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挑战杯 哲学社科类 全国特等奖作品汇编

挑战杯 哲学社科类 全国特等奖作品汇编

中国刺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湖北省武汉、荆沙、洪

湖地区汉绣流派的调查研究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社会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通过对湖北省武汉、荆沙、洪湖地区汉绣三大流派的社会学考察、文献研究、市场调研、比较分析,追踪其历史变迁规律,研究其文化内涵,

把握其现实生存状况及面临的问题。进一步结合汉绣的衰落现象分析其

深层次文化原因,探讨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及必要途径,为汉绣

走向文化产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汉绣乃至中国刺绣〝非遗〞

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参考和借鉴。

详细介绍:

通过对武汉、荆沙、洪湖地区不同流派汉绣遗产的田野考察、文献资料研究、市场考察、历史考察、文化考察、以及同姊妹艺术进行比较

分析。在把握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汉绣目前存在二元并存现象的

观点,即“雅”与“俗”二元文化并存, “汉”与“苏”二元市场并存;进一步研

究了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问题,首先研究了汉绣遗产的传播方式,然后

提出了传播策略,旨在完成文化的统一;又提出了传承发展的必须途径,

即结合文化学研究、结合设计艺术学、结合纺织服装学、结合经济管理

学、结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企业市场运作的“六个结合

原则”,进一步通过传承与发展刺绣遗产,实现最终的有效保护工作。(1)

站在楚文化的视角,追溯了汉绣的历史线索。立足于文化变迁现象,站在

整个文化圈的范围内挖掘汉绣的历史渊源。对于现实风貌的考察,主要

从生产组织、从业人员、市场状况、社会环境展开,力求介绍现状的同

时,引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2)从文化的层面思考

汉绣,认为主要存在“二元并存”现象。汉绣的二元并存主要是“雅”、“俗”,

“汉”、“苏”的并存,“雅”与“俗”表现在艺术风貌、选题、材质、工艺方面

等方面,主要是一种历史的原因;“汉”与“苏”表现在市场方面,主要是

地域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时代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所致。(3)讨论汉

绣遗产传承与发展问题。先是肯定了汉绣作为工艺美术的良好经济属

性。然后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地域性”与“时代性” 的核心问

题。解析汉绣遗产与地域文化传播,通过分析传播方式,即实物传播、

表演传播、媒介传播,提出传播的策略要形成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要形

成传播层次的多元化、要形成传播周期的有效化、要形成传播内涵的地

域化、要形成传播内容的品质化,目的为更好的通过刺绣载体有效的传

播优秀的地域文化形象并建设文化产业。最后提出了汉绣遗产传承与发

展的必由途径,即结合文化学研究,开阔视野,将工艺文化放到大文化

的范围内展开研究,进行汉绣文化的创新研究;结合设计艺术学,以把

握汉绣绣品的形式美和地域性问题;结合纺织服装学,以提供汉绣物质

基础(包括纺织科技基础)和文化基础;结合经济管理学,加强汉绣文

化产业运作的理论对策;结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提供政

策基础和社会基础;结合企业市场运作,以提供绣品交易循环及文化传

播基础,并实现汉绣遗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作品图片

?

?

?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通过对武汉、荆沙、洪湖地区汉绣流派的社会学考察、文献研究、市场调研、比较分析,追踪其历史变迁,研究其文化内涵,把握其现实生存状况及面临的问题。进一步结合汉绣的衰落现象分析其深层次文化原因,探讨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及必要途径,为汉绣走向文化产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汉绣乃至中国刺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参考和借鉴。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通过社会考察、比较分析等方法,结合专家访谈,融合提炼观点,依据理论、方法正确,具有科学性。目前重视“俗文化”,忽视“雅文化”,课

题结合姊妹绣种研究,重新考察,展开文化差异研究,提出汉绣“二元并

存”现象,制定出一套科学、可行的途径,具有先进性。从文化变迁追溯

汉绣历史变迁,区别于工艺美术视角判断;思考“二元并存” 现象,区别“俗文化”;考虑非遗多学科性,提出传承发展途径,具有独特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价值:(1)有助于认识汉绣真实面貌。“世俗性”成为汉绣发展的重要瓶颈。(2)有助于推动汉绣文化产业培养。重新认识汉绣,展示汉

绣魅力,必然将汉绣培养为文化产业。现实意义:(1)有助于指导地域

性传统文化传承。作为地域性传统文化,蕴含着荆楚地域文化,在弘扬地

域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有助于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

展。文化和途径探索对传承发展汉绣有着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通过对武汉、荆沙、洪湖地区不同流派汉绣遗产的田野考察、文献资料研究、市场考察、历史考察、文化考察、以及同姊妹艺术进行比较分析。

在把握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汉绣目前存在二元并存现象的观点,

即“雅”与“俗”二元文化并存, “汉”与“苏”二元市场并存;进一步研究了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问题,首先研究了汉绣遗产的传播方式,然后提出了传播

策略,旨在完成文化的统一;又提出了传承发展的必须途径,即结合文化学研究、结合设计艺术学、结合纺织服装学、结合经济管理学、结合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企业市场运作的“六个结合原则”,进一步通过传承与发展刺绣遗产,实现最终的有效保护工作。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获奖情况:[1].作品获得第八届湖北省挑战杯特等奖,2011.6;成果的鉴定及评价意见:[1].湖北省文化厅.见附加材料;[2].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见附加材料;[3]湖北省妇女联合会妇女发展部.见附加材

料;[4].湖北省群众艺术馆.见附加材料;[5].荆州市文化局.见附加材料;

论文发表:[1]. 比较视角下汉绣生态环境刍议[C]. 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集, 2011.2;[2]. 汉绣市场运营中的绣品优化研究[J]. 纺织科技进展, 2009.6;[3].浅谈汉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山东纺织经济,2009.4;

[4]. 解析慢设计及其对服装设计的影响[J]. 纺织科技进展, 2010.2;[5].

论汴绣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纺织科技进展, 2009.3;[6].现代汴绣绣品的变迁[J]. 四川丝绸,2008.4;[7]. 论汴绣发展的文化对策[C]. 服饰新视界. 2009.1;项目情况:[1]. 项目参与:构建湖北中东部地区刺

绣文化产业带的研究(编号09YJA760034).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艺

术学规划项目. 2009.12批准.在研;[2]. 项目参与:武汉地域性传统文化

传承发展与文化品牌建设研究——以汉绣为例(编号09061). 武汉市社

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 2009.7批准.已完成;[3]. 项目负责人:汉绣的市场优化(编号002). 武汉纺织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项目. 2008.12批准.已完成;媒体相关情况:[1].(通讯员).武汉举办汉绣与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中国纺织报[2010年6月25日];[2].(通讯员).千年

汉绣,故乡仅存百余传人.楚天都市报[2010年6月7日B09版];[3]. (通讯员).汉绣时装如梦似幻.长江日报[2010年1月8日27版];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

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第3次印;[3].彭浩.楚

人的纺织与服饰[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4].湖北省群艺馆.湖北民

间美术探源[M].湖北美术出版社,1987;[5]. 叶继红.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对苏州镇湖绣女及刺绣活动的社会学考察[M].群言出版社,2004.12;

[6].刘征. 汉绣与吴氏家族[J].湖北档案,2007(10);[7].方李莉.传统

手工的现代价值[J].中华手工,2004(01);[8].胡平. 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复兴[J]. 装饰, 1999(06);[9]. 邱红.探寻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汉绣”[J].装饰,2006.12;[10]. 叶云,叶依子.论汉绣的保护与传承[J].湖

北社会科学,2008.9;[11]. 汉绣市场运营中的绣品优化[J]. 纺织科技

进展,2009.6;[12]. 冯泽民.赵静.汉绣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发展[J]. 丝绸,2010.4;[13] 李砚祖. 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与地域性——再谈传统工

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1;

调查方式:

走访;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亲临实践;个别交谈;会议;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影视资料;集体组织;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关于中国刺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大名绣及少数民族代表绣种,湖北地区刺绣的研究相对较少。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局1984年的《武汉手工业精

英集》对汉绣近代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收集整理,并介绍针法着色构图方面

的基本情况;湖北省群众艺术馆1987年的《湖北民间美术探源》对汉绣的根源进行追溯,并从艺术构思,针法技巧,应用范围,美学思想方面作

了研究。2006年中南民族大学邱红在《探寻即将消逝的民间艺术—汉绣》中,从汉绣的发展历史、实用功能、审美功能、民俗传承功能,对“汉绣”

传统的文化进行传承、保护和开发等方面,以期引起人们对“汉绣”中社会

功能、文化内涵的关注,促进地域性民间文化研究;以上研究都是基于汉

绣本身的世俗文化的研究。其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作用,但并不利于汉绣

的市场化。2007年中南民族大学叶依子和叶云在《汉绣流考》中通过对

汉绣的产生、发展、鼎盛等各个历史阶段的流变考查,分析了汉绣的艺术

特征,揭示汉绣艺术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该研究在汉绣历史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具有理论价值。2008年叶云

和叶依子《论汉绣的保护与传承》论述了汉绣在众望所归中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但汉绣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工作仍旧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传统工艺“以艺养艺”的优化发展, 是保护与传承汉绣的可行性策略;以上研究也是基于汉绣世俗文化的研究,在考察现状和发展汉绣方面,迈出了步伐。2009年武汉科技大学叶云等《汉绣的娩出与发展》研究了汉绣在荆州、汉口、洪湖发展的近代历史;武汉纺织大学郑高杰在《汉绣市场运营中的绣品优化》中介绍了汉绣绣品现状,分析了绣品的市场价值;结合汉绣文化背景和市场历程,论述了其细分市场和目标定位,以及绣品的优化调整;汉绣的研究开始从保护的理论研究转变到发展的应用理论研究。2010年武汉纺织大学冯泽民等《汉绣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发展》中介绍了绣品种类、艺术风格和工艺特色,围绕文化内涵分析,揭示了汉绣手工技艺的原貌,在此基础上,对汉绣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可行性传承与保护模式提出了思考;该研究虽然基于汉绣世俗文化,但是开始思考汉绣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可行性传承与保护模式。综上所述,汉绣历史文化与审美的研究多,社会考察与传承发展及文化产业少;世俗文化是主流,雅文化是端倪。

拿什么拯救你“癌症村”--- 一份来自淮河沿岸六个癌症高

发村水污染治理现实紧迫性的调研报告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社会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本作品依托两次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历时近5年,针对淮河沿岸六个典型癌症高发村进行了详尽深入的调查,探寻淮河沿岸癌症高发与

淮河水质状况的相关性,由此反映淮河水污染的现状及治理过程中的困

境,揭示沿岸癌症村村民的生活现状,并提出可行性的治理建议与改善

方法。

详细介绍:

九八年的“零点行动”让人们看到了淮河的污染状况,同时新闻媒体频繁报道了淮河沿岸居民癌症高发问题,这两种现象的并存引发了我们的

思考。水质与癌症病发这两者之间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减少村民患病

率应当从何处入手?究竟采用何种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治理淮河水

质?带着这些问题,“今日淮河”学生调研团,以大学生的独特视角和实

践行动,对淮河流域癌症高发地区开展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此份调查

报告主要关注淮河流域水污染与沿岸癌症高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问题,

探究癌症村形成的原因,并由此反映淮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寻求治理措

施。近5年的调查时间里,基本上证实了癌症高发病率与淮河水污染之

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水污染问题。同时,在调研

过程中,开展对淮河流域水质现状、淮河治理措施等方面的宣传活动,

发起“情系淮河,关注民生”的万人签名活动,并与淮河卫士共建5个净

水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民生、治理淮河。在综合分析调研资料的基

础上,撰写调研报告,采用多种形式向社会民众宣传淮河水质及沿岸民

生状况,力求引起人们的关注,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治淮队伍中来,尽快

使沿岸居民摆脱癌症苦海。

作品图片

?

?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借助社会实践的平台,亲赴淮河流域对河南沈丘县为主的癌症高发村进行调研,寻求沿岸癌症高发与淮河水质状况的相关性,由此反映淮河水污染的现状和沿岸人民生存现状。由癌症问题入手关注沿岸民生,进而倡导社会关注水污染,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患病村民的生活。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2011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淮河水利问题搬上日程。该作品与时俱进,由理论数据分析和实地考察结果两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数据均由淮河流域相关政府及相关环保组织提供,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而实地调查结果则是暑期实践团历经四年,在取得大量真实可信的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的,案例具备真实性。以往的调查只是宏观上考察了淮河水质的几年的变化,但该作品的研究视角则侧重于水质与癌症死亡之间的关联,更具新颖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淮河沿岸癌症高发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大学生结合理论数据与实地调查研究结果,用敏锐的视角研究淮河沿岸癌症高发与淮河水污染的相关性,为“环境与疾病”的课题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地例证。并由此反映出淮河流域水质现状以及居民的生活状态,提出合理性建议。号召将“可持续”的观念运用到经济发展中。

作品摘要: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淮河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然而近年,淮河沿岸居民的生活状况却令人担忧:村民常年饮用受污染的水,各种消化系统疾病频发且死亡率逐年攀升,这些疾病高发的村落分布在淮河沿岸,俨然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癌症村”。2011年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

指明要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进一步治理淮河,搞好黄河下游治理和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在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对淮河的保护和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想法。为探究淮河沿岸居民病发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2007年,我们组织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淮河沿岸开展调研

活动。调研团对淮河沿岸多个癌症村进行实地勘察、走访,逐渐将目光聚焦到了淮河水质问题上来。2009年8月“今日淮河”调研团再次出发,以

河南省沈丘县为重点调研对象,对沿淮水质污染现状、社会经济功能、以及政府政策和相关措施等进行了深入调查。综合四年多时间的资料积累、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沿岸癌症病发率与淮河水质确实存在较强的正相关

性。要解决癌症村的病发问题,重点是要做好淮河水域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工作,这要求政府、企业、民众从物质、技术、人力等各方面给予治淮工作全力支持。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07年调研团荣获全国“千乡万村科普环保行动”优秀小分队2007年调

研团获“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2009年“淮河污染区地表饮

用水的生物净化与村民救助”项目获康师傅水创意公益提案竞赛金奖

2010年12月获学校“摇篮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2011年6月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特等奖

参考文献:

[1]丁宗凯,等.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监管机制的公众调查研究:环境

保护科学.(J)2007.33(6):97-99. [2]国务委员宋健谈淮河水污染防

治:还淮河碧水清风.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公报.(J)2005(7):26-30. [4]胡巍巍.近年来淮河干流

区水质变化及原因分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1(1):74-77.

[5]李云生,王东,张晶.淮河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研究报告:中国

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M)[6]刘军.淮河水污染治理政策执行评估:环境研究与监测.(J)2008.21(2):40-43. [7] 李冬燕.淮河水资源污染的

原因及保护措施:科技信息.(J)2007(35):520. [8]王官勇,戴仕宝.

近50年来淮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变化: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J)2008(1):75-78 [9]王科,苟克宁.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思考: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6.26(2):165-168. 向东,凌江,黄小增.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现状和几点建议:环境保

护.(J)2005(6):55-56. [10]闫云侠,李柏年.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治理:水利发展研究.(J)2005(3):17-19.

调查方式:

调研团在前期依托文献调查法,之后进行实地考察。将访谈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与县政府、环保局开展座谈会。有选择的进行个案分析,采

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水质监测。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淮河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域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因此,“十一五”期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开始关注淮河流域污染问题,但是将淮河污染与癌症村形成联系在一起分析的却比较少见。

《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治理》一文从淮河流域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情况、淮

河流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淮河流域水污染的治理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生态下的淮河水污染治理探究》从污染源的探寻、淮河污染的恶果、责无旁贷的应对措施、前景展望等四个角度进行了阐述;《淮河污染治理》分为淮河污染治理历史、淮河水污染治理难点、污染治理意见三个问题进

行介绍。2011年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做出了新的规定。文件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实施大江大河特别是淮河、长江和黄河中下游河水治理。以文件形式加大了对以淮河为主要对

象的河流污染的关注问题。但是,目前国内关于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研究基本还局限于对淮河流域相关数据的分析,对淮河流域居民生活状况的研究明显不够。而不同单位或者学者所掌握的研究数据因为检测断面和统计方法的差异又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单位或者学者提出的治理方案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淮河污染问题与民生亟待我们去发现和探索。2005年7

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的淮河流域水污染与癌症的相关性研究正式启动。除此之外,很少有人着眼于研究淮河沿岸癌症高病发率和淮河污染的相关性而且亲自走访癌症村获取一手资料的情况。

中国大学生创业成效与创业教育

来源: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小类:社会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金融危机来袭,使原本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创业型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这些年来大学生创业成效不

尽人意,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迫在眉睫。本作品选择大学生创业成

效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研究视角,运用抽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进行

广泛深入的调查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创业成功者示范效应是促

使大学生创业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动机是实现自我价值;实

际能力是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旺盛而高

校供给不足;市场环境和人才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最有利,最后有针对性

地提出相关切实可行的建议。本研究能为大学生创业者、高校和政府管

理部门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

详细介绍: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原本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创业型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这些年来大学生创业成效

不尽人意,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迫在眉睫。本项目选择大学生创业

成效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研究视角,运用抽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进

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通过分析影

响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因素,揭示创业成功者示范效应是促使大学生创业

的首要因素;基于个人素质对大学生创业成效影响的分析,发现实际能

力是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分析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发现创

业教育供需失衡,学生需求较大而高校供给不足;从环境因素对大学生

创业成效的影响来看,区域发展潜力是大学生创业者最关注的区位因

素,市场环境和人才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最为有利;在对中美创业教育比

较分析后发现,中美创业教育的授课方式区别明显,中美创业教育在实

践活动的开展上差异较大,中美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系统化程度不同。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主要建议: 1. 鉴于创业成功者对大学生

创业的重要影响作用,建议通过“找典型”和“造典型”两种途径来发挥大

学生创业典范的示范效应。 2. 在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中将实际能力的

培养列为重点,创业知识教育与创业实践训练并重。 3. 大力倡导和促

进创业型就业,鼓励更多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道路,减少社会就业压力。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金融危机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创业型就业是解决此问题的佳径,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下。本调查旨在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因素,揭示高校创业教育问题以促进大学生创业,缓解就业压力,为高校与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本报告从大学生选择创业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个人、高校、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影响,又据此揭示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问题,并进行中美创业教育对比分析,经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项目运用抽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采集了大量一手数据资料及案例。选取大学生创业成效与创业教育分析相结合、大学毕业生实际创业与在校大学生创业学习分析相结合两种视角进行研究。得出以下有新意的结论,并得到查新结果的支持:创业成功者示范效应是促使大学生创业的首要因素;实际能力是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较大而高校供给不足;市场环境和人才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最有利。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2008年金融危机使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大学生就业应另辟蹊径,创业型就业是种很好的选择,但由于主客观种种原因,创业大学生人数不多,成效也不尽人意,近年来中央日益重视创业问题,对创业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报告通过研究创业成效与创业教育,以期促进更多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缓解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分析创业成效影响因素,提高创业成功率;并帮助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

作品摘要:

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创业型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佳径。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创业成效不尽人意,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迫在眉睫。作品的主要内容有: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选择创

业的因素,揭示大学生创业成功者示范效应是促使大学生创业的首要因

素;基于个人素质对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分析,发现实际能力是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分析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发现创业教育供需失衡,学生需求较大而高校供给不足;从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影响来

看,区域发展潜力是大学生创业者最关注的区位因素;中美创业教育比较分析发现,中美创业教育的授课方式区别明显,中美创业教育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上差异较大,中美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系统化程度不同。提出如

下主要建议:1. 鉴于创业成功者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影响,建议通过“找

典型”和“造典型”两种途径来发挥大学生创业典范的示范效应。2. 在创业

教育体系的建设中将实际能力的培养列为重点,创业知识教育与创业实践

训练并重。3. 大力倡导和促进创业型就业,鼓励更多大学毕业生走上创

业道路,减少社会就业压力。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获本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拟发表论文:《大学生创业成效影响因素分析》,正在投稿审阅中;拟发表论

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正在投稿审阅中。

参考文献:

1.吴启运,张红,2008,《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实证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11期2.孔伟,曹秀丽,牟岚,2008,《影响大学生创

业行为因素分析》,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期 3.余瑞玲,2007,《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硕士论文 4.田洪伟,2007,《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因素》,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期 5.张志华,2007,《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分析》,成功(教育) 7期 6.汪翕萍,2004,《大

学生创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7.邓彦斌,2004,《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实务全书》,中国教育出版社8.张帆, 张帏,2003,《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人才8期9.《大学生创业五

条备战原则》,中国减速机网,2004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图

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研究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

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创

业道路。但是,大学生创业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

题,找出和解析影响创业成效的因素,加快发展和完善创业教育,正确引

导大学生进行创业,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成为亟待调查和研究的重要

课题。(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国外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为世界瞩

目,成果丰硕(1)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创业型就业” 德鲁克

认为,创业型就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

的核心。通过1965年-1984年间美国的就业结构的分析,他认为“几乎所有的就业机会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并且几乎全都是由创业型和革新型

企业创造的”。10年以来,美国经济的推动力一直在向创业型和革新型企

业转移。许多年轻人都愿意创业,希望事业上成功。(2)世界大学教育

正面临着由“就业型教育”向“创业型教育”转变1998年,世界教育大会提

出,大学教育应由“就业型教育”向“创业型教育”转变。研究显示,近几年来,这种趋势日益明显,伴随着美国新经济的热潮,美国、欧洲许多国家的大学将创业教育导入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而且将大学生的创业与就业结合起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国内创业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研究情况(1)国内创业和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实际调查和实证分析欠缺大学生的创业是综合能力运用的过程,当前对大学生创业的理论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的优势是思想解放、文化程度较高,掌握比较先进的技术等;劣势是资金缺乏、管理经验不足等。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创业教育如何影响大学生创业成效,对此类创业和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实际调查和实证分析欠缺。(2)我国大学借鉴美国经验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从中国教育部创业教育试点项目、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以及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来看,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整体规划上是与美国相似的,导致不同创业教育现状的原因就是各种项目和计划的实施情况和接纳程度上的差别。中国的创业教育才起步,大型创业教育项目都还处于试点阶段,亟待进一步普及和深入。最终,大学的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将会深刻地影响大学教育体系和培养目标。

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幸福感的调研报告

——基于武汉市1184户低收入者入户分析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社会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近年来随着民生工程的推进,各级政府纷纷将提高居民幸福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低收入人群绝对数量大,其幸福与否直

接影响幸福社会的建设。为此,本作品基于武汉市1184户低收入者入

户调查所得数据,从居住、交通通勤、就业、公共服务设施享有等方面,

通过构建测定幸福感的指标体系,分析当前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现状。

同时,利用不同的专业知识,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详细介绍:

近几年的两会上幸福感成为热门词汇,各级政府提出幸福的口号。

政府对幸福感的重视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关注民生成为政

府工作的重点。同时随着我国全面进入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也

逐渐突显出来,其中低收入人群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各级政府

的重视。因此,关注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

的意义。本作品基于有关武汉市低收入人群的1184份有效问卷,运用

社会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的知识,分析了低收

入人群在居住、交通通勤、就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满意度,构建

了幸福感的评价体系,得出以下结论:低收入人群幸福感不高,对当前

生活状况的满意度低,其中住房价格高,居住环境差,就业不充分薪酬

低,医疗体系不完善,中学教育滞后是制约低收入人群幸福感提高的主

要因素。针对当前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创新政

府保障性用房供应方式,加快旧城居住环境综合改善;优化城市公共交

通体系,加快轨道佳通和无缝换乘系统建设;合理布局城市产业,优化

产业结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完善社

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城市精神文明度。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随着民生工程的推进,幸福感在10、11年连续两年成为两会热点词汇。各级政府纷纷将提高居民幸福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而低收入

人群幸福感将直接影响全社会的幸福程度。本作品主要以问卷的形式,通

过对武汉市低收入人群聚居街道进行了问卷调查,建立科学的幸福感指标体系,使幸福感的衡量与比较成为可能。同时也希望能通过本次的调研,引起更多有识之士对低收入人群幸福感的关注,更好的解决低收入人群问题。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运用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获取1184份低收入人群的有效问卷,调查结果切实反映其生活状况。同时,为定量分析低收入人群幸福感,调研组构建了幸福感指标体系对低收入人群在居住、就业、交通通勤与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的幸福感进行测定,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幸福感。另外,调研组针对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弥补了当前对低收入人群研究方面不全的不足,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弥补定量研究体系的缺乏。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运用科学的调查与研究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充分了解当前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幸福感现状以及幸福感改善意愿,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的相关机构制定政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提高全民的幸福感。同时,本次调查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并构建了幸福感指标体系为有关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品摘要:

本作品基于武汉市1184户低收入人群入户调查所得数据,考察了武汉市低收入人群生活幸福感现状。主报告共分5部分:第一部分进行研究的基本界定,介绍了该课题的缘起、调研对象、调研目的与意义以及调研方法。第二部分从居住、交通通勤、就业、享有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对低收入人群幸福感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有关城市低收入人群幸福感基本现状及改善意愿。第三部分,通过将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的合理量化,科学的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幸福感指标评价体系,计算出武汉市低收入人群幸福指数,得出当前限制武汉市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提高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这

些原因,通过与其他城市相关数据的对比,提出提高武汉市低收入人群幸

福感的可行建议。第四部分对上文分析结果进行了汇总,总结了近年各级

政府解决低收入问题的措施及成效,分析了武汉市低收入人群整体幸福感不高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提高武汉市低收入人群整体生活幸福感的建

议。结束语回顾了整个调研过程,提出了一些期望并对下一步研究作出规

划。此外,作品分报告中详细全面的介绍了有关幸福感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幸福感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以及居住、交通、就业、公共服务四方面

与幸福感关系,作为对主报告的补充。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1年6月获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青春在沃”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王芳、陈福国.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4(6): 575-576. [2] 邢占军.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的实证探索[J].理论

学刊, 2002, (5): 57-60. [3] 黄亚平. 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发展.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周运清.中国城镇居民住房居住质量.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 信卫平.公平与不平:当代中国的劳动收入

问题研究.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6] 李彦昌.城市贫困与

社会救助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 ED Diener 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Proposal for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vol 55,NO1:34-43. [8] Costa P T,McCrac R R.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on Subjiective Well-being: Happy and

Unhappy Peop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0.38(4):668-678.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会议、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外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概况当前国外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处于实证

性研究阶段,其研究重点是测量幸福感,探讨提高人们幸福感的方法。当前测量幸福感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1、直接询问结合测评量表法

Gurin、Veroff(1991)的直接询问被试是否感到快乐;Cantrir(1993)

采取“自我安置等级法”:让被试自己确立最好和最坏的生活标准,然后评定自己目前生活状况所处的位置;2、情感实验推测法心理学家对幸福

问题的关注主要是与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有关。基于心理健康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认为幸福的人首先应拥有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则主要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方面。因此精神疾病诊量表被应用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中。二、国内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概况我国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

开始,并且沿用了国外相关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国内心理健康层面主观幸福感研究主要针对的是一些特殊群体,如老人、大学生和少儿群体。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则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们主要利

用已有的生活质量量表编制了适合中国的生活质量量表。陆洛(1998)编制了《中国人幸福感量表》(CHD),其包括自尊的满足、家庭与朋友等人际关系的和谐、对金钱的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对生活的乐天知命、活得比旁人好、自我的控制和理想的实现、短暂的快乐、对健康的需求9

个方面内容。三、现有相关研究的趋势与不足纵观国内外有关主观幸福感,特别是针对特殊人群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显示出:从描述到解释;从外在因素到内在因素到二者结合;测量方法多样化;研究本土化以及研究跨文化等五个趋势。同时,相关研究特别是我国国内研究在下列方面仍存在着不足:1、我国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量是应用国外的理论和研究工具,并没有完整地揭示我国主观幸福感的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2、相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多数并没有特定化的研究对象,使得得出的相关结论相当空泛并不能具体为提高某一类人群的幸福感提供详尽有效的方法。

3、今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中国化值得重视,结合我国情况建构符合我国实际的主观幸福感理论,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工具,在研究中体现我国文化的特殊性。

“落霞”与“孤鹜”齐飞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小类:社会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传世绝句,句中孤弱的老鹜与壮阔的落霞齐飞在长江之上,遨游于天际之中,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完

美的暮江秋色图。行文中“落霞”或比城区之建设,“孤鹜”或比“城中村”

之发展,“齐飞”即是“城乡一体化”。借此绝句,展现城区与“城中村”协调

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美好愿景。

详细介绍: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中村问题日益加剧,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虽然目前对城中村问题的研究日趋成熟,但多是立足于社

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鲜有从城乡规划方向的探讨。本作品结合实地

调研得到的一手资料,运用PEST分析法,从城乡规划的角度,以宜昌

市三个典型城中村为研究对象,探析城乡规划与城中村改造相关问题之

间各因素的相互制约与协调作用,将城中村建设管理体制与城市建设相

结合,进而提出了解决宜昌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作品运

用了先进的研究方法,发展了新的研究方向,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内容包括宜昌市城中村问题调查报告、学术论文、调查问卷、访谈问卷

以及相应的规划改造设计方案,成果由地域性到普遍性明显,可运用性

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深入剖析宜昌市“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方案,为宜昌市“城中村”改造提出参考意见。基本思路:本调查报告以宜昌市三个典型的城中村为例,采用调研、访谈、走访、问卷、文献等方法找出宜昌市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试图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机理,从而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以此促进宜昌市城乡一体化,创建和谐美好的宜昌城市家园。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 1 研读论文70余篇,充实理论基础; 2 实地调研,了解实际情况;3 科学分析,探究核心问题对得到的数据进行了科学的处理与分析,并对宜昌市“城中村”问题进行PEST分析。先进性:1 采用两步调研法进行实地调研; 2 针对典型的城中村设计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规划方案。独特之处:从城乡规划角度进行剖析城中村问题,从这个角度分析城中村问题全国鲜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以城乡规划为切入点,以宜昌市三个典型城中村为研究对象,探讨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在相关理论和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探析城乡规划与城中村改造相关问题之间各因素的相互制约与协调作用,并通过对我国成功改造的城中村的相关案例与宜昌市城中村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城市空间协调与发展的规划改造意见,从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

程,构建和谐社会。

作品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土地利用日益紧张。而作为正在快速发展的山地城市——宜昌市,合理地规划改造城中村既是“十二五”规划精神的体现,更是宜昌市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必需。本调查报告以城乡规划为切入点,以宜昌市三个典型城中村为研究对象,在相关调研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探析城乡规划与城中村改造相关问题之间各因素的相互制

约与协调作用, 将城中村建设管理体制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进而提出解决宜昌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以此促进宜昌市城乡一体化,创造和谐美好的宜昌城市家园。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发表论文情况:2010年11月10日在国资委主管国家级期刊《城市建设》上发表论文两篇:《宜昌市城中村问题浅析》《浅谈新农村建设中规划的协调策略》。获奖情况:2010年10月28日在团省委举办的湖

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2010年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

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和“2010年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2010年10月28日作品《“落霞”与“孤鹜”齐飞》被评为

第二届湖北高校“新农村新希望”主题实践征文活动调查报告类一等奖;

论文《浅析新农村规划的制约因素》被评为第二届湖北高校“新农村新希望”主题实践征文活动论文类三等奖。

参考文献:

[1] 李和平、李浩.《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4年. [2] 孟陶然.论城市化进程中的科学发展观[J]. 长春师范学

院学报, 2006,(11). [3] 朱金坤. 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J]. 杭州通讯, 2006,(05). [4] 吴建中. 浅议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造措施[J]. 山西建筑, 2007,(15). [5] 莫艳清. 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6] 《东山村

2009年度工作总结》[J].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影视资料■文件■集体组织□自发□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1)城市边缘地带德国地理学家舒伯特?路易斯在1936

年最早提出“城乡结合部”这一概念。由于城市与周边乡村在地域上相毗

邻,因此,城市中生产要素的向外扩散,就是向广大农村地区的扩散,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地域单元——城乡结合部,又称为“城乡边缘地带”。

2)城市更新理论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各国开始的对不良住宅区地改造,随后扩展至对城市其他功能地区地改造,并将其重点落在城市中土地使用功能需要转换的地区。3)城市蔓延城市蔓延产生于20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自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面对城市蔓延问题,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