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现场检查监管 名词解释

非现场检查监管 名词解释

非现场检查监管名词解释

非现场检查监管指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被监管对象进行监督管理的方式。与传统的实地检查方式不同,非现场检查监管主要通过收集、比对和分析被监管对象提交的相关信息和数据,来检查其是否符合相关法规、规定和标准,并追踪和发现违规行为。这种方式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可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范围,对于监管行业的公平性、透明度和高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反洗钱名词解释

可疑类客户指来自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监管薄弱的国家或地区的非居民客户,或与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监管薄弱的国家、地区的客户发生频繁大量交易的客户;还可包括国内经执法机关侦查或调查的涉嫌洗钱上游犯罪的客户。 禁止类客户一般指联合国决议、OFAC全面禁止的客户或发布的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名单的客户,以及我国认定的“东突”等恐怖组织,如公安部发布的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 标准型尽职调查指识别客户身份的一般程序,这是对金融机构全体客户都应履行的尽职调查程序,如核对客户的身份证明文件。 加强型尽职调查不仅要对客户身份进行识别,而且还应了解该客户或有关账户涉及的资金来源、资金用途、经济状况或者经营状况等,了解公司客户的所有人或实际控制、拥有该账户的人。 交易报告制度大额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重点可疑交易报告指金融机构等承担反洗钱义务的机构将其在业务经营过程中经办的达到规定金额或有洗钱嫌疑的金融交易信息(包括可疑客户信息)报告给中国人民银行的制度。 大额交易报告是指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标准、范围及程序,将达到规定金额的交易信息报告给中国人民银行的行为。 可疑交易报告是指金融机构将符合可疑交易报告标准、或经分析有洗钱嫌疑的金融交易信息报告(包括可疑客户信息)给中国人民银行的行为。指金融机构有合理理由认为与洗钱、恐怖主义活动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有关的交易或者客户,应当上报重点可疑交易报告。 现金大额交易单位大额交易个人大额交易跨境大额交易人民币20万元以上或者外币交易等值1万美元以上的现金交易,包括现金缴存、支取、结售汇、现钞兑换、现金汇款、现金票据解付等。

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体工商户账户间单笔或者当日累计人民币200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20万美元以上的款项划转。 自然人银行账户之间,以及自然人与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体工商户银行账户之间单笔或者当日累计人民币50万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0万美元以上的转账。 交易一方为自然人、单笔或者当日累计等值1万美元以上的跨境交易。 判断可疑交易的客观标准判断可疑交易的主观标准大额现金交易大额现金监测客观标准指反洗钱规章中明确列出的可疑交易报告标准。 判断可疑交易的主观标准是反洗钱规章明确列出的客观标准以外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认为合理的判断可疑交易的标准。 暂定为单位账户月累计发生额在50万元以上、个人账户月累计发生额在2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现金存入或支取。非现金存取业务暂未列入监测范围。 特指从反洗钱角度,对单位或个人账户大额现金交易进行持续地监控和系统地分析。通过确定重点关注对象,查找异常现金交易背后的真实动机。对于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司法机关移交。 反洗钱非现场监管金融机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反洗钱现场检查反洗钱现场调查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法收集金融机构报送的反洗钱信息,分析评估其执行反洗钱法律制度的状况,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预警、限期整改等监管措施的行为。 金融机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是指能全面如实反映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各类信息,包括反洗钱统计表、信息资料、交易数据、工作报告以及内

商业银行的非现场检查浅谈

第八讲:对商业银行的非现场检查 郭雳 【学科分类】经济法 【出处】金融法苑 【写作年份】2002年 【正文】 非现场检查是指金融监管机关通过对金融机构定期提供的各种财务报表、统计报表等有关资料,依法进行全面的整理分析,以了解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掌握金融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和金融市场的变化状况,及时有效地把握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改进政策方针,使金融机构的运作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 本世纪70年代以来,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非现场检查受到各国重视并被广泛采用,有着其必要性和可能性。首先,规模庞大、体系复杂的金融机构大量涌现,令监管当局原有的现场检查应接不暇,然而要增加雇员、添置设备必然引起监管成本的上升;况且“蜻蜓点水”式的现场检查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现问题,更不要说加以解决了。其次,数据通讯、处理技术的革新,显著地降低了信息传递、处理的成本,为非现场检查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这样一来,监管人员就无需再事倍功半地在金融机构间疲于奔命,而可以气定神闲地按动鼠标,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进行监控,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了。

一、非现场检查的法律依据和内容 先来看看发达国家的情况:日本银行规定,在其开户的金融机构必须定期 提供有关财务报表,以反映其经营、财务、损益、资产负债比例等情况。 根据提交的报表资料,日本银行按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原则,重点分 析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及银行的整体经营活动,如银行经营策略、适应金融 自由化的措施、新业务的开辟及资产负债表外交易、为达到资本充足性标 准所采取的措施等。此外,日本央行还要监控被检查银行是否能够实施有 效的风险管理,借此准确判断银行整体经营状况,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采 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我国引入非现场检查的时间不长,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如商业银行的数 量较少,对非现场检查的需求不足;金融电子化的水平较低,无法充分满 足技术上的要求等等。同时也有主观原因,如监管风格趋向保守,对新生事物不够敏感。不过,进入90年代,非现场检查在我国仍有长足的发展。《商业银行法》第61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定期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其他财务会计报表和资料。”以此为依据,中国人 (银发[1995]]95民银行在1995年4月5日发布的《非现场稽核监督暂行规定》 号,以下简称为《暂行规定》)中对非现场检查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规范。

浅议我国银行业的非现场监管

浅议我国银行业的非现场监管 摘要:当前银监局的监管手段主要是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随着商业银行的改革、管理、风险控制的逐步到位以及国际上的通行做法,非现场监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银行非现场监管监管 一、非现场监管的概念及内容 所谓非现场银行监管,是指监管当局运用现代化的监管工具,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的监测指标体系,并对银行机构的经营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分析、判断和预警,以及时掌握银行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状况、风险因素和突出问题,并采取防范和纠正措施的监管行为。非现场监管作为一种事前监管,其目的在于认识、监测与控制银行业务的内在风险。通过非现场监测,阅读和分析审计报告、统计报表及其他包括公开信息在内的有关信息,审查和分析银行的财务状况等手段,监管当局可以实现对银行经营与风险状况及发展趋势的持续跟踪。非现场监管常常能反映出银行潜在的问题,特别是现场检查间隔时期发生的问题,从而提前发现风险并在其恶化之前迅速要求银行拿出解决办法。由此可见,非现场监管是贯穿于整个银行业监管流程的主线,也是构建持续性银行监管体系的重要基础手段。2004年中国银监会成立以后,着手建立统一规范的非现场监管工作标准和程序,不断强化非现场监管功能。 二、我国银行业非现场监管概况 我国银行业的非现场监督,主要是银行机构按照监管当局的要求,定期报送有关业务经营状况的资料和报表,监管当局对银行机构报送的资料进行审核、整理、分析,写出监管报告。根据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非现场稽核暂行规定》,我国的非现场监督制度主要包括风险性和合规性两个方面的内容。(1)风险性监督,主要考核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资产流动性、资产质量、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状况。(2)合规性监督,主要核查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额、资产负债比例的执行情况等。我国的非现场检查非常重视对银行的风险性监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现场监管在这方面的缺陷。我国银行的非现场监督制度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内部不同部门来分工实施的。现金和信贷计划统计分析报表是由调统部门负责收集、写出统计分析报告,资产负债比例执行情况、信贷质量、大额贷款风险等报表则由金融管理部门负责,并写出监管报告。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年度会计报表则由会计部门负责。因此,银行机构必须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分别向有关部门报送报表资料。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一些部门还会要求银行机构提交一些特别报表。中国人民银行实施非现场监督,主要依据《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检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的附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检测指标”实施监控和考核。这套指标借鉴了国际一般惯例和我国国情对比例管理指标的考核。其人民币主要监控指标有8项:(1)资本充足率指标[2)存款比例指标(3)中长期贷款比例指标(4)资产流动性比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非现场监管指引(试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非现场监管指引(试行) 二OO六年六月二十三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非现场监管指引(试行) 一、总则 (一)为配合“1104工程”的实施,规范非现场监管的程序、内容和方法,明确非现场监管人员的职责和报告路径,提高非现场监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二)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的非现场监管。 (三)本指引所指的非现场监管是非现场监管人员按照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全面、持续地收集、监测和分析被监管机构的风险信息,针对被监管机构的主要风险隐患制定监管计划,并结合被监管机构风险水平的高低和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程度,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实施一系列分类监管措施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四)一套完整的非现场监管程序包括制定监管计划、监管信息收集、日常监管分析、风险评估、现场检查立项、监管评级和后续监管七个阶段(如图一非现场监管流程图所示)。 (五)结合监管资源的现实情况,非现场监管人员可以根据被监管机构风险实际状况、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相应调整或简化上述非现场监管程序。

(六)为贯彻落实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非现场监管人员要关注被监管机构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政策的完善和有效执行,并结合现场检查情况对上述方面进行质量评估和监管评级,督促被监管机构从制度上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七)非现场监管对被监管机构承担持续性监管的主要责任。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在专业分工、适当分离的基础上,要加强信息共享、相互配合,形成有机衔接的监管合力,提高监管专业化的水平和监管效力。 (八)银监会各监管部门、各银监局可以依照本指引制定有关非现场监管的实施细则。 图一:

中国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暂行办法

中国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暂行办法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6.02.06 •【文号】银监发[2015]53号 •【施行日期】2016.02.06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 正文 中国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暂行办法 银监发[2015]53号 (2016年2月6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明确非现场监管的职责分工和工作内容,规范非现场监管的程序、报告路径和方法,提高非现场监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的非现场监管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非现场监管是指通过收集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行业整体的业务活动和风险状况的报表数据、经营管理情况及其他内外部资料等信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行业整体风险状况和服务实体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做出评价,并采取相应措施的持续性监管过程。 非现场监管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的重要手段,在监管流程、风险识别判断、监管行动制定和实施中发挥核心作用。

第四条非现场监管应当贯彻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切实承担风险管理主体责任,持续提高风险管控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第五条非现场监管应当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状况、业务规模及复杂程度、系统重要性程度等因素,实施差异化监管。 第六条非现场监管应当加强联动,形成系统内以及跨部门的监管联动机制,不断提高监管协作水平和监管效率。 第七条非现场监管应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基础信息收集,提升信息审核和分析技术水平,捕捉苗头性、趋势性风险信号,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和监管有效性。 第二章非现场监管工作机制 第一节职责分工 第八条银监会负责制定非现场监管规则,实施对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非现场监管,组织开展对全国同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非现场监管,负责银行业系统性区域性风险防范控制,指导协调银监会派出机构非现场监管工作,承担与国家有关部门、境外监管当局的监管协调职责。 银监会非现场监管牵头部门负责统筹协调银监会非现场监管工作,研究制定和完善非现场监管政策和规则,包括监管流程框架、指标体系、信息系统、监管工具和联动工作机制等,并作为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监管牵头部门牵头负责系统性风险监测制度的制定、监管工具的开发、监管方法的研究、预警系统的建设、银行业整体风险压力测试的统筹开展、重大监管行动组织实施等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监管工作,协调银监会机构监管部门和功能监管部门、指导派出机构相应部门开展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监管。 银监会各机构监管部门负责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非现场监管,组织开展全

农商银行(信贷)非现场检查暂行管理办法

农商银行(信贷)非现场检查暂行 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农商银行信贷管理工作,提升信贷管理水平,根据《农商银行信贷管理基本制度》、《农商银行贷款业务操作规程》、《农商银行贷款“三查”制度》、《农商银行信贷业务审查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制度规定,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信贷)非现场检查指以信贷管理系统、金农信e贷业务平台、风险(案件)预警检测系统、信贷辅助系统等业务系统信息为依据,对我行信贷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的过程。 第三条成立(信贷)非现场检查中心,配备检查人员若干名和负责人一名。(信贷)非现场检查中心日常管理工作由总行信贷管理部负责。 第四条检查人员在履行检查职责是,被检查支行应积极做好配合工作,不得干扰、阻碍、打击报复等。 第五条(信贷)非现场检查工作应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及时预警、快速处置”的原则。 第二章检查内容 第六条贷前调查环节。通过查看系统数据,对贷款调 查环节中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贷款档案资料完整性。如是否存在缺章少印、资料缺失、手工涂改等情况; (2)借款人、担保人主体资格是否合格; (3)调查事项是否全面,是否对借款人、担保人等进行必要调查,并表述; (4)有无真实反映征信查询、网络核查等渠道取得信息内容; (5)能否履行面谈面签、双人实地调查制度等; (6)调查结论是否明确,贷款产品、模型使用是否正确等; (7)评级授信方面是否能够做到“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 (8)其他调查事项等。 第七条贷时审查环节。通过查看系统数据,对贷款审查环节中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根据不同的贷款产品和金额的不同,是否有审查意见书、审查报告等资料; (2)有无落实总行审查人提出的审查意见; (3)贷款合同填写是否完整、规范,是否存在版本使用错误、漏填、错填等情况; (4)贷款调查工作和申贷流程、信贷投放等是否符合相应制度要求; (5)其他审查事项等。

浅析新常态下非现场检查中的难点和策略

浅析新常态下非现场检查中的难点和策略 自2017年开始,“新常态”下非现场检查已成为国家监管的重点之一。相较于传统的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具有高效、低成本、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优势。但是,非现场 检查也存在一些难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非现场”带来的信息不确定性 非现场检查依赖于互联网和新技术手段,获取的信息不如现场检查全面,且真假难辨,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此外,非现场检查可能无法发现某些存在的问题,导致检查结果不 全面,可能不能全面呈现企业的真实情况。 针对这个难点,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解决: 首先,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和数据整合,打通不同部门、地区、系统之间的信息流,提 高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优化检查方案,结合历史数据、风险评估等多重因素,增加风险警示指标,扩 大检查的覆盖面和深度。 最后,加强交互和反馈机制,及时向企业和相关部门传递信息,纠正信息偏差,减少 误解和不必要的违法行为。 二、风险评估与判断难度大 非现场检查中,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风险评估涉及复杂的企业经营环境、行业发展趋势、法规政策等众多因素,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估企业的符合度。此外,在 风险判定上也面临着判断难度大、标准不一的问题,这可能导致检查结果的不公正。 首先,加强风险评估的科学性与理性。通过多个领域的数据资源整合和交叉验证,建 立完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其次,加强对企业经营态势和业务流程的了解和分析,提前预判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重点领域进行关注和干预,实现风险的管控。 最后,加大标准化管理力度,可能导致潜在的合规问题,建立风险解决流程,清晰企 业响应流程,快速有效处置潜在风险事件。 三、技术手段不稳定 非现场检查虽然依赖于高科技手段,但也面临技术手段不稳定的问题。检查数据来源 的多样性和安全可靠性,自然会带来一定的技术风险和挑战,如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跨平台兼容性等。

生态环境保护非现场监管工作指南

生态环境保护非现场监管工作指南 为贯彻落实《关于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的指导意见》有关精神,按照“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调度”的监管模式,依托互联网+监管平台,进一步创新非现场监管方式,编制本工作指南。 一、非现场监管方式 本指南所指非现场监管方式,主要是指利用污染源自动监控、工况监控、用电监控,辅以无人机、走航监测、视频监控、卫星遥感,以及“环保智管服”等数字化手段,对排污企业开展执法监管。 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大气、水环境重点排污单位以及排污许可重点管理企业中,已安装联网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的重点单位原则上以污染源自动监控为非现场监管的主要手段;其他重点单位及一般排污单位推行工况监控、用电监控、视频监控等为非现场监管的主要手段。原则上,所有纳入“环保智管服”平台的企业,均可通过数字化手段发现线索、固定证据。 二、非现场监管工作流程 (一)数据判定 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条件下监测的数据,可以作为生态环境部门现场执法检查依据。使用自动监测数据判定是否超标时,废水以有效日均值判定,废气以有效小时均值判定。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发布相关达标判定方法的,从其规定。 生活垃圾焚烧、火电、水泥和造纸等行业企业已执行生态

环境部自动监测数据标记规则的,从其规定。其中,生活垃圾焚烧行业的工况和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判定按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数据应用管理规定》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数据标记规则》执行;火电、水泥和造纸行业的工况和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判定按照《火电、水泥和造纸行业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标记规则(试行)》执行。其他排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工况和自动监测异常数据进行必要的标记,逾期未标记的,视为数据有效。 (二)异常数据的响应 L自动监测数据超标、异常的响应。对重点排污单位任一排□当日废水有效日均值、废气有效时均值超标的情形启动一般超标报警,县级生态环境分局要及时开展现场检查并报备反馈。对重点排污单位任一排口废水有效日均值超标2 倍以上、周有效日均值超标3次及以上,废气单日有效时均值累计超标8次及以上、周有效时均值累计超标30次及以上, 以及一般超标报警未及时处理的情形,启动较严重超标督办,通过省统一行政执法监管(互联网+监管)平台派发现场检查任务,要求属地在5个工作日内开展现场检查,完成督办事项办理。严重超标督办、异常数据督办等具体按照《生态环境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预警督办闭环管理工作的通知》执行。生活垃圾焚烧、火电、水泥和造纸等行业企业按照生态环境部确定的电子督办规则执行。 2 .用电监控异常的响应。排污单位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达到30分钟以上时,由排污单位自行开展排查整改,并及时

监管的名词解释

监管的名词解释 在当今社会,监管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话题。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社会领域,监管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监管这个概念可能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太熟悉。本文旨在对监管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一、监管的定义与范围 监管一词源于汉语,它是“监视”和“管理”的合成词。从广义上讲,监管是指对某个系统、组织或活动进行监视和管理的过程。具体来说,它包括制定相关规定和标准、执行监督和检查以及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等一系列活动。监管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如金融监管、环境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等。 二、监管的目的和意义 监管的目的在于保护公共利益、确保社会秩序和经济稳定。通过监管,政府机构能够对公共事务和市场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视,防止潜在风险和违法行为的发生,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经济发展。监管还能够维持公平竞争的环境,加强对市场行为的规范,提高企业的诚信度,减少市场不确定性。 三、监管的主体与职责 监管的主体通常是由政府机构、专业监管机构或者相关行业协会等组成。它们依法行使监管权力,负责制定和实施监管政策、法规和标准。具体而言,监管机构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制定和完善监管法规和制度,建立监督机制,执行监管措施和处罚措施,协调各方合作与沟通,推动行业自律以及加强对市场风险的监测和预警等。 四、监管的方式与工具

监管的方式和工具多种多样,它们根据不同的行业和领域而有所不同。在金融 领域,监管常常通过设立监管框架、监管规则和监督机构等方式来实现。监管工具包括许可证、审计、检查、执法和处罚等,这些工具可以用于确保市场的健康运行和保护投资者利益。此外,监管机构还可以采用信息披露、自律机制、培训和宣传等手段来引导企业和个人遵守规则,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监管的挑战与改进 尽管监管的存在非常必要,但是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监管机构需要面 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复杂的经济活动,这需要他们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监管能力。其次,监管机构与被监管对象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权力纠葛也成为制约监管的因素之一。此外,监管的成本和效率也需要得到平衡和改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数字化监管、国际合作和监 管沙盒等方式来加强监管能力和效果。此外,社会各方也应该加强对监管的理解和认识,积极参与监管过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监管的改进和发展。 六、结语 经过对监管的解释和论述,我们不难看出,监管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 益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经济领域的金融、环境领域的污染治理,还是社会领域的食品安全,都需要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措施。通过不断完善监管体系,我们能够构建更加安全、公平和可信赖的社会环境。

非现场监督管理制度

非现场监督管理制度 一、总则 为规范和加强非现场监督管理,提高监督管理工作效率和效果,保障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 利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制定本制度。 二、监督范围 非现场监督管理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物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广告宣传、价格行为、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监督管理。 三、监督方式 1. 定期抽查:根据相关规定和要求,按照抽查计划和程序,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或自行抽查,对监督对象进行定期抽查。 2. 不定期抽查:根据突发事件、举报情况或监督风险预警,组织不定期抽查,对监督对象 进行抽查检查。 3. 抽样监督:对大批次产品、项目等进行抽样监督,在监督对象的质量安全、产出情况等 方面进行监督抽样检查。 4. 风险评估监督:采取专家评估、可行性研究等方法,对可能存在的监督风险进行评估监督。 5. 网络监督: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对监督对象进行网络实时监督、远程监控等方式进行监 督管理。 四、监督程序 1. 抽查计划编制:根据监督任务和抽查需求,制定年度、季度、月度抽查计划。 2. 抽查程序实施:按照计划,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抽查程序实施,确保监督工作的有效进行。 3. 抽查结果反馈:对抽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向监督对象反馈抽查结果,依法依规 进行相应的处理。 4. 抽查报告编制:对抽查过程、结果、意见和建议等进行整理、组织编写抽查报告。 5. 抽查报告审核:对抽查报告进行审核,确保抽查结果和处理意见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6. 抽查报告备案:将抽查报告进行归档备案,建立完整的监督档案。 五、监督管理 1. 规范管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制度,规范进行监督管理。

2. 公开公正:对监督管理过程、结果进行公开公正,确保监督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3. 风险防范:对可能存在的监督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确保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效果评估:对监督管理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监督管理工作方式和方法。 5. 协调配合:与相关部门、机构等进行协调配合,共同推动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六、监督责任 1. 监督对象责任:被监督对象应当依法依规接受监督管理,配合监督机构进行抽查和检查。 2. 监督机构责任:监督机构应当依法依规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确保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3. 监督人员责任:监督人员应当遵守相关规定,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确保监督工作的 公正、公开和有效进行。 4. 监督组织责任:对监督工作进行组织管理,确保监督工作的高效、科学和规范进行。 七、监督惩戒 对违反监督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惩戒。 八、监督效能 1. 实效性:监督管理工作提高了监督效率和监督结果,取得实质性效果。 2. 严肃性:监督工作具有严肃性,能够有效遏制违法违规行为。 3. 规范性:监督工作规范、科学、公正、公开,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4. 效益性:监督工作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九、附则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对于本制度未尽事宜,由制定机构进行解释。

保险公司非现场监管暂行办法

保险公司非现场监管暂行办法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2.01.20 •【文号】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22〕3号 •【施行日期】2022.03.01 •【效力等级】部门规章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保险 正文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2022〕3号 保险公司非现场监管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健全保险公司非现场监管体系,明确非现场监管职责分工,规范非现场监管工作流程,提高非现场监管工作效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保险公司非现场监管是指监管机构通过收集保险公司和保险行业的公司治理、偿付能力、经营管理以及业务、财务数据等各类信息,持续监测分析保险公司业务运营、提供风险保障和服务实体经济情况,对保险公司和保险行业的整体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监管措施的持续性监管过程。 非现场监管是保险监管的重要手段,监管机构要充分发挥其在提升监管效能方面的核心作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监管机构是指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 本办法所称保险公司包括保险公司法人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其中保险公司法人

机构是指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并依法登记注册的商业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指保险公司法人机构依法设立的省级(含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公司和地市级中心支公司,不包括支公司、营业部、营销服务部和各类专属机构。 第四条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开展非现场监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风险监管原则。开展非现场监管应以风险为核心,全面识别、监测和评估保险公司的风险状况,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推动保险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二)协调监管原则。机构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建立非现场监管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充分整合监管力量。 (三)分类监管原则。开展非现场监管应根据保险公司的业务类型、经营模式、风险状况、系统重要性程度等因素,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分类施策,及时审慎采取监管措施。 (四)监管标准统一原则。开展非现场监管应设定统一的非现场监管目标,建立统一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指导监管人员有序高效地履行非现场监管职责。 第二章职责分工和工作要求 第五条机构监管部门负责研究制定非现场监管的制度规定、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对直接监管的保险公司法人机构和保险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开展非现场监管,并指导派出机构开展非现场监管。 第六条其他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强与机构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为构建完善非现场监管制度体系,开展非现场监管提供数据资料、政策解读等相关支持。 第七条派出机构负责对属地保险公司法人机构、辖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以及保险行业的区域性风险开展非现场监管。 第八条机构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监管部门与派出机构之间应当建立非现场

金融监管试题

一、名词解释 1、金融监管部门的法律工具 2、金融监管部门的经济工具 3、金融监管部门的行政工具 4、社会舆论监督 5、非现场检查监管 6、现场检查监管 7、金融体系负的外部性效应 8、“搭便车效应” 9、“柠檬问题” 10、集权型金融监管体制 11、分工型金融监管体制 12、单线多头式监管模式 13、双线多头式监管体制 14、合作型金融监管体制 二、选择题 1、银行监管法律起源于()。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意大利 2.20世纪上叶,美国金融从自由到管制的分水岭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 B 第二次世界大战 C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D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3.奠定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是( ) A.古典经济学 B.现代经济学C新古典经济学D.政治经济学 4.金融监管的首要目标是() A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 B 保护全体存款人的合法权益 C 实现金融有序竞争和提高效率 D 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5.金融监管的一般目标是() A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 B 保护全体存款人的合法权益 C 实现金融有序竞争和提高效率 D 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6、通常情况下,金融监管工具可概括为() A法律工具B市场工具C经济工具D 行政工具 7、金融监管的法律工具的约束力体现在() A对金融监管部门本身具有约束力B对金融市场具有约束力 C对各金融机构具有约束力D对金融参与者具有约束力 8、金融监管体系包括() A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B行业自律机构的监管C中介机构的监管D社会舆论的监管 9、能够对金融机构起监监督用的中介机构包括() A审计事务所B会计事务所C律师事务所D外部评级机构 10、中介机构监督在金融监管中发挥的职能有() A 信息鉴定B法定审计C 行政审计D 监管审计 11、金融监管的途径分为() A 临时检查 B 常规检查 C 非现场检查 D 现场检查 12、非现场检查监管按照检查内容可分为()

(完整word版)1104非现场监管培训知识

1104非现场监管培训知识 一、“1104工程”概述 成立银监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银行监管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的重要举措。银监会党委高度重视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重大问题的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工作.为加快银监会系统信息化建设,2003年11月4日,银监会专门召开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信息系统建设”主席办公会和监管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会议决定启动“1104工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信息系统),确定了“周密论证、统一规划、急用先行、分段实施”的指导思想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资源共享”系统建设原则. (一)“1104工程”建设的背景 目前,我国银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一是不良资产基数大;二是潜在的损失较大;三是损失准备不足,资本充足率低。因此,必须实施有效的银行监管,加速化解这些潜在的风险。面对现状,加速建立一个完整的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监管、加速化解历史包袱是维护我国金融稳定的重要一环。 由于银监会成立时间较短,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比较薄弱,对银行与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基本上以手工方式进行,严重影响了银行监管职能的发挥和监管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必要的监管信息化工具与手段,难以实现对被监管对象进行持续、全面、有效监管。随着信息技术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广泛应用,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品种与交易量大增,交易信息电子化、无纸化,业务的复杂性、风险的隐蔽性也越来越高,单靠手工方式,以有限的人力资源按照传统方式翻阅账本、传票等,难以有效识别金融机构风险。 二是监管效率低,时效性差.当前银监会监管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很低,缺乏集中统一的监管信息系统和有效的分析工具,使得监管信息极不对称,日常监管工作效率不高。具体表现为:“汇总报表多、传真资料多、手工操作多、电话联络多”.监管人员每季度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报表、数据汇总,时效性差、监管效率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高效监管的需要。 三是监管信息难以共享。一方面,各监管机构之间、银行监管机构与各银行之间还未建立起实时、专用的信息共享系统,缺乏有效的数据交互网络。银监会、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在处置跨系统金融风险过程中,各自掌握部分信息资料,机构间信息共享不足、传导不畅;银监机构与商业银行间的信息传输仍采用传真、磁盘传递等传统落后的方式为主;另一方面,银行业监管机构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也缺乏有效的系统支持,难以做到信息资源有效利用和共享,使得监管机构之间、内部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监管能力不足。

金融监管总结jiang

金融监管 一、名词说明 1.金融创新:狭义: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近二三十年来的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创新 广义:广义的金融创新不仅包括微观意义上的金融创新,还包括宏观意义上的金融创新 2.金融监管:狭义: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 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治理。 广义:除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金融机构的内部操纵与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 3.操纵市场:即证券市场中的操纵行为,指一个人或某一组织,背离自由竞争和供求关系而人为地制造证 券行情,制造虚假交易繁荣和虚假价钱,诱使一样投资者盲目跟从,参与生意,从而为自己争 取利益的行为。 4.金融监管体制:由一系列监管法律法规和监管组织机构组成的体系 . 5.行业自律:成立行业协会或类似组织,通过制定各项业务规章和举行各类活动来标准行业行为、进行行 业交流、和谐内部关系等;同时还出面组织培训员工保护行业利益的工作。 6.存款保险制度:是为了爱惜存款人合法利益,保护金融体系的平安与稳固,设立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 规定经办存款的金融机构必需或志愿依照存款额大小按必然得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 保,当投保的存款机构显现经营危机或陷入破产境界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 性支持或直接向其存款人支付部份或全数存款的一种制度。 7.核准主义:又称审批制,是指商业银行的设立除要具有法律所规定的条件之外,还须报请主管当局审核 批准后才能记录成立。 8.信息披露制度:又称信息公布制度,指证券发行公司在证券的发行与流通诸环节中,依法将其经营、财 务信息向证券治理部门、社会公众予以充分、完整、准确、及时地公布,以供证券投资 者作投资价值判定的法律制度。 9.市场约束:指通过必然的信息披露和信息公布制度,由金融市场中的主体来约束自己的经营行为,通过 阻碍金融机构的利润和市场份额等,来迫使金融机构尽力提供经营治理水平,以适度的竞争来 维持整个金融业的稳健运行。 10.中国银行业协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各银行志愿结成的、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并在民政 部门记录注册的非营利性社会集体,是我国银行业的自律组织。 11.黑幕交易:指把握黑幕信息的人员利用黑幕信息生意证券以获利或减损的证券讹诈行为。

金融金融监管体系配套习题及答案

第四编调控监管 第十九章金融监管体系 一、填空题 1. 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______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 2. 义的金融监管是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______、同业组织的自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3. 融监管有两层含义:外部管理和______。 4. 融监管的目标,一般是出于保障和维护本国金融体系的______、保护存款人和社会公众______、维持金融业的______三个方面。 5. 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是由______负责,对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的监管是由______负责,对保险市场的监管是由______负责。 6. 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原因和方式可以分为两类:______与______。 7. 管指标考核体系有以下三个子体系:首先是______体系。 8. 融监管当局进行稽核、检查的形式主要有______和______两种。 9. 《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资本应分为______资本和____________资本两部分。 10.《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目标比率应为______,其中核心资本比率至少为______。 11. 在市场经济中金融监管的三个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金融监管的具体监管内容主要由三个方厩,市场准人的监管、______、市场退出的监管。 13. 银行监管的政策、工具和目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关注重心是商业银行经营合规、______和______。 14. 金融监管与金融调控在______上是一致的。 二、单项选择题 1. 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面对的风险是() A. 利率风险 B. 汇率风险 C. 政策风险 D. 信用风险 2. 于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如证券价格、金融衍生产品价格)的变动,而使金融机构面临损失的风险是() A. 利率风险 B. 汇率风险 C. 市场风险 D. 价格风险 3. 20世纪30年接连出台法律,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的国家是() A. 英国 B. 德国 C. 美国 D. 法国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设立银行 B.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 C. 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 D.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小于4% 5. 对金融机构最严厉的行政制裁措施是() A. 罚款 B. 撤换高级管理人员 C. 发出停业整顿命令 D. 吊销营业执照 6. 金融机构在业务经营中,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各种金融法律、法规及各种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中央银行或监管当局的各种规章制度,被称之() A. 合规经营 B. 守法经营 C. 正常经营 D. 遵纪经营 7. 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的具体目标是() A. 经营的安全性 B. 包括ACD全部 C. 竞争的公平性 D. 政策的一致性 8. 关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市场准人的表述下面______是错误的。()

金融监管复习资料

金融监管复习资料 XX学院俞晓星 一.名词解释 1.【金融监管】P52 第三章金融监管概述 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与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 广义的金融监管除包括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 2、【现场检查】P244 银行业监管 现场检查是指商业银行监管当局派专人到商业银行进行实地检查的一种监管方式。 3、【非现场检查】P247 银行业监管 非现场检查是指银行监管机构通过对银行报送的有关经营活动的报表、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此来确定商业银行经营状况、风险程度的一种监管方式。 4、【内部控制】P143 第六章 内部控制是公司、企业最高管理层为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制定并组织实施的,对内部各部门和人员进行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程序和方法。 5、【审批制】P279 又称许可制,即所谓的实质管理原则。在这一制度下,证券发行不但要满足信息公开的条件,而且还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实质要求,并经证券监管部门实质审查并批准。 6、【注册制】 又称登记制、申报制,指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申请人,即可以直接进行证券公司登记,无须在公司成立之前再经过专门机构的审批。 7、【存款保险制度】P199 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合法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设立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规定经办存款的金融机构必须或自愿根据存款额大小按一定的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投保的存款机构出现经营危机或陷入破产境地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或直接向其存款人支付部分或者全部存款的一种制度。 8、【资本充足率】P234 银行业监管 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是评价银行自担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银行资本应该分为核心资本(一级资本)和附属资本(二级资本),核心资本不低于总资本的50%,附属资本不能超过核心资本。对活跃的国际性银行规定了4%的一级资本和8%的总资本的最低比率要求。而对于风险权数的设定,大小划分为0,10%,20%,50%和100%五个风险权数。 9、【骆驼评级体系】P250 1978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统一鉴别法》对商业银行的检查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 Capital 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收益(Earnings)、流动性(Liquidity) ----------称为骆驼评级体系。1996年12月20日决定,加入“风险敏感性指标”(Sensitivity to Risk)。称为新骆驼银行评级制度(CAMELS)。 10、【统一金融监管模式】P55 第三章 这是指由一个监管当局监管不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 11、【信息披露制度】P305 证券发行公司在证券的发行和流通诸环节中,依法将其经营、财务信息向证券管理部门、社会公众予以充分、完整、准确、与时地公开,以供证券投资者作投资价值判断的法律制度。 12、【金融创新】P34 第二章 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近二三十年来的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不仅包括微观意义上的金融创新,还包括宏观意义上的金融创新。 13、【市场约束】P192 第七章 指通过一定的信息披露和信息公开制度,由金融市场中的主体来约束自己的经营行为,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利润和市场份额等来迫使金融机构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适度的竞争来维持整个金融业的稳健运行。

《金融监管学》习题集.doc

第一章 1、简述影响金融监管变迁的主要动因 2、金融监管的严格时期采用的主要措施 3、什么原因导致各国逐步放松金融管制 、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最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巴塞尔委员会的深化发展;二是国际性金融监管组织之间合作的加强。 具体表现为:从最初对金融监管管辖权的协议发展为主,发展到不断加强对监管管辖权的国际协调,特别是信用风险的监管;从侧重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从倾向于寻找和推荐国际趋同的监管标准,转向注重确立和推行国际认同的最低标准;从强调外部比率类管制,转向同时注重银行内部加强自律;从传统监管哲学下监管是矫正市场失灵,转向监管制度能够激励被监管者主动承担责任。 一、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发展的需求 (一)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二)国际金融风险的扩散蔓延需要通过金融监管国际合作遏制(三)现代金融市场的脆弱性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维护二、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最新发展 一是巴塞尔委员会工作的深化发展;二是国际性金 融监管组织之间合作的加强。三、当前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的局限性(一)面对金融交易日益复杂金融监管力不从心 (二)国际金融组织的金融监管缺乏全面约束力

(三)现有的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的差异性注意不够 (四)国情不同使金融监管法规存在差异难以协调和合作 四、从金融发展看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前景 未来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将包括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监管当局,覆盖整个金融领域和金融活动的各个环节。我国应当以增进国家利益为前提决定参与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4、简述金融监管变化的内在逻辑 一、金融监管体制的历史演变 金融监管体制是金融监管的制度基础,是金融监管职责、权力分配的方式及组织制度,是“监管集权和分权的制度安排”。金融监管是否充分有效与金融监管体制密切关系。(一)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监管阶段 (二)金融业推行分业监管的阶段 (三)从分业监管到统一监管阶段 (四)统一金融监管广泛发展阶段 弟一早 1.简述金融监管目标的演变? 二、西方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目标 《美国联邦储备法》: 维持公众对一个安全、完善和稳定的银行系统的信心;建立有效率和有竞争的银行系统服务;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允许银行体系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