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二)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二)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二)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二)

第10课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的建立(25——220年)

1、王莽篡汉

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9——23年),西汉灭亡

2、绿林、赤眉起义

A原因:为缓解社会矛盾(土地兼并、贫富悬殊、流民奴婢),王莽“托古改制”(沿用西周法制、脱离实际改革),但不合时宜,引发更大的混乱。

B结果:在绿林军、赤眉军打击下,新朝覆灭

3、刘秀建立东汉25年

(1)刘秀反新:刘秀以“复高祖之业”为号召,后来加入绿林军。

(2)刘秀建立东汉:25年,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5——220),刘秀就是光武帝

联系罗马由共和国变为帝国,27年,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

4、光武以“柔道”治天下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异同?

同: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都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异: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建设,重视文化教育等;休养生息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补充:豪强地主的发展历程

战国以来,地主阶级除去经营土地(兼并)以外,要想加速上升,必须采取其他途径:一种是做官致富,一种是经商放债,一种是暴力掠夺。由此而发家致富的人统称为豪强。一郡,甚至一乡、一里都有大小豪强。地方豪强势力膨胀,有碍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法家主张打击豪强)所以秦、西汉两朝都曾经迁徙天下富豪到京城,削弱他们对地方的控制。

豪强地主,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以经营土地为主,在朝廷有官爵,称为“上层豪强”;一类以经营工商业为主,兼营土地,被称为“下层豪强”。秦、汉都不允许下层豪强作官,在社会上也不被人尊重(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重农抑商)。

武帝以后,豪强势力一直增长,西汉末年,朝廷对他们完全丧失了控制能力王莽代汉后,想用改制的办法削弱部分豪强(主要是下层豪强)的财富,结果失败。

刘秀称帝,主要依靠豪强地主的支持。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的势力增长起来。不过光武帝凭借着自己的权力和农民战争对豪强的打击,部分地恢复了对豪强地主的管束。

到东汉后期,封建王朝的权力完全被豪强地主集团的代表所操纵。

二、东汉豪强地主——大一统帝国体制下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关系

1、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原因:

A直接原因: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东汉后期皇权衰落

B深层原因:

1)刘秀本身是豪强地主,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势力建立

2)刘秀以“柔道”治天下,与豪强贵族妥协,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3)西汉初“无为而治”政策使得豪族势力膨胀壮大,后来也没有有效解决,成为东汉豪强的基础。

4)东汉豪强地主形成一套扩充势力的方法,如修建城堡、组建家兵、专攻儒家经典、控制舆论,与朝中外戚、宦官、士大夫勾结,实力日趋膨胀。

2 、东汉豪强地主特点(即豪强地主势力膨胀表现)

1)经济上:建立财力雄厚、自给自足的大庄园

2)军事上:修建城堡,组建私人武装“家兵”、“部曲”,用以看家护院,称雄一方。

3)政治上:把持地方或中央政权。有些名门望族(凭借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成为官宦世家,甚至连续在朝中位居高官。

4)文化上:(一些名门望族)精通儒学,占据文化优势;

5)社会舆论控制上:把持地方舆论,使家族声名远扬。(为通过察举、征辟方式入选官吏创造条件)

东汉后期士大夫中出现不少累世专攻一经的家族,他们的子弟有数百人甚至数千人,通过经学入仕,形成累世公卿的家族。

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影响

1)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

2)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威胁国家统一、威胁皇帝和中央集权)3)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分裂的社会根源。

4)与外戚等联合,导致东汉末年政局混乱,走向衰落。

3、东汉豪强地主的大庄园

(1)大庄园建立方式:通过土地兼并

(2)东汉豪强地主大庄园的特点:

1)自给自足,财力雄厚——农林牧副渔各业都有

2)生产者——驱使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

3)规模大——大地产经营,“连栋数百,膏田满野”

4)拥有私人武装部曲、家兵看家护院,称雄一方。

田庄是一种合经济关系与血缘关系为一体的社会组织,家族间既剥削又团结互助材料:

“命女工趣织布,典馈酿春酒。地气上腾,土长冒橛,陈根可拔,急强土黑垆之田,可种瓜。大小葱、蒜、苜宽厚及杂蒜,强种蓼,可菹芋,可作诸酱、肉酱、清酱。正月自朔暨晦,可移诸树竹、漆、桐、梓、松、柏、杂木。唯有果实者,及望而止。过十五日,则果少实。正月尽二月,可种春麦、豆,可剥树枝。自正月以终季夏,不可伐木必生蠹虫。”

“是月也,冬谷或尽,椹麦未熟,乃顺阳布德,振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无或蕴财,忍人之穷;无或利名,罄家继富;度入为出,处厥中焉蚕晨尚闲,可利沟渎,葺治墙屋,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是月尽夏至,暖气

将盛,日烈 燥,利用漆油,作诸煎药。”

——《四民月令》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注:“徒,众也;附,亲也。”------《后汉书·仲长统传》

试比较西欧庄园同中国东汉豪强庄园的异同

同:

1)经济上,无论中国还是西欧的庄园都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生产各种农副产品,几乎是闭门成市,有很强的独立性。

2)军事上,都有修建城堡,有独立的武装,用以看家护院,称雄一方。

3)政治上,在地方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在下面有部分依附民,西欧的是农奴,中国的是佃家或田客。

异:

第一:欧洲中世纪的庄园是国王把土地赏赐与分封给臣下形成的,是封建领主制;中国的田庄是由土地兼并与皇帝的赏赐,是封建地主制。

第二:欧洲中世纪的庄园不能买卖,而且实行长子继承制,且比较稳定;中国的田庄可以买卖,而且实行分子继承制,有的田庄经数代后便被分割,不稳定。第三:欧洲中世纪的庄园独立性强,庄园主在自己的庄园有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如同一个独立王国;而中国的田庄主在自己的田庄内没有这些权力,这些权力由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一行使。

第四:欧洲中世纪的庄园实行农奴制,农奴除耕种自己的份地外向领主提供劳役地租,而且农奴的身份世代相袭,所以依附关系很强;中国的田庄实行租佃制,他们有较多的人身自由。

5 东汉皇权衰落,走向衰败的原因(表现)

(1)地方: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刘秀以柔道治天下,与豪强地主妥协,社会问题未解决)

(2)中央朝廷:外戚、宦官、士大夫等相互角逐,中央政权衰微混乱,政治黑暗。

(3)黄巾起义严重削弱了东汉政权

(4)军阀混战:各地豪强起兵镇压黄巾起义之后,彼此争权夺利,形成军阀混战,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第11课割据与分立

一、汉末的军阀混战

董卓入京:废少帝、立献帝,专擅朝政。以袁绍为盟主,“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并。”至199年,主要军阀有袁绍(占青、冀、幽、并四州)、曹操(豫、兖二州、)孙策(据江东)、刘表(占荆州)、刘璋(据益州)、韩遂与马腾(占有凉州)、公孙度(盘踞辽东)等。)

军阀混战的影响

社会经济遭受极大破坏。洛阳、长安都化为废墟;

曹操在《蒿里行》中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首诗被称为汉末实录)。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在《七哀史》中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二、政治格局——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股力量的形成:混战之中,中原地区的曹操脱颖而出:(原因)①政治优势:196年,他将汉献帝迎至许县(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②经济优势:同时,努力发展辖区经济(军屯和民屯),③人才优势:广招天下真才实学之士,实力迅速增强。④军事优势:随后,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基本统一北方。

2、南方势力发展之刘备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有名的“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得力助手。刘备采用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3、南方发展势力之孙权

孙权则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占有长江下游地区,在周瑜、鲁肃等人的辅佐下,巩固地盘,稳步发展。

三股力量的较量:208年,赤壁之战中,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孙刘联军,运用火攻,大获全胜。赤壁之战后,刘备进占四川,孙权进一步扩展了东南的辖区。

4、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史称“孙吴”。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

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客观条件:

地理上:蜀有剑阁、三峡之险;吴有长江天堑。

经济上:蜀有天府;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之经济也足以立国。

主观条件:三大集团的领袖、谋臣、武将在水平上势均力敌,并有自己的人才群体。孙刘联盟,攻虽不足,守则有余。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当时各方实力趋于均衡的结果,就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豪强势力发展的结果。

(三国鼎立的评价))①三分天下是各方势力趋于均衡的结果,在一段时间中形成了比较稳定而有序的状态。②与先前的八方割据、连年混战相较,鼎峙的局面毕竟对社会的安定、经济的恢复、人民的安居乐业更有利一些。③这一平衡不会永远维持,某方因各种有利因素而获得长足发展后,均势就会被打破,新的统一趋势随之出现,其后的三国归晋即体现了这一趋势。

三、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夏、商、周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地区是中国最早的经济重心。

第一、自然条件的优势。黄河流域地区植被茂盛,地势平坦,土质疏松,便于农耕。

第二、生产技术的优势。春秋战国以后,铁农具、牛耕技术在中原广泛推广,尤其西汉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使得黄河流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与水平始终高于其他地方。

第三、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北方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主要生产部门的产量与

质量名列前茅。

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

汉末战乱集中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南移,不仅使南方地旷人稀、劳动力匮乏的状况有所改变,而且使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各方大力推动各业生产,促使地方经济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1、曹魏经济的发展

曹魏占据北方,当时北方是经济的重心

曹魏的广泛屯田(民屯和军屯),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使曹魏成为三国当中实力最强的,为后来三国归晋提供了经济基础。

2、诸葛亮治蜀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领导下兴修水利、大力屯田,发展农业,还发展织锦等手工业。诸葛亮改善与南中八郡少数民族的关系,他七擒七纵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任用少数民族的首领为官,鼓励少数民族人民发展经济,加强了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

3、孙吴江南经济的开发

孙吴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速了平原沃野的开发,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了控制长江天险和适应水上交通的发展,吴国大力发展造船事业,所造的船只最大的有20多丈。船队到过辽东,也到过夷洲,即今台湾。吴建都建业,它是历史上最早建都今南京的朝代。水稻、纺织、冶炼、瓷器、造船发展。

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一、朝代的更迭

秦—西汉—新—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

东魏—北齐

十六国—北魏(439--531)(北朝439—581)

西晋(304—439)西魏—北周—隋

(256—316)

东晋—宋—齐—梁—陈(南朝420—528)

(317—420)

五胡:匈奴、羯、鲜卑、氐、羌

二、南方经济的开发

1、背景:

生产技术:南迁农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劳动力: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南方山区少数民族出居平原,为江南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社会环境: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自然条件:江南地区雨水充足,气侯温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农业经济区

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北方作物的引进

2、表现

丝织、冶铸、造船等手工行业发达

出现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有所发展

圩田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

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三、民族关系上——民族大融合

1、民族融合的方式

1)自下而上因经济文化互动而实现的融合(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于中原地区,民间频繁的接触和交流)

2)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行的融合(胡族君主的身体力行)

表现:经济上鼓励农耕;政治上采用汉制;文化上研习汉籍、提倡儒学

典型:北魏孝文帝改革

冯太后改革:政治上集权中央、方三长制、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治贪赃的规定、经济上均田制

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禁鲜卑语,通过汉语;禁胡服,通过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仿汉族体制定官制和律令;促进胡汉通婚;尊孔,实行礼制

作用: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融合的特点: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影响:缩小民族差异,为再次全国一统奠定基础,充实并传承中华文化

三长制——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户制,保证国家收入和对人民的有效控制,加强地方管理。

孝文帝迁都

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一、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隋朝:581年 杨坚 长安

589年灭陈统一全国

唐朝:618年 李渊 长安

2、承上启下的隋唐政治新格局

1、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唐朝进一步发展)

(1)三省与六部

(2)三省六部制度的运行

(3)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处所

(4)三省六部制的实质: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

①集体宰相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互相牵制:避免专权和独裁

③分工明确:政令贯彻效率高

2、科举制

(1)背景:

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从推荐为主到考试为主

(2)创立:隋期创立,经唐朝逐渐健全

(3)定义: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

(4)常设科目:明经、进士

(5)科举制的影响

①政治:用人之权收归中央,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②社会:改变选举权被地方世族门阀把持的局面,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③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隋唐政治制度总结汉魏以来君权与相权争夺、内朝与外朝制约的成果,在中

央正式形成三省六部制。

其基本精神是提高皇权,裁抑与分割相权,以加强君主帝制的中央集权。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请根据材料在图表上标出三省和

政事堂的职权。

宰相集体议事处 审核

执行 国务院 草诏 政事堂 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皇帝(敕)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吏部:考试铨选;户部:户籍财政;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兵籍军令;刑部:司法刑狱;工部:工程营造

政令下达程序

上下隶属关系

简单地说,即中书舍人根据皇帝的意思结合中书省宰相的意思草拟诏书,然后交给皇帝画“敕”,再交门下省审议,通过后再交尚书省执行。如果门下省的人不同意,给事中可以封驳,即注上自己的反对意见,这道诏书就不具备效力,必须返回中书省重拟,即便是皇帝画敕也无用。由于这种封驳可能会造成政务的耽误,后来中书省与门下省常常合并办公,合称中书门下,议事地点叫政事堂。

根据隋唐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分析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变化:一是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分夺了原来宰相的权利,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加强了皇权。二是三省权责分明,各有所司,既可分工合作,使政令更为合理适切,又可互相制衡,防止大臣独断独行。三是六部的设立使各部门事务的管理更加具体和明确,故而一直延之于清代。

与秦汉相比,隋唐中央政权机构的建制有哪些新特点?

特点作用

1、集体宰相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分工明确政令贯彻效率高

3、互相牵制避免专权和独裁

影响:①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②加强了皇权,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凡被加以特定官衔而能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成为宰相,致使宰相人数多至一二十人。

与秦汉相比,隋唐中央政权机构建置的新特点

(1)隋唐三省六部制以部门的明确分工代替秦汉三公九卿制的个人分权。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政令的贯彻和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

(2)从秦汉的丞相为百官之长发展为唐朝政事堂宰相集体议事,三省互相牵制,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3)秦汉时皇权独裁,隋唐时三省六部制度严格执行时,皇权也会受到一定限制。

4.科举制

【材料】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贺新郎》:

人生七十古来稀,新科进士娶成女。要问新郎年几何,五十年前二十一。

【提问】回顾我国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背景:秦汉(察举制以品德准,举荐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宗) 隋

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完善:

扩充国学规模

唐太宗 严格考试制度

关键人物 武则天 创设武举、殿试

唐玄宗 殿试诗赋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分常科和制举两

种,常科每年举行,制举则根据需要临时举行。 同时,门荫入仕(官二代)和

杂色入流(唐代官员九品之内为流内,九品之外的官为流外,所谓入流就是指由低级的公务员正式进入官员行列)也是唐代重要的入仕途径。

考试内容:

明经:①帖经,就是主考官任择经书中一页,遮盖全文,仅留一行,再裁纸

为帖,盖上三、五字,令考生念出或写出这三、五字。

②墨义,就是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考生用经书原文回答。

进士:③策论,就是按策问临场撰文回答问题。这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考

法。④诗赋,即令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赋。唐自开耀元年后,规

定进士科必须试杂文二篇(一诗一赋),然后试策。

(一),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创立和发展的原因:①根本上是北魏以来经济和

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②士族地主日益腐朽没落、不学无术,但仍然垄断着仕途,

且有很强的割据一方的政治经济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封建国家的巩固

稳定。

(二),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1)积极方面

1、政治:用人之权收归中央,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常 科 秀 才 明 经 进 士 明 法 明 书 明 算

2、社会:改变选举权被地方世族门阀把持的局面,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3、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2)消极作用和影响——明清时,渐趋没落,严重阻碍了人才的选拔。

史料: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卷一

科举制虽然维护封建统治,但到明清时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使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致力于四书五经,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扼杀其进取精神;

科举制下,入仕的“天下俊才”也逐渐蜕化为顺从效忠皇帝的奴才;

不讲求经世致用的科举考试也阻碍了科技的进步,使中国近代自然科技人才短缺,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练习与测评 2

为什么说科举制的实行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隋唐科举制的实行相对秦汉以来的察举制和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而言是一次重大变革。

从形式上看,隋唐之前是以推荐为主,隋唐以后是以考试为主。

从内容上看,隋唐之前是以门第出身、名望德才为主,隋唐以后是以真才实学为主。

从作用上看,隋唐之前有才学的庶族地主多遭排斥,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隋唐以后科举入仕的办法使大量天下俊才成为“天子门生”,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也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因此,隋唐科举制的实行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练习与测评3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一)立法权力:(二)行政权力;(三)司法权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以暴虐的方式对他们行使这些法律。----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哪个时期的制度?制度的具体名称是什么?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各自拥有什么权力?

(2)哪个国家的政体是材料二的典型反映?政体名称是什么?总统、国会、联邦法院各自拥有什么权力?

(3)根据材料三的叙述,对比上述两种政治制度下权力动作的模式,你有何认识?【答案】

(1)隋唐。三省六部制。权力:中书省掌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政令;尚书省负责招执行政令

(2)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或总统制。权力:总统享有行政权;国会享有立法权;联邦法院享有司法权

(3)认识:此问学生可以自我发挥,有两个观点要反映出来:中国容易形成专制统治;美国有利于分权制衡,政治相对民主。

第14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1、唐太宗是由政变上台的君主,公元626年,当时是唐高祖次子的秦王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然后迫使父皇让位于他。

2、上台后的唐太宗虚怀若谷,勇于纳谏,最有有名的就是他同魏征的故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魏征言事不停,太宗把玩的小鸟被闷死在怀中)

3、唐太宗还是一个善于处理民族关系的政治家。他嫁女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增进了汉蕃两族的友谊。对其它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他常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由于他的仁德和武功,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

评价: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地主阶级中少有的英主,尽管他由政变上台。皇位得之不正,但登位后,励精图治,虚怀若谷,勇于纳谏,知人善任,关心民间疾苦,并以开阔的胸襟对待周边少数民族,取得了良好的治绩,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晚年的太宗有大兴土木的弊病,同时好贪边功,数次出兵高丽,都无功而返,使得国力耗损不少。这些都使他前期的治绩暗淡不少。

4、太宗去世后,其子高宗李治即位,但大权落入了其皇后武则天手中,高宗去世后,武则天正式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统治者:唐太宗李世民

客观原因:隋亡的教训,社会经济凋敝,

人口锐减;隋唐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制度上的

保障

贞观之治主观原因:唐太宗本人阅历丰富,吸取隋亡(627—629)的教训,及时的调整政策

盛世兴起

政治:疏缓刑罚、宽政安民;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经济: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民族关系:加强边防,平息边患;改善关系,加强

交流

统治者:武则天,称帝建周

武则天的

盛世发展

武则天的政绩: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统治者:李隆基

客观:唐前期经过百余年的发展,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主观:唐明皇唐太宗、武则天的业

绩,做到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开元盛世

(713—741)

盛世顶峰

法制建设:废止严刑酷法,实行宽简;用慎刑罚

唐玄宗的功绩:

政治上:选贤任能,刷新政治

经济上:重视生产

如何看待历史上的盛世?

盛世现象在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其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相对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族和睦,文化昌明等。

盛世的出现是有其原因的:如农民战争的打击,使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就在于此);

最高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注意加强民族关系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十五课中外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的全盛

丝绸之路

背景开通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范围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

景况这条陆路通道持续兴旺,对东西间的商品贸易、政治来往、文化交流

起了重要作用。

全盛条件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西域都护府),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理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

概况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西域及大食(唐代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波斯、天竺住过的商贾、僧侣和使节络绎不绝、往来于途。

擅长经商。长期操纵丝绸之路上的转运贸易,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对中国商品的输出,外域宗教、历法、音乐、舞蹈的传入,起了重要作用。

“昭武九姓”康、安、曹、石、米、史、何等

输出丝绸、纸张、瓷器,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

输入

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南亚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至唐代形成多个佛教宗派。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当时进入中国文化系统的外域文化以中亚、西亚、南亚为

三大支,但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广阔得多,可以说中国文化以

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长安地

丝绸之路的东端,东西方交通的枢纽;各国人士东来西往的必

经之地,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汇合。唐都。不仅是全国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盛况城内寓居和滞留的各类外域人士,数量众多。长安有东市、西市两个商业区,西市周围聚居着大批西域胡商,在波斯人开的酒肆中,常见胡姬当垆沽酒、招徕客人的情景,极为繁华。

东亚文化圈

唐朝与东邻朝鲜,日本的关系体现:一、两国都向常年向唐朝派出使节,留学生,双方的交往密切;二、两国在制度文明如科举制,律令,政治架构方面都以唐朝为学习的典范;三、两国的科技文化方面,如天文、历算、医学等方面都深受唐朝的影响;四、两国在城市建设,官民的生活习惯等方面也都受唐朝影响,至今犹存。(鉴真东渡)

第十六课灿烂的文学艺术

诗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诗佛”王维;白居易(日本人很喜欢)

书法:欧阳询《九成宫醴铭》;颜真卿《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

绘画:“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周昉《簪花仕女图》;

至此,中国传统绘画以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画科为主的格局基本成型。

高考现代文阅读小说

贾汪中学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教学案(小说) 学法导航 一、小说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07海南调研题《界河》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广东卷模拟一(贾平凹)〈羊事〉。《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的悲剧性结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再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如《柳毅传》。 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如果去掉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如: 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到:“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分析:“书法家”在省略号中结束全篇,但是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了当今官场的一些丑陋现象。它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上海高考散文阅读复习

二模考试之后的冲刺阶段,高三语文阅读如何组织有效复习,是目前高三考生及教师思考的问题焦点。按上海语文高考试卷体例结构的六大版块,再做一次梳理与强化,是常见的比较踏实有效的做法。本文试就阅读版块中的现代文(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考点,做些复习提要。 先看看近三年高考“现代文(二)”的选文类型与基本题型: 从汇总表中不难看出,上海高考现代文(二)——文学作品阅读题已形成两个明显的固化范式: 1.分值加大,反映了对考生人文情怀的引导与关注。对文学鉴赏能力的测量加大权重,有利于整体提升考生的语文素养与气度,对中学语文课加强文学阅读教育具有指导性意义。

2.考点丰富、灵活,涉及面广,全面考察文本解读能力:选材立意、写作内容、思想主旨、感情基调、组织线索、结构思路、艺术手法、语言风格、修辞效果、词语品味、景物描写…… 这里特别提醒:要注意一道多项选择题(6选2),选择肢考点自由无拘,完全看文本材料特质,适合考什么就出什么考题;而且分值大(6分),是阅读题中分值最高的小题。 例如,2012年高考现代文(二)第9题: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①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第②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第③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 D.第④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E.第⑩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 F.第(15)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参考答案:C F) 这6项选择肢涉及的考点: A项考点:品析句子表达作用。文章开篇紧扣题目说“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简洁,突出记忆中的核心印象——“骆驼队”。 B项考点:理解描写用意。第②段用拉骆驼者的忙碌,比较突出驼群的“沉默”(温顺性格)。 C项考点:品析词语的表达作用。第3段中“拉骆驼的”所说的实际上否定了“我”的猜想,用“但是”表示前后有转折关系,并非表“强调”。因此C选项错误。 D项考点:动作细节描写的效果分析。这一串动词用在高大的骆驼身上,突出了温顺特点。 E项考点:理解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互变换及其表达效果。间接引用又叫“原意引用”,不仅可以使行文有变化,有时还可以简洁文字,使表达更具概括性。 F项考点:整体把握语段内容与感情。第15段虽然描写了天气变暖后骆驼毛皮“太不整齐”的样子,但从“我真想”的善良愿望、骆驼“轻松的步伐”、铃铛“更清脆”等鲜明情感的词语中可以看出,“我”爱骆驼的感情没什么变化,因此F项判断不当。

历年高考数学真题精选48 线性相关

历年高考数学真题精选(按考点分类) 专题48 线性规划(学生版)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2009?海南)对变量x 、y 有观测数据(i x ,)(1i y i =,2,?,10),得散点图1;对变量u ,v 有观测数据(i u ,)(1i v i =,2,?,10),得散点图2.由这两个散点图可以判断 ( ) A .变量x 与y 正相关,u 与v 正相关 B .变量x 与y 正相关,u 与v 负相关 C .变量x 与y 负相关,u 与v 正相关 D .变量x 与y 负相关,u 与v 负相关 2.(2015?湖北)已知变量x 和y 满足关系0.11y x =-+,变量y 与z 正相关,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x 与y 负相关,x 与z 负相关 B .x 与y 正相关,x 与z 正相关 C .x 与y 正相关,x 与z 负相关 D .x 与y 负相关,x 与z 正相关 3.(2017?山东)为了研究某班学生的脚长x (单位:厘米)和身高y (单位:厘米)的关系,从该班随机抽取10名学生,根据测量数据的散点图可以看出y 与x 之间有线性相关关系,设其回归直线方程为???y bx a =+,已知10 1 225i i x ==∑,10 1 1600i i y ==∑,?4b =,该班某学生的脚长为24,据此估计其身高为( ) A .160 B .163 C .166 D .170 4.(2015?福建)为了解某社区居民的家庭年收入与年支出的关系,随机调查了该社区5户家庭,得到如下统计数据表:

根据上表可得回归直线方程???y bx a =+,其中???0.76,b a y bx ==-,据此估计,该社区一户收入为15万元家庭年支出为( ) A .11.4万元 B .11.8万元 C .12.0万元 D .12.2万元 5.(2014?湖北)根据如下样本数据: 得到了回归方程???y bx a =+,则( ) A .?0a >,?0b < B .?0a >,?0b > C .?0a <,?0b < D .?0a <,?0b > 6.(2013?福建)已知x 与y 之间的几组数据如表: 假设根据上表数据所得线性回归直线方程为???y bx a =+,若某同学根据上表中的前两组数据(1,0)和(2,2)求得的直线方程为y b x a ='+',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 .?b b >',?a a >' B .?b b >',?a a <' C .?b b <',?a a >' D .?b b <',?a a <' 7.(2011?江西)为了解儿子身高与其父亲身高的关系,随机抽取5对父子身高数据如下 则y 对x 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 A .1y x =- B .1y x =+ C .1 882 y x =+ D .176y = 8.(2011?陕西)设1(x ,1)y ,2(x ,2)y ,?,(n x ,)n y 是变量x 和y 的n 个样本点,直线l 是由这些样本点通过最小二乘法得到的线性回归直线(如图) ,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二)

第10课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的建立(25——220年) 1、王莽篡汉 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9——23年),西汉灭亡 2、绿林、赤眉起义 A原因:为缓解社会矛盾(土地兼并、贫富悬殊、流民奴婢),王莽“托古改制”(沿用西周法制、脱离实际改革),但不合时宜,引发更大的混乱。 B结果:在绿林军、赤眉军打击下,新朝覆灭 3、刘秀建立东汉25年 (1)刘秀反新:刘秀以“复高祖之业”为号召,后来加入绿林军。 (2)刘秀建立东汉:25年,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5——220),刘秀就是光武帝 联系罗马由共和国变为帝国,27年,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 4、光武以“柔道”治天下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异同? 同: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都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异: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建设,重视文化教育等;休养生息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补充:豪强地主的发展历程 战国以来,地主阶级除去经营土地(兼并)以外,要想加速上升,必须采取其他途径:一种是做官致富,一种是经商放债,一种是暴力掠夺。由此而发家致富的人统称为豪强。一郡,甚至一乡、一里都有大小豪强。地方豪强势力膨胀,有碍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法家主张打击豪强)所以秦、西汉两朝都曾经迁徙天下富豪到京城,削弱他们对地方的控制。 豪强地主,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以经营土地为主,在朝廷有官爵,称为“上层豪强”;一类以经营工商业为主,兼营土地,被称为“下层豪强”。秦、汉都不允许下层豪强作官,在社会上也不被人尊重(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重农抑商)。 武帝以后,豪强势力一直增长,西汉末年,朝廷对他们完全丧失了控制能力王莽代汉后,想用改制的办法削弱部分豪强(主要是下层豪强)的财富,结果失败。 刘秀称帝,主要依靠豪强地主的支持。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的势力增长起来。不过光武帝凭借着自己的权力和农民战争对豪强的打击,部分地恢复了对豪强地主的管束。 到东汉后期,封建王朝的权力完全被豪强地主集团的代表所操纵。

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纲及答题技巧

上海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纲解读 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题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4、欣赏作品的形象,欣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5、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6、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7、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8、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基础知识必备 必备一考场现代文阅读步骤 1、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研究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连锁” 2、品读题目,缘文驰想 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 3、浏览首句,略知梗概 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的思路 4、默读全文,圈点勾画 — 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 5、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 千变万化的题目经过分析整理,可以分为几类;同类题目,答题思路大致相同。 必备二表达技巧分类及应答策略 高考的大学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微型小说。 1、人称表达类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解题的方向。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 2、修辞方法类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问。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新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举如下:比喻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夸张表达感情更强烈;拟人表达亲切,有情趣;对偶整齐,有节奏感;排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设问突出强调。

(完整版)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8 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卷 一积累应用(10 分) 1.填空(5 分) (1)子曰:“君子固穷,。”(《论语·卫灵公》)(1 分)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李清照《》)(2 分)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2 分) 2.按要求选择(5 分) (1)下列选项中,各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老吴七十学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真挚,安然奉教数十年,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的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 分) 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中,,,,,艺术可以保持对 于时代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①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 ②他们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 ③但更为普遍真实的是 ④而是说一种抵抗方式 A、③①④②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二、阅读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16 分) 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 熊秉元 ①十八世起的哲学家休谟说:“理智乃情感之奴。”也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②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是居于支配和奴役的地位, 人的境况,还真是可悲可悯。 ③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都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④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 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 ⑤我们先从简单的例子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处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律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做。 ⑥比较复杂的一种情况是:很多人把气往父母兄弟身上出,对朋友却格外客气有礼,家人似乎比不 上朋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一点就明,还是成本效益的考量:家人被得罪,

高考_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知识归类 Ⅰ农业篇 一、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进步 1、奴隶社会 ⑴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⑵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农具 ⑶春秋晚期铁农具已经广泛使用。 2、封建社会 ⑴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动,石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⑵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⑶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西域开始使用铁器;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犁耕法,赵过发明楼车。 ⑷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⑸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二、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 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对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⑵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⑶北宋: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⑷元朝: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西瓜、茼蒿开始引种。 ⑸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番薯,在清代不断推广中指。明代前期,棉花、苎麻、茶叶、烟草、甘薯、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三、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和大江大河的治理 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 ①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 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②秦: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修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提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 都要通渠灌溉。 ⑤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立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了不少水利工 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⑥五代十国:兴修水利工程,如南丰塘(南唐)、捍海塘(吴越)。 ⑦元:开凿会通河(山东东平到临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 四、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⑵赋税制度 ①初税亩:时间、内容和意义 ②租赋制——编户制度:时间、内容和作用

上海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参考答案

上海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参考答案 高三 2013-10-06 21:44 上海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参考答案 (1)1.①“旅行”,指记者米勒的采访、营救行程。②“坟墓”,柯林斯获救的希望非常渺茫,如同处在坟墓中(或最终还是葬身洞穴); ③记者的采访行程中也时刻经受死亡的威胁,故记者的采访行程就如同“在坟墓中旅行”。 2.(1)柯林斯焦急和渴望生存的心情。(2)我们对柯林斯的安慰和鼓励,给他以温暖和 希望。 3.以记者进出洞穴的艰难险阻,突出施救的困难,反映被困者所经受的痛苦;突出了新闻的真实性,深化了作品的人道主义主题。 4.①本新闻是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实地亲见亲闻的真实报道,它体现了记者对职业操守的恪守。②本报道不仅报道了施救的艰难,更反映了社会对被困者的积极施救,体现了社会对生命的关爱与尊重,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 (2)1.用于制造更强大的传感器和探测器 2.D 3. 在电子计算机中,一个比特用大量电子来代表;而在量子计算机中,只需用一个电子就可以标明一个比特 4.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基本原理的物理学 5.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具体、准确、明白、易懂地说明了事物。 6. 量子力学将为量子计算技术带来更大的进步,如真正安全的密码技术等。(意思对即可) (3)1.①借“三只苹果”的故事,突出乔布斯的人生成就和他对时代的巨大影响。②由“三只苹果”的故事转入作者自己对乔布斯的评价,亲切自然。 2.而乔布斯把苏格拉底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偶像,他与众不同,不畏挫折、屡败屡战,用他的一生诠释了苏格拉底哲学所代表的那种批判、创新、理性、反思的人生态度与精神。 3.①“苹果”诱惑了夏娃,砸醒了牛顿,是智慧的象征。②“苹果”作为公司和品牌名称,与乔布斯的一生紧紧相连。③“握住智慧的‘苹果’”,既是对乔布斯哲学人生的形象概括,也是对本文主旨的形象归纳。 4.①乔布斯的一生证明了苏格拉底对哲学智慧的理解。哲学智慧是对知识的“爱”,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身中发掘的智慧能力。②重大抉择时,不盲从旧规,不取媚大众,走自己的路,做真实的自己。③“记住你即将死去”,

历年全国理科数学高考试题立体几何部分精选(含答案)

(一) 1.在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中,正视图和俯视图如 右图所示,则相应的俯视图可以为 2.已知矩形ABCD的顶点都在半径为4的球O的球面上,且6,23 ==,则棱锥 AB BC -的体积为。 O ABCD 3.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 边形,∠DAB=60°,AB=2AD,PD⊥底面ABCD. (Ⅰ)证明:PA⊥BD; (Ⅱ)若PD=AD,求二面角A-PB-C的余弦值。 : `

} (一) 2.83 3. 解:(Ⅰ)因为60,2DAB AB AD ∠=?=, 由余弦定理得3BD AD = 从而BD 2+AD 2= AB 2,故BD ⊥AD 又PD ⊥底面ABCD ,可得BD ⊥PD 所以BD ⊥平面PAD. 故 PA ⊥BD (Ⅱ)如图,以D 为坐标原点,AD 的长为单位长,射线DA 为x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则 ()1,0,0A ,()03,0B ,,() 1,3,0C -,()0,0,1P 。 (1,3,0),(0,3,1),(1,0,0)AB PB BC =-=-=- < 设平面PAB 的法向量为n=(x ,y ,z ),则0, 0, {n AB n PB ?=?= 即 3030 x y y z -+=-= 因此可取n=(3,1,3) 设平面PBC 的法向量为m ,则 m 0,m 0, { PB BC ?=?= 可取m=(0,-1,3-) 27 cos ,727 m n = =- 故二面角A-PB-C 的余弦值为 27 7 - <

(二) 1. 正方体ABCD-1111A B C D 中,B 1B 与平面AC 1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 23 B 33 C 2 3 D 63 2. 已知圆O 的半径为1,PA 、PB 为该圆的两条切线,A 、B 为俩切点,那么PA PB ?的最小值为 (A) 42-+ (B)32-+ (C) 422-+ (D)322-+ \ 3. 已知在半径为2的球面上有A 、B 、C 、D 四点,若AB=CD=2,则四面体ABCD 的体积的最大值为 (A) 23 (B)43 (C) 23 (D) 83 4. 如图,四棱锥S-ABCD 中,SD ⊥底面ABCD ,AB ⊥⊥(Ⅰ)证明:SE=2EB ; (Ⅱ)求二面角A-DE-C 的大小 . 《

上海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方法

高考散文阅读方法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散文曾多次出现,从长远看,文学作品的考查也当会以散文为主。因此,掌握一些散文的阅读技巧,对广大学生是有好处的。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十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报秋》(1998年,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作者通过玉馨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表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玉馨花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有的:①比喻。如“兽”“鬼”各指什么(《兽·人·鬼》); ②反衬。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象征。如《门》(2001年)中的“门”;⑤排比。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是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2002年),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新课标双曲线历年高考题精选(精)

新课标双曲线历年高考题精选 1.(05上海理5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y=±3x, 它的一个焦点是(10,0, 则双曲线的方 程为———— 2.(07福建理6以双曲线 22 1916x y -=的右焦点为圆心,且与其渐近线相切的圆的方程是 3.(07上海理8以双曲线 15 42 2=-y x 的中心为焦点,且以该双曲线的左焦点为顶点的抛物线方程是 4.(07天津理4设双曲线22 221(0 0x y a b a b -=>>,抛物线 24y x =的准线重合,则此双曲线的方程为( A. 22 11224x y -=

B. 2214896x y -=C.22 2133x y -= D. 22 136 x y -= 5.(04北京春理3双曲线x y 22 49 1-=的渐近线方程是( A. y x =±3 2 B. y x =±23 C. y x =±94 D. y x =±4 9 6.(2009安徽卷理下列曲线中离心率为的是 A .22124x y -= B .22142x y -=

C .22146x y -= D .221 410 x y -=7.(2009宁夏海南卷理双曲线24x -212 y =1的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为( 8.(2009天津卷文设双曲线0,0(122 22>>=-b a b y a x 的虚轴长为2,焦距为32,则双 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9.(2009湖北卷文已知双曲线1412222 222=+=-b y x y x 的准线经过椭圆(b >0的焦点,则 b =( 10. (2008重庆文若双曲线22 21613x y p -=的左焦点在抛物线y 2=2px 的准线上,则p 的值为 (C (A2 (B3 (C4 11.(2008江西文已知双曲线22221(0,0x y a b a b -=>>的两条渐近线方程为3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中国古代史整理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中华文明起源(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 ·夏文化(考古发现与后世文献记载对比互证) ·商朝文化(考古发现、当时文字与后世文献记载多重印证) 史料的分类 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 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2、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 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 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三、其他史料分类 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 (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 (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 (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 时间: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标志:采集、狩猎→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南稻北粟、南北并立) 意义:①第一次经济变革 ②农耕聚落,聚族而居(陕西临潼姜寨)

2020年上海各区高三二模语文汇编(现代文一)

2020年高三二模语文汇编(现代文一) 宝山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现代人与创新人格 刘铁芳 ①创新品质 ....固然是现代人的重要品质,但创新品质就足以成为现代人的核心特征乃至成为现代人的基本标志吗?实际上,所谓现代人并不是对当代社会人的一种简单规定,其含义主要有二,一是从时间观念上看,指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它相对于古代人、近代人;一是从品质来看,指具有现代性品质的人,它相对于传统人。就现代性品质而言,它也不是一个既定的、规范的概念,而是一种生成性、开放性的指向。如果说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基本人格特征是基于封建伦常之上的人格的依附性、非独立性,义务意识,崇尚权威,强调服从,重共性,重守成等,那么,在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向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人格特征乃是人格的独立性,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强调自主判断、自主选择意识,对新事物的开放性,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等。显然,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所涉及的决不仅是社会生活的某个领域、某种知识形态,而是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整体,以创新人格来涵括现代人的基本人格特征是远远不够的。 ②不仅如此,如果说传统社会尚可以概括出某种基本的人格范式,以开放性作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人,恰恰拒绝对人的简单规约。现代人在拥有现代性社会所需的基本品质外,还拥有更广阔的开放的自主发展空间,人们的个性发展不会简单地终止、停留在某种既定的发展被还原成某种简单化的范型。这样,尽管创新可算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品质,但我们却并不可以因之而把现代人规约为以创新为核心的人格标准范型,从而把那些现代社会中创新品质 不够的人统统打入另册 ....。现代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我们在观念中构造出来的抽象的人,而是一个一个的人,创新人格范型不足以涵括现代人的人格范型。 ③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突出创新品质在现代人的个性发展、人格生成中有重要的意义,但创新品质在人的个性发展、整体人格生成中究竟意义如何?创新,中文意为“创造新的,更新”,英语中意指“bring forth new ideas;make innovations”。就创新的基本含义而言,它所指涉的其实只是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中性的、与价值并无直接关涉的 指称,也就是说 ....,创新所直接关注的只是观念和行为的“新”,并不直接指涉观念和行为本 身的价值与意义,简单地说 ..价 ...“为什么”,是.事实而非....,创新所关注的是.“怎么做”,而不是 值。换言之 ....,在个体的人格整体中一定有...,创新本身并不足以确保其自身的价值。由此可见 比创新更基本、也重要的因素,比如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比如社会责任感,比如德性等。创新说到底只是个体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个体人格的基本追求乃是独立性、自主性、完整性、丰富性,创新只是实现个体人格的手段和形式,是个体人格的外化,创新是为个体人格服务的,而不是人格为创新服务,尽管一定的人格基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归根到底创新还是要服务于个体人格的完善,人格永远也不是或者说不应是创新或者别的什么 的手段,人格就是目的。也许 ..,就我们的惯于听从、服从的人格现实而言,强调独立人格比创新人格更有价值。 ④当然,也有人把创新所需要的个体人格特质,诸如开放的心态、批判质疑意识、进取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能力等与创新相关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综合起来称为创新人格。尽管如此,这种看似完整的“创新人格”仍不足以标识完整的个体人格,个体人格中

导数历年高考真题精选及答案

导数历年高考真题精选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2011年高考山东卷文科4)曲线2 11y x =+在点P(1,12)处的切线与y 轴交点的纵坐标是 (A)-9 (B)-3 (C)9 (D)15 2.(2011年高考山东卷文科10)函数2sin 2 x y x = -的图象大致是 3.(2011年高考江西卷文科4)曲线x y e =在点A (0,1)处的切线斜率为( ) A.1 B.2 C.e D. 1e 4.2011年高考浙江卷文科10)设函数()()2 ,,f x ax bx c a b c R =++∈,若1x =-为函数 ()x f x e 的一个极值点,则下列图象不可能为()y f x =的图象是 5.(2011年高考湖南卷文科7)曲线sin 1 sin cos 2 x y x x =-+在点(,0)4M π处的切线的斜率为 ( ) A .1 2 - B .12 C .22- D . 22 6.【2012高考重庆文8】设函数()f x 在R 上可导,其导函数()f x ',且函数()f x 在2 x =-

处取得极小值,则函数()y xf x '=的图象可能是 7.【2012高考浙江文10】设a >0,b >0,e 是自然对数的底数 A. 若e a +2a=e b +3b ,则a >b B. 若e a +2a=e b +3b ,则a <b C. 若e a - 2a=e b -3b ,则a >b D. 若e a -2a=e b -3b ,则a <b 8.【2012高考陕西文9】设函数f (x )= 2 x +lnx 则 ( ) A .x=12为f(x)的极大值点 B .x=1 2 为f(x)的极小值点 C .x=2为 f(x)的极大值点 D .x=2为 f(x)的极小值点 9.【2012高考辽宁文8】函数y= 12 x 2 -㏑x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A )(-1,1] (B )(0,1] (C.)[1,+∞) (D )(0,+∞) 10.【2102高考福建文12】已知f (x )=x 3-6x 2+9x-abc ,a <b <c ,且f (a )=f (b )=f (c )=0.现给出如下结论: ①f (0)f (1)>0;②f (0)f (1)<0;③f (0)f (3)>0;④f (0)f (3)<0. 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12高考辽宁文12】已知P,Q 为抛物线x 2 =2y 上两点,点P,Q 的横坐标分别为4,-2, 过P,Q 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两切线交于点A ,则点A 的纵坐标为 (A) 1 (B) 3 (C) -4 (D) -8 12..(2009年广东卷文)函数x e x x f )3()(-=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 ) A. )2,(-∞ B.(0,3) C.(1,4) D. ),2(+∞ 13.(2009江西卷文)若存在过点(1,0)的直线与曲线3 y x =和215 94 y ax x =+-都相切,则a 等于

2019高考前选择题专练之中国古代史(可编辑修改word版)

【题组24】 名校模拟题之中国古代史 1、据《周礼》记载,大司马的属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ft林川泽之阻”;大司徒的属官土训“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这一记载反映出西周 A.中央集权开始萌芽B.分权制约意识巳经出现 C.国家专营局面形成 D.地图绘制已有相当水平 2.对于秦始皇“焚书”事件,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为“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而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解》中则记述为“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据此可知 A.两种记述因差异过大均不足为信 B.历史记述会因依据不同而相异 C. 各种历史记述都需通过考古实证 D.时间性决定历史记述的真实度 3.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集权政治的趋向B.宗法观念的消亡 C.生产技术的进步D.礼乐制度的完善 4、《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5、白狄鲜虞建立的中ft国处于赵、燕、魏三国之间。在河北平ft中ft 1 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ft王方壶铭文中也说“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由此可知中ft 国文化 A.认为民生是影响统治稳定的关键因素 B.体现了其对华夏先进文化的认同国 C.反映出分封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D.将教化民众作为治国的主要内容好 6、.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 说成为主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交融的加快B.宗法观念的增强 C.变法运动的推动D.自然科学的进步 7、《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 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 C.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 【题组25】 1.图4 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2018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题

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一积累应用10分 1.要求填空。(5分) (1)子日:“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意动林泉,使人心胆战。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老吴七十学绘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诚挚,默默奉献数十年,深受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艺术可以 保持对于时代的必要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 他们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 但更为普遍而真实的是 而是说作为一种抵抗方式 A. B. C. D.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自怒哀乐的经济逻辑熊秉元 十八世起的哲学家休谟说:“理智乃情感之奴。”也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是居于支配和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还真是可悲可悯。 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都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 我们先从简单的例于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处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律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做。 比较复杂的一种情况是:很多人把气往父兄弟身上出,对朋友却格外客气有礼,家人似乎比不上朋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一点就明,还是成本效益的考量:家人被得罪,总还是家人,血总是浓于水;可是朋友被得罪了,可能就不再是朋友了,甚至会变成敌人,因此,无需掰指头加减计就知道,得罪朋友成本高而效益低,得罪家人则不然。万物之灵的人,自然会去彼取此。 可是,另一种情况也屡见不鲜:得罪朋友时,不大会有罪恶感;做了对不起父母的事,负罪感往往很重,这同样不难解释。传统社会里,家庭要发挥生产消费、储蓄保险等功能,家人一起面对自然和社会的考验,一起度过天灾人祸。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紧密,才能同舟共济。使关系紧密,最好在观念上发展出支持伦常结构的对应条件,“父慈子孝”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中国地理》历年高考题精选

《中国地理》历年高考题精选 一、选择题 1、(2004北京)下列几组省区(市)按①-②-③-④排列的是() A. 山东-四川-西藏-江苏 B. 河北-新疆-青海-广东 C. 浙江-辽宁-湖北-北京 D. 安徽-重庆-湖南-河南 2、(1998全国)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有() A.冈底斯山、横断山、大兴安岭 B.天山、秦岭、南岭 C.长白山、太行山、贺兰山 D.喜马拉雅山、祁连山、小兴安岭 (2002上海)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既有自然条件因 素,又有社会经济因素。上海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读“中国东部雨带示 意”图,回答第3、4题。 3、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论,在一般年份, 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 A 4~6月 B 6~7月 C 6~8月 D 5~8月 4、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A 南旱北涝 B 南北皆旱 C 南涝北旱 D 南北皆涝 (2004湖北)下表显示了我国陆路交通的部分数据,据此回答5—7题 注:运距=旅客周转量/客运量 5、2002年我国铁路客运与公路客运相比较() A.铁路客运的平均运距与公路相当B.公路在短途客运方面占有显著优势

C.铁路短途旅客周转量与公路相当D.铁路客运的平均运距相当于公路的3倍 6、1980—2002年间,我国铁路交通() A.在客运中的比重稳步提高B.单位营运里程的客运量呈下降趋势 C.与公路交通相比,客运的平均运距增长较慢D.与公路交通相比,旅客周转量增长较快7、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近年来() A.青藏铁路已全线贯通B.沿海货运港口均已改造为集装箱码头 C.公路的通过能力有了较大提高D.除西藏外,全国省级行政中心均建有航空港 8、(2003江苏高)“五一”、“十一”假期已成为我国国内旅游的黄金周。某些景区面对急剧增多的游客,做出了限制游客人数的规定。其主要目的是(双项选择)() A、保护景区环境 B、限制到达当地的游客数量 C、控制当地的交通流量 D、保障旅游质量 9、(1999上海)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双项选择)() A.冬小麦与春小麦主要产区的分界线 B. 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分布的界线 C.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界线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 10、(2003全国)右表是2001年我国a、b两个省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a、b省区分 A 内蒙古、江苏 B 广西、黑龙江 C 湖北、甘肃 D 河南、新疆 11、(2002上海)下列关于我国农产品生产基地 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糖料作物基地集中在华南地区 B 全国性商品棉基地集中在西北内陆 C 全国性商品粮基地分散在各大农业区 D 饮料作物——茶叶主要产区在南方丘陵山地 12、(2004广东)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分别集中在() A.低纬度季风区;中纬度沿海地区 B.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温带沿海地区 C.低纬度大陆东岸地区;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 D.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及温带季风区 (2004广东)图5为某地区的平面图,图6为图5中河流R的纵剖面图,表2为图5中P地的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降水数据。据此回答13—17题。(以下题目均双项选择) 表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