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我国大都市区规划中的区域规划理论

浅谈我国大都市区规划中的区域规划理论

浅谈我国大都市区规划中的区域规划理论
浅谈我国大都市区规划中的区域规划理论

浅谈我国大都市区规划中的区域规划

大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之一 ,许多国家在进行国情调查、区域规划等工作时 ,常以大都市区为单位。大都市区的概念 ,与我国提得较多的“大经济区”、“大规划区”等名词有着较为类似的理解。我国大都市区的形成也初见雏形 ,如在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 ,已形成若干大都市区 ,在经济区域一体、全球化的过程中 ,大都市区已作为一个竞争单元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随着大都市区的发展 ,城乡之间的差距正不断拉大 ,许多经济、社会等问题也逐渐表现出来。这些目前越来越明显的问题为我国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

1 大都市区的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

我国现有流动打工人口超过 1亿 ,其中城镇合计吸纳达 8000多万人 ,由于我国经济正进入一个平稳而高速的增长时期 ,预计至 2020年 ,每年将有1500~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 ,其规模与速度在世界上均居首位。在区域规划工作中 ,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问题。城镇化率并非越高越好 ,城市也并非越大越好在特定地区发展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以至大城市地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但与此同时 ,更有必要研究多种策略 ,解决“三农”问题 ,尤其不能仅寄托于城市化而忽视了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和建设。在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 ,其人均耕地目前仅为 0. 043 hm ,甚至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 0. 0533 hm /人的最低警戒线。而由于近 20年来长江三角洲城市尤其是小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 ,新建的开发区和乡镇企业由于缺少规划而占用大量的土地 ,耕地面积仍在迅速减少。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城乡、区域发展的巨大空间需要之间的矛盾 ,已给城市群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资源限制性效应。在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 ,仍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建设 ,显然与区域环境规划出的结果即是给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制约效应。

2 原因分析实际上 ,在大城市规划区内的乡镇、小城镇之所以会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城市的总体规划未能得到有效的实施。而城乡总体规划实施的主要障碍则在于小城镇自身的发展目标与大城市整体发展需要对其的发展要求存在着矛盾。由于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行政区以及纵向行政主体之间的矛盾 ,从而形成多元利益格局 ,多元利益格局表现为各级政府和部分部门追求本级利益的自主意识。在城乡总体规划中 ,多元利益的主体主要是大城市、各区、镇及部分强势部门。由于多元利益的存在 ,倘若区域总体规划中无法解决折椅问题 ,则必然会导致大城市规划区内小城市或乡镇在新的行政体系下发展的混乱与无序 ,从而直接影响大城市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大城市规划实施及区域协调在对周边乡镇的总体规划编制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我国 ,现行的“省—市—县—乡”的单一垂直纵向行政管理模式 ,直接导致了各级政府职能的复杂与重复。尤其在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实施中 ,突出遇到了两大问题:一是中心城市的功能区域与市辖县的制度区域不一致的现象普遍存在 ,影响了各级区域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施效率;二是各级、各地政府出于市场竞争和经济利益的考虑 ,对地方职能强烈关注 ,对区域利益却视而不见 ,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政府之间则缺乏必要的协调 ,城市群内 ,城市与城市之间 ,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经济发展与外贸经营产生相互的激烈竞争 ,削弱了城市群对外发展与对外经济毛衣的整体功能。缺乏整体经济发展的协调机构与机制也使得整个区域经济关系矛盾突出、区域基础设施的共享性较差 ,从而在一个相当广泛的领域内 ,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水平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3 对策建议针对上述城市发展的情况 ,早在 20世纪初期 ,以社会生态学家 P. Geddes和规划学家 L. Mumford为代表的学者从现代建筑学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的角度 ,强调从适应环境的角度 ,研究城市及区域随工业化发展的空间拓展规律 ,提倡向郊区疏散 ,城乡协调 (均衡 )发展。借此控制城市中心过分拥挤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纽约区域规划联合会(New York Regional PlanningAssociation)一派也试图采用更为全面的大都市规划策略以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即所谓“生态区域主义”。“生态区域主义”作为一个看似可以解决城乡发展比例失衡问题的指导思想 ,曾在我国有过较为深刻的影响。“生态区域主义”由于其主张城乡均衡、分散发展 ,会不可预见的导致城市向郊区的无限蔓延 ,而其倡导的城市更新 ,公共项目开发的观点 ,由于没有社会经济、管治制度改革等方面的配合 ,在实践中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收效。

近年来 ,John Friedmann 提出的城市内生式发展模式 ,为大城市规划区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有益的参考。由于大城市规划区内 ,有着众多的区域性资源或资本复合体 ,包括人文、社会、文化、智力、环境、自然及城市资本等 ,这些紧密联系的资源复合体构成了一个城市—区域主要的生产性财富。Thomas等指出 ,区域发展有两条出路:区域财富的创造 ,或城市间贸易 ,其两者必须保持大概的平衡。而从外部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是不现实的 ,对于本身天赋资源的利用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内生式发展模式的焦点在于中心城市与其邻近地区在政治上的接合 ,其中心城市的领导地位是有着一个长期性的、战略性的、得到普遍支持的远景目标作为指引。诚然 ,在大城市规划区中 ,发展的力量会表现出反中心化 ,但机制的存在可保持中心在决策中的强有力的地位。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区域不同层次规模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良好协作 ,各经济行为主体均要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己任 ,一切利益行为均要服从整体的需要。在内生式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需要注意积极、超前地保护或提升区域内创造财富的资源复合体的质量 ,力求鼓励创新思想和实践。在区域经济“无国界世界”思想的冲击下 ,内生式的发展模

式仍需要有政府来保证在“地域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中达成人们的共识。而这个问题一旦决定下来 ,则如何善用及投资于区域内能创造财富的资源等也就得以解决。从而城市—区域在与其他区域一同形成协作性网络的时候使得任何区域获取利益时可以为所有区域提供更多的机会。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新区域主义”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些参考。“新区域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 1938年 ,社会学家 Howard和Harry首次使用它来描述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伴随工业化而呈现区域化的发展现象,但其在社会上被广泛使用是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许多学者和规划师在不同的场合均对此有所提及。“新区域主义”直面区域与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社会问题 ,关注区域特性 ,注重系统分析与实地调研 ,综合平衡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 ,在实际规划中 ,重视物质规划以及不同层次的物质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间的密切配合。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 ,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研究技术和方法 ,在区域发展研究及区域规划工作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量经济学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等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分析方法的引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区域研究的进展 ,然而“新区域主义”提醒我们 ,实地调研和定性研究的方法仍然十分关键和必要 ,“城市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问题以及工业化扩展带来的生态退化、环境恶化以及资源不足等问题 ,并非单纯依靠“模型”和系统分析就能得到解释和解答。我国需要尽快建立起现阶段适度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评价体系、指标控制体系 ,借鉴区域生态学、区域经济学、区域社会学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加强对区域发展时段、发展时序及动力机制的研究。自上个世纪 60年代以来 ,区域规划发展的主要趋势 ,已经由单纯的物质性规划走向社会经济综合规划 ,由控制性规划走向引导发展的规划 ,由线性、蓝图式规划走向弹性、动态的规划。我国也开始普遍认可这一点 ,并付诸规划改革的实践。以广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为代表的战略规划改革即是这方面的最新进展之一。

目前正在探索的大城市区规划包括两种主要模式:其一是团体和战略规划模式 (corporate and trategicplanningmodel) ; 另一种是环境和社会规划模式(en2vironmental and social lanningmodel)。团体和战略规划模式强调大都市区的竞争策略 ,核心是通过提升竞争力使区域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 ,其代表是美国的纽约大都市区规划;而环境和社会规划模式则强调适宜居住性、社会凝聚力以及区域差异性的保持 ,其核心是适宜居住性 ( livability) ,即营造优美宜人的环[11]境 ,加拿大大温哥华地区规划是这种模式的代表。在强调竞争力、经济发展的同时 ,将环境和公平作为重要目标提出 ,将“以人为本”作为大都市区规划的真谛 ,是上述两种模式的一个共通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 ,大都市区规划产生了两个热点 ,即规划视野的改变和区域特征的保持问题。在我

国大都市区的规划过程中 ,首先需要明确规划区在地区内、国内乃至全球中所处的位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规划 ,同一地区内 ,由于各规划区自身的差异 ,可考虑偏重于不同的规划模式。某些已形成较强生产力并成为制造业基地 ,基础设施建设也初具规模的都市区 ,可偏重于提升区域竞争力 ,加强技术创新能力 ,提升产业结构 ,使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移;而另外一些大都市区则重点以发展适宜居住、旅游、度假休闲的优美宜人环境为目标 ,将不同类型 ,各具特色的大都市区组成一个大都市带参与国际竞争。大规划区内政府实体过多会导致规划及建设上的混乱 ,需要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 ,合理控制城市的用地规模是其中一个关键。早在 1995[13]年 ,唐永銮就提出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中 ,应超越行政边界 ,考虑自然影响范围及城市所在的整个大经济区的发展影响 ,据此制订合适的长期的战略规划的观点。在我国 ,在多政府实体存在的情况下 ,可借鉴北美经验 ,尝试建立跨区域的管治机构 ,通过我国比较完善的垂直领导体系,由相应的政府部门牵头 ,多部门合作进行管治协调 ,科学制订合理的用地规模 ,除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和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外 ,还应加强土地控制 ,将耕地视为城乡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规划利用 ,注意避免城市对乡村的不断侵蚀。尤其在实施区内区域一体化过程中 ,既要避免出现“区域生态主义”所走过的老路 ,防止出现城市向郊区的无限蔓延 ,又要促进区域内大中小城市与重点中心镇的协调发展 ,带动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高度重视本地区的环境保护及生态安全问题 ,特别对海岸线、河岸线、生物资源及自然保护区等 ,并做好环境基础建设工作 ,对生态敏感区等 ,必须实行控制性保护。另外 ,在规划过程中 ,对社会公平问题 ,尤其是规划区内弱势群体 ,包括农民、流动人口等权益的保护方面 ,也应在大都市区的规划理念上得以体现。要改变我国目前区域协调发展中所存在的状况 ,首先需要缓解功能空间与行政区域的矛盾 ,短期内可以在矛盾特别突出的地区采用调整行政区划的手段 ,长期则必须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 ,实行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对规划的职能分工;其次则要加强各个政府间的协调和沟通 ,特别是同级政府间的横向协作 ,利用现有的行政机构和社会团体 ,通过协商、谈判加强彼此的联系和沟通 ,并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区域向协调发展的方向发展 ,包括使用奖励、立法或公众教育宣传等方法来实行。

南大网院城市与区域规划概论第一次作业

题号:1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9.38 按我国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来划分,区域规划有哪几种类型答:1、国土规划;2、省、直辖市区域规划;3、市县区域规划。 题号:2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7.81 试列举5个传统区域发展理论 答: 1、发展阶段理论 2、均衡增长理论 3、不均衡增长理论 4、区域增长的一般理论模式 5、新马克思主义增长理论 题号:3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12.5 区域规划范围的确定 答:区域规划范围的确定: 1、经济上的联系; 2、工程技术上的协作关系; 3、地理上的完整性;

4、行政区划的一致性。 题号:4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18.75 区域规划的任务 1、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 2、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空间规划:工农业生产力布局; 3、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发展规划; 4、统一规划区域性公用基础设施; 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6、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求达到最优的社会经济效果。 题号:5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21.88 区域空间规划基本原则 答:区域空间规划基本原则: 1、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2、理顺各级政府事权,明晰各级政府在城市与区域发展中的责任; 3、体现政府职能归位,从项目管理到空间管治协调; 4、坚持规划创新,因地因时制宜规划; 5、力求突出重点,突出规划的问题导向。

题号:6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12.5 请用word文件完成答题,在平台上传!试述城市化的4个含义答:城市化的4个含义: 1、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2、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3、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各个集中点的扩大); 4、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题号:7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6.25 我国城市规划的概念 答: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题号:8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7.81 区域规划的特征 答:区域规划的特征:综合性;地域性;战略性;动态性;政策性 题号:9 题型:填空题(将答案填在空白处)本题分数:3.12

城市区域规划论文

古代中西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与各自特点 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西古代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从而造成城市形态的不同。 关键词: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思想、城市形态 正文: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儒家礼制规划思想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徐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台、三合、四合院等),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始终。从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可以看出,我国的城市雏形是建立在对以北极为中心的宇宙模式模仿的基础上的。周代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如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营建苏州城、越国范蠡营建会稽城时,都“象天法地,建成大城”、“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秦朝都城咸阳的规划也体现了这种思想,咸阳城市的设计思想,反映了当时人们一种朴素的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上的种种星象,与人间秩序一一对应。唐朝都城长安中的十三牌坊里象征十二月加闰月,皇城南面四行坊里象征四季,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明清北京城中南面建天坛,北面建地坛,东面有日坛,西面有月坛。另外,兽中四灵“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也在城市布局及地名中得到了体现。 相土、形胜、风水的规划思想 相土、形胜思想相比,风水说通过对山川形势所蕴涵的“气”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概念和技法体系,其思想上也更为成熟。它通过推测不同方位的“吉凶”来强调城市布局方位要和命相结合,对城市的选址和布局有深刻的影响。在城市内部建筑的设置中,也强调通过一定的建筑设施的摆布.以弥补地方风水的不足,“城市之地,其正穴多为衙署诸基用,余者不论东南西北,四周总以高地为吉,低处为界水,不可居”。城墙除了防卫功能以外,也是重要的风水手段。城墙环抱、四面设门.门内设神守卫,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理想布局模式。唐长安城皇城南面的四行坊,不开南北门只开东西门,是为了不冲“王气”。明清北京紫禁城的规划设计也受到了风水理论的影响,紫禁城的整体立意,极为注重“非壮丽无以重威”。竭力突出其九鼎之尊的地位。 数字的应用 数字本身是抽象和无意义的,但有时也与一些观念形态结合起来。在中国古代,数字“3”代表了天、地、人合?的思想,“5”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和阴阳五行,?9’象征着九重天,寓意尊贵。这些思

城市规划管理论文

当前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的有效规划管理是是一个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所以,要建设好一个城市,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统一适宜的布局管理,尤为重要。然而,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管理还存在诸多较严重的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详细阐述了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的有效措施。 所谓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谓城市规划管理,是保证城市各项建设事业有秩序的、协调的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一系列有效举措。由于我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大中小城市分布极不平衡,导致当前我们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何做好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确保建设有特色、有品位,规划管理规范有效、尽然有序,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目前城市规划的大体概况。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股城市规划建设的热潮,与之并存的是规划建设中的盲目、无序。具体表现在:城市规划时间大大缩短,部分城市20年的规划指标在5年内即已完成,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失去了应有的调控作用;城乡规划体制分割脱节,城郊结合部建设管理混乱;部分城市打着改造旧城、消除危房等幌子,严重破坏历史建筑、城市风貌;部分城市规划建设不善,导致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生态遭到破坏;部分城市规划管理监督约束机构不健全,导致违法建筑现象严重;部分城市建设时序混乱,存在先建房后修路等错误建设时序,导致建设绿地被大量占用,建筑垃圾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参考题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其基本属性是: (1)是地球表面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空间: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范围大小不一,界线具有过渡性。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多级性、层次性等。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但是反映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的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人文要素之间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但它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4.适度人口:p93 法国人口学家索维认为: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因此,目标有多少个,适度人口也相应的有多少个,适度人口存在着静态和动态的变化。 5.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资源承载力研究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也即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 6.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技术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p115 技术进步扩大了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二)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技术进步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使得区域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域竞争能力。 (三)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多样化: 一方面新技术带来了新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新技术出现,使原有的产品功能和效用不断的延伸与扩大。 (四)技术进步为区域劳动力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技术进步会产生产业关联效应,相应会扩大其他部门的劳动需求,使社会在新的水平上增加劳动投入。技术进步实质上是人类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从而使单位产品上劳动投入的节约与社会总体上劳动就业的增加同时并举。 7.技术选择的原则:因地制宜 必须适应当地的技术基础、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层次。 必须适应当地自然资源特点,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提高利用率。 必须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基础,并满足当地劳动力就业需要,充分利用人力。 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论文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论文 巢湖市柘皋镇集镇总体规划 院系: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 班级: 12级地理科学 姓名:吴茂成 学号: 2012101109 2015 年 1月5日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4) 一、规划范围 (4) 二、规划目的 (4) 三、规划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规划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现状概况 (5) 六、规划用地布局 (5) 七、规划期限:2014——2024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规划发展战略 .. (6) 一、集镇经济总体发展战略 (6) 二、产业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发展目标 (6) 四、集镇空间发展格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集镇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集镇体系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空间结构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集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7) 第四章集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8) 第五章集镇发展目标、性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发展目标 (9) 二、集镇发展策略 (9) 三、集镇发展职能 (9) 四、集镇性质 (9) 五、集镇规模 (9) 第六章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发展方向选择 (10)

城市规划论文

学号 11230906 天津城建大学 成都某大学周边居住区的居住环境 与景观分析 学生姓名石智鑫 班级11级土木9班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土木工程学院 2014年 5 月 16 日

成都某大学周边居住区的居住环境与景观 分析 摘要:本文选择成都市某大学周边3处具有不同人居环境条件的居住小区及其居民为调查与分析的对象,对住区内外部各项人居环境条件,以及公共设施规模等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对居住小区人居环境的可享资源公平性进行评价,并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居住区;人居环境;公平性;景观;发展; 1.研究背景 成都作为“天府之城”,自古以来被认为是我国人居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但是从20 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人口迅速膨胀,流动人口急剧增加,成都这一自古为诸多文人赞誉的"最适合居住"的城市,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各不同阶层居住社区在享有住区物质环境条件,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各个方面都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因此,作为家住川大周边的成都人,我将对川大周边的居住小区的人居环境进行分析,以期为城市居住区的环境及公共设施规划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新思路。 2.研究与分析的基础情况说明 根据居住区环境条件状况的不同,我选取了四川大学周边的三个居住小区:河滨印象,棕北小区,水井坊社区,以它们分别作为高,中,低档住区的代表,来进行调查分析。 “河滨印象”定位于以三层联排式别墅为主的绿色生态高档住宅区。位于成都市东南部锦江区上河心村,在府南河、石牛堰两河交汇处,新九眼桥飞架府南河两岸,使其与成都名胜古迹望江公园、四川大学紧密相连。 棕北小区位于成都市科华北路段,与四川大学隔街相望,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周边教育商业设施便利,交通便捷。棕北小区的整体规划体现了“占地不多环境美”的设计思想。住宅群体平面布局合理,立面富于变化,居住环境幽静,具有川西民居特色。住宅单体设计采用“大厅小卧室”的布局,注重功能完善,厨房、卫生间生活设施齐备。配套公共建筑造型别致,功能齐全,位置适中,方便居民生活。宅前绿地、组团花园、中心游园美观大方,令人赏心悦目。 水井坊社区位于锦江区中部,九眼桥头,系府河、南河两江环抱之地。水井坊社区历史悠久,社区有远近闻名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水井坊遗址。 3.小区环境景观分析 3.1绿化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居环境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广量大,且与居民关系密切,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患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居住区绿地能改善居住区小气候,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隔声防风防尘,遮阳,还可提供户外活动场地美化居住环境。一个优美的绿化环境有助于人们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可为居民创造游憩交往的场所。 3.1.1绿化率:绿化率是反映居住区绿化水平最直观最主要的指标之一。河滨印象作为城市高端住宅商品房,其绿化占地比例高,设计美观,是典型的佳作,具有花鸟山水的幽雅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汇总

第1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及相关概念 一、区域和区域划分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一定空间内一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二)区域的划分 1.按区域属性分类 1)行政区2)经济区3)自然区4)社会区 2.按区域的功能分类 1)部门区2)特殊区 (三)区域的特征 1.系统性 2.结构性 3.层次性 二、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一)区域研究的发展 (二)区域分析 据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破个自然及人文要素间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完善和系统化起源于区位论。 常见的去分析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对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动态进行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与区域空间规划 (一)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顾名思义,就是区域二,层面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目前与未来的需要与资源状况,引导和协调区域的变化与发展。 (二)区域空间规划 从城市规划专业从业和教学任务来说,本书所指的区域空间规划是指将时间发展序列投影在地域空间上的组织,以实现区域空间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整合,所称的区域规划主要是指侧重于空间方面的区域空间规划,这主要基于下列原因: 首先区域的空间资源以及资源的空间特征是区域规划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空间上整合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是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 第二节区域研究及区域规划的任务 一、区域研究的意义 (1)区域研究是区域和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2)区域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策拟定提供思路。 (3)区域研究是推动区域理论不断往前发展的利器。 二、区域研究的任务 区域研究的任务包括: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地域,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也可以研究区域内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形成 1、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历史时期是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2、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因:人类社会劳动大分工,城市的产生与人类技术的进步和阶级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3、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历史上将由“采集”和“狩猎”向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演讲,称为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4、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当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人们需要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于是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劳动分工。此时,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逐渐发展为城市。所以,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5、发达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第二节城市的概念 6、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差别:P4 7、城市的设置标准:P5 8、城市的类型:P6 9、城市的布局形式:P7 第三节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10、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古代城市发展阶段和近现代城市发展阶段,以18世纪末蒸汽机为界。具体见P9 11、近现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和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P13 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城市的集中发展有利于发挥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弊端是环境污染和交通困难。 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卫星城镇,分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 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城市区域协同发展的典型现象是,在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条件优越的地区,大、中、小城市连绵发展,形成巨型城市群或城市带。典型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城市连绵区”、“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12、城市未来发展趋势:P22 13、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P28 第四节城市化 14、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过程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它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也包括了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前者是直接的城市化过程,后者是间接的城市化过程。P32 15、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虽然有多个指标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水平,但能被普遍接受的是人口统计学指标,其中最简明、资料最容易得到、因而也是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指标。它的实质是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16、城市化的阶段规律: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1979在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所经历的轨迹后,把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P33),

2020年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考研参考书

育明考研考博培训中心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0a6855263.html, 400-6998-626 2020年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考研参考书 育明教育506大印老师 北外教授、北大教授、人大教授、中财教授、社科院教授联合创办 2020年1月1日 【2021年考研温馨解析:考研失败的7大原因】 根据育明教育过去12年对10000多名考研学员的分析发现,大多数考生之所以考研失败,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准备的时间太晚,在育明教育咨询的考生,很多都建议大三或者大二就开始准备,并且最好是大三就尝试考一次,但是大多数考生的复习时间也就是几个月,这么短时间,怎么能和准备了一两年的考上相比呢,除非你是神通。第二,院校选择和专业选择不合理。当然,很多考生也不知道怎么选择专业和院校,因为信息太少了,又缺乏相关的经验,这点可以咨询育明教育咨询师,由十余年考研咨询经验的高级咨询师给大家答疑解惑。第三,复习规划不合理。自上学以来,很多考生就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安排下进行学习的,上大学以后大家就失去了学习安排的能力,导致考研不知道如何安排,这点可以根据育明一对一的复习进度进行解决。第四,复习技巧。很多辅导机构都会给大家讲解一些技巧,但是这些技能很难在考场上应用的,真正的技巧是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备考磨炼出来的。第五,答题技巧。育明教育每年都会聘请具有5年以上公共课和专业课阅卷经验的老师对学员进行一对一指导的,这点是育明教育高通过率的秘诀,要知道,很多题目都是主观题,你能回答上来和你能得高分是两码事。第六,复习重点。考研考的就是心态,很多考生往往容易贪多,再加上把握不住重点,所以,越往最后越是急躁,越是觉得需要记忆的内容多,其实核心问题就是没有掌握住重点。第七,很多考生初试后,对复试不够重视,尤其是MPAcc 的考生,报考人大、北外、北语等院校的考生,现在复试的比例越来越高了,所以一定要重视复试,育明教育的复试保过班次,大家可以考虑。 一、2020年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考研真题回忆版 育明教育一对一学员回忆整理 名词解释 1.新城市主义 2.城市双修 3.参与式规划 4.城市的“三区四线” 5.共有产权住房 6.社区网络 7. urban renewal

区域规划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某一特定的范围。所谓特定的,是指人们依照某种需要、目的、标准或功能所划分出来的。 2、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4、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5、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国(地区)内生产总值和国(地区)外净要素收入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6、国民收入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和分配关系的重要指标。它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也就是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净产值。 7、城镇体系规划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8、城镇化水平一般理解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9、城镇空间分布结构城镇空间分布结构是指区域各城镇在地域空间的分布状态和组合形式,包括城镇分布的疏密程度、相对位置、城镇间相互联系的便捷性。 10、经济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1、基础设施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给排水、电力、邮电通讯、街道、路灯、绿地等。 12、城市化地区是划定城市景观地域的一种地理统计单元,主要用于反映城市人口集中的城市联片地区。 二、简答题 1、技术对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引进技术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技术提高了区域的生产效率,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同时也附加了一定的生产成本。引进技术是应综合考虑本区域引进技术的必要性,现有的经济条件、政策条件积极引进技术可能对本区域造成的消极影响。 2、谈谈你对增长极理论的理解。 增长极的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哪些理论模式? (1)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高速度增长战略,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战略目标,强调不断加强资本积累,实行扩大再生产;强调工业化,强调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发展;强调高消费,更多地生产高价值的商品。 (2)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战略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针对“不发展的增长”而提出的,是传统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发展,把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战略目标。(3)自主发展的战略该战略思想是从殖民统治的历史,从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来的。基本战略思想是,要发展就要自立,要摆脱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 (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区域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对外贸易就能刺激经济增长。 (5)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指用国内生产去替代过去依靠进口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6)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4、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有何不同,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区域优势必须具备哪些前提?

城市规划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论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城市规划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就目前城市规划的现状作了系统梳理,针对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对现代化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作了粗浅探讨,以期能够提供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路。城市规划应该以保护环境作为前提条件,以追求和谐作为基本的准则,以人性化作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城市规划现状发展趋势 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 1. 城市规划随意性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规划在建设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天,是城市建设的法律。所有的城市建设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广场,社区街道,景观绿化等建设都应该纳入到城市规划的行列中。然而,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变,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第二,地方领导的更替。第三,利益驱使。首先来自地方的利益,地方政府为了寻求财力大多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城市的规划。其次是个人利益,有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中牟利。这一切都使现阶

段部分城市的规划出现了随意性大特征。 2.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仅要看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于居住,并不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响应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并要求对大型和重要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论是领导还是具体的建设部门往往对此重视不够,致使这些法律法规仅仅是流于形式没法得到落实。 3. 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任何一个城市,从形成到发展,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必定会有大量的文化遗迹。但是在现阶段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蕴涵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量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街等遭到了严重破坏。 4. 追求速度忽视质量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一些城市为了改变形象早出政绩,大搞特搞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1.区域的划分, 依据区域概念划分为均质区和结节区 依据区域特性分为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 基本属性,1.地球空间2.范围界限3.体系结构4.客观存在 结构性分为层次性组织性和稳定性 2.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3.区域科学发展历程 时间20世纪50年代 标志人物,艾德萨,区域科学之父54年,第一个系,宾夕法尼亚大学区域科学系 1958年区域科学学报 区域科学的定义,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4.自然资源的分类1利用目的:农业,药物,能源,旅游2圈层特征: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3按照其属性和用途划分:自然资源分为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自然资源,太空自然资源陆地自然资源分为,土地,水,气候,生物,矿产海洋资源分为生物化学气候矿产海底 1.自然资源的特性: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有限,区域,整体,多用途,社会 2.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 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 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2.劳动分工规律3.产业布局的指向性4.区域利益 3.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 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4.年龄构成: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将全部人口划分为三组,即零到14岁,少年儿童组14到64最青年或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 5.人口自然增长分析四种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 6.技术进步的类型: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型和技术进步型 7.区域分工模式:水平分工垂直分工和混合分工 8.产业按照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资源资金劳动技术知识 9.技术进步的测算1.索洛余值法(增长率方程法)2.科布-道格拉斯函数3.肯德里克(综合生产要素生产率模型) 10.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1.区域比较优势基准2.产业关联基准3.莜原两基准 11.主导产业的带动影响表现:1.回顾影响2.前瞻影响3.劳侧影响 12.产业机构优化的目标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13.极化方式的三种类型1.向心式极化2.等级式极化3.波状圈层式极化 14.扩散方式四种类型:核心等级波状跳跃式 15.影响加工制造业工业布局因素:原料供应状况,市场需求,专业化协作,技术基础 16.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影响布局因素 17.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特点:研究与开发,生产与制造,销售与服务 18.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经济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19.物流中心主导功能分类与功能模式:配送型物流中心,仓储型物流中心,货物枢纽。。。 名词解释1.区域,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3.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内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5.资环承载力: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治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城市规划概论》重点复习

1.城镇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翻译:工匠们在建造城市的时候,每边丈量九里,一边开三个门,城内九条东西向大街,九条南北向大街,每条街都是车轮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城市左边设置祖庙,右边设稷坛,前边是外朝办事的地方,后面是市场交易地,市与朝各占百步见方。) 3.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4.隋唐长安城由宇文恺设计 5.城规之父——希波丹姆——米列都城 6.乌尔城特点:该城有城墙和战壕,面积约88h㎡。人口约30000-35000人。乌尔城平面呈卵形,王宫,庙宇以及贵族僧侣的府邸位于城市北部的夯土高台上,与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区间有高墙分割。夯土高台共七层,中心最高处为神堂,之下有宫殿,衙署,商铺和作坊。乌尔城内有大量耕地。 7.田园城市的概念(定义):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树,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8. 1 2 3 动态性。 总的来说:《雅典宪章》针对当时无计划、无秩序的发展过程导致的各种城市问题,提出理性的功能分区和简单的机械联系,强调物质空间的描述,追求完善的终极状态,属于城市规划理论的无序性向纯理性阶段的转变。《马丘比丘宪章》签于《雅典宪章》引导下的城市改造中,城市活力的丧失,提出城市空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城市的动态特征。属于由《雅典宪章》的纯理性向人性化阶段的转变。 9.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种类型,一定意义上说,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个最小单位。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 10.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所谓“零碳城市”,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环保型城市,也可称“生态城市”。当然,要做到真正的零排放是不可能的,但它作为人类环保的一个理想和目标却是积极的、现实的。 11.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制的理解: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制的理解必须从两个维度展开,第一,从城乡规划的专业角度来看与核心法的关系如何;第二,从一般性法律规范角度来看,该法律规范属于哪一类。 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关系,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体制运行的意义:就在于保证特定规划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实现,因此,规划目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材料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外扩展和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区域规划论文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论文 学校:湖南科技大学 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专业班级:地理科学一班 姓名: 学号:

浅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 摘要: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我国的中南部,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所辖行政区域为主体,国土面积2.8万平方公里,2007年12月,被国家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规划已经成形,现在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它们的改革发展必会给湖南带来不可想象的发展前景,乃至给中国中部地区发展上的带动。之所以选择这个试验区,自有它的区位优势条件,但是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关键字: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促进与带动,区域分析,不足与改善。 正文: 一、长株潭城市群的概括 所谓长株潭城市群,从狭义上说,是长沙、株洲和湘潭这个三个城市。而从广义上说,除了长株潭这三座城市外还加上岳阳、衡阳、益阳、常德和娄底五座城市,建立起“3+5”城市群。以长株潭为城市群核心,共同发展,建设“两型”社会。设立这样的试验区,不仅可以大大地带动湖南的经济发展和提高湖南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娱乐条件,还可以带动湖南周边中部地区的城市与经济发展(譬如江西,贵州等中的一些中小型城市),更言之,如果长株潭城市群的“试验区”很成功的话,国家就可以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发展模式发展其他地区的城市,以加快国家的发展,提高国家总体发展水平。 二、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规划与对周边城市或中部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现今,长株潭城市群规划的关注点在于产业、环境、社会、空间、交通、和机制。规划的思维是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原则,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途径,创建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建设“两型”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核心区发展战略东优西进,提北强南,连城带乡,治江保绿。 主功能区划综合空间的生态适宜评价和现有城镇建设开发强度分析,充分考虑城市集约发展的需要,核心区分为禁止开发地区、限制开发地区、优化开发地区和重点开发地区四类主体功能空间,以此作为建立生态网络和引导空间有序发展与合理布局的基本依据。形成“一心双轴双带”高度集约化、生态型、开放式城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与基础设施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七章区域进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进展战略 第二节进展方向与战略目标 第三节战略抉择 第四节进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 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 第九章区域土地利用与爱护 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 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第四节优势区规划

第五节土地爱护 第十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 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 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 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 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 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节城镇进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第三节城镇进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五节重点地区和要紧都市的进展战略规划

第十三章区域环境规划 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 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 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要紧内容 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 第七章区域进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进展战略 战略那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军事战略指对战争全局的谋略和谋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略研究已超出军事的范围,被引伸到经济、科技、教育、社会进展等领域。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经济进展战略》著作出版后,经济进展战略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亦广泛开始经济进展战略的研究。 战略那个概念,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进展有重大意义。战略研究具有如下特征: 3 / 502

典型城市与区域规划分析课程教学大纲(欧向军编制)

《典型城市与区域规划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英文名称典型城市与区域规划分析 Analysis on Typical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课程代码14130503012 适用专业城乡规划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开设学期第五学期 学分数 2 一、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为选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自产业革命以来西欧和美国的有关典型城市和区域规划、规划哲理、技术和立法等方面问题的演变过程,介绍对比西欧和美国这些发达工业国家的规划经验,总结城市和区域规划方案编制的程序及技术等。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对城市与区域这个复合系统有个初步认识,从系统的观点理解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划方法和基本规划技术,对城市和区域规划形成一个宏观认识。 (二)实践教学类型与任务 1.实践类型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适当进行课外实践教学;以教师引导为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中,教师讲授30学时,案例分析4学时。 2.实践任务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从感性认识入手,从案例入手,通过文字讲述、地图、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城市与区域系统,进而揭示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内涵及空间规划规律,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加深对城市与区域规划的认识和理解。在保证大纲规定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课程的体系安排、学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等,可灵活掌握,适时调整。 (三)教学时数分配表

(四)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成绩占70%。 2.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2分,到课率3分;课程作业数5次,每次5分,作业共25分。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彼得·霍尔著;邹德慈等译,《城市和区域规划》(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主要参考书: 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郭彦弘著,《城市规划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陈友华等主编,《城市规划概论》,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 刘秉镰等,《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张金锁等编著:《区域经济学》(三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郝寿义等,《区域经济学》(二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