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代的民间印刷

清代的民间印刷

清代的民间印刷
清代的民间印刷

清代的民间印刷

乾隆年间后期,民间印刷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时的民间印刷,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民间印刷的规模超过了以前任何时代;二是印刷业的分布更为广泛,民间印刷业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及主要城市;三是古代发展的各种印刷方法,如雕版、木活字版、铜活字版、泥活字版等,都有所采用。套色印刷、彩色印刷等印刷技术,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清代早期的民间印刷,其内容多为古代经、史、子、集等典籍,或训、诂考据等著作。由于清初的文字狱,使民间印刷业多不敢印刷当代的著作。最为稳妥的是翻印“殿本”书,因为政府也提倡民间对殿本的翻印。因此这时期的民间印刷内容较为单一。清代中期以后,由于政府政策的放宽,民间印刷业不但数量大增,而且印刷的品种也突破了经史子集的内容,戏曲、小说等民间出版物大量印刷。

清代的民间印刷业,仍以江浙一带最为发达。这里经济繁荣,物产丰富,自宋、元、明以来,一直是印刷业最集中的地区。由于历史的久远,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刻版能手,再加上纸、墨、版等印刷材料丰富,书籍的销售通畅,使这里的印刷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乾隆以后,江西、广东的印刷业开始发展起来,成为印刷的重要地区。到了清代的中期,两湖一带的印刷业也发展起来。自乾隆年间,北京的民间印刷业也开始发展起来,其规模也逐渐扩大,印刷作坊林立,书市遍及城区。

二、北京的民间印刷

早在辽、金时期,北京就开始出现了民间印刷业,但其规模一直不大。到了明代,随着政府印刷的大规模发展,才有了很快的发展,但还比不上江浙一代的一些城市。

北京是清代政府所在地,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图书文化事业繁荣发达,书铺林立,仅琉璃厂一带就有一百多家,隆福寺街也是京都书肆繁集之处。有的以贩卖为主,有的兼作雕版印刷发行。如老二酉堂、聚珍堂、善成堂、文成堂、文宝堂、荣禄堂、文锦堂、文贵堂、文友堂、翰文斋等,都是刻印兼发行的。所刻书大部分是村塾采用的《五经》、《四书》和启蒙学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七言杂字》以及初学书写临摹的字帖等。或者是医、卜、星相、佛经、善书、类书、小说、缙绅等。这些刻本,不为藏家士大夫所重视,大都行销民间,所以保存下来的也很少。

老二酉堂:经营时期较长,肆设于琉璃厂路南,刻书很多,行销华北各地。书前封面题刻:京都老二酉堂,或在书尾刻:老二酉堂梓行。光绪十五年(1835年)刻明伦评《聊斋志异》,朱墨套印,镌刻精审。

聚珍堂:主人刘魁武,河北束鹿县人,于同治年间创肆北京隆福寺街路南。聚珍堂印书很多,而且采用雕版与活字两种技术。《五经》、《四书》用刻版印刷,文学、小说、诗词等作品多用活字排印。聚珍堂所印书籍,版式较小,多在封面题刻:京都隆福寺街路南,聚珍堂书坊梓行,版心下刻:聚珍堂藏版。刻有《书经》、《四书章句》、《幼学琼林》以及用木活字排印的《王希廉评红楼梦》、《儿女英雄

传》、《三侠五义》、《济公传》、《聊斋志异》等。聚珍堂本各书,校勘审慎,镌刻清晰,属坊刻本中上乘之作。

翰文斋:主人韩心源,河北衡水县人。光绪年间在琉璃厂设肆。属于书林中通晓版本者。祖孙三代从事书肆经营,长达百余年。刻有《蒙古源流》、《元遗山先生全集》、《清秘述闻》、《士礼居藏书题跋记》、《樊川全集》、《百宋一廛赋注》等。该店除刻印书籍之外,收集旧版古书,也是主要业务。

陶氏五柳居:主人陶正祥,江苏吴县人。少年时家境贫寒,后来以经营书肆为业。后迁寓北京,设书肆于琉璃厂路北。陶氏长于版本鉴定、搜访异书秘本,深受学者、藏书家称赞,刻有《十三经注疏》、《抱朴子》、《太玄经集注》等。

在北京的印刷作坊中,还有一家鸿远堂,于乾隆三年(1738年)刻印过《满汉字书经》,是一种汉、满文对照的书。

嘉庆六年(1801年)京都文萃堂刻有《新刻校正买卖蒙古同文杂字》,蒙汉图文对照,三节版,上层下层为对照文字,中间是图。收辑了许多当时习用的会话词语,刻印精雅,携带方便。除此之外,为了方便各族语言的交流,还刻有学习满、蒙、汉文对照的《三合便览》,全书十二册。亦当时坊间刻本。

其它印刷作坊也刻有很多书籍。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本立堂刻有《医学入门》等医药书籍。韦氏鉴古堂乾隆间设书肆于琉璃厂刻有《辑宋诗钞》。泰山堂光绪二十年(1894年)刻有《古文释义新编》、《四书读本》、《续彭公案》。文成堂光绪二十五年(189

9年)刻有《升仙传》,二十九年(1903年)刻有《诗经》。龙文阁刻有《日下尊闻录》、《徐氏三种》。文宝堂刻有《唐诗三百首注释》等。荣禄堂以刻卖缙绅全书为主要业务,但也刻了一些其他书籍,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所刻《名法指掌》,刻印清晰悦目。文锦斋刻了一些医药书籍。文贵堂刻了一些五经四书。文友堂刻有《景德镇陶录》、《景德镇陶说》、《中国艺术家徵略》、《明诗纪事》等。文友堂除刊版印书外,以收售旧本书为其经营特点。

三、其他地区的民间印刷

自乾隆年间起,广东的印刷业也开始发展起来,成为书籍的主要产地之一。最初,印刷业主要集中在顺德,后来逐渐发展到广州和佛山。广东的刻工有许多妇女参加,价格较其他地区便宜,因而吸引了不少出版者。苏杭一带的一些书商往往到广东刻版,将版运回当地印刷。各地官员将自己的著作送到广东刻印。在广州,可考的书坊有三元堂、五桂堂、文经堂、善书堂、敬业堂、翰文堂等二十三家。

清代中后期,佛山的商业、手工业开始繁荣,印刷也形成一个很大的行业,福建、徽州人也来这里开办纸行和墨行,印刷作坊可考的有二十多家。这里所印的书不但销往内地各省,也被贩卖到南洋。佛山印书的内容多为通俗小说、日用医书,如《红楼梦》、《群英杰全传》、《慈云走国》、《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达生篇》、《济人良方》等。

清代民间印刷业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印刷作坊分布较广,几乎所有的省都有一定量的印刷。福建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厦

门等地。江西的印刷业主要在金溪县的许湾。山东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聊城、济南等地。陕西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西安、安康等地,安康的来鹿堂从成都请来刻工,先后印刷书籍二百多种。湖北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武昌、汉口、沙市、等地。湖南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长沙、常德等地。四川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重庆、成都、德格等地。安徽的印刷业主要在安庆。河南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开封、彰德、郑州、周口等地。奉天(辽宁)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盛京(沈阳)、辽阳等地。云南的印刷业主要在昆明。另外,吉林、山西、甘肃、西藏等省,都有一定数量的印刷,印刷业分布的这样广泛,是过去所没有的。

善成堂:为晚清规模较大、刻书较多的书肆之一。总号设在重庆,在成都、南昌、汉口、山东东昌、济南、北京等地设有分号。所刻书也多经史小说之类,行销南北各地,刻印有:《监本书经》、《唐诗三百首补注》、《说唐前传》、《第一才子书》、《幼学故事琼林》等。书前有封面,刊书名、字号和刻书地点等。如《净发须知》封面:京板绣像净发须知,善成堂藏板,这是北京刻本;《礼记》封面刻:渝城善成堂梓行,这是四川刻本;《五柳仙宗》封面刻:东昌善成堂书局藏板,这是山东刻本。有的书不刻刊版地名,如《聊斋志异》封面则只刻:光绪丁亥季冬善成堂镌。版心下方和卷尾刻:善成堂三字。善成堂除自己印书以外,还贩卖其他各家出版书籍。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安徽屯溪菇古堂书坊刻印了唯堂编著的《开眼经》,这是一本四字一句、便于诵记的启蒙读物。

总之,清代坊刻事业十分活跃,许多民间大众读物,诸如小说、戏曲、唱本、医方、星占、类书、日用杂字等,多由这些书坊刻印出版。反映民间生活、社会风俗习惯的资料,也从这些书中可以找到。虽然书肆多重营利,往往因降低成本,影响书品质量,不如官刻、家刻版本精美。但是它在繁荣市场、普及文化教育方面所做的贡献是不容抹煞的

清朝服饰之旗装

清朝服饰之——旗装 清代,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服装形制代替了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的服装形制,旗装成为其代表性服饰。由满洲旗人设计制作,并作为所有旗人(男女老幼)统一的一种袍式服装叫旗装,满语称“衣介”。旗装又叫“旗服”。清代的旗装用料节省、制作简便。“衣皆连裳”与汉族服饰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轮廓,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记忆。 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突出修长曲线的秀丽旗袍,成为了满族的服饰代表,恰当展示了满族女性的温柔内涵。 旗鞋 满族妇女从小骑马,从不裸脚。故贵族妇女普遍穿着的鞋被称为“旗鞋”。 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或称“花盆底

鞋” 、“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旗鞋的木跟镶装在鞋底中间,三寸多高,整个木跟用白细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绫或涂白粉,俗称“粉底”。旗鞋的面料为绸缎,上绣五彩图案。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清代后妃的鞋有元宝底、花盆底和高底三种形式。 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旗头 旗头,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清军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满族妇女的发式和汉族妇女的发式相比,显得高大和夸张,具有艳丽夺目的效果。 旗头于清代晚期在满族及清宫中开始流行,其为板状冠型,呈现如牌楼般高耸挺立的风貌。清朝满族(旗人)妇女束发于头顶,梳成“单髻”或“一字髻”。其型制分:旗头座和两把头。

清代宫廷服装图案的艺术性探究

清代宫廷服装图案的艺术性探究 Classified Index: University Code: 10075 U.D.C: NO: 20100839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ArtsThe artistic research about the decorative pattern of Qing Royal costume C a n d i d a t e:Liu Shanshan Supervisor:Prof.Liu Guirong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Degree of Arts Spec ia l i ty:Arts University: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May,7>2013 摘要I 摘要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创建并统治的王朝。 清代是由满族人建立并统治的,在长达 268 年的统治时期,他们为中国服饰的历史续 写了重要的篇章。清代的服饰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与他们的民族艺术文化是息息相关

的,与民族生活环境与生产条件不可分割,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层次的内涵,所以才形 成了清代服饰的独特性。清代宫廷服装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来源于民族深厚 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作为一个统治阶级的民族,服装图案上的构成元 素与艺术表现手法都是整个民族整个时代艺术文化的审美价值的外在体现,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 本文围绕着艺术性研究这一个中心,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清代宫廷服装图案进行相 关性的研究分析。首先,通过对清代宫廷服装文化历史进行研究,主要以满族人的历 史文化,宗教信仰为主,以求了解清代宫廷服装图案的文化内涵以及图案素材的来源 和民族文化的关系。其次,从清代宫廷服装图案的艺术形式特征对清代宫廷服装图案 的艺术性特征进行总结和概括,主要是从图案的色彩及其象征性、图案构成的自然形 式和抽象形式,以及图案形式美这几个角度来分析,以求从更深层次的艺术角度来对 清代宫廷服装图案进行总结。第三,对清代宫廷服装图案进行美学分析,是

清代龙袍的十二章纹饰

服饰文化:清代龙袍的十二章纹饰(组图) 清代皇帝的服饰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礼服、吉服和便服。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规定以外的平常之服。龙袍,是上下连属的通身袍,比礼服略低一等,是皇帝在一般性的吉庆宴会、朝见臣属的时候穿用的常见礼服,也是我们常常见到的帝王服饰。 帝王们穿着的龙袍,在现代人的心中很容易产生敬畏与神秘的感觉。尤其对龙袍上制作精良、细腻、造型独特的纹饰图案充满疑惑,本文将对此做简单的介绍。 帝王的服饰上绣有各种寓意吉祥、色彩艳丽的纹饰图案。如:龙纹、凤纹、蝙蝠纹、富贵牡丹纹、十二章纹、吉祥八宝纹、五彩云纹等等。这些图案只为封建社会里的帝王和少数高官所服用,并不普及。如:龙、凤纹向来是帝、后的象征,除了帝、后之外任何人不得使用。十二章图案,自它在中国图纹中出现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专有纹饰,一直到封建帝制的灭亡,只应用在帝、后的服饰和少数亲王、将相的服饰上,从未在民间出现过。 在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清乾隆明黄缎绣五彩云蝠金龙十二章吉服袍(图一)。此袍严格按照繁缛复杂的清代服饰制度制作。据《清史稿·志七十八·舆服志》记载:“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襟左右开,棉、袷、纱、裘,各惟其时。”说明到了清代对龙袍在形制、制作工艺、装饰图案以及对于衣服的色彩上都规定得十分严谨苛刻。 图一清乾隆明黄缎绣五彩云蝠金龙十二章吉服袍

图二金龙纹—正龙 这件龙袍上的每个图案都有着丰富的意义,起到特殊的作用。而且无论是选料还是绣工都是十分严谨工整的,代表了清代鼎盛时期的工艺水平。 首先,龙袍通身绣九条金龙。正龙绣得正襟危坐,一团威严,行龙绣得极富活力,似动而非动。四条正龙(图二)绣在龙袍最显要的位置——前胸、后背和两肩,四条行龙在前后衣襟部位,这样前后望去都是五条龙,这寓意九五至尊。但是我们这样粗略的算下来却只有八条金龙,这与史书上记载的有出入,于是有人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本身就是一条金龙,穿着龙袍后金龙就达到九条了。其实这第九条金龙绣在里面的衣襟上,要掀开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到。 在龙纹之间,绣以五彩云纹、蝙蝠纹、十二章纹等吉祥图案。五彩云纹是龙袍上不可缺少的装饰图案,既表现祥瑞之兆又起衬托作用。红色蝙蝠纹即红蝠,其发音与“洪福”相同,也是龙袍上常用的装饰图案(图三)。在龙袍下摆排列着代表深海的曲线,这里被称为水脚(图四)。水脚上装饰有波涛翻卷的海浪,挺立的岩石,这寓意福山寿海,同时也隐含了“江山一统”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图三“洪福”纹

满族传统文化今天现状

摘要:文化变迁研究一直是中国民族学所研究的问题之一,也是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内容之一,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满族聚居区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调研,我们对于现阶段满族文化的保存、保护有了比较清楚的掌握和认识,对满族文化的现状及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满族;传统文化;文化变迁。 文化的变迁是一种常态。通过文化的更迭变迁,原有的旧的文化形态才能进步与更新。[1]文化变迁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巨大的意义。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满族聚居区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调研,我们对于现阶段满族文化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保存、保护方面有了比较清楚的掌握和认识,也有利于我们今后对满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途径也做出更新的判断和思考。 一、物质文化的变迁。 物质文化也称之为物态文化或显形文化。满族传统物质文化如服饰、饮食、居住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1.满族传统服饰被现代服饰取代。 作为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文化是比较容易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变化的,文化的整体变迁往往都是最先有服饰的变化表现出来的。满族传统服饰主要包括长袍(统称旗袍)、马褂、坎肩、套裤、兜肚、靰鞡等,满族男子多带瓜皮帽,女性多为扇形冠,即俗称的“旗头”。这是由于满族先民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和林海雪原的广袤大地上,四季分明,冬季较长,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及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服饰的用料和款式。但在今天,这些传统服饰已经很难觅得踪影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只在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一户老人家里见到了以前留下的灰色粗布长袍,但当时这件长袍已经被老人剪成两段,准备做坐垫,让我们觉得非常可惜。据我们了解,在新宾腰站村还有少量的满族传统服饰,但也多放于衣柜中,平时很少有人穿,只在节日等表演节目是会穿。据吉林乌拉街镇韩屯关秉正老人(男84岁)介绍,他小时候是穿满族长袍的,村里的满族人家里条件稍好些的都穿满族服装,妇女穿旗袍。但现在,人们基本都是以汉族服饰为主了。只是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满族的旗袍经过不断的改良和审美价值的开发,已经成为适合现代人穿着的服饰样式,不仅让其他民族的同胞喜爱接受,更是具有国际知名度,成为中国服饰的标示之一。但这并不能改变满族传统服饰已经逐渐被汉族服饰所取代的事实,传统服饰已经成为只能在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成为历史的标志。 2.日常饮食结构与汉族基本趋于一致,民族特色食品地域化。 饮食习惯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也是体现民族特色和风情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满族世居东北,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是满族形成了自己的饮食特点和习惯。偏好粘软甜酸、口味偏咸,喜食野味,忌食狗肉等,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满族在日常基本的饮食结构方面也和以往不同,以前满族多种植黍、粟、糜子、高粱等,现在,满族的主食多是都是以大米、白面等为主,和汉族基本一致。传统满族饮食是忌食狗肉的,但现在很多满族并不在乎这点,甚至不了解,就这一点我们在调查中做了比较,我们发现内蒙的满族知道忌食狗肉这一习俗的很少,相比之下,吉林满族和辽宁满族对这一点知道的人明显多一些。不过,即使是知道这一点,很多满族人还是会吃狗肉。传统的饮食习俗并不会约束他们的饮食选择。 但是,满族的特色食品并没有彻底消逝,特别在东北地区,它依然存在人们的餐桌上,并且成为东北各族人民都很喜欢的食品,形成了地域化的饮食特色。满族喜食的粘食,如苏子叶饽饽,粘火烧、粘豆包,还有酸汤子,都大家的喜爱的食品,萨其马更是最为驰名的满族糕点。 3.满族传统房屋日趋现代、新潮。 满族传统房屋有三大特点:口袋房、落地烟囱、蔓子炕(万字炕)。另外,传统满族房屋西炕不住人,一般在西墙供奉祖宗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满族人民住进的楼房或者新式平方,内部装饰更加新潮,东西炕也都住人了。随着老人的离世,年轻一代祭祖意识淡漠,在西墙供奉祖宗板的传统也就少了。满族与汉族居室没有太大区别。当然,传统的房屋虽然不再作为居住使

清代服饰

第八章——清代服饰 ?一、不同文化的激烈对抗 ?二、顶戴花翎论官贵 ?三、马蹄箭衣与龙蟒官袍 ?四、龙褂、补褂与黄马褂 ?五、端罩及其他朝服用品 ?六、一般男子服饰 ?七、女子服饰 一、不同文化的激烈对抗 ?1、女真族 ?2、剃发易服 ?3、服色肩舆永例 二、顶戴花翎论官贵 ?1、冠 ?分两类:冬天戴的叫暖帽 ?夏天戴的叫凉帽 ?暖帽:圆形,有一圈向上反折的冠檐;质地多为各种毛皮,以貂皮为贵,其次为海獭皮,再次为狐皮。多为黑色,帽顶周围饰有红色的帽纬,顶端还有不同颜色和知道的顶饰。 ?凉帽:比暖帽大,无檐,形如圆锥;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为骨,红纱绸为里,再以白色、湖蓝或黄色罗为表,另选石青片金织物裹边而成;四周也用红色纬缨装饰,顶饰大致同暖帽。?区分等级的标志就是顶饰“顶子”。 ?2、顶子 ?皇帝顶子级别最高,朝冠和吉服冠顶子通常用最好的东珠(产于黑龙江、松花江等江水中的蚌珠,因生于北国寒冷水域,生长缓慢,质地光润,是清代供皇家专用的贡品)为顶饰。?一般品官的顶子不能用东珠,文武一品用红宝石,文武二品用珊瑚,文武三品用蓝宝石,文武四品用青金石,文武五品用水晶,文武六品用砗磲,文武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锭,九品用阳文镂花金顶。进士、状元冠帽用金三枝九叶顶,举人、贡生、监生冠帽用雀顶,生员用银雀顶。 饰翎 ?花翎也是清代官服冠帽上用以区分等级的标志 ?花翎:指的是冠帽后面拖着的一根孔雀羽毛。 ?帽顶专设有与笔帽长短粗细相仿的玉质或珐琅质的翎管,供插翎羽用。 ?一定品级以上官员所用花翎上面有“眼”,眼就是孔雀羽毛尾端的花圆眼形图斑,有单眼、双眼及三眼之分,以眼多者为贵。 ?作用相当于古代的貂尾。 马蹄箭衣 ?袖口马蹄形袖盖,箭袖也称马蹄袖 龙袍 ?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 1644 年—1911 年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因其长期处于游牧生活和征战状态,所以紧身、简洁、便于骑射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清朝

统治者一直对自己的民族服饰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不仅认为民族服饰是祖先的传统,而且认为这是他们屡战不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对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展极其重视。清朝服饰也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对于近世纪的中国服饰影响较大。 套金护指的慈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慈禧写真像》

皇帝朝冠 皇帝朝冠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冬朝冠冠体为圆顶 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用薰貂或黑狐毛皮制作,顶上加金缧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 底层为底座,有正龙 4 条,中间饰有东珠 4 颗;第二、三两 层各有升龙 4 条,各饰东珠 4 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 饰东珠 15 颗。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夏朝冠冠形作圆锥状, 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作成,外面裱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织金边饰;内 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15颗,冠后缀东珠7颗。冠顶再加镂空云龙嵌大东珠金宝顶,宝顶形 式与冬朝冠相同。

清皇帝冬朝冠 清高宗夏朝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高宗夏朝冠冠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龙袍 清代只有皇帝才能穿十二章龙袍,龙袍是圆领、大襟、右衽、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的长袍,明黄色,用缂丝或妆花、刺绣作金龙九条,再装饰十二章纹样,间以五色云幅纹,下幅装饰八宝立水。领前后饰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正龙各一条,马蹄袖端饰正龙各一条。领和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边饰。随季节变换棉、纱、夹、裘等材料。

清朝服饰礼仪

清朝服饰礼仪 清朝服饰礼仪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其基本款式是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三部分组成;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襞积,其右侧有正方形的衽,腰间有腰帏。而披须(又名披肩、扇肩)、马蹄袖(又名箭袖)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蓝色,朝日用红色,夏朝服常雩(求雨),祭祀时用蓝色,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御用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盛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 龙袍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

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凤袍 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本图展示的服装纹样为凤穿牡丹。整件服装在鲜艳的蓝色缎地上,绣八只彩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牡丹的颜色处理得净穆而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画特点。与此相反,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度极为强烈,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

旗袍与中国传统服饰-中英互译

旗袍与中国传统服饰 旗袍源自清代满族女性服饰,被誉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典范。它不仅在整体造型的风格方面符合中国文化和谐的特点,而且它的装饰手法也展现着浓厚的东方特质。另外,穿旗袍可以增加形体的修长感,配上中高跟鞋,更可以抬升人体的重心,将东方女性的端庄、典雅和含蓄的美展露出来。因此旗袍在中国民族服装中独领风骚,久盛而不衰。 中国男子的传统服饰比较有代表性的为长袍、马褂,长袍和马褂都是满族男子的服装,盘领、窄袖,马褂是对襟,大都有马蹄袖,长袍为大襟。也有马褂、长袍相连的两部形式,这种形式的长袍只有下半截,连扣在马褂的内下摆。长袍马褂给人的感觉是既不乏庄重,又显得洒脱和舒适。 2001年APEC会议各国元首穿着“唐装”集体亮相,掀起了一股以穿“唐装”为时尚的风潮。将“唐装”作为中式服装的通称,主要因为国外都称华人居住的地方为“唐人街”,所以“唐人”作为中式服装的通称,主要是因为国外都称华人居住的地方为“唐人街”,所以“唐人”穿的衣服自然就叫做“唐装”了。当今的“唐装”是由清代的马褂演变而来的,它的款式结构有四大特点:一是立领,上衣前中心开口,立式领型;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体没有接缝,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也就是盘扣;另外从面料来说,则主要使用织锦缎面料等。 另外,中国不动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服饰也各有特色。比如,肚兜就是关中和陕北的传统的贴身服饰,肚兜的形状就像背心的前襟,上面用布带系在脖颈

上,下面两边各有一条带子系在腰间,它可以避免肚子受凉,夏天时儿童穿在外面也显得天真烂漫。在儿童穿的肚兜上尝尝绣有虎头像和“五毒”图案,给予了大人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再比如,中国少数民族彝族的服饰也很有特点。彝族妇女的头饰大致有缠头、包帕、绣花帽三类,其中红河地区妇女的头饰更是琳琅满目,以银饰为贵为美。披风是彝族男女皆备的特色服装,以动物皮毛、毛麻织品和草编织制品为原料,以青、蓝二色为主。 Cheong-Sa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ostumes The cheong-sam has its origin in the Manchu female's costumes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mode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abilatory culture. As for the reason, the cheong-sam not only accord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harmony within Chinese culture in terms of the style, but also shows rich oriental idiosyncrasy with regard to ornamental techniques. In addition, the cheong-sam will give more pominence to a lady's slender figure, and also help to heighten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human bodies together with high-heel shoes, so that civility, elegance and dignity will be fully displayd. Therefore, the cheong-sam developed its own trend, which has been long lasting. As for the traditional clothes of Chinese men, the long gown and mandarin jacket are typical. Both of them have round necks and narrow sleeves. The mandarin jacket can be seen as a kind of Chinese-style jacket with buttons down the front, mostly with sleeves like a horse's hoof. However, the front of long gowns, with buttons on the right, is basically large. There is also a type of garment combining the long gown and the mandarin jacket, and they will only have the under-half part,

浅谈中国历史清朝服饰文化

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服饰形式也最繁缛复杂是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大变革。 一、朝服饰文化背景 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统治阶级,满洲贵族借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臂助,进入关内,建立清王朝,时公元1644年至1911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与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政治与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汉人的强制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十从十不从”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 分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在清王朝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也给服饰一冲击和影响。乾隆帝好大喜功,但他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已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治理论,而不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故颁布了冠服制度。二、清朝服饰的特点 清入关后,顺治二年下剃发令,军民人等限旬日尽行剃发,并依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以此作为归顺与否的标志。

顺治九年,废除了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从此,男子一改束发为削发垂辨,以箭衣小袖,深鞋紧袜,取代了明代宽衣大袖与统袜浅鞋,其中“马蹄袖”最具特色。另外, 清代衣物上采用纽扣做连接件,大大提高了服装的形式和结构。 锁着满汉民族融合,清代服饰仍可以看到对前代服饰基础方面的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冠服朝褂的补子,花翎,以及官员所用的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以及命妇朝冠所缀金凤,金翟数目多少,区分等级的制度。 清后期,在“中学为体,西学为重”的新思想影响下,先后几次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留学生剪掉了辫发,开始了西装。此后,清政府开办学堂,操练新军,采用西式的操衣和军服,学生和军队的服饰也有了改变。 清代皇帝朝服,龙袍,皇后凤袍,出现了hui衣。清代八旗兵着甲胄,武士穿盔甲,琵琶褂,马褂。晚清有云肩和刺绣衬衣,太平天国的宽袖服,忠王着龙袍。此外,最大特色当属旗装了。 满族旗装(图二)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外露,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

清朝皇后嫔妃的服饰(图)

清朝皇后嫔妃的服饰(图) 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 金簪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

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比如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骨簪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进关以后,由於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如乾隆

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点翠钿子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一是实用簪,多用於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於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随著清代后妃发式逐步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朝

【宫廷】有关清朝各类人物的服装描写

【宫廷】有关清朝各类人物的服装描写 亲王亲王朝冠,与皇子同。吉服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惟其时。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红纱绸里。石青片金缘。上缀朱纬。顶用红宝石,曾赐红绒结顶者,亦得用之。知 端罩端罩,青狐为之,月白缎里,若曾赐金黄色者,亦得用之。补服用石青色,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朝服、蟒袍蓝及石青随所用,若曾赐金黄色者,亦得用之。馀与皇子同。主 朝珠朝珠、朝带、吉服带、雨冠、雨衣、雨裳,均与皇子同。崇德元年,定亲王冠顶三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八。前舍林,嵌东珠四。后金花,嵌东珠三。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东珠四。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十,舍林、金花各增嵌东珠一。带四片,每片嵌东珠四。服用五爪四团龙补、五爪龙缎、满翠四补等缎。知 亲王亲王世子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九,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五。后缀金花,饰东珠四。吉服冠、端罩、补服、朝服、蟒袍、朝珠皆与亲王同。主 朝带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三。左右佩绦如带色。吉服带与亲王同。顺治九年,定亲王世子冠顶三层,共嵌东珠九。带用金镶玉版四片,每片嵌东珠三。服与亲王同。斋 郡王郡王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八,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四。后缀金花,饰东珠三。吉服冠、端罩皆与亲王世子同。知 补服补服,用石青色,绣五爪行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朝服、蟒袍、朝珠皆与亲王世子同。斋 朝带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二,猫睛石一。佩绦如带色。吉服带与亲王世子同。崇德元年,定郡王冠顶三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七。前舍林,嵌东珠三。后金花,嵌东珠二。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绿松石四。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八,舍林、金花各增嵌东珠一。带四片,每片嵌东珠二。服与亲王同。主 贝勒贝勒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七,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三。后缀

中国清朝服饰文化大全_这些服饰有什么特点

中国清朝服饰文化大全_这些服饰有什么 特点 在古老的中国,每个朝代都会有自己朝代的服饰特点和文化,清朝的服饰也不例外。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国清朝服饰文化,希望你喜欢。 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统治阶级,满洲贵族借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臂助,进入关内,建立清王朝,时公元1644年至1911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与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政治与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汉人的强制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十从十不从”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 分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在清王朝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也给服饰一冲击和影响。乾隆帝好大喜功,但他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已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治理论,而不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故颁布了冠服制度。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服饰形式也最繁缛复杂是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大变革。 清朝服饰的特点清入关后,顺治二年下剃发令,军民人等限旬日尽行剃发,并依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以此作为归顺与否的标

志(图一)。 顺治九年,废除了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从此,男子一改束发为削发垂辨,以箭衣小袖,深鞋紧袜,取代了明代宽衣大袖与统袜浅鞋,其中“马蹄袖”最具特色。另外,清代衣物上采用纽扣做连接件,大大提高了服装的形式和结构。 锁着满汉民族融合,清代服饰仍可以看到对前代服饰基础方面的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冠服朝褂的补子,花翎,以及官员所用的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以及命妇朝冠所缀金凤,金翟数目多少,区分等级的制度。 清后期,在“中学为体,西学为重”的新思想影响下,先后几次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留学生剪掉了辫发,开始了西装。此后,清政府开办学堂,操练新军,采用西式的操衣和军服,学生和军队的服饰也有了改变。 清代皇帝朝服,龙袍,皇后凤袍,出现了hui衣。清代八旗兵着甲胄,武士穿盔甲,琵琶褂,马褂。晚清有云肩和刺绣衬衣,太平天国的宽袖服,忠王着龙袍。此外,最大特色当属旗装了。 满族旗装(图二)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外露,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肩坎,马褂增加,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在中国服饰史上特别突出。 清代男子服饰官定冠服:上至皇帝,下至文武官员等,均按品级服用。冠有朝冠,常服冠,行冠,雨冠,分暖帽和凉帽。

浅析满族服饰图案与时尚服饰图案的融合

浅析满族服饰图案与时尚服饰图案的融合 文章介绍了满族传统民族服饰图案的发展历程,探讨了满族服饰图案与时尚服饰图案的融合及创新设计方法。认为在民族服饰图案的创新中,最主要的就是设计应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观,要将满族服饰原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图案或纹样抽象出来,取其精髓并符号化地加以运用。 标签:满族服饰;时尚服饰;图案融合;设计方法 一、满族传统民族服饰图案的发展 民族服饰除了款式外最吸引人的就是民族服饰图案。民族服饰图案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已经有了各自的民族特色。 1、满族服饰的发展历程 满族历史可追溯到7000年前,全称满洲族,是通古斯民族一个支系。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白山黑水造就了他们勤劳勇敢的性格。满族从古至今有很多称呼,有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等。满族服饰早期为了适应寒冷天气,以袍装为主要形式,到了明朝时期吸收了一些汉族服饰文化特点,在袍装基础上加入了袄装的特点,从此满族服饰便改进成具有满汉文化的旗装。清朝建国后,将旗装推广到了全国各地,旗装很快就与汉族的传统服饰相融合。到了民国时期,又和现代西方时装结合形成具有现代时尚和民族特色相结合的典范之一。 2、满族服饰图案的发展历程 从当今商业角度看,满族服饰图案发展和满族服饰的发展比起来显得逊色了一些,它并没有和现代时尚结合,图案设计比较传统不能激发现时代人们的购买欲望。满族的服饰花纹色彩主要以白色和蓝紫色为主,其中白色是一个重要的颜色,因为在满族传统中有提倡白色的习俗,白色清洁、白色高贵、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所以在满族服饰中经常在红蓝等色的旗袍上配以白色的花纹图案。 满族服饰图案花纹主要为刺绣,大多以刺绣花卉、芳草、鹤鹿、龙凤纹为主。满族入关后其民族服饰图案也加入了许多汉族吉祥符号,如福、禄、寿、喜、万字等,也融合了汉族的几何纹样。同时满族服饰也学会了汉族的织花和印染。 满族服饰图案从几千年的发展来看,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归纳它的发展历程。首先,从图案色彩上看,从单纯的白、蓝、紫,逐渐加入了汉族认为“正色”的青、红、皂、白、黄等颜色,使得服饰花纹色彩更加丰富了。其次,从图案花纹上看,从单纯的几种纹样融入了汉族的文字和抽象型纹样。再次,从服饰花纹的制作上看,满族图案在入关后学会了汉族的印染,从此印染和刺绣这两种方法就成了满族服饰纹样制作的主流。

袁仄《中国服装史》笔记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

袁仄《中国服装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攻重浩精研学习网提供资料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考点一:走进中国服装历史★★ 1服装 服装,俗称“衣裳”、“衣服”。它不仅起着遮体、护体、保健、御寒、防暑等作用,而且还起着装饰、美化、标志等作用,通过衣质、色彩、裁制和造型等的变化,能够充分显示人的体态和仪容的美感,或表现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和个性。服装是一种带有工艺性的生活必需品,在一定生活程度上反映着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会风尚面貌的重要标志。 2服装的整体特点 中国服装的整体特点是色彩鲜明、工艺精美、重视细节装饰,各民族服饰的风格、款式迥然不同,不同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在其民族服饰中。 3服装的民族性特征 中国民间服饰深深植根于民间生活与民俗活动中,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命力也非常旺盛,比如农历新年的红绒头花,端午节的老虎耷拉,情人互赠的服饰信物,用天然植物编织的箬笠、蓑衣,还有手工制作的虎帽、虎鞋、猪鞋、猫鞋、屁股帘儿等,这些服饰都具有典型的民族性特征。 4服装的发展历程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衣冠王国”,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易·系辞下》)中可见中国服饰与文明同步。 (1)一千万年前,古猿人用树叶兽皮御寒、蔽体遮身。 (2)几十万年前,氏族公社时期,人们用骨针简单缝纫而初具服装轮廓。 (3)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氏族人和大汶口人已开始广泛种麻、养蚕,男耕女织、缝纫初兴,衣裳(服装)初步形成。比较原始的服装是无袖、无领、无裤的裙衣式。 (4)经过不断地完善和改进,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的各个朝代的服装:开始讲究的商代服装;服饰齐全的春秋战国服装;分类定名的汉代服装;工艺精湛的唐代服装;品目繁多的元代服装;等级严明的清代服装;以及品种齐全、绚丽多彩的现代服装等。 考点二:中国服装史中的五次变革★★★ 中国的服饰文化是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服装史专家周锡保总结了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重大变革。1战国时期 这次变革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目的,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废弃传统的上衣下裳,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服饰引入中原,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将下裳改为裤。 2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蛮夷入主中原”,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十分普遍,受魏晋玄学思想的影响,宽衣博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佛教流入中原,佛教艺术也影响着服饰形制和纹样。

清代龙袍的十二章纹饰

清代皇帝的服饰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礼服、吉服和便服。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规定以外的平常之服。龙袍,是上下连属的通身袍,比礼服略低一等,是皇帝在一般性的吉庆宴会、朝见臣属的时候穿用的常见礼服,也是我们常常见到的帝王服饰。 帝王们穿着的龙袍,在现代人的心中很容易产生敬畏与神秘的感觉。尤其对龙袍上制作精良、细腻、造型独特的纹饰图案充满疑惑,本文将对此做简单的介绍。 帝王的服饰上绣有各种寓意吉祥、色彩艳丽的纹饰图案。如:龙纹、凤纹、蝙蝠纹、富贵牡丹纹、十二章纹、吉祥八宝纹、五彩云纹等等。这些图案只为封建社会里的帝王和少数高官所服用,并不普及。如:龙、凤纹向来是帝、后的象征,除了帝、后之外任何人不得使用。十二章图案,自它在中国图纹中出现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专有纹饰,一直到封建帝制的灭亡,只应用在帝、后的服饰和少数亲王、将相的服饰上,从未在民间出现过。 在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清乾隆明黄缎绣五彩云蝠金龙十二章吉服袍(图一)。此袍严格按照繁缛复杂的清代服饰制度制作。据《清史稿·志七十八·舆服志》记载:"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襟左右开,棉、袷、纱、裘,各惟其时。"说明到了清代对龙袍在形制、制作工艺、装饰图案以及对于衣服的色彩上都规定得十分严谨苛刻。 图一清乾隆明黄缎绣五彩云蝠金龙十二章吉服袍

图二金龙纹-正龙 这件龙袍上的每个图案都有着丰富的意义, 起到特殊的作用。而且无论是选料还是绣工都是十分严谨工整的,代表了清代鼎盛时期的工艺水平。 首先,龙袍通身绣九条金龙。正龙绣得正襟危坐,一团威严,行龙绣得极富活力,似动而非动。四条正龙(图二)绣在龙袍最显要的位置--前胸、后背和两肩,四条行龙在前后衣襟部位,这样前后望去都是五条龙,这寓意九五至尊。但是我们这样粗略的算下来却只有八条金龙,这与史书上记载的有出入,于是有人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本身就是一条金龙,穿着龙袍后金龙就达到九条了。其实这第九条金龙绣在里面的衣襟上,要掀开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到。 在龙纹之间,绣以五彩云纹、蝙蝠纹、十二章纹等吉祥图案。五彩云纹是龙袍上不可缺少的装饰图案,既表现祥瑞之兆又起衬托作用。红色蝙蝠纹即红蝠,其发音与"洪福"相同,也是龙袍上常用的装饰图案(图三)。在龙袍下摆排列着代表深海的曲线,这里被称为水脚(图四)。水脚上装饰有波涛翻卷的海浪,挺立的岩石,这寓意福山寿海,同时也隐含了"江山一统"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图三 "洪福"纹

清朝服饰的特点

清朝服饰的特点 马蹄袖是游牧民族最显著的特征,在清朝中有反映,而农耕民族注重审美观,崇尚娴静,舒适,衣服较宽松,... 清代服饰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马褂的形制为对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装。马褂多为短袖,袖子宽大平直。颜色除黄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为礼服。其它深红、浅绿、酱紫、深蓝、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土为戴暖帽、穿马褂、行袍的男子。 清代服饰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其中一种为“马甲”或称“坎肩”,男女皆着。样式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一般穿在里面,样式也比较窄小。清末时,有把马甲穿在外面的。还有一种多钮扣的马甲,称“巴图鲁看坎肩”(巴图鲁是满语,是“勇士”之意)。这种马甲,四周镶边,在正胸钉一横排钮扣,共十三粒,俗称“一字襟”马甲,或称“十三太保”。先在朝廷要官服用,故称“军机坎”。以后,一般官员也多穿着,成为一种半礼服。清代服饰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清代礼服一般无领,穿时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领。春秋季节,用浅湖色缎,冬季用绒或皮,这种领子,又称“领衣”,又因形似牛舌,故俗称“牛舌头”。质料用布或绸缎,前为对襟,用钮扣系之,束在腰间。还有一种披肩。形似菱角,上面绣以纹样,多用于官员朝服。本土为领衣实物。 清代服饰清代妇女发饰,分为满汉二式。初期还保留各自的原有形制,后在相互影响之下,都有明显的变化,而且各地风俗也不一样。清朝中叶,汉族妇女模仿满族宫女发饰,发饰品种繁多,各个时期流行的发式也各不相同。汉族妇女服饰,初期仍如明末之旧。经过不断的演变,终于形成一代特色。凡后妃命妇,用凤冠、霞帔。普通妇女除婚嫁及入殓时“借穿”一下这种服饰外,其它场合以披风、袄裙作为礼服。袍衫(旗袍)为满族妇女的主要装束,也深受汉族妇女的喜爱,不过满族的女装没有汉族的宽大。满族女装一般为窄而瘦长,多在外面加坎肩。此图为梳旗髻、穿旗袍及梳平髻、穿袄裙的妇女。 清代服饰清代妇女 发饰 ,分为满汉二式。初期还保留各自的原有形制,后在相互影响之下,都有明显的变化,而且各地风俗也不一样。汉族妇女的发式,在清代中叶模仿满族宫女发式,以高髻为尚。以后还流行过平髻、圆髻、如意髻等样式。清末,崇尚梳辫,初在少女中流行,以后逐渐普及。满族妇女发式,大多以为钿子为饰。钿子以铁丝为骨,也有用藤丝的,外面裱以黑纱,上面饰有翠翟。普通满族妇女,多为“叉子头”式,也称“两把头”、“把儿头”的。后来,受汉族影响,一般都将发髻梳成扁平的形状,俗称“一字头”。到了清末,这种发髻越来越高,逐渐

清朝后妃服饰制度

清朝后妃服饰制度 清朝后妃服饰制度 1357年明玉珍率军占领重庆,被徐寿辉任命为陇蜀行省右丞,此后又率兵入川,占领成都。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便与陈友谅断绝关系,自称陇蜀王。1362年明玉珍即皇帝位于重庆,国号夏,建元天统。明玉珍占据川蜀一带,但并无远略,派人 交好朱元璋。此时朱元璋不想树敌,回信道:“予与足下实唇齿邦,愿以孙刘相吞噬为鉴。” 1.朝褂:(1)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朝褂,按《大清会典》规定,有三种 款式,均石青色,织金缎或织金绸镶边。这三种朝褂领后均垂明黄色绦,绦上缀饰珠宝。 朝褂是穿在朝袍外面,穿时胸前挂彩、领部有镂金饰宝的领约、颈挂朝珠三盘、头戴朝冠,脚踏高底鞋,华美绝伦。①圆领对襟,有后开裾,缺袖的长背心,自胸围线以下作襞积 (褶裥),其纹饰在胸围线以上前后绣立龙各二条,胸围线以下则横分为4层,第1第3两 层分别织绣行龙前后各2条,第2第4两层分别织绣万福(蝙蝠)万寿(团寿字),各层均以 彩云相间。②圆领对襟、缺袖、后开裾、腰下有襞积(褶裥)的长背心,纹饰前胸后背各织 绣正龙一条,腰帷织绣行龙4条(前后各2条),下幅织绣行龙8条(前后各4条)。三个装 饰部位下面均有寿山纹,平水江牙。③为圆领、对襟、缺袖,无襞积左右开裾至腋下的长 背心,前后身各织绣大立龙各二条相向戏珠。下幅为八宝寿山江牙立水、立龙之间彩云相间。假如说前两式朝褂的装饰风格是横分割,精美奇丽,则这第三种款式为竖分割,豪放 富丽。(2)贵妃、妃、嫔朝褂,与皇贵妃相同,但领后的绦为金黄色。 乃皇上不责西甯,而反笑周元理者又何也?盖皇上知汉人中有以奴才二字为自昔北俗 骂人之词,而不甘为满洲奴才也,故借周元理以警惕之。在马人龙则恐其冒认奴才焉,在 周元理则恐其不服为奴才焉,操纵臣下之术亦神哉! 2.朝袍:(1)皇太后、皇后朝袍,分冬夏两类,均为明黄色,其基本款式均由披领、 护肩与袍身组合。开领和袖子另有特点,开领是从领口右缘向右方折斜,故与斜领或圆领 右衽的一般款式不同。袖子是由袖身与接袖(约12厘米宽)、综袖(又称中接袖)、袖端(即 马蹄袖)相接而成,并在腋下至肩部加缝一段上宽下窄的装饰性护肩,领后垂明黄绦,上 缀珠宝。穿时朝袍必与朝褂配套。 提起大清王朝的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人们大都认为他是一位明君,甚至称之为 圣祖仁皇帝。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明君圣祖却有着鲜为人知的秽乱私生活。那么,康熙的 后宫究竟有多少嫔妃?他的私生活到底有怎样的秽乱?为什么一代明君的私生活如此的秽 乱呢?康熙究竟有多少嫔妃?染指过多少女人,这给连史学家都没有统一说法的问题,恐 怕普通人更难说得清楚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