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元政治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_冯书生

多元政治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_冯书生

多元政治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_冯书生
多元政治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_冯书生

求实 2007.3

思想政治工作论坛

多元政治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冯书生

(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 300191)

[摘 要]各种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并存的局面对在一元政治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各种挑战:(1)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提出转换的历史任务;(2)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进展难度;(3)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4)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发挥生命线的作用,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1)正确认识各种政治文化的区别与联系;(2)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长期目标;(3)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选拔和培训;(4)加强多元政治文化教育,培养国民文化选择能力;(5)注意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综合利用。

[关键词]多元政治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D 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7)03-0084-04

[收稿日期]2006-12-02

[作者简介]冯书生(1981-),男,山东梁山人,天津社会科学院《道德与文明》编辑部编辑,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西方伦理学。

当代中国正发生着历史巨变,处于由以农业文明为基

础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文明社会和信息文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与这场社会大转型相伴随,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生活方式、价值规范和文化观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摆脱不了变迁的命运。社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同时也伴随着政治文化的变迁。持续深远、大规模的社会转型,势必引发政治文化传统的转向,政治价值观念的更新,政治人格模式的变换,政治思想理论的流变,从而导致整个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影响政治文化的因素不仅限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更,西方政治文化对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冲击,而且文化本身具有强烈的历史惯性,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所以,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呈现多元化趋势,具体说来,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成分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传统政治文化的存在,即传统政治文化在新的条件和环境下历史的逻辑的发展;二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型政治文化的存在,这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主体成分,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逐步确立其主导地位的结果;三是外来的尤其是西方政治文化的存在,这是中西政治文化交流、碰撞的

产物。”[1]

这种多元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并存的局面,对在马克思主义一元政治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一、多元政治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提出转换的历史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专门的人类实践活动是随着

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进行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在阶级社会,总有一个阶级居于统治地位,与此相应,统治阶级的思想成为具有统治地位的思想,在社

会思想中处于支配和主导的地位。[2]

所以,任何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必然体现为阶级性,其实质就是坚持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在依然存在阶级斗争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事物的永恒发展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理论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永不散失其光辉。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基本上处在一种封闭与半封闭状态,政治文化呈现一元发展格局,意识形态领域具有一元性的特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基本上没有受到国外各种思想、思潮的影响,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方向比较单一、明确。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国外各种理论、思潮、生活方式蜂拥而至,特别是西方有关民主自由、个性解放等方面的文化思潮影响较大。作为对国外政治文化的一种回应,国内出现一股民族主义思潮,强调复兴传统儒家思想以对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种思潮唤醒了我国民众的崇古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复兴。我国政治文化由此出现多元发展状态,多元政治文化并存成为当代我国政治文化的突出特点。这无疑对在一元文化环境中孕育发展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产生了冲击。面对多元政治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出调整,以完成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历史使命。在一元政治文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

性主要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膜拜情感基础上,非常容易极端化,是一种不稳定的主导性。在多元政治文化条件下,需要发展具备理性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这种主导性要建立在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性判断基础上,能够经受住各种不同思潮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由感情主导性向理性主导性转换的历史任务。

二、多元政治文化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进展难度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过程。[3]“从发展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育者首先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灌输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这些教育影响,并转化为个体意识和动机,这是`内化'阶段。第二阶段,促使受教育者把个体意识和动机转化为良好行动和行为习惯,这是`外化'阶段。第三阶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联系,对个体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评价,以便通过反馈进一步调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施`两个转化'的行为,并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4]

这里主要从“内化”和“外化”两个阶段来考察多元政治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影响。首先考察第一阶段,即“内化”阶段。内化的关键在于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接受,在一元政治文化条件下,受教育者面临的文化心理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对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起到一种正向强化作用,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向下一步进展。在一元政治文化条件下,受教育者面临的文化心理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内容就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还有可能恰恰相反,对受教育者接受效果的影响也就复杂起来,可能正向强化,也可能负向强化。从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化”阶段也就不如在政治文化一元性条件下进展的顺利。然后考察第二阶段,即“外化”阶段。经过“内化”阶段,受教育者接受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成了个体意识,为“外化”准备了必要条件。但是要完成“外化”,还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个体的价值观对行为动机的评判作用和对行为方式的选择作用,二是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不管政治文化是“一元”还是“多元”,个体意识的“外化”都会受到以上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但是多元政治文化使制约因素变得更为复杂。多元政治文化一方面可以影响甚至改变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从而作用于其对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的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影响受教育者周围人群的观念和行为,使受教育者个体意识难以找到外化为行为的时机。通过对“内化”和“外化”两个阶段的分析,可见多元政治文化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进展难度。

三、多元政治文化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者说,是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受教育者采用的手段和方式。[5]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是随意制订的,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产物,它必须与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客体和教育环境相适应,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党在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探索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说理引导法、忆苦思甜法、榜样教育法等等。这些方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但是,理论总是实践的反映,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与相对封闭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社会整体上处于分裂状态,但是当时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少,各个地区相对孤立,革命根据地在空间上是多元的,但在思想文化环境上却是单一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国则处于封闭的国际环境中,国内基本上实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大一统。在这种单一的文化环境下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简单,一些方法在改革开放政策下产生的多元文化环境中已不再适用,比如忆苦思甜法;还有一些方法仍在发挥作用,比如灌输教育法等,但是其效果也不如单一文化背景下那样立竿见影,有效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

这里以最典型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灌输教育法为例来说明多元政治文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性的削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大众对新旧两种政治制度的不同有着深刻的情感体会,对能给他们带来社会生活保障的共产党所倡导之理论说教非常信服,灌输教育有强大的情感认同作支撑,可以说是畅通无阻。但是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今天,人们的利益取向多样化,文化认同也随之多元化,而且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多样,各种政治思想、思潮和观点传播迅速,政治文化多元发展状态愈演愈烈。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主体意识和质疑精神越来越强烈,对社会时局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看法,对当权者的理论宣传不再盲目地表示认同。这是一种好现象,标志着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成熟,人民大众的公民意识在增强,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但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讲,宣扬排他性意识形态的灌输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受到了削弱,这是很自然的,需要进行改进,找出适应多元政治文化的灌输教育法。一般抽象的灌输原则需要坚持,具体的方式方法需要改进。

四、多元政治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指经过专门训练,能有目的和按计划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授,也有受,既是教者也是受者,是教与受的统一体,既上对指令者负责,也下

对受教育者负责,是指令者与受教者的中介体,实际上同时还有对自己负责。[6]教育者是受教与施教、改造世界与改造自身的统一体,教育者的受教包括接受教育对象的教育。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因为他们是教育者,是当先生的,他们就有一个先受教育的任务”。[7]

在一元政治文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作为受教育者的时候,他们面对的教育内容仅仅是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思想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政策指令;作为教育者的时候,他们面对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相对单纯,被动性较强,主动性较弱;与此同时,他们本身的思想状况相对稳定,思想来源相对单一。因此,在一元政治文化背景下,客观形势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辨别能力和对教育对象思想状态的把握能力要求并不是很高,他们只要把要求的教育内容准确无误地灌输给受教者即可,主要起一种“同声翻译”的作用。随着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客观形势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他们要克服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自己的影响,任何一种理论观点,任何一种思潮,任何一种学说能够产生和传播,都有其客观存在的根据。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也是和教育对象一样的人,不是超越现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也可能被看似合理,实际并不正确的观点所迷惑。所以,在多元政治文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战胜自己,以其昏昏,是难以使人昭昭的。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很强的政治嗅觉以及理论分析和鉴别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各种理论思潮做出鉴别,还仅仅是第一步,最终目的是要宣讲社会主义主导思想和上级领导的决策主张,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并转化为他们的行为。与此同时,多元政治文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越来越复杂,独立性越来越强,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又一难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密切关注教育对象的思想发展状态,不然出现“5+2=0”(五天的学校教育加上两天的学校外影响,等于没有教育)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所以说,多元政治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应对多元政治文化挑战的几点措施

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政治文化背景下继续发挥生命线的作用,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调整。

(一)正确认识各种政治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确认识各种政治文化的区别与联系是有针对性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调整的基础条件,是应对多元政治文化挑战的第一环节。如前所述,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主要有三种类,一是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二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三是西方政治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出正确调整,以应对多元政治文化的挑战,需要认清各种政治文化的实质。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封建主义的政治文化,与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相适应,其本质特征是家长制、官本位和等级制;西方政治文化以资本主义为主要特征,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相适应,是在反对封建主义政治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自由、民主和权力制衡,崇尚法律,反对人治;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则是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的否定之否定,应该包含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一切优点,并克服其缺点,以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为主要特征,崇尚和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落后的、逐渐被淘汰的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是在西方世界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文化,发育比较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是最具生命力的政治文化,但是目前发展还不成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自觉建设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为己任。

(二)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长期目标。

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一定的目标进行的。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8]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个多层次的、全方位的目标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一般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新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总的目标指向。改革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论回答了实行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工作方向。“有理想”是指要具有共产主义理想,指明了人类精神追求的最高归宿;“有道德”是指要有充满人性关怀的社会主义道德,是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抽象概括;“有文化”是指要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有纪律”是指要遵纪守法,践行社会主义法制。具体分析邓小平同志的“四有”论,可以看出其中已经暗含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内容。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最高灵魂,而“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则都是承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公民基本素质。只不过在改革初期,文化的多元发展还在初露端倪之时,没有必要突出从文化的角度来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经过四分之一多个世纪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冲突已经开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已是客观需要。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经过人们长期生活的洗礼才能逐步内化于人们潜意识深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应属于宏观层次的长期目标。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目标有助于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发展方向。其一,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不被忽视,防止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化为帮助受教育者解决一时的心理问题;其二,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文化冲突中明确工作的重心,树起应有的旗帜,战胜各种不良文化因素的影响。

(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选拔和培训。

在多元政治文化条件下,选拔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适时加以科学培训是思想政治教育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产生主要有基层推选和高校培养两种方式。基层推选的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般只有相对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理论知识相对欠缺。因此,对基层推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选拔考核需要注意其可塑性和理论潜力,不能只注重实践经验,培训的时候则需要侧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帮助他们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结构。高校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往往理论知识有余而实践经验不足。因此,在选拔的时候一方面固然要考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更为关键的则是看其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的实践潜力,培训时则要注重案例教育。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逐渐成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业化发展是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不管是基层推选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高校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都需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考试取得执业资格证书者才能从事思想政治工作。针对多元政治文化产生的影响,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应该依据多元政治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进行设计。在考试中既要有理论分析能力的测验,又要有实践案例的应对,以保证筛选出真正德才兼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四)加强多元政治文化教育,培养国民文化选择能力。

多元政治文化教育是为了让一国的民众通过对各种政治文化的学习,明确各种政治文化的实质,面对本质各异甚至相互冲突的多种政治文化,学会判断和选择,增加对本国政治体系的政治认同感,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内容。在多元政治文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教育内容要改变以往非对即错的“绝对二元”教育。对各种政治文化的产生、发展、实质及根源有一个客观的交代,让教育者知晓各种政治文化,然后引导受教育者对其做出正确判断,选择吸收非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的合理因素,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的科学性和主导性。在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人们很少提及多元政治文化教育,这在一元政治文化条件下,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在政治文化多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重视多元政治文化教育则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应对多元政治文化挑战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五)注意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综合利用。

1.坚持正面理论灌输教育,并辅以渗透式教育。

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详细论证了“灌输”原理。他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9]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历史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人们形成社会主义思想意识提供了基础条件,但是,社会主义思想仍然不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能够自发地形成的。正面理论灌输教育仍然需要坚持。但是仅仅坚持正面的显性教育是不够的,在多元政治文化条件下,还必须辅以渗透式教育。渗透式教育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等提出并倡导,国内学者一般称之为“隐性教育”,其主要观点是“教育即生活”,反对传统的正面理论灌输教育,强调把教育内容渗透到社会生活中。杜威等人的这一理论主张得到了罗斯福政府的采纳,并在全美国推行了渗透式教育。这一教育政策的推行结果是产生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风行美国的“嬉皮士”浪潮。这一结果宣告了单纯渗透式教育的失败。其后,美国政府逐渐加强了传统的灌输教育。根据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回归发展,在多元政治文化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正面理论灌输教育,并辅以渗透式教育,而不是单纯强调显性教育或隐性教育。

2.正确认识网络社会,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它是人类对象化活动的产物,以现实社会生活为背景,是主体交往实践的对象化,但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运行方式上不同于现实社会。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网络社会更多显现的是不可控制性,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照搬现实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渗透式教育,教育者难以将网民们组织和集中起来采用现实社会中常用的集中正面灌输教育方法,各种不同文化在网络上的生命力取决于其对网民吸引力的大小和信息量的多少。因此,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要建立各种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传播足够数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次,在保证足够信息量的基础上,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个性化和形象化,增强吸引力。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会中,不能像现实社会中那样占据绝对排他性优势,各种类型思想文化有平等的传播机会,可以说,网络提供的这种平等传播机会也是政治文化多元发展的原因之一。在人类生存网络化时代,保持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的主导性比在以往更具难度。所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持,从技术上实现限制不良文化因素的传播。

参考文献:

[1]虞崇胜,李艳丽.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多元性分析[J].学习论坛,2004,20(11):4—6.

[2]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分析[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51.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0.

[4]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1.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6]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294.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70—7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9]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17.责任编辑 郑百灵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传统文化

在数学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我们要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除了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在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使命。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学习,爱科学,坚持真理并为之奋斗的优秀品质,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把它其中蕴含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出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开发智能,同时产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一、利用显性素材为载体,呈现传统文化 小学现行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 (一)以图呈现数学之美 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在数学教材第十册《图形与变换》一课,展示给学生有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花鸟纹锦、瓷器、剪纸图案、年画、脸谱、等等一些吉祥图案。在学习之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图案的资料,了解每副图案的出处,年代、以及代表的含义或者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学生们经过调查、上网、查阅书籍等方法,了解图案的来历和发展;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数学中的美。 (二)以人突显人文精神 运用教材中反映我国历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实例教育学生,如: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的原理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第九册96页)如: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第十册26页)使学生懂得我国不但有古老文明,我国人民也富有聪明才智。在原始落后的时代,便有如此伟大的科学家,而今科学这样高度发达,我们若不努力学习,真是愧对古人。从而让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三)以史沉淀民族精神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论文摘要】“软实力”思想源头,公认来自中国的先哲老子,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理论,又被公认是当代西方思想的产物。这种历史吊诡恰好暗喻了中国面对的一种特殊困境:我们究竟是以传统文化为软实力呢,还是要以融入全球社会的价值和规则为软实力?所谓中国的崛起或者说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到底如何呈现?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软实力;挑战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意义 (一)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就其本质而言,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使其无形的力量变的更加重要”,全球权力的强制性因素在减少,软性因素在逐步增加。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去?奈。他认为软权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法使他者满足自己欲达到的目的的能力。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同,硬实力是一种对抗性权力,是建构在具体的物质资源之上的硬命令式权力,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而非强制力,它通过让他人做想做的事情而达到预期的结果,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软实力包含三方面内容,即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软实力的运用,则表现为通过自己的思想的吸引力或者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让其他国家自愿效仿或者接受体系的规则,从而间接地影响他人决定自身的偏好。 在软实力三个方面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奈认为,文化是“一种相对廉价和有用的软实力资源”,并以美国文化为例论证,认为美国文化虽非万能,但是“蕴藏在产品和交流中的美国流行文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奈指出了文化在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却没有明确界定文化软实力的边界,没有很好地解释什么样的文化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够被转化为软实力。关于文化,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排除了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和结果,专注于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电影、价值观念、传统习俗、文学作品等方面。“文化并不都是软实力,也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已经成为或可以成为软实力”。本文认为,软实力中的文化

《正视发展挑战》教学设计

《正视发展挑战》教学设计

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及人口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小结:2、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原因、意义 原因: (1)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2)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 (3)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4)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意义: ①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②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③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图:计生政策的调整(PPT) 思考: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与全面二孩政策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目的一样)二、资源环境面临危机 图片(PPT) 思考:这几幅图反映了我国资源环境面临哪些危回答 标记要点巩固要点 标记要点巩固知识点

机? 3、我国的资源环境面临哪些危机? 图:我国资源现状及问题(PPT) 思考:上列资料、表格说明了我国资源现状的哪些特点? 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资料(PPT) 思考:我国在开发资源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造成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归纳:4、我国的资源现状及其影响分别是什么?(1)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2)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影响: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图:当前我国环境形势(PPT) 思考:我国当前面临哪些环境问题? 5、我国的环境现状及其危害 环境现状: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思考问题回答 教材中标注要点 欣赏课件看图片思考问题

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图文稿

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以儒家思想为主脉、文史哲为主体、道德教化为主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盖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维度的多方面整体,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伦理要义和智慧之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人本精神,知行合体的实用精神,义以为上的重德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等,建构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宝库。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应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这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我们要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除了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在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

自然生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使命。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学习,爱科学,坚持真理并为之奋斗的优秀品质,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把它其中蕴含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出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开发智能,同时产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一、利用显性素材为载体,呈现传统文化 中学现行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中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 1、以图呈现数学之美 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在学习几何知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这些内容渗透到教学之中。例如学习对称轴的时候,可以展示故宫、天坛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 2012-4-9 14:34:30 来源:《中国民族》(京)2011年10期内容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资源。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指示,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央领导的指示和国务院出台的文件,为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同时,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正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创新,是我国民族文化工作者的重大历史责任。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 经过60多年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主要任务,许多制约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在发生整体性转变。特别是伴随着成功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伟大创举,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阶段,民族地区正在从我国工业化资源基地的身份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更加公平的发展条件,制约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诸多因素正在全面缓解。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市场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也不断孕育和壮大,民族地

区文化发展的基本体制环境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转变有效地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文化权利的全面落实。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全方位地融入新一轮全球化进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国际环境也在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我国正式加入WTO之后,国家发展战略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在这一背景下,民族地区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正在被重估和转移,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在下降,多样性的文化资源优势正在显示出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民族地区今后一段时间的重大发展机遇。 我国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领域逐渐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以解放文化生产力为手段,以发展文化产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为基本途径,以落实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目标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确立了全新的发展道路。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由于经济基础、区位条件、人口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显著的差距,甚至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受收入水平制约,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城乡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经济发展滞后也使民族地区教育、科学事业长期处于投入不足的状态,从根本上制约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民族地区教育与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导致民族文化活力和竞争力不足。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逻辑关系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逻辑关系 最新高考改革方案,考纲修订数学科目中加入传统文化的考察,可以说是意义深远。 数学科目修订内容: 在能力要求内涵方面,增加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增加了数学文化的要求。同时对能力要求进行了加细说明,使能力要求更加明确具体。 数学文化狭义: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 数学文化广义: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 我们拥有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学习新文化,考察新知识的同时,对数学文化的考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更重要的让丰富的数学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在高考试题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适当引导中学教学的教学,使得更多的教师关注数学文化,研究数学文化,将数学的本质教授给学生。对于数学文化,其实在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中已经有所体现(如2015年全国1卷文6理6题),只是今年新修订的大纲更加强调。我国古代数学里有大量的实际问题,可以结合函数、数列、立体几何、算法等内容。高考试题会通过创设新的情境、改变设问方式,选取适合的知识内容等多种方法渗透数学文化。这些问题同时也体现了应用性的考查,应引起考生的充分重视。 在这里,笔者从传统文化中的名言名句、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在高中数学逻辑关系中的考察为例,展开讨论。逻辑关系这个数学概念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推理判断密切相关,从数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生活中的名言名句,体现了数学知识源自生产生活实际,是人类文化的结晶这一特点。当然,生活语言不可能象数学命题一样准确,因此不同观点的碰撞在所难免,关键是只要学生能"学会数学地思维". 逻辑关系是研究事物间任意性质关系的逻辑推演规律的理论。逻辑通常指人们思考问题,从某些已知条件出发推出合理的结论的规律。而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名言名句、成语、谚语、歇后语中很多就蕴含着逻辑关系,下面举例说明。 水滴石穿:成语,出自罗大京《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它的本意是水不住往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而从数学的角度理解,滴水可以穿石,而穿石的未必就是滴水,因而是充分不必要条件。

(完整版)苏教版政治九年级全一册

苏教版九年级政治全一册 考点33.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觉亲近、服务社会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个人离不开社会。因为:①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②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种种条件;③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 (2)社会离不开个人。因为:①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②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2.青少年应当亲近社会、服务社会: (1)亲近社会必须:①克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和“看客”现象;②遵守社会公德,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③善于明辨是非,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 (2)服务社会要:①忠于职守,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②乐于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和力量。 考点34.知道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意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意义: (1)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 (2)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能够产生亲情与亲和力,使海内外华人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这是实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3)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是激励中国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强大精神动力。②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考点35.了解挫折对个人的影响,知道战胜挫折的正确方法 1.挫折对个人的影响:挫折对人具有双重影响。或给人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或给人以教育和磨炼,使人奋起和成熟。挫折对人产生什么影响,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对待挫折。 2.战胜挫折的正确方法: (1)认知调整训练。如:确立奋斗目标;树立自信;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找准基点,分析原因,寻求对策等。

黄靖中国改革面临的六大挑战与选择

黄靖:中国改革面临的六大挑战与选择 ●黄靖 中国的政治改革势在必行。改革与革命的本质区别在于,革命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政治运动,“不破不立”,在彻底摧毁现行体制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体制;改革则是自上而下的、循序渐进的改良运动,“不立不破”,在新法未立、旧法不除的秩序下,完成政治体制的和平转型。 这也正是改革的困境所在。一方面,改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现行政治体制和治理方式难以为继,必须进行全面的制度性改建。否则,必将引发溃乱以至革命。另一方面,为了确保改革成功,必须维护现行体制的合法性和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否则,改革未行,动乱先至。因此,任何成功的改革,都必须充分认清目前面临的根本挑战,在不削弱政府治理能力的前提下,把握轻重缓急,坚定不移、前后有序地完成改革。 当前,中共面临的根本挑战中,首当其冲的是如何管理好其党员干部队伍。古今中外,对官员管理的失控,是大国政权垮台的根本原因。天灾人祸、外敌入侵、内部造反只不过是崩塌的诱因。以两个显例为证。其一,苏联。20余万布尔什维克,领导1917年的革命成功;200万苏共党员,是1941-45年卫国战争中的中流砥柱。至上世纪80年代末,苏共党员人数已达2000余万,几乎占总人口的9%!然而,苏共中央对自身“执政党”的掌控却有名无实。中上层党员干部异化为一心为私的特权阶层;基层党员管理散漫,不知党为何物。“执政”的苏共党员,成为侵吞国有资产、推动苏联解体的先锋队。最后埋葬苏联的,恰恰是以叶利钦(耶尔辛)为首的前苏共精英。(89年苏联人口普查286,730,817 )人 其二,明王朝。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明朝最为重视官员管理。除了各种典章制度,更有锦衣卫和东厂在皇帝的亲自掌控下,监管官员。但到了明朝末年,尽管东厂耳目遍天下,手段恶古今;崇祯也算是励精图治,但对自己的官员却是完全失控。面对农民军和满人入侵,对内调度失灵,对外征伐无序,终于垮台。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扭曲 中共现有8200余万党员。但如何有效管理中共党员干部,却成为日趋严重的问题。改革干部管理体制,有效管理党员干部,不但关系到改革成败,更事关执政党生死存亡。 中共面临的第二个根本挑战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日趋紧张。地方政府必须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负责,却没有自己独立的财政收入——中国是地方政府没有独立财政收入的唯一大国。因此,中央投资、(通过中央政府的平台)借债、卖地是地方政府获得资金的唯一来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对中央的财政依赖扭曲了双方的经济以至政治关系,使得双方在利益上的矛盾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越来越成为中国持续发展的一个桎梏。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扭曲,进一步凸显了中共面临的第三个根本挑战:集权与分权的矛盾。采纳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分权,使在第一线运作的厂长、经理能够根据千变万化的市场,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因此,经济改革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分权的过程。但是,中共一党领导的政治体制,则必须通过集权来保持政策和治理的有效性。政治上的集权和经济上的分权,形成了长期难以克服的两难局面,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

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以儒家思想为主脉、文史哲为主体、道德教化为主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盖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维度的多方面整体,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伦理要义和智慧之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人本精神,知行合体的实用精神,义以为上的重德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等,建构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宝库。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应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这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我们要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除了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在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使命。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学习,爱科学,坚持真理并为之奋斗的优秀品质,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把它其中蕴含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出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数学

企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企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来源 企业文化做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其传入我国不过30多年。2005年3月1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理论方兴未艾。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理论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性的企业文化理论能成为主流。 我在党群部门就工作了10多年,近几年开始参与本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经过这一年多对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理论和文献的研读,加之实际工作中的切身体会,感觉到目前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误区。所以,将自己的论文确立为“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困境与路径探索”。 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拟从目前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存在的企业文化表面化、标签化的认识误区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重视程度不够、需求欲望不强烈、具体措施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入手,提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采取适合国有企业特点的主要方法,将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确保企业文化的方向性和长期建设的有效性;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秉承本企业企业文化的精髓,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才能使企业文化发挥聚集一个志同道合团队的作用,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研究意义 目前国内在企业文化研究方面,阐述概念的多,实证研究的少,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不强。本课题研究通过对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结合国有企业的特点,讨论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应有的内容,着重讨论了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对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丰富了企业文化研究理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3000字左右)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企业文化研究则主要是以介绍和探讨企业文化的意义及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企业创新等的辨证关系为主,真正有理论根据的定性研究和规范的实证研究为数甚少,这也与当前我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乃至建设方法有很大关系。在没有实践做基础的研究,自然难以产生对企业发展有推动力的科学理论,更谈不上有实践指导意义。 国外研究现状 从企业文化研究三十年的迅猛发展来看,尤其是国外的学者,他们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 八十年代中期,在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进行探讨之后,国外学者便马上转入对企业文化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组织气氛、人力资源、企业环境、企业策略等企业管理过程的关系的研究,进而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量化的追踪研究。定量化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于企业文化测量、诊断和评估的模型,进而开发出一系列量表,对企业文化进行可操作化的、定量化的深入研究。

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6.1《正视发展挑战》练习题(含答案)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第1课时正视发展挑战 1.下图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趋势变化图,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 ①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多,我国渐渐进入老年社会 ②延迟退休年龄是我国政府“十三五”期间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 ③人口老龄化趋势是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的重要依据 ④计划生育政策已经不适合我国的人口发展状况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下面图表体现了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是( ) A.老龄化加剧 B.人口增速趋缓 C.城乡分布不均衡 D.人口素质偏低 3.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对这一政策认识错误的是( ) A.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B.说明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也要适时调整和完善 C.有利于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D.有利于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 4.据统计,我国人均耕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33%、28%。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37%,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雾霾现象凸显。这体现我国( ) A.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 B.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C.面临非常严峻的资源形势和环境问题 D.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5.下表数据是我国主要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比例。它告诉我们( ) ②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 ③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率比较低 ④当前我们应大力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2017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8%,预计能完成能耗强度降低3.4%以上、能耗总量控制在45亿吨标准煤以内的年度目标。这说明( ) A.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 B.我国自然资源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短缺 C.我国坚持绿色发展,致力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D.资源、环境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7.人民网2018年1月19日消息:“改善”成为去年全国空气质量的关键词。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8%……这( ) ①说明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 ②是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的成果 ③体现我国的环境质量在进一步改善 ④表明我国的环境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2018年1月25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促进生育政策与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护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1)为什么要“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案例

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案例—鸡兔同笼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本节课依据“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设计一条主线。“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解决周围的问题。通过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的学习素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展开讨论,从多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题,学生可以应用猜测法、列表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假设法、列方程解决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约在1500年前,在《孙子算经》记载的还了解了古代对这种题的解法叫做“砍足法”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许多小学算术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由此可见这个问题的探究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数学中的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而且还了解到我国古代很早的数学论著中就已经涉及到先进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无不令他们叹服。 教材分析:“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一方面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本节课借助《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原题进行介绍,并通过学生冥思苦想该问题的画面激发学生解决该类问题的兴趣。由于“鸡兔同笼”原题的数据较大,不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所以教材以化繁为简的思想为指导,先在例1中安排一道数据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探索解决的方法。教材先让学生利用列表法来解决问题,再向学生介绍“假设法”和列方程的解题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合作交流学习,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情分析:在这之前,学生在五年级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时,接触过类似的问题,尝试过用方程解决这样的问题;奥数题中也有专门类似的问题研究。因此,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的程度会参差不齐。学生虽然对这个问题不是很陌生,所以找准有效的连接点,是开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通过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形势与政策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 与挑战 二○一二年四月十日

前言: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什么是软实力 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而软实力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实力较易理解,而软实力就复杂一些。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其中,文化软实力,指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国目前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孔子文化号召力,当然也包括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符号影响力。目前,中国的软实力不是最强的,最强的时候在宋代。 综上所述,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问题与挑战

改革开放问题与挑战 在我看来任何事物都是有利弊之分的,改革开放也是如此。对于我们这一辈来说算是利,但是对于我们上一辈的人来说,大部分基本上是受害者。改革开放是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中的整体威信,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不得不说,目前的改革还尚处在“病态”当中,整个国家乍一看正在蒸蒸日上,但是如果细细的来观察,问题还是非常多的,而且这些问题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就足以让这个国家再回到原来的状态。 对于利方面,我们都已经切身的体会到了,所以我想在这里主要的说一下弊,因为身在不同阶级的人所感受到的弊是不一样。在我看来最大的弊就是财富分配的不均匀,富者更富,弱者更弱。在我的记忆中,两千年左右的时候,一些小的国企变化是非常大的。国家让这些国企私有化,但与此同时一些家里两代人都在这家工厂做工人的就都失业了,原因是私有化之后,想让利润最大化,减掉不必要的开支。但是这个时候国家有没有想过这成千上万的工人的去处。因为毕业包分配,所以这些工人并没有过多的技术或学历,一旦下岗,对他们意味着想要继续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就必须去干点什么。不得不说一些人确实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大部分的人,年龄稍微大一些的人,这无疑是对他们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但是不得不说改革确实给中国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但是在我看来,这一切都变得太突然,让这些把自己一辈子奉献给这些国企的人们突然间失去了方向。所以富者更富,而这些弱者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和知识,只能一直压在社会最底层,难以翻身。我觉得,这些完全可以慢慢的来,比如从教育上开始抓,慢慢的从小培育起他们最基本的知识和社会技能,然后再从这一辈开始慢慢改革,不能为了改革而拔苗助长一竿子打死大部分的人。这只会使社会的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这些贫富差距甚至远远超过一些发达国家。而现在,我们一直在努力弥补之前犯下的过错,我本人是非常不赞同之前这种急于求成的办事方法的。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来才是让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领。

正视发展挑战

正视发展挑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特点,认识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2.能力目标:收集整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提高自己的认识,积极宣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保护资源环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口和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理解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计划生育和保护资源环境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 教学难点:人口问题的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年来,尽管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但要达到“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大气、水、土壤治理……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中央环保督察、“水十条”“土十条”、史上最严环保法……在已有举措基础上,2018年新亮相的环保税、新扩围的水资源税试点、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等措施,向世界展现中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无疑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焦点。 思考:“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给我们什么警示? 教师总结: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要直面发展挑战,采取切实措施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环保问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一)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1.阅读教材内“探究与分享”。 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我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人口由8930人上升为12445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由14032人上升为15350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人口由38788人下降为35633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口由26779人下降为24356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2012教育展望》报告显示,全球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从高

中国文化输出的现状及挑战-100分

您本次的作业的正确率100%。祝贺您!您已顺利完成此项学习任务。 《中国文化输出的现状及挑战》 单选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最佳答案前点击选择。) 1.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正确答案是:(B) A 社会主义文化 B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 经济发展观 D 科学发展观 2.近年来,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以下,且不断降低。正确答案是:(B) A 0.1 B 0.4 C 0.6 D 0.9 3.美国学者雷默在()中提到:“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难题。”正确答案是:(D) A 《中国思想的底线》 B 《中国学研究:现状、趋势与意义》 C 《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D 《淡色中国》 4.“中国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今天中国向外输出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此话出自()。正确答案是: (C) A 克林顿 B 布莱尔 C 撒切尔 D 默克多 多选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案前点击选择。少选、多选、错选,该题均为不通过。) 1.下列选项中,对孔子学院的情况描述正确的是()。正确答案是:(A,B,C,D)

A 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 B 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 C 一般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 D 分布在全球96个国家(地区) 2.下列属于文化事业的有()。正确答案是:(A,C,D) A 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B 电影电视剧的拍摄 C 面向大众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D 九年义务教育 是非题: 1.文化建设问题是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点研究问题。正确答案是:(A) A 是 B 否 2.中国文化“走出去”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外交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正确答案是:(A) A 是 B 否 3.事实表明,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接受度几乎是一样的。正确答案是:(B) A 是 B 否 4.日本在开发文化产品时,排斥多元要素,不注重加强跨文化贸易的亲和性和相融性。正确答案是:(B) A 是 B 否

人教版九年级政治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政治知识点归纳 1 责任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和不应该做的某些事情 2 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 来自于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的规定、传统的习俗、公民的身份、道德原则等 3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作为子女,责任是:孝敬父母 作为学生,责任是: 遵守学校纪律、尊敬老师、完成学习任务 作为朋友,责任是:忠诚、互帮互助互谅 作为普通公民,责任是: 位卑未敢忘忧国、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作为社会成员,责任是: 维护正义、热爱和平、保护环境 4 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义: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尊,也才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对个人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具体表现,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5 谁对我负责?自己对自己负责, 他人对我负责, 我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6 承担责任往往伴随者获得回报的权利,但同时也是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7 既然我们选择了自立自强的人生,就应该用勇气和信念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进行正确的评估,作出最合理的选择。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要为它们承担责任。我们无法改变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的位置,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对待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的态度。 承担责任要不计代价与回报,这是种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8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怎样? ①集体离不开个人而存在,个体也只有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 ②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的利益个人毅力才有保障 ③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 ④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9 如何关爱集体? ①主动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 ②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的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 ③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④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10 如何承担关爱社会的责任? ①作为公民,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②当国家的尊严收到侵犯时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③国家处在困难时刻,要主动为国分忧、与国家共渡难关 ④我们青少年要肩负起铸造名族辉煌的重任 ⑤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11 如何做负责人的公民? ①信守承诺,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 ②勇担过错,当我们做错事时,承认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③自觉承担责任,愿意承担责任、主动承担责任,做责任的主人, 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 ④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 ⑤承担责任不计代价与回报 一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 1 列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政治:①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②发起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③主持召开了“六国朝核会议” ④派驻维和部队 经济:①加入世贸组织 ②三峡水电站的建成 ③青藏铁路的建成 ④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 文化:①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 ②2010上海世博会的举办 ③“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 ④嫦娥奔月等等 2 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了什么? ①中国变化发展最快 ②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上发挥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 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③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显示 3 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 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说明的道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