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手打1-5章

生理学手打1-5章

生理学手打1-5章
生理学手打1-5章

新陈代谢:机体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生物过程。

兴奋性:指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引起机体反应的三条件:刺激强度,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阈值:刚刚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和腺体组织等称为可兴奋组织)

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把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

神经调节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做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属于反应,但反应不一定是反射。反射特点:反应快,精细而准确,作用时间短暂。分条件反射(后天,大脑皮层)和非条件反射(固有,皮层下)

体液调节

某些化学物质(激素什么的)。特点:作用缓慢,广泛,持续时间长。

自身调节

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影响范围比较局限。

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绝大多数负反馈,正反馈(排尿,便,分娩,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

单纯扩散: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膜转运的过程。(物理现象)o2co2nh3n2影响因素:通透性,浓度差。

易化扩散: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过程。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葡萄糖(同名载体)氨基酸(同名载体)特点是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特点:转运速度快,离子选择性,门控性。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而实现逆浓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A TP 泵蛋白,

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 TP进行转运(分同向转运(小肠,肾小管上皮等与钠吸收方向相同)和逆向转运(心肌钠钙交换与钠吸收相反))

钠泵:

本质:由具有ATP酶活性的α亚单位和β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蛋白质。

作用:维持细胞内外钠钾离子浓度差。

意义:钠钾浓度差是细胞内代谢反应如蛋白质合成所必须的。可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是细胞生物电的前提条件。

细胞信号传导

G蛋白耦联受体(第二信使学说);离子通道受体(骨骼兴奋收缩);酶耦联受体(胰岛素的调节)

细胞生物电

静息电位RP: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安静状态下,膜内钾离子浓度略高于细胞外;细胞膜对钾离子通透性升高,导致钾离子外流;当达到电化学平衡时,钾离子停止外流,形成了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

动作电位AP:指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迅速,可逆,可向远距离传播的电位波动。

特点:产生是全或无式的,传导是不衰减的,连续刺激不融合。

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在锋电位上升支时,细胞发生钠离子内流;在锋电位下降支和负后电位时,为钾离子外流;正后电位时钠泵还原过程。

通道阻断剂:河豚毒TTX,阻钠。四乙胺TEA,阻钾。维拉帕米,阻钙。

临床应用:普鲁卡因阻断钠通道。

阈电位:触发动作电位,引发钠离子通道全面开放的临界膜电位。

局部兴奋:达不到阈电位水平,电位波动小,只限于膜局部,不能向远距离传播的除极电位波动。特点:幅度大小成等级性,传导呈衰减式,反应可以总和。

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神经冲动…接头前膜(钙离子内流,膜发生去极化)…释放乙酰胆碱ACh(接头间隙)…乙酰胆碱受体ACh-R…后膜发生动作电位(钠内流,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达到阈电位或产生局部电位…肌兴奋。

传播特点:单向传递,时间延搁,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细胞外液的离子成分,PH,药物(筒箭毒))。

兴奋-收缩耦联:将骨骼肌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三联管是实现这过程的重要结构基础。过程:终板电位…肌细胞产生AP…三联体…钙池释放钙离子…肌质钙离子…肌丝滑入。三联体为骨骼肌,二联体为心肌。

骨骼肌收缩机制:P26。。。。。

影响骨骼肌收缩效能的因素:前负荷(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的负荷),肌肉收缩能力(胞浆钙离子浓度和ATP酶活性),收缩总和(包括运动单位总和和频率效应总和)。

血液

组成: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C)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男性40%-50%,女性37%-48%,新生儿55%。

正常人血浆蛋白含量60-80g/L,其中白蛋白40-50球蛋白20-30纤维蛋白原2-4。

A/G比值(白蛋白比球蛋白)比值约1.5比1-2.5比1。。。这些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所以肝脏疾病时,此比值下降。

血浆蛋白主要功能:运输,形成渗透压,参与凝血、抗凝血以及纤溶,免疫,营养,缓冲..。正常人血量占体重7%-8%,即每千克体重70-80ml。

正常人体渗透压5790mmHg分为血浆晶体渗透压(主)和血浆胶体渗透压。

渗透压作用:晶体,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血细胞正常形态。胶体,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正常血量。

血浆PH低于6.9高于7.8将危及生命。主要缓冲对NaHCO3/H2CO3

红细胞

双凹圆碟形,数量:男4.0-5.5乘12次/L(平均5.0),女3.5-5.0乘12次/L(平均4.2)新生儿6.0以上。蛋白质主要为血红蛋白,男120-160g/L,女110-150,儿170-200。

贫血:在末梢血液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生理特性:平均生命120天

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距离。

再生障碍性贫血:由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而引起的。

营养不良性贫血:由于蛋白质摄取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引起的。

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性疾病,孕妇,胃酸缺乏,食物缺铁导致红细胞体积较小。又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是DNA合成必需辅酶,VitB12在胃壁分泌的内因子结合下有促进

叶酸在体内的利用,两者含量不足时…导致红细胞不能成熟。

肾功能障碍性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为肾合成的糖蛋白。不足时你知道的。

白细胞

正常成年人4.0-10.0乘9次/L,新生儿12-20

分为粒细胞(中,酸,碱)和无粒细胞(单核,淋巴)。主要功能依次是吞噬消化衰老红细胞;抑制过敏反应和参与蠕虫免疫;释放肝素,参与过敏反应;吞噬抗原、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血小板

正常成年人100-300乘9次/L(低于50为紫癜,高于1000易发生血栓)

生理特性:黏附,聚集,释放,收缩等。

功能:参与生理性止血,促进血液凝固,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损伤,血液从管内流出,数分钟后自行停止的现象。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不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等于血浆减去纤维蛋白原。

凝血因子(需记):1纤维蛋白原,2凝血酶原,3组织因子,4钙离子,8抗血友病因子,12接触因子。

凝血因子特点:

1、除3外,其余都在血浆中。

2、除4外,其余的都是蛋白质。

3、一般都无活性,需要被激活。

4、279.10为VitK依赖因子。

凝血酶原激活物:5.10钙离子和PF3复合物。

内源性凝血途径由12接触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3组织因子启动。

凝血过程的特点:酶促反应,正反馈活动,钙离子促进凝血但容易去除。

抗凝和促凝

抗凝血酶3(肝细胞和血管内皮分泌的一种抑制物,能与凝血酶结合使其失活。另外,与肝素结合后抗凝作用显著)

肝素:以上,另外,能阻止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

去钙剂:草酸盐,组织因子抑制物等。

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

纤溶酶原激活物:血管激活物(小血管内皮合成)

组织激活物(子宫,前列腺,肺,甲状腺术后易发生渗血)

血型

血型:是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反应:指某一血型的红细胞和与其对应的凝集素相遇,红细胞彼此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个不规则的细胞团的现象。

Rh血型系统的特点:

1、5种凝集原(CDEce)D的抗原性最强,因此含D呈阳性不含则为阴性。

2、汉族99%以上为阳性血少数的少数民族为阴性血。

3、Rh血型系统先天没有抗体,受刺激后会产生。

临床应用:

1阴性患者第二次接受阳性血可发生凝集反应。

2阴性妇女第二次孕育男性胎儿可发生新生儿流产或溶血。

输血原则:即不发生凝集反应。

1、血型相合,RH血型相合,犹以育年妇女和反复输血者,必须RH相合。

2、配血相合,交叉配血实验:主次均不凝,可以输血。主凝次不凝,均不能输血。主不凝

次凝,一般不宜输血,紧急必须输血时要按输入O型血的原则慎重处理(速度慢,量少,勤观察)

血液循环

心脏的功能

心肌细胞特殊传导系统:即自律细胞,主要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和普肯耶细胞。工作细胞:即非自律细胞,主要为心房心室肌细胞。

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非自律):

0期:钠离子內流,快速去极化时期。

1期:钾离子外流,快速复极初期。钾通道可以被四乙胺阻断。

2期:钾缓慢外流,钙缓慢内流,平台期。

3期:钾离子快速外流,钙离子停流,快速复极末期。

4期:离子转运,钠钾泵,钠钙交换。

自律细胞生物电特点:

1、没有静息电位

2、4期自动去极化

3、窦房结4期去极化速度快,所以作为正常心脏起搏点。

4、根据0期去极化通道特点,可分为快反应细胞K和慢反应细胞CA

心电图:将引导电极安置在机体内,外的某些特殊部位,所记录到的心电变化曲线。

P波:两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QRS波群:两心房复极化,两心室除极。

T波:两心室复极。心肌缺血时T波可能消失或负波。

PR间期:代表窦房结产生兴奋经过心房,房室结,房室束,普肯耶细胞传到左右心室并使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房室传导阻滞时,此期延长。

ST段:心室各部分均进入除极状态,彼此无电位差,平的。慢性心肌缺血时,可出现此段压低。

QT间期:两心室开始除极到复极所经历的时间。

心脏的生理学特性

自律性

窦性心率:由窦房结发出兴奋控制全心所表现出的节律性活动。

异位心率:在病理情况下,潜在起搏点发出控制全心所表现出的节律性活动。

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

①4期自动除极的速率(交感→NE去甲肾上腺素→钠钙内流加快→去极化快///副交感→ACH →钾外流减加快→去极化快)

②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水平。呈反变关系。

兴奋性

兴奋性的生理意义:①有效不应期长,不发生强直收缩。②能解释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传导性

传导性的生理意义:二快,心房或心室传导速度快,可发生同步收缩。一慢,房室延搁使心房和心室顺序收缩。

收缩性

①不发生强直收缩(2期平台期)②同步收缩(全或无式的)③对细胞外液钙离子的依赖性(二联体)④绞拧作用(心肌纤维的排列)

心脏的射血功能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心动周期的特点:

①无论心房或心室,舒张期都长于收缩期。②无全心收缩期,但有全心舒张期。③心房心室

顺序收缩。④心动周期与心率成反比关系T=1/f,主要影响舒张期。

心脏射血机制

心室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

心室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

心脏泵血过程的特点:

①压力最高在快速射血期,最小在快速充盈期。②容积最大在减慢充盈末期,最小在减慢射血期(相当于等容舒张期)。③心室充盈靠抽吸作用。

心音的组成和特点:

第一心音,标志心室开始收缩,原因房室瓣关闭,诊部位为心尖部,特点音调低,持续时间长。

第二心音,标志心室舒张开始,原因主动脉瓣关闭,诊部位心底部,特点音调高,持续时间短。

心脏射血功能评价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收缩射出的血量。125ml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55%-65%

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

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心输出量÷体表面积。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看照片去。。。。。加63页

血管生理

血压:指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或压强。

血压特点:①大动脉血压基本等于中动脉。②A大于Cap大于V

③小动脉和微动脉下降的压力最大。

平均充盈压:7.0mmHg

收缩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收缩射血使主动脉血压上升至最高的值。100-120

舒张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血压下降至最低的值。60-80

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30-40

平均动脉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各瞬时动脉血压的平均值。舒张压+脉压÷3=100

动脉血压形成条件:①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前提。②血流动力③血流阻力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储器,循环血量的变化。

微循环:指微动脉经毛细血管网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1迂回通路:真毛细血管,交替开放,表面积大,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

2直捷通路:通血毛细血管,常开放,承受压力大,使部分血液快速通过微循环进入静脉回流心脏。

3动-静脉短路:动静脉吻合支,不常开放,温度升高,机体散热时,血流量大,开放,利

于散热。反之关闭。

组织液与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淋巴液回流作用

1回收蛋白质(主)2运输营养物质。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4防御屏障作用。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大静脉的血压。4-12cm水柱。反映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5-14水柱。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心室收缩能力,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呼吸运动,重力与体位。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心脏

①心交感神经→释放NE→心肌细胞b1受体→心脏兴奋(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②心迷走神经→释放ACH→心肌细胞M型受体→心脏抑制(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血管

①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递质NE 受体α激活血管平滑肌收缩,β激活血管舒张(NE与α亲和力强,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

②舒血管神经纤维

交感舒神经神经:应急时起作用。副交感舒血管神经:只起调节局部器官血流作用。(脑,唾液腺,胃肠道的腺体和外生殖器等少数血管受副交感支配)

心血管中枢

延髓是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

缩血管区:心交感神经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所对神经交感缩血管纤维。

心抑制区:心迷走神经中枢,所对神经为迷走神经。

心血管反射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压力感受性反射:指机体动脉血压升高时,通过对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心输出量减少和外周阻力减小,使血压迅速回降到正常范围的过程。

减压反射反射弧看照片

减压反射意义:

调节迅速波动的血压,维持血压相对稳定。维持心脑供血。

减压反射特点:

负反馈调节;颈动脉窦敏感性大于主动脉弓;只对快速波动的血压起调节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