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虹桥”发展

“大虹桥”发展

“大虹桥”发展
“大虹桥”发展

“大虹桥”发展策略

“ 虹桥”品牌肇始于明清时的虹桥市镇,随着1921年虹桥机场的通航,1983年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从公路门户、空港门户到外贸门户,虹桥品牌不断注入新的内涵。随着1990年代浦东开发国家战略的实施,虹桥发展面临中心地位沦失的危机。虹桥枢纽的建设为虹桥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把握地区发展趋势,选择发展良策,是长宁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大虹桥”概念

(一)“大虹桥”的空间范围

目前,对于“大虹桥”空间范围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从空间发展理论和实际发展经验两方面看,一般机场枢纽周边会呈现“圈层”结构布局。本课题对“大虹桥”概念空间范围确定为虹桥综合枢纽10公里圈的商务产业相对聚集的范围,重点包括长宁区全部以及华漕镇、徐泾镇、九亭镇、七宝镇、虹桥镇、新泾镇、江桥镇、长风街道等,用地面积约255km2。(二)“大虹桥”的区域地位

1、“大虹桥”是长三角的关键性节点。

虹桥枢纽是长三角城市网络的关键性节点,是上海西部的战略要点,是上海东西现代服务轴与上海大都市圈内“U”型新兴产业廊道所构成的Y型产业轴的交点。“大虹桥”在空间表现为圈层关系,在产业空间布局上表现为廊道关系,能够促进上海真正面向长三角、服务长三角目的,能够促进长三角以上海为平台面向世界。

2、“大虹桥”是上海国家战略的重要补充。

“大虹桥”、“大浦东”是21世纪上海的新支点,大虹桥承担整合上海西部空间的历史重任,大浦东承担整合上海东部空间的历史重任。只有二者实现有机的空间互动,才能实现上

海的国家战略有序推进。

3、“大虹桥”是上海西部新的增长极

“大虹桥”的崛起,将会推动上海西部增长极的形成,它将是继上海中心城区、上海浦东之后的第三个经济增长区域。在虹桥枢纽带动下,上海西部增长极产业发展的起点将相对较高。(三)“大虹桥”的功能作用

1、“大虹桥”是上海重要的商务经济战略支撑中心

未来上海现代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在继续强化东西轴线布局形式的基础上,将呈现多中心空间结构演变态势。一方面位于城市中心区的现代服务业呈现继续积聚的趋势;另一方面沿着东西轴线,在外围的张江、以及虹桥地区可能面临新一轮现代服务业积聚发展。在这一变迁体系中,“大虹桥”是上海重要的商务经济战略支撑中心之一。

2、“大虹桥”内涵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体系。

“ 大虹桥”内涵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交通、产业、空间、结构、布局等多个层次方面。从交通功能来说,“大虹桥”是长三角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的聚集地;从产业层级功能来说,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是“大虹桥”商务聚集的主导方向;从空间提升功能来说,“大虹桥”是上海西部结构重心与转换节点,是长三角廊道辐射的中枢区域;从结构形态功能来说,大虹桥的产业布局是一种群落式的布局体系,其中园区经济与楼宇经济将会并重发展,生态化的群落型布局模式将成为趋势。

(四)“大虹桥”的空间结构

在“大虹桥”空间范围内聚集了8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集聚区(枢纽商务中心区、长宁区虹桥涉外中心、临空经济园区、普陀区长风生态商务区、嘉定区江桥商务区、青浦区徐泾商务港、松江区九亭现代服务业聚集区、闵行区七宝生态商务区),集群式的竞争空间格局明显。

1、空间结构格局

未来“大虹桥”空间范围内将聚集近2000万平方米的商务建筑面积规模,其中,生态园区型的商务经济建筑面积与生态楼宇型的商务经济建筑面积各占半壁江山。由此而形成的空间结构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圈一带多点”。

一圈指直接接受枢纽辐射而形成的5公里的核心影响圈层,在这个圈层的空间范围内,将形成未来城市商务活动聚集和增长的第三极。

一带指现代服务业拓展带,这条轴带直接连接大虹桥地区和城市中心区域,是推动未来城市商务东西双向、多元增长的重要的复合性轴带。它将串联起包括临空、虹桥商务商贸中心、中山公园地区在内一系列商务活动高度聚集,相互联系密切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点。多点指经由枢纽的带动作用而形成的新兴空间增长点,这些空间增长点将以生态园区型的商务办公园区作为重要节点,其中包括了江桥、徐泾、九亭和七宝等。

2、分片区功能结构细化

在“一圈一带多点”的空间结构下,各个片区将面临不同的发展机遇与前景。本研究从“中、东、西、北、南”五大片区的角度分别予以区域定位。

中虹桥片区——商务高端区:主要指直接接受枢纽辐射而形成的5公里核心影响圈层。在空间上主要包括了枢纽本体地区、长宁的临空地区以及闵行的北部地区。这个地区的定位应该是未来上海西部地区第三增长极、面向长三角的综合商务服务中心(RBD)。将成为商务办公、金融贸易、休闲商业、教育等功能的综合性载体。

东虹桥片区——商务提升区:主要指虹桥枢纽向东沿地铁2号线轴向延伸形成地区,也即虹桥枢纽地区10公里影响圈的东部片区。在空间上主要涉及长宁区全部及普陀区的长风组团。这个片区是“大虹桥”现代服务业拓展轴的重要载体,它的定位需要从中心城区和大虹桥辐射圈的双重角度进行。就中心城区而言,这里应成为上海实现“四个中心”职能、尤其

是“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载体,也即在未来它将成为国际性商业、会展、采购、商业、物流中心核心部分,它将是集聚大量商贸商务活动和具有国际化文化氛围的区域。从大虹桥辐射圈的角度而言,它将集聚大量和长三角地区企业有密切商务往来的商务商贸性企业。

北虹桥片区——综合发展区:主要指嘉定区的江桥地区,也即虹桥枢纽地区10公里影响圈的北部片区。依托上海汽车产业基地以及上海西北部地区沪宁沿线传统辐射苏南地区的走廊。这个片区将成为具有较强特色产业导向的、面向江苏地区、以园区式生产性服务业为特色,联动嘉定新城发展的重要区域服务性片区。

南虹桥片区——综合发展区:主要指闵行区的七宝地区、九亭地区,也即虹桥枢纽地区10公里影响圈的南部片区。依托松江出口加工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闵行出口加工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以及沿沪杭高速传统辐射浙江地区走廊,将成为面向整个浙江杭州湾地区、以园区生产性服务业为特色,联动松江、闵行新城发展重要区域服务性片区。

西虹桥片区——商务成长区:主要指青浦区的徐泾、赵巷地区,也即虹桥枢纽地区10公里影响圈的西部片区。依托青浦出口加工区、沪青平公路、赵巷商贸中心,将成为面向江苏地区,特别是苏南地区、以园区式生产性服务业为特色、联动青浦新城发展区域服务性片区。

二、长宁区战略选择

(一)案例分析

1、国外案例

从东京新宿、荷兰阿姆斯特丹Zuidas地区、法国德方斯(La Defense)、伦敦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等国外案例分析可知:

一般来讲,写字间要占到总建筑面积的50%,商业、餐饮业及商住建筑约占40%,其他服务设施以及必要的配套设施约占10%。建设用地面积一般在1.5-3.5km2,有些甚至更大。在规模上,新崛起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商务办公规模一般在200万m2左右,相对于原

来现代服务业功能区要小。

在形象上,汇集了众多气势恢宏、错落有致的超高层建筑并且拥有非常便捷的交通和现代化的信息交换系统,以及大量的办公、餐饮、服务和住宿设施。

2、徐汇、卢湾发展路径比较

现代商务区演变规律经历了传统-新兴-休闲的路径,从淮海路和徐家汇的成长轨迹可以看到,它们正在努力的向第三代商务区发展,正在通过文化休闲功能的混合,推动形成场所品牌,从而推动商务功能的发展。很显然,长宁区的商务发展是有缺陷的,即必须要关注整个商务区的品质,要关注文化休闲娱乐功能的发展,通过软环境的塑造,赋予地区以品牌魅力,再来推动商务区的发展。

(二)长宁在“大虹桥”中的地位和作用

长宁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和能级直接影响到上海市浦西中心区与“大虹桥”枢纽中心区的功能联系是否快捷畅通。长宁区作为“大虹桥”的关键性区域,并不仅仅要针对“大虹桥”本身来认识,更需要从“大虹桥”与“大浦东”、浦西中心城区职能空间互动的架构下来认识。长宁区正在从上海西部的对外门户转变为东西向现代服务业轴带的重要通道区域,积极培育作为东西两极联动发展的重要空间节点的优势。具体来说,长宁区需要从开发区效应转型到区域效应;从单一商务效应升级到商务集群效应;从国际效应提升到国际与国内综合互动效应。

(三)长宁发展瓶颈分析

1、缺乏现代都市空间文化品质符号。

目前,相比较其它城区,长宁区缺乏新的区域性亮点。譬如青浦有赵巷以OUTlets为主打的商贸集聚点,嘉定有安亭新城与F1赛事;静安区有梅恒泰广场;黄埔区有世茂大厦等。

2、开放的生态空间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处于现代服务产业聚集区内的生态空间绿地,譬如中山公园、虹桥中心绿地、虹桥公园等,都尚未形成与现代服务业聚集空间互动的、开放的、系统的生态空间体系。这对于未来长宁区发展生态空间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来说,将是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

3、土地二次开发成本较高。

目前,长宁区外环内28.77平方公里的范围,可供一次开发的农村用地只占2.5%,需改造的旧里棚户只占1.6%,合计仅有近1.2平方公里。因此,长宁区土地资源受限,面临巨大的二次更新成本。

4、不处于地铁主枢纽位置。

长宁区内的地铁线主要有已建成的2号线、4号线、3号线以及未来建设的10号线、15号线等。但是,这些线路在长宁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没有汇聚成为地铁主枢纽,都处于次要枢纽或者通道站点的位置。相比其它城区,徐家汇-上海体育馆、人民广场、陆家嘴、虹桥综合枢纽等地铁主枢纽来说,交通枢纽功能的能级相差甚远。这将是长宁区未来发展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硬伤”。

(四)长宁发展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距离机场枢纽最近

长宁区距离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最近,具有优先截留的区位优势,尤其是临空经济园区、虹桥涉外贸易中心更具有优先截留的区位优势。

2、涉外优势:具有较为浓郁的国际性文化氛围

2007年,虹桥地区聚集了21家外国驻沪领事馆,占全市1/3。驻外机构发展到1900多家。同时,长宁区涉外居住功能相对强大。

3、商务优势:成熟现代商务区的魅力

长宁区虹桥商务商贸中心、中山公园商务区已经成长为相对完善成熟的商务区和相对稳定的

商务产业链条。周边的江桥、长风、徐泾、莘庄、七宝等都处于规划阶段、或者建设初期阶段,距成熟商务区的规模还需要一段时间。

4、会展外贸时尚优势:开路先锋的历史价值

长宁区是上海现代会展产业、现代涉外贸易商务发展的起源地,具有较为成熟的会展外贸涉外商务文化基础,具有开路先锋的历史价值。结合会展外贸时尚高教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长宁区现代服务产业的升级变迁,长宁区既具有条件,又具有优势。

5、建设国际贸易中心优势:推进国际贸易中心的战略机遇

2009年初,上海市提出要积极寻求突破,开展国际贸易中心重大政策举措的前瞻性研究。从上海城市空间布局来看,国际贸易中心尚缺乏明确的空间指向。而长宁区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具有先发优势,譬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空港优势、虹桥品牌优势、会展外贸商务优势等。长宁发展战略框架。

(五)长宁发展战略框架

1、产业战略框架

长宁区应该充分利用涉外、时尚、会展、外贸等产业优势,重点构建科技信息网络孵化平台、文化创新网络平台两大支撑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平台。

长宁区未来重点以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会展旅游业、现代物流外贸业、文化服务业和高端商贸业等六大主导产业为现代服务业产业架构的核心引擎;以金融业、传统商贸业、租赁业、房地产业、宾馆酒店业等服务产业为现代服务业产业架构的辅助支撑;商务主导,综合发展,共同架构长宁区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框架。

2、长宁区空间战略发展框架

建议长宁区形成“两带双轴三组团”的空间框架。

两带:即北部复合型功能拓展带和南部功能拓展带。

北部复合型功能拓展轴:即由苏州河与轨道2号线共同复合形成功能拓展带,将生态、文化和商务功能相互融合,对外能够串联虹桥枢纽和浦西城市中心板块,对内则能够串联中山、虹桥、临空三大组团,是长宁区未来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功能相互整合拓展的重要支撑带。南部功能拓展带:即沿虹桥路,复合延安西路所形成功能拓展带。这条功能拓展带连接虹桥枢纽、古北国际社区、虹桥商务商贸中心、新华路风貌区、徐家汇等板块。它更能体现长宁历史人文和高端商务配套方面的特色,将是整合形成长宁区魅力品牌的重要特色功能拓展带。

双轴:即古北路功能联系轴和延安路功能联系轴。

鉴于长宁区将要起到的在东西两大扇面中独特的门户性节点作用,提出功能联系轴,以推动其与周边地区功能互动发展的作用。

古北路功能联系轴:沿古北路形成重要的南北向功能联系的通道。它向北连接普陀的真如副中心、长风生态商务区、向南连接徐汇区的漕河泾板块,从而起到沟通了南北普陀和徐汇产业板块的作用。

延安西路功能联系轴:这条轴线直接联系中心城区和虹桥枢纽地区,也是上海东西向生产型服务业拓展依托的轴线。它将是维系长宁区发展的重要联系轴。

三组团:即虹桥临空经济园区,虹桥商务商贸中心、中山公园商业中心板块。

虹桥临空经济园区的发展突出“园区式、高科技、总部型”的特色,直接呼应“大虹桥”的影响和作用。承担吸引国际和长三角总部型企业角色,在产业定位上,重点关注现代物流业和信息服务业、高技术产业。

虹桥商务商贸中心的发展突出“国际、商贸、文化”的特色,围绕面向国际和长三角商务商贸职能,重点发展楼宇型经济,通过时尚魅力氛围的塑造,使之成为富有活力的市级副中心。在产业定位上,突出贸易会展、高端商业、现代商务业相互融合的商务商贸特色。

中山公园商业中心的发展突出“商业型、休闲式、数字化”的特色,要通过商业氛围塑造,使之真正担负起区域性商圈的作用。同时在商业发展和提升的基础上,和也要重点关注在多媒体信息产业领域产业发展。

三大组团既要有错位分工,又要形成彼此的联系。分工错位是为了满足现代服务业对空间载体多元化分化的需求;而突出对于国际和长三角双重服务功能则是这三大组团的共性。三、长宁区对策举措

(一)对接服务长三角的具体举措

1、强化长宁区对接服务长三角的国际采购物流功能,推进长宁区与长三角高端商贸服务业互动发展。

长宁区应积极紧密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现代物流业,支持物流园区建设,强化配送中心功能,倡导对仓储、配送、运输等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通过调整贸易结构和行业延伸,使长宁区批发贸易业在服务本市及辐射长三角地区中加快发展。同时,长宁区还应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采购中心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在集聚国际机构、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和拓展特色会展等方面形成新的亮点。

2、依托服务于长三角的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创新长宁区商务运营体系。

“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任务。要依托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目标和“国际经贸与商务”为主导的区位优势,利用2010年举办世博会的契机,创新式发展长宁区以楼宇商务为特色的批发贸易业。

第一,培育完善服务贸易功能。推进商务楼宇建设,发展商务服务、商业服务,提升地区的文化优势和吸引力,完善信息产业支撑。

第二,加快发展贸易型的总部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大规模、跨地区的连锁批零综合型企业发展,以促进零售和批发贸易的联动。

第三,拓展批发贸易业的市场深度和广度。积极调整经营结构,鼓励发展高新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批发贸易。

第四,以会展为核心,做大做强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已有的商品交易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尤其是跨国采购大会。完善已经形成的常年展示平台,形成产业链的延伸。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3、加快长宁区与长三角文化产业链条的互动,建设对接服务长三角的文化服务业创新聚集区。

长宁区要努力建设成为对接服务长三角文化服务业创新的核心聚集区。具体举措为: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地文化联系,积极推广“虹桥文化之秋”在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品牌效应,抓住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契机,努力打造呼应长三角的文化平台;结合“国际”、“时尚”之长宁经济和文化特点,充分发挥“世贸时尚设计师谷”和“世贸时尚秀场”平台的作用,拓展文化会展服务业;积极争取把上海舞蹈中心、新上钢文化创意区、环中山公园文化创意集聚区3个项目建议纳入全市文化发展重大项目之中,打造“大虹桥文化”的品牌效应4、加强长宁区与长三角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的合作,建设对接服务长三角的总部经济创新中枢。

加强沟通,积极与长三角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园区建立信息沟通平台,为国际国内著名企业在长宁设立总部“窗口”提供方便,择机引进符合临空产业发展方向的总部型企业;对总部已在长宁、生产基地在长三角的企业,通过园区与园区之间的沟通平台,实现对这些企业的联动服务,从而使企业真正“心留长宁”;对长宁区的著名企业向长三角地区的市场拓展提供牵线搭桥式的服务,真正实现头脑和身体相连、功能和布局相通,更好地融入长三角。

(二)长宁区与大虹桥联动整合对策

1、长宁区与东虹桥:提升虹桥,引领长宁。

长宁区与东虹桥的区域联动、整合发展重点在虹桥。首先,需要提升虹桥商务服务品质和水平,继续强化打造国际商务为特色的虹桥中心。其次,虹桥涉外贸易中心应与临空工业园区、中山公园商圈共同打造东虹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聚集轴带。第三,应积极推进虹桥商务区向北延伸辐射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园区。

2、长宁区与中虹桥:核心辐射,共聚一轴。

中虹桥地区是未来上海西部空间结构整合的核心节点,也是上海西部地区高端商务产业聚集的核心区。因此,长宁区应积极策应中虹桥的高端功能辐射和联动发展,把临空工业园区至虹桥开发区的现代服务业聚集轴带打造成为中虹桥与陆家嘴对接联动的西端重要组成部分。

3、长宁区与北虹桥:联手北拓,辐射沿江。

北虹桥重点发展汽车、钢铁等工业制造业,江桥企业总部聚集区。长宁区应该发挥信息服务业、会展物流、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等优势,与江桥现代服务业聚集区联手错位发展,共同实现辐射长三角北部地区,尤其是沿江发达地区的功能任务。

4、长宁区与西虹桥:错位竞争,两翼崛起。

长宁区和西虹桥是中虹桥地区的东西两翼。长宁区处在中心城区,西虹桥处在郊区,这决定了长宁区土地资源有限,需要重点发展楼宇经济带动现代服务业聚集;而西虹桥地区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可重点发展生态园区型的商贸经济、总部经济、休闲旅游经济等。因此,长宁区与西虹桥重点需要强调错位发展。

5、长宁区与南虹桥:互动协调,辐射湾区。

南虹桥地区的七宝、徐泾等现代商务聚集区发展重点依托电子、科研服务、高新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且处在沪杭经济走廊通道上。因此,长宁区应突出自身在会展、物流、专业服务业

等方面的现代服务产业优势,与南虹桥地区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承担辐射杭州湾地区的功能任务。

(三)CAZ:虹桥商务商贸中心发展对策

虹桥商务商贸中心即虹桥涉外贸易中心,规划区域占地3.15平方公里。2007年末区域内居住总人口9.31万人(不包括外来人口);虹桥中心税收总额23.31亿元。其中,2007年,虹桥开发区GDP99.4亿元,仅占上海市GDP总量的0.83%;税收总额为6.5亿元。

1、多种现代商务业态并存:虹桥商务商贸中心现状特征分析

会展贸易功能特征明显,但周边竞争日益激烈:世贸商城、国展中心是上海重要的会展贸易中心。目前约占据15%的市场份额。会展贸易税收收入占据全区现代服务业的24.2%;占全区各项税收的11.2%。但是,上海其它城区大规模会展设施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竞争压力。高端商业强势成长,但单体规模偏小:长房、LV、金虹桥三大高端商业楼盘的进一步扩展,推动了虹桥高端商圈聚焦成长。到2010年左右,虹桥商业建筑面积将达到47.3万M2。但是,从上海购物中心统计来看,虹桥商务商贸中心的高端商业中心建设规模偏小。

现代商务办公特征明显,但商务功能拓展缓慢:在3.15平方公里范围内,到2006年底已经建成的商务办公、宾馆、展览、商场及高级公寓等各类设施建筑总面积达214万平方米,其中商务、办公、商场等188万平方米,高级公寓26万平方米。1995年以前,虹桥占据了上海市商务办公市场50%以上的份额。到2006年下降到10.6%。从虹桥中心与陆家嘴等比较分析可知,虹桥中心的现代服务业的聚集规模不足。

2、中心沦失的危机:虹桥商务商贸中心存在问题分析

交通缺失,中心沦失:虹桥中心既不处于对外交通枢纽区位上,也不处在中心城区换乘交通枢纽区位上。

空间布局结构不清晰:地区优势资源包括了涉外服务资源、轨道交通节点资源、教育资源、

文化休闲资源、公共绿地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商业商务楼宇资源等,但这些资源的空间分布分散,要整合资源,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网络化的空间框架。

空间活力和品质缺乏:由于过去商务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导致区域的街道和周边建筑的关系是建立于车行交通的基础之上,整个地区缺乏宜人的能够吸引人气的开敞空间体系。

产业升级缺乏内部动力:创新瓶颈一直没有解决。信息、知识、技术要素一直没有成为带动会展、外贸、采购物流、专业服务业发展的孵化器。2007年虹桥中心的文化、信息服务业仅占现代服务业的8.8%。

3、发展目标:国际、活力、文化、时尚的社区和CAZ

国际社区:充分发挥涉外节点优势,打造开放型的国际社区。

活力社区:充分发挥多功能并行发展优势,强调多功能综合特色,聚集商务人流、商业人流、旅游人流、时尚人流等,打造具有都市综合的活力社区。

文化社区:依托现有的国际文化元素,积极注入商务文化、商业文化、休闲文化、时尚文化的品质概念,打造高品质的商务型文化社区。

时尚社区:充分发挥现有的虹桥时尚优势,大力发展国际时尚品牌产业和文化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时尚社区。

虹桥商务商贸中心应该实现三个战略转变:一是门户区位向中心区位转变,形成上海西部的副中心;二是单纯的国际功能区向国际与国内功能区相结合转变,形成面向长三角的国际商务商贸区,实现优势产业功能平衡发展;三是新生向再生转变。以“国际、商贸、文化”为特征,打造“文化多元、形态丰富、功能复合、时尚活力”的开放型城区,把虹桥商务商贸中心建设成为面向长三角的国际商务商贸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上海西部的副中心、上海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心活力地区CAZ(Center Activity Zone )。

4、发展策略:

功能策略:建设四个中心

一是面向长三角的会展中心。以会展采购为杠杆,带动高端商业、高级酒店、高级公寓、高端商务等发展。核心是构建会展商务创新网络平台,吸引会展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聚焦虹桥,打造亚太会展总部经济,使之成为领跑长三角乃至全国会展经济的商务中心。会展商务是会展产业链条的中枢,未来的会展业不是规模的竞争,而是会展商务的竞争。

二是面向长三角的国际高端商业中心。改变商业作为配套的思路,把高端消费作为拉动虹桥中心的一个重要增长极,使之提升主体功能行列,这也是实现CAZ目标的重要功能措施。把虹桥中心建设成为面向长三角的国际高端商业中心。

三是面向长三角的国际商务中心。虹桥中心具有独特的涉外机构、国际机构、涉外居住等资源,还有上海外贸学院、东华大学等资源,还有长三角商务人才需求的腹地支撑。因此,发展国际商务培训服务产业是虹桥中心今后的一个重点现代服务业。

四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在发展商品外贸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外贸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服务贸易。重点把专业服务、采购物流、信息、商贸、文化科技等作为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使之成为上海市西部城区的重要的国际服务贸易中心区。

规模策略:提升存量,拓展增量,聚集规模

虹桥中心属于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区,不属于新区模式的商务区建设。因此,需要相对提高开发强度,降低改造成本。建议虹桥中心开发强度CBHI选取1.5左右为宜,商务建筑面积规模为472.5万m2,新增244.5万m2。CBII选取70%左右为宜,则建筑总面积约675万m2,新增197万m2。

综合国内外案例分析比较,并结合虹桥中心的现状分析、未来功能目标定位,虹桥中心商务办公建筑面积宜达到250万M2。约占总商务面积的52.9%,总建筑面积的37%。

文化策略:挖掘历史潜质、营造海派文化氛围。

从历史中追溯文脉,从现代中提炼精髓,以多元的国际文化为主导元素,融合国内文化,使之成为上海国际性大都市的国际文化先导区。积极发扬开拓创新领航的“虹桥人”精神文化。拉动文化链条的形成发育和文化产业的聚集开发。同时,需要从硬件设施建设上重视视觉文化点缀,主要是文化设施、建筑文化的建设和城市魅力空间的再现。

产业策略:四大主导产业体系的建设

虹桥商务商贸中心将综合发展四大主导产业:会展业、贸易业、高端商业、现代商务业(专业服务业、文化教育业、信息服务业等)。其它配套相关产业有金融业、房地产业、物流业、酒店宾馆餐饮业、居民社区服务业等。

会展业重在转型升级,塑造精品。引进会展业的跨国公司,推进会展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会展培训产业,打造会展人才基地。推进精品会展,塑造会展品牌。

贸易业重在扩大规模,多元发展。积极扩大采购货物贸易发展规模,打造采购贸易中心。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推进新兴贸易产业成长。

高端商业重在引进巨头,提高品质。引进跨国商业集团,经营高端零售商业,打造高端商业聚集区。发展高端商业空间品质,譬如商业文化品质、生态景观品质、商业街等,打造精品高端商业圈。

现代商务业重在抓住机遇,强势推进。继续强势引进地区性跨国公司总部,或者跨国公司的采购总部、研发总部、管理总部、投资总部。提高经济商务楼宇建设品质。出台鼓励现代商务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优惠产业政策。

空间策略:构筑活力结构与脊梁

空间目标:集聚活力的公共开敞空间结构。空间策略的核心是要构筑一个能够集聚活力的公共开敞空间结构。它有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活力脊梁、活力场所、活力网络三大组成部分。活力场所:聚焦地铁站区域的开发带动。活力场所包括天山路和娄山关路交接区域,以及包

括虹桥中心绿地在内的虹桥路古北地区,这两处地区分别紧邻地铁换乘地区,同时也是以商务开发为主导的中心区域和周边地块的交汇点,是能够提供很好人气的地方。

活力脊梁:空间打造的重点。活力脊梁指的是沿娄山关路的活力脊梁。它是连接南北两端轨道交通站点和区域东西发展廊道的重要轴线,同时也是未来地区商务活动空间拓展的重要轴线。相应的改造措施包括:(1)建立若干节点广场;(2)改造人行道;(3)鼓励立体化开发。

活力网络:构建有组织的公共性的步行网络。形成涵盖整个规划区域的有组织的公共性的步行网络,联系地块内各个富有特色的节点,鼓励沿步行网路的建筑首层界面的功能复合,建立有顶棚覆盖的步行内街,增加公共艺术小品,加强重点区域地面铺装和夜间照明设计等。交通策略:鼓励公交发展,疏导小汽车出行。

预测商务区的就业人口将达到20万人,也就是说在早晚高峰通勤时间要有20万的通勤人流进入,同时还有约10万左右的居住人流出去,因此保障高峰时段的交通出行是关键。为此提出的交通组织的原则是要鼓励公共交通出行,也要积极地疏导小汽车的出行。作为大运量交通的工具的轨道交通就是关键。应尽可能地围绕地铁站进行高强度的开发,而不在是现在围绕延安路高架周边的开发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