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高三备课资料)

一、表现手法:

用典、衬托、联想、想象、抑扬、比兴、象征、照应、对比、白描等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些诗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三国赤壁之战,如果没有火烧赤壁没有成功,放火船的时候连风也不帮忙的话,

那么在大乔小乔的命运就是被曹操俘获,安置在铜雀台里了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

2、衬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1)正衬

是指从正面映衬,就是利用与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陪衬体)作陪衬。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2)反衬

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这是一种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

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诗句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浩瀚无边的“大漠”与“孤烟”对比反衬,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那横贯沙漠的“长河”与“落日”对比,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深切感受,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从例子里看出,反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相衬的两个方面是相反的两个反面。

3、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

个典型。如: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由柳枝的纷纷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4、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狼爱上羊”而且还“爱的疯狂,他们相互搀扶去远方”。)如:

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诗歌选择了月夜遥忘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是都是关于想像的名句。

5、抑扬

这是指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表现手法。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1)先抑后扬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前两句写诗人兴致高昂、慕名游园,然而,乘兴到来却不能如愿以偿,一扇冰冷的柴门把满腔的热情挡在了胜景之外,好不扫兴。后两句却兀地一转,以一枝出墙的红杏写出满园的春光,游园不值,却又另有所得,前面遗憾,后面高兴,情绪在先抑后扬的落差中跌宕,春色在由喜转忧再由忧转喜的变换中更加美丽。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2)先扬后抑

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首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责之意,以“求”“访”等字突出了孝文帝爱惜人才、遍访贤臣的虔诚与谦恭。次句高度概括地写出贾谊少年英姿、议论风生、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暗中包含着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如果不看下文,读者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的颂歌。第三句承、转交错,把孝文帝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更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把文帝求贤若渴的形象褒扬到了极至;与此同时,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一词又埋下伏笔、留出悬念,意味深长而浑然无迹。末句陡然直转,有如拉

满的劲弓直射靶心,原来,先前的郑重求贤、推崇叹服,乃至虚席而问,都只不过是一种假象,文帝高度关注的并非治国安民之道,而是虚空无形的鬼神之事。反差之大,足以显现作者失望之深;感慨之沉,足以显现作者讽刺之烈。

整首诗先紧紧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再盘马弯弓,引而不发,及至捧到高处,却顺势一撒手,任其摔落,于是,前面的褒扬一并转化为贬抑的势能,正所谓“捧得愈高,摔得愈惨”,诗人对当政者崇佛媚道、不任贤才的讽刺也就更加深刻、更加有力。

“对比、象征、比兴”三种手法例举见《高考语文》P192—193

【说明】

这里要说明的是:诗词的表达技巧是不一而足,以上所列只是在高考中常见的一些。而不同的技巧之间也有相通之处,因此在鉴赏技巧的时候要注意,一首诗或词的表达技巧往往不是单一的,在作具体分析时,应该多方面地去想一想,不要漏说最主要的技巧,同时分析要尽量具体些,说出道理来。如: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后面两句。可以作如下的分析:

(1)以乐景写哀情。花开鸟鸣本是令人喜乐之景,但由于战乱不断,家庭离散,诗人见乐景而倍生伤痛之情。

(2)这种乐景写哀情也可以说成是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以倍增其哀。

(3)如果答拟人手法,也未尝不可。诗人感时伤别让花也溅泪,鸟也惊心,是诗人移情入景,将自己的主观感移到花鸟身上,从而表现出诗人伤痛之深。四、规律总结

我们平时阅读和练习时,要有意培养自己的“品评意识”,多从审美和评判的高度去审视作品,去辨析考题,以增强阅读和应试的自觉性。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有利于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1、答题技巧:

如果对所给诗歌的表达技巧进行赏析,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①从练字角度:着重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名句角度:着重分析该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③从修辞角度:审清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④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⑤从表现手法:辨明表现手法,如化用典故、想像等。

2、提问方式:

在高考试题中往往综合出现,很少孤立地命题,往往命题为: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和方法,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3、答题步骤: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明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阐运用)

(3)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分析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及旨意。(析效果)

4、答题示例

例1: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解析——“驼褐”,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明手法)。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阐运用)。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析效果)。

例2: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解析——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人们对这个传统佳节的很多欢乐的记忆和想象的,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夜却是另一种情景。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竟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寒灯只影自然难于入眠,更何况是除夕之夜!而“独不眠”自然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的景象,那更是叫人难耐。所以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从而逼出下文。“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称“客”。竟是什么使得诗人“转凄然”呢?当然还是“除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自己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那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

诗完一二句后,似乎感到诗人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却又撇开自己,从

对面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那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第三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第三句采用侧面虚写的写法。(明手法)

诗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这其实正是写诗人自己思念故乡和亲人。(阐运用)

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析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写“寒灯”有何作用?

答:(1)表达了作者客居他乡思归不得的孤寂凄凉之情。

(2)“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氛围的凄凉清冷和诗人心境的凄凉,使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情切动人。

例3: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解析——《春行寄兴》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诗人带着仕途不利的忡忡忧心和国家败亡的绵绵长恨,在落英缤纷黄鸟空鸣的春天经由宜阳(今河南宜阳县)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境内女几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山上有兰香神女庙,山中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长得非常茂盛,山涧的水向东又转向西流去。芬芳的花儿无人欣赏也就自己零落了,在春光满山的小路上,鸟儿在空阔山林中孤独地鸣叫。诗人写暮春的风景,草、水、树、鸟,动静结合,声色俱美,仿佛把读者也带到了这种意境中。而花开无人赏,鸟鸣无人听,作者的失意和不遇知音的心情也自然可见。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对偶修辞。(明手法)

三四句中“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阐运用) 对偶的运用,使得本诗语言更加简练、整齐,写出了诗人“春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有山有树,有花有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花自落” 、“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也透露出了作者的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效果)

5、练习巩固

练习一: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解析: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

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依然怅然若失的意态。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明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阐运用)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析效果)

练习二: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解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剌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明手法)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阐运用)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析效果)练习三:题菊花(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解析:自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名句出,文人墨客常借赞咏菊花之孤标傲世,表现自己的清高绝俗;而黄巢写菊花不落窠臼,别开生面,推出全新的境界。飒飒:风声,多指秋风声。青帝:春神,掌管百花之神。《尚书纬》:

“春为东帝,又为青帝。”菊花在飒飒西风中栽满园中,花蕊寒香味冷蝴蝶也不敢来,将来他要是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可想而知也就是当上皇帝,就要改变自然规律,叫菊花也在春天开放,好与桃花争奇斗艳。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明手法)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阐运用)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析效果)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好)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二) 提醒: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巧、艺术特色、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一、古诗词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高考中经常涉及的主要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象征、比兴、互文、用典、倒装、渲染和烘托等。) (1)抒情类: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 (2)描写类:动静,声寂,虚实,细节描写,白描,侧面烘托,对比,抑扬,衬托(正、反衬)、联想,比兴等。 2.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二、表现手法 1.典型表现手法: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抑扬结合、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用典、对写法、反衬、白描、细节描写、起兴、绘形绘色等。 例: (1)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观祈雨李约)对比(种田人焦虑万分地吹打着乐器到龙王庙去乞雨,而富人却在一旁看热闹,还唯恐天气阴下来乐器发出的声音不悦耳。 该诗将久旱祈雨的情景与朱门的处处歌舞升平相对举,深刻揭露出统治阶级不顾劳动人民疾苦,终年贪图享乐、醉生梦死的社会现实) (2)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柳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后池上刘攽bān)动静结合 (3)江城子苏轼(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虚实相生 (4)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抑扬结合(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3、才调:才气。【韵译】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评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5)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杜牧)以小见大(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

高考语文古诗表达技巧例析(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知识卡片】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 反复对比引用双关反语顶真通感用典互文叠字 呼告讳饰(婉曲)仿词飞白回文列锦 判断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比喻 2、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拟人 3、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对比比喻 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纱》)比喻对偶 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用典 6、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比喻对偶 7、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夸张 8、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互文 9、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互文 10、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比喻 11、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拟人 1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 13、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顶针 14、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拟人比喻通感

1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 16、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设问 1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拟人 18、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比喻 19、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夸张 2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借代 2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问 22、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设问 2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比喻对偶夸张 2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借代 26、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夸张借代 27、举酒欲饮无管弦。借代 28、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比喻 29、淡月梨花曲槛傍,清露苍苔罗袜凉。恨他愁断肠,为他烧夜香。——《凭栏人·春思》 反语 30、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蜂恋花?答李淑一》双关 3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比喻 3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呼告 33、他说话的时候带着地方口音:“武兄(松)把老五(虎)打喜(死)了。”飞白 34、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用典对比 36、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借代 37、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钗头凤》叠字 38、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烂柯】晋人王质进山打柴,见二童下棋,终局斧柄已烂,下山才知过了一百年。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简陋的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2.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一、四种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记叙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此词的“醉”能等同于生活中的“醉酒”吗?对此你作何理解? 明确:此词看上去都是作者的醉语醉态,实际词人是清醒的,昏醉欲倒的是最高统治者和把持朝廷的投降派。词人在这里借醉写自己独立的人格。高傲的品行和抗金复国壮志难酬的无比愤懑。表现手法上,词作拟人化和问答体的写法,幽默诙谐,风趣横生。 叙述杂以描写,让人物自己出来表演,塑造了生动艺术形象。 ◆议论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歌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首句直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往日以下做好铺垫。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好男儿,受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有愧于英雄的称号。第三四句对项羽如不自杀的结局做了假设;事情还是大有可为的。只可惜项羽自杀了。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此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歌的首句引出众口一词的论调,大运河就是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首句平淡无奇,但第二句反转话锋,摆出大运河的功劳来反驳。“至今”说明始终造福于世;“千里”说明地域之广;“赖”字更突出了运河对交通航运和国计民生不可缺少的作用。诗歌的后两句直承次句展开。采用两点论的正确态度,议论隋的开掘运河的千秋功过。一方面,诗人对隋的荒淫奢侈作了严正的批评,另一方面,诗人提出假设,如果没有这些奢侈糜费搜刮民脂民膏的恶行,那么的他的功劳就可和禹媲美。 你学过哪些诗歌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举例谈谈运用的妙处。 ◆抒情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点出送别之地,其中首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又暗切“送”字,为下面的画面染上了一层灰暗的底色。颔联、颈联继续描写江上的景色: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海门深邃,浦树幽远;树上水雾缭绕,显得滋润在。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无不笼罩在烟雨

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 1.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2.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 含蓄蕴藉。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这首诗歌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3.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象征: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 如“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4.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5.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6.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静的显得更静,动的更加生动)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7.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8.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9.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直抒胸臆,指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指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10.抑扬: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1.比兴:诗有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赋比兴三义属于表现手法。“赋”者铺陈,叙物言情,直歌其事,用赋的手法写诗,使人感到真实、亲切。“比”以此物比彼物,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如: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颈联以“落日”为喻,委婉表达了诗人顽强不息的精神和博大深沉的胸怀。尾联诗人将自己比作老马,用的是老马识途。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三闾庙》“沅湘流水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前两句即景起兴兼比喻,写屈原之怨像沅水、湘水一样长流不尽。 12. 虚实结合: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三四句以虚写实,写想象的情景,写作者以冰壶赠勉友人,寄望友人日后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

(完整版)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类诗歌的解题技巧 “以景语结情语”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说通俗点就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下面以高考题为例来探讨一下这类诗歌的解题技巧: 如2005年全国卷中出现过这样一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分析:此诗是“以景结情”类诗歌的典型之作,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许浑《谢亭送别》中“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末两句,上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结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在上海高考卷中,近年两次考题涉及到这一表达技巧。 2004年要求阅读明朝诗人杜庠《赤壁》诗:“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完成下题: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与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此题是鉴赏题,要注意寻找切入点,不过题干已作了提示: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高三备课资料) 一、表现手法: 用典、衬托、联想、想象、抑扬、比兴、象征、照应、对比、白描等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些诗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三国赤壁之战,如果没有火烧赤壁没有成功,放火船的时候连风也不帮忙的话,

那么在大乔小乔的命运就是被曹操俘获,安置在铜雀台里了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 2、衬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1)正衬 是指从正面映衬,就是利用与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陪衬体)作陪衬。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2)反衬 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这是一种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 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诗句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浩瀚无边的“大漠”与“孤烟”对比反衬,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那横贯沙漠的“长河”与“落日”对比,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深切感受,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从例子里看出,反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相衬的两个方面是相反的两个反面。 3、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 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 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 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衣 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 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1)借景抒情 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2)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 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3)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如刘禹锡《台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 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5)用典抒情 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 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 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作者: ————————————————————————————————日期: ?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一、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念奴娇 黄庭坚①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③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落,为谁偏照醽醁④?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⑤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⑥。 [注释]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但多次遭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②金荷:以金制成的荷叶杯。 ③桂影:相传月中有桂树,因称月中阴影为桂影。④醽醁(línglù):酒名。⑤老子:作者自指。⑥霜竹:指笛子。 (1)本词上阙先描写断虹高挂,秋空明净,山染新绿,后想象嫦娥驾月,这是采用了____表现手法。(2分) (2)《宋史》记载“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这首词正是他豪迈乐观精神的生动写照。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怀的。(5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4分) (2)读第二、三两联,任选一联,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古代诗歌艺术手法重要包括抒情方式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表现技巧 (三)乐景与哀景的关系:情景交融,其实不需要这么复杂,我们只需要记住: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 1、以乐写乐比如: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昂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独有钟情——乐景 2、以哀写哀:比如:《小重山》(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蓼昏月,一笛碧云风。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哀景。比如:《清平乐》(晏殊)金风细细,叶叶梧桐附坠。绿酒初尝入易醉,一枕小窗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金风细细、叶叶梧桐、绿酒初尝、沈睡小窗,这种恬淡清婉、淡淡闲愁,从诗的细腻的笔触里娓娓而来,上片写了睡晚醉眠,下片写的是薄暮酒醒的感觉。艳花凋零之状,夕阳西下之景触发了诗人的淡淡闲愁,“双燕”句则

1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教案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对比) 一、教学目标 1、能鉴赏古诗词中的对比手法。 2、通过例题理解古典诗词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3、掌握诗歌鉴赏对比手法的答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1、考纲要求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考点解释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 三、设题方式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赏析这首诗(词)对比的艺术特色。 四、方法探寻 典例精析1:阅读此诗,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采用对比的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对朱门贵族的愤慨。(步骤三) 探究学习1: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答: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步骤二)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步骤三)探究学习2:问:“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2013四川卷)九日和韩魏公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答: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步骤三)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步骤二)既构成对比,又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步骤三) 五、方法总结 点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评效果(具有什么样的效果,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题思路: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几句写……,后几句写……。前后(或者两者)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深刻地揭示了(写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表达了(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六、巩固练习 1、问: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审核版】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含答案)

课案2 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随堂演练 1.请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下面一首宋诗。 暮春即事 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解析:此题的要求就是赏析诗歌的动静手法,那么,解答题目时就要分析诗歌中何为动,何为静,并体会动静关系,结合诗歌内容指明表达效果。 答案:这首诗运用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在书桌上,杨花轻轻飘入砚池,这是动景,并以此来映衬“闲坐小窗读周易”的静景。这样动静结合,以静意观动景,表现了环境的宁谧,读书的投入,达到了忘我境界。 2.(2014浙江萧山五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及其所包含的情感。 解析:画线句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所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就很清楚了。前文有“乡泪”,本句有“迷津”,所以自然有对家乡的思念,对前路的迷茫。若答“烘托,以黄昏江景的迷茫烘托出作者心境的迷茫”(或“对于前路漫漫的迷茫”“欲归不得的迷茫”)也可。 答案:以景结情,融情入景。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作者于迷茫的黄昏江景中寄寓了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注】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2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从整体看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诗歌常见表现手法

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常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 等问题。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7.直抒胸臆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平之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总结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有人称之为表达技巧),可以从抒情方式、修辞方法、描写手法等三个方面入手。 一、抒情方式 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心感受。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表达抗金复国的决心。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如元稹的《菊花》: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学)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衡东五中赵伟民编写 [考点知识储备] 一、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称为表现方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表达效果,感染读者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二、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人自比、渲染、烘托、衬托、映衬、反衬、正衬、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对比、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多角度、多感觉、移步换景、以小见大、借古讽今、倒叙、插叙、赋、比、兴、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明暗结合、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象、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曲笔、似褒实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重章复唱、铺垫、伏笔、照应、以乐景(哀景)写哀情(乐情) 三、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1.首先指出运用什么技巧; 2.结合诗文内容,举例分析; 3.点明在表达思想感情内容、结构安排和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准确,鲜明,生动,传神,通俗,委婉,含蓄,节奏感强,增强语势。富有感染力,更有想象空间,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凸显人物形象,强化情感,突出主旨,点题,画龙点睛,等等 [典例分析] 例1.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答案】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的生机。 例2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答案】从“衬托”角度回答: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回答:梦中的景物描写是虚,现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实。词人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力地表现了现实中的亡国之痛。 例3.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其五)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题练习

专题专项突破 演练29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鉴赏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春题湖①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①湖,即杭州西湖。 ★(1)下列各句对原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做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颔联和颈联,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景点做了细致描绘。 C.颔联中“排”字形象、生动,用比喻的手法,写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排列整齐。 D.尾联,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 E.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 【解析】选BC。B项,“西湖全部景点”概括不当;C项,颔联中“用比喻的手法”不当,“排”字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在题写西湖春景时,为了突出画面中景物的某些具体特点,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技巧。试结合原诗就其中一种技巧的使用效果做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