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笔墨精神_浅谈工笔画的用笔_用墨_用色

笔墨精神_浅谈工笔画的用笔_用墨_用色

笔墨精神_浅谈工笔画的用笔_用墨_用色
笔墨精神_浅谈工笔画的用笔_用墨_用色

浅析中国工笔画之技法

浅析中国工笔画之技法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中国画的种类很多,从画的内容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从画的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等;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工笔、写意等。其中,工笔画法是国画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 何为工笔画?简单的说,工笔就是细致写实。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工笔画既然属于国画范畴,那么线条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用细致的笔法制作,一丝不苟,这是工笔画的特色。 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都是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写性,而且富有诗意。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上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任何绘画,除内容外,首先要解决的是造型,第一,先要抓住形。线描是构成工笔画最基本的手段,形因线而立,神因形而传。从结构出发,观察、认识对象,用富于变化的线塑造形体,表现对象,在线的基础上赋予色彩的这一画法,已成为工笔画技法的主要特点。我们学习工笔画,就应首先认识到线的作用与功能。线的变化使不同的物体,其本身的质地特点,给人不同的感觉和印象。线不仅有造型、体积、结构、质感等功能,还进一步用来表达物质的性格和精神特征。在形成线描的多种变化中,执笔与用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工笔画的执笔方法和写毛笔字的方法相同;用笔主要分为:中锋、偏锋、逆锋。在用笔时以指、腕、臂、肩为力,但腕力是基础。第二,一幅好的工笔画不仅要画得“像”,而且还要有它内在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使画面作到传神的最佳效果。我们可以通过向传统画论,优秀作品和生活实践来学习其中的神韵。第三,墨是工笔画中最重要的元素,古人有“墨分五彩”之说。“五彩”指的是焦、浓、重、淡、清不同程度的变化。色彩在运用时的手法通常是色彩的调和、对比、统一、色相的改变,主次与取舍,清淡与浓艳,厚重与单调。第四,中国画有自己独特的构图手法:以大观小、以少见多、计白当黑、疏密变化、大胆破格等。 工笔画的一般步骤包括观察、作稿、勾线、渲染、着色、收拾、装裱。 观察:对对象有一个深入的观察过程。

关于用笔用墨

关于用笔用墨 用笔 学习国画,首先要学用笔。我们在比较中西绘画用线的本质区别之后,已加深了国画用笔的理解,有助于探讨古代和现代中国绘画用笔方法。“书画同源”说,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学习书法用笔的起承开合、气势脉络、收放转折、有藏有露、一波三磔等悟出绘画用笔要领。如一幅画的用笔锋芒全露,直来直去,便不符用笔美感要求;下笔处处皆收笔、笔笔都藏锋、犹同蚯蚓布满画面就毫无趣味可言。所谓收放、藏露……表明用笔亦须符合事物对立统一的客观发展规律。笔毫在纸面上运行,能轻能重,能粗能细,可竖可卧,可正可侧,可顺可逆……变化无常,而展现的笔迹名册千姿百态,变幻莫测。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能离开“骨法用笔”这一条,亦即是区别非中国画用笔(线)的本质不同点。概括地说,国画用线造型须按特定的审美要求,依循用笔本身的规矩方圆,运笔须有法度,我们称之为“笔法”。但“笔法”的格趣,有高雅甜俗之分。就雅避俗是历来论画与习画者所关注的艺术发展的方向道路问题。当今学习国画如何提高自己的眼力,识别什么样的笔法值得效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画画的笔路能否正确的问题。笔路不正,一旦养成习惯,如同入了“俗窟”便很难自拔了。 为练就一手好笔法,从初学开始,应认真注意落笔起手如何顿挫,运行中如何保持用力均匀坚挺,转折处如何转锋不露而呈曲铁状,起锋收笔怎样控制。这些用笔起码要求,应时刻不可疏略地贯穿到临摹、写生中去,严格有意识地进行用笔练习。最初运笔不妨慢些,注意心觉气舒,不急不躁,同时要保持正确的执笔姿势,坐要正,站要挺,肩、肘、腕、指各关节都要放松,使力能顺畅地传递到笔端。运笔行进中,还要随时辅以局部关节的转动,使笔法生动而有变化。如若某一关节紧张,就会分散部分力度。常见初学者不是腕僵,就是臂僵,误以为在用力,结果适得其反,笔死力浮,不得运笔要领。凡事起头难,严格用笔方法,久而久之,便成为下意识的举动,出笔不论快慢,是点是线或是块面都能达到用笔技巧美要求。 各种运笔方法各有不同的趣味,选择和发现适合自己脾胃的笔法,常常是构成自己画风的一大重要因素。如运笔潇洒活泼、顿挫挑剔强烈,与运笔沉着缓慢敦厚,二者的绘画风格有显著区别;用侧锋笔或逆锋笔画画,其趣味亦大为不同。

(论文)浅谈传统中国工笔画色彩运用的发展与创新

浅谈中国工笔画色彩运用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色彩是中国工笔画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成分,地位并不低于在工笔画中占主导地位的线描。在中国工笔画的创作过程中,色彩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色彩的运用使工笔画拥有独特的风格。传统工笔画遵循的“随类赋彩”,并不仅仅是指在画面中呈现出事物本来的面貌,而是要表现出事物所体现的精神价值所在。现代工笔画的用色在继承传统工笔画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绘画对色彩表达的精髓,使中国工笔画在色彩的表现方面取得创新。 关键词:工笔画;色彩;绘画形式;随类赋彩;设色技法; 色彩是中国传统工笔画中不可代替的表达画家情感与再现客观事物的方式。就个人而言我觉得色彩是最生动明了的表现形式。在绘画表现中,色彩本身就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冲击,当色彩被用于我们作画时的情感表现,那么就能对我们的眼睛造成强烈的震撼。色彩是我们在表达情感时最重要的方式,也是获得视觉冲击效果最有用的方式。各种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绘画,不管他们怎样变化、进步,从画的外在表现特征来分析,色彩在画面中一直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与构成因素。在中国画中,画家对于色彩的运用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表现方法,在中国画中的工笔绘画更加注重运用色彩来表现画的主题思想与情感,以及再现绘画题材本来面貌。中国画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对于色彩的运用有进步也有停滞不前或者退步的迹象。中国的画家文人在继承创新中国画的时候并没有对广泛运用在工笔画中的色彩进行执着的追求,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墨分五色”当中,总而言之,中国工笔画对颜色的运用经历了由少到多然后再逐渐衰弱的过程。在唐宋之后,传统工笔画的色彩运用已经在文人画的影响下开始没落。我将结合我自己的工笔画创作,传统工笔画对颜色运用的发展和现代工笔画对传统色彩的继承,浅谈我所感受到的中国工笔画对色彩运用的精髓,以及如何吸收借鉴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对现代工笔画的色彩表现进行创新。中国工笔画对色彩的运用更有待我们去发展创新。 一、传统工笔画色彩运用的历程 最早的中国工笔画是远古时期就有的,在唐代的时候正式确立,经过宋代的进一步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从新石器时代到两宋时期传统工笔画用色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鹳鸟石斧》就可以找到中国工笔画最原始的样子。白鹳的身体不勾线,用白色涂画而成,鹳眼、鱼和长斧的轮廓则用黑线画出。勾线和平涂的技法可以看到中国工笔画最原始的雏形。据记载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黑、红、白等颜色。 2.夏商周时期是绘画发展的初级阶段,楚国时期的两幅帛画《人物龙凤》以及《人物驭龙》都是用毛笔勾线画成,画法兼用平涂与渲染,可以看出中国工笔画色彩使用的原形在逐渐趋于成熟 3.秦汉时期从帛画的制作可以看出技巧得到提升,增加了橙色和紫色等不常见的矿物质颜料。西汉初期帛画《升天图》的技艺已经达到成熟,出现了银色和

浅谈中国画笔墨技法

众所周知,自古而今,“笔墨”对于中国画而言,那就是核心。是根,是本。 一、“笔墨”的本质 知道了笔墨是中国画的根和本,至于“笔墨”是什么或者什么是“笔墨”等等一系列可能提出的问题,想来这种概念性的提问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在这里,需要大家真正清楚明了的,即如何去理解“笔墨”的内涵和形式以及技法等等一些实质性的东西也许更加重要。毕竟,形式、内涵和技法,乃一切艺术之必须。想来在这里先读几段前人关于“笔墨”的论述比较有益: 1、“所谓笔墨者,言以笔之气势,貌物之体势,方得谓画。 故当伸纸洒墨,吾腕中若具有天地生物光景,洋洋洒洒,其出也无滞,其成也无心,随手点拂而物态毕呈,满眼机关而取携自便。心手笔墨之间,灵机妙绪凑而发也。文湖州所谓急而取之,少纵即逝者……墨滓笔痕托心腕之灵气以出,则气之在是亦势之在是也。

当代著名学者林木在其《笔墨与笔墨精神》一文中对这段话的理解是:这段极富中国传统哲理意味又颇具当代完形心理学性质的笔墨观念,对笔墨的强烈的表现性作了一种深刻的概括。笔墨实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氛围中,个人的情绪气质与对自然的某种深刻的感悟相融相洽时的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现。 同样,清人恽南田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才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沈宗骞也说:“笔墨之道本乎性情”,“笔墨本通灵之具”……显然,所有这些话语的脱口,无一不在说明笔墨在运行过程中对画家情绪、修养、气质等等主观精神世界存在表现性。信然,如果我们承认中国画笔墨的存在和运用具有表现性的话,那么,笔墨作为中国画之根本,想必它本身就是一个人性化的东西,至于它是形式的、内涵的、技巧的,看来已经不太重要了。真正重要的,应是画家在创作挥洒之时千万记住笔墨的“用笔千古不易”和“笔墨当随时代”二者那既辩证又统一的关系。 2、笔墨的形式与内涵。 我们知道,形式与内涵二者并不相同,但二者又相互依存。换句话说,即它们当中任何一方脱离了另一方都无法存在。因为,艺术就是运用某种有限的、看得见的形式去传递着那无限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内涵,是故,人们才会说“内涵需要形式去传递”。至于画家们要将全

浅谈中国工笔画的“线”

浅谈中国工笔画的“线” 摘要:中国工笔画属于造型写实、线条严谨、色彩靓丽、描绘细腻的画种。既然工笔画属于国画范畴,那么线条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以线立形,是中国工笔画的精髓。 Abstract:the Chinese claborate-style painting belongs to modeling realistic,rigorous lines,color bright,painted exquisite pictures.Since claborate-style painting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o the importance of line is indisputable.A will made in line shape,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laborate-style painting. 关键词:中国工笔画、以线立形、中西方线的对比 中国工笔画历史悠久,是中国画坛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当今社会中最具有时代感和表现力的画种,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中国工笔画因其工整细腻以及优美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很受人们喜爱。一幅成功的工笔画,当我们略去它的色彩,剩下的就是一幅漂亮的白描画,这时,也许你会发现工笔画的线条比色彩更具魅力。 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其工整细腻的画风,鲜艳明快的色彩备受人们喜爱。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中国文人强调“以书入画”,线蕴含有“一波三折”、来回顾盼的书法审美味道。线在中国工笔画造型中,其自身还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工笔画使用“尽其精致”的手段,通过“以神得行形,以线立行,以形答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无论人物画,花鸟画,还是山水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中占有重要地位,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人物画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始终不如花鸟画丰富多彩,也不如山水画山峦起伏,云烟变幻。了解和把握好工笔画的构图内涵,对于工笔画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工笔画怎么发展,其线条的魅力都是永恒的。 中国画的线,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的彩绘画,晚周帛画,楚器漆画和汉唐壁画。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是中国最早用线的作品,鲜明、生动、挺拔的线条,描绘了漩蜗纹、弦纹以及人的面形、虫鱼、鸟

浅析中国工笔人物画中色彩的表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c9912260.html, 浅析中国工笔人物画中色彩的表现 作者:张琳倩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7年第09期 摘要:中国工笔人物画色彩的表现是工笔人物画的一个主要表现手段。它一方面向古代的工笔人物画传统敞开,另一方面也向当代的一切优秀视觉艺术敞开,在这样一个开放系统中每一个工笔画家都可以找到一个能发挥自己特长的表现形式。本文分为两部分一是正确认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统色彩观;二是正确认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现代色彩观。 关键词:中国工笔人物画;传统工笔人物画;现代工笔人物画;色彩表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208-01 中国工笔人物画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它是以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为基础,是我国民族绘画重要的绘画形式,是最宝贵的传统。色彩表现则是工笔人物画的一个主要手段。 1.正确认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统色彩观 周时期所使用的颜色与绘画上的颜色在源流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中国工笔画色彩的发展开拓了正确的道路。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沙出土的两幅帛画《凤夔人物》、《人物御龙》。这两幅帛画在造型、设色、勾线上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它使用单线勾勒、细致有力,用墨和色平涂,渲染,画中的人物简略的施用了一些色彩。它代表了中國封建社会早期绘画发展的新面貌和新水平。 到了西汉时期工笔人物画在色彩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成就。最具有影响的画是马王堆一号墓《轪侯利仓之妻》,这幅早期的工笔画线条勾勒得细致有力,色彩涂抹得也很浓重,画面较多的使用了红、黄等颜色。由于使用的是矿物颜料,所以至今色彩仍很艳丽。 中国工笔人物画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通过将外来绘画语言与自身的绘画传统相结合,开始了对色彩的全面探索。顾恺之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他的代表作品是《女史箴图卷》。它使用色彩的方法有主有次,既鲜明活泼又有力。此时绘画的发展成为了以后工笔画繁荣的先声。 隋这一时期绘画色彩的运用和表现形式在我国工笔人物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是一个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重要阶段。到了唐代是工笔人物画最成熟最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画家阎立本,非常注重人物精神气质和心理特征的刻画。他的作品《步辇图》色彩丰富而柔和,在用线和用色上都非常成熟,能简单而生动自如的表现对象。特别是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一幅典型的工笔人物画作品,他的作品中运用了青绿、朱黄和三青、三绿等色,这样使色彩更加富于变化,绚丽多彩。它的色彩结构与色彩配置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的色彩观念。

中国画墨法

中国画墨法 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墨在中国画中就是黑色。中国画古代有墨分五彩之说,即黑、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墨的方法是为了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笔为骨,墨为肉”。所以墨法可以说是一种用水的方法。根据水的多少,我们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变化阶梯。因为墨有新、旧、陈、变,又把墨质分为新、焦、宿、退、埃五种质。由于墨色的不同处理,产生了不同的墨的变化形象,可分为枯、干、润、湿、漓五种感觉。在笔墨中,笔法更强调内力,而墨讲求“活”和“变”。 古人把用墨的种种变化归纳为如下的方法称为墨法。 用墨之法,前人有很多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所以墨法,离不开水的运用。 1、浓墨法:运用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 2、淡墨法: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 3、焦墨法: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润的效果。 4、宿墨法:分浓宿、淡宿两种。由于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故用笔时要注意虚灵、松动,更不得拖涂。 5、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破墨法要注意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向也要注意变化,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以直笔渗破之。 6、积墨法:用浓淡不同的墨,层层积染,称积墨。积墨法的特点是必须等前一遍墨色干后,再画第二遍,才能使画面墨色层次分明、浑厚华滋。 7、泼墨法:有二种泼法,一种是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根据自然渗晕的墨迹,用笔再加适当点画。另一种是用笔泼墨法。这种泼法,便于控制。 8、冲墨法:是用墨画后,乘湿速以清水冲淋,使墨自然渗发。 9、渍墨法:常用松烟墨、渍墨入画,往往墨色浓黑而四边淡开,得自然之晕。

浅谈对工笔画创作的看法意见

浅谈对工笔画创作的看法意见 发表时间:2018-12-19T16:57:45.397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10期作者:陈佛婷[导读] 工笔画教学可以丰富初中美术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工笔画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改进工笔画教学方法,传承美术文化。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平山第二中学陈佛婷 摘要:工笔画教学可以丰富初中美术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工笔画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改进工笔画教学方法,传承美术文化。 关键词:工笔画;创作分析;创作看法;实施策略 一、目前的工笔画教学现状 我国传统的工笔画教学讲究师承关系,父子相传、师徒相授、口传身教。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培养了许多伟大艺术家甚至影响至今的各大艺术流派。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中,工笔画的学习离不开临摹画稿和对画谱、画论的研读,说到现代工笔画教学,由于西画的传入,留学西方的中国艺术家的推动,在教学模式上从师徒相授、传移摹写转变为西方更为科学的解剖、素描、色彩,传统观察方法也转变为更为科学的透视学观察方法,现今美术学院的学生在学习工笔画之前要学习素描几何体、素描人物、色彩静物、色彩人物,分过专业后再相应的做线描花鸟、线描人物的练习,临摹古画、创作。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观察事物更科学,造型更准确,对光影、空间的塑造更得心应手,这一教学模式固然是科学的,但也有很多缺点,比如工笔画本身意境的追求,由于以西画理念作为教学基础,现在学习工笔画的学生很少研读画论、画谱,这就使得传统绘画理念和精髓逐渐丢失;古人作品中淡泊隐逸、闲适田园不是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所以笔墨当随时代,工笔画的教学也应紧随时代的脚步;西画的传入也使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西方的油画等专业,较少选择中国画。把国画比喻成是老牛车,而西画是汽车。 二、工笔画的精神表达 不论是传统中国写意画还是工笔画,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传统工笔画由于受形的束缚,没有写意画线条的肆意和感性,但同样讲究骨法用笔、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各种不同的描法看似是简单的勾线,但在过程中同样要求气与力的结合、虚与实的穿插、心与手的合一,需要画家带着感情地去描绘对象,如此作品才能感人。正所谓“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如果说写意画是情感的直接宣泄,是灵感的瞬间迸发,是“直抒胸臆”,那么工笔画则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只不过在工笔画中,画家情意的表现是含蓄的、婉转的,需要画家把情绪逐渐冷却、凝固后,使情感进一步升华,进而成为画面构思、立意的起点。这同样要求画家的情怀在“心物之际,徘徊于有无之间,亦心亦物,非心非物,物我相融”。在传统的工笔画中,这种情感表达往往体现为画家淡泊、宁静、玄远的人生境界,以传统文人的文化理想为旨归,强调主体在自然状态下平静的心理状态,往往有着诗意化的抒情特性,这和传统儒家思想强调中庸、谦和的人生态度以及道家平淡无为的人生哲学有很大关系,是生活节奏缓慢的农业社会田园生活的精神表达。但在思想、文化、艺术都提倡多元化的当代工业社会,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不同的人生观和艺术价值观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和足够的尊重。这需要根植于绘画形态的有效的语义转换,“发掘传统工笔画语言的现代表意能力,借助经典物象重新构建的虚幻场景,在带有哲学化修辞的表达中,隐喻、象征了现代精神中某种碰撞、矛盾或困惑、虚无、颓废之类的精神状态,从而以东方的绘画方式解决了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在绘画中的转换”。“静”是一种风度,“动”也是一种个性,谦让是一种美德,争取却也是一种态度。因此,当代工笔画在形式语言与艺术表达上都应该有更多的表现空间,艺术家在观念、风格和个性上应该有更深入的探索,工笔画特有的绘画语言应该有现代意义上的全新表达。 三、提高工笔画创作的修养 艺术作品就是创作者精神与品格的映射。工笔画的创作与画家的主观修养有密切关系,是画家主观心灵对客观现实感情的表达。艺术品位的高低与画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感受程度有关,还与画家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艺术素质、文化知识及哲理、文理、事理、情理等多方面的修养程度有很大关系。如题材的选择、神形的刻画、笔墨形式的好坏及意境的升发程度等,都与画家的思想感情、修养高低有必然的联系。故画品就是人品,画家的艺术素质不同,表现能力与造型基本功的修养程度的不同,即使面对同样的表现物象,画出来的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效果。所以,画家要创新就应注意自身的全面修养。一方面到生活中广收博览,特别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天地自然的理性关系及发展变化深入了解,要提高通达万物之理性的能力及对现实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使自己有个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艺术观、审美观。另一方面还要从古今中外的各种知识中吸收营养,从各种艺术中借鉴精华的东西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中。此外,还要加强画外功的全面修养,中国传统绘画体现着佛家的“寂寞”,道家的“清静”,禅宗的“物我两化,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不同时代的人在这大的文化背景下从事绘画,不仅使工笔画不断开拓出新,还极大地丰富了工笔画的哲学内涵与东方绘画的神韵。所以要对中国传统哲学、儒道禅宗等思想理论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了解它们与工笔画的关系。此外,工笔画还讲究文学内涵,我国历代画家又将诗书画印词入画,使工笔画产生了多种文化艺术高度融合的特殊绘画形式,由于这种形式的特殊性,就使画家必须具有全面的修养。 尽管每个工笔画家对于当代工笔画创作手法存在着许多不同和差异,甚至在艺术主张也存在着极大对立性和差异性,但是在当代工笔人物画多种风格发展前提之下,这几种工笔人物的再现手法在他们各自发展的道路上是平行共进的,不存在谁压过谁的问题。从事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的艺术家们,各尽所能,以不同的方式实践着共同的艺术理想。主张虽然不同,手段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努力使工笔人物画的民族化与时代化相结合的意愿却是相同的。大家都将对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承和发展作为自己的己任,为工笔画的繁荣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鹏鹏.对当代工笔画中新技法运用的现象浅析[D]. 首都师范大学 2012. 【2】胡洁.当代工笔画的时代特点[D].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浅谈工笔花鸟画中线条的运用及设色

浅谈工笔花鸟画中线条的运用及设色 [摘要]工笔花鸟画是中国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线”是工笔花鸟画的造型要素,作为以线“勾勒”的形式语言,从古至今已成为画家用于观察和描写自然界的第一方法。也简单介绍了设色的基本方法,包括积水积色法、晕染法等制作肌理的方法。 [关键词]线条特点;融合;情感体现;色彩;分染;肌理 一、概述 千百年来工笔画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技法手段,这是应当尊重和努力继承的。但我们学古人之法,又不能为古人之法所限,要学,又要变化,才能进步,才能发展。中国画家的思维模式使得水墨线条的创造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它主要集中表现在对线条形、质、韵、构、势、意诸方面的追求。线条的创造这一基本语言符号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画面本身的视觉效果,而中国画线条的个性因人而异,如狂放、飘逸、沉稳、洒脱、刚健等等,它涉及到画家对笔墨技巧的思考。而色彩则是工笔花鸟画的主要形式要素之一,是其艺术表现的重要语言。工笔花鸟画的色彩艺术经历了隋唐的富丽堂皇,宋代的宁静雅致,到元人的“水墨为上”,在色彩演变过程中体现了不同的时代审美诉求。近现代以来,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工笔花鸟画的设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和日本绘画的色彩元素,在材料和技法方面不断拓展,表现出越来越丰富的个性特征,这对于当前工笔花鸟画的艺术创作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二、工笔花鸟画线条的研究 工笔画的线条艺术性主要表现在质感、阴阳、空间、韵律四个方面。 1.工笔线条的质感美。工笔画造型主要体现在“应物用线”,不 同的表现对象,采取不同的用笔理念和技巧。如轻盈的花瓣宜用游丝描、凝重的叶子宜用铁线描、木本枝干宜用逆锋涩笔、草本茎藤宜用中锋润笔等等。观赏元永乐宫壁画,就会发现画中用线对质感的把握是非常精准的。如衣纹的轻盈、虬髯的飞扬、尺牍的平实、手足的柔软、枪戟的锋锐,无不表现得惟妙惟肖。古人就绘画中线条的形状甚至详细分类出“十八描”之说,如“兰叶描、钉头鼠尾描、铁线描、游丝描”等。现代工笔画的发展在线条上更是讲究用线的“虚入虚出、实入虚出、逆锋入纸、顺锋切入、收笔回锋”等多种变化,充分体现线条在工笔画中的形式美感和技巧。 2.工笔线条的阴阳美。我们细观前人今贤的工笔花鸟作品,就会发现一个通用的用线特点,就是花叶的根部用线较粗浓,而花叶的瓣尖部位则用线较细淡,圆柱状的物体暗面的用线也比亮面要略粗一点,如宋人作品《海棠蛱蝶图》便是例证。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用线当随物体的阴阳变化而变化。有些花卉,如荷花等虽然是花瓣尖部的用线较实,但是这些花卉恰恰都是瓣尖颜色较深。深色,在绘画色彩上来说自然也就属于“阴”的部分。当代工笔画家何家英的人物画十分讲究线条的阴阳相背,受光面线条淡细,背光面线条浓粗,使线条显示了充分的光感和立

中国画学谱用墨与用色(一)

中国画学谱用墨与用色(一) 水墨画 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着色,且多青绿金粉,自王洽泼墨后,北苑继之,方有水墨"。可见国画中有1种单用水墨而不用色彩作画的形式,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这大概与1些唐代画家开始追求恬淡的画境与适于发挥水墨效果的纸张发展有关。在宣纸上调剂燥湿浓淡比在绢上方便,用微妙的墨色变化,无论湿笔点染或干笔皴擦,适于表达画家的襟怀情致。象宋代的山水画家米芾、人物画家梁楷等,已经把水墨的效能,发挥到相当的高度。宋元以来,水墨画几乎占据首要位置,不断开辟着水墨艺术的新领域,重彩画反而处于次要的位置。 水墨画始源于既为诗人又是画家的王维,托名为王维所作的《山水诀》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即以水墨画作为表现自然最得心应手,又最理想而高尚的形式。 水墨与颜色相比,可收到多姿多采的墨趣,其层次之多和意外之变化都是任何色彩所难以奏效的,所以张彦远认为,:“玄化无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彩"。又说,'金故运墨而5色具,谓之得意;意在5色,则物象乖岁。因此前人“墨为诸色之母" 严格讲,既称水墨画,应是1点颜色也不着的山水,花鸟画,象米芾的山水和徐渭的花卉等,在古人的作品中,极为多见。但也有略施淡彩的中间画,人们也概称之为水墨画的。学习水墨画的重要性,极为

明显,因为相对来说,设色在国画制作上.终归处属于辅助的手段,很难想象,没有坚实的笔墨基本功.而单凭色彩会成为1个典型中国画家的。即使从事工笔重彩的画家,也应精深于笔墨之变化,在此基础上,追求颜色之变化,尤其在学习的步骤上,应以先彩而后墨逐步入手为宜。 墨分5色 国画传统上有墨分5色之说:"'运墨内5色具"。主要是说明墨的从浓到淡有5个色阶的差别。像音乐的l、2、3、4、5、6、77音控节寻声,形成整个音域1样.这样才能浓淡分明,画出色调层次,不过墨的音符从靠水来调节罢了,古人过去对墨的5色,意见很不1致,现列表如下,供读者参考: 第1说黑浓湿干淡 第2说浓宿焦退埃 第3说焦浓重淡清 第4说浓次浓淡次淡最淡 还有用墨,浓、湿、干、淡、白作为墨的大彩。5色是概数,是形容层次多的意思,所以不要拘于怎样分法,我们只要认识到用墨由浓到淡要有墨色层次就行了。 墨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水的变化,墨的干湿度也就是水的干湿。所以画什么效果,当没有把握时,最好通过试纸试1下再画,这样实践久了,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为了掌握墨法之变化,亦应试做各种浓淡干湿的

论浅论中国画之墨色美

论浅论中国画之墨色美 中国画是一门融汇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注重精神的注入,着意抒情写意的艺术。中国画的形式美凸显了中国画的艺术精华。广义地来看,形式美就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狭义来说,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均衡、反复、节奏、多样性的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通常我们所说的形式美,主要是指后者,即相对抽象的形式美。中国画的形式美就本文而言是指中国画运用特有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墨、宣纸等,运用表现技法形成了一整套的用笔用墨规律,通过对形象的概括,笔墨的描绘,意境的渲染,创造出独具特色中国画的形式美。在艺术发展多元化的今天,从形式美的角度对中国画进行审美具有现实的意义。 从深层次的看,构成画面形式的基本因素是点、线、面和色的黑、白、灰因处理手段不同所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性味。而笔墨是传统中国画的主要造型和表现手段。通常把产生线条的方式及其结构如勾勒、皴擦、点,叫做用笔,把墨色的色相如焦、浓、淡、重、清或含水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枯湿效果叫用墨。 关于中国画的笔墨理念的发展。从古代文人画到现代出现的商品画,都在讨论笔墨的问题。第一感觉冲击力给观众以最直接的审美感受,中国画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它的核心原则归结为天人合一的特点。中国传统画中笔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形式美的规律,他指导着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成为民族绘画的精粹。创新艺术才能保持其本质的精魂,故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那么如何看待我们中国传统绘画在笔墨上的遗产,如何正确吸收现代在与中西文化碰撞之下的有益成分和发展中国的笔墨形式之美,这就值得去深入思考探索的问题。本文就笔墨这方面来进行论证。 中国绘画特别是中国写意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有比较显著的特点:对自然美的表现力。正因如此,中国写意画作品创作命题是永远的形式美。 人们生活在形式美的的汪洋大海中,从日常生活用品及装饰品,其选择角度主要是形式和形式美。小是不起眼睛的东西,大到衣、食、住、行,人们都有这种选择的经历。在艺术欣赏方面,园林建筑、音乐、书法等门类的形式美欣赏,已经近乎必然。惟独对绘画这个最具有强的形式美的艺术门类,却往往站在具象的角度进行挑剔和品评。栩栩如生很像已成为庸俗评论的习惯。这和绘画的原始功能物状写实的影响分不开的,但不管怎么样,撇开形式美来论中国绘画,很不妥当。构成画面的形式美的基本因素是作为形的点、线、面和作为色的黑白灰。而中国画偏偏具备这些特点,具备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也叫水墨画。画中国画要用笔墨,鉴赏中国画要论笔墨的形式美展开来论的。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造型手段和表现手段。国画大师石涛认为,笔墨的功能:一是行天地万物;二是从于心。即主张再现与表现统一。石涛的笔墨论,除了讲究以上功能之外,在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方面,主张笔墨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和谐统一。形式主义,自然主义与他的相对论是相对立的。 一、笔墨的概念及关系 笔墨是构成绘画色彩形象的技法手段的总称。通常把产生线条的方式及其结构如皴,擦、勾、染、点,叫做用笔,把墨色的色相如焦、浓、淡、重、清或含水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枯湿效果叫用墨。 笔墨是构成中国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绘画的意境,构图都最终靠笔墨来完成,笔墨具有材料学和色彩学形象的双重内涵,因此,对笔墨的研究必然成为探讨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问题。笔法和墨法在理论上是可以分开的,但是,墨随笔出,笔法必兼用墨法,笔中有墨,墨中有笔,所以二者关系是相互依存,难以分开的。李可染说实际说来,笔和墨是难以分开的,用墨好多由于用笔好,不善于用笔而善用墨的很少见。笔墨中国画充分运用毛笔的

浅谈中国工笔画的设色体系

浅谈中国工笔画的设色体系——随类赋彩 《出水芙蓉图》24×25cm 绢本设色 南齐谢赫在《画品》谓“六法”云:“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六法”是谢赫对汉末至梁的绘画作品第次判定的依据,反映出谢赫时代对绘画普遍认识的基本准则,“是中国绘画理论中最早、最基本的系统绘画原则,有殊为重要的地位。”这一准则中的“随类赋彩”确立了中国绘画特别是工笔画设色观念的千载规则。 中国传统工笔画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朵艳丽的奇葩,无数辉煌灿烂的经典作品,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色彩是绘画的主要形式因素,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的形式”,中国传统工笔画的色彩作为重要的表现语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传统,中国画对色彩的认识观可以追溯到古代巫术与古代哲学,正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孕育出中国美术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形成独特的中华民族绘画的色彩传统。 一古代色彩观 一个民族的色彩观念往往体现出这个民族的审美心理和与之相连的文化特质。“色是直接表达社会观念的文化符号,是文化观念的判定元素。”(陈绶祥语)从周易的“五行五色”发展而来的中国古代色彩观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充满东方精神特性的色彩由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现出来。在这种受人类早期文明的民族习俗与盛行的宗教、统治者的政治影响以及当时的哲学观念支配的色彩观中,五色作为正色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严格的尊卑贵贱的法度与等级,这种观念浓厚的色彩精神一方面体现古代的人们对色彩的道德伦理秩序的严肃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着民族的文化心理。因此,中国古代色彩观实质上是一种哲学色彩观,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观念性。 古代色彩的这种特性在发展到中国的两大哲学体系——“儒”“道”的思想中得到了具体而生动的展现,从而真正地进入自由的色彩审美的境界,对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使这种一开始就与人生追问相连的哲学,不仅上升到宇宙的高度,而且成为人们心灵的归宿,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的色彩审美取向。中国美学的“错彩镂金之美”与“出水芙蓉之美”正是儒道哲学的这种精神在审美思想上绽放的结果。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色彩从工艺美术的“五色”中发展出了多种色彩,包括金、银等金属色彩,这样“以丹青为主,数十种色彩为辅的色彩画,在唐宋之前冲破了阴阳五行家的五色观,创造了许多灿烂辉煌、绚丽缤纷的色彩”。这种突破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东渡而来的佛教文化,以及随佛教文化传来的西画色彩观的交流影响有重要关系,成为古代绘画演进史的“色彩之变”。此后,中国画步入辉煌灿烂的色彩绘画的历史高峰。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局部52×1191cm 绢本设色 二传统绘画色彩观—随类赋彩的精神 “丹青”是唐宋以前对中国绘画的指称,从以五行色之红、青命名绘画可以看出五行色仍然在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类赋彩”在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性及其美学意义被“六法”郑重地提出并确立了其历史地位,为后世绘画立下了一个“永恒的标准”,宋代《图画见闻志》的作者郭若虚对此感叹并称之为“六法精论,万古不移”! 要更好地贴入随类赋彩的精神,对“类”的解读非常重要。吕凤子在研究中国画画法时说:“物又各具自性与类性,以故,画中形相就须兼备自相和类相,就要同时写出类相的同和自相的异。”他认为中国画的“貌色也就应该貌物的兼该类相自相的本色”。也就是说,“类色”是有别于物象本身的“自色”,这里“类”是为统类之义,显然具有主观性。汉王延寿

儿童美术:浅谈工笔画的笔墨和色彩

儿童美术:浅谈工笔画的笔墨和色彩 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其精勾细染的艺术技法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其意象造型的表现手法,在艺术处理上精微而不失匠气,工致而富有绘画性,为工笔画的发展留下广阔的拓展空间。 远古的帛画,以线赋彩,成为中国工笔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祖先们在生活和劳动实践中持续完善绘画手法,逐渐形成了双勾填彩、双勾细染的画法。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工笔画发展的重要阶段。以莫高窟为代表的壁画,无论是富丽的色彩或是浓厚的宗教题材,都体现着先贤们娴熟的工笔表现手法。唐代的工笔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吴道子、张萱、周昉当为这个时期的代表画家,其工笔人物画线与墨、线与彩的完美结合至今令人叹为观止。宋徽宗赵佶喜爱绘制工笔花鸟画,改革了画院体系,提升了宫廷画家的地位,建立了画学制度,从而使院派工笔画,达到了历的辉煌期。工笔画走向民间当在元、明、清时期,尤以明清后,因为诸多因素,导致工笔画日渐式微;在文人水墨写意画主流冲击下,虽有仇英、“二袁”等职业工笔画家的努力,但是工笔画一直处于消沉状态。近代的工笔大家陈之佛、于非闇虽成果斐然,却仍未摆脱工笔画的低迷窘境。现代中国工笔画的复苏期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而近20年经济繁荣、“西风东渐”迎来了工笔画发展的辉煌时代。 与其他国家的绘画风格不同,中国工笔画有其独特的艺术绘制程式。中国工笔画讲究用笔用墨,笔墨不但是视觉形式,更是中国画气韵、精神的载体,笔墨功夫是很多画家一生的追求。和写意水墨画相比,工笔画同样要求以笔入画,求笔法,讲笔趣。唐代陆希声五字执笔法,要求做到“五指齐力”、“指实掌虚”,运笔则灵活自如。张彦远的“生死刚正谓之骨”,正是用笔力度的体现。元代王蒙笔力扛鼎,后人称之为“金刚杵”。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笔》中说“用笔以中锋沉著为贵,中锋取其圆也,沉著取其定也。定则不轻浮,圆则无圭角。生怕涩,熟怕局;慢防滞,急防脱;细忌稚弱,粗忌

23浅谈国画中笔墨的起源与演化

浅谈国画中笔墨的起源与演化 薛美玲王伟 【摘要】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尽管用笔墨作画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几千年前,但把这种作画的技法升华到得较为独立的精神表现方式,却经历了几千年几乎整个古代史。笔墨作为中华传统绘画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既是绘画造型的手段,又是精神表现的载体,同时,随着历史的演进,笔墨的精神表现越发增强。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与思考,是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 【关键词】笔墨传统文化精神笔墨当随现代 黄宾虹曾说:“画中有三昧,舍笔墨无由参悟。”没有笔墨,就无由谈论中国画。笔墨的运用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画的重要问题之一,可见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墨并不同于西方的黑色,古人说墨分五色,即浓、淡、干、湿、焦,其实,就是因为水的成分不同而可以辨别枯湿浓淡,这样看,墨其实就是一个变数;另外一个变数是毛笔;有了墨、毛笔这两个变数,又有了宣纸这样一个定数,就有了笔与笔、墨与墨、纸与纸之间的多重关系,这些关系为我们提供了表现自然,体察万物的宏大天地。有了这样一个基点,笔墨的表现力就可以推向极致。 一.历史演进中的笔墨 任何一种民族的绘画,都有它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一种非常明显,让人一望而知的区别存在。但其中的内涵却很难让人明确。 在新时器彩陶文化的大量陶器中,已经可以看到用笔墨绘制的彩陶纹饰了。据考在半坡文化就发现了用捆绑在木棍上的兽皮做成的原始的毛笔,而彩陶纹饰的毛笔的笔路,即粗旷的线条则是十分明显的。青铜时代据文献考证有壁画,想必是用笔画的开始,战国时期有帛画。帛画的用线也开始讲究,但是他们更注重的是复原死者生活原状,其注意的也决不是在线条上。至于“墨”,汉代以前大多用矿物颜色。如黛、石墨也有用墨漆者。但到汉代,已开始用松烟墨,尽管墨已经在用了,但肯定是当黑色勾线用,没有后世墨的文化意义和审美意义,至少在文献上没有记载,而在绘画中的作用也难以发现。笔墨真正提升到自觉和精炼的程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从这个时期一些画家涉及用墨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重视的程度和成就也是处于初级阶段,线描程式出创,皴法没有,墨法也没出现,尚处于实线状态,而笔墨理论是难以置信

国画用笔--笔法

中国画用笔--笔法 骨法用笔 这是谢赫"大法"中的第二条。"骨法"系指形体结构.包括面貌、骨骼的部位,"用笔'概指笔下所表现出来的技巧。连起来讲,是说明用笔不能脱离开形体与结构的准确性,二者是紧密相连的。 晋代顾恺之已经提出了骨法的要求,但他尚未与用笔联系在一起,通过今天广大国画家的实践,对“骨法用笔”方面又有了新的涵义。这是因为过去谢赫"六法"的制定是专对人物而言的,现在用这一条指导绘画,既应体现其原有的同于人的结构,又应体现用笔之骨力。在用笔方面,也比古代的线法描法,有了更多的发展,即状物写形中同时要使用笔与形体一致,不绵软、不纤弱。单从用笔的要求上,荆浩还提出过筋,皮、骨、肉的四势之说,更加丰富了不同等线之变化。 中锋与侧锋 毛笔的笔头共分三段,最关的部位是 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的为笔根。 通常绘画使用的是笔根以外具有弹性的部 位,国画一切技法变化都是笔锋与笔腹作 用于纸上的结果。 中锋执笔是将笔管垂直.与纸成90 度,笔尖正好留在墨线中间,画出的笔线 挺拔流畅,一般使用于勾勒人的面部及衣 纹等各种物体的轮廓线。侧锋的执笔是把笔管横卧。与纸成各种角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笔尖一边光,而笔腹的一边毛,并有飞白的效果,山水人物画在皴、擦部位上多用侧锋,画出的线有厚、重、毛的感觉。在轮廓部位上多使用中锋为佳。除了白描以外,一幅画常要中、侧锋合用,大多数画家是如此,但也有象元代画家倪云林偏爱用侧锋去画山石的。 藏锋与露锋 藏锋是为了使笔线含蓄而不露火气,有意不露锋芒,以强调某些物体的质感。藏锋的用笔有钝拙之意味。 露锋用笔是在笔画首尾处都留下明显 的笔痕,看起来锋芒毕露。藏锋和露锋,在 书法上吸取了许多经验。藏锋,采用了书法 的笔法,即在落笔时,线条当往右行的笔先 往左行,收笔时再向左缩回,于是头和尾的 锋芒裹藏在内了。 凡是按照自然书写习惯顺序行笔的,都 叫顺锋,比如画一道线,一般习惯都是由左 往右拉,要是画直线,一般则由上至下拉,

浅谈工笔画中的色彩

浅谈工笔画中的色彩 色彩是工笔画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色彩作为绘画的本体语言,是构成某种艺术风格和特色的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最直接强烈地刺激视觉神经,并容易被普遍接受和理解的视觉因素,更是形成某种特定审美情感的重要手段。在绘画艺术中,传统的或现代的、东方的或西方的绘画,无论其如何发展,色彩始终是重要的构成因素。色彩的运用甚至引领了工笔画的发展方向,工笔画能蓬勃发展到现在,色彩表现是这门艺术保鲜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笔画的色彩有富丽堂皇的重色也有雅淡清质的淡色。在工笔画的创作中不仅要了解中国画的传统色彩还应该了解西方的色彩科学,我们在绘画中不只是去关注色彩感觉表面的追随,而是从外在的的色彩的敏锐去触发内在的色彩感知的不断自觉。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形式美的作品。 工笔画色彩特点是依赖所使用的颜料。早期工笔画所用的颜料主要是矿物质,传统工笔画的用色发生了很大形式的变化,也逐步形成了渲染丰富、细腻入微、色调单纯等特征的工笔淡彩表现形式。工笔画的色彩更多的是归纳和总结色彩的类别,并不重视自然界色彩的多样性,使色彩的表现有类型化和程式化的特点。近年来绘画颜料的品种也大为扩展,在丰富中国画颜料种类、提高颜色品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这个原因,近年产生的大量画作中,从制作

方法、形式语言到造型观念上都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的程式化套路,作品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色域宽阔、质地精细、色相纯美,使当代工笔画的表现方法日趋完善,也使工笔画成为有中国浓郁文化特色且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呈现出更加强劲的生命力。 具有丰富的色彩知识和深厚的色彩修养是画者的基本功之一,如何将色彩知识恰到好处的运用到作品中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对色彩组合关系的共同性规律,将色彩美感建立在一定的美学构成原则的基础上,使色彩的美感体现在各物象之间组合搭配关系中,表达出自身的心像之色和造出独具个性的色彩旋律。 人们的审美观是视觉、知觉、联想、情感、思维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而对色彩的感觉是这一切的基础。色彩现象是一种变化万千的自然景象,没有色彩就没有花红柳绿,没有碧海蓝天,更没有绘画艺术。色彩是一幅工笔画的血脉,是作品的灵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