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鲈鲤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

鲈鲤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

鲈鲤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
鲈鲤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

鲈鲤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

何勇凤①

吴兵①

朱永久①

杨德国①

* 詹会祥②

①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223;② 毕节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毕节 551700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鲈鲤(Percocypris pingi pingi )仔鱼(0~57日龄)的异速生长模式。结果显示,鲈鲤仔鱼全长由慢速生长到快速生长的转折点为25日龄;…..。研究表明,鲈鲤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保证了各重要功能器官的充分发育以适应多变的环境,….。

关键词:鲈鲤;异速生长;仔鱼 中图分类号:Q958

Allometric Growth Pattern of Percocypris pingi pingi Larvae

HE Yong-Feng ①

WU Bing ①

ZHU Yong-Jiu ①

Y ANG De-Guo ①

* ZHAN Hui-Xiang ②

①Key Laboratory of Freshwate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China, Yangtze Riv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Wuhan 430223; ②The Fishery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in Bijie District , Bijie 551700, China

Abstract: Allometric growth pattern of Percocypris pingi pingi larvae were studied in the laboratory from the day hatched to 57 days. The total length growth rate of larvae changed from slow to fast at the inflexion point of 25 d after being hatched. Most organisms of larvae exhibited an allometric growth pattern. The growth of head and tail was faster than trunk, and the inflexion point of growth coefficient was at 22﹣27 d. ….. The allometric growth pattern of larvae ensured a quickly development of those organisms which have important function to adapt to the complex environment and increase their survival rate. These results may be useful in cultivating fish fry practice.

Key words: Percocypris pingi pingi ; Allometric growth; Larvae

异速生长(allometric growth ),又称相对生长(relative growth ),是指身体的不同部分存在不同的生长速率(韩文轩等 2008),是众多生物学家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由Huxley 于1932年首次提出的异速生长方程 y = a x b (y 为因变量,x 为自变量,a 为截距,b 为异速生长指数),是目前进行个体异速生长研究中使用最普遍的方法(Huxley 1932, Katsanevakis et al. 2007)。鱼类在早期发育过程中,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2318230); * 通讯作者,E-mail: …..;

第一作者介绍 何勇凤,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鱼类生态学;E-mail: ……。

作者姓名间以2字符的空格间隔,作者单位超过一个时,以①、②、③…编码标注

关键词以分号间隔

英文题目中实词首字

英文关键词句首字母大写,以分号间隔

英文摘要必须包括 “研究的科学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结论”这4个部分,其中,研究方法要给出具体方法和数据的统计学检验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中要包括结果中的主要数据并引出结果中相应的图表

受生理和环境因素影响,仔鱼各功能器官的发育通常表现出不同步性(马境等 2007,单秀娟等 2009)。诸多研究表明,这种早期发育阶段的异速生长现象普遍存在于硬骨鱼类中,通常认为这种现象是对抗环境压力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主要表现为一些具有重要功能如摄食、呼吸和运动的器官优先发育以提高成活率,而对于不影响生存的器官则延后发育(Osse et al. 1995,Gisbert 1999,Huysentruyt et al. 2009,Pe?a et al. 2009)。

本文以人工繁殖孵化的鲈鲤仔鱼为材料,对其仔鱼时期的异速生长特点进行系统的研究,旨在探讨其不同功能器官发育的优先性及其生态学意义,了解其早期发育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为生产实践和资源保护提供参考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2011年7月人工繁殖的鲈鲤子一代受精卵,在实验室进行孵化,水温为(18 ± 0.5)℃。选取同一时期(2011年8月2日)出膜的仔鱼用于实验。 1.2 实验方法

实验期间,初孵仔鱼在方形塑料养殖桶中进行培育,水温维持在(22 ± 0.5)℃,开口饵料为人工孵化的卤虫(Artemia )无节幼体,24日龄后投喂冰冻红虫(即为摇蚊幼虫类,隶属于摇蚊科Chironomidae )。仔鱼出膜当天为0日龄,从出膜开始,每天固定时间取样10 ~ 20尾,直至57日龄结束,此时大部分样本由于身患水霉病而死亡,剩余样本已不足以继续进行实验。样本采用100 mg/L 的MS-222麻醉后在Olympus 显微镜下利用Canon 相机EOS Utility 软件对其进行观察和拍照,拍照结束后将仔鱼放回清水中苏醒并继续进行饲养。按照我国学者常用的划分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方法(殷名称 1991,曹文宣等 2007),经观察对照,本文涉及的鲈鲤0 ~ 57日龄样本历经了卵黄囊仔鱼和晚期仔鱼2个阶段,本文中统一以仔鱼表示不同发育时期。

利用TpsDig2.04软件对照片中仔鱼的可量性状进行测量(Rohlf 2005),精确至0.01 mm 。测量的性状指标主要包括全长(total length, TL )、头长(head length, HL )、吻长(snout length, SnL )、眼径(eye diameter, ED )、肛前长(pre-anal length, PrAL )、肛后长(post-anal length, PoAL )、胸鳍长(pectoral fin length, PFL )、腹鳍长(ventral fin length, VFL )、臀鳍长(anal fin length, AFL )、背鳍长(dorsal fin

多文献罗列引用时,以出版年升序排列,出版年相同的以字母或拼音升序排列

一般术语的英

文对照用小写

length, DFL)和尾鳍长(tail fin length, TFL)等11个可量性状(图1)。不同阶段,各长度的测量方法依据曹文宣等描述的方法进行(曹文宣等2007)。

图1 鲈鲤仔鱼各形态特征测量示意图

Fig.1 Illustration of morphological trait measurement of Percocypris pingi pingi larvae 全长. Total length;头长. Head length;吻长. Snout length;眼径. Eye diameter;肛前长. Pre-anal length;肛后长. Post-anal length;尾鳍长. Tail fin length。

2 结果

2.1 全长的生长

刚出膜仔鱼为0日龄,其全长为(11.09 ± 0.53)mm,经过57日的生长,其全长达到(35.34 ± 2.37)mm。图2展示的是鲈鲤的全长随日龄的变化曲线,在0 ~ 57日龄期间,鲈鲤全长的生长可分为2个阶段,0 ~ 25日龄的生长率为0.28 mm/d,25 ~ 57日龄的生长率为0.50 mm/d,不同阶段的生长率显著不同(P < 0.001)。由此可见,25日龄前全长的生长较缓慢,25日龄后进入快速增长期,即25日龄为鲈鲤全长由慢速生长到快速生长的转折点。

图2 鲈鲤仔鱼全长与日龄的关系

Fig.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of larvae and the total length 图中虚线表示拐点处所对应的日龄大小,其下标注的文字表示拐点处日龄。

The dashed line represents the days of inflexion point (25 d).

2.2 各功能器官的异速生长

2.2.1 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本研究中的海陆蛙雌性性成熟的最小头体长为44.93 mm,故将SUL大于44.93 mm者视为性成熟个体。统计结果表明,雌性成体头体长显著大于雄性成体(表1)。以头体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表明,雌雄两性在局部形态上均无显著差异(表1)。

表1 海陆蛙成体形态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值和t检验及协方差分析结果

Table 1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 Fejervarya cancrivora and results of t-test and one-way

ANCOV A

形态特征Morphological traits 雌性Female

(n = 35)

雄性Male

(n = 23)

结果

Result

头体长Snout-urostyle length

(mm)

68.60 ± 2.26

(44.93 ~ 94.00)

58.26 ± 1.44

(45.19 ~ 71.49)

t′ = 3.859, df′ = 54, P < 0.001

体重Body mass (g)

37.77 ± 3.59

(7.65 ~ 86.87)

21.46 ± 1.75

(8.73 ~ 42.92)

F1,55 = 2.310, P = 0.134

头长Head length (mm)

22.49 ± 0.66

(15.12 ~ 29.00)

19.13 ± 0.39

(15.19 ~ 22.53)

F1,55 = 2.419, P = 0.126

头宽Head width (mm)

23.39 ± 0.77

(15.53 ~ 32.70)

20.57 ± 0.49

(16.76 ~ 25.86)

F1,55 = 2.466, P = 0.122

吻长Snout length (mm)

12.89 ± 0.49

(8.30 ~ 21.64)

13.75 ± 0.71

(8.60 ~ 20.04)

t = 1.028, df = 56, P = 0.308

鼻间距Internasal space (mm)

3.97 ± 0.13

(2.73 ~ 6.14)

3.41 ± 0.11

(2.57 ~ 4.34)

F1,55 = 2.016, P = 0.161

眼间距Interorbital space (mm)

4.73 ± 0.20

(2.80 ~ 8.21)

4.96 ± 0.26

(3.00 ~ 7.74)

t = 0.691, df = 56, P = 0.492

前臂及手长Length of lower arm and hand (mm)

28.16 ± 0.86

(19.40 ~ 43.00)

27.35 ± 1.07

(16.60 ~ 34.91)

F1,55 = 1.160, P = 0.286

后肢长Hindlimb length (mm)

91.01 ± 2.52

(63.78 ~ 116.97)

80.87 ± 2.18

(59.65 ~ 93.35)

F1,55 = 0.216, P = 0.644

胫长

Tibia length (mm)

25.56 ± 0.87

(15.90 ~ 37.40)

24.08 ± 0.71

(16.70 ~ 31.55)

F1,55 = 0.401, P = 0.529

足长

Foot length (mm) 37.25 ± 1.33(

21.72 ~ 56.00)

36.66 ± 1.31

(23.80 ~ 49.52)

F1,55 = 0.990, P = 0.324

数据以平均值±标准误和范围表示。t′和df′分别表示近似t检验的结果及自由度。

Data are expressed as Mean±SE and range. t′ and df′ indicated t value and degree of approximate t test.

3 讨论

3.1 头部器官和身体各部的异速生长模式

其仔鱼眼径则在14 ~ 15日龄最先由快速生长进入等速生长模式,15日龄正

好是仔鱼卵黄被吸尽的时期,因此,仔鱼眼径早期的正异速生长充分保证了眼睛的发育,不仅有利于其寻找食物,而且有助于其感知和躲避敌害,充分体现了眼睛在仔鱼早期发育阶段所起的重要作用(Gisbert 1999,庄平等 2009)。 ….

参 考 文 献

Choo C K, Liew H C. 2006.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allometric growth patterns in the juvenile seahorse

Hippocampus kuda Bleeker.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69(2): 426–445.

Fuiman L A. 1983. Growth gradients in fish larvae.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23(1): 117–Gisbert E. 1999. Early development and allometric growth patterns in Siberian sturgeon and their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54(4): 852–862. Huxley J S. 1932. Problems of Relative Growth. London: Methuen.

曹文宣, 常剑波, 乔晔, 等. 2007. 长江鱼类早期资源.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6–44. 崔桂华, 褚新洛. 1990. 鲤科鱼类鲈鲤的亚种分化和分布. 动物分类学报, 15(1): 118–123.

何勇凤. 2010.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分布格局与稀有鮈鲫种群分化的研究. 武汉: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博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西文文献整体在前(以作者姓名字母升序排列),中文在后(以作者姓名拼音升序排列);以悬挂缩进2字符排列

期刊文献的刊名用标准全称,卷期号要完整

市场常见冰鲜鱼类

市场常见冰鲜鱼类 鲨鱼 鲨鱼早在恐龙出现前三亿年前就已经存在地球上,至今已超过四亿年,它们在近一亿年来几乎没有改变。鲨鱼,在古代叫作鲛、鲛鲨、沙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所以号称“海中狼”。 1.基本介绍 鲨鱼,生活在海洋中,被一些人认为是海洋中最凶猛的鱼类之一。但鲨鱼中体型最大的鲸鲨却以小型海洋生物为食物,和须鲸差不多。由于食物具有某种相似性,经过漫长的生物演化,它们长得和须鲸很有相似点,这个叫做“趋同进化”。于是“鲸鲨”的名字就理所当然了。 2.食材图片 3.营养价值

鱼翅之所以能食用,是因为鲨鱼的鳍含有一种形如粉丝状的翅筋,其中含80%左右的蛋白质,还含有脂肪、糖类及其他矿物质。鱼翅是比较珍贵的烹调原料,但营养价值不十分高,因鱼翅所含的蛋白质缺少一种必需的氨基酸(色氨酸),是一种不完全蛋白质。 大海鳝 海鳝,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生活于浅水,栖于岩礁间并隐在缝穴内。与其他鳗类不同之处是鳃孔小而圆,一般无胸鳍。皮厚,光滑,无鳞。口大,牙坚利,适于捕捉及咬住猎物(主要是其他鱼类),也能严重伤其天敌,包括人类。海鳝于受侵扰时才会攻击人类,此时可变得十分凶恶。 1.生活习性 海鳝通常具鲜艳的体色或斑纹。体长一般不超过1.5公尺(5呎),但太平洋的长体海鳝可长约3.5公尺(11.5呎)。在世界上某些地区人们食海鳝的肉,但某些种类有毒,可引起疾病和死亡。 2.食材图片

3.药物功能 【药名】:网纹裸胸鳝 【来源】:为海鳝科动物网纹裸胸鳝的全体。 【功效】:散寒止痛、消肿收敛。 【主治】:用于寒凝气滞胸痛、痔。 【性味归经】:涩、苦,温。入心、肺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适量,外用:适量,研末,麻油调敷[3] 【别名】:黄海鳝(《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我国黄海、东海、南海。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捕捉后洗净焙干或煅炭用。 三文鱼 三文鱼(salmon)也叫撒蒙鱼或萨门鱼,学名鲑鱼,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北部及欧洲、亚洲、美洲的北部地区。鲑鱼体侧扁,背部隆起,齿尖锐,鳞片细小,银灰色,产卵期有橙色条纹。鲑鱼肉质紧密鲜美,肉色为粉红色并具有弹性。鲑鱼以挪威产量最大,名气也很大。但质量最好的三文鱼产自美国的阿拉斯加海域和英国的英格兰海域。三文鱼是西餐较常用的鱼类原料之一。 1.基本介绍 鲑科有淡色细点的北太平洋食用鱼类. 重达3.6kg(8磅)。在秋季繁殖季节,沿北美育空(Yukon)河洄游上溯逾3,200km(2,000哩)。春季幼鱼孵出数星期後即入海。“三文鱼”是香港人的洋泾浜英语的“Salmon”的发音。三文鱼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北部及欧洲、亚洲、美洲的北部地区。

我国鲤科鱼类分类总结

我国鲤科鱼类分类总结 汪海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碚重庆400715 摘要:鲤科(Cyprinidae),是鲤形目下种类最多的一个科,包括210属2010种。其特征是口部有须,有咽齿没脂鳍。最后一对鳃弧腹面部分特别粗壮,成为下咽骨,上有1~3行咽齿。具角质咽磨、体常被覆瓦状圆鳞,无脂鳍;背鳍只有1个,前部有2~4根不分支鳍条;腹鳍腹位;尾鳍多呈叉形,绝少平截或微凹。最大是巨暹罗鲤(Catlocarpio siamensis),可以长到3米。我国共有132属532种和亚种。 关键词:中国鲤科分类 1. 简介 鲤科鱼类是鲤形目中分布最广、种类也最多的一群。台湾共有八十余种初级淡水鱼,其中鲤科即占了将近一半。它们的形态与生态习性富于变化,多数种类只有一个背鳍,腹鳍在腹位,且和臀鳍明显分开,尾鳍分叉;身体被覆圆鳞;口器则分化为各种不同的类型,以便摄取各类的食物。本科为鱼类中最大的一科,约有200多属,2000多种,都是淡水鱼类,分布很广。我国有鲢鱼、鲤鱼、裂腹鱼、鳅鮀、鳊、雅罗鱼、鲴、鳑鲏、鲃、鮈共10个亚科。我国鲤科鱼类中的主要经济鱼类有“四大家鱼”(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链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鳊Megalobrama terminalis、团头鲂Parabramis pekinensis等,是池塘养鱼的主要对象。鲤科鱼类的观赏鱼也是种类繁多,大、中、小型鱼都有,约有1600多种(我国约产370种),属于热带观赏鱼的种类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非洲。 2. 形态特征 鲤科鱼类颌骨无齿。最后一对鳃弧腹面部分特别粗壮,成为下咽骨,上有1~3行咽齿。具角质咽磨、体常被覆瓦状圆鳞,无脂鳍;背鳍只有1个,前部有2~4根不分支鳍条;腹鳍腹位;尾鳍多呈叉形,绝少平截或微凹。吻部无须或仅有一对吻须,偶鳍前部仅有一根不分支鳍条,下咽齿1~4行,背鳍分支鳍条30以下。中国鲤科鱼类中的主要经济鱼类有“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链、鳙)、鲤、鲫、鳊、团头鲂等,都是池塘养鱼的主要对象。 3. 鲤科(下属亚科)分类 本科为鱼类中最大的一科,约有200多属,2000多种,都是淡水鱼类,分布很广。中国有鲢鱼、鲤鱼、裂腹鱼、鳅鮀、鳊、雅罗鱼、银鲴、鳑鲏、鲃、鮈共10个亚科。 3.1 鲢亚科Hypophthaemichthyinae 仅2属2种。眼小,位于头尾轴的稍下方,咽齿4/4,铲状,具腹棱,鳃耙细长或呈海绵状,鳃膜不与峡部相连。中上层鱼类,主食浮游动物。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体背面及上侧面暗色,腹棱不完全,鳃耙长,不相连,咽齿面光滑,行动迟缓,易捕捞,4~7月繁殖,生长快,可达45千克,俗称“雄鱼”。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体银白,腹棱完全,鳃耙海绵状,咽齿面具羽状细纹,性活泼,善跳,4~6月繁殖,可达35千克。 3.2 鲤亚科Cyprininae 我国有5属28种。背鳍、臀鳍最后一枚不分枝鳍条后缘为锯齿状。背鳍基底长,分枝鳍条通常14枚以上。鲤Cyprinus carpio须两对,底层鱼类,杂食性(偏重动物性),适应性强,

鱼类的消化系统

? 消化系统 讲授重点: 1 、鱼类消化管的结构 2 、鱼类消化管构造与食性的关系 3 、肝脏、胰脏在鱼体的位置和机能 第一节 体腔和系膜 脊椎动物的体腔源于中胚层。体腔囊向腹面延伸,其背部及中部的腔不久消失,而腹部的腔残留下来,即形成将来的体腔。腔的外侧壁后来因肌节向腹面延伸,并和肌节里层相接,形成体壁的一层衬里,称为腹膜壁层。腔的内壁层称为腹膜脏层,包围内脏各器官。包围消化道外的腹膜脏层,称浆膜层。在消化道的背腹面各形成一条双层的薄膜,即肠系膜。背面一条称背肠系膜,腹面的一条称腹肠系膜,后者不久中断,左右两腔便合成一个大腔,称为体腔。 鱼类的体腔不久被一横隔(即围心腹腔隔膜)分隔成两个腔。前面的小腔包围心脏,称围心腔;后面的大腔容纳消化、生殖等器官,称腹腔。腹腔的形状随鱼的体形而异。有的处延长形腹腔如鳗鲡、黄鳝、玉筋鱼等;平扁形腹腔如鳐、平鳍鳅、鮟鱇等;侧扁形腹腔台银鲳、长春鳊、团头鲂等。肉食性鱼类的腹腔一般较大,而杂食性及草食性鱼类则较小。 腹腔脏层由于包围着各种不同内脏器官,其悬系的系膜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胃脾系膜、胃肝系膜、精巢系膜、卵巢系膜等,它们能使各器官稳固在一定位置上。 第二节 鱼类的消化管 消化管是一肌肉的管子,它从口开始,向后延伸,经过腹腔,最后以泄殖腔或肛门开口于体外。 消化管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肛门等部分,有些鱼类这几部分的界限不明显,但可凭借不同的管径,不同性质的上皮组织及特殊的括约肌或一定腺体导管的入口来区别。 一、口咽腔

鱼类的口腔和咽没有明显的界限,鳃裂开口处为咽,其前即为口腔,故一般统称为口咽腔。 口咽腔常覆盖以复层上皮,其中有粘液细胞和味蕾的分布,口咽腔内有齿、舌及鳃耙等构造。 鱼类口咽腔的形态和大小与食性有关。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口咽腔较大,便于吞食大的食物,如鳜、鲈鱼、带鱼、 鳡 、鲶等。有些专食微小浮游生物的滤食性鱼类口咽腔也宽大,如鲢、鳙等,这是与它们不停地滤取水中食物的习性相适应的。 (一)齿 鱼类的牙齿在口咽腔中分布很广,齿的形状、大小、排列及锋利与否,均因鱼的种类而异,这与鱼类生活的水环境食物的多样性有关。 鱼类的牙齿主要用于捕食,咬住食物免于逃脱。有些鱼类的牙齿有撕裂和咬断食物的作用,然而一般都没有咀嚼的作用。 1 、软骨鱼类的齿 分布:软骨鱼类的齿借结缔组织附在腭方软骨和米克尔氏软骨上。 形状:食甲壳类、贝类等温和食性的板鳃类,齿一般呈铺石状,如:星鲨、何氏鳋等。凶猛的肉食性板鳃类,齿尖锐,边缘常有小锯齿。 全头亚纲中银鲛的齿呈板状,由许多小齿愈合而成,终生不换,损伤过程中,齿的基部可以不断生长。 2 、硬骨鱼类的齿 分布:上下颌(颌齿)、犁骨(犁齿)、腭骨(腭齿)、鳃弓(咽齿)、舌(舌齿)。 硬骨鱼类的牙齿不仅在上下颌有生长,甚至有的在口咽腔周围的一些骨骼上,如犁骨、腭骨、舌骨、鳃弓上均能生长牙齿。着生在上下颌骨上的齿称颌齿( Jaw teeth );着生在口腔背部两侧腭骨上的牙齿称为腭齿( Palatin teeth );着生在口腔背部前方中央犁骨上的齿称犁齿( Vomeine teeth );着生在鳃弓上的齿称为咽齿( Phaiyngeal teeth );着生在舌骨上的齿称舌齿。所有这些着生在口腔不同部位的牙齿,统称为口腔齿。 口腔齿的形态、数目、分布状态常作为分类标志之一,其中以犁齿和腭齿的有无,左右下咽齿是否分离或愈合等用得较多。 鲤科鱼类无颌齿,而第五对鳃弓的角鳃骨特别扩大,特称为咽骨( Phaiyngeal tone )或下咽骨( Aypophaiyngeal tone ),上生牙齿,即为咽齿,也称咽喉

鲤科大吻鱥属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与我国东部地区冷水性淡水鱼类的亲缘生物地理

鲤科大吻鱥属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与我国东部地区冷水性 淡水鱼类的亲缘生物地理 鲤科Cyprinidae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包括雅罗鱼族Leuciscin与鱥族Phoxinin两大类群,分布于欧洲、亚洲与北美洲。其中,鳞族包括北美洲除美鳊属Notemigonus外的所有雅罗鱼亚科鱼类和欧亚分布的鱥属Phoxinus以及主要分布在东亚的大吻鱥属Rhynchocypris、拟赤梢鱼属Pseudaspius、三块鱼属Tribolodon与山雅罗鱼属Oreoleuciscus。 大吻鱥属鱼类的系统位置与系统发育关系是雅罗鱼亚科鱼类系统学中长期存在争议的科学问题之一。基于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分子证据,本论文重建鲤科大吻鱥属鱼类及其近亲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聚焦于解决三个问题:(1)前人研究中定义的大吻鱥属鱼类是否形成单系群;(2)确定大吻鱥属的系统位置;(3)明确大吻鱥属物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另外,本论文亦开展了我国东部地区冷水性淡水鱼类的亲缘生物地理研究。选择我国东部地区尖头大吻鱥Rhynchocypris oxycephalus、拉氏大吻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和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nii三种典型冷水性淡水鱼类作为代表,使用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作为分子证据,通过系统发育关系重建及分子钟估算,结合地质学证据以及古气候信息,聚焦于:1)描述我国东部地区冷水性淡水鱼类的亲缘生物地理格局;2)揭示我国东部地区冷水性淡水鱼类的亲缘生物地理格局的主要驱动因子。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鲤科大吻鱥属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基于线粒体16S与Cytb基因以及核基因位点Rag1与Rag2基因数据,通过整个东亚取样策略,本研究重建了鲤科大吻鱥属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1)大吻

鱼类学名词解释(形态部分)

鱼类学名词解释(形态部分) 绪论 圆口类:最原始的鱼类,骨骼全为软骨,无上下颌,故又称为无颌类 软骨类:内骨骼全为软骨,具上下颌,头侧有鳃裂5-7个。分为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 硬骨类:骨骼或多或少为硬骨。分为内鼻孔亚纲和辐鳍亚纲 真骨类:硬骨鱼纲中除多鳍鱼目、鲟形目、弓鳍鱼目和雀鳝目外的 8个总目的鱼统称为真骨类。分为软鳍鱼类和棘鳍鱼类 全骨类:硬骨鱼纲中弓鳍鱼目和雀鳝目统称为硬骨硬鳞类,又称为全骨类 软骨硬鳞类:辐鳍亚纲中多鳍鱼目和鲟形目合称为软骨硬鳞类 第一章外部形态 吻部:头部最前端到眼的前缘的部分 眼后头部:眼的后缘到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鳃裂的部分 眼间隔:两眼间最短的距离 颊部:眼的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 喉部:两鳃盖间的腹面部分 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汇合处 颏部:也称颐部,紧接下颌联合的后方 峡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 角质鳍条:软骨鱼类具有的不分枝不分节的鳍条 棘:鳞质鳍条的一种强大坚硬,由鳍条变化形成,不分枝不分节,不能分为左右两半 假棘:两鳍条骨化而成,水煮可分为左右两半,只见于鲤科鱼类 软鳍鱼类:多数低等真骨鱼类的背鳍完全由分节而可屈曲的软条组成,称为软鳍鱼类 棘鳍鱼类:高等真骨鱼类的背鳍除了由软条组成外,还有坚硬的棘,称为棘鳍鱼类 脂鳍:鲑形目和鲇形目的绝大多数种类,在背鳍的后方有一肉片状突起,通常内无鳍条,充满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 鳍式:用鳍的缩写、符号、数字表示鳍的组成情况的公式 鳍:是鱼类的特征器官,有偶鳍和奇鳍两种,由支鳍骨和鳍条组成,可分为角质鳍条和鳞质鳍条,其中鳞质鳍条又分为软条(分支鳍条和不分支鳍条)和棘(真棘和假棘),用于协助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非鲤科鱼类检索表

非鲤科鱼类检索表 中华鲟,鳗鲡,刀鲚,泥鳅,大口鲇,黄颡鱼,斑点叉尾鮰, 间下鱵,黄鳝,乌鳢,鳜,暗纹东方鲀,江鳕。 (1)(2)体侧有5行骨板………………………………………………中华鲟 (2)(1)体侧无骨板 (3)(24)有背鳍 (4)(7)背鳍2个 (5)(6)背鳍有棘………………………………………………………鳜 (6)(5)背鳍无棘………………………………………………………江鳕 (7)(4)背鳍1个 (8)(21)有腹鳍 (9)(10)下颌延长呈针状………………………………………………间下鱵 (10)(9)下颌不延长呈针状 (11)(12)胸鳍上部有游离丝状鳍条……………………………………刀鲚 (12)(11)胸鳍上部无游离丝状鳍条 (13)(18)体表无鳞 (14)(17)背部有脂鳍 (15)(16)体色灰黑,体侧具黑色斑点…………………………………斑点叉尾鮰 (16)(15)体色暗黄,体侧具棕黄条纹…………………………………黄颡鱼 (17)(14)背部无脂鳍……………………………………………………大口鲇 (18)(13)体表有鳞 (19)(20)口有须…………………………………………………………泥鳅 (20)(19)口无须…………………………………………………………乌鳢 (21)(8)无脂鳍 (22)(23)体球形…………………………………………………………暗纹东方鲀 (23)(22)体棍棒形………………………………………………………鳗鲡 (24)(3)无背鳍…………………………………………………………黄鳝 …………………来自华中农业大学覃剑晖老师 2011-12-21

鱼类学课件-鲤科鱼类八亚科检索表(专业知识模板)

鲤科鱼类八亚科检索表 1(14)鳃的上方无螺形的咽上器官 2(13)臀鳍无硬刺 3(10)臀鳍分支鳍条在7根以上 4(9)下颌前缘无锋利的角质 5(8)无腹棱,背鳍无硬刺 6(7)第5眶下骨与眶上骨接触…………………………………鱼丹亚科(宽鳍鱲、马口鱼)鳍膜边缘有缺刻(马口鱼)鳍膜边缘无缺刻(宽鳍鱲) 7(6)第5眶下骨不与眶上骨相连……………………………………………雅罗鱼亚科(青鱼、草鱼、东北雅罗鱼、赤眼鳟、鱤) 青鱼:咽齿1行 草鱼:咽齿2行,无须 东北雅罗鱼:咽齿2行,细长,末端呈钩状 赤眼鳟:咽齿3行,顶端稍呈钩状;有2对极小的须;口裂倾斜;眼上缘各具一块红斑鱤:咽齿3行;吻长超过吻宽,口裂伸至眼中部下方;尾鳍分叉很深 8(5)有腹棱,背鳍具硬刺…………………………………………………鲌亚科(鳊、团头鲂、三角鲂、翘嘴红鲌、蒙古红鲌、青梢红鲌、红鳍鲌) 鳊:口端位,口裂斜,上颌比下颌稍长;腹棱完全;无须;眼侧位;咽齿3行,顶端略呈钩状;鳔3室 团头鲂:口端位,上下颌等长;腹棱不完全;下咽齿3行;鳔3室; 三角鲂:上颌与下颌等长;腹棱不完全; 翘嘴红鲌:口上位,口垂裂,下颌急剧向上翘,突出于上颌前缘;咽齿3行,齿端呈钩状蒙古红鲌:口斜裂,下颌比上颌长;腹棱不完全 青梢红鲌:口上位,斜裂,下颌突出于上颌的前方;腹棱不完全;腹鳍有硬棘 红鳍鲌:口上位,口裂几乎与体纵轴垂直;有腹棱;咽齿3行;鳔3室 9(4)下颌前缘具锋利的角质………………………………………………鲴亚科(银鲴、细鳞斜颌鲴、圆吻鲴、黄尾鲴、似鳊) 银鲴:口小,下位,横裂;无腹棱或腹棱不明显;上下颌具角质边缘;尾鳍暗黄色,深叉形 细鳞斜颌鲴:口小,下位,横裂呈弧形;腹棱明显;下颌有较发达的角质边缘;尾鳍橘黄而后缘黑色,深叉形 圆吻鲴:口极宽,横裂;无腹棱;下颌具锐利而发达的角质边缘;尾鳍呈新月牙形 黄尾鲴:口小,下位,横裂;腹棱不明显;下颌具角质边缘;尾鳍艳黄色 似鳊:口下位,横裂,唇较薄;具腹棱;颌角质边缘不发达;尾鳍浅灰色 10(3)臀鳍分支鳍条在6根以下 11(12)背鳍无硬刺………………………………………………鮈亚科(唇?、花?、铜鱼、圆口铜鱼、长蛇鮈、蛇鮈) 唇?:头长大于体高;吻长大于眼后头长;须1对;成鱼体侧一般无斑点; 花?:头长小于体高;吻长小于或等于眼后头长;须1对;体侧有7-11块大黑斑 铜鱼:口呈马蹄状;具须;口狭;咽齿末端呈钩状;体呈肉红状或金黄色 圆口铜鱼:须1对;口宽 长蛇鮈:唇厚,具乳突;胸部具鳞 蛇鮈:唇厚,具小乳突;胸部无鳞 12(11)背鳍硬棘3-4枚…………………………………………鲃亚科(刺鲃、中国倒刺鲃)

鱼类疾病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 第一章绪论 1.1疾病定义:机体在一定病因损害下,由于内稳定紊乱而生命活动异常变化。 1.2疾病原因:物理—机械损伤 化学---水环境 生物---病原生物 遗传 人为---营养不良 1.3水产动物疾病的特点:发现病情难、早期诊断难、隔离难、用药难 1.4水产动物疾病综合防治措施:改善水环境、增强机体抗病力、控制和消灭病原菌、加强 饲养管理 第二章病原生物学基础 2.1基本概念 寄生物----小型: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虫 大型:蠕虫:单殖吸虫、复殖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 节肢动物 感染:病原生物在宿主体内与寄主防御机制相互作用,并引起一定的病理过程。 传染:引起感染的病原生物来自其他宿主的病原生物感染 流行病:病原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的宿主群体中快速传播,疾病大范围出现。 疾病流行三个环节:感染源、易感寄主、感染途径 预防原则: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寄主 2.2病原病毒:非细胞形态生命,有核酸和蛋白质衣壳组成,专性细胞内寄生,只能在有 感受性的活细胞内增殖。 病毒致病作用:溶细胞作用、导致细胞凋亡、整合病毒基因组、导致细胞增殖与转化、形成包含体、改变细胞膜成分、免疫病理损伤(变态和炎症)病毒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途径:飞沫、血液、唾液、粘液etc 病毒感染类型:急性、慢性、潜伏感染 2.3病原细菌: 细菌致病作用:黏附与定植、繁殖与扩散、抵抗寄主的防御技能、内外毒素 细菌感染途径:接触、创伤、消化道 败血症:是病原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2.4病原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孢子进行繁殖 真菌致病作用:黏附、局部机械刺激和炎症反应、异养时产生酶类损害机体细胞、产生真菌毒素 2.5寄生虫:包括原虫、蠕虫、节肢动物 终末寄主:被成虫或有性生殖期虫体所寄生的宿主 中间寄主:被幼虫或无性生殖期虫体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寄主:在人类医学上,有些寄生虫除了成虫寄生于人体,还可以寄生其他动物,这些其他脊椎动物可以成为人类该寄生虫病的传染源。 寄生虫的感染方式:经口感染、经皮感染 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体型、运动和消化器官消失、附着器官、生殖系统高度发达、

鱼类学课件-鲤科鱼类八亚科检索表(新)(专业知识模板)

鲤科鱼类八亚科检索表(新) 1(14)鳃的上方无螺形的咽上器官 2(13)臀鳍无硬刺 3(10)臀鳍分支鳍条在7根以上 4(9)下颌前缘无锋利的角质 5(8)无腹棱,背鳍无硬刺 6(7)第5眶下骨与眶上骨接触…………………………………鱼丹亚科(宽鳍鱲、马口鱼)鳍膜边缘有缺刻(马口鱼)鳍膜边缘无缺刻(宽鳍鱲) 7(6)第5眶下骨不与眶上骨相连……………………………………………雅罗鱼亚科(青鱼、草鱼、东北雅罗鱼、赤眼鳟、鱤) 青鱼:咽齿1行 草鱼:咽齿2行,无须 东北雅罗鱼:咽齿2行,细长,末端呈钩状 赤眼鳟:咽齿3行,顶端稍呈钩状;有2对极小的须;口裂倾斜;眼上缘各具一块红斑鱤:咽齿3行;吻长超过吻宽,口裂伸至眼中部下方;尾鳍分叉很深 8(5)有腹棱,背鳍具硬刺…………………………………………………鲌亚科(鳊、团头鲂、三角鲂、翘嘴红鲌、蒙古红鲌、青梢红鲌、红鳍鲌) 鳊:口端位,口裂斜,上颌比下颌稍长;腹棱完全;无须;眼侧位;咽齿3行,顶端略呈钩状;鳔3室 团头鲂:口端位,上下颌等长;腹棱不完全;下咽齿3行;鳔3室; 三角鲂:上颌与下颌等长;腹棱不完全; 翘嘴红鲌:口上位,口垂裂,下颌急剧向上翘,突出于上颌前缘;咽齿3行,齿端呈钩状蒙古红鲌:口斜裂,下颌比上颌长;腹棱不完全 青梢红鲌:口上位,斜裂,下颌突出于上颌的前方;腹棱不完全;腹鳍有硬棘 红鳍鲌:口上位,口裂几乎与体纵轴垂直;有腹棱;咽齿3行;鳔3室 9(4)下颌前缘具锋利的角质………………………………………………鲴亚科(银鲴、细鳞斜颌鲴、圆吻鲴、黄尾鲴、似鳊) 银鲴:口小,下位,横裂;无腹棱或腹棱不明显;上下颌具角质边缘;尾鳍暗黄色,深叉形 细鳞斜颌鲴:口小,下位,横裂呈弧形;腹棱明显;下颌有较发达的角质边缘;尾鳍橘黄而后缘黑色,深叉形 圆吻鲴:口极宽,横裂;无腹棱;下颌具锐利而发达的角质边缘;尾鳍呈新月牙形 黄尾鲴:口小,下位,横裂;腹棱不明显;下颌具角质边缘;尾鳍艳黄色 似鳊:口下位,横裂,唇较薄;具腹棱;颌角质边缘不发达;尾鳍浅灰色 10(3)臀鳍分支鳍条在6根以下 11(12)鳞片基部无放射肋………………………………………………鮈亚科(唇?、花?、铜鱼、圆口铜鱼、长蛇鮈、蛇鮈) 唇?:头长大于体高;吻长大于眼后头长;须1对;成鱼体侧一般无斑点; 花?:头长小于体高;吻长小于或等于眼后头长;须1对;体侧有7-11块大黑斑 铜鱼:口呈马蹄状;具须;口狭;咽齿末端呈钩状;体呈肉红状或金黄色 圆口铜鱼:须1对;口宽 长蛇鮈:唇厚,具乳突;胸部具鳞 蛇鮈:唇厚,具小乳突;胸部无鳞 12(11)鳞片基部具放射肋…………………………………………鲃亚科(刺鲃、中国倒刺

鱼类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01.侧线鳞;02.拟态;03.颊部; 04.喷水孔; 05.鳍; 06.软条; 07.鳞棘;08棘鳍鱼类;09软鳍鱼类;10角质鳍条。 二、填空题 01.软骨纲可分为____和____2个亚纲. 02.圆口类的头部和躯干部的分界为_____. 03.鱼类的体型大致可归纳为四种,团头鲂属于_____. 04.鱼头部的主要器官有____,____,____,____. 05.鳍是由_____和_____组成. 06.鲤的鳍式为D.3-15-22即表示_________. 三、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01.( )娃娃鱼,鳄鱼,鲸鱼都属于鱼类. 02.( )软鳍鱼类的鳍通常无棘. 03.( )鱼类的颊部是从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 04.( )鱼类的尾鳍具有推进鱼体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05.( )鳍式D代表殿鳍,A代表背鳍,C代表尾鳍. 四、选择题 01.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的后缘的部分为______. A. 咽部 B. 吻部 C. 郏部 D. 颐部 02._____是自鱼体最高部通过头尾轴贯穿孔背腹的一轴线. A. 主轴 B. 矢轴 C. 横轴 D. 中心轴 03.团头鲂,鲳体型呈_____。 A. 纺锤形 B. 侧扁形 C. 棒形 D. 平扁形 04.泥鳅有须5对,其中______对吻须______对颌须,______对颐须. A. 1,3,1 B. 3,1,1 C. 2,1,2 D. 2,3,0 05.鱼的眼一般比高等脊柱动物简单,它既无_____,也无真正的______. A. 泪腺,虹膜 B. 眼睑, 玻璃体C第三眼睑, 瞬膜D泪腺, 眼睑 06.下列哪些鱼类的鼻孔与口腔相通_____. A. 硬骨鱼类 B. 软骨鱼类 C. 肺鱼类 D. 真骨鱼类 07.七鳃鳗的鳃裂共有______对. A. 4 B. 5 C. 6 D. 7 08.喷水孔实质上是一个退化了的______. A. 鳃丝 B. 鳃裂 C. 鳃小片 D. 鳃耙 09.从鳍的进化观点上看,一般认为先有______后有_____. A.胸鳍,尾鳍 B. 腹鳍,胸鳍 C. 奇鳍,偶鳍 D. 偶鳍,奇鳍 10.在鱼类的鳍式中,P为______. A. 背鳍 B. 尾鳍 C. 胸鳍 D. 腹鳍 【讨论题】 01鱼类各鳍的功能如何? 02.依鱼类的口位置的不同,分别生活在那个水层? 03.鱼体为什么要分泌粘液? 【思考题】01鱼类为什么为出现多种多样的体型? 鱼类生活在水中,由于水环境是极其复杂的,单淡水水体而言,有江河、湖泊、水库、池塘、沟渠等,各种水体的环境彼此不尽相同,鱼类在这些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其体型、体表及外部某些器官都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着。 一、名词解释 01.生发层;02.表皮和真皮;03.盾鳞;04.硬鳞;05.骨鳞;06.腹棱;07.环片; 08.棱鳞;09.侧线鳞;10.栉鳞;11.珠星;12.鳞焦;13.腋鳞。 二、填空题 01.鱼类的表皮为多层的____可分为____和_____两部分. 02.鱼类的鳞片可划分为____,____,____,三种类型,其中_____和牙齿是同源结构.

鱼类学检索表鲈形目鲤形目鲤科鲈亚目

鲤形目鲤科检索表 1.(12)鳃的上方无螺旋形的咽上器官 2.(11)臀鳍无硬刺 3.(10)臀鳍分支鳍条通常七根以上 4.(9)下颌前缘无锋利角质 5.(8)无腹棱 6.(7)第五眶下骨与眶上骨接触————丹亚科(宽鳍鱲、马口鱼) 7.(6)第五眶下骨不与眶上骨接触————雅罗鱼亚科(青鱼、草鱼赤眼鳟) 8.(5)具腹棱————鲌亚科 9.(4)下颌前缘具有锋利的角质————鲴亚科 10.(3)臀鳍分支鳍条在六根以下————鲃亚科 11.(2)臀鳍和背鳍皆具有带锯齿的硬刺————鲤亚科 12.(1)鳃的上方有螺旋形的咽上器官————鲢亚科

1.(14)头背部无吸盘 2.(13)左右腹鳍不显著接近,不愈合为吸盘 3.(12)食道无侧囊 4.(9)上颌骨不固着于前颌骨 5.(6)腹鳍胸位————鲈亚目 6.(5)腹鳍喉位 7.(8)背鳍前部为鳍棘————鳚亚目 8.(7)背鳍前部为鳍条————绵鳚亚目 9.(4)上颌骨不固着于前颌骨 10.(11)体延长成带状————带鱼亚目 11.(12)体不延长————鱼青亚目 12.(3)食道有侧囊————鲳亚目 13.(2)左右腹鳍极接近,愈合为吸盘————虾虎鱼亚目 14.(1)头背部有吸盘————鮣亚目

1.(14)左右下咽骨不愈合 2.(9)上颌骨不为眶前骨所遮盖 3.(4)臀鳍具鳍棘三枚————鮨科 4.(3)臀鳍具鳍棘二枚 5.(8)体被栉鳞 6.(7)第一背鳍鳍棘6~9 ————天竺鲷科 7.(6)第一背鳍鳍棘11~12 ————鱚科 8.(5)体被小圆鳞————鲹科 9.(2)上颌骨全部或大部为眶前骨所遮盖 10.(11)臀鳍鳍棘两个以下————石首鱼科 11.(10)臀鳍鳍棘三个 12.(13)侧线上方鳞片斜行————笛鲷科 13.(12)侧线上方鳞片不斜行————鲷科 14.(1)左右下咽骨愈合————丽鱼科

6种快速游泳鲤科鱼类的形态差异及功能适应

6种快速游泳鲤科鱼类的形态差异及功能适应 摘要:形态特征是鱼类游泳能力的最直观的表现,通过对鱼类形态特征差异的研究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不同种鱼类间游泳能力的差异。选取鲤科鱼类中几种快速游泳的鱼类(96尾),应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40项可量性状进行测量。对所有样本的形态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并结合功能特征来探讨其在游泳能力上的功能适应。结果表明,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1.88%;6种快速游泳鲤科鱼类的形态差异表现在头部和尾部,主要集中于头长、吻长、臀鳍起点至尾鳍背部起点、尾柄高等,这些形态特征差异是与不同鱼类差异性的摄食生态习性相适应的。 关键词:鲤科鱼类;快速游泳;形态差异;功能适应 中图分类号:S917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3.015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and Functional Adaptation about 6 Kinds of Fast Swimming Cyprinid Fish ZHANG huan-huan,ZENG Yu (Key Laboratory of Southwest China Wildlife Resources Conservation (Ministy of Education),College of Life Science,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 637009,China)

Abstract:Morphology is the most intuitive to fish swimming abilities,and differences in morphology can regard as an example of fish swimming ability differences. In this study,we select 6 kinds of fast swimming cyprinid fish (96)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a total of 40 countable traits were measured by multivariate morphometrics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ere used in all sample’s ratio traits and combined with the feature of function to discuss the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in swimming ability and its functional adaptation. The resul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showed that,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 was 81.88% of 4 principal components,and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among these 6 kinds of fish are mostly lies in the forms of head and tail,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head length,the snout length,the origin of anal fin to dorsal origin of caudal fin and the caudal peduncle depth. And all these differences in morphology are compatible with these different ecological habits of 6 fast swimming cyprinid fish. Key words:cyprinid fish;fast swimming;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function adaptation 运动能力在动物的捕食、竞争、逃避敌害、躲避灾害环境、生殖行为和栖息地分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