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与科举制度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与科举制度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与科举制度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与科举制度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与科举制度

内容摘要: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明清科举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动机、故事情节、结构安排等都烙上了科举的印迹。可以这样说,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是科举制的副产品。

关键词:才子佳人小说科举制度创作动机结构安排

中国封建时代的科举取仕制实行了千余年之久,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众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盛行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这样说,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就是科举制的副产品。

一、才子佳人小说的崛起与科举

在明末清初四十多部才子佳人小说中,已考出里籍的作者大都是江浙一带的人,如江苏的古吴金木散人、古吴娥川主人、吴门佩蘅子、古吴素庵主人;浙江籍的天花藏主人、烟水散人等;同时,小说中主人公的籍贯及其活动场境也多在江浙一带,如金陵苏友白、白红玉(《玉娇梨》),扬州冷绛雪《平上冷燕》),松江燕白颔(《平山冷燕》)、居掌珠(《人间乐》)、昌谷、端容姑(《飞花咏》),姑苏钱兰(《合浦珠》),秀水梅干(《醒风流》),青田管彤秀、卜红丝,丽水司空约、赵如子(《宛如约》),山阴江蕊珠(《两交婚》),等等。郭昌鹤先生发表于1934年的《佳人才子小说研究》,曾对12篇作品进行分析统计,其中在19个才子中,有12人籍贯是江浙;在他们所配的33个佳人中,有24个是江浙人。这些才子大多白皙瘦弱,风流倜傥;才女则乖巧玲珑,细腻婉约,是典型的江浙人体型1。如平如衡“生得面如美玉,体若兼金”,燕白颔“垂髫初敛正青年,弱不胜冠长及肩。望去风流非色美,行来落拓是文颠。凝眸山水皆添秀,依笑花枝不敢妍。莫做寻常珠玉看,前身应是李青莲”。苏友白“美如冠玉,润比明珠。山川秀气直萃其躬,锦绣文心有如其面。宛卫玠之清癯,俨潘安之妙丽。并无纨绔行藏,自是风流人物”(《玉娇梨》)。灵性的江南山水孕育了他(她)们,他(她)们又成为江南诗性文化的呈现者。

自唐宋以后,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文化高于北方的总体趋势已是不可逆转,到了明清时期,这一表现就更为明显。反映在科举上,南方士子中举率遥遥领先,江浙之地更成为盛产才子佳人的风水宝地。据周亚菲《中国历代状元录》统计,产生状元最多的省是江苏,1647-1894年共49人,其中又多集中在苏州,共24人2。明清两朝录取五万多名进士,仅江南八府就占到全国录取总数的15%以上。清代江苏一甲进士119,占全国342名的 34.8%,浙江81名,占23.7%,两地占全国8.5%。张耀翔《清代进士之地理分布》计算出清代二、三甲人物地理分布和各省人才生产率的差异,江苏实取进士数比应取进士数多出7%,浙江多出6.5%。一甲进士中,江苏实得单位数比应得单位数多出219名,浙江124名3。又据《明清进士题名录》统计:在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至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的108年间,共有状元、榜眼、探花、传胪156人,江苏籍66人,占42.3%。明人叶盛云:“礼部会试,三甲之魁与高等,多出苏、松、应天。”4以致江浙人“不识大魁为天下公器,竟视巍科乃我家故物”。

5[4]状元更被形容为苏州的土特产。

江浙地区读书应试蔚然成风,中举数量多,落第数量同样也就难以计数。明人归有光说:“吴为人才渊薮,文字之盛甲于天下。其人耻为他业,自髫龀以上皆能诵习。举子应主司之试,居庠校中有白首不自己者。江以南其俗尽然。”6张岱在《夜航船序》中则说:“余因想吾越,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纲鉴》皆全部烂熟。”7用现代的话说,科举实际上是一种配额内的有限竞争,是一种淘汰率极高的智力游戏。根据现存明朝科举文献及其它文集资料的统计与分析,明代乡试录取率在4%左右,会试录取率在10%左右8。

梁启超概括清代科举考试逐级竞争的情况说:“邑聚千数百童生,拔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拔百数十人为进士。复于百数十进士,拔十数人入于翰林。”9这种竞争的残酷性在江南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清代在全国近300个二级行政区(府、州、厅)中,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500人的共有 11个,其中江、浙、皖地区竟占了9个,而按顺治乙丑年所定各省乡试中额计算,全国共有1428人中额,江、浙、皖地区仅有270人,只占了总数的 19%10。

科举取仕制逐渐形成了“无论文武,总以科甲为重,谓之正途,否则胸藏韬略,学贯天人,皆目为异路”的社会风气11,“天下英俊之士,非此不得进用”。12葡萄牙人曾德昭1667年在里昂出版的法文著作《分成三个部分的中国通史》第八章中说:“这些科举考试构成了国家最重要的事务,因为它事关权位、声望、荣誉及财富。它们是大家关切地注意的目标,是大家关怀备至、魂系梦萦的事物。”13进士录取后,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无上的荣耀。从唐代开始,士人“一登龙门,则身份十倍”。14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说:科举“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15不以进士及第成为士大夫的平生三恨之一16。

《儒林公议》卷上描绘北宋时进士公榜后的盛况道:“每殿庭胪传第一,则公卿以下无不耸观,虽至尊亦注视焉。自崇政殿出东华门,传呼甚宠,观者拥塞通衢,人肩摩不可过,锦鞯绣轱,角逐争先,至有登屋而下瞰者。庶士倾羡,欢动都邑。洛阳人尹洙,意气横跞,好辨人也。尝曰:‘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蕃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17[8]而落榜则被视为人生最大的悲剧。洪迈《容斋四笔》卷第八“得意失意诗”记云:“旧传有诗四句夸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好事者续以失意诗四句曰:‘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落第举人心。’此二诗,可喜可悲之状极矣。”科举得失甚至成为衡量亲情厚薄的依据,《容斋随笔》卷五云:“为兄父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18唐杜羔累举不第,归家之前收到妻子的诗曰:“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到来时近夜来。” 杜羔见诗后竟不敢归,立即打道回京,继续努力19。[2]宋时的《劝学谕》谓“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这就是《两交婚》中甘梦所说的“若空戴儒冠,而一丁不识,岂非禽兽,岂非草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形成给落第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唐李廓《下第》诗描写自己落榜时“榜前潜制泪,众里独嫌身” ——有一种无隙可钻的耻辱和悲伤。《聊斋志异·王子安》写应试举子在等待发榜时,一想到落榜“瞬息骸骨已朽”。落第者不但要承受社会和家庭的多重压力,而且要面对着生存的艰难,“不得手者不良不莠,既不能力田

又不能商贾,坐食山空,不至于卖儿鬻女者几希矣”(《儒林外史》卧闲草堂第二十四回末评语)。科举名额录取有限,机缘仕进者少,落第铩羽者多。侥幸中试者志满意得,富贵荣华接踵而至;不幸落榜者嗒丧还家,境况更为凄凉。诚如《儒林外史》卧评所言:“自科举之法行,天下人无不锐意求取功名,其实千百人求之,得其手者不过一二。”由于明末清初江浙地区士子登第(特别是高第)和落榜的数量都很多,现实中的巨大荣辱反差就尤为凸显,落第者体验的痛苦就异常深刻。

人的任何意志行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指的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具体到文学创作动机,则是指那些来源于现实生活的、能够激活作家的创作欲望、触动文学艺术活动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诱因。才子佳人小说盛行,就与这一时期作家的创作动机有极大的关联。那些在科场上屡战屡败的士人,只得躲进空中楼阁,通过创作小说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表现自己的才学文章;同时,也发泄郁结在心中的缺憾不平,完成某种心理补偿。天花藏主人在《合刻天花藏才子书序》中写道:“每当春花秋月时,不禁淋漓感慨,此其才为何如?徒以贫而在下,无一人知己之怜……顾时命不伦,即间掷金声,时裁五色,而过者若罔闻罔见,淹忽老矣。欲人致其身而既不能,欲自短其气而又不忍,计无所之,不得已而借乌有先生以发泄黄梁事业。……凡纸上之可喜可惊,皆胸中之欲歌欲哭。”其结果是造成了一般文人对科举既欣羡、热望,又怨恨、诅咒的矛盾心态。才子佳人小说作者们不能跻身于科举仕进之途,触发了难以抑制的孤愤,他们不得不借小说来倾吐心声,表现自己穷愁落寞的生活状态。但他们并不是通过揭露和批判的激烈方式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理想世界的营造和眷恋来寻找自己的生活支点,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舒展的壮志和抱负,进而获得心灵的慰藉。在他们笔下,才子多中高第,如苏友白殿试二甲第一(《玉娇梨》)燕白颔、平如衡是会试前二名(《平山冷燕》)梅良玉是状元、陈春生是榜眼(《二度梅》)昌谷是榜眼(《飞花吟》)。状元是“一科之长,文运所系”,20名次越高荣耀越显,因此,在传统小说戏曲中,状元成为科举制度的代表和象征。萧源锦《状元史话》中所附《古代小说、戏曲、弹词中状元一览表》列出宋代至清代65部以状元为题材的文艺作品21。这些作家让自己笔下的才子中高第来实现自己最大的梦想。正是在这样的思想驱动下,大批落第文人纷纷加入到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队伍中,促进了才子佳人小说的繁荣。

二、“才”“情”之界定与科举

在才子佳人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才”“貌”尤其是“才”受到大力推崇。在作者看来,“才”比门第、地位、财富都重要;“才”和“貌”是统一的,有才必有貌,有貌必有才。这种观念在当时来说不无道理,因为在科举时代,虽然盛衰难凭,人生无常,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才”,“才”关乎个人荣辱,家族盛衰,是消弥人与人之间阶级、地位差别的重要手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不管一个家族如何鼎盛,如果子孙不能读书中举,衰败随之将至;不管一个家族如何贫贱,只要子孙有才,有资格参加科举并获得成功,很快就会崛起。唐代举子被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22 晚唐“台阁清选,莫不由兹”。23明天顺二年(1458),李贤奏定纂修专选进士,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所以《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说:“人生世

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只要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才子佳人小说《定情人》中的双星对这一点有很透彻的理解,他母亲主张婚姻应该门当户对,他却认为:“若论门户,时盛时衰,何常之有,只要其人当对耳。”从遗传学的角度而言,才子和才女结婚,子孙中举的可能性就更大,从而保证家族科举的延续性,维持家族的长久繁荣。所以,在才子佳人小说中,不但正面人物婚姻选择重视“才”,如《麟儿报》中的廉清,其父以磨豆腐为生,但幸尚书却不计门第,屈尊纡贵,将女儿许配给他。而且反面人物,尽管自己不学无术,但却以权势相压,欲夺才婿或才媳,如《定情人》中驸马屠劳和暴将军等。

然而,才子佳人小说作者所谓的“才”,首先是诗赋之才,其次才是制举之才。在小说中,男女当事人及其父母通过考诗选才择婿。才子与才女相识相慕,媒介都是诗词唱酬。《平山冷燕》中,十二岁的才女冷绛雪在父亲提出为她张罗婚事时,提出一个条件:“人家总不论,城里乡间也不拘,只要有才学,与孩儿或诗或文对做,若做得过我就嫁他,若做不过,便是举人进士、皇亲国戚却也休想。”最终平如衡“和十四诗机锋紧对”,令佳人心服,得以缔结良缘。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都是在八股竞争中败北的人物,作者推重“诗才”,就隐含了否定制举之才的态度,但最终才子们还得靠八股“金榜题名”,由此反映出作者对科举爱恨交加的心理。

不但才貌是二而一的,而且才情也不可分割。正如《平山冷燕》中冷绛雪所言:“有才之人,定然有情”。有才无情,就像美丽的标本。在《定情人》中,庞襄曾质问双星:“吾兄既非矫情,难道这些娇丽女子,小弟都看得青黄无主﹔而仁兄独如司空见惯,而无一人中意,岂尽看得不美耶?”双星道:“有女如玉,怎说不美。美固美矣,但可惜眉目间无咏雪的才情,吟风的韵度,故少逊一筹,不足定人之情耳。”《平山冷燕》中平如衡也发表过类似的看法:“女子眉目秀媚,固云美矣。若无才情发其精神,便不过是花耳、柳耳、莺耳、燕耳、珠耳、玉耳。纵为人宠爱,不过一时。至于花谢柳枯,莺衰燕老,珠黄玉碎,当斯时也,则其美安在哉!必也美而又有文人之才,则虽犹花柳,而花则名花,柳则异柳。而眉目顾盼之间,别有一种幽悄思致,默默动人。虽至莺燕过时,珠玉毁败,而诗书之气,风雅之姿,固自在也。”有情还不够,还须情为我动才是我心中之佳人,这就是《玉娇梨》中苏友白所说的:“有才无色,算不得佳人;有色无才,算不得佳人;即有才有色,而与我苏友白无一段脉脉相关之情,亦算不得我苏友白的佳人。”情忌浅而须深,若是深情人,“铁也磨穿,石也抱暖,神也叫灵,魂也呼转”(《两交婚》中黎青语)。小说描写才子佳人“始或乖违”,就是为了突出他们生死不渝的“情”,所谓“玉不磨不知其坚,檀不焚不知其香”。特别是《两交婚》中的双星,他对情的理解可以说有革命性的突破。在封建理学中,君臣之纲乃三纲之首,其次是父子之纲,双星却认为:“君臣父子之伦,出乎性者也,性中只一忠孝尽之矣。若夫妻和合,则性而兼情者也。性一兼情,则情生情灭,情浅情深,无所不至,而人皆不能自主。必遇魂销心醉之人,满其所望,方一定而不移。”就是说,君臣之纲只是义务和责任,而夫妻之纲则不但有责任和义务,还兼有情感,比君臣和父子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所以,当他得知所爱的人在选妃途中,投江自尽时,欲撞柱而殉。他岳父江章慌忙跑上前,拦腰抱住,责备他不该轻生,“你今乃朝廷臣子,又且有王命在身,怎敢忘公义而徇私情?”他回答道:“岳父教诲,自是药言,但情义所关,不容苟活。死生之际,焉敢负心?今虽暂且腼颜,终须一死。”他岳父劝他再娶,

以为“人之一身,宗祀所关,婚姻二字,也是少不得的”。双星道:“婚姻怎敢说可少?若说可少,则小婿便不该苦求蕊珠贤妹了。但思婚盟一定不可移,今既与蕊珠贤妹订盟,则蕊珠贤妹,生固吾妻,死亦吾妻,我双星不为无配矣。况蕊珠小姐,不贪皇富富贵,而情愿守我双星一盟而死于非命,则其视我双星为何如人!我双星乃贪一瞬之欢,做了个忘恩负义之人,岂不令蕊珠贤妹衔恨含羞于地下!莫说宗嗣尚有舍弟可承,便覆宗绝嗣,亦不敢为禽兽之事。二大人若念小婿孤单,欲商量婚姻之妙法,除了令爱重生,再无别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在双星看来,男女之情高于一切。

才子佳人小说作者所倡导的情,既有别于色情小说的滥情,也不同于封建理学的无情,而是一种发乎情,止于礼的情。才子佳人相互爱慕,但谨守礼。《定情人》中的双星欲越礼而为,江小姐责备道:“贤兄有美君子,既已下思荇菜,小妹葑菲闺娃,岂不仰慕良人?但男女有别,婚姻有礼,从无不待父母之命而自媒者。…… 贤兄若有心,不以下体见遗,自宜静听好音,奈何东窥西探,习‘挑达’之风,以伤‘河洲’之化,岂小妹之所仰望而终身者也?”《金云翘传》中金生欲在婚前非礼,遭到王翠翘的拒绝。金生质疑翠翘变心,翠翘道:“非变也,有说焉。妾思男女悦慕,室家之大愿也,未必便伤名教。只恨始因情重,误顺良人,及至联姻,已非处子。想将来无限深情,反出一场大丑,往往有之。此固女子不能自爱,一开男儿疑薄之门,虽悔何及!崔、张佳偶也,使其始莺娘有投梭之拒,则其后张生断无弃掷之悲。正其始,自能正其终。惜莺娘轻身以媚张生,张生身虽昵之,心实薄之矣。人见生之弃莺,在游京之日,而不知实起于抱衾之时。再来相访,欲免羞郎之悲,乌可得乎!卓氏私奔,难免白头之叹。西子归越,且遭沉溺之悲。此实女子有以自取之,与良人无与也。愿郎以终身为图,安以正戒自守,两两吹萧度曲,翫月联诗,极才子佳人情致,而不堕淫妇奸夫恶派。前人不必有其迹,后人不必效其尤,则吾二人独踞一席,作万古名教风流榜样,岂非极可传可法之盛事乎!”《好逑传》中的水冰心和铁中玉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两人互有好感,但同室过夜而不及乱。

由此看来,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既反对封建礼学又难以突破封建礼学的樊篱,这可能与其受到阳明心学和东林党人的双重影响有关。僵化的八股文以宋明理学为指导,以程朱解释为标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但从明代中期开始,人们普遍开始反感这种毫无生气的程朱理学,以王守仁“心学”标举“心即理”、“致良知”的命题为开端,人们逐步认可人内在的自然、情感和欲求,反对用外在的天理、规范来压制人的本性,并进一步形成了一股来势凶猛的思想文化新潮。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们都经受了这股思想解放运动的涤荡,对性与情、情与欲的理解,吐露出他们反对八股取仕制的内心呼声。他们在创作中将“情”视为才子佳人形象的生命本体,好色而不纵淫,深情而不佻达,风流而不轻薄才是他们理想中的“才子”“佳人”。但在明末清初,王学左派弊端毕露,受到有识之士的改进或批判或否定,东林党人就重新倡导理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产生和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才子佳人小说难免不受其浸润。

三、“大团园结局”与科举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至所叙述,则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故当时或亦称为佳话。”24这样的结构安排,不难看出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存在着公式化、模式化的现象,其爱情结局无一例外都是才子高中状元,二人奉旨成婚,皆大欢喜。学界普遍认为,

才子佳人小说中的情节和结局,是作者理想的产物,虚构的幻境:“纵情吐气,结一天际想于无何有之乡”,“无异乎浮仙之虚梦,跻显之浮思而已。”25但我们也不能否定它有坚实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宋真宗写过一首著名的《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才子佳人小说的情节结构就是“书中自有颜如玉”观念的演绎。

自科举取仕制推行之初,就流行“榜下择婿”的风俗。唐时新科进士宴游曲江之日,人们竞相观看,“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卿家率于其日拣选东床,车马填塞,莫可殚述。”“有若中东床之选者,十八九细车珠鞍,栉比而至”26这种风俗更是大行于两宋,北宋进士发榜那一天,公卿有女待嫁者,临晨就驱车前往“金明池上路”,这是新进士赴琼林宴的必经之路。新进士经过时,各家争相选人。当日得中东床之选的往往十之八九27。王安石有诗云:“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28

六朝以来婚姻重阀阅的观念在宋代受到沉重打击,出现了重人物重才学的现象。司马光《劝学歌》云:“一朝云路果然登,姓名高等呼先辈。室中若未结姻亲,自有佳人求匹配。”朱彧《萍洲可谈》云:“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试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进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29周密《武林旧事》云:“自东华门至期集所,豪家贵邸,竞列彩幕,纵观其有少年未有家室者,亦往往于此择婿焉。”30

这样,科举的成败就决定着士人婚姻的发展矢向,而门第、财富甚至德行则退居其次。如南宋士人郑烩仰慕宰相陈俊卿的女儿,思念颇苦,他的姐姐劝他道:“莫要闲思量,汝但专精学业,若及第得官,便可做他家女婿矣。”郑烩从此专心学业,终于一举及第,称心如意地娶回了朝思暮想的陈女31。在社会和官场上,对于新科进士的风流行为,不但肯定和欣赏,甚至赞助。孟郊在《登科后》一诗中这样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明人高拱在《议处科目人才以兴治道疏》说:进士由于“众众向之,甚至以罪为功”。32鲁迅指出:“中国婚姻方法的缺陷,才子佳人小说作家早就感到了,他于是使一个才子在壁上题诗,一个佳人便来和,由倾慕——现在就得称恋爱——而至于有…终身约?。但约定之后,也就有了难关。我们都知道,私订终身在诗和戏曲或小说上尚不失为美谈(自然只与以终于中状元的男人私订为限),实际上却不容于天下的,仍免不了要离异。明末的作家便闭上眼睛,并这一层也加以补救了,说是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经这大帽子一压,便成了半个铅钱也不值,问题也一点没有了。假使有之,也只在才子的能否中状元,而决不在婚姻制度的良否。”33[3]鲁迅认为才子及第,奉旨成婚是作家对中国婚姻制度缺陷的理想化补救,其实,在古代中国,男女初时私定终身,不容于父母和社会舆论,后来男子中举做官,又得到父母的承认和社会舆论的赞许。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而且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反映,并不全是才子佳人小说作者们的向壁虚构。在封建社会,才子佳人私定终身大违礼教,不见容于父母社会,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惟一的途径就是才子必须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获取权力。这样,封建家长就不再阻挠了,因为他们最终看重的还是功名富富。《玉娇梨》中吴瑞庵的想法最能代表他们的心声。在吴瑞庵看来,苏友白“人物固好,诗才固美,但不知举业如何。若只晓得吟诗饮酒,而于举业生疏,后来不能上进,渐渐流入山人词客,亦非全壁。”科举顺利,封建家长也就乐意作合才子佳人。这样,才子佳人小说大团圆的结局就必须依赖于科举。《麟儿报》中幸尚书之所以愿意将女儿昭华许配给出身贫贱的廉清,就是断定他将来必

定中举做官。而幸夫人却目光短浅,极力阻挠。昭华小姐明白这一点,她劝廉清道:“小妹自别郎君,深处香闺,谨遵父命,无日不念婚好之盟,无时不念同窗之雅。但因齿发有待,故尔迟迟。又缘两大生嫌,不能亲近,未免此怀不畅。今喜俱各长成,结缡有日,望郎君早占龙头,以谐凤卜。不意郎君一味恃才,无人入眼,竟不以小妹为念,功名存心,惟任性不羁,纵情狂放。致使人情籍籍,内外参差。绛帐之萋菲日生,萱帏之慈恩欲变。使郎弃东床之密迩,坐萧寺之生疏。情已不堪,理宜发奋。郎君奈何随地往还,逢人醉饱。其去墦间,不知有几。良人自污于此,小妹之终身却将谁望。百思不解,午夜踌躇。故乘隙邀君一面,以决中疑。妹心已尽剖于斯,望郎勿讳,须直倾肝胆。”只有“早占龙头”,才能“以谐凤卜”。又如《玉娇梨》写苏友白请叔父苏御史为自己到白太玄家提亲,苏御史说“不稳”,苏友白问道:“为何不稳?”苏御史答道:“你今纵有才情,只是一穷秀才。他科甲人家恐嫌寒微,故曰不稳。以我想来,目今试期近了,我看你才学亦已充足,我与你纳了北监,竟先去求功名。倘得少年登弟,意气勃勃,那时就央吴瑞庵为媒,我再一封书去,就十分有望,不患不成矣。功名既就,婚姻又成,一则遂你之愿,二则满我之望,岂不美哉!”苏友白如梦初醒,立即着手准备应试。《定情人》中的蕊珠小姐就对双星公子说:“君无他,妾无他,父母谅亦无他。欲促成其事,别无机话,惟功名此一条捷径,望贤兄努力。他非小妹所知也。”《铁花仙史》写蔡若兰与王儒珍自幼有婚约,儒珍之父死后,门庭衰落,蔡父欲悔婚,王儒珍得知,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蔡若兰很是着急,劝儒珍道:“若仍执迷,举业一废,坠入轻薄之流,家严闻之不悦,恐姻亲不无意外之虞。”

所以,只有中举做官,才能清除婚姻路上的一切障碍,包括奸臣和小人的作梗和破坏。《玉支玑小传》中的穷书生长孙肖被管侍郎选为东床,但不断受到卜公子的欺侮,后来,他终于认识到,卜公子之所以敢于欺负自己,是因自己未曾进得一步。于是发奋努力,先后中解元、榜眼。于是先前与他结怨的蒯阁老、卜商书后悔不已,纷纷通过他的座师请求长孙肖的原谅。

可见,洞房花烛和金榜题名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从唐小说《李娃传》开始,就表现了这种全新的婚姻观念,一是通过科举打破了门第对于婚姻的阻隔,二是郎才女貌的择偶观,三是助夫成名的贤妻型人物。它反映了新的历史趋向,成为后来才子佳人小说的开端。只要金榜题名,就可以轻易扫除任何障碍,令才子佳人终能如愿。所以,唐代虽是新旧风气并存,但已呈现出科第渐重于门第,郎才女貌渐重于门当户对的演进轨迹。不同的是,明清士人希望通过金榜题名抱得佳人归,唐代士人却是希望借助出身望族佳人的帮助,增加金榜题名的筹码。若是佳人门第低微,始乱终弃就在所难免。所以,唐代的才子佳小说一般是悲剧,而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都是喜剧。

结语

才子佳人小说作者大都是下层文人,他们科场蹭蹬,无钱无势,对权势和佳人却又艳羡不已,于是只有借三寸管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从才子佳人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封建末世文人的普遍心态,即个体生命价值无法在现实的生活中实现,便转而在思想的境界中弘扬的悲剧心态。他们对现实社会制度既充满怨愤、无奈,但又抱着幻想。他们揭露科举制的黑暗,如《铁花仙史》毕纯来道对夏元虚所言:“兄还不晓那些发科发甲的,一大半是钱财上得来。若要真才实学,会有几人?”“就是文昌司命面前,那位魁星,你遭为何一只手笔,一只手却捻着一个大元宝,用不着笔头时,就要元宝来了,所以前人这般制造耳。”他们认为八股取仕制扼杀人性,无法取得真才,但他们最终又不得不通过登第做官

来体现自我的价值,实现自己的婚姻梦想。科举制的实行造成了古代中国与同时代的欧洲绝然不同的婚姻观,正如董家遵在《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中指出的:“欧洲的武士是用刀、剑、拳、脚来达到‘吊膀’的目的,而我国的书生则用诗、词、歌、赋来博得女人的欢心。手段与方法虽然不同,而目的和用心则是完全无异。欧洲的故事和戏剧描述着许多武士与贵妇的风流案,我国的故事与戏剧流传下不少书生与小姐的浪漫史。”34

注释:

1 郭昌鹤:《佳人才子小说研究》,《文学季刊》第1卷第1—2期。

2周亚非:《中国历代状元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3张耀翔:《清代进士之地理分布》,《心理》1926年第4卷第1期。

4叶盛:《水东日记》卷八《兴学勤教》,中华书局,1980年版。

5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6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9。

7张岱:《夜航船》,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8任名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地域特征和兴盛原因》,《曲靖师专学报》第16卷,第2期。

9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梁启超等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9页。

10任名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地域特征和兴盛原因》,《曲靖师专学报》第16卷第2期。

11李东沅:《论考试》,《经世文续编》卷120。

12 《明会典》卷七七《礼部·科举》。

13曾德昭:《分成三个部分的中国通史》,转引自刘海峰《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东南学术》2005年第4期。

14 《全唐文》卷三四八。

15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6见《隋唐佳话》)卷中,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7田况:《儒林公议》,中华书局1985年版。

18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1页。

19出《玉泉子》,见《全唐诗》卷799。

20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七《密访状元》,中华书局1959年版。

21 ]萧源锦:《状元史话》,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第355-366页。

22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23 《唐会要》卷七六《进士》。

2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60页。

25 《女才子书·叙》,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26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散序”。

27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卷三十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王安石:《题临津驿》,《王安石全集》卷第三十三。

29朱彧:《萍洲可谈》卷一,四库全书本。

30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唱名》,西湖书社出版1981年版,第28页。

31 《夷坚志》戊卷二《郑主簿梦》。

32 《皇明经世编》,中华书局二三年代影印本。

33鲁迅:《坟·论睁了眼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4 董家遵:《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8页。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与科举制度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与科举制度 内容摘要: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明清科举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动机、故事情节、结构安排等都烙上了科举的印迹。可以这样说,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是科举制的副产品。 关键词:才子佳人小说科举制度创作动机结构安排 中国封建时代的科举取仕制实行了千余年之久,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众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盛行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这样说,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就是科举制的副产品。 一、才子佳人小说的崛起与科举 在明末清初四十多部才子佳人小说中,已考出里籍的作者大都是江浙一带的人,如江苏的古吴金木散人、古吴娥川主人、吴门佩蘅子、古吴素庵主人;浙江籍的天花藏主人、烟水散人等;同时,小说中主人公的籍贯及其活动场境也多在江浙一带,如金陵苏友白、白红玉(《玉娇梨》),扬州冷绛雪《平上冷燕》),松江燕白颔(《平山冷燕》)、居掌珠(《人间乐》)、昌谷、端容姑(《飞花咏》),姑苏钱兰(《合浦珠》),秀水梅干(《醒风流》),青田管彤秀、卜红丝,丽水司空约、赵如子(《宛如约》),山阴江蕊珠(《两交婚》),等等。郭昌鹤先生发表于1934年的《佳人才子小说研究》,曾对12篇作品进行分析统计,其中在19个才子中,有12人籍贯是江浙;在他们所配的33个佳人中,有24个是江浙人。这些才子大多白皙瘦弱,风流倜傥;才女则乖巧玲珑,细腻婉约,是典型的江浙人体型1。如平如衡“生得面如美玉,体若兼金”,燕白颔“垂髫初敛正青年,弱不胜冠长及肩。望去风流非色美,行来落拓是文颠。凝眸山水皆添秀,依笑花枝不敢妍。莫做寻常珠玉看,前身应是李青莲”。苏友白“美如冠玉,润比明珠。山川秀气直萃其躬,锦绣文心有如其面。宛卫玠之清癯,俨潘安之妙丽。并无纨绔行藏,自是风流人物”(《玉娇梨》)。灵性的江南山水孕育了他(她)们,他(她)们又成为江南诗性文化的呈现者。 自唐宋以后,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文化高于北方的总体趋势已是不可逆转,到了明清时期,这一表现就更为明显。反映在科举上,南方士子中举率遥遥领先,江浙之地更成为盛产才子佳人的风水宝地。据周亚菲《中国历代状元录》统计,产生状元最多的省是江苏,1647-1894年共49人,其中又多集中在苏州,共24人2。明清两朝录取五万多名进士,仅江南八府就占到全国录取总数的15%以上。清代江苏一甲进士119,占全国342名的 34.8%,浙江81名,占23.7%,两地占全国8.5%。张耀翔《清代进士之地理分布》计算出清代二、三甲人物地理分布和各省人才生产率的差异,江苏实取进士数比应取进士数多出7%,浙江多出6.5%。一甲进士中,江苏实得单位数比应得单位数多出219名,浙江124名3。又据《明清进士题名录》统计:在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至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的108年间,共有状元、榜眼、探花、传胪156人,江苏籍66人,占42.3%。明人叶盛云:“礼部会试,三甲之魁与高等,多出苏、松、应天。”4以致江浙人“不识大魁为天下公器,竟视巍科乃我家故物”。

《明清小说》教案

《明清小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知道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简述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成就,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把四大名着的要点制作成表格,训练他们归纳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②使学生知道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在方法上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和文学素养。 ③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④明清文化是明清政治、经济的反映,让学生了解政治、经济(上层建筑)对文化影响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充分调动学生从影视剧、连环画等媒体获得的已有认知,进一步了解四大古典名着的成就。 (2)通过设问、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激活学生思维,理解四大古典名着的思想艺术特色。 ⑶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这些小说多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骄傲。它进一步证明,中华民族具有卓越的创造才能和文化素质,我们应努力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着原作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方法 (1)重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着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处理方法: ①通过让学生制表归纳四大古典文学名着,解决重点;②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与反封建的关系等问题的细致分析,突破重点。 (2)难点:多方面地了解四大文学名着的内容;多角度地理解明清文化作品的时代特点。 处理方法:①通过提前预习、查找资料化解难点;②将影视音像资料、图文资料和学生已有认知巧妙结合突破难点。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视频《红楼梦中人》 师:为筹拍版《红楼梦》,北京电视台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红楼选秀活动。从2006年8月至2007年6月,历时十个月,覆盖了全国赛区,一时间赞许者有之,责骂者有之,反响强烈。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四大名着,除了《红楼梦》还有呢? 生齐声回答:《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师:另外三部名着也在开始筹划翻拍,近来中国出现了翻拍名着热,可以看出这四部名着队我们现在的人依然有极大的魅力。大家知不知道四大名着产生于什么时期? 生:明清 师:这四部小说是明清时小说的代表,那么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读读明清那些迷人的小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中国古代小说,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明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字。到了明朝,小说开始繁荣起来,清朝时继续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最为繁盛时期,盛开了无数娇艳的花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时期出现如此众多的小说呢。我们一

专题 小说阅读——综合运用三要素,准确理解小说主题-讲义

小说阅读——综合运用三要素,准确理解主题 主讲教师:李华北京海淀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课前一开心 从宾馆出来坐上出租车后对女司机说:“去中国银行,顺便找一家五金店买把刀!”汗! 当时我的意思是买把螺丝刀,我没注意到我说错了,这时那个女司机一直看着我非常委屈的说:“大哥我要下班了,你重新打辆车吧。” 当时我就非常生气,恶狠狠的说:“你要下班了在宾馆泊什么车呀!?” 女司机看了看我快要崩溃的说:“大哥那买完刀我不要车钱了你再找辆吧!” 晕!!!这才知道我说错了,赶紧解释了半天,现在想一想都感觉对不住人家女司机。 知识梳理 阅读思路: 理解小说的主题 读伟大的小说,捧起前与放下后你已判若两人! 怎样理解小说的主题 1、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3、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怎样理解小说的主题 分析把握人物性格极其命运 ↓ 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 作者想通过人物的性格或命运赞扬什么、批判什么、反思什么,使我们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哪些认识或有益启示。

金题精讲 题一: 画手 ①国画大师莫教授带有两个学生,男的叫朱孟,女的叫滕香。女的伶俐乖巧,男的敦厚沉稳,两个人莫教授都喜欢,可相比滕香的灵活机巧,莫教授更喜欢朱孟的刻苦踏实。 ②莫大师最擅长人物画。人物最难画手,最传神是眼睛。手要画好,非下苦功不行,眼要传神,需有灵气。画人物眼睛,滕香有先天优势,远胜朱孟;画手,滕香竟不如朱孟十分之一。 ③莫教授常指着滕香画中人物的手批评她,要她多向朱孟学,要下苦功。滕香这时就会不满地白朱孟一眼,朱孟却浑然不觉。 ④滕香知道自己根本无法跟朱孟学,她缺少他那份勤奋。朱孟的全部生活都在画室里,似乎他活着就是为了画画。而滕香不会这样,她要化妆打扮,要逛街,她永远也下不了师兄那份功夫。 ⑤莫教授常慨叹:“论天资谁也比不上滕香,她要能有朱孟的刻苦勤奋那就没人能比了。”滕香一撇嘴,心里暗暗与导师顶嘴:就您那得意弟子也难比过我,不信走着瞧。 ⑥新一届青年美术家画展又要开始了。本来莫教授鼓励两个人都去参展,叫他们好好准备作品,可临到最后,改了主意,他看着滕香送交的作品说:“画手你还差得远,去了也白去,这次画展就不要参加了吧。” ⑦滕香噘起嘴。参加高级别的美术展是她盼望已久的,若能在这种权威性画展中获奖,就可能一举成名。滕香不满导师的决定,心道:是骡子是马总得拉出去遛遛。 ⑧寄交作品的最后期限就要到了,朱孟的作品由导师选定后报了上去,而滕香却瞒着导师偷偷向大赛组委会寄交了自己的作品。 ⑨大赛组委会本来是邀请莫教授担任评委的,因有自己的学生参加,莫教授采取了回避。美术展经过初评、复评,获奖名单终于出来了。看到获奖名单,莫教授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料到排在头一名的竟然是滕香,而他最得意的弟子朱孟却屈居第三。 ⑩无论怎么说,美术展的前三甲竟有两个是莫教授的学生,这事引起了轰动。记者们蜂拥而至,请莫教授评论他们的作品,特别想听听大师对此次美展第一名滕香的那幅作品的看法。 ?面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莫教授既高兴又尴尬,竟不知如何评说。两幅作品画的都是一个翩翩起舞的少数民族女子,体态婀娜,美丽动人,曼妙传神。当然从线条笔墨上来看,朱孟的画更见功力,特别是画中少女轻盈舞动的纤纤玉手,竟给人一种柔软可触、呼之欲出的感觉,绝非一般画家所能画出。 ?然而,为什么却是滕香得了第一名?因为滕香根本没有画手,画中少女的手是虚的。那虚拟中的少女之手更给人无限的遐想,旋舞中的少女似乎在不停地变换着各种舞姿,令人目不暇接,妙不可言。 ?朱孟的画,专家给予的评价是:功力技巧一流,但画风太实,难以给人联想遐思,回味太少,缺少余音绕梁的韵味。而滕香的画正是胜在朱孟的欠缺上,莫教授对她这种避短就长、藏拙取巧的胜出,说不出是欣慰还是悲哀,面对记者的提问,竟无言以对。 ?滕香在一边得意地笑了。朱孟没有不平,只是淡淡平和地对师妹道:“你这是投机取巧……”滕香一撇嘴:“忌妒……”朱孟厚道地笑笑,没反驳。 ?最后,莫教授半开玩笑半叹息地说:“现在就兴这个。演员是相貌丑的讨喜,作品是少人看的获奖,画画当然也就是画不如不画的好了。”朱孟若有所思。 ?赛后,一切又归于寻常,朱孟仍整日泡在画室里…… ?研究生毕业,两人都留校当了教师。两位年轻的国画才俊,为画院增色不少。莫教授希望二人能珠联璧合,可滕香瞧不上朱孟,嫌他愚笨。 ?又一届美展开始筹备了。画院推荐二人一起参赛,希望他们能为画院争得荣誉。这回朱孟寄

中国古代才子佳人

中国古代才子佳人 中国古代才子佳人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两千年前的《诗经》,在开篇就为我们描述了男女相恋,中国古代最为人称道的爱情故事,莫过于那些才子佳人的相知与相守的感人轶事!其中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坚守,或陆游与唐婉的凄美,无不深深感动着一代代的人!古人读书的最好境遇或许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而茫茫凡尘能有一位红颜知己可谓人生之幸事!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7年),字长卿,四川南充蓬安人,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善鼓琴,其所用琴名为绿绮,是传说中最优秀的琴之一。 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击剑,被汉景帝封为武骑常侍,但这并非其初衷,故借病辞官,投奔临邛县令王吉。临邛县有一富豪卓王孙,其女卓文君,容貌秀丽,素爱音乐又善于击鼓弹琴,而且很有文才,但不幸未聘夫死,成望门新寡。 司马相如有次赴宴,在席间应众人盛邀弹琴,而卓文君与内室听到了如此精湛的琴艺,且出自闻名天下的司马相如之手,不免与悄悄用琴弹和起来,而对其早就神望的司马相如于是借琴声大吐爱慕之意! 他弹琴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后由于遭卓父的反对,双双约定私奔。(据称是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对私奔的恋人!) 卓文君也不愧是一个奇女子,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这对爱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大大方方地在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 后人则根据他二人的爱情故事,谱得琴曲《凤求凰》流传至今。 关于金屋藏娇的阿娇和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陈阿娇原为汉武帝的表妹,两人从小就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年少的汉武帝刘彻曾经许下了金屋藏娇的诺言,并再其为帝后立阿娇为皇后,可后来由于阿娇嫉妒汉武帝的新宠卫子夫而被打入冷宫!为了让刘彻回心意,她派人给司马相如千金,求其为她作赋,这就是后来流传千古的《长门赋》! 陆游和唐琬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可是后来由于陆母不满于陆游只流连与儿女私情,不顾功名,于是迁怒唐婉。逼迫陆游将其休回家,后唐婉有嫁为人妇,不料丈夫早逝,一人孤苦生活。多年以后,陆游游学归来沈园已是物是人非,只余些许凄凉,感念唐婉的深情,于是作《钗头凤》题与墙头:

小说阅读主题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主题分析 五、概括小说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小说主题高考设题方式有三类:概括、评价和探究。对主题比较单一的高考往往以概括的形式考查,对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的,往往以评价、探究的形式考查。 (一)常见题型: 1、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4、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二)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小说的标题看、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作者的思想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了什么情感。 (三)主题探究题分类与挖掘途径: (1)思想情感意蕴探究 ①通过形象来实现。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通过叙事来实现。用故事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手法(隐喻、象征等)暗示。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通过环境描写,反映人物生存状的时代背景。

(2)思想意蕴、情感意蕴探究 所谓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 所谓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虽说二者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之中的,探究时特别要善于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析探究所附着的意蕴即可。 (3)启示(思考)类探究 启示(思考)类探究题是近年新增的一种题型,这类题型有启发性,更容易让考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类试题,要求在准确把握人物精神实质、关键语句内涵及丰富主题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生活写出自己的感受、启示等,侧重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类题型是一种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拓展延伸的题型,多由小说所写的内容、人物、主题而感,向“现实”或“人生”延伸,有时也可借鉴“写法”作审美探究。无论哪类探究,紧扣文本内容,结合现实(人生)等角度读出“自我感悟”是其基本要求。 (四)解题思路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如《祝福》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如《第9车厢》可以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理解作者所要揭示的不负责任、思维定势的危害。 ③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上去思考。这可以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来把握。如《第9车厢》中的“正常人”。 ④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理解小说主题的目的。 (五)答题格式 小说通过……情节,刻画了……形象,反映了/表现了/批判了/颂扬了……现象/性格/情感/思考。 如《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却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深切地表达了对底层劳动妇女的同情和关心,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配套练习

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

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 孤灯、古卷、白衣、细雨。都成汴京的旖旎繁华,泡软了白衣卿相柔弱的脊梁。烟花巷柳,依约丹青屏障。从此,风流事,平生畅,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初识柳永,是因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或许才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吧。从此,那个文人墨客的影子总是萦绕于脑海:一袭白衣行走于烟花巷柳,秀口一吐是才子词人,大笔一挥自是白衣卿相。 一脉清光,一盏淡茗,再读柳永。 我因他流寓江淮、大志不伸而惋惜,却又羡慕其放浪不羁、高洁傲岸。《望海潮》一出,形成了“柳永式”的豪放词风,“东南形胜,三关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此词一出,便广为传颂,他亦因此名噪一时。多少次,我因他踌躇满志、三度落榜而黯然,黯然那个茫茫百感的惆怅文人。初考进士落第,即写下“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的感慨之作来抒发牢骚,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长期流连于坊曲之间,在花柳丛中寻找精神的寄托。这或许要要感谢宋仁宗,是他的御笔一挥,成就了奉旨填词的白衣卿相,斑斑酒渍,酿诗填词。也就是在此时,他与谢玉英相识于江洲,见他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一读而知心,才情相配。遂而昼夜畅谈,她读懂了她的前世,他明了他的今生。都是人间惆怅客,不知何事泪纵横。她自始至终地渴望在他身边,抚摸那忧伤的脸,将眉间的雾霾

吹散。他又何尝不是如此?后来馀杭任上的三年,即使结实再多的江浙名妓,却不曾忘情于她。可是,他们注定无法相依相守。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她是第一次长亭送别,他又一次晓风残月。才子佳人,“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有人说他说“千古第一情种”,更是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才子。李白有才气,苏轼也有风流,但说风流才子,恐怕李白与苏轼难以望其项背。 一步踏尽一树白,一桥轻雨一伞开,一梦黄粱一壶酒,一身白衣一生裁。最肯忘却千般虚名,求一世清闲,我欲问尘中客,浮生能有几年。最愿将那万种风情,皆遥寄江月,共看长江水送流年。

才子佳人小说女性意识浅析

才子佳人小说女性观浅析 王明梅 摘要:盛行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是以描写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故事为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爱情婚姻理想和人生价值观的一类小说。小说大胆突破了过去文学作品对女性描写的局限,塑造了众多集色、才、胆、情等诸多完美品质于一身的佳人形象,这些鲜明独立的女性气质充分地展现了佳人们追求独立个性和婚恋自由的女性意识,不仅冲击了封建礼法制度,更体现了时代对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呼声,闪耀着“至情人性”的人文色彩。这与明末清初时期个性解放思潮有着密切联系。尽管小说存在着浓厚的理想化倾向,但在文学史上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才子佳人小说女性观爱情婚姻观女性意识至情人性个性解放 继唐传奇之后,出现了一大批备受瞩目的才子佳人小说,主要以《玉娇梨》、《平山冷燕》、《定情人》、《玉支肌》等为代表作的小说,当我们把眼光投向小说中的佳人时,眼前立即就会呈现出一片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象:一位位柔情似水,惊艳绝伦、才华横溢的才女们,犹如一朵朵鲜艳夺目的鲜花,将当时的文苑点缀的如诗如画。 那到底是什么样的气质让佳人们如此美轮美奂呢?《醒风流》第五回这样说道:“佳人乃天地山川秀气所钟,有时

姿色,十分聪明,更有十分风流。十分姿色谓之美人,十分聪明谓之才女,十分风流谓之情种。三者中有一不具,便不谓之佳人。”[1]也就是说,真正的佳人必须“色”、“才”、“情”三者完美结合,缺一不可。此外从文本来看,“胆”也是佳人必不可少的品质。这样“色”、“才”、“胆”、“情”四者的合一,就构成了才子佳人小说的女性观。 这类小说在对女性的描写上,与以往的风格有所不同,不再把女性的外貌美作为描写重点,作者一反传统模式,把她们从封建礼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她们的存在价值才情、胆识进行了重构,大力颂扬了女性的才华与智慧,大胆的赋予她们以才色双馨、情智兼备的品格与面貌进入小说世界。彰显了明末清初在受到个性解放思潮影响下,佳人们冲破传统大胆追求爱情婚姻的勇气与胆识,小说传达出来的婚姻观及女性意识富有浓厚的个性色彩和新鲜的时代气息。 一佳人形象的完美缔造 (1)色在我国以描写爱情婚姻为主题的小说源远流长,在这些传统文学中女子一般具有貌美的容颜的特点,这是男子爱慕女子的必备因素之一。早在文学作品《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卫风硕夫人容貌时就有对女性美的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2]这种女性审美观对后世女性美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才子佳人作者也塑造了

明清小说整理

明清小说 ---By cly 中国长篇小说的模式是章回体,中篇文言小说主要集中于明嘉靖朝时期,小说地位在明万历朝时期第一次得到较普遍肯定。 万历中期以后,出版中心由福建移至江浙。 梁启超提出“熏浸刺提”,概括小说的四种艺术感染力是“熏”、“浸”、刺、提。 影响小说创作的五个主要社会因素是作者、读者、小说理论、出版、官方文化政策 书坊主越位、对小说进行编创被称为熊大木模式(余象斗杨尔曾) 康熙二十六(1687)年,清政府正式颁禁毁小说令。 由改编向独创过渡的小说类型有:拟话本小说神魔小说 拟话本小说:《石点头》《照世杯》《十二楼》《豆棚闲话》 写过谴责小说的人物:曾朴李宝嘉 《金瓶梅》是:通俗小说章回小说 三言二拍(短篇白话小说): 三言:作者冯梦龙《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 二拍:作者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抱瓮老人将“三言”“二拍”中的作品选出40篇,编成《今古奇观》 三话: 剪灯新话、剪灯余话、觅灯因话 《三国演义》人物: 典韦陆逊吕蒙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指的是曹操毛宗岗评点 《红楼梦》人物: 紫鹃林红玉傻大姐标志着明清小说由改编到独创这一过程的结束学界一般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书商程伟元伙同文人高鹗续作的 《水浒传》人物: 燕青乐和(铁叫子)石秀杨志宋清金圣叹评点 《金瓶梅》人物: 宋惠莲陈经济清代初年张竹坡以评《金瓶梅》闻名 《儒林外史》人物:严贡生杜慎卿周进(哭昏)牛浦郎杜少卿牛浦郎婴宁马纯上匡超人名言:“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聊斋志异》人物:青凤纪昀批评其是“一书而兼二体” 明代蒲松龄编写的一部志怪传奇的文言小说。近500篇。多是神仙狐鬼精魅故事。表现的却是作者对人生、社会思考的结果。在艺术上情节丰美,叙述语言平易,具有诗化倾向。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旧红学”(清代乾嘉年间至1921年以前)的代表人物是王国维,“新红学”(1921到1954)的代表人物是胡适、俞平伯 话本与拟话本:

才子佳人相亲活动策划方案

才子佳人相亲活动策划方案 地产营销总监的辞职报告 某某地产领导:您好!面对房地产冰期的阴霾,为了节约成本与人力支出,并消除职场疲钝所产生的“7年之痒”,在第一个法定端午节刚刚结束之时,我不得不遗憾而凄婉地正式 向天工地产提出辞呈。在过去的6年中,天工地产给予了我很多很多,尤其是把我从一个 房地产门外汉培养成了业内的专业人士。为此,我将永远对天工地产充满感激之情,这种 情愫亦将永远伴随我未来的人生旅程。XX年4月17日,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我到天工地产报到的日子,它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XX年6月10日,也将是我不会忘记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正式向天工地产提出辞呈,它同样会铭刻在我的脑海之中。除了父母与自己的生日以外,我还将永远记住前述两个日子。因为这几个日子,要么赋予我生命,要么改变我人生,要么使我懂得为人的基本准则-孝道。尽管如此,天下没 有不散的宴席,世上没有不谢的花朵,为了自己自以为是的未来,我也必须向天工地产提 出辞呈,并按公司的规定办理离职手续。在天工地产的5年,是我努力的5年、学习的5年、进步的5年、感动的5年,也是刻骨铭心的5年。多少风雨历程,多少日日夜夜, 多少同仁们夜以继日、日以追夜的共同作战场面,多少始于惊心动魄终于喜笑颜开的事件,多少……令人数不胜数的感人场景,一出出、一幕幕,似乎随时都在我的眼前闪现,让人 荡气回肠,令人浮想联翩。人生没有多少5年,也没有多少能有深刻记忆的5年,但在天工地产的5年,也许将成为我生命中最为闪光和值得回味的5年。天工地产的未来还很漫长,我的人生也还很漫长。无论将来如何,我将继续关注天工地产,并在竭尽所能的情况下帮助天工地产。在为自己祈祷的同时,更为天工地产祝福,祝自己未来幸运,也祝天工 地产一路走好!我相信自己的人生会很精彩,我也深信天工地产的未来会更加精彩!以上 辞呈,恳请批准。谢谢!此致 敬礼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4.2 小说阅读 主题多样性探究

主标题:探究主题多样化 副标题:它不是直接概括主题,而是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因此要重视哦! 关键词:命题形式,解题方略,典型示例 难度:4 重要程度:5 内容: 小说的主题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主题的深刻与否实际上就决定着小说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就必须理解它的主题。有时候,小说的主题具有不确定性。就是所说的“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不同人看来,同一篇小说,其主题可能有不同的解读。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探究。 一、命题形式:探究小说主题的多样性,设题方式通常有: 1.从某某故事中你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思考)? 3.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4.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你认为是什么主题,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 5.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二、解题方略: 1.应该到题材中去寻找。题材中蕴涵着主题,是主题分析的重要材料和依据。鲁迅的小说《药》,写了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意在揭示在封建制度下人民受统治阶级麻痹毒害而陷入愚昧无知,革命者为了解放民众而献出生命,民众不但不理解他,反而吃他的血。这样,题材的意义就不仅揭示了民众的麻木不仁,而且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悲哀。如果小说中被杀的不是革命者而是一般人,或是普通强盗,那么主题就会是另一种了。 2.探究小说的主题,还必须联系小说的社会环境。如果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环境缺少了解,是很难获取小说的真正内涵和主题的。 3.探究小说主题的多样性,还必须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创作个性和情采风貌等,也有助于理解小说的主题。我们了解了鲁迅的创作意图,就能顺利地理解《药》的主题。 4.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技巧,也是理解概括主题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技巧,准确理解人物形象,就能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 三、典型示例: 2010年安徽卷小说探究题 1

第二节 才子佳人小说的源流发展及代表作家作品

第二节才子佳人小说的源流发展及代表作家作品 才子佳人小说勃兴于明末清初,但写才子佳人婚恋故事的文学作品却有一段源远流长的历史。人们认为,先秦小说《穆天子传》中已经孕有才子佳人小说的胚胎,汉代史书《史记》之《司马相如列传》里的文君私奔故事已有才子佳人故事的意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如《搜神记》中的《紫玉》、《王道平》等人鬼恋情故事,《世说新语》中《韩寿偷香》故事,更已具才子佳人小说雏形,叙述宛转的唐传奇中,《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飞烟传》等作品,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才子佳人小说佳篇,宋元说话中的“烟粉”类故事继续发展着才子佳人的故事类型,元末明初的文言小说《娇红记》曲折细腻而感人,使才子佳人故事进步到一个新阶段,明中叶这类文言小说更多涌现。与此同时,宋元明白话短篇小说中这类故事发展得更有规模,逐渐走向成熟。此外,在元明杂剧和传奇剧中,才子佳人作品成为引人注目的类别,《西厢记》、《牡丹亭》使才子佳人的爱情获得了很高的美学价值。 在文言小说、白话短篇小说、杂剧传奇戏剧等各种类型的才子佳人作品的综合影响下,才子佳人小说迅速走向成熟和兴盛。明代末年出现了一批中短篇通俗才子佳人小说,如《鼓掌绝尘》中的“风集”和“雪集”,就是两个较长的才子佳人故事,已堪称身形完备的才子佳人小说。大约在清顺治初年及南明尚存时期,第一部标准的长篇才子佳人小说《玉娇梨》问世,从此开始了才子佳人小说在明末清初约七八十年的繁荣发展,形成一个势力强劲、影响广泛的小说流派。大约到了乾隆、嘉庆时代,才子佳人小说逐渐衰微,但一直到晚清和民初,还能在鸳鸯蝴蝶派小说中见其余绪。 天花藏主人是才子佳人小说及其流派的奠基人,也是才子佳人小说创作最多最有成就的代表作家。其姓名、籍贯至今尚无定论,故生平不详。现知与天花藏主人名号有关的小说有16种之多,或署“著”、“述”,或署“编次”、“新编”,或作“序”,分别是:《玉娇梨》、《平山冷燕》、《两交婚》、《定情人》、《画图缘》、《金云翘》、《人间乐》、《玉支玑》、《锦疑团》、《幻中真》、《飞花咏》、《赛红丝》、《麟儿报》及《梁武帝西来演义》、《济颠大师醉菩提》、《后水浒传》,多为才子佳人小说。《梁武帝》、《济颠》、《人间乐》未必是他的手笔,《金云翘》、《幻中真》、《后水浒传》则已考定非其所作,已能肯定为其所作的是《玉娇梨》、《平山冷燕》、《两交婚》,《定情人》也极有可能出其笔端,余则待考。 《玉娇梨》、《平山冷燕》及《定情人》都是才子佳人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品。 《玉娇梨》(又称《双美奇缘》)是长篇才子佳人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才子佳人小说情节模式的开创性作品。书名取自女主人公白红玉(后改吴娇)、卢梦梨的名字。全书二十四回,写正统年间太常正卿白玄有女名红玉,美貌善诗,佞臣杨廷昭御史欲娶为媳,而其子杨芳不学无术,遂遭拒绝。于是杨御史阴谋陷害白玄,荐其出使番邦议和,并欲强娶红玉。白玄毅然出使,不接受要挟,将红玉托给妻弟吴翰林。吴翰林改其名为吴娇,养为亲生,告假避祸还金陵。偶见才子苏友白题诗,爱慕其才情,欲招为婿,不想苏友白误将丑女吴颜认做吴娇,不肯屈就。白玄出使归来,亦告病避还金陵,以考诗方法择婿。苏友白赋《新柳诗》应考,却被居心叵测的张轨如掉包,幸被红玉查明真相,又请苏友白题了《送鸿》、《迎燕》二诗,约为婚姻,然后让其进京求吴翰林保媒。另一书生苏友德冒苏友白之名,求得翰林作媒信,到白府骗婚,又被红玉识破。苏友白应试进京遭劫,另一才女卢梦梨,慕苏友白之才情,女扮男装,与之相会,并以嫁妹名义与之暗订婚约,且赠金助其进京赶考。苏友白中了进士,只选了杭州推官,访梦梨、红玉皆未见,却被抚台杨廷昭逼婚,遂挂冠而去。后改称柳生,与改名皇甫员外的白玄相遇,白玄爱才,欲招为红玉、梦梨之婿,二女不知柳生即是苏友白,守情不嫁。后来苏友白改授翰林,终与二佳人成就“双美奇缘”。 《玉娇梨》中的正面形象具有不畏权贵、坚守人格的思想品质,在忠奸斗争中是非分明,正气凛然,追求婚姻幸福的男主人公宁失功名前程,挂冠辞官,也不屈从苟且上司的强迫婚姻,始终追求自主自由的美满爱情和婚姻。《玉娇梨》所创造的试诗择婿、小人捣乱离间、功名成就团圆等情节,为后起的才子佳人小说不断摹仿而成为模式。 《平山冷燕》二十回。署荻岸散人编次,荻岸散人亦即天花藏主人。书名取自男女主人公平如衡、山黛、冷绛雪、燕白颔四人的名字。因叙四人婚姻故事,故又名《四才子书》。作品写先朝时,皇帝命百官赋《白燕》诗,皆做不出,大学士山显仁遂献十岁小女山黛所作《白燕》诗,天子大喜,赐玉尺以“量天下才子”,并御书“宏文才女”赐之。一晏公子因受山黛题诗讥笑,串通给事中窦国一,诬告山显仁以“十龄乳儿”冒充才女,有欺君之罪。皇帝乃命文臣周公梦、夏之忠、卜其通及山人宋信四位知名学者前去考诗,均被山黛考败。窦国一与宋信因而被贬。为讨好山显仁,宋信与窦国一逼买维扬民间才女冷绛雪,送往山府为婢。山黛爱其才,与之姊妹相处。冷绛雪因代山黛给皇帝题诗,被皇帝“暂赐女中书”。时洛阳才子平如衡、松江才子燕白颔,相约化名到山府考诗。山、冷二才女扮作记室1对试,二生双败叹服。然山黛、冷绛雪均曾偶识燕、平二人诗才,才子佳人,早已情心暗通,只不得相遇。后燕白颔状元及第,平如衡亦是探花郎,御赐才子才女联姻,燕娶山黛,平娶冷绛雪,两对夫妻,四位才子,才美相宜,成就风流爱缘。 《平山冷燕》通过文臣才士诸男子皆被比败等情节,颂扬了女子的才华和智能,冲击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性别文化。作品中又颂扬皇帝圣明、社会升平,并御赐才子才女成婚团圆,这种结局方式影响了后来很多才子佳人小说,成为一种模式。 《定情人》,十六回,不署撰人,首序署“素政堂主人题于天花藏”,天花藏主人各序多题“天花藏主人题于素1记室:古代官名,负责记录、起草表章等工作,旧时亦用作秘书代称。

明末清初小说选刊目录(中国风系列)

明末清初小说选刊目录 明末清初小说选刊,沈阳之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平装压膜本,另已知以普通平装形式出版至第四函,与压膜本绝大多数重复。据主编林辰言,全书计划出60种,以下目录不全,希望藏有该丛书或知情的博雅君子补正。 1.后水浒传四十五回,青莲室主人辑,郑公盾校订。1981年11月第1版。书前有“彩虹桥上客题于天花藏”的序,藏大连图书馆。本人另藏1985年第2次印刷本,删绣像。 2.赛红丝十六回,有“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序,吴庆先校点。1981年12月第1版。后收入1985年7月出版之《明末清初小说第一函》。 3.后西游记四十回,佚名著,“天花才子点评”,于植元校点。1982年2月第1版。据“本衙藏版”本校点。本人另藏1985年第2次印刷本,称1981年11月第1版,与前矛盾,又删去绣像及校记等。 4.续西游记一百回,张颖、陈速校点。据张颖、陈速藏同治七年鱼古山房本校点。1986年7月第1版。 5.平山冷燕二十回,天花藏主人序,李致忠校点。1982年3月第1版。今存最早为顺治十五年刻本,藏大连图书馆,据校。后收入1985年7月出版之《明末清初小说第一函》。 6.世无匹四集十六回,古吴娥川主人编次,林辰校点。1983年2月第1版。据大连图书馆藏清刊本校点。 7.定情人十六回,序署“素政堂主人题于天花藏”,李落、苗壮校点。1983年8月第1版。据大连图书馆藏清初写刻本校点。后收入1985年7月出版之《明末清初小说第一函》。 8.云仙笑五册,天花主人编次,朱眉叔校点。又名《云仙啸》。1983年9月第1版。 9.春柳莺十回,南北曷鸟冠使者著,石庐拚饮潜夫评,曹惠南校点。1983年9月第1版。 10.女才子书十二卷,文言。鸳湖烟水散人著,马蓉校点。1983年9月第1版。又名《闺秀佳话》、《女才子传》、《美人书》、《情史续传》。乾隆十五年新镌之大德堂刻本,藏大连图书馆。本人又藏1990年印本,仅封面更动。 11.金云翘传二十回,青心才人编次,李致忠校点。又名《双合欢》。1983年10月第1版。据大连图书馆藏“本衙藏版”本校点,有天花藏主人序。后收入1985年7月出版之《明末清初小说第一函》。 12.玉支矶二十回,天花藏主人述,周有德校点。1983年11月第1版。据大连图书馆藏华文堂刊本校点。后收入1985年7月出版之《明末清初小说第一函》。 13.归莲梦十二回,苏庵主人(素庵主人)编次,马托校点。1984年7月第1版。据大连图书馆藏“得月楼藏版”本校点。 14.锦香亭四卷十六回,古吴素庵主人编次,丁令威校点。1984年9月第1版。据大连图书馆藏“歧园藏板”本校点,缺卷二之四回,参校鼎翰楼本、经元堂本、本衙藏版本并补入残缺。又名《绫帕记》,石印本改名《睢阳忠毅录》。本人又藏1990年印本,封面有更动。15.白圭志十六回,博陵崔象川撰,徐红岚、韩锡铎校点。1985年6月第1版。据清江左书林刻巾箱本校点,又嘉庆十年绣文堂刻本和上海觉悟社铅印本。 16.玉娇梨二十回,荑秋散人编次,韩锡铎校点。收入1985年7月出版之《明末清初小说第一函》,据大连图书馆藏“本衙藏板”本校点。压膜本未见。 17.麟儿报十六回,序署“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卜维义校点。晚出本改名《葛仙翁全传》。收入1985年7月出版之《明末清初小说第一函》。压膜本未见。 18.飞花咏十六回,序署“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宋嘉哲校点。收入1985年7月出版之《明末清初小说第一函》,据大连图书馆藏清初刻本校点。压膜本未见。

(完整版)英国小说的发展史

英国是一个在北大西洋的骇浪中颠簸的小岛国,其面积仅相当于美国的六十分之一。然而,它却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英国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成为近代大工业的开路先锋,从而把全世界推进到工业时代;英国也是最早实现资产阶级政治变革的国家,为西方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树立了样板;英国人求实、理性和科学的精神则奠定了人类现代科学思维的基础,丰富了人类的精神宝库。在诗歌领域,英国人同样有理由自豪:英国诗的深刻性和多样性历来为世人称道;英诗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高潮——16世纪后期的文艺复兴诗歌、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歌、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主义诗歌——成为世界诗歌交响曲中的华彩乐章;而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一群优秀的英国诗人,则能站在世界诗歌天才的前列而毫无愧色。 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人向以稳重著称。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这样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素质使其文学的发展沿着历史长河缓缓而行,中间没有被切断和被阻隔之感。传统与变革和谐地交织,一方面以内容与形式的不断革新推动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以浓厚的传统意识制约着每一次变革,使之不致成为脱缰野马。在传统与变革的冲突中,走互相融合的道路,这是英国文学发展历史的显著特色。 毋庸置疑,英国小说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大景观。它如同促使其滋生与进化的社会土壤一样,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改弦易辙,急剧演变。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英国小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魅力的艺术工具,对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像英语一样,自它形成的那一天起,英国小说便建立了自己的规则和体系,虽东学一点,西借一点,却以坚定的步伐向前发展。引人注目的是,尽管英国小说起步较晚,其历史比诗歌和戏剧短得多,但它却发展迅猛,变化巨大,流传甚广,其影响和作用早已大大地超过了诗歌和戏剧。究其原因,英国小说不仅具有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和人物形象生动等特征,而且还因其篇幅灵活、形式多样,语言通俗和艺术精湛而备受广大读者的青睐。经过无数作家的认真探索和反复实践,当代英国小说在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上与它早期的雏形已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英国小说的崛起完全符合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其小说艺术的发展既是社会进化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文学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应当指出,英国小说艺术,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事实上,它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同英国当时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状况息息相关。就此而论,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不是一种孤立或自发的文学现象,而是与英国的社会变化以及异域(尤其是欧洲各国)文化的繁荣昌盛彼此交融的。当然,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与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秩序。这种规律和秩序不能通过抽象的、主观的或形而上学的方法来解释,而只能通过对历代小说文本的考察与研究来加以揭示和验证。然而,在深入探讨英国小说艺术的具体特征与美学价值之前,很有必要对其历史概貌和演化过程作一番简要的概述。 作为一种公认的叙事性散文文学体裁,英国小说已经具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从理论上讲,英国小说形成之日,便是其艺术问世之时。当然,小说艺术被作家接受并得到读者的理解和评论家的认可需要一个过程。但迄今为止,西方评论家对英国的第一部小说究竟始于何年及出于何人之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塞缪尔·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 1689-1761)的书信体小说《帕梅拉》(Pamela, 1740),有人说是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的冒险小说《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 1719),也有人说是约翰·班扬(John Bunyan, 1628-1688)的宗教寓言小说《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上集1678,下集1685)。

小说阅读专题知识考点归纳

小说鉴赏专题知识考点 一、命题角度。 角度一:把握故事情节 角度二:揣摩人物形象 角度三:注意环境描写 角度四:概括探究主题 角度五:理解小说标题 角度六:品味语言特色 角度七:分析写作技巧 二、小说常识。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A、正面描写 人物B、侧面描写 C、细节描写 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激化,达到高潮前的过程 小说三要素情节C、高潮:矛盾冲突尖锐,决定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 发展前景 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A、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 环境 B、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 命题角度一:情节 题型 1.情节概括类; 2.情节手法类(情节安排的好处或合理性等); 3.情节作用类(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一)情节概括类 [ 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 (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④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理清小说情节结构 如:《项链》一文的情节是: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偿还因项链所欠的债务

——得知真相:项链是假的。 如:《清兵卫与葫芦》一文的情节是:清兵卫爱好葫芦(开端);清兵卫买到喜爱的葫芦(发展);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高潮);葫芦被卖出高价(小高潮);清兵卫改变爱好(结局) 。 (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 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等。 (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 《面包》也可以从场面入手,第一个是卧室内的场面,第二个是厨房内的对话场面,第三个是第二天晚饭时的场面,抓住这些场面,就能概括出本文的故事情节。 (二)情节手法类(情节安排的好处或合理性等) (1)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如《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①“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2)、结构手法: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线索、照应、悬念、对比、起承转合、突转、衬托等。 如:《项链》的结尾,当路瓦栽夫人告诉佛来思节夫人,为了还她的项链自己付出了十年艰辛,佛来思节夫人告诉她,那件项链是赝品。这确出乎读者意料,但仔细想来,并不突兀。 这之前有几处铺垫:路瓦栽夫人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慷慨应允,珠宝店老板说他只卖过装珠宝的盒子,以及归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连盒子也没打开看看的漫不经心,这些都暗示项链并非珍品。假如缺少这些铺垫,结局就会显得突兀和不可理解。(三)情节作用类(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 两种题型]: ①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 解题指导]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 一是结构上: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这就需要考虑情节本身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二是内容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