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分析

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分析

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分析
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分析

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分析

恐怖虽自古有之,但成为审美形态却是在电影工业出现以后。大量恐怖电影的创制,表明人们开始主动地把恐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引言

近年来,在欧美和日本、韩国、泰国恐怖片大举侵占国内电影市场的同时,国产恐怖片市场表现的却是持续低迷,今年上映的国产恐怖电影,如午夜微博、枕边有张脸、笔仙2、咒丝,无一不是在“板砖与口水齐飞”的景象中落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输。

恐怖电影日渐浓厚的商业色彩和阴森可怖的镜头描述很容易让人忽视恐怖电影这一电影类型的美学价值。实际上,在从诞生至今的近百年时间中,恐怖片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创作模式和观影群体,其美学层面的价值探索已成了当下影视领域里一个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当下对于恐怖电影审美价值的文献分析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对电影文本、镜头语言、故事结构等专业技巧分析;对电影主题所蕴含的社会人文价值分析;精神与心理层面的作用分析。

对于恐怖电影多角度的立体化的美学透视,可以让专业领域以外的人群对恐怖电影的独特魅力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而不是静止地停留于感官对于恐惧的肤浅感受。

主题

1.何谓恐怖电影

百度百科:恐怖电影是运用一系列表现手法,使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人内心恐惧的电影。《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恐怖片的定义是:一种气氛阴森、题材可怖,通常包含一些暴力事件,立意使人毛骨悚然的影片。

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2月份下发《关于查处“恐怖灵异类”音像制品的通知》,并对“恐怖灵异类”音像制品下了如下定义:以冤魂厉鬼、异性怪魔等异类非人为形象塑造,以奇异的幻想、离奇的梦魇谵妄为虚构手段,以恐怖骇人、惊悚阴森、离奇悬疑的超现实情节为故事题材,以追求惊惧恐怖的感官刺激效果为目的的音像制品。

2.恐怖电影的分类

在《纯艺术:恐怖电影》一书中,汪影将恐怖电影分为三个类别:

神怪恐怖片:包括吸血鬼影片、幽灵片、神鬼片、魔法片和僵尸恐怖片等,如《惊情四百年》、《第六感》。

心理惊悚片:此类恐怖片以恐怖气氛和悬念的营造为主要诉求手段,例如20世纪60年代由希区柯克执导的《精神病患者》、90年代的《沉默的羔羊》。

血腥砍杀恐怖片:这类影片中充斥着挥舞刀锯的杀人狂,他们让横流的鲜血铺染了整个屏幕,例如《德克萨斯链锯杀人狂》、《万圣节》等都是这个领域的典型作品。

3.恐怖电影的作用方式

恐怖片所呈现的视听图景主要诉诸于观影者的负面情绪,使观众在焦虑、恐惧、紧张等心理状态下获得观影的快感。

恐怖电影通常运用杀人狂、变态狂、吸血鬼、各种怪兽等让人触目惊心的角色形象,在血腥、黑暗、苍白色调的渲染下,营造出阴森诡异、寒气袭人、压抑窒息的恐怖意境。

虚实相生是恐怖电影进行意境描述的独特形式,色彩运用上的明暗对比、人物场景的跨时空调度、人物关系的捉摸不定、场景氛围的紧张晦暗,都形成了观众在视听与心理上的双重冲击,画内画外皆可有无尽的回味空间。

4.恐怖电影的美学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恐怖不单纯是一种心理上的“刺激—反应”行为,更是一种承载社会意义的认知形式。恐怖片所强调的也不仅是视觉上的强势冲击,应该说,恐怖片的魅力在于人们对现实与想象的思考、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揭示、对死亡的直视和对未知世界的大胆想象,它是在现实与想象中寻找生命意义的一种艺术形式。

有学者提出,恐怖电影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一面镜子,反映了文化忧虑和社会危机。恐怖电影与现实有着密切联系,其取材离不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不同时期的恐怖电影所注重的多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恐惧与焦虑心理,虽然现在的商业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恐怖电影的对于现实的观照色彩,但作为影视文化的蓝本与营养来源,现实的力量仍是不可抹煞的。

5.恐怖电影审美接受的研究现状

西方的恐怖美学研究著作当首推弗洛伊德在1919年发表的论文,他在这篇论文中对神秘和令人恐怖的东西做出界定,他认为:神秘和恐怖感源于某种熟悉的但却受到压抑的东西。这篇论文虽然有他的局限性,但仍为日后人们探讨恐怖艺术提供了不竭的理论资源。

理论家们对恐怖艺术进行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美学研究则是伴随着恐怖艺术的繁荣,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出现的,这同恐怖艺术在70年代成为美国主流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70年代后,以“驱魔人”为标志,恐怖电影受到了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这部影片的成功也促使研究者去关注这一现象。

有些学者主张用崇高来解释恐怖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些学者则抛开美学现有的审美范畴,去具体研究恐怖艺术如何使人恐怖,如何带来愉悦。一种共同的认识是,此类艺术激起的并非是单纯的一种负性的情感,而是多种情感交织的情感流,使我们感到恐怖的根源在于恐怖艺术展现或激发了人类被压抑和克服的本能冲动。

基于对如何激起接受者恐怖的思考,研究者们则从精神分析维度与认识论维度对恐怖艺术的愉悦的研究,有些美学家希望从美学史的角度对恐怖艺术做出说明,或者用美学史上已存在的概念来解释恐怖艺术的审美形态。

6.文献分析

汪影《纯艺术:恐怖电影》:在此书中,汪影通过各类恐怖电影典型的集中分析探讨,论证了恐怖电影的纯粹艺术性。他认为,恐怖电影是一种既有试听享受,又有精神救赎的电影形态,是对于人类原始情感冲动——欲望与恐惧的释放。

史艳新《恐怖电影的魅力》:文章从恐怖电影的主题、画面元素的组合等方面探索了恐怖电影的魅力。作者从恐怖电影的心理作用机制入手,通过对典型电影深入浅出地分析,为读者展示了恐怖电影大师们在场景营造、色彩调度、角色塑造、故事结构、剪辑手法等方面独特造诣。

冯学红《恐怖的愉悦:论哥特小说和恐怖电影中的恐怖美》:本文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哥特小说和恐怖电影中恐怖元素的分析,探讨了恐怖美的美学特征,并分析了恐怖电影吸引力的美学和心理起源。

闻佳音《恐怖悬疑文化中的大爱主题》:恐怖悬疑文化,包括恐怖电影,一直都因充溢着偏执的恐惧感而只能偏踞主流文化的边缘。本文作者通过较为广泛的文本分析指出,在主题选取上,恐怖文化,包括恐怖电影,并不缺乏人文关怀的视角,惩恶驱邪、铁肩担道义的普世的价值观仍是当今不少恐怖电影创作的出发点。

刘可文《试论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死亡与生命本是两个二元对立的命题,刘可文却认为,对死亡的注视,恰恰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眷恋。在此文中,作者通过对恐怖电影形式与构成的分析,消解了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并提出了其核心观点:恐怖电影满足了人们的生命需要,是人类在暗夜中寻找生命意义的艺术奇葩,它在人

类生命的有力拓展、精神生命的深度关怀和社会文化的深刻反思三个方面体现了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张丹宁《爱与痛的边缘——论恐怖电影的美学分析》:本文作者认为,观众对于恐怖电影的观影心理源于对死亡的好奇与焦虑,并从精神与心理学的角度对此给予了理论支撑。通过对恐怖元素、视像符号、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作者给出了最后的结论:恐怖电影反映了一种文化焦虑,一种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朦胧反思。

6.总结

恐怖电影作为一种独立的电影类型,既讲究在电影文本语言、镜头语言等专业层面上的美学探索,也强调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吸收和现实环境的关怀。除此之外,由于恐怖电影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电影,它的诉求机制主要作用于观众的负面情绪,因此,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电影对于人类精神与心理层面的探照。

目前,关于恐怖电影审美价值的研究文献已形成了从电影创作意图到电影成品再到电影观众的全面覆盖,并在研究重点上达成了“虚实相生的平衡”。

在一波又一波的电影生产热潮中,恐怖电影的创作环境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近年出品的恐怖电影在美学价值的取舍上更偏向了画面上的震慑性,而忽视了故事文本上对于现实与想象的镶嵌,这一点在今后的美学研究当中应该会得到更为突出的表现。

文献参考

汪影《纯艺术:恐怖电影》,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

史艳新.恐怖电影的魅力,科技信息,2007年第八期.

冯学红.恐怖的愉悦:论哥特小说和恐怖电影的恐怖美,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第5卷,P67—71.

闻佳音.恐怖悬疑文化中的大爱主题,新闻爱好者(文学自由谈栏目),2011年1月,P129.

刘可文.论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当代文坛(影视画外音版),2012.3:112—115.

张丹宁.爱与痛的边缘——论恐怖电影的美学分析,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年6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