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加坡城市空间布局探究与启示

新加坡城市空间布局探究与启示

新加坡城市空间布局探究与启示
新加坡城市空间布局探究与启示

新加坡城市空间布局探究与启示

□空间布局专题调研组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总面积为710km2,总人口为508万,全岛人口密度为7000人/km2,城市化率接近100%。在历次规划的指导下,新加坡逐渐形成了颇具效率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一席,也因此赢得了“小国家,大城市”的一致赞誉。

一、新加坡宏观层面城市空间布局

(一)城市建成区与人口分布的演变

在规划的指导下,新加坡城市建成区和人口分布在过去的40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与城市交通密切互动。

1.城市建成区的扩展

(1)市域建成区的扩展

19世纪初,新加坡海港区和新加坡河口地区的经贸活动十分繁荣,聚居于此的人口大都从事与港口经济和英殖民者军事基地相关的行业,逐渐形成了城市建成区。在二战爆发前,城市经济活动和人口规模已大大增加,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交通支撑,各类城市建设局限在一个非常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过度拥挤和住房短缺一直延续到战后,成为新政府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960年成立的住房发展局通过大规模的公共住房建造活动,开启了新镇建设和组屋提供的新时代。从1960年代起至1970年代,住房发展局建成了女皇镇和大巴窑新镇,在1980年代建成了宏茂桥、金文泰、勿洛南、兀兰、碧山新镇,在1990年代建成了裕廊东、裕廊西、义顺、后港、武吉梅拉等新镇,在2000年代建成淡宾尼、榜鹅、巴西立、蔡膺康、武吉班让、武吉巴督、三巴旺等新镇。随着遍布全岛的新镇建设,新加坡市域内的城市建成区范围从1960年的162.4km2扩展到1999年的324km2增加了近1倍。

(2)城市中心区的扩展

在市域内城市建成区快速扩展的同时,1960年代末中心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贫民窟清理运动,为中心城功能的充实提升和环境改善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从1958年至1997年,中心区的面积增加了将近1倍;从1974年至1989年,中心区就业岗位增加了5096个,其中金融商务服务业增加了1.5倍;从1979年至1992年,中心区的办公空间增加了1倍,其中私人部门办公空间增加了1.2倍。

2.人口空间分布的演变

1947年,新加坡总人口为93.8万,其中城市建成区内居住了67万,超过30万人口聚集于核心区400ha用地内,人口密度达到704.4人/ha。非建成区用地总量为451km2,占到总量的将近70%,人口比重为26%,人口密度仅为5.3人/ha。至1965年,新加坡188万人口中仍有70%以上聚集在以港口码头区为圆心、5km为半径的范围之内,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均衡。

中心城人口疏解和大规模的新镇建设运动在新加坡人口空间分布中起着重要作用,各新镇分布在中心城东向、西向、东北向三个轴向上并且与中心城保持便捷的交通联系,一方面在功能上仍与中心城密切互动,另一方面彻底改变了人口空间的分布格局。由于新镇建设跳出了原有的中心城近域紧密圈层式蔓延,形成点轴式的高密度开发,人口分布表现为跳跃的节点式分布,外围新城成为人口增加的主要区域,高密度的中心城区基本保持既有外延边界,避免了近域蔓延的发生。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变化表现为中心区人口密度下降,高密度地区的重心从原来的港口码头区沿东北轴线方向转移,中密度区域明显增大,在全岛呈现廊道式的均匀分布。总体来说,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由集中走向疏解,人口分布的级差正在逐步缩小,

人口空间分布逐渐均衡。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组织层次

1、静态组织结构

新加坡的静态组织结构是由多片区(组团)构成的,大体形成“城市—新镇—邻区—邻里”的空间组织模式。各功能组团配备一定规模和等级的中心,形成多级中心体系,每一级中心具有一定的功能等级和规模等级。最基层的组织结构是邻里,邻里通常由4-8幢组屋组成,6-7组邻里组成一个邻区,5-8个邻区组成一个新镇。

在1991年概念规划提出之前,各个新镇具有相同等级,是次于城市中心的第二级中心体系。随着新镇人口密度不断提高、中心城功能溢出以及迫于缓解钟摆交通的压力,概念规划提出选取部分新镇中心设立区域中心、次区域中心和边缘中心,在城市中心和新镇中心之间加入了三个层次来进一步指导功能的扩散和集聚。经过十几年的建设,这些新增加的中心层次己初具雏形,与新镇及以下的中心层次共同构成了目前的城市中心体系结构。

在空间分布上,除生态集中区或大型集水区以外的城市建设集中区中,城市中心、区域中心、次区域中心和边缘中心的分布可抽象为一个沿交通走廊分布的中心体系。中心等级越高,数量越少,腹地范围越广,中心之间的距离越远。在高等级中心腹地交汇的边缘设置多个低等级中心,空间分布十分有序。通过设立区域中心、次区域中心和边缘中心,城市中心的部分非必要功能实现了空间的转移,使城市中心具备了等级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功能上不仅能够更好地辐射上述这些次级区域,还能将辐射范围扩展到新加坡以外的地区。

从低等级中心的分布状况中可以发现,低等级中心在中心城的密度高于新镇地区,而从社区管理的边界来看,中心城内的社区边界要小于新镇内的社区边界。这主要是由于中心城的总体开发强度和开发密度普遍高于新镇而造成的。

2.动态组织结构

新加坡高效的公交系统提供了优质服务,使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高效的网络组织和层次接驳方式则是新加坡动态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系统非常便捷,由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常规地面巴士和出租车组成,前两者根据不同的适宜出行距离组合成不同层次,成为公交的主体。由轨道交通和常规地面巴士组成的系统层次包括:第一层次——地铁,目前已建成南北线、东西线和东北线,呈放射状由中心城向外展开,穿梭于人口高密度聚居的新镇并沿3个方向延伸至岛的边缘,其作用是服务于主干交通走廊;第二层次——轻轨或接驳巴士,其中已建成3条轻轨线路,各自在规模较大的新镇中形成环路,在居住区内接送乘客至地铁站,为地铁网络提供快速接驳服务,在规模较小可由巴士进行接驳的新镇中,61条接驳巴士线路承担起接运乘客的作用;第三个层次——步行,在这个整合系统中,人们在步行范围内就可以进入公交系统,享受类似于“门对门”的服务。介于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之间,在非主干交通走廊上,主干巴士穿梭于镇与镇之间,作为对有限轨道交通系统的补充。在日常通勤中,以上下班为例,出行生成于居住组团内,人们通常步行3分钟内就能抵达巴士车站或轻轨车站,然后乘坐巴士或轻轨到达地铁车站,再由地铁运送至城市的各个中心。

地铁在整个公交系统中发挥了骨干结构作用。对地铁线路的站点空间分布分析后发现,据城市中心5km范围内的站点数量最多、密度最高,平均站间距为1.1km;随着与中心城距离的拉开,平均站间距迅速拉大。这是因为在距离中心城较远的地区,出行需求表现为长距离的通勤,只有通过站间距的拉大才能更好地实现地铁的速度优势以缩短其与中心城的时空距离,而较大的站间距又将为围绕车站展开的低层次接驳提供了必要的空间腹地。这种情况下,外围地区的动态层次结构完整而清晰。

相应地,中心城的出行情况与城外新镇有所不同。一方面,居住在中心城并在中心城上班的通勤者,出行需求表现为短距离的通勤,点对点的直接到达较之层次接驳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因此可以观察到中心城存在大量的点对点出行,并相互交织;另一方面,较密的地铁车站将中心城内的功能在中心城范围内进行合理分布,由于地铁平均站间距较小,也无需组织下一层次的接驳,因而地铁与巴士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可能性,使中心城的动态层次结构叠盖而模糊。

3.两种组织结构的耦合

新加坡的静态组织结构与动态组织结构在层次上具有很好的对应性,居住在邻里单元内的居民通过步行能够到达邻里中心,在邻里中心可以搭乘轻轨或巴士到达新镇中心,在新镇中心可以乘坐地铁到达城市中心及各个区域中心、次区域中心和边缘中心,两组层次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层次等级的差异取决于出行距离的长短和目标中心的等级。以两组层次各自形成的若干个节点为对象进行考察,在中心城范围内,地铁站点对应了中心城的高强度开发点,以地铁车站为中心、500m为半径的范围内覆盖了中心城的主要功能;在中心城范围之外,区域中心、次区域中心以及邻近中心城的边缘中心全部位于地铁车站地块内,几乎所有的新镇中心在以地铁车站为中心、500m为半径的范围之内。

(三)城市空间结构的绩效分析

在新加坡静态组织结构的多层次中心体系中,每一级的中心与一定的腹地范围相对应,形成城市中心与城市、区域中心与区域、新镇中心与新镇、邻区中心与邻区、邻里中心与邻里的内在结构关系。任何一个等级的内在结构关系通过中心与腹地之间的集中与扩散关系建立起来,并由此得到加强。

各层次结构有机叠合并逐层加强。依靠动态组织结构的有效组织以及动静组织结构的相互耦合,所有的交通出行都是内敛的和向心的,大大减少了交通出行对静态组织结构中的各级组织单元结构的破坏。以新镇为例,新镇中的居民到城市中心上班,将首先集中到地铁车站,然后乘坐地铁出行,任何一个新镇上的出行都是以新镇为中心的,不会发生一个新镇的居民穿越另一个新镇而到达城市中心的情况,这是因为唯一在线路上有穿插的地铁线路通过立体组织的方式避免了对所穿插新镇的影响。在居民向新镇中心集中的过程中,新镇的内在结构得到了加强,从而实现了其结构的完整性。

各结构内部和谐共生并独立稳定。同样以新镇为例,动态组织结构的层次依据空间布局的层次变化产生了可达性分布的波浪式变化,在新镇中心形成可达性突起,在土地利用上表现为以新镇为中心的圈层式递减的开发强度分布。合理的接驳交通服务于有限的范围,由此形成新镇的边缘地带,在这些边缘地带,土地价值因为可达性的迅速递减而递减,因而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新镇边界。地铁在中心城以外以较大的站距设立站点,为每个新镇的边界之间留出了一定的空间,成为适宜低密度开发或生态绿带建设的区域。

二、新加坡中观层面城市空间布局

(一)中观层面空间布局的意义

新加坡空间结构层次的建构实现了理想的可达性分布和各个层次单元结构的完整性,在建构过程中,中观层面空间结构的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加坡的案例中,宏观层面空间结构是由地铁线路来构建的,形成了点轴式的发展模式。在这一层次之下,中观层面空间结构由下而上地支撑着宏观结构,使地铁线路的结构性作用更加显著。

新加坡典型的中观层面空间结构表现为:以地铁车站为结构中心,在这个中心设置与地铁进行接驳的巴士站点(通常表现为大型的巴士换乘枢纽,在地铁车站的垂直空间内建设),组织接驳巴士线路将居民从地铁车站接送到各自的社区中心和邻里中心,方便居民沿步行小径在适宜时耗范围内到达住处。地铁车站具有最高的可达性,在地铁车站设置了各项新镇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市政理事会、大型商业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医院等,在社区中心布置社区俱乐部、零售商店、学校和娱乐场所,在邻里中心布置小游园、小广场和餐馆。可达性分布具有优势的地方,土地开发不仅表现出高密度特征,而且以公共设施和绿地为中心,提高了

交通的效率和设施的服务范围。

中心城与新镇具有不同的中观层面空间结构。中心城轨道交通站点密集,在地铁车站周边适宜的步行范围内,以各个地铁车站为中心形成了若干个开发节点,这些开发节点上形成高密度的商务或商业中心,由这些中心形成多中心网络状的中观组织结构。新镇一般以单个地铁站为中心,利用巴士或轻轨来组织接驳交通,使整个镇域范围内都能享受到地铁的便利。在接驳交通的组织中,分为两种模式:以巴士接驳的模式,利用巴士线路联系各邻里中心和社区中心,步行到站的距离较短,整个社区结构的范围较小;以轻轨接驳的模式,利用轻轨线路联系各邻里中心和社区中心,步行到站的距离较长,整个社区结构的范围较大。

(二)案例解读——乌节地区

1.地区概况

乌节地区位于新加坡中心区内,面积约为94ha,是新加坡重要的商业街区。规划区分为3个次区域:Tanglin区、Boulevard区和Somerset区,面积分别为16ha,46ha和32ha,在后两个次区域内设立了两个地铁车站。规划商业用地的比例为60%以上,居住用地为7.4%,全部采用高层高密度和超高密度开发形式,居住人口7000人左右。

2.地铁站点分布

整个中心城内地铁站点的分布十分密集,将乌节地区与全岛便捷地联系在一起。地铁南北线在地区内设置了Somerset和Orchard两个站点,这两个站点与各自上下站点均相距800m。以这两个地铁车站为中心、400m为半径的范围,覆盖了整个地区将近3/4的用地,完全适用步行接驳地铁模式。

3.区内交通安排

为了将地铁车站的交通优势转化至整个地区,设计了与地铁车站连通的步行系统,使人流能够方便地聚集和疏散。宜人的步行廊道改善了整个区域的可达性,使不在地铁站上方的商业地块也具有极佳的开发区位。除规划有步行廊道外,围绕地铁站还设置了大量的人流出入口,将轨道站厅与商业联合在一起。

4.TOD开发

在整个区域中,围绕地铁站400m之内的商业开发,其容积率达到了5.6和4.9以上。密度极高的源源不断的人流与高强度的土地开发相互支持,借助于步行系统,“点”演化成为密度极高的“面”,实现了TOD开发。

三、新加坡微观层面城市空间布局

(一)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在整个空间结构层次的构建中,微观节点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发育,直接影响到这些节点对其周边的可达性影响和功能辐射,从而反过来影响节点在整个系统层次中的结构性作用。

因此,对于具有重要和特殊意义的地区(如景观走廊和历史保护地区),以及开发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市区重建局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非法定的地区规划,包括局部地段区划、城市设计指导规划和项目规划,提供更为详细和具体的开发控制和引导。

这些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延续了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空间开发模式,特别注重人们的心理感受。体现在微观层面的空间布置简洁而灵活,单体建筑标准并不很高,立面非常简约,与周边环境高度协调,空间壁龛、回廊等布置恰到好处,形成一个个风格各异的空间体。(二)案例解读——克拉码头

克拉码头位于新加坡河北岸。随着二十世纪末的金融风暴和国际航运的发展,加上原有城市核心区中对克拉码头的环境及其在城市空间体系中的地位不够清晰,克拉码头渐渐衰落。2003年,新加坡政府开始重新考虑城市核心区规划理念,强调功能区的混合以及城市开放体系的完整性。克拉码头被定位于休闲、娱乐、购物、文化一体的综合性街区,于2006

年完成第一、二阶段改造。

1.空间结构布局

改变街区结构,将原有的线装水岸整合成为片区,采用大型的钢架支撑的伞状雨棚,连接成为十字形街道,把街区划分为四个区域,十字交叉点设置为中央喷泉,作为视觉标志,造型独特的钢架四氟乙烯薄膜雨棚,膜上遍布卷须状图案,将人从单调的线状空间引导至片区内部,丰富空间体验。

2.区内交通安排

街区周边交通采取“人车分流”的策略,所有沿河的15m范围内都不能用作汽车通道,河岸铺设的道路仅供行人使用,而车行系统仅限于区域的外环道路以及与垂直河道的车道,形成密布整个区域的交通网络。地铁东北线也在此设置了克拉码头站。此外,通过开发水上巴士,将沿河景点和码头街区连接起来,形成水上交通。

3.历史风貌保护

骑楼式的连排店屋是临河基地的典型特色,但是一直以来都用做廉价餐馆和商店,门前是拥挤的人行道。规划方案依据现状延续传统的线形布局但重构了以往店屋和水岸之间的拥挤空间。所有沿街店骑楼的立面不落旧式砖墙的巢臼,涂上了俏皮的颜色,既活泼,又有东南亚建筑的风格,具有历史回味。

4.街区特色设计

沿河的就餐平台像荷叶一样伸展出河岸,上面是一系列被称为“风铃草”的特制阳伞,4个花钟倒扣遮蔽出一片适宜休憩的空间,实现对水岸街道的二次利用。还有的店铺,门前设计了具有民族传统的院落空间,结合雕塑、构件,展现新加坡多民族的特点。

此外,还有一些空间上的独特设计,既满足了功能所需,又体现了街区特色。在克拉码头的十字街区内,一些纤细的伞状结构轻盈地悬挑在街道和步道的上方,高出3层的骑楼。步道两边设有娱乐购物场所,类似欧洲的连拱廊。中央庭院供游人嬉戏的喷泉及绿化进一步降温并且活跃了人们的视觉。街区内的商店采用全新玻璃,增加了橱窗展示面积,使骑楼立面更加活泼。

四、新加坡空间布局的经验启示

如果将城市空间结构划分为宏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则可发现,三者之间具有相互支撑的作用。城市的宏观结构通常以城市为对象,可以表现为多种模式,如核状、星形、带形等等,这些结构与城市交通供给在各个方向上的差异有关。城市的中观结构通常表现为集中的城市功能区和新镇区的组织,在任何一种宏观结构下,中观结构对交通组织的效率、人口适度的空间密度分布、社区结构的组织、绿地的安排等直接产生影响。城市中的微观结构是城市空间结构中最低层次的结构,这些结构是组成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单元。

为了确保所构建的层次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城市的需要,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系统地把握组织要点,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结构层次的效率。

(一)宏观层面空间布局的建构

大城市空间结构具有多少个层次,取决于宏观层面空间结构的层次构造。静态组织结构中心体系的层次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增加,不断提出对可达性层次分布的要求,而这一要求只有通过动态组织结构的层次构造才能得到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构造空间结构层次是最有效的手段,能够为各个级别的功能提供足够的用地空间。此外,通过实现静态组织结构与动态组织结构之间的耦合,宏观层面空间结构的层次才能够相互强化、稳定。

1.利用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构造空间结构

在现有的各种交通技术中,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在速度、运量、可靠性、舒适性、稳定性和大众化等多个方面具有其他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人口密度和开发密度相对较高的紧凑

型城市能够发挥巨大的空间结构组织作用。快速、大运量意味着单位交通量所产生的时间成本、空间成本均比较小,这与中心体系中的中心等级越高、吸发量越大从而要求单位交通时空成本最小的特征是相符合的。因此,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中心等级中各级中心不断升级的情况下,利用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来构造或重构宏观空间结构层次的必要性十分明显。

2.实现静态组织结构与动态组织结构的耦合

实现静态组织结构与动态组织结构的耦合,最终实现两者的相互支撑和整体结构层次的稳定,对整体空间结构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静态组织结构与动态组织结构通过可达性分布相互作用,一方面,静态组织结构中的中心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布决定了各级中心对不同层次可达性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合理安排动态组织结构使之与静态组织结构形成耦合关系,为中心体系提供不同层次的可达性分布,使土地利用效率和交通运营效率两者达到最大化,并且互相支持。

(二)中观层面空间布局的组织

1.确定中观层面空间单元的合理规模

中观层面空间单元的规模与宏观层面交通运输节点的运量、巴士接驳的效率、中观结构中心的辐射范围等要素相关。在确定中观层面空间单元的规模时,必须注意到与空间结构层次对应的规模等级特征。成块成组地进行土地开发,要比零星的增量开发更有利于接驳站点的设置,同时也更有利于新镇中心和邻区中心的组织。

2.组织有利于层次接驳和土地开发的中观内部结构

围绕轨道站点进行TOD开发,对整个中观结构的形成意义重大。中观结构必须表现为中心与周边的辐射—接纳关系,在轨道交通站点进行相对高密度开发,能够最大程度地将轨道交通站点的区位优势转换为公共活动意义上的空间优势。

(三)微观层面空间布局的设计

1.空间节点的系统整合与开发

一个理想的微观节点应该能够将使其可达性便捷地转换到周边足够大的区域,并且具有这个区域所要求的功能特征。而功能是需要以用地和空间为载体的,考虑到这两个方面,微观层面空间结构的节点设计与系统整合是必要的,必须以“无缝”换乘枢纽来提高节点间的转换效率,统筹节点地块用地的系统化开发。

2.城市空间的适应性设计

作为一种现代设计方法,适应性设计将兼顾空间内多个要素的特征、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动态的发展、资源的可利用率等方面。适应型设计方法在新加坡城市空间布局中被广泛应用。例如,无处不在的人车分行体系,从城市空间渗透到居住空间,停车场多设在小区周围或者停车楼上,通过步行道到小区内部,通达性很好。公共空间的绿化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物、地貌和树林等自然资源,见缝插绿,将集中绿化林荫道和庭院绿化结合起来,有机地联系成绿化系统。从住宅连接到公共节点的遮阳体系-Linkway,也是人性化设计的一个方面,用于遮蔽烈日,和遮挡不期而至的短时大雨,而且对住宅外环境的领域空间起到分隔、限定的作用。而且,Linkway步行系统都经过精心设计,形式多样、轻巧美观,大大丰富了空间特色。

陈定荣张成执笔

城市规划-从新加坡城市规划中所得到的启示 精品

从新加坡城市规划中所得到的启示 ——反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 高尚 摘要:新加坡是赤道附近一个极小的岛国,在刚建国时被人戏称为一个仅拥有阳光和空气的地方,然而依据坚持将近40年的严谨而又全面的城市规划,新加坡一下发展成为亚洲最美丽的城市,有着“花园城市”的美称。而今中国也在经历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种矛盾问题也逐渐凸显,新加坡的总体规划的成功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很值得我们借鉴。虽然身为大学在校学习的建筑系学生,但总体规划的城市发展思想很值得我去学习与思考,对我未来的建筑设计以及职业发展会有有益的影响。 关键词:新加坡,总体规划,概念规划 一、新加坡城市规划及发展基本情况 新加坡作为一个成功在战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它的城市规划经验是我国城市发展可借鉴的良好范例。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来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由于自然资源的约束,新加坡需要在狭小的641.4平方公里的国土内完成诸如过滤水的提供、污水处理、焚化工厂、发电厂、军事设施、机场以及住宅、工业、商业和娱乐设施等的建设。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对于其国家的生存尤显重要。 新加坡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使土地的利用最有化,

使有限的土地满足所有的需求;第二是保持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平衡,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由于有很多发展限制,规划者必须很好地协调土地的各种利用,以创造一个有特色的、绿色而美丽的多功能城市。要达到一个平衡非常困难。尽管如此,通过良好的规划以及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新加坡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品质在过去30 年内得到了飞跃提高。它的自然环境高度城市化,但它仍是一个典型的热带花园城市。 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早期矛盾突出时期 上世纪50 年代末到60 年代初,新加坡的城市问题已经到了难以解决的地步。过度拥挤、住房短缺以及不卫生的生活条件在城市中心区随处可见,到处拥挤,满是贫民窟。1 / 4 的居民挤在岛上1 % 的地区里。生活条件更令人震惊,常常是50 多个人挤在一个二、三层楼的商铺房间内。为解决问题,合理进行土地的利用,新加坡于1985年出台第一个总体规划。所有的城市土地逐步分区,划出了绿色地带和新城镇区。并把提高生活质量和解决拥挤问题列为议程上首需解决的问题。 2.城市初步形成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公共住房计划迅速解决了城市的拥挤问题。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共完成了5.4 万套公寓,这比由新加坡殖民当局建造的2.3 万个单位超过了一倍还多。新加坡的有效土地重新利用政策以及使新加坡人拥有自己住房的政策推动了建筑的快速进展。6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恢复工程因为活跃开展。期间为指导长期的城市开发推出了概念规划。这项规划设计用于指导基础设施的开发,其针对的目标依次是促进经济增长、满足住房需求以及人们的基本社会需要,通过一项周密的分散政策,将市中心的居民人口和工业人口逐渐转移。与此同时,市中心通过城市复兴逐渐成为了国际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 3.特色发展期 随着城市建造的不断发展,新加坡逐渐解决了市中心的拥挤问题,并于80年代开始将城市建设的中心转向城市形象的塑造。更多的重点转向了生活质量,其中重点包括环境品质。重心在于建造一个现代金融中心,利用自己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成为一个有特色的热带城市。对品质和特色的格外重视甚至波及到公共住宅领域。住宅开发部试图改变延续至今的房屋设计标准,以实现每个城镇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 4.城市发展新时期 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新加坡进行了社会经济的改革,同时,新加坡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新加坡政府面临的已不仅是人口过剩,其政策也相应地转变为通过各种发明和有选择的移民来鼓励人口增长。在经济方面,政府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使经济增长更加适度。政府预留了充足的土地给商业、贸易和工业。港口、道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将得到进一步开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也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的平衡和提升国民的生活质量。新加坡将目标瞄准为独特的、怡人的热带城市。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规划通讯稿)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8-2030年) 一、导言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晋陕蒙地区的交界地区,是首都经济圈西部的重要门户、晋北煤炭能源基地的重要中心城市。大同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中国煤都”称号,他与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阶段特征与面临的问题;同时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北岳恒山、平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又使得大同拥有更为丰富的城市内涵与品质。 当前,我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的多元发展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同紧紧围绕这两个任务加快转型,成为践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基于此,大同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破解现实的问题,从工矿城市逐步向区域性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转型提升,为其复兴崛起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大同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华夏重镇,京畿重地”之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大同(平城)为北魏的都城,使得大同跨入了我国重要古都的行列;也是历朝历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城市。但自大同建矿以来,大同城市却逐步由传统的政治、商业中心向煤炭工业型城市转变。这种转变具有长期惯性,对其城市的再次转型造成了巨大的壁垒。 当前大同的城市发展面临以下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区域交通地位下降明显。由于长期偏重煤炭外运交通发展,削弱了大同与京津冀、太原经济圈等交通大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内蒙乌兰察布市至张家口的高速修通后,大同有被边缘化的威胁。二是城市产业依然偏重,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单一,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40%,新引入的医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差,尚未形成聚集优势;同时大同一批“一五”时期的老工况企业,如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厂、山西化工厂、大同水泥厂等面临着关停重组的局面。这些产业在过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职工人群,当前大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突出。三是矿区的人居环境条件条件差,由于随矿发展建设,人口过度聚集,使得矿区生活服务区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功能欠缺,绿化与开敞空间欠缺;更由于矿区与大同南郊区的行政区划长期存在矛盾,更加制约了矿区的健康发展。四是古城保护压力大,城墙遗址内部的人口密度高达2.5~3.8万人/平方公里,相对于北方城市中心区来说过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矛盾十分突出,拥有“两汉烽烟、北魏遗韵、辽金旧景、明清风骨”的历史风貌逐步消失。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大同一电厂、二电厂、水泥厂、橡胶厂,以及制药原料、冶金等主要污染企业围城发展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搬迁整治;同时区域生态退化现象突出,如城市周边的土地沙化现象、文瀛湖的消失。这系列问题反映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高度单中心聚集与分散郊区”的“困兽”局面,同时又叠加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管理,使得大同的城市转型发展步履维艰。 三、城市发展目标 立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与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围绕城市转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摘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设施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核心内容,通过多城市公共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能够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动态平衡。本文首先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的理念进行分析,并对具体的规划布局要点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公共设施;住宅;交通 前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城市公共设施日渐增多,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设施包括体育馆、医院、社会福利配套设施等等,只有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规划,才能够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分析 在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应该加快公共设施共享,扩大建设规模,积极推进交通设施、通信设备等基础项目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应用科学的空间适宜性评价方式,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分析,可对公共设施布局规划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具体的布局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形式,还需要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综合考虑城市已有工程项目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对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引导。在具体的分区引导过程中,需要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现有的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以及择机建设用地这三种[1]。 2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理念 2.1 细分公共物品属性 政府部门是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在各类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中,施工成本比较高,建设规模比较大,并且施工工期较长,很难获得收益,因此,私人或者企业往往不会投资建设公共设施。现如今,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公共设施也逐渐被细分为纯公共设施、混合型公共设施以及市场化公共设施,由于投资建设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公共设施决策、投资和管理也发生了分离。基于此,在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对公共设施用地进行规划布局时,应该优先对纯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布局,比如对于文化馆、博物馆,可优先布局,而对于电影院以及其他娱乐设施,则可交给市场规划。第二,对于公共物品以及市场化物品,需要注意协调好二者在城市空间的布局形式,如图1所示。

新加坡城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启示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地启示 新加坡是世界最繁忙地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亚洲地工商业、金融业中心之一,更是景色优美地旅游胜地,度假休闲地理想之地,素来享有“花园城市”地美称.与其他仅仅在城内大修花园地城市不同,新加坡是将整个城市建在花园里,让人们在里面工作、居住和休闲. 首先,政府对环境建设地进程制定了科学地规划,实施了科学、有效地管理.新加坡政府聘请国际知名专家,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概念规划和多层次规划,确定了总体布局. 同时,从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地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在不同地发展时期都提出相应地目标:60年代地目标是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强调垂直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地区域植树造林;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地休闲设施,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公园,发展更多别具风格地主题公园,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加强人行道遮荫树种地栽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开始实施新世纪(9.82,0.18,1.87%>前12年地绿色规划,该规划更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城市空气与水净化、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力求全面营造一个健康地生活环境. 另外,在有限地资源条件下,新加坡地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出对自然地珍惜.政府将大面积地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他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以维持整个城市良好地生态环境.从双溪布落国家公园,到每个路边地鸟类庇护所,其严格地管理和细微地措施,处处体现出尊重自然地理念. 这一系列地举措,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不必要地损失和浪费.政府严格管理也保证了项目项目地顺利进行. 点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对城市地建设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只有在这样地前提下,环境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地历史阶段,学习、借鉴国外地好做法和好经验,对于国内城市加强城乡园林绿化,加快城市生态建设,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2新加坡城市绿地建设成绩斐然,始终保持着每千人0.8公顷绿地空间地标准,在国际上享有“花园城市”地美誉. 新加坡公园按功能分4种形式:地区公园,占地面积最大,提供康乐和运动场所,创造接近自然地环境,有利于鸟类等动物生存繁衍;城镇公园,占地面积10公顷~50公顷,服务城镇居民;社区公园,面积一般为0.2公顷~0.5公顷;城市公园,包括市中心地广场和小型开放绿地. 新加坡制定了细致地绿地指标:在公寓型地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用地应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是结合目前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大庆未来更长远阶段的发展形成清晰、准确、切合实际的判断,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性构想和实施建议,从而推进大庆市城市建设走向特色及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一、大庆转型的新理念 通过对大庆近二十年来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践进行分析总结,规划认为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不足是当前大庆接续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制约。与发达地区和竞争城市相比,大庆在经济发展环境培育方面的相对滞后,大大降低了接续产业的竞争力,延缓了城市发展转型的进程。 针对这一问题,规划提出,未来大庆的发展转型之路不应当仅局限于以新兴接续产业为代表的城市发展动力的延续,更应当注重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进而推动接续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点方向 在经济发展环境的培育中,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针对当前接续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可能,大庆未来提升自身经济发展环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应当抓住四个方面: 第一、优先强化市场腹地的联系与扩张。提高中心城市的流通能力,降低接续产业的物流成本,加强对腹地资源的吸附和加工能力。 第二、主动优化第二产业布局的空间效率。根据土地价值、环境影响和投入产出三大评估条件,选择交通便利、土地充足、环境安全、接近市场、规模集群的地区布局新增产业,提高接续产业的空间竞争力。 第三、积极推动城市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和集中式发展。全面提升商业服务功能,有重点的发展石油生产服务功能;通过城市中心的建设带动城市服务水平和能级的提升,降低接续产业的交易成本。 第四、循序渐进的提升城市创新环境。在石油科技领域率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平台;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度,真正形成大庆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空间发展的四大战略 战略一:产业疏解 逐步更新高新区核心地区内的低水平传统工业,控制宏伟、兴化两个园区的石化产能规模;在经开区、龙凤光明地区、大同林源地区和红岗大广高速出口地区等交通、环境和土地资源的综合优势地区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减少产业布局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新兴产业运行效率。 战略二:双城整合 尽管由于用地条件限制,城市用地正在向庆南、庆北两翼展开,但城市人口仍然应当是基于滨洲铁路沿线地区的紧凑式发展,以有利于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提高城市的规模效率和效益。未来西城的主导发展方向是向西跨越让通铁路,发展富强以西地区;而东城的主导发展方向近期应当通过高新区用地调整,增加土地供给,远期酌情推动安达的空间一体化。 战略三:中心集聚 规划提出以世纪大道为依托,建设一个服务功能综合、土地价值凸显、资本效益凝聚,

新加坡城市规划管理的几点启示_古知行

它山之石 新加坡城市规划管理的几点启示 □ 古知行 新加坡住屋发展局和市区重建局是负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政府部门。住屋发展局主要负责住房和新镇建设(住宅区)。市区重建局是主管城市规划的政府部门,负责全国的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这两个部门不但对解决旧市中心过度拥挤、住房紧张和居住环境恶劣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对新加坡的城市发展、整体面貌、道路交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各个层次的空间规划有机结合 新加坡城市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注重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新加坡从1967年开始编制规划,经过大量的深入分析研究,在联合国派出的专家组的帮助下,历时四年于1971年才完成第一个城市规划。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主要由四个层次的规划组成:概念规划、发展指导蓝图、总体规划(实际上是分区规划)和城市设计,它们分别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概念规划是一个富于创新的规划实践,它跳出了以时间期限为主导的规划模式,转向淡化规划期限,而以规模为主导的规划方法。1971年概念规划仍然确定了20年的规划期限,但是在1991年重新修订时又进一步淡化了时间期限,更加注重规模发展的要求。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不同的规模对应不同的概念规划的模式,同时更加强调规划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概念规划的主要作用是,确定城市的长期综合发展战略,提出城市发展的宏观构架和引导策略,指导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以及下一层次规划的编制。概念规划是一个“软”规划,是方向性、策略性规划,侧重于解决宏观层次的问题,对建设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确定全局性的功能分区、各级中心的设置、道路交通安排、环境绿化以及干线基础设施的布局等方面。概念规划每十年检讨一次,检讨工作由国家发展部领导下的概念图工作委员会负责协调,总共涉及到40多个政府部门,它们分别对各个领域如住房、工业、商业、环境、交通、公用设施和国防等的需要,提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汇总修订。 在概念规划提出的宏观构架和策略的引导下,全国被划分成五个区和两个集水区。由于两个集水区需要绝对保护,不能进行开发,因此,需要进行全面规划的只有五个区,约580km2。新加坡政府又将这五个区进一步划分成55个小区(平均每个小区约10km2)来进行规划。对这55个小区,先做出发展指导蓝图,提出每个小区的规划前景和控制参考指标和土地使用、发展密度、建筑高度和容积率等。然后将发展指导蓝图公开展览两周,向公众全面解释各个小区的规划前景,期间,专业团体和公众都可以提出意见。有关当局根据各方面意见将其修改完善。发展指导蓝图经批准后就成为新的法定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审批由八个相关政府部门的行政长官组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城镇空间发展布局规划知识点

第五节城镇空间发展布局规划 考试大纲 1.熟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2.掌握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 3.掌握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类型 4.掌握城市空间布局选择的基本方法 一、市域城乡空间的基本结构及空间管制 市域城乡空间一般可以划分为建设空间、农业开敞空间和生态敏感空间三大类,也可以细分为城镇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生态旅游用地等。 立足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和未来区域开发态势的判断,通常对市域城乡空间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分别采取不同的空间管制策略。一般来说,分为三类: 根据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区的提法及目标要求,市域城乡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四类:

二、市域城镇空间组合的基本类型 三、市域城镇发展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 1.市域城镇聚落体系的确定与相应发展策略 2.市域城镇空间规模与建设标准 3.重点城镇的建设规模与用地控制 4.市域交通与基础设施协调布局 5.相邻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 6.规定城市规划区

四、规划区的划定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2.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 3.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4.坚持可操作性原则 必须强调的是,在已经确定的规划区内,必须实行严格的规划管理,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服从城乡规划管理。 例题:下列关于规划区的表述,错误的是()。 A.在城市、镇、乡、村的规划过程中,应首先划定规划区 B.规划区划定的主体是当地人民政府 C.水源地、生态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应划入规划区 D.已划入所属城市规划区的镇,在镇总体规划中不再划定规划区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划定城乡规划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城乡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深入研究城镇化和城镇空间拓展的历史规律,科学预测城镇未来空间拓展的方向和目标,充分考虑城市与周边城镇、乡、村统筹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对水源地、生态控制区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城乡发展保障条件的保护要求,充分考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城乡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综合确定规划区范围。选项C中只是划定规划区时应考虑的因素,而并不一定要划入规划区。参见教材P132。 五、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的形成 1.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2007-08-14 14:41:54) 标签: 分类:专业资料汇总-规划建筑 学习公社 重庆市地理 城市 空间布局 我国城市空间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区域中的一个点,研究城市与整个区域的空间组织关系,主要指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有区域城镇体系的城市化水平、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以及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等,即传统的“一化三结构”研究;另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一个面,研究其内部空间结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内部土地利用、CBD、郊区化、城市边缘区、城市形态结构眼花以及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等。 (一)重庆市的城镇体系从重庆陪都10年来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在1946年4月,在《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2.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3.98版总规 规划继续沿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在主城(大于过去的母城)内规划了渝中、大杨石等12个组团。提出组团与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相分隔,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使每个组团内的工作、生活用地大体做到就地平衡。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城市多级中心的结构体系,设立观音桥、南坪、沙坪坝和大杨石四个城市副中心,强调每个组团应完善组团中心和社区中心。规划突破了中梁山和铜锣山两山屏障,在主城外围地区规划了鱼嘴等11个组团,作为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4.2005-2020年版总规 在重庆市历次总体规划中,“多中心、组团式”是一贯坚持并得到高度评价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策略。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既顺应了重庆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特征,又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是城市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统一,它将特大城市分解为一系列较为独立,有完善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的组团,大部分人的日常活动都能在组团内完成,同时通过增设城市副中心,减小城市规模扩张后对城市中心的压力。 从上面的四个发展历程可以知道:重庆卫星城――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多中心组团式,目前重庆的发展以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为主。 (二)城镇发展战略目标 建设以重庆都市圈为核心,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南川、长寿、开县为地区中心城市的“一心多极网络式”现代化城镇体系。努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到2020年,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现代化城镇群。 城市化道路

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

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 《人民论坛》<2018年第2期)魏广龙任登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发展,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文章在介绍国外城市发展理论和研究方向地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现状,找出我国城市空间布局地问题和缺陷,并提出改善城市空间布局地方法,即:资源分配均衡化、交通设计合理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和土地利用集约化. 【关键词】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空间布局均衡可持续集约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地转型期,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不断蔓延扩展,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在经济利益驱动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城市空间布局呈现出一些不合理地状况.大城市空间布局呈现两极分化地趋势,如:中心区空间布局过于拥挤,而城市外围地空间布局过于分散;产业区域相对密集,城市绿化率不断下降;等等.这些不合理地城市空间布局最终会影响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导致一系列严重地城市问题. 国外近代以来城市发展理论概述 城市疏散理论,即田园城市—卧城—卫星城理论.①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在此基础上,1922年雷蒙恩·温提出“卫星城市”地概念.20世纪40年代,

处于二战后地修复时期,大城市改建时进行了第一代新城建设;50年代进行了第二代新城建设;60年代进行了第三代新城建设.20年代地卫星城概念只能称为城市郊区,第一代新城是卧城,由于规模过小,没有起到疏散地作用.第二代新城也属于卧城,依赖于大城市地发展,没有吸引力,因此起不到疏散城市地作用.第三代为独立地卫星城,有自己地吸引力,对城市疏散和容纳外来人口起到了一定地作用. 区域规划理论,即中心地理论—增长极核理论.②50年代,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区域规划活动,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增长极核理论,主张先促进少数经济上增长较快地城市迅速繁荣发展,进而带动附近区域地发展.此理论可促进城市快速发展,但容易引起城市地盲目蔓延. 城市美化运动,即城市环境生态学.③二战前期,在美国,先驱者们主张人与自然要正确合作,美国许多城市进行了公共绿地规划.自20年代至今,一直注重城市环境生态学对城市规划地影响,强调将自然环境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 城市发展由单一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再到大都市绵延区.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城市化仍在继续,大多数国家开始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大城市地布局由单一中心城市模式转为多中心城市模式.单一中心城市造成城市无限蔓延,多中心城市郊区化现象严重,逐渐发展为大城市绵延区,形成无边地城市,造成土地大面积浪费.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引言 2018年四川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52.29%,新增城市人口144.9万人,仅成都市市政基础设施2,169亿元,建成区面积837.27平方公里,在全国城市城区面积排名第8位等都显示着四川省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阶段。然而拥挤的交通、环境的污染、人口的膨胀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从国际经验和成都现实来看,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的成都正步入“城市病”的暴发期。学术界把由于人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以及大城市的某些区位,所引发的对城市经济、环境、公共秩序及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称为“大城市病”。现有研究中对于“城市病”的原因多基于体制、公共产品供给、城市发展空间等视角,如刘成玉(2012)强调公共产品向大城市聚集的这种格局是形成和加剧我国“大城市病”问题的根源之一,并在此视角下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朱铁臻提出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应该是生态经济城市,董国良创造的“节地畅通”城市也是解决“城市病”的方案。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建立城市综合体来缓解“城市病”。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梳理发现,学界已经关注到了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病”的影响,但关注的还不够,大多数只是笼统的提出城市综合体发展模式范式等等。基于此,以一个特定地区为案例来研究“城市病”就很有必要。成都作为一个典型的“单中心同心圆”扩展模式的城市,去研究如何通过空间的合理布局来缓解“城市病”也是很有意义的。 一、成都市空间布局演化 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成都市城区布局从直径4km左右到400km的同心圆扩展形态。纵观成都市空间开发历程,成都市空间扩张的形态是由孤立的单中心沿“环形十放射”状的交通轴线呈圈层状蔓延再向多中心组团式结构演变,空间机制是由孤立的点极化向点轴化发展,并初步呈现出了点、线、面相互联系的三层网络结构。由于成都市的城市空间增长形态和机制的变化对其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成都市产业空间布局模式逐步由均质模式向以市中心等经济高度集聚地区为“极点”的增长 极模式转变。同时,随着城郊交通联系的不断加强和城市副中心及郊区组团的发展在空间上进一步形成了点轴布局模式和网络布局模式。显然,从成都现在的发展来看,这种空间布局是合理的。然而,这种整体上呈现的“单中心圈层式”的空间扩展形态使之出现了居住区、商业区、文教区等清一色的分区规划。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了城市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成都市的产业和居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鸿沟,处在外城层和辅城层的高新区和高新西区作为产业集聚地,则产业发达,居住和娱乐氛围欠缺,由此也出现很多人住在城中,工作在近郊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一直以来的上班时间交通拥堵严重的状况,无独有偶,光华大道区域的城市发展,呈现出来的都是“住宅”集中化,目前暂缺少娱乐和产业的规划,这也会成为未来区域城市发展的掣肘。与此同时,以天府广场、盐市口为中心,半径1km范围的内核区人口活动高度密集、零售商业、商务楼宇和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的集中,让中心城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一些矛盾的凸显, “城市病”成为成都市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 二、成都市空间布局演化导致和加剧“城市病” (一)“同心圆摊大饼”的空间扩张引导人口集中于主城区。“单中心”发展模式,使得商业、办公等城市就业过于密集在旧城区,从而导致的人口过度集中。截至2018年,成都市常住人口为1,604.5万人,成都市主城区人口达1,020万人,比2000年增加672.95万人,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63.59个百分点,远郊的第三生活圈(金堂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常住人口为445.59万人,比2000年的447.62万人减少了2.03万人;成都市人口的居住已向中心城区聚集。全市人口密度为1,109人/平方公里,主城区人口密度在各圈层中最大,为11,388人/平方公里。其中,武侯区人口密度居全市之首,为14,451人/平方公里,大邑县人口密度最低为391人/平方公里。 (二)人口集中导致“城市病”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文/李虹 (三亚学院海南·三亚) [提要]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城市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其中心蔓延的“外溢”模式曾是城市空间模式的主流;但随着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其弊病也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来,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土地资源后备不足等“城市病”都是这种空间扩展模式的直接产物。为此,本文从空间布局规划制定、构建城市综合体、土地集约化发展等方面对成都市空间布局进行建议,提出缓解城市病的治理方案,以实现成都市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城市病”;城市空间布局;成都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14日 经济/产业《合作经济与科技》No.6s2019 40--

新加坡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2012-02-10 内容摘要:新加坡是举世公认的美丽的花园城市,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符合新加坡国情的高度集约化的城市化道路,目前正在向更高阶段的宜居城市发展。新加坡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成功得益于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精心规划和努力。本报告结合新加坡城市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提出了加快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城市建设,经验,启示,新加坡 2009年11月~2010年11月,笔者参加了为期一年的“第二届(2009年度)中国-新加坡中高级领导者能力建设项目(连瀛洲纪念奖学金)”中方访问学者的有关活动,多次赴新加坡参观访问,前后共计3个多月。通过考察,笔者认为,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经验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主要经验 (一)符合新加坡国情的高度集约化的城市化道路——从花园城市到宜居城市 新加坡是举世公认的美丽的花园城市,目前正在向更高阶段的宜居城市迈进。新加坡面积仅有710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五环以内的市区面积),人口499万,密度高达7028人/平方公里(北京6个中心城区约为5200人/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高达100%。然而,在新加坡,人们并没有一般大城市那种人口、建筑和交通十分拥挤的感觉,这主要得益于新加坡走出了一条符合其自身国情的高度集约化的城市化道路。这个道路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城市建设的空间结构上,采取的是多中心组团式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将人口和城市建筑有机地(城市功能分散组团)分散到中心城区和各新镇之中,既有区域功能分工,又有适度的综合发展;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又避免了各地区之间的交通需求过度问题,避免了人口和城市建筑过度集中于主城区,有效地防止了“大城市病”的产生。二是在居住和产业空间布局上,采取高层高密度的组屋居住小区开发模式和集约式的产业园

河北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附件1: 河北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〇一一年二月

目录 1 总则 (2) 2 规划内容 (3) 3 规划成果 (7) 4 附则 (8)

河北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 1 总则 1.0.1 为规范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内容和技术深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设区市及重点发展地区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其他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可参照执行。 1.0.3 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范围,应当包括中心城区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纳入中心城市市区统筹管理的县(市)、乡(镇)以及各类开发区、产业聚集区。 1.0.4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 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可对远景发展提出设想;近期建设规划应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一致。 1.0.5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发展目标,合理调控城市空间资源,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0.6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对涉及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1.0.7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深入研究、多方案比较、科学决策。 1.0.8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除执行本导则外,必须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 2 规划内容 2.1发展条件分析 2.1.1区位条件分析。研究城市所处区位条件,分析中心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2 资源禀赋分析。综合分析评价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城市长期发展的保障性资源和气候、植被、河流、风向等自然环境要素,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民风等地方文化资源。 2.1.3 经济发展水平分析。研究城市经济结构现状和存在问题,判断城市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产业结构特征和发展优势。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 通过七天集中学习,收获很大,特别是分别听了来自新加坡的杨明忠、陈思忠、周卫国、刘叔铭及吴亚妹等几位教授从不同的侧面分别详细的阐述了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生态发展、土地开发与利用、宜居城市的精心化打造与管理等内容,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几天的学习,结合本单位行业特点,根据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作的经验,针对城市规划的建设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借鉴。 一、制定好城市设计导则 1、新加坡城市设计主导思想 新加坡在整合西方主流城市设计思想基础上结合自身实 际情况,确定了有特色的城市设计关注方向和工作方法:(1)城市设计通过周边建成环境、社会文化及地区物理气候三者出发裁量建筑的形式、体量和开发时机。 (2)城市设计注重交通设施连通性,确保步行和车行的舒适和方便。 (3)城市设计关注公共空间,街景、绿化和社区。 2新加坡城市设计导则

新加坡的总体规划执行开发控制的一般基本工作,城市设计导则作为辅助和加强的手段,进行开发控制的法定调整,同时对需要重点建筑形态控制的地区设置专项导则引导。 2.1新加坡城市设计导则主要内容及作用 各区域的城市设计导则由多个专项型导则组成,分别对步行廊道、建筑围层、建筑界面、户外标识、照明系统、设施遮蔽、户外商业设施和环境艺术等进行设计控制。专项导则针对性强,保障控制核心设计内容。新加坡城市设计导则承担了控制引导城市形态、审核相关设计方案、管理开发申报等作用,将开发控制与设计控制合为一体。 2.2历史保护导则 保护已有建筑遗产是新加坡城市规划和开发的重要工作。一方面通过修复历史街区,保护已有历史建筑增加街道景观的多样性,保存城市历史价值的同时,创造了视觉冲击和兴奋感;另一方面,通过对历史保护建筑周围的开发进行更加严格的设计控制,来协调历史保护区的风貌,避免历史保护建筑被周围开发隔为城市孤岛,塑造尊重历史保护的再开发氛围。 3城市设计导则的特点和作用 3.1具有法定效力的开发控制修订与管理平台 总体规划中的开发控制具有法定效应,开发控制指标随着总体规划5年修编一次。城市设计导则可以修订开发控制条

空间发展规划文本

宜居xx专项规划之 城市空间发展规划 xx县规划局 xx市xx城市规划设计院 xx市xx县空间发展规划 一、总则 (一)为适应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和重庆直辖市建设新形势的需要,积极、科学地指导和推进xx县城的建设和发展,根据xx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及相关规划,编制《xx县空间发展规划》。本次规划成果中文本和图纸是xx城市建设的法定指导性文件,二者不可分割并具法律效力。本规划一经批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土地与空间利用规划及一切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公布) 2、《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990.7发布) 4、《重庆市xx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 5、《xx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6、《xx县xx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xx县四规叠合实施方案》 8、《xx县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三)规划区范围:xx县域1518.73平方公里。 xx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xx镇、xx镇、xx镇行政辖区,共计xx KM2。近、中期不包括xx镇和xx镇,远期将xx镇和xx镇纳入。规划拟形成三个城市组团:主城区、xx组团、xx组团。本次规划的主要范围为主城区。主城区位于xx镇,西起xx、北含xx镇xx村、xx村;东含xx、xx村、xx村以及xx村;南包xx永兴村、xx村,总面积xx KM2。

二、xx城市发展现状 (一)xx城市建设现状特征 1、城区建设用地基本情况 2008年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2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0平方米。城市毛容积率为1.2。 2、住房建设保持快速增长态势。xx县未来住房供给量较大,住宅新开工建设量从2010年开始将逐年增高,保持增长态势。现状居住用地的规模占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偏高,呈现增长模式。 3、公共设施建设日益增强。2008年公共设施用地的拓展量达到1.5平方公里。同时,近年来城市公建建筑逐步开始建设,南阳公园正加速建设。其中,体育场、体育馆、滨河公园、天宝寨公园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的陆续通过选址或建设,将有利于完善城市的各项功能。 (二)城区空间发展的必要性 1、居住用地拓展呈现超前发展态势 2008年县城各类城市建设用地构成比例与总规的对比分析中,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较大。 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仍需同步加强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滞后于居住建设,居住用地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公共设施用地却未跟上,与居住建设量的增长相匹配还存在一定差距,公共设施配套仍需同步加强。 3、城市绿地建设比例偏低,分布不均衡 绿地在总规中要求占总建设用地的比例为16.16%,而现状所占比例低于总规确定的用地比例,公园绿地建设速度滞后于城市建设速度,特别是大、中型城市公园建设投入不足或进度缓慢。另外,在新的绿地规划建设中,也呈现出区域不均衡发展。 4、工业用地产出强度需要提高 虽然近年来工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工业用地产出强度待提高,使用效率偏低,工业用地集约化程度和使用强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5、xx景观、xx景观走廊建设要加强 目前,县城xx路的景观建设正在加强,党校—xx段,xx转盘—污水处理厂—xx 中学拟加紧建设,但县城体现公共功能的建筑和休闲空间相对较少,缺少通滨河的视觉景观廊道和开敞空间。xx山的山脊线在县城缺少视觉廊道。 三、宜居xx空间发展 (一) 宜居xx建设与空间发展 按照重庆市《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直接同城市空间规划相关联的指标有: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城市毛容积率、中心城区毛容积率、人均城市建设面积、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广场面积、人均商业设施用地面积、中小学人均用地面积达标率、百万人拥有图书馆等场所的个数等。根据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协作与分工,本研究主要提出与宜居xx直接相关的核心指标。 就其本质而言,各项用地应保持合理比例,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以达到宜居城市的标准。 (二)空间发展思路 1、城市功能联动尺度拓展的必要性 提升中心功能,实现增长与提升并重的全菜单功能完善是xx未来的主要方向。从传统商贸向现代服务的转型。培育科技生产力、文化影响力和对外交往能力,打造对接主城的渝东北连接一圈两翼的“桥头堡”功能。 2、构筑两基地一中心,促进整体联动发展 xx天然气精细化工基地:依托现有的xx化工、xx气田、xx厂等形成天然气精细化工的产业基地。 xx轻型加工制造业基地:依托xx的交通地理优势,打造生态型农产品加工基地,为县城和重庆主城建立生态农产品定点采购基地。 县城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依托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陆上交通,做强县城工业园区,培育现代物流中心,合理县城功能分区,构建经济文化中心。 3、城区空间构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