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在德国的投资

中国在德国的投资

中国在德国的投资
中国在德国的投资

中国在德国的投资

1. 进入德国市场的天赐良机

对于中国投资者和企业家们来说,想要在德国投资企业并涉足高科技领域,目前是不可多得的天赐良机。原因如下:

?近几年的经济危机对德国企业也造成了冲击,来自欧洲的需求量大幅下降,来自亚洲的需求量也受到小幅度影响。即使是那些能够承受这方面损失的成功企业,也仍然面临着一个严峻考验:如何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进行融资。

?银行业危机使许多原有的融资广受质疑。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传统家族企业,能够拥有的企业成长资本是有限的,而借助企业内部现金流进行融资扩张在经济衰退阶

段也并不可行。此外,传统保守的他们并不青睐通过增加债务支持企业发展的做法,

而占有高比率的自有资本对他们来说也尤为重要。这就给那些股权投资者们提供了机

会,只要他们谨慎行事。

?近年来,许多银行对企业融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企业债券市场在德国仍相对薄弱。大部分企业,这里主要是指那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没有经过评级,在资本市场上

的经验也相对匮乏。总的来说,德国企业考虑替代类融资方案以及接受战略投资者的

意愿持续增强。

?其他投资者,如英美集团的私募基金或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的主权投资机构,在最近几年对投资持明显的谨慎态度。这类资金的短缺,为来自其他地区——如中国、新

加坡和香港等地的投资者们提供了机会。

?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正转由家族中的下一代继承。随着年轻一代的崛起,决策地位常常由更加务实并具备全球化视野的管理人才继任。他们对于股权投资以及战略

合作伙伴的态度十分开明,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者(其中包括曾和他们在同一所商学院

学习的校友)也不带有任何偏见。

?总体来看,在过去几年中,人们对中国企业和投资者的态度有着明显转变。从前,中国企业普遍被怀疑侵犯德国技术型企业的知识产权,并试图以山寨产品夺取德国领军企

业的传统主宰市场。诸如此类的事件在过去经常发生(并且现在还时有发生)。这仍

然是双方相互靠拢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之一,甚至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全球最大的

工业博览会,中国是2012年度的合办国)也再次成为了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但以往成功的交易案例,使德国人在总体上趋于以更为冷静、有别于以往的的视角来看待这

一现象。一言以蔽之:中国的企业和投资者与其他国家的投资者没有任何区别。这个

评价尤其适用于经济、政治、金融以及商业媒体等领域。

?长久以来,德国公众的偏见始终影响着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现在这种偏见已经明显减少。人们对中国的看法也同样出现了分化,对中国的认知也显著地越来越趋向正常

化。这种变化通过中国公司进驻德国这一现象反映了出来。以下几个因素进一步说明

了这一点:首先,已经有了一些双赢的成功企业股权投资案例(详见第4节)。此

外,越来越多的德国就业者以及工会已经意识到,中国作为销售市场以及生产基地对

德国经济、就业市场起着怎样的作用。毕竟,我们预计中国将在2012年取代美国成为德国在欧盟之外的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综上所述,除了短期的、主要与资本市场相关的因素外,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使得目前在德国进行投资极具吸引力。许多企业的估值正处于适度的合理水平。

2. 监管环境:友好,但并不简单

德国的国民经济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对外来资金以及国外的投资者,包括来自中国的投资者,都十分欢迎。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在最近一次访华中,很公开地为对德投资进行宣传,并表示欢迎中国企业的到来。中国是2012年度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合作伙伴国,也是众所关注的焦点。在国际贸易以及全球化的问题上,德国人非常清楚,德国受益于开放的市场,因此本国市场也应该是开放的。对来自国外的资金,包括中国的投资商,毫无疑问并不存在原则上的消极情绪。在德国,每天都有国内和国际企业之间股份的购买或出售,以及合资企业的成立。

题外篇:上市公司收购法

在收购法方面,德国一向是相对宽松的。与其他国家不同,德国政府并不具备任何阻止收购的手段。在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已经私有化了的前国有企业内部存在所谓的“黄金股”,即拥有特别决策权的股份。与之相反,德国的规定则是:一股一票。西班牙ACS集团强行收购豪赫蒂夫建筑集团的事例表明,有时赢得多数投票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情。

上市公司的收购以“德国证券购买和收购法”(WpüG)为准。原则上来说,允许通过证券交易所收购某公司的股份。但是,由于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的始终只是一小部分股份,以这种途径来收购一家公司过于耗时。因此,更快的方法是大宗购买,即从股东处直接收购其所持有的大部分股本。另一种方法是公开报价,即对所有股东同时提出一个单股的固定收购价格。

这些收购的方法也可以组合使用。如果持股量超过一定的份额比例,法律甚至规定必须采取组合的形式。如果一位股东已经收购了一家公司30%的股份——无论是直接通过证券市场还是场外交易——他必须向所有其他股东提交一个收购其余股份的报价。报价最少不得低于报价公布前3个月内的平均股价。相关的平均股价由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制定。报价不设上限。

拥有公司95%股份的股东,可以将剩余的少数股东挤出目标公司并使公司下市。这个过程被称为“买断合并”。不过这经常导致旷日持久的官司,因为股东会认为得到的补偿过少,要求法院重新进行审核。

也有极少数的公司不遵从一股一票的规则,“VW法规”(大众公司法)便是其中之一。这家总部位于沃尔夫斯堡的汽车制造商规定,不允许任何一个单一股东独自享有超过20%的表决权,无论其实际持有多少股份。此外,在德国还有普通股和优先股之分。和普通股不同,优先股不占有表决权,不过一般情况下可以获得较高的股息。在收购公司时,普通股和优先股的收购价格也有所不同。

在德国,原则上对企业股权投资和收购持开明自由的态度,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境外投资者有三个重要限制。

首先,在德国进行收购须接受国家及欧洲反垄断机构的调查,此类机构的职责是防止垄断和寡头在市场占据垄断地位。如果收购遭到反垄断机构的反对,则可能需要对该项目进行修改,个别极端情况下甚至必须放弃收购。在适当情况下,反垄断机构也会批准收购,但会带有附加条件,交易完成后需将被收购的公司的一部分分割出去。投资者应该对此有充分预测,并提前作好准备,如何应对可能引起的垄断质疑,以及模拟制定各种不同的投资方案。在这里,熟知国家反垄断机构(联邦和州级反垄断调查局)以及欧盟委员会的论证模式至关重要,最好的办法是能够和他们进行直接接触。

题外篇 2:德国和欧洲的企业合并审查

当企业的销售额超过了“反竞争限制法”(GWB)中规定的营业额阈值,该企业必须向联邦反垄断调查局申请合并。如果所有持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创造的销售额超过5亿欧元,而其中至少有 2 家公司在德国取得可观的销售金额,即其中一家的营业额超过2500万欧元,另一家超过500万欧元,这种情况下公司必须向联邦反垄断调查局提交合并申请。如果其中有一家公司从属于某集团企业,联邦反垄断调查局则必须将整个集团企业的销售纳入调查范围。通过这种方式,所有相关企业拥有的可支配经济生产能力的总和都将被考虑在内,以便评估该合并对市场所产生的综合影响。

其次,从广义上来说,外国投资者在收购企业时容易低估复杂的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这其中包括德国的共同决定权以及其他员工权益等,这些权益在很多国家都是缺失的,或是远远没有受到在德国这样的重视。这不仅仅是中国一个国家需要面对的问题,连拥有几十年欧洲经验的美国投资商都很难领会企业职工委员会的重要性。

第三点,德国企业所处的政治环境,外界是很难看透的。对于那些在规模和市场竞争力方面对投资者具有吸引力的企业来说,其所在地的当地政策和州级政策对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首先是企业的经营许可和资产重组后利润的税收减免优惠,还涉及到公众对投资的态度。简单地说,当地的政府官员可以在短时间通过发布负面消息内让公众对未来的投资不抱好感,而且他们对地方(州级)以及国家层面上的政治程序和决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他们也时不时地还常常成为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交易杀手”。那种由中国投资者们庞大的规模、雄厚的资金、还有陌生的文化造成的在某种程度上的非理性恐惧,有时会被用来对中国投资者造成不利影响。

3. 企业文化:工程型企业中存在的共识和论述

除了法律法规,外国投资者在德国必须注意的还有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有不少投资项目都因此功亏一篑。参与企业决定权的模式以及企业所有者、管理人员和员工之间的合作模式已经历史性地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完善,在德国格外受到重视。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和配合被认为是德国和许多其他工业国家之间的差异,而正是这一差异使德国经受住了近年来经济和金融危机的考验。同时,与由商人和金融专家占主导地位的英美国家不同,德国是一个以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这对于投资项目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恶意的收购在德国是非常罕见的。

有些人员虽不属于管理高层,但却是企业的关键“智囊”,如果不能使他们充分了解整个战略投资项目的意义及其带来的附加价值,那么这个投资项目很可能会进行得不太愉快。这来源于德国特有的标志性的“工程师文化”。许多企业都清楚地知道,真正的价值在于企业的主要开发人员、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因此,投资者们也必须说服这些人,使他们赞同其投资计划,并避免惹恼这些关键人物。而且由于多年人口发展的影响,德国劳动力市场目前工程师紧缺,投资者也需小心对待这方面的人力资源。这具体意味着什么呢?投资公司必须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既针对个人也针对整体,具体可以是一个发展战略、一个技术创意、或者一个重新整合方案。但是无论哪种情况,投资者都应该明确说明,德国公司在整个企业中占据了什么样的位置,以及德国员工将承担哪方面的职责。否则可能会发生令人担心的事情,即公司最优秀的员工选择离开公司,而竞争对手们会很愿意接纳他们。

德国企业如此成功的原因还在于,即使是普通职工通常也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这使得他们在讨论和谈判时格外自信。特别是在中等规模的企业里,企业所有者一般不会公开违背全体职工的意愿。投资者也必须为这些职工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陈述。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许多德国中小型企业在公司总部所在地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企业雇主,他们与当地社会的方方面面早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总而言之,在向德国企业和其职工宣传投资计划时,需要机智灵活和心思细腻缜密。很多情况是,例如在媒体面前发言不当,将会导致双方谈话还没开始,谈话的基础就已经被破坏了。

4. 成功和失败的故事—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过去十年中,中国的企业或个人为开创德国市场建立的投资项目数量日益增多。虽然不少项目,尤其在最初几年里都以失败告终,但目前为止已有一系列的投资项目取得了成功。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经验。

普茨迈斯特控股集团(Putzmeister Holding):全面的保障令职工放心

在最近一次交易中,中国市场上领先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中国三一重工,成功收购了制造混凝土泵的德国普茨迈斯特控股集团,这一案例几乎可以作为经典范例对投资项目中的成功要素进行阐述。该项目于2012年1月以大约3亿6千万欧元的金额成交。普茨迈斯特虽然实质上是一个家族企业,但它是混凝土泵制造业中的佼佼者,在中国以外的大部分市场占有主导地位。因受到金融和房地产危机的冲击,该企业陷入了财务危机。如何给企业的持续增长提供足够的资金,以及如何巩固在占据混凝土泵需求量近80%的中国市场上的地位,是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此次收购曾备受争议——消息被公布的当日,在普茨迈斯特工厂的大门外即出现了自发组织的示威游行。不过,时至今日,人们的情绪已经回复平静,这是因为:

?普茨迈斯特虽然在技术上占据领先地位,也在众多的市场上成为商业上的佼佼者,但就其本质而言,实际上是一家产品结构单一的公司,相对来说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

响。中国三一重工的加盟使公司更加强大,这一点德国职工们也十分清楚。

?该企业领导层正面临着更新换代。

?财务困境虽然还不至于导致企业破产,不过严重程度已足以影响这个有着悠久传统的德国家族企业,使其也开始考虑采纳非常规的融资方案。

?公司的新主人对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的全体职员做出了未来8年(!)内提供全面工作保障的承诺,这一措施缓解了来自工会和政治方面的压力。

?拥有工业逻辑和共同的、可靠的发展战略。除了获得领先的工业技术,三一重工还打开了中国以外的工程机械市场,而普茨迈斯特则抓住了至关重要的中国市场。

?三一重工在此前就已投资约 1 亿欧元在德国建立生产研发基地,并在该处设立了欧洲总部,这清楚地表明了公司对该项目的重视。

?中方的相关负责人从一开始就表现出高度专业性和灵活性,得到了普茨迈斯特公司管理层的认可。

在其他成功案例中我们也能找到许多类似的成功因素,例如沈阳机床集团(SYMG)在2004年收购德国机器制造商希斯公司,也被普遍认为是极为成功的收购案例。当时希斯公司宣告破产,SYMG不仅带来了资金,也挽救了该地区的就业率,并投入巨资。同样成功的案例还有XCMG徐工集团对同样生产混凝土泵的德国家族企业施维英公司的收购,联想集团对经营计算机的梅迪昂公司的收购,CQLT对已破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SaarGummi公司的收购。这些成功都不仅仅因为受到财务困境的驱使。工业的逻辑性和长远的共同发展愿景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也可以换个角度来解读:中国投资者的投资项目越来越接近其他国家投资者的项目模式,这说明中国在这方面也已跻身国际顶级行列。虽然每两个交易中仍然只成功一个,但原因已不再是不可逾越的文化差异或特殊的中国元素,更多是因为现今的收购交易在总体上更加困难,不仅仅针对中国投标人。

仙童多尼尔:野心勃勃的开始,黯然谢幕

以一个中国公司最初的直接投资项目为例,可以清楚地看到现在中方企业在交易方面的专业管理水平也已有了显著提高,那就是收购仙童多尼尔728支线喷气飞机但最终失败的案例。该公司曾经是德国飞机制造行业的霸主,在其不得不宣告破产时已经在该型号飞机的研发上投入了数亿欧元。大飞机制造商们都退避三舍,只有来自中国的德隆集团挺身犯险,敢为行业巨头们不敢为之事:完成该型号飞机的研发并投入市场销售。他们试图以更廉价的亚洲供应商代替大部分的原欧洲供应商,将价格降低15%。这对于隶属高新技术产业的飞机行业来说无疑是自取灭亡。收购一年之后,德隆集团也宣告破产。

赫伯罗特(Hapag-Lloyd):没有全心的投入,输给当地的公司

从外界的角度很难估计地方利益对于交易项目成败的影响力,但从下述海王星东方线(NOL)试图收购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务公司之一,赫伯罗特公司的案例中也可略见一斑。海王星东方线(NOL)拥有城市国家新加坡的投资基金淡马锡的支持。NOL 和淡马锡专注于赫伯罗特的所有者—TUI国际旅游联盟集团,及其与驻柏林的国家监管机构以及政治代表之间的联络关系。投标者低估了船务公司对汉堡这座城市的重要性。此外,直到最后也没有出台一个明确的NOL+赫伯罗特合作的商业模式,淡马锡和 NOL 之间的角色分配也没明确确定。最终,汉堡当地商界和政界人士进行了机密会晤,并出台了一个汉堡当地的解决方案,促使从属于德迅运输集团的汉堡当地商人最终赢得了投标。

无论是尝试在废弃的飞机场上建立游乐场,还是建立铅笔工厂,或者是试图保护电视机制造商施耐德免于破产,中国投资者的失误大多类似:对市场认知不够、对质量要求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挑战估计不足、对德国法律法规以及敏感领域缺乏足够了解、尤其对那些不成文的法律和规则更是一无所知。2004年,德国著名的商业杂志《商业周刊》还提到了“失败的痕迹”。今天恐怕没人会这么认为了。

5. 经验教训的概括总结

Ergo ,从专业的企业咨询公司的视角,将焦点集中在影响成功的定位和沟通两大主题,将中国以及其他外来投资者们应特别重视的几点要求,简单地予以概括总结:

?一份详尽的环境分析报告至关重要。这份分析报告需要回答的问题至少应当包括:谁是利益相关者,他们追求的利益是什么,阻力可能来自于哪些方面,以及可以用何种论点进行反驳等等。除了常见的利益相关者(管理层、职工、工会等),这份环境分析报告还务必包括当地以及州级政府的政要,人们往往低估了他们的重要性。

?德国企业从该项投资中可以获得哪些利益,以及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存在哪些共同点和共同利益,应该从开始建立商业方案的时候就让人一目了然。

?中国企业应在当地选派一个企业代表人,以可信而又亲和的方式对投资项目进行宣传,也为中国投资方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无论在整个收购及过渡阶段还是其后的发展阶段,新的共有公司的未来都必须作为一个双方共同的且令人信服的故事来延续发展,双方在沟通上必须始终保持一致。因此,

一个清晰连贯的沟通方案必不可少。

6. 总结

目前,整体的经济状况以及德国政界和工业界代表人物的鲜明态度为中国直接投资创造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有利环境。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一些外来投资者曾经无法接近的公司,现在也开始向投资者们开放。所以在初期选择和洽谈时应注意哪些是有利于成功的要素,哪些是应该避免的敏感区域,这是德国经济的标志特征,外界有时的确很难理解。不过这不仅仅针对中国,世界各国的投资商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德国在过去几年中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多项成功的合作以及收购项目为中国投资者们赢得了极大尊重。现在,中国企业在德国渐渐获得了和德企在中国享有的同等的尊重。虽然交易合作和收购也常常功败垂成或未达到预期效果,不过这更多是源于复杂的事务,而以往中德之间特有的误区正在日益减少。

中国是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中国是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美国文化伴随着经济强势深入全世界人民内心,法国借香水、时装和浪漫占据全球时尚工业最前沿,日韩凭动漫游戏和电影剧集演变了年轻一代的品位和喜好,连古老的英国也正在借“创意英国”的活动对其保守形象重新洗牌,现在,以传统、沉稳和认真而著称的德国文化也不甘人后,在一如既往推销其音乐、哲学等传统王牌文化之外,正在策划一场以尖端工业及科技产品为主力的新消费文化。中国是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德国在近几年与中国的经济合作用心良苦。 而随着这个并非旅游号召力的欧洲国家率先成为中国公民自费旅游欧洲目的地国,国人近距离接触真正的德国也就成为可能。在“哈法”已经成为新中产的心头好之后,下一波会不会轮到“哈德”?阅读一下它强大的新消费主义的攻势吧,也许,我们会发现,“哈德”,将会成就我们不同于流俗的品位,可以成为美日英法文化之后一种更新鲜更独特的选择。 学问 歌德有一段的话:“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感到他们和我们是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这位诗人对中国的兴趣和感觉一直非常浓郁。有趣的是,圣哲的直觉在两百年后得到了科学的认证:1995年一位德国抽样(sample)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曾评论说,在一项全球公民文化研究结果中德国与中国居民具有价值观选择上的接近性,而在最近20年左右的文化变迁中,中德流行文化的轨迹最为接近。 事实上,中国与德国的渊源极深。中国的教育先驱蔡元培就是从德国留学回来,把以柏林大学为蓝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传播全中国,而在20世纪初那些文人学者和革命先行者,尽管多在日本留学,但学来的倒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从德国借来的科技文化。布莱希特写下《四川好人》十多年前便已在中国上演,就连在中国红极一时的“美学”,也不过是取道日本从德国借来的理念。 计算机基础工作原理“二进制”的发明者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据说也是受到了《易经》的启发。 就学问尤其是哲学而言,我们从来都是德国的学生。从德国古典哲学那几位大师及叛逆者尼采那里,中国的时尚青年找到了他们谈论哲学的方式。而今天,如果你要在学术圈里混,或者披着学术的华服在时尚圈里混,韦伯、海德格尔、哈贝马斯则是必须牢记的关键词,懂不懂是一回事。 艺文 文学与艺术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在歌德、席勒、海涅这些名字已经老去,半个德国人卡夫卡也被肤浅的小资青年说烂,君特。格拉斯又半冷半热的今天,高贵的德国文学总被束之高阁,始终只在中国高级知识分子那里作为研究的样本。所幸的是,里尔克这个诗人的名字已经开始被一小撮有格调但更有思想的人士挂在嘴边了,你必须能随口诵出“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这样的里氏格言。当然,不懂诗也没关系,比如,谁会把荷尔德林“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息和劳作”这句诗当成诗?这不就是房地产广告么? 德国大使馆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就显得正式得多,但也常常挂着一些名头极大但普通中国人毫无概念的主题,例如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影像展,新表现主义大师伊门道夫作品展。市面上有关于现代设计的先驱包豪斯的普及读物已有好几本了,但真正懂的没几个。倒是德国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大师博伊斯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更大些,他似乎该为中国各种名目的行为艺术泛滥而负责,因为这位疯狂的先生曾说,“人人都是艺术家”。 雅乐 德国除了盛产一本正经的哲学家之外还盛产音乐家,贝多芬、巴赫、门德尔松、瓦格纳,如果你能一口气数得过来,只能证明你掌握的文化名人还太少。把西方古典音乐当作高雅的

中国在德国的投资

中国在德国的投资 1. 进入德国市场的天赐良机 对于中国投资者和企业家们来说,想要在德国投资企业并涉足高科技领域,目前是不可多得的天赐良机。原因如下: ?近几年的经济危机对德国企业也造成了冲击,来自欧洲的需求量大幅下降,来自亚洲的需求量也受到小幅度影响。即使是那些能够承受这方面损失的成功企业,也仍然面临着一个严峻考验:如何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进行融资。 ?银行业危机使许多原有的融资广受质疑。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传统家族企业,能够拥有的企业成长资本是有限的,而借助企业内部现金流进行融资扩张在经济衰退阶 段也并不可行。此外,传统保守的他们并不青睐通过增加债务支持企业发展的做法, 而占有高比率的自有资本对他们来说也尤为重要。这就给那些股权投资者们提供了机 会,只要他们谨慎行事。 ?近年来,许多银行对企业融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企业债券市场在德国仍相对薄弱。大部分企业,这里主要是指那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没有经过评级,在资本市场上 的经验也相对匮乏。总的来说,德国企业考虑替代类融资方案以及接受战略投资者的 意愿持续增强。 ?其他投资者,如英美集团的私募基金或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的主权投资机构,在最近几年对投资持明显的谨慎态度。这类资金的短缺,为来自其他地区——如中国、新 加坡和香港等地的投资者们提供了机会。 ?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正转由家族中的下一代继承。随着年轻一代的崛起,决策地位常常由更加务实并具备全球化视野的管理人才继任。他们对于股权投资以及战略 合作伙伴的态度十分开明,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者(其中包括曾和他们在同一所商学院 学习的校友)也不带有任何偏见。 ?总体来看,在过去几年中,人们对中国企业和投资者的态度有着明显转变。从前,中国企业普遍被怀疑侵犯德国技术型企业的知识产权,并试图以山寨产品夺取德国领军企 业的传统主宰市场。诸如此类的事件在过去经常发生(并且现在还时有发生)。这仍 然是双方相互靠拢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之一,甚至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全球最大的 工业博览会,中国是2012年度的合办国)也再次成为了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但以往成功的交易案例,使德国人在总体上趋于以更为冷静、有别于以往的的视角来看待这 一现象。一言以蔽之:中国的企业和投资者与其他国家的投资者没有任何区别。这个 评价尤其适用于经济、政治、金融以及商业媒体等领域。

德国人与中国人文化差异

德国人与中国人的文化差异 这是一个德国华裔人画了一系列图来形象的表达他认为中国人与德国人的习惯差异,觉得不错,另加一点个人的观点。蓝色代表德国人↓红色代表中国人↓ 1一日三餐 德国人喜欢早、晩冷食,中午热食;中国人喜欢早、中、晩都要求热食。 2人际关系 这幅图认为是最生动,最有代表性的。德国人交往讲究志趣相投,性格相近,有相通爱好的自然而然在一起交往,性质相对单纯些。而中国人讲究功利性的人际关系,所以编织出一个复杂的人际网,很多时候明明觉得对方很讨厌,不是一路人没有共同语言,但觉得这个人能有价值“用的上”,就去满脸堆笑的交往,各自心里打着小算盘,相辅相成。

3天气和心情 德国人喜欢晴天,讨厌雨天;中国人对晴天和雨天认为无所谓,不太影响心情。 4生活方式 德国人崇尚自由和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尤其有保持自己独立空间的强烈需要。而中国人喜欢热闹,扎堆,害怕被孤立。从某个角度讲,西方人更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5# 5交通工具 这跟经济发展有关,但也跟公共意识,环保意识有关,德国人家家有汽车,休闲时尚也骑自行车;当然在中国,很多东西早失去了它工具的本质,人骑自行车看穷,贷款也要买汽车,做梦都想奔驰宝马,而形成一种炫耀的象征。 6老人的生活 这个图既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反映社会生活保障制度的差异。

7自我 德国人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特立独行和自信很正常;中国文化有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传统,人们喜欢随大流,集体大于自我。 8周末的街景 德国人喜欢休闲安静,中国人喜欢涌出来逛大街,另外延伸说一句,据出国的朋友说西方人如果不出去旅游探险,他们的周末休闲生活在我们看起来很没趣,一般就是在家或者去酒吧喝点酒;注意:欧美的酒吧不是我们的夜场那种乱糟糟的地方。另外,西方人认为唱卡拉OK是不太文明的行为,所以欧美国家基本上没有ktv,唱ktv只在亚洲流行。 9孩子 德国人从小就培养自食其力;而在中国,大人把孩子看作中心,很大部分原因是中国传统历来有接续香火,传宗接代的想法,自己活出什么价值不太重要,希望让下一代吃好喝好就算完成任务了。 10美丽的标准 德国人认为皮肤黑象征健康;中国人认为皮肤白漂亮。 11胃痛时的饮品 德国人胃不舒服就想喝些饮料,中国人胃不舒服就想喝些清淡茶水。

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格局

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格局 课程名称: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班级:国际贸易11-1 姓名:刘钊 学号:201103101112

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具体体现,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增进与世界各国的友谊和合作,是我国的一贯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各贸易伙伴的贸易关系稳定发展,对外贸易不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成为我国与各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良好经贸关系的重要标志。 一、深刻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确立世界贸易大国地位 1、与贸易伙伴货物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第一大出口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贸易规模持续扩大。1978年至2013年,我国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由206.4亿美元扩大至4.16万亿亿美元,共计增长了200倍,其中,进口由108.9亿美元增至1.95万亿美元;出口由97.5亿美元增至2.21万亿美元,分别增长了178倍及225倍。2013年我国占世界贸易比重达到12%,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全球的贸易地位更是迅速上升,1999年,世界前五大出口国分别为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五国共占全球前40大国家出口值的43%,中国排名第九,2009年,中国已越居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年均增长率为20%,比美国4%的年均增长率高出16个百分点。国际货币仅仅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2、与贸易伙伴服务贸易稳定增长 服务贸易也是我国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贸易伙伴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也随之表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3、贸易伙伴分布广泛,贸易份额相对集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伙伴不断增加。1980年,我国对其出口在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仅有19个,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已经同世界各大洲的所有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从传统市场到新兴市场,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对外贸易关系格局。亚洲及欧洲是我国最大的进出口市场,。 4、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成为全球分工体系重要一环 加工贸易是国际“水平分工”得以实现的重要贸易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3-投资德国的税务筹划

中国企业投资德国的税务筹划 王素荣 一、引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2016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34663.39亿美元,从GDP 总额来看,德国位列主要经济体第4位。近些年,德国一直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之一。2016年,中国企业对德国投资23.8 亿美元,占当年对外投资总额的1.2%,位列中国对外投资第8位;截至2016年年末,中国对德国投资存量78.42亿美元,占总对外投资存量的0.6%,位列中国对外投资存量第13位。因此,研究投资德国的税务筹划,具有现实意义。 德国现行税制中的主要税种是: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附加福利税、社会保障税、遗产和赠与税、不动产转移税、保险税、教会税、关税等。 二、德国的国内税务规定 居民公司是指依法在德国成立或者主要管理和控制机构在德国境内的公司。居民公司就其来源于德国境内外的全部所得纳税,非居民公司仅就其来源于德国境内的所得纳税。 在德国,公司经营利润缴纳两种税:公司所得税和交易税。公司所得税税率15%,并需要缴纳附加税5.5%,联邦总税负为15.825%。纳税年度为日历年度,汇总申报截止期为5 月31日。公司只就其经营所得缴纳交易税,交易税与公司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额有所不同,如利息费用扣除,交易税只允许扣除全部利息费用(包括租赁和特许权方面发生的利息在内)的3/4,其余1/4应加回到交易税的应税所得额中。交易税税率由各个市级政府确定,实际税负在12.6%~19.25%之间。个人缴纳的交易税可以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抵扣,公司缴纳的交易税不得在应税所得额中抵扣。公司所得税和交易税税负合计,慕尼黑33%,法兰克福32%,柏林30.2%。分公司与法人公司适用同一税率,同样缴纳公司所得税和交易税。外国企业在德国的积极所得,包括常设机构经营收入,出租财产和设备的租金收入,实行核定征收税。外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源泉扣缴预提税。 在德国,出售经营资产的资本利得同经营所得一样纳税,若用出售经营性资产的收入进行再投资,享受再投资抵免。公司股东出售境内外股权的利得,免征公司所得税和交易税。来自德国公司和外国公司的股利同样处理:从拥有100%股权的子公司分得的股利,免征公司所得税和交易税。持股10%以上(交易税持股15%以上),应将股利的5%视同不可扣除费用,加回到应纳税所得额纳税。经营亏损可以无限期后转。经营亏损可前转1年(不得超过1百万欧元)抵免公司所得税。德国的最低纳税规则指亏损后转时,每年先抵免1百万欧元,超过1百万欧元的利润只能抵扣60%。单一股东5年内取得50%以上的股权或企业重组,亏损弥补停止。 集团公司可以将盈亏相抵后合并申报公司所得税和交易税,但需要满足条件: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持股50%以上,且母子公司之间有盈亏协议池。一旦申报集团纳税,则实行亏损不得前转和后转。 在德国有永久性住所或者在一个公历年度以内在德国至少连续居住6个月的个人被视为居民。居民个人需就其来源于德国境内、境外的全部所得纳税。非居民个人只就其来源于德国境内的所得纳税。居民个人就以下7类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农林业所得、工商业所得、自由职业者劳务所得、雇员工资收入、资本投资所得(如利息和股息所得)、不动产或者其他有形财产的出租收入和特许权使用费、其他所得(如退休金收入)。不同类型的所得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方法不同。个人所得税税率0~45%。 附加福利税针对公司提供给雇员的各种免费服务征收,如免费用餐,公司组织郊游,免费交通服务,意外保险,缴付养老金等。附加福利税按照给定价值的15%~25%征收。在德国,

德国中小企业

德国中小企业为何能叱咤国际市场? 来源:董事会原作者:尹一丁2011-11-26 10:09:00 众所周知,德国是世界经济强国和欧洲经济的火车头。近年来尽管受到高成本和强势欧元的负面影响,德国仍然是全球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国。虽然德国有全球知名大企业集团,如奔驰、宝马和大众汽车、西门子、SAP等,但德国经济的核心是中小型企业,其产值占到德国经济总量的80%以上。而这些德国中小企业在其国际化过程中也是独领风骚,其成就绝对不逊于那些来自本国的明星企业。 小众领袖 一般而言,中小型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处于劣势,因为它们不具备大企业的雄厚资源和知名度,而且,中小型企业也往往满足于应对其国内的需求。所以,国际化几乎被认为是大企业集团的专用名词。但是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却完全不同。其一,它们雄心勃勃,一直都在向国际市场扩张;其二,尽管它们也具有中小型企业的普遍局限性,但是它们在国际化进程中却相当成功,堪当世界各国中小企业的典范。 那么,德国中小型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成功的秘密在哪里?其实,讲起来很简单。首先,90%的德国中小型企业都在企业对企业市场(B2B)中经营,而非面对大众用户(B2C)。与B2C 市场相比,在B2B市场运作具有若干优势: 其一,B2B市场的竞争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德国的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对较小的竞争压力,从而也更容易取胜。其二,B2B市场的变化和动荡较小,比较容易应对。其三,B2B市场上取胜的核心往往是产品质量和性能等理性的指标,而非广告品牌和促销等非理性的指标,所以企业对其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比较容易把握。另外,B2B市场的销售往往依靠口碑和长期的合作关系,不需要大量的广告和品牌费用的投入。所以从企业的总体定位上讲,德国中小型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已经占有优势。 其次,德国的中小型企业都专注于B2B中的小众市场而非主流市场。而且,它们一般都选择打入壁垒比较高的机械工程领域的小众市场,这也是德国企业的传统优势。进入这些小众市场一般需要比较复杂的技术和生产能力。所以,和时尚的高科技产品领域,如软件、网络产品等等相比,这些小众市场比较难以打入,但一旦打入就比较容易进行市场保护。所以德国中小型企业在这些小众市场进行国际化时,面临较小的竞争压力,同时它们的产品也具有传统的优势。 再者,德国的中小型企业都相当注重产品和技术创新。它们改革了机械型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模式,把产品服务而非产品销售作为收入的核心来源。例如,专门生产清洁设备的Hako公司有超过80%的收入来自于服务。这种从机械制造到服务为核心的转型使得这些德国企业与用户之间建立了长期稳定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也为它们国际化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些因素的支持下,德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成就显著。它们相当迅速地在全球范围内在多个B2B的小众市场占有领先地位。这三点核心经营理念就构成了德国中小型企业获得全球成功的梅泰管理模式。 创新为本

中国与非洲的贸易往来

一、中非贸易成大多数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发动机 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德国《青年世界报》1月3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南南贸易兴旺》,副题为《对华贸易关系成为大多数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摘编如下: 中国政府临近年终时发布了首部中非经贸合作白皮书。中国正在成为非洲大多数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自新千年开始,南南贸易飞速发展,带动它的火车头是印度、巴西,尤其是中国。中非贸易额在1962年恰巧为1亿美元,20年后达到了10亿美元。2000年,中非贸易额已经达到100亿美元,此后增速越来越快:2008年,中非贸易额超过了1000亿美元。中国在非洲国家对外贸易的平均比重在这一时期内从3.8%升至10.4%。也就是说,中国对非洲来说变得重要得多了。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中非贸易是平衡的。在中国与非洲的贸易中,进口额与出口额基本持平。不过,进出口商品的构成并不相当。中国出口到非洲的商品越来越多地由电器、机械和汽车,也就是由工业品构成;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则主要是铜、钢铁、原油和多种农产品(000061)这类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中国也正发展成葡萄酒、咖啡、可可豆和类似产品的繁荣市场。事实明,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市场成为了非洲出口商的稳定之锚。中国对金属、石油和其他原材料持续的高需求也给原材料丰富的国家带来了好处,使其出口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涨。无论如何,中国近年来显著改善了许多非洲国家向中国出口商品的条件。欧盟和美国再三要求非洲国家消除贸易壁垒,与此同时却迟迟不取消本国的农业补贴、进口限制,也不免除非洲产品的关税。中国则采取不同的策略。中国在国内为非洲出口商举办交易会,积极推动非洲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如此,中国还为多种非洲商品取消了关税,且正在继续扩大免税商品的名单。资本输出也早已随商品交流而至。非洲国家到2009年底在中国对企业的累计投资达90亿欧元。2009年,中国对非洲投资有22%投入了制造业。过去几年中,大量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建立起生产纺织品和其他劳动密集型消费品的小型工厂。另外,建筑业方面投资约占中国对非洲投资的15%。 二、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十年来,双边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双方贸易额由2000年的100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1269亿美元,2010年中国对非投资约10亿美元,投资存量超过100亿美元,涉及矿业、制造业、农业等多个领域。目前,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非洲跃居中国第四大海外投资目的地。中国对非援助力度不断加大,援助结构不断优化。2009年中国对非援助额比2006年增长1倍。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为非洲培训3万多名官员和各类技术人员。 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将继续本着平等相待、讲求实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不断深化中非经贸合作。 一是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为双方企业提供更为便利的贸易环境。从2010年7月1日起,中国开始对26个非洲国家减免60%关税,涉及4700多个税目。 二是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扩大对非投资,并引导投资向农业、制造业、金融、商贸、环保等领域拓展。 三是全面提升经贸合作的水平和层次,对非援助进一步向农业、教育、医疗卫生、减贫、清洁饮用水等民生领域倾斜。

浅谈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浅谈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近日,在课堂上,老师上课时谈起了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这是在工业工程领域中时下热点的话题,对此,我也借此机会学习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 通过查找了相关的论文和背景资料,我了解到当前,德国工业 4.0、美国工业互联网以及中国制造 2025 规划相继出台,世界各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竞争日益加剧。我国企业如何在此次工业革命浪潮中脱颖而出,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命题。德国作为世界八大工业国之一,其优势领域主要有电子、航天、汽车、精密机械、装备制造、军工等。德国工业以技术领先、品质精良而著称,但成本较高。德国工业4.0,这一概念是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 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其描绘了制造业未来的前景,提出继以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三次工业革命后,人们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系统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德国工业 4.0 的提出将成为工业战略性的革命,而中国也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工业革命,从而提出了中国制造 2025。 目前,我国经济体系已经逐渐由以农业为主转型为以工业为主。但是,相对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我国的工业由于发展时间过短等原因,一直处于多制造、少创造的尴尬地位。当前,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为抓住这一机遇,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该规划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并由国务院于2015年

5月8日公布。该规划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 2025 明确提出,到 2025 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 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使中国工业与世界先进工业接轨,建设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使我国实现由“世界制造大国”向“世界制造强国”的根本性转变。 德国工业 4.0 与中国制造 2025 在提出背景、发展方向及保证措施等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两者在发展阶段以及战略定位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相似之处主要在于以下三点。首先,两者都属于应对全球竞争之国家战略。德国工业 4.0 与中国制造2025都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两者的出发点均是为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和全球化竞争,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其次,两者都将制造业作为立国强国之根基。德国工业4.0充分体现了制造业在德国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性作用;中国制造 2025,旨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再次,两者都需具备掌握良好专业技能的职业技术人才队伍作为支撑。需加强制造业人才职业技术培训和再培养,使其掌握高端制造业所需的工艺及技术诀窍。 而二者的差异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两国确立战略的起点不同。两大战略的提出,基于两国不同的阶段和发展背景。德国工业 4.0 建立在已完全实现工业化并达到相当深度的雄厚工业基础之上,旨在对现代的技术与现有的产业基础进行整合。相比之下,中国作为

论德国企业在中国的跨文化管理

论德国企业在中国的跨文化管理 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存在不同的文化和行为方式。随着全球化迫使跨国经营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德国在华企业在管理实践中越来越重视跨文化管理。如何形成有效的跨越国界和民族的企业文化并使之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是德国企 业在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标签:跨文化管理;文化差异;企业 1 影响德国企业在中国的跨文化管理因素 在进入国际市场战略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在中国进行生产经营,跨文化管理是它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很多因素的影响给德国在华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1.1 中德文化差异巨大 文化差异的因素一直是影响德国企业跨国经营和跨文化管理的关键因素。文化差异主要包括思维方式差异,价值观差异、传统文化差异、宗教信仰差异、种族优越感差异和语言沟通方式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德国人的分析型抽象思维、中国人的综合型形象思维,德国人的求异思维、中国人的求同思维,德国人的个体性思维、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德国人的直观性、中国人的含蓄意会性,德国的基督教文化、中国的儒家哲学,道德文化等。例如在德国公司与中国供应商的商业洽谈中,德国式洽谈流程与中国式洽谈流程就有着很多的差异。德方在筛选接洽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怀疑跟踪阶段,而中方则会趁热打铁了解熟悉拉近关系;在考察产能产品时德方总会先参观工厂,再进行漫长艰难的谈判,而对谈判结束后的聚会庆祝持一般态度,但中方则先安排宴会接风,融洽关系,最后才是重要的谈判阶段。如何在如此形态迥异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管理,达到最合理的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 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是德国企业在中国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1.2 德国鲜明的企业文化和领导者风格 在德国式的文化氛围中,任何的建议及分析都要以文档和报告的形式交给上司,并注明严谨的分析和证明。公司重要事情需要领导亲自出马,他们在工作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一些没有依据的建议或提案都是不值得提倡的;这样的

中德贸易关系的回顾、现状及展望

中德贸易关系的回顾、现状及展望 一、中德贸易关系的回顾 新中国建立后,中德经贸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建交前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当时特殊的国外环境,除了同北欧和瑞士等少数几个西方国家建交外,我与包括联邦德国在内的西方大国并无外交关系。1957年两国有关机构签订过为期1年的民间贸易协定。中德之间以间接、民间和半官方形式的贸易往来并没有中断过。 2.建交后阶段 在中国加入联合国和国际威望不断提 高的大环境下,1972年10月11日中德正式建交。两国国家关系的改善和一系列政府间有关协定的签署,为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机会。 3.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经济发

展的最好时期,也是中德经贸关系发展的较快时期。首先是我国经济发展加快,为发展对德经贸关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两国关系良好,国家领导人互访频繁,有利于经贸关系的发展; 第三中国在两德统一问题上,采取尊重德国人民的立场,受到德国各界的好评; 第四包括投资在内的其它经济合作有 了巨大的发展; 第五中德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保、教育、旅游等处于全方位的发展时期。 二、中德贸易关系的现状 年的中德贸易关系的主要情况是 2001年中德贸易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大关在德国和欧盟以及世界经济贸易增长放慢、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和以网络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走入低谷的情况下,2001年中德贸易的发展情况良好,达亿美元,比上年增加%,高于我国外贸增幅12个百分点,在我国外贸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增至%.其中对德出口亿美元,从德进口亿美元,分别比

上年增加%和%.在我国对欧盟5大伙伴国贸 易中,中德贸易增幅最大。 进口增幅远大于出口,贸易逆差进一步增加。去年我从德国的进口比上年增加%, 大于出口增幅个百分点。我国对德贸易逆差由上年的亿美元增至亿美元,增幅达%.德国是我与欧盟各国贸易中逆差最多的国家,也使德国成为我国除台湾省、韩国和俄罗斯以外第四大逆差国和地区。 2001年我部分轻纺产品的出口下降,例如陶瓷产品出口下降%,塑料及制品出口下降%,纺织品出口下降%等; 而食品、机械产品等出口的增幅较大。例如对德食品出口增加%,运输设备出口增加%,其中船舶出口增幅更高达%. 从进口商品看,2001年增幅较大的重要产品有塑料及橡胶制品、钢铁及制品、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光学及精密仪器、家具等。 下降的商品有:包括动、植物食品、饮料和烟草在内的食品经济品进口下降近40%,木及其制品下降%等。 三、中德贸易关系的特点

德资企业在中国

附件1: 关于在华德资企业与人才需求的情况简述 一、德资企业在中国 2010年在华德资企业已超过了5000家,总投资规模约180亿欧元,有50万中国员工在德资企业工作,还有很多中国雇员被派到德国工作。中德两国的贸易额超过中国与英国、法国、意大利3国的贸易总额,2010年前6个月中德双边贸易额增长了43%,德国企业向中国技术转让已超过美国居第一位。 德国企业将在未来继续追加和扩大在华投资,根据德国工商总会北京代表处在2010年3月份做的商业信心调查,60%受访的德国企业表示要增加在中国的投资。2009年德国在中国的投资比2008年增长了36.2%,大多数德企对在中国投资很有信心,中国依然保持着德国企业“在海外最受欢迎投资目的地”的地位,比如西门子在未来三年将在中国投资10亿欧元,大众将在华追加16欧元。在汽车和机械制造行业,很多企业目前在中国合作得很顺利。 德国企业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是建立在与中国员工、研究人员共同研发出中国市场感兴趣的、有意思的新产品的基础上的。德国和中国汽车企业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合作说明德国企业非常愿意在其领先行业里与中国企业合作,同时也说明德国企业对于一个良好的合作伙伴抱有非常开放的态度。 二、在华部分德国跨国企业简介 1、西门子股份有限公司:全球著名的电气和电子企业集团,中国最大的外资企业之一,在工业、能源和医疗业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国的企业90家,并设30多个分公司,61个办事处,投资总额超过9亿欧元,在华销售额52亿,员工4万多人。在华参与的项目有: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的建设、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浦东机场磁悬浮列车、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的照明技术等。 2、大众汽车集团: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中国最成功的汽车生产商和行业领军者,市

德国企业部分案例分析EurAsia中国工业

一.德国模具企业案例分析 公司编号: 0476 经济目标:工业 行业:工具制造 业务重点:生产和销售用于塑料零件、汽车工业和其他工业领略的模具制造过程中所需的工具 主要产品:冲压模具-SMC,GMT,LFT的一系列模具和样机,比如技术元件、支撑元件(仪表盘)和A级汽车配件如汽车紊流板、发动机罩和汽车盖注塑模具泡沫器 模具大小至多2800*1500mm,总重可以500千克至25吨 优势:公司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人员(技术/销售层面) 在生产和销售大型、高档模具上公司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竞争优势 通过拓宽产品范围来提高顾客定位 高质量服务和弹性工作方式 与顾客保持长期联系 不依赖于客户 公司弹性的制造工艺和按时交货原则赋予其较短的供货时间 地理位置优势 公司资金雄厚故可以保持稳定的收支平衡关系 机遇:借助高质量产品公司与其竞争者拉开差距 公司销售业务上显著的优势赋予其上升空间 公司具有优势的不动产有助于扩大公司业务量 并购后将更有机会收到附加订单 公司的老顾客,他们过去几年有在亚洲大量订货,但如今再次将订货重点放

在本国国内积极的经济形势 公司地址:德国 公司形式: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员工数:约50人 销售额:2004/2005/2006/估计2007年的销售额分别为:5.0/5.2/4.2/5.0(百万欧元) 计划2007年净收益(校对后):约0.4(百万欧元) 出售缘由:因找继承者需要而转让100%股份 公司编号: 571 德国塑料注塑模制造商 公司经营对象:厨房和家用消费品 公司状况:该公司建于1999年,公司有160名员工,2006年营业额:约1700万欧元 消费群:所有消费者链,大多数为食品链,但也有一部分DIY或建筑市场 产品/市场:产品大量应用于:厨房保鲜冷冻食品早餐烘烤篮子-盆-碗运输- 储存采购-垃圾处理-清理聚会-宣传 公司设备: 1个重50至100吨的注塑玻璃组件;2个注塑组件 公司拥有先进而大型的生产和储存工艺。 机器: 55台注塑模机器(Engel, Arburg, DEMAG, MIR牌),工具检修机器 质量:产品拥有多项质量标志以及环保证书 公司编号: 573 德国塑料注塑模制造商 公司简介:公司成立于1976年,主要向OEM的1级和2级供货商提供汽车零部 件。

德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德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辉煌的历史和光明的前景 1972年德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此后德中经济关系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建交当年德国对华出口额仅为2.7亿欧元,2002年的出口业绩相当于1972年的50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反过来看,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近年来最大的欧洲投资来源国。磁悬浮技术在上海首次投入商业运营是最具有轰动效应的双边合作项目。该项目于2001年夏季开工建设,从浦东机场出发,直达上海市区。2002年12月31日,德国联邦总理与中国国务院总理共同出席了磁悬浮列车开通仪式,并试乘了首次列车。这件事突出表明了德国企业在华成功的商务活动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贸易关系 中国在2002年超过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德国远远领先于其他欧洲国家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也是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欣欣向荣。按照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德国2002年前11个月对华出口增长18%,达到131亿欧元。换言之,德国企业在去年的对华出口额相当于1972年的50倍。 德国企业也从中国大量进口产品,进口额仍高于出口额,中国出口企业一直在积极开拓德国市场。与建交时1972年相比,去年从中国进口商品额相当于当年的100倍。截止2002年11月底,德国从中国的进口达到了190亿欧元,增幅为4.2%(中国的海关统计不包括通过香港、荷兰的转口贸易数据,结果显示中方拥有贸易逆差)。德国对华出口的主要产品为:机械、电子、汽车和化工产品。德国从中国主要进口电子制成品、纺织品、服装和机械。 德国在华投资 德国是近年来欧洲最大的对华投资来源国,但是仍然明显落后于香港、美国和台湾。按照德国联邦银行的统计,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到2000年底为止,德国企业在华投资实现了翻番,达到了53亿欧元。如果将德国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投资一并计算在内,总投资将达到87亿欧元。按照中国的统计数字,2001年全年德国在华投资额为13亿美元;2002年前10个月的投资额近10亿美元。自改革开放以来德国在华累计投资总额达到了85亿美元,如果考虑在华德国公司用所获得的投资收益进行的再投资,总投资规模将变得更大。德国主要的投资领域为:汽车、化工和机械制造业。例如,德国大众已经成为中国最知名的汽车品牌之一,计划到2007年每年投资6亿美元。此外,德国公司感兴趣的领域还包括:投资银行、保险、住房信贷、出版业和运输业。大型投资项目大多是由那些已经长期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公司兴建的,这类公司往往都倾向于将现有的合资企业改制为外商独资企业,他们同样在国家的支持下才能获得成功。

在德国投资申请法人签证的详细过程

作者:邱启明 发表时间:2013年5月15日 申请德国投资法人的签证详细过程 今亚投资本周话题由今亚投资内部讲解,或者有请外部合作伙伴,譬如律师,税务师,或者其他在德国创业的伙伴。解释德国的生活,社会,和投资经济等各方面。此群所设立“本周话题”并不为今亚提供业务支持,而是更多的是公益性质(本群群号:170556502),跟今亚的业务部不构成关联关系。 主讲人自我介绍:本人姓邱,名慧明,是今亚投资的创始人,网名老爷车。德国老留学生,1998年-2004年在德国学习,后作为一家德国公司采购经理在上海工作,2007年后自主创业。2011年开始DIY,以“投资创业名义”重新申请德国的法人签证,于2012年2月1日重新入境德国。 在此,给群友详细解释下以“投资建立公司”名义申请德国的签证的详细过程”,以供参考。 首先:申请投资德国开业,需要具体那些必须的条件呢? 这里面最主要的几点是: 有一定的资金,可以基本被确定支撑一家公司的成长,和支付法人总经理的工资。这个资金不是如申请美国,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亚的投资移民签证需要很多的资金。来德国,更多的是:创业投资签证,所以本身对资金的要求并不很高。 德国对于创建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规定是25000欧元作为注册资金,实际到账只需要一半的资金。但是,请注意,这个仅仅是对于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规定,也就是并没有牵涉到申请人的背景。也就是说,对于已经在德国或者欧盟境内的居住人,他们想要开设一个有限责任公司GmbH的话,但从法律规定来说,25000欧元的注册资金,是已经够了。 因为,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是因为从中国出境,入境德国进行创业,所以这势必要考虑到申请人本身的财务状态,是否可以支撑他在德国的创业计划。由此,这个25000欧元的注册资金,对于绝大部分从中国出来到德国创业的申请人,是不够的。因为单单25000欧元还不够支撑申请人一年的工资开销。那么,作为绝大部分有想法出来的中国人,究竟需要多少资金,才可以以“投资开业名义”申请德国签证呢? 这其实跟打算申请德国的具体哪个城市的当地工商部门的认可,和所进行的业务,都有很大关系,另外城市之间也有很多区别。如果是大城市,本身申请投资创业签证的申请人比较多,那么门槛肯定被提高了,当地工商部门就会更加严格一点。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当然更希望招商更大的,更有实力的投资商。

中国为什么落后于日本

中国为什么落后于日本 近代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辛酸的血泪史,中华民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而大部分灾难都是日本这个国家带来的。中国历史上曾经是比日本先进得多的国家,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政治。公元六世纪,中国文化通过僧人、商人、教师传入日本,并广为流传,所以现在日本文化中有很多中国性的东西。但是从近代开始,尤其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从各方面开始落后于日本。日本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岛国,为了发展就必须向外扩张,从而在十九世纪末走上了一条侵略之路。日本人对中国势力的蝉食从甲午战争前就开始了,李鸿章时代,丢失了曾经的属国琉球群岛。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失去了台湾岛和属国朝鲜。20世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三省,“七七”事变后,日本又开始侵略全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民族灾难,“南京大***”、“千里无人区”,仿佛历历在目,就发生在昨日。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所以民间的仇日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一些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把反日停留在情绪发泄上,而不认真考虑中国为什么落后于日本,落后的原因在哪里,为什么受到侵略。现阶段我们不需要把爱国只停留在口头上的激进分子,而是需要脚踏实地,认真为国家发展出力的仁人志士,只有国家发展了、强大了,我们才不会重犯历史上的错误,才不会被人侵略。 最近看过黄仁宇先生的著作《万历十五年》,很敬佩黄先生的“大历史观”,如果用他的“大历史观”分析历史上的一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很容易就会看清历史的走向,找出胜利或失败的原因。黄先生的“大历史观”的主要思想是:对于一些历史问题,不能纠缠于历史上的某个细节,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没有必要。看待一个历史问题不能孤立于一段时间内,几年、几十年肯定是不行的,而要把它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虑中,也许是一、二百年,也许是三、五百年,要考虑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将它们联系起来,这样分析问题才会客观,才能接近问题的实质。对待中国为什么落后日本这个问题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把目光控制在几十年以内,我们只会看见中国与日本国力与科技上差距,而日本为什么领先于中国,在几十年的范围内是很难说清楚的,因为科技的发展是需要文化的积累的,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科技水平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发生质的飞跃,需要长期积累,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在百年以内,我们还是只会看到综合国力的上的差距,依然弄不清这种差距的原因。而如果我们把时光倒转150年,追溯到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我们就会发现中国落后的原因。同时代的清政府,因一、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兴起了一股“洋务运动” 的热潮,只可惜无疾而终,成果是留下了一些兵工厂,清朝的军工制造水平有所进步,但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根本无法相担并论。十九世纪中页,日本结束了幕府的统治,走上了变革之路,即后来的“明治维新”,这场变革是从上到下的政治革新,是政体的改革,日本的社会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府管理更加高效。而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只是单纯的技术革新,没有触及到最需要改革的层面,所取得的结果根本无法和“明治维新”相比,所以从“明治维新”开始,就注定了清政府的落后。19世纪末,清皇帝光绪也曾经尝试过政体改革,号称“百日维新”,只维持了三个多月,最后以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头而告终,是一次失败的改革。如果这次变改成功的话,中国可能是另一番模样,可惜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势力扼杀了这次改革。 日本成功地施行政体改革,实行“明治维新”,是日本迅速超过中国根本原因。和清朝一样,日本也经历过长达两个世纪闭关自守,是美国的军舰打开了它的大门,并强迫与之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在美国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后,西方诸强纷纷登场,强迫日本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所以日本历史上也是饱受入侵的国家。在受到西方诸强的入侵之后,日本人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充分认识到社会变改的必要性,从而促成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这点与清政府对待入侵的态度完全不同。清政府在受到入侵后,在军事抵抗失败后,一味地偏安求和、

在中国的德国企业

1 阿尔弗雷德.弗里德利西.弗兰德股份公司 2 安博起重设备贸易(上海) 有限公司 3 阿斯格拉上海代表处 4 安克曼太平洋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 5 空中客车工业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 6 安联大众人寿保险公司 7 安联大众人寿保险公司 8 安联保险北京代表处 9 安联保险广州代表处 10 安联保险上海代表处 11 阿尔斯通公司北京代表处 12 欧登多(秦皇岛) 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13 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北京代表处奥迪部 14 德国奥古斯特芙曼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 15 莱宝公司上海代表处 16 巴斯夫北京代表处 17 百利盖(昆山) 有限公司 18 宝马汽车股份公司北京代表处 19 博格空气压缩机上海代表处 20 德国本德尔公司上海代表处 21 本特勒公司上海代表处 22 大荷兰人亚洲公司广州代表处 23 上海勃林格.殷格翰制药有限公司 24 博世(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 25 布朗-卢比私人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 26 大连博格曼有限公司 27 美最时洋行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 28 美最时上海有限公司 29 德国赵涌中国贸易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 30 德国凯撒国际贸易展览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 31 卡尔杜依斯堡公益中心北京代表处 32 德国CFF纤维素集团公司上海代表处 34 德国中央合作银行上海代表处 35 戴姆勒克莱斯勒轨道系统(中国) 有限公司广州代表处 36 大连尤海姆自动化有限公司 37 德国工商大会北京代表处 38 德国工商广州代表处 39 德中交通运输合作中心北京联络处 40 德意志银行上海分行 41 德国车辆制造公司北京代表处 42 迪娜(上海)厨房家具有限公司 43 多玛门控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 44 多玛门控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 45 道尔斯特机械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德差异

下面那些图画都是一个德国人画的,看来他对中国文化还是颇有些研究的。至少他看到了 问题的表面,这已经很不一般。之所以说他对中国与德国文化之间的差别的理解有些表面化,是因为他只看到表面,却没有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如他所绘画出来的那种情形。相 信他一时半会儿不会给出答案,或者说,不会给出正确的答案的。不过,即便是这样,也可 以从他的画中,深刻地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严重差别,以及因差别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思维方式,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意义探究等。 这些画非常生动,同时也让人思考。至少我看到了这些画,印象非常深刻之余,想到了 好多:究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两者之间究竟有没有一点儿交叉点?如 果有的话,那是什么样的交叉点?这个交叉点的面积究竟有多大?此外,两者之间能否有可能 有某些时候达成50%以上的相类似,甚至更大胆一点假设80%相类似? 达到80%看起来似乎非常有难度。中国文化,如西方文化一样,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已成为中国人特有基因,成为“遗传微粒”。中国人的老祖宗在每个中国人出生前,就把这种“炎黄基因”的大部分覆制传递到中国人身上,就是说,还没出生,中国人就不由自主地成 为特定意义上的“中国人”,并使之一辈子不可有丝毫更改。而德国人,或者说欧洲的那些 西方人,也一样,也只能将他们祖先的基因传承下去,也不会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 所以,当看到有些纯种中国人讲英语,不停地“耸肩”,“恩哼”时,真让人感到难受,可以说是种折磨人的事情。事实上,中国人永远不可能把西方人特有的“耸肩”的绝对正确 姿势,给完全拷贝过来。正如德国人或者说西方人,永远也把握不了中国京剧中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的样子一样。看他们表演京剧,不过就是当一乐子,一笑了之。 事实上,西方人永远不可能彻底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在思考方式、为人处事上面会是那样,而不是这样;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的世界观会与他们的相当不同,而不是相同;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与他们的相去那么远,而不是这么近。他们只 能用画来说明区别,也仅仅是说明一下区别,而不太可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中国文化已经深深地刻进中国人的一切行为之中,一切思考模式之中,而要让中国人彻 底改变中国人的这些文化习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同理,要让德国人,或者说是 西方人彻底改变他们的一切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就区别 说区别,不指望彼此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这似乎才是理解东西方文化的最理想境界。这也 应该是看这些画时的最佳心态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