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十二章归纳

论语十二章归纳

论语十二章归纳
论语十二章归纳

论语十二章

一、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自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孔子为“圣人”,孔子的学说也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他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至圣”、“圣人”,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拓展】

孔子一生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二、注释翻译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按时【说】通“悦”愉悦【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

【而】却【愠】怨恨;恼恨【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

不也是君子吗?”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交】交往【信】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或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指十五岁。“有”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加“有”字。【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以理解为独立做事情。【惑】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一般而言,指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逾矩】超过规矩。逾,超过,越过。矩,本指木工用来画方形或直角的曲尺,这里引申为规矩,规范。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知】领悟【可】可以【以】凭【为】做【矣】了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理解与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顺接连词【思】迷惑【则】就【殆】有害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哉】表感叹语气,多用在句末【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巷】里中的道路,这里指颜回的住处【堪】忍受

翻译: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其中也有乐趣啊。干违背义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飘浮在天空中的云一样。”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不一定实指三个人,这里指几个人。【行】走

【师】值得取法、学习的人【而】表承接,可译为“就”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就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

⑾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⑿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记得牢固,恳切地提出疑问再联系当前情况加以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三、句句落实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第一则:讨论学习方法、乐趣与个人修养:不断实习和温习,方能牢固知识,学习之乐;朋友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注: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重视品德修养:每天自我反省——(1)是否尽心尽力做事(2)是否以真诚交友

(3)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本段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正确的学习方法: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此则说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精神。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章讲认得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正确的学习态度: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反映了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四、内容归纳

(1)学习态度:第六、七、九、十章

(2)学习方法:第一、四、五、十二章

(3)修身做人:第一、二、三、八章

五、成语归纳

(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三十而立(4)不舍昼夜(5)逝者如斯(6)匹夫不可夺其志(7)择善而从(8)三人行,必有我师

六、文言归纳

【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一词多义】

①而:学而时习之(顺接连词,可译为“然后”)

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可译为“却、但是”)

博学而笃志(并列连词,可译为“而且”)

②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知道)

③为:为人谋而不忠乎(给,替)可以为师矣(当,做)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

【“而”基本用法】

①表示承接:表修饰关系;表并列关系;表承接关系

②表示转折

七、知识拓展

【论语积累】

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③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

【知识积累】

①《论语》是一部什么书?——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②《论语》的另两个“最”:还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又是出成语最密集的书。有人统计过,《论语》全书只有11750字,却出成语174条。

③下列成语就出自《论语》:

温故知新见义勇为乐在其中既往不咎尽善尽美见贤思齐听其言,观其行不耻下问三思而行文质彬彬敬而远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举一反三发愤忘食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后生可畏名正言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言必信,行必果怨天尤人杀身成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血气方刚杀鸡焉用牛刀道听途说患得患失饱食终日,无所专心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③《论语》作者是谁?——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④“六艺”是指什么?

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礼:礼节(即今德育)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数:算法(计数)

⑤“五音不全”中的“五音”是指什么?

五音又称五声。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中把宫、商、角jué、徵zhǐ、羽。【宫】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do音

【商】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re音。

【角】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mi音。

【徵】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sol音。

【羽】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la音。

八、理解性默写

【例】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例】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例】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例】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例】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例】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

2.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3.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4.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5.写出学习方法的句子(至少三句):

6.写出学习态度的句子(至少三句):

7.写出修身为人的句子(至少三句):

九、问题探讨

1.从文中孔子说的一些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有哪些思想与品格特点?

2.本文主要介绍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4.本文是儒家修3.本文在论述学习方法是强调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身之言,讲的是

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

5.学习了这篇《论语》十二章,你又什么感想?(或对你的学习,做人有什么影响)

6.“人不知而不愠”是“君子”风范,作为君子应该有哪些风范?

7.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

8.学与思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实际加以分析。

9.孔子把“不义而富且贵”视作“浮云”,应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

10.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 曲肱而枕之()()21.于 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5.逝者如斯夫()()29.博学而笃志()()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3.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 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七、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饭疏食饮水()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罔(w?ng )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 堪(kān)肱(gōng)笃(dǔ)志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省;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 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立:独立做事情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矩:规范、规范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以:凭借为:做,成为 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

(完整word版)论语十二章知识总结,推荐文档

《论语》十二章 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3、论语论:通“伦”,伦理 二、成语 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三十而立4、逝者如斯 5、不舍昼夜6、三人行,必有我师7、择善而从8、匹夫不可夺志 三、古今异义(加横线的字) (1)有朋自远方来古:志同道合的人(“友”:关系友好的人)今:泛指朋友 (2)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 四、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五、一词多义 (1)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 (3)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介词,在于我如浮云介词,对于 (4)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的 六、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学而时习之(表顺接关系的连词)(2)人不知而不愠为(表转折) (3)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修饰)(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表修饰或表顺接)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7)曲肱而枕之(表修饰) (8)不义而富且贵(表修饰)(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 特殊句式 七、省略句: (1)人不知()而()不愠。(前者省略了宾主“我”,后者省略了主语“我”)(2)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八、倒装句: 贤哉,回也!(正确语序是:回也,贤哉!)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正确语序是:吾十有五而于学志)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 点 一、原文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第二章 1、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第三章 1、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第四章 1、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第五章 1、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第六章 1、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第七章 1、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及中考试题集锦详解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及中考试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 ..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1. 学而时习 ..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 ...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 ...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 ...饮水. 19.曲肱而 ...枕之 20.不义 ..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 ..而从之 24子在川上 ..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 ..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 ..而近思 ..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 ..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师:同学们知道课前屏幕上播放的这些句子都是出自哪一本书? 生(齐声):《论语》 师:大家很聪明,说得正确。那么你知道《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吗? 生: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生: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师:大家很会学习,善于借助注释中的有效信息。那想不想了解得更多一点? 投影出示相关介绍: 《论语》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四书”之一,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目。 《论语》还是出成语最多的书。 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比较大。 《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论语》在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排行榜中排第11名。 师:看来作为中国人,必须要对《论语》有所研究,要研究论语,首先要了解孔子。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你头脑中孔子的形象描述出来。 生:孔子是个博学的人 生:孔子是个大教育家,有远大理想的人。 …… 师:看来大家对孔子还是有所了解的,那么老师再给一点系统的介绍。 投影出示相关介绍: 孔子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最伟大的教育家,相传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是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修订《诗经》,编纂《春秋》。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千古圣人”、“至圣”、“万世师表”。 孔子在世界的影响也很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

西方有学者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师: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孔庙(投影出示山东、南京、韩国、日本的孔庙图片),单是韩国就有234座孔庙。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有孔子的塑像(出示美国曼哈顿、德国柏林孔子塑像),世界许多大学都有孔子学院。 师:可见孔子的思想光芒能穿越时空魅力永恒。今天我们借《论语》八则的学习,走近孔子和《论语》,触摸经典,感受智慧。 二、诵读入境 师: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充满智慧的文字。首先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让老师看看我们朗读中存在什么问题。 生:朗读。(读得较平,有个别字音出错) 师:有什么问题? 生:字音有读错的,“愠”字读成了wēn,“默而识之”的“识”读成了shí。 (老师板书这两个字) 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什么感情;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2.孔子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三,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四、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

中孔子的话:。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译文: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

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略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本文,应遵循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无需将“而”“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含义讲得抽象而难懂,学生可以翻译,了解区别就可以了。而对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通过老师穿插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同样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讲相关的故事,让他们在具体的内容中了解文章的内容。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无需讲得过深,从字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能够释读全文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导入:(故事导入,化深为浅) 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现的异兽,怎能出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在猎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就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发言) 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一年后,孔子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总结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七天后,孔子去世了。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离去。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否定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的名誉。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西方曾经评选过世界十大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学家说过21世纪是儒家文明的世纪。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复习练习及答案 (1)

《论语十二章》复习精品练习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略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5、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6、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知之为知之(就是)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博学而笃志(并列连词)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5.其:仁在其中矣(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 七、词语活用归类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八、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十二章总结

论语十二章总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____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 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 19.曲肱而枕之()() 20.不义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24子在川上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罔(w?ng )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 堪(kān)肱(gōng)笃(dǔ)志陬邑(zōu 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省;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立:独立做事情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矩:规范、规范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以:凭借为:做,成为 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而:表转折,却。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论语十二章知识整理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V论语〉十二章》知识整理 「、字形字音 论1 tn语焉y m笃d U志不亦说yu e乎/ 恕sh u\如斯夫f t 不愠y询逾y t矩j u匹p i夫传chu dn不习乎一箪d m食雍y e ng也三省x in g瓢pi do饮子罕hd\罔w d n g好hco之者 殆d d曲肱g

⑤匹夫:古义为普通人、男子汉”(匹夫不可夺志也),今义 为无学识、无智谋的人h ”。\ ⑥忠:古义为办事尽心竭力”(为人谋而不忠乎),今义为忠 心”。/ \ (三)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f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f状语,每日 ③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f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④传不习乎 传:动词f名词,传授的知识 ⑤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f动词,吃饭 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f意动。以……为乐 (四)常见虚词“而” 1. 表顺承 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 2. 表修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3. 表并列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4. 表转折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五)源于本文的常用成语不亦乐乎 三十而立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考点梳理答案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考点梳理答案版 ?生难字 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愠.(yùn) 吾.(wú)三省.(xǐng)逾.矩(yú) 罔.(wǎng)殆.(dài)箪.(dān) 好.之者(hào)肱.(gōng)笃.志(dǔ) ?重点词语解释 ①子.曰(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本文指孔子) ②学而时.习之(按时) ③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④有朋.自远方来(本文指志同道合的人) ⑤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⑥不亦君子 ..乎(文中指有才德的人) ⑦吾日三省 ...吾身(每天;泛指多次;自我检查、反省) ⑧为.人谋.而不忠乎(替;谋划) 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⑩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身,指能有所成就;迷惑,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 ..(上天的意旨;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越过,超过;法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文中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疑惑) ?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爱好)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饭疏食 ...,饮水(吃;粗粮) ?曲肱.而枕之(胳膊) ?必有我师焉.(于此,在其中) 择其善者 ..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子在川上 ..曰(河边。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往、离去;这,指河水;舍弃、放弃) 三军 ..不可夺志也(军队的通称;指平民中的男子) ..可夺帅也,匹夫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坚定;恳切) 仁.在其中矣(仁德) ?通假字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一词多义

论语十二章归纳

论语十二章 一、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自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孔子为“圣人”,孔子的学说也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他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至圣”、“圣人”,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拓展】 孔子一生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二、注释翻译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按时【说】通“悦”愉悦【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而】却【愠】怨恨;恼恨【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交】交往【信】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或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指十五岁。“有”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加“有”字。【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以理解为独立做事情。【惑】迷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一般而言,指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逾矩】超过规矩。逾,超过,越过。矩,本指木工用来画方形或直角的曲尺,这里引申为规矩,规范。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知】领悟【可】可以【以】凭【为】做【矣】了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理解与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顺接连词【思】迷惑【则】就【殆】有害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论语十二章知识总结与练习

《论语》十二章 文言文之解释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的解释方法】 文言虚词重在积累。 (1)将初中阶段最为重要的几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纳整理。 (2)释意时,要结合语境、上下文和整个句子的含义,在总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先将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代入句子中去理解,然后将其中能确定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另外一句,看句子是否讲得通,以此来筛选答案。 01积累运用 1.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g)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而枕之(ɡōnɡ) 博学而笃.志(dǔ)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按时) (2)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3)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4)吾日三省 ..吾身(泛指多次)(自我检查、反省)

(5)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6)吾十有.五(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7)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8)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9)六十而耳顺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10)不逾矩 ..(越过)(法度) (11)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2)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13)不堪.其忧(能忍受) (1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爱好) (1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16)饭.疏食,饮水.(吃)(冷水) (17)必有我师焉.(于此,在其中) (18)择其善者 ..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19)子在川.上曰(河流) (20)逝.者如斯.夫(往、离去)(这,指河水) (21)三军可夺.帅也(改变) (22)博学而笃.志(坚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上感叹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论语十二章总结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____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 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 19.曲肱而枕之()() 20.不义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24子在川上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而近思()()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论语》十二章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论语》十二章 中考复习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二、相关资料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三、课文翻译

1.原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是很愉快吗? 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谋事,尽心竭力了吗? 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随心所欲,又不越过法度。” 4.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理解,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5.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6.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箪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窄小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那么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

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