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批评常见问题解答

文学批评常见问题解答

文学批评常见问题解答
文学批评常见问题解答

第一章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概述

1.何为批评理论?

答:批评理论是大约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当时文学理论日益批评化,文学批评日益理论化,文学理论与批评界限越来越模糊,批评理论这一新形式应运而生。

批评理论是对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的进一步深化。文学阅读是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词句和意义的翻阅、理解与体验过程;文学批评是指读者在文学阅读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批评理论则是文学批评理论的简称,是指读者在对文学现象的阅读和批评过程中体现的特定批评方式、借此而对更普遍的文学问题的反思以及这过程中体现的价值系统。

批评理论不仅有具体批评方式,而且还有由此出发而对更普遍问题的探索,以及相应的作为支撑的更大的文化价值系统,是一种基于阅读的、与具体批评相结合的理论。

2.依据中外批评理论的一个模式分析一具体文本。

答:对职业化牛仔裤的“文化研究”批评,如下(只提纲要)。

文化现象:白领女性越来越多地选择职业化牛仔裤作为自己的着装选择。

背后的文化内涵:(1)时间紧缺文化的体现;(2)女性对自由的更多要求、向往;(3)日常审美化的进一步要求。

第二章西方批评理论的历史与现状

1.何为批判现实主义?

答: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批评理论中影响最为重大的文学流派,19世纪中后期最为辉煌,成为一时的主流,后来成为多种文学观念中之一种。

现实主义批评理论是在认识性价值论模式基础上形成的文学观念,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真实性、典型、完整的故事,而批判现实主义更侧重于对社会的揭露与批判等。批评家们就是以这些概念为标尺来衡量文学作品的。他们确信文学可以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并进而对生活产生改造作用。批判现实主义批评有两个最杰出的范例,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评实践,另一个是19世纪俄国的那

些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即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人的批评实践,都成为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代表。

2.评述唯美主义。

答:唯美主义是一种否定文学之社会功用,反对表现激情,而是以形式、感觉为关注焦点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以“为艺术而艺术”为核心口号,追求“生活的审美化”。

康德开启的德国古典美学精神是唯美主义文学观念理论来源。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说与席勒的借助于审美教育弥合人的感性与理性分裂的观点对唯美主义的发展都提供了理论根据。

但唯美主义割裂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有泛形式主义倾向,是一种对生活的消极的逃避。

第三章形式主义批评

1.谈谈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互相渗透和转化。

答: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决定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形式。诸如抒情比较适合采用诗歌体、散文体,而叙事相对来说更适合采用小说体。同样的叙事,一些诸如侦探之类的的故事,则最好采用倒叙方法,而一些平常题材则可以采用平常叙述方法。

形式影响内容,适应的形式可以对内容产生充实、提升、增补的作用,例如“有意义的形式”就是形式对内容转化的典型。朴实的叙述语气、自然的语言修辞给人的则是自然无华的感情体验;相反侦探类作品中倒叙的使用,能增加作品的神秘感,给读者以更大的想象空间。

2.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作品形式的功能。

答:威廉斯《便条》:便条/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这是美国诗人威廉斯的一首颇有名气的诗。然而从内容上看,它和一张普通的便条似乎无甚区别,也就是一张对自己吃了冰箱里梅子表示道歉的留言条。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留言条,它将一种普通的留言条形式摇身一变为陌生的分行书写的形式,由此达到了一种不同于平常留言条的特殊效果,因此也从留言条变成了诗。

这首诗巧妙地引进日常实用语言,描写了我与你、冰箱与梅子、甜蜜与冰凉之间的对立和对话,使人体味到人的生理满足(吃梅子)与社会礼俗之间的冲突与和解的意义,或者领略到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以及寻求理解和沟通的努力。

这个例子说明,诗之为诗形式起了很大的作用,相同的内容,被赋予不同的形式,则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是一个形式内容化的典型范例。

第四章新批评

1.简述新批评派的发展过程。

答:现代主义文学重象征,语言晦涩玄奥,使批评家不得不通过细读来探索。

西方文论的基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浪漫主义、俄国形式主义都从形式方面对文学进行了探索。

英国的瑞查兹和美国的艾略特从基本理论倾向和方法论的角度为新批评派

奠定了基础①,兰色姆出版了《新批评》使新批评由此被正式命名。而《意图谬见》、《感受谬见》以及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的出现,使新批评完成了“制度化”过程,新批评由此占有了当之无愧的主导地位。但在此之后,文学批评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异彩,各种各样的批评观念和批评方法纷纷出笼,新批评于是走向衰微。

2.谈谈对反讽的认识。

答:“反讽”源于古希腊喜剧,指人善于掩饰自己,并习惯于运用潜台词式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最后出奇制胜。后来成为一种修辞术,指我们的意思与我们所说的话恰恰相反,也就是所谓的说反话,也常常指希望与结果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对立。

反讽可以体现在诸多层面上,如词语反讽、结构反讽、戏剧反讽、浪漫反讽、命运反讽等。词语反讽指词语的深层意义与表现意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它表现为一种态度和评价。新批评赋予它以新的内涵,并把它作为评价文学的一个重要尺度,使之成为了新批评的重要范畴之一,指互相干扰、冲突、排斥、互相抵消的方面,在诗人手中结合成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是诗歌的结构原则,是“诗歌的一个普遍而重要的方面”。

第五章心理分析批评

1.简述心理分析批评的发展过程。

答:心理分析批评是20世纪初由弗洛伊德开创,侧重于研究人的“无意识”,将“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引入心理分析,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的心里结构和“前俄狄浦斯阶段”、“俄狄浦斯阶段”的人类心理发展阶段,对梦作了精彩解析。

荣格打破了弗洛伊德的泛性主义,突破了对象的个体局限,提出神话意象和集体无意识,给心理分析引入了文化历史的维度。弗莱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成体系的批评方法,世称“原型批评”。拉康开动了“语言论转向”,主张语言塑造和最后结构了我们的意识—无意识心理,提出了“镜像说”和“心理三界论”。

在拉康之后,“文化论转向”日益鲜明,心理分析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文化研究、后殖民主义以及临床技术性的治疗。

2.简述弗洛伊德的基本学说。

答:以人的“无意识”为自己的研究重心,再度将“无意识”规定为一个心理动力系统。

将两个经济学概念引入心理过程的描述之中,提出“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快乐原则”仅仅是追求快乐,渴望在一瞬间满足本能冲动;“现实原则”承认社会标准和社会规范调节快乐的必要性。

论说了经典的“人格心理结构”:本能和性欲构成的“本我”,受知觉系统调节和修改的“自我”,理想化和典范化追求的“超我”。

将人类心理发展阶段分为“前俄狄浦斯阶段”和“俄狄浦斯阶段”;对梦作了精彩解析,认为梦是一种“拟语言”,有“梦的显意”和“梦的隐意”两个层次,“隐意”通过凝缩、移置、再现、象征等方法化装为显意。

第六章结构主义批评

1.谈谈结构主义批评的特色。

答:第一,认定文学作品内在地决定于结构和系统。文学作品的作者在创作时并不带有主动性、明确的意旨或构想,作者主体的“自我”只是由整个文化系统和结构所决定的;文学作品的读者也受到系统与体系内的某种深层隐秘的准则的“制约”。

第二,强调理解文学作品在于把握结构、系统乃至深层规则。在把握文学的含义时,可以通过分析和把握文学作品的结构与系统而获得,不必参照在这一体系之外存在的某个现实。

第三,“二元对立”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的根本所在,因此根本在于解析和把握住“二元对立”。

第四,“以语言学为模式”或“以语言为比喻”是结构主义批评最大的特色,因此它以现代语言学为批评的基本模型。结构主义批评过分强调结构的整体性及其功能,也有意无意地切断了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作者的关系。不但切断了文学的根本,而且过分强调“语言”的普适性和结构的原初性。

2.简述叙事学研究的理论观点。

答:“叙事学”是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深入到文学作品内部,试图挖掘和发现“叙事”的内在结构和规律,形成的叙事理论和批评方法,代表理论家有普洛普、格雷马斯等。

普洛普:以故事的结构为着眼点分析了100个俄国童话,从中归纳出了31个“功能”和7种“行动范畴”或“角色”。

格雷马斯:提出一种“行动元”的概念,包括主体和客体、施动者和受动者,助手和对手六种,形成三对语义形态的“二元对立”,涵盖了各种叙事逻辑;另外还提出了基于二元对立原则的“语义方阵”,将各种功能抽象于“是、非、反、非反”的四角关系中。

托多洛夫:提出“叙事学”的术语,从此现代叙事作品研究有了一个学科名称;将小说中的人物看做名词,将人物的行动看做谓语,将他们行动的对象、结果等看做宾语,于是小说成了主谓宾的陈述,动词谓语可以随情节演化而有“连结”和“转化”。

热奈特:否认纯再现的“叙事”的存在,尤其重视叙述者在作品结构中的地位;采用相对抽象的“聚焦”概念,将叙事作品分为三种类型(“非聚焦或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

第七章解构批评

1.谈谈解构主义如何进行实际操作。

答:找出一个关键词或修辞手段或观念主题,追溯它的认识论根源,使这个关键词或修辞手段或观念主题在其语义扩散的过程中毁灭了本文,揭示出不可穷尽的种种解释的可能;注重“边缘”,抓住以往批评家视而不见或照顾不周的细节发难,以此推倒本文的既定结构;以本文内部的冲突和戏剧性场面,反证该本文不同阅读模式之间的分歧;留意本文的自相矛盾处,不仅包括本文自身内部的矛盾,也包括本文与其阐释,特别是与权威阐释之间的矛盾,推翻既定解释。

2.简述解构主义的意义。

答:它刷新了人们对文学和文学活动的理解,有意识地赋予语言符号以独立于其后概念的自足性特点,文学的语言明显地具有一种“颠覆”效果;刷新了人们对文学阅读和批评的理解,致力于揭示本文中各种盲乱的、非理性的因素,认为批评只能是阐释、阐释、再阐释;强调语言中内在的隐喻性和作用,破坏、怀疑和反抗一切权威的现存理论和模式,试图颠倒世界,解构秩序,揭示了本文的

开放性和生命力,强调了阅读的创造性。但过分强调语言的修辞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否定语言的指称性和稳定性,也否定了人们思想和交际的现实性,是一种后工业文明时代知识分子非理性主义和怀疑主义心态的表现。

第八章阐释—接受批评

1.试着对“作品”与“文本”作一比较。

答:从解释学文论到接受美学文论,“作品”逐渐被“文本”取代。

“作品”是传统意义上对文学艺术产品的称谓,带有作者原初意向等强烈的主体特征,缺乏历史维度的开放性,自身作为一封闭性的空间而存在,其以一种完整的、稳定的形态,等待人们对之意义的挖掘与发现。

“文本”则是开放的、未完成的,既不同于传统的作者中心论将文本等同于作者的化身,也不同于文本中心论将文本视为一个客观的本体,而将之视为一个事件,文本在接受运动中逐渐展开自身,具有不可跨越的过程性。其理解也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对话事件,对话使问题得以被揭示、敞开,使新的理解成为可能,因此“文本”的意义是动态的且多样的,永远处于正在生成的过程之中。

2.简述阐释—接受批评的发展过程。

答:阐释学有着悠久的传统,源于古希腊神话赫尔墨斯神之名,他不仅把宙斯的神谕传达给诸神和人间,而且还对宙斯的旨意进行解释,使其意义明晰。中世纪后期,出于对《圣经》经文、律法的考证和意义阐发的需要,形成具有学科形态的古典阐释学;

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派的宗教哲学家施莱尔马赫从语法的解释和心理学的解释两个方面,狄尔泰通过将研究历史文本的阐释学上升为研究精神科学的哲学方法论,推动了古典阐释学向现代阐释学的转化;

20世纪初胡塞尔开辟的哲学现象学以及随后引发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

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思潮,实现了方法论的阐释学向本体论的阐释学转向,直至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的“康斯坦茨学派”那里接受美学达到了自己的高潮。

第九章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1.简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色。

答: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的文艺批评方法或模式,但突破了单一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模式,更强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更关注文学艺术本身,强调其社会历史变革的功能。

人本主义特点:从卢卡契到法兰克福学派以及法国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西马文论高举人本主义旗帜,对资本主义现实持一种批判态度,属于人本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思潮: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不能简单地从文本表面意义来解读马克思,而应该深入理解话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结构,带着问题进行“症候式阅读”,属科学主义思潮。

多元共存: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后解释学的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德里达)、后现代文化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詹姆逊)到分析哲学的马克思主义(柯亨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进入多元化阶段。

2.简述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批评。

答:法兰克福学派以社会批判理论著称,他们要恢复理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之情,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研究,以“破坏一切既定的东西”为宗旨,追问社会实践的合理性或非理性。

(1)对后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进行批判。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的发展,在文化传播媒介中出现了技术化和商品化的趋势,并提出“文化工业”概念。文化工业制造的是完全被异化了的艺术消费品、精神商品,使得消费者丧失想象力和个体性,文化工业的最终结果就是:人的非人化,人成为了无意识的表面现象。

(2)精神分析层面的批判。马尔库塞和弗洛姆更多吸收了弗洛伊德理论,侧重从人性和意识形态角度进行批判。马尔库塞以人本主义为基础,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压抑人的“爱欲”本性,造成人的单维化异化;艺术能够造就人的“新

感性”以对抗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其中现代艺术扮演了重要角色。弗洛姆的文论美学则以人学为基础,且通过“社会无意识”概念综合了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认为社会无意识存在于作家心中并发挥作用,与文学艺术有着密切关联。同时,他对作为“社会无意识”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欺骗和控制进行了批判。

第十章新历史主义批评

1.何谓“厚描”?

答:“厚描”原是一种人类学研究方法,后被用来表述新历史主义的批评方法,这种方法来自于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他认为:“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厚描”也由此成为新历史主义描述文化现象时采用的一种描述方法。

这个概念意为详细深刻地描述文化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可以是一首诗、一部历史、一项仪式、一种制度、一个社会,而且这种描述是一种解释,这种解释能够把我们带入它所解释的事物的本质深处,以达到对文本的尽可能深刻的认识。

2.谈谈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特色。

答:跨学科的文化分析:新历史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话语形成了文化,话语的含义很广,包括各类文字作品、文学、艺术、社会活动和任何个人或集体依赖把观念和行动施加于他人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文本是靠和它产生于其中的文化的互动关系而产生意义的,因此跨学科的文化分析是必需的。

对话性的文本阐释:新历史主义认为文本的意义在于作者和作品及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的“协商”,所以其阐释是一种实践性的进程,是一种多声部、社会性和对话性的文本阐释,其意义是不确定的,未完成的。因此,在文学分析的实践中强调所有人类活动的相关性,是一种对话性的文本阐释。

第十一章后殖民批评

1.谈谈后殖民批评的发展历程。

答:殖民主义:也称旧殖民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殖民宗主国对殖民地国家实行政治、军事上的武装侵略,实施赤裸裸的直接统治,形成的殖民关系的第一阶段。

新殖民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绝大部分殖民地国家在政治上纷纷获得独立,但无法获得政治与经济上的真正独立,形成的殖民关系的第二阶段。

后殖民主义:即政治与经济的霸权主义逐渐转向文化霸权主义,形成的殖民关系的第三阶段,分为“文化帝国主义”、后殖民主义的文学与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三个层面。

后殖民批评:是后现代和后殖民相遇的产物,张扬后殖民叙述中那些对理论特别具有吸引力的方面,注重稍纵即逝、支离破碎的东西,注重事物的构成属性。

2.简介后殖民批评的实践操作方法。

答:祛“东方”之魅:萨义德认为所谓的“东方”并非地理学意义上的“东方”,而是在西方宗主国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被话语“编码”和“建构”出来的“东方”。而在这一过程中,美学叙事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可以对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重读,发现其中的殖民叙事,从而从一个特殊的层面达到为“东方”祛魅的目的。

“属下”能否说话:斯皮瓦克使女性主义的理念渗透到后殖民批评中,从葛兰西那里借用来了“属下”的概念,而把它与说话权联系在一起,表现边缘者的意志如何被中心者所殖民化。

抵抗遗忘:殖民化的过程,使殖民地国家的文化历史被封存起来,被逐渐遗忘,而后殖民文学与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唤起人们对殖民历史的记忆,进而更好地认识今天,重塑自己的身份。

第十二章“文化研究”批评

1.与传统意识形态论相比,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有何特点?

答:(1)无意识性。在马克思论述意识形态的语境中,意识形态常常是在

两种意义的层面上被使用的:其一是思想体系,其二是虚假意识。然而,在阿尔都塞看来,正如索绪尔认为语言提供给我们的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描述而不是现实本身那样,意识形态也不存在一个真/假的问题,它只是给人提供了一种认知框架或结构,不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是在意识形态的无意识中成功地改变着人们之间和人们与世界之间的“活生生的”关系。

(2)询唤的主体性。以往的人本主义者(包括青年马克思在内)往往把人

看成是“经验的主体”,人是自己的主人,个人通过自己所获得的“经验”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但是在阿尔都塞看来,所有这一切仅仅只是一种幻觉。因为在获得这些“经验”之前,你已经受到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主宰或控制。由于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是以一种隐蔽的方式进行的,所以我们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可实际上我们的无意识深处已经被意识形态所占领。

2.谈谈对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的认识。

答: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是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矫正。

阿尔都塞认为个体是被询唤为主体的,没有自身的主动性,而在葛兰西看来,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的形成并不是靠把自己的意识形态灌输给从属的阶级,而是需要依靠被统治者自愿的赞同。也就是说,统治集团取得文化霸权的过程并非消灭其对立面的过程,而是将对立一方的利益纳入到自己的价值观念中,最终使对立方认同自己的价值观念。同时为了夺取文化霸权,特别强调“常识”与“大众文化”,认为大众文化中的“常识”拥有极大的普遍性,常识是一个意识形态冲突的至关重要的场所。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统治阶级的帮凶,是整合大众的工具,但从葛兰西的观点看,大众文化本身并不能构成价值判断的依据,因为它既不会自愿为统治阶级服务,也不会自发地进行文化抵抗,毋宁说它只是一个谈判和斗争的场所,在这个场所里,既有统治阶级为控制文化霸权所进行的努力,又有被统治阶级为获得文化领导权所进行的斗争,是一个协商、斗争、争夺的战场。

第十三章女性主义批评

1.简述什么是“女性主义批评”。

答:女性主义批评,是指兴起于20世纪后期美国和欧洲、以女性性别意识为焦点去阐释文学与文化现象的批评理论。它主要包括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两大分支。

女性主义批评,顾名思义,首先是一种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次,批评在这里兼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具有纯粹的文本批评的意义,即通过对具体的文本的研究,揭示出其中隐含的性别歧视和女性意识的内容;其二,具有社会批评的意义,即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研究,批判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女性主义批评以妇女为中心,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

2.简述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

答: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是对父权制文化的批判和颠覆。

女性主义批评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妇女先驱者的理论创造,伍尔夫通过社会学批评的方式,既抨击了男权中心社会对妇女创作的压制,又在方法论上直接启迪了当代女性主义批评;二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重大转折中汲取了营养。女性主义批评广泛地吸收和改造了影响甚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心理分析、新历史主义等诸多批评的思路和方法。

虽然女性主义批评诞生不到半个世纪,但至今仍在继续发展中展现出勃勃生机。它以妇女为中心,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它在众多批评流派中,因独树一帜和兼收并蓄而分外地引人注目。

文学原理复习题

文学原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终极关怀(P260) 终极关怀是文学精神的最大体现。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对人类整体目标即精神彼岸的自由王国所展开的向往、叩问与追寻。从两方面体现一是文学对哲学的借助与依凭,二是体现在文学的艺术化行为本身产生的一些看似“无形”的方面。 2.共鸣 共鸣本是一个声学术语,原义是声波作用所引起的共振现象,运用到欣赏之中,是指读者的思想情感同文本的思想情感因相通或相似而导致的情绪激动。它是欣赏中情感活动最强烈的境界。 3.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的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4.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5.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西方现代主义是十九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之间的一种文学潮流,是现代西方文学许多流派的总称。它主要是指以非理性主义为标志的各种文化思潮和哲学思潮影响下所形成的文学流派,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派、荒诞派、黑色幽默等。 6.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文学风格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它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家刻印在自己作品上面区别于其他作家的徽章。 7.创作个性 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8.文学形态

马克思主义文论

1,马克思主义文论创立的时间、创立者、创立的奠基之作马克思主义文论创立的时间: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奠基之作:《巴黎手稿》2,列宁的“两种民族文化”学说一,列宁论“两种民族文化”学说1,关于文化的涵义,列宁用“文化”的概念是很严格的,他运用文化这个概念非常注意区分广义和狭义2,列宁“两种民族文化”的基本涵义(1)每一个民族都有两种文化(2)两种文化各自的地位不同(3)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在中国现代文论史上很早提出文学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之理论的是谁冯雪峰对于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论述.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一直是文艺界关心的一个问题,很多文艺理论家都作了探讨。值得特别提及的是,冯雪峰很早就提出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样的看法。他在《过渡性与独创性》中说:“我们现在是从旧的民族文化过渡到新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从国民的文化走到世界的文化”,他认为民族性中也有“世界性”或“人类性”的意蕴,“任何民族在任何环境里生活战斗上所达到的最基础的也是最高的要求与理想,也是一切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人类共同的生活理想与意向”,因此,“民族的独创能力和独创性要求,并不是向着特殊的民族性的树立,然而却是世界文化的到达所必要”。由此可见,冯雪峰在当时已经认识到文化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越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也就越是民族的,两者并行不悖。4,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主要内容1)内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表现创造的主动性,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高尔基对于俄国文学和西欧文学都很熟悉,还系统地讲过《俄国文学史》, 所以对于各种流派的作品都熟悉,他认为在 文学上主要的潮流或者倾向共有两个,即现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他热爱现实主义文学, 对于自然主义和颓废主义深恶痛绝,并始终 不懈地与之进行斗争。有比较才有鉴别,这 样他就有可能寻找新的创作方法。2)特点1, 文学艺术应该具有崇高的社会目的,要为促 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服务,反对“为艺术 而艺术”以及那些引人颓废、堕落的艺术。2, 要求作家艺术家把过去的现实、现在的现实、 将来的现实这样三种“现实”有机地结合起 来3,要求作家艺术家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 观武装头脑,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社会现实 生活,讴歌现实的变化和正在成长中的社会 主义新人,激励他们求真、向善和爱美 5,毛泽东用《孟子》中的一句什么话来说明 “共同美”的存在关于“口之于味,与同嗜 焉”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 子》)译文: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 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颜 色,有相同的美感。 6,席勒式1)“席勒式”这一词语出自马 克思1859年4月19日给拉萨尔的信:“你 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 精神的传声筒。”所谓“席勒式”指席勒创 作中部分存在的一种偏向,即忽视文艺创作 形象地表现生活,使作品主人公变成宣传某 种抽象化观念的化身。2)关于“席勒式”倾 向a为一般找特殊b在艺术构思和创作中进 行哲学思考c以理想代替现实d人物形象的 抽象化、概念化e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7,文学是“人学”1)高尔基认为文学是人 学。教材里对这个问题说了三点:一是指文 学的主要对象问题;二是指体现了高尔基的 美学思想;三是指体现了高尔基对人道主义 性质的理解。这三点概括缺乏内在的逻辑贯 通,而且着眼的角度并不一致。2)笼统地说 高尔基关于文学是人学的说法体现了高尔基 的美学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具体地说,这 个说法可以分为三层来理解:一是文学是写 人的;二是文学是人写的;三是文学是为人 写的。 8,“主观战斗精神”1)胡风的“主观战斗精 神”强调创作主体的心理意识是一种“人” 的文学观,同时也是主客观相结合的文艺思 想。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的活的表现中 熔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定,而客 观对象也会以其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 翻作家的认识。这个“相生相克”的动态过 程的结果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能够促 成这一过程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家认识世 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现实 的热情,三者合而称之,即为“主观战斗精 神”。胡风提出“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 强,坚强到能够和血肉的对象搏斗,能够对 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 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 表现结为一体。” 2)胡风强调要用“主观战 斗精神”拥抱现实,即要求作家在对客观现实 的描写中反映出自己的强烈的主观愿望。胡 风将其概括为“主观精神与客观真理的结合 和融合”,并把这视为“新文艺底战斗的生 命”。他指出,优秀作家如果想投入“为人生” 的艺术创作,“一方面须得有…为?人生的真诚 的心愿,另一方面须得有对于被…为?的人生 的深入的认识。所…采?者,所…揭发?者,须得 是人生的真实……这种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 的结合和融合,就产生了新文艺底战斗的生 命。” 值得注意的是胡风强调的是主观战斗 精神与客观真理的结合与融合,不能发生偏 颇。为了预防这种偏颇,胡风明确反对两种 倾向:一种是偏于主观,使艺术形象成为抽 象概念的冷冰冰的绘图演义;一种是偏于客 观,即主观战斗精神被客观现象所吞没。为 此他提出要使“对生活的感受力”、“热情”和 “深邃的思想力量”三者“浑然一体”。 9,“杂取种种人”典型化:“往往嘴在浙江, 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 脚色”,“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10,莎士比亚化首先,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的形象化表述。它要求文学创作严格地遵循 莎士比亚所主张的现实主义原则,从客观的 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 写”(恩格斯《致敏考茨基》),广泛地反映 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思想,“真实地评述人类 的关系”(《神圣家族》)。恩格斯批评拉萨

浅议文学批评的标准

浅议文学批评的标准 一、文学批评标准的多样性 文学批评标准,就是衡量文学作品价值、判别一个作品高低优劣的尺度。文学的价值属性是复杂、多样的,由此相应地决定了文学批评的标准也是多样的。从文学批评发展史来看,不同的批评家由于立场的不同,他们所持的标准也不一样。例如,孔子曾提出“尽善尽美”的批评标准,恩格斯认为“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是批评的“最高标准”,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提出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文艺批评标准。 当代文坛上还有人提出“真善美相统一”的比评标准、“思想性、艺术性、真实性相统一”的批评标准等等。这使得批评标准呈现出主体性、客体性、随机性和变动性等特点。所谓批评标准的主体性,是指批评主体由于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不同,形成批评标准的不同内容和特点。当不同的批评主体面对同一批评对象时,必然会根据自己的标准做出不同的认识和判断。如同样是强调真善美的统一,古希腊的思想家普洛丁认为三者统一于神,这和当代中国批评家的理解相差何等之远。即使是仅从道德范畴来谈善,也有各种不同的善恶观念和标准。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完全否定莎士比亚,甚至认为莎士比亚根本不是艺术家,其作品也不是艺术品。他得出这种结论,原因之一就是从基督教博爱主义的特定道德标准出发来衡量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他看来,《哈姆雷特》等作品充斥着复仇和残杀,好人和坏人无区别地“大量死亡”,缺乏明显的惩恶扬善的内容。因此没有道德上的力量,也根本不应该成为基督教世界的文艺表现形式。正因为同样道理,对于表现农民起义的《水浒传》,对于歌颂自由爱情的《红楼梦》,由于善恶观念的不同,也必然会有不同的评价,有人把它们当作生活和斗争的教材,有人则指责它们“诲盗”“诲淫”。 所谓批评标准的客体性,指的是由于批评客体本身固有的某些性质特点和功用,自然形成了对它们进行衡量和评价的标准。以文学作品而言,有体裁、题材、风格、篇幅等不同,这不同的对象存在便会形成不同的文学观念和批评标准,它们之间不能互相替代。在这方面,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最为有害,如将政治标准绝对化、庸俗化,认为或要求一切作品都应表现政治斗争和政治思想内容,甚至连大量的山水诗、爱情诗也都要挖掘其政治上的微言大义;将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作为规范一切文学的模式,否定贬斥其他各种流派、思潮,甚至使得着名作家郭沫若也不敢承认自己的浪漫主义倾向。还有将某种文体的特点作为衡量其他文体的标尺,例如用叙事文学中的人物典型化来要求诗歌,用民歌的特点来要求一切诗歌。实际上,文学批评客体的丰富多样,决定了批评标准的多样性,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需要有适用于不同对象的不同标准。所谓批评标准的随机性,指的是由于客观环境和现实需要不同,批评活动的主体和客体的沟通和契合会有着随机的特点,由此形成批评标准的不同。刘勰提出:“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道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知音》。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15页)他所提出的“六观”,实际上是六项既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批评标准,涉及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许多方面,而重点又在艺术形式。具体包括了体裁选择、遣词造句、源流演化、艺术手法、典故引用、声调韵律等方面。这些标准既可以综合运用,也可以分别运用,还可以和其他标准如作品内容衡量标准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具体怎样运用标准就不能不带有很大的随机性。而当批评家运用某一种标准评论作品时,并不意味着他一定忽略了其他方面,忽视了其他标准。 所谓批评标准的变动性,指的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变化带来的批评标准的演变和发展。例如;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即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并作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划分。这个标准我国坚持了几十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开始反思这一批评标准,党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不再提“文艺为政治服务”和“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这样的口号。这并不意味着当年毛泽东提出的批评标准就错了,而是因为社会历史条件变化带来的文艺批评标准的改变。毛泽东提出这个标准的时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学背景是:抗日统战的局面、多阶级的文学状况。那个时代首先要区分的是作品在政治倾向上的正确与错误,然后才谈得上艺术上的水平高低问题。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时候,人们被战争的火焰薰得周身粗糙,很少有把玩琥珀扇坠、翡翠戒指的闲暇,极少有品味灯红酒绿、轻歌曼舞的雅兴,在为祖国独立、民族解放而进行血与火的搏斗的年代,文学应该随着政治的战车前进。不过在和平建设年代,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要求文艺丰富多彩、愉悦身心,这时候,无论是长戟大戈,还是短枪匕首,无论是雄壮的军歌,还是悠扬的牧笛,浓彩重抹和清幽淡远,耸立高云的大树和翠绿欲滴的小草,都应该有自己的位置,这时候的文艺批评标准也应该有所变化。现当代文学中,对胡适、周作人、徐志摩、沈从文等人的重新评价,正说明了文学批评标准的历史变化性。“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代变了,艺术变了,评价艺术的标准也得变。 批评主体和文学客体的多样性,社会历史的变化性和批评的随机性等,使得文学批评标准构成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系统,由此制约着文学批评以至整个文学事业的发展。 二、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 文学批评标准可能有多种多样;但最一般、最常用的标准是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因为文学作品总是由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构成的,批评作品时不能蓠开思想和艺术这两个大的方面。其中,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内容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1)

批评史名词解释 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提出了“兴、观、群、怨”说。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种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它揭示出,最完美的文艺作品都必须进入道的境界,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 界。“象”的本原意义是什么?是“道”或“道理”。当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时,也大致可以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相当于老子所谓“道隐无名”。应解释为“最大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无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 3.《论语》的“尽善尽美”说:孔子论雅乐与正声时说过《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又主张"放郑声",因为"郑声淫",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其主要观点即是提倡雅乐,反对郑声。要求文学作品“尽善尽美”、雅正中和,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思无邪,语出《论语•为政第二》,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心无邪意;心归纯正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程伊川说:“思无邪者,诚也。”也就是说要“修辞立其诚”,要求表现真性情,也就是诗人要有真性情,在庞杂的内容中实现“文以载道”,在客观效果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诗经的比兴联想方式几四言体式的关系【解释】:兴:联想;观:观察;群:合群;怨:怨恨。古人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后泛指诗的社会功能。【出自】:《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5“虚静”和“物化”说道家把虚静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范式来对待,在它那里,虚静是作家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必备的心理状态,物化则是作家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应该达到的境界。这一境界的形成虽然有虚静参与,但是,已经迥异于虚静的创造内涵,它和虚静一样,也成为审美创造的独立范畴。 6"三表法"墨子提出了判断事物是非的三项标准,称为“三表法”:一表是古代圣王的作为,二表是百姓民众利害,三表是“百姓耳目之实”,即根据百姓耳闻自睹的事例来判断是非。 7“发愤著书”在《史记》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提出了他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文学理论方面的重要建树是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并在此基础上感同身受,归纳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对屈原等人的作品的具体分析,结合自己因李陵案受到统治阶级残酷迫害的体验,把它归结为“怨”。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文要想要立德立功的机会很少,便转求立言,人常常是在横逆固穷的环境下,受激励而发愤完成伟大的事业,创作出伟大的著作。 8《毛诗序》 [1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 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 2、发愤着书说 3、妙悟说 4、六义说 5、无我之境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的理论内涵。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答案要点: 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着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二、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1)情志统一论——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2)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 (3)讽谏教化——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 (4)诗有六义——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一)文之枢纽——总原则(创作的原则,评价的标准) (1)依据什么指导创作:原道、征圣、宗经——文章根源于道,圣人文章体道,以圣人之经为文章标准。 (2)对不合道的着作的态度: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3)怎样解决文学演变:辨骚——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执正驭奇。(二)论文叙笔 (1)论文:《明诗》至《谐隐》十篇,有韵之文。 (2)叙笔:《史传》至《书记》十篇,无韵之笔。 (三)剖情析采

理论批评考试大纲

《理论批评》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硕士点以及中文系民俗学硕士点、美学硕士点入学考试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民间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基础课程的内容,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论述分析题:5题选做3题,共3题,每题50分,共150分 三、考查范围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一)考查目标

1、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 2、具备阅读和理解基本文献的知识,诸如字词、篇章结构、典故等。 3、运用中国文学史知识和基本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进行分析、评价和鉴赏。 (二)考查范围 1、中国古代文学中代表作家的作品。 2、唐、宋诗、词和散文。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考查目标 1、牢固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深入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 2、熟悉重要理论批评家及其代表作、主要理论贡献,把握重要文学思潮,熟悉学科概况; 3、能运用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鉴赏、分析和评论作家作品。 (二)考查范围 1、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概述 (1)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轮廓和总体特征 (2)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1)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外国文艺思潮概述;外国文艺思潮涌入的经过和意义。 (2)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五四”文学革命的经过、意义和不足;胡适、陈独秀的理论观点;周作人的理论贡献。 (3)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鲁迅出现的背景;鲁迅的成就;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4)三大文学思潮 文学研究会和现实主义;创造社和浪漫主义;象征派和现代主义。 3、30年代的理论批评 (1)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左联”的功绩和缺点;左翼文学思潮的基本特点和运作规律;茅盾的作家论。 (2)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新月派的保守主义诗歌观念;梁实秋、李健吾、李长之、朱光潜、沈从文等人的批评实践;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点和运作规律。 (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新感觉派;现代派。

西方文化理论马工程-从评《人间喜剧》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案例分析库 从评《人间喜剧》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1.知识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2.知识点讲解: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西方文论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产生于广阔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背景之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从西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深广背景上研究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戏剧与巴尔扎克小说等文学现象,提出了有关艺术生产与现实主义理论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念。 3.实体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不是以文学批评家的身份去研究文学,而是以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活动家的身份进入文学领域开展文学批评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身份,决定了他们不是从纯文学的角度去思考文学问题,而是将其置于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去考察、去揭示其意义的。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从1829到1848年所写的96部长、中、短篇小说的总称,巴尔扎克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特别喜爱和赞赏的同时代极少数的资产阶级作家之一。他们在自己的著作或与友人的通信中,曾多次谈到巴尔扎克或巴尔扎克的作品。根据拉法格的回忆,马克思非常推崇巴尔扎克,曾不只一次的表示,要写一篇关于评论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文章。原因就在于巴尔扎克以其非凡的艺术才华,在他的作品中,“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至于恩格斯,他在1883年12月写给劳拉·拉法格的信中说:“在我卧床这段时间里,除了巴尔扎克的作品外,别的我几乎什么也没有读,我从这个卓越的老头子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里有1815年至1848年的法国历史,比所有拉贝尔、卡普菲格、路易·勃朗之流的作品所包含的多得多。多么了不起的勇气!在他的富有诗意的裁判中有多么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 ”1888年,恩格斯在致英国女作家哈克奈斯的信中进一步指出:“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汇集了法国

文学批评 在线练习1

文学批评在线练习1 1.第6题 庄子言论中对后世文学批评意义解读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是 A.以意逆志 B.得意忘言 C.心斋坐忘 D.大象无形标准答案:B 2.第7题 出版作品集《文学生活》,明确提出印象主义基本理论的是 A.莫奈 B.雷阿诺 C.法朗士 D.王尔德标准答案:C 3.第8题 文学批评的目标是对文学现象作出 A.欣赏 B.阅读 C.判断 D.批判标准答案:C 4.第9题 文学批评的基础是 A.文学研究 B.文学欣赏 C.文学分类 D.文学创作标准答案:B 5.第10题 在新批评中,把一个语言单位包含多种含义并引起多种理解的现象称为A.含混B.隐喻C.悖论D.反讽标准答案:A 6.第11题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社会历史批评这一范式最重要的代表是 A.瞿秋白 B.周扬 C.鲁迅 D.茅盾标准答案:D 7.第12题 别林斯基的《1841年的俄国文学》属于 A.论著体评论 B.随笔体评论 C.对话体评论 D.序跋体评论标准答案:C 8.第19题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空前繁荣的时期是 A.先秦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唐宋时期标准答案:C 9.第20题 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标准答案:B 10.第21题 文学批评思维的审美性主要是强调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要尊重文学的 A.意识性 B.科学性 C.真实性 D.文学性标准答案:D 11.第22题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批评家大多遵从 A.模仿自然的法则 B.古典原则 C.革新原则 D.唯美主义原则标准答案:B 12.第23题 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功能是 A.阐释功能 B.意识形态功能 C.哲学功能 D.审美功能标准答案:A 13.第24题 主张潜意识在实际上支配着人的行为的是 A.冯特 B.詹姆斯 C.弗洛伊德 D.荣格标准答案:C 14.第30题 对现代文体学批评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A.现代社会学 B.现代语言学 C.现代政治学 D.现代心理学标准答案:B 15.第31题

大一文学理论复习要点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 是一门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并配合作品分析的学科。 2.视角:视角也称为聚焦,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3.领悟: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 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 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 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一个意义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7.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 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8.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 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 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而且 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 色。 12.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材料: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 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 析、评价和判断。 15.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作品从情绪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 受的属性,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 16.文学消费:文学消费主要是指读者的阅读。 17.点评:点评也叫评点,是我国一种传统批评文体。它不需要谋篇布局,精心构思, 它一般都是具有相当鉴赏水平和学识功底深厚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偶有感悟的随意挥洒。 18.即兴: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 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19.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或者构成环节包括世界、作者、作品 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应该形成互相渗透、依存和作用的整体性关联。 20.推敲: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 心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过程。 21.隐含的读者:是指本文本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读者。

大学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范围及精细资料(含参考答案)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判断、选择题 1、文艺学:广义:文学学,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狭义:就是指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一)对象——文学的普遍规律,即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等。(其中有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二)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注释:文学活动发展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文 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的特征。(纵向) 文学活动本质论——从总体上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 的特殊性质。(横向) 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 和规律。 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3、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4、文学活动的构成,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需要理解) 第一,世界;①内涵:世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即自然万物和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②主要学说:摹仿说(再现说):文学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摹仿和再现。 西方:柏拉图:艺术摹仿理念(三类事物:永恒不变的理念、呈现为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中的映像和艺术品中描写的故事等;三个层次的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感性世界)——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摹仿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摹仿理念世界。) 亚里士多德:艺术摹仿现实并再现现实也把艺术称作“摹仿”。 中国:没有西方那么发达,但对世界也有不同程度和不同侧面的强调。 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司空图:“思与境偕”;王夫之:“情景”之论;王国维:“意境说” 摹仿者摹仿的对象: 一、“行动中的人”。——密切关注现实人生,强调有生命的人生,认为文艺的根本任务是摹仿现实和人生。 二、“过去有的(是指曾经存在或正在存在的事,这是已有的事)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是指想象或可信的事,是现实中未曾有过的事)、应当有的事(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但按情理、按规律而应当存在的事)——是普遍的,更高的真实。 文艺再现世界:诗人是摹仿者,更是创造者,诗人的摹仿是再现和创造。 第二,作者;①主要学说:表现说: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研究(笔记摘录)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研究》 王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 1.本书的绪论部分就整体思路和采纳的论述方式进行简要的说明和介绍。第一章实际是对两个论域,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文化批评进行界定和梳理,并将社会形态作为连接点进行基本的论述。从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别对“意识形态”、“阶级”、“种族”和“性别”这四个最为基本的概念进行清理,对概念背后的重要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将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承接关系加以揭示。-15 2.笔者认为,文学批评是以文本为中心,而文化批评则是以文本的生产和消费为中心,其主要的侧重点以传统文学文本和社会文化文本为主,注重文本的外部生产、传播、接受过程、文化要素和文本环境,其分析的方式除了传统文学批评、哲学和美学的角度之外,主要融入了社会学和政治学视角。-38 3.简言之,技术进步和体制变革带来社会面貌和群体交往方式的改变;而社会新的现象或问题需要法律不断进行补充、修正和规范;法律的合法性以及有效实施必须依靠群体的道德提升和个体的自我约束。-40 4.文化是由两个主要的传统所构成的互为作用的层面,即思想文化传统和制度文化传统。-46 5.欧美的马克思主义者面对新的社会发展期,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诸多命题进行了发挥、修正和改写,以寻求新的解释方式。这一方式对中国学界而言,显然有着借鉴意义的。-47

6.新的社会阶层往往以最为传统的方式给传统本身输入自身的价值观,使之外化为有利于自我阶层的一种传统,并再次通过传统的方式使之形成新的社会风尚。-60 7.社会形态受制于物化条件,包括技术条件、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特质。当代社会在上述要素的作用下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时代有着不同的结构功能,个体或群体的问题均必须置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思维机构中才能凸现。(我认为还可以加上“生态”)-74 8.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般被定义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出现于欧洲国家,主张以区别于‘苏联式’(列宁式和斯大林式)的方法,在当下的历史条件中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激进的思潮。-75 9.-----安德森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了对比,即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事实,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学术内部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作为工人运动的一部分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得以首次进入资产阶级文化堡垒之中。-77 10.传统的思想家主要关注社会的历史、政治和经济维度,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则主要关注哲学、文化和美学,这不仅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转移,而且是对上层建筑本身的再鉴定。-78 11.实际上,以广告为标识的传媒将新商品的潜在使用价值和符号价值带入到生产者控制之中。于是,消费者只能按照资本主义方式要求他们的那样进行被动消费,并进入循环消费系统。-81 12.文化生产资料的高度控制和集中导致了“文化工业”,使人们在接

中国文学批评史

“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这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是孟子对体无完肤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一般以为,“以意逆志”的“意”乃指读者之意。孟子的这种文学批评方法论,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的。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是宋代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提出的诗歌创作法则,他认为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遣词造句独创最难,于是教人以取巧之方,创此说,点铁成金是取古人之陈言加以点化,夺胎换骨是蹈袭古人之诗意加以形容,这两种说法不过是以故为新的英名下,教人横加剽窃而己。 不平则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著名的“不平则鸣”说,这个说法继承并发扬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精神,他认为文艺作品主要产生于不同的思想感情,这是符合封建社会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的,韩认为作品越是发现了不平的思想感情,就越能反映时代的真实面貌,而作家就能成为真正的善鸣者这就鼓舞了有正义感和不满现实的作家用文字作武器反抗黑暗现实,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表露的比较重要的思想,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比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是明代公安派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方面提出的主张。所谓“性灵”相对于性情和感情,所谓“格套”指表现形式方面凝固的框子和清规戒律,“公安派”文论,强调自由抒写真情实感,独创见解,反对虚伪矫饰,随声雷同,和任何形式的束缚,对文学创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公安派”的性灵,用感之说,也有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感,追求士大夫阶级闲情逸致的需要存在着严重的消极因素。 童心说: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李贽天真自然为美的文艺观,崇尚个性,强调作家灵活运用、突破常规的创作精神,认为创作过程中的冲突之美来源于作者内心世界对于不公平的外部世界的抗争,是由人及文的一种精神创造过程。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是王国维从作者塑造形象时感情色彩的强烈与淡泊,执着与超然的角度提出的两种境界。有我之境,是指作家带着浓厚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事物,故物皆含有明显的作家主观感情色彩。无我之境,是指作家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其中,表面上看不出有作家主观的感情色彩。实际上绝对的“无我”是不可能的,所以“无我”不是有无之无,而是感情浓淡的程度不同。《尚书·尧典》:也称《书经》,战国之前流传下来的关于上古历史与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记载了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思想,具体表现如下:1.诗言志:重志;重情;情志并重;2.诗歌的教育作用: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3.诗乐舞三位一体 《典论·论文》的文学思想(一)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和原则。曹丕批评了当时文学批评中存在的“贵远贱今,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暗于自见”的错误态度,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二)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之关系。曹丕以七子为代表,指出作家的才能各有所偏,而通才是极少的。“文非一体,鲜能备善”。王粲长于辞赋,徐干风格舒缓。陈琳、阮瑀擅长章表书记。(三)文体论。曹丕论述了文体有四科八种,“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铭诔两体,自汉以来溢美之辞非常普遍,提出“实”字加以规范;书论之体重在说理,不能逞以华丽之辞,故提出“理”字加以规范。诗赋的特点是“丽”,说明曹丕看到了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此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四)文气说。曹丕的《论文》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的“气”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曹丕的“文气”说不同于孟子的“养气说”,因为孟子的养气主要指的是道德内容,曹丕的“文气”则是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禀性。(五)文学价值论。曹丕对文章价值给予了从未有过的崇高评价。他把文章提到了比立德、立言更重要的地位,认为只有文章才是真正不朽的事业,可以使作者扬名后世。 《典论.论文》在文学批评史上的贡献与主要不足。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篇开新风气的作品。1、开篇就提出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2、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说;3、提出了本同末异,四科八体之说;4、在文章末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 一、先秦 美刺说:《诗大序》的概念,通过创作诗歌对政治情况和任务进行赞美和讽刺的观念。 诗言志:把诗歌看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露。【今文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 和。” 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 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 谓不朽。”(P14) 兴观群怨(P16):出自孔子,意在论述《诗》的社会效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以意逆志(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 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知人论世(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要求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知言养气(P22):出自孟子。“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养气”是指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工夫。人们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提高了,就自然会加强辨别 言辞实质的能力。 老、庄思想:1、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①主张自然的生活态度;②追求真淳人格、反对虚伪矫饰的精神;③表现对于人生忧患的悲哀之情;④主张寡欲、去欲, 把多欲视为带来忧患的原因。 2、崇尚自然无为。 3、意之所随不可言传,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 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 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4、虚静、心斋、坐忘。心思澄明,不被外物所乱,要虚静忘却一切,连自 己的存在也忘却的程度。 5、浪漫风格的表述。 二、汉代文学批评 《诗大序》:1、诗的产生和性质(P38,认为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情感)。“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诗于政治教化的关系。①诗歌是政治、社会的反映。“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认为社会 状况不同,所产生的诗歌的内容、情歌和风格也不同。“故变风发乎情,止 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表示出怀念旧日良好 风俗和感叹当今世道的思想感情。②诗歌对于政治、社会的功用。“诗教说”: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 美教化,易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3、诗的六义(P40)。“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 五曰雅,六曰颂。”对风雅颂的阐述:“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