性社会资本; 资源性社会资本);开拓了社会化新途径;拓展 了社会角色理论的内涵。 18.博客的社会问题:与公共领域伴生的公共墓地; 个性化带来的新隐忧(个人隐私;公信力) 19.传者:即媒体的从业人员,是媒体的主体,编 辑、记者、主持人、媒体管理层等都包括在传 者概念的外延中 20.传者的角色领悟:共性;个性 21.传者的角色失调:是指由于某些原因,造成角 色扮演者不能恰当的履行角色的职责,角色扮 演出现障碍,角色不清,角色终止扮演(以传 者的角色和功能自居,要挟别人,牟取个人利 益;角色混淆造成不良影响;重视“注意力” 价值,漠视人文关怀) 22.传媒内容的娱乐化:指传媒将娱乐化作为自己 生存的一种方式和明确的传媒定位。表现:各 种信息中娱乐性内容比重增大,新闻类信息受 到挤压;新闻类信息娱乐化内容增多;新闻信 息娱乐化包装。 23.传媒趋向经济利益带来的问题:某些娱乐节目 “过度”;制造假新闻;重要信息的缺失;对某 些社会现实的偏差反应。 24.人的社会化: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 “社会人”、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25.传媒对人的社会化影响:政治社会化影响;道 德社会化影响;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26.传媒对经济的作用:传媒与信息经济;传媒经 济与符号经济、文化产业; 27.传媒与政治:政治对传媒的定向功能;当代社 会,传媒在政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8.传媒与文化:文化对传媒的影响(社会价值观 对传媒的制约;社会习俗对传媒的制约);传媒 有助于形塑共享的文化世界;传媒的文化传播 中存在的问题(传媒偏重于统治阶级文化;偏 重于低俗文化;偏重于维护生产和商业阶层文 化) 分析题 1.传媒与政治 政治对传媒的定向功能:传媒是在包括政治环境在内 的社会的需要中应运而生的,政治的需要呼唤传媒的 产生;政治不仅为传媒提供信息源,也规范着传媒。 自由主义模式强调传媒的私人性和商业性,强调传媒 与政府的对立;社会责任模式强调传媒的公众性和社 会责任,强调政府和传媒在维护自由式的合作;社会 主义模式强调执政党和政府对传媒的的有效控制,传 媒成为执政党和政府的喉舌。 传媒在政治中的作用:政务公开‘提高政治生活质量, 强化政治影响力,有利于政策方针的推行;监督政治; 塑造政界人物形象,提高知名度;传媒对战争的走势 和结果产生影响;传媒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作用;负面 影响; 2.传媒与经济 经济……科技……传媒……推广科技 经市场经济制度……公众的需求放在首位,传媒机构 的运行方式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以 信息经济为特征的传媒经济;符号经济与文化产业。 3.电视暴力研究 可能给社会特别是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受众造成负 面影响 学习暴力,对暴力脱敏,恐惧成为受害者 不是暴力构成不同等的有害影响 不同受众受影响不同 4.舆论影响力评价标准 电视收视率;网络关注度;知名度…… 5.微博意见领袖的影响 6.社交媒体的社会问题 分析题 1.电视对青少年影响(参考5.6.7点) 2.超女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参考7.22)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四版-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四版-考研笔记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 三、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盛行于美国。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 1、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与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2、其核心是反对政府对报刊活动的任何干预。 3、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独立自主)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2)(监督政府)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4)对事实的信念。 五、社会责任论的内涵和评价(注意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发展到社会责任论的过程和新的特点)。 第一、社会责任论是20世纪40年代由一批美国学者正式构建,50年代为西方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逐渐取代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主导性理论。其基础仍然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只不过是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某些修正、修补。 第二、产生背景:进入20世纪,媒介垄断日渐加重,“观念的自由市场”和实际情况发生冲突;赢利动机驱使传播日渐浅薄、刺激化和煽情化,引起众多的问题,公众权利被践踏,多元意见难以表达。 第三、"报刊自由委员会"构建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五项基本要求: 1)(对事实的信念)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全面、理智;新闻报道要做出合理真实的解释。“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的、全面的和理智的报道,并将它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一是指新闻必须真实、全面;二是指新闻报道必须理智;三是指新闻报道要作出合理真实的解释。 2)(意见自由市场)新闻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要求报刊应担起社会成员间思想观点交流的责任。 3) (缓和社会矛盾)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现代社会,公众越来越依赖报刊所提供的情况,作出好或坏的判断。要求报刊对社会各集团、各种族、各阶层、各区域作出合乎实际的正确描述。避免因误解而引起冲突,确保美国社会的稳定。 4)(教育宣传)报刊要提出和澄清社会目标和价值观。这是社会责任论对大众传播媒介提出的全新要求,即大众传播媒介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 5)(完整性)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这是对新闻完整性的要求,凡是对涉及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新闻都有及时报道,保证每个公民平等地分享信息。不能漏报、瞒报。 第四、社会责任论者还向政府发出了呼吁。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核心是反对政府对报刊活动的任何干预。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报刊不能真正实行自律,公众对报刊的不负责任又无能为力,社会责任论者只能求助于政府来管束和制约新闻媒介。社会责任论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问世,10后风行西方各国。社会责任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西方社会的变迁,适合西方国家的现实需要,但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西方新闻媒介和公众、政府之间的矛盾,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七、党报理论 起源于前苏联,后来在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 核心: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第一章新闻活动 5、新闻活动的渠道 第一、亲身传播: 1)采用的方法:语言传播(直接交谈、电话会谈)、文字传播(信件、电报、传真、邮件)、 体态语言传播(手势、眼神、表情)、信号传播(暗记、旗号等)。 2)特点: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3)优点: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性大,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4)缺点: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第二、大众传播(通过大众媒体传播): 1)方式: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杂志、书籍、电影(中国只包括前四种) 2)特点: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3)优点: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4)缺点:反馈慢,互动性差(网络除外)

媒体发展与前景的思考

关于**日报广告媒体发展与前景的若干思考 、报纸媒体的优势分析 信息革命带来了信息爆炸。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络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的日益普及,对报纸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其面临着广告收益减少、发行量下降、市场萎缩等诸多困境。无论从媒体发展历史的角度还是传媒社会学角度来看,传统报纸无论如何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从信息形态上来说,传统报纸同样应该学习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法、策略上的一些优点,转变信息观念,实现自身的信息优化和有效传播。 报纸媒体在学习新媒体的同时,更应积极发掘自身传统优势,扩大公信力和影响力,加强舆论引导作用,进而赢得读者,实现多种盈利模式。立足自身特性,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整合新媒体,借鉴新媒体优势,是传统报纸摆脱困境、突破发展瓶颈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报纸先后经历了广播、电影、电视等其他大众媒体的强势挑战。在此期间,也曾有人提出过“报纸将会消亡”等各种预测。但是,在随后的发展中,报纸不断完善自身,扬长避短,从而能够顶住压力,最终形成了与 广播、电视鼎足而立的局面。在报纸诞生以来的400余年里,传播技术也在不断改进,从电报、电话到光缆、卫星等传输技术的应用,从铅字排版到激光照排、从飞机运送报纸版面纸型到卫星传版、直接输出整页彩色版面等印刷排版技术的不断应用,报纸不断提高着信息的传播速度,很好地适应了社会整体信息发展的需求。但是,以互联网的崛起为标志的新的信息革命的到来改变了社会传播的方式、面貌, 并在传播速度、传播形态、传播理念等诸方面对传统传播构成了挑战。 人类文明传播史上发生过几次大的变革: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着的,则是数字/互联网传播。虽然每次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先前传播方式的功能及方式,但都没有完全替代、消灭先前的传播方式。文字产生之后,口头传播交流依然存在。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在社会大范围的应用并没有让手写文字成为历史;电报、电话等电子通讯设备的出现, 让信息的传播速度得到提升,也没有取代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方式,而是与之共存于世。同样,电脑、手机等新媒体带来的数字传播方式出现已久,仍然没有取代传统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10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10章 第十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本章重点: l 受众是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具体说就是读者、观众、听众。 l 受众对媒介的影响 ①决定着媒介内容的选择 ②决定着媒介的风格 ③决定着媒体改革的方向和进程 l 受众的特点 1、广泛性。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的高度开放决定了受众的广泛性。 2、混杂性。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成了受众成员的混杂性特征。 3、隐蔽性。受众对媒介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l 受众新特点 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尤为强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更旺盛) 2、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受众对决策参考性信息需求增加) 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需求的多元与分化。(受众呈现出多元与分化) l 受众的细分 六种分类方法: 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分,可以划分为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彼此交叉。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次属群体。 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可以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稳定受众是各个媒体的重点争取对象。 4、按照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主要是依信息需求的指向性的清晰程度来划分的。 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分为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凡是已经确定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称为现实受众。凡是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是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称为潜在受众,即其具备成为媒介受众的可能性。 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以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l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就是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的问题。包括一

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八章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一节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分工加剧,社会各个部分彼此依赖,组成社会系统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整合。大众传媒是社会信息系统。 1、传媒生态环境对传媒发展的意义:决定传媒制度、决定传媒发展水平、决定媒介的改革方向和力度、决定媒介的动作模式和操作方式、决定传媒的行业规范和职业理念。 2、传媒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 基本定位:社会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制作、传播信息 主要作用:开发利用社会信息资源、实现社会系统总目标、实现个人的社会化、促进社会整合 第二节大众传媒与政治 政治对传媒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政治制度对新闻体制的影响,起决定作用是媒介的所有制。是宏观的。 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具体而微。这种影响表现在政治利用媒介进行宣传:发布政治信息;宣传政治主张;塑造政府和政治人物的形象。 政治活动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界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发布活动,使自己成为媒介最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政府将媒介作为向公众传达自身观念和主张的工具;政府通过操纵媒介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 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反作用 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参与政治决策、塑造政治文化、进行舆论监督。 第三节大众传媒与经济 1、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 经济体制制约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决定大众传媒运作方式、推动大众传媒快速增长、为大众传媒发展提供物质力量。 2、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采集、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 监督市场秩序,纠正经济生活中的不公正现象和其它偏差 刊载商业广告,激活和满足消费需求 大众传媒是国民经济组成部分 第四节大众传媒与文化 大众传媒对于文化影响 积极影响 促进了文化的民主化:共享与普及 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形态多样、丰富 主流媒体维护主流文化价值,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 消极影响 限制了受众选择文化享受的自由 削弱文化的社会功能 影响并控制了大众的需求 “文化帝国主义”现象是现代大众文化传播中值得忧虑的现象 第五节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 软实力: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释放出来的对世界的无形影响力。传媒业处于软实力核心地位。

2018年《新闻学概论》考研题集(复旦大学出版社 李良荣版本)

复习题 一、选择题 1、西方新闻学的研究最早产生于(). A美国B英国C德国D意大利 2、当今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是() A国有性质,统一调配 B私有性质,企业管理 C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D事业性质,宏观调控 3、()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成立了新闻学院 A1908B1909C1918D1919 4、1996年1月,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成立 A南方报业集团 B光明日报报业集团 C人民日报报业集团 D《广州日报》报业集团 5、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 A社会生活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B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作用。 C社会生活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作用。 D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6、国人自撰的第一本新闻学著作() A《新闻学》,徐宝璜著B《中国报学史》,戈公振著 C《新闻学》,王韬著D《实际应用新闻学》,邵飘萍著 7、中国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是() A《论新闻学》B《新闻纸略论》

C《论报刊》D《报刊史学论》 8、中国共产党新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在() A1840年代B1930年代 C1940年代D1950年代 9、世界第一个现代新闻学院在()成立 A密苏里大学B伯明翰大学C哥伦比亚大学D斯坦福大学10、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术研究团体是() A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B清华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C上海圣约翰大学研究会D复旦大学研究会 二、填空题 1、新闻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部分内容。 2、中国第一本采访学专著是_____________著的_____________。 3、中国第一个新闻教育机构是_____________成立的_____________。 4、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周报在_____________年的_____________国出现。 5、徐宝璜的_____________、邵飘萍的_____________和戈公振的_____________可以视为中国新闻学的三部奠基著作。 6、新闻界的四大公害是:虚假新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不良广告。 三、判断正误 1、1940年代的新闻改革是由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致读者》社论发起()。 2、1978年以来的新闻改革,我国新闻界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新闻选择的标准之一()。 3、狭义的新闻学专指新闻理论或理论新闻学()。 4、新闻学是以我国新闻事业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5、新闻学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四、名词解释 《新闻学》事业行政企业管理有偿新闻

传播社会学(笔记)

《绪论》回顾 学科定位——边缘传播学 研究对象——传播活动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 形成与发展——以电子媒介的兴起为社会背景,以传播学、社会学的独立及发展为前提。宗旨:探索表象背后传播的社会责任; 探索传播企业及传播工作者的职业责任。 传播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的学术视角——社会学 ?理论及学科体系的框架 主要研究内容——传播学 研究对象——传播活动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 传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及研究方法 ?案例: 传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传统学派(美国学派) ?批判学派(欧洲学派) ?发展学派 一、传统学派(美国学派、实证学派、行政学派、经营管理学派) ?特点:主张“传播本体论”、“传播中心论”。 ?作用:大多强调结构的稳定性,从传播机构的利益出发,维护社会稳定。 客观上起到了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现行传播制度辩护的作用。 传统学派在当代的发展 ?媒介系统依赖论 (美)桑德拉·鲍尔- 洛基奇、梅尔文·德弗勒 ?传媒整合论(英)丹尼斯·麦奎尔 ?情境论(美)梅罗维茨 ?型塑论(美)乔治·格伯纳 ?模式化理论(美)班杜拉 ?意义论

媒介系统依赖论 ?目的:试图解释大众传播复杂的影响力问题 ?提出的三个关键问题: 1、一个社会是怎样影响其大众传媒的? 2、大众传媒是如何发生的? 3、接触大众传媒对人们有何作用? ?解决途径:将大众传播过程置于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之下,了解它是怎样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发挥作用的。 媒介系统依赖论 ?结论:媒介-受众-社会 依赖的双向性(互为依赖); 从合作与冲突的角度去认识这种依赖性; 依赖关系越强,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就越大。 ?意义: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引入系统科学观察,兼容既有多方思想观点,在描述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做出了重大突破。 二、批判学派 (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欧洲) ?背景:对美国传统学派理论的质疑和批判;二战后欧洲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度兴起。 ?特点:更加侧重于整体、系统、宏观层面的研究。 批判学派的主要传播社会学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政治经济学的传播理论(英)奥立弗·鲍伊德-巴里特“媒介帝国主义即文化帝国主义” ?社会文化理论(英)“伯明翰学派” ?社会科学学派“结构-功能主义研究学派” ?“思想统治权”理论(意)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 ?多伦多学派理论:(加)哈罗德2英尼斯、麦克卢汉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学派简介: 1923年,“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成立。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2、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3、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4、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5、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6、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7、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

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8、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9、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10、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传媒人必读100本的传媒书籍

1.传媒人必读100本的传媒书籍 2.《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第二编译室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1 3.《传播媒介的垄断》[美]巴格迪坎著林珊等译新华出版社1983 4.《传播学(简介)(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编 5.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 6.《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著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 7.《传学概论:传媒?信息与人》[美]宣伟伯著余也鲁译述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 8.《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着陈韵昭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9.《信息学概论》[苏]谢尔茨基著刘克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0.《信息?沟通?传播》居延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1.《传播学原理与应用》戴光元、邵培仁、龚炜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12.《社会沟通论》钟坚等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13.《电视的影响与儿童电视博[美] 穆迪著卜卫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 14.《无形的网络: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吴予敏著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 15.《跨文化传通》[美]萨姆瓦著陈南等译三联书店1988 16.《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瑞典]温德尔著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17.《大众传播通论》[美]德弗勒[英]邓尼斯著颜建军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18.《人际沟通论》[美]库什曼、卡恩著宋晓亮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9 19.《公关传播学》宋林飞、周世康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0.《中国传播效果透视》陈崇山、弭秀玲主编沈阳出版社1989 21.《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美]阿特休尔著黄煜、裘志康译 22.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3.《传播与现代化》朱增朴著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 24.《大众传播社会学》[日]竹内郁郎编张国良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25.《媒介社会学》[英]巴特勒著赵伯英、孟春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26.《医学传播学》梁浩材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7.《经济传播学》邵培仁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28.《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迷》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9.《人类交流与传播》周晓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30.《实用电视传播学》吴信训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31.《传播手段基穿》卢仁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32.《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美]施拉姆著金燕宁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 33.《大众传播学》钟文、余阳明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 34.《传播学原理》范东生、张雅宾著北京出版社1990 35.《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杜力平译新华出版社1990 36.《组织传播学》林瑞基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 37.《传播心理学》韩向前著南京出版社1990 38.《应用传播学》苑子熙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 39.《教育传播科学方法》李克东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0.《日常接触:社会学交往方面的两个问题》[美]戈夫曼著徐江敏等译华夏出版社 1990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 (新闻生产与新闻选择)【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新闻生产与新闻选择 一、概念题 1.新闻生产(川大2016年研) 答: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新闻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是新闻生产者经过有意识的加工的产物。新闻生产者建构新闻事件,进而建构拟态环境。新闻生产过程是各种力量博弈的过程。新闻生产产品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新闻生产的主要因素包括新闻选择的基本标准、新闻法规、形势、决策者、市场和媒体定位等。这六个基本要素中,前三个要求构成新闻语境,后三个要素构成新闻场域。 2.新闻生产的场域(复旦大学2016年研) 答:新闻生产的场域是指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场域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概念:“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各个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这种关系处在不同位置上,有不同的矢量,对新闻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或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各种不同力量之间博弈的场所。新闻产品是各种力量博弈的产物。 3.新闻选择(暨大2019年研;中传2016年研;南大2016年研;复旦大学2015年研;重庆大学2013年研;华南理工2012年研;山西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09年研) 答:新闻选择是指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遴选,择定其中能够和值得传播

的事实的过程。新闻选择通常表现为对稿件的选择,其实质则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二是新闻政策标准。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新闻选择包括三种类型:①内迫性选择,即受制于媒介内部技术条件、篇幅容量而进行的选择和取舍;②需要性选择,即根据对受众已知需要的认识和未来需要的预期进行新闻选择;③外迫性选择,即在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下对新闻事实的取舍。 4.新闻的接近性(黑龙江大学2006年研) 答:新闻的接近性,是指新闻内容与受众的接近程度,即新闻与受众在地理上、心理上、思想上、职业上、性别上、年龄上以及利害关系上等的接近关联。新闻报道与受众的接近程度是影响新闻价值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离受众地理越近、关系越密切的事,就越为其所关注,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5.新闻的“共同兴趣” 答:新闻的“共同兴趣”,是指新闻要反映社会大众关心的事实,而不是个别人关心的事实。新闻的“共同兴趣”是建立在受众对当前变动事实的共同关心的基础上,因此,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提倡共同兴趣会把阶级性丢掉。任何一种大众新闻传播工具,不管宗旨、目的是什么,它想要存在下去,就必须考虑受众的共同兴趣。“共同兴趣”有时也被称为共同需要、共同关心或者共同关注,其意思一样。 二、简答题 1.谈谈人工智能、机器人新闻写作对新闻生产的影响。(北大2019年研)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点李良荣

PGC (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 互联网术语。指专业生产内容(视频网站)、专家生产内容(微博)。用来泛指内容个性化、视角多元化、传播民主化、社会关系虚拟化。也称为PPC,(Professionally-produced Content)PGC模式,分类更专业,内容质量也更有保证;现电商媒体,特别是高端媒体采用的也是PGC模式,其内容设置及产品编辑均非常专业。 UGC (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 UGC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互联网领域,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UGC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概念兴起的。它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业务,而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即由原来的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 OGC (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产内容) 通过具有一定知识和专业背景的行业人士生产内容,并领取相应报酬。视频、新闻等网站中,以提供相应内容为职业(职务),如媒体平台的记者、编辑,既有新闻的专业背景,也以写稿为职业领取报酬。 OGC不属于UGC,而是与UGC相对立。

绪论 四种主导性理论必考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4.对事实的信念 社会责任论 1.“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的、全面的和理智的报道,并将它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 2.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 4.报刊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 5.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 发展新闻学(发展传播学) 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经济发展。 守望、整合、教育 党报理论 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必须无条件的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11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11章 第十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本章重点: l 我国新闻工作五项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战斗性原则、党性原则。 l 新闻真实性 1、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存在。 2、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我国新闻事业之所以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崇高责任感。具体来说有四方面: ①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②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报道才会有力量。 ③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 ④只有坚持真实,新闻事业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3、新闻失实 新闻失实表现的五个方面:①无中生有;②添枝加叶,层层拔高;③要件残缺,隐瞒事实; ④偷梁换柱,移花接木;⑤因果不符。 失实原因的分析:①非故意性失实,记者没有主观故意,原始材料失实。②故意性失实,主观失实。 炒新闻: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混淆视听。 合理想象和扩大宣传效果。 l 新闻指导性 1、新闻指导性就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 对我国新闻事业来说,新闻指导性就是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帮助受众明辨是非,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图四化大业。 新闻指导性不是指挥权,而是道义上和思想上的影响。 2、新闻指导性的具体表现为 ①鼓舞②示范③论证④启发⑤解释⑥预测⑦警戒 新闻指导性产生的社会效果包括,迅速的在受众中引起反响,立即收到明显效果;潜移默化长期的影响。 3、指导性要建立在新闻特点之上 具体做法: ①寓新闻指导性于知识、趣味性之中。 ②寓指导性于可读性之中。

“补偿网络”作为传播社会学研究的概念(word版)

“补偿网络”:作为传播社会学研究的概念 □潘忠党 〔内容提要〕“补偿网络”是作者在讨论我国新闻改革过程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在分析中,作者受到传播社会学研究的启发,感到我国正在展开新闻改革,触及到一些新闻体制的基本点,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资源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形态;由于这种资源形态的变化,新闻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工具,它所构筑的现实也在发生巨大变化。“补偿网络”概括的就是这种变化,它包括两个方面:资源—首先是经济资源—分配的形态及其相关的社会关系,以及这种形态和关系在新闻媒介内容中的反映。 我所采用的“补偿网络”这个概念,根植于传播学界对于新闻的生产过程的社会学研究,因此,我自然认为这是一个传播社会学的概念。可以说,这一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我的一个愿望,就是运用西方传播社会学的方法、概念、和一些理论来理解我国目前的新闻改革。虽然说我国的新闻改革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但是,这不等于说我们无法或不应该用西方传播研究的方法、概念和理论。恰恰相反,我倒是认为,这种应用不仅可有运用“它山之石”之妙,而且还能以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人民经验丰富传播学的知识。 但是,在我以前的讨论中,这一概念仍然只有一个雏形,它的理论描述和解释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因此,我希望在本文中结合我在北京等地的实地考察,对“补偿网络”的概念做一个比较从容、充分的解说,以刺激同行们的思考。我的探讨从描述西方传播社会的基本脉络开始,试图展开“补偿网络”这一概念的理论背景,然后,我将讨论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运用它诠释我们所熟知的一些新闻改革中的现象。我的着重点是理论的阐述,而不是对实证资料的细致描述。 1何谓“传播社会学”? 传播社会学(media sociology)有广义与窄义之分。广义地讲,它指的是对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社会学分析,其领域包括大众传播体制和结构,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它们的组织和运作过程,传媒受众的社会构成和对于传媒的使用,以及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Wright,1986;Tunstall,1970)。对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社会学研究正式开始于拉扎斯菲尔德领导的哥伦比亚学派的实证研究(Lowell & De-Flure,1993),在理论建构上,它受到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在方法上,它遵从了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因此,这方面研究侧重于探寻大众传播过程的各种因果关系,尤其是影响力的流动(Shoemaker &Reese,1996)。由于这种理论和认识论方面的倾向,有学者认为,这一学派的研究多从媒介控制者这一角度提出问题,研究问题集中体现如何引导大众传播的效果这一趋向(Gitlin,1978)。 窄义地说,传播社会学指的是对传媒内容国际新闻界1997.3的制作过程的社会学分析(Schudson,1991;Gitlin,1979)。七、八十年代,美国以及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学者们发表了一系列实证研究,从制度规范、组织运作、专业文化、社会关系和新闻从业人员的日常活动等各个方面,具体考察了新闻制作的过程。这些研究构成了这里所指的窄义“传播社会学”文献的核心,有时甚至被单列出来,称为“新闻生产的社会学”(Schud-son,1991)。我在本文所讨论的是这个窄义的传播社会学。虽然说我所探讨的问题限于新闻的生产和制作过程中的一个侧面,但是,我采用“传播社会学”这一名称,为的是体现我的讨论的学科环境,以及我所讨论的课题与其它研究领域的相关关系。 我在本文所关注的是这一方面的新闻改革实践:政府为新闻单位“断奶”之后,新闻媒介在市场环境下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包括发行、广告和多种经营等方面的竞争。这些竞争,对于我国新闻媒介来说,还是新型的运作形式,许多做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但是,不管怎样,新闻媒介也为适应这种竞争,改组自身的结构,形成组织的内部规范,新闻从业人员也在改变新闻采写的行为方式。这些变化,追根溯源,似乎都归结到经济的压力和诱因。那么,我们如何概括这些变化,并且使这种理论的概括能够联系经济诱因、权力关系和新闻改革的现实构筑?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1、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口头、信号、书信、印刷、其他(露布、牌报、揭贴等) ◎2、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山品经济的产物: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广播产生的历程、电视的几种制式 ◎4、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邸报的内容、作用和对象,近代中国报纸的产生。 1、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工具的演变:(古代社会新闻年传播发展缓慢,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 第一、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原始社会主要以嘴巴作为传递工具;到了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口头、文字、信号三者并存的新闻传播媒介。同时新闻活动要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和其他的物质手段。 第二、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1)口头新闻。特点: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 2)信号媒介。最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3)书信媒介:远距离传递信息;印刷媒介:古代主要指邸报; 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贴 2、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 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无以此为职业的机构,所以古代只有新闻活动而无新闻事业。 第二、其规模小,新闻基本上为定向传播,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对象,而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新闻活动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主要是规模上)。 3、西方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在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过度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第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规模、社会变动、社会生产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激增,需要信息的人也在激增。而古代社会狭小的新闻活动不能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 第三、资本注意商品经济不但使新闻事业的产生有了社会必要,而且为新闻事业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手段。 1)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各类知识人才,并促进了各类学校的兴办,为报纸创造了读者群。 2)资产阶级创造了大量巨大城市,便利了新闻采集和报刊发行发行。报纸是城市的产物。 3)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4)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质需求。 5)资本原始积累增加了资本集中速度,使资本家有可能合办和独办报纸,并刊登大量广

传媒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传媒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广告传媒公司实习报告 首先,在还没有进公司之前就要认真了解公司的整体情况和工作制度,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做起事来才能得心应手;其次,要学会与人相处、与人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快乐的气氛下顺利的完成工作。与同事相处一定要礼貌、谦虚、宽容、相互关心、相互帮忙和相互体谅;再次,要学会严肃认真地工作。以前在学校,下课后只知道和同学玩耍,嘻嘻哈哈、大声谈笑。工作后可不能这样。因为,公司是工作的地方,是绝对不允许发生这样的事情。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就会出错,工作出错就会给公司带来损失。于是,我意识到:自己绝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要学会像这里的同事一样严肃、认真、努力地工作;最后,要学会虚心。因为只有虚心请教才能真正学到东西,也只有虚心请教才可使自己进步得更快。要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学习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做事原则。这样才少走很多弯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工作感觉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非常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而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

的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这也许是我个人想法,不过我们接受的教育和实践的确有很长一段距离。实习期间我也很努力的将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转向实践方面,尽力做到与实践相结合。 实习之后我最大的感想就是学校里面学的东西基本上是没什么实用性的。在实习的地方,什么都是从新开始。才实习一个多月,也很难说具体学到什么,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公司里接触到的都是很实用的东西,不像课本知识那么理论而抽象。而且,工作中很需要独立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虽说一开始有人带,但困难天天会有,而且很多,因为是很实际的问题,很多时候也不得不茫然地面对。现在,我觉得我已经能够独立处理一些问题,知道怎么解决某些困难,这就是一种遇到困难后怎么想办法解决的能力,我觉得,这种能力是很重要的。 短暂的实习生活过去了,心情很复杂,可以说是喜悦加留恋。喜悦的是很快就要回到学校见到可爱的同学们,留恋是汉唐公司的同事和朋友们,还有公司门口的那桶矿泉水,我走后,谁帮他们倒水呀。 总得来说在实习期间,很辛苦,更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明白,在今后的工作终还会遇到许多新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会带给我新的体验和体会。因此,我坚信:只要用心发掘,勇敢地尝试,就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和启发的,也只有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考研真题精选(概念题)【圣才出品】

一、概念题 1.舆论引导(暨大2014年研;中传2010年研) 答:新闻媒介具有反映舆论、表达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其中,引导舆论,在这四种作用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是现代报刊、广播电视的最主要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国家,报纸、广播电视是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舆论工具。正确引导舆论,坚持党的宣传思想战线极其重要。正确引导舆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通过有力的宣传和思想动员,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党的基本路线上来。如果不能用正确的、健康的舆论去占领新闻阵地,而是任其按商品交换关系发展,那么其后果,轻则会使报纸、广播电视节目流于媚俗,严重则会出现错误的政治导向。 2.舆论监督(北大2018年研;南京师大2018年研;西南大学2018年研;川大2015年研;深圳大学2014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中传2012年研) 答:对受众而言,舆论监督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对新闻传播者而言,舆论监督是其重要角色权利之一。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与批评的权利。新闻传播者作为公民,这项权利体现为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利用新闻传播媒介对政府、公务员及其他人士的行政业绩、个人品行和违法失职行为进行公开报道,以实施监督与批评。 3.后真相(北京师大2019年研;西南大学2019年研;山西大学2019年研;北大

2018年研;清华大学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8年研;暨大2018年研;安徽大学2018年研) 答:“后真相”(Post-truth)是牛津词典公布的“2016年度英文词汇”,意指“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后真相”与两件国际事件密切相关,英国脱欧和美国总统大选,两场事件带给人们的共同观感是,在形塑公共舆论上,诉诸情感和个人理念可能比客观事实更加有效。其本质含义是:情感战胜事实、情绪的影响力大过事实本身,人们不再关注事实为何物,因为事实本身变得不再重要。其出现的原因有虚假新闻的泛滥、社交媒体强化趋同、媒介竞争加剧等。“后真相”不仅冲击着新闻业的基本原则,挑战着人们对新闻的认知,也通过新闻的社群化传播影响社会的良性建构。 4.后真相时代(中传2019年研;华侨大学2019年研) 答:“后真相时代”指的是在这个时代,真相没有被篡改和质疑,只是变得不再重要。人们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觉,只愿意去听、去看想听和想看的东西。谎话、流言、绯闻在网络上广泛的流传,呈现出真相的样子。相较于主流媒体,网民们更愿意相信彼此,如果出现与自己立场相悖的证据,人们倾向于无视这些信息。在“后真相时代”,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无视客观事实,盲目迎合受众的情绪与心理,使用断言、猜测、感觉等表达方式,强化、极化某种特定观点,攻讦抹黑对手,或博取眼球效应和支持率。“后真相时代”要求新闻工作者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同时秉持新闻专业主义的职业操守,还原真相、揭露真相,发挥新闻媒体作为“意义媒体”的作用与社会责任。 5.社会责任论(中传2009年研) 相关试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