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油发酵生产1,3-丙二醇的菌种筛选及培养基优化研究

甘油发酵生产1,3-丙二醇的菌种筛选及培养基优化研究

湖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甘油发酵生产1,3-丙二醇的菌种筛选及培养基优化研究

姓名:张志强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环境工程

指导教师:刘云国

20090420

摘要

l,3一丙二醇(1,3-propanediol,简写为1,3一PDO)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作为单体来生产聚酯、聚醚、聚酰胺等聚合物,市场空问巨大。尤其是以1,3一丙二醇为单体合成的聚酯材料P,rT,因具有良好的弹性、耐污染性、良好的着色性和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l,3一丙二醇的大规模生产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从而使1,3一丙二醇的研究与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能源日益紧缺的今天,研究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对环境污染小,副产物甘油用于微生物转化法生产l,3一丙二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随着发展中国家植物油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在化工中的大量使用,甘油在世界市场上将逐步过剩并且价格下降,使开发利用生物技术将甘油作为底物转化为高价格的产品(如1,3一丙二醇)成为瞩目的焦点。

本实验采用的粗甘油来自利用光皮树制取生物柴油的副产物。光皮树制取生物柴油的过程中将大量产生甘油,为了更好的利用甘油,将其转化为高价格的产品(如l,3一丙二醇),本实验从光皮树林土壤中诱集分离筛选得到8株形态特征不同的菌体。通过摇瓶培养后进行气相色谱测定得到一株效果较好的发酵甘油生产1,3一丙二醇细菌sx7。

对菌体sx7进行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等实验发现该菌为革兰氏阳性菌,无芽孢,兼性厌氧菌,接触酶阴性。再根据精氨酸产氨,淀粉水解、明胶液化和生长条件等实验初步判定该菌为肠道细菌。

将该肠道细菌sx7进行好养培养96h、厌氧培养96h、先好氧后厌氧(各48h)培养,发现在完全厌氧的条件下,该菌产量为最高,为17.189/L,转化率为52.0096。为了使得该菌株歧化甘油生产l,3一丙二醇的产量得到提升,对其培养条件中微量元素、有机盐、无机盐、发酵pH、培养时间、培养温度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最佳发酵培养基是:甘油40.OOg/L,KHzP040.50g/L,KzHPO。?3H:01.00g/L,(NH。)。S043.00g/L,CaClz?2HzO0.02g/L,CaCO。2.OOg/L,酵母粉3.OOg/L,微最元素溶液4ml/L,Fe。SO。5.OOmg/L,MgS04?7H:00.059/L。该菌株1,3-PDO产量为25.039/L,对甘油的转化率达至w]75.76%。较之优化前,产量提升了7.859/L,转化率提升了23.76%。

关键词:1,3一丙二醇;甘油;肠道细菌;培养基优化

甘油发酵生产l,3一丙二醇的菌种筛选及培养基优化研究

由于其成本较高,是其它二醇的十几倍以至几十倍,工业用途相对也较少,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期,工业上成功的开发出了以1,3~丙二醇为原料的新型聚酯材料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PTT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电气性能、机械性能和尺寸的稳定性,保持了PET纤维的优良的抗皱性和耐化学性,其强度能够满足纺织要求。此外,它还具有优良的柔软性、抗日光性、耐污性、低静电性、低吸水率等。其优良的性能和潜在的易回用性使其在服饰材料、地毯材料、工程塑料、薄膜材料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应用前景。国家化纤部门己将发展PTT纤维列入合成纤维产品结构调整规划中。

在甘油生物转化为l,3一丙二醇的生产成本中,原料占有较高的比重,利用廉价光皮树副产物甘油作为原料将会较大的降低原料成本,使发酵法生产1,3一丙二醇在生产条件、生产成本及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化学法相比均具有较强的优势,从而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本文对不同的培养基条件下发酵甘油生产1,3一丙二醇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培养基条件下发酵甘油对肠道菌厌氧发酵生产l,3一丙二醇的影响。

1.21,3一丙二醇的技术发展史及生产情况

1.2.11,3一丙二醇的技术发展史

1948年,美国Shell公司就申请了以丙烯醛水合路线合成l,3一丙二醇的专利,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将此专利进行了产业化实施。

1881年,Freund发现巴斯德梭菌(Clostridiumpasteurianum)能发酵甘油产生l,3一丙二醇。

l991年,PTT聚酯产品在欧洲实现工业化生产,当时1,3一丙二醇的价格为¥30/kg。

l995年,德国Degussa公司成功的开发出以丙烯醛为原料合成1,3一丙二醇的工艺。其成本与乙二醇大致相当,并在比利时建成2000吨/年中试装置;并于1996年兴建5万吨/年的工业化生产装置,其产品用于生产新型聚酯纤维PTT和聚酯涂料。

l996年,荷兰的Shell公司以环氧乙烷为原料生产出成本较低的1,3一丙二醇;我国科研单位从这一年开始关注l,3一丙二醇的生产技术发展。

l997年我幽丌始同DuPont等圈外公rd进行技术转让谈判,但遭到拒绝。

l998年,Degussa公司计划生产l,3一丙二醇9000吨/年,Shell公司计划在原有的年产3600吨的基础上扩大到7.2力.吨/年,美国DuPont公司也准备建一个年产5力.吨的l,3~丙二醇生产厂‘41;我国可以向固外企业高价进V1l,3一丙二醇,

硕十学位论文

国内大型石化公司也开始看好PTT聚酯项目‘51,这促使国内一批科研单位开始研发l,3一丙二醇。

1999年,荷兰Shell公司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建立产能为7.2万t/a的1,3一丙二醇生产装置‘61。

2000年美国杜邦公司开发出PTT并且注册了商品名为Sorona。

2001年,美国DuPont公司在生物法技术研究上取得突破,实现了通过采用廉价有机物作为转化底物直接生产1,3一丙二醇,并进入中试阶段。

2002年,荷兰Shel1公司和SGF公司合资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建立了产能为9.07万吨/年的PTT生产装置;我国实现1,3一丙二醇工业化生产,首家生产企业是山东邹平铭兴化工有限公司,采用石化路线(EO法),投产时规模仅160吨/年。

2003年,美国DuPont宣称将通过生物转化法将1,3一丙二醇产品大规模生产。

2005年,9月末黑龙江辰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签订了“发酵法生产1,3一丙二醇工业性试验技术开发合同书’’,从10月份起公司技术人员赴湖南益阳同清华大学和河南天冠集团共同进行1,3一丙二醇项目的工业性放大试验。

2006年底,我国湖南海纳百川生物工程公司建成了300万吨/年的工业化生产装置。

1.2.21,3.丙二醇的生产情况

1.2.2.1国外1,3一丙二醇的生产状况

德国Degussa公司

世界上最主要的专业化学品公司德国Degussa公司自l995年成功开发由丙烯醛合成1,3一丙二醇的工艺后成为用这种方法申请专利最多的公司¨。81。目前,德国Oegussa公司由丙烯醛水合、氢化制备1,3一丙二醇的方法、技术己基本成熟,他们也在德国Wes-seli1公司建设了l套0.9万吨/年的生产装置。

荷兰Shell公司

荷兰Shel1公司首先实现了PTT的商品化。该公司用环氧乙烷为原料开发成功低成本的l,3一丙二醇生产方法,并建成了l0力.吨/年的生产装置。近年来成为国际上1,3一丙二醇最大的生产厂家。产品主要是用于生产“Comem”品牌PTT聚酯。再者,荷兰Shel1公司进行了新的l,3一丙二醇工艺试验,传统方法是通过环氧乙烷羰基化反J邂生成3一羟基丙醛中问体,然后加氢得到1,3一丙二醇。但是由于3一羟基丙醛(HPA)会发生自缩聚反应瓶产生副产物,从而降低l,3一丙二醇的收率,Shell公司通过研究发现以甲基一3一羟基丙酸盐进行加氢即可成l,3一丙二醇,且收率较高。据Shell公司预测,到20lO年,包括非纤维应用在内的全球PTT需求量将达到l00万吨/年‘钔。

甘油发酵生产1,3-丙二醇的菌种筛选及培养基优化研究

美国DuPont公司

美国Dupont公司与世界第二大工业酶生产商Genencor国际有限公司申请了许多可以发酵碳源为底物,用基因工程菌直接生产1,3一丙二醇的专利并取得了一些进展。根据美国咨询公司CONDUX的一项规划化,近几年内PTT年产将达到百万吨,1,3一丙二醇需求量也会因此大大增加。DuPont公司主要采用单糖(葡萄糖或

果糖)或多糖(纤维素、淀粉)等碳水化合物作碳底物,在合适条件下使一种碳底物与含有编码的一种活性甘油脱水酶、或二酶脱水酶的基因的微生物接触转化为1,3一丙二醇。2001年,DuPont公司在生物法技术研究上取得突破,实现了采用廉价有机物作为转化底物,直接生产1,3一丙二醇,并进入中试阶段。2003年,

DuPont宣称将通过生物转化法大规模生产1,3一丙二醇产品。

另外,据悉DuPont公司生产PTT原料来自德国纬塞林,基于石化路线生产的1,3一丙二醇。新的基于淀粉(糖)发酵法生产l,3一丙二醇的生物发酵催化路线工艺已开发成功,DuPont公司与TaTe&Lyle公司(英国)、Genencer国际公司(美

国)合作投产了谷物而不是石油生产l,3一丙二醇的中型装置。以谷物用生物发酵法制造PTT的总费用比以石油化工厂产品制造的要便宜25%。1套中型装置位于美国伊诺斯州德卡杜尔的TaTe&Lyle公司谷物的加工厂内。在新的发酵工艺中,由

磨碎的潮湿谷物发酵得到的葡萄糖经2步转化成l,3一丙二醇。

,英国戴维(Davy)工艺技术公司(DPT).戴维(Davy)工艺技术公司(DPT)和韩国三星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生产1,3一

丙二醇,是采用改进后的先进工艺,三星的专利技术用环氧乙烷均相加氢、酯化生成羟基酯中间体,中间体再用DPT公司加氢和精制技术使之转化为l,3一丙二醇,所得产品纯度超过聚酯树脂要求值。

F1本化学技术DPT公司

同本化学技术DPT公司受韩国三菱公司委托,开发了l,3一丙二醇的生产工艺。DPT以自己的加氢及精制技术,以现有的聚酯树脂作原料生产l,3一丙二醇。1.2.2.2国内1。3一丙二醇的生产状况

山东铭兴化工有限公司

2002年投资兴建,是浙江大学联合化学反应1:程研究所的中试基地。采用环氧乙烷法生产1,3一丙二醇,于2002年实现工业化,由此首次实现了3500吨/年的1,3一丙二醇的国产化产品。但当时的年产最仅大约160吨左右。

黑龙江石油化学研究院

黑龙江石油化学研究院,采用改性的阳离了树脂催化剂进行丙烯醛水合反应

生产1,3一丙二二醇。丙烯醛的选择率和3-HPA的选择性均可达到85%以上;在固定的床反应器中,以Ni/A1203为催化剂,3一HPA的转化率和l,3一丙二醇的选择性均大于99%,目前正在进行中试。

硕十学位论文

上海石化公司研究院

上海石化公司研究院也采用改性阳离子树脂作催化剂进行丙烯醛水合反应;而加氢反应催化剂则采用改性RaneyNi在釜式反应器中进行3-HPA加氢反应,3-HPA的转化率和1,3一丙二醇的选择性均大于99%。

1.3微生物发酵法岐化甘油生产1,3一丙二醇的研究进展

在100多年前,人们就知道1,3.丙二醇能从甘油发酵的来。微生物发酵甘油生产l,3.丙二醇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RuchFE等【lo】(1974)就对甘油在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pneumoniae)中的代谢规律进行了研究,并于1975年报道了在该菌种中存在两条独立的甘油代谢途径。在此后的大约20年中,人们主要集中在甘油代谢关键酶的研究上,而对甘油厌氧发酵的研究却仅仅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那时,由于生物油脂的价格降低,导致人们大量的使用脂肪分解的方法来生产工业上使用的脂肪酸,从而也导致脂肪分解的副产物.甘油的大量积累过剩,甘油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也随之走低。在这种情况下,欧共体国家为了缓解甘油过剩的压力,不得不积极地进行甘油转化的研究,当时,甘油转化1,3.丙二醇的研究被赋予极大地热情。1982年和1987年的Forage与Forsberg【II】分别对Klebsiellapenumoniae和Clostridiaacetobutyricum发酵l,3.丙二醇的厌氧特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2。。Heyndrickx(1991)和Dabrock(1992)等分别对巴氏梭菌(Clostridiapasteuianu)的厌氧发酵进行了报道。BieblH(1991)和GunzelB(1991)率先发表了丁酸梭菌(Clostridiabutyricum)厌氧发酵甘油生产l,3.丙二醇的学术论文【l3。14J。迄今为止的十多年里,微生物学专家们主要围绕发酵菌种的分离、选育、及发酵条件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l,3一丙二醇厌氧发酵的机理、抑制因素、营养需求等多方面进行了报道。

1.3.1甘油生产现状

甘油,英文名glycerin或glycerol,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生产方法主要有三种,一为天然油脂皂化/酶催化水解:二为化学合成:三为发酵法生产1151。在多数发达国家甘油的来源主要是前两种方法,特别是在欧洲,由于天然脂肪价格与石油裂解物的价格相比较低,导致工业上大量使用的脂肪酸,较多地采用脂肪分解的方法来生产这些脂肪酸,也致使脂肪分解的副产品一甘油在市场上大量过剩。随着欧洲利用过剩的菜子油和豆油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其主要副产物甘油)获得推广应用,已逐步成为廿油主要的来源。因此,在欧洲甘油来源主要靠第一种方法,即油脂皂化/酶催化水解。

舀:我国则三种方法并存,尤其是发酵法更为领先。以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学院)为代表的利用耐高渗酵母用淀粉质原料发酵法生产甘油,并建立了我国发酵

甘油发酵生产1,3-丙二醇的菌种筛选及培养幕优化研究

甘油研究基地,其生产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l61。目前,该学院选育的WL-2002—5菌种是国内能产甘油的耐高渗酵母的优良菌株,在含糖25%左右的发酵液中产甘油高达12%以上,总糖转化率可达50%,生产强度309/(L.d),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研制的蒸馏设备与载体蒸馏技术,在甘油和残糖比为1:l的情况下,提取率可达80%以上,且残渣的清洗也较容易。发酵法生产甘油,操作简单,对设备无特殊要求,发酵工艺路线成熟。现在,生产强度更高达3509/(L.d),发酵后期不消耗甘油或少消耗甘油的优良菌株又在江南大学诞生,并已申请国家专利。但目前由于我国甘油市场不景气,大部分甘油生产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因而各种方法生产的甘油价格都基本持平,但由于发酵甘油有特殊的应用领域,如食品、药品行业,从工艺和应用角度考虑,仍以发酵法为首选。

1.3.2甘油代谢菌种

现已发现,自然界中能够以甘油为底物转化为1,3.丙二醇的菌种主要有肠道细菌的克雷伯氏肺炎杆菌(Klebsiellapneumoniae)、产气克雷氏菌(Klebsiella

aerogenes)、弗氏柠檬酸菌(Citrobacterfreundii),乳酸菌属的短乳杆菌(Lactobacillibrevis)和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ibuchneri),梭菌属的丁酸梭状芽孢杆菌

(Clostridiabutyricum)和巴氏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apasteuianu),其中

Klebsiellapneumoniae,Citrobacterfreundii,Clostridiabutyricum是研究最深入的[17-18】。甘油作为上述微生物的唯一碳源和能源物质,经过微生物代谢后除目的产物l,3~丙二醇外,还有乙酸、乙醇、丁酸、2,3一丁二醇、乳酸、琥珀酸等副产物,但浓度相对较低。发酵的底物、产物及副产物都能抑制微牛物的生长。克雪伯杆菌和丁酸梭状芽抱杆菌具有较高的甘油耐受力,发酵速度较快,克雷伯杆菌与弗氏柠檬酸杆菌属于兼性菌,而丁酸梭状芽抱杆菌则要求严格的厌氧条件。虽然克雷伯杆菌与弗氏柠檬酸杆菌是转化1,3一丙二醇的良好菌种,但由于它们属于条件致病菌,故在实际应用上应有严格的操作规范,防患于末然。

l,3一丙二醇的转化率、生产强度及最终发酵浓度足考察l,3一丙二醇生产菌的主要指标。表卜2是几种微生物菌种发酵生产l,3一丙二醇的结果比较。

由表卜2可以看到,克雷伯杆菌与柠檬酸菌相比,l,3一丙-二醇的转化率要低,它的转化率只有0.62mol/mol(丙二醇/甘油),而柠檬酸菌则有O.64mol/mol(丙二醇/甘油)。但克雷伯杆菌发酵更迅速,因而克雷伯杆菌的1,3一丙二醇的生产强度要比柠檬酸菌的高。州时克雷伯杆菌对甘油的耐受力为柠檬酸菌的二倍。利用批式和批式流加发酵,克雷伯杆菌和丁酸梭状芽抱卡T菌可以使l,3一丙二醇的最终浓度达到50—609/L,其转化率可达0.55—0.65mol丙二醇/mol甘油,生产强度在

卜2.59/(L.h)。1,3一丙■醇的最终浓度的大小主要取决】j菌种对底物、产物及副产物的耐受程度及一些关键酶的活性,丁酸梭状芽抱杆菌突变株可以使l,3一丙::

硕士学位论文

醇的最终浓度达到709/L。连续发酵可以提高生产强度到5-69/(L.h),但发酵液中1,3一丙二醇的浓度不到批式发酵的一半【19‘20】,对于同一株菌采用连续发酵和批式

发酵,选择适宜的发酵条件可能相差不大。Pflugmacher等用弗式柠檬酸菌采用固

定化细胞技术将生产强度提高到8.29/(L.h),但获得的1,3一丙二醇的浓度较低12¨,Reimann用丁酸梭状芽抱杆菌采用连续发酵中空纤维膜错流过滤返回细胞的方法,

将生产强度提高到219/(L.h),1,3一丙二醇的含量达至I]26.59/L,但它存在一个致

命的弱点是膜容易出现污染和堵塞【22lMenzel等用克雷伯杆菌采用连续发酵取得

了较好的效果,1,3一丙二醇的浓度达到48.59/L,生产强度为8.89/(L.h)[23】。

表卜1微生物生产1,3一丙二醇的实验结果比较

Table1-1Theresultsoffermentationbydifferentstrains

转化率生产强

l。3一丙二副产品

菌种培养方式(m01/m01度作者

醇(g/L)>5%

)g/(L.h)

连续18.90.611.88Eorsberg(1987)

连续19.80.705.95乙酸、

Saint—Amanset批式流加46.00.7l丁酸

a1.(1994)C.butyricum批式流加52.60,662.40

批式34.90.540.72Pflugmacher

丁酸Gottschalk批式流加65.00.571.21

(1994)

乙酸、StreekStraK.aerogenes连续6.2.00.503.82

乙醇(1987)

Homanneta1.批式28.20.641.33

(I990)

批式25.90.480.78乳酸Gottschalk

细胞循环7.10.430.16andVerhoff

C.freundil

辅助发酵8.360.610.14(1991)

乙酸、

Abbad—AndaiOUS同定床16.40.578.2乙醇、

Sieta1.(1995)

乳酸

X.pneumonaie连续18.60.575.02乙酸、

1ag(1990)

乙醇、

批式56.30.562.27Gukerlzel(1991)

乳酸

乙酸、Tran—Dinhet批式流加51.0O.621.40

乙醇a1.(1987)

什油发酵生产1,3-丙二醇的菌种筛选及培养基优化研究

Cheneta1.批式流加59.50.541.57

(2003)

Menzeleta1.连续35.2—48.50.57—0.694.9-8.8

(1997)

乙酸、PetidemangeetC.butyricumE5批式流加65.O0.54

丁酸al

£butyrieum47.60.622.0乙酸、Reimann,

批式流加

c.but.mutante70.40.981.5丁酸Biebl(1996)1.3.3甘油转化生产1,3一丙二醇的途径

1,3一丙二醇是一种典型的甘油发酵产物,并未发现其可由其他有机底物厌氧转化而来【1,12J。甘油作为惟一碳源和能源沿着氧化和还原途径发生歧化反应,氧化途径中产物与糖类发酵产物一致,并产生供细胞生长所必需的ATP,在某些产物形成的同时释放还原力NADH。:还原途径则消耗氧化途径中多余的还原力,生成l,3一丙二醇拉制。微生物厌氧代谢甘油途径如图1-3。还原途径包括两步反应:第一步,由依赖于辅酶B,:的甘油脱水酶催化甘油脱水生成3一羟基I大j醛;第二步,由1,3一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催化3一羟基丙醛还原生成1,3一丙二醇125。261。氧化途径中生成丙酮酸的反应在各菌中是相同的,丙酮酸的去向则因微生物种类而异。在肠道细菌中,丙酮酸被丙酮酸甲酸裂解酶催化分解为乙酰CoA和l}j酸,甲酸往往又会分解为CO:和H:。乙酰CoA在经乙酞磷酸形成乙酸的过程中尘成过量的ATP,而在经乙醛形成乙醇的两步反应中要消耗2摩尔还原力。在不控制pH值的条件下,丙酮酸也可能经a一乙酰乳酸产生3一羟基丁醇并最终转化为2,3一丁二醇。此外,

肠道细菌发酵甘油的产物中还有乳酸和琥珀酸127-29】。在丁酸梭菌中,有两个典型的氧化途径产物:乙酸和丁酸。丁酸由两分子乙酞CoA氧化2个YADt!!后的一连串反应生成,伴随着ATP的产生【3引,在巴斯德梭菌中丁醇成为氧化途径的主要产物,也有少量的乙醇产生13¨。另外,如果假设平均细胞生物量组成为C.H:0:N,甘油比生物量更为还原,故细胞生长也可为l,3~丙二醉生成提供还原力。

1r油发酵生产l,3一丙二醇的菌种筛选及培养幕优化研究

1.4生产l,3.丙二醇的发展前景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聚酯生产国,也是最大的聚酯消费国。新型优质聚酯材料已经在地毯、织物、无纺布、薄膜和热塑性工程材料方面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而且其更多的新功能还正在开发中。因此,开发生产高性能的聚酯材料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其生产来看,微生物法以其原料易得,可利用再生资源,对环境友好而展示其美好的发展前景。可以预料,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增强以及一次性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世界人口和环境压力的增加,生物法生产1,3一丙二醉将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发展后劲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预测,至lJ2010年,全球包括非纤维应用在内的PTT需求量将超过10万t/年,相应的,1,3一丙二醇的需求量也会迅速增加。目前,我国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化学厂生产1,3~丙二醇,但产量很小。除此之外,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大学和研究所也对l,3一丙二醇的微生物生产进行了研究,希望得到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对1,3一丙二醇进行大量生产。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我国与国外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但我国也有了~些自已的研究进展,我们应当抓住机遇,为大规模产业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5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论文的重点是通过甘油诱集、平板筛选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歧化甘油产1,3一丙二醇细菌,并对筛选出的目的菌株进行培养基优化。

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歧化甘油生产1,3一丙二醇菌种的筛选

运用诱集、平板筛选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歧化甘油产1,3一丙二醇细菌,通过测定生物量、菌种鉴定、气柏色谱仪检测和高碘酸氧化法等指标考察其歧化甘油生产l,3一丙二醇效果,找到理想高效的歧化甘油生产l,3.丙二醇菌种。从而为人们更好利用甘油提供参考。

2.对筛选出的目的菌种进行培养基的优化

对分离筛选出的歧化甘油高产l,3一丙二醇菌种进行培养基优化实验,通过对微生物发酵产甘油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控制和定量分析,寻求一种最佳的培养目的菌株的方法,并达到高产l,3一丙■醇的目的。

硕上学位论文

第二章目的产物1,3一丙二醇的理化性质及生产方法2.11,3.丙二醇的理化性质及用途

2.1.1.1,3.丙二醇的物理性质

1,3一丙二醇又被称为丙二醇或者1,3一二羟基丙烷。英文名称为1,3-propanediol或者1,3一dihydroxypropane,是一种无色无味,具咸味和吸湿性的粘稠液体,易溶于水,乙醇,醚类和甲酰胺,微溶于氯仿和苯,是一种可燃、低毒性物质。其主要物理性质见表卜l

表2-11,3一丙二醇的主要物理性质

Table2-1thephysicspropertiesof1.3-propanedi01

分子式C。H。0。结构CH:OHCH:CH:OH

分子量76.10相对密度(水=1)1.05(25。C)

熔点(℃)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闪点(℃)

折射率(20℃)

蒸发热(b.p)一27

2.6

79

1.4392

1846.8kJ/mol

体积膨胀系数(20℃-40℃)沸点(℃)210-211

饱和蒸气压(kPa)0.13(60。C)

自燃温度(℃)

表面张力(OoC)

介电子常数

(20℃)

0.61×10q

400

47.43×10qN/m

3.5×10—4

2.1.21,3一丙二醇的化学性质

既具有单醇的性质,又具有二醇的性质。其主要化学性质与1,2一丙二醇(1,2-PD)相类似,高温下与羧酸缩合成酯。与异氰酸盐及酸性氯化物生成聚氨酯。与1,2一丙二醇不同的是1,3一丙二醇只有两个端羟基有反应活性,且反应活性相同。1,3一丙二醇在酸性催化剂作用下,与醛或酮反应生成二氧杂环乙烷,这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有机无机溶剂。在氧化铝催化下,1,3一丙二醇可生成乙醇、丙二酸等。其中l,3一丙二醇最重要的性质就是与二酸反应生成聚酯和聚氨酯。

甘油发酵生产1,3一丙二醇的菌种筛选及培养幕优化研究

2.1.31,3.丙二醇的用途

l,3一丙二醇(1,3-PDO)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直接用于防冻剂,是多种增塑剂、洗涤剂、防腐剂和乳化剂的合成原料。也广泛应用与食品、油墨、涂料、印染、化妆品和制药等行业,并且可以替代1,4一丁二醇和新戊二醇等中间体用于生产多醇聚酯以及作为碳链延伸剂t321。l,3一丙二醇最主要的用途是合成新型聚酯PTT的原料[331。I,3一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PTA)可以合成聚酯PTT(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是一种高性能、易加工的新型热塑性聚酯材料。l,3一丙二醇的三个亚甲基所具有的“奇碳效应’’使得PTT分子形成了天然螺旋状的纤维结构,从而具有良好的回弹性。PTT还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和膨松性能,能够满足高弹力且手感柔软的纺织品市场需求;PTT纤维可常压印染并具有良好的抗污垢性能、抗磨损性能和抗静电性能,可以代替尼龙作为制造地毯的新型材料;PTT具有很好的抗冲击强度和尺寸稳定性,比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具有更好的使用性能,比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具有更好的成型加工性能1341,在工程塑料领域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PTT的优良性能决定了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它的诸多优良性能使它被评为美国1998年六大石化新产品之一。尽管PTT在1941年就在实验室制备出来,但是直到l995年才由荷兰Shell公司首先公开宣称PTT的商品化,商品名为“Corterra”E35|。为此,美国化学学会于2000年3月28日对开发PTT的Shell公司Corterra小组的』i位化学家和化学工程师给予发明奖。由于以l,3~丙二醇为原料生产的聚酯既提高了产品性能,又减轻了环境污染,因此,1,3一丙二醇的生产和应用成为当前圈际上合成纤维上维材料开发的热点,其大规模生产将引发化纤产品结构的根本性调整。l,3一丙二醇可与己二酸、癸二酸缩聚,制成相应的聚酯薄膜,这种薄膜具有生物降解性,埋在土壤中可在自然界微生物作用下逐步分解。1,3一丙二醇还可以与作为合成油漆的原料,由此合成的油漆具有很好的弹性和硬度,可用丁:蛇管外层涂料、罐头油漆和粉未喷涂等。其品质优良,目前只有价格昂贵的二醇类(主要是1,6一己二醇)才能与之媲比。在药物合成领域,l,3一丙二醇已用于维生素H的合成。近年l,3一丙二醇作为有机合成原料越来越受到重视。

2.21,3一丙二醇的合成方法

目前,l,3.丙二醇的£L产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发酵法【36‘38】。在化学合成生产中已具备商q扛化的方法有环氧乙烷法和丙烯醛法【391。

2.2.1丙烯醛水合法140舶J

德幽Degussa公司丌发了以丙烯醛为原料生产l,3一丙二醇的一[业化路线,并

硕J:学位论文

申请了专利。其反应方程式为:

丙烯醛水合得到3-HPA,然后加氢制得1,3一丙二醇。

CH:=CHCHO+H:O—HOCH:CH:CHO+H2一HOCH。CH:CH。OH

丙烯醛路线反应条件比较温和,技术难度也不大,加氢工艺成熟,对设备要求不高,符合我国国情。但丙烯醛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有机中间体,而且属于剧毒易燃易爆物品,难以储存和运输。其制取过程如下:

丙烯醛水合制3-HPA:

丙烯醛水合制备3-HPA,最早采用无机酸作催化剂,但其生产率低,选择性差,并伴有副反应发生。丙烯醛遇酸容易发生缩合或聚合反应,生成二丙酸醚等,为解决这些问题,Degussa公司采用弱酸性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催化剂来提高3-HPA的选择性,丙烯醛水合的转化率和选择性都可以大幅度提高。美国专利中提出了一种含有磷酸基的酸性鳌合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一NH—CH。-PO。14:作催化剂,在反应温度50—80℃的条件下,可使丙烯醛转化率保持在85%一90%,3-HPA选择性可达80%-85%,Degussa公司Arntz等采用弱酸性离子交换树脂用少量钠、镁、铝离子改性,如含0.53%Na,0.06%Mg,0.3%AI的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在釜式反应器中于50℃反应4h,丙烯醛的转化率达88.9%~90.5%,3一HPA选择性为80.4%-82.8%。但催化剂使用200h后,反应转化率和选择性开始降低,为此,Degussa公司和Hoechst公司相继研究和开发了无机载体的酸性催化剂。

Degussa公司使用表面积为50cm2/g的TiO:或Y—Al。O:,为载体,经H。PO。或NaH:PO.溶液浸透处理,得到T卜0一P结构的活性催化剂,用固定床反应器,在反应压力O.卜2MPa,反应温度50—70℃,进料空速O.5h叫的条件下,丙烯醛水合转化率为50%,3-HPA选择性可达81%左右,这一催化剂体系易制备,载体稳定,适用温度高,可再生使用。Hoechst公司采用ZSM一5分子筛为活性组分,制得的催化剂在丙烯醛质量分数l8%一19%,反应温度80℃,在固定床反应装置上连续运转1500h,催化剂活性几乎不变,丙烯醛平均转化率44.3%,3一IIPA选择性平均为87.7%,如丙烯醛质量分数降为l2%时,则丙烯醛转化率为46%,3一HPA选择性达91.7%。另外,还可采用丙酸一三乙胺缓冲液催化剂水合,控制缓冲液ph=4,丙烯醛液体空速为0.5一,丙烯醛转化率为45%,3-HPA选择性为85%。

以上文献表明,丙烯醛水合反应的温度一般控制在50-70℃,温度太低会影响丙烯醛转化率,温度太高又会影响催化剂寿命,并且加快副反应的发生,水合反应的时I、HJ一般较长,约4h,这是转化率和选择性互相平衡的结果,水合反应后得到的3一IIPA,经浓缩除去未反应的丙烯醛(可回收利用)后,3-HPA可催化加氢制1,3一丙二醇,水合反应催化体系不会影响后续加氢反应催化剂活性。

甘油发酵生产1,3-丙二醇的菌种筛选及培养基优化研究

3-HPA氢化制l,3一丙二醇:

3-HPMJN氢反应一般采用改进活性的Ni催化剂,如:Ni-A1。0。或Pt附于TiO:载体或活性碳上作催化剂,反应温度控制在30—180℃,H2压力10.1-15.2MPa,常采用分段加热,即先在30—80℃下氢化,加氢转化率控制在75%-85%,然后再在110-150℃下氢化,这样既可保证3一HPA有近100%的转化率和选择性,也有利于保证所得1,3一丙二醇的质量。美国Shell公司采用含Ni50%的Ni/SiO:/A1。0。催化剂,在压力6.9MPa,温度50一80℃,3-HPA质量分数3.0%一22.6%的条件下加氢,3-HPA的转化率达100%,l,3一丙二醇的选择性可大于100%,这说明催化剂可使部分高沸物转化成1,3一丙二醇。

Degusas公司的专利中选中用雷尼镍为催化剂,在反应压力13.5MPa,温度75℃下进行3一HPA的加氢反应,3-HPA的转化率在99%以上,1,3-PDO的选择性在99.5%以上,但由于雷尼镍的机械强度低,不适合于釜式反应过程,反应后需要使催化剂与反应产物分离,且回收的催化剂不能重复使用,因此限制了雷尼镍在工业规模生产中的应用。Hoechst公司采用含钼的雷尼镍催化剂,在反应压力

1.73-5.52~tPa,反应温度40-90℃,3一HPA质量分数为20%的加氢反应条件下,反应15-85min,3一HPA转化率为95%,1,3一丙-二醇选择性最高可达100%。

Degussa公司在3一HPA氢化制1,3一丙二醇工艺中选用负载铂的TjO。催化剂,进行3一HPA的加氢反应,当以负载2%铂的Ti0。为催化剂,在反应温度60℃,反应压力9.OMPa,0.85h叫空速条件下进行加氢反应时,3-HPA的转化率在99%以上,1,3一丙二醇的选择性在98.5%以上。然而,由于钉和铂等金属昂贵,不利于降低催化剂的成本,因此3一HPA的加氢反应主要采用以镍为活性组分的催化剂。Degussa公司的HASS等1994年申请的专利,l,3一丙二醇的生产工艺选用Ni/Al:O。/Si0:(Ni含量在

30%左右)为催化剂,在反应温度55℃,空速O.8h一的条件下,进行3-HPA的加氢反应,反应的转化率为96.5%,l,3一丙二醇选择性为98%,但以镍为活性组分的加氢催化剂进行3一HPA的加氢反应时还存在加氢压力偏高,反应空速低的不足,同时,丙烯醛制取l,3一丙二醇工艺中,常常含有大于l%的羰基化合物(如丙醛),这些羰基化合物会影响PTT的质量,必须除去。Degussa公司采用含30%Ni的Ni/A1。O。/SiO:催化剂,或Pt/Ti0:(含2%Pt)催化剂,在压力3.4—10MPa,空速0.6一1.0h-I,反应温度50-70℃/55-l40℃2段加氢后,羰基化合物可降至0.01%以下,达到合成PTT的质量要求。

Degussa公司由丙烯醛生产l,3一丙二醇的工艺流程如图2—1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