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的古文字演变

出的古文字演变

出的古文字演变

第一节 古文字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汉字的産生及其发展简况 ●汉字的産生 ●汉字结构方式的发展 ●汉字的形体演变 幻灯片5 仓颉造字的传说 ●《吕氏春秋》:仓颉作书; ●《韩非子·五蠧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幻灯片6 文字的起源 ●文字産生以前的记事方法: ●结绳 ●契刻 ●图画 幻灯片7 实物记事之——结绳 ●《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云:“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 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幻灯片8 中国古代结绳记事 幻灯片9 ●秘鲁印第安人就曾经有过结绳的历史,如单结表示数量十,双结表示百,还有用以表示 人口、土地界域、甚至于刑法及部族兵卒等的内容。 ●我国云南的独龙族人外出时也曾以在绳子上打结来计算日子,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也曾长 期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 幻灯片10 古秘鲁结绳记事 幻灯片11 契刻 ●所谓契刻,就是用尖硬工具在陶器、竹木等物上刻画记号,用以计数或记事。

●云南红河哈尼族过去使用契约木刻: ●以“·”代表一元,以“︱”代表十元,“×”代表五十元 幻灯片12 若合符契 ●《墨子·公孟篇》:“是数人之齿,而以为富。” ●俞樾《诸子平议》说:“齿者,契之齿也。古者刻竹木以记数,其刻处如齿,故谓之齿。 《易林》所谓符左契右,相与合齿是也。” ●《战国策·齐策四》:“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幻灯片13 陶器刻符 ●河南 ●偃师县 ●二里头 ●文化遗址 幻灯片14 ●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器、陶片上共有刻画符号65个,其他地 方发现的也不少,这些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刻符是否可看作文字,学术界尚有争议。幻灯片15 文字产生的一般过程 ●刻画符号→图画、图腾→文字图画(文字的萌芽)→图画文字(原始文字)→文字→文 字体系。 ●汉字起源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汉字大都起源于图画,刻符等可能是个别字的起源。 幻灯片16 图画文字 ●丽江纳西族经典《古事记》的原始形意文字(东巴文),即爲图画文字: ●抛卵在湖中,卷起黑白风,狂浪冲圣卵,卵击高山峰,一道金光发,天路自此通。 幻灯片17 ●左边表示拿蛋,左上符号表示“解开”,与“白”是同音词,假借为“白”; ●“·”是“黑”的表意字; ●三条曲线是“风”; ●圆形是“蛋”;

世界四种古文字的起源时空与文字结构

世界四种古文字的起源时空与文字结构 远古人类互相交流端赖图象符号与口语。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于文化内涵的积累以及相邻文化的冲击影响,人类认识到图象符号可以与语音结合,从而创造发明文字。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借由文字的承载传扬,才有文明的诞生与成长。人类史上一共只出现过四或五个独立创造的起源文字:中东的苏美楔形文字、北非的埃及圣体文字、中美洲的玛雅圣体文字以及汉字。苏美文与埃及文是拼音文字之先河,汉字则是东亚文明的奠基石。文字可以大分为形符文字与音符文字。形符文字以形音二元素造字表意;音符文字则只以字母,或音节拼音造字表意。四种起源文字俱属形符文字。除汉字外,所有形符文字均已成为死文字。目前世界文字除了以形音相合的汉字外,均属拼音的音符文字。本文比较四种起源文字产生的时空背景及其文字结构,并初步探讨产生这些起源文字的文化因素与条件。 一、埃及圣体文字起源时空 古埃及由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43年共经历31个王朝。埃及王朝历史与其文字产生发展关系密切。埃及圣体文字在第一王朝(D)时已确知存在,经历三千多年到394年之后成为死文字,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宣博良利用刻在罗塞塔石(公元前196年)的三语诏书(圣书体、俗体、古希腊文)将之解码破题。关于埃及文字起源,目前最早的考古证据可能是Abydos墓葬遗址U—j墓出土的陶器、象牙、骨片上所刻图符。U—j墓遗址时间相当于第零王朝(约公元前3200年)。图一是一些骨片刻符。在第零朝代的纳玛王时代(约公元前3150年)图符已具备文字功能。如图二A陶尊之单体图符象一鸟立于方框之上,方框内两个象形图符,一象鲇鱼,一象凿子,被用作音符代表法老王纳玛的名字。图二B之石版上也可见刻有纳玛的图符及法老王的刻像。图三A之陶尊刻有像蝎子的图符。图三B是刻在锏头上的记事图画,时间相当于约公元前3200年。比照图二的纳玛石版,可以确定图三A陶尊上所刻的蝎子,指的正是图三B中头戴白冠(表示统领上埃及)手持锄形武器的法老。这种将名字刻画在法老王肖像头前的作法常见于后世。所以即使我们无从知道陶尊图符之读音,它作为公元前3200年左右一位法老王的名字应无疑问。以是推论U—j墓出土两百多片骨片标签上的刻符(图一),虽然以单体出现,可能已是形音结合的原始圣体文字,其时约当公元前3300年。文字产生关键是人们认识到语音或语言可以与某个特定的图符或符号联系结合而达成更特定的表达沟通功能。由U—j墓出土的图符来看,当时埃及人已认知图符可以与语音结合,应该已经跨越过文字创造的关键栏槛。其后埃及文字的发展在如何利用图符表达文法以及如何使文字与口语磨合。到了埃及中期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文已是极为成熟的文字。 二、古埃及文字结构 古埃及文字是形符文字。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部分形符开始分化成为音符,有24个单子音符(1—consonantosign或称埃及字母),70多个双子音符(2—consonantosign)及三子音符。虽然理论上埃及文可以完全用拼音方式表达,但是它一直保持着形音并存的形符文字形式。作为表意的形符被称为界定符。例如“靓女”古埃及字写作:口。 此字由五个图符造成,口是一个“三子音符”代表n—f—r。中间三个图符,上两个是“单子音符”f同r,第三个是形音符,念作t,作为字缀表示字词为“阴性”。右边图符是界定符,表示此字是指年轻的女子。所以左行及中行之拟音为(n—f—r—t)念成nefere te,意思是豆蔻年华的靓女。 各接另外两个较为复杂的复合符号。很形象地表示这两个复合符号是由鸟嘴中宣读出来的声音(图五),其中口可能指王,口是以日名作为王名的图符,所以由鸟嘴读出的是时王名字,拟定为“3 Ajaw”。出土陶玺遗址时间相当于公元前650年。因此学者推测玛雅系统文字至少可溯源至公元前650年左右。中美洲地区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有文化遗址,到公元前1500年的“前形成期”许多遗址出土文物多刻有图符,

古文字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汉字进行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唐兰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汉字研究领域颇有成就的学者,他的一系列学术成果对中国文字学研究意义重大。《中国文字学》是一部用新的观点系统地研究汉字字形的理论性专著[1],全书共三十一节,分属五大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详细地阐述了唐兰先生对中国文字学的历史、定义和研究对象、文字的起源和形成、文字的构成、文字的演变以及文字的变革等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汇集了唐兰先生毕生研究汉字的心血,完整地展示了他的文字学理论体系,对我们当代文字学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我们看来,唐兰先生对中国文字学的历史论述是相当完备的,他对中国历史上各时期的文字学研究状况都作了介绍,就算是文字学研究的衰微时期如六朝的明朝他也谈及,可以说做到了详略得当、仔细完备。最为可贵的是,唐兰先生在论述文字学历史的同时,还兼容同期与文字研究息息相关的音韵学和训诂学的发展,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字学历史发展动向,可以说比较完整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字学历史脉络,确立了中国文字学的历史观念,这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中国文字学无疑具有极好的入门作用。 然而,《中国文字学》对中国文字学历史的阐述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它没有建立自己完整严密的文字学历史体系,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对文字学历史的论述虽然详略得当,但很散乱;其次,唐兰先生忽略了对近现代文字学研究历史的论述,尽管他也谈及了一些近现代文字学者及其研究,如王国维,罗振玉,商承祚,容庚等,但极不全面,只是偶然提及;第三,唐兰先生对某些具体时代的研究状况和研究者的评价有失公允,例如王国维,虽然他在文字学的主要贡献是对甲骨文的资料整理,但依据卜辞和文献,他系统地考证了商代先公先王的名号和世系,并从不同世次的称谓划分卜辞的时代,对商周铜器铭文的考释和研究,更有重大的发明和成就[2],他在文字学的成就,决不仅仅如《中国文字学》所说“王国维只能算是文献学家,他也研究古文字,但没有系统”。[3] (二)中国文字学的定义及其地位 中国文字学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学习汉字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前面已经说到,中国文字学的研究早在公元前就已展开,但中国文字学真正有“名分”的时期是从西汉开始的,西汉把文字学定名为小学,隋唐以后原来专指文字研究的小学又加入了音韵学和训诂学,并且一直延续,直到清末的章太炎才将小学改成为语言文字学。总而言之,在中国古代,文字学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正确的学科定位。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指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具有极大的特殊性,西方的语言和文字差不多一致,所以西方语言学研究实际上是语言文字研究。而在中国,语言和文字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脱离,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是两

古文字1

古文字有:鹿,行,女,上,下,亦(腋),室,启,暮,鱼,马,鸟,炎,赤,光,粦黑,焦,春,奉,泰,秦,奏,舟,山,丘,州(洲),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朱,刃,寸,从,北,血,自,我,其。合体字:小臣,三月。 T同源字. 音、义相同或相近,属同一语源的字,如“古”和“故”,“志”和“识”等。王力《同源字论》一:“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 王力《同源字论》二:“但是同源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读音相同或相近,而且必须以先秦古音为依据,因为同源字的形成,绝大多数是上古时代的事了 同源词. 音义相关,由同一语源孳生的词或词素。如“背”和“负”。在汉语中,有双声的,如“柔”和“弱”(同义),“明”和“灭”(反义);有迭韵的,如“刚”和“强”(同义),“寒”和“暖”(反义)。 六书说:六书是战国末至汉代人们分析汉字的构造和使用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象形:《说文·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词的引申义:是从本意引申出来的,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从引申义和本义关系可分两类: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来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 引申的方式:辐射式引申,连锁式引申,综合式引申‘引申产生的效果:词义扩大,缩小,转移

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

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汉语言文学 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 □刘秋瑞 摘要:《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探索汉字的意义,受条件所限,《说文》对字形的说解没有充分利用古文字的研究成果,有些字义解释欠妥当。本文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字义解释欠妥之处。 关键词:古文字材料《说文》形训 一、引言 以形索义又称形训,它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去了解字、词的意义。这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训诂方法(赵振铎,2003:80)。《说文》是一部形书,其中对字形的说解大部分采用了以形索义的方法。许慎在作《说文》的时候也曾参考了一些古文字资料。由于当时没有大量发现古文字材料,许慎对字义的分析难免有不妥当甚至错误的地方。裘锡圭(1988:62)指出:“《说文》成书于东汉中期,当时人所写的小篆的字形,有些已有讹误。此外,包括许慎在内的文字学者,对小篆的字形结构免不了有些错误的理解。这种错误的理解有时也导致对篆形的篡改。《说文》成书之后,曾经传抄刊刻,书手、刻工以及不高明的校勘者,又造成了一些错误。因此《说文》中有一部分字形是靠不住的,需要用秦汉金石等实物数据上的小篆来加以校正。”詹鄞鑫(1996)指出:“《说文》篆文中有一些形体,上不承周代至战国的秦系文字,中不同于出土的秦代或秦统一之前的文字,下不启秦汉魏晋古隶和八分书(成熟的隶书),这类文字的写法大抵是错误的。”近些年来,随着古文字材料的大量出土,很多古文字形体

呈现出它本来的面貌。本文试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许慎《说文》中字义解释欠妥之处。 二、古文字构形不明,小篆根据变化了的字形解释字义 所谓“古文字”,指汉代以前的古汉字,包括商周甲骨文、商和西周金文及战国文字(包括春秋时期文字),还包括秦汉时期的小篆和保留有早期构形的篆隶文字(刘钊,2006:1)。有些古文字形体在产生的时候,其形体构成不是特别清楚,《说文》根据变化了的篆形对字形强加说解。

古文字的起源

古文字的起源 2011211321 歷史文化學院歷史基地班鄧婷婷 核心提示:漢字的起源、初成熟、演變、功能 (一).起源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 一、結繩說:結繩是原始氏族普遍採用的一種記事方法。下面摘錄各種文獻對結繩說的記錄。《周易·系辭下》: “上古結繩而治, 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鄭玄《周易注》: “古者無文字, 結繩為約。事大, 大結其繩; 事小, 小結其繩。”許慎《說文解字·序》說: “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這些解說都甚為簡略, 對於結繩法之詳我們還是不得而知, 只知其最初是用來記物件的數量。 二、刻契說:這是古人在結繩記事後又一種幫助記憶的實物記事法, 常用來作契約用, 性質與結繩相近。它用竹片或木版製成, 同時在上面刻一些缺口或其他記號, 主要用來記錄財務的數量, 或向別人傳達資訊以作為記憶憑證, 或作為向有關人員作解釋的依據。劉熙《釋名·釋書契》:“契, 刻也, 刻識其數也。”鄭玄注解《周易·系辭》: “書之於木, 刻其側為契, 各執其一, 後以相符合。”同時他又對《周禮·質人》作注: “書契取於市物之券也。”刻契有一方獨存的, 也有雙方共有的。雙方共有的是把竹木劈成兩半, 各拿一半, 並以齒的互相吻合為依據。 三、八卦說:八卦相傳由伏羲所作。《周易·系辭》: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 仰則觀象於天, 俯則觀法於地, 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近取諸身, 遠取諸物, 於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類萬物之情。”而關於八卦起源的說法也有很多, 有摹象說、星象說、數說、楊雄的“亥”為物之源說等等。無論哪種說法都有一個共同點, 就是八卦來源於客觀的物質世界。 (四)圖畫說:圖畫是人們用來記事的手段,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來交流。雖然我國考古資料中沒有史前的圖畫記事或交際的發現,但參證其他民族的資料我們可以瞭解到大概情況。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字學》一書中也說到: “文字的產生, 本是很自然的, 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的人類, 已經有很好的繪畫, 這些畫大抵是動物和人像, 這是文字的前驅。”從這個意義上來看, 圖畫對文字的起源作用最大。 (五)倉頡造字說。最後一種也是最具說服力的一種說法,原始人類使用了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後來用特徵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程度,並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就形成了。即《系辭》所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那麼後世是什麼時候呢?古書上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相傳黃帝的史官倉頡看見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長得好像是一幅繪有文字的畫,倉頡便描摹他的形象,創造了文字。有的古書說,倉頡創造出文字後,由於洩漏了天機,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還有一種傳說,說倉頡觀察了鳥獸印在泥土上的腳跡,啟發了他發明文字的靈感。《世本·作篇》: “史皇作圖, 倉頡作書。”,《淮南子·本經訓》: “昔者倉頡作書, 而天雨粟, 鬼夜哭。”許慎《說文解字·序》: “倉頡之初作書, 蓋依類象形。”從歷史的角度看,複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發明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其人,應該是在漢字的搜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怎样学习古文字

“古文字学的功夫不在古文字”。 这就是说,如果想学好古文字,必须掌握古文字学之外的很多知识。 必须掌握的那些知识里,最重要的是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古文字是记录古汉语的,如果对古汉语很不熟悉,就没有可能学好古文字。熟悉古汉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读古书。 我们至少要想法集中时间,精读一部篇幅适中的比较重要的古书。 学古文字的人,最合适的古书,就是《左传》。 读《左传》不但能熟悉先秦语言,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先秦历史、社会、典制、风俗、思想等方面的知识,并在通读的过程中,培养古汉语的语感。 语感这个东西,很重要。 古代风俗,社会形态这些个东西,因为离我们太远了,想明白怎么回事儿,根本就得从头来。古代官制,宗法制度,兵制,人情礼节,衣食住行,这些都得懂。 其它的书,像诗,书,易,礼,都不如这个左传全面。左传就是个活画卷。 读左传,主要用两种版本,一是《十三经注疏》里的《春秋左传注疏》。 二是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主要用这两种版本。 古人注疏是有一定的体例的,这个要熟悉。 另外,粗读的,《尚书》《逸周书》及《诗经》,《战国策》《史记》和诸子 读古书同时,最好看一点讲上古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的著作,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通论部分。就是那些一个个小论文,那些就是通论部分。 里面主要讲中国古代文化,讲音韵,讲训诂...... 还有就是王力《汉语史稿》中、下二册里的有关部分。 如果古书读得不够踏实,古汉语方面的通论性著作读得再多也不解决问题。 这像什么呢,比如你学英语,语法学得再好,也没用。 你到英国去,天天听人讲英语,和人对话,学得会很快。 初学者如果读了不好的通论性著作,反而会使思想混乱,甚至还会误入歧途。 所以,王力先生的书,是一定要当圣经看的(至于将来你水平高了,他也并非不可批评)。他讲的方法,方向,是对的。 有些研究古文字的人,为了勉强把古文字资料的文义讲通, 他杜撰啊。他搞出来古书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字义,或曲解古人的训诂, 他也不管古汉语的语法,他就瞎想,瞎猜,这个万万不行。 什么叫训诂,就是故训,就是过去对这个字的讲法。 没有故训做基础,搞玄幻文字学,那是不行的。 大家可以看看说文解字吧,甲骨文吧,还有乐老师常去的论语吧, 里面好多的人,都是玄幻文字学。都是误入歧途的人, 你说他,他还不听,自以为是。那就是自己挖坑自己跳。 在古汉语方面有一种比较专门的知识,极为重要,那就是古音学知识。 通假字,不是六书里的假借。通假是用字的方法,假借是造字的方法,这个不要混。 通假,假借,这个怎么来的, 就需要古音了。 你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音来讲这个通借,通用,通假,同源, 你得用古音,而且是上古音。 我们如果不知道上古音,就无法判断古文字资料里的某一个字是不是古书里某一个字的通用字。 形声字往往因为使用不同的声旁而造成异体。比如,蹄,蹢, 你知道古音,这个很容易就看出来了。

【国学基础】古文字学

【国学基础】古文字学 古文字学 课程综述 古文字学即国学大讲堂之国学基础——小学(古文字学) 古人把文字学叫作”小学”,而古文字则是指秦代以前的文字。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真的懂得自己的文字吗?你了解文字是何时产生的吗?古人为什么要创造文字呢?他们又是怎样创造文字的呢?创造文字的工作体现了什么思想和文化吗?搞清楚这些问题才可能开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所以,学好小学不仅是我们自身修养的开始,而且更是了解我们自己文化的开始。

一流的导师、一流的课程、一流的传授 开设课程:《古文字学》 课程目标: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素养的文物学研究者,使其兼具:鉴赏家的卓越眼光、投资家的远见敏行、收藏家的丰富底蕴,成为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佼佼者。 导师介绍:冯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考古学报》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等职。 主要从事古文字和天文考古学研究,并著有《中国天文考古学》、《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出土古代天文学文献研究》、《古文字与古史新论》等专著以及学术论文70余种。入载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世界名人录》及美国传记协会《世界五百名人录》。 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以考古学甲骨金文学,古代文献和民族学等史料为基础,运用了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天文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自新石器时代以降的

天文考古学的诸多重要问题,初步构建了天文考古学体系,为该分支学科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并在文物考古学界作出了史无前例的卓越贡献。 《古文字学》教学大纲 古文字学作为考古学的分支学科,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和诠释方法。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先秦时期铸刻或书写于遗物上的古汉字及各种古文字资料,由于这些铭刻直出先民之手,并以文字的形式直录历史,其价值远胜于一般的书籍文献,对考古学与历史学而言,具有直接史料的特殊价值,因而古文字学享有不同于文献学与古器物学的独特的学术地位,于原史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文字资料如果按其材料来区分,应该包括甲骨文、青铜器铭文、陶文、玉器石刻文字、盟书、玺印封泥文字、简牍帛书文字、货币文字与金银漆木等杂器文字。若依时代及性质分类,则可厘为五个系统,即新石器时代文字:汉字系非汉字系 殷商文字 两周文字 战国文字:秦系六国系巴蜀系 秦篆

古文字学

古文字学 古文字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文字包括世界各国古文字,如大家比较熟悉的三种在本土上经过很长时间孕育而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国的古文字。 我们这部书中所要讨论的古文字是狭义的。即中国的古文字。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古汉字之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古文字。例如公元前有所谓“巴蜀文字”等。公元以后,中国历史上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一些少数民族也创造和使用过不同类型的文字。不过,那些文字的出现都比汉字要晚得多,其时代最早的只能追溯到汉代,多数则是唐代以后才有的。历史上兄弟民族使用过的文字有很多种,例如纳西文、契丹文、女真文、八思巴字、蒙文、满文、回鹘文、西夏文等等不下几十种。以上这些兄弟民族在历史上使用过的文字,学术界一般称为“民族古文字”。研究这些文字的学问即称为“民族古文字学”。“古文字”这一名称虽然不如“古汉字”明确,容易引起误解,但这一名称古已有之,已为学术界所熟悉,所以我们仍沿用之。 “古文字”一词,从现存文献记载来看,最早见于汉代。班固《汉书·郊祀志》载“张敞好古文字”。古文字又称“古文”或“古字”。例如《说文·叙》:“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汉书·艺文志》:“鲁共王坏孔子宅……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史记·儒林传》:“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夏读之。” 古文字的时代上限可以追溯到文字的萌芽时代,至于其下限应该划到哪个时期,学术界的意见尚不一致。多数学者以秦代统一文字时期作为下限,也就是说古文字学研究的对象一般是指秦统一文字以前的文字。 唐兰在三十年代所写的《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认为小篆也算作古文字(齐鲁书社1981年版31至32页)。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发现了好多秦代到汉初的简牍和帛书等文字材料。这些简帛上的字体属于早期隶书,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先秦文字的一些特点,跟后来成熟的隶书有明显的区别,适合用古文字学的方法去整理和研究。因此,李学勤认为:“这样看来,也许我们可以把古文字学的范围放宽,把汉武帝以前的文字包括在内。”(《古文字学初阶》第2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李先生的意见是有道理的。 古文字学是以古汉字和各种古汉字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通过研究古文字的构造和演变规律以及释读古文字资料来揭示古代历史文化的奥秘。

古文字学(专业基础)1996

1996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古文字专业基础试题 考試科目:古文字學基礎 招生專業: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方向:古文字學 一、請給下引一段《說文解字注》加上標點(書名、人名、地名要加符號):(25分) 戟有枝兵也……周禮戟長丈六尺考工記曰車戟常 二、標點下引一段《孟子》,并譯成現代漢語:(25分) 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與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終日而不獲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賤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請復之□而後可一朝而獲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簡子曰我使掌與女乘謂王良良不可曰吾為之□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詩云不失其馳舍矢如破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御者且羞與射者比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如枉道而從彼何也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滕文公下﹒第一章》 三、指出下引《詩﹒大雅﹒下武》的押韻字,並注出其在上古音裏屬什麽韻部:(10分)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受天之祜,四方来贺。于万斯年,不遐有佐。 四、請用漢語拼音注出下列各字的讀音,并簡單解釋其意義:(10分) 竑麋?扈簟媚矩甚匾 五、簡述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的狀況:(15分) 六、結合殷墟甲骨文談談商代的農業情況:(15分) 第 1 页共 1 页

古文字对照表学的古文古文字对照表

古文字对照表学的古文古文字对照表 1 学习文言文应该首先抱定不害怕的心理,你千万不要打怵。 其实文言文很简单的,你想啊,以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是用这个来交流的,我们的智商不知道要比他们高多少,没道理学不好啊,对吧?课本里的文言文在学习时要先通读好多遍,至于“好多”是多少遍,那就要看你在文言文上的悟性了。 反正要读到你觉得对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为止。 然后你再对照文言文翻译书来看实词和虚词,要在掌握的基础上熟记。 因为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的细胞。 只有掌握它们,才有可能学好文言文。 而且它也是高考必考内容。 掌握好生词后,你就可以学习文言结构了。

说来也是,我们的老祖宗把这个东西弄的这么麻烦,真是……但是没有办法,既然都存在了,我们就得照单全收。 文言句式是文言文的骨架,也是高考必考内容。 学好它对你学习文言文有极大的帮助。 但是哩,它又不是很简单,所以啊,你得在上面花费不少的时间哦,呵呵,最好有个心理准备。 其实,当你上高三后,或者当你经历了高考后,你就会发现学了这么长时间的文言文,它最终无非只考以上的两点。 所以在复习时重点只复习它们即可,至于文章书写时用了什么手法拉,哪儿很优美拉,基本上不考,顶多在默写时默写几句。 而且高考语文默写一般不默写文言文。 2 好的辅导书,我认为有志鸿优化出的高中文言文全解,当然一本商务印书馆的文言文常用字字典也是一定要有的。

3 好的英语杂志?我一直是看Cazy English的,你觉得自己是哪个层次的英语,就去书店咨询一下,还是找适合自己的比较好哦。 就不说文化传承的那套了,对你不起作用。 我们从更加实在的地方入手吧。 首先,因为这是国家教育筛选人才的一种手段,像高考这种选拔性的考试,就是为给不同学力水平的人安排不同的资源,包括你占用的、社会资源等等。 (筛选人才有两个主要的原因:1是要提高效率,不能对能力没那么高的人进行那么深入的教育,这样纯粹是浪费时间、精力,不划算;2是要节约资源,我国师资力量、的匮乏是常态。 )古文本身就如你所说,不需要每个人都要懂得那么深入,而且很多人要么是没兴趣要么是没能力去研究那么多。 正因为很多人不具备研究古文的能力,所以才选择了古文作为必考项目。

古文字学讲义

文字学 任课教师:沈培(Tel.:,) 教材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一版,1990年第二次重印,1996年第三次重印,2001年第六次印刷;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3月第一版,1995年4月再版 主要参考书 1.唐兰《中国文字学》,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开明书店1949年3月版重印本 2.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齐鲁书社,1981年1月 3.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已多次印刷)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另外,平时经常查字典,经常翻阅《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古文字研究》、《文物》、《考古》、《考古与文物》、《中国历史文物》、《中原文物》等杂志。目的是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以及国家现行的语文政策和考古发现的新材料。 绪论 一、我们对汉字的了解 ①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书写和使用汉字的情况 看 读 用 ②为什么要学文字学 1、了解字的古义,对了解字义的发展有帮助 2、知道字形的发展,对了解古义有帮助 3、为进一步研读古文字资料打好基础 4、对于阅读校正古籍有用

5、对于了解汉字的构造与汉民族的文化关系有用

二、汉字学基本情况 1、“文字”的定义以及古人对“文字”的叫法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在汉语里,“文字”一语,也叫“字”,它们可以用来指一个个的字,也可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把後者称为“文字体系”。 文 我们现在说“文字”或“字”,古人原来不是这么称呼的。他们叫做什么呢?最早他们叫做“文”、“名”或“书”。先看叫做“文”的例子: 1.《左传》至少有三处解释文字的构造: 昭公元年:於文皿虫为蛊,穀之飞亦为蛊。注:文,字也。 昭公六年:夫文,止戈为武。注:文,字。 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故文:反正为乏。注:文,字。 2.《礼记·中庸》:“书同文。” 因此,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春秋以上言文不言字。”到了现在,“文”仍然可以指“文字”,但多用于比较专门的术语,如“英文”、“法文”等。 名 除了言“文”以外,古代比较早的时候还使用“名”这个词。如: 1.《周礼·外史》:“掌达书名於四方。”郑玄注:“古曰名,今曰字。” 2.《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於策。”郑玄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 3.《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郑玄注:“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郑注已佚,有辑本。后敦煌、吐鲁番发现一些郑注写本,参看王素《唐写本郑氏论语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书字”,也有作“书名”的,郑玄在注《礼记》时就说:文,书名也。 4.唐代的贾公彦《仪礼义疏》说:“古者文字少,直曰名,后代文字多,则曰字。” 把文字叫做“名”,其实现在对大家也不应该很陌生,比如说日语中有“平假名”、“片假名”,这其中的“名”是什么意思?就是“字”的意思。 书 除了“文”,“名”的叫法以外,在战国以后,人们往往把文字叫做“书”,如: 1.《尚书序》:“造书契。”《释文》:“书者,文字。” 2.《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3.《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古文字学初阶

古文字學初階 李學勤 一、什麽是古文字學 中國是一個歷史久遠的文明國家,文字的發展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研究古文字學規律,釋讀古文字,借以揭示古代歷史文化奧秘的學問,就稱為古文字學。古文字學是一門有實用意義的學科。在現代我國的考古學迅速發展,通過發掘不斷發現大量重要的古文字材料,這便要求運用古文字學的知識進行釋讀研究。同時,爲了更好地開展文物考古工作,也需要普及古文字學的基礎知識。中國的古文字并沒有“死”,它一直綿延流傳下來,演變成現今通行的漢字。 從古文字到今天的漢字是一脈相承的,古文字學研究範圍的上限應該上溯到文字的萌芽,一般以秦代統一文字作為下限,就是秦統一以前的文字,即先秦文字。不過,在最近一些年,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好多秦代到漢初的文字材料,發現其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海保留著先秦文字的一些特點,適合把古文字學的範圍放寬,把漢武帝以前的文字包括在內。 秦統一文字是中國文字演變史上的一次大轉折,不可能在秦短促的十幾年中完成,而是通過漢武帝以前的幾十年期間逐步走向定型的。經過此轉折,漢代的文字和先秦文字差異相當大,以致那時的學者已難辨認先秦文字。這時就出現一些人對古文字作專門的研究,如孔安國、張敞、揚雄、許慎等。漢晉以下,不少學者對當時發現的青銅器、竹簡等有所研究,他們的成功是古文字學的濫觴。兩宋時期,金石之學大盛。開始出現著錄青銅器及其銘文的專書,如北宋末年呂大臨的《考古圖》,有器物圖形、銘文、詳細發現地、尺寸、重量,附有考釋,體例美善,為後人所取法。趙明誠所著《金石錄》至今仍有參考價值。錢幣、璽印的著錄和研究也是在宋代發端的。元明兩代受理學壓制,暫時衰頹,沒有多少有價值的作品。到清代漢學振興時又扭轉過來。自乾嘉以下,名家輩出,一開頭仍繼續宋人風尚,以青銅器研究為主。羅振玉、王國維首先用近代的方法整理研究古文字。尤其是王國維的著作影響極大,為學術界所尊崇。但是他們的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他們不能以考古學的材料作為研究的基礎,通過科學發掘獲得的古文字材料有限。第二,過去學者沒有正確的理論作為研究的指導。郭沫若開始研究卜辭、金文,為“用科學的歷史觀點研究和解釋歷史”開闢了新路。 今天的古文字學和以往的金石學是不相同的。主張繼承金石學的優良成果,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 【ppt4】 盟書:記錄盟約的言辭,也叫做載書。 【ppt5】 简帛:我国在纸张发明以前,用于书写的材料主要是简帛。简最迟在商代初年就已经使用,帛的使用大概稍晚一些。战国时代——楚简。 历史上竹简的发现:孔子壁中书 《论衡·正说》:“考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殿,得百篇《尚书》于墙壁中,武帝使使者取视,莫能读者,遂秘于中,外不得见。至孝成帝时,征为古文 《尚书》学。” 《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国者,孔子后也, 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 《论衡·正说》:“至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宣帝下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而《尚书》 二十九篇始定矣。” 汲冢竹书: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一说“安厘王”)墓,得到简牍数十车,后世叫做“汲冢竹书”。《周易》、《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魏之史书,凡十三篇,宋时亡佚 清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今本竹书纪年》,系出后人伪托,可参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简文内容:1.书籍:信阳竹书: 三代周公先王 郭店竹书:儒家和道家文献 上博竹书:儒家、道家、兵家及杂家等 有学者断言,“郭店楚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 2.遣策 3.占卜祭祷:主要是为墓主人所患疾病及仕途的前景进行占卜和祭祷。 4.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岁”篇有“秦楚月名对照表”。 5.日书:选择吉凶之书,仅见于九店简 6.司法档案:主要出自包山简 【ppt6】 籀文:西周宣王时的太史籀着有《史籀》十五篇,《史籀》所用字体后人叫做籀文,也有人叫它做大篆。据今本统计,《说文》所收籀文共220余字。上博竹书字典《字析》。小篆:春秋、战国之交,中国社会剧烈变化,这对汉字形体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春秋以前,文字为统治阶级服务,春秋战国之交,文字开始扩散到民间。进入战国,使用和掌握文字的阶层与范围进一步扩大,汉字的数量也不断地增加。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书同文字”使文字规范化。 李斯---《仓颉篇》

古文字考题

古文字学专业考题 第一门,古汉语与上古史 第一题,填空。(40分) 四十个上古史, 第二题,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40分) 第三题,标点,并翻译划线句子。(30分) 第一段是《尚書·牧誓》 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爾所弗勖,其于爾躬有戮!」 这一段,划线句子是 『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 第二段是《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

古文字学考试重点全

填空、选择: 1.秦代留下的【仓颉】、【爰历】、【博学】三部字书,统称【仓颉篇】。 2.武帝时的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元帝时的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的李长作【元尚篇】,杨雄取其有用者作【训纂篇】。 3.【尔雅】就是我国第一部训释词义的辞典。 4.【方言】汉代另有一部训释方言的专著。 5.【释名】是东汉末年的另一种训释词义的专著,它的特点是用谐声音训的方法解释词义 6.【王懿荣】是认识和研究商代甲骨文的第一人。 7.1903年刘鹗从中选拓了一千零五十八片,编成【铁云藏龟】一书,这是我国有关商代甲骨文的第一著录。 8.【罗振玉】继王懿荣、刘鹗、王襄等人之后,是搜集、著录和研究商代甲骨文最有成绩者。 9.关于甲骨文的研究,首先是文字的考释工作,是【孙诒让】所创始的,并且他根据【铁云藏龟】一书于1904年写成【契文举例】二卷。 10.最早为甲骨文编字书的是天津【王襄】1920编【簠室殷契类纂】 11.【字原】是指构成汉字形体最基本的偏旁,主要是一些独体象形字和少数复体会意字。 12.【反切】的前一个汉字作声母,后一个汉字作韵母。 13.罗氏在日将所收藏的甲骨选拓了一部分,编【殷墟书契前编】1912【殷墟书契菁华】1914【殷墟书契后编】1916【殷墟书契续编】1933这四部商代甲骨文的著录。 14.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1910【殷墟书契考释】1914 15.【陈梦家】1956年印行的【殷墟卜辞综述】,是近四十年内研究商代甲骨文的一部综合性的较大型著作。 16.【贞卜】只有叙事、命辞和占辞,没有验辞。 17.在甲骨文中除大量卜辞之外,还有一些是【记事刻辞】。 18.中国传统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A卷。简答: 汉字同汉语的关系: (1)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交际工具,语言不能脱离人的思维,是表达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同时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 (2)文字则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后才产生的,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是辅助语言的交际工具。 (3)语言是用词和句子的形式,通过语音来表达人们的思维活动,它包括语音和词义两个成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这个符号兼有表音和表意的两种功能,同时还有形体这样一个成分。 2、“亦声”说: (1)所谓“亦声”,即段玉裁所说:“会意而兼形声也”。有些形声字的声旁起标音作用,而有些声旁既表音也表义,这种造字法,属形声字与会意字的兼类,即“亦声”说。 (2)宋代学者根据许慎“亦声”的理论,提倡一种所谓“右文说”,这一学说虽然仅见一些零星记载,并没有留下系统的著作,在当时却很有影响。 3、古文字的考释方法: (1)因袭比较法,它是利用古今字体的比较,进行考释古文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辞例推勘法,其具体内容分两个方面:一是依据文献中的成语推勘;二是依据文辞本身的内容推勘。 (3)偏旁分析法,此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字体中的偏旁分析来考释古文字,因而首先要对过去已经认识的各种偏旁形体有所了解,同时还要知道各种形旁之间的通用关系。 (4)据礼俗制度释字,其从历史上的风俗、礼乐、法律等各种制度考察古文字体,虽然使用范围有限,但也是一项很好的释字方法。 4、古文与今文区别: (1)自汉代开始把秦以前通行的篆体字称作古文,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古文(战国文字),小篆、大篆(篆文)。 (2)把秦以后通用的隶书称为今文包括秦隶、汉隶、楷书、行书、草书。 论述: 1历史上有关汉字起源的传说: 【仓颉造字说】仓颉造字是一种传说,无任何科学根据。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数以千计的古汉字形体而论,绝非一人一时所能创造的,而是广大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当中,因时因地不断的观察、思考和创新,并经过若干年代的积累,逐渐形成共同使用的文字,而绝不是天授神意或出于某个“圣人”的灵感。 【文字始于绳结说】(1)在没有产生文字以前,人们利用结绳的方法帮助记忆,处理日常生活的一些事务这是完全可能的。(2)结绳只能帮助记忆,或作表示某种简单事务的标记,不能用来表达感情,只能做备忘的记号,不能成为记录语言的工具。(3)结绳只是在个人或某些人之间为了某种记忆或某些行为而确定的记号,预计的事情完成后,记号既失去作用。它既没有社会意义,也不能担任记录语言和传播语言的作用,因此结绳不等于文字,也不能发展成文字。【起一成文说】(1)创作这种说法的是宋代的郑樵,他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来的,其次序即从“一”字开始至“亥”字终结,所谓“起一终亥”。 因此他提出“一”字可作五种变化,用以概括汉字形 体的各种结构。他的一字演化论建筑在“道生于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哲学思想上的, 用来解释汉字起源,不着边际。他所根据的资料是当 时盛行的楷书。(2)联系到【说文】部首“起一终亥” 的排列现象,从而加以附会演绎完全属于主观臆造, 无任何科学意义,只能把汉字研究引向歧途。 2、汉字形体的简化: 【变图形为符号】早期汉字多为象形,基本上采用按 物绘形的方法创造字体,每一字皆可独立成为一幅 画。利用这样的文字进行记录,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 力,在当今社会中,这种字体显得难以适应和称职, 必须做相应的改革和简化。例如“车”字,简化前可 写作“”,简化后写作“”。 【删简多余和重复的偏旁】会意字是由两个以上的偏 旁符号组合而成的复体字。有时为了表示事物的某些 特征,而堆砌许多偏旁部首,造成字体臃肿,书写不 便,为适应社会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将 会意字中一些不必要的、重复的偏旁删掉,使字体从 简。如“韋”字,甲骨文原作“”,今文作“”, 后将其中左右二止删去,省作“韋”。 【用形体简单的偏旁代替形体复杂的偏旁】形声字是 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复体字。最初选用形符和声 符,力图同所造的本字音义相近,特征明显,因而难 免字体过繁。为了使字体简化,则采用以形体简单的 偏旁替换形体复杂的偏旁。例如“庙”字,繁体从广 朝声,写作“”,简体声符由“苗”代替“朝”,写 作“”。 【截取原字的一部分代替本字】汉字在未完全定形之 前,同一个字存在多样写法;字形虽然不同,但每个 字各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尽管字体繁简可以变化 不定,而共同的特征必须保存。例如“马”字,繁体 写作“”,简体写作“”,两种形体虽然差别很大, 而马颈上的鬃毛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因此两字都给予 保留。 【用笔划简单的字体更代笔画复杂的字体】这种简化 方法大致有两种原因造成:一是由于本字形体复杂, 书写不便,暂借一简单同音字代用,因久假不归,逐 渐代替了本字。二是旧字形体复杂难写,重新更造简 体新字。无论是借用同音字或是更造简易字都是以更 换字体的方法进行简化。例如以“鲜”代“”,以 尘代塵等。 B卷简答: 1【古隶和今隶的区别】古隶是指保留小篆的意味, 今隶和现在所书写的大致相同,区别古隶和今隶是在 汉武帝时期,古隶发展到汉代就在平直有棱角的笔画 的基础上形成了公正美观、活泼有波势挑法的今隶。 2【指事字与象形字的区别】所谓指事字,实际上是 在用象形的方法难以表示事物特点的时候,利用标注 记号的方法指出所表示事物的要点,即在两个符号 中,一个是字,另一个不是字,只是个符号。指事亦 得称象形是抽象的。所谓象形,就是按照客观事物 的形体,随其圆转曲直描绘出一种具有形象感的代表 符号以表达语言中的词义,象形字出现的最早,它是 创造汉字最原始的方法,直接从图画发展而来,象形 是具体的。 3【右文说】所谓“右文”是指形声字的字体结构多 为左形右声,如宋人所举从戋得声之浅、钱、残、贱, 因戋有小义,则从戋之字,既有戋声亦有小义。“右 文说”其所以未能成功,因它过分强调了形声字的声 符与所表达的词义的一致性,违背了汉字发展的客观 实际。 4【“复形复声”说】形声字,严格地讲,每一个形声 字只能包含一个形符和一个声符。 但是许书对一些形体复杂的形声字,用分解的方法作 多形多声的解释。例如:寶字《说文》云:“珍也, 从宀、从玉、从贝,缶声。”根据许慎的解释,所以 有人将其分解为“一声三形”字,寶字在甲骨文中写 作,乃室内藏有玉贝之形,为会意字,后来金文在 会意字的基础上增添一声符“缶”写作,则变作形 声字。 论述: 1、【形声字形符和声符的几种关系】左形右声:琳、理、 誅(从言,朱声)右形左声:刚、顶、鹅、割(从刀, 害声) 上形下声:草、宇、苦、菅(从艸,官声)下形上声: 盒、蛊、驾、赏(从贝,尚声)外形内声:固、阁、 阔、裏(从衣,里声)内形外声:闻、问、辩(从言, 辩声)形在一角:荆(从艸,刑声) ,颓(从禾,顷 旗(从?,其声),旌(从?,生声)省声:珊(从 玉,删省声),融(从鬲,蟲省声)省形:考(从老 省,丂声),弑(从殺省,式声) 2、李斯等对汉字形体的规范整理: 【固定各种偏旁符号的形体】汉字形体虽复杂,但都 有一定数量的偏旁符号组合而成.绝大多数汉字借由 少数独体文拼合而成。先秦时代的古文字其所以同字 异体,主要原因是偏旁形体不能定,如“?”字偏旁, 原为旗帜的象形字,作为表形的偏旁曾写作“”, “”,“”,“”等。秦篆将每种偏旁确定为一种 形体,将“?”字形旁写作“”。由于偏旁形体不 统一,所以字体很难固定。秦篆首先将每种偏旁确定 为一种形体,主要以秦国通用的为准,其余皆废。这 一措施为统一汉字字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确定每种形旁在字体中的位置】古体汉字不仅偏旁 形体不固定,各偏旁在字体中的位置也不固定,上下 左右可任意移动,并不因偏旁位置不同而改变本字意 义。如金字形旁,可写在字体上下左右中间。由于每 种形旁在字体中没有固定的位置,势必影响古文字体 的统一。秦篆根据各种形旁的不同条件,分别确定在 字体中的不同位置。像金字形旁,一律放在字体的左 侧,个别放在字体下部。不难看出,这一措施对整顿 汉字形体是绝对必要的,它对汉字定形和规范起了重 要作用。 【每字形旁固定,彼此不能代用】古体形声字所从的 形旁不必为一种,有时在两种形旁意义相近的情况 下,可互相代用,例如,从土旁的字,有时可用田旁 代用,从言旁的字,可与心旁代用。正是由于同字而 选用不同形旁,字的形体就无法统一。秦篆针对这种 情况,规定每字所从形旁必须确定为一种,不能随意 更换。这一措施对统一汉字形体,保证同字必须同形 起了积极作用。如“型”即可写作“”,也可写作 “”。 【统一每字的书写笔数】同是一个古体汉字,因所采 用的偏旁、形体、数量、种类、繁体各不相同,因而 书写笔画不可能一致。由于每字的书写笔数没有统一 规定,也就无法保证字的形体统一和判断某种字体正 确或错误。秦篆将每字所用的偏旁形体、种类、位置, 一一作了规定,书写笔数取得一致,同时还避免在字 体中随意增减点划或符号的弊病。这一措施对巩固字 形,判断正误也有重要作用。如“”,“”统一写 为“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