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落霞与孤鹜齐飞赏析

落霞与孤鹜齐飞赏析

落霞与孤鹜齐飞赏析
落霞与孤鹜齐飞赏析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

浅谈元曲与宋词的区别

肖旭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宋、元时,代有新变,诗之余

为词,词之余为曲,各相争雄。文学史上所说唐诗、宋词、

元曲,就是在形式、语言、风格上各具特色的三种不同的诗

体。唐诗基本上是五、七言诗,词、曲则都是长短句。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最后两个阶段是词与散曲。词与散

曲在本质上都属于诗,它们和诗一样,有着大体相同的渊源;

共发生和发展都和音乐密切相关;它们都既可唱可咏,又同

样要倚声填词,合辙押韵,讲究形、音、意的俱现。词与散

曲原本都是“民间物”,属于民歌一类,久已有之。其曲调,

依民族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时代的改换而有所变迁。它们的

发展规律正所谓“人民创造,文人加工,新陈代谢。”词和

散曲产生后都走了一条由俗到雅,由民间而人文人的道路。

如同鲁迅所说:“词曲之始,也都文从字顺,并不艰难”,

“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

我们这里不谈诗,只谈当时词和曲这两种新诗体在内容、

形式、语言、风格上的区别。

一、词和曲在内容上的区别

词与散曲,共主体并不属于浴文学,它们反映的大都是文人

士大夫的生活和思想情趣。只有少数表现人民痛苦的作品,

这是值得注意的。

就内容而言,宋词一般反映了:1.爱国的激情和抗敌的壮志。

2.都市的繁荣和个人的享乐。3.世情的感伤和归隐的清高;

4.丧国的悲恸和人民的痛苦。(人们对宋词知之较多,这里

不例举了)

散曲是在师承诗词和宋金民歌、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因此从一开始在创作上就兼具了稚俗两种倾向,前

者更多地接受了诗词的熏染,后者更多受到了民歌的影响;

再加上新的时代的条件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散曲的美学形态与传统诗词就有了很大的差异。“词之异于诗也,曲之异于词也,道迥不侔也。”(王骥德:《曲律》)由于“主旨”、“作意”的不等、不同,才导致诗词往往讲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元散曲则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元代民族矛盾尖锐,统治者执行民族歧视政策,对汉人、尤其是南人中的知识分子特别歧视,有所谓九儒、十丐之说。散曲作者们眼见政治黑暗,仕途险恶,在悲愤感叹之余,常萌洁身隐退之想。因而“叹世”和“归隐”成为元散曲的两个突出的主题。

如马致远《拨不断·叹世》:“布衣中,问英雄,王图霸业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悟远近千官冢。一场恶梦!”同调《归隐》:“菊花开,正归来。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有洞庭栖、东阳酒、西湖蟹。哎,楚三闾休怪!”看破人间恶梦,遁人世外桃源,虽不过是一种幻想,却反映了对污浊现实的消极抗议,马致远的这种思想感情在元散曲作者中有相当的典型性。至于他那首名作《夜行船·秋思》,则不过是把“叹世”和“归隐”的主题融而为一,化为两部合唱罢了。

“叹世”的主题变奏是“讥世”、“刺时”,这类作品寄悲愤于慨叹,情怀激烈,一吐为快。

如无名氏《朝天子·有感》:“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张鸣善《水仙子·讥时》:“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哄!”查德卿《寄生草·感叹》:“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

至于无名氏那首《醉太平》则更是毫无顾忌地喊出:“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载可怜!”这一类愤世讥时之作,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有较高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

与上述主题声气相通的还有一些怀古之作,大多借古讽今,绵里藏针。代表作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睢景臣那首脍炙人口的《哨遍·高祖还乡》则剥下了皇帝的神圣衣衫,还其流氓无赖的真相,嬉笑怒骂,痛快淋漓,虽讥刺一人而实际上是对封建皇权的亵渎,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讽刺佳作。

与“归隐”主题相联系的则是对山水田园和自然景物的讴歌欣赏。

这类作品在元散曲中占的数量也不少,光是吟咏杭州西湖之美的散曲就相当可观。“元代散曲作家对于山水的审美态度与魏晋六朝的名士有所不同,他们不是淡然的幽栖和无所动心的观照;也有别于唐宋写景诗词的含蓄蕴藉,而是敞开胸怀,歌哭于斯,使山水染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他们对于自然的审美感,已有了更高的自觉,已发现艺术美与自然美相互渗透和转化的辨证关系。一位少数民族作家薛昂夫写道:“一样烟波,有吟人景便多。”(《殿前欢·秋》),这就是说,同样的自然景色,一经诗人的发现和吟咏,就可以使风景增色,使游览者增添不少观赏的意趣。在元代描写西湖风光的散曲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那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小诗,对散曲家们的审美规范作用是何等巨大,而散曲家们又是如何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在新的审美角度上加以丰富和发展。请看张可久的这首《红绣鞋·西湖雨》:“删抹了东坡诗句,糊涂了西子妆梳,山色空濛水模糊。行云神女梦,泼里范宽图,挂黑龙天外雨。”写西湖雨景,由苏轼的审美意境翻新出奇,根据对实境的真切感受,展开想象的翅膀,灵活地融入诗、画及神话意味,在对自然美的感受中渗透着浓郁的艺术情趣。作为外化了的审美感受,散曲家们的作品也足以使祖国的河山增色,并有助于启迪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鉴赏力。

元散曲中还有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歌唱男女恋情,追求爱情幸福。这类作品态度大胆,感情真挚,不乏反封建意味的佳作。但有的放笔无忌,甚至对偷情幽会的情态和心理都有淋漓尽致的描写,为唐宋诗词所罕见。这种情况与元代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一度放松封建礼教,对两性关系的态度较为开放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元代长期停止科举,知识分子仕进无路,屈居社会下层,与沦落风尘的娼优为伍,为她们写清唱的曲词和演出的脚本,长期的接触,使他们对妓女的情态、心理有较多的了解,因而写这方面的题材也较为得心应手和易于流露真情。但他们那种视妇女为玩物,津津于打情骂俏,追求感官享受,甚至流于色情的低级趣味,也时有表现,不可不予注意。

总体来讲,散曲所取得的成就不如宋词。

二、词和曲在形式上的同异

曲和词同属长短句,但散曲的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词和曲(分散曲与剧曲——杂剧、传奇中的唱词部分)在当时都是合乐能唱的歌词;其句式从一字到七字以至八、九、十、十一、十二字。但一字句到七字句是基本句式,八字句不是四加四成句,便是三加五成句,余可类推。这是词和曲在形式上相同的地方。但同为长短句式,也有相异之处:

1、词分为一段(或称片、遍、阕)二段、三段、四段,而以二段为最多。曲通常只有二段。如曲牌同为[满庭芳]如是二段的,即是词,如是一段的,即是曲。(此调词、曲名同,实异)

2、曲有衬字,词一般没有衬字,故《词律》等书,可以规定某调是多少字,如[十六字令],即十六个字,[念奴娇]亦称[百字令),即一百个字。但曲有衬字,即正格(正字) 之外。而加衬字可多可少,大抵散曲加衬较少,剧曲加衬较多,甚至有一支曲衬字多于正文的。衬字的大量使用,是散曲句式加长的根本原因。例如关汉卿在[一枝花]《不伏老》套中将原有的两句十四字,加衬字后增至五十三字之多:“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凭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恁子弟每谁教你”“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均为衬字)衬字越多,音节便越急促,有助于增强感情抒发的力度。如果去掉这些衬字,曲中描写的生动性、感情烘托的程度和所表达的内容,便会大大削弱。加添衬字,一般不宜超过正字的字数,但王和卿的《百字知秋令》,曲字定数39,衬字却多至61。全首的衬字大大超过曲字的定数,这种情况为诗词所未见。衬字一般不要求平仄,它可以是虚词,也可以是实词;既可以用在句首,亦可以用在句尾(或词头词尾)。总之是以配调演唱适度,不妨碍调中正字的吐音清晰为原则。

3、词韵通常可用清戈载的《词林正韵》,它分十九部,平声、上去、入声各部分押。曲通常用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共分十九部,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押,入声则分别归入、平、上、去,像现在的普通话那样。还有,词韵疏(小令亦较密),一般不大换韵;曲韵密,句末大都押韵。

曲一支都押—个韵部,还可以重韵。

词并非句句押韵,隔句或隔多句押韵较为常见,并且词中还可换韵。散曲则用韵较密,几乎要求句句用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这首曲中,我们除了可以看出须句句押韵(u韵)并一韵到底外,还能够分析出散曲韵律上的两个特点:其一,平上去三声通押(曲无入声),而不像词那样细分平仄。其二,不避重字重韵,如“苦”字在句尾出现两次,这在词里是非常忌讳的。这种用韵的灵活性,使散曲更具有顺口、动听的声韵之美。

4、曲不但有衬字,而且有些曲调本身可以增加句子,有些套数还可以增减调数,这是曲律的规定。可增句的共有十四调:[正宫]的[端正好][货郎儿]、[煞尾];[仙吕]的[混江龙]、[后庭花]、[青哥几];[南吕]的[草池春]、[鹌鹑儿]、[黄钟尾];[中吕]的[道和];[双调]的[新水令]、[折桂令]、[梅花酒)、[川拨棹]等。增句多少,不大有限制,如[混江龙],有增至数十句的,竟成为长达千字的长歌。散曲在字数、句数和调数方面的上述特点,既增加了曲子的生动灵活,又可扩大曲体所表达的内容,体现出散曲比词在体制方面的长足进步。

5、句式长短与音乐情调有关系。词的句子从一字句可至十字句(甚至有“十一字句”之说),九、十字句如辛弃疾《粉蝶儿》:“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曲的句子则更长,特别表现在套曲中,最长可达三十字(仅见于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散套中一例),二十字左右的长句常可见到,如王廷秀的套曲[粉蝶儿]《怨别》:“愁的是雨声儿淅零零落滴滴点点碧碧卜卜洒芭蕉。则见那梧叶儿滴溜溜飘悠悠蔼蔼纷纷扬扬下溪桥。见一个宿鸟儿忒楞楞腾出出律律忽忽闪闪串过花梢。不觉的泪珠儿浸淋淋漉漉扑扑簌簌媪湿鲛绡。”(短句例从略)

句式的或长或短,亦反映了词和散曲在音乐上和情调上的特点:一般地说,短句连属,韵位密集,则拍节急促,易

表达激越的感情,长句相接,则调式沉缓,气势平和。短句连属的,如辛弃疾《水龙吟》:“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词中,四字句相排,三字句随后,一句两顿,句句进逼,生动地体现出词人那种孤愤叹惋之情,千百年来,使无数文人读后为之震憾!此外,贺铸和张孝祥的《六州歌头》词和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曲,也都借助音乐上高昂亢奋、拍节急促的调子反映出了崇高的爱国激情。长句相接的,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及上文所举王廷秀的套曲《怨别》,都使人感到一种哀怨沉缓的情调。如果将以上这两种句式互相配合,即长短句相间,缓急相谐,则易包容丰富的思想感情,使词曲更具有参差错落之美。这在词和曲中比比皆是,不再例举了。

6、方言俚语的大量运用,是散曲与词区分俗雅的特征之一。上文所引用的关汉卿和王廷秀的散套,其俗语的大量运用都不失为成功的尝试。散曲中大胆运用俗语是和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总趋势相一致的,为后世非正统文学的发展,在语言上做了必要的准备。

三、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宋词现存二万余首,元散曲传世之作仅有小令三千八百余首和套数四百五十余套。从风格上看,宋词较为多样化:豪放(如王安石《金陵怀古》[桂枝香])、清旷(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愤激(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典雅(如姜?《点绛唇》)、婉约(如李清照(声声慢》)与艳丽(如贺铸《薄幸》)等等。其中,以高雅含蓄之作居多。

散曲的风格也较多样,但以通俗畅达为主,力求痛快淋漓,较多地保留着民间俗曲的某些特色。概括地说:

1、词贵雅,曲尚俗。

王国维说:“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运用新言语”。“古代文学之形容事物也,率用古语,其用俗语者绝无。又所用之字数亦不甚多。独元曲以许用衬字故,辄以许多俗语,或以自然之声音形容之。此自古文学

上所未有也。”(《宋元戏曲史》)王氏说的是剧曲,但散曲也不例外。一般地说,元人的运用口语,在剧曲中比在散曲中更为多些。但元代的散曲家,多数仍以善用口语见长,如王和卿、卢挚、关汉卿、马致远、贯云石、张养浩,乔吉、徐再思、查德卿、刘廷信等人。其次,我国经过长期发展而日益丰富的书面的文言,特别是诗词的语言,也有很多有生命的东西,值得我们加以继承。因此元曲除了多用口语外,也兼采文言。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附有“作词(此指曲词)十三法”,是专讲散曲作法的,早就认为曲的造语,“太文则迂,不文则俗,要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他的《折桂令·自嗟》:“倚蓬窗无语嗟呀,七件儿全无,做甚么人家!柴似灵芝,油如甘露,米如丹砂。酱瓮儿恰才梦撒,盐瓶儿又告消乏。茶也无多,醋也无多,七件事尚且艰难,怎生教我折柳攀花!”明白如话,直抒襟怀,毫不藏头缩尾,这正是散曲的当行本色。后人继承周氏之说,有的提出了“雅俗共赏”的标准(黄周星《制曲枝语》)。但词多用雅言,曲多用俗语,这是词和曲在语言上的区别。

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就语言特色而说的。“曲尚俗”实际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说选词造句要尽量口语化,不要像诗词那样过于浓缩、过分雕琢;另一方面允许甚至提倡方言土语、俚俗语言入曲。这样就使散曲在文学情态上与诗词有了明显区别,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生活化一些。由于俗与雅,浅与深,旧与新,显与隐的和谐统一,故大人小孩,识字不识字的,妇孺皆可欣赏。它对口语、方言、俗语、谚语、成语和经史语、诗词语,乃至佛道、卜筮、尺牍用语、外来语等广收并储,再经加工改造,并使之融为一体,为我所用,形成“文而不文,俗而不俗”,雅俗共赏的语言。正因它将通俗口语与其他几方面的特点结合起来,才使其语言有着特殊的风姿。

但是,宋词的婉转含蓄与元曲的直率畅达并无孰高孰低之分,也并非是绝对相互排斥的关系。风格及表现手法的高下优劣要依具体场合而论。古人常以一个“趣”字来标格词、曲,宋词讲雅趣,元曲尚俗趣。所谓俗雅,只是本色的不同,其间不要忘记:有趣,讲究情、景(境)、理、趣的有机结合,客观的美和主观的美感高度统一,乃是词和曲的共同特征。

同时也应看到:元散曲发展到后期,尤其至乔吉和徐再思,他们的大部分散曲力求曲雅精工,和宋词难以分辨,失去了散曲的基本风格。

2、词贵含蓄,曲尚显露。

词注重意境,贵含蓄、内蕴、凝练、雅丽、讲究格律,比较规范,以文雅为主,带文人书卷气。手法多用比兴象征。因而以此作为词在表达方法上的一个基本要求。词在唐宋时虽合乐能歌,但内容大都是相思离别,听者多数是文人学士,它的主导风格还是婉曲含蓄的。曲则不然,它是一种带有浓厚的市民色彩而又在当时普遍传唱的新诗体。它是唱给读书人(文人学士)和不读书人(所谓“村夫俗子”)听的。“使上而御前,下而愚民,取其一听而无不快意”。(凌濛初《渎曲杂札》)它主要是诉诸听觉而不是诉诸视觉,因此要求“直说明言”。散曲则崇尚趣味,贵显露尖新,表达灵活自由,追求淋漓酣畅,以直率俚俗为主。多用赋的手法,喜欢白描、直陈胸臆。正如任中敏在《词曲概》中所言:“曲以说得急切透彻,极情尽致为尚,不但不宽驰、不含蓄,而且,多冲口而出,若不能得者,用意则全然暴露于词,…此其态度为迫切,为坦率,可谓恰与诗余相反也”。

关于赋、比、兴,前人有“赋显而兴隐,比直而兴曲”之说(陈奂《诗毛氏传疏》),曲要求显言直说,故多用赋。散曲小令,又只有一支,字数只有二、三十字至四、五十字,近乎诗的绝、律,词的令、近。不过曲在运用赋、比这种艺术手法上却有很大的发展。请看下面同是写思念征夫的词曲:拿宋人贺铸的词【杵声齐】和元人姚燧的【越调·凭栏人】《寄征衣》作个比较,贺词说:“砧面营,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这里的“泪墨题”,题了些什么?作者并没说,意在言外,全靠读者透过字句的表面,调动起丰富的联想,去细心体味,这里包含着“更行更远之意”。(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含有比玉关还远的情思。可谓深情犹在不言中了。姚氏的散曲,“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主人公的难处一点也不遮掩,将其内心的矛盾,

真率、活泼的性格,寄与不寄的矛盾内心敞开让你看:寄吗,怕影响归期;不寄吗,又怕挨冻受寒。正因她敞开了心扉,才使读者直接看到、感受到了一个女子的思想斗争激烈。一派天然俗趣。而这正是建立在诚率、真挚情感之上的。

如同是吟咏别情离绪的:宋代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元代商挺《潘妃曲》:“目断妆楼夕阳外,鬼病恹恹害。恨不该。止不过泪满旱莲腮。骂你个不良才。莫不少下你相思债。”同是写别后相思,在词是不涉“情思”二字,只是写足了“愁昼”“夜凉”。酒醉黄昏之后,用一生动的比喻,点染“消魂”,夸张“消瘦”。全词含蓄典雅,耐人寻味。可以说是“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深得“骚人三昧”;而曲却是下笔即人情,极言相思病。结尾又以骂来表情,更见情爱相思之苦,真是写尽相思,不留余韵。

此外,同是写闺思春怨的,用宋晏殊《采桑子》词与元张可久《闺思》[山坡羊]曲来比较,同样可以看出宋词的细密含蓄与元散曲的通俗畅达。古人曾说:“词如诗,曲如赋。”“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曲之体无它,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尤宜俗宜真”。正因为有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所以读宋词时需要慎思索、推细节、通典故、起联想,而读散曲时却常常能够一览无余,曲旨在握。

清朝人曾评论说:曲有三易,“可用衬字衬语,一也,一折之中,韵可重押,二也,方言、俚语,皆可驱使,三也。是三者皆诗文所无,而曲所有也。”确实抓住了散曲形式的特点。今人进一步阐发说:实际上散曲是把自由体与格律体两种诗歌形式结合起来,达到了所谓“雅俗共赏”的境界,预示着白话新诗体的产生,标志出诗歌形式上的一次解放。这实在是很中肯的评断。

落霞与孤鹜齐飞赏析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

浅谈元曲与宋词的区别 肖旭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宋、元时,代有新变,诗之余 为词,词之余为曲,各相争雄。文学史上所说唐诗、宋词、 元曲,就是在形式、语言、风格上各具特色的三种不同的诗 体。唐诗基本上是五、七言诗,词、曲则都是长短句。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最后两个阶段是词与散曲。词与散 曲在本质上都属于诗,它们和诗一样,有着大体相同的渊源; 共发生和发展都和音乐密切相关;它们都既可唱可咏,又同 样要倚声填词,合辙押韵,讲究形、音、意的俱现。词与散 曲原本都是“民间物”,属于民歌一类,久已有之。其曲调, 依民族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时代的改换而有所变迁。它们的 发展规律正所谓“人民创造,文人加工,新陈代谢。”词和 散曲产生后都走了一条由俗到雅,由民间而人文人的道路。 如同鲁迅所说:“词曲之始,也都文从字顺,并不艰难”, “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 我们这里不谈诗,只谈当时词和曲这两种新诗体在内容、 形式、语言、风格上的区别。 一、词和曲在内容上的区别 词与散曲,共主体并不属于浴文学,它们反映的大都是文人 士大夫的生活和思想情趣。只有少数表现人民痛苦的作品, 这是值得注意的。 就内容而言,宋词一般反映了:1.爱国的激情和抗敌的壮志。 2.都市的繁荣和个人的享乐。3.世情的感伤和归隐的清高; 4.丧国的悲恸和人民的痛苦。(人们对宋词知之较多,这里 不例举了) 散曲是在师承诗词和宋金民歌、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因此从一开始在创作上就兼具了稚俗两种倾向,前 者更多地接受了诗词的熏染,后者更多受到了民歌的影响;

古诗欣赏

古诗欣赏

————————————————————————————————作者: ————————————————————————————————日期:

(一)描写春景: 村居清朝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意:农历二月,地面青草生长,空中莺儿飞翔,堤岸上杨柳飘拂,人们陶醉在大好春光里。孩子们放学回来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 这首古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抒发了作者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游园不值宋代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不愧是千古绝句。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描绘了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儿童的活动。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景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 绝句宋代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沾在衣服上却不湿衣,杨柳风吹在脸上却不寒冷。这句诗中的“沾衣欲湿”和“吹面不寒”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细”和春风的“暖”,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和风细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渔歌子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ruòlì),绿蓑(suō)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词意: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桃花盛开,河里的水缓缓地流淌,鳜鱼也正肥美。一位渔翁,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正坐在一条小船上钓鱼。春风轻轻地吹着,蒙蒙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但渔翁却不一定要回去。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垂钓图”,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的生活情趣,透露出词人淡薄的情怀,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春雨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首诗赞美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及时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的生长。前两句赞美“好雨”下得及时,好像知道什么季节最需要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后两句写春雨的特点:往往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万物。诗人用精炼的语言,拟人的手法,形象而又准确地描绘了春雨的作用和特点,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后两句现在也用来形容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如春风化雨,在不经意间滋润孩子的心田。

《滕王阁序》逐句解析

《滕王阁序》逐句解析 【第一段】 原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翻译:豫章(原为)旧时的郡治,洪州(本是)新设的都府。分野(正对应着)翼星、轸星,地域紧接着衡州、江州;以三江为衣襟,把五湖作束带,(上)控着荆楚(下)连着瓯越。 讲解:“分野”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念,二十八列星分别对应着地面上的一些区域,比如现在的南昌,也就是西汉时的豫章郡、唐朝的洪州府,所对应的列星就是翼星和轸星,那么,翼星和轸星就叫做南昌的分野。翼轸二宿为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的最末二星,有煞尾的作用。“襟”和“带”在都活用为意动用法了,意为“以……为衣襟”“以……为束带”。“控”“引”本义都和拉弓有关,有控制之意,但对于地理位置来讲,只能是连着,不可能是真的控制,这里用这两个字,是为了强调滕王阁所处位置的重要。 鉴赏:这是扣着题目中的“洪府”介绍滕王阁所在的地方。一连三组,分别从历史、地理、政治三个方面描述了滕王阁所在之地的重要,言辞之间的历史感、空间感、使命感使人在千载之下犹然怦然心动,洪州的地势之雄可谓写得淋漓尽致。 原文: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翻译:物品具有光华,天空显示宝气,龙泉剑光直射向斗、牛二星的位置;人物具有杰出才能,山川显现出灵秀之气,(高士)徐孺留宿在陈蕃特设的客榻。雄伟的州郡像云雾一样(从大地上)涌起,杰出的人材如流星一样(在夜空里)飞驰。城池雄踞于蛮夷与中原相交之处,宾主囊括了东南地区的俊美之士。 讲解:“华”、“宝”、“杰”、“灵”都是描述状态的动词,分别翻译为“具有光华”、“显示宝气”、“具有杰出成就”、“显示灵秀之气”。“下”为使动,直译为“使陈蕃之榻放下”,不雅,意译为“(高士)徐孺留宿在陈蕃特设的客榻”。“雾”、“星”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了,意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鉴赏:这是介绍洪州的人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个成语由此而来,“龙光”句与“星分”句遥相呼应,“徐孺”与起句豫章故郡遥遥相接;追溯汉代历史人物为下文的时人出场作好了铺垫。写时人又先写“雄州雾列”,以写地势与上一层含义相连,并将地势与人才形成交叉,有反复渲染之意;“俊采星驰”直写时人,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具体发挥。两组句子,极写洪州人物之盛。 原文: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 翻译:洪州的阎都督具有高雅声望,他的仪仗从远方赶来;新州的宇文刺史具有美好的德行,他的车驾在这里暂驻。 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綮戟”“襜帷”用的都是借代修辞,用仪仗、车驾来代人。 鉴赏:介绍了两个著名的与会者,此为点的介绍;自此进入具体的时地人的描写。

《高考诗词鉴赏角度及赏析》

高考诗词鉴赏角度及赏析 一、考点解析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鉴赏其形象; 2.鉴赏其语言; 3.鉴赏其表达技巧。 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 二、相关概念说明 1、形象 形象一般是指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也包括诗人着意刻画或者是与诗人有密切关系的人物形象,比如《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诗人塑造的主人公形象,而诗人自己,是抒情主人公。 2、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是诗人通过诗的语言描绘出来的可以被读者理解、重现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人、事、物、景,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意象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富于美感的形象,它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我们理解诗歌形象,就是从感受意象开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 3、意境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 4、写作技巧 诗歌的写作技巧,主要分为表达方式、表现(写作)手法、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烘托、渲染、对照、映衬、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描写、用典、象征等; 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5、思想 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一般包括对诗歌主旨的评价、对思想感情的评价和对诗人观点态度的评价三个方面。评价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⑴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滕王阁序》解读与赏析

《滕王阁序》解读与赏析 引导语:《》中不仅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且还是流传千古的美文,我们来欣赏与学习一下其中的优美意境。 《滕王阁序》解读与赏析 滕王阁序 朝代:唐代 作者: 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层峦一作:层台;即冈一作:列冈;天人一作:仙人)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轴通:舳;迷津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一作:遥吟俯畅)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见机一作:安贫)

《滕王阁序》逐句翻译讲解与鉴赏

《滕王阁序》逐句翻译讲解与鉴赏 第一段: 原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翻译:豫章(原为)旧时的郡治,洪州(本是)新设的都府。分野(正对应着)翼星、轸星,地域紧接着衡州、江州;以三江为衣襟,把五湖作束带,(上)控着荆楚(下)连着瓯越。讲解:“分野”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念,二十八列星分别对应着地面上的一些区域,比如现在的南昌,也就是西汉时的豫章郡、唐朝的洪州府,所对应的列星就是翼星和轸星,那么,翼星和轸星就叫做南昌的分野。翼轸二宿为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的最末二星,有煞尾的作用。“襟”和“带”在都活用为意动用法了,意为“以……为衣襟”“以……为束带”。“控”“引”本义都和拉弓有关,有控制之意,但对于地理位置来讲,只能是连着,不可能是真的控制,这里用这两个字,是为了强调滕王阁所处位置的重要。 鉴赏:这是扣着题目中的“洪府”介绍滕王阁所在的地方。一连三组,分别从历史、地理、政治三个方面描述了滕王阁所在之地的重要,言辞之间的历史感、空间感、使命感使人在千载之下犹然怦然心动,洪州的地势之雄可谓写得淋漓尽致。 原文: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翻译:物品具有光华,天空显示宝气,龙泉剑光直射向斗、牛二星的位置;人物具有杰出才能,山川显现出灵秀之气,(高士)徐孺留宿在陈蕃特设的客榻。雄伟的州郡像云雾一样(从大地上)涌起,杰出的人材如流星一样(在夜空里)飞驰。城池雄踞于蛮夷与中原相交之处,宾主囊括了东南地区的俊美之士。 讲解:“华”、“宝”、“杰”、“灵”都是描述状态的动词,分别翻译为“具有光华”、“显示宝气”、“具有杰出成就”、“显示灵秀之气”。“下”为使动,直译为“使陈蕃之榻放下”,不雅,意译为“(高士)徐孺留宿在陈蕃特设的客榻”。“雾”、“星”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了,意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鉴赏:这是介绍洪州的人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个成语由此而来,“龙光”句与“星分”句遥相呼应,“徐孺”与起句豫章故郡遥遥相接;追溯汉代历史人物为下文的时人出场作好了铺垫。写时人又先写“雄州雾列”,以写地势与上一层含义相连,并将地势与人才形成交叉,有反复渲染之意;“俊采星驰”直写时人,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具体发挥。两组句子,极写洪州人物之盛。 原文: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 翻译:洪州的阎都督具有高雅声望,他的仪仗从远方赶来;新州的宇文刺史具有美好的德行,他的车驾在这里暂驻。 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綮戟”“襜帷”用的都是借代修辞,用仪仗、车驾来代人。 鉴赏:介绍了两个著名的与会者,此为点的介绍;自此进入具体的时地人的描写。 原文: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翻译:(正赶上)十日一休的旬假日,才华出众的好友(多得)像天上的云彩一样;迎接千里之外的宾客,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 讲解:“千里逢迎”为一动宾倒装,“逢迎”本为两个词:“遇到”“迎接”,这里作迎接讲,“千里”代指千里之外来的朋友。

滕王阁序翻译及赏析

滕王阁序 王勃 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檐帷暂驻。十旬休假(亦作“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凉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闾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注释: 一、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齐的样子) 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2] 接孟氏之芳邻 (“接”通“结”,结交)[2]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王勃《滕王阁序》翻译与鉴赏(附作者简介)(通用)

王勃《滕王阁序》翻译与鉴赏(附作者简介) 一、作者介绍(孙望郁贤皓)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认为“君子以立言见志。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由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上吏部裴侍郎启》)。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八十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杜少府之任蜀川》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别薛华》《重别薛华》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挚动人。《山中》《羁春》《春游》《临江二首》等五言绝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怀乡之情。明代胡应麟认为王勃的五律“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唐]、中[唐]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诗薮·内编》四卷)。

古诗欣赏

(一)描写春景: 村居清朝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意:农历二月,地面青草生长,空中莺儿飞翔,堤岸上杨柳飘拂,人们陶醉在大好春光里。孩子们放学回来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 这首古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抒发了作者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游园不值宋代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不愧是千古绝句。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描绘了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儿童的活动。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景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 绝句宋代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沾在衣服上却不湿衣,杨柳风吹在脸上却不寒冷。这句诗中的“沾衣欲湿”和“吹面不寒”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细”和春风的“暖”,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和风细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渔歌子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ruòlì),绿蓑(suō)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词意: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桃花盛开,河里的水缓缓地流淌,鳜鱼也正肥美。一位渔翁,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正坐在一条小船上钓鱼。春风轻轻地吹着,蒙蒙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但渔翁却不一定要回去。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垂钓图”,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的生活情趣,透露出词人淡薄的情怀,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春雨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首诗赞美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及时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的生长。前两句赞美“好雨”下得及时,好像知道什么季节最需要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后两句写春雨的特点:往往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万物。诗人用精炼的语言,拟人的手法,形象而又准确地描绘了春雨的作用和特点,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后两句现在也用来形容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如春风化雨,在不经意间滋润孩子的心田。

课外古诗文名句注释赏析

课外古诗文注解 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2、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译:水天相接,晨 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李清照 《渔家傲》)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 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论语》)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一个军队,可以 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可能强迫 改变的。(《论语》) 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译:不知有几家的人儿趁着月光回来, 落月的余辉,将激荡的情思洒在江边的树林之上。望月怀人之情,敦挚悠永,情景交融,意境深邃。思念之情,不绝如缕。诗句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一起,洒落在江树之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悠长,令人心醉神迷。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译:曹操 对天下贤才发出由衷的呼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示自己 有宽广的政治胸怀,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并且, 他以礼贤下士的周公自励,号召天下贤才来归,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这 四句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进取精神。 周公吐哺是一个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是:“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 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说的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 握着头发,一餐饭要三次把饭粒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 掉好的人才。(曹操《短歌行》) 6、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译:诗句含义:表达了对

滕王阁序翻译及赏析

滕王阁序 作者: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 )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zh ú)。虹销雨霁(jì),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dì 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kuài)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míng)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y ì)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qua)之长风。舍簪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鸣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赏析《滕王阁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滕王阁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 青天碧水, 天水相接, 上下浑然一色: 彩霞自上而下, 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 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 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 形成“当句对” 的特点。如“ 落霞” 对 “ 孤鹜 ”, “ 秋水 ” 对“长天”,这是王勃 骈文的一大特点。 本句首先是色彩美。夕阳之下,晚霞绚烂耀眼,而鹜的羽毛是深色的,加上 是逆光,所以孤鹜近乎一个暗影,而晚霞不可能遮布西边半个天空,尚在碧空显 露,碧空相对于落霞光度稍逊,但相对于孤鹜来说却较亮,它们—— 孤鹜、 落霞、 碧空——就成了明暗的对比——孤鹜的影子 更加深暗, 晚霞和碧空则更加灿烂。 孤鹜的颜色以绿、 褐、 紫等为主, 属于冷色, 而且它们之间是补色关系。晚霞的背景是晴空,它是蓝宝石色的,和晚霞的颜色 也是互补色的。我们知道,当互为补色的两种颜色相邻时,能构成最强的对比, 在效果上,能使双方达到最大的鲜明度。王勃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对比,使整个图 案显得格外地鲜明而美丽。 其次是动态美。 孤鹜是在“飞”的, 云霞是在“落” 的,只有天空是凝然不动的。秋水虽然平静,但并不是冬天的止水,水面上不会 死气沉沉。微风过处,秋水上会不断地泛起涟漪,涟漪过处,平滑如镜的水面上 倒映着的景物会被荡开,依稀透出水下的景物:水草、乃至鱼虾等等。这分明是 一幅流动着的美丽图画。 其三是虚实美。碧空高深无比,红霞稍低些,而孤鹜又更低,这就有了三个 层次,而它们下边又有秋水。秋天的水是宁静的,当 “ 秋水共长天一色 ”之时, 天上的画卷自然地映在水中, 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 水中又有了三个层次。而且,在天上越高的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就越深。这就构 成了实景与虚景的对比。况且微风过处,秋水泛起涟漪,平滑如镜的水面上倒映 着的景物会被荡开,依稀透出水下的景物:水草、乃至鱼虾等等,这和水面上的 映像同样构成了一种虚实之美。 其四是立体空间美。“秋水共长天一色”,在天边,天空和水面 这两个本来并不相交的平面经过持续的变 形相交了,这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并能使人感到整个画面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的真实感。不仅如此,“秋水共 长天一色”把人们的视线引到水天相接之处,这是人们视线所能达到的最 远的地方。 而“落霞与孤鹜齐飞”又把人们的视线引到天顶, 这是人

高三上册《滕王阁序》课文鉴赏

高三上册《滕王阁序》课文鉴赏 一、整体感知 本文原题为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 全文运思谋篇, 都紧扣这个题目。 全文共分四段,第 1 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 的宾客, 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 2 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 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 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 3 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 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 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 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二、局部思路揭示 本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 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而局部思路的布局谋篇,取舍立意, 亦颇见为文之功底。以第五段为例说明作者的情感起伏脉络: 先用一连串短句抒发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后易老,李广难对。而 后长短结合,抒发自己的愤郁悲凉: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 岂乏明时?最后又用先短后长的一组对偶表明心志: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铿锵的语调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 三、精彩语句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 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 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 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 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 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 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 上而下, 孤鹜自下而上, 相映增辉, 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落霞与孤鹜齐飞赏析

落霞与孤鹜齐飞赏析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

再加上新的时代的条件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散曲的美学形态与传统诗词就有了很大的差异。“词之异于诗也,曲之异于词也,道迥不侔也。”(王骥德:《曲律》)由于“主旨”、“作意”的不等、不同,才导致诗词往往讲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元散曲则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元代民族矛盾尖锐,统治者执行民族歧视政策,对汉人、尤其是南人中的知识分子特别歧视,有所谓九儒、十丐之说。散曲作者们眼见政治黑暗,仕途险恶,在悲愤感叹之余,常萌洁身隐退之想。因而“叹世”和“归隐”成为元散曲的两个突出的主题。 如马致远《拨不断·叹世》:“布衣中,问英雄,王图霸业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悟远近千官冢。一场恶梦!”同调《归隐》:“菊花开,正归来。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有洞庭栖、东阳酒、西湖蟹。哎,楚三闾休怪!”看破人间恶梦,遁人世外桃源,虽不过是一种幻想,却反映了对污浊现实的消极抗议,马致远的这种思想感情在元散曲作者中有相当的典型

古诗滕王阁序翻译赏析

古诗滕王阁序翻译赏析 《滕王阁序》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其古诗全文如下: 【前言】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 【原文】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

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懿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鸣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注释】 豫章: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为汉豫章郡治。唐代宗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浅谈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浅谈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的促 进作用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相当一部分师生重视课堂教学。忽略课外阅读。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课外阅读是中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能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造智力的背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也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 “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读物具有塑造人品的巨大力量。一部好小说。一篇好文章,会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雷锋就是在革命书籍的营养滋润下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这在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如此。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青少年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同这些“理想的化身”作比较,以之为楷模,指导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因此,加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中学生素质,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要求。 一、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加强课外阅读。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把每一节课都融入时代生活的环境之中,营造一个充满时代精神与现实气息的大语文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虽然是学习语文的主要工具,但教材不能以偏概全(特别是阅读文章),只能起指导作用。而相关的读物是最有效的补充,要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就须多读,不多读无以广识,所以语文教学要课内课外紧密结合,课外阅读累积知识量促进课内发展:课内获得阅读的方法和技能,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内外结合相得益彰。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生活的工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把教材上的内容向教材外延伸,和火热的、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接轨。就可以无限制地扩大教材的容量。具体做法是可以结合选人课本中的长篇作品节选或其他作品,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向学生介绍,推荐古今中外的名篇,及时沟通有关阅读的信息。 二、课外阅读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语文课堂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学习知识的方法。阅读教学要重视方法和技法的传授,“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书如甘草”。不少学生看了很多作品。但没有什么收获,其中就有方法的问题。叶圣陶老人曾说过一句含义极深的话:“教材也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所谓“例子”应该能提供给学生以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使学生能够

课文《滕王阁序》的翻译讲解和鉴赏

课文《滕王阁序》的翻译讲解和鉴赏 第一段: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原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 荆而引瓯越。 翻译:豫章(原为)旧时的郡治,洪州(本是)新设的都府。分野(正对应 着)翼星、轸星,地域紧接着衡州、江州;以三江为衣襟,把五湖作束带, (上) 控着荆楚(下)连着瓯越。 讲解: “分野”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念, 二十八列星分别对应着地 面上的一些区域,比如现在的南昌,也就是西汉时的豫章郡、唐朝的洪州府,所 对应的列星就是翼星和轸星,那么,翼星和轸星就叫做南昌的分野。翼轸二宿为 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的最末二星,有煞尾的作用。“襟” 和“带”在都活用为意动用法了,意为“以??为衣襟”“以??为束带”。 “控”“引”本义都和拉弓有关,有控制之意,但对于地理位置来讲,只能是连 着,不可能是真的控制,这里用这两个字,是为了强调滕王阁所处位置的重要。 鉴赏:这是扣着题目中的“洪府”介绍滕王阁所在的地方。一连三组,分别 从历史、 地理、 政治三个方面描述了滕王阁所在之地的重要, 言辞之间的历史感、 空间感、 使命感使人在千载之下犹然怦然心动, 洪州的地势之雄可谓写得淋漓尽 致。 原文: 物华天宝, 龙光射斗牛之墟; 人杰地灵, 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 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翻译:物品具有光华,天空显示宝气,龙泉剑光直射向斗、牛二星的位置; 人物具有杰出才能, 山川显现出灵秀之气, (高士) 徐孺留宿在陈蕃特设的客榻。 雄伟的州郡像云雾一样(从大地上)涌起,杰出的人材如流星一样(在夜空里) 飞驰。城池雄踞于蛮夷与中原相交之处,宾主囊括了东南地区的俊美之士。 讲解:“华”、“宝”、“杰”、“灵”都是描述状态的动词,分别翻译为 “具有光华”、“显示宝气”、“具有杰出成就”、“显示灵秀之气”。“下” 为使动,直译为“使陈蕃之榻放下”,不雅,意译为“(高士)徐孺留宿在陈蕃 特设的客榻”。 “雾”、 “星”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了, 意为“像雾一样”、 “像 星一样”。 鉴赏: 这是介绍洪州的人物。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个成语由此而来, “龙光”句与“星分”句遥相呼应, “徐孺”与起句豫章故郡遥遥相接; 追溯汉 代历史人物为下文的时人出场作好了铺垫。 写时人又先写“雄州雾列”, 以写地 势与上一层含义相连, 并将地势与人才形成交叉, 有反复渲染之意; “俊采星驰” 直写时人,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具体发挥。两组句子

滕王阁诗 王勃 赏析

滕王阁诗王勃赏析 王勃的《滕王阁诗》是一篇流传千古的诗篇,描写了滕王阁高远的气势和赣江一带的景色,意境开阔,意气飞扬。也抒发了诗人王勃对于滕王阁当年的繁华以及今夕的感慨。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勃的《滕王阁诗》,欢迎阅读!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者,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诗文解释】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渡过几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 2、【词语解释】 江:指赣江。 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物:四季的景物。 帝子:指滕王。 3、【诗文赏析】 唐高宗上元三年(六七六年),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出了《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这首诗回忆起滕王阁当年的繁华,如今却是物转星移,面对世间的盛衰无常,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全诗含蓄、凝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4、【长篇赏析】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腾王阁的形势。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

“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动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述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的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委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