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于漪教育思想

于漪教育思想

于漪教育思想
于漪教育思想

《于漪教育思想》读书心得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一位资深教师,“于漪”也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精神和教育理念的象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老师的名言。这体现了于老师的谦逊、执着、负责的精神以及她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

阅读于漪的文章,我们会发现其中最鲜明的一个观点就是“教文育人”。教文,即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育人,即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于老师坚决反对把教文和育人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做法,主张必须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于漪老师重视“学生”的个体,对于“人”本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教育方法上,于漪老师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基础决定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进度。于漪老师关注同学对于知识本身的掌握,更注重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对于每一个“人”的培养,包括同学的学习兴趣,个人品德、爱国情操,等等。

于漪老师不是用单纯的言语去突出这些情感,她更以满怀激情来演绎她的名言,就是“丹心一片是关键”。她说老师心中要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激情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老师一次次超越自我,她不顾自己身体健康,背学生上医院;接手乱班,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支撑她的始终是充满胸膛的师爱。她说:“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孩子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她对于学生的爱撒在学生的心间,也在他们的心灵中埋下了爱的种子。这样对于身边的人和生活的爱的教育也扩展到对于爱班、爱国的教育中。

于漪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更体现在她愿意深入地“学生“,尊重学生的状况和现有水平,并根据所了解的学生的状况,有的放矢。我从她的言传身教中体会着她对于教育的责任感,对于同学的爱,她践行着“眼中有人”,即眼中有学生,时时想着学生的需要。她是有心人,经常分析学生的各种练习,了解学生现有的读写水平,并有意识的参加他们的活动,听他们讲话,看他们写的东西,了解他们在看书时遇到的问题,研究他们的学习方法。摸清孩子们的状况,就能依次为依据,决定讲解的取舍详略,才会使得课堂的内容更好的帮助学生。

于漪老师不仅认真地指导学生读教科书,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她“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是一味地认为只要自己讲得系统、完整、生动,学生就一定能理解得透,掌握的牢。她体会学生的状况,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实践的重要作用。她突破不讲时效的“形式主义”做法,努力把课上得对学生最有益处。她指导学生在新课之前仔细看书,提出要主义的问题,让学生心中有数,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这样带着问题听讲、学习,就可以积极思维,打主动仗。于老师还主动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感受、困惑和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相应的练习,使得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角。学生在生活中点滴的进步都给与及时鼓励,并提出新的要求,树立学生的信心,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

激发兴趣也是于老师教学的艺术特质。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源泉,于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于老师培养学生兴趣有四点经验:一是课要有新鲜感;二是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三是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四是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智力因素,用学生的智力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于老师的这些经验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得来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

兴趣一定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寻找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于漪老师看重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内和课外的内容。她积极在教学上钻研,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她让我也深深体会到“胸中有书”是老师不断的追求,着才能更好的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服务于学生。胸中有书,要求我们“读懂教材”,根据文道统一的精神去钻研教材,明确每一篇教材的目的和基本要求,决定讲解的取舍详略。另外,要求我们不断与时俱进,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同学们拓宽自己的视野、更密切的练习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做相应的准备。

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我们的事业是“栋梁”和“未来”,这激励着我们以于漪老师为榜样,兢兢业业,上下求索,在教育中去实践“胸中有书,眼中有人”的教育理念和为人的理念,把学生培养成国家的人才。

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_学习心得体会.doc

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_学习心得体会 引学习于的教学观,如沐春风,沁人心脾。她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无不使我为之折服。下面是小编搜索整理的学习家于漪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一于漪老师从教六十多年,上了近两千节的公开课,写下了四百多万字的论文专著,在语文课程教育改革当中不断创新,勇于实践,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实践者。于漪老师是资深特别老的老,但是她却能践行素质教育,这是令我惊讶也是非常值得我去膜拜的地方。新生教师和资深教师在讲课的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资深教师更注重于提高的学业成绩,新生教师则特别注重课堂上与同学们的沟通,互动,但是,于漪老师高龄教师,却可以践行素质教育,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告诉了我们,践行素质教育应作为教育的一种理念。教师要始终以素质教育作为根本追求。 看了关于于漪老师的照片和视频,她总是面带着微笑,眼神里总是能透露出一种和蔼与一种难能可贵的坚定。于漪老师在接受访谈时,她的言语也体现了一位语文教师的文雅与作为教师的自信。她的教书育人理念,告诉我要目中有人,作为教师,眼里要看得到学生。她有自己的教育艺术,在我看来,她教的不是书,而是一本人生的教材。 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二做教师应“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教师要努力攀登,追求理想境界,也就是说要不断地自我超越。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作为教师,一定要追求高尚的理想境界,不断地努力攀登。

我上课是从来不带教案的,拿着教案怎么面对全体学生?要察言观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备课的时候要备得十分熟练。 备课要目中有人,我们所有的学科都是为了育人,这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就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把学生蕴藏的潜能通过教师的开发把它变成现实。 因此一定要深入了解,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我一直和年轻教师讲:你一路走过去,教育脚步有深有浅,你要停下来,深入思考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不足的,久而久之就能摸到规律了。 课堂教学是要深入研究的。老师绝不能做教书匠,不能只是灌输知识。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智力,熏陶情感,要育人。我在80年代就在课堂教学中试验了,绝对不是“我讲你听”“你问,我回答”。 课堂教学要多功能、立体化。要以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是立体的,育人和求知应该互相渗透。语文教学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有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因此,所有课程都要能够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三学而不厌。勇于实践是一生的自我教育 罗曼·罗兰说过,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每个创伤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每次课上下来认真思考,都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缺陷乃至错误,因此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于漪教育思想

《于漪教育思想》读书心得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一位资深教师,“于漪”也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精神和教育理念的象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老师的名言。这体现了于老师的谦逊、执着、负责的精神以及她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 阅读于漪的文章,我们会发现其中最鲜明的一个观点就是“教文育人”。教文,即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育人,即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于老师坚决反对把教文和育人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做法,主张必须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于漪老师重视“学生”的个体,对于“人”本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教育方法上,于漪老师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基础决定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进度。于漪老师关注同学对于知识本身的掌握,更注重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对于每一个“人”的培养,包括同学的学习兴趣,个人品德、爱国情操,等等。 于漪老师不是用单纯的言语去突出这些情感,她更以满怀激情来演绎她的名言,就是“丹心一片是关键”。她说老师心中要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激情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老师一次次超越自我,她不顾自己身体健康,背学生上医院;接手乱班,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支撑她的始终是充满胸膛的师爱。她说:“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孩子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她对于学生的爱撒在学生的心间,也在他们的心灵中埋下了爱的种子。这样对于身边的人和生活的爱的教育也扩展到对于爱班、爱国的教育中。 于漪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更体现在她愿意深入地“学生“,尊重学生的状况和现有水平,并根据所了解的学生的状况,有的放矢。我从她的言传身教中体会着她对于教育的责任感,对于同学的爱,她践行着“眼中有人”,即眼中有学生,时时想着学生的需要。她是有心人,经常分析学生的各种练习,了解学生现有的读写水平,并有意识的参加他们的活动,听他们讲话,看他们写的东西,了解他们在看书时遇到的问题,研究他们的学习方法。摸清孩子们的状况,就能依次为依据,决定讲解的取舍详略,才会使得课堂的内容更好的帮助学生。 于漪老师不仅认真地指导学生读教科书,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她“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是一味地认为只要自己讲得系统、完整、生动,学生就一定能理解得透,掌握的牢。她体会学生的状况,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实践的重要作用。她突破不讲时效的“形式主义”做法,努力把课上得对学生最有益处。她指导学生在新课之前仔细看书,提出要主义的问题,让学生心中有数,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这样带着问题听讲、学习,就可以积极思维,打主动仗。于老师还主动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感受、困惑和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相应的练习,使得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角。学生在生活中点滴的进步都给与及时鼓励,并提出新的要求,树立学生的信心,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 激发兴趣也是于老师教学的艺术特质。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源泉,于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于老师培养学生兴趣有四点经验:一是课要有新鲜感;二是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三是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四是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智力因素,用学生的智力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于老师的这些经验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得来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

对于漪老师的学习体会说课材料

一辈子学做教师 ----学习于漪心得体会:包玉芳 在学习了于漪老师的先进事迹之后,我有了很多感触,这位81岁高龄的于漪老师成了星”,一颗教书育人的明星。“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于漪老师,是从教学第一线走出来的教育大家,满身都是质朴的气息,谦虚和真实是她的美德,于漪老师平生上过2000余节公开课,但她自认为没有一堂十全十美的课,深表惭愧,她总说自己做得还很不够,年近八旬,却依然在为教育教学而奔波忙碌着。五十年教师生涯,桃李满天下:半个世纪孜孜不倦,心血洒讲坛。这是名师于漪的真实写照。于老师最可贵最值得敬佩的精神是她五十九年的教育生涯,五十九年的艰苦探索,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她一直扎根在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

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看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的先进事迹,我体会到,于漪老师师德高尚、知行统一,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受全社会尊重的人。我们要把于漪老师作为人生的一面镜子,时刻激励自己,加强自身修养,树立高尚品德,不断增强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全身心讲好每一堂课,满腔热忱地帮助学生,努力做好教师。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应先从哪些地方做起?在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 1.要能够清醒的自我认识,首先要虚怀若谷。一个人只有虚心才能容纳百川,人一辈子要不断认识自己。做人也好,做老师也好,我们的手中要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来量别人的长处,另一把尺子来量自己的短处。说到底,我们可以向书本学习,可以向同行学习,可以向专家学习,还可以向学生学习。正向于老师说的那样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家的智慧才是无穷的,我们要善于“博采众家之长”。

2019年《于漪全集》读后感范文

2019年《于漪全集》读后感范文 “与其说我做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用六十六年对语文教育的热爱诠释着她对教育的忠诚。深入学习《于漪文集》,领略于老师的教育思想,一片片文章、一段段语录、一个个案例,都是绝佳的思想精华,令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书本放于案前,仿佛好像是在于老师面前,聆听他的教诲、反思自身言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向她学习,学习她是怎么做一名好老师。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形容她教书教得“着了魔”,而她的学生则说她对教育有着“宗教般的虔诚”。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深深地植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共产主义事业。立足于育人、树魂立根和培养文化判断力等方面。 “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一位资深教师,“于漪”也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精神和教育理念的象征。思想立足点高,覆盖力强,生命力持久,这是对于漪老师教育思想最好的总结,同时这也是最令我深入思考的,要更好地传承并发扬好于老师的教育思想,提升自己令学生受益。 以生为本,尊重学生感悟,激发学生潜质。阅读于漪的著作文章,我们会发现其中最鲜明的一个观点就是“教文育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教文育人”,教文,即教会学生

文化知识;育人,即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于老师坚决反对把教文和育人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做法,主张必须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于漪老师重视“学生”的个体,对于“人”本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教育方法上,于漪老师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基础决定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进度。同时,还需要注意,学生个性是千差万别的,他们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和理解。教师要摒弃掉依赖教参、分数本位等已固化的教学思想,珍视学生心理逐渐开放的特点,给予他们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元化的解读,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讨论,通过争辩抓住他们探究的动力,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阅读和自我实现。 用心育人,真心关注学生,传承师德精神。“用爱心培育爱心”,于漪老师强调要用“爱心”培育“爱心”,师爱、师德是帮助学生增强树魂立根的内驱力。就需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她说老师心中要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切切实实地为学生做出表率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合格和可靠接班人。她谈到,“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针对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分数决定一切的现象,于漪老师呼吁,要从当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重智轻德的重围中“突围”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真真正正去关注学生,真真正正去热爱教育这份职业,只有热爱才

于漪老师--学习心得体会

提升人格魅力注重教学反思 ——学习于漪心得体会 对于于漪老师早闻其名,但真正的去了解她的教育教学思想却是在最近才开始的。在认真品读了关于于漪老师的事迹后,有着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地方,我发现这位耄耋之年的老教师身上最令我感触深刻的是“追求人格的完美”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这两方面。“今天怎样当教师”,于漪老师的回答是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她强调教师的人格力量,做人师不是做教书匠,对孩子不仅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因为我们的教育力量,只能从教师活的人格当中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反思参加工作的最初几年时间,我一直觉得怎样让学生听我的话,完全按照我的要求来听课学习,这是最重要的。似乎学生完全围着我的指挥棒转,这样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但经过几年时间下来,我发现这样的教育是不成功的,而且是事倍功半的!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而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他们有思想有主见,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俯下身来,听听他们在讲什么,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他们身边的一位较年长的知心朋友。 我们学校这几年学生的生源不是十分理想,我们面临着很多学习困难甚至道德品质有偏差的学生。此时,教师更应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动学生、感染学生、感化学生,而不是一味地以“老师”这样一个身份去压制和训斥学生,这样学生才会逐渐跟着你走,你

的教育才能事倍功半,渐入佳境。而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而得到学生的认可,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使学生在你的教学中真正获得有益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其次是对学生充满爱心,常以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懂得换位思考。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是件苦差事,作为教师,要考虑学生怎样能学得快乐,这就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更是师生互动对话,心灵沟通,获得知识,提高素养的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后,总会有所思考,有所体会,即“教后感”。在此教师会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回顾和小结,将变化、经验、教训和体会记录下来,以利于自己不断思考、提高。撰写教学反思也是学校现在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做的。但说实话,有时工作太忙,总觉得应付一下,随便写点什么就可以了,反思的质量并不是很高。学习了于漪老师的事迹后,我知道即使是向她这样一位资深的语文特级教师,她仍是教了一辈子,一辈子在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败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变化和调整,反思学生探究学习中的“拦路虎”、反思“再教反思”,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 于漪老师的为人、为学都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只有踏踏实实、一点一滴地去学,才能真正不断地提升自我,真正成为人才的培养者而不仅仅是教书匠!

于漪语文教育名言录

于漪语文教育名言录(转载) 2011年4月7日 ·教学的自信力来自教师深厚的学养。一个有胆识的教师必然是好学深思的,能够身体力行的。 ·我们确实要有点文化积淀。我们的语文内容丰富复杂,它的家属成员很多,它的社会关系非常复杂,字词句篇,读写听说,并且跟很多学科都有关系。因此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作出哲学思考。 ·你有了底子就能辨别这是科学的,还是伪科学的;是真正反映规律的,还是三流化妆。三流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化妆是精神的化妆;我们要的是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我就是语文,我和语文是融为一体的,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教学中,不要涂脂抹粉,满足于三流化妆。 ·品味语言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但它是双刃剑,弄不好就掉进了语言的陷阱。为什么这么说?言过其实,就是语言的陷阱;我们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也被消解了,一直被词句拖着走,文没有了,被肢解了。 ·课堂不只是教师展示的场所,它也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场所,实践语言文字的场所,要让学生亲自实践。 ·事情是干出来的,绝对不是吹出来的,不是捧出来的。捧不出优秀教师,也捧不出领军人物。一定要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哪些做对了,哪些错了,用流行的话讲,就是反思。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知。 ·我们听了很多课,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丝丝入扣,分秒不差。对怎么教考虑得很多,但对角什么考虑得显然不够。

·我们太需要全国性的出类拔萃的语文教师。可是没有个性就根本没有可能领军,不可能出类拔萃。出类拔萃需要智慧。我们的课堂是时间和空间的聚焦点,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包括时代精神的交汇点,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一个场所。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智慧。智慧的起点就是思考。 ·模仿只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它不可能有创新。因此我就想,如果我们总是跟在人家后面走,那是永远不能超越的。什么叫超越?要赶上人家,超越人家,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做法。 ·语文是陪伴人的终生的,没有一个人一辈子不跟语言文字打交道。传统不是“统”,传统就是把我们最精彩的传给我们的年轻人,在他们身上开花结果。 ——摘自《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此文原刊载《语文学习》(2010年第1期)“特稿”栏目。文尾编者注:文章为于漪老师在“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上的讲话,《语文学习》记者根据录音整理,并经作者审订。 【附录】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曾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如今已是耄耋之年。 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主要著作】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究》、《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于漪的文章《往事依依》收录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1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 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 3.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 4.座右铭: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 5.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6.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 7."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纵观于漪老师的教学追求历程,她追求的语文教学风格是大象无形,她的课堂教学特点是立体多维无恒。因此,她的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变化多姿,是永远流动着的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读书摘记 P71人之所以为人,当然不能只停留在生物学的层面,人还要进行精神层面的追求。物质生活是生存的基本保证,基本满足就能获得快乐,而精神上的追求是人内在的需求,追求诗意的精神家园,让生命的清泉汩汩流淌,它体现了人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丰厚和完美。 P74我始终认为,"知识就是种子",只要把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里,就会开出智慧的花,结出能力的果。我把课堂当作传播知识促进学生整体成长的广阔天地,打开四面窗户,引进八方来风,把大量的知识信息带入课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出大量课外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知识,使教学的整个过程充盈时代的活水,激发起学生内在的持续不断地探索语文知识宝库的求知欲。P77怎样才能把课上的象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呢?我认为:一、课要有新鲜感,不能老是一副面孔;二、要有趣味性;三、课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的喜悦;四、课要有时代的活水,使学生有所感奋。 P8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思维是对外界事物概括的间接反映,思维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因此,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应放在同

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4篇

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4篇 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篇1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种种现象五光十色,乱人耳目,对教育是极大的挑战,对教师是极大的诱-惑。提出希望之一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提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的论述不仅有广泛的现实意义,而且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学习于老师的教学观,如沐春风,沁人心脾。她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无不使我为之折服。原来还可以这样做教师、教师还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和境界、普通教师通过努力照样可以成为教育家……。“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于漪老师用这句话鞭策自己。她说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高尚。 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什么人才能够做人师呢?做人的老师,他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就是“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德才兼备,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艰难。于老师认为做人师不是做教书匠,对孩子不仅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因为我们的教育力量,只能从教师活的人格当中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听了于老师的报告,心中感受颇多,脑海中一直在问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应先从哪些地方做起?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1.要能够清醒的自我认识,首先要虚怀若谷。一个人只有虚心才能容纳百川,人一辈子要不断认识自己。做人也好,做老师也好,我们的手中要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来量别人的长处,另一把尺子来量自己的短处。说到底,我们可以向书本学习,可以向同行学习,可以向专家学习,还可以向学生学习。理论上模糊,事业上一定马虎,工作中就会事倍功半。所以要广泛的阅读教育理论专著、学习名家的教育理论等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丰富的理论作为基础,那我们在工作中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向同行学习,同一篇课文不同的人对文章的把握不同,其教法与侧重点也不同,他们在教学中的理念与做法也许正在自己在教学中所忽略的,或者是所没有想到的。正向于老师说的那样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家的智慧才是无穷的,我们要善于“博采从家之长”。 2.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不足。“追求人格的完美,于漪的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用另一把尺子不断地来量自己的不足。像于漪老师在每次课前都认真备课,钻研教学,研究学生,把上课的每句话背出来,然后再口语化。即使这样,在每次上完课后,她总是觉得这里不行、那里不行、充满了不足和缺陷,于是于老师写教后记,记下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和自己教的不足。于老师认为作为教师就要严谨治学,这也成为她不断前进的内驱动力。她说“我教了一辈子,一辈子在反思”。

于漪教学研究综述

于漪教学研究综述 汉语言文学陆澎澎 一、于漪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曾任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等职。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究》《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 二、于漪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思考与探索 从八十年代中后期一直到整个九十年代,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探讨越来越深刻。于漪看到高考制度恢复以后,教师和家长都围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转,大家都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于漪认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的失落,这严重影响了育人目标的实现,而这一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于是,于漪对性质观——语文教育观念中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探索,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于漪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于漪早期的文章里,于漪提出:“语言文字是工具,人们用它来表情达意。既然是表达情意,用它来组缀而成的作品总有一个思想性问题,总寓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思想感情为里,语言文字为表,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思想性。”后来紧接着,于漪在《准确而完整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一文中,于漪进一步阐述了她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于漪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工具”加“人文”,而是互渗互透、融为一体的,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她一再强调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都重要,不可机械割裂。于漪说:“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教育,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用“人文性”代替“思想性”,赋予了语文更为深广的文化内涵,“人文”中有“思想”,同时又兼具审美等方面的因素,更准确、更贴切地揭示了语文的本质特点。 三、于漪的语文教育目的 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于漪就提出了“目中有人”的思想,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要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目中有人”的思想孕育了“教文育人”的思想,在1978年于漪率先在语文教育界提出了“教文育人”的鲜明的思想。从“目中有人”到“教文育人”,同样体现了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求实、创新和发展的特点。于漪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教文是他的天职,须千方百计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听、度、说、写的能力,但教学生的‘文’是为育学生‘人’服务的,只见‘文’不见‘人’,工作就失去了大目标。”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她讲求心中有学生,胸中有全局,“教文”不忘“育人”,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困生”,巧妙处理课堂预设外的“生成”。 四、于漪语文教学风格 (一)思想性

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 引学习于老师的教学观,如沐春风,沁人心脾。她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无不使我为之折服。下面是小编搜索整理的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一于漪老师从教六十多年,上了近两千节的公开课,写下了四百多万字的论文专著,在语文课程教育改革当中不断创新,勇于实践,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实践者。于漪老师是资深特别老的老教师,但是她却能践行素质教育,这是令我惊讶也是非常值得我去膜拜的地方。新生教师和资深教师在讲课的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资深教师更注重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新生教师则特别注重课堂上与同学们的沟通,互动,但是,于漪老师作为高龄教师,却可以践行素质教育,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告诉了我们,践行素质教育应作为教育的一种理念。教师要始终以素质教育作为根本追求。 看了关于于漪老师的照片和视频,她总是面带着微笑,眼神里总是能透露出一种和蔼与一种难能可贵的坚定。于漪老师在接受访谈时,她的言语也体现了一位语文教师的文雅与作为教师的自信。她的教书育人理念,告诉我要目中有人,作为教师,眼里要看得到学生。她有自己的教育艺术,在我看来,她教的不是书,而是一本人生的教材。 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二做教师应“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教师要努力攀登,追求理想境界,也就是说要不断地自我超越。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作为教师,一定要追求高尚的理想境界,不断地努力攀登。 我上课是从来不带教案的,拿着教案怎么面对全体学生?要察言观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备课的时候要备得十分熟练。 备课要目中有人,我们所有的学科都是为了育人,这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就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把学生蕴藏的潜能通过教师的开发把它变成现实。 因此一定要深入了解,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我一直和年轻教师讲:你一路走过去,教育脚步有深有浅,你要停下来,深入思考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不足的,久而久之就能摸到规律了。 课堂教学是要深入研究的。老师绝不能做教书匠,不能只是灌输知识。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智力,熏陶情感,要育人。我在80年代就在课堂教学中试验了,绝对不是“我讲你听”“你问,我回答”。 课堂教学要多功能、立体化。要以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是立体的,育人和求知应该互相渗透。语文教学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有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因此,所有课程都要能

于漪教育思想

于漪教育思想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于漪教育思想》读书心得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一位资深教师,“于漪”也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精神和教育理念的象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老师的名言。这体现了于老师的谦逊、执着、负责的精神以及她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 阅读于漪的文章,我们会发现其中最鲜明的一个观点就是“教文育人”。教文,即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育人,即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于老师坚决反对把教文和育人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做法,主张必须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于漪老师重视“学生”的个体,对于“人”本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教育方法上,于漪老师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基础决定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进度。于漪老师关注同学对于知识本身的掌握,更注重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对于每一个“人”的培养,包括同学的学习兴趣,个人品德、爱国情操,等等。 于漪老师不是用单纯的言语去突出这些情感,她更以满怀激情来演绎她的名言,就是“丹心一片是关键”。她说老师心中要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激情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老师一次次超越自我,她不顾自己身体健康,背学生上医院;接手乱班,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支撑她的始终是充满胸膛的师爱。她说:“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孩子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她对于学生的爱撒在学生的心间,也在他们的心灵中埋下了爱的种子。这样对于身边的人和生活的爱的教育也扩展到对于爱班、爱国的教育中。 于漪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更体现在她愿意深入地“学生“,尊重学生的状况和现有水平,并根据所了解的学生的状况,有的放矢。我从她的言传身教中体会着她对于教育的责任感,对于同学的爱,她践行着“眼中有人”,即眼中有学生,时时想着学生的需要。她是有心人,经常分析学生的各种练习,了解学生现有的读写水平,并有意识的参加他们的活动,听他们讲话,看他们写的东西,了解他们在看书时遇到的问题,研究他们的学习方法。摸清孩子们的状况,就能依次为依据,决定讲解的取舍详略,才会使得课堂的内容更好的帮助学生。 于漪老师不仅认真地指导学生读教科书,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她“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是一味地认为只要自己讲得系统、完整、生动,学生就一定能理解得透,掌握的牢。她体会学生的状况,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实践的重要作用。她突破不讲时效的“形式主义”做法,努力把课上得对学生最有益处。她指导学生在新课之前仔细看书,提出要主义的问题,让学生心中有数,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这样带着问题听讲、学习,就可以积极思维,打主动仗。于老师还主动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感受、困惑和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相应的练习,使得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角。学生在生活中点滴的进步都给与及时鼓励,并提出新的要求,树立学生的信心,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 激发兴趣也是于老师教学的艺术特质。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源泉,于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于老师培养学生兴趣有四点经验:一是课要有新鲜感;二是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三是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四是增强

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

学习xx老师心得体会 学习于老师的教学观,如沐春风,沁人心脾。她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无不使我为之折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篇1学校组织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的先进事迹,于漪老师,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在教育的田野里耕耘了整整60年。81岁的她,从教近60年,退休近20xx年,丝毫没有停止过追求理想教育的步伐,仍在以各种方式,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影响教育、影响教师、影响学生。于漪老师有一句名言“如果只是教书,那么你就是教书匠、知识的二传手。不能忘记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这是大目标”。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是我学习的楷模。我将在这些先进教师先进事迹启迪和鼓舞下,树立正确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不断强化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 我们应当学习于漪老师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首的精神。对工作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老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时时处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努力做到。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学生是我们的神圣事业。对学生我们 既要爱又要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老师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学习于教师的事迹,我进一步体会到,教师必须做到尊重、理解、信任、鼓励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激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多篇》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多篇》 由会员“vsword”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我们的生命也像那棵树一样生长在厚实深沉的教育沃土之中吗。我们的灵魂也像那朵云一样生长在澄澈明净而高远的碧空中吗。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站立。共同阅读《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请您阅读。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1 翻阅当代教育大师钱梦龙、魏书生、李镇西、于漪等等的书籍,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所流露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他们仰望星空,勾画美好的教育愿景,同时又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努力地为学生的成长奠基,并竭力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 翻阅着这些令人深思的文字,感受着八十多岁老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合上书本,“椎心的忧思,竭诚的期望”、“让生命之花绽放”、“寻找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在价值体系中”和“记忆与情缘”6个专辑的标题,实在就是对“教育的姿态”最好的诠释。 一页页读过,合上《姿态》,嗅一嗅书香,大爱无疆这四个字悄然浮现于脑际。 本书是于漪老师有关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拨开乱象的丛莽,让教育之魂魄闪光。作者一直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

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生命的发展。 为人师者,我们都知道要心中有爱。但教育需要怎样的“爱”呢。“在学校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将奠定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于漪老师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漫漫6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拒绝各种利益的诱惑,哪怕在80高龄依然活跃在教育改革第一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深爱着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要为国家培养“有魂有根”的栋梁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对象无法选择,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这是于漪老师毕生坚守的信念。 什么是真正的懂学生。说在嘴上,写在纸上,不是真正的懂,要身体力行,真正做到才是懂。于漪老师的儿子患了败血症,但她却忍痛割爱,放弃陪伴儿子回到学生们的身边。于漪老师的师爱是超越亲子之爱的,虽然她与学生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她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地培养呵护他们的成长。她认为,学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师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们,不仅是责任,更是她的快乐。 “班主任只有燃烧自己,才能辐射学生,教育学生”,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找同学一个个谈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挨家挨户走访学生家庭,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于老师觉得她的生命就有了价值,生命和历史使命结伴同行。

于漪教育思想集锦

想的根, 植良好道德情操的根、 健康人格的根 。 “用爱心培育 于漪教育思想集锦 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深深地植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与共产主义事业。立足于育人、树魂立根和培养文化判断 力等方面。思想立足点高,覆盖力强,生命力持久。她的教 育思想主要有三个部分:教文育人,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漪老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教文育 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需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 她曾经 说过,“教师心中要有共产主义旗帜飘扬”教师胸中要有一团 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 对学生有感染力、 辐射力; 教师要“一身正气,为人师表”,切切实实地为学生做出表率 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合格和 可靠接班人。 树魂立根, 植根学生的理想信念 “育人要育心, 浇花要浇根”,于漪老师认为要培育学生树热爱党、 热爱社会 主义、热爱祖国的“魂”,立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根”, 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在学生心田‘植根' 对社会上存在的“轻语文、重外文”的现象,于漪老师指出: “如 果我们再不珍惜母语, 那么我们离‘自毁长城'的日子就不远了, 民族语言之光彩!要通过语文教学,在学生心田做“植根”的 工作,植爱国主义的根,植民族精神的根,植志向的根、理 ”。针 也许不多久就会完全被其他语言所代替! ”为此,她呼吁: 还

爱心”,于漪老师强调要用“爱心”培育“爱心”,师爱、师德是帮助学生增强树魂立根的内驱力。她谈到,“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针对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 德、分数决定一切的现象,于漪老师呼吁,要从当前学生过 重的课业负担和重智轻德的重围中“突围”出来。教育本质是 “育人”而不是“育分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以奠定树魂立根的素质基础。重视学习先进文化,培养文化判断力现在的学生面临着丰富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文化判断力的教育,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判别、取舍各种文化现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重视学习先进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判断力。于漪老师呼吁:“学校、教师对学生文化生活不能漠然视之,要精心引导他们往高处追求,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学习先进文化”。教师要着力教会学生在接受与体验文化的过程中善于对文化信息识别与取舍、评价与更新,帮助学生认真执著地从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中吮吸养料。学生主体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文化判断力,就更容易去接受先进文化,深化文化评判,朝着理性和德性的文明方向发展,就会不断提升思想,陶冶情操,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优美的心灵,从而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不仅局限于学生的读书,而更多地体现着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与追求的祝愿与期盼。因此,她的教育思想具 有以下特性:时代性“社会在前进,教育必须具有时代性 O

于漪老师先进事迹

于漪老师先进事迹 于漪,女,汉族, 87岁,中共党员,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岁开始她的教育生涯,六十多年来,无私奉献、执着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做好传帮带。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她先后荣获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教育督导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两次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四次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五次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教学研究会会长等。历任第七、八、九届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 在半个世纪多的教育生涯、艰苦探索中,于漪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她一直扎根在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对于漪老师的评价,概括了她平凡而又杰出的人生。 一、高尚的师德风范,成为德育工作者的楷模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于漪认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德育工作来展开, 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教师的责任不仅在授业,首先是“传道”。她的教育实践始终贯穿了这一理念,通过几十年来不懈努力,于漪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人。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典范。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凡是观摩过于老师上课的学生和同行,无不为她的蕴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艺术所吸引、所折服,“是一种优美的享受”。近五十堂公开课被媒体录象、传播,已作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的经典。 于老师的语文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体现师生互动,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有些原先看到作文命题就会哭鼻子的同学,在于老师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下转变成写作的“积极分子”;原先写字七歪八斜的,写出一手漂漂亮亮的书法,以后成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甚至初中学生在听了于老师的讲课,深深为于老师的教学魅力所打动,不仅爱上了语文学习,还如痴如醉地写出了

语文教育家于漪: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

语文教育家于漪: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 语文教育家于漪: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 摘要:[摘要]学语文,语言文字表达的方式要掌握,做人的情和意要丰富,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分不开的。语文既要抓文字的表达,又要抓情和意的提升,抓表达正确,抓情意丰富,这样才学得好。 [摘要]学语文,语言文字表达的方式要掌握,做人的情和意要丰富,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分不开的。语文既要抓文字的表达,又要抓情和意的提升,抓表达正确,抓情意丰富,这样才学得好。 孩子害怕写作文怎么办?英语(课程)基础比较差的孩子如何快速追上“大部队”?数学只要多做题就能学好吗…… 这些问题该问谁?当然是各学科的特级教师! 于漪: 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先后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上海市杨浦中学担任语文教师,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对于语文的重要性,恐怕没有人会提出异议——无论是在课

程表上的地位,还是在考试占分中的比重,语文都是重中之重。但在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眼中,语文的重要性远远超越了“一门课”这么简单。 在于漪老师看来,语言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语言和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息息相关;语言是一个人思维的外在显现……语文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会跟随着一个人一生的成长。 为什么语文这么难学?因为语言文字的使用,是和一个人的认知、情感、逻辑思维等内在品质紧密相连,后者不提升,效果不会理想。 Part I怎么看语文?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 讲到语文学习,我想首先是对语文的认识问题。因为人们往往把语文只看成是一种纯粹的工具,这个认识就进入误区了。母语教育是民族文化的根。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没有 断掉,语言文字是立了大功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下令“车同轨、书同文”,这是了不得的大事。语言文字关系到民族的凝聚力,关系到国家的统一的,决不能只看成是无生命的工具。 学好语文为的是正确地表情达意。用什么来表?语言文字。表什么达什么?情和意。因此它具有人文的内涵。 这个情和意是人独有的,因此它是人文的东西。语言文字为什么是民族文化的根?主要因为语言文字装载着民族的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