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考试笔记

生态学考试笔记

生态学考试笔记
生态学考试笔记

生态学考试笔记

2009-09-03 00:15:49|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3.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者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4.生态因子:是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5.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之一。

6.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①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②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交合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③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的规律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以因子的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的加强得以补偿,而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从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

①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的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某些生态因子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例如热带植物不能在北半球的北方生长,主要要低温

限制;荒漠地带物种稀少主要受干旱的影响。当温度恶劣变化时,会导致生物死亡或停止生殖。随着自然的季节性变化,会导致动物的迁徙,脱毛脱羽,动植物的休眠等。

生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对待环境的作用,它也可以从自身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变化,将其限制作用减小。因此,在不同环境中,生物会产不同的适应性变异。例如,高山低氧是哺乳类生存的限制因子,美洲麝鼠从海平面4000m海拔连续分布形成10个亚种,他们的血液氧结合能力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即对低氧环境产生了质应性的遗传变异。

②生物对环境的反应作用:表现在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如荒地上培育起树林,树林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能保持水分,降低风速,形成新的小气候环境,树林的凋落物作为绝热层,可防止土壤冻结。又如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动物的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与理化性质;动植物的残体分解后加入土壤,使土壤养分发生很大变化。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8.协同进化:一个物种在进化上的变化同时改变了与该物种相关的其他物种所承受的选择压力,导致相关物种的改变,反过来又对该物种的变化施以影响的过程;二个更多的相互作用的物种其各自的进化是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进化系统,称~。

9.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物种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成立条件:生物的内环境和歪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

注意:生态因子间的替代作用,补偿作用。

10.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征程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11.限制因子:当接近或超出某种生物的耐变性极限而阻止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称~。

12.耐受性定律:law of toleranco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3.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生态幅。

14.Homeostasls(内稳态):有机体在可变动的外部环境中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称为稳态。

15.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

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16.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

17.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称~。

18.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例鸟兽。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热源,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19.冻害:当温度低于-10C时,很多物种被冻死,这是由于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便原生质膜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或变性。

冷害:指喜温度在00C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这可能是通过降低了生物的生理活动性及破坏生理平衡造成。

20.驯化:acclimation: 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水平会比在温度环境中高。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如果在自然界产生的则称为气候驯化。

21、阿伦定律: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有变小变短趋势。

22.shuvering thermogenesis: High frequency,uncoordinated contractions of opposing skeletal musdes.

23.Nonshuvering thermogenesis: Elevated metabolie rate in many tissness heat,especially in brownfat.

24.陆地植物的水平衡:陆地植物随生长环境的潮湿状态分为三大类:湿生植

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1)湿生植物:抗旱能力小,不能忍受长时间缺水,但抗滞性很强,根部通过通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接,以保证跟的供氧。

(2)中生植物:大多数农作物,森林树种,由于环境中水分减少,而逐步形成一套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与功能。

(3)旱生植物生长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其抗旱能力极强。少浆液植物适应干旱环境时特点表现为叶面积缩小,以减少蒸腾量,有的植物叶片季度退化或针刺状,如刺石竹,以绿色茎进行光合作用。叶片结构有各种改变,气孔多下陷,以减少水分的蒸腾。同时发展了极发达的根系,可以深的地下吸水。在少浆液的植物中,由于细胞内有大量亲水胶体物质,使胞内渗透压高,能使根从含水量很少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在多浆液的旱生植物中,根茎叶薄壁组织逐渐变为储水组织,成为肉质性器官。

25.水生植物的水平衡:对很多水生植物来说,必须具备自动调节渗透压的功能。不同物种对盐度的敏感性差异很大,能耐受高盐度的植物,是由于它们的细胞质中有高浓度的适宜物质,如氨基酸,某些多糖类,一些甲基胺类。这些物质增加了渗透压,对细胞中酶系统不产生影响,生长在沿海沼泽地的红树林能耐受高盐浓度,是由于这类植物的跟和叶子中有高浓度的脯氨酸,山梨醇等,增加了它们的渗透压。除此之外,盐腺将盐分泌到叶子的表面,很多植物的根排除盐,明显地依赖于半渗透膜阻止盐进入。红树林进一步降低盐负荷是通过降低叶子的氺蒸腾作用。

水体中的氧浓度大大低于空气中的氧浓度,水生植物对缺氧环境的适应,使根茎叶形成一套互相连接的通气系统。

26.水生动物对水的适应:(1)水平衡:1)淡水鱼类:大量水流流过鳃,水通过鳃和口咽腔扩散到体内,同时体液中的盐离子通过鳃和尿可排出体外。进入体内的多余水,通过鱼的肾排出的低浓度尿,保持体内的水平衡。淡水硬骨鱼的肾发育完善,有发达的肾小球,滤过率高,一般无膀胱或很小。鳃能主动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盐离子,保证体内钠离子平衡。2)海洋鱼类;他们通过经常吞海水补偿水分,同时排尿少,因而它的肾小球退化,排出极少的低渗尿,随吞海水进入体内的多余的盐靠鳃排出体外。3) 干盐性洄游鱼类:依靠肾调节水,在淡水中排尿量打,在海水中排尿量少,在海水中又大量吞水以补充水。盐的代谢依靠鳃调节,在海水中鳃排出盐,淡水中鳃摄取盐。(2)对水密度的适应:上层水中,鱼鳔充气多,使鱼身体密度小,利于漂浮;下层水中,鱼鳔充气少,身体密度大,深海鱼皮肤和组织通透性大,骨骼和肌肉不发达。(3)对低氧的适应;增加流过鳃的水体积。

27.陆生植物水平衡:得水的途径可以通过直接饮水,或从食物中得到水,各种物质氧化产生的代谢水也是重要的获水途径,这对荒漠中或缺水环境中的动物是

重要的水源。当能得到水时,它们都取得大量水,储存并保存着。减少失水的途径很多。首先是减少蒸发失水。随着动物呼吸,大量的水分在呼吸系统潮湿的交换表面上丢失。大多数陆生动物呼吸水分的回收包含了逆流交换机制。栖息在干燥环境中的节肢动物体表厚厚的角质层及其上面的膜,以及爬行动物体表的磷片都阻碍体表水的蒸发。减少排泄失水中,哺乳动物肾的保水能力代表了另一种陆地适应性。鸟类、爬行类的大肠和泄殖腔以及昆虫的直肠腺具有重吸水作用。蛋白质代谢产物的排泄表现了陆地适应性。动物通过行为变化适应干旱环境。

28.种群population :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9.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 :个体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成,形态、发育可预测,包括哺乳类、鸟类、昆虫、两栖纲。

30.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 :受精卵先发育为构件,再发育为更多构件,形态、发育不可预测,包括植物、水螅、海绵。

31.无性分株:构建生物个体连接部分死亡后形成的个体集合。

32.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数量、分布以及种类与其栖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33.种群的分布类型:(1)均匀分布。(2)随机分布。(3)成群分布。图原因: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集群行为。

34.种群统计学:是指对种群的出生、死亡、迁移、性比、年龄结构等的统计学研究。

35.内禀增长率:当环境无限制(空间、食物和其他有机体在理想条件下)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能达到最大增长率。

36.种群增长模型:

(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离散增长模型:世代不重叠、资源不受限制.

N t =N

λt lgN

t

=lgN

0 +

tlg

λy =a+bx

注:在开始时刻,种类数量为N

0经过一代繁殖时,N

1

=N

λ,λ:种群限

增长率

图:λ>1时λ=1

时0<λ<1

时λ=0时

种群上升种群稳

定种群下

降雌体无繁殖

(2)与种群密度无关的连续增长模型:有世代重叠(种群中存在不通年龄的个体)、资源不受限制。

马尔摩斯方程dN/dT=(b-d)N=rN N

t=N

e rt lgN

t=

lgN

0 +

tlg e r;

r为瞬时增长率

图:r>0时r=0

时r<0时

种群上升种群稳

定种群下降

(3)与种群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S”模型:受自身密度影响,连续增长模型。

逻辑斯蒂方程:dN/dt=rN(1-N/K) Nt=K/(1+e a-rt)

Ln(K/N-1)=a-rt K=[2N

1N

2

N

3-

N

2

2(N

1+

N

3

)]/(N

1

N

3-

N

2

2)r:种群

增长率

注:密度对r的作用有一个时滞。两点假设:

1.有一个环境容纳量。(以k表示)当Nt=k时,种群零增长即dN/dt=0

2.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每一个个体利用

1/K,N个体利用N/K空间。剩余空间为1-N/K。

意义:1.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2.是渔业、牧业、林业等领域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3.模型中两个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37.种群调节:

1.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a.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生物种群主要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气候短暂所限制。种群从来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增值到环境容纳量所允许的数量水平,不会产生食物竞争。强调种群数量变动,否定稳定性。

b.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1.主张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性作用。2.强调食物因素对种群调节的作用。3.只有密度制约因子才能调节种群的密度。

折中观点认为气候学派和生物学派的争论反映他们工作环境的不同。

2.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动物种群内部。

a.行为调节—Wyune Edwards学说:社群等级、领域性等行为可能是一种传递有关种群数量的信息,特备是关于资源和种群数量关系的信息。

b.内分泌调节—Christian学说: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影响了冒垂体和肾上腺的功能,促使生殖激素分泌减少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这样种群增长由于这些生理反馈机制而得到停止或抑制,又使社群压力降低,主要使用于兽类。

c.遗传调节—chitty学说:1.种群数量的增加,通过自然选择压力和遗传组成的改变得到调节。2.种群中具有遗传多型是遗传调节学说的基础,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生存能力不同。3.遗传与生物的行为、扩散等因素一起对种群的数量进行调节。

38.非密度制约因子:如果这些因子对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等参数产生的印象在各种水平种群密度下都是均一的,即其所产生的影响与种群本身的密度无关,则称——。

39.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随生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

40.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起来。

41.局域种群:指的是同一种的,并且以很高的概率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

42.斑块patch:指的是局域种群所占据的空间区域。

43.一个典型的集合种群应满足以下四个标准:

1.适宜的生境以离散的斑块形式存在。

2.即使最大的局域种群也有灭顶的风险的存在。

3.生境斑块不可过于隔离以阻止重新侵占的发生。

4.各个局域种群的动态不能完全同步。

44.局域种群动态:指被占据的生境斑块的比例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45.物种:是由一些具有一定的形态和遗传相似性的种群构成的。现代的物种的概念:由许多群体形成的生殖单元(与其他单元上生殖隔离)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46.哈代—温伯格定律:是指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突变、选择、干扰、漂移、迁移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不变。这种状态称为只能过去的遗传平衡状态。

47.贝格曼定律: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地区身体体积较小。

48.种群population:在一定时间内和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集合。

49.物种species:是由一些具有一定的形态和遗传相似性的种群构成的。

50.表型的自然选择模型:P104图

1.稳定选择。

2.定向选择。

3.分裂选择。

选择的结果形成了生物的适应性,但是适应性并并不是创造出“最好”的表型,这是因为自然选择尺是对现有表型的选择,而现有表型不一定包括最好的,另外,因为环境和种群基因库是经常变化的,所有任何适应也都是相对的。51.生物学单位选择:配子选择;个体选择;亲属选择;群体选择;性选择。

52.基因流:是基因在种群内通过相互杂交,扩散和迁移进行的运动。基因在种群间流动的水平越大,种群就会越均匀,越普遍的相似。

PS:地理物种形成学说:地理隔离;独立进化;繁殖规则的建立,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可以通过一条公共分界线相遇。

53.邻域性物种的形成:占据很大地理区域的物种在其分布区内的不同地点,可能适应不同的环境,使种群内的次群分化、独立,虽没出现地理障碍,也能成为基因流动的障碍而逐渐分化出新种。

54.同域性物种的形成:无地理隔离但生态位产生差异,虽有基因交流的可能,但生境食物等习性均阻止交流。

55.适应辐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圣火方式的现象,叫做—。

56.生活史:指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57.生活史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活史对策。

PS:物种的形成方式:异域性、同域性、领域性。异域性:与原来由于地理隔离而进化形成新种,分两类:一类是通过大范围地理分隔使两物种独立进化造成的物种的形成。另一类发生在处于种分布区域极端边缘的小种群中。

58.r-选择和k-选择

r-选择种类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个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

k-选择具有是周期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性:慢速发育、大型个体、数量少但提醒较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

r-选

择k-选择

1气候多变,难以预测,不确定稳定,可预测,较确定

2死亡常是灾难性的,无规律,非密度制约比较有规律,受密度制约

3.存活存活曲线III型,幼体存活率低存活曲线I、II型,幼体存活率高

4.种群大小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时间上稳定,密度临近环境容

通常低于环境容纳量K值纳量K 值图:

5.种内、中间竞争多变、通常不紧张经常保持紧张

6.选择倾向发育快、增长力高、提高生育、发育缓慢、竞争力高、延迟发

体型小、单次生

殖育、体型大、多次生殖

7.寿命短、通常小于一年长、通常大于一年

8.最终结果高繁殖能力高存活力

59.CSR三角形是对植物生活史的三条途径划分:

植物的潜在生境分为1.低严峻度,低干扰——竞争对策;2.低严峻度,高干扰——杂草对策;3.高严峻度,低干扰——胁迫忍耐对策;4.高严峻度,高干扰——不能存活

60.滞育:在自然情况下,当不良环境到来之前,生理上有所准备,即进入滞育。一旦进入滞育必须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刺激,否则恢复到适宜环境也不进行生长发育。

61.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清除时,便可恢复生长发育。

62.种内关系:生物群体内部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63.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64.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是一样的。

65.—3/2自疏法则: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该关系在双对数图上具有典型的—3/2斜率。

66.自疏:同一植物因密度引起的个体死亡。

67.局域资源竞争:灵长动物中,雄仔从母体家区向外扩散,而雌仔留在区内。

68.局域交配竞争:母体如果产生同样数量雄仔和雌仔就会形成浪费,因而性比偏于雌。

69.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70.领域性:具有领域这种保护特征的。

71.领域行为: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域范围,或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

72.社会等级: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73.种间竞争:是指量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74.lotka—volterra 模型(种间竞争)

1.假设两个物种中,单独生长时增长曲线为逻辑斯蒂模型

2.若两个物种放在一起,它们发生竞争,从而影响其他种群增长。

假设a表示在物种一的环境中,每存在一个物种2的个体对物种一的效应。B表示在物种2的环境中存在一个物种一对物种2的效应。

75.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在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76.竞争释放:缺乏竞争者时,物种实际生态位扩张的现象。

77.性状替换:经整产生的生态位收缩导致形态变化的现象。

78.种群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规律的组成在一起,不同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

2.各物种间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物种之间的种间关系。

3.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不同群落有不同的内部环境。

4.具有一定的结构:不同的空间时间结构。

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群落的演替过程。

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不同群落其范围不同。

7.具有边界特征,群落交错区:边缘效应:在两个不同群落交错地区,物种数量增加的现象。

8.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与重要性。

79.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生物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情况。

80.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

81.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82.层片:群落中由相应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物种集合。

83.等价种:在群落中有相同功能地位的同资源种团物种。

84.关键种:对群落具有重要影响的物种,移出对群落影响严重。

85.泛化种:可吃几种类型的猎物。

86.特化种:一些捕食者是食物选择性非常强的,仅摄取一种类型的猎物。

87.高位芽植物:植物的芽或顶端嫩枝是位于高地面25cm以上的较高处的枝条上。

88.地上芽植物:植物的芽或顶端嫩枝很接近地面,一般高出20—30cm。

89.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度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90.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长的趋势。

91.中度干扰假说:1.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断层,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使多样性较低2.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级期,多样性也不很高3.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保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物种入侵或定居。

92.空间异质性:是指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异质性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

93.平衡学说:共同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物种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94.非平衡学说:组成群落的物种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自然界中的群落不存在全向稳定性,有的只是群落的抵抗性与恢复性。

95.演替:是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的自然衰变现象.

96.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段,如冰川的移动造成裸地

97.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物虽然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

98.演替类型:快速演替,长期演替,世纪演替

99.演替过程的理论模型:促进模型。抑制模型,耐受模型

100.演替的顶极学说:单元顶极论,多元顶极论,顶极—格局学说

101.排序类型:直接排序(利用环境因素排序)间接排序(用植物群落本身属性排定群落样地的位序)

10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03.初级生产量: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因为它是生态系统中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

104.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这部分产量称

105.总初级产量: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

106.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光,二氧化碳,水,食物,营养元素,植物本身

107.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1.收获量测定法2.氧气测定法3.二氧化碳测定法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5.叶绿素测定法

108.分解:死有机物质逐步降解过程

109.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凭空产生,只能严格的按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110.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封闭系统中,一切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改变,在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中,一部分用于做功和传递,另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消散

111.世界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夏绿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草原,荒漠,冻原,青藏高原高寒植被

112.草原:是由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

113.热带雨林:指耐阴、喜雨、喜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

114.变态:个体生活史中的形态与变化叫

115.效率:每通过一个营养级,其有效能量大约为前一营养级的1/10,也就是说,食物链越长,消耗于营养级的能量也就越多

116.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自然生态系统几乎都属于开放系统,必须依赖于外界环境的输入,如果输入一旦停止,系统也就消失了功能。开放系统如果具有调节其功能的反馈机制,该系统也就成为控制论系统。所谓反馈,就是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一个系统,如果其状态能够决定输入,就表明它有反馈机制存在

图:

一个反馈环的控制系统具有一个位置点的控制系统

反馈分为正负反馈,负反馈控制可使系统保持稳定,因为地球与生物圈是一个有限的系统,其空间,资源都是有限的,用负反馈来管理生物圈及其资源,使其成为能持久地为人类谋福利的系统。正反馈使系统偏离加剧,例如,在生物生长过程中个体越来越大,在种群持续增长中,数量不断上升。正反馈也是有机体生长和生存所必需的但是不能维持稳态。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机制,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一定的稳定状

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能量输入和输出上的稳定。生态平衡也是一个动态平衡,因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在不断的进行,生物个体也在不间断的更新。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至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的最稳定的状态为止

117.森林、草地、河流、海洋、湖泊四类生态系统的能流特点

1.几乎每一类生态系统,由初级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其主要的流经途径为分解者亚系,这包括由呼吸失热也就是分解者亚统明显高于消费者亚系统3.只有以浮游生物为优势的水生群落食活食的消费者亚系统在能流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其同化效率也比较高,即使如此,由于异养性的细菌密度比较高,它们依赖于浮游植物细胞分泌的溶解状态有机物,所以消费死有机物的比例也在50﹪以上3.对于河流和小池塘,由于大部分能量来源于从陆地生态系统输入的死有机物,所以通过消费者亚系统的能流量是很少的;在这方面,深海底栖群落因为无光合作用,能量主要来源于上层水体

118.演替过程的理论模型

1促进模型:物种替代是由于先来物种改变了环境条件,使它不利于自身生存,而促进了后来生物种的繁荣,因此,物种替代有顺序,可预测和具有方向性。A——B——C——D

2.抑制模型:植物种的取代不一定是有序的,每一个种都试图排挤或压制任何新来的定居者,使演替具有较强的个体性。演替通常是由个体较小,生长较快,寿命较短的种发展为个体较大,生长较慢,寿命较长的种。

3.耐受型:认为早期演替物种先锋种的存在并不重要,任何种都可以开始演替

图: A B

C D

以上三种模型的共同点是演替中的先锋物种最早出现,它们是具有生长快,种

子产量大,有较高的扩散能

力等特点。

以上三种模型的区别表明,重要的是物种替代机制,取决与物种间的竞争能力。119.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子同一地段上的各种物种种群集合

120.生物多样性:生物种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12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水平

遗传多样性:地球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物种多样性: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及种类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和生态过程的丰富程度

物种多样性含义:种的数量或丰富度:指一个种群或生境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寡种的均匀度: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物种多样性的测定:a多样性指数 b多样性指数

不同群落或某环境样度上不同点之间的共有种越少b越大。

上学期试卷:

简答

What is “Law of tolerance”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生物群落内部动态变化过程中可将波动分为哪几种类型?

不明显波动:数量关系变化很小,群落外貌和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摆动性波动: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的短期变动(1-5年),它与群落优势种的逐年交替有关

偏途性波动:气候、水分条件的长期偏离而引起一个或几个优势种明显变更的结果,通过群落自我调节,还可以回复到接近于原来状态,时期长(5-10年)

3表型的自然选择模式有几种?

以选择结果分类:稳定选择定向选择分裂选择

以生物学单位分类:个体选择配子选择亲属选择群体选择性选择

5、简单说明什么是排序,可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群落排序的概念:对群落调查的样地按照相似度次序,分析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群落排序的类型

- 直接排序,又称直接梯度分析或者梯度分析

以群落生境或其中某一生态因子的变化排定样地生境的位序

- 间接排序,又称间接梯度分析或者组成分析

以群落中物种出现与否、种的频度、盖度等植物群落本身属性排定群落样地的位序

6、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包括几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的概念:生物种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水平

遗传多样性:地球上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物种多样性: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及种类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和生态过程的丰富程度

名词:

Bergmenn,s rule: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地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Species:由许多群体形成的生殖单元(与其他单元生殖上隔离),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初级生产过程植物固定的能量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成为淨初級生产量(NP)

草原:是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有时为旱生小半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

演替(succession):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依次取代的过程

Environmengt:(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Population::(种群)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落是一个和生物个体、种群相似的自然单位,是有生命的系统。

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之

比:Le=In+1/In

群系: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成分。

论述

一、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

设R代表一维资源连续体,其长度代表群落的有效资源范围,群落中每一物种只能利用R的一部分。N表示某个种的生态位宽度,N(上加一横)表示群落中物种的平均生态位宽度,

啊尔法(上加一横)表示平均生态位重叠。模型的目的是阐明群落所含物种数多少的原因。

1.设N(上加横)和啊尔法(上加一横)是一定值,那么R值越大(代表资源

范围大),群落将含有更多的种数。如前所述,当群落中竞争占重要作用和因出现资源分隔而共存时,这个结论是正确的。竞争在群落中不起重要作用的场合,也可以认为该结论是合理的,即可供物种生存的有效资源范围越广,可共存的种数也越多,无论种间有无相互作用都是正确的。

2.

群落物种的平均生态位宽度和平均生态位重叠是一定值时,资源利用范围越大,群落将含有更多的种数。

当资源利用范围一定时,群落物种的平均生态位宽度越小(表示种在资源上越分化,生态位越窄),群落有更高的物种数。

当资源利用范围一定时,群落物种平均生态位重叠越大(物种间利用资源中重叠较多),群落将含有更多的种数。

当资源利用范围一定时,群落中利用资源越充分,含有更多的物种数;若群落种有一部分资源未被利用,所含种数就越少。

二、逻辑斯谛方程

密度制约的发生导致r随密度增加而降低,这与r保持不变的非密度制约性的情况相反。

《封闭的循环》读书笔记

《封闭的循环》读书笔记 传统科学思想上的细分和专业化,促使人们习惯于仅仅从一个学科/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习惯于把现实中非常复杂的关联的体系简化为单一的独立的问题。这样思考的结果,在科学上是日益严重的与现实脱离,变成了为了科学而科学;在现实中,则是问题非但没有被科学解决,反而在科学的干扰下产生了更糟糕的结果。 同样,科学上的简单化,促使我们在对自然的利用时,仅仅想到了某些个领域,甚至我们根本上就把自然给简化了,认识不到自然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远远不是认识不到,或者人性自私的结果,除了这些外,还与我们根本上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现在,我们必须接受一种复杂性/系统性的思考,要认识到自然的许多方面,是非常复杂而且相互关联的,当我们对自然的每一次改变时都必须从众多的角度/从连续的环节,去思考它们的结果。 01. 我们习惯于考虑单一的事件,而生物圈却是循环的。 要了解生物圈是很难的,因为在现代人的观念中,这是一个外国的奇怪现象。我们已经变得习惯于考虑那些独特的单一的事件,每个事件都出于唯一的单个的原因。但是在生物圈里,每个结果都有一个原因:一种动物的粪便成为土壤细菌的食粮;细菌所分泌出来的东西滋养了植物;植物则养育了动物。这种生态循环是很难与技术时代的人类经验相适应的。 02. 太阳进入到了地球的生命循环系统中 地球上的各种生命系统在它最初出现的形式中都有一个固有的致命的错误:它所需要的能量从消耗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即有机物质的地质化学贮藏物中得来的。这个错误已经不能矫正了,生命自我孕育的增长一直在消耗着地球原有的“有机浓雾”。生命一直在毁灭着它自己得以幸存的条件。 03. 我们是那样久的忽略了对复杂过程的思考。 在科学界里,我们中间很少有人准备好去处理这种程度的复杂性。我们在现代科学的熏陶下,所思考的是极其简单的。面对着复杂到像环境及其广大的活的居民群体一样复杂的形势,我们就有可能程度不一地,企图在思想上把它简化成一组个别存在的单一的事物,希望它们的总和并多少都能说明整体的形象。环境危机的存在警告我们,这种希望是渺茫的。 04. 生态学法则: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 有很多法则对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生态圈已经是很明显的了,它们可以组成一种通俗的“生态学法则”。生态学的第一条法则: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这一切都是由于生态系统的一个简单的事实所引起的---每个事物都是与别的事物相联系的,这个体系是因其活动的自我补偿的特性而赖以稳定的。 05. 生态学法则: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其去向。 生态学的第二个法则:一切事物都必然有其去向。当然,这仅仅是对一个物理学的基本法则---物质不灭定律的有点通俗的重述。这个法则所强调的是,在自然界中是无所谓“废物”这种东西的。在自然系统中,由一种有机物所排泻出来的被当做废物的那种东西都会被另一种有机物当做食物而吸收。 06. 生态学法则: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 生态学的第三条法则: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 根据我的经验,这条原则会遇到激烈的反对,因为它与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相矛盾。这个思想认为人类是无以伦比的。现代技术的最普遍的特点之一,被认为是它可以按照预想去“改造自然”这些都是优越于那些人在自然中可利用的东西的。坦白地说,任何在自然系统中主要是因人为而引起的变化,对那个系统都有可能是有害的。这个原因归结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在生物体中实际发现的化学物质的多样性,要比可能有的多样性受到更为广泛的限制。

生态学考试笔记

生态学考试笔记 2009-09-03 00:15:49|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3.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者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4.生态因子:是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5.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之一。 6.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①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②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交合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③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的规律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以因子的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的加强得以补偿,而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从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 ①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的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某些生态因子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例如热带植物不能在北半球的北方生长,主要要低温

森林生态学考试知识点

森林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海克尔(Haeckel 1896)首先对生态学作了如下界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 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3.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处了乔、灌木外, 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其所居住的环境。 4.生境: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5.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增加,植物光合速率随之增加。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呼吸作用放出 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6.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超过光补偿点继续增加,光合速率随之增加,到一定水平不再随光 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光合速率达到光饱和时的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7.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8.耐荫性:树种的耐荫性是指树种能够忍耐庇荫的能力,或树种在浓密林冠下更新和生存的 能力。 9.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温周期现象。 10.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 11.种群: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群。 12.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即各年龄或年龄组的个体数占整个种 群个体总数的百分比结构。 13.赤潮:是水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又称红潮。 14.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态

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15.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 不多都是一样的,即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16.生态型:在生态特征上有差异的不同个体类型。 生态型主要有以下3大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17.生活型:是植物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特别是能反映特定气候区内各种植物的越冬 方式。 陆生植物的5类生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1年生植物。 18.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 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9.Gause假说:或称之为竞争排斥原理,两个对同一种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 共存,最后导致一个种占优势,一个种被淘汰。 20.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21.种间协同进化: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生进化的关系即为种间协同进化。 22.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23.建群种:优势层(乔木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种群的作用,常称为建群种。 24.最小面积: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植物种类。 25.层片:即每一个层片均由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所构成。 26.群落交错区:当两个不同群落相邻存在时,群落之间可能有一个过渡带,这个过渡带是相 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力区,通常称为群落交错区,也称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27.边缘效应:在生态交错区内的物种种类和个体数目都比邻近生态系统里要多的这种现象, 称为边缘效应。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432450 课程名称:普通生态学学分/学时:2/32 课程层次:全校文化素质教育修读类型:选修考核方式:期末考试80%,平 时成绩20%。 开课学期:春季/秋季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教学目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世界上出现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本课程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各个层次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介绍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应用生态学内容,并对生态学各个研究方向的近代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教学中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 建立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概念,对现代生态学的新进展,新成就有基本了解。 2. 人类作用是造成环境破坏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基本要求:系统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内容力求新颖;在课堂讲解课程内容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播放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对生态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介绍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方法以及生态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学习生态学,不仅要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更要关注人类活动下生态过程的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上的生命 第二节生态学的形成及发展 思考题: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2、试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学时)

园林生态学复习重点汇编

绪论 海克尔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指动物与其他动物、植物之间互惠或互敌对的关系。 生态学发展简史: 1.生态学萌芽时期:16世纪以前,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在长期与自然的交往及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对自然地了解逐渐增多。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这些知识为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生态学建立时期:17-19世纪。十七世纪后,有关生态学的知识逐渐丰富。十九世纪末,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科学诞生。 3.生态学巩固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生态学进入到生态系统这一新阶段。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类面临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五大问题的挑战,人们意识到生态对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态学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概念)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内容)1.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2.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和标准。3.城市植被营建管护相关的植物群落生态学知识。4.城市景观生态规则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等。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外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 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城市环境的特征(简答) (1)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 (2)城市环境的空间(平面和立面)特征 (3)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建筑空间、道路广场空间和绿地空地空间

新版中山大学生态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在我决定考研的那一刻正面临着我人生中的灰暗时期,那时发生的事对当时的我来讲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我甚至一再怀疑自己可不可以继续走下去,而就是那个时候我决定考研,让自己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人生方向。那个时刻,很大意义上是想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再让自己纠结于一件耗费心力和情绪的事情。 而如今,已相隔一年的时间,虽然这一年相当漫长,但在整个人生道路上不过是短短的一个线段。 就在短短的一年中我发现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曾经让自己大为恼火,让自己费尽心力和心绪的事情现如今不过是弹指的一抹灰尘。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境变化,我认为,是因为,在备考的这段时间内,我的全身心进入了一个全然自我,不被外界所干扰的心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着同样枯燥、琐碎、乏味的事情。 这不正是一种修行吗,若说在初期,只是把自己当作机器一样用以逃避现实生活的灾难的话,但在后期就是真的在这过程中慢慢发生了变化,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了忘记自身的状态里。 所以我就终于明白,佛家坐定,参禅为什么会叫作修行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经过这一年我不仅在心智上更加成熟,而且也成功上岸。正如我预期的那样,我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了新的人生方向。 在此,只是想要把我这一年备考过程中的积累的种种干货和经验记录下来,也希望各位看到后能够有所帮助,只不过考研毕竟是大工程,所以本篇内容会比较长,希望大家可以耐心看完,文章结尾会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

初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02)高等数学(B)或(662)生物化学(一) (863)细胞生物学或(864)生态学(一)或(865)遗传学 参考书目: 1.《高等数学》(上下册)第五版,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概率统计讲义》(第二版),陈家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3.《生态学》,李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普通生态学》,孙儒泳、李博、诸葛阳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先聊聊英语 单词部分:我个人认为不背的单词再怎么看视频也没用,背单词没捷径。你想又懒又快捷的提升单词量,没门。(仅供个人选择)我建议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一天200个,用艾宾浩斯曲线一个月能记完,每天记单词需要1小时(还是蛮痛苦的,但总比看真题时啥也看不懂要舒服多)。好处在于是剔除了初高中的简单词,只剩下考研的必考词,能迅速让你上手真题。背单词要一直从3-4月份持续到考研前几天,第一遍记完必须要在暑假前。 阅读完形部分:木糖英语真题手译就挺好用的,不需要做真题以外的任何阅读题。因为真题就是最贴近实战的练习题了,还记得近十年的真题我是刷了大概有四五遍。 不过,我建议从05年的开始抠真题,需要一个单词都不放过,因为考研英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经典生态学[重点]: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 (3)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 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1)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构成条件:①由一些要素组成;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③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组成成分不同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基本特征: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2)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基本特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重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的功能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生态系统内部保持有一定的平衡关系。 (3)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4)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概念[重点]: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点。三种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5)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组成:1. 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节者与主体消费者——人类),2.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基本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基本功能[重点]:1.能量流——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包括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2.物质流。3.信息流。4.价值流。 (6)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重点]:1. 生物构成方面:(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经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特定环境下经生物种群间、生物与环境间长期相互适应形成的自然生物群落(2)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2.环境条件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受到人类的调控与改造,以便农业生物能够更加高效地转化出人类所需的各种农副产品3.结构与功能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既包含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分又包含了社会经济因素的组分。4. 稳定机制方面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建立了复杂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发展农业生态系统因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结构变短,自然调节的稳定机制被削弱,系统的自我稳定性下降。 5. 生产力特点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 6.开放程度方面两者均是开放性的系统,但农业生 态系统要高于自然生态系统。7.能流特征方面因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输入与输出的开放系统,系统内自我维持的能量很少。8.养分循环方面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养分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9. 服从规律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同时受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规律即双重规律的支配。10.运行的“目标”方面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是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生物利用,并使生物现存量达到最大;农业生态系统运行“目标”是使农业生产在有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 (2)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1.食物链(food chain):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2.食物网(food web):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类型:草牧食物链,腐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 (4)营养级的概念:食物链上能量和物质被暂时储存和停留的位置亦即每一种生物所处的位置(环节)称为营养级。 (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各个营养级逐级减少的原因[重点]:①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

生态学期末考试重点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趋同适应:在自然界不同种的生物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往往能沿着同一生态适应方向发展形成趋同适应。典型例子:生活型、生态类型趋异适应: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由于环境的作用在形态上、生理上发生改变,并且此改变能通过遗传被固定下类形成不同的类群。典型例子:生态型。生态型:当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分布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植物的生态适应过程中,就发生了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变异和分化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性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这些变异在遗传上被固定下来,这样就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不同的个体群类型,这些不同的个体群类型称为生态型。 生态因子:环境中凡是对生物起作用的事物被称作生态因子限制因子: 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性因子。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维持起正常生长发育,而且植物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常数。积温:规定时间内,符合特定条件的各日平均温度或有效温度的总和。有效积温:植物某一生长发育期或全部生长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即为有效积温。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少,这是贝格曼规律。 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法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由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往往被称为阿伦规律。种群:在特定空间中能自由交配、繁殖可育后代的同种生物的个体集合。生命表:指与年龄或发育阶段有联系的某个种群特定年龄或特定时间的死亡和生存的记载。动态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根据对同时出生的所有个体的存活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而获得的资料编制而成。 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种群空间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最小面积(表现面积):能够包括群落中大多数植物种类的最小地段。r—选择:一般把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r—选择。r—策略者:把r—选择的物种称为r—策略者。如山雀、虎皮鹦鹉、k—选择:一般把有利于竞争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k—策略者:把k—选择的物种称为k—策略者。如鹫、鹰、信天翁、老虎。选择受精:指具有特定遗传基础的精核与卵细胞优先受精的现象。他感作用: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生境内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生境内,由于剧烈竞争,它们之间必然出现栖息地、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即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要想生存必须发生生态位分化。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相关系数:当两个种都存在于所有样方时,一般通过数量数据(多度、盖度、重要值)计算种间相关系数来衡量两种间的相关程度。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频度=某物中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100%演替顶级群落: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是演替的终点,这个终点就称为演替顶级。植被型(高级单位):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凡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群系(中级单位):侧重于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群丛(基本单位):侧重于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凡是片层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从。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形成的相互依赖、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链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称为营养级。反馈:指系统的输出端通过一定通道,变成了决定整个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正反馈:是系统不断增大与理想状态或位置点距离的过程,使偏离加剧。其作用是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负反馈:是一种减小与理想状态或位置点距离的过程,是不断趋向平衡点的行为过程。其作用是保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机制。 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维持系统的正常功能,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维持自身的稳定性。这个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限度被称为生态阈值。 水循环:水分子从地球表面通过蒸发进入大气然后遇冷凝结,通过雨,雪,和其它降雪形成回到地球表面,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的物质循环。 沉积型循环:主要蓄库是与岩石,土壤,水,相联系的物质循环都称为循环。水生植物的特点:a、通气组织发达,充分吸收O2。b、机械组织不发达,以适于水体流动和浮力等特性;c、叶片分裂,增加吸收面积。 陆生植物特点:生存环境的变化:缺水:增加吸水能力,减少水分散失能力:空气、土壤、固着性、根系发达,机械 组织发达。 如何统计种群的数量? ①动物:标志重捕法,假定重捕取样中被标志的个体比例 与样地总数中被标志的个体比例相等。计算公式:M ︰N = m ︰n N = (M ×n )/m 式中:M ——标志的个体数,N ——样地上个 体总数;n ——重捕个体数,m ——重捕中标记的个体 数;。 ②植物:样方法。 做样方时应注意:a.样方设置在典型地段;b.取样面 积要能反映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通常,草地:1×1m2、0.5×0.5m2 灌木:2× 2m2 、5×5m2森林:10×10 m2 或100×100m2 c.取样点应是随机确定的; d.样方个数要达到最小 取样量。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蒂方程 其中:N/K:拥挤效应 K:意味着环境空间及其资源供应可供承载的 极限种群密度,又称为环境容纳量。 N:种群大小,t:时间,λ:种群的周限增 长率;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 来历: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同样有离散和连续的两类。 具密度效应、世代重叠的种群增长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 加了两点假设:①有一个环境容纳量(K),当N=K时,种 群为零增长,即dN/dt= 0;②种群增长随种群密度的上 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即每增加一个个体(1/N), 就产生l/k的抑制影响。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 是“J字型,而是“S”型。产生“s”型曲线的最简单数学模 型是在前述指数增长方程(dN/dt=rN)上新增加一项(1-N /K),有人称之为剩余空间。就得到该方程。 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 1、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 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 重要概念。 生物学含义:种群增长动态是受环境阻力对其个体瞬时增 殖率的修饰和环境最大容纳量的制约。 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的类型):均匀型;随机型; 成群型 r—对策者特点: a、不断占领暂时性生境迁移是种群动态过程重要组成部 分;b、非密度制约,生活期大部分时间种群数量处于增 长状态;c、竞争力较小,死亡率高生活周期短; d、分配于生殖组织或器官的能量高繁殖较早或繁殖1-2 次(一生中)。 K—对策者特点: a、生境稳定; b、个体大、寿命长、死亡率低; c、把能 量更多地分配给防御机制和提高竞争能力方面;d、较晚 生殖并重复多次。 r—和K—对策生物的的优缺点: ⑴r—策略者虽然由于防御力偌,无亲代等原因而死亡率甚 高。但高的r值可以使种群迅速恢复,高的扩散力,又使 它们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并在别的地方建立起新的种 群。r—策略者是新生境的开拓者,但存活要靠机会,所以 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机会主义者,很容易出现“突然的 爆发和猛烈的破产”。 ⑵K—策略者的种群数量比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 但超不过它,所以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是稳定环 境的维护者,在一定意义上,它们又是保守主义者,当生 存环境发生灾变时很难迅速恢复,如果再有竞争者抑制, 就可能趋向灭绝。 什么是中度干扰假说?其内容是什么? 中度干扰假说:即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内容:①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 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 ②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极期,多 样性也不很高;③只有中等于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 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他感作用的意义: (1)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植物他感作用的研究在农林业生 产和管理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 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 低产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歇地现象。 (2)他感作用和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植物群落都由一定 的植物种类组成,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 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 很多,但大体上又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 演替的内在因素,至今报道不多,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 要的因素之一。 如何衡量两个物种的关联程度? 种间关联一般用X2 检验(卡方检验); 首先将两物种出现与否的的观测值填入2×2 联列表。 表中a,b,c,d 是实际观测值: a:是两个种均出现的样方数,b:是仅出现物种A 的 样方数, c:是仅出现物种B 的样方数,d:是两个种均不出 现的样方数。 如果两物种是正关联,那么绝大多数样方为a和d 类; 如果属负关联,则为 b 和 c 类; 如果是没有关联的,则a、b、c、d各类样方数出现机率 相等,即完全是随机的。 生物群落总是从极端环境演替到中生环境:水生→湿生→ 中生←干旱 从水生/陆生开始的演替路径是什么样的? 水生演替模式:浮游生物与漂浮大型植物带→沉水扎根水 生植物带→浮叶扎根水生植物带挺水扎根水 生植物带→湿生草本植物带→中生森林带 演替与波动的区别? 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 向连续的变化过程;而波动:是短期的可逆的变化,逐年 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1、非生物环境;2、生产者;3、 消费者;4、分解者 哪三个金字塔?哪几个可以倒置,哪几个不能倒置? 1.数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内的生物体的个体数。 2.生物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时间内生物体的生物 量。 3.能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时间内生物体的生产率, 千卡/米2/年。 能量金字塔不能倒置;生物量金字塔有时可以倒置,数量 金字塔大多数都能倒置。(什么情况下可以倒置见书P200)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1.收获量测定法:用于陆地生态系统。定期收割植被,烘 干至恒重,然后以每年每平方米的干物质重量来表示。 2.氧气测定法:多用于水生生态系统,即黑白瓶法 3.CO2测定法:用塑料帐篷将群落的一部分罩住,测定 进入和抽出空气中CO2含量。 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把放射性以碳酸盐()的形式,放 入含有自然水体浮游植物的样瓶中,沉入水中经过短时间 培养,滤出浮游植物,干燥后在计数器中测定放射活性, 然后通过计算,确定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 5.叶绿素测定法:通过薄膜将自然水进行过滤,然后用丙 酮提取,将丙酮提出物在分光光度计中测量光吸收,再通 过计算,化为每m2含叶绿素多少克。 决定植被分布的因素:热和水 地球上有哪些类型的森林?各自有什么特点? 地球上森林的主要类型有4种,即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及北方针叶林 热带雨林:由常绿、喜温、耐高温、耐阴的高达30m以上 的乔木组成,并有藤本植物附生。生态系统特征: 生产者:高大乔木、种类组成复杂、终年发育、很少有季 节变化。 消费者:动物区系种类丰富、各类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都 特别多。 生产力: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高 常绿阔叶林:指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并以壳斗 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 林生态系统。 落叶阔叶林:具有明显季相变化的、夏季盛叶、冬季落叶 的阔叶林。冬季落叶的阳性阔叶树种。在严寒的冬季,整 个植物群落处于休眠状态,灌木层是落叶的,草木层冬季 地上部分死亡,种子过冬,是温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北方针叶林:在寒温带由松柏类组成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用经济学的原理解决生态学问题。 1、价值理论:资源是有价值的。 2、成本理论:让排污者 破坏环境者付出成本。-------外部性内在性。3、产权理论: 让资源有边界明显的产权。4、市场理论:由市场调查生 产。 1、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 规律。 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配合构成的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 布的主要因素;因水热条件的有规律变化,植被的分布也 出现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 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指虽纬度升高,温度降低 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北半球随纬度的升高依次出现热 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 寒带荒漠等植被类型;经度地带性指在经度方向,从沿海 到内陆,由于水分的变化,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热带 地区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热带雨林、热带稀树干草原、 热带荒漠;垂直地带性指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水分 增加,依次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垂直带植被为随海拔增 加,出现基带以东、以北的植被类型。 2、植物群落分布为什么具有“三向地带性”? "三向地带性"是指纬度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 性。 不同植物群落类群的分布,决定于环境因素的综合影 响,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两者 的结合作用。 地球表面的热量随纬度位置而变化,从低纬度到高纬 度热量呈带状分布。 水分则随距海洋远近,以及大气环流和洋流特点递 变,在经向上不同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 水分和热量的结合,导致了气候按一定的规律的地理 性更替,导致植物地理分布的形成:一方面沿纬度方向成 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纬度地带性。另一方面从沿 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经度地带 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合称水平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也发生有规律性变化,植物物 也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

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word精品

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来源:才聪学习网/考研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 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 ?典型题详解,巩固重点难点。该部分选取并解答各章节相关知识的常见典型题,可以帮助学员巩固所学知识点。 3 .挑选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本书挑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目录

第1章绪论:生物界与生物学 1.1复习笔记 1.2典型题详解 1.3考研真题详解 第1篇细胞 第2章生命的化学基础 2.1复习笔记 22典型题详解 2.3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 3.1复习笔记 3.2典型题详解 3.3考研真题详解 第4早细胞代谢 4.1复习笔记 4.2典型题详解 4.3考研真题详解 氏代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f— 第5早 5.1复习笔记 5.2典型题详解 5.3考研真题详解

第2篇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第6章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6.1 复习笔记 6.2 典型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营养与消化 7.1 复习笔记 7.2 典型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血液与循环 8.1复习笔记 8.2典型题详解 8.3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气体交换与呼吸 9.1复习笔记 9.2典型题详解 第10章内环境的控制 10.1复习笔记 10.2典型题详解 10.3考研真题详解 第11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普通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重点 名词解释(10空10')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 2、环境因子: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3、单体生物:个体清楚,基本保持一致的体形,每一个体来源于一个受精卵。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如鸟类、兽类、昆虫等。 4、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如水稻、浮萍、树木等。 5、同资源集(种)团:生物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合,即占据相似生态位的物种集合。 6、内禀增长能力:① 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 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的最大增长能力(rm )。mm最大的瞬 时增长率,即内禀增长率或内禀增长能力。 ②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 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 ),记作rm。) 7、生物群落: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地域或生境中的各种生物种群有规律的集合。 8、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 9、生态交错区:①不同的群落之间交错的不同群落中物种共存的地区就称为生态交错区。 ②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 的过渡区域。 10、边缘效应:① 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 ②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1、次级生产:初级生产以外的生态系统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 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或第二性 生产。 12、生物量:①某一特定观察时刻,某一空间范围内,现有有机体的量。用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量、重量(狭义的生物量)或含能量来表示,因此它是一种现存量。 ②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13、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它通常指的是那些个体数量多,生物量高,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物种。 14、关键种:生物群落中,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少数物种,其取食活动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称关键种。/指的是其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它是优势种或建群种中的一部分。 15、生态价:生态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16、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从无机物合成、转 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由于这种生产过程是生态系统能量贮存的基础阶段,因此,绿色植物的 这种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 n),或第一性生产。 17、适应:① 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 ②生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遗传特征。

恢复生态学复习重点归纳

《恢复生态学》复习纲要 1、恢复生态学的概念和内涵 定义:研究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恢复机制和管理过程的科学。 恢复生态学是一门关于生态恢复的学科。恢复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但它又是环境学、地理学、林学、农学、草地学、湿地学、海洋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2、生态恢复的机理 通过排除干扰、加速生物组分变化和启动演替过程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某种理想的状态。 3、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 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如暖干化)、自然灾害(火灾、水灾等)、外来种入侵(包括人为引种后泛滥成灾的入侵)。 人为因素: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采挖、长期不合理的灌溉、矿山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工农业污染等。据Daily(1995)对人为因素造成的退化生态系统排序:过度开发占34%,毁林占30%,农业活动占28%,过度收获薪材占7%,生物工业占1%。 人为干扰:过度开发、毁林、农业活动、过度收获薪材、生物工业、化学污染、深林砍伐、露天采矿、旅游、探险等。 自然因素:物理因素,水灾、火灾、冰雹风暴、洪水、地震、泥石流干旱胁迫、海岸和河岸冲击等;生物因素,生物入侵、病虫害侵袭、伤害和放牧。 4、什么是生态因子,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是什么 定义: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特点:综合性、主导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阶段性、限制性、间接性和直接性。 5、种群的基本参数有哪些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种群和年龄结构和性比 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6、景观生态恢复目标、原则和步骤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

普通生物学笔记(陈阅增) 普通生物学讲课文本 绪论 思考题:1.生物的分界系统有哪些?2.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什么是动物学?4.什么是细胞学说?其意义是什么?5.学习和研究动物学有哪些方法? 一、生物分界:物质世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二部分组成。 非生物界:所有无生命的物质,如:空气、阳光、岩石、土壤、水等。 生物界: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非生物界组成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和它所居住的环境共同组成了生物圈。 生物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各种生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等方面有着千差万别,变化无穷,共同组成了五彩缤纷而又生机勃勃的生物界。 最小的生物为病毒,如细小病毒只有20nm纳米,它是一种只有1600对核苷酸的单一DNA链的二十面体,没有蛋白膜。最大的有20-30m长的蓝鲸,重达100多吨。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除病毒以外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同化作用或称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食物中摄取的养料加以改造,转换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把能量储藏起来的过程。 异化作用或称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将自身的组成物质进行分解,并释放出能量和排出废物的过程。 3.生物都有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现象。 任何生物体在其一生中都要经过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在生长过程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能从幼体长成与亲代相似的

个体,然后逐渐衰老死亡。这种转变过程总称为发育。当生物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就能产生后代,使个体数目增多,种族得以绵延。这种现象称为繁殖。 4.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在繁殖时,通常都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这就是遗传。但两者之间不会完全一样,这种不同就是变异。生物具有遗传性才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类型间的区别。生物的变异性才能导致物种的变化发展。 (二)动物的基本特征:动物自身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通过摄取食物从外界获得自身建设所需的营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 (三)生物的分界: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万种,但每年还有许多新种被发现,估计生物的总数可达2000万种以上。对这么庞大的生物类群,必须将它们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的整理,这就是分类学的任务。 1.二界分类: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生物分为二界:植物界、动物界。 2.三界分类:188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提出三界分类法: 原生生物界:单细胞动物、细菌、真菌、多细胞藻类;植物界;动物界。 3.四界分类:由美国人科帕兰(Copeland)提出。 原核生物界:包括蓝藻和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支原体等多种微生物。 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和单细胞的藻类。动物界。植物界。 4.五界分类:1959年美国学者魏泰克(Whitaker)提出五界分类法: 原核生物界: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蓝藻。特点:环状DNA位于细胞质中,不具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器无膜,为原核生物。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藻类。特点:细胞核具核膜的单细胞生物,细胞内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