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高校公益社团如何自我

浅谈高校公益社团如何自我

浅谈高校公益社团如何自我
浅谈高校公益社团如何自我

浅谈高校公益社团如何自我“脱困”

[论文摘要]高校公益社团扮演着大学生社会实践主体角色,因此,确保高校公益社团的状态及其所处环境的条件均有利于社团的发展。而事实是,高校公益社团面临着各方面的问题而处在困境中。

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不强、对公益认识存在误区、工作效率不高、时间管理能力不强;高校公益社团各项制度亟待完善、资金来源匮乏、激励机制缺乏;社团所处的环境中存在激烈竞争造成资源虚耗、公益活动资源良莠不齐,易对社团产生误导、社会舆论的敏感性使高校公益社团时刻可能承受巨大压力、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公益社团活动的创新。

作为高校公益社团自行摆脱困境的对策,大学生们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知识技能学习、积极投身实践;社团自身则要完善各项制度、建设良好的社团文化、开发人力资源、从社会公益奖项申请方面努力拓宽资金渠道、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寻求校内外合作。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益社团;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问题;对策

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政治、文化、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建设也成果不断,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社会不平衡的现象也日渐突出,而公益事业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样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公益”这一神圣的词汇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些负面报道或争议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益的质疑。

在此背景下,高校公益社团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公益。在向全社会展现了大学生的蓬勃朝气和崇高情怀的同时,也暴露出大学生、高校公益社团及其所处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着高校公益事业的推行,亟待解决。本文主要讨论高校公益社团如何从自身做起,以求摆脱困境。

一、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困境

(一)责任意识不强

1.高校公益社团在人事关系上不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而公益志愿服务又需要较高的思想觉悟,故部分大学生存在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恒心,往往热衷于参加一次性的公益活动,而在需要长期坚持的志愿服务活动上不能坚持;执行力差,对分配到自己的任务,惯于拖延,当任务需要一定技能才能完成时,也不愿意去学习技能,导致执行力下降;中途退社。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公益社团每年因退社造成的人员流失率可达13%;对社团的关注程度不够,社团事务在个人计划表中常让位于其他社团的事务、校内外兼职等。

2.对公益的认识存在误区

不少大学生对公益的认识存在误区,对大学生个人对待公益的态度产生不良影响。一些大学生认为,做公益单凭一腔热情就能够而且应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最终的成功。但实际上,公益与其他行业本质上都只是一项事业,在其他行业存在的困难、挫折等,一样存在于公益事业。另外,公益事业也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可以做好,绝非“热情”两个字就能做好的。

3.个人工作学习效率不高、时间管理能力不强

凡是加入了高校社团的大学生,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在社团工作和课程学习之间或多个社团的工作之间取得平衡。这要求社员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以缩短所需时间,或拥有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以协调工作、学习之间的关系。部分社员既不能高效学习、工作,又无法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只得疲于应付来自各方的压力,最终结果必然导致社员放弃社

团工作,或勉强兼顾社团和学习,但最终两头均不能取得好的结果。

(二)高校公益社团内存在的困境

1.社团制度亟待完善

高校公益社团一般都集中精力于活动的举办,而对社团制度的建立不够重视。缺乏基本章程,使社团工作缺乏纲领性的指导;活动管理机制不完善,使社团对自己的活动平均用力,导致对大活动开发不够,对小活动虚耗资源,始终不能打造品牌活动。同时,社团处于多个活动同时举办的状态时,由于社员多项目管理知识的缺乏,社团的时间安排和资源分配必然是混乱的,容易造成社员忙成一团,却不清楚自己何时该忙、该忙到何种程度、该使用哪些资源等情况;人员管理制度不健全,社团缺乏对个人的激励机制,也不致力于对人员进行分类后的全面细化管理,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2.社团资金匮乏

高校公益社团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直属领导机构的经费报销,但报销并不能解决社团举办活动过程中现金流不足的问题。很多社员一方面自掏腰包先行垫付相关款项,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削减活动预算以减少自己的支出,甚至削减了预算中的必要项目。这必然使社员工作积极性下降,并直接影响活动质量。同时,由于品牌活动的缺乏,社团也难以凭借现有活动参与社会公益奖项申报而获得奖金资助。

3.社团面临激烈竞争

高校公益社团林立,同一所高校的社团活动辐射范围的限制和活动创新思维、合作双赢思维的缺乏,使得众多社团之间活动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甚至恶性竞争非常激烈。活动领域相似的社团看到对方也在办相似的活动,第一反应往往是去表达自己的不满,而不是思考合作的可能,双方矛盾不断。而每当社团之中出现了一个创新活动,又总被其他社团竞相模仿。由于在社团活动方面并没有类似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社团也会失去继续创新的动力。

(三)高校公益社团所处环境存在的问题

1.社会舆论的负面报道对高校公益的影响

近年来,关于公益和慈善的负面新闻使高校公益社团,尤其是与某些机构存在合作关系的高校公益社团的工作难度增大。有些活动参与者会因社团与这些机构的合作关系而对社团的工作,尤其是关于资金的运作工作产生质疑。这种现象影响了高校公益事业的推行,既使社团要花精力在公关上,又减少了社团活动的参与度。

2.社会活动资源良莠不齐

企业推行公益事业,并向高校公益社团释放活动资源时,有时会以公益为营销手段,以营利为直接目的,加入过多商业元素,使活动“变质”。高校公益社团一旦接受这样的活动资源,其形象和名誉必然受到严重影响。

3.传统思想对高校公益社团的创新有阻碍

大学生群体已具有处在时代前列的思想水平,而社会上的人们还存有许多有待批判的传统思想,二者的碰撞导致高校公益社团在敏感话题领域的活动创新得不到社会广泛的理解。在2006年,南京医科大学红丝带同伴协会对不同人群所作的10场以“生殖健康知识和艾滋病预防”为主题的同伴教育培训中,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中小学生次之,社区居民则难以接受。有居民片面地认为同伴教育就是教人怎么使用避孕套,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另外,一些接受志愿服务的单位把志愿者队伍当成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实践队伍,于是对其不够重视,随意指派琐碎杂活。这样的举动会削弱志愿者队伍的创新意识,最终造成志愿者的流失。

二、高校公益社团自我“脱困”对策解析

高校公益社团无法改变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所以应当从自身做起,寻找自行摆脱困

境的途径。

(一)大学生群体方面:自我强化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公益事业直接的组织者、执行者、参与者,其综合素质对高校公益事业推行的效果其决定性作用。因此,大学生必须从自身做起,进行全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1.坚定思想信念

大学生必须坚定自己的思想信念,摆正自己的心态,加深对公益的认识,不断升华思想境界,真正把志愿服务精神铭记心中。在此基础上,大学生才会主动提高公益事业在自己的计划表中的优先级,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或开展社团工作。

2.学习知识技能

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一些专业知识技能,对开展社团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学习多项目管理知识,解决社团同时开展多项活动的问题;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解决社团人员管理的问题;学习财务管理知识,解决社团资金浪费问题;学习时间管理技巧,解决不能正确多项工作之间关系的问题;学习志愿者通用礼仪、志愿服务技能,解决参与公益活动时专业技能缺乏的问题等。

3.积极投身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积极投身公益实践,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继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志愿服务。

(二)高校公益社团方面:提升社团实力,打造专业团队

1.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健全基本章程,组织社团干部,制定基本章程,为社团的工作、管理和发展提供指导和规范;建立例会制度,为了保证会议效率,应当对例会召开的频率、地点、出席考勤、会议流程、时间控制等做出规定,继而严格执行;完善公益活动管理机制,首先,对社团一定时期的活动计划进行时间进度、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安排,根据安排结果,决定资源在各活动上的分配。其次,在社团活动计划实施期间,要对各活动的执行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及时调控,提高社团活动计划实效。再次,要实行灵活的活动执行机制,必要时可以跳出“部门”的圈子,从各部门抽调得力干将,组成项目组去举办活动。最后,活动负责人也要对活动进行全面把控,将人力资源、物质资源配置最优的理念渗透到活动执行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完善档案制度,高校公益社团的档案是社团进行文化建设、氛围营造、工作安排的根本依据,其运用对社团各方面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必须及时建立社团的人事、工作档案。档案建立后,对档案的管理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需要社团提供档案管理所需经费,并挑选细心社员对档案进行认真、细致地管理。

2.建设社团文化

要建设能让社员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愿意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并对社团充满归属感的社团文化。这要求:第一,社团在制度完善的前提下,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渗透人文关怀,以培养社员对社团的组织承诺。例如,依据档案制度,在社员生日来临时以短信形式送上祝福;依据社团内部的激励制度,对表现突出的社员或志愿者予以培训学习机会、评奖评优名额推荐等奖励;依据团队建设制度,社团组织集体出游、聚餐等活动来使社员得到放松,社员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等。第二,社团要维护社员和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例如,在公益活动中报销志愿者的交通费、保护社员和志愿者的个人信息以防泄露。第三,在社团工作中,有意地创造团队协作机会、设置有适当挑战性的工作,培养社员、志愿者的团队精神,锻炼他们的能力,并将团队精神和能力锻炼变成社团的传统。

3.开发人力资源

首先,高校公益社团要实行人本管理并奉行“人的管理第一”的首要原则,并建立

以人为本的组织机构、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要进行合理的定岗定员定额。社团要根据自身的现有规模、发展趋势、活动数量和大小,规定所需活动部门和职能部门数量、部门内人员数量、与各部门相适应的工作量。再次,要实行绩效管理。虽然高校公益社团并不能给社员发放酬劳,但绩效管理仍是社团加强沟通、规范行为、激励斗志、促进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工作过程中实时进行绩效监测,在例会中进行绩效沟通、考评和诊断,领导层、管理层分别指导其下辖部门、社员在工作中修正偏差。最后,开发社员技能。要通过加强对社员、志愿者的学习号召、直接培训等手段,使全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其中,“学习号召”包括对学习志愿者精神、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多项目管理、时间管理方面的知识的号召,“直接培训”的内容包括志愿者通用礼仪、特殊志愿者专业技能,如:手语、初级救护技巧、导盲技巧等只适用于特殊人群的技能。

4.拓宽资金渠道

在“报销”渠道问题重重而高校公益社团又不能像一般社团那样拉商业赞助的情况下,必须开发“社会奖项申请”这一渠道。

这里“社会奖项申请”包括两部分。一是社团将自己所做的活动整理成材料,参加社会公益奖、公益比赛或高校公益奖学金的申请,获得奖项后得到的对应资金。知名的社会公益奖项包括:阿克苏诺贝尔大学生社会公益奖、光明公益奖、京华公益奖等。知名的公益比赛有: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已停办)、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等。参加这些奖项申请或比赛,要求社团拥有精彩的品牌活动、出色的文档整理能力或过硬的知识储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社团通过自身的能力建设和意识提升,是可以在这些评奖或比赛中胜出并获得资金奖励的。二是社团通过向一些NGO、企业申报公益项目或承接它们的公益项目,通过审批后,NGO或企业给予社团的项目经费和额外的资金奖励。知名的NGO公益项目包括:中华扶贫基金会“爱心包裹”项目、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星巴克大学生环保践行者项目、黑苹果青年项目等,高校公益社团可以积极参与到这些项目的申请中去。知名的支持高校公益社团项目申报的企业多为互联网门户网站:如腾讯公益、新浪公益等。社团可以将自己想做的公益项目发送至这些网站,经过一段时间的评选后,若项目得到认可,则可以领取经费,开展项目工作了。

5.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高校公益社团如果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就可以在公益活动内容上、形式上、领域上、资金渠道上、社团的工作、管理方式上不断推陈出新,确立优势并长期保持。

高校公益社团要提升创新能力,一要提供能够产生创新能力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前者指社团公益活动创新所必需的资金、场地、物料等各种条件,后者指社团的文化、氛围、风气等各方面。二要构建创新能力运营体系。社团要做到因人定岗、因能配岗,并使用灵活的执行机制,把作为创新主体的人员组成团队去完成创新,发挥比个人能力单纯相加更大的能量。

6.寻求合作伙伴

(1)与其他公益社团合作

高校公益社团之间应当摒弃“同行是冤家”的传统观念,并化竞争为合作。合作可以使各社团相互学习、借鉴,从而实现共同发展。与活动领域相近的社团合作,可以使该领域的公益活动形成规模效应,增大活动的影响力,提升外界对合作双方的关注度,对双方均是很好的推广手段;与活动领域不同的社团合作,可以使合作双方都接触到新的活动内容、形式和资源,使之成为社团日后的活动拓展参考方向。

一些非公益社团也可成为高校公益社团的合作对象,例如,与自行车协会合作宣传低碳出行、与大学生艺术团合作以提升公益晚会的节目质量等。

(2)与校内各类实践团队合作

在高校内,存在着如三下乡、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挑战杯等实践或竞赛团队,这些团队拥有志愿服务精神、创新精神和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与高校公益社团的现有精神或需求相契合。如果社团无暇抽出精力自己成立这些团队,那么可以选择与现有的这些团队合作,不仅为三下乡等团队补充了人力资源,同时又弥补了社团自身知识、技能、资金的不足。

(3)与校外NGO合作

高校公益社团在正确辨别社会公益活动资源的优劣的前提下,应多寻求与校外NGO的合作。具体合作方式包括:向NGO申报项目、申请资助、主动展示社团能力以承接NGO的公益项目、申请具有公信力的志愿者证明、派遣骨干成员去NGO参与相关培训等。与校外NGO的合作可以使社团得到更多支持和激励,也可以学习到NGO专业的管理模式和活动执行模式、分享到公益活动经验,更可以借助NGO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广自己,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结语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也越来越注重“软实力”的提升,而公益事业的推行十分有利于提升“软实力”。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后备军,能够在学习之余,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自发组建公益社团,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去,实属难能可贵。同时,也要看到,高校公益社团在发展中也面临各种困境。那么,大学生群体为了将公益做得更好,应当从自身做起,提升个人和社团的综合素质和实力,促进高校公益社团实现自我“脱困”。

参考文献:

[1]Li Zhaoqing.,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M) (a revised edition). Beijing: Beijing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cience Press, 1998

[2]. microcontroller based on [M]. Li Guangdi. Beijing: Beihang University press, 1994

[3]. Jin Weizheng. The single wire digital temperature sensor principle and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J]., 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4]. 2000 Li steel.1-Wire bus Daniel Wellington https://www.doczj.com/doc/059400648.html, digital temperature sensor

DS18B20. [J] modern electronic technology, 2005

[5]Steven F.Barrett Daniel J.Pack.Embedded, System[M]. Beijing: electronics industry

Press, 2006

[6]. Chinese Journal of Chen Yuedong.DS18B20 integrated temperature senso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J]. Anhui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college, 2002

[7]. Yan Shi. Fundamentals of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Third Edition) [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89

大学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发展调查研究

大学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发展调查研究 一、研究目的: “社团”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我们的大学校园中,学生社团的建立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所谓学生社团,是指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并为满足这一兴趣而自发组织起来的非正式群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具有组织自发性、结构松散性、目的趋同性、类型多样性等的特点。社团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才能的舞台。这不仅起到沟通学校与师生的作用,更是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 本次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延边大学的社团的现状以及发展状况, 根据学生们的自发意见来了解社团运作的经验和不足,总结有效的管理方法,使社团更好地发展与合作,为促进校园文化融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作贡献。 二、调查的内容和方法及分析结果: 这次调查对延边大学各个学院的1500 名同学做了问卷调查,回收并采用的有效问卷为1000 份。有效率约为67%问卷内容包括了学生参与社团的目的,选择社团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其在各个社团间选择的因素以及对加入的社团的满意度和在社团事务上所占用的时间多少等。 我们主要通过一些典型问题:参加的社团属于哪些类型、选择加入社团的出发点是什么、对现在社团的满意程度、社团活动的丰富度以及社团存在的问题等来进行统计分析,有效的反映出社学生团活动对在我校大学生的影响。 表1 为统计有效问卷的频数表。 表1 Frequencies 经调查延边大学现共有109 个社团,学术类的有包括读书协会、心理协会、

书法学会、会计学会等;文娱类的有慕思鸟社团、SP舞堂、阿里郎社团;体育类的包括乒乓球俱乐部、羽毛球协会、篮球俱乐部等;实践类的主要有校广播站、DTC 职业发展协会、大学生记者团以及模拟联合会组织社团;公益类的有青年志愿者协会、绿色联合会、环境保护协会等。 问题一:参加的社团属于哪类? 我们调查的社团基本类型大致可以分为7 种:1 文体艺术类、2发明创造类、3游戏娱乐类、4 公益服务类、5学术科技类、6 社会实践类、7其他 统计结果如下: Frequency Table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对广大青年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关键词:学生社团;意义;存在问题;对策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学生社团,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扩大求知领域,培养兴趣爱好,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学生社团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群体,社团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技能的成熟、能力的加强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等方面愈来愈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16号文件,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正确认识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存在问题并充分发挥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一、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社团活动缺乏必要的规范性。目前,许多高校学生社团没有严格规范的章程,光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运转,甚至在社团活动中出现价值取向偏移,忽视或淡化精神支柱的倾向,这就势必影响到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二是社团物质条件欠缺。很多高校的学生社团普遍存在活动经费不足,缺少活动场地,社团指导教师配备不够等问题。据资料统计显示,目前上海高校80%的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着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和活动经费等问题,这也是一些社团活动不正常,一些社团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 三是社团活动层次较低。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很多学校在学生社团建设上没有总体的发展规划,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对学生社团建设听之任之,导致一些学生社团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学生社团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此外,许多社团活动缺乏整体策划,缺乏老师的指导,尽管大部分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因为指导老师是义务为社团兼职服务,不可能投入全部的精力,使得一些社团活动在低水平上徘徊。 四是内部管理不善。主要表现在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或制度不落实,社团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分工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组织过于松散。目前,许多高校的社团没有必要的章程、管理制度,结果造成了一个活动一个组织、一个会长一个组织的局面,一旦活动结束,会长卸任,整个社团就变成了一个空架子。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二、新时期学生社团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1.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 (1)要在提高社团骨干素质上下功夫。社团骨干是社团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社团骨干的素质如何是一个社团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一个社团是否有战斗力和生命力,尤其是社团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关键就取决于社团负责人的素质。因此,高校要把社团干部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校学生干部的管理之中。要有计划地举办社团干部培训班,着力提高社团干部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2)要在提高活动的层次上下功夫。开展活动是社团存在的主要目的。活动是社团凝聚青年

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文化作为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身体运动及其相关文化体系,其目的与教育的目的有不谋而合的相似点。因此,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早已出现在我国的各级学校中。大学校园进行的体育活动与竞赛,是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和传播了体育文化。同时,体育文化又与高校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从而产生了高校体育文化。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条件依托下,由全体师生员工在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精神和财富的总和,自身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首先它与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其次它又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从广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在高校现存环境中,在高校体育教育、学习和活动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所有内容。从狭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

价值观念、体育道德、行为和体育能力,是高校这一特殊社区的体育群体意识。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内涵广泛、系统开放的文化形式。该系统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精神层面,居主导地位,其中体育健康价值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决定了它的目标;第二层是制度、方法层面,既是高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也是高校体育意识的体现,包括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体育科研、体育竞赛、体育协会、体育交流等全方位制度、方法的确立;第三层是物质层面,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客观物质保障,包括校园内的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用品和师资队伍等。三个层面在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获得协调发展。 二、如何搞好学院体育文化建设 学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环境,而校园文化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处于该环境中的每个人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并将他们逐渐同化为群体中的一分子。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的重点是要把追求知识、崇尚科学为宗旨,把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型人才作为建设方向。而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对学校体育教育以及积极引导大学生向科学、健康、文明、快乐、向上的目标上发展具有积极的和直接的作用。 (一)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体育课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最基本形式。学校利用体育课组

对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 山西财经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获奖论文 作者:佚名 思政教育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473 更新时间:2005-12-26 蔡 水 军 (中德学院) 〔摘要〕通过对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找出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为社团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学生社团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学生社团建设 综合素质 江泽民主席在十六大的报告上这样提到“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近年来一系列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全国各高校规模的逐步扩大,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各高校也不断推出改革方案,通过建立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措施,引导学生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的提高不仅有赖于课堂的系统专业教育和理论灌输,而且更需要大量课外丰富的实践锻炼。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在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是关系到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共青团事业不断发展和党的青年工作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大事。 一、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是学生自我实现和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促使他们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爱好自愿组织和参加活动,寻找各自的舞台和位置,以求最大限度地锻炼自己,努力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大学生的这种内在的需求与社团活动的性质、目的、功能是基本吻合的。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在社团中,大学生可以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社团作为高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为其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功能,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效舞台,也调动了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青团组织要服务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青年学生的具体利益,真正赢得青年学生的认同和支持,就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促进学生社团的繁荣发展。 2、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是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的客观要求 校园文化是高校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紧密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的建设、繁荣和传承,要落实到不同的层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一所高校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加以传承,这是因为学生社团活动有利于把大学生吸引到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通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展示,塑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实践证明,学生社团建设是否规范,作用发挥是否正常,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均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不断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影响力,充分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 3、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是创新和深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第一课堂教育,以两课教师为主力,以教室为阵地,以灌输为主要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以往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还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拿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学习生活中诞生的学生社团的多样化,使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通过学生社团这一重要的“中介”,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新时期

高校公益性社团组织的发展状况研究

高校公益性社团组织的发展状况研究 【摘要】近年来,高校公益社团蓬勃发展的同时,在社团活动开展的方式与动机、社团组织管理、参与社团活动的持续性、活动经费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是高校社团工作者的责任。通过完善社团管理的规章制度,优化社团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队伍,提高社团的活动质量,以此推动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公益性社团;发展状况研究;相关对策 高等院校学生社团作为自发组织并且自主活动的一种组织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其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承校园文化,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高校公益性社团的作用 高校公益性社会团体在提高团员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弘扬社会新风上承担着特殊功能,促使大学生在志愿者活动中学习高尚的情操,逐渐增强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培养美好的品格和情操。 2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公益性社团组织概况 根据实际调查、访谈以及査阅相关学校网站注册记录,我对健雄学院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基本情况做了梳理,有四个公益性学生社团,功能定位涉及支教、助学环保、爱心奉献等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2.1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自2004年成立以来,一直以为同学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宗旨开展各类活动,积极参与太仓市团市委、红十字会、义工联等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比如开展无偿献血活动、交通指挥志愿服务、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居民、定期看望孤寡老人、教授中老年人电脑知识等。 2.2 关爱贫困留守儿童组织 “关爱贫困留守儿童组织”(以下简称”关爱”)是由我院学生自愿组成的社团组织,以宣传关爱贫困留守儿童为基本内容的公益性学生组织,致力于用无限的爱心去关心和帮助贫困留守儿童群体,团队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关爱” 的宗旨: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关爱”的愿望:让关爱成为一种习惯;“关爱”的口号:关爱贫困留守儿童,从一元钱做起! 通过一年的努力,“关爱”从最初的几个人扩大到上百人的团队,并时时牵动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浅析从高校体育文化角度看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内部分地方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与研究,阐述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基本特征与功能、作用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它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以此通过高校体育文化来反映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并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从而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校园文化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化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不同的文化在交流和交融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陶冶情操、砒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与研究,来探讨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界定 1.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高校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高校为主要空间,以高校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物质层面。主要是指校园的体育物质设施,包括各类运动场馆、图书资料、传播媒体、科研设备及体适能测试仪器等。是学校体育文化的“硬件”,直观地反映学校体育状况。2)制度层面。主要是指校园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包括培养健康体育运动方式的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体育社团,以及相关的宣传标语、运动口号、运动标志等等。3)精神层面。主要是指师生员工对体育的价值观、集体舆论、体育传统、意识信念等,这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精华。[1] 1.2高校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1)多样性 高校体育文化大多数以“余暇体育”的形式进行。余暇体育不仅有学生自主锻炼的内容,还有学生学习健身知识与方法的内容。高校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使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变得越明显、越成熟。 2)全面性 高校体育文化所创造的氛围能激发学生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道德性等方面的能力,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去从事创造、享受体育运动,以求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和他人共同参加体育运动的集体感、运动后的轻松愉快感,学生自我选择目标的成就感,同时提高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美的人格和心灵,使之接受美的陶冶。 3)开放性 高校体育文化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它必然体现时代和社会的特征。它具有青年文化自身的特点,同时又时刻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反映社会体育科技、体育知识、体育艺术、体育经济等方面的最新变化。由此,通过院系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频繁而广泛的体育交流,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进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4)创新性 体育充满着创造性的因素,体育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独立思考与活动的空间。高校体育文化为学生体育特长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他们有机会发展体

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

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 1、学生社团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社团尤其是学生理论社团,始终坚持深入研究并在广大同学中积极宣传先进的思想理论,引导广大同学将学习先进理论与自身成长实践相结合,成为学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高校学生理论社团学会成立,将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社团的理论优势和集体资源,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的理论学习。 2、学生社团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全面繁荣,许多社团及社团活动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校园特色,并进一步推进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种类众多,理论学习、学术科技、公益实践、文艺体育、综合兴趣等不一而足,但无一例外地都积极参与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领域,努力成为大学生展现自我才能、陶冶自我、发展自我的广阔舞台,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一些层次品位较高、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社团活动已成为广大师生深深喜爱和广为参与的校园品牌。许多高校每年都举办的社团文化节系列活动,集中展示社团风采,荟萃优秀活动品牌,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和融入其中,正逐渐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社团文化,并努力创造格调高雅、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优越向上的育人环境。 3、学生社团推动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帮助广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中学习丰富知识、陶冶个人品性;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学习锻炼某方面技能,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为培养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在社团活动中会认识不同专业的同学,不同思维方式和专业背景的影响将使人受益菲浅;而在走出校园的社会活动中,社团在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于课堂的专业素质教育而言,学生社团已成为高校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4、学生社团带动了高校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促进就业创业。大学生不仅要在校园里完善知识结构,更应走出校门,到社会的广阔大舞台上经历风雨、接受锻炼。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活动的重要载体,也在积极组织和带动成员走出象牙塔,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完善人格塑造,实现自我价值。爱心社、青年志愿者协会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它们一方面立足校内,自我奉献、关爱他人;另一方面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关怀救助、社区服务、环保宣传、助残敬老等公益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与肯定。除此之外,学生社团还积极组织社会调研、职业实践,并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培训服务。职业发展研究会、青年成才促进会、实践促进协会、人才交流协会及金融协会、公关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等促进大学生就业和进行职业培训的协会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并直接为同学成才需求服务。 试论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生活、繁荣校园文化、创造高尚的文化境界和氛围有着重要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院校组织,以系部为单位参与的,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校运动会。二是社团组织,以社团为主进行的,如文学社组织的文学创作比赛、棋牌社组织棋类比赛等。院校组织

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社团通过开展一系列集思想性、文化性、娱乐性、学术性于一体的活动,成为增强校园科研学术氛围、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余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普遍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后,学校中的班级意识逐渐淡化,学生管理工作阵地逐渐分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联系学生和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日渐凸现。但是,在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社团功能的正常全面发挥。本文主要分析论述了高校学生社团的现实意义,并重点就高校学生社团当前建设中存在的管理体制、活动内容、经费来源、指导教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分析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探究出解决的对策,使得高校学生社团真正能够走健康向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意义问题对策 所谓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经过学校批准的由“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 ①,也就是由部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在校学生,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有益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团体。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活跃在校园中的一种学生组织形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同学所认可和接受,并逐渐渗透到大学校园文化中,成为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当前来看,甘肃省高校学生社团不仅数量多,学科覆盖面宽,而且学生参与也更加广泛活跃。据笔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各大高校大约有85%以上的在校学生都曾经参加过一个或多个学生社团。高校学生社团以其覆盖面广、辐射能力强,发展迅速等特点,对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发挥了重大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现实积极意义 (一)对于加强学校和学生管理,培养学生管理能力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重要场所和组织形式,是大学校园和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加强学校党政机关和学生的联系、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学生与外部社会的交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特殊力量,培养一批具有政治觉悟较高、业务素质优良、战斗力强,能充分发挥知识才华的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目的所在。”②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余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基本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后,学校班级意识逐渐淡化,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联系学生和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日渐凸出。 (二)、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术气氛浓郁,人员文化素质高。而在校大学生是一个青年人比较集中的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性格开朗活泼,没有过多的社会压力和精神负担,因此在相对轻松的氛围里总是渴望了解别人,同时充分尽情地展示自我;在相对封闭的校园里努力追求生活情调和文化娱乐。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正是因此应运而生。学生思想活跃,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一向积极踊跃,丰富多彩。据统计,兰州现有高校中平均校级学生社团达20多个,院系级社团更多,他们活动形式争奇斗艳,而且具有较高的活动质量,很多社团在校内外有很大影响。如西北师范大学的“阳光服务社”、甘

关于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调查报告文档

关于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调查报告文档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 As sociations 编订:JinTai College

关于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调查报告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期间将牵涉到诸多方面的因素。本文从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社团现状及对加强社团建设的几点建议三个方面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进行论述。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在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是关系到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共青团事业不断发展和党的青年工作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大事。

一、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是学生自我实现和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促使他们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爱好自愿组织和参加活动,寻找各自的舞台和位置,以求最大限度地锻炼自己,努力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大学生的这种内在的需求与社团活动的性质、目的、功能是基本吻合的。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在社团中,大学生可以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社团作为高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为其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功能,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效舞台,也调动了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青团组织要服务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青年学生的具体利益,真正赢得青年学生的认同和支持,就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促进学生社团的繁荣发展。 2、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是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的客观要求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前言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师生接触最为熟悉,最有活力和最具参与性的一种文化之一。它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又是体育文化的缩影;它对一所高校的校风、学风都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综合地反映了一个高校体育建设成绩和发展水平。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是高校师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为实现高校培养和造就合格人才的目标而实施、传播的与身心健康直接相关的以身体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精神文化现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反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较高的品味和层次,是高校特有的富有校园文化气息和健康生活气息的大众文化,它是以师生的体育价值观为核心,以实施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目标为主要目的,是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的体育行为方式、思维形式和活动方式,主要有校园体育课程、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艺术活动、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体育欣赏活动等具体表现方式和活动形式。 一般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层、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层、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面处于主导地位,反映出高校体育文化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等主要内容,体育健康价值观是其核心,持续渗透时间长,对学生影响久远,是一所高校向心力与凝聚力的象征;制度文化层面是联系两者的纽带,为物质层面更好的利用开发,精神层面的更好挖掘提供制度保障;物质文化层面是基础,是客观物质保障,它体现出高校体育文化的底蕴,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滋润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一)健身性。高校体育是通过人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健身性是高

浅谈高校公益社团如何自我

浅谈高校公益社团如何自我“脱困” [论文摘要]高校公益社团扮演着大学生社会实践主体角色,因此,确保高校公益社团的状态及其所处环境的条件均有利于社团的发展。而事实是,高校公益社团面临着各方面的问题而处在困境中。 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不强、对公益认识存在误区、工作效率不高、时间管理能力不强;高校公益社团各项制度亟待完善、资金来源匮乏、激励机制缺乏;社团所处的环境中存在激烈竞争造成资源虚耗、公益活动资源良莠不齐,易对社团产生误导、社会舆论的敏感性使高校公益社团时刻可能承受巨大压力、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公益社团活动的创新。 作为高校公益社团自行摆脱困境的对策,大学生们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知识技能学习、积极投身实践;社团自身则要完善各项制度、建设良好的社团文化、开发人力资源、从社会公益奖项申请方面努力拓宽资金渠道、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寻求校内外合作。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益社团;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问题;对策 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政治、文化、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建设也成果不断,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社会不平衡的现象也日渐突出,而公益事业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样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公益”这一神圣的词汇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些负面报道或争议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益的质疑。 在此背景下,高校公益社团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公益。在向全社会展现了大学生的蓬勃朝气和崇高情怀的同时,也暴露出大学生、高校公益社团及其所处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着高校公益事业的推行,亟待解决。本文主要讨论高校公益社团如何从自身做起,以求摆脱困境。 一、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困境 (一)责任意识不强 1.高校公益社团在人事关系上不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而公益志愿服务又需要较高的思想觉悟,故部分大学生存在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恒心,往往热衷于参加一次性的公益活动,而在需要长期坚持的志愿服务活动上不能坚持;执行力差,对分配到自己的任务,惯于拖延,当任务需要一定技能才能完成时,也不愿意去学习技能,导致执行力下降;中途退社。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公益社团每年因退社造成的人员流失率可达13%;对社团的关注程度不够,社团事务在个人计划表中常让位于其他社团的事务、校内外兼职等。 2.对公益的认识存在误区 不少大学生对公益的认识存在误区,对大学生个人对待公益的态度产生不良影响。一些大学生认为,做公益单凭一腔热情就能够而且应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最终的成功。但实际上,公益与其他行业本质上都只是一项事业,在其他行业存在的困难、挫折等,一样存在于公益事业。另外,公益事业也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可以做好,绝非“热情”两个字就能做好的。 3.个人工作学习效率不高、时间管理能力不强 凡是加入了高校社团的大学生,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在社团工作和课程学习之间或多个社团的工作之间取得平衡。这要求社员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以缩短所需时间,或拥有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以协调工作、学习之间的关系。部分社员既不能高效学习、工作,又无法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只得疲于应付来自各方的压力,最终结果必然导致社员放弃社

浅谈高校学生社团发展

浅谈高校学生社团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和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学生社团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提出了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社团,使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要求。因此全面、深入地分析我国高校中学生社团的现状,客观评价其作用,明确其发展的方向,提出合理的学生社团引导、管理建议,是很有必要的。 一、中外高等教育比较视野下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综述 从中西教育史比较来看,大学生社团的产生发展与现代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英美高校中,更贴近现代定义的学生社团出现在18和19世纪,当时出现了很多由清一色男生或女生组成的联谊会。二战后,英美高等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完整学生”,提出了“学生人事服务”和“服务学生”的理念,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社团得以蓬勃发展。以哈佛大学为例,该校目前有600多个学生社团,平均不到30个学生就有一个学生社团。众多的学生社团与活跃的社团活动造就了许多政商军科文教界的杰出人才。反观我国,建立真正意义

上的大学仅100多年。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高校曾经出现了一大批有进步色彩的学生社团,其后,学生社团发展时有起落。建国后由于一度的极左思潮影响,学生社团几乎全面瘫痪;改革开放后,高校学生社团开始复苏,并在二十多年间得到了较快发展,有的高校甚至出现“百团大战”的红火局面。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高校注册学生社团为2235个(截至2005年1月)。但是相比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整体上仍然数量偏少,种类较为单一,管理尚待规范。 随着社会分工发展,高校学习的专业化趋势越来越突出,而大学生对其他科目专业的需求,学校是不能直接满足的,当一部分学生需要不能满足时就会出现新的社团。另一方面,现代大学自由的学术氛围为学生结社得到校方组织上的认可提供了条件。学生社团的本质是求索知识、开展研究、融合文化,这完全符合大学的理念,与大学本身的目的相一致。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培养目标差异化、培养方式多样化、评判标准区别化的改变为多样性的学生社团的兴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高校学生社团作用分析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对于活跃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的作用,已经得到公认,下面具体分析学生社团活动在促进大学生素质拓展、有效调适学生心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推动大学生社会化方面的作用。 1.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全面的作用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共青团中央推出的旨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促进校园文化繁荣

1.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促进校园文化繁荣 2.——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3.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 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通常由校园精神、校园环境和校园活动三个基本要素构成,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的营造,使生活在其中的个体逐渐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诸方面与既定文化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理、性格的塑造。 4.学生社团是以学生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 成立的志愿型群体,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生活,从而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学生社团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5.一、学生社团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6.(一)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高中社团活动具有群众基础广泛、活 动自主、行为自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力强等特点,它是当代中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之一。它既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表现才能和施展个性的场所,更为学生提供交往、合作、学习、提高的机会。学生社团建设在创建校园精神文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办学特色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7.(二)学生社团活动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方式。“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现代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处于一种轻松、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并拥有自由选择权时,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学生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即受到良好的教育,个性得到发展。 8.(三)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社团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为最高目标,社团活动是校园第二课堂的拓展与延伸,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延伸学习领域,是社团活动的主要优势。一方面,学生可在社团活动中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展现才能;另一方面,社团的成员来自不同班级,不同的家庭背景,在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不同学生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的交叉促使学生相互影响,相互受益。 9.(四)社团活动为学生参与实践搭建了重要平台。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新课改的推进, 学分制的施行,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也出现许多新变化,学生社团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阵地。通过参加社团开展的社会综合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学生能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发挥个性,培养能力,为将来进入高校或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学校通过组织社团活动,还锻炼了学生在组织管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能力。 10.总之,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方式,是 学校第二课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生机和活力,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 11.二、当前高中学生社团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 12.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进,各地的高中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呈蓬勃发展的势 头,在建设校园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高中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3.(一)学校对社团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性

关于-大学生社团内部建设团支部方案

关于大学生社团内部建设团支部 实 施 方 案

一、成立背景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成员的管理,了解学生社团工作的特点,让共青团员在社团工作中更好的成长,最大程度上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服务于中国共青团,发挥团员青年生力军、突击队作用,增强团员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扩大社团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根据实际情况,经校团委会议研究决定,在校社联的领导下成立学生社团团支部。 二、成立目的 以党的思想路线为指导,结合校团委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学校教育开展工作,以社团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素质教育为重中之重,以便提高学生文化和思想素质,推进团支部建设为奋斗目标。领会团总支的意图,对学生社团干部进行重点培养,以便充分发挥团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同学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共同努力,推动支部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依据团委工作的指导思想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积极参与、配合学校开展各项工作,努力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活跃校园文化。 三、团支部建设方案 (一)抓住思想建设,提高团内素质要求。

继续不断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响应并认真落实校团委下达的任务,在思想和行动上同校团委保持高度一致。提高思想觉悟意识,增强团员素质,彰显出团支部高昂的精神面貌,积极进取的团员精神。 能够在上一学年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向上发展更高的层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求。 (二)强化团内干部建设,树立模范带头作用。 树立团内干部模范带头形象,加强团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使各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对待干部加强纪律性要求,作风优良,态度认真,工作踏实,能够担当,责任心强。能够在团支部内有较高的威信,领导团内成员开展各项工作。 除对干部加强要求外,让每一干部提高自我意识,不断完善自我管理,能够自我认知。在团支部建设时能够服从组织要求提出自己观点与见解。 (三)组织团内成员凝聚力建设,构和谐集体。 加强集体内成员的建设,积极主动了解大家的思想动态,了解团内成员的意见,及时与团内成员交流沟通,形成和谐有序的的集体面貌。 接受每一位成员的建议,使团支部的建设达到一种“全民参与”的状态,使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团支部内公开、透明,使每一位成员了解各项工作的内容、背景及意义,提高成员参与班级、团内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团内工作开展的调理行、纪律性、规则性,使团支部能够顺利完成各项工作。

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国贸系 133班黎莎莎) 摘要:高等学校不仅是一个教育环境,而且是一个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一种精神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体育文化活动表现得最为突出和明显,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从课程建设、学生发展和学校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论述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并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课程文化特点作用 前言:高等学校作为文化教育单位,它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文化活动都包含于高校校园文化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与现代体育两代文化体系的交汇点,既是社会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于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打开大学校园的窗口,拓展体育教育的功能,推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健康的体魄是身心健康的物质前提,师生的身心健康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要大力倡导健康工作、健康生活的理念,加强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各类特色鲜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鼓励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陶冶情操;要进一步传承和发扬较大的体育传统,加强高水平的运动队建设,积极参与国内外重要体育赛事,弘扬拼搏精神、协作精神,提升形象,扩大社会影响。 1、高校体育文化的基本内容 1.1高校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层面在三个层面中居主导地位,它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积淀与现代校园文化整合提炼的结果,它主要反映了校园体育文化的意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包括体育观念、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行为习惯等。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它一旦形成,就能较长时间地渗透和控制校园体育文化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方向标和向心力。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层面, 影响规范着每个学生的体育思想和行为,并成为学生努力发奋向上的精神力量。其中体育观是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最高反映,它指导着学校体育成员体育行为取向,决定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目标。重视并发展高校的体育文化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观念、顽强拼搏战胜困难的不屈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 1.2高校体育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层面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中间层面,它是高校体育组织形式和体育意识的集中体现,包括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竞赛、体育知识普及和体育交流等一切与体育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规章制度。高校体育制度文化保证了体育活动的有序进行,是高校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高校体育制度文化约束和规范了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使他们逐步养成在一定制度和规则内自由行动的行为习惯,对于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服从管理、遵守公共道德等素质大有裨益。 1.3高校体育物质文化 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层面是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主要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设施等与体育有关的实物。体育物质为体育活动提供了场地和活动器材,是体现精神的物质载体,也是体育物质文化的一种外在形式。体育物质文化不单指物质本身,而是包括了体育物质所蕴涵的思想和观念,如体育雕塑、建筑造型、场地设计等都附加了人类的智慧与灵感,体现着人的情操、意志和观念。这些体育物质文化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高校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和热情,大学生在与体育运动和体育设施的不断接触中,逐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