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危机理论文献综述

金融危机理论文献综述

金融危机理论文献综述
金融危机理论文献综述

金融危机理论文献综述

前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不仅次数大大增加,破坏力也明显增强。理论界对金融危机的研究的热情也同时被激发。迄今为止,金融危机理论大致可分为三代:以Krugman (1979)和Flood and Garber (1984)为代表的第一代理论;以Obstfeld(1994、1996)为代表的第二代理论;第三代理论因出现较晚,争论很大,流派很多。第一代模型认为政府实行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与固定汇率制的内在矛盾引起一国外汇储备的枯竭,当外汇储备降到临界水平就会引发投机性攻击,造成危机。第二代模型认为政府行为并不是线性膨胀的,而是理性的;所以政府会比较维持和放弃汇率制度的成本来选择措施,危机并不一定发生在储备耗完之后;另外这模型还强调“多重均衡”和“自我实现”性,当公众预期危机会发生时,“好”的均衡会转为“坏”的均衡从而引发危机。第三代模型的观点还不统一,研究者从而不同角度对危机形成原因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有的强调危机的传染性、有的强调金融市场的羊群效应、有的强调道德风险引起的过度借贷、有的强调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不足,还有的强调企业的收支平衡恶化。三代金融危机模型都与现实事件相联系。第一代模型是对七八十年代拉美金融危机的解释,第二代模型以1992年EMS 金融危机为基础,第三代模型是对1997亚洲金融危机的解释。

1、第一代模型

1.1基本分析框架

0,>-=-αφαφt

t t i y p m (1) 10)1(<<-+=r R r rD m t t t (2)

0>=μμt D (3)

t t s p = (4)

t t t s

E i i +=* (5) 除了利率,其余的变量都为LOG 值。t m 表示名义货币,t

D 国内信贷,t R 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汇储备的账面价值,t s 即期汇率,t p 价格水平,*

i 国外利率(假定为常数),t i 国内利率。t E 表示t 时期可用信息的预期值。

方程(1)定义了实际货币需求与收入成正比,与国内利率成反比。方程(2)是将货币量与储备和国内信贷相联系的一个等式。(3)式表示国内信贷以速度μ增长。购买力平价和公开利率平价分别由(4)式(5)式表示。 在完美预期条件下,t t t s s E =。设0*

==i y 并结合方程(1)、(4)和(5)得到:

t t t s s m α-= (6) 当汇率固定时,设为s ,则0=t s 。中央银行通过向公众购买或出售国际储备来调节国内货币需求。

使用(2)式和(6)式得到

)1()(r rD s R t t --= (7)

再结合(3)式得

r r R t )1(-=-=θθμ (8)

方程(8)表明如果国内信贷膨胀过度,储备会以信贷膨胀速度的一定比例的速度减少。任何有限的外汇储备都会在有限的时间内耗尽。

为了计算转向浮动汇率制度的时间,第一步要找到影子浮动汇率,假定为以下形式

t t m k k s 10+= (9)

由(2)式可知在浮动汇率下有t

t D r m =,求(9)式的变化率得 μr k s

t 1= 所以在崩溃后建立的体制中,本币以与国内信贷增长率相应的速度逐步贬值。将(10)式代入

(6)式得

μαr k m s t t 1+= (11)

比较(11)式和(9)式得

110==k r k μα 注意到r m t D D t t =+=μ0,得到

t r D r s t μαμ++=)(0 (12) 当前汇率s 与影子浮动汇率t s 相等时,固定汇率制会崩溃。设t s s =由(12)可得到崩溃的时间,即

αμ--=r rD s t c )(0

由方程(2)可知,00)1(R r rD s -+=

αμθ-=0R t c (13)

这里0R 表示初始储备

方程(3)表明初始储备越多或信贷膨胀率越低危机暴发的时间越晚;若0=α,危机会在储备用尽时发生;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危机发生地越早;货币需求中国内信贷的初始比例越大(r 越大),危机来得越快。

上面的分析意味着投机性攻击总会发生在中央银行用尽储备之前。用(7)式推算在危机发生时刻的外汇储备,得到

)1()(lim r rD s R R c

c c t t t t t --==---→

这里)(0-+=-c t t D D c

μ,所以 ()[])r t D r s R c t c -+-=--1)(0μ (14)

由(13)可得

)(0αμ+=--c t r rD s (15)

结合(14)式(15)式最后得到

θμα=-c

t R (16)

1.2基本模型的扩展

1.2.1不确定性和危机的时间

Flood and Garber(1984)首先用一个离散时间随机模型来说明国内信贷增长的不确定性。在他们的框架中,假定信贷由一个随机变量决定。在每个时期,第二时期危机发生的概率是由第二个时期国内信贷膨胀而引发贬值的概率决定的。在Flood-Garber 的框架中,无论投机性攻击是否有利有图,固定汇率制都会崩溃。在前面发展的模型中,攻击有利可图的条件是危机后的汇率t s 大于当t s

图1.2 图1.1

t R t D ,,

前固定汇率s 。投机者的收益是汇率的时间微分与用来维持固定汇率的储备的积。在时间t ,1+t 时发生危机的概率定义为1+t t π,并表示为

()s s ob t t t t >=++11Pr π (17)

由(17),预期汇率贬值率可表示为

()[]s s s s E s s E t t t t t t t t ->=-++++1111π (18) 这里()s s s E t t t >++11定义为1+t s 的条件预期。

预期汇率贬值率会随t s 的变化而变化。预期汇率改变会先于危机而上升,因为1+t t π和()s s s E t t t >++11都会因危机逼近而上升。状态变量(国内信贷)上升使1+t t π上升,预示着危机会在1+t 时发生。假定1+t 时会有投机性攻击,()

s s s E t t t >++11的大小给了行为人下一期预期汇率的值;同时它也依赖于行为人对下一期状态变量的预期值。当状态变量的值一期高于一期时,它的条件预期也会随条件预期汇率改变率的上升而上升。结果,随着危机的临近国内名义利率上升。

1.2.2资产替代与价格刚性

Flood and Hodrick(1986),Blackburn(1988)和Willman(1988)在价格刚性和不完全资产替代方面对模型作为扩展。前面基本模型中,介绍价格缓慢变动的方法要求有国内外商品能完全替代的假定;这个假定得到了购买力平价条件,(4)式,和商品市场立即出清条件。

给出多恩布什型价格等式 ()()[]0,,>----=ψσλψσλy p i p s p t t t t t (4')

模型中,总需求与实际汇率和实际利率相关。参数λ衡量对超额需求的价格调整速度。结合

(1)-(3)式,(4')式和(5)式,并假定完美预期,得到关于t s 和t p 的非齐次微分方程组:

()()()???????

?+--+-+???????????????????????? ??-+--=??????????t D t D p s p s t t t t μλψλψαμγλψψαδαλλψλδα0011110 (19) 这个方程组的特征值为

()()[](){}

()λψαλψαλδψαδλψαδλ-??????-++±+-1214212 容易证明()01>-λψ,方程组(21)是鞍点稳定的,具有一负(定义为ρ)一正两个根。用特殊根法解得,

t t Ae t D s ργμλδαμγ++??

??????? ??++=10 (20a) ()t t Ae t D p ραργμαμγ+++=0 (20b)

A 是一个常数,由产品价格决定,而产品价格又受初始条件的影响。

对t s 的解能用来决定危机发生的时间;与前面一样,当影子汇率等于当前固定汇率时,危机就会发生。虽然不能从分析中推导出清晰的解,但可以从图形中得到,危机会在曲线t Ae ρ和直线()t D s γμλδαγμγ-+--10的交点上发生。而且,可以在相当一般的条件下推出,价格可变动的程度越高,危机发生的越早(0

1.2.3借贷、控制与延缓危机

另外一种以推迟危机发生为目的的政策是资本控制,它被用来减少外汇储备的损失。在经历了重大损失后,这种措施被长期或临时地运用。介绍长期控制的一种简单方式用重写的(5)式来表达:

()()101*<<+-=ρρt t t s E i i (5')

方程表明国内利率与隐藏的利率平价背离可以用资本控制的存在来说明,模型中表示为国外利息收入的税的一部分。用(5')式,解前面的模型得,

()αρμθ--=10R t c (31')

方程(31')说明资本控制越严(ρ越大),汇率体制转变发生的时间越长。

1.2.4政策转变和危机避免

在前面基本模型中介绍政策不确定性的一个简单方法是引进两个对信贷政策规则的信任概率(Willman,1987):货币当局维持现有规则的概率为q ;在外汇储备为零时浮动汇率,当局实行与固定汇率制相适应的零增长规则的概率为()q -1,于是

00

=D (3') 使用(3')式,与前面的解法相同,危机发生时间可表示为

q R t c αμθ-=0 (31'')

前面的结果(方程13),概率为1。如果概率为0,投机性攻击不会发生,系统的崩溃是“自然”的。q 越小(即货币当局改变信贷政策的概率越大)危机发生的越晚。

下面介绍形式化未来政策改变效应的方法。假定引发国内信贷的过程如下,

t t dz dt dD δμ+= (3')

这里t dz 是一个标准维纳过程,δ是常数。为了说明危机后的浮动汇率制,设(2)式0=t R ,将(4)式(5)式代入(1)式得到

t t t t s

E rD s α+= (21) 假定初始条件下允许汇率自由浮动,投机者期望中央银行在未来改变他的信贷政策;而如果国内信贷上升到一个极限,D ,中央银行会决定再次固定汇率。这样预期的行为人会影响浮动汇率的行为人。影子汇率给定如下

()[]

D D t t t e r rD s --+=λαμ1 (22) 这里λ是关于λ二次方程的正根。 01222=-+αμλαδλr (23)

这里危机时间c t 是随机变量,在Peller(1966,pp. 174-75)的例子中,它能够用“首次通过”密度函数来求解。

2、第二代模型

2.1 Obstfeld(1994)的模型

1.模型假设

Obstfeld 将时间分为两部分:1期和2期。在这两个时期中,政府支付的债务分别为10D 和20D ,接受的外汇收入为10f 和20f ,政府消费支出为1g 和2g ,并只在2期征税,税率为τ。1期汇率固定为1E ,2期汇率变为2E 。

公共部门的“现金流”约束提示了政府债务风险暴露部分对于市场扰动的脆弱性程度。令21D 为1期发生的到2期偿还的公共债务,1期财政约束为

()()())1(11211101111021??????++-++=*i f E f E g E D i D

可见,利率i 是公共债务的重要决定因素。且货币需求函数为y kE M t t =。

同理,2期的现金流约束,即财政约束为

())2(12222202122021M M y E g E f f E D D -+=++-+τ

2.政府相机抉择行为所决定的预期贬值率

由于政府只关心贬值预期变化时通胀和生产率的扭曲效应,因此政府的损失函数可以设为

222

21εθτ+=L 其中,()212E E E -=ε,是2期本币的贬值率,θ是贬值相对于税收的权数。

综合(1)、(2)两期财政约束,并令s t d 代表相应的s t D 的真实值,可得到总的财政约束为

()()42

021*********f f g d d y ky d d --++=+++τε 其中,

()5)1)(1(211012021*++-++=i f f g d i d

而政府的目标就是在(4)式的财政约束下使(3)式损失函数最小化,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

)6(2121y ky d d τ

θε

=++

上式说明在最优化条件下,每单位本币贬值带来的边际成本等于提高生产率的边际成本。将(6)式代入(4)得到政府的意愿贬值率ε的决定式:

)7()()

)((2220212021220212021y ky d d f f g d d ky d d θε+++--++++=

由(5)式知,本国利率i 是公共债务21d 的决定因素,而21d 又决定了政府的意愿贬值率ε,因此利率水平也成为决定贬值率的因素。金融市场上的投资人是理性预期的,会对政府的目标行为进行理性的预测,当人们普遍预期本币贬值时,这种预期就会反映在本国利率i 的提高上——即公共债务的成本上升,通过(7)式所描述的机制使政府的意愿贬值率增大。

为了确定政府意愿贬值率的值,可以将(7)式和利率平价条件)1()1(*i i ++=ε得到两个均衡点:一个是对应较低利率水平和贬值率的()11,εi ,另一个是对应较高利率水平和贬值率的()22,εi 。对政府而言这一个相机抉择问题。

2.2 Obstfeld(1996)的模型

这个模型建立在Obstfeld (1991,1994)模型的基础上,模型中政府的政策目标已得到清楚得说明。模型的基本框架是Barro and Gordon(1983)的,但这里假定了开放经济和知道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国外货币的价格。

政府最小化损失函数 )1()()(22εβεC y y L ++-=*

这里,y 是产出,*y 是政府的产出目标,1--≡e e ε是汇率的改变(外国货币的价格)

。产出ε i

由预期菲力普斯曲线决定

)2()(u

y y e --+=εεα 这里y 是‘自然’产出水平,e ε是对ε的预期,ε以滞后信息为基础,u 是...d i i 分布,均值为零的冲击。y y >*引起了动态不一致问题,这解释了为什么理性的政府会被汇率调整成本缚住双手。设e ε不随时间变化,在给定模型假设下这是均衡的条件。政府在观察到u 后,选择汇率e ,但任何向上的变动(贬值)会导致成本c C =)(ε的成本,反之向下变动时(升值)会导致成本c C =)(ε的成本。

我们先忽略(1)中的)(εC 。因为无成本,所以e

ε是预先确定的,政府选择 ())3(22β

αεααε+++-=*e

u y y

得到一个产出水平 ()

β

ααβεβα+---+=*22e

u y y y y 政策损失为 ()2

2e FLEX u y y L αεβαβ

++-+=* 如果没有改变汇率的选择,损失则为

()2e FIX u y y L αε++-=*

现在重新介绍固定成本()εC 。由于存在,只有当u 很高以使FIX FLEX L c L <+或很低以使

FIX FLEX L c L <+。当u u >时,贬值会发生;当u u <时,升值会发生,这里 ()e y y c u αεβαα

-+-+=*21

()

e y y c u αεβαα-+-+-=*21 u 匀质地分于[]μμ,-,在给定价格期望e ε下,下一时期对ε的期望为 ()()()()

u u u u E u u u u E E >>+<<=Pr |Pr |εεε

或直接用(3)式计算

())4(421222????????--+-???? ??--+=*μαεμβααεu u y y u u E e

在完全均衡条件下e E εε=。为找到(4)式的固定点,图3用45度线来表示它。设*

-i 表示e ε的最小水平,并且假设c 和c 足够小使*-=i e ε,μ->u 和μu ,则αεε-==e e d u d d u d ;而当μ-=u ,则0=e d u d ε;当μ-=u ,则0=e d u d ε。

(4)式的斜率为

()()()()μμμβ

αααεμααβ

ααβααεε-=-=->???????????+??????+-+++=*u for u for u for y y d dE e e 22222

22

当e ε上升到足够高,以使u 等于μ-,政府的反应函数就是(3),贬值预期与浮动汇率下

的预期一样。

图3显示了存在三种贬值率均衡,1ε,2ε和3ε,对应于三种不同的贬值概率和下的条件。均衡3中μ-=u ,所以均衡3与浮动汇率下有相同的平均贬值率()()

y y E -=*βαε,与Barro and Gordon(1983)的相对应。图中清楚的显示,当0>c 时,这个均衡必然存在。参数约束要求,

()()

βααμββα+≥--+*221c y y 当贬值成本c 比较低,菲力普斯曲线的斜率α比较大,通货膨胀厌恶系数β比较低和信贷扭曲y y -*比较大的情况下,不等式很可能成立。这个条件意味着,尽管贬值有固定成本,但如果市场预期浮动汇率会贬值,它就会实现。

模型中政府在实施其最好的均衡方面是无力的,市场选择了较劣的一个。甚至一个很小的事件也使汇率从一个易受攻击的状态转到一个如果不贬值产出会很低的状态;所以即使是中等的冲击也会使当对汇率进行调整。

反应了政府偏好和经济结构的宏观经济状况影响了均衡的多样性。例如,如果自然产出水平y 下降,使(4)式的纵轴交点上移;这样对应预期从与45度线的一个低通胀的交点变为三个,然后又回到一个唯一的均衡,它的贬值概率是1。

εE

3、第三代模型

亚洲金融危机(1997-98)后出现了一大批新的金融危机文献,因为当前的理论不能预测这种危机甚至无法解释危机。这样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的发展就很有必要。

Chang-Velasco(1998b)认为新模型必须有以下几个特点

1、并不是政府的不当政策引起了危机。最近金融危机的一个显著事实是政府预算是盈余的。在Velasco(1987)的智利案例、Sachs,Tornell and velasco(1996a)的墨西哥案例和Radelet and Sachs(1998)的亚洲案例中都强调了这一点。这表明,以财政赤字减少外汇储备从而引发货币危机为特点的第一代模型已经不能解释当前的这些危机。

2、必须一般化,以包含宏观经济环境的各种变量。基本宏观经济变量在引起危机方面没有单一的模式。有时经常项目会出现赤字但并不总是赤字,私人消费和投资是一样。在Franke and Rose(1996)在对一组货币危机中宏观经济行为的研究中发现,危机之年总会出现产出收缩。但正如他们自己指出的那样,因果关系影响是相互的。那么以政府贬值是对高失业和(或)其它外部不平衡的反应为特点的第二代模型也没用了。

3、必须能够解释在某些宏观条件下为什么会发生或不发生。它必须回答为什么是现在发生而不是在以前。以经常项目为例(它经常被认为是货币贬值的原因),东亚国家在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经常项目就经常有大的赤字,但危机却直到现在才发生,为什么?它也必须回答1996年马来西亚、韩国、菲律宾和泰国有大的经济项目赤字(超过GDP的4%),但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和秘鲁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而危机却在亚洲发生而不是南美。

4、必须能说明利率崩溃与银行危机之间的联系。80年代初的南美危机、90年代初的斯堪的纳维亚危机、1995年墨西哥危机和1997年亚洲危机中,货币与整个金融系统一起崩溃。正式的经济计量工作证实金融变量更能预见危机的发生。

5、必须能够回答为什么小错误会带来大惩罚。危机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1982年,智利的GDP 下降了14%,1995年墨西哥下降7%。这些危机不全是由宏观经济薄弱引起的,或者并没有坏到会引起经济萧条的程度。当经常项目必须调整,例如赤字达到GDP的3%,这要求收缩总需求,从而要求提高利率。但没有一个标准模型要求利率上升50%或更高,以达到削减消费和投资的目的。也没有一个标准的价格刚性模型会使产出产生这种反应来缓和需求。

3.1传染效应模型

Eichengreen, Rose and Wyplosa(1996)注意到投机性攻击在短时间时具有相关性;也就是,货币危机表现从一国传染到另一国。在他们的文章中,作者企图找出这种传染的渠道。第一个渠道是各个国家由于贸易恶化而导致利率变化竞争性效应。第二个渠道是投资者预期到在相同宏观经济形势下政府会采取相同的方法来对付货币变动。作者提出事实证据表明,通过贸易产生的传染效应比因宏观经济形势相似而引起的传染效应要强得多。

由于货币危机通过贸易联系传染而与宏观经济环境无关,1998年世界银行将金融市场的传染

定义为不是由经济环境市场一般变动引起的市场联合变动。这说明证券市场变得越来越一体化,它们的变动与经济环境的变动并不相关。Kaminsky and Schmukler(1998)作了下表来说明金融市场的一体化。

表3.1 月证券市场收益平均回归值 1970s-1990s

Among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Among countries in other regions

来源: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World Bank 1998.

Gerlach and Smetz(1995)提出模型说明一国货币被迫贬值是如何影响它国的,是如何增加它国的投机压力和加速其发生危机的。模型证明传染效应强于实际或名义工资的下降效应、两国贸易结合度上升效应和两国都与共同第三国降低结合效应。所以这就解释了当一国的汇率被攻击,与这个国家经济结合度高的国家投机性压力为什么会上升。

3.2羊群效应模型

Krugman(1997)认为汇率市场是没有效率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羊群效应。也就是一波货币卖出会产生逃跑性的货币抛售,仅仅是因为模仿,这很可能会产生货币危机。IFM(1998)提到了资本向新兴市场的流动,一些观察家认为资本流入流出的过程会因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而加速。羊群行为被看成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Davenow and Welch(1996)提出羊群行为有三种效应:(1)清付的外部性。行为人放弃一种行为的清付与放弃同样行为的行为人的数量成正比。(2)委托代理条件。为了信息不充分的市场中保持或获得信誉,经理人会躲避羊群行为以避免贬值或发动羊群行为以提升信誉。(3)后行为者的信息显示。从先行为人的行动中获得信息,最优决定是忽视他们自己的信息。本文视羊群行为是一种理性的行为。

3.3道德风险模型

这些模型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在银行部门,也就是存在‘过度借贷综合症’或是道德风险借贷。持这种观点的模型认为明晰的政府保证使银行致力于道德风险借贷,这样这些国家的预算政策就会变得不可靠,因为政府支出迟早会出现短缺的情况。重要的文章有Krugman(1998b)和Corsetti-Pesenti-Roubini(1999a,b)。

Krugman(1998)认为由政府免费提供的保险可能是一些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他认为在金融中介具有免费保险且又监管不严的情况下,金融中介机构具有很强的扩张倾向而很少考虑投资项目的贷款风险。在国内机构无法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情况下,国内投资需求过度只会造成国内利率的上升,而不至于引发投资过度。但如果资本项目放开,国内的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在世界资本市场上自由融资,那么由政府保险引发的道德风险就可能导致经济的过度投资。

Corsetti, G., P. Pesenti and N. Roubini用模型来解释道德风险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他们认为在缺乏监管下,道德风险是过度投资、过度对外借贷和经常项目赤字的共同根源。在他们的模型中,私人行为人在政府对企业和金融投资的担保下行动,不利环境下的隐含担保使国内资产的收益得到确认。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外存款人愿意出借,而且无利润的项目和现金不足通过国外借贷得到再融资。这种过程形成了经常项目赤字不可持续的路径。

当国外存款人最终拒绝为持续损失再融资时,政府被迫介入,为巨额外债担保。为了清偿政府必须进行一定的财政改革,可能会通过发行货币来增加铸币税收入。由于预期到通货膨胀,外汇市场的投机使货币崩溃并引起金融危机。因为那些可以用来援助破产企业的外汇在投机性攻击下耗尽了。低储备、财政不足使不良贷款增加,金融和货币危机交织在一起。

3.4收支平衡模型

Krugman(1999)提出了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具有多重均衡特性,投资者信心的丧失导致转移困境。为了逆转经常项目的赤字,这个国家必须经历大的货币贬值。这使国内企业的资产负债恶化,这减小了它们的投资能力,同时投资者的信心丧失。另一个企业资产负债恶化导致的经济脆弱性模型由Aghion-bacchetta-Banerjee(2001)提出。

Krugman(1999)的模型主要强调两个方面,决定企业投资能力的收支平衡状况和影响实际利率的资本流动。模型中,国内企业能从国外借到钱的数量是由他的财富决定的,即t f

t W I )1(λ+=,其中f t I 是可获得的投资、t W 是财富;同时每一个企业的财富又依赖于这种借贷,即pF D y W t --=α,其中y α是企业家收入、D 是内债、F 是外债、p 是汇率。因为资本流入的数量会影响贸易条件和企业外债价值。从而就可以刻画出金融危机发生的机制:资本流入量的下降会影响国内企业的收支平衡,借贷能力下降,这样资本流入进一步减少。 模型进一步推导出()X

F dI dI f μλ--=1)1(,则从图中可以看到有三个均衡,L 、Q 和H 。由于Q 是不稳定的,从长期来看存在的均衡只有H 和L 。在均衡H 上,国内投资回报率与国际投资回报率相等;在均衡L 上,出借人认为企业无抵押品而拒绝放款,资本提供的失败意味着实际汇率的上升,本国货币的恶性贬值使企业破产清算。所谓的金融危机也就是从均衡H 崩溃为均衡L 。

最后Krugman 提出三点建议:

1、预防危机的措施。Krugman 认为限制企业借入各种期限的外债可以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借入外债会引起外部不经济的情况,因为借入外债会放大不良冲击对汇率的影响;货币的贬值会引起资本市场的非理性行为,从而使经济衰退。企业借入外债的决策使经济运行增加了额外的成本。

2、应对危机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实行紧急信贷限额,对企业进行注资或对银行进行援救。这可以弥补企业的信用损失,以使投资能够继续。所以这个信贷限额必须非常的高。Krugman 同时也指出,高的借贷限额会因对问题企业融资而造成漏出效应;而且它也很难被实施。因为如果有足够高的信贷限额危机一开始就不会发生。另一个方法禁止外资出逃。但Krugman 指出,如果资本项目是自由兑换的,其它形式的资本外逃还是可能的。但为了投资的利益这一措施的实行还是很有必要的。

3、危机后的重建策略。Krugman 认为是恢复增长,靠银行重组和资本结构调整是不够的,还必须对企业家进行援助或引入新的企业家,或两者同时实行。新的企业家也可以来自国外,从而引进国外直接投资。

3.5流动性不足模型

L f

t I t I I

流动性不足模型认为遭受危机的亚洲国家受到金融脆弱性的困扰;在国际借贷者受到自我实现式信心丧失时,这种脆弱性使这些国家变得易受攻击。Chang-Velasco(1998a,b)在Diamond-Dybvig(1983)银行运行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模型,金融中介会使投资者造成恐慌。由于害怕损失使存款者要求立即清偿;长期资产的清偿使恐惧加深。Chang-Velasco认为在固定汇率的开放经济中,中央银行有限的储备会使它在这种恐慌下避免成为最后的出借者。

CHANG, R. VELASCO, A的模型强调,

1、由于资本项目的开发和(或)一国可获国外贷款的增加,从而使国外资本大量流入,这会增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特别地,当这国外贷款是短期债务时,银行的脆弱性就会大大增加。一次存款者恐慌,也就是存款者拒绝为短期债务再筹资,会导致银行资金的外逃。

2、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也会因为不恰当的金融自由化而恶化。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典型存在的资产收益期与债务偿还期的不一致问题。特别解释了降低储备和加剧银行竞争的金融自由化提高了银行的脆弱性。

3、外部环境(比如,贸易条件、竞争力、世界利率)的微小变化会引起金融系统的强烈反应。由于存在高成本的清算,小的冲击就会引起金融危机,导致无必要的大规模存款外逃,资产价格和经济活力的下降。

4、无弹性的资产(如土地、房地产等)价格会因国外资本的注入而急速上升,也会因为银行危机而急速下降。但最初的上升并不是因为资产泡沫,同样下跌也不表明价格回归真实水平。如果金融出逃导致资产价格下跌,说明价格下跌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真正的原因是无效率的资产清算。

5、Krugman所声称的和东亚国家所实行的不完善政策(政府存款担保、投资津贴)的主要危害是增加了银行的脆弱性。如果银行崩溃,相关的成本会大大超过传统的效率损失。

6、如果银行危机到来,汇率将会崩溃;因为稳定银行与维持汇率成为一对不兼容的目标。中央银行为了阻止银行危机而抑制利率上升或提供援救基金。但行为人会用国内货币来购买外汇,最终迫使央行放弃固定汇率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必要分析双危机:金融危机和收支平衡危机。

小结

三代金融危机模型由于提出的时代背景不同,因而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试图从某一方面切入来寻找危机发生的原因。引发金融危机的渠道有:宏观经济衰退,外汇储备不足,实际利率上升,国内信用的过度膨胀,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经常项目赤字,贸易关联,与第三方的贸易竞争,短期债务过多,羊群行为等等。从方法论上讲,第一代模型强调线性政府行为与固定汇率制的矛盾;第二代、第三化模型强调多重均衡(Multiple equilibrium)和危机的自我实现(Self-fulfilling)。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二代与第三代模型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性的。本人认为:从本质上讲,第一代模型与第二模型的区别在于政府行为的理性化。政策的不一致性是它们的共同点。第三代模型则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尤其是其中的流动性不足模型(也可称金融脆弱性模型)和道德风险模型。因为传染效应模型和羊群效应模型是危机中的特点,如果危机不发生它们就不会出现;而且一旦危机发生在当今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会遇到这两种效应。而只要资本项目是开放的,收支平衡模型描述的情况也会出现。

参考文献:

1、Krugman P (1979) “ A 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i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 g, 1979, 11 (August), 311–25

2、Salant,Stephen and Dale Henderson, “Market Anticipation of Government Policy and the Price of Gold,”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8,86,pp. 627-48

3、Flood,Robert p., and Peter M.Garber, “Collapsing Exchange Rate Regimes: Some Linear Exampl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4,Vol. 17(August),pp.1-13

4、Willman,Alpo, “Devaluation Expectations and Speculative Attacks on the Currency,”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89,Vol.91(March),pp.97-116

5、Flood and Hodrick,“Real aspects of Exchange Rate Regime Choice with Collapsing Fixed Rat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21,pp.215-32

6、Blackburn, “Collapsing Exchange Rate Regimes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Some Further Exampl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Vol.7,September,pp.373-85

7、Willman ,Alpo “The Collapse of the Fixed Exchange Rate Regime with Sticky Wages and Imperfect Substitutability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Bond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88,Vol.32,November, pp.1817-38

8、Obstfeld, “Speculative Attack and the External Constraint in a Maximizing Model of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1986a,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9 (March) pp. 1-22 9、van Wijnbergen, “Inflation,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es, and Public Sector Deficits”in Economic Effects of the Government Budget, ed. by Elhanan Helpman,Assaf Razin, and Efraim Sadk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1988

10、van Wijnbergen,“Fiscal Deficits, Exchange Rate Crises, and Inflation,”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1,Vol.58,January, pp.81-92

11、Buiter, Willem H., “Borrowing to Defend the Exchange Rate and the Timing of and Magnitude of Speculative Attack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23, November, pp.221-39

12、Bacchetta, Philippe(1990), “Temporary Capital Controls in a Balance-of-Payments Crisi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90,Vol.9,March, pp.246-57

13、Drazen and Helpman, “stabilization with Exchange Rate Management under Uncertainty,”in Economic Effects of the Government Budget, ed. By Elhanan Helpman, Assaf Razin, and Efraim Sadk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88)

14、Obstfeld, “Rational and Self-Fulfilling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b,Vol. 76, (March), pp. 72-81

15、Obstfeld, “Models of currency crises with self-fulfi lling featur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6,40, 1037-47.

16、Obstfeld, M.,“The Logic of Currency Crises.” Cahiers Economiques et

Monétaires,1994,43,189-213.

17、Cole and Kehoe, “A Self-fulfilling Model of Mexico’s 1994-1995 Debt Crisi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6, 41, November, pp. 309-330.

18、Esquivel, G. and Larrain, F., “ A Explaining Currency Crises”Mimeo. Harvard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1998)

19、Eichengreen, B., Rose, Andrew, K., and Wyplosz, Charles , “A Contagious Currency Crises”NBRE WP 5681., 1996

20、Gerlach, Stefan, and Frank, Smets , “A Contagious Speculative Attacks,”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5,11, pp. 45-63.

21、Krugman,P., “Currency Crisis”,https://www.doczj.com/doc/047282884.html,/krugman/www/crises.html. (1997)

22、Kydland, Fin and Edward Prescott, “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 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7, 85, June, pp. 473-91

23、Barro,Robert and David B. Gordon, “A Positive Theory of Monetary Policy in a Natural Rate Mode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1,August, pp. 589-610

24、Krugman, P.,“Bubble,Boom,Crash:Theoretical Notes on Asia’s Crisis” Mimeo. 1998a

25、Corsetti, G., P. Pesenti and N. Roubini. “Paper Tigers? A Model of the Asian Crisi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9,43, 1211-1236.

26、Michael P. Dooley,“A Model of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1997,

https://www.doczj.com/doc/047282884.html,/papers/w6300.pdf

27、Diamond D and Dybvig P (1983),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 y, 91 (June), 401–19

28、KRUGMAN, P.“What happened to Asia?” Mimeo. 1998b

https://www.doczj.com/doc/047282884.html,/krugman/www/disinter.html

29、CORSETTI, G. PESENTI, P. ROUBINI, N. “ What caused the Asian currency and financial crisis?”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 y, 1999a, 11, 305-373.

30、CORSETTI, G. PESENTI, P. ROUBINI, N. “P aper Tigers?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the Asian crisi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 w,1999b, Vol.43,1211-1236.

31、RADALET, S. SACHS, J. “The Onset of 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1998a,Mimeo. Harvard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32、RADALET, S. SACHS, J. “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Diagnosis, Remedies, Prospects.” 1998b,Mimeo. Harvard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https://www.doczj.com/doc/047282884.html,/rigobon/www/

33、CHANG, R. VELASCO, A. “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 A Canonical Model.”1998a,NBER Working Paper No. 6606. https://www.doczj.com/doc/047282884.html,

34、CHANG, R. VELASCO, A. “The Asian Liquidity Crisis.” 1998b,NBER Working Paper No.6796.

35、KRUGMAN, P. “Balance Sheets, the Transfer Problem, and Financial Crises.”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1999,6, 459-472.

36、AGHION, P. BACCHETTA, P. BANERJEE, A. (2001): Currency Crises and Monetary Policy in an Economy with Credit Constraint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5, 1121-1150.

金融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金融结构这个概念首先由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提出,他指出金融结构是一个国家金融的上层结构,金融发展(Finance Development)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自戈德史密斯提出这些重要论断以来,有关金融结构的研究就受到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广泛重视,甚至成为世界国金融战略调整的重大议题。 金融结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概念,表现为世界不同国家拥有各不相同的金融结构模式,以及同一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金融结构模式。近些年,经过无数学者的研究和探索,这些模式大致可归纳为“市场主导型”、“银行主导型”、“金融和法律主导型”以及“金融服务主导型”这四大类型的金融结构模式。以下我将主要从第三种“金融和法律”(即LLSV学派)探讨金融结构的观点。 在大多数学者们进行金融结构到底是银行主导还是市场主导激烈大讨论的时候,也有部分学者产生了新的想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LLSV学派的金融和法律理论。La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以下简称LLSV)等学者没有掉入金融结构由银行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的定义案臼,而是独辟蹊径,率先抓住一国法律体系的渊源与该国金融结构形成与演进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法律制度对市场投资者和银行债权人保护程度不同等角度展开研究,并以此作为变量解释不同类型金融体系形因,将金融结构的差异,归结为各国法律制度的异同。 LLSV认为一国的法律制度影响和制约了本国的金融结构,不同法律制度产生不同的投资者保护程度,一国的金融结构主导模式的选择取决于该国法律所赋予的债权人和股东的权利差异,以及执行这种权利的力度差异。LLSV对49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和金融体系进行了实证经验,认为具有普通法系的国家更倾向于对市场投资者的保护,更重视中小股东的权利,大公司股权分散化结构趋势明显,因而更容易发展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成文法传统的国家则较为强调银行债权人的权利,由于相对缺乏对市场投资者的保护而最终发展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从法律渊源的差异、对市场投资人的法律保护力度与执行力度来看,习惯法对市场投资者保护最强,而法国民法系国家最弱,德国民法系国家居中。 同时LLSV(2000)指出:法律(包括立法和执法)是保护外部投资者不受内部人剥削的关键机制,法律保护制度既决定了控制权私利的高低,也决定了外部融资机会的大小。因为任何理性的投资者在没有任何法律保护的极端情况下,为避免内部人攫取公司利润,都不会给公司提供融资,金融市场化的进程难以深化。随着法律保护制度的逐步完善,法律制度对内部人的剥削行为的约束也逐渐升级,致使其剥削成本增大,控制权私利锐减.剥削手段趋于无效,内部人对外部投资者的剥削将越来越困难,企业融资的外部生态环境日趋改善,公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本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 曹秋菊苏艳 [内容提要]随着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加快,国家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以期对我国在开放条件下应对国家产业安全问题有所启示。 [关键词]产业安全理论贸易理论投资理论 一、国家产业安全的理论起源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产业安全起源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国家经济安全作为系统、科学的研究仅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有关国家经济产业安全的理论也正在讨论、构建和形成之申。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曾对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经济特征进行过描述,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处于低生活水平、高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穷国与富国的经济、政治力量的悬殊。力量的悬殊不仅表现在富国占有控制国际贸易格局的支配地位,还表现在富国拥有决定以什么条件向穷国转移技术、外援和私人资本的专断权力"发达国家还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不切合后者实际国情的价值观、体制以及行为准则等,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受着国外势力的控制和支配。以巴西学者T.D.桑托斯为代表的依附理论者认为"所谓依附,我们指的是若干国家的经济受到它们所依从的另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扩大的制约"。他们认为,经济上依附将会产生国内经济不稳、加强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受跨国公司的压榨等不良后果。 著名国际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国际金融体系有内在的"疯狂、恐慌和崩溃"倾向。它容易不时发生债务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不稳、投机、为追求更高收益率或安全避风港而出现的资本抽逃。他认为,国际金融是同霸主国对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施加影响紧密相关的。霸主国既是国际金融体系的管理者,又是该体系中的主要收益者。总之,从发展经济学家以及国际经济学家和国际政治学家的著作中,我们都能发现蕴涵着国家产业安全的问题。① 二、国家产业安全的贸易理论基础 1.重商主义保护贸易论是产业安全经济思想的萌芽。国际贸易保护理论开始于15世纪的重商主义,它是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主要观点是:金银是财富的唯一代表,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和一切经济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为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顺差,国家必须干预经济。景玉琴(2005)研究认为,

应用文-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非物质原因理论研究综述--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前沿问题研究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非物质原因理论研究综述--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前沿问题研究'迄今为止,学术界缺乏对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原因在 增长和经济 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很少将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素质作为人力资本或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方面,缺乏对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素质与家庭收入、贫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反贫困 中,缺乏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反贫困或非物质扶贫措施(如思想反贫困或思想扶贫)的 。探索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非物质原因,既是重大的学术关怀,又是经济发展和反贫困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原因 (一)思想 人的经济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受其思想观念支配,受其思想 驱使。思想是中性的,先进思想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反之则反。发展经济学家的论述已经涉及到人的思想观念及其转变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其“研究项目把‘发展’和‘不发达’的现实与思想观念结合起来”。佩雷菲特指出:“贫穷国家赶上富裕国家是可能的。追赶,首先是思想上的追赶。日本如果没有思想上的转变,还会是一个被贪婪的西方蹂躏的封建 ”,尤其是“竞争信念的思想主导着日本的发展。”而“满清的墨守成规、固守传统、敌视创新,无政府主义,内战使中国在3/4的世纪里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失之交臂。但在10年或20年之后,随着国民思想的解放,轮到把中国奇迹列入经济发展的历史不是不可能的。”刘易斯也认为,思想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大于物质的力量并指出:“人是由他们应该如何生活的思想所激励的,这些思想能影响社会经济变化,并且是社会经济变化的首要力量。”“在不发达国家里,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通常是,这些国家如同缺乏资本和自然资源一样,在社会领域里缺乏各种思想以及实现这些思想的人。”赫希曼指出,思想观念的转变成为经济变革的障碍,经济发展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吴碧英指出:“扶贫要先扶思想,改变观念,在制定扶贫方针政策时重在唤起贫困者脱贫意识”。叶普万认为思想观念贫困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众多国内学者揭示了解放思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国民从“左”的、姓“社”姓“资”的、姓“公”姓“私”等思想困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 (二)新思想 刘易斯认为,新思想是人们对创新、冒险等新事物的认可、接受的态度。具有某种新思想的人即为“新人”,新人善于抓住经济机会,在影响经济增长变化方面起最主要作用。第一,经济增长源于经济机会,“一旦人们抓住经济机会是可能的,经济增长就会发生”,或者“新机会引起了新的富裕”,“对于经济增长来说,基本问题是抓住机会。因此,经济增长的加速可能是由于新机会的出现,也可能是由于制度的变化允许抓住业已存在的机会,或者也可能是由于两者兼有。第二,经济机会又源于冒险、创新等新思想。“经济增长要求人们有冒险思想,要求有适量的创新者”。因为,冒险、创新等新思想一旦转变为人的行动,将永远激励人去奋斗,是人们抓住经济机会的根本前提,“经济机会和新思想的这种积累性作用是相互

应用文-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与比较

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与比较 '70年代以来,货币危机理论一直是理论界的焦点之一,有关货币危机的理论和实证文献数量急剧增加。在此,本文对已有的货币危机理 献作一简要综述, 已有的理论成果,并进行比较。由于本文总结的是理论 ,因此不涉及实证研究。\xa0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代表人物是鲍尔?克鲁格曼(Paul\xa0Krugman),罗伯特?弗勒德(Robert\xa0P.Flood)和彼得?M.加伯(Peter\xa0M.Garber)。Krugman在其1979年的A\xa0model\xa0of\xa0Balance-of-Payments\xa0Crises一文中所构造的模型是关于货币危机的最早的理论模型,贝Flood和Garber则在1984年发表Collapsing\xa0Exchange-Rate\xa0Regimes,Some\xa0Linear\xa0Examples一文,对Krugman提出的模型加以扩展与简化。这两篇文献是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的代表作品。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假定政府为解决赤字问题会不顾外汇储备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制会无限制抛出外汇直至消耗殆尽。该理论的基础在于当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政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采取的特定政策必然会导致外部均衡丧失,这一丧失的累积将持续消耗政府外汇,在临界点时,投机者的冲击将导致货币危机。 该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基本面(economic\xa0fundamentals)决定了货币对外价值稳定与否,决定了货币危机是否会爆发、何时爆发。当一国的外汇储备不足以支撑其固定汇率长期稳定时,该国储备是可耗尽的,政府在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政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干预外汇市场的必然结果是外汇影子汇率与目标汇率发生持续的偏差,而这为外汇投机者提供了牟取暴利的机会。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矛盾,即一国固定汇率制面临的问题源于为弥补政府不断扩大的 赤字而过度扩张的国内信贷。公共部门的赤字持续“货币化”,利息平价条件会诱使资本流出,导致本国外汇储备不断减少。在储备减少到某一个临界点,投资者出于规避资本损失(或是获得资本收益)的考虑,会向该国货币发起投机冲击。由于一国的外汇储备是可耗尽的,政府所剩余的外汇储备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将被投机者全部购入,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货币危机就此爆发。事实上,由于投机者的冲击,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的时间将早于政府主动放弃的时间,因此, 成本会更大。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表明,投机冲击和汇率崩溃是微观投资者在经济基本面和汇率制度间存在矛盾下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并非所谓的非道德行为,因而这类模型也被称为理性冲击模型(ration\xa0attack\xa0model)。 从该理论的模型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些政策主张。例如,通过监测一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可以对货币危机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经济运行,避免货币危机的爆发或减轻其冲击强度。避免货币危机的有效方法是实施恰当的财政、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基本面健康运行,从而维持民众对固定汇率制的信心。否则,投机活动将迫使政府放弃固定汇率制,调整政策,市场借此起到“惩罚”先前错误决策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资本管制将扭曲市场信号,应该予以放弃。 二、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主流代表人物是Maurice\xa0Obstfeld、Gerardo\xa0Esquivel和Felipe\xa0larrain。 第一代货币危机的缺陷在于其理论假定与实际偏离太大,对政府在内、外均衡的取舍与

融资方面论文-文献综述

(一)国际上大学生创业融资环境和融资现状的研究综述 李集成(2012)美国:20世纪50年代,美国实施了“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其操作方式是通过政府定期拨款设立的基金作为融资担保,引导其他资金来设立“小企业投资公司”,“小企业投资公司”在对小企业和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刚开始的操作方式是由小企业管理局为小企业投资公司提供短期优惠贷款,后改进为为小企业投资公司公开发行长期债券,政府为其发行的长期债券进行担保的方式。经过40多年的运作,该计划充分体现了小企业投资公司的价值,培养出了苹果、联邦快递等创新型企业。 以色列:以色列对企业的支持与美国相同点都是政府主导推动。但是以色列的操作方式与美国不同,以色列是先由政府拨款一亿美元成立YOZMA创业投资基金,该基金通过参股方式参与民间资金设立商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再由商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对创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这些商业性创业投资基金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给予资金支持,但其重点是创业企业的早期,投资的领域也限于在IT、医药、生物科学、通信等高技术领域并且具有专利技术的创业企业。 韩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韩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重重,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韩国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支大学生优秀创业企业在金融和政策上等同于商业企业,并且在贷款方面更优惠于商业企业。韩国政府中小企业厅设立专门奖励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创业基金,基金规模逐年增加,从2008年的2.5亿韩元到2009年增加到6亿韩元。在中小企业厅的带领下,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团体也纷纷跟进支持大学生创业。韩国一系列做法,使得韩国创业在1998年至2001年间,每年以一杯的速度迅猛发展。 英国:英国用减税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英国的做法与前面几个国家不同,其主要操作方式是针对私人股权投资的减税政策,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进行。比如2000年实施的《公司创业投资法规》中规定,在税收方面,资金投入未上市的小型高风险企业3年以上,则可享受投资额20%的税收地面,税收地面额再投资可以推迟纳税,在种种税收政策的鼓励下,英国的私人股权投资在2000年的适合超过60亿英镑。每年大概提供38%的资金投向大学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 [1] (二)现阶段国内大学生创业融资环境和融资现状的研究综述 吴运霞(2006)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李岚清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趋显着。自16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自由贸易产生分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这一观点后,掀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热潮。本文对国际贸易理论、增长理论、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以图在浩瀚的文献中找出主流的声音。 一、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一般动力、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显着。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着重于对外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上。 (―)国际贸易视角的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绝对成本说开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先河。他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理论代表了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

的最初思想。剩余产品出口理论认为,对外贸易使得一国剩余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增加了各国福利,同时由于各国市场的扩大,刺激了各国增加生产,改进技术,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推动了经济增长。 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书中指出,即使一国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成本没有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但是通过国际贸易仍能得到经济利益:比较成本学说应运而生。李嘉图从进口可以平抑物价的角度论述了对外贸易可以保证英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的缺陷,使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贸易各国的生产率增长均得到提高。 与H-O理论推断相反的“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贸易自由化理论的新篇章。约翰.穆勒首先明确区分了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促使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分析方法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此阶段主要理论有需求偏好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美国经济学家巴格瓦蒂于1958年提出“贫困化增长”理论,认为出口较为单一且大量的开放型发展中国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科技经济市场 1引言 500年至1500年,经济的年增长只有0.1%,在1000年的漫长岁月中,产出只增长了3倍,而18世纪的英国却取得了10倍于过去的增长率。这一现象第一次让人兴奋不已,古典经济学家们首先探讨了经济增长问题,对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是由斯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为主要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核心工作,他们是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杰出前驱,斯密强调劳动专业化分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李嘉图则强调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马尔萨斯则强调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他们的研究视野都被局限在识别影响增长的因素和说明决定经济增长过程的机制上。 哈罗德1939年发表的《关于动态理论的一篇论文》和1948年出版的《走向动态经济学》,提出了经济学界的第一个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使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从定性走向了定量,1946-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发表了二篇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哈罗德和多马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既是对凯恩斯宏观理论的进一步扩展,又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起点,从而标志着主流经济学开始将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作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2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开始 1870年以后,经济学主流关注的重点从供给转向了需求,经济增长的研究已远离了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哈罗德-多马则开创了主流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研究,标志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在主流经济学中的复兴。 现代经济学的增长模型是建立在Harrod(1939)和Domar (1946)的基础上,按照Harrod-Domar模型,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的最主要因素有两个:决定全社会投资水平的储蓄率和反映生产效率的资本-产出比率。由于假设前提的局限,在他们的模型中,资本和劳动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状态的经济增长很难实现,即经济长期均衡增长呈现出“刀刃”特征。但Harrod-Domar模型标志了经济学界运用数理经济方法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开始,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革命:他对资本积累和劳动就业的研究,对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将资本和劳动作为经济增长所必须依赖的两大要素,显然具有直接的影响。这一模型既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也是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的起点,同时,它也是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内生化进程的出发点。 Harrod-Domar模型强调物质资本的增长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意义。这是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增长率的起点,模型中四个外生的参数:资本-产出比、储蓄率、技术进步的速度和人口增长率,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发展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将这四个外生变量内生化而进行的。 3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准 索罗在Harrod-Domar模型的基础上新引进了三个假设:(1)总 量生产函数象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样具有新古典性质;(2)劳动和资本这二种生产要素在任何时刻都处于供求均衡状态;(3)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替代。在此基础上索罗于1956年发表的论文《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成了近半个世纪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研究的基准点:(1)自索罗模型开始,新古典生产函数就成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标准的总量生产函数;(2)在索罗模型的影响下,整个经济时刻都处于动态一般均衡状态成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的通则;(3)索罗模型将给定人们掌握的技术下的劳动生产率内生化,于是在其模型中引入了那个著名的代表技术水平的变量A;(4)索罗模型还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确立了一个思想传统:它使经济增长理论变成了完全从供给方面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源;(5)在索罗模型的影响下,主流经济增长模型都以自己的长期增长稳态来解释形成“卡尔多稳态”的原因。 罗索模型通过假设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替代解决了Harrod-Domar模型中的“刀刃”问题,但它却不能解决没有外生给定技术进步时产生人均产出的长期增长,此外模型中的储蓄率也不是通过个人动态最优化行为内生决定的,更为紧要是的它能解决经济增长中的许多问题却不能解决经济增长本身!索罗模型的缺陷激发了经济学家们构造经济增长数学模型的冲动。其中,拉姆齐模型通过变分法解决了消费都在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有效折中,解决了最优化的储蓄、生产和消费的时间路径,沿着这条思路的研究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卡斯和库普曼斯在1965年作出的贡献:他们将拉姆齐的消费都最优化理论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而使新古典模型达到了最完美的程度。 4将储蓄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理论没有考虑消费者的最优化决策行为,而是假设储蓄是产出的固定比例,并且是外生给定的,从而使这个模型缺乏微观经济基础。于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将资本内生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将储蓄率内生化。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第二步内生化不仅导致了拉齐姆-卡斯库普曼斯模型(无限斯界模型)的产生,而且也导致了戴蒙德的世代交替模型的诞生。 按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将储蓄内生化,首要条件是建立附有对时间的主观帖现率的新古典的效用函数,在个人效用函数最大化分析中,重要问题之一是决策的时间范围,即决策的个人是将未来无限长时间中的效用最大化,还是仅仅将自己有限的一生的时间内进行效用的最大化,以前一种时间假定为条件建立的经济模型被称为“无限期界模型”(Infinite Horizon M odel)以后一种时间假设为条件建立的模型被称为“世代交叠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 odel)。 拉姆齐以数学模型论证了最优消费行为下,一国储蓄所必须满足的条件(Ramsey,1928),但由于当时经济数学工具的限制,拉姆齐推导出的其实是每个时点上的最优储蓄,而没有依据基本的效用函数指出整个未来时期中最优消费和最优储蓄的动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佘时飞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2) 摘要:在哈罗德-多马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基础上,索罗将资本进行了内生化,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和戴蒙德则将储蓄进行了内生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此后沿着内生化方向,出现了大量的文献,将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内生化将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成为当前经济理论研究的主导方向,本文将对这一方向的发展作一个较为系统的综述。 关键词: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内生增长 经济研究 趦趻 2009年第8期

公司融资行为文献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文献综述 前言 资本结构对任何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而融资行为是资本结构理论所研究的主要问题,通过融资活动为企业生产经营筹集必要的资金是一切投资发展活动的开始。上市公司融资方式包含两个部分,分别为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外源融资又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与西方有所不同,这里将国学者对融资行为的研究进行整理并作了综述,以便了解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大致情况。 一、融资理论与优序融资理论 融资理论是企业制定融资政策的理论基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解释企业融资决策行为的动机及其所秉承的理论基础时,主要存在着两论,一是权衡融资理论;二是优序融资理论。 权衡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在构造长期资本来源的组合时,存在着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企业将按照事先测算的最佳资本结构来选择资金来源及配置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 优序融资理论,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提出企业融资存在一种“啄食顺序原则”。认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因为利益不同,部经营者和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原因,企业的融资顺序上就形成了一个优序策略。即首先为部融资,也就是企业的留存收益,其次是短期借款和长期债券;再次是发行优先股融资;最后是发行普通股融资。 在国,有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偏好于股权融资。这与优序融资理论的主正好相反。 二、我国上市企业融资模式概况 根据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分析显示,我国企业的融资模式以外源融资为主。在外文融资中,主要偏向于股权融资。所以,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首先是股权融资,然后是债券融资,最后才是源融资。英明(2005),利辉,立新,桂(2010)研究发现,我国上市企业外源融资比例达80% 左右,而源融资比例不到20% 。对于未分配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源融资比例平均为- 3.385% ,这意味着那些未分配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几乎完全

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请大家查阅2014年《经济研究》中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写一份有关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字数在1000内,格式为“主题+主要结论+主要研究方法”。 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 本文基于哈罗德-多玛模型,主要谈论的是一个长期增长模型,在模型中接受除不变要素比例之外的所有哈罗德-多玛假定。与哈罗德-多玛模型相反的是,我认为在新古典中比较标准的条件下,单个复合商品由劳动和资本生产的。其中将比较详实地考察体系如何去拟合一个作为外生变量的既定的劳动增长率,从而看一看哈罗德所谓的不稳定是否出现。除此之外,还要分析价格-工资-利息之间重要作用的反应,然后,我会稍微将一些假定予以放松,看看会有什么变化。最后考虑更加“凯恩斯化”的关系和刚性后果。这些分析首先建立一个长期增长的基本模型K=sF(K,L0ent)上,该方程决定了在所有劳动力都就业下资本积累的时间轨迹。它的解给我们一个关于共同体的资本存量的唯一时间轮廓,资本存量将使全部可供劳动都实现就业。在可变化要素比率和不可变规模收益时,自然的增长率和有保证的自然增长率之间就有可能不发生简单对立,或许根本没有。然后提出要素固定比例不变、柯布道格拉斯以及规模报酬不变等三种情况来分析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关系。然后确定价格工资利率行为,并利用中兴技术变化、劳动供给、可变储蓄率、税收及人口的视角对理论进行一些拓展,和对工资刚性、灵活偏好、政策含义和不确定性进行修正。通过上述的分析,说明储蓄、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一个经济的产出水平及其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增长。 2014年1月-10月《经济研究》有关经济增长方面的论文还是比较多的,基本上每一期都有1-2篇关于经济增长方面的论文。我根据学者们在经济增长中

探究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关系

---------------------------------------------------------------范文最新推荐------------------------------------------------------ 探究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关系 一、引言20世纪后半期,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出现了多重危机共生的现象,即不同类型的金融危机往往在同一时期、同一国家并发。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将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孤立研究的金融危机理论无力解释这些现象,共生性金融危机理论应运而生。但从目前国际上关于危机共生的研究现状来看,多数文献仍仅局限于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的共生;①而对另一类型的共生危机,即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的共生却很少涉及。事实上,与共生性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相比,无论从理论还是经验上讲,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并发的现象都更为普遍。Reinhart (2002)的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②84%的债务违约会引发货币危机,66%的货币危机会引发债务危机。同时,就国际社会来看,墨西哥(1994)、法国(1998)、阿根廷(2001)等国也都曾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共生性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可以说,研究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间的共生性,对于金融危机理论演进以及共生性金融危机外延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讲,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内生联系,它们会由某些共同的宏观经济因素同时引发,也会在某些力量的推动下形成彼此间的传导和扩散效应;而且,传统的金融危机预警文献在指标选取上,也经常把一国的外债水平作为货币危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但问题在于: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间通过何种渠道相互联系?两种危机间的联系机制能否得到实践的检验?货币危 1 / 11

融资租赁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关于融资租赁若干问题探讨 专业财务管理 学号 2 学生姓名刘俊君 指导教师岳森 日期 2011年4月29日

文献综述 1 选题背景 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融资租赁是一项区别于传统租赁、分期付款销售和抵押贷款的新的交易形式,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新的边缘行业,具有投资、融资、促销、资产管理等功能。 自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产生以来,融资租赁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迅速成长为一项重要的产业。目前,在某些发达国家,融资租赁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渠道。以美国和日本为例,2004年,美国制造厂商80%以上的设备出售给租赁公司。据世界租赁年报统计,美国融资租赁的渗透率(即全社会固定资产以租赁方式投入和购置的比率),自1984年以来一直高踞30%以上,最高达到38%。目前美国有80%以上的企业采用设备融资租赁,美国的融资租赁业成交额约占世界融资租赁业的45%。根据日本融资租赁事业协会统计,2003年,日本融资租赁业交易额为73778亿同元,约合600多亿美元。融资租赁设备投资额65917亿日元,约合520亿美元,占民间设备投资额比例为8.7%。我国的融资租赁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为一种吸引外资的方式从国外引进的,至今已经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然而,融资租赁业在我国的发展却是一波三折,并始终没有融入国民经济的主流地位。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社会各界对融资租赁的内涵认识不清、政府对融资租赁相关法律、会计、税收政策和监管体制的建设滞后、以及全行业范围的租金拖欠,使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几乎陷入了行业萎缩的境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目前我国的融资租赁业正处于恢复发展的时期。截至2007年年底,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相继取得金融租赁牌照,旗下金融租赁公司相继成立,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从此进入快车道。 2 国内外关于市场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大部分国外学者从融资租赁的成本分析、税收和折旧准则对融资租赁决策的影响等角度对融资租赁进行研究。Barclay和Smith(1995)的研究揭示,边际税率更高的企业更易采取融资租赁方式。Finucane(1988)的研究指出,税收因素并不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 关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许多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很多领域,Michael Hoel 和Tor Iversen(2002)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强制保险和非强制保险下人们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了在某些领域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William R Johnson(1977)对强制保险下的逆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科学合理的强制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经济效率。Adam Whitmore(2000)建议将强制保险制度引入环境保护中,实行环境责任强制保险,以化解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改变的风险。 国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Michael G. Faure LL.M(Netherlands)(2004)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进行了研究。他在研究中阐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行强制责任保险的两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的制定者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时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二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表明了现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向强制第一责任保险转变。 Michael(2004)教授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对市场给予一定的干涉是必要的,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在此基础上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功能、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强制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选择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Paul Bou-Habi(University of Essex)(2006)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作用作了阐述。他认为,适当的强制责任保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他不赞同“家长式的强制保险”,而是提倡“非家长式”的强制保险(NPCI),只有这样才能让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走出困境。 Tony Sheldon(2003)认为,现行的强制责任保险保障范围太小,强制责任保险应该扩大保障范围,只有在某些关键领域和高风险领域实施相应的强制责任保险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国外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来看,发达国家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都有多个成功实施的强制责任保险险种,并且在强制责任保险的立法,实施和监管方面都积累了大量成熟的经验,形成了适合自己国情的运作模式,这

货币危机模型

闽江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____货机危机模型及实证分析 系别___________数学系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2010级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信息与计算科学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黄海心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120100903120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郭晶__________________ 职称副教授 系主任吴炳烨 论文时间 2014年4月10日

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诚信声明书 本人郑重声明: 兹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货币危机模型及实证分析》,是本人在指导老师郭晶的指导下独立研究、撰写的成果;论文(设计)未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未篡改研究数据,论文(设计)中所引用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已在论文(设计)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本人恪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校有关规定,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设计)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 2014年4月10日

摘要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世界发生了大大小小的货币危机不下百次,给危机国乃至全世界带来了严重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了解货币危机爆发的原因及特点、提前防范货币危机成为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 本文通过对货币危机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先介绍第一代和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并分别进行实证分析.之后在克鲁格曼的道德风险论的基础上,详细介绍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及相关模型,并以东南亚货币危机为例对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当前国内存在的一些问题,引用我们从实证分析中所得到启示,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危机模型,实证分析,东南亚货币危机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近几年来,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文献越来越多,这充分说明了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融资的基本理论方面 融资是资金融通的简称,是资金从剩余(超前储蓄)部门流向不足(超前投资)部门——购买力转移——的现象。企业融资,即企业从各种渠道融入资金,实质上是资金优化配置的过程,包括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 1、企业融资成本与融资风险。企业融资成本是指企业使用资金的代价,即指企业为获得各种渠道的资金所必须支付的价格,也是企业为资金供给者支付的资金报酬率。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它等同于企业在具备承受一定风险的能力时,寻求投入成本最小化的融资结构。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增加的风险,是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 2、企业融资结构的契约理论。企业的融资结构,又称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项资金来源的组合状况,即资产负债表右边各组成部分的构成。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戴兰德于1952年提出,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按照下列三种方法建立的,即净收入法、净营运收入法和传统法,这是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现代企业融资理论是由Franco Modigliani和

Merton Miller于1958年所创立,即著名的MM理论。后来的学者对MM理论的假设条件不断发展完善,引进了诸如激励理论、信息传递理论、控制权理论。张维迎认为,“一个企业的融资结构至少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该企业所在经济的制度环境,二是该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特征,三是该企业自身的特点”。 3、金融制度方面的理论——金融深化论、金融抑制论。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指出:“金融领域中,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果不是唯一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金融深化论认为:金融机制会促进被抑制的经济摆脱徘徊不前的局面,加速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金融本身被抑制或扭曲的话,那么它就会阻碍和破坏经济的发展。金融抑制,即一国的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未发挥作用,经济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受压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碍经济的发展。金融抑制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共同特征。 4、银企信贷博弈分析。主要运用博弈论,通过对银行与企业在信贷过程中的博弈分析,来说明降低银企交易成本的重要性。徐洪水认为,企业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不是一次性的,实际是一种动态博弈的过程,通过分析发现,在有良好的政治信贷支持系统(担保抵押体系)或高效的司法制度下,能有效降低银企交易成本,获得银企双赢,反之,昂贵的交易费用和低效的司法制度将增加银企交易成本,加剧中小企业金融缺口。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方面

金融发展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作者XX大学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评述研究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文献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取决于金融是否可以增加(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和/或金融是否可以优化投资结构。同时,文献也表明,如果金融发展有利于穷人进行融资,那么金融发展会缩小收入不平等。反之,金融发展则会扩大收入不平等。 关键词:金融发展收入分配经济增长 一、前言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外生的经济技术进步率(Solow,1956,Swan,1956)。在新古典模型中,技术进步是一个黑箱,人们不确切知道哪些因素影响技术进步,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因此,一代代的经济学家尝试打开技术进步的黑箱。在20世纪80年代,对技术进步的黑箱的研究取得了进展,Romer (1986)和Lucas (1988)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是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从而开启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时代。在经济增长理论取得突破之前,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对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Diamond and Dybvig,1983,Diamond,1984,Gale andHellwig,1985,Townsend,1979)。也正是由于这些突破性的进展,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与经济增长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但在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上,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是因,即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例如,Hicks,1969);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金融是果,即经济增长带来了金融发展(例如,Lucas,1988)。在20世纪90年代,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理论,经济学家构建理论模型来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也即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促进金融发展。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的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当前的中国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宏观经济景观:一方面是货币过量供应,流动性泛滥,一些商业银行因为存差过大而发愁;另一方面是企业借钱难、筹资难,许多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资金不足而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他认为问题症结在于,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组成的金融体系发展严重滞后,使富裕的资金无法流入最有效率的产业和企业,资金流通不畅的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综观各个发达国家,几乎毫无例外的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而且似乎经济程度与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也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究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外的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912 年,Schumpeter 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被认为在经济理论史上第一次论述了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金融机构满足新兴企业信贷要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并强调银行的功能在于甄别出最有可能实现产品和生产过程创新的企业家,通过向其提供资金来促进技术进步。继熊彼特之后,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K.Wicksell,虽然认识到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大的、实质性的影响,但主要强调的是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 Friedman 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 Joan Robinson 也认为金融体系的出现和发展仅仅是对经济增长的被动反应。新古典学派同样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什么关系。Robert Lucas 根据理性如预期学派的分析,认为经济学家过分强调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为理性的人们往往可能会在货币供给量变化之前就已调整了自己的行为,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即使在短期内也是垂直的。 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和互动关系 20 世纪 70 年代,Mckinnon 和 Shaw 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概述1997 年下半年爆发的 东南亚货币危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Kaminsky 认为就其本质而言,这并非一场“新”危机,原有的理论成果具有说服力。而另一些学者,例如克鲁格曼(Krugman) 则认为这次货币危机在传染的广度与深度、转移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与以

往的货币危机均有显著的区别,原有的货币理论解释力不格曼认为,这次货币危机对于远在千里之外、彼此联系很少的经济都造成影响,因此多重均衡是存在的,某些经济对于公众的信心的敏感度很高,这些经济的货币危机可能由外部的与自己关联并不大的经济中发生的货币危机所带来的公众信心问题而诱发。东南亚经济经常账户逆转的原因主要在于危机中货币大幅度贬值和严重的经济衰退所带来的进口大量减少,因此,存在一个转移问题,这是为以往的货币危机理论所忽略的。在以往的货币危机理论中,模型的构造者将注意力放在投资行为而非实际经济上,单商品的假定中忽视了贸易和实际汇率变动的影响。因此,货币理论模型的中心应该讨论由于实际贬值或者是经济衰退所带来的经常账户逆转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资本流动逆转的需求问题。他认为,这场货币危机的关健问题并不是银行,而在于企业,本币贬值、高利率以及销售的下降恶化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削弱了企业财务状况,这一问题并非银行本身的问题。即使银行重组对金融状况大大恶化了的公司来说也是于事无补的。克鲁格曼在单商品的假定之下,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小国经济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克鲁格曼增加了商品对进口商品的不完全替代性,分析了贸易及实际汇率汇率变动的影响与 足,应有所突破。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因此产生。克鲁效应。总的说来,克鲁格曼在他的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中强 调以下几个方面。1、克鲁格曼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 以后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 提出了金融过度的概念(financial excess),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金融中介机构而言的。在金融 机构无法进入国际市场时,过度的投资需求并不导致大规模的过度投资,而是市场利率的升高。当金融机构可以自由进出国际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的道德冒险会转化成为证券金融资产和房地产的过度积累,这就是金融过度。金融过度 加剧了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当外部条件合适时,将导致 泡沫破裂,发生危机。2、亲缘政治的存在增加了金融 过度的程度。这些国家表面上健康的财政状况实际上有大量的隐合赤字存在:政府对与政客们有裙带关系的银行、企业提供各种隐性担保,增加了金融中介机构和企业道德冒险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