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

知识要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何认识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意义\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健康

1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生理无重大疾病。

真正的心理健康标准:生理健康(身体无重大疾病)、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健康的定义:

(1)在身体、智力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理发展成最佳的状态。——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2)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展自己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心卫联

4心理健康的两层含义:

(1)无心理疾病(2)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5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自我评价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第二节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秩序:心里康宁—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疾病

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

神经症、各类精神障碍

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

精神病)

二心理障碍定义:通常是一般心理问题积累、迁延、演变的结果,个体的主观体验痛苦,社会适应不良,社会功能损害较大,常伴有病理性变化,不经过专门治疗难以自行消失:主要有神经症、人格异常,性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严重性排列):

一般困扰--情绪及行为障碍--精神障碍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生活适应问题、自我认识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问题、就业问题、家庭关系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压力来源:1.经济压力2.人际压力3.情感压力4.前途压力5.学业压力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焦虑障碍、心境障碍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个体原因、学习教育、社会、家庭

第三节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发展的必备素质

(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1)现代社会需要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变革社会要求人才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功发展的需要

1、对自我进行积极的调整。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B充分认识自己与接纳自己 C积极地进行人际交往

D学会管理和调整情绪 E培养个人自立能力 F适应角色的要求

2、寻求心理帮助。

3、作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第二章适应与发展

第一节适应与发展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

1.健康生活的需要:适应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最基本的标志,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人生是一个不断使自

己适应(自然、社会)环境的过程。

2.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3.成功人生的需要:积极的适应就是发展。面对着当今我国剧烈变革着的社会,面对着无数的挑战和机遇,谁拥有

良好的适应能力,谁就能够获取成功。“生活的成功与否,要看适应能力与其内外机遇调剂融合的难度是否相对应”

第二节适应与发展的含义

一、什么是适应:适应是一个人通过不断调整自身,使其个人需要能够在环境中得到瞒足的过程,适应也是自我与环

境和谐统一的良好的生存状态

人与环境适应通过两种途径实现:1、人自身做出改变2、环境改变(但有一定限度)。通常的情况下,人们选择环境,改变环境是有一定限度的,大多数的时候,人与环境的适应要求人自身做出调整,适应既定的环境。

人的适应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就需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二、什么是发展

1 人的发展是指人生的发展,是人身心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变化的过程。

2 人的心理发展是伴随着人的身体发育成熟,人的认识、情感、能力和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完善成长的的过程,它是一个人整一个人生当中行为和心理的发展的过程。

3 人的发展不是被动地取决于环境,人的心理活动、人对自我的认识、人的个性特点、人的积极主动精神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 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允许他和帮助他,使他自己的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环境不赋予人潜能,是人自身以萌芽或胚胎形态具有这些潜能。每个人都存在潜能,环境只是才能发展条件,而非决定因素。我们认为:潜能发挥的重要条件是个人的实践,个人在具体环境条件下能动的活动。将环境中的有利因素统一在自己能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就能获得积极的适应。

5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青年和成年阶段,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必须处理好自我适应和发展的问题。

6埃克森认为,发展亲密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于个人能否进入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节大学生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新生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

A理想和现实落差引起的失落感,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期望太高,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奋斗目标。

B自豪感和自卑感的矛盾

C轻松感和紧迫感的矛盾

D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大学生最易遭受的心理冲突

A感情无以寄托的孤独感 B生活适应和自理能力较差

C人际交往的困惑 D异性交往情感难辨的困惑感

E优势地位丧失的失落感 F缺乏目标和追求的空虚感

第四节新生适应不良心理调解

适应新环境、生活适应问题、学习适应问题、人际适应问题

第三章认识自我

第一节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它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

(1)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心理结构形式)

自我意识:

A自我认识: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

B自我体验:对自己态度的认识

C自我控制:对自己的行为态度和对他人态度的控制

(2)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内容)

自我意识:

A生理自我:对自己身题状况的认识和评价

B心理自我:对自己心理和个性特征的认识和评价

C社会自我: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作用的认识和评价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埃克森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阶段:婴儿、童年、学前、学龄初、青春、成年早期、成年、成年晚期

(三)自我意识的特征

A客观性(在于同别人比较,分析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B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

C形象性在于自己在自己心目中和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展现(自我评价、自我增强、自我表现)

D独特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与独特的形态)

E倾向性(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有一定的倾向性)

(四)自我意识的功能

1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功能: 主动进取性/被动消沉性

2自我情绪体验的功能:自尊心的功能、自信心的功能、自我控制的功能

(五)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地位

2.社会文化环境

3.家庭环境

4.角色扮演

5.他人的评价

6.参照群体

(六)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青年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分化(也称为自我发现期)----自我矛盾----自我同一

青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A自我评价趋于稳定和成熟

B自我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

C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和容貌

D道德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调适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1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之间的矛盾

2理想(希望、愿望)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

3自尊和他人认同的矛盾

4自立和依附他人的矛盾

5自尊、自立与逆反的矛盾。集中表现为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1.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2.加强自我意识的修养:获取积极自我的道德、美的体验

3.加强自我实现意向的调整

三、自我评价

(一)涵义

1.自我评价的概念: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和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2.自我评价发展的一般规律:评价他人行为-评价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

3.意义:正确对待处理个人和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自己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事求是是评价自己、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

4.自我评价包括社会比较和自我估价

(二)大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全面性、客观性、主动性、矛盾性

(三)自我评价的偏差

1.过高的自我评价,表现为自负:(1)对自我理想化(2)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3)社会暗示,社会对青年过高的期望

2.过低的自我特点,表现为自卑:(1)对自我的贬抑(2)过分比较(3)外界暗示

(四)自我评价的心理调适

1.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评价自我

2.通过他人态度对自己的态度来评价自己

3.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

4.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借活动成果评价自我

5.客观、辩证的评价自我

第二节个性

一、个性的概述

(一)个性的含义:不仅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指一个人的真实自我.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心里面貌,即一定条件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二)个性的特点

(三)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个性的心理特征

(四)个性与心理过程的关系:(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统一整体,是构成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个性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个性影响和制约心理过程的进行

二、个性的倾向性

含义:是对个人的现实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

组成: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中最高层次)

(一)需要:

(1)需要是现实要求的反应:生物需要、社会需要;一切需要都带有社会性

(2)个人的一种主观状态。

人类行为模式:需要-动机-行为

结论:人类缺乏什么就追求什么

(3)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的需要层次理

[由高到低排序](最高)自我实现的需求——尊重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人类需要呈波浪状态

(二)动机

1含义:是发动和维护活动的个性倾向性(一种内在心理活动和内部运动),是活动的动力和方向。

2动机的功能:引发功能、指引功能、激励功能

3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4必要条件:需要和刺激

(三)兴趣

1是一个努力趋向某种客体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或者说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2兴趣对活动的作用:(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对未来的准备作用,对正在进行活动的推动作用,对活动创造态度的促进作用(激发创造性)

3分类按内容分:物质兴趣、精神兴趣

按目的分:直接兴趣(活动本身)、间接兴趣

4兴趣的品质

5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兴趣对象即需要对象,是需要的表现形式,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

(四)爱好——是兴趣的进一步发展,兴趣是爱好的前提

(发展:有趣—乐趣—志趣)

(五)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理想指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个人理想具体体现为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制约社会理想。

信念是人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信念的特征:实践性、稳定性、偏倾性、亲和性、多样性信念的强度:取决于主体的信任强度信仰是高层次的信念世界观是信念体系,即一个人对世界中的看法和态度,是个性倾向的最高层次,影响人的整个心里面貌

1对人的影响非常大

2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就是哲学

3阶级世界观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

4世界观包含四个成分:认识因素、观点因素、信念因素、理想因素

三个性心理特征

含义: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组成:气质、性格、能力(以性格为核心,影响人的言行举止)

(一)气质是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天赋性、稳定性、可变性)

1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指向性的动力特征2环境、教育、年龄的增长可使气质的某些特征改变

3气质的心理特征:外倾性和内倾性情绪兴奋性可塑性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

4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

5气质对生活、教育的意义:

A气质是一个选择职业的依据之一

B利用气质类型的不同来教育和培养学生

(二)性格指的是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

1性格和气质的联系性格与气质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性格对于气质:性格一定程度上可以掩盖或改变气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气质对于性格:气质会影响一个性格的形成,气质作为性格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变量,在个体早期阶段表现出来。气质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气质影响性格特征形成和改变的速度。

2二者区别:(1)起源: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气质是天生的,与人的高级神经类型有关。

(2)性质:性格有好坏之分,符合某种社会规范的态度和行为便认为是好的;而气质没有,它是一个人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动力特点,与行为内容无关

(3)可塑性:性格的可塑性大,性格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与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的“合金”。其主要是人在后天形成各种复杂的条件反射,环境对性格塑造比较明显,相对气质也比较容易改变;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高级神经的特点不同,气质特点也不同,高级神经活动有先天性,所以气质的可塑性比较小,变化比较慢。

4 影响气质的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主观因素4.社会实践

(三)能力指的是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绩效的个体心理特征,包括智力(个体一般基本能力,即人的资质水平。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注意、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倾向(个体可以发展的潜在能力,特指人的可以发展的特殊能力)、成就(个人通过教育和训练,对学说、知识和技能方面所达到的较高水平)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定义不同:知识是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客观结果,而能力是制约这种认识进行的主观因素;

知识的多少可以说明一个人对自然,社会的了解程度,而能力的强弱则关系到能否根据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来改变它们,促进它们的发展。技能反映人对某些事物及其关系认识的结果,只不过这种结果是以行为的形式被人掌握而已。故有些人知识、技能水平相同而能力差异很大,而有些人则能力相同而知识、技能水平不同

二者紧密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能力要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中才能得到形成和发展2气质与能力的关系。

区别:含义不同: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活动的必备特征。是否决定活动效率的差别:能力直接决定效率,而气质不直接影响;是否取决于先天性的差别:气质具有先天性,取决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能力除先天性外,主要在于环境和教育。

联系:气质是发展能力的重要前提,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促进一个人的气质特征的改变。

3能力的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智力类型的差异、专门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影响能力的因素:个人、教育、社会、实践、勤奋等

能力的培养:教学和学习、社会实践、培养兴趣、勤奋努力

知识能力:生存体验、专业技术、哲学头脑

对21世纪人才能力的一种观点:A知识能力B行为能力C角色能力

第四章了解心理过程

第一节认识过程

认识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是主体接受对象信息、形成和储存印象,并对它们进行整合加工,

甚至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相比,认知过程侧重于客体

一、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提供了内外环境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二、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以感觉为基础,知觉特性: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良好图形;

知觉的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恒常性。

缪勒-莱耶错觉、潘佐错觉、多尔波夫也错觉、爱恩斯坦错觉。

错觉:知觉不能正常表达外界事物的特征。

三、注意: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1指向性2集中性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性质: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

四、记忆:人所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即人脑对外界输入信

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理解:记忆与感觉、知觉不同,记忆是积极能动的活动,记忆是保存个体经验的形式之一。

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遗忘。

识记:记忆的开端和基础,包括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意义识记、机械识记\保持:记忆的中心。

记忆的分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信息的存储复述:机械复述、精细复述。

信息存储的条件方法:A复习要及时。

B正确合理分配时间,分散复习好于集中复习。

C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D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利用外部记忆手段/注意用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记忆信息的提取

再认:指的是人们对感知过、体验过或思考过的事物,当它再次呈现时仍能认识的过程

影响再认的因素:依赖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回忆:回忆的策略和条件——联想

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一般概念: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有困难\遗忘的进程:艾宾豪斯遗忘进程

其他影响因素:数量、性质、学习程度、态度

五、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

想象与思维是交织在一起的,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想象和思维都是高级认识过程。

想象和思维的区别:想象加工的材料是表象,结果以形象的形式表现

思维加工的材料是语言,结果以概念和思想形式表现

表象:把过去感知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也叫表象。

表象的特征:直观形象性、片断不稳定性、可操作性、初级的概括性。

表象的作用:直观形象性、初级的概括性是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表象可操作性使表象成了想象的素材,表象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是从感知后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没有表象,思维难于发展起来。

想象的分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幻想:理想(符合现实发展规律)空想(不符合现实发展规律,不可能实现)。

想象的功能:预见、补充、替代、调节/想象的综合过程:粘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六、思维

含义:是人脑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反映

特性:概括性、间接性

思维的过程:外界信息输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比较和概括是思维的结果。

思维的种类: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性思维、逻辑思维\经验思维、理论思维\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常规思维、创造思维

第二节情感过程

一、情绪和情感的性质和功能

(一)情绪和情感

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状态的体验。

构成:主观体验、外部体验、生理唤醒。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区别: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具有较大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的特点。

情感:与心理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的特点。

联系: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二者相互依存,情绪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和表现形式,离开

情绪,情感无法表达,情感是情绪的深沉内容和本质内容。

(三)功能:适应功能:影响人类生存的主要因素

动机功能:心理活动组织者。

组织功能;信号功能: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一)情绪状态的分类

心境(沵漫性)

激情:强烈的、爆发性、为时短促、带有明显外部表现的情绪,通常由对个人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

意识狭窄:激情状态之下表现为认识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控制,由意外突发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二)情绪的表达:面目表情、姿态表情、手势表情、语调表情

第三节意志过程

概念: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有意志参加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

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意志影响认识,认识是基础

二、意志行动的分析

(一)采取决定阶级

1.动机斗争:

A双趋冲突(前有断崖后有追兵) B双避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C趋避冲突(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D多重趋避冲突

2.目的确定。

3.行动方式选择。

4.行动计划的确定。

(二)执行决定阶段(执行决定意志行动的关键和中心环节)

1.克服困难

2.经受成功与失败体验

三、意志品质: 自觉性判断性自制性。

如何培养:

1.明确实际可行的学习目的

2.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3.充分发挥集体与个体作用

第五章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第一节挫折心理

一. 挫折概念:个体在从事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导致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

态.(强调情绪体验)

二. 遇到障碍时作出三种选择:

1.改变行动,绕过障碍,达到目标

2.改变目标,从而改变行为方向

3.在障碍面前无路可走,不能达到目标—挫折

三.挫折的种类

需要挫折【因为各种原因造成行为者的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自认为应得到而未得到受挫)】1.需要冲突:若干需要发生矛盾冲突,又未能妥善解决2.需要挫折:外界的条件阻碍

丧失挫折: 【自认为本来应是自己所有的东西却在一定条件下失去(自认为不应失去却失去而受挫)】

行为挫折:【行为者在一定动机支配下并有了行动的意向,但因各种条件影响行为无法付诸时的情绪状态(行为动机过程)】

目标挫折【行为者在行为过程中由于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不能达到目标时的情绪状态(行为过程)】

四.挫折产生的原因:

1.客观因素(外在原因):自然因素(生老病死和自然灾害等)、社会因素(社会条件;政治、经济、文化···)

2.主观因素(内在):生理:身体、外貌、健康、心理(自我估计不适当、抱负水平过高)

3动机冲突

4.不合理,不切实际的需要(享乐主义、绝对民主、绝对平均主义)

五.挫折容忍力:个体遭遇挫折时,能够摆脱其困扰而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邓小平“三落三起”)

影响挫折容忍力的因素:

生理条件、个性心理品质、过去的经验学习、对挫折的知觉判断、具有优良心理品质的人容忍力高

六.挫折的自我调节

(一)正确认识挫折,深入分析原因

1、挫折具有两面性,积极与消极并存

2、深入认真总结挫折的原因,吸取经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二)确定适度的抱负水平(把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

(三)进行自我鼓励(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明智的思想鼓励自己,摆脱失败情绪的纠缠、解除

由挫折而产生的不良情绪的困扰,鼓励自己振作精神、恢复乐观、积极的态度,唤起自信心)。

(四)改善和消除挫折情绪。

(五)运用心理防卫机制,减轻心理压力。

1、合理化作用:葡萄酸作用、甜柠檬作用、推诿(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缓引成例。

2、替代作用:升华作用、补偿作用、表同作用、投射作用、反向作用、压抑作用、幽默作用。

史学概论题目整理

史学概论 1,谈谈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天命神学史观是一种唯心史观,它的突出特点是把人类社会历史的一切现象及其变化的终极原因归结为天命或种种神灵意志。 阶段 (一)古希腊史学 1.希腊神话 2.《荷马史诗》:是一部反映希腊原始社会历史某些片段的英雄史诗,史料价值很高。 3.希昔阿德:他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并赋予历史变化以某种连续性和方向性,向真正意义的历史学迈进了一步。《田功农时》描述的不是神和英雄的活动,而是凡人的劳动生活。 4.希罗多德:他努力从人事的角度探讨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战争的结局,注意观察分析历史事变之间的因果联系,充满了人本主义精神;他注重史实的考订。草创了历史叙述体。《历史》(《希波战争史》) 5.修昔底德:他具有比希罗多德更为彻底的人本主义精神,他认为“人是第劳 重要的,其它一切都是人的 动成果。”他注重利用原 始资料,对一切资料都加以严格的批判考证;发展完善了

历史叙述体。《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二)古罗马史学 1.李维:《罗马史》(《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他大力宣扬爱国主义,赞颂罗马 的历史及罗马人祖先的美德和业绩,讴歌罗马历史上的英雄,用罗马先人的美德来针砭时弊,唤起人们继承和发扬祖先的美德。 2.塔西佗: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以“道德史家” 著称。他的历史著作被后人称为“惩罚暴君们的鞭子”。在史学思想上,他主张记事载言须摒弃一切主观不良动机。《历史》、《编年史》 (三)罗马人统治时期的希腊史学 1.波里比阿:《历史》(《通史》)把整个地中海地区视作一个统一体加以研究,注意各不同地区历史事变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通史。他研究历史,不限于陈述历史事件,还努力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他提出了一套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他主张历史研究的目的和功用是以史为鉴,因此,历史研究的任务是求真;波里比阿还对史学家的素养提出了要求。波里比阿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四)中世纪史学一基督教史学

分离工程

《分离工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分离过程是将混合物分成 的两种或几种产品的操作。 2、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写上字母即可)超滤属于 、 过程;沉降属于 ;共沸精馏属于 、 过程。(A. 平衡分离 B. 传质分离 C. 机械分离 D. 速率分离) 3、膜分离的推动力可以是 、 或 。 4、宽沸程混合物闪蒸的热衡算更主要地取决于 ,因此将热衡算放在 循环中。 5、相平衡状态下,从热力学上看,整个物系自由焓处于 ;从动力学来看,相间 。 6、化学工业中最常使用的结晶技术是 和 。 7、MESH 方程分别指 ; ; ; 。在BP 法中用M 、E 方程求解 。 8、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时,活度系数法计算相平衡常数的简化形式是 。 9、液液平衡的分离因子又称为 。 10、相平衡指的是混合物或溶液形成若干相,这些相保持着 而 的状态。 二、单项选择题 1、气液平衡的分离因子又称为( ) A. 相对挥发度 B. 分配系数 C. 相对选择性 D. 回收率 2、根据图中恒浓区(阴影部分)的位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HNK 为分配组分,LNK 为非分配组分; B. HNK 为非分配组分,LNK 为分配组分; C. HNK 为分配组分,LNK 为分配组分; D. HNK 为非分配组分,LNK 为非分配组分; 3、公式V i L i i f f K / 适用于下面哪种情况?( ) A. 汽相为理想溶液,液相为理想溶液; B.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理想溶液; C. 汽相为理想溶液,液相为非理想溶液; D.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

N表示() 4、在设计变量中,e a A.装置设计变量数 B. 单元固定设计变量数 C.单元可调设计变量数 D. 装置固定设计变量数 5、HNK表示() A.分配组分 B.重关键组分 C. 重非关键组分 D. 轻非关键组分 6、液液平衡的分离因子又称为() A. 相对挥发度 B. 分配系数 C. 相对选择性 D. 回收率 7、分离丙酮-甲醇的共沸物,加入下面哪种物质可使的丙酮成为轻组分?() A. 水 B. 乙酸甲酯 C. 正己烷 D. 乙醚 8、图Ⅰ中的汽相浓度变化曲线,描述的是图Ⅱ中的哪个区域?() A. 属于1区 B. 属于3区 C. 属于4区 D. 属于6区 三、判断题 1、在共沸精馏中,共沸剂的加入量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必须根据物料平衡严格控制。( ) 2、物理吸收过程的吸收热,对理想溶液来说就等于溶解热。( ) 3、在用焓做换热器热量衡算时。不同组分焓值的基准态可以不相同。( ) 4、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塔内会出现恒浓区,同样在最少理论板下操作塔内也会出现恒浓区。( ) 5、对于萃取精馏塔,在溶剂回收段,原溶液中各个组分的分离作用仍很大。( ) 6、所谓最低共沸物,是指共沸物的沸点温度比构成共沸物中任一组分的沸点温度都低。( ) 四、名词解释 1、分离媒介: 2、萃取精馏 五、简答题 1、如何核实闪蒸问题?(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2、画出萃取精馏的流程简图,指出萃取剂的加入位置,并说明原因? 3、请将萃取精馏与共沸精馏相比较,说明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作者:————————————————————————————————日期: ?

地理科学导论 第一章地理学概述 第一节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地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的"理";"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表层空间。更具体的说,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中发生的空间尺度的现象、过程、机理和规律等的的学科。 人地关系就成为研究地理学的核心。 ●二、地球表层系统与地理环境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地球表层的圈层组成主要有五部分的内容: 1.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部分,包括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一部分。岩石圈的表层还可分为土壤圈和沉积岩石 圈。 2.水圈水圈即指地球表层中的各种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以及岩石、土壤孔隙中的地下水,最大 厚度约20公里左右。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00km3,海洋水占96.5%,面积占71%,陆地淡水占3.5%(其中冰川占1.74%,地下水占1.7%),地表淡水仅占0.6%。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的形式进行周而复始地循环,有其大循环与小循环。 3.大气圈大气圈即指地球的气体部分。从上到下主要分为:电离层——中间过渡层——平流层——对流层。对 流层的厚度约为8—18km,平流层厚度为从对流层顶到50km,中间层为从平流层顶到85km,逸散层为从85km往外的空间范围。电离层又可分为三层,最外的层次称为逸散层,次外层称为暖层. 大气中氮、氧成分占99%(N2占78%,O2占21%),此外还有少量的Ar、CO2、O3、H2O以及微粒物质。对流层中集中了大气成分的3/4,其中99. 9%的大气集中于大气层50km高度以下。 4.生物圈生物圈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其中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岩 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相互接触交融的地带,大致在地面、水面上下100—200米范围以内。地球上有动物100多万种,植物有34万种,微生物4万种,植物占生物有机质量的90%。 5.人类圈人类圈又称为智慧圈、技术圈、文化圈等,指人类及人类所创造的人工物质环境。"智慧圈"的概念是前苏联 学者维尔纳茨基在1945年提出的。他认为:"智慧圈是地球新的地质现象,在这里首次成为巨大的地质力量。他能够而且应该以自己的劳动和思想改造自己的生存领域,与过去比较是根本的改造" 。人类虽然也是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它具有新的,自己所独有的特性,因而,使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圈层与生物圈分开,但是却渗透于自然演化形成的生物圈,二者相互共存。它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各圈层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各圈层间不是绝对的、彼此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但除了固体岩石圈和大气圈以外,其他圈层也不都是处处连续的。因此对各个圈层的划分应从宏观上、整体上相对的去理解。 1.地球各个圈层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 2.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转换与循环(1)物理循环:大气、海洋的环流及其相关联的热量输送、水分循环;地壳升降、平移运动及其带来的物质、能量循环等过程。(2)化学循环:岩石、矿物溶解成分以及其在土壤中的循环;大洋中的碳酸盐等的沉积过程;大气中氧气的生成与消耗过程。(3)生物循环: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生物之间的食物链等与生命活动相联系的过程。(4)所有这些的循环过程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作用影响到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能量平衡、转化与循环。 (三)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与基本特征 1.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指各要素组成部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的分布与配置关系。 分层结构:各自然地理要素按照环境条件而发生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异,各自集中于地球表层的一定空间部位形成的空间结构。上下圈层结构、表面的垂直地带性。地域结构:地球表层的地域分异,及其形成的地域子系统的次一级地域单元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包括了自然地域系统、人类社会的政区系统。自然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特征;海陆梯度地带性特征;自然地理区划

生物分离工程期末考试试卷B

试卷编号: 一、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总计9分) 1.Bioseparation Engineering:回收生物产品分离过程原理与方法。 2.双水相萃取:某些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的水溶液超过一定浓度后可形成两相, 并且在两相中水分均占很大比例,即形成双水相系统(two aqueous phase system)。 利用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的水溶液可形成双水相的性质,Albertsson于50年代 后期开发了双水相萃取法(two aqueous phase extraction),又称双水相分配法(two aqueous phase partitioning)。 3.电渗:在电场作用下,带电颗粒在溶液中的运动。 二、辨别正误题并改正,对的打√,错的打×(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30分) 1.壳聚糖能应用于发酵液的澄清处理是由于架桥作用。错(不确定) 2.目前国内工业上发酵生产的发酵液是复杂的牛顿性流体,滤饼具有可压缩性。错 3.盐析仅与蛋白质溶液PH和温度有关,常用于蛋白质的纯化。错 4.超临界流体是一种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可用于热敏性生物物质的分离。 对 5.膜分离时,当截留率δ=1时,表示溶质能自由透过膜。错 6.生产味精时,过饱和度仅对晶体生长有贡献。对 7.阴离子纤维素类离子交换剂能用于酸性青霉素的提取。对 8.卡那霉素晶体的生产可以采用添加一定浓度的甲醇来沉淀浓缩液中的卡那霉 素。 9.凝胶电泳和凝胶过滤的机理是一样的。错 10.PEG-硫酸钠水溶液能用于淀粉酶的提取。对 11.乙醇能沉淀蛋白质是由于降低了水化程度和盐析效应的结果。对 12.冷冻干燥一般在-20℃—-30℃下进行,干燥过程中可以加入甘油、蔗糖等作为保 护剂。对 13.反相层析的固定相和流动相都含有高极性基团,可用来分离生物物质。错 14.大网格吸附剂由于在制备时加入致孔剂而具有大孔径、高交联度,高比表面积 的特点。错(不确定) 15.PEG沉淀蛋白质是基于体积不相容性。错 三、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20分) 1.对于反胶束萃取蛋白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 在有机相中,蛋白质被萃取进表面活性剂形成的极性核里 B 加入助溶剂,可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萃取带正电荷的蛋白质 C 表面活性剂浓度越高越好 D 增大溶液离子强度,双电层变薄,可提高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的能力 2.能进行海水脱盐的是:C A 超滤 B 微滤

史学概论练习题

史学概论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史学概论》课程是阐述有关(历史学)学科学习与研究基本问题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2.历史学的核心内容是(历史观)。 3.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著作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一书。 4.“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开创了西方史学的历史叙事体先河。 5.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标志着唯物史观理论的正式形成。 6.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著作是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一书。 7.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代表作有《日耳曼尼亚志》、《罗马史》、《编年史》。 8.意大利第一位著名的人文主义史学家是(布鲁尼),代表作有《佛罗伦萨史》。 9.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汤普森)的代表作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10.20世纪中国新考证历史学派中最有史识的史学家是(陈寅恪)。 11.美国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是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代言人,著作有《元史学: 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话语的比喻:文化批评论集》等。 12.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 13.古代希腊史学中,最有代表性的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色诺芬。 14.唯物史观从人类(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15.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史学巨著。 16.现代科学形态的考古学萌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17.20世纪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杰出史学家代表是(布罗代尔)。 18.20世纪西方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史学流派是法国的(年鉴学派)学派。 19.1955年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最先提出“全球史”的概念。 20.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关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代表作是(侯外庐)主编的《中国 思想通史》。 二、单选题 1.1930年( B )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是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开山之作。 A、梁启超 B、郭沫若 C、胡适 D、王国维 2.中国古代自( C )正式设立史馆,史官制度开始趋于规范化。

分离工程综合复习资料

《分离工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 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 超滤属于 、 过程;沉降属于 ;共沸精馏属于 、 过程。 A. 平衡分离 B. 传质分离 C. 机械分离 D. 速率分离 2. 膜分离的推动力可以是 、 或 。 3. 相平衡状态下,从热力学上看,整个物系自由焓处于 ;从动力学来看,相间 。 4. 宽沸程混合物闪蒸的热衡算更主要地取决于 ,因此将热衡算放在 循环中。 5. 推导Underwood 公式所用假设是:1) ;2) 。 6. 根据右图中恒浓区(阴影部分)的位置, HNK 为 ,LNK 为 。 7.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时, 活度系数法计算相平衡常数的简化形式是 。 8. 液液平衡的分离因子又称为 。 9. 化学工业中最常使用的结晶技术是 和 。 10. MESH 方程分别指 ; ; ; 。 11.分离过程是将 分成 的两种或几种产品的操作。 12.平衡分离过程是借助 ,使均相混合物系统变成 ,再以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处于 的两相中 为依据而实现分离。 13.传质分离过程用于各种 混合物的分离,其特点是有 发生,依据 的不同,传质分离过程又分为 过程和 过程。 14.活度系数的基准态是指活度系数等于 的状态。 15.从动力学上讲,相平衡是指相间 为零的状态。 16.膜分离过程包括 、 、 、 、微孔过滤、气体分离等多种分离过程。 (第6

17.恩特伍德公式的假设条件是(1);(2)数。 18.由设计者指定浓度或提出要求的两个组分称为,其中相对易于挥发的组分成为,不易挥发的组分称为。 19.相平衡指的是混合物或溶液形成若干相,这些相保持着而的状态。 20.吸收过程是用液体处理气体混合物,是利用不同而达到分离有关组分的传质分离过程。 21.分离媒介包括和。 22.离子交换的步骤分为、、交换反应、、五步。 23.相平衡常数计算方法有、两种计算方法。 24.最小理论塔板数与无关,只取决于。 25.萃取剂的作用是和。 二、简答题 1. 试描述“逆行精馏”效应,实际操作中如何减弱或消除? 2. 萃取精馏流程中,溶剂加入口如何确定?解释原因。 3.某厂一多组分精馏塔,正常操作时塔顶底产品都合格,乙班接班后操作两小时分析发现塔顶产品不合格,请你告诉操作工如何调节操作参数? 4.非均相催化反应精馏的定义是什么?利用非均相催化反应精馏进行反应与固定床反应器相比有什么优点? 5.萃取精馏和共沸精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6.画出萃取精馏的流程简图,指出萃取剂的加入位置,并说明原因? 7.计算最小回流比所用恩特伍德公式的假设条件是什么?当简单精馏塔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时,当轻重组分均为分配组分和均为非分配组分两种情况下,塔内恒浓区的位置分布情况。 8.物理吸收过程与精馏相比,传质特点是什么?吸收塔内气液相浓度和温度如何变化? 9.如何判断闪蒸问题是否成立? 10.简述简单分离塔序排列的五条经验原则。 三、综合题(20分)

地理学思想史考试思考题复习题-完整版--

一、地理学、地理学史、地理学思想史的区别与联系? 从概念来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综合学科。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着重是空间关系。 地理学史是对地理知识的记录积累、地理知识表示形式、地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地理学发展史是研究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的历史,以探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研究全人类认识地理环境的历史,是世界地理学史或称地理学发展史;研究各个地区、民族或国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是该地区、民族或国家的地理学史。地理学发展史,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阶段。地理学史具有地域性、综合性的地理学,其历史有自己的独特性。地理学史有三个主要方面,它们可以结合研究,也可以分别研究。1、地理发现史;2、地理图籍史;3、地理学思想史 地理学思想史它是人类对其居住地球表面认识的历史,是地理学学说(包括假说和预测)的发展史。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联系与区别:地理学史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地理学思想史则是地理学史的一部分,研究地理学研究中产生的相应思想及理论体系的思想发展历史,它不能说是一门科学,而是在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相应思想。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分支。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貌、土壤等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土地利用与覆盖以及生态环境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学包括历史地理学、文化与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包括对农业、工业、贸易和运输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则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采用计算机建模和模拟技术实现地理环境与过程的虚拟,以便于对地理现象直观科学的分析,并提供决策依据。 地理学史是地理知识的记录积累、地理知识表示形式、地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理学思想史是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内容主要包括:

地理学思想史-克拉瓦尔

地理学思想史 第一章绪论 1.何谓“历史的演化观点”和“时期独特说”?请问就现代史学方法如何整合这两个观点? 2.为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界对科学史发展观的看法,由直线型的进步论转为引介科学家们对基本假设变迁的研究? 3.试说明费耶罗班的“思想动态性”。 4.科学知识的定义逐渐发展为民族科学知识的原因何在? 5.一本书作者来看,西方地理学的发展有哪几项主要地理概念? 第二章古希腊时期的地理学 1.人称历史学之父,也是传统地图学与区域描述的创始人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如何利用阿那克西曼的发展的伊奥尼亚地图作研究? 2.公元前5世纪的巴门尼德对地球新观念的贡献是什么? 3.试述埃拉托色尼与托勒密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4.试述罗马时代最好的区域地理学者斯特拉波对地理学的贡献。 5.试述人称“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6.为什么在西罗马帝国结束之前,最好的古希腊地理学者已被社会忘记? 第三章中世纪与现代初期的地理学 1.葡萄牙、西班牙航海探险与蒙古人远征西亚至欧陆两事件与地图学发展的关系如何? 2.托勒密理论再发现的时代背景及其历程与其影响是什么?

3.基督教在13世纪开始,在传统认知及实践方式上有哪些改变? 4.试述改革后的基督教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 5.试述阿拉伯地理学者们在地理实察及人文地理学上的贡献。 6.试述17世纪瓦伦纽斯的主要著作,以及牛顿如何彰显瓦伦纽斯对地理学的贡献。 第四章启蒙运动与地理学 1.试述科学在17世纪初期的发展、中期的进程与末期的结果。 2.说明18世纪地理学的发展过程。经理哪五个脉络? 3.说明欧洲现代国家与科层体制发展的关系? 4.17——18世纪耶稣会教士对中国地图绘制有何贡献? 5.17——18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家族结合三角测量与天文测量等技术,对法国及欧洲的制图有何贡献? 6.为什么17——18世纪地图学者与地理学者同义?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展出两类地图学者? 7.18世纪地图学者用三角测量技术可得相对点的位置,若要知绝对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8.18世纪时康德对解除地理学认同对危机有何贡献? 9.试述18世纪在创造论的学术环境下,地理学相关领域的发展。 10.试述18世纪地理学野外实察的需求及影响影响野外实察发展的学者? 11.18世纪的英、法两国是地图学发展最好的国家,但为何在19世纪期间德国在现代地理学发展中却取得领导地位?

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重点 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①社会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区域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现象的地理位臵的研究,他的恩不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特征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的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 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⒊古代、近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地理学思想史论文最终版

地理学思想史论文: 浅谈对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摘要: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什么?)一直是在地理学产生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困扰所有地理学家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深入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将更有助于我们学习地理学。本文将由对不同时期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来谈到如何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关键词:不同时期、研究对象、认识 正文:华中师大刘盛佳认为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萌芽时期、初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四个时期,美国学者普雷斯顿.詹姆斯则认为地理学发展包括古典时期、近代时期与现代时期三个主要时期。本文采用的是詹姆斯的分类方法。 一、古典时期(19世纪中期以前) 古典地理学的思想线索和所有其他学术领域的线索交织在一起的,这一时期是人们对地球的初级探索阶段,无论是数学还是文学都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初,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并发现地理问题,总结地理规律,从而形成了早期的地理学思想。如从地球形状扁平到圆后来又到球,从柏拉图的直觉理论到亚里士多德的注重观察事实,到埃拉托色尼提出地理学并计算出地球圆周长度。到了中世纪,虽然不同宗教对地理学产生了影响,但总体来说,人们开始交流,出现了马可波罗、伊本巴图塔、玄奘等旅行家,航海和制图等技术也有了显著改进。而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旅行获得了空前的大量新资料及制图成就,对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总而言之,这一时期以地理学知识的描述性记载为主。 二、近代时期(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近代时期也称新地理学时期,是从1874年开始在德国大学里建立地理教席算起的。自此德国地理学就传播到了法、英、俄、美等国。洪堡和李特尔被认为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和科学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是从古典地理学到新地理学之间继往开来地人物。洪堡遍历美洲、西欧、北亚,根据大量观察,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了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李特尔则探究了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始祖。 三、现代时期(二战以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产生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第一、某种地理思想产生的地理环境背景 在不同地域居住的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他们的周围世界会有不同 的看法。例如,“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商朝,它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国之中,因此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同时它 又是政治、经济的中心。这些看法通过总结上升为理论,就会出现不同的学说和学 派。古代中国和西方地理学的分立,便打上了环境的深刻烙印。近代各国地理学 方向的差异,也同地理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 但地理学本身是以它为直接对象的。因此,研究地理学的思想,如不考虑一种学 说、理论和方法出现的环境背景,将不会得出具体而生动的结论。 第二、某种地理思想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均 有与之适应的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文化、教育和科学。从地区上看,社会经济造成 了科学中心的变动。从古至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大转移,其路线和高 潮期依次为: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古希腊和古中国(16世纪以前)~意大利一英国一法国)一德国一姜 国(1920至今)。地理学也不例外。地理学中的自然现象的研究,是人类对客观自

生物分离工程题库+答案

《生物分离工程》题库 一、填充题 1. 生物产品的分离包括R 不溶物的去除 ,I 产物分离 ,P 纯化 和P 精 制 ; 2. 发酵液常用的固液分离方法有 过滤 和 离心 等; 3. 离心设备从形式上可分为 管式 , 套筒式 , 碟片式 等型式; 4. 膜分离过程中所使用的膜,依据其膜特性(孔径)不同可分为 微滤膜 , 超滤膜 , 纳滤膜 和 反渗透膜 ; 5. 多糖基离子交换剂包括 离子交换纤维素 和 葡聚糖凝胶离子交换剂 两大类; 6. 工业上常用的超滤装置有 板式 , 管式 , 螺旋式和 中空纤维式 ; 7. 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有 吸附质的性质 , 温度 , 溶液pH 值 , 盐的浓度 和 吸附物的浓度与吸附剂的用量 ; 8. 离子交换树脂由 网络骨架 (载体) , 联结骨架上的功能基团 (活性基) 和 可 交换离子 组成。 9. 电泳用凝胶制备时,过硫酸铵的作用是 引发剂( 提供催化丙烯酰胺和双丙烯酰胺聚 合所必需的自由基) ; 甲叉双丙烯酰胺的作用是 交联剂(丙烯酰胺单体和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催化剂的作 用下聚合而成的含酰胺基侧链的脂肪族长链) ; TEMED 的作用是 增速剂 (催化过硫酸胺形成自由基而加速丙烯酰胺和双丙烯酰胺的 聚合 ); 10 影响盐析的因素有 溶质种类 , 溶质浓度 , pH 和 温度 ; 11.在结晶操作中,工业上常用的起晶方法有 自然起晶法 , 刺激起晶法 和 晶种起晶法 ; 12.简单地说离子交换过程实际上只有 外部扩散 、内部扩散 和化学交换反应 三步; 13.在生物制品进行吸附或离子交换分离时,通常遵循Langmuir 吸附方程,其形式为c K c q q 0+= 14.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是 疏水性强 的,而流动相是 极性强 的;常用的固定相有C 8 辛烷基 和 十八烷基C 18 ;常用的流动相有 乙腈 和 异丙醇 ; 15.超临界流体的特点是与气体有相似的 粘度和扩散系数 ,与液体有相似的 密度 ; 16.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方法有 加聚法 和 逐步共聚法 两大类;

史学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2011-2012第一学期《史学概论》复习题 1、广义“历史”定义。 定义: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2、狭义的“历史”定义及其特征。 定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以往事件的记录和研究。特征: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 3、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 (1)两者的共性:①一度性;②客观性。 (2)两者的差异:①对象不同:自然史以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人类史是以社会中的人、人群的活动为研究对象。②产生的时间、变化的速度各不相同:自然界约有46亿年的历史,生物的历史也有30多亿年,且自然界的变化缓慢;人类的历史只有300万年左右,农业起源于1万年左右,人类最早的文明只有5500多年,且人类史的变化相对较快。③产生的途径和其中存在的规律不同:自然史是一种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自然历史的规律都不存在主体的选择规律;人类史是人类创造的结果。 因此,人类历史的规律往往不能简单地用因果关系来表达,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向。 4、狭义“历史”二者间(人类客观的历史与历史撰述)的关系如何? (1)区别:①客观性:②主观性: 历史记录(一次主观化)、历史著作(至少二次主观化) (2)联系:客观的历史:是被反映对象(被加工物) 历史撰述:是反映结果(加工处理的产品)

5、何谓“历史学”? 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6、历史学的学科特性?根本任务? 学科特性:是科学,而非艺术。 根本任务:揭示历史规律。 7、历史学的学科群是怎样划分的? (1)、理论部分(以历史、历史学为研究对象) 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主题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 按时间划分:史前、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当代史等 按内容划分: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者国别史、专门史、历史地理等 按区域划分:美国史、日本史、中国史、中东史等 按专题划分: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等 (3)、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 ①目录学(搜集史料);②版本学;③校勘学;④辑佚学;⑤辨伪学;⑥考据学; ⑦训诂学;⑧史料学。(②-⑧,获得真实的史料) 8、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课本14页) 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尊在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9、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关系:①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历史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离不开这样那样的哲学世界观的理论指导,它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渗透在历史研究方方面面,成为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②历史学位哲学提供经验拿和史实的依据。

《分离工程》综合复习资料.docx

《分离工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在分离工程中,分离过程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两大类。传质分离过程用 于___________ 混合物的分离。工业上的传质分离过程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2.膜分离的推动力可以是________ 、_______ 或___________ 。 3.相平衡状态下,从热力学上看,整个物系自由焙处于_;从动力学来看,相间_______________ □ 4.宽沸程混合物闪蒸的热衡算更主要地取决于_________ ,因此将热衡算放在________ 循环屮。 5.MESH方程分别指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o 6.分离媒介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o 7.吸收过程是用液体处理气体混合物,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而达到分离有关组分 的传质分离过程。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子交换的步骤分为________ 、、交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五步。 9.液液平衡的分离因子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o 二、选择题 1?膜分离属于()。 A.平衡分离 B.吸附分离 C.机械分离 D.传质分离 2.下列不属于速率分离过程的是()o A.超滤 B.反渗透 C.过滤 D.电渗析 3.公式KU〕f:适用于下面哪种情况?() 汽相为理想溶液,液相为理想溶液;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理想溶液; 汽相为理想溶液,液相为非理想溶液;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 4.在设汁变量中,表示() 装置设计变量数 B.单元固定设计变量数

生物分离工程复习题一(第1-9章16K含答案)

1、下列物质不属于凝聚剂的有(C)。 A、明矾 B、石灰 C、聚丙烯类 D、硫酸亚铁 2、发酵液的预处理方法不包括(C) A. 加热B絮凝 C.离心 D. 调pH 3、其他条件均相同时,优先选用哪种固液分离手段(B) A. 离心分离B过滤 C. 沉降 D.超滤 4、那种细胞破碎方法适用工业生产(A) A. 高压匀浆B超声波破碎 C. 渗透压冲击法 D. 酶解法 5、为加快过滤效果通常使用(C) A.电解质B高分子聚合物 C.惰性助滤剂 D.活性助滤剂 6、不能用于固液分离的手段为(C) A.离心B过滤 C.超滤 D.双水相萃取 7、下列哪项不属于发酵液的预处理:(D ) A.加热 B.调pH C.絮凝和凝聚 D.层析 8、能够除去发酵液中钙、镁、铁离子的方法是(C) A.过滤B.萃取C.离子交换D.蒸馏 9、从四环素发酵液中去除铁离子,可用(B) A.草酸酸化B.加黄血盐C.加硫酸锌D.氨水碱化 10、盐析法沉淀蛋白质的原理是(B) A.降低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 B.中和电荷,破坏水膜 C.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蛋白 D.调节蛋白质溶液pH到等电点 11、使蛋白质盐析可加入试剂(D) A:氯化钠;B:硫酸;C:硝酸汞;D:硫酸铵 12、盐析法纯化酶类是根据(B)进行纯化。 A.根据酶分子电荷性质的纯化方法 B.调节酶溶解度的方法 C.根据酶分子大小、形状不同的纯化方法 D.根据酶分子专一性结合的纯化方法 13、盐析操作中,硫酸铵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能使用(B) A.酸性条件B碱性条件 C.中性条件 D.和溶液酸碱度无关 14、有机溶剂沉淀法中可使用的有机溶剂为(D) A.乙酸乙酯B正丁醇 C.苯 D.丙酮 15、有机溶剂为什么能够沉淀蛋白质(B) A.介电常数大B介电常数小 C.中和电荷 D.与蛋白质相互反应 16、蛋白质溶液进行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的浓度在(A)范围内适合。 A. %~2%B1%~3% C. 2%~4% D. 3%~5% 17、生物活性物质与金属离子形成难溶性的复合物沉析,然后适用(C )去除金属离子。 A. SDS B CTAB C. EDTA D. CPC 18、单宁沉析法制备菠萝蛋白酶实验中,加入1%的单宁于鲜菠萝汁中产生沉淀,属于(D )沉析原理。 A盐析B有机溶剂沉析C等电点沉析D有机酸沉析

分离工程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生物工程学的概念:生物工程学亦称生物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利用生物体或生物过程生产有经济价值产品的学科,生物工程是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生物工程学的研究领域: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 2、生物分离工程的概念:是生物化学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从发酵液、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因它处于整个生物产品生产过程的后端,又称为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它描述了生物产品分离、纯化过程的原理、方法和设备。 3、生物分离加工过程按工艺流程顺序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发酵液的预处理、提取、精制和成品加工。 第二章发酵液的预处理 1、发酵液的一般特征有哪些?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和要求有哪些? (1)组分大部分是水; (2)产物浓度低; (3)固形物主要是菌体和蛋白的胶状物; (4)含有培养基残留成分; (5)含有代谢副产物; (6)含有色素、毒性物质、热原质等有机杂质。 (一)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 1)改变发酵液中固体粒子的物理性质,提高固液分离的效率; 2)使产物转入便于后处理的某一相中; 3)去除发酵液中部分杂质,以利于后续各步操作。 总之,改变发酵液的性质,以利于固液分离。 (二)、发酵液预处理的要求 1、菌体的分离(正确控制发酵终点); 2、固体悬浮物的去除; 3、蛋白质的去除; 4、重金属离子的去除; 5、色素、热原质、毒性物质等有机杂质的去除; 6、改变发酵液的性质,以利于提取和精制后续工序的操作顺利进行; 7、调节适宜的pH值。 2、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有哪些?并简述各种方法的原理和特点? (一)凝聚和絮凝 1、凝聚:在投加的化学物质作用下,胶体脱稳并使粒子相互聚集成1mm大小块状凝聚体的过程。(使胶体粒子间的排斥电位降低而发生沉淀) 2、絮凝:指某些高分子絮凝剂能在悬浮粒子之间产生桥梁作用,使胶粒形成粗大絮凝团的过程。 (二)、加热法 ①降低发酵液的粘度; ②去除某些热变性蛋白等物质; ③降低悬浮液的最终体积,破坏凝胶结构,增加滤饼的孔隙度,使固液分离变得十分容易。 关键取决于产品的热稳定性。 (三)、调节悬浮液的pH值 全细胞的聚集作用高度依赖于pH的大小,恰当的pH能够促进聚集作用。 一般用草酸、无机酸或碱来调节pH值。 (四)加水稀释法 主要适用于离心沉降分离发酵液预处理过程。同重量悬浮固体的发酵液,稀释到适当倍数,对后续的离心沉降分离速度非常有利。 (五)、加入助滤剂法 是一种颗粒均匀,质地坚硬,不可压缩的粒状物质,用于扩大过滤表面的适用范围。 使用方法:在滤布上预涂或按一定比例混入悬浮液中。(六)、加吸附剂法或加盐法 加吸附剂法是使细菌细胞吸附在吸附剂上的方法;无机盐在发酵液中形成庞大的絮状物,把发酵液中的悬浮粒子裹住,吸附在其中。 (七)高价无机离子去除法 1、Ca2+的去除常用草酸去除; 2、Mg 2+的去除常用磷酸盐去除; 3、Fe 3+的去除常加入黄血盐,也可加入碱化剂。(八)、可溶性杂蛋白质的去除法 1、等电点沉淀法; 2、热处理法; 3、化学变性沉淀法; 4、吸附法。 (九)色素及其他杂质的去除方法 常用的脱色法有离子交换和活性炭吸附。 3、发酵液过滤的目的是什么?影响发酵液过滤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目的:一是为了获得含所需产物的细胞(菌丝)或发酵液;二是为了去除发酵液中的固形杂质。 影响因素:(一)菌种,菌种决定了各种悬浮粒子的大小和形状。如真菌较粗大,易过滤,不需做特殊处理,用真空过滤即可;而放线菌较小,且菌丝体细而分枝,过滤困难,需进行预处理。 (二)发酵液的粘度,1、发酵条件,发酵条件包括培养基组成、未用完培养基的量、消沫剂、发酵周

西南大学《地理学思想史》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论述题] 参考答案: 2:[论述题] 参考答案: 3:[论述题] 参考答案: 4:[论述题] 参考答案: 1:[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2:[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3:[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4:[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5:[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6:[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7:[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8:[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9:[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10:[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1:[单选题] A:地球的描述 B:圣经 C:荷马史诗 D:创世纪 参考答案:C 2:[单选题]哪副图是我国第一次采用地图投影方法在实测基础上绘制的地图?A:皇舆全览图 B:兆域图 C:龙马负图

D:史皇作图 参考答案:A 3:[单选题] A:地心说 B:地圆说C:地平说D:天圆地方说 参考答案:A 4:[多选题] A:山海经 B:徐霞客游记C:梦溪笔谈D:禹贡 参考答案:AD 5:[多选题] A:区域性 B:空间性C:景观性D:综合性 参考答案:AD 6:[多选题] A:古希腊 B:古巴比伦C:古印度D:古中国 参考答案:AD

7:[单选题] A:张相文 B:段义孚 C:竺可桢 D:翁文灏 参考答案:C 8:[单选题]哪部著作是我国北魏时对陆地水文知识的一次大综合,被后世学者赞为"其注水经,绝妙古今”。 A:水经注 B:徐霞客游记 C:梦溪笔谈 D:史记 参考答案:A 9:[单选题]哪个是关于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的正确描述? A:横断科学 B:空间科学 C:大科学性质 D:自然科学 参考答案:C 10:[单选题] A:皇舆全览图 B:兆域图 C:龙马负图 D:史皇作图 参考答案:B 1:[多选题] A:计量革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