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P2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2.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现象的各种类型和过程P5

(1)描述性研究:描述城市现象的空间现状;——是什么

(2)解释性研究:研究城市现象的因果关系;——为什么

(3)评价性研究:既要认识资源空间分配的不平衡性,又要识别那些符合效益和社会公平标准的可供选择的状态。——评价标准

3.西方城市地理学四个发展阶段的特点P9

(1)1920年以前:描述性的地名词典阶段,区域地理描述;

(2)1920~1950年:初步形成阶段,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体系研究;(3)1950~1970年:框架建立阶段,宏观城市空间【城市化、城市规模分析、空间格局、职能体系和网络形式】和微观城市空间【城市用地分异过程、各功能要素的区位分析和土地利用模式】;

(4)1970年以来: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应用。

4.“城”“市”“镇”的概念和与“城市”的关系P19

“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城市并不非有“城”不可;

“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到近现代引申为一级城镇聚落性质的行政建制单元。“镇”在近现代被引申为一级政区单元和起着联系城乡经济纽带作用的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

5.P21行政地域概念: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特点:不同国家城市的行政地域在空间尺度上有大有小,情况不一;国外大多数发达国家是城市行政地域小于城市实体地域,我国绝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域大于城市实体地域。【行政边界--不直观、固定、易管理;景观边界---可见、动态、模糊】

实体地域概念:城市建成区。特点:城市实体地域和行政辖区相一致的情况很少见,动态性,实体地域小于行政地域。

功能地域概念:城市人口日常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地域。特点:

A大都市区概念: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特点:①空间范围: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②外界特征:城市化地区不一定和城镇的行政边界一致,随时间变化;都市区的外界与县界吻合,相对较稳定,资料易于统计和收集③视角不同:都市区——功能地域;城市化地区——景观地域(都市区和城市化地域的不同点)

B大都市带概念: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规模特别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门户位置;枢纽功能;带状的空间结构和密集的网络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戈特曼认为的六个大都市带】(1)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

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2)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沿岸都市带,简称芝匹仔;(3)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4)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5)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6)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

6.市带县体制P33 概念:地级或地级以上的市领导县,发挥城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特点:市域范围不等于大都市,缺乏可比性

类型:是行政地域概念,不是城市地域概念

7.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P37

第一次大分工——农牧分离:产生固定居民点,聚落

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

第三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

8.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的要素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P38-41

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作用机制:(1)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的分布具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2)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

(3)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大城市多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 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

9.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要素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P41:

要素: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

作用机制: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城市和区域之间的这种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10.城市地理位置P42

概念: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类型:大、中、小位置;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A大、中、小位置是按不同空间尺度划分的: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关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案例】上海——大位置: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对内是长江流域以致更大地域的门户,对外是我国大陆向东最接近太平洋世界贸易要道的城市;中位置——位于长江三角洲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整个长三角平原尤其是太湖流域是上海的直接腹地;小位置——黄浦江和吴淞江相汇。

B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是按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划分的(1)中心位置:如果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四川成都、广东广州、安徽省会从安庆到合肥】

(2)重心位置: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

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杭州、西安、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

(3)邻接位置: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渔港靠近渔场——广西北海;矿业城市靠近矿区——煤尘淮北】(4)门户位置(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河口港较典型【位于闽江口的福州就是在能控制福建省整个闽江流域商品集散的地理基础上发展成为省会城市的】

11.不同类型城市及其相互关系P45-46

中心地城市: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集镇、城镇、县城等】

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

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关系见P46

12.城市化P55

A基本定义: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空间的转型(4)生活方式的转型

C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I和城市化II。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坏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展过程。城市化I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II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13.城市化空间地域过程P56

A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也就是说,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称为假城市化。

特点:

B过度城市化:全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化水平很高,甚至超过一些发达

国家的水平,但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居民的失业率很高,大量人口生活在贫民区,与南亚、非洲等国的城市类似,这种情况称为过度城市化。

14.城市化的作用机制P57-P62

A农业

城市是人类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

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农产品的剩余

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农业人口的剩余

B工业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现代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集中,使小城市变为大城市(城市化)。同时,城市人口的集中(城市化)又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商品与劳动力市场。工业化及其部门为城市化提供了大量人口,工业本身向城市集中。

C第三产业(服务业)

现代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生产流通容量在加大,市场交换频率在加快,因此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也就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集团化,跨国公司增多,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关系,进一步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对城市科教文卫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

第三产业的特点是需要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使第三产业不可能像工厂那样大规模的迁郊,而且,第三产业门类众多,手工操作比例仍然很高,只有在城市中才能找到所需的大量的不同性质的劳动力,这就使得它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要就业部门。经验表明,城市规模越大,第三产业在就业中占的比例越高。

的拉力则主要来源与某些地区所拥有的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与工作条件的因素16.城市化的类型P69-P71

A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划分的角度及特征P69

划分的角度: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

特征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向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业事务区。

离心型城市化:具有离心倾向的部门有的需要宽敞用地,有的需要防止灾害和污染,有的需要安静环境,有的具有特殊使命,需要离开市区;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化、城市平面扩大。

B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的划分角度和特征P69(同属离心型)

划分角度:按照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

特征外延型城市化: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

飞地型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一般要在大城市的环境下才会出现。

C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划分的角度和特征P70

划分角度:城市化的多样性

特征景观型城市化: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乡村景观逐步转为城市景观的过程。)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直接创造市区

职能型城市化:现代城市功能在乡村景观空间地域发挥效用的过程,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

D.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的划分角度和特征P70

划分角度:城市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特征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

消极型城市化:先于经济发展水平

E.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P71(中国式)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带动城市经济发展,进而产生劳动力需求,最终引起乡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乡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非农生产活动,使职业构成发生改变,进而推动小城镇发展和居住空间改变的过程。

17.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P72

(1)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这种指标主要有两个: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城镇人口占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土地利用指标,从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来证明,方法主要是统计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

(2)复合指标法:是选用多种指标对城市的某项特征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发展的不同侧面。【优点:指标多,与具体地域结合紧,针对性强;缺点:通用性差,多是针对具体城市地域,无法进行比较】

18.郊区化的概念和过程P79

概念: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过程:制造业郊区化、人口郊区化、零售业郊区化、办公郊区化P79

19.城市经济活动类型与城市发展P132-P137

(1)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①.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可分为:离心型的基本活动和向心型的基本活动。——【以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基本部门】

②.非基本活动部分: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可分为: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和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非基本

部门】

20.乘数效应P142

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推导过程】

21.城市职能及其与城市性质的联系与区别P144

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所起的作用和所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它代表了城市的个性和发展方向。【联系】: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区别】:①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

②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

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

③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城市性质是在

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

正确。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保持

巨大差异,吸引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

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首位度指数: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

11

城市指数。

四城市指数:S4=P1/(P2+P3+P4)

按位序—规模法则, P2、P3、 P4三城市人口总量与P1 城市人口总是基本相等,

即大S4 =1

十一城市指数:S11=2P1/(P2+P3+P4+……+P11)

(P1、P2、P3……P 11为城市按规模大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

24..城市金字塔P164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

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

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

规模金字塔。金字塔的基础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城市。

25.位序—规模法则P165

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罗特卡模式lgPi=lgP1-qlgRi 的内涵:

Pi 是第i 位城市的人口; 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 Ri 是第 i 位城市的位

序 q 是常数

26.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图型表达P169

27.空间相互作用P191-P192

概念: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1)互补性:即两地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有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即它们之中的一个有某种东西提供,而另一个对此种东西恰有需求。

(2)可运输性:即城市的相互作用必需建立在两城市间存在物质、信息流动的通道

(3)介入机会:即两地间的互补性受到第三地的影响,产生了中介机会

28.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P193-P197

(1)节点、结节区域和城市等级体系

在一定区域内,城市通过各种网络不断的吸引着周边的各种要素,并且是各种网络的聚焦点,这样的城市称为结节点(城市)。

结节点连同其吸引的区域称为结节区域。

不同规模的结节点和结节区域组合起来,形成城市等级体系。

(2)城市吸引区边界的确定

【赖利——“零售引力规律”】

【康弗斯——“断裂点”】式中, dA为从断裂点到A城的距离; DAB为A和B两个城市间的距离; PB为较小城市B城的人口; PA为较大城市A城的人口。

(3)相互作用模式P196

【引力模式】

【潜力模式】

29.★中心地理论P204-211★

【克里斯塔勒1933年发表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建立了中心地理论】

(1)中心地理论产生的理论及现实背景

理论基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产生背景:二战以后(20世纪)城市大量出现、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引起许多城市问题,交通、居住、生活、环境等;经济活动开始大量集聚。

(2)中心地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中心地——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区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一般指城镇有时也可称商业零售中心

▲中心地理论——关于中心地的各种理论(又称为中心地方论)

▲中心商品:指在少数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地点消费的商品。 ▲中心性——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

(3)服务范围与盈利关系图解

服务范围——发挥中心地职能所影响的地域。

——上限:消费者愿意去的最远距离r ;

——下限:维持中心职能存在的最小距离(需求门槛距离r ’)

(4)中心地理论的假设前提有哪些?

①均匀的平原,生产所需的资源特征是均匀分布(资源分布的均质性)。

②运输条件在任何地方都可行,任何方向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 (交通条件的均质性)。运费与距离成正比,运费由消费者承担。P=P0+V

③人口均匀分布,他们的偏好都相同,都应获得相应服务。

④中心地职能有等级之分,高级中心地除提供高级产品行业服务外,还提供低级产品和服务,而低级中心的则不能提供高级产品和服务。同级中心地市场区大小相同,等级越高市场区越大。

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都是理性的,生产者尽可能扩大生产区,消费者最近购买商品和劳务。

⑥厂商规定其产品的出厂价格,各中心地同样产品价格相同

(5)六边形市场区形成的理论及图解推导?(p206)

(6)市场原则下中心地空间模式推导及结论? 模式推导:①首先确定A 级中心地的六边形市场区;

②在它的六个角的顶端各布置一个B 级中心地,并形成相应的六边形市场区,其面积=A 级市场区的1/3。

③依次建立C 、D …..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

结论: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K=3系列

r'

为了弥补K=3的缺陷,提出了K=4原则,即交通原则。

①首先确定A级中心地及其六边形市场区;

②然后在六边形的六条边的中点各布局一个B级中心地,并形成相应的六边形市

30.中国城市空间分布P226-P227

书P227图

31.城市经济区及其与城市经济影响区的联系和区别P234

城市经济区: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互相协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城市

地域综合体

城市经济影响区:城市经济活动影响能力能够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二者区别:①城市经济区以城市经济影响区分析为基础,结构要素相似。

②城市经济影响区是现状分析,城市经济区具有规划意图,着眼于未来。

32.城市土地利用P258-P261

地形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坡度

气候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风——风向和风速

3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P272

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34.均质性、均质度、均质地域的划分方法P273

均质度计算公式:

均质地域的划分方法:

(1)在所要研究的市区地图上罩上大小相等的方格网。

(2)确定要提取的职能种类,每种以一个字母表示。

(3)根据大比例尺城市土地利用图或航空像片,结合实地勘察及其他辅助资料,定出每个方格的主要职能倾向,打上相应的字母。

(4)将总信息图分解,得出各单项地域职能信息图。

(5)根据单项职能信息图上的字母密集情况,勾画出均质地域的边界走向。然后结合市区地形地物、行政区划、历史过程等具体情况加以修正,画出各种职能的均质地域图。

(6)计算各均质地域的均质度和紧凑度。

35.用地租理论解释同心环模式P275

中心商业区条件最佳,所以其产生的经济地租最高;离开中心商业区一段距离之后,由于交通不便,顾客不多,所以其土地没有商业用途的价值,其经济租为零.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既有经济地租均被土地所有者以地租的形式收回,各土地使用者按其生产的经济地租决定自身的付租能力,向土地所有者租用土地,而土地所有者则把土地租给出价最高的租地者。

36.同心环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三模式之间的关联

同心圆学说、扇形学说、多核心学说是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代表性学说。这三种学说较为深刻的揭示可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一般性规律,强调了中心商务区在城市发展和功能分区中的主导作用。

同心圆学说是由伯吉斯在1925年提出的。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的价值分带.但该模式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过于理想化,形状很规则,对其他重要因素如城市交通作用考虑太少。

扇形学说是由霍伊特于1939年提出的,这个模式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考虑了交通作用对功能区的影响。

多核心学说是由哈里斯和乌尔曼于1945年提出的。多核心模式的突出优点是涉及到城市地域发展的多元结构,考虑的因素较多,比前两个模式在结构上显得复杂,但仍基于地租理论,而且功能区的布局并无一定的序列,大小也不一样,富有弹性,比较接近实际

37.城市中心商务区P281

特征:CBD是城市中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同时它也是城市中地价最高的地区。简而言之,现代城市的CBD是城市、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中枢。

界定指标:(1)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BHI)=中心商务区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基底面积

(2)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BII)=中心商务用地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面积*100% 38.城市开发区的概念P287

开发区是为实现地方产业发展目标,由政府或企业通过完整而周全的规划来建设适于产业实体进驻的有一定规模的区位环境。

39.城中村p292

概念:城中村是城市发展用地范围内转型中的农村居民点。这一定义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界定:(1)空间界定:城中村处于城市发展用地范围内,村建设用地被城市用地所包围或与城市用地互相交错;(2)区域类型界定:城中村是转型中的农村居民点,它在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建设景观等各方面处于明显的乡-城转型过程之中,既具有较高程度的城市化特征,又保留浓厚的农村社区特征。类型:从城中村的空间位置、发育程度、与城市用地的关系等因素考虑,将城中村分为三类:(1)成熟型(成熟的城中村):位于城市建成区内,靠近城市中心区、为城市用地所包围的村庄;(2)成长型(扩展中的城中村):位于城市建成区边缘、与城市用地相交错的村庄;(3)出生型(形成中的城中村):位于城市建成区外围、城市规划发展区内,城市用地开始侵入的村庄。

40.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1)多层次商业中心

(2)带状商业网点(购物街和干道商业带)

(3)专门化商业区

41.城市社会空间P307-P309

(1)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城市中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聚集。(2)社区: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3)社会区: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4)社会空间:

【社会区分析的指数】P309

表示社会经济状况的复合指数为职业、教育

表示家庭状况的复合指数为生育率、就业妇女、单身居住者

表示种族状况的复合指数为种族群

42.居民构想图(城市意象图)P317

勾勒的简图省略了许多重要细节,并将复杂的几何形状简略为更容易理解的直线或直角。这样就简化了所感应环境的空间结构。这种简图称为居民构想图(城市意象图)。

构成要素:

(1)路径。指人能够移动通行的道路,包括市内交往和交通的渠道,如街道,人行道。

(2)界线或边沿。区与区之间的分割线,包括线性的自然或人为的各种边线,如湖畔、斜坡、铁路。

(3)区或区域。城内有特殊文化或经济属性的区域,如伦敦市中心的鸽子广场及其周围地区。

(4)枢纽或节点。为交通交汇或群众喜欢聚集的地点,如莫斯科的红场。

(5)标志。人们用以识别方向和区位的参考物,如巴黎埃菲尔铁塔。

43.城市问题

A交通问题

BRT——快速公交系统

B贫困问题

现阶段贫困问题的特征?

规模不断扩大

构成日趋复杂程度日益加深

C老年人问题

中西方老龄化问题的区别?

【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进程特点及影响】

特点

(1)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匹配

(2)“自然”演进,没有人为干预

(3)形成老龄化时间长

(4)程度继续加大

影响

(1)“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

(2)依然沉重的老年福利负担

(3)劳动力缺乏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特点及影响】

特点

(1)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不相匹配,老龄化速度快

(2)非“自然”演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形成人为干预(3)形成老龄化过程时间短

(4)老年人数量庞大

(5)程度继续加大

影响

(1)“未富先老”

(2)为构建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