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思考题(有部分答桉)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思考题(有部分答桉)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思考题(有部分答桉)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思考题(有部分答桉)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化”的含义是( D )

A.人的品德

B.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文明

C.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

D.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2.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出现“文化”一词的是( A )

A.《说苑》

B.《论语》

C.《易》

D.《荀子》

3.“文化”中的“文”,在古代汉语中的本义是( B )

A.品德、修养

B.花纹

C.文治教化

D.人文,即社会现象和规律

4.“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A)A.《易·贲卦》 B.《荀子》 C.《论语》 D.《诗经》

5.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叫做(B)

A.文化事象

B.文化现象

C.文化思潮

D.文化内涵

6.我们平时经常讲“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均是针对所指称事物的人文精神属性而言的这一般被称为(D)

A.文化产品

B.文化现象

C.文化事象

D.文化内涵

7.中国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形成于(B)A.魏晋 B.隋唐 C.宋元 D.明清8.位于阴山以南的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是(D)

A.山西高原

B.秦岭山脉

C.汾河谷地

D.河套地区

9.古希腊文明的经济发展主要归功于( B )A.农业 B.海上贸易 C.牧业 D.渔业10.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其中底层文化是指(B)

A.精英文化

B.民间文化

C.大众文化

D.市民文化

11.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其地形呈阶梯状分布,总体来看,地势的走向是(A)

A.西高东低

B.东高西低

C.北高南低

D.南高北低

12.吐蕃开始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在(D)A.唐朝 B.汉朝 C.宋朝 D.南北朝13.在中国境内,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地势最高的高原是(B)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帕米尔高原

14.云贵高原崇山峻岭,地势复杂,古代在此地区杂居的人是(B )A.东夷 B.西南夷 C.南蛮 D.西羌15.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属于(A)

A.温带季风性气候

B.热带雨林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沙漠性气候

16.在历史上,最早提出把整个中国的疆域分为“九州”的说法出现在(B )

A.《国语》

B.《尚书》

C.《山海经》

D.《史记》

17.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B)中国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竺可桢将此期称为

A.温暖期

B.方志时期

C.寒冷期

D.仪器观测时期

18.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是(C )

A.太行山

B.河西走廊

C.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处

D.秦岭山脉的缺口处

19.公元前770年率众东迁,开始了东周时代的君主是(C)

A.周幽王

B.周宣王

C.周平王

D.周公旦

20.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文化中心的诸侯国是(C)

A.秦国

B.楚国

C.齐国

D.赵国

21.于1553年以晒晾贡物为名,赖占了澳门的是( C )

A.荷兰人

B.西班牙人

C.葡萄牙人

D.英国人

22.东汉时期出使西域的使者是(D)

A.张骞

B.司马迁

C.唐蒙

D.班超

23.根据《史记》记载,五帝中进行了深刻的宗教革命的是()

A.黄帝

B.炎帝

C.高辛

D.尧

24.下列比较重视史学的学派是( B )A.桐城派 B.浙东学派 C.皖派 D.吴学

25.提出人应该从“修身”开始,最终要“治国”、“平天下”的典籍是(C)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26.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B)A.磨制石器的使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农业的出现 D.陶器的制造27.氏族制度形成于(B)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夏代 D.商代

28.中国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国家夏、商两代建立的地区是( B )

A.长江中下游

B.黄河中下游

C.淮河流域

D.辽河流域

29.“八王之乱”发生在( D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30.在秦国实施变法,最终遭受车裂肢解的法家代表人物是( B )

A.韩非子

B.商鞅

C.吴起

D.管仲

31.道家思想发源于(B)A.楚国 B.秦国 C.鲁国 D.齐国

32.中国文化重心向南迁移最早出现在( A )A.南北朝 B.魏晋 C.秦 D.汉

33.灵渠开凿于(B)A.汉代 B.秦代 C.魏晋时期 D.南北朝时期

34.古代吐蕃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是(D )

A.关中地区

B.云贵高原地区

C.岭南地区

D.青藏高原地区

35.自古就有居“天下大势”之说的省份是(A)A.山西 B.河北 C.陕西 D.甘肃36.下列文化遗址中,属于夏代的是(D)A.仰韶文化 B.红山文化 C.良渚文化 D.二里头文化37.战国时期改革军事制度,实行“胡服骑射”的是(B)A.齐国 B.赵国 C.秦国 D.韩国38.司马迁曾经把楚国一分为三,今徐州以东包括苏州、扬州一带被他称为()

A.西楚

B.东楚

C.南楚

D.北楚

39.提出仁政观点的是( B )A.墨子 B.孟子 C.孔子 D.老子

40.在元代,处于最低等地位的人是(B)A.蒙古人 B.南人 C.色目人 D.汉人

41.郡县制建立于( C )A.西周 B.东周 C.秦朝 D.汉朝

42.《农政全书》的作者是(B)A.宋应星 B.徐光启 C.李时珍 D.王夫之

43.玉米从欧洲传入我国是在(C)A.宋代 B.元末 C.明末 D.清末

44.著名的“七国之乱”发生于(B)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45.提出“尚贤”、“尚同”思想的是(C)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46.最先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人是( C )A.汉武帝 B.曹操 C.曹丕 D.司马迁

47.中国的“家天下”的历史起源于(B)A.尧舜时期 B.夏代 C.商代 D.周代

48.仰韶文化属于(C)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中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49.历史上的“太康失国”发生在(A)A.夏代 B.商代 C.西周 D.东周

50.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包括(C)A.墨家 B.道家 C.佛家 D.法家51.佛教传入中国是在( C )A.秦代 B.西汉初 C.两汉之交 D.唐朝

52.主张“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的名家代表是(C)A.公孙龙 B.老子 C.邓析 D.墨家

53.在汉代的官员选拔方式中,比较重视才能的科目是(B)A.孝廉 B.茂才 C.贤良 D.明经54.丞相的废除发生在(C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55.建立特务机构东厂的是( D )A.刘邦 B.李世民 C.朱元璋 D.朱棣

56.西汉初年文帝、景帝在位之时指导政治实践的思想是( B )

A.儒家思想

B.黄老之学

C.法家思想

D.佛家思想

57.将商朝历史分为前后两期的界限是(B)

A.武丁时期 B.盘庚迁都 C.武王伐纣 D.平王迁都

58.中医“四诊”中最重要的方法是(D)A.望 B.问 C.闻 D.切

59.儒家的思想核心是(B)A.礼 B.仁 C.孝 D.兼爱

60.商代达到鼎盛时期是在( C )A.汤 B.盘庚 C.武丁 D.纣

61.商代自武丁以后,在宗教崇拜占据了主要位置的神灵是(A )A.祖先神 B.自然神 C.图腾 D.天地神62.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的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C)

A.仁

B.兼爱

C.逍遥

D.生生

63.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思想得到归纳和整理是在( A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64.中华民族的基干生成的时期是( B )A.商朝 B.西周 C.东周 D.秦朝

65.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发生在(C)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66.在明代,对儒家心学理论贡献最大的是(B)A.朱熹 B.王阳明C.宋应星 D.张仲景

67.我国南北方生产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共同点是(D)A.耕作方式 B.作物类型 C.水利灌溉 D.二十四节气文化68.我国南方的农耕文化属于(A)A.稻作型 B.麦黍型 C.林业型 D.牧业型

69.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是(A)A.西周 B.东周 C.秦朝 D.西汉70.君主专制最早出现在(C)A.春秋 B.战国 C.秦代 D.汉代

71.将法、术、势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法家集大成人物的是(C)A.商鞅 B.孔子 C.韩非 D.吴起72.祭祀大地的时间是在(D)A.春分 B.立春 C.冬至 D.夏至

73.我国出现农耕业的萌芽的时期是(A)A.仰韶文化时期 B.龙山文化时期 C.尧舜时期 D.夏代74.中国农耕生产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的是在(D)A.新石器时代 B.黄帝时期 C.尧舜时期 D.夏商时期75.汉代重在考察德行的察举科目是(B)A.贤良文学 B.孝廉 C.秀才 D.明法

76.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初见规模的农业定居场所的文化遗址是(B)

A.仰韶文化

B.龙山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屈家岭文化

77.“本草”一词最早出现在(C)A.西周 B.春秋 C.西汉 D.唐朝

78.中国最早出现专卖店是在(B)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79.砖最早出现在(D)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秦代

80.农业社会的定居生活使得社会的经济形态成为(B)

A.采食经济

B.产食经济

C.游牧经济

D.渔猎经济

81.祭礼天帝的时间是(C)A.春分 B.立夏 C.冬至 D.夏至

82.我国古代法律的定罪是根据( B )A.犯罪轻重 B.等级 C.财产 D.犯罪事实

83.中国古代最早制订出测岁的纪年法、纪季法、纪旬法、纪日法和记时法是在(B)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汉代

84.秦代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是( A )A.关中地区 B.岭南地区 C.华北地区 D.江淮地区

85.中国第一个农业盛世是( D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汉代

86.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B)

A.《四民月令》

B.《淮南子》

C.《四时篡要》

D.《开元占经》

87.我国古代法律的中心任务是( A )A.刑事制裁 B.民事诉讼 C.维护正义 D.保护民权

88.秦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政治统治,在全国推行直属中央管辖的(B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采邑制

D.宗法制

89.我国古代引礼注法的运动过程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一过程完成的标志是(B)

A.《唐律》

B.《唐律疏议》

C.《大清律例》

D.《九章律》

90.我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曾经是法家学说支配的,后来被儒学思想所代替是在(B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91.隋唐时期,为了限制相权,中央官制采取(A)A.三省六部制 B.三公九卿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92.在宗法制度下,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D)A.家庭 B.村庄 C.部落 D.宗族93.我国古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高基层组织形式是(A)A.什伍里甲制 B.户籍管理制 C.连坐制 D.察举制

94.汉代的选官制度是( C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世卿世禄制

95.考选官员制度开创于( C )A.周代 B.春秋战国 C.汉代 D.隋代

96.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B )A.科学研究 B.预卜祸福 C.行政决策 D.制定历法

97.元朝初年王应麟编写的儿童识字教材是(C )A.《百家姓》 B.《千字文》 C.《急就章》 D.《三字经》98.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是在(B)A.汉代 B.曹魏时期 C.晋代 D.南北朝

99.孔子“仁”的核心是(A)A.爱人 B.兼爱 C .无差等之爱 D.孝悌

100.提出“一分为二”观点的是( D )A.张载 B.孔子 C.老子 D.朱熹

101.我国科举制的雏形是(C)A.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世卿世禄制

102.我国傣族地区信奉的佛教是(B )A.大乘佛教 B.小乘佛教 C.原始佛教 D.密教

103.中国历史上建构成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是()A.周文王 B.老子 C.孔子 D.孟子104.中国历史上,完成对天上最高权威神“上帝”的创造的历史时期是()

A.夏代

B.商代

C.西周

D.春秋

105.东汉时期倡导道教于鹤鸣山,被尊为“五斗米道”领袖的是(B)

A.老子

B.张道陵

C.张三丰

D.张角

106.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A)A.《诗经》 B.《楚辞》 C.《古诗十九首》 D.《花间集》107.我国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C)A.《唐律》 B.《唐律疏议》 C.《大清律例》 D.《九章律》108.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是(B)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精神文化

D.器物文化

109.在历史上享有“佛画之祖”美誉的是(C)A.吴道子 B.顾恺之 C.曹不兰 D.阎立本

110.礼最初来自于(A)A.习俗 B.祭祀 C.宗教 D.法律

111.汉语中的“胡同”来源于(D)A.维吾尔语 B.藏语 C.布努语 D.蒙古语

112.文化的载体是(A)A.语言 B.文字 C.媒体 D.信息

113.“三纲”一词最早出现于(C)A.《论语》 B.《孟子》 C.《春秋繁露》 D.《道德经》114.在中国哲学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A)A.天人合一 B.天人交胜 C.天人之分 D.天人相分115.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B)A.和谐 B.中庸 C.通变 D.致用

116.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C)A.真人 B.君子 C.圣贤 D.佛陀

117.普通话的标准音依据是(A)A.北京方言 B.山东方言 C.河北方言 D.河南方言

118.社会政治、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和使用起着直接的影响,其中受影响最明显的是()

A.语音

B.语法

C.词汇

D.声调

119.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A. 林业 B. 牧业 C. 农耕 D. 渔业

120.郡县制最早出现在(D)A.商代 B.西周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代

121.在西周的社会政治秩序中,首要的政治原则是(A)A.亲亲 B.尊尊 C.敬德 D.保民

122.“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这句话出自()A.《论语》 B.《老子》 C.《孟子》 D.《易》123.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修建于(B)A.西汉 B.东汉 C.南北朝 D.唐代

124.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是(B)A.华严宗 B.禅宗 C.天台宗 D.净土宗

125.《百家姓》出现于(C)A.汉朝 B.南北朝 C.宋朝 D.元朝

126.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是在()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27.汉字的基础构件数量多,有(B)A.100多个 B.300多个 C.400多个 D.500多个

128.我国民族众多,有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有(D)A.56种 B.60种 C.70种 D.80种129.明清之际的东西文化交流中止于()A.顺治朝 B.康熙朝 C.雍正朝 D.乾隆朝

130.中国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见诸史籍的开始于( A )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汉代

131.《庄子》归纳的思维方法是()A.通变 B.观复 C.天衍、谢施 D.中庸

132.最早对五行理论做出比较系统叙述的是()A.《论语》 B.《尚书》 C.《春秋》 D.《国语》133.明清时期共同语被称为(D)A.雅语 B.通话 C.天下通话 D.官话

134.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是(B)A.孔子 B.张载 C.朱熹 D.孟子

135.佛教传入中国达到鼎盛时期是(C)A.两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136.全盘西化论的核心内容是(B)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现代化等于西方化

C.中国文化复兴等于儒学现代化

D.古为今用137.汉代共同语被称为(B)A.雅语 B.通语 C.天下通语 D.官语

138.《太极图说》的作者是(A)A.周敦颐 B.张载 C.朱熹 D.程颐

139.全盘西化的观念出现于(D)

A.辛亥革命时期

B.戊戌变法变法时期

C.洋务运动时期

D.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

140.“全盘西化”一词出自(B)A.鲁迅 B.胡适 C.李大钊 D.陈独秀

14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A)A.儒家文化 B.法家文化 C.道家文化 D.佛家文化142.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流开端于(C)A.14世纪末叶 B.15世纪末叶 C.16世纪末叶 D.17世纪末叶143.提出“天人交胜”观点的是(B)A.柳宗元 B.刘禹锡 C.荀子 D.朱熹

144.《老子》归纳的思维方法是()A.通变 B.观复 C.天衍 D.中庸

145.最早传入我国的佛经是(C)A.《华严经》 B.《阿含经》 C.《四十二章经》 D.《法华经》146.东汉末年以张角为首领的是( A )A.太平道 B.道教 C.正一道 D.白莲教

147.世界新型文明的主要潮流是(D)

A.西方文化独尊

B.东方文化独尊

C.儒学现代复兴

D.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对话,综合创新148.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中国制度文化主要是(B)

A.等级制度

B.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

C.官员考核制度

D.世袭制度

149.1949年以后,现代新儒学的中心在(D)

A.中国大陆

B.东南亚

C.日本

D.港台和海外

150.在文化建设中,邓小平在80年代提出了(A)

A.“三个面向”重要思想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要思想

C.“三个有利于”重要思想

D.“生产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

二、填空题

1、法家文化源于_________。三晋

2、陶器的烧制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手工业是_________。青铜器制造

3、划分国别文化的社会依据是_________。国家

4、我国的第一代王朝是_________。夏

5、儒家的思想核心是_________。仁

6、我国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__________。《大清律例》

7、七国之乱发生的朝代在_________。汉

9、科举制度的创立始于_________。隋朝

10、最早提出“天人合一”的专有名称的是_________。宋代的张载

11、提出“天人交胜”观点的是______。刘禹锡

12、儒家对教育提出的最高目标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______。止于至善

13、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______。以木结构为主15、在两汉选官的察举制中,注重德行的科目是______。孝廉

17、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等对待,其中一等人是______。蒙古人

19.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是__________。武则天

20.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__________。

21.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是__________。老子

23.我国发明的最初的指南针——司南最早是在__________时期。战国

24.在元代,处于最低等地位的人是__________。南人25.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__________。毕昇

26.传说中的财神是指__________。赵公明

27.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__________。火药

28.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__________。《神农百草经》

29.我国古代第一个全国性的公开选拔人才的诏令的下达者是__________。

30.四书是指《论语》、《孟子》、《中庸》和__________。《大学》

31.我国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朝代是__________。32.发明造纸术的是__________。蔡伦

33.“皇帝”一词最早用于__________。

34.科举考试创立时在位的皇帝是__________。

35.中国古代整个教育程序的起点是__________。格物36.中国第一个农业盛世的朝代是__________。

37.中国的三大悼亡节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清明39.隋唐时期,为了限制相权,中央官制采用__________。40.周代的“三公”指的是太师、太傅和__________。太保41.道教尊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__________。太上老君42.中国最早的国家法律是__________。商朝的《汤刑》43.《千金药方》、《千金翼方》的作者是__________。孙思邈

44.我国古代的成人礼一般称为__________。冠礼45.《窦娥冤》的作者是__________。关汉卿

46.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是__________。词

47.古代汉字正字的总结之作是__________。《康熙字典》48.孟子认为,统治者追求的最高目标应该是__________。49.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____。《诗经》50.汉字有悠久的历史,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文字是__________。甲骨文

51.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国家和地区有韩国、新加坡、台湾和__________。香港

52.元代初年王应麟编写的儿童识字教材是__________。《三子经》

53.我国民族众多,除汉族外,少数民族的个数是__________。55个

54.唐代以后通行的文字是__________。楷书

55.《离骚》的作者是__________。屈原

56.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___。儒家思想57.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是__________。

58.《说文解字》的作者是__________。许慎

59.《牡丹亭》的作者是__________。

60.最早传入中国的佛经是__________。《四十二章经》61、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是_________。文化事象

62中国地势总的走向是_________。西高东低

63、中国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竺可桢称之为_________。方志时期

64、灵渠开凿的朝代是_________。秦汉

65、道家思想发源于_________。南66、元代地位最低的人是_________。南人

67、提出仁政观点的是_________。孟子

68、司马迁把楚国一分为三,现代苏州、扬州一带属于_________。东楚

69、提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著作是《_________》。大学

70、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_________。西晋

71、中国家天下起源于_________。夏代

72、七国之乱发生的朝代在_________。汉

73、太康失国发生的朝代——。夏

74、庄子哲学的最高表现_________。逍遥

75、君主专制制度最早出现在_________。周

76、我国南北方生产文化最重要的共同点是_________。二十四节气文化

77、“本草”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_________。西汉

78、中国最早出现的专卖店的朝代是_________。唐

79、汉代主要考察德行的科目是_________。孝廉

80、砖在我国最早出现的时代是_________。战国

81、现存第一部完整纪录的二十四季节的文献是《_________》。淮南子

82、元朝初期王应麟编的儿童识字的教材的名称为《》。三字经

83、《太极图说》的作者是——。周敦颐

84、在宗法制度下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宗族

85、我国古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高基层组织形式_________。什伍里甲制度

86、胡同来源于_________语。蒙古语

87、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_________。中庸

91、汉武帝时期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_________。董仲舒

92、火药发明的时间在_________。唐朝

93、我国最早药物学专著是《_________》。神农百草经

94、最初的指南针司南产生在_________时期。战国时期

95、历史上“党锢之祸”发生的时期是_________。东汉97、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称为__________。文化传统

98、上层文化传承的媒体是_________。文字典籍

99、中国历史上鲜卑、金人、契丹、满族等都发源于_________。东北平原

100、素有“荔枝之乡”美称的是_________。福州10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是__________。

102.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指__________。文化现象

103.自古就有居“天下形势”之说的省份是__________。山西

104.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出现“文化”一词的著作是__________。《说苑·指武》

105.文化的“文”,在古代汉语里本义是__________。106.狭义文化又称__________。人文文化

107.青藏高原因为距离印度比较近,所以这里盛行的宗教是__________。佛教

108.在中国境内,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地势最高的高原是__________。青藏高原

109.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不违天时”的重要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__________。孟子110.在秦国实施变法、最终遭受车裂肢解之祸的法家人物是__________。商鞅

111.古代巴比伦文明的发祥地是底格里斯河和__________流域。幼发拉底

112.儒家思想发源于齐国和__________。鲁国

113.儒家的创始人是__________。孔子

114.历史上,文明古国一般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中国文化发祥的流域是__________。黄河流域

三、名词解释

1.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2.地域文化3.文化现象4.传统文化5.重本抑末

6.分封制7.天人合一8.科举制9.社稷10.三省六部制11.王安石变法12.五伦13.六书14.行会15.普通话16.历法17.对偶

18.避讳19.茂才20.五服21.知行合一22.诗言志23.观物比德24.中和25.一条鞭法26.四谛27.汉赋28.兼爱29.义利之辩30.现代新儒学31.整体思维32.永嘉之乱33.君主专制制度34.国别文化35.府兵制36.辩证思维37.文化事象38.血缘九族制39.类比思维40.圣贤41.人生礼俗42.文化传统43.重农主义44.宗法制45.因材施教46.两税法47.君主专制制度48.国别文化49.分封制50.人生礼俗

四、简答题

1.简述中国古代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P30

a 土地的开垦

b 水利的兴修

c 运河的开凿

2.简述狭义文化应把握的三个要点。P5

A 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

B 关注的是经历史传承累计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C 更注重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简述广义文化应把握的三个要点。P5

A 是与人类及人类创造活动相联系的,以人为中心

B 是一个历史概念、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C 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4.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P16

5.简述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P47 6.简述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P46

7.简述中国文化所以能形成统一文化,而不是各民族文化简单相加的原因。

8.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大势。P63

A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

B 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的出现

C 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立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

9.简述构成中国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P23

A 自然环境

B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C 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显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D 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区域的文化特

色。

10.简述地理环境在人类文化发展当中的作用。

11.简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

12.简述中国饮食的文化观念。P132

A 民本思想

B 节约粮食

C 人格教育

D 食疗观

13.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14.简述我国民族商业的文化特点。

15.简述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P113

A 统筹水土利用规划

B 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

C “荒政”思想

D 人力胜天说

16.简述我国的农业生产经济与文化的特征。P124

A 天时、地利、人和的重农经验

B 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

C 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17.简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P179

A 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B 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

C 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18.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情况。

19.简述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20.简述我国传统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P117

市、墟、集、会

21.简述与前代选官制度相比较,科举制的特点。P172

A 士人自由报名考试、应考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

B 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

C 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2.简述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貌影响的主要表现。P173

A 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

B 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23.简述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P257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4.简述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

25.简述汉字的特点。P294

A 就文字的表意方式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

B 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

C 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26.简述汉语的特点。P293

A 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性变化,借助于虚词和词序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

B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

C 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27.简述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P168

A “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

B 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

C 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28.简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P225

A “天人合一”——宋代张载提出

B “天人交胜”——唐代刘禹锡提出

C “天人之分”——战国时代荀子提出

29.简述对后来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原始宗教。30.简述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P282

A 中和之美

B 尚意追求

C 尊崇自然

31.简述我国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P187

A 传统礼俗的等差性

B 传统礼俗的调和性

C 传统礼俗的规范性

32.简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总要求。

33.简述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所做的贡献。34.简述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特点。

35.简述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P313

A 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B 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

C 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

36.简述汉语的四声。P294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37、简述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38、简述避讳的主要方式。P301

A 通过字形避讳的有缺笔、拆字、删字等

B 通过字义进行避讳的,指用同义、近义字代讳字

C 通过字音进行避讳、指通过同音字、近音字代讳字

39、简述礼与俗的区别。

40、简述中国科举制的特点。

41、家族共同体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42、简述文化政策对于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作用。

43、简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P274

A 追求神似、注重意境

B 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

C 与诗、书、印密切配合

44、简述区域文化的构成要素。

45、简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

46、简述传统识字读物的特点。P314

A 知名的知识分子很重视教材的编写工作

B 儿童教材流行的时间长、范围广

C 注意初学儿童的特点、把识字内容编成韵语,便于记诵

47、简述我国古代市商的经营的方式。P117

A 农商兼营

B 行商经营

C 坐商经营

48、试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P255

A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B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C 主张德育与智育相结合

4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大势。

50、简述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P34

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

51、简述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P236

A 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B 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52、简述中国古代“礼”的主要内涵。

53、简述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类型。

54、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

55、简述中国建筑的特点。P275

A 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B 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

C 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五、论述题

1.论述“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2.论述中国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3.论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

4.论述明清时期中央集权是如何进一步加强的。6.论述我国古代教育的主要教学思想。

7.论述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局限。

8、试述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9.论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10.试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11.论述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12.论述西周建立分封制的意义。13.试述我国四大发明的民族贡献。

14.清朝文化高压下的学术状况。

15.试述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三种思潮

16.中国传统艺术的致用精神。

17.试述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19.元朝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0.试析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21.试述《礼记·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的目标和步骤。22.论述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

23、试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24、试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5、试析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

一.简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1)伦理中心 (2)中庸务实 (3)人文传统 (4)尊君重民 (5)延绵韧性 2.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1)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2)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3)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4)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5)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 3.春秋时期私学兴起的意义和影响: (1)“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表明文化教育不再为少数所垄断; (2)使学术下移,促使政与教的分离,官与师的离,从而使教育成为一门专业; (3)为教育的发展、教育对象的扩大,社会进步创造了条件。 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1)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选举和“禅让” (2)夏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 (3)春秋战国时期的“选贤任能” (4)两汉时期的察举和征辟 5.农业自然经济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强化了人们重土、思乡的情感,培养了封闭、保守、不思开拓进取的文化心态。(2)培养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精神。 (3)造就了中国人的务实精神和民本主义传统。 (4)形成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6.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首先,中国史学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本内容之一。 其次,我国古代史著数量相当可观,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系统而完整的记载。 最后,中国古代史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历史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7.简述唐代文化的特征? 第一,唐代文化具有开放性。它不断地吸纳其他民族、其他地区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毫无保留地输出去,对周边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唐代文化具有兼容性。在唐代文化的各个层面,深深打上了外来文化的烙印:舞蹈、审美观、思想文化方面等 第三,唐代文化具有典范性。1、对当时周边地区而言,唐代文化成为别国竟相效仿的样本2、唐代文化对后世的垂范作用。 制度文化:三省六部制、史官制度、科举制度 思想文化:宗教、书画、哲学思潮 8.简述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特征? 1、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2、“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思考题(有部分答桉)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化”的含义是( D ) A.人的品德 B.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文明 C.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 D.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2.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出现“文化”一词的是( A ) A.《说苑》 B.《论语》 C.《易》 D.《荀子》 3.“文化”中的“文”,在古代汉语中的本义是( B ) A.品德、修养 B.花纹 C.文治教化 D.人文,即社会现象和规律 4.“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A)A.《易·贲卦》 B.《荀子》 C.《论语》 D.《诗经》 5.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叫做(B) A.文化事象 B.文化现象 C.文化思潮 D.文化内涵 6.我们平时经常讲“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均是针对所指称事物的人文精神属性而言的这一般被称为(D) A.文化产品 B.文化现象 C.文化事象 D.文化内涵 7.中国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形成于(B)A.魏晋 B.隋唐 C.宋元 D.明清8.位于阴山以南的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是(D) A.山西高原 B.秦岭山脉 C.汾河谷地 D.河套地区 9.古希腊文明的经济发展主要归功于( B )A.农业 B.海上贸易 C.牧业 D.渔业10.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其中底层文化是指(B) A.精英文化 B.民间文化 C.大众文化 D.市民文化 11.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其地形呈阶梯状分布,总体来看,地势的走向是(A) A.西高东低 B.东高西低 C.北高南低 D.南高北低 12.吐蕃开始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在(D)A.唐朝 B.汉朝 C.宋朝 D.南北朝13.在中国境内,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地势最高的高原是(B)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帕米尔高原 14.云贵高原崇山峻岭,地势复杂,古代在此地区杂居的人是(B )A.东夷 B.西南夷 C.南蛮 D.西羌15.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属于(A) A.温带季风性气候 B.热带雨林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沙漠性气候 16.在历史上,最早提出把整个中国的疆域分为“九州”的说法出现在(B ) A.《国语》 B.《尚书》 C.《山海经》 D.《史记》 17.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B)中国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竺可桢将此期称为 A.温暖期 B.方志时期 C.寒冷期 D.仪器观测时期 18.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是(C ) A.太行山 B.河西走廊 C.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处 D.秦岭山脉的缺口处 19.公元前770年率众东迁,开始了东周时代的君主是(C) A.周幽王 B.周宣王 C.周平王 D.周公旦 20.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文化中心的诸侯国是(C) A.秦国 B.楚国 C.齐国 D.赵国 21.于1553年以晒晾贡物为名,赖占了澳门的是( C ) A.荷兰人 B.西班牙人 C.葡萄牙人 D.英国人 22.东汉时期出使西域的使者是(D) A.张骞 B.司马迁 C.唐蒙 D.班超 23.根据《史记》记载,五帝中进行了深刻的宗教革命的是()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 国 文 化 概 论 (习题) ————张令牌 中国文化概 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郡县帝最终得以确立时在位的皇帝是(B )

A.汉景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文帝 2.尧舜时期的都城建立在(A ) A.汾河谷地B.河套地区C.江淮地区D.胶东平原 3.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是在(C ) A.宋朝B.元朝C.清朝后期D.明朝前期 4.唐代被称为世界文化融会场和集散地的是(C ) A.洛阳B.上海C.长安D.开封 5.唐宋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状元乡”、“秀才县”,主要是由于(A )A.典范人物的影响B.自然环境的影响 C.地理条件的影响D.区域意识的影响 6.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能走牛车的路称为(B ) A.径B.畛C.涂D.道 7.京剧脸谱的不同颜色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表示鲁莽豪爽的是(C)A.红色B.白色C.黑色D.紫色 8.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的是( C ) A.浙东学派B.桐城学派C.乾嘉学派D.扬州学派 9.制成最初的指南针——司南的朝代是( A ) A.战国B.东汉C.北宋D.南宋 10.司马迁把现在徐州以东包括苏州、扬州一带称为( C ) A.南楚B.北楚C.东楚D.北楚 11.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避讳之风起源于( D ) A.南朝B.秦朝C.唐朝D.周朝 12.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伶人行的祖师是( A ) A.唐明皇B.秦始皇C.嫘祖D.杨贵妃 13.在中国历史上,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当属( C ) A.秦始皇B.汉武帝C.朱元璋D.乾隆 1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后,剪辫子、穿中山装的服饰标志属于( B )A.阶层标志B.政治标志C.职业标志D.信仰标志 15.在我国庆贺婴儿“满月”礼这天,主持“去胎发”仪式的是( C )A.爷爷B.爸爸C.舅父D.族长 16.全盘西化的提出者是( D ) A.李大钊B.郭沫若C.贺麟D.胡适 17.唐代以后通行的文字字体是( B ) A.行书B.楷书C.隶书D.草书 18.我国古代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称为( A ) A.黄道B.红道C.紫道D.白道 19.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是( C ) A.《针灸甲乙经》B.《千金要方》C.《神农本草经》D.《千金翼方》20.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其中地位最低下的是( D )A.蒙古人B.色目人C.汉人D.南人 21.民间人士对中国烹饪地方差异概括正确的是( A ) A.南甜、北咸、东辣、西酸B.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C.南咸、北甜、东辣、西酸D.南辣、北咸、东甜、西酸 22.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是( B )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 1.试论述中国科举制度。 ①历史发展:起始于隋,唐代发展,宋代完善,明清达到顶峰后走向衰败。1905年清末新②政被废除。 ③考试内容:隋唐主要考进士明经。宋代主考经义策论。明清主考八股文。 ④考试目的:通过科举选拔政治人才 ⑤考试类别:1.童生试 2.乡试3.会试4.殿试 ⑥科举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⑦科举利弊:利:使社会中的平民知识者开始有了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和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社会荣耀的出路,这样,不但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人敬慕知识和人才,也使得国家的管理开始进入了有序和知识化时代,中国的教育也因此而得到了刺激大发展。 弊:由于宗法教育,也就是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科举考试有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对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和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是不利的。八股取士也严重压抑了思想自由。 2.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主要作用:①商品交流: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②文化交流: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 ③宗教交流:唐朝(7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西方传教士像东汉初期,佛教自于闻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 3.试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功能。 ①民族凝聚功能: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础,也是它的思想核心。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 ②精神激励功能:“以人为本”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着人们自觉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③整合创新功能:整合不同价值,使其在中华一体的文化格局中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有所开拓创新。 4.试论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①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 ②以人为本: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2014年4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进犯,在一些边塞处广种 A.杨树B.柳树 C.榆树D.松树 2.敬顺昊天的宗教的现实功用是 A.尧舜禅让B.和合五教 C.绝地天通D.敬授民时 3.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 A.八王之乱B.董卓之乱 C.永嘉之乱D.安史之乱 4.《神灭论》的作者是 A.萧子显B.陶弘景 C.慧琳D.范缜 5.1291年到达泉州的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名为 A.利玛窦B.鄂多立克 C.马可波罗D.孟德高维诺 6.元朝称汉族读书人为

A.书生B.学士 C.儒士D.儒生 7.徐光启的名作是 A.《本草纲目》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D.《授时通考》 8.清朝的税制改革为 A.募役法B.初税亩 C.租庸调法D.摊丁人亩 9.乾嘉学派的创始人是 A.黄宗羲B.顾炎武 C.王夫之D.雎景臣 lO.不属于 ...行旅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的是 A.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B.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 C.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D.迁徙定居的习俗传承 11.不属于 ...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的是 A.生产互助 B.生活互助 C.民主自治D.进香朝拜 l2.“闰月”的概念源自 A.回历B.泰历 C.藏历D.阴阳合历 13.造纸术在公元8世纪传到 A.东南亚国家B.中东阿拉伯国家 C.欧洲D.美洲 14.不属于 ...传统社会礼与俗关系的是 A.礼从宜,使从俗B.因俗制礼 C.齐之以礼D.化民成俗 15.不属于 ...《周礼》列入吉礼祭祀的是 A.天神祭祀B.皇族祭祀 C.地祗祭祀D.人鬼祭祀 16.冠礼的年龄一般在 A.16岁B.17岁 C.18岁D.19岁 17.孔子研究的“六经”变成“五经”是因为《乐》的失传.表明失去文化特征中文化的 A.事象B.事类 C.产物D.载体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重点(全面)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 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 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 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 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 史称“永嘉之乱”。 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 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 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 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如触摸某寺庙 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 完备。 15.分封制:是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简言之就是分地以封诸侯。国王将土地分封给 诸侯,诸侯将所得的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产活动。 16.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 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其重要原则,就是重视心理动机的判定。以善恶动机论罪,为人们的主观臆断打开了方便之门。 17.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 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18.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19.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20.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其含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二.选择题知识点。 1.文化的界定。文:①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②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③ 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④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化”的本义是改易。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史上最全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 心、、、、 、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 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 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 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 B.兵家 C.道家 D.墨家名家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 B.《官场现形记》 C.《红楼梦》 D.《初刻拍案惊奇》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中国文化概论(定稿)期末复习资料

一、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区别及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二、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另一方面又造成法律意识淡薄。 三、“百家争鸣”及其影响。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史学教育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百家争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所推崇的传统文化就是百家争鸣的思想精华。秦朝所采用的治国思想是法家的思想,从汉朝开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后各朝都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法家、儒家都是百家中的大家。百家争鸣为各朝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各种治国思想,也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可以说,百家争鸣的精华部分的组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源泉。百家争鸣的影响一直贯穿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虽然自汉开始,儒家正统。此后历代都以儒为主流。但是,百家争鸣的思想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融合进儒家的思想当中去了。儒家思想随着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不断完善自身的特点。为了符合统治者的治国需要,儒家思想必须不断的补充新的内容,而这些部分绝大多是从百家争鸣的精华中取得。可以说,儒家的思想是百家争鸣的一个浓缩。综上所述,百家争鸣自出现的时代起一直到现在,其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可见,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中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 四、儒学的发展、演变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演变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重要奠基人;荀子继承儒家思想,同时杂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集合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集合及答案 课程代码: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文化”一词中,“文”的本义是() A.文学B.错画 C.文章D.图画 2.价值观、审美观属于() A.文化思潮B.文化产品 C.文化政策D.文化观念 3.在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这个寒暖交错期中,西周前期为() A.寒冷期B.干旱期 C.温暖期D.寒暖交错期 4.我国夏、商、周三代“诸侯”众多。这些所谓的“诸侯”实际上都是大大小小的() A.方国首领B.部落族长 C.村落首领D.封国首领 5.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 A.北移B.东移 C.南移D.西移 6.《五帝本纪》载于() A.《史记》B.《汉书》 C.《后汉书》D.《三国志》 7.儒家的思想核心是() A.“义”B.“礼” C.“仁”D.“信” 8.名家又称刑名家,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 A.子产B.邓析 C.公孙龙D.惠施 9.下列选项中,反映唐代农政思想的文献是() A.《四民月令》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D.《开元占经》 10.神话传说认为,桑蚕业起源于() A.神农B.嫘祖 第 1 页

C.伏羲D.后稷 11.下列各项中,对“朔”的解释正确的是() A.日、月经度相同的时刻B.日、月黄道经度相同的时刻 C.日、月黄道纬度相同的时刻D.日、月纬度相同的时刻 12.我国针灸学的第一部专著《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A.皇甫谧B.王叔和 C.孙思邈D.李时珍 13.下列有关制度文化的正确说法是() A.它是人们创制出来的一种无序化体系 B.它在文化体系中稳定性不强 C.它不具有协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社会关系的效用 D.它是保障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传统力量 14.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将郡县制度推向全国的是() A.西周B.东周 C.秦朝D.汉朝 15.“天下一家,何非君土;中外之财,皆陛下府库”一语反映的是皇帝的()A.行政权B.财经权 C.司法权D.军事权 16.五服制度中最重的丧服是() A.齐衰B.缌麻 C.大功D.斩衰 17.思维模式、哲学观念、宗教信仰等属于() A.物质文化B.生产生活文化 C.精神文化D.制度文化 18.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类比思维模式的是()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C.“上下与天地同流。” D.“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19.下列有关“中庸之道”的正确说法是() A.“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 B.“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C.“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 2 页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简答论述题专题复习 1.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⑴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⑵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的观念 ⑶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2.简述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项成就 答: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三项: 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国的地理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 3.区域文化是由哪些因素共同构成的? 答:⑴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 ⑵地域文化创造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⑶第三方面的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 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⑷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文化特色。这是区域文 化形成的第四方面的因素。 4.请说出“清初三先生”的姓名及其主要的著作 答:清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王夫之的主要著作为:《船山遗书》 顾炎武的主要著作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落》 黄宗羲的主要著作为:《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原君》 5.简要说明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 答:一,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传统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 三,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

6.简述中国建筑的特点 答:⑴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⑵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 ⑶中国建筑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 的思想观念。 7.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答: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8.简述中国古代教育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①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 ②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从古到今一直深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 ③学思结合 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学思结合的原则也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 ④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9.简述汉代察举制与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区别 答: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由察举而来的士人,没有落选的忧虑,对策、射策考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士族通过把持察举的方式,从而维持了士族的政治特权。 10.简述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答:科举考试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点: 第一,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 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农耕和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优势 万里长城----------防御心态 四夷如同一家,是中国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血缘融和史的整体趋势农业居于主导地位,工商业处于补充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的钳制与束缚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

宗法制度完整的系统: 产生:商代后期 西周建立以后,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西周宗法制的创立者是周公 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 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完整意义的宗法制度开始崩溃,但在政治领域中仍保留较大的影响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经济基础稳固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对人身控制严密 分封制的出发点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宗庙祭祀制度的影响:形成“礼乐文化”,维护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宗庙祭祀制度是为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三皇:伏羲、神农、燧人 文化集团:华夏、苗蛮、东夷 殷商文化的特点:游耕文化,甲骨文、尊神重鬼 周人的文化维新: 宗法制度的建立、制礼作乐 从武帝时代到西汉末,居于官学正统地位的是;今文经学 玄学:有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周易》、《庄子》、《老子》是其经典著作。玄学的兴起,对魏晋化思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现实意义乃是对魏晋人所亟亟追求的理想人格作理论上的建构。玄学促进了魏晋人放任、率真、豁达的理想人格的构建。

中国文化概论测试题

《中国文化概论》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50小题、150个填空、共15分) 1、我国古史传说的三大氏族部落首领是黄帝、和。中华民族是由古代的族 演变而来的。 2、“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的基本含义是,广义文化包 括,狭义文化是指。 3、“天人感应”理论的建立者是,而最先提出“天人合一”这一成语的则是北宋学 者。 4、中国古代哲学在两汉和隋唐的表现形态分别是和。 5、魏晋“玄学”的主要经典是“三玄”,包括、和。 6、痛斥宋儒“存天理灭人欲”是“以理杀人”的清代学者是。 7、《史记》开创了中国史学体例,班固《汉书》开创了中国史学体例。 8、唐以来的学者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 9、唐代杜佑编著的开创了我国体史书的先河。 10、我国典志体史书名著“三通”包括、、。 11、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的史家“三长”是、、。 12、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通史,清代章学诚的史学理论名著是。 13、“二十四史”是清代时期颁布的官方史。 14、我国阴历中协调回归年和朔望月的方法是,一般为19年闰。 15、我国古代的记时器有和,一昼夜分为时辰,其中“子时”相当于 现代时间的点钟。 16、我国古代最早的政区是,宋代的二级政区有、和,明代全国划分 为两京省,清初安徽与江苏同为省,苏皖分省是六年。 17、我国最早的文字文,是刻在上的。我国文字以为标志, 划分为古文字与今文字两大阶段。 18、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宋徽宗所创立的书体是。 19、秦汉时期图书的制作材料是,唐代图书的装帧形式为式。明代编辑的大 型类书是。 20、宋代最流行的图书装帧形式为装,明代最著名的私家藏书楼是。 21、《四库全书》共七部,其中“内廷四阁”是、、、。 “江南三阁”是、、。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时间是() A. 战国 B. 唐代 C. 北宋 D. 明代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2题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 A. 戴震 B. 魏源 C. 顾炎武 D. 俞樾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3题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 A. 日坛 B. 月坛 C. 天坛 D. 地坛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4题《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A. 吴道子 B. 米芾 C. 赵孟 D. 张择端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5题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是() A. 张衡 B. 沈括 C. 葛洪 D. 王桢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1分 第6题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农耕业萌芽是在() A. 河姆渡文化时期 B. 屈家岭文化时期 C. 仰韶文化时期 D. 龙山文化时期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7题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利他观念和公益精神的形成是在() A. 原始公有制时期 B. 家族宗亲制时期 C. 中央集权制时期 D. 奴隶制时期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8题东晋以后,佛教涅学的代表人物是() A. 道安 B. 慧远 C. 道生 D. 僧肇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9题我国火药的发明最迟是在()。 A. 唐代 B. 北宋 C. 南宋 D. 元代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10题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是() A. 道家学说 B. 魏晋玄学 C. 宋明理学 D. 阴阳五行说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1题在我国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最早做出不懈努力的人是() A. 唐尧 B. 虞舜 C. 夏禹 D. 商汤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2题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后来人们称这个地区的文化为() A. 敦煌文化 B. 张掖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 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 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 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 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 史称“永嘉之乱”。 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 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 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 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如触摸某寺庙 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 完备。 15.分封制:是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简言之就是分地以封诸侯。国王将土地分封给 诸侯,诸侯将所得的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产活动。 16.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 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其重要原则,就是重视心理动机的判定。以善恶动机论罪,为人们的主观臆断打开了方便之门。 17.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 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18.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19.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20.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其含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二.选择题知识点。 1.文化的界定。文:①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②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③ 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④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化”的本义是改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