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适_岑参边塞诗风格辨异_庞维跃

高适_岑参边塞诗风格辨异_庞维跃

高适_岑参边塞诗风格辨异_庞维跃
高适_岑参边塞诗风格辨异_庞维跃

第31卷第4期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Vol.31No.42010年7月Journal of K ashgar Teachers College J ul.2010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辨异

Ξ

庞维跃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传媒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摘 要: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两人历来并称。他们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同,都有多次出塞的经历,并且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高适、岑参边塞诗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气魄宏伟,激情澎湃,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感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具有—种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形成了悲壮雄放的风格特征。但高、岑二人气质秉赋迥异,青少年时期教养、经历与生活道路各不相同,因此诗的风格也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对此从四个方面对高适、岑参诗的风格差异做一辨析。关键词:边塞诗;风格;辨异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32X (2010)0420073204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两人

历来并称。他们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同,都有多次出塞的经历,给后人留下的边塞之作数量可观,成就突出。胡应麟说高适、岑参等人是“本子昂之古雅,

而加以气骨者也”[1]

。这话虽是就他们的五言古诗而发,但用来作高适、岑参边塞诗的评语也有一定道理。陈子昂反对齐梁绮靡诗风,号召重视“兴寄”“风骨”的优良传统,他的边塞诗初步突破了泛拟古题的传统风气,而赋予作品以深刻的现实内容,慷慨沉痛,格调高峻。这对高、岑边塞诗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高适、岑参是正沿着初唐诗人———从虞世南一直到陈子昂等开创的道路,加上他们自身的“出塞的时间最长,边塞生活的体验最为丰富

和充实”[2]

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把边塞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全盛阶段。

高适、岑参边塞诗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气魄宏伟,激情澎湃,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感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具有—种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其中有的偏重写边塞风光、战斗场面,显得雄放;有的偏重写边地艰苦、征戍离愁,显得悲凉,总体上形成了悲壮雄放的风格特征。钟惺说“高岑心手如出一

人”[3],这话未免太片面。他只看到了二人诗作相同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相异的一面。王士礻真针锋

相对地反驳说:“高岑迥不相似。”[4]

虽矫枉过正,走向另一极端,但他看出了高适、岑参二人有相异之处,是值得赞赏的。确实,高、岑二人气质秉赋迥

异,青少年时期教养与生活道路各不相同,因此诗

的风格也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就高适、岑参诗的风格差异做一辨析。

一、高诗悲,岑诗壮

高诗悲,岑诗壮,这是二人诗歌风格的第一点

不同。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5]

高木秉说:“开元、天宝间,则有……高适、岑参之悲

壮。”[6]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1]

本来“悲壮”是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共同特征,但是,我们细品二人诗作,不难发现他们同中有异:高诗偏于“悲”,而岑诗偏于“壮”。高适有“万里不惜死,一朝

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塞下曲》)①的雄心壮志,他嘲笑死啃经书的儒生:“大笑向文

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同上)给别人送行时,他也鼓励说:“离魂莫惆怅,看取

宝刀雄。”(《

送李侍御赴安西》)这些诗都洋溢着慷慨激昂的情调,有着“壮”的一面。可是,他于开元十九年第一次北上蓟门时,还是一个耕钓为生的布衣,天宝九载第二次出塞,也只是以封丘尉的身份送兵前往。两次出塞,都不是从军,不能实现他杀敌立功的宏大抱负。加上他在边塞看到了边防士卒不畏牺牲,艰辛苦战,却由于将帅骄惰无能,终难使边境得到安定,深深地为国家感到担忧。因此,他常常象陈子昂那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的作品就更多地带有“悲”的色彩。首先,他悲壮志未酬。第一次出塞归来,他写道:“谁怜不得

Ξ①本文所引高适诗均据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2月版。

收稿日期:2010201221

作者简介:庞维跃(19652),男,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化研究。

意,长剑独归来。”(《自蓟北归》)第二次,他仍是慨叹:“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送兵到蓟北》)其次,他悲边尘未静:“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惟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登百丈峰二首》之一)“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蓟门行五首》之三)第三,他悲战士苦辛:“北使经大寒,关山饶苦辛。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答侯少府》)第四,他悲边将骄惰:“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燕歌行》)“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高适诗中的“悲”,不是一味凄切,令人灰心丧气,萎靡不振,不可自拔,而是发人深思,令人感慨。我们从诗人的悲叹声中,可以看到他希冀建功立业的勃勃雄心、报效国家的热忱愿望、对边防卒士的同情关怀以及对无能将帅的满腔愤恨。他那首最有名的《燕歌行》,—方面慨叹军中苦乐不均,士卒久戍不还;另—方面又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广大士兵保卫边疆、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他的诗就是这样,哀而不伤,悲中有壮。

天宝八载,岑参第一次出塞,在高仙芝幕府任职。他感到“寂寞不得意”(《安西馆中思长安》)①,边地的艰苦环境又使他觉得很不适应,这时他笔下的边塞是:“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园。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碛中作》)“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孤独寂寞、思恋故乡的愁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他的诗中出现,他此时的作品罩上了一层凄凉的色彩,有着“悲”的一面。然而到了天宝十三载,岑参再度出塞,成了封常清的幕僚,受到器重。有了以身报国的机会,又经过首次出塞的磨炼,他已适应了边疆的生活,他的眉头不再紧皱,而是舒展开来了。边疆火热的战斗生活、奇丽的风光景物吸引着诗人。他虽偶尔也有“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日没贺延碛作》)的念头,但也是转瞬即逝。创作于此时并代表他的边塞诗成就的大量作品,大都写得豪气横溢,充满乐观向上的昂扬气概。他写抱负,壮志满怀,“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他写边地风光,景色壮丽:“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他写军队生活,威武雄

壮。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黄沙、大风、冰雪,却无萧索之感,只是令人感到战前的紧张气氛和出征将土的必胜信念,显得热气腾腾。《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之四:“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胜利回师的自豪喜悦溢于言表。中国历代不少作家都喜欢写愁苦悲凉之情,以至于辛弃疾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词句,岑参却反其道而行之。甚至那些容易写得悲切的送别诗,他同样写得豪壮。如:“醉后未能别,醒时方送君。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醉里送裴子赴镇西》)诗人已自然做到“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了。

二、高诗主理,岑诗主景

高诗主理,岑诗主景,这是二人诗歌风格的第二点不同。高适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他器宏识深,“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7],同时“高适才高,颇有雄气”(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8]。他前两次出塞所到的蓟北,正是阴谋叛乱的安禄山的辖地,是危机四伏的唐帝国各种矛盾集中的焦点。他在边地的所见所闻,都是一些令人愤慨、忧虑的事情。作为一个“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7]的有志之士,他很自然地在诗中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忧虑、看法,甚至向朝廷出谋献策。所以,他的诗喜欢夹叙夹议,直抒胸臆。《蓟门行》第一首,代一位头鬓已白、战功卓著却不获奖赏的老兵鸣不平。第二首指出了“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的不合理现象,并抒发了诗人对此的感慨:“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塞上》诗前六句叙事,后边全是作者的心声表露: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作者直接表示自己反对和亲的态度和抒发自己无法施展抱负的苦闷。他的代表作《燕歌行》,既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深刻揭露,又有“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的殷切期望。殷王番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9]确是抓住了高诗的特点。岑参的生活道路与高适不同,他两次出塞都是到西北,这一带仍处于朝廷控制之下,社会矛盾不及蓟北尖锐,诗人看到的多是令人鼓舞振奋的情景。尤其是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这种地位妨碍了他对下级士卒痛苦的体察。因此,他虽然也有“战士常苦饥,糗粮不为继’(《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两度皆破胡,

①本文所引岑参诗均据陈铁民、侯中文《岑参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朝廷轻战功。千年只一命,万里如飘蓬。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北庭贻宗学士道别》)这样对下级军士的痛苦直接表示同情之作,他的《胡歌》也近似高适《蓟门行》第二首,但他更喜欢去刻画边境绚丽多彩的风光和各种生活场景。一个内地的世家子弟,怀着积极进取的精神来到边陲,塞外的风光、民情、习俗,无一不使他感到新奇、宏伟。边地的风光象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诗人的目光,启迪着诗人的心扉。他写边境的大风:“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风吹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火山:“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经火山》)写大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热海:“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写火山云:“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火山云歌送别》)在上引作品中,有的是送别诗,即使是这类题材的作品,岑参也还是用大部分篇幅去描绘景物,送别的内容反而只有寥寥几笔。除了自然风光之外,边塞各种生活场景,也是岑参边塞诗的主要内容。他的作品除了写出征战斗的以外,还有描写边塞的各种习俗的。如写胡旋舞:“回裙转袖若飞雪,左旋右旋生旋风。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写胡笳;“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碧眼胡人吹。”(《胡笳歌》)岑参不仅写了胡汉兵戎相见的一面,还写了胡汉和平共处的情景。他们—起宴乐:“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藩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一起赌戏:“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睹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岑参把奇特的边塞风物作为诗歌的主要内容,而不仅仅让它作为陪衬的背景而存在。他的笔触几乎伸入到边塞生活的一切侧面,这是高适所不及的。胡震亨《唐音癸签》引吟元陈绎《诗谱》语说:“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10],是极有见地的。

三、岑诗迥拔,高诗浑实

岑诗迥拔,高诗浑实,这是二人诗歌风格的第三点不同。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评岑诗说:“迥拔孤秀,出乎常情。”这种迥拔的诗风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奇峭。一般诗的意象组合多为顺承,而岑诗不少却是突转。我们看他的《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头二句是:“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下子形象、夸张地突出了一个“热”字。第三句“海上众鸟不敢飞”,顺承上句,因“热”故不敢飞,衬托热甚。然而第四句却急转直下:“中有鲤鱼长且肥”。简直令人瞠目结舌:“如煮”的水中竟然有鱼,而且

还“长且肥”,真是不可思议!第五句“岸边青草常不歇”,进一步沿上句伸展开,第六句“空中白雪遥旋灭”,又是另一种景象。短短的几句诗把热海、鲤鱼、青草、白雪等难以共存之物组织在一个画面中,显得新奇绚丽,不同凡俗,给人以迥远挺拔之感。殷王番说:“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9],虽指的是他早期之作,也完全可以移作他的边塞诗评。沈德潜说:“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11]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指出:“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12]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十二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说:“奇才奇气,风发泉涌。”[13]他们的评论都指出了岑诗“奇”这个突出的特点。这种特点的形成显然与岑参的个性气质有紧密联系。杜甫曾说:“岑生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氵美陂。”(《氵美陂行》[14]正是这种“实中求奇”[15]的个性,使岑参的诗形成了超逸、迥拔、奇峭的特色,显示出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岑参不仅“奇”,而且“丽”,他以非凡的想象力把边疆的风光描绘得有声有色,缤纷斑斓。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那红旗与白雪的相互映衬;“银山峡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银山碛西馆》),狂风与月色的动静对照,都能给读者强烈深刻的印象。所以,胡应麟在《诗薮》中用“丽”“浓丽”来概括岑诗的特点。

与岑参的相反,高适的作品则显得浑厚质实,显示出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岑参写大军出征时是:“四边伐鼓雪浪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士气高昂,军威逼人。而高适则是这样表现:“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燕歌行》)在实实在在的叙述中让人感到军容的整肃。岑参的《胡歌》:“黑姓藩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对边地藩王逸乐、汉将艰辛作了夸饰的对比。高适的《蓟门行》之三只是说:“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不加任何修饰而情意毕现。他的诗就是这样不尚雕凿文辞,显得古朴浑厚。所以,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高常侍、岑嘉州两家诗,皆可亚匹杜陵。至岑超高实,则趣尚各有近焉。”[16]

四、高诗尚偶,岑诗尚散

高诗尚偶,岑诗尚散,这是二人诗歌风格的第四点不同。陈铁民、侯忠义著《岑参集校注?前言》认为“在接受文学遗产的影响方面,高诗直追汉魏的特点比较显明,岑诗则较多地融会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17]。如果就岑、高二人诗歌的格调来

说,这话有一定道理;如果从二人诗歌的声律来看,则又不尽然。高、岑二人都擅长古体,但高适喜用偶句,《燕歌行》和《自武威赴临洮谒大夫不及因书即事寄》,几乎从头至尾全由偶句构成,显示出一种对称整齐美,几令人疑为长律。这正是继承了六朝以来崇尚骈偶的传统。刘熙载在《艺概?诗概》说高适的七古“体或近似唐初,而魄力雄毅,自不可及”。同时,他“骈语之中独能顿宕”(宋育仁《三唐诗品》),这又超出了六朝和初唐诗人。岑参喜欢化偶为散,《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句句押韵,又三句一组一转韵。音节的急促参差与诗中表现的“半夜行军戈相拨”的场面和谐一致,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称之为“兵法所谓其节短其势险也”,显示出参差错落美。王世贞说高、岑“选体时时入古,岑尤陡健;歌行磊落奇俊,高一起一伏,取是而已,尤为正宗”。其实,岑诗“陡健”的特点并不只限于他的五古,他有意以此来适应险怪瑰丽的风光描写和奔腾起伏的感情变化。高诗的“起伏”也不限于他的歌行,他于骈语中有顿宕,于整饬中有起伏,避免了六朝诗歌单调板滞的毛病。胡应麟认为:“古诗自有音节,陆谢体极排偶,然音节与唐律迥不同。唐人李杜外,惟嘉州最合。襄阳、常侍虽意调高远,到音节时入近体矣。”[1]这就是说,岑参的古诗仍然保持着汉魏古诗的音节,而高适的古诗虽有古意,但音节已近律诗了。此外,高适的歌行多沿旧题,如《塞下曲》《塞上》《燕歌行》等;而岑参却喜欢即事命篇,如《热海行》《走马川行》《轮台歌》等都是他的自创。岑参的革新精神显然强于高适。

高适、岑参在创作上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总的来说,高适对现实生活的概括、揭露要比岑参深刻;岑参在反映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比高适丰富。岑参的边塞诗无论就数量或质量而言,都比高适稍胜一筹,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最杰出代表。参考文献:

[1]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内编

卷二:36.

[2]陈铁民.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兼与

戴伟华同志商榷[J].文学遗产,2002,(3):23238.

[3]钟惺.谭元春.唐诗归[M].张国光等点校.武汉:湖北

人民出版社,1985:256.

[4]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1:413.

[5]王伟康.高适、岑参边塞诗创作风格差异及其成因探赜

[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9.

[6]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国学宝典高木秉.唐诗

品汇总序.V7.0光盘版[CD].北京: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2.

[7]刘日旬.旧唐书?高适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328.

[8]丁福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11.

[9]殷王番.河岳英灵集[G]∥唐人选唐诗(十种):上册.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

[10]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M].上海:山海古籍出版社,

1981:48.

[11]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

1964:26.

[12]翁方纲.石州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1.

[13]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248.

[14]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卷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1963:50.

[15]陶文鹏,陆平.论岑参诗歌创造奇象奇境的艺术[J].

齐鲁学刊,2009,(2):109.

[16]刘熙载.艺概?诗概?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8:61.

[17]陈铁民,侯中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4:3.

【责任编辑:徐 梅】

V ariations bet w een the Styles of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

of GAO Shi and CEN Shen

PAN G Wei2yue

(College of Media Communication,Urumqi Vocational University,Urumqi830002,Xinjiang,China)

Abstract:G ao Shi and Cen Shen ar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poets of the Frontier Fortress in glorious age of Tang Dynasty.They lived the same age,went to the Frontier Fortress many times,and written a lot of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s.Their works show strong patriotic feelings as well as the positive spirit.But they are very different in temperament,education in adolescence,going through,life path,and poetic style represent their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This article will make an analysis about variations of their styles.

K ey w ords: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Style;Variations

2018高考复习备考诗歌题材分类鉴赏(边塞诗)教师版 -

边塞诗复习导学案 编写人:陈华平使用时间:2018.3.7 使用对象:高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概念及代表诗人,掌握边塞诗的基本常识,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感悟交流,学习边塞诗通过对比、衬托、夸张等突出形象的表现手法,深刻体会诗人在边塞诗中倾注的复杂情感。 【知识链接】 ——走近朔风猎猎的“边塞” 一、边塞诗的思想内容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之一,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而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有褒有贬,情况相当复杂。 二、边塞诗的作者 边塞诗的作者大多是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前所未见。 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边塞诗创作较多,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这一时期的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被后人称为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等都是名篇。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三、唐代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在边塞诗中,诗人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等手法对战争的残酷、环境的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孤城落日斗兵稀”等;另一方面,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如“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四、唐代边塞诗的题材特色 在内容和题材选择上,唐代边塞诗有以下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胡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又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本文试图从他们的人生际遇、人生经历来比较他们诗歌风格、内容、技巧方面的异同,以此来了解盛唐的边塞诗。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大唐盛世书写了中国古代史上最璀璨的一页,国力的强大使得开疆拓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很多诗人“从戎而不投笔”,他们往往征战边塞,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扬名立万。于是,一大批边塞诗人应运而生,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高适和岑参。 而在高考诗歌鉴赏中,边塞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我们了解了高适、岑参的诗歌,就会对边塞诗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1】因而,诗史上便以”高岑”并称。 下面就二人边塞诗创作相同和不同点进行论述。 相同之处: (一)高、岑二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军旅生活的真实体验。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真实的记录了边塞生活。 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岑参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为他们的边塞诗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他们在体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征人的心理及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激了发他们创作的热情。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诗篇便应运而生了。

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 (1)

一、导入新课: 盛唐文学代表着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唐诗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成为古典诗歌璀璨的明珠并使其在盛唐达到顶峰。盛唐诗歌除有李白浪漫主义、杜甫现实主义之外,更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的交相辉映。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以及王昌龄、李颀、王翰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表达卫国将士从军戍边的英雄气概, 以大漠、异域的景物展现将士豪迈的精神,以浪漫主义的达观抒写边塞意象反映盛唐精神使积极进取、青春飞扬、宏伟气魄成为其时代的一种重要气象为唐代文学乃至唐代文化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二、作品赏析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诗中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全文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象一首边塞壮歌,时促时缓,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 读此诗,使人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它以梨花喻雪,以春暖显奇寒,在写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谓是“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把咏雪与送别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衬托了惜别之情。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使荒蛮雪封之地顿时春意盎然。 【翻译】北风呼啸着卷过大地,刮断了早已枯干的荒草;尽管是八月份,这里的天空已飘起了雪花。一夜之间,所有树枝上挂满了雪,就像春天里千万朵绽放的梨花。雪花透过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丝绸锦缎做的被子都让人觉得有些单薄了。将士们都冻拉不开弓弩,盔甲也很难穿在身上。沙漠里都结了厚厚的冰层,将士们的脸上布满愁云,想着这寒冷的天气快点过去。中军大厅里摆好了酒宴,欢送返京的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美妙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印迹。 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 1、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于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 其《燕歌行》有感于边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全诗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矛盾。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丈夫思乡、妻子断肠与久戍不得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将军士兵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也议论战败原因:边帅的骄与奢。最后“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发出了边陲战士渴望良将镇戍的愿望。 岑参边塞诗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特风光,塑造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从世间万物中撷取了“梨花”这样一个绝美的意象来表现“胡天八月”的飞雪。蒸沙烁石燃虏云, 沸浪炎波煎汉月”(《热海行送崔御还京》)还有《经火山》、《火山云歌送别》写火山云、天山雪,热海水的炙热、

边塞诗专题复习

【专题】黄沙百战穿金甲------边塞诗复习 【目标】1. 了解边塞诗的基本特点; 2.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 一、边塞诗简述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世唐朝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范仲淹)。 二、边塞诗的时代特点 初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三、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的地名: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四、边塞诗的常见情感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与岑参都是边塞诗人的代表, 二者风格有着怎样的异同点呢?以下是小 编整理的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欢迎参考阅读!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 以写边塞诗著称。 他们的名字常被后人 并列提及, 是谓“高岑”。 两人都很幸运, 赶上了“开元盛世”; 又都很不幸, 碰上了“安史之乱”。两人还都曾背井离乡,辗转于长安、洛阳两地,以求仕途 升达;又都不堪卑躬屈膝、为五斗米折腰,转而投笔从戎,征战沙场。他们都有 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笔端一点,就将 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作催人奋进的诗篇。 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 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 抒发为国守边、 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 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 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高适“边尘满北 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志存高远。岑参“万 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 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意气豪迈。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 功的豪情壮志。 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差距, 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 叹:“谁怜不得志, 长剑独归来。”“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但他们并未 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追求, 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 创作。 二、 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 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 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如高适 《燕歌行》 :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 火照狼山。……”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 女哭断肠, 仍然义无返顾地走向战场, 是他们无情吗?不! 因为这是在“破残贼”, 是在保家卫国。 爱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 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 战斗的条件异常艰苦,“山川萧条”“大漠穷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 斗。 将领的指挥无能和草率轻敌, 导致士兵身陷重围, 使得“力尽关山未解围”,

高适_岑参边塞题材诗歌创作异同及其原因

在盛唐诗人中,高适和岑参在艺术上的关系,颇像王维和孟浩然:都是在一个总的艺术风格下,放出各自的异彩;或者说,以各自的创作风貌,构成同一个流派。宋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1]明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1]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悲壮的艺术风格 “悲壮”作为高、岑边塞题材诗歌创作的共同风貌,并非出自偶然,而是以文学发展的时代因素和二人的个人因素作为基础的。 首先,从文学思想发展而言,诗至盛唐,如殷璠所言“声律风骨始备”。在其《河岳英灵集》中,所选各家“言骨气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2],把风骨作为其选诗的标准。他也概括了不少盛唐诗人对于风骨的追求,比如,说崔颢“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说高适“适诗多胸臆语,兼有骨气,故朝野通赏其文”[2]。可以说陈子昂所向往的“气凌云汉,字挟风霜”在盛唐诗人手中才得以实现。高、岑诗之“悲壮”,既是建安遗响,也是盛唐之音,是盛唐昂扬情思与壮大气势的张扬。高、岑正是为这个文学潮流所促成的两个有突出成就的诗人。 其次,从二人出身、教养、生活经历和思想而言:第一,他们都出身官僚家庭,早岁孤贫,承受着家门昔荣今悴的巨变;第二,他们怀抱理想,积极用世,却求官不遂,所授官职卑微;第三,都有立功边塞之志,曾周旋于幕府,从军边塞,亲自体验过豪壮、艰苦的军旅生活。所有这些在他们诗歌中都留下了“悲壮”的印记。 二、高适、岑参创作巅峰期的不同及其原因 然而,同样以边塞诗作为自己创作的巅峰期,却出现在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时间差,是高、岑边塞诗创作最大的不同。高适的创作成就,集中于在入河西哥舒翰幕府之前,也就是两次蓟北之行,这正是他仕途失意浪游边地之时。而岑参的创作成就却与自己的仕途得意紧密相关,前后两次分别在高仙芝、封长清幕府作幕僚,长达四年出塞西域的戎马生涯使他的边塞诗大放异彩。 不一样的两番际遇与心情却成就了同一种风格题材的诗篇,这不得不引人深思。探究其因,这与高、岑二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和气质情怀上的特性有着本质的联系。 从盛唐诗人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而言,他们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进取功名之心都很强,所以高适有“男儿争富贵,劝尔莫迟回”,[3](《宋中遇刘书记有别》)岑参有“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3](《银山碛西馆》)目标之高,动辄以公侯自许。基于这种自信自负,盛唐士人相当重视 第27卷第6期2010年12月 晋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 Vol.27No.6 Dec.2010 高适、岑参边塞题材诗歌创作异同及其原因 李雪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高适、岑参同是盛唐边塞诗创作诗人,诗歌创作总的艺术风格为“悲壮”。然而二人边塞诗创作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边塞诗创作的巅峰期出现在了二人完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高、岑二人的价值观、人生态度以及性格气质,这也决定了高、岑边塞诗在格调、内容、表现手法、风格和接受文学遗产影响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808(2010)06-0012-03 [收稿日期]2010-08-16 [作者简介]李雪(1985-),女,河北徐水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12 ··

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简要介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编辑本段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 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隋代的边塞诗 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等。 例杨广《饮马长城窟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高岑边塞诗异同比较

高适岑参诗歌异同比较 随着大唐帝国日益强盛,疆域也随之不断扩大,边塞诗成为诗人创作的重要领域。尽管先秦时期就有边塞诗《诗经·出车》,但我们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兴盛,唐代则步入黄金发展时代。由于高适和岑参二人都曾投身戎幕,从军边疆,所以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促使他们两人在这方面成就最高。然后处于同一个流派之下的他们又有各自的特色,以下就分析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点。 一﹑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共同点如下。 (一)格调悲壮。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提到:“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1明胡应麟在其《诗薮》直袭严说:“高岑悲壮为宗”,“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盛唐继起,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2高岑的诗歌之所以悲壮,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即“知人论世”。首先,尽管出身于官僚家庭,他们却不得不面临家道中落的事实,因此两人均早岁孤贫。其次,二者都志存高远,却仕途坎坷。高适年轻时“喜言王霸大略”3,晚年则“以安危为己任”4,可见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落差;岑参几度出塞,仅任微官,政治上失意,晚年消沉。再次,他们都立志建功,投身戎幕,有军旅生活的体验。例如高适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通过腐化的将帅对比,思妇的愤怨,战场惨状,表现了战士英勇气概并构成一曲悲壮挽歌。与此同时,岑参《胡歌》一诗中写道:“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作者在赞美“关西老将”的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古代七十老翁本该颐养天年,然而他却征战沙场,是多么惊心动魄与悲壮! (二)慷慨激昂。盛唐时期,国家昌盛繁荣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在急剧凸显。其中高适年轻时求仕不遇,漫游燕赵无果,接着在梁宋过了十几年的流浪漂泊的生活,但是这并未让他从此一蹶不振,依旧满怀壮志。高适《塞上》:“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阿空郁纡!”从这两句诗可以看出高适心有所感而激扬奋发并努力构思经营天下的谋略,可是这些都无人理睬,陈铁民在其《高适岑参诗选评》中说:“在失志的悲慨中寓有壮激之气。”5大唐盛世特有的时代之风赋予诗人慷慨高昂之气。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军有贤主将,何谓泣穷途?时来整六翮,一举凌苍穹。”本诗反映了从戎入幕道路之不平坦,而节选的几句则能看出诗人勉励自己:待到良机,定会有一番作为。 (三)时代背景相同。高适(702?~765)与岑参(715~770)主要活动于盛唐时期,此时战争频繁,疆域扩大,社会矛盾也开始加剧。何兴楚:“高适、岑参驰骋诗坛恰在玄宗开元十一年( 723)至代宗大历四年( 769)之间, 正是盛唐由极至而衰的时期, 他们创作的生命期、感悟生活的视焦点、情怀的主导面等等, 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6以至于他们在同一个时代,都写下关于渴望建功立业,壮志难酬,思乡思妇,穷兵黩武,歌功颂德等边塞名作。由于涉及作品繁多,此处不一一列举。 (四)继承“汉魏风骨”与六朝近体诗的特点。在接受文学遗产方面,他们继承了“汉魏风骨”,同时也吸收了六朝以来诗歌发展所取得积极成果,以达到“声律风骨”。“汉魏风骨”出自陈子昂《修竹篇序》,他推崇的是汉魏时期的理想境界,是指汉魏文学中刚健有力﹑积极进取的壮美风格。六朝以来近体诗句数与押韵固定,讲究平仄对仗。高适《燕歌行》“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表现了战士英勇杀敌的气概。岑参《轮台歌奉送峰大夫出师西征》“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不仅能看出格调高昂,气势雄壮,而且押韵,对仗工整。 (五)擅作七言歌行或七绝。《高适岑参诗选》中说:“高﹑岑七言歌行的成就最高。”7例如高适的七绝《营州歌》,七言歌行《燕歌行》,岑参的七绝《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出身、经历和生活体验相似,因此,他们边塞诗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着追求,洋溢着积极进取。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欢迎阅读! 第一篇: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前人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的一些看法如下: 殷璠《河岳英灵集》: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朝野通赏其文。”岑参“语奇体隽,意亦造奇。”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岑一时,不易上下。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 元陈绎: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 尚质,叙事质实、语言质朴,主理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 尚巧,立意巧(如雪中送别),构思巧(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主景,重在写景。 请你以《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两诗为例,以“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为题,写一篇文学评论短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提示:可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在选材立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点。 示例: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以写边塞诗著称。他们的名字常被后人并列提及,是谓“高岑”。两人都很幸运,赶上了“开元盛世”;又都很不幸,碰上了“安史之乱”。两人还都曾背井离乡,辗转于长安、洛阳两地,以求仕途升达;又都不堪卑躬屈膝、为五斗米折腰,转而投笔从戎,征战沙场。他们都有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笔端一点,就将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作催人奋进的诗篇。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边塞诗的特点教学内容

精品文档边塞诗的特点边塞诗象一朵凄美绝艳的异域奇葩。它开在远古的楼兰,它开在僻远的大漠,它以它似火的颜色点燃了壮士的青春,它以它馥郁的芬芳诱惑着鲜活的生命。绝艳背后,是旷古的孤独,是对人类不休争战的冷竣而理性的思索。 一、概念阐释:以描写边塞的军旅征战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 二、分析概括此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1、如火的激情——边塞健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情怀的袒露 边塞诗多塑造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从军报国和建功立业,从而抒发自己的壮志。如①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②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③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④陈 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反映 了唐代长期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虚实对比为该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⑤《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旷世的孤独——对戍边将士思乡情怀的关注 边疆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如 ①王昌龄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无 那:无奈,只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②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磧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 ③《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回乐烽均为地名] 3、深沉的思索——对人类不休争战的冷竣而理性的思考 诗中或写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坏,或写对和平的向往,或写对军中某些现象(譬如苦乐不均、将帅无能)的不满。如 ①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②常建的《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精品文档 ③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百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金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在盛唐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奇葩,这些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吸引和感动着众多读者,至今仍流传不衰。其中高适和岑参的诗作,成就尤为突出,堪称盛唐之音。高适、岑参二人都久历边塞,边塞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高适侧重于反映东北战争,岑参更多的是反映西域生活。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如充斥诗中独属盛唐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但是出身、经历都大不相同的两个独立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别,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本文将重点研究高适、岑参边塞诗内容和风格上的异同。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的相同点 (一)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 高适诗中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岑参诗中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这些诗篇诗句,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旅人怀乡之情。但是,高适多写边塞将士怀乡思亲的感情,而较少表现自己忆念家乡和亲人;而岑参多抒发浓重的思乡恋亲之情。 (二)都具有悲壮的格调 《沧浪诗话》中有这样的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铺天盖地的塞垣风雪,久戍思归的唐军士卒,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悲壮的境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突兀压神州,睁蝾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 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

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 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5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 导语:高适和岑参都是盛唐边寒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有过从军生涯,都 曾经浴血沙场,而他们所作的诗歌 也多是在自己自己戍守边疆时所作,境界开阔,满腹豪情。下面由小编为您 整理出的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二人都热衷于进取功名,有强烈的人 世精神,且有相似的入幕经历。因而二人在诗中都抒写了他们的理想、抱负,表 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 但具体说来, 二人诗歌所关注 的内容及艺术风格方面又有所不同。 在诗歌内容方面, 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有所开拓。 他的边塞诗多 数写于蓟北之行和人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 常常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极为复杂,既 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 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 切同情。“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 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岑参的诗歌则在反映生活广度方面有所开拓, 他是写边塞 题材最多的诗人。诗中大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突破了以往征戍 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 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 容范围。 在艺术风格方面,高适诗歌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 ,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 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这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他 的诗作不以文采华丽见长, 而是以沉雄气势和浑厚骨力取胜, 具有一种慷慨悲壮 的美,代表作品有《燕歌行》等。此外,他的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气质沉 雄、境界壮阔。岑参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 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视所写 内容而定。他的诗作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涮高远。这些作 品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 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 生 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等。

浅谈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浅谈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摘要高适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作为一个政治诗人和边塞诗人,高适无疑是有较高的地位和较大影响的。高适一生三次入塞,对边关战事有清晰的认识;在梁宋躬耕三十载,对平民百姓的生活疾苦有很大的感触;入仕后不辞辛苦,为国效劳。这里就从高适的生平和其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加以论列。 关键字平生边塞诗慷慨激昂豪放悲壮艺术特色 前言 中国文人的爱国情结不外乎有两种表达途径,一者考取功名,进入仕途为国君献计献策,创出太平盛世;再者就是铁血铮铮,战事边防,在祖国的边防线上建功立业,保卫国家。然而后者更为令我激动,粗犷萧瑟的边塞境地,豪情奔放的战士品格,无一不使令自己为之神往。大学后在任课老师的细心讲授下,文学史上以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深深吸引了我,边塞诗中那“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高适《送董判官》)的献身精神;“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的豪情壮志;“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的深刻批判;“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的爱国情怀,无不激荡人心,催人奋进,不愧是构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是,便开始了阅读高适诗集的校注,文学界先后有刘开扬先生的《高适诗集编年校注》,孙钦善先生的《高适集校注》,他们积数十年心血,广为搜索,深为耕耘,对高适诗歌进行了全面年的校勘和注释,为读者深入研究高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着就是研读有关高适生平历史的书籍,包括一些史书等等。在此感谢闻人贤哲们对中华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 诗歌在进入唐朝以后,便进入了顶峰时刻。唐代许多诗歌大家名扬千古。奔

高适和岑参比较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高适和岑参两个人都是著名的边塞诗人,都曾投身战场。不可避免的,他们的诗歌有其相似之处。 (1)他们的诗歌题材都比较广阔: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边地生活十分艰辛,战争十分惨烈,士兵们都很思乡。他们也都描述了边塞的风俗风光,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2)场面比较宏大:多描写壮丽景色。 (3)感情基调比较昂扬:气势很强,比较上进。 杜甫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辛文房说:“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唐才子传》)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诗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风骨”著称,他们都曾厕身戎幕,擅长以古诗尤其是七古的形式来写边塞题材,而且诗中充溢着感激不平之气。 元人陈绎曾说“高适诗尚实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似乎是就他们的诗作整体而论但是用这个来评论高、岑的边塞诗就显得太片面了。因为高适的边塞诗不是战争论岑参的边塞诗也不是风景描写而是充满昂扬斗志、战斗激情的慷慨之歌。情仍是他们边塞诗的灵魂。正是因为他们通过对眼前的事物的观察,从而产生诗情然后以不同的方式抒发出来这才显出了各自的独特的韵味。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用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来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就内容言,高适诗歌不如岑参诗歌丰富,而岑参诗歌则不及高适诗歌深刻。岑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的是在边塞风光、边塞生活的描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高适的边塞诗则以思想深刻见称,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比岑参的诗更强烈。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燕歌行》,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更可贵的是同情下层士兵,还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们“至今犹忆李将军”。这种前后呼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兵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遣责。使诗的思想性更为深刻。 就风格言,高适诗歌雄壮中有悲凉,岑参诗歌则雄壮中见奇丽。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就创作方法言,高适诗歌“尚质主理”,侧重描写现实,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而岑参诗歌则“尚巧主景”

高适岑参边塞诗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赏析

高適、岑参边塞诗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赏析 高適、岑参边塞诗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赏析 邱燕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1) 摘要:高适、岑参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描写了雄奇的边塞风光、火热艰辛的军旅生活,洋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感,激起人们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向往。今天,重新欣赏这一首首不朽的诗篇,依然会让人触摸到那一颗颗不灭的灵魂,总是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为一股以身许国的英雄正气所感染,为执著的进取精神所鼓动! 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诗歌的现实主义主流特色。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 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 战事连连。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同时,“唐代是一个人们普遍地渴求建功立业的时代,唐代有更多的任侠尚武之气,又有着从军入幕和漫游边塞的风尚。”

一些诗人主动入幕、游边、使边,去接受战争的洗礼。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以引发创作的兴致。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高適、岑参就是“边塞诗派 ”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篇,这些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诗篇,都融注着一股荡气回肠的英雄正气。 1、高適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高適与岑参齐名,风格相近,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诗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高適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出类拔萃的边塞诗人,他青年时代就向往边塞立功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曾两度亲临边塞,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切体验,写下了大量边塞诗。最著名的《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是一幅活生生的边塞生活全图,粗犷豪放,遒劲有力,气势雄健高昂;悲壮之中透着宏浑与感慨深沉。语言质朴精炼,措辞警策,佳句迭出,正所谓“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诗用古体,却又多借助近体诗法,对仗精美,声韵铿锵。诗赞扬了戍边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

边塞诗 赏析

从军行赏析 这首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从内容和结构谈作用)。“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

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